新人教版七年级初一历史下册第三单元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第14课明朝的统治教案

时间:2019-05-12 18:18:1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新人教版七年级初一历史下册第三单元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第14课明朝的统治教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新人教版七年级初一历史下册第三单元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第14课明朝的统治教案》。

第一篇:新人教版七年级初一历史下册第三单元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第14课明朝的统治教案

第14课明朝的统治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通过本课的教学,使学生比较全面地掌握明太祖废除行中书省、设立 三司,废除丞相和中书省,以六部处理朝政,设置锦衣卫,以八股取士等加 强君主专制的基本史实。了解明朝经济的发展。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要求学生从思想上认识:明朝君权的加强,在一定时间和一定程度 上,加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但同时它又是中国封建社会逐步走向衰落 在政治上的表现。通过对科举制度的评价,提髙学生运用辩证的两点论 的方法评价历史现象的能力。【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明太祖加强君权的措施。

教学难点本课的难点是八股取士。八股取士无论从内容还是影响 看都是很复杂的,加之学生对“八股文”缺乏感性认识,更不易理解。需 要教师设计直观、通俗、有效并带趣味性的教学方法。【教法学法】应用多媒体课件,运用启发式和问题目标教学法。【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课时】1课时 【课型】新授课

【教具】明朝疆域图、“锦衣卫”印、反映明朝厂卫制度的资料等相关多媒 体、图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

二、导入新课

教师以元末农民起义的背景故事,引出“明朝的建立”这一内容。

三、讲授新课(一)明朝的建立

1.元末政治十分腐败,各级官吏竭力搜刮民财,导致社会动荡,民不 聊生。1351年黄河下游地区爆发农民起义,很快发展到江淮地区,出现 了多支反元队伍。其中朱元璋领导的队伍逐步强大,先是消灭了东南各 地群雄,然后向北进军。

2.1368年朱元璋称帝,建立明朝,定都应天府(今江苏南京),朱元璋 就是明太祖。

3.随后,明军攻占元大都,结束了元朝对全国的统治。

4.【提出问题】在我国历史上,像朱元璋这样参加过农民起义的开国 皇帝还有谁?

学生活动预期效果:像朱元璋这样参加过农民起义的开国皇帝还有 汉高祖刘邦;汉光武帝刘秀。

5.【提出问题】“一个新的封建王朝建立后,一般要采取哪些措施来 巩固统治?”通过学生回忆,引出“朱元璋强化皇权”这一内容。

(二)朱元璋强化皇权

1.改革行政机构:取消地方的行中书省,设立“三司”,直属中央,还 先后分封诸子为王,驻守各地,监控地方,巩固皇室。在中央废除丞相制 度和中书省,提升吏、户、礼、兵、刑、工六部的职权,使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还分散兵权,将军队调动和武官任命的权力统归兵部,这样皇帝就直 接掌握了军事大权。

(1)在学习“设三司,废丞相”这一措施时,教师可先引导学生阅读教 材,并提出问题:“明朝加强君权的政治措施有哪几方面的内容?”学生回 答后,教师总结归纳:“在地方废行省,设三司;在中央废丞相,由六部分 理朝政;分散兵权。”并进一步探究:“为什么要采取这些措施? ”或先引导 学生回忆元朝行省的特点以及中国封建社会曾出现的相权威胁君权的史 实,再总结得出“这些措施意在防止大权旁落(地方威胁中央、相权威胁 君权)加强君主权力”的结论。

(2)【提出问题】明朝初年对地方和中央机构的改革有何利弊? 学生活动预期效果:明朝政治制度的改革有利于皇帝权力的加强,在 一定程度上可以达到简化办事流程,提髙行政效率的作用,但是造成皇帝 权力过大,一旦失误,无人敢问责的现象。

2.设立由皇帝直接指挥的厂卫特务机构。

明太祖设锦衣卫,明成祖设东厂,厂卫特务机构的设置,是明朝君主 专制空前加强的一种表现。

(1)多媒体展示:一次大学士宋濂上朝,朱元璋问他:“昨天在家请客 没有,请的哪几位客人?吃的什么菜?”宋濂如实一一回答。朱元璋高兴 地说:“说的全对,没有骗我。”说着拿出一张图,上面画着宋濂请客的座 次位置。宋濂见了吓出了一身冷汗。

(2)【提出问题】结合材料,你们认为特务机构锦衣卫对社会造成了 哪些影响?

学生活动预期效果:设立特务机构锦衣卫,有利于皇帝对臣民的监视

和侦查,加强了君权,对维护中央集权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这种特务统 治使得臣民们终日诚惶诚恐,唯命是从,凡事按部就班,不求进取;同时,这种做法也使法律受到严重破坏。司法机构起不到应有的作用。

(三)科举考试的变化

命题特点:只能在四书五经范围内命题;四书:《论语》《孟子》《大学》

《中庸》;五经:《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答题观点:只能根据指定的观点答题,不准发挥自己的见解;文体特点:只能分为八个部分。

1.在学习“科举考试的变化”这一知识点时,教师必须化繁为简,化 难为易,用尽量通俗的语言解释“四书” “五经”“八股文”等概念,例如可摘录一篇典型的八股文请学生阅读,使其对“八股文”有相应的感性认 识。对于“八股取士”造成的影响,教师可组织课堂讨论,并利用教材“动 脑筋”思考题,力争使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认识八股文的作用。

2.【提出问题】实行“八股取士”这一措施的目的是什么?这种做法 有何危害?

学生活动预期效果:实行这一政策的目的是为了加强思想控制。“八股取士”造成许多读书人为了中试,只顾埋头攻读经书,钻研八股,不 讲求实际学问,考中做官后,大都成为皇帝的忠实奴仆。

(四)经济的发展

1.明朝从国外引进农作物新品种:玉米、甘薯、马铃薯、花生、向日葵 等。

【思考】为什么要引进这些作物品种?

