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四:附录一表达交流教学案

时间:2019-05-12 18:22:5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2018年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四:附录一表达交流教学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2018年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四:附录一表达交流教学案》。

第一篇:2018年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四:附录一表达交流教学案

附录一 表达交流

一、解读时间 学习横向展开议论

范文1 [品读范文]

读书的艺术

闲时沏上一壶茶,在缕缕轻雾中捧起一本书,品着茶香,嗅着书香,反复咀嚼,品味着每一个字,每一句话……这便是我闲时的最大乐趣。有人说,读书是一种艺术。是的,读书实在如此。(1)(用优美的抒情句入手,描写读书的意境,引出“读书是一种艺术”的中心论点。)

读书是一种享受生活的艺术。五柳先生“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当你枯燥烦闷时,读书能使你心情愉悦;当你迷茫惆怅时,读书能平静你的心,让你看清前路;当你心情愉快时,读书能让你发现身边更多美好的事物,让你更加享受生活。读书是一种最美丽的享受。“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2)(从“是什么”的角度设立第一个分论点。先引用五柳先生的名言进行理论论证,再用排比的手法,来论证在不同的心境中读书都是一种享受。)

读书是一种提升自我的艺术。“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读书是一种学习的过程。一本书有一个故事,一个故事叙述一段人生,一段人生折射一个世界。“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说的正是这个道理。读诗使人高雅,读史使人明智。读每一本书都会有不同的收获。“悬梁刺股”“囊萤映雪”,自古以来,勤奋读书,提升自我是每一个人的毕生追求。读书是一种最优雅的素质,能塑造人的精神,升华人的思想。(3)(从“是什么”的角度设立第二个分论点。设立分论点后,引用《礼记》中的名言,引用富有哲理的名句,运用历史上苦读的事例,来论证“读书是一种提升自我的艺术”。)

读书是一种充实人生的艺术。没有书的人生就像空心的竹子一样,空洞无物。书本是人生最大的财富。犹太人让孩子们亲吻涂有蜂蜜的书本,是为了让他们记住:书本是甜的,要让甜蜜充满人生就要读书。读书是一本人生最难得的存折,一点一滴地积累,你会发现自己是世界上最富有的人。(4)(从“是什么”的角度设立第三个分论点。设立分论点后,运用比喻论证法、类比论证法来论证“读书是一种充实人生的艺术”。)

读书是一种感悟人生的艺术。读杜甫的诗使人感悟人生的辛酸,读李白的诗使人领悟官场的腐败,读鲁迅的文章使人认清社会的黑暗,读巴金的文章使人感到未来的希望。每一本书都是一个朋友,教会我们如何去看待人生。读书是人生的一门最不可缺少的功课,阅读书籍,感悟人生,助我们走好人生的每一步。(5)(从“是什么”的角度设立第四个分论点。设立分论点后,运用排比的手法,形成论据的并列式,来论证“读书是一种感悟人生的艺术”。)书是灯,读书照亮了前面的路;书是桥,读书接通了彼此的岸;书是帆,读书推动了人生的船。读书是一门人生的艺术,因为读书,人生才更精彩!(6)(运用比喻论证、排比手法,先论证“书是什么”,再过渡到“读书是一门艺术”,首尾呼应。)

范文2 [品读范文]

文学,需要凝视

“成功的文学创作,在于对生活的细心观察,在于凝视。”——汪曾祺(1)(运用题记诠释题目。)

“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亦浓亦淡的初春之意一下子笼上我的心头。我无声而叹:既然“看不见”,何以得知“细雨湿衣”?既然“听无声”,又何以觉察“闲花落地”?为何无形无声却能感人至深?我想,那是诗人的心灵在默默地“凝视”着这不易察觉的春天。文学,需要凝视。(2)(运用因果分析法,引出“文学,需要凝视”的观点。)

清新的笔风需要凝视。(3)(从“为什么”的角度设立第一个分论点。)

还记得为“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而感动。月光如水,不安静的心灵无法感知它的存在。而张若虚却看到了,在他的笔下,月光的微粒清霜一般旋舞于空,又澈水一般与白沙相混融。这是怎样一种凝视啊,用一颗珍珠般的心灵映射着纯洁的月光,所以,月光才在清新的诗句里熠熠生辉,感动着千年之后少女的心灵。(4)(引用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中的名句,通过分析意境法,从“清新的笔风”的角度来论证第一个分论点。)

犀利的笔触需要凝视。(5)(从“为什么”的角度设立第二个分论点。)

不得不提起鲁迅的那一双眼。“横眉冷对千夫指”是他紧锁眉头的生动刻画。那一双冷眼不再凝视自然风景,而是凝视中国社会和劳动人民。他冷观“看客”,透析众生,才道出“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的犀利批判;他纵览古今,横看中外,才得出“用过去与现在铁一般的事实预测未来,洞若观火”;他洞察历史,解读现实,才断言“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正是他那一双无人能敌的眼,成就了鲁迅,成就了用笔做枪的文学战士。(6)(引用鲁迅名言,运用排比手法,使论据形成并列,从“犀利的笔触”的角度来论证第二个分论点。)

心灵的感悟需要凝视。(7)(从“为什么”的角度设立第三个分论点。)

论哲思,很少有人比得上史铁生。生死在常人眼中是无可言说的,甚至是避而不谈的,而在史铁生这里,生死之事是早已明了的。他虽身患尿毒症,每天只有半个小时是清醒的,可他不是用来休息,而是用这30分钟对自己的心灵凝视,看心路历程,看生离死别,看病痛与人生……于是,他懂了“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人生只分为爱情与疾病两部分”……一句句痛苦中挣扎出的话语振聋发聩,敲击着我们不懂得凝视的茫然的心灵。他那双病痛中凝视的双眼,使他的文字升华。(8)(运用事例论证法,举史铁生一例,紧扣他对人生的态度,从“心灵感悟”的角度来论证第三个分论点。)

……

文学,是心灵的歌曲,是灵魂的舞蹈,在盲目的人流中它将不复存在。优秀的作家凝视出绝妙的作品,他们更希望见到的,是来自读者的凝视的目光和宁静的心灵。让我们屏息凝视,去“看”那看不见的湿衣细雨,“听”那听不到的落地闲花。(9)(再回到文学,再回到“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回扣开头,暗合中心论点。)

[写作技法] 议论文横向并列式结构

一、什么是并列式结构

并列式结构在写作中一般是指分论点并列,因为分论点的并列更能显示思辨的深度。分论点的并列是在确立中心论点之后,首先从道理或逻辑上把中心论点分解成几个并列的分论点,然后再考虑如何论证分论点,既可以用事例论证,也可以用因果分析、假设推理或比喻说理等方式展开论证。

二、拟写并列式分论点应注意的三个角度

一篇议论文的中心论点明确之后,如何准确地分解成几个分论点,这是写好议论文的一个重要环节。分论点是与中心论点相对而言的,但又从属于中心论点,为论证中心论点而服务。要分而有范:几个分论点应该按同一标准(同一角度)回答同一问题。(“扣得住”)要分而有理:分论点之间界限清楚,不互相交叉重叠,互不包容。(“分得开”)要分而有序:分论点的排列的先后顺序要合乎逻辑,合乎情理。(“排得顺”)

拟写并列式分论点常用的三个角度: 角度一:是什么

如要写一篇以“坦然,才是美的真谛!”为中心论点的议论文,可设置三个分论点。分论点1:坦然是快乐和美丽的源头活水。分论点2:坦然是物我两忘后的一种超脱。分论点3:坦然是尔虞我诈外的一份闲适。方法:从“是什么”角度阐述“坦然”的内涵。角度二:为什么

如以“不要轻易说‘不’”为题写一篇文章。

方法:把中心论点作为原因,去揭示该原因产生的结果或作用、价值、地位等。分论点1:不要轻易说“不”,可以使我们遭遇挫折时,更加理智更加坚韧; 分论点2:不要轻易说“不”,可以使我们面对苦难时,更加沉着更加勇敢; 分论点3:不要轻易说“不”,可以使我们更有信心更有力量。角度三:怎么办

如以“人应当诗意地生活”为中心论点,从“怎么办”角度拟写三个分论点。

方法:从“怎么办”角度提问:我们该怎么做才能诗意地生活?(即找出满足中心论点这一结果的条件)分论点1:诗意地生活,源自人们内心的和谐。分论点2:诗意地生活,人们需要从阅读中汲取养料。分论点3:诗意地生活,人们需要让自然抚慰自己浮躁的心灵。

[写作练习] 请以“语言是沟通的钥匙”为题,运用并列式结构,写一篇800字左右的文章。参考例文:

语言是沟通的钥匙

假如沟通是一扇门,那么语言就是这扇门的钥匙。如果沟通的门通向的另一方是漆黑的深夜,那么语言的钥匙便引领着你走向当空皓月,满天繁星;如果沟通的门通向的另一方是一望无际的沙漠,那么语言的钥匙便引领着你走向鸟语花香的绿洲;如果沟通的门通向的另一方是浩瀚无边的大海,那么语言的钥匙便引领着你走向如宗悫般“乘长风破万里浪”,如毛泽东般“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语言在沟通中是多么地重要!它是一把闪光的钥匙,使沟通直接到达人的心坎上。

恰如其分的语言表达,利于亲情的沟通。诚然,父母们都“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然而,当子女考差时,是痛斥“没用的东西,怎么搞的”,还是送以一句“这次是有点失策,下回努力”,即会收到截然相反的效果。当子女萌生早恋倾向,父母们是郑重声明“那不行,绝对不行”,还是先说一句“你的心情爸妈能理解”,再述之以理,效果更不用提起。尽管沟通的心都如月光般皎洁,但语言的表达却让沟通的效果不一样。可见,亲情的沟通,要用好语言这把钥匙。

