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七律长征》教案
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七律 长征》教案
教学内容
1、学习课文中的生字词,积累有关词语。
2、朗读、背诵诗词。
3、通过诵读理解诗歌中关键字词的含义,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材分析本课是八年级第一单元长征之歌的第一课,本单元都是以红军长征为主题,从不同的角度,通过不同的形式,讴歌了长征的壮举,歌颂了红军战士的伟大精神。《七律长征》是毛泽东同志率领中央红军越过岷山后,满怀喜悦的战斗豪情,以极其轻松的笔调写下了这首气壮山河的伟大诗篇。讴歌了红军战士英雄无畏和乐观精神,抒发了作者勇往直前的豪迈情怀。学习这首诗,学生将对长征有进一步的认识,对长征中遇到的困难有了初步的了解,从而能够深深地体会红军长征途中所遇到的艰难险阻,学习红军顽强的革命意志,革命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精神,继承和发扬长征精神。学情分析学生在七年级学过毛泽东同志的诗词《沁园春雪》,因此对毛泽东及他的诗词并不陌生,对七律相关知识也有了初步的了解。但对长征这一重大的历史事件却知之甚少,本学期的历史教材中涉及了相关的内容。教学课文前,先让学生通过看历史书,查资料等了解有关长征的相关内容:如长征的原因、长征的过程、长征的规模、光辉业绩、意义等。七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初步的阅读分析能力,所以课堂上重点放在指导学生阅读上,以读代讲,在读中体会理解诗歌的内容及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目标
1、理解诗歌具有高度的艺术概括性和夸张手法的巧用。
2、关键字词的含义及其饱含的深情。
3、体会并学习红军在长征途中所表现出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教学重难点 理解关键字词的含义及其饱含的深情。(反复诵读)理解诗歌具有高度的艺术概括性和夸张手法的巧用。实践设计
信息技术应用分析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教学要充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多媒体信息技术的应用可以把悦耳的歌声,直观、逼真、生动的画面,给学生以新鲜感,从而激发其兴趣,充分调动起学习的积极性。录音朗读课文,播放歌曲让学生悦耳的同时,有助于提高学生朗读和记忆的水平。
发挥多媒体的优势,使用长征中相关的图片,及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有直观、真实地再现了历史画面,让学生进一步理解了长征的过程中所遇到的艰难险阻,结合诗歌的朗读,充分体会到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利用信息教育技术,不仅加大了课堂的容量,也有助于强调重点,解决了难点,真正打造高效语文课堂。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创设情境播放歌曲《七律?长征》
2、简介创作背景,了解长征
二、自读感知,整体把握
1、播放朗读录音。
2、学生听后自由朗读,体会诗意。
3、学生齐读课文,掌握七律朗读的节奏
4、指导朗读,从节奏、重音、韵脚、感情几方面读出诗中表现出来的红军的英雄气概和乐观精神。
三、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1、学生结合注释,说说全诗的大意。
2、创设问题情景: 红军不怕远征难”,从全诗看,从哪里可以看出远征之“难”?红军又是如何看待这些困难的?
3、这首诗用艺术手法为我们具体展示了哪几幅红军长征途中威武雄壮的“征难图”?你最欣赏其中的哪一幅图?说说理由。
四、赏读诗句(结合课后探究练习二)(学生朗读、讨论、教师点拨)
五、背诵诗句
课后作业:收集有关长征的故事 教学反思
《七律长征》是毛泽东同志为纪念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而作。作者以其军事家高瞻远瞩的眼光和诗人豪放热情的气概,回顾了长征的艰难历程,讴歌了红军战士英雄无畏和乐观精神,抒发了作者勇往直前,无往而不胜的豪迈情怀。
为了让学生更好的了解写作背景,首先简要介绍有关长征的资料,使学生对长征有一定的了解,再通过课文中注释,大体了解课文内容。
课堂上,以读代讲,引导学生感知长征,领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在朗读的过程中反复地深入地体会精彩的词句,进一步培养学生朗读和分析的能力、概括能力。教学过程中借助多媒体为学生创设了很好的教学情境,视听结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让学生深切地感受红军长征中遇到的千难万险,从而了解红军长征中所表现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懂得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军队、热爱领袖的思想感情.