因为它们的成熟周期短、产量高。解决了粮食紧张的问题。2.手工业的发展:棉纺织业(从南方推向北方)、丝织业(苏州是明代 丝织业的中心)、制瓷业(景德镇的青花瓷器,畅销海内外)

3.商品经济活跃:①北京、南京成为全国性的商贸城市,另有数十座 较大的商业城市。②出现了有名的商帮,其中徽商、晋商最为著名。【课后作业】

完成对应课时练习。附:板书设计

第二篇:七年级历史下册:第3单元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的危机 单元

学而思网校 www.xiexiebang.com

七 下第三单元测评

(时间:45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1.“今我朝罢丞相„„以后子孙做皇帝时,并不许立丞相。”材料中的“我朝”是指()。A.秦朝 B.汉朝 C.唐朝 D.明朝

2.从明太祖朱元璋废除宰相到清雍正帝设置军机处,这种变化反映出的历史发展趋势是()。A.社会秩序动荡 B.边疆防御巩固 C.军政实现合一 D.皇权高度膨胀

3.“读书人,最不齐,烂时文,烂如泥。国家本为求才计,谁知道,变做了欺人技。三句承题,两句破题,摆尾摇头,便道是圣门高弟。„„就教他骗得高官,也是百姓朝廷的晦气。”这段材料反映了()。

A.魏晋以来权贵子弟把持高官 B.隋朝时开始分科考试选拔官员 C.唐朝时将诗赋作为科举考试内容 D.明朝时采取八股取士的弊端

4. 北京在历史上曾经是元、明、清三朝的都城,其中迁都北京的皇帝包括()。①明成祖 ②皇太极 ③顺治帝 ④康熙帝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5.许多人认为“世界海洋第一人”不是哥伦布、麦哲伦,而是600多年前从刘家港出发,远航30多个国家和地区,航程达10万余里的航海家郑和。郑和远航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

A.红海沿岸 B.英吉利海峡 C.大西洋沿岸 D.波罗的海沿岸 6.“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诗句中戚继光表明的志向是()。

A.荡平倭寇 B.赶走荷兰殖民者 C.击退沙俄侵略者 D.平定大小和卓叛乱

7.如果把“锦衣卫、东厂和西厂”、“军机处”、“文字狱”确定为—个学习单元,则这个单元的主题应该是()。

A.特务统治的强化 B.思想控制的加强 C.文化专制的强化 D.专制集权的加强 8.观察下图,此图反映了清朝统治者()。

A.大兴文字狱 B.焚书坑儒 C.提倡言论自由 D.独尊儒术 9.“开辟荆榛逐荷夷,十年始克复先基”赞颂的是()。

A.戚继光抗倭 B.左宗棠收复新疆 C.郑成功收复台湾 D.康熙帝抗俄

10.某校历史学习小组开展了以“明清时期反抗外来侵略”为主题的探究活动,其收集的历史资料中不恰当的是()。

A.靖难之役 B.戚继光抗倭 C.郑成功收复台湾 D.雅克萨之战

11.小明准备策划一个历史图片展,下面是他找的三幅图片,如果要为这组图片设置一个标题的话,应是()。

学而思网校 www.xiexiebang.com

A.治国有方的立国明君 B.忠心卫国的爱国将领 C.反侵略的民族英雄 D.才华横溢的文人墨客

12.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下列有关台湾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三国时,台湾称夷洲②元朝时加强了对台湾的管辖 ③明朝后期荷兰殖民者侵占台湾④1662年郑成功收复台湾 ⑤1684年清朝设台湾府隶属广东省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⑤ C.②③④⑤ D.①②④⑤

13.如果你是《康熙大帝》的编剧,请把下列与康熙帝直接有关的历史事件写进剧本,你会选()。①册封** ②粉碎大小和卓叛乱 ③雅克萨自卫反击战 ④大兴文字狱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4.西藏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下列哪些史实可以支持这一观点()。①清顺治时期确立册封“**”的制度 ②清康熙时期确立册封“**”的制度 ③清雍正时期在西藏设立“驻藏大臣”④驻藏大臣监督“金瓶掣签”过程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①②③④ D.②③④

15.新《水浒传》一经播出便引起轰动,尤其是剧中令人哭笑不得的穿帮镜头,更是让无数人为之汗颜。根据史实,请你指出下列哪一道具不可能出现在剧情中()。

A.酒壶、茶壶 B.猪肉、羊肉 C.宋江、公孙胜玉米地中大战 D,刀、剑 16.右边漫画反映了近代中国落后的一个重要原因是()。

A.经济基础薄弱 B.对内集权专制 C.对外闭关锁国 D.频遭列强入侵

17.某中学组织“不到长城非好汉”的明长城探访活动,相约从明长城的最西起点出发,他们的出发点应是()。

A.鸭绿江 B.临洮 C.嘉峪关 D.辽东

18.“北京王麻子剪刀”是享誉海内外几百年的中华老字号,北京王麻子剪刀的生产技术,曾在“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中被详细介绍,该书是()。

学而思网校 www.xiexiebang.com

19.《红楼梦》中会出现的情节是()。

20.假如你是一位戏剧迷,想要欣赏著名戏剧《牡丹亭》,那你生活的最早时代应该是()。A.唐朝 B.元朝 C.明朝 D.清朝

二、材料分析题(20分)

21.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是一项贯穿我国封建社会始末的基本政治制度,从秦朝到清朝存在了两千多年。历朝历代统治者均采取各种措施对此加以发展与完善。现选取部分史实,对此作一简要梳理。仔细阅读下列材料,请完成:

材料一 材料二

材料三

材料四 “明月有情还顾我,清风无意不留人。”这是雍正帝时的一位进士写的,结果他被斩首„„朝臣胡中藻的诗句有“一把心肠论浊清”,乾隆帝看了竞说:“加‘浊’字于国号‘清’字之上,是何肺腑?”结果,胡中藻和族人被杀,祸及师友。

(1)材料一中的他是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曾经提出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的主张,深受秦国国君的赏识。请问他是谁?(2分)

(2)材料二中的秦始皇在位时曾对儒家学说采取了什么措施?汉武帝在位时采纳了儒生董仲舒的什么建议?(4分)

(3)结合材料三及所学知识回答,明太祖为了选拔能听命于皇帝的官吏推行了什么举措?(2分)(4)结合材料四及所学知识回答,这是清朝统治者采取的什么措施?有什么危害?(5分)

(5)根据材料二、三、四及所学知识,指出这些措施主要侧重于哪一方面?有什么共同目的?(4分)(6)综合以上材料,你从中得到什么启示?(3分)