恰如其分的语言表达,利于友情的沟通。高适的“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与王勃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都用优美的语言送走了友人,达到了友情的沟通。李白《蜀道难》一诗中劝说友人归来的语言精辟,达到了友情的沟通。从李白的“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可知“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友人便从言语中感受到友人的关怀,沟通也便到了心坎。沟通并不全像白居易说的“此时无声胜有声”,更多的时候它还需要语言为它传达彼此的关切。友情的沟通,需要语言这把钥匙。

恰如其分的表达,利于爱情的沟通。简·爱与男主人公罗彻斯特早期的认识,便因为罗彻斯特孤傲的语言表达而困难重重。幸好,简· 爱直接而爱憎分明的语言打破了两人间的障碍,两颗相爱的心才得以沟通。刘兰芝被遣回家时对焦仲卿所说的“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焦仲卿“誓天不相负”的回答当中,爱情得到了沟通。爱情有时不能像柳永说的“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而需要语言交流。爱情的沟通,需要语言这把钥匙。

再看,触龙说赵太后、魏征谏唐太宗,无不以恰如其分的语言表达见称。君臣间的沟通,同样需要语言这把钥匙。

一言以蔽之,请好好运用语言的钥匙,让沟通直接到达心坎上。

二、发现幸福 学习纵向展开议论

范文1 [品读范文]

读书人是幸福人

谢 冕

我常想,读书人是世间幸福人,因为他除了拥有现实的世界之外,还拥有另一个更为浩瀚也更为丰富的世界。现实的世界是人人都有的,而后一个世界却为读书人所独有。由此我想,那些失去或不能阅读的人是多么地不幸,它们的丧失是不可补偿的。世间有诸多的不平等,财富的不平等,权力的不平等,而阅读能力的拥有或丧失却体现为精神的不平等。(1)(开头第一句便提出中心论点。行文中注意用“他除了……,还……,由此我想……”这样的句式来论证观点。)

一个人的一生,只能经历自己拥有的那一份欣悦,那一份苦难,也许再加上他亲自感知的那一些关于自身以外的经历和经验。然而,人们通过阅读,却能进入不同时空的诸多他人的世界。这样,具有阅读能力的人,无形间获得了超越有限生命的无限可能性。阅读不仅使他认识了草木虫鱼之名,而且可以上溯远古下及未来,饱览存在的与非存在的奇风异俗。(2)(从“阅读能增加人的经历和经验”的角度设立第一个分论点。行文中注意用“阅读不仅……,而且……”这样的递进句来论证观点。)

更为重要的是,读书加惠于人们的不仅是知识的增长,而且还在于精神的感化与陶冶。人们从读书学做人,从那些往哲先贤以及当代才俊的著述中学得他们的人格。人们从《论语》中学得智慧的思考,从《史记》中学得严肃的历史精神,从《正气歌》学得人格的刚烈,从马克思学得人世的激情,从鲁迅学得批判精神,从列夫·托尔斯泰学得道德的执着。歌德的诗句刻写出睿智的人生,拜伦的诗句呼唤着奋斗的热情。一个读书人,是一个有机会拥有超乎个人生命体验的幸运人。(3)(用“更为重要的是”递进一层,从“读书更能感化与陶冶人的精神”的角度设立第二个分论点。行文中注意用“不仅是……,而且还……”这样的递进句来论证观点。接着并列使用多个论据来分析问题。)

一个人一旦与书结缘,极大可能是注定了与崇高追求和高尚情趣相联系的人。说“极大可能”,指的是不排除读书人中也有卑鄙和奸诈,况且,并非凡书皆好,在流传的书籍中,并非全是劝善之作,也有无价值的甚而起反面效果的。但我们所指读书,总是以其优良品质得以流传一类,这类书对人的影响总是良性的。我之所以常感到读书幸福,是从喜爱读书的亲身感受而发。一旦与此种嗜好结缘,人多半因而向往于崇高一类,对暴力的厌恶和对弱者的同情,使人心灵纯净而富正义感,人往往变成情趣高雅而趋避凡俗。或博爱,或温情,或抗争,大抵总引导人从幼年到成人,一步一步向着人间的美好境界前行。笛卡儿说,“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这就是读书使人向善;雨果说,“各种蠢事,在每天阅读好书的影响下,仿佛烤在火上一样渐渐熔化”,这就是读书使人避恶。(4)(再进一层,从“读书能使人向善避恶,变得情趣高雅,心灵纯净而富有正义感”的角度设立第三个分论点。行文中运用辩证分析,使观点更客观,更全面。)

所以,我说,读书人是幸福人。(5)(本文开头提出问题;中间用三层递进,分析问题;最后一段,得出结论,解决问题。)

范文2 [品读范文]

思维,请守住幸福

时间是一只神奇的手,推动着岁月的轮回更替。我们驾一叶扁舟于人生的江渚之上,寻觅传说中的幸福。(1)(本文开头一反常态,用比喻句形象地说明时间是什么,再引出人们在时间的长河中寻觅幸福,化抽象的议论为形象的阐释。)

厚厚的史册中,从未缺少幸福记录:刘邦是幸福的,因为他胜利了;武则天是幸福的,因为她执政了;杨国忠是幸福的,因为他有权了。然而,项羽是痛苦的,因为他惨败了;唐中宗是痛苦的,因为他被废了;杜甫是痛苦的,因为他失望了。于是,时间追问历史:“幸福何在?”我迎着时间在现代的荒原上呐喊:“幸福在自己心中!”(2)(进一步议论“幸福是什么”,运用对比论证,引出本文的中心论点“幸福在自己心中”。)

世间万象,无所不有。幸福,只有用心体会的人才能拥有。每件事的前面都有一扇双面镜,从这面看,很好看;从另一面看,丑死了。每个人都有选择的机会,你选哪一面?幸福其实在于自己的把握。对着丑的一面,你万般痛苦,忘记了镜子可以翻过来,于是,幸福与你只是一镜之隔,却遥不可及。而有些人注定是幸福的,因为他们看到丑陋时会翻看镜子的另一面,于是,幸福就属于他们了。(3)(作者采用纵向议论的方式,先论证“幸福,只有用心体会的人才能拥有”。指出要运用两面法来看待幸福。)

贝多芬就是一位会看镜子的人。当有人问他是否为失聪而痛苦时,他说:“不,我很幸福!因为我仅仅失去了六分之一!除了耳,我还有眼、鼻、嘴、手、脚。”还有六分之五,这就是贝多芬从镜子另一面看到的幸福。(4)(在上段理论论证的基础上,本段再用事例论证,举贝多芬一例,来说明“贝多芬从镜子另一面看到的幸福”。)有时候,不幸只是“塞翁失马”,要看到“焉知非福”的另一面。(5)(过渡段,承上启下。)求幸福,就要有点阿Q精神。鲁迅笔下的阿Q,是一个被辛辣讽刺的对象,然而,从另一个角度看,容易满足、善于自我开解的阿Q也是幸福的。(6)(深入一层议论“求幸福,就要有点阿Q精神”,这两方面又与思维方式有关,深入地阐明了思维方式与幸福的关系。)

死亡:“酒吧打烊时我就离开!”这简直就是一个“阿Q”,一个美国版“阿Q”。在余留的生命中,他依然很幸福。

幸福,似乎很难定义。其实,幸福就是一种思维方式。选择了正确的思维方式,你就选择了幸福快乐。

历史的千年余辉摇落了那些花季雨季,我们不妨把或深或浅的记忆放进日记,把或多或少的往事交给岁月,选择一种正确的思维方式,不再因外界的风声鹤唳而瑟瑟发抖,不再因世间的荣辱得失而锱铢必较,不再因生命的倏忽飘逝而惆怅莫名——人生因此快乐、因此幸福!(7)(如果说文章前两段是提出问题,那么3至8段就是分析问题,而最后一段,通过散文化的语言,得出结论“人生因此快乐、因此幸福”,是为解决问题。)

[写作技法] 纵向展开议论

一、什么是纵向展开议论

纵向展开议论是指针对论点层层深入地论证,论证部分一般采用递进式结构。其特点是后一层是在前一层的基础上加深论证的,论证内容之间环环相扣,层层深入。或由浅入深,或从现象到本质,或从原因到结果,或从特殊到一般等等。

纵向展开议论能体现思维的缜密,能体现论证的深度。纵向展开议论的一般格式是: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

二、怎样才能纵向展开议论

1.论点按由浅入深的方式分解,然后依次议论。

2.采用递进式的论证结构,或采用层层深入的思维模式。如从现象到本质、从轻到重、从特殊到一般等。或采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安排论证结构,或在分析时,采用“摆事实——析危害——挖根源——指办法”的格式等。

3.用表示递进的语言作标志。如“还、也、不但(不仅、不只、不止、不单)……而且(并且、甚至、也、还)、不但不(不但没)……还(反而)、况且、尚且……何况……”等。

三、应注意的问题

1.分析要构成真正意义上的递进关系,要体现递进的思维特征。2.分析要针对事例,突出与论点相关的因素。

[写作练习] 请以“不以规矩不成方圆”为题,用纵向式结构,写一篇800字左右的文章。参考例文:

不以规矩不成方圆

孟子说“不以规矩不成方圆”。这里的“规矩”,本指校正圆形和方形的两种工具,如果我们将“规矩”引申为法律,那便是没有法律的约束,便没有安全、稳定的社会秩序。社会应有法律,才能形成秩序,这正如有了“规矩”,方绘出精确的方圆一样。

俗语说“人性多端”。荀子更有言曰“人性本恶”。在这个并不完全是由善人组成的社会中,法律便成了人们的第一需要,它指导善人友好相处,抑制恶人造孽作恶,维持着社会的稳定。古语说:“法者,天下文仪也,所以决疑而明是非也,百姓之系命也。”这更把法律推上了政治的首位。

仅仅有了法还不够,还必须严格执法,即执法也有规矩:“法不阿贵,规刑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矩不正,谈何为方;规不正,何以为圆。执法人不依法何以使天下人依法,且俗话说:“案上一点墨,民间千点血。”如执法不依法,徇私枉法,又何使天下人服法。汉武帝的女婿犯了死罪,好多人都为他求情,汉武帝虽然痛哭流涕,终于还是秉公执法,斩了昭平君,可谓“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这一举措使举国上下都不敢违法乱纪,从此国家太平。可见执法人依“规矩”执法,才是使人依法的基础。