第二篇:苏教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1七律·长征》教案 (6)
网络分享 欢迎下载
《七律·长征》
一、朗读你的诗歌。
1、读准字音。请根据拼音写出相应汉字。(快乐指数★)
逶(yí)磅(bó)mín 山、读出节奏。请用“”正确划分下列诗句句读。(快乐指数★★)
⑴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⑵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3]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3、读出感情。朗读诗歌,你觉得诗歌洋溢着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快乐指数★★★
二、感悟你的诗歌。
4、抓纲目。(快乐指数★★★)
《七律·长征》体现全诗中心思想的句子是:。这两句诗写得极有气势,高度概括了红军在毛泽东和党中央的统率下于整个长征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亘古 未有的英雄气概和百折不挠的勇敢精神,从中我们可看出全诗的诗眼是:
5、绘图画。(快乐指数★★★)
《七律·长征》这首诗具有高度的艺术概括力,其巧妙地用艺术的手法为我们展示了五幅“征难图”:腾越五岭,疾跨乌蒙,。
6、想诗境。(快乐 指数★★★)
①“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这两句诗是全文的总纲,从这两句诗里你觉得全诗的基调是。
②,两句是写长征的最后路程,这是全诗的高潮。
三、赏析你的诗歌。
7、赏结构。(快乐指数★★★)
诗歌的首联在全诗中起怎样的作用?
8、赏意象。(快乐指数★★★)
“水”在毛泽东的诗词中有着独特的意境,常常抒写的是勇于克服困难的凌云壮志。《七律·长征》中是怎样写水的?这样写有何作用?
9、赏语言。(快乐指数★★★)
“大渡桥横铁索寒”一句中的“寒”字寓意深刻。有人认为,“寒”字烘托泸定桥环境的险恶,反衬红军大无畏的英雄形象。有人认为,“寒”字既写出泸定桥 险恶的形势,也生动地反映了英勇的红军,令敌人胆寒的情景。也有人认为,“寒”字反衬出战斗的紧张激烈,寄托了对死难烈士的哀思。你同意哪一种看法?或者 有你自己的见解?
10、赏特色。(快乐指数★★★)
你觉得《七律·长征》在写作上有何特点?请结合具体的诗句谈谈。
四、挑战你的思维。(快乐指数★★★★)11、1935年10月,当时红军第二方面军、第四方面军正在行军途中,还没有越过岷山,作者却在诗中把它说成是“三军过后尽开颜”,这样说是不是不 尊重历史事实?作者有何用意?
五、发挥你的想象。(快乐指数★★★★)
12、、毛泽东的这首诗洋溢着强烈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红军战士在长征途中无不体现这种精神,“五岭逶
网络分享 欢迎下载
网络分享 欢迎下载
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在他们的眼里,弯 曲绵延的五岭像小河里的鳞波细浪,在他们的脚下,气势雄伟的乌蒙山像滚动的泥丸。
发挥你的想象,写一个片断,表现红军战士趟细浪、走泥丸时的精神风貌。
六、展示你的才能。(快乐指数★★★★)
13、、我们说,改革开放是一个新长征,作为新时代青年你一定有很多想法吧。请结合实际谈谈你的理解。你觉的在学习中我们该怎样发扬长征精神?说说你 的理由。
七、开阔你的视野。(快乐指数★★★★)
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1949年4月)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题解]
1949年4月23日,人民解放军解放了国民党反动派盘踞了22年的南京。为了纪念这个伟大的日子,毛泽东在人民的“薄海欢腾”声中挥笔写成此篇。
[注释]
(1)风雨:指战争形势。
(2)仓黄:变化翻覆。
(3)今胜昔:如今胜过以往。
(4)情:指情感用事而沽名钓誉。
(5)老:朽。
(6)沧桑:引申为革命。
拓展练习
14、诗歌的哪两句是全诗的总纲,写出了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时的气势?
15、诗歌中有几处运用了典故,请就感兴趣的一则查阅相关资料,把相关历史故事讲给其他同学听听,并试着探究其作用。
16、阅读《七律 长征》和《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谈谈你的阅读体会。
网络分享 欢迎下载
第三篇:五年级语文上册《七律·长征》教案
五年级语文上册《七律·长征》教案
一、导入:同学们,今天我们来继续学习第八单元的第一篇文,齐读题《七律·长征》。
二、了解背景,走进长征、提问:之前预习过文,说说本文在格式上与之前学过的文有何不同?——七言律诗。
2、说说你了解的七言律诗,师作补充——七言八行,分四联,句尾押韵。齐读题,注意停顿。
3、自读书后资料袋,说说哪些数字触动了你?感受到了什么?