三、图示填空题(16分)学而思网校 www.xiexiebang.com 22.清朝前期,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进一步巩固。阅读下图,根据要求,按序号在空白处填写恰当史实。

四、探究题(12分)

23.波涛汹涌的海洋,给明清两朝带来了荣耀,也带来了恐慌。下面是某中学七年级的同学搜集到的一些图片,请你参与进来完成相关的探究活动。

【图片搜集】

【史实探究】

(1)请分别说出图1和图2率领这两支舰队的人物并简单介绍一下他们的事迹。(6分)(2)图3中清朝实行广州一地对外通商的政策叫什么?说一说清朝实行这一政策的危害。(4分)

【情感体验】

(3)结合明清时期不同的对外政策,说一说给我们带来的启示。(2分)

五、简答题(12分)

24.(2011.湖南常德)明清时期我国历史最显著的特征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的危机。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明朝和清朝前期为抗击外国侵略维护国家主权进行了哪些斗争?各起到什么作用?(4分)(2)为了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清朝前期对新疆地区采取了哪些措施?(4分)

(3)清朝前期实行怎样的对外政策?你认为这一政策对当时的中国有什么积极作用和消极影响?(4分)学而思网校 www.xiexiebang.com

第三单元测评答案与解析

一、选择题

1.D 明太祖为加强中央集权,在中央,废除丞相,撤销中书省,权分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2.D

3.D通过读书考试选拔人才,可以判断这是科举制度,而“三句承题,两句破题”是指八股文,八股取士是从明朝开始的,可见此材料反映的是明朝时采取八股取士的弊端。

4.C 1421年,明成祖迁都北京;1644年清军入关,迁都北京,当时皇帝是顺治帝,所以正确答案为C项。

5.A郑和七次下西洋,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所以正确答案为A项。

6.A 明朝中期,倭寇骚扰东南沿海,戚继光率“戚家军”荡平东南沿海的倭寇,民族英雄戚继光的抗倭业绩,永远载入史册,通过“但愿海波平”可判断选A项。

7.D明朝时期设置锦衣卫、东厂和西厂等特务机构,清朝设置军机处、大兴文字狱,都加强了中央集权,所以正确答案为D项。

8.A 清朝时有人因为写了“清风不识字,何必乱翻书”的诗句而招来杀身之祸,这种现象反映了清朝统治者断章取义、借题发挥,正是“文字狱”的表现。B项是秦朝加强思想文化专制的表现,C项不符合题意,D项是西汉时期的思想主张。

9.C“逐荷夷”是指驱逐荷兰殖民者。1 662年,郑成功打败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

10.A“戚继光抗倭”、“郑成功收复台湾”、“雅克萨之战”都是明清时期反抗外来侵略的事迹,靖难之役是一场明朝统治阶级内部争夺皇位的战争。

11.C戚继光的主要功绩是抗击倭寇;郑成功打败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康熙帝组织两次雅克萨之战,打败沙俄侵略者。所以图中三人都是反侵略的民族英雄。

12.A 1684年清朝设台湾府,隶属福建省。

13.C康熙帝赐予西藏佛教首领“**额尔德尼”的封号。为保卫祖国边疆.1685年和1686年,康熙帝组织两次雅克萨之战,打败沙俄侵略者。乾隆帝时,大小和卓发动叛乱,乾隆帝调兵讨伐,平定叛乱。为加强思想控制,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大兴文字狱。所以C项符合题意。

14.C顺治帝册封**五世“**喇嘛”的封号;康熙帝册封**五世“**额尔德尼”的封号;1727年雍正帝设置“驻藏大臣”,与**、**共同管理西藏事务;金瓶掣签是用来认定藏传佛教最高等的大**转世灵童的方式,由驻藏大臣监督“金瓶掣签”过程。因此正确答案为C项。

15.C 玉米原产南美洲,明代从国外引进,清代不断推广种植,所以在《水浒传》中不可能有玉米地。

16.C根据题干中的“无须与他国交流”,可判断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正是因为实行这一政策,导致了近代中国在世界上逐渐落伍。

17.C明长城东起鸭绿江,西至嘉峪关。

18.C《天工开物》被称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19.C“三顾茅庐”出自《三国演义》;“大闹天宫”出自《西游记》;“黛玉葬花”出自《红楼梦》;“武松打虎”出自《水浒传》。

20.C《牡丹亭》是明朝剧作家汤显祖的作品,所以正确答案为C项。

二、材料分析题

21.参考答案:(1)韩非。

(2)焚书坑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3)八股取士。

(4)文字狱。造成了社会恐怖,摧残了人才,禁锢了思想,严重阻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5)思想。目的:加强思想控制,巩固封建统治。学而思网校 www.xiexiebang.com(6)统治者为维护自身统治不择手段,加强思想控制;思想必须解放,禁锎思想,就会阻碍社会发展和进步等。(只要围绕“思想”方面作答,言之有理即可)

三、图示填空题

22.参考答案:(1)①雅克萨②尼布楚条约(2)③郑成功 ④台湾府

(3)⑤**喇嘛、**额尔德尼(任答一个即可)⑥驻藏大臣(4)⑦大小和卓 ⑧伊犁将军

四、探究题

23.参考答案:(1)戚继光;郑和。戚继光率领戚家军在浙江九战九捷,荡平浙江的倭寇。后又南下广东、福建,与当地军民共同剿灭倭寇,平息了东南沿海的倭患。郑和从1405~1433年,先后七次率领船队下西洋,到达了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2)闭关锁国政策。使清政府看不到世界形势的变化,不能向西方学习先进的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导致中国在世界上逐渐落伍。

(3)闭关自守不能从根本上抵挡殖民势力的侵略,只有实行对外开放,加强对外经济文化交流,才能促进社会进步,国家昌盛。(言之有理即可)

五、简答题

24.参考答案:(1)戚继光抗倭,平息东南沿海倭患,保卫了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郑成功收复台湾,台湾重新回到祖国怀抱。康熙帝组织两次雅克萨之战,赶走沙俄侵略者,保卫了祖国的边疆。

(2)乾隆帝平定大小和卓的叛乱,设伊犁将军,管辖包括巴尔喀什湖在内的整个新疆地区;土尔扈特部回归祖国,清政府妥善安置。

(3)闭关锁国。积极作用:对西方侵略者的侵略活动,起过一定的自卫作用。消极影响:清政府闭关锁国,与世隔绝,既看不到世界形势的变化,也未能适时地向西方学习先进的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使中国在世界上逐渐落伍了。