然而强制人民依法只能“治标”,更重要的还是养成全民自觉守法的风气,才能“清病于骨髓”。

有的人有一种错误的观念,认为法纪和自由是根本对立的,他们向往绝对的自由,因此对法律不屑一顾。其实没有法律保障的自由不但不存在,即使存在也不过是昙花一现。让我们假设某一天所有的法律都消失了,世界将会怎样:街上汽车横冲直撞,商店里流氓阿飞肆无忌惮地抢劫……杀人越货,无所不在。此时哪里还有真正的自由呢?不以法律,何以成社会?不遵法纪,何以谈进步?相反,如果我们人人都自觉遵守法律,社会自然稳定有序,你也才能享受最大的自由,法律的约束也就自然消失了。这正如孙悟空头上的紧箍咒,他野性难驯时,那紧箍咒如在头上生根一般,时时约束他的行为。一旦成了佛,能“自觉”守法了,那紧箍咒自然就不复存在了。因此,我们要人人自觉守法,最好能进一步做到护法。纵观古今,不知上演了多少以身护法的悲壮故事。身为武则天时期最高法官的徐有功,能对杀人成性的武后,据法以争。战国时期的狱官李离,偶然错杀一人,便毅然伏剑自刎,以身正法……这些护法的人不知激励了多少人为护法而斗争。

鱼儿是永远不会抱怨限制它们生活空间的水的,因为鱼儿知道离了水就不能活下去。法律对于我们就像水对于鱼,永远遵循它,我们才能安乐地生活。不以规矩,将永不成方圆。

三、确立自信 学习反驳

范文1 [品读范文]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从公开的文字上看起来:两年以前,我们总自夸着“地大物博”,是事实;不久就不再自夸了,只是希望着国联,也是事实;现在是既不夸自己,也不信国联,改为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了——却也是事实。(1)(先摆事实,从三个方面列举“公开的文字”,以便下一段树批驳的靶子。)

于是有人慨叹曰: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2)(树靶子,“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如果单据这一点现象而论,自信其实是早就失掉了的。先前信“地”,信“物”,后来信“国联”,都没有相信过“自己”。假使这也算一种“信”,那也只能说中国人曾经有过“他信力”,自从对国联失望之后,便把这他信力都失掉了。(3)(驳论证。用归谬法,先假设“这也算一种‘信’”成立,那也只能说“中国人曾经有过‘他信力’,自从对国联失望之后,便把这他信力都失掉了”。总之,不是“自信”,是“他信”。)

失掉了他信力,就会疑,一个转身,也许能够只相信了自己,倒是一条新生路,但不幸的是逐渐玄虚起来了。信“地”和“物”,还是切实的东西,国联就渺茫,不过这还可以令人不久就省悟到依赖它的不可靠。一到求神拜佛,可就玄虚之至了,有益或是有害,一时就找不出分明的结果来,它可以令人更长久的麻醉着自己。(4)(指出“失掉了他信力”后的现状。)

中国人现在是在发展着“自欺力”。(5)(驳论点,指出不是“自信”,是“自欺”。既然不是“自信”,是“他信”“自欺”,因此也就不存在“中国人失掉自信力”的问题。)

“自欺”也并非现在的新东西,现在只不过日见其明显,笼罩了一切罢了。然而,在这笼罩之下,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6)(为了驳斥“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这一错误论点,文章提出“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这个正面论点。)

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这一类的人们,就是现在也何尝少呢?他们有确信,不自欺;他们在前仆后继的战斗,不过一面总在被摧残,被抹杀,消灭于黑暗中,不能为大家所知道罢了。说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则可,倘若加于全体,那简直是诬蔑。

要论中国人,必须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诓骗,却看看他的筋骨和脊梁。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7)(运用古往今来的事实,证明“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这一论点的正确性,从而驳倒了反面论点。用的是反证法和例证反驳法。)

范文2 [品读范文]

自信,方能燃起生命之火

自信,人生不可缺少的动力。没有自信,成功远在天涯;拥有自信,你已成功了一半。——题记(1)(运用题记阐明观点,为正文树立中心论点服务。)

从前的我自卑,没有自信,总感觉自己低人一等,于是陪伴我的只有那份孤独的心。被封印的心冰冰的,心中被自卑占据,阳光洒不进,甘泉润不透。(2)(驳自卑之一。通过自我反例,说明自卑使我“没有自信,总感觉自己低人一等”。)

看,对面过来一个好漂亮的女孩子,一身粉红色的连衣裙,一头清爽飘逸的秀发,好美。看看自己过时的上衣,打着补丁的裤子和蓬乱的头发,一股莫名的滋味涌上心头,好羡慕但又好自卑。(3)(自卑使我觉得穿戴不如人。)

每当看到别人手捧面包,细细品味的时候,再看看自己手中的馒头,莫名的滋味又涌上心头,好渴望但又好自卑。(4)(自卑使我觉得吃的不如人。)

每当看到同学们手捧整洁的试卷,炫耀那鲜红的分数时,再看看自己的试卷,好嫉妒但又好自卑……(5)(自卑使我觉得成绩不如人。)

何时我才能摆脱心中的恶魔——自卑,何时我才能如蛹变蝶飞?

看陶渊明,一贫如洗,但仍乐观向上;看李世民随父打天下,困难重重,仍坚持不懈;看朱元璋从乞丐变为一代君主,种种艰辛,但仍未放弃……(6)(驳自卑之二。运用正例陶渊明、李世民、朱元璋三个事例从三个方面(乐观、坚持、不畏艰辛)来驳自卑。)

看雨后的小草,惨淡无比,但仍挺直身躯;看茫茫沙漠中的白杨,被狂风袭击,但仍屹立在茫茫沙海之中;看高山顶上,荒无人烟,但青松仍矗立于山巅之上……(7)(驳自卑之三。运用正例小草、白杨、青松三个事例从三个方面(不怕雨淋、不怕风吹、不怕寂寞)来驳自卑。)

我,一个比海伦·凯勒幸运,比桑兰幸福的人,为何会被自卑围困。我要自信!(8)(在上面驳自卑的基础上,树观点,“我要自信”。)

真的我努力了,我成功了,曾经那个自卑的我已不复存在,如今我阳光灿烂。我学会了微笑,学会了面对。(9)(正面论述一:“自信”使我成功。)

微笑是自信的表现,谁说它没有眼泪,它只是把眼泪装点成诗。漫漫人生,受约束的是心情,不受约束的生命,打开生命的天窗,人生没有了雨天。(10)(如何才能自信?要学会微笑。)

请扬起自信的风帆,不要因山高路远而感叹,不要灰心,因为它是衰弱的化身;不要死心,因为它是失败的化身;要学会拥有自信,因为它是成功的关键。(11)(如何才能自信?要学会坚强。)

相信自己,相信“天生我材必有用”,莫让美好年华付之东流,莫让人生留有悔恨。把自卑留给昨天,让信心照亮未来!

自信,方能燃起生命之火。(12)(最终论证“自信,方能燃起生命之火”这一中心论点。)(先破后立,这是典型驳论文的特点。)

[写作技法] 学习反驳

一、驳论文的结构

驳论文从结构上,分为如下三部分:树立靶子——分析批驳——得出结论 1.树立靶子

树立靶子,实际上就是明确反驳的论点。反驳型议论文不论是反击敌人,揭露驳斥敌论的诽谤诬陷还是批判某种思想、行为错误,都是为了驳倒对方,树立自己正确的观点,以此来明辨是非,匡正错误,弘扬真理,伸张正义。因此,在写驳论文时,首先要明确反驳的论点。对错误言论要进行周密的分析,须弄清它的症结所在,集中一点,才能一针见血,击中要害。简单的错误言论,其症结有容易发现的,也有迷惑性大的,这就需要进行全面细致的分析,以找出破绽。如果是材料中出现了多个论点,则需要辨明正误,在分清是非曲直的基础上,确定反驳的论点。

2.分析批驳

要区分不同性质的矛盾,坚持以理服人。进行反驳,事先必须占有材料;进行反驳,还要选准角度,找到突破口。

3.得出结论

我们来看一篇有关“自信”的驳论文的思路: 先摆出错误言论:自信就能成功 接着分析,反驳错误言论:

小论点一:自信在哲学上属于主观范畴,容易让人忽视客观现实。小论点二:自信容易变成自大。

小论点三:自信者一旦失败,容易走向自卑的反面。

最后得出结论:没有相应能力作为支撑的自信就是自大,自大让人走向失败。

二、反驳方法

议论文的三要素是论点、论据和论证。要驳倒对方的论点,自然可以从议论文的三要素着手,或者直接反驳对方的论点,或者采用迂回间接的方式,从对方的论据、论证入手,证明它的虚妄和荒唐,从而达到驳倒对方论点的目的。

在驳论文写作中,一般是先指出对方错误的实质,或直接反驳(驳论点),或间接反驳(驳论据、驳论证),继而针锋相对地提出自己的观点并加以论证。

1.反驳论点

直接反驳对方的论点,这是驳论文中最常用的形式。常常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一揭露其事实虚假,二揭露数字含混,三揭露理论的荒谬。这种反驳论点的方法,常借助例证反驳。所谓例证反驳,即先总括出对方的错误的论点,然后摆出新的事实证明其荒唐荒谬,从而得出正确结论。

直接反驳,就是运用论据或推理,直接证明敌论是错误的方法。2.反驳论据

论点和论据,是议论文的两个最基本的构成要素。论点是论据的集中和升华;论据是论点的基础和支撑。驳倒论据,犹如釜底抽薪,对方论点也便颓然倒塌。

论据通常有三种:事实论据、数字论据和理论论据。反驳论据也就常常从这三个方面入手,可以揭露其事实虚假、数字含混或理论的荒谬。

3.反驳论证

论据与论点之间必须有内在的逻辑关系,才能成为论点的有力支撑。指出对方论点与论据之间不存在必然联系,也可以达到反驳的目的。

论证的错误表现是多方面的:有时是演绎过程中大小前提与结论不合逻辑;有时是作者在一篇文章内的观点间自相矛盾;有时是论点与论据之间推理不妥……总之,只要发现对方在论证上有逻辑错误,就可以从这一角度入手,展开反驳。