4、对于长征你还有哪些了解?生简单介绍。(学习方法:搜集资料、了解背景)
三、初读诗歌,感知长征
、自读全诗,读准字音。
2、出示“远征”、“逶迤”、“磅礴”、“岷山”,齐读生词。
3、指名朗读全诗,注意停顿,学生评价。
4、全班齐读。
四、细读品味,深入长征
(一)学习首联、自读全诗,找总领全文的句子——
1、2句。
2、指名朗读,说说你知道了什么?——红军历尽千难万险。从哪看出?——“万水千山”。
3、出示长征地图。翻过一座座山、越过一条条河,这真是诗中说的?——“万水千山”。这么多艰辛用了文中哪个词概括?——“远征难”。
4、提问:面对这样的重重山水,红军战士怕了没有?——不怕。哪里体现他们不怕、不放在心上?——“只等闲”。什么意思?——只当做平平常常的事。、拓展于谦、许光达含有“等闲”的诗句。
6、提问:将粉身碎骨、烈火焚烧、万水千山都“只等闲”,这是一种怎样的精神?——大无畏精神。
7、指名读、齐读1、2句。
(二)学习颔联、默读诗文,找找红军都把什么看做“等闲”?想想都是怎样的画面?
2、“五岭逶迤”
(1)提问:“五岭”指什么?——五座山。(学习方法:阅读书下注释)
(2)提问:这些山都是什么样子?——“逶迤”。解词。
(3)提问:你眼前出现怎样的画面?——一座接一座的山,连绵不断。
(4)出示图片,想象你就站在五岭上,有何感受?
()提问:这样连绵不断起伏的山脉在红军看来就如同什么?——细小的波浪,比喻。
(6)指名读3句,齐读。
3、“乌蒙磅礴”
(1)出示图片,这是哪?——乌蒙山。你能想到哪些词?——危峰兀立、高耸入云。文中哪个词最能概括?——“磅礴”。
(2)提问:红军怕了吗?——“走泥丸”。如此雄伟磅礴的山脉,在红军眼里,只不过如同泥丸一样,你感受到了什么?——无畏、乐观主义精神。
(3)指名读4句,齐读。
(4)连绵不断的五岭、陡峭的乌蒙山在红军眼里算得了什么?齐读首联。
(三)学习颈联、提问:还有哪些写出红军不怕远征难,讲困难看做“等闲”?——“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2、提问:这两句诗里有一组对比强烈的词是什么?——“暖”和“寒”。
3、观看大渡河视频。战争是何等惨烈、惊心动魄!所以文中用哪个字来概括?——“寒”。
4、学生介绍巧渡金沙江的故事。现在你知道为什么说“暖”了吗?——心中自豪、喜悦。
、指名读、6句,齐读。
6、写话练习:想象红军战士在长征途中还会遇到什么困难?
7、可是滚滚的金沙江、汹涌的大渡河,在红军眼中又算什么?齐读首联。
(四)学习尾联、跨过大江大河,只要再越过?——白雪皑皑的岷山,胜利就遥遥在望了。
2、提问:此时红军战士是什么心情?——“更喜”、“尽开颜”。
3、提问:要知道翻过雪山更艰难,为什么还说“喜”呢?——战胜困难和胜利的喜悦。
4、齐读7、8句。
五、回归全文,升华长征、提问:长征如此艰难,但红军英雄们却以“开颜”的心情收篇,这是什么样的精神?——大无畏的乐观主义精神。
2、聆听歌曲《长征》,闭目回味,说说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毛泽东是什么形象?