第三篇:七年级历史下册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说课材料 北师大版

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20课《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说课稿

一. 教材分析:

北师大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以“明清帝国的繁盛与近代前夜的危机”为主题,本科讲述清帝国在解决台湾问题和抗击沙俄对东北地区侵略取得胜利之后,坚决镇压少数民族上层分子的分裂活动,并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强对边疆和少数民族地区管辖,巩固和发展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从而奠定了祖国的版图。本课共分三目:

1.平定准噶尔部回部贵族叛乱 2. 驻藏大臣与将军、参赞 3. 多伦会盟与避暑山庄

教学重点:平定准噶尔部贵族和大小和卓的叛乱,设置驻藏大臣和伊犁将军,多伦会盟和避暑山庄 ;引导学生运用相关材料解答问题,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以及学完本课后能形成正确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教学难点:本课涉及区域广,空间跨度大,初一学生 能否按方位将学习内容重新整合是本课教学难点

二. 学生分析:学生对这一时期历史内容比较生疏,对相关地理知识也很模糊,但对大一统理念已经理解接受。

三. 本课目标:

根据上述情况和大纲要求,确定如下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清初平定准噶尔部贵族和大小和卓叛乱,册封**和**,设驻藏大臣和将军参赞,进行多伦会盟,建避暑山庄和外八庙等史实。

列举清初为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所采取措施。认识清初民族政策刚柔并济特点。

过程与方法:收集历史上中央政权加强对台湾、西藏、新疆地区管辖的有关史实,学习收集和提取有效信息。

通过回答问题,提高分析问题和综合问题能力 识读“清朝疆域图”,按地理方位说出清初加强对边疆地区管辖措施,文图结合,灵活处理学习材料。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了解清初和以前历代王朝加强对边疆和少数民族地区管辖史实,感受祖先开拓边疆地区艰难历程,认识到今天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局面来之不易,应倍加珍惜。通过本课学习,更加深对台湾、西藏、新疆是祖国领土不可分割一部分这一问题认识。四. 教法: 讲授法和启发式提问相结合,学生阅读和讨论相结合 五. 学法:

在本课教学中应着重培养学生的两种能力:第一是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引导学生讨论教材的课内思考题来实现:第二是通过识图绘图,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

六. 教学目标的实现:

复习导入:清朝抗击外国侵略史实。观察“清朝疆域图”,明确本课所涉及边疆省份位置,阅读课前导言,导入新课。平定准噶尔部回部贵族的叛乱 1.平定准噶尔部贵族叛乱

用心

爱心

专心

首先,教师讲述平叛必要性和简单经过。

其次,设问,1690年前一年发生什么事,与刚复习内容结合,加强新旧知识联系,认识到清初维护统一面临的复杂局面。

最后,点明噶尔丹叛乱平定后,准噶尔部贵族又勾结沙俄多次叛乱,直到乾隆二十一年(1756)清朝才平定准噶尔部贵族的叛乱。

2.平定回部大小和卓叛乱

首先,教师解释“回部”概念,结合疆域图指出回部生活大致区域 其次,设问,学生阅读后回答

⑴大小和卓叛乱很快被平定原因?

⑵清初平定大小和卓叛乱意义?

驻藏大臣与将军、参赞

首先,引导回忆唐同吐蕃友好往来和元朝加强对西藏管理等史实。

其次,阅读回答“清朝怎样加强对西藏管辖?”

再次,在疆域图中找出伊犁,乌里雅苏台等地,结合教材说出清朝对这里地区管理措施,指出伊犁将军和参赞大臣是平定大小和卓叛乱后设立,目的是加强对新疆管理 多伦会盟与避暑山庄 提问,学生讨论后回答:

⑴清朝前期,在坚决镇压少数民族上层叛乱同时,还采取一些笼络措施,你能举出历史上的先例吗?

⑵清前期对少数民族所采取笼络措施有哪些?

⑶清朝用近一个世纪时间修避暑山庄和外八庙,有人说是康熙皇帝贪图享乐,你同意吗?为什么?

⑷综上所述,你认为清朝前期民族政策特点是什么? 七 练习巩固: 导航习题

八 板书设计:

西北:平定噶尔丹叛乱和平定大小和卓叛乱 西藏:⑴确定**、**册封制度

⑵设驻藏大臣

东北:⑴设黑龙江、吉林、盛京将军

⑵用会盟联姻等方式加强同少数民族联系

用心

爱心

专心 2

第四篇:2018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三单元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测.

第14课 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

0

1知识管理 知识点1 张骞通西域 背景:汉代人把今天甘肃________、________以西,也就是现在新疆和更远的广大地区称作________。西汉初西域各国受到匈奴的控制,汉武帝认识到西域的重要性,决定招募使者出使西域,联络________夹击匈奴。

经过:公元前________年,________出使西域,历尽艰难到达________。公元前________年,张骞再次率领使团走访了西域许多国家,西域各国纷纷派使节来到长安,促进了汉朝与西域各国之间的相互了解与往来。

知识点2 丝绸之路

背景:自从________开辟通往西域的道路后,________的经济文化交流日趋频繁。

路线:商人们载着汉朝的丝绸等货物,从________穿过________,经________运往________、________,再转运到更远的________;又把西域的物产和奇珍异宝运到中原。这条沟通欧亚的陆上交通道路,就是著名的“________”。

交流:通过丝绸之路,汉朝的________、________等物品,以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技术传到西域;西域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以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植物,以至多种乐器和歌舞等传入中国。

意义: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对于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与文化交流,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海上丝路:汉朝还开辟了从东南沿海港口出发,经________南下,绕过________,穿过________,通往________沿岸,最远抵达________南端和____________的海上交通道路,这就是“海上丝绸之路”。

知识点3 对西域的管理

西域都护的设立:公元前________年,西汉政府在西域设置“________”,作为管理西域的最高长官,管辖西域36国,都护府设在________城。

机构设置的意义:________的设置标志着西域开始正式归属中央政权,其管辖范围包括今________及________以东、以南的广大地区。

东汉对西域的管理:东汉明帝时,派兵出击匈奴,并派________出使西域,重新建立汉朝与西域的联系。班超还派________出使________(即罗马帝国),开辟了通往西亚的路线。班超去世后,他的儿子________继承父业,再次出使西域。

0

2基础过关

知识点1 张骞通西域

1.“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以上古诗中的“玉门关”和“阳关”以西的地区在汉代被称为()A.关西 B.新疆 C.西域 D.西藏

2.下图是七年级(1)班排练的某历史短剧的台词片段,从台词的对白中可以判断出他们正在排练的是()

小华:送人千里,终有一别,陛下请回吧!