常用方法有如下三种:(1)反证法

为了证明对方的论点是错误的,可以先证明与其相矛盾的另一论点是正确的,这就是所谓反证法。

(2)归谬法

先假定对方的论点是对的,然后以它为前提,推导出一个明显荒谬的结论,从而证明对方论点是错误的。又叫引申论证,也就是把对方的错误论点加以引申,尽量暴露其论点的谬误和荒唐,从而驳倒对方。归谬法是将对方论点的错误合理地“放大”,并推向极端,使之暴露全部的谬误、荒唐而不攻自破。这实际是一种以退为进的方法。

(3)矛盾法

通过论证与对方论点相矛盾的论点的真实,再根据矛盾律,进而说明对方论点的虚假。

[写作练习] 请以“旁观者未必清”为题,运用纵向式结构,写一篇800字左右的文章。参考例文:

旁观者未必清

悠闲的鸟儿旁观长江奔流入海,却不清楚江水为什么愿意用生命灌注无际海洋;蹁跹的蝴蝶旁观飞蛾冲向刺眼的火焰,却不清楚它为什么明知是死却还要扑火;愚昧的人们旁观古□亭口一个革命者的被杀头,却不清楚他是为了什么牺牲生命。

旁观者未必清,因为他们不了解当局者心中有着怎样的壮志或信念。

“荃不察余之中情兮,反信谗而齌怒。”屈原怀着满腔悲愤,来到咆哮的汨罗江边。他遇见了渔父,那个最具代表性的旁观者。

“众人皆醉,何不其糟而啜其醨?”渔父之问深深刺痛了“当局者”的爱国之心。渔父怎么会懂得一位爱国诗人体内流动着的那滚烫的血液?旁观者没有那样的抱负,他只知道渔舟唱晚的美,却不清楚忠而被谤的恨。

“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屈原最后孤独的呐喊以江面上扑通的落水声而告终。当局者清,而旁观者迷。

封建王朝垂死挣扎之时,人民像奴隶一样生活着,无知,愚昧,麻木。有那么一群有志之士,为了民族的前途、人民的命运站了出来,却被残暴的统治者屠杀了。不知是秋瑾还是夏瑜的血洒在古□亭口冰凉的泥地上。旁观者眼里闪烁的不是愤怒和同情,而是看到杀人盛况后的兴奋,还有人是期待——为了得到那鲜红的人血给孩子治病。

没有一个旁观者清楚就义者的心情。那种民族大义与麻木的灵魂本来就找不到交集。旁观者不清,他们不清楚当局的牺牲者的努力,不清楚自己的命运,甚至连自己糊里糊涂成为“当局者”时为什么会被杀头也不清楚。再杀几个阿Q,旁观者也依旧是迷糊的旁观者。

反观当今社会,旁观者也未必清。有多少贪图享受的人从不思考自己的人生价值,对辛辛苦苦的奋斗者嗤之以鼻?有多少自私自利的人从不关心民生疾苦,对默默无闻的奉献者冷嘲热讽?有多少唯利是图的人毫不关心他人的安危,对见义勇为的热心者冷若冰霜?

旁观者没有当局者的鸿鹄志,没有当局者的奋斗史,没有当局者的热心肠,所以,旁观者未必清。

四、善于思辨 学习辩证分析

范文1 [品读范文] 世界每天一个样(1)(文章以“世界每天一个样”为题本身就包含着发展的观点。)

近日,一位心烦的母亲上门“诉苦”,说自己的孩子已初三了,成绩依旧在四五十分之间徘徊。谈话中,她用得最多的话就是:“他还有什么前途?”说实在的,第一次听到这句话,我感到同情,为她伤心;第二次听到这句话,我感到难过,为她的孩子竟连母亲的信任都得不到;而当第三次听到这句话时,我感到的已是一种反感情绪了。(2)(文章从一位母亲的“诉苦”谈起,引出话题。)

明天就一定和今天一样吗?(3)(用反问句点明本文的中心论点。)

有一则关于巴尔扎克的故事,说他看了一个小学生的作文本后,根据这小学生书写迟钝、笨拙,做出了这孩子将来出息不大的结论,但有趣的是这正是他自己小时候的作文。

在这一点上,这位母亲和巴尔扎克的错误是一样的——静止的一成不变的狭隘观点。(4)(列举了巴尔扎克这一典型事例,证明“静止的一成不变的”看问题的错误所在。)

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在永不停息的运动、变化、发展过程中,科学发展史表明,地球有一个产生、发展的过程,太古代、远古代、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社会发展史表明,社会有一个产生、发展的过程,原始社会,经过了多少万年的发展才进入奴隶社会,此后是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乃至共产主义社会。发展和变化是永无止境的。人不也是如此吗?身体的发育,思维的形成,世界观、人生观的更改,知识体系的深化,在这之中谁能保证,自己一定会变得怎么样?(5)(从科学发展史的角度来类比人的发展,证明“静止的一成不变的”看问题的错误所在。)

昨日种种,那不过是今天的起点;明日种种,还要看今日的汗水几何。

狭隘的一成不变的观点是一种腐蚀剂,消磨了意志,消磨了自信,也就消磨了前进的动力。连动力都丧失了,你的明天就真的销毁了。从这点看,我很庆幸巴尔扎克小时候没有静止的一成不变的狭隘观点,否则人间就不会有《人间喜剧》了。(6)(指出其“诉苦”的错误所在,即“静止的一成不变的”看问题,从而看不到自己孩子的希望和前途。)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这位伤心的母亲,也请你想一想爱因斯坦、爱迪生、华罗庚,他们小时候读书并不聪明,兴许也和您的孩子一样,可为什么他们成了世界闻名的科学家、发明家、数学家?因为自信、坚持和发展。别再叹息了,你的孩子需要的是鼓励。请相信,一切都会改变,未来同属于大地。(7)(作者列举爱因斯坦、爱迪生、华罗庚等典型事例,雄辩地证明“静止的一成不变的”看问题的错误所在。全文分析辩证,说理有力。)

范文2 [品读范文]

“象棋”折射中西文化(1)(这篇文章由象棋生发感想,立意深刻独到,令人耳目一新。文章抓住象棋世界与人类社会的联系,由棋及人,由棋道到文化,使议论由表及里,形象生动。)

中国与外国都有象棋,它们的祖先虽然都为古印度象棋,但经过数千年的演化,早已大相径庭了。有趣的是稍稍观察规则,竟能发现不同的民族、国家在文化、政治上的区别,实在发人深思。(2)(“中国与外国都有象棋”一句,开门见山地点明了中西文化之联系。)

凡略通棋术者一定知晓,国际象棋最厉害的是“后”,它可以直飞、横飞、斜飞,真可谓“天马行空,独来独往”。其他棋子的战斗力远远弗如。由是可见,外国历来不“重男轻女”,女子照样可以“爵禄高登”,如现实生活中的英国女王。而中国的礼教早在几千年前就规定了妇女的地位——“女子无才便是德”,只配做贤妻良母。武则天历尽艰辛登上了皇帝的金銮宝座,把国家治理得井井有条。死后,仍落了个千古骂名,原因就在于“大逆不道”!唯其如此,中国象棋上就没有女性的一席之地。(3)(由国际象棋联系外国的男女地位问题,指出中外妇女在历史上的地位不同,再联系到中国象棋,指出“中国象棋上就没有女性的一席之地”。)中国象棋在底线中央规定了一个四方框,将、帅只在框里活动,这大概是因为中国皇帝向来只在宫中度日,不能越雷池一步,除非国势危急,断不“御驾亲征”的缘故。但在外国,皇帝领兵打仗却是家常便饭,如英王查理为了平叛,亲自带兵去法国打仗。国际象棋中的“后”威力之大,是与此有关的。(4)(由中外象棋的“将、帅”的活动范围不同,联系到中外皇帝的职责不同。)有道是,“过河的兵顶个车”。诚然,中国象棋里的卒只要越过“楚河”“汉界”便可东南西北“任遨游”。殊不知,一旦沉底,就几乎失去了战斗力而任人宰割。这表明中国古代军人为封建朝廷拼一辈子的命,到头来只会落个悲惨下场。即使韩信这样侥幸从乞丐到将军的人,也只是汉高祖手中的一件“工具”,定国安邦之后,难逃劫数,被处以极刑身亡。在国外则不同,只要士兵在战斗中勇往直前,建立功勋,那么就有机会“平步青云”。当年拿破仑由普通士兵成为皇帝的史实就是证明。所以,国际象棋中的小兵到达终点线,就立即成了“后”,威力陡增。(5)(由中国象棋的“卒”的命运,联系到中国士兵的命运,再联系到韩信的命运,归结为中国古代军人的命运。与外国士兵、将领进行比较。)象棋这一方寸世界乃是人类社会各不一样的大千逸事之缩影,给人启迪不浅。(6)(用联系的观点作结。)

范文3 [品读范文]

勇士耶?莽夫耶?