3、配乐指名朗读全诗,齐读,齐背诵。
六、拓展延伸,学习长征
出示另外两首毛泽东在长征途中的作品《忆秦娥·娄山关》和《清平乐·六盘山》,后做简单了解。
板书设计:
2、七律·长征
万水
暖
远征难
寒
只等闲、尽开颜
千山
逶迤
无畏、乐观主义
磅礴
第四篇:八年级语文上册 1《七律 长征》教案 苏教版1
《七律 长征》教学案
教学目标:
1、认识几个生词并理解词义,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全诗并背诵
2、学习红军长征中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3、理解关键词的含义及其饱含的感情。
4、理解诗歌具有高度的艺术概括性和夸张手法的运用。教学重点:
1、能有感情地背诵,准确默写。
2、关键字词的含义及其饱含的感情。教学难点:高度的艺术概括性和极度夸张的手法。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当代著名诗人雷雁抒在一首诗中这样写道:“孩子,这个词语对于你们,是不是已经陌生?因为已经过去了半个多世纪,那时,你们的爸爸也许还没有出生。这个词是用血和火写成的。铁流滚滚,蜿蜒过中国版图上十二个省;从井冈山到陕北,闪闪红星照耀着艰苦的历程。”这个词就是——长征。(板书:七律 长征)
今天就让我们循着伟人的足迹,走进历史,走进长征。
二、背景介绍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主力离开中央革命根据地开始长征。同年11月和次年4月,在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红二十五军和川陕革命根据地的红四方面军分别离开原有根据地开始长征。1935年11月,在湘鄂西革命根据地的红二、六军团也离开根据地开始长征。1936年6月,第二、六军团组成第二方面军。同年10月,红军第一、二、四方面军在甘肃会宁胜利会合,结束了长征。其中红一方面军长征历时一年,转战十一个省,最远行程约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胜利表明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工农红军是一支不可战胜的力量。
这首诗写于1935年10月,当时毛泽东率领中央红军越过岷山,长征即将结束。回顾长征一年来所战胜的无数艰难险阻,他满情喜悦的战斗豪情。以极其轻松的笔调写下了这首气壮山河的伟大诗篇。
三、文体介绍
七律是七言律诗的简称。一首八句,每句七个字。格律较严,二、四、六、八句要押韵,三四两句、五六两句要对偶,字的平仄有规定。“长征”是这首诗的题目。
四、检查预习
1、给下列划线字注音
逶迤(wēi yí)磅礴(páng bó)岷山(mín)
2、解释词语。
逶迤:弯曲绵延的样子。
磅礴:气势雄伟的样子。
五、指导朗读,1、要求:节奏、重音、韵脚、感情几方面读出诗中表现出来的红军的英雄气概和乐观精神。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2、学生齐读课文。
六、整体感知
要求:结合书下注释及个人理解,自主质疑,合作释疑,理解诗歌大意,体会诗歌的感情基调。讨论交流后,明确:
红军不怕万里长征路上的一切艰难困苦,把千山万水都看得极为平常。绵延不断的五岭,在红军看来只不过是微波细浪在起伏,而气势雄伟的乌蒙山,在红军眼里也不过是小小泥丸在滚动。金沙江浊浪滔天,拍击着高耸入云的峭壁悬崖,雾气蒸腾;大渡河险桥横架,晃动着凌空高悬的根根铁索,寒意阵阵。更加令人喜悦的是踏上千里积雪的岷山,红军翻越过去以后个个笑逐颜开。
七、文本赏析
1、“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这两句是全诗的总纲,写得极有气势。它高度概括了红军在毛泽东和党中央的统率下于整个长征过程中所表示出来的亘古未有的英雄气概和百折不挠的勇毅精神。“远征难”三个字总括了红军长征途中所遇到的一切困难。“远征”是写长征行程之远,时月之长;“难是写长征牺牲之大,经历之苦。面对一切艰难困苦,红军的回答是“不怕”“只等闲”,这充分显示出红军战士钢铁般的革命意志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也给全诗定下了轻快豪迈、气度不凡的基调。
2、“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这两句紧承上句的“万水千山”,先具体写山。这样有意缩小人的视觉比例,正是为了反衬红军,突出表现红军敢于藐视并战胜一切困难的高大形象和精神伟力。
3、“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游戏桥横铁索寒。”这两句写水,既实写红军长征途中抢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的两次战斗,又虚写红军长征途中跋涉的无数道急流险滩。
4、“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结尾这两句写长征的最后路程,是全诗的高潮。“更喜”两字,一方面表现了红军战士在极其艰苦条件下的乐观主义精神,一方面表现了红军战士对美好的革命前途的向往和自信。这里的“三军”,专指“红军第一方面军、二方面军、四方面军”。在写这首诗时,红军二、四方面军正在行军途中,还未越过岷山。但毛泽东希望并想念他们定能战胜天险,冲破敌人的围追堵截,克服张国焘的分裂主义,完成长征的任务,与红一方面军胜利会师。所以,“三军”一词,充分表达了毛泽东对红军二、四方面军广大指战员的殷切希望和信任。
八、合作探究。
1、这首诗用艺术手法为我们具体展示了哪几幅红军长征途中威武雄壮的“征难图”?你最欣赏其中的哪一幅图?说说理由。
明确:这首诗为我们展示了五幅“征难图”:腾越五岭,疾跨乌蒙,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喜踏岷山雪。谈自己最欣赏的一幅图,可以结合具体的诗句,从对典型场景和事例的描述,对共产党人和红军战士不畏艰险、藐视困难的革命英雄主义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的感悟等方面来谈自己的体会。
2、面对这长征途中的的困难,红军的态度如何?通过哪些字词反应出来?