小明:爱卿,此去西域凶险异常,然匈奴一日未了 则国无宁日,望卿不辱使命,早去早回。A.张骞出使西域

B.汉武帝派人出击匈奴 C.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 D.加强同西域经济文化交流 3.《博物志》记载:“汉代张骞出使西域得涂林安石国榴种经归,故名安石榴。”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张骞最初出使西域的目的是()A.引进果树品种 B.推动经济交流 C.加强友好交往 D.寻求军事联盟

4.西域各国与西汉王朝联系日益密切开始于哪一重大历史事件()A.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 B.卫青、霍去病大败匈奴 C.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 D.西汉政府设置西域都护 知识点2 丝绸之路

5.“2000多年前,我们的先辈筚路蓝缕,穿越草原沙漠,开辟出联通亚欧非的陆上丝绸之路;我们的先辈扬帆远航,穿越惊涛骇浪,闯荡出连接东西方的海上丝绸之路。”“陆上丝绸之路”的起点是()A.洛阳 B.长安 C.建康 D.北京

6.张骞通西域后,不少西域的物种传到中原,丰富了中原人民的生活,下列各项中属于从西域传入的是()

①核桃

②小麦

③石榴

④葡萄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7.考古印证了历史的印记。近几十年来,在马来西亚发掘出与汉代陶片纹饰相似的陶片,在印度尼西亚出土了汉代的钱币和陶器。这些考古发现证实()A.甘英曾出使大秦 B.班超曾出使西域 C.海上丝绸之路的存在 D.东南亚曾是中国的版图 8.“通过丝绸之路,中国产品远抵西亚和欧洲,西域乃至印度的文明成果,也源源不断地涌进中国。”这说明丝绸之路的开辟()A.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 B.推动了西汉进行政治改革 C.掀起了诸侯兴修水利的高潮 D.加速了中国北方民族的融合 知识点3 对西域的管理 9.近年来“东突”恐怖分子在新疆地区活动猖獗,他们鼓吹新疆独立,妄图把新疆从我国分裂出去。下列哪一史实最能证明新疆自古就是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A.张骞出使西域 B.班超出使西域 C.丝绸之路的开通 D.西域都护的设置

10.“人生适意在家山,万里封侯老未还。燕颔虎头成底事,但求生入玉门关”颂扬的是经营西域三十多年的()A.张骞 B.班超 C.班固 D.甘英 0

3能力提升

11.“大一统的汉帝国扩展了汉民族文化圈。而汉武帝所具有的超越历史的雄才大略,使其成为一位战略和外交设计的奇才。”体现汉武帝是“外交设计的奇才”的历史事件是()A.张骞通西域 B.班超经营西域 C.甘英出使大秦 D.修筑万里长城

12.19世纪末,德国地质学家里希霍芬将我国西汉以来逐渐形成的贯穿欧亚的陆上通道称为“丝绸之路”。下列对“丝绸之路”的表述,错误的是()..A.“丝绸之路”的起点是玉门关

B.从河西走廊向西最远到达欧洲 C.丝绸是通道上运输的主要商品 D.促进了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 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大宛闻汉之饶财(非常富庶),欲通(交往)不得,见骞,喜,问欲何之。骞曰:“为汉使月氏,而为匈奴所闭道(堵塞道路)。今亡(从匈奴逃出来),唯(希望)王使人道(引导)送我。诚得至,反(返)汉,汉之赂遗(送给)王财物不可胜言。”

材料二:“初骞行时百余人,去十三岁,唯二人得还。” 材料三:

(1)材料一中的“骞”是谁?他“为汉使月氏”的目的是什么?结果如何?

(2)材料二中哪些内容反映了这次出使的艰难?我们要学习此人什么精神?

(3)材料三中交通线被称为什么?该商路的长期维持得益于哪一机构对西域的有效管辖?该机构的设置有何重要历史意义?

(4)综合上述问题指出,材料

一、材料二与材料三有何内在联系?

14.塞外的大漠戈壁、单调的驼铃跋涉„„这是全长7000多公里的世界古代陆路交通要道“丝绸之路”留给世人的印象之一。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宣布,由中国、哈萨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联合申报的丝绸之路项目通过审议,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请结合所学知识探究以下问题:

(1)为丝绸之路这条存在两千多年的商道开辟作出最大贡献的探险家是谁?请写出这条千年商道的完整路线。

(2)这条贯穿亚欧大陆的古老商道开辟之初,从汉朝输出的商品主要是什么?这一要道的开通有什么意义?

(3)由中国、哈萨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联合申报的丝绸之路项目为什么能够通过世界遗产大会审议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4)这条千年古道是中国古代繁荣的见证,请你为保护和复兴该通道出谋划策,提出两条合理化建议。

0

4直击中考

15.(滨州中考)中国是世界上几个独立的文明发源地之一,西部的高原与沙漠使古代中国与其他文明间交流极少。中国古代第一次大规模与中亚、西亚文明进行交流发生于()A.商周时期 B.两汉时期 C.宋元时期 D.明清时期

16.(潍坊中考)《新全球史》载:在古典时代,一些个人也完成了长途旅行,张骞历尽艰险从长安到达了遥远的西方。张骞“长途旅行”的主要目的是()A.打击匈奴 B.开拓疆域 C.管理西域 D.开通商路

参考答案

第14课 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

知识管理

1.阳关 玉门关 西域 大月氏 138 张骞 大月氏 119 2.张骞 东西方 长安 河西走廊 西域 中亚 西亚 欧洲 丝绸之路 丝绸 漆器 开渠 凿井 铸铁 良种马 香料 玻璃 宝石 核桃 葡萄 石榴 苜蓿 中南半岛 马来半岛 马六甲海峡 孟加拉湾 印度半岛 锡兰(斯里兰卡)3.60 西域都护 乌垒 西域都护 新疆 巴尔喀什湖 班超 甘英 大秦 班勇