——评漂流的价值

自尧茂书单人漂流长江不幸遇难之后,越来越多的人涌向那每个炎黄子孙心目中的圣地——青海省海拔6 621米的各拉丹冬雪山——亚洲第一大河长江的源头所在。为了骄傲地说一声:“是中国首先征服长江!”他们没有被前赴者的牺牲所吓倒,也没有畏缩于虎跳峡那几十米的落差,毅然投入这中华民族的大动脉中。(1)(先简要评述尧茂书单人漂流长江不幸遇难后,不少人没有畏惧牺牲,没有畏惧落差的壮举,以便下文引出观点。)

漂流壮举,在全国引起极大反响,褒贬各异,称赞者认为这是为国争光。批评者则认为是冒险活动,寻求刺激。我对它的看法是:“赞赏其精神,不解其行动。”(2)(指出人们对漂流这种壮举的不同看法,指出自己的观点。)

首先,我们不能把漂流单纯地看作是年轻人寻求刺激。试想一只古老的皮筏,载着血肉之躯,与“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的长江搏击,难道是一般人所能为之的吗?他们是要为中国人争一口气呀!在过去那段令人心酸的日子里,外国的炮艇轮船在长江上肆意横行,川江航道就是英国人首先打通的。国耻呀!现在,美国人又宣布要首漂长江,于是,以尧茂书为首的一批勇士站起来了,前赴后继,终于完成第一漂的壮举。所以,他们的精神实在可敬,能够催人奋进。(3)(首先肯定了长江第一漂的积极影响。)

但即使是最支持漂流的人,我想,在看到那些伤亡报告的时候也不禁会摇头叹息:“代价是不是太高了?”这是一场战争吗?是的,是一场人与自然的战争。而作为20世纪80年代的现代人,所使用的武器是什么呢?说来令人难以相信,是古老的皮筏。这场战争只能称为人以原始的蛮力与大自然的搏斗,因为人把他最具有威力最强大的武器舍弃了,那就是人的智慧。就身体各方面的因素而言,人在自然界中是弱者。但是人类还是生存下来了,并成为世界的主宰。这一切,都是因为人能够思维,具有智慧。而漂流的勇士们却似乎没有意识到这一点。看着那小小的皮筏被巨浪肆意戏弄,我不禁疑惑,这难道就是曾经遨游过太空与深海的人类吗?此为我不解之一。(4)(作者并没有人云亦云,而是进行了深入的思考:点明长江第一漂存在的缺陷,使用的工具不当。)

那么之二呢?乃是我对漂流者过虎跳峡的方式感到吃惊。一个橡皮艇,密封的,四周捆上一些轮胎,人就在艇里,任激流冲打,里面的人根本无法掌握自己的命运,一旦漏水,便意味着死神降临;否则,功成名就,称为征服长江的英雄。试问,这行动与昏天黑地的赌博者有何区别?(请原谅我用这个词,很明显,两者的目的截然不同,前者是高尚的。)如果说坐在皮筏里靠船桨与长江搏斗是使用蛮力,那么躲在皮艇里漂流又算什么呢?惭愧呀!(5)(作者没有人云亦云,又一次进行了深入的思考:过虎跳峡的方式不对。)

诚然,漂流者在精神上足以称之为勇士,而在行动上呢?只能算是莽夫。进一步想,目前亟待漂流的果真是长江、黄河吗?我们今天所从事的伟业不也像一条待漂的长河吗?朋友们,凭着自己的才华和胆略,用自己的智慧和力量到改革的洪流中去搏击吧!在这漂流中,我们也能成为漂流的英雄!(6)(从精神上和行动上进行辩证分析,指出自己的观点,想成为英雄不在于一定到长江上去漂流。)

[写作技法] 辩证分析

一、什么是辩证分析

辩证分析就是用联系的、发展的、一分为二的观点去认识事物、认识世界、认识社会的一种思维方式。它要求我们在研究事物、认识问题时注意事物之间的整体与部分、原因与结果、量变与质变、现象与本质、共性与个性等等关系。

1.这是由事物本身的特点决定的。对事物之间关系的正确把握是进行辩证分析的前提。论述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或者两个事物,必须明确二者关系的指向。

事物之间的关系主要有:

(1)依存关系。例如:“学与问”,学而知,问而广,勤学与好问总是连在一起。不能问者,学必不能进;不能学者,必不能有疑。

(2)主次关系。例如:“成绩与缺点”“奉献与索取”“个人与集体”等,就要分清主要与次要,主流与支流,切忌平均使用笔墨。

(3)取舍关系。例如:“自卑与自强”,自卑会使精神萎靡,未老先衰,才华和智力被埋没在哀叹之中;自强是事业的“催化剂”,是一种锲而不舍的精神,唯有自强才能使我们的人生熠熠生辉。两个事物一正一反,感情色彩一褒一贬。

(4)条件关系。例如:“树木·森林·气候”,众多的树木形成森林,森林改变气候,也就是说森林是改变气候的根本条件。

2.这是由认识事物的目的决定的。

具体分析问题的能力是辩证分析的核心,只有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才能避免说理的片面性、绝对化。从写作的角度看,主要表现在对话题材料的多角度认知和对论据的剖析两个方面。

二、怎样进行辩证分析

一般情况下,对议论中心进行辩证分析,通常要注意以下三个方面: 1.用发展的观点分析问题

清代诗人赵翼在《论诗》中写下这样的名句:“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这说明事物是不断发展的,每个时代都应创新、进步,不能因袭古人,不求进取。世上的万事万物都是在运动、发展、变化的。我们发表自己的观点,论证一个问题的时候,如果采用静止不变的观点分析,就不可能揭示出内在的客观规律,就必然违背事理;只有抓住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在发展中分析问题,才能把握问题的实质所在。

2.运用联系的观点分析问题

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总是和外界事物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分析一个问题时,就要注意它和其他有关问题的联系。从事物普遍联系的观点看,一方面,要正确分析和区分前人的成就和缺陷、是与非、功与过、精华与糟粕等;另一方面,还要进一步分清哪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哪是矛盾的次要方面等。

3.运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分析问题

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去分析问题,才能全面地认识问题,避免认识的片面性。分析问题时,既要看到它的这一面,又要看到它的另一面;既要看到它的正面,也要注意它的反面。孔子说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就很辩证地说明了学与思的关系。鲁迅的《拿来主义》就是采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分析问题的。从全文来看,对文化遗产的态度应该是既“占有”,又“挑选”,继承好的,剔除坏的;既不是无选择地兼收并蓄,也不是盲目地全盘否定。在论述对“鱼翅”“鸦片”“烟枪和姨太太”的正确态度时,既反对“左”倾,又反对“右”倾,全面科学地阐述了“拿来主义”的正确观点。因此全文充满辩证法,富有极强的说服力。

具体而言,鲁迅谈到“拿来主义”的两个基本目标“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时,指出了实行“拿来主义”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很好地阐明了继承和创新的辩证关系。

[写作练习]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紫藤萝和牵牛花,没有挺拔的躯干,却凭借枯树和篱笆,以昂然之姿向世人展示了自己的美丽;篱笆和枯树,本无美景可言,却凭借牵牛花和紫藤萝,成就了一道道风景。自然界如此,人类社会又何尝不是如此?

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从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标题,写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不要脱离材料内容或其含意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要抄袭。

参考例文:

完善自我的法宝

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不可能是完美的,人更是不例外。然而如何才使自己趋于完美呢?那就请允许我大声地说:借。借是我们完善自我的一大法宝。

作为一个人不可能是完美的,因此我们要借他人的条件来补充自己的不足,才能使自己的价值得到体现。自然界中的生物也处处存在着“借”。牵牛花没有挺拔的躯干,却凭借枯树,以昂然之姿向世人展示了自己的美丽;枯树本无美景可言,却凭借牵牛花,成就了一道亮丽的风景。这就是取他人之长补己之短而得到的双赢。又如互利共生的大豆与根瘤菌,大豆从根瘤菌处得到了氮素;根瘤菌从大豆处得到了营养,从而达到了互利互惠,何乐而不为呢!

不仅生物的生存需要借,国家和民族同样也需要借。

当年腐败无能的清政府遭列强瓜分与凌辱时,也发出过“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口号。在当时虽然没能够制夷,但当时他们意识到了学习别人先进技术的重要性,这一点是难能可贵的。又如亚洲的日本,二战后国内一片萧条,在世界人士普遍认为日本民族要完了的时候,而日本却在短短五十年后一跃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强国。这不得不让人佩服。其中主要原因是日本善于利用外国的先进技术,来发展自己的产业,从而使自己少走了许多弯路,为自己快速发展节省了更多的时间。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大力借鉴国外先进技术用以发展本国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然而当前我们的相当一部分技术还落后于发达国家的水平,这使得我们向国外借鉴、学习的法宝永远不能丢失。

当然,我们不能盲目借鉴,不分良莠通通拿来。正如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我们不光要拿来,还要筛选,剔除糟粕,选择精华,从而使我们的思想能不被外来有毒的物质所侵蚀,能真正达到完善自我的要求。

我们都不可能十全十美,但我们有“借”这件法宝,只要我们利用好了这件法宝,定能开拓出自己的完美人生。

第二篇:高中语文人教新课标必修一表达交流《心音共鸣 写触动心灵的人和事》教学设计

心音共鸣 写触动心灵的人和事

一、教材分析:

对于一名高中生来说,写一篇记人记事的文章不是很困难,但要写出令人感动的文章就很困难了,原因主要他们的文章没有触动人们的心灵,缺乏对生活的敏感。其实我们每个普通人经历的生活并没有多大差别,作为生活在21世纪的高中生,他们生活在信息时代,他们了解的生活其实是丰富多彩的。不缺乏体验,就是缺乏积累和梳理,在心灵触动的瞬间有冲动,但没有动手的冲动和习惯,擦亮的火花稍纵即逝。

教材设置目的就是培养学生对生活的敏感性,作文时要尽量发掘感动点,从自己生活储备中提取曾经触动心灵的人和事。

二、学生分析:

学生大概分为三类:一类是情商不够,对于身边的人和发生的事情不敏感,不能从平凡人和事中捕捉到触发点;一类是思维僵固,就事论事,不知道以小见大,见微知著;三类是情感丰富,对于身边的人和发生的事情较敏感,只是语言表达能力欠火候。

本节课的目的不是教会学生写感人的文章,没有技巧没有套路,而是引导学生回到自身,让学生学会分析自身的弱点,加以弥补而已。

三、教学目的:

1、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善于发掘生活中的感动点,做一个会认识爱、体验爱、传播爱的人。

2、培养学生做生活有心人,克服被动写作,主动表达自己的情感,让中学生的作文写作回归到写真人真事上。

四、教学重点:

搜集大量的有关感人的资料,选择典范例文,启发学生思考:人为什么会情不自禁为一些人和物所动。

五、教学方法:

先读材料,后讨论点评,再实际操练。教学流程:

一、导入:

台湾女作家张晓风说:“如果有一天,我因生命衰竭而向上苍祈求一两年额外加签的岁月,其目的无非是让我回首再看一看这可惊可叹的山川和人世。能多看它们一眼,便能多用悲壮的,虽然失败却仍不肯放弃的努力再解释它们一次,并且也会欣喜地看到人如何用智慧,用弦管,用丹青,用静穆,用爱,对这世界作其圆融的解释。”

人活一生,不可能没有可留恋的、可感激的、可心动的、可铭记的东西!同学们,如果现在回首过去,你会把目光锁定在什么哪里?为什么?