明确:“更喜”“尽开颜”从这几个字上体现了红军一种乐观主义精神。
体会重点字句
3、首句“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中你了解到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过程应该用什么字来概括?面对这样艰苦的环境,红军有没有退却,从哪里可以断定?体现出了红军战士怎样的精神和意志?
明确:“难”、“不怕”“只等闲”、钢铁般的革命意志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
4、其实当时红军二、四方面军正在行军途中,还未越过岷山,可毛泽东却说:“三军过后尽开颜”,这是为什么?
明确:因为毛泽东希望并相信他们定能战胜天险,冲破敌人的围追堵截,克服张国焘的分裂主义,完成长征的任务,与红一方面军胜利会师,从而充分表达了毛泽东同志对红
二、红四方面军广大指战员的殷切希望和无比信任。
5、从最初的“不怕”“只等闲”到最后的“更喜”“尽开颜”我们可以体会到全诗怎样的感情基调?
明确:轻快豪迈、气度不凡
九、总结归纳
1、主题:本诗是一篇威武雄壮、气势磅礴的革命史诗。它生动形象地概括了红军长征的光辉战斗历程,热情洋溢地歌颂了中国工农红军不畏艰险、英勇顽强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充分显示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力量无比顽强的生命力和战斗力。
2、艺术特色:
(1)高度的艺术概括性:A、本诗以“万水千山”作为贯穿全篇的线索,通过撷取典型场景和事例凸现长征精神;B、依据生活的真实顺序叙述长征途中的典型场景和史实,寓情于景,情景交融(首联直接抒情除外)——“腾”“走”以动写静、“暖”“寒”赋予云崖、铁索以感情色彩、“更喜”“开颜”将雪山之貌与红军之情相交融;
(2)本诗巧用夸张手法——颔联,体现了诗人的奇特想象、博大胸襟和英雄气魄,体现了诗作的革命浪漫主义风格。
十、课堂总结(略)
板书设计:
首联:全诗总纲——万水千山只等闲 腾跃五岭
颔联: “千山”只等闲 不畏艰难
疾跨乌蒙
七律 长征 巧渡金沙江
英勇顽强
颈联: “万水”只等闲
飞夺泸定桥 乐观豪迈
尾联:全诗高潮——更喜岷山千里雪
教学反思:
第五篇:七律长征(教案)
一、教案背景
1、面向学生: □中学 □√小学
2、学科:语文
2、课时:1
3、学生课前准备:
①课前利用各种途径搜集有关红军长征的图片、故事和毛泽东主席的相关资料。
4、教师课前准备:
①准备有关红军长征爬雪山、过草地、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的视频。②准备“长征组歌”中的歌曲《七律•长征》。③制作教学多媒体课件。
二、教学课题 知识方面:
1、学会“礴、丸、岷”3个生字;正确理解“只等闲、逶迤、磅礴、万水千山”等词语的意思;并且体会词语在诗句中所含有的思想感情。
2、了解长征这段历史的背景以及本课的写作背景。
3、指导学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教育方面:
1、理解诗句内容,体会中国工农红军战胜各种艰难险阻,完成二万五千里长征的大无畏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2、培养学生坚韧顽强的的意志品质和乐观的生活态度。发展方面:
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三、教材分析
《长征》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中一首七律诗。全诗以直白的词汇、豪迈的语势,高度概括出红军在长征中不畏艰难险阻、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概。全诗共八行,每行七个字,每两行为一句,共四句,分首联、颔联、颈联、尾联。颔联承接“千山”。作者先用“逶迤”和“磅礴”的夸张手法极言山势雄险,用的是“扬”的手法,而后用“细浪”和“泥丸”的比喻手法言其渺小,用的是“抑”的手法,这抑扬之间更显出红军的伟大。颈联承接“万水”。一“暖”一“寒”,既写出了天气情况,又写出了心理感受。尾联描述了长征的最后历程。翻越“千里雪”的岷山,其困难程度其实超过“逶迤”的五岭和“磅礴”的乌蒙山,但这时由于胜利在望,心情舒朗,“喜”由心生,眼中望去的风雪交加路也就变得美不胜收了。最后以“开颜”