基础过关

1.C 2.A 3.D 4.C 5.B 6.C 7.C 8.A 9.D 10.B 能力提升 11.A 12.A 13.(1)张骞。联合大月氏夹击匈奴。没有达到预期目的,但了解了西域各国的状况及其与汉朝交往的愿望。(2)去十三岁,唯二人得还。不畏艰辛、百折不挠、勇往直前。(言之有理即可)(3)丝绸之路。西域都护。标志着西域开始正式归属中央政权,其管辖范围包括今新疆及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的广大地区。(4)汉朝和西域的交往日趋频繁,为丝绸之路的开通创造了条件。14.(1)张骞。长安→河西走廊→中亚、西亚→欧洲。(2)汉朝的丝绸、漆器等。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对于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与文化交流,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3)丝绸之路是中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的纽带,是中西方友好、物质文化交流的历史见证,它是人类文明的共同精神文化遗产。(4)要保护沿途的资源与环境,维持道路的畅通,并对古道遗址进行保护,然后开发丝绸之路为旅游路线等。

直击中考 15.B 16.A

第五篇:第三单元 秦汉时期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第15课 两汉的科技和文化 教案

第三单元 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第15课 两汉的科技和文化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造纸术的发明和改进;“蔡侯纸”; 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华佗 “麻沸散”和五禽戏; 司马迁和《史记》;道教的兴起和佛教的传入。过程与方法:

1.通过阅读课文,结合造纸术发明相关的图片、图表等历史资料,探寻造纸术发明、改进的轨迹,在比较中畅谈造纸术发明对世界文明的贡献,学会比较分析问题的方法。

2.通过讲述课前收集的有关资料,了解张仲景、华佗的主要医学成就及事迹,提高表达能力,学会收集和整理历史信息的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两汉时期文化与科技的魅力,加深对中国历史和文化的认同感,增强民族自信心,树立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造纸术的发明、改进;司马迁和《史记》;张仲景和华佗及其成就。难点:科技与文化的繁荣是建立在国家统一、经济繁荣的基础上的。

三、教学方法:情景教学法、讲述法、问题法、多媒体教学法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两汉是中国重要的大一统时期,两汉历史对中国的历史产生深远影响,这一时期的科技与文化更是在历史长河中熠熠生辉,这节课就让我们打开时光隧道去感受一下两汉科技与文化的魅力吧!

(二)、讲授新课

同学们,如果让你以这课内容为材料,举办一次“两汉文化与科技的发展”的展览,你会将两汉的科技与文化分为哪几个展区进行介绍,会展出哪些能代表这一时期科技与文化繁 荣的成就? 1.科技展区。

(生生互动,师生互动,营造一种探究、合作的教学氛围,共同完成教学任务。)(1)科技展区你认为最能代表汉代成就的是什么? 生:造纸术。

(2)你能说出纸有哪些用途吗?你认为纸最大的用途是什么? 生1:书写、做卫生纸。生2:印刷、做面巾纸。

生3:做手提袋、海报、绘画。

生4:合历、名片、书籍、样本、儿童写字垫板及标签。生5:纸最大的用途是书写,传播文化和知识。

教师小结:纸被广泛应用于生活的方方面面,纸在我们工作和学习中是离不开的。纸对文化的传承至关重要。

(3)在纸发明之前,人们曾用过哪些书写材料?这些书写材料有哪些缺点呢?

生1:龟甲、兽骨、丝帛,欧洲人用羊皮做纸,古人还把字刻在寺庙的墙上,刻在钟鼎之 上,等等。

生2:这些书写材料,有的笨重,有的价格特别昂贵,都不利于推广使用。生3:埃及人用“草”书写。教师展示莎草和莎草纸图片

教师讲述:埃及的莎草纸,早于中国3000年左右,据此有人说:世界上最早的纸是莎草纸,纸是埃及人发明的。但是埃及的莎草纸,聪明的埃及人利用莎草的特性,经过简单的人工加工干燥而成的“纸”,只是“制造”并不是“创造”,真正的称得上“造纸术”的技术源于 中国的蔡伦。

教师展示,展示 Flash(汉代造纸示意图》,学生边讲述,教师边通过幻灯片展示汉代造造纸流程。

生:水浸、切碎、洗涤、蒸煮、漂洗、春捣、加水配成悬浮的浆液、捞取纸浆、干千燥后即成为纸张

教师小结讲述:通过视频和同学的讲述,我们了解了真正意义的“造纸术”。因此,我们说纸是中国人发明的,造纸术凝结着中国古代人民的智慧,是中国对世界的贡献。教师小结:纸出现以前,古人用过他们能想到的各种书写材料,但是书写材料都有很多缺陷,不利于历史的记载和文化的传播。

(4)“蔡侯纸”的造纸原料是什么?有什么特点? 生1:树皮、破布、麻头、旧渔网等,原料易得,便宜 生2:纸很便宜,质量高,原料又很容易找到(5)纸究竟是何时出现的呢? 生1:西汉。

生2:西汉的麻纸是世界上最早的纸

教师展示:甘肃天水发现的西汉古纸图片

教师讲述:其实纸并不是蔡伦发明的,是西汉古代劳动人民在日常生活中摸索、总结创造出来的,是西汉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但蔡伦改进了造纸术,促进了纸的普及和推广使 用。为了纪念察伦的贡献,人们把这种纸称为”“蔡候纸”(6)“蔡侯纸”同以前的书写材料相比,有哪些优点? 生1:轻便 生2:质地好 生3:易于书写

教师讲述:造纸术的发明,引起了书写材料的一场革命,蔡伦改进造纸术后,造纸术从中国广泛向世界各地传播,推动了中国、阿拉伯、欧洲乃至整个世界的文化发展,是中国在人类文化的传播和发展上所作出的一项伟大的贡献

(生生互动,师生互动,营造一种探究、合作的教学究围,共同完成教学任务,)中医学展区:

(1)走进中医学展区,你会看到这一时期的哪些医学成就呢?你能给大家作简单介

生:张仲景和《伤寒杂病论》,华佗与“麻沸散”、五禽戏。张仲景被称为“医圣”,华佗称为“神医”《伤寒杂病论》提出“治未病”理论,提信预防疾病。它被公认为中国医学方书世尊为“鼻祖”。华佗医术十分精湛,他首创的”麻沸放”