二、阅读文章,讨论交流,小试牛刀。

1、学生阅读范文;

地震中的父与子(美)马克·汉林

在混乱和废墟中,一个年轻的父亲安顿好受伤的妻子,便冲向他7岁的儿子上学的学校。他眼前,那个昔日充满孩子欢声笑语的漂亮的三层教室楼,已变成一片废墟。他顿时感到眼前一片漆黑,大喊:“阿曼达,我的儿子!”跪在地上大哭一阵后,他猛然想起自己常对儿子说的一句话:“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他坚定地站起身,向那片废墟走去。他知道儿子的教室在楼的一层左后角处。他疾步走到那里,开始动手。在他清理挖掘时,不断地有孩子的父母急匆匆地赶来,看到这片废墟,他们痛哭并大喊:“我的儿子!”“我的女儿!”哭喊过后,他们绝望地离开了。有些人上来拉住这位父亲说:“太晚了,他们已经死了。”这位父亲双眼直直地看着这些好心人,问道:“谁愿意来帮助我?”没人给他肯定的回答,他便埋头接着挖。救火队长挡住他:“太危险了,随时可能发生起火爆炸,请你离开。”这位父亲问:“你是不是来帮助我?”警察走过来:“你很难过,难以控制自己,可这样不但不利于你自己,对他人也有危险,马上回家吧。”“你是不是来帮助我?”人们都摇头叹息着走开了,都认为这位父亲因失去孩子而精神失常了。这位父亲心中只有一个念头:“儿子在等着我。”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浑身上下破烂不堪,到处是血迹,到 是什么让父亲坚持留下来救孩子?因为父亲与儿子有一个神圣约定,其实这是爱的约定;又是什么让儿子能带着小伙伴们坚持在废墟中活下来并不害怕呢?同样因为这爱的约定。

在这场抢救中,没有人相信这里还有幸存者——除了爱。这使我们有机会重新认识父爱的含义,重新认识亲情神奇力量。亲情是什么?我想,用血浓于水来解释是远远不能的。我们在这里只能用一句话来说明:真爱没有条件,真爱可以穿透任何灾难直达对方的心坎。

三、理论点金:由事入理,怎样写触动自己心灵的人和事? 学生讨论后明确:

1、发掘感动点:感动点就是触发你心灵颤动的地方,它可以是一个微笑,一个眼神,一句话,一个动作;也可以是一件物品,如一封信,一件工艺品;或者是天上的一片云,地上的一棵数,水中的一层浪花。总之,不管是什么,你一定要被它感动过,并通过细节,把它形象地再现出来,并将你的感情融合进去。

2、提炼素材:素材只是表象,运用素材的目的是表达你对生活或人生的看法与领悟。你写的人或事触动了你的心灵,它让你体会到了什么感情,明白了什么道理,你一定把它们写出来,因为这些才是你写文章的目的。

3、撷取人事中的细节,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更能触动人。

四、合作探究:怎样才能抓到触动心灵的人和事?

1、培养感受生活的意识。

要人为的、主动的去感受生活,要培养自己有动于衷、常动于衷。不经常写作,或者不经常细致感受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得人的心灵往往是粗糙的,但我们写文章时就需要主动的去体味生活,努力使心灵丰富、细腻起来。真切的感受来源于对生活的细致观察,一个微笑、一阵和风、一次偶然事件,都会使有心人对生活产生丰富的联想,进而激发他的创作欲望,从而表达出对生活丰富而真切的感受。

2、要抓独特感受。

从古到今,共同的文化背景,共同的环境,共同的经历,使我们现代人继承了古人的大多数感觉。比如:看到红色,我们的感觉是热烈奔放;看到窗外雨潺潺,会感到愁绪满怀无处诉;看到月上柳梢头,会想到伊人在何方„„生活中应该努力让自己感受到独特的景致或情感,是你的文章产生不同凡响的效果。

五、再读范文,加深理解:

天底下最美的母亲

马 德 那时候,我在张家口乡下的一所偏僻的乡中学教书:每天上午,我总会看见一个跛脚的女人推着一辆自行车进来,斜穿过办公室与教室之间的过道,去给食堂送豆腐。女人上身穿着一件发黄的军棉衣,腰间胡乱地捆着一根布绳。下面是一条黑棉裤和与时令并不匹配的胶鞋。头发蓬乱着,乱麻一般。头发被冷风一绺一绺地翻卷起来,人就愈发显得憔悴。她的脚跛得很厉害,深一脚浅一脚的,自行车推得也不平稳,我几次都担心她车后边的豆腐会掉下来。

有一天,我看学生交上来的随笔,一个叫王萧励的女生这样写道:

“这个星期天回家,心里很不是滋味。父亲在炕上躺着,还是不能动弹,吃了那么多的药也不顶事。算起来他在炕上已经躺了3年了。弟弟还小,生活的重担都由母亲一个人担着,每次回来看到母亲忙前忙后的样子,我都想哭。“这学期开学的时候,我提出不想再上学了,想帮母亲干农活。躺在炕上的父亲眼眶里满蓄着泪水,不说话,母亲在炕上坐着也不做声。弟弟还小,在炕边玩,整个屋子里静静的。末了,母亲说: ‘上吧,再辛苦也把你供下来„„”’ 春末的肘候,我在这个村镇的街上闲逛,又遇到这个跛脚的女人。这次她正赶着一辆牛车,车上是些刚刚收到的废品,纸盒、易拉罐,还有些生铁。她坐在车前辕的一块硬纸片上,吆喝着牛,往公路的方向走去。正是大中午,街上没有一个人,整个村庄都氤氲在一片家庭的氛围里,而她,这个跛脚的女人还在为生计奔波着,陪伴她的只有嚼嚼的牛蹄声,在空空的街道上有条不紊地响着。我目送着那辆车上了公路,直到它消失在川流不息的车流中。我不知道她的下一个地方是哪个村庄,也不会知道她今天的中午饭要熬到什么时候才吃,但我敢肯定她必须要继续奔波下去。

发现这个跛脚女人是王萧励母亲的那一次,萧励的随笔是这样写的: “有好些天了,母亲给学校送豆腐,我看到过母亲几次,但没敢和母亲说话。虚荣和自卑的心理占据着我的内心,我怕同学们知道那就是我的母亲而笑话我。“母亲每次总是急匆匆地来,又急匆匆地去了,也不知道她是顾不上看我,还是有意地回避我.总之,我的心里很矛盾.既想让母亲来看看自己,又怕同学们知道了会讥笑我。有时候。我真想骂自己一顿,自古说:‘儿不嫌母丑,狗不嫌家贫:’自己现在连狗都不如。

“这次考试,我考得很不好,在班里,我总抬不起头来,也怕看见老师们的目光。我总觉得自己很笨,比别人努力得很多,却总是考不过别人。人们都说笨鸟先飞,但对于我,却仍是无济于事。

“每当考完一次试,我的内心就动摇一次,我这样的成绩很对不住含辛茹苦的母亲,也对不起躺在炕上的父亲。一次一次的失败几乎让我坚持不住了。“回家后,当我看到母亲忙碌的身影,以及她坚毅的目光时,我已经到了嘴边的想退学的想法便不敢再说出来。我得坚持下去„„”

天气逐渐转暖的时候,萧励的母亲来得更早。常常是上 “这一段时间感觉好了许多,我终于敢昂着头出入教室了。而且最要紧的是,我的成绩有了很大进步。我回去把我的成绩报告给父母后,母亲很高兴,一下子打开柜子,说是要为我淘米做一顿糕吃,父亲眼中好像也泪水汪汪的。“那一天,我看着母亲舒展的眉头,真想过去拥抱母亲一下,是的,这个家过了多少天阴云密布的日子了,该高高兴兴了,但是我没有动。母亲说:‘家里有我一个人就行了,安心读你的书就是了。’我咬了咬嘴唇,差点哭了。“想想我以前的虚荣心,我就暗暗地恨自己。现在想来,我一定要找一个机会,在众多同学的面前把母亲介绍给大家。我告诉他们,这就是我的母亲,天底下最坚强最勤劳的母亲,也是天底下最美的母亲„„”

我知道,有许多像王萧励一样的家庭,像王萧励一样的孩子,更有数不清的像王萧励母亲一样平凡坚毅的母亲,她们在艰难的生活中苦苦挣扎,用牺牲自己的方式去支撑家庭,去供养孩子上学,不怕累,不言苦,把泪水一个人吞尽。

六、大胆发挥,倾诉真情

生命中许多花开的细节,那样璀璨,那样芬芳。让我们提起笔来,把这一个个动人的瞬间定格,让它们成为生命中的永恒。

请以“感动”为话题写一篇记叙文,字数800字左右。

第三篇:高二语文必修五人教新课标:表达交流

表达交流·缘事析理—学习写得深刻

【学习目标】

1.训练学生运用以小见大、由表及里等方法对事例进行分析,探求隐藏在事例表象后的本质特征; 2.训练学生展开联想,找出与事例相联系的其他现象,运用比较鉴别、探究原因、预测未来(预测事情的发展趋势)等方法深入分析事例。【学习重点、难点】