收篇,写出了红军翻过雪山后一片欢腾的喜悦之态,同时预示了长征的彻底胜利。尽管只有56个字,却是一幅浓缩红军长征壮阔历程的总览图。
但七律诗的内容和写作手法确实和学生的现实生活有一段距离,学生对长征这一历史事件的了解可能也很有限,尽管在内容的理解上结合注释并不困难。而诗的背景和赞颂红军的精神则是重点和难点。基于此,本课有机地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充分利用互联网搜索,努力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情感,与文本形成共鸣,激活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力,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四、教学方法
本课的教学设计主要借助计算机多媒体提供的教学资源优势来突破重点、难点,体现了学生充分参与和自主学习等教育理念。在教学设计中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主体性,让他们讲所熟悉的故事,加入吸引学生的视频片段,(如飞夺泸定桥、过雪山草地等视频)不仅增强他们对长征的感官认识,同时也使他们理解并掌握了长征的相关知识,并通过互联网中搜索到的《长征组歌》中的《长征》的课文情景范读和歌曲,让学生以朗读、歌唱等活动来巩固升华,从而真正理解长征精神。
五、教学过程
(一)揭题,通过课内外资料初步感知诗歌内容
1、谈话揭题,读通诗歌
同学们,你们知道长征吗?你们了解长征吗? 谁来谈谈你对长征的了解。
我们读过哪些有关长征故事的课文?
2、师介绍长征:(长征路线图)【百度搜索】
http://news.163.com/06/0328/14/2DADFJDO0001124T.html
1934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为了北上抗日,保存自己的实力,从江西瑞金出发,一路跋山涉水,翻过五岭,突破乌江,四渡赤水,越过气势磅礴的乌蒙山,接着又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然后爬雪山,过草地,终于在1935年10月到达陕北。
在这短短的一年时间里,红军战士靠着自己的双脚,走过了十一个省,行程2500余里,完成了举世无双、惊天动地的万里长征。
在这胜利的时刻,我们伟大的革命领袖毛泽东同志怀着无比豪迈的心情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长征》
现在让我们一起领略这首气魄宏伟的七律诗——长征。请同学们自由地读这首诗,能够把这首读通、读准。(让学生自由地读3分钟)
3、指名读。
4、听录
音
范
读,【
百
度
声
音
】http://v.youku.com/v_playlist/f4788108o1p16.html
再读诗歌:
请同学们根据投影以及书中的相关资料,再次初步感知诗歌内容,说说诗歌中的哪个字哪个词哪句话给你留下了深刻的感受?
5、同学间交流读诗心得,交流感受:
6、现在让我们一起感受红军在长征路上所经历的苦难与豪情。
(二)品读诗句,深入感悟。
1、长征这段硝烟弥漫的岁月已渐行渐远,今天的你我对长征的印象可能有些模糊,但是诗中有一个看似普普通通的词却像一声惊雷,豪情万丈。你能体会出来吗?(师生交流,板书“不怕”)读读这个词所在的句子。(指导读首联。)全诗虽然仅有56个字,却向我们展示着长征路上的种种艰难险阻,现在让我们再读读诗句,并结合自己了解的课外知识,说说诗中描写了红军在长征途中遇到的哪些艰险经历?