生:张仲景因精湛的医术和对医学的突出贡献,而被后世尊为“医圣”。华佗医术十分 精湛,他首创用全身麻醉法施行外科手术,被后世尊之为“外科鼻祖”,他首创的“麻沸散”被称为世界医学史上的创举,是世界上最早的麻醉药剂。华佗熟练地掌握养生、方药、针灸和手术等治疗手段,精通内、外、妇、儿各科,辦证施治,诊断精确,方法简捷,疗效神速,被誉为神医

(2)你体验过中医学的治疗方法吗?你知道中医治疗的方法有哪些吗? 生1:体验过,针灸、拔罐等

生2:没体验过,刮痧、按摩、推拿等

教师展示:中医学针灸、拔罐、刮痧等图片。

张仲景和华佗,他们身上高贵的医德是 生1:关心百姓疾苦。

生2:有爱心,悲惘救世的情怀。生3:不为名利…

情感提升,交流探讨。

(4)你认为成为一位合格的医生,最重要的是什么?医德还是医术?如果你想当医生,你会成为什么样的医生? 生1:医德重于医术。我认为医术非常重要,但医德和服务态度要重于医术,患者生病后,从肉体到精神都深受折磨,能得到医生的关怀和理解,能使他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相反,医生对待患者冷视和漠视,不仅对于病情不利,而且更加加重患者的精神负担。如果我是医生,我会微笑面对患者,根据病情确定治疗方案,不开贵的药,不让患者做不必要的仪器检查,以患者利益为宗旨,生2:医德重要,如果我是医生,不论病人的病情或者态度如何,都尽量耐心倾听,认真询问,多沟通,多听取,然后开出合适的中药方剂或给出合适的方案。

生3:我同意这种观点,医德就是一个真减的笑容,多些理解,开处方时多考虑患者的经济负担……这些简单平常的言行,就能使患者感到温暖。如果我是医生,我会当个好医生,不仅医术要好,更要有一颗“仁心”“爱心”,不会为病人开“天价药”“进口药”“特效药”也不会给病人乱用药,不吃药就能好的病,就不给他们开药 生4:医德和医术同等重要。

应该说这两者同样重要,有医术没有医德和有医德没有医术是件同样可怕的事。生5:医术重于医德。

医德再好而医术不行,也是治不好病的…

教师点拨:术精敦人,德高济世。对于病人来说,医德医术同等重要,但是医德是成为好医生的前提

教师过渡:今天,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重视养生,华佗创造的“五禽戏”成 为今天很多人养生的健身操,大家来学习一下“五禽戏”好不好?(好)教师展示:播放五禽戏视频,并让学生一起学习“五禽戏”的动作

教师小结过渡:

张仲景凝聚毕生心血写就的《伤寒杂病论),成书近2000年的时间里,一直拥有很强的 生命力,是后世从医者必修的经典著作,至今仍是我国中医院校开设的主要基础课程之一 华佗提倡通过锻炼强身健体,预防生病的原则也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今天,中医文化广 泛流传到海外,在世界上产生广泛影响 3.史学展区。

(生生互动,师生互动,营造一种探究、合作的教学氛围,共同完成教学任务)(1)这个展区,你会布置哪些展览? 生:司马迁和《史记》。

交流与探究:教播放:司马迁与《史记》。教师活动

教师:司马迁为什么能够写成鸿篇巨制《史记》呢?《史记》主要记述了什么?司马迁因 为李凌事件牵连,受到汉武帝的官刑惩罚,而《史记》对汉武帝的记载评价却很公正,这反 司马迁创作《史记》的什么原则?他身上的哪些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和弘扬?司马迁创作 史记》的过程给了你什么启示?

生1:父亲是史官,从小受家庭的熏陶,勤奋好学,饱读诗书,父亲死后,承袭父职担任史官,有机会阅读大量的国家藏书,这都为他能够写作《史记》创造了条件。司马迁有远大的志向,立志"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変,成一家之言”,即使在受了“腐刑”后,也忍辱负重,发愤著书。

生2:坚强的毅力,科学严谨的态度是他写成(史记》的重要条件,他写的每一个历史人 物或历史事件,都经过了大量的调査研究,并对史实反复作了核对,司马迁早在20岁时,便离开首都长安遍踏名山大川,实地考察历史造迹,了解到许多历史人物的逸闻轶事以及 许多地方的风俗民情和经济生活,开阔了眼界,扩大了胸襟。

生3:《史记》是由司马迁撰写的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述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式帝时约3000年的史事。书中记录了帝王将相的历史活动,背定他们的历史功绩,也无情地揭露了他们的腐朽和罪恶,《史记》是中国传记文学的典范。

生4:实事求是,公正记事,秉笔直书,爱憎分明,评价客观,这是《史记》的写作原则 史海钩沉:司马迁对汉武帝的评价孝武纂极,四海承平。志尚著丽,尤敬神明。坛开八道,接通五城,朝亲五利,夕年文成。祭非祀典,巡乖卜征。登嵩勒岱,望景传声。迎年祀日,改历定正。疲耗中土,事彼边兵、日不暇给,人无聊生。俯观赢政,几欲齐衡。

-----《史记·孝武本纪》 教师讲述:在君主专制的年代里,“伴君如伴虎”。司马迁却敢于指出汉武帝的过失,体 现了他忠于史事的崇高品德。

生5:司马迁面对挫折发愤图强的精神,在逆境和屈辱面前隐忍坚毅的精神,特别值得 我们学习和弘扬。

生6:司马迁创作《史记》的过程艰辛,非常人能完成,给了我们很重要的启示:我们也要像司马迁一样树立远大的理想,并为实现理想而努力,面对挫折、困难不能退缩,只要坚 诗去做只要努力,只要持之以恒,就会取得成功。思维拓展:

鲁迅为何评价《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学生通过讨论,得出结论。教师可以根据情况做补充。

生:《史记》开创了我国纪传体的史学,同时也开创了传记文学。文笔简洁;描写人物棚 如生,例如《项羽本纪》“鸿门宴”一节,作者通过这场面对面的斗争来表现人物性格,刘邦的怯儒而机智,项羽的坦率而少谋略,以及其他人物,如范增、张良、樊哙、项伯等的性格,都描绘得栩如生,让读者有种“如见其人,如闻其声”的感觉。《史记》是历史与文学互相结合的典范