1.思维训练,运用以小见大、比较鉴别、探究因果、预测未来等方法分析事例。

2.由一事联想到他事,进而分析这些相互联系的其他事例,比较鉴别,形成较深刻的观点。【教学创意】将思维训练与作文训练相结合。课堂中大部分时间深入分析一件事例,在分析的过程中渗透以小见大、比较鉴别、探究原因、预测未来等方法,学生思维始终围绕一件事例,对该事例进行深入探讨。教给学生一种思考问题的套路,这种思考问题的套路同时也是一种作文的模式。【学习课时】1课时

【学习方法】查阅资料、信息筛选、批注式阅读、交流讨论、启发指导,自主、合作、探究。【教学准备】CAI课件(朗诵视频、PowerPoint课件)、学案导学 【学习过程】感知“以小见大”和“缘事析理”

问题来源:前不久,高2013届的一个同学早读迟到,可是出早操时他明明在队列里的,究其迟到的原因却是“睡回龙觉”。因为“回龙”,他不但没有洗漱、整理内务、吃早点,而且还造成早读迟到。请大家就这件事发表一下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引导:如果说某一个学生出现这样的问题是个人问题,是偶然现象,那么一连好几个人都出现类似的事件,就能看出些问题了。例如,现在许多学生都羡慕考一个好的大学、考一个好的专业,而忽视基础知识、基本能的刻苦学习和自主培养,社会上重文凭轻能力的现象也十分严重。

明确:从一件细小的生活琐事看到它背后蕴藏的大的社会问题,这种思考问题的方式叫——以小见大。

现实生活中每时每刻都发生着这样或那样的小事,它们的背后往往蕴含着一定的道理。什么是缘事析理呢?缘事析理是指依据事例分析它所蕴含的道理。

方法指导:如何从客观事物中挖掘出深刻的道理呢?

⑴ 以小见大:从一件细小的生活琐事看到它背后蕴藏的大的社会问题的思考方式和表达方式。在写作中对形象进行强调、取舍、浓缩,以独到的想象抓住一点或一个局部加以集中描写或延伸放大,以更充分地表达主题思想。这种艺术处理以一点观全面,以小见大,从不全到全的表现手法,给写作者带来了很大的灵活性和无限的表现力,同时为接受者提供了广阔的想象空间,获得生动的情趣和丰富的联想。

⑵ 比较鉴别:就是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事物放在同一语境之中,辨别异同,分出高下,它是认识事物的重要方法。

比较手法是鉴赏者常用的方法,更是作家在行文时常用的方法。作家通过比较可以让描写更生动传神,让抒情更真挚感人,让说明更清晰明了,让议论更深刻透彻。对比是一种比较,它是把两个相对或相反的事物,或者一个事物的相对或相反的两个方面并举出来。它的作用是通过突出相对或相反事物的各自特征来强调作家想表达的某种思想,或要揭示的某种现象。

写作中,对比构思法一般分为横向对比法和纵向对比法两种形式:

①横向对比法就是将两种不同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进行对比的一种构思方法。如在同一班级中,一同学与另一同学之间的比较就是横向对比。

②纵向对比法就是按照时间的顺序将同一事物在不同发展阶段的情况进行对比的一种构思方法。如将某一同学这学期的成绩与上学期的成绩进行对比就是纵向对比。

⑶ 探究因果:探究因果是结论性研究中的一种,其目的是要获取有关起因和结果之间联系的证据。因果关系研究的目的包括下述内容:

①了解哪些变量是起因(独立变量或自变量),哪些变量是结果(因变量或响应)。

②确定起因变量与要预测的结果变量间的相互关系的性质。

因果联系是事物的普遍联系之一。例如,光的长度决定了颜色的色调,声音的频率决定了声条的高低,正常的语言环境决定了儿童语言发展水平等等。

写作中,因果构思法一般分为由因推果法和由果溯因法两种形式:

①由因推果就是依据一种或几种原因而推导出一种或几种结果的构思方法。

②果溯因就是依据一种或几种结果而探究出一种或几种原因的构思方法。

⑷ 预测未来:通过对事物的深入研究,洞察事物,力求认识事物的本质,预测事物发展的趋势及未来。

写作中,预测未来的构思方法是发散思维的一种表现,它要求具备发散性思维的三个特征:一流畅,二变通,三独特。它的思维方式主要表现为立体思维、旁通思维及求异思维。它从研究对象的广泛性联系出发,多侧面、多角度、多层次地认识事物。【合作探究】

一、“故宫中的星巴克”事件

思考问题1.故宫里的“星巴克”:在故宫一座古香古色的大殿一角,星巴克咖啡店——一家美国咖啡店——开门营业了六年。你如何看待此事(请大家运用以小见大的方法来分析这一事例)?

引导:这虽然是一件小事,但它很有代表性。故宫,可以说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代表,而星巴克咖啡代表的则是美国消费文化。

明确:外国文化已大举进入我国。

思考问题2.近些年对外来文化我们可以说是屡见不鲜,比如外来服饰、外来节日、外来影视、外来饮食等。大家来说说你身边外来文化的例子,并对此发表自己的看法,请采用“引例——析例——结论”的模式。

明确:很多外国品牌的服饰大量进入我国,比如耐克、阿迪达斯等,这样的服装样式新颖、穿着舒适有品位,它们让我们的生活更多姿多彩,但我们要从辩证的角度看待问题。

——外国产品对国产品牌是一个冲击,很多人宁愿花高几倍的价格去购买洋品牌,对民族品牌的发展很不利。韩国人就有强烈的爱国意识,只购买本国产品来支持民族品牌,应当学习这种精神。

——近几年韩剧日剧大在我国很流行,这些影视作品很感人,充满积极向上的力量,吸引了大批观众,观众在娱乐的同时得到思想教育。

——很多青少年喜欢的日本动漫作品充斥着色情与暴力,毒化人们的思想,让缺少分辨能力的青少年误入歧途,我们应该坚决抵制。

——现在流行过洋节,比如圣诞节、情人节、感恩节等,这些节日比传统节日更关注亲情,丰富了我们的文化生活,不应当制止。

——人们在过洋节的同时忘掉了本国的传统节日,甚至春节在洋节面前也黯然失色,民族文化特色逐渐丧失。比如韩国最近端午节申遗成功,它将被国际公认为韩国节日,这正是中国人不重视本国节日的后果。„„

二、从“纵”的角度思考“故宫中的星巴克”相关联的其他事例

思考问题3:探究原因——前一二十年外来文化在我国就没有如此风行,为什么今天会发生这样的现象?例如,有的人在过洋节的同时忘掉了本国的传统节日。

明确:随着改革的深入,我国与其他国家各方面的交流日益频繁,而文化方面的交流与老百姓生活息息相关,因此,我们很容易在身边看到这样的例子。从这一个角度来看,文化的交流势不可挡。

思考问题4:预测未来——你觉得照外来文化在我国如此风行的趋势发展下去会有怎样的结果? 明确:也许有一天文化大融合,汉民族的文化会被其他强势文化同化甚至消失。历史上就有过类似的现象,比如我国很多少数民族文化到现在已经逐渐萎缩消失,被汉文化所同化。

——汉文化源远流长,受到其他许多国家青睐,其影响遍及全球,如近年来流行的汉语热、儒学热等。汉文化不会被其他文化同化,相反会吸取其他文化所长,继续发扬光大。

思考问题5:辩证分析——外来文化进入我国,究竟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呢? 略。让学生各抒己见,言之有理,自成其说。提示:

现代西方文明为创造一个干枯无味的物质世界而大闹天宫,破坏全球生态,是亘古未有的例外,是世界宇宙观中的异教!面对着欧风美雨的大泛滥,要把筑堤开渠奋不顾身的抗洪的大禹精神,转化为学术文化的道德大勇。

——哈佛大学教授、美国社会科学院院士 杜维明

中国人有一份丰厚的文化遗产,然而一个多世纪的历史表明,这份遗产非但没有能给我们以惠赠,反而是一种负担,一种妨碍我们踏上现代新路的阻力。这种文化遗产,虽然可为后人的发展提供一定的文化基础,同时又妨碍后人对新事物的接纳和对新事物的创造。

——中国社科院研究员、湖南师大教授 启良

第四篇:2015高中语文《大堰河》教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1

云南省师范大学五华区实验中学2015高中语文《大堰河》教学

案 新人教版必修1 学习目标1、体会诗人真挚的感情;

2、培养联想、想象能力;

3、训练朗读能力。

步骤:

整体把握:

一.问题:请同学们速读全诗,结合思考练习一,说说作者的思路是如何展开的。(生读约三分钟)

全诗可分四部分:

第一部分1至3节,是对大堰河的怀念;

第二部分4至8节,是对大堰河的感激;

第三部分9至11节,是对黑暗社会的控诉;

第四部分12至13节,是对大堰河的赞美。

感情线索:

第一层次(1~3节),怀念与痛悼。

第二层次〈4~8节),眷恋与感激。

第三层次(9~11),同情与控诉。

第四层次(12~13),讴歌与赞美。

二.问题:想一想全诗主要采用了什么抒情方式?

事抒情。

问题探究:

一.请一位同学朗读1至3节,同学们思考,这三节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介绍了大堰河的身份、地位。

与诗中的“我”有什么关系?(养育了我。)

二.第3小节诗人写了怎样的景象?

坟墓、故居的瓦菲、园地、石椅。

荒坟草盖,故居关闭,园地典押,石椅生苔„„这是一种怎样的意境?

凄凉、衰败、荒寂。

这样的景象,寄托着人物的感情,表达了诗人,对乳母大堰河的哀悼与怀念。从全诗看,此节是诗人的感情之水初流,该怎样读?(低沉、舒缓)

请同学们随范读读在书上标明重音、停顿。

(生齐读第3节)

三.阅读第四节这一节,画出诗人摄取到哪些生活镜头? 主画面是? 写了8个镜头,以“把我抱在怀里,抚摸我”为主。

用什么句式组接到一起?排比。

运用排比有什么好处?

增强了语气,突出了大堰河的形象。

又是用什么方法突出了主画面? 反复的手法。

突出了大堰河的什么特点?