情感提升,交流感悟: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你知道这句话的含义吗?你要做什么样的人。生1:司马迁,意思是:人都有一死,有人死的比泰山还重,有人死的却像鸿毛一样轻。生2:是说有人死得其所,有价值,有人死得无足轻重,没有意义。强调生与死的价值,社会需要有价值的善良的人,对社会有用的人

教师小结:司马迁身心遭受重创之时,以坚强的意志,呕心沥血,利用十几年的时间用生命就了的纪传体史书《史记》,位列中国二十四史之首,堪称后世典范。

4宗教展区(生生互动,师生互动,营造一种探究、合作的教学氛,共同完成教学任务。)教师活动

(1)两汉的宗教展区里,你认为应该介绍什么宗教?(佛教、道教)(2)道教何时兴起?早期教派有哪些?

生:东汉,早期教派有张角创立的太平道和张陵创立的五斗米道。

(3)道教与春秋时期的哪位大思想家有关?是《西游记》中哪个神仙? 生:老子,太上老君。

(4)你能说说你所了解的道教吗? 生1:太极图、八卦、算卦 生2:太极剑、太极拳。

生3:豆腐的发明,据说是西汉的准南王刘安为求长生不老,以黄豆研浆与盐卤同炼“仙丹”。“仙丹”没有炼成,却炼出了鲜嫩可口的豆腐,成为人们喜爱的一种食品。生4:符咒、太极拳等。

生5:火药的发明,古代帝王都追求长生不老,迷信炼丹术,从事这种炼丹的人叫做“方 士”,后来又叫做“道土”或者“丹家”。在炼丹的过程中,方土们将一些重金属如硫磺、硝石等,放在锅里,进行炼制,结果无意间爆炸,这就是火药的起源。

(5)佛教的创始者是谁?誕生地是哪里?何时传入中国?佛教的基本教义是什么?你 能说说佛教传入的小故事吗?(东汉明帝梦金人,略)

生1:乔达摩・悉达多(释迦牟尼);古印度;东汉明帝时传入中国。

生2:教义:人生来是受苦的,受苦源于欲望;人如果能忍受苦难,熄灭各种欲望和烦恼,才能得到解脱。

中国的道教和佛教圣地有哪些?对中国都产生了哪些影响?

生1:佛教圣地峨眉山、普陀山、九华山、五台山……中国最古老的佛教寺院是白马寺 道教圣地四川青城山、湖北武当山、山东的崂山

生2:佛教、道教对中国社会的建筑,绘画、思想等方面都产生了深刻影响。

教师过渡:佛教,道教在中国广泛传播,对中国社会诸多方面产生了广泛影响,下面就 让我们通过一幅幅精美的图片来感受一下吧。教师展示

(1)佛教四大名山:

(2)、道教名山:

教师活动:

生1伟教、道教都宣扬修身养性,克制欲望,有利于统治者现固统治者得到的大力状植。生2:东汉末年,社会动荡,人民生活比较困难,人们在宗教信仰中寻求心理安慰。师生共同探讨、总结

①东汉末年,社会动荡,人民生活苦难,宗教符合人们的心理需要。

②佛教、道教都宣扬“忍耐服从”,符合统治者统治的需要,得到统治者的大力扶持。合作探究:

欣赏了两汉的科技与文化,你认为哪些要素推动了两汉科技与文化的繁荣呢? 生1:两汉经济的发展,是文化与科技发展的基础,生2:两汉时期政治比较清明,国家筑一,这就为文化与科技的发展、繁荣提供了条件、师生共同探讨总结:

原因:两汉经济的发展,社会的稳定。

教师小结:《史记・管晏列传》中说道:“仓廪实面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文化与科 技的繁荣与发展是需要经济来支撑的。两汉经过几代帝王的励精图治・出现了经济的繁荣 景象,加之稳定的“大一统”的社会环境,这都为文化与科技的繁荣莫定了基础

(三)、课堂小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体会到两汉科技和文化的魅力,两汉给中国人留下了强烈的心理和文化印记,时至今日,仍有许多中国人以汉人自称。由此可见,一个真正强大的民族,一个能长久发展的民族一定是一个文化发达的民族。所以,今天我们在实现“中国梦”的时候,要大力弘扬优秀传传能文化,批判吸收外来文化,提升中国文化的软实力,登临世界文化峰峦。

(四)、课堂练习

1.战国时期,诸子各派外出游说、讲学时,随身携带的各种著作和典籍往往要用车搬运,很不方便。后来促使这一现象发生根本变化的发明是(C)A.造纸术B.火药C.印刷术D.指南针

2.下列科技发明中,属于东汉蔡伦的是(C)

A.发明地动仪B.发明“麻沸散” C.改进造纸术D.发明活字印刷术知识点 3.下列各项与张仲景相符的是(C)

A.创编“五禽戏”B.发明“麻沸散” C.著有《伤寒杂病论》D.擅长外科手术

4、华的弟子照着老师使给他的方法去做,活到九十多岁耳不聋,眼不花,牙齿完好。知道这种方法是(B)

A.经常饮酒B.常练”五禽戏”C、经常吃“麻沸散”D、经常喝中药

5、他是中国古代伟大的史学家、思想家、文学家,被后人尊称为“史圣”;他创作的史书被认为是后世纪传体史书的典范。这里的“他”是(B)A.孔子B.司马迁C.杜甫D.司马光著作

6、中国最早的佛教寺院是(A)

A.白马寺B寒山寺C.少林寺D.灵隐寺

(五)、板书设计

一、造纸术的发明

1、蔡侯纸

2、造纸术发明的意义

二、张仲景和华佗

1、医圣张仲景与《伤寒杂病论》

2、华佗与“五禽戏”,麻沸散

三、历史巨著《史记》

1、司马迁与《史记》

2、史记的历史地位

四、道教和佛教

1、道教的兴起:太平道、五斗米道

2、佛教传入我国

(六)、教学反思

下载新人教版七年级初一历史下册第三单元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第14课明朝的统治教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新人教版七年级初一历史下册第三单元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第14课明朝的统治教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