慈爱。

——这些意境巧妙组合,使内容丰富,重点突出。

[拓展训练] 大堰河用她厚大的手掌„„请你想象、描述一下大堰河的手。

粗糙的,有力的。

比较黑,骨节粗大。

很温暖。

双勤劳慈爱的手,使一个贫穷的家充满温馨,使这个被地主家嫌弃的孩子得到了母爱的补偿。这双手,就成了母爱的象征。请同学们联想一下自己,你在生活中感受到的母爱是怎样的?描述一个细节。

母爱是真挚的、博大的,同学们的感受,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大堰河。“我”在大堰河家里得到的就是这样细致周到的爱,而“我”与大堰河只不过是乳儿和乳母的关系。齐读一遍。

四、速读第5节,回答:“我”过上了什么样的生活?

富足、豪华、富裕、锦衣玉食

忸怩不安。

“忸怩”怎样解释?

在这里的意思是生疏、不习惯、不舒服、不开心。为什么会这样?

因为这里只有丰富的物质,没有爱。4、5小节两幅画面结合起来考虑,诗人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鲜明的对比。大堰河家贫穷,但充满爱,“我”家富有,但缺少爱。想起这些,诗人的心中充满了对大堰河的什么样的感情?【感激】

五、大堰河流尽了她的乳汁后,又开始劳动,流她的血汗,自读第7节。

大堰河干的活又苦又脏又累,她为什么“含着笑”?

表现了大堰河纯朴宽厚的性格,如同祥林嫂,命运悲惨,但容易满足,靠双手吃饭,并无多求。诗人对大堰河是既赞美,又同情。齐读六个带“含着笑”的句子。

六、读第8节,看哪个词可概括本节内容? 深爱。

哪些细节表现大堰河对乳儿的深爱?【切糖,贴画,赞美乳儿,做梦】

为什么说这个梦表现了大堰河对乳儿的深爱?[是大堰河对儿子的祝愿。]

她期盼乳儿长大成人,成才成家,生活幸福美满。这不是一个母亲最美好的心愿吗?请同学们想象一下,假如大堰河的梦实现了,她的娇美的儿媳亲切地叫她声“妈”,大堰河会怎样?[合理想象,深入内心理解人物]--大堰河脸上乐开了花。

--脸上的皱纹都舒展开来,高兴得合不拢嘴,一个劲地答应:“哎!哎

--我想大堰河也许不是笑,而是哭。流着泪,说不出一句话。

七、如果这个梦能实现,该多好啊。但是,大堰河流尽自己的乳汁和血汗,就过早地离开了人世,结束了悲苦的一生。老师读一读9、10节,同学们看看大堰河死后得到些什么?

微薄的葬礼。

大堰河生前付出的何其多,死后得到的何其少啊!是谁造成了她的悲剧?公道的社会!

八、齐读11节。把诗人的憎恨之情读进去!

总结大堰河的形象:她出身贫苦,地位卑微,但有金子般美好的心,她勤劳、善良、纯朴、仁厚,像一座雕像,令人敬仰。这座雕像,永远矗立在诗人心中。

九、诗人呈给大堰河的颂歌是热烈、深沉的颂歌,这仅仅呈给大堰河吗?

还呈给他的儿子们。

呈给干千万万的大堰河。

也是呈给受苦受难的劳动人民。可见诗人的感情升华了,扩大了。一个地主的儿子,却把心中最深情的颂歌唱给了千千万万的大堰河,扑向劳动人民的怀抱,这在30年代是难能可贵的。请同学们分析应重读哪些?

“一切的”“大堰河般的”“你的”“儿子”“敬”“爱”。

齐读第12小节。

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了艾青的一首抒情诗,体会了诗人真挚的感情。整首诗通过一组组意象的排列,写了大堰河凄苦一生的片断,构成了由悼念到感激到控诉再到赞美的跌宕旋律,表达了诗人爱憎分明的感情。

30年代末的上海,一位著名诗人见到艾青,曾激动他说:“德国有莱茵河,法国有塞纳河,埃及有尼罗河。我可以骄傲地说,中国有大堰河!”许多人也的确以为大堰河是一条河的名字。是的,如果把艾青半个世纪的创作看作一条巨大的河流的话,大堰河就是它永不枯竭的源头。

反思:学生读写活动设计很实用

第五篇:因式分解教学案(一)

因式分解教学案一

学习目标

1、什么是因式分解,因式分解与整式乘法的区别。

2、会判断一种变形是否为因式分解。

3、会寻找公因式。

4、会用提取公因式的方法分解因式。

学习过程

(一)因式分解的定义:

计算下列各题

a(bc)(xy)(ab)

思考您完成的是什么运算。那么你能将此过程倒过来吗。

abacxaxbya yb

说说您的思路

a(b+c)

(xy)(ab)

ab+ac

xaxbyayb和 = ab+ac根据的原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xaxbyayb积=a(b+c)根据的原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xy)(ab)

总结由积变成和的形式叫做整式乘法,而由和变形成几个整式积的形式的运算叫做因式分解。

定义:把一个多项式变成几个整式积的形式叫做把这个多项式分解因式。

(二)提公因式法分解因式

1、公因式的定义。

从字面意思可以得出公因式就是各项公有的因式。

在多项式abac中的公因式是a

试找出下列多项式的公因式:

a+abxy +xy-xy2 x+6 x3pq+15pq xy+6xyz+xyz5abc +15abcab-5ab+9b

总结:找公因式的方法。

① 系数取公约:②字母找公有:③指数找最低;④首项与公因式的符号保持一致。练习

下列从左边到右边的变形,是因式分解的是()

A、(3x)(3x)9xB、mn(mn)(mmnn)

C、(y1)(y3)(3y)(y1)D、4yz2yzz2y(2zyz)z

***2332、提取公因式的方法

先回到abac=a(bc)

abac=a(方法总结 abac)=a(bc)aa

提取公因式法分解因式的法则:

提公因式法分解因式,只需将公因式放在括号外把每一项除以公因式的结果放在括号里边。

例题

第一类,公因式是单项式直接提取公因式

28y421y37y2

注意:分解因式的结果中的每一个因式均不能再进行分解因式。练习

2x24x8m2n2mn

a2x2yaxy23x33x29x

-x+xy-xz-4x+8ax+2x

-7ab-14abx+49aby-3ab+6abx-aby

24x2y12xy228y32x212xy28xy3

4a3b3a2b2ab3ma36ma212ma

842a2bn1abn1abn333

第二类:公因式是多项式的分解因式

如:(7m-8n)(x+y)-(3m-2n)(x+y)

=(x+y)[(7m-8n)-(3m-2n)]

=(x+y)(4m-6n).=2(x+y)(2m-3n).练习

(2a+b)(2a-3b)+(2a+5b)(2a+b); 3x(a-b)-2y(b-a);

4p(1-q)+2(q-1);32ab(x-y)+ab(x-y).2m2m+1

6(x-2)+x(x-2)5(x-y)-10x(x-y)

m+np-q-m+np+q2(x-y)

2+(x-y)3

18b(a-b)-12(a-b)x(x+y)(x-y)-x(x+y)

232

6q(p+q)-4p(p+q)3m(xy)n(yx)

q(1p)22(p1)22a(a-b)-4b(b-a)33

121a(x2a)2a(2ax)3x(a-x)(a-y)-y(x-a)(y-a)24

3m(m-7)-(7-m)(m-3)

第三类:

19985.219987.4199.8264.4513.74450.88944.50.26

(2)n2(2)n139371334

求证:320074320061032005能被7整除

下载2018年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四:附录一表达交流教学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2018年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四:附录一表达交流教学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必修一课:表达与交流一

    第八次课:表达与交流 一、心灵共鸣—写触动心灵的事 什么叫触动心灵 我们之所以觉得没有东西可写的原因是缺少对生活的敏感。 生活中不是没有美,而是我们缺少一种发现美的眼......

    高中语文《离骚》屈原教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2

    学案寄语: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高一语文教学案 课题:离骚 目标导航 一、知识与技能 1.积累相关的字词知识,了解楚辞及其作者。 2.了解屈原生平,理解诗人热爱祖国、忧国......

    人教必修四《苏轼词两首》教案

    “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课课有精品”活动 教学设计 工作单位:安徽省无为牛埠中学 授课教师:黄小三职称:中学二级授课年级、学科:高一 语文课题:《念奴娇 赤壁怀古》教材版本......

    苏教版语文必修五专题一总结教学案

    枣庄一中教学案高二 语 文 高二语文必修五知能素养总结教学案(一) 【构建目标】 1.积累迁移语文基础知识(词语的音、形、义、用),形成语文基础能力。 2.重点句子和语段的赏析感评......

    人教高中语文必修2囚绿记教案(范文模版)

    囚绿记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积累本文中的重点字词,如“涸澈”、“揠苗助长”、“淅沥”、“婆娑”、“猗郁”、“蕈菌”等。 能力目标:1.学习本文借物抒情的写作方法及从品......

    2012年人教新课标版高中语文必修一《再别康桥》练习卷R

    1.根据课文默写古诗文。(每横线1分,共7分。) (1)羌管悠悠霜满地,,。(范仲淹《渔家傲 秋思》) (2)会挽雕弓如满月,,。(苏轼《江城子 密州出猎》) (3),背灼炎天光。(白居易《观刈麦》) (4)何处望神州......

    人教新课标版必修一《沁园春[大全5篇]

    《沁园春·长沙》教案 教学目标: 1.掌握词的常识,提高形象思维能力; 2.体会词中的景物,学会鉴赏现代诗歌的方法; 3.感受词中的博大情怀和革命壮志,确立学生历史责任感和远大抱负。 教......

    初中作文教学案(四)

    初中作文教学案 主备人:年月日 [课时] 第4课时 [教学内容] 素材选择 [教学目标] 1、掌握写文章首先要确定好主旨。 2、围绕中心选择好的材料。 [教师点拨] 选材用材都必须围绕中心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