2、学生再读诗歌,交流:
(1)、“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师:这五
岭
是
哪
几
座
山
【
百
度
文
本
】http://wenwen.soso.com/z/q287484902.htm
这乌蒙山是什么样的山呢?边讲边板书:五岭是逶迤的(同时理解逶迤的意思:连绵不断)现在让我们来看看这逶迤的五岭。在你们的眼中这五岭是怎么样的?但在红军眼里,这逶迤的五岭怎么变成了翻腾的细浪了呢?乌蒙山是磅礴的(理解磅礴的意思:气势雄伟)这气势雄伟的乌蒙山怎么是滚动的小小泥丸了呢?(体会诗句反衬红军的英雄气概,突出红军藐视并战胜一切困难的精神。)
师:难道红军在翻越这些山的时候真的如同他们说的那么容易嘛?你想象一下他们在翻越这些山的时候会遇到什么困难呢?学生讨论后回答。(他们的鞋磨破了,粮食没有了,生病了,寒冷威胁他们„„)
师:红军就靠着自己的双脚,历时两年整,行程上万里,其间经过无数次激烈的战斗。几乎平均每天就有一次遭遇战,路上行军一共368天,余下来的100天大多都在战斗中渡过。据美国著名记者斯诺统计:红军一共爬过了18条山脉,其中5条终年冰雪覆盖;渡过24条河流;经过12个省份;占领过62座城市;突破10个地方军阀组织的包围,此外还打败或躲过追击的中央军。行走在这跨越四省、峰峦起伏的五岭上,越过了这巍峨高大、山势陡峭的乌蒙山,走出了1300多公里的崇山峻岭。多少的艰难险阻,在我们红军的眼中,都算不了什么!(学生齐读、指名读“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2)、出示:“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A、出示巧渡金沙江视频: 【百度视频】http:// 师深情叙述:
冰天雪地里,长长的红军队伍走来了,老军需处长舍己为人的身影化作了一座巍然屹立的丰碑;
战争的艰苦岁月里,金色的鱼钩闪烁着永不屈服的革命信念 ;
草地上,一个一个红军倒上了,一块牛膝骨留下了小红军的牙印,却没有留下他年仅十一岁的生命。
更多的红军汇成了一股坚不可催的洪流,走向胜利的明天!
2、这些困难在这首诗中用哪个词语予以表达?(远征难)
3、面对这些困难,我们红军战士的态度是怎么样的?他们不仅不怕这些困难,还把这“万水千山”看作了什么?(只等闲)怎么理解“只等闲”?这是一种怎么样的态度呀,让我们带着这种把困难当作平常事的气概通过诗句再次来感受。齐读:从“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4、播放歌曲,烘托气氛,再读诗歌,提升情感。【百度歌曲】《长征》http://www.xiexiebang.com/programs/view/9kq2WINdcLE/
(五)联系诗人,升华情感
1、这首气壮山河、豪情壮志的诗歌正是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之一--毛泽东所作。(出示毛泽东图片【百度图片】http://image.baidu.com/i?word=%C3%AB%D4%F3%B6%AB%CD%BC%C6%AC&tn=baiduimage&ct=201326592&cl=2&lm=-1&ie=gbk&fm=hao123
2、延伸诗情,再读《长征》
(六)作业布置
1)抄写生字词语,并能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能背诵。2)课后自己去收集有关长征的故事和毛泽东的诗歌。3)准备诗歌朗诵会(或革命故事我来讲)
六、板书设计:
25、七律•长征 只等闲
万水千山 远征难
五岭逶迤
乌蒙磅礴
金沙水拍
大渡桥横
尽开颜
岷山千里雪
七、教学反思
《长征》这首七律诗以直白的词汇、豪迈的语势,高度概括出红军在长征中不畏艰难险阻、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概。整节课的设计主要借助计算机多媒体提供的教学资源优势来突破重点、难点,体现了学生充分参与和自主学习等教育理念。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资源整合、创设情境。开课时,我充分运用了多媒体进行教学,为学生创
设了很好的教学情境。播放了《长征》的情景朗读,那雄浑的歌声,悲壮的画面,立刻把大家带到了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在理解“铁索寒”那句时,我请他们观看了视频《飞夺泸定桥》的片段,那惊心动魄的战斗场面,那浴血攀链的红军勇士令孩子们揪心不已,有的孩子还流下了眼泪。还有配合诗的内容,观看了巧渡金沙江、翻越终年积雪的岷山等视频,使学生仿佛身临其境。
2.以读代讲、读中悟情。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了朗读指导,通过各种形式的读,将读的训练贯穿于始终,使学生由读生情。朗朗的读书声,不绝于耳,学生在读中感受到诗人的情怀,领悟长征精神的深刻内涵,感情不断升华。
3.利用互联网、巧解难点。通过互联网中的信息搜索,巧妙地将学生陌生的时代背景、七律的特点、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等故事、长征的结局等情况穿插在教学中,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为诗的理解减缓坡度,带领学生走进那个年代,走进二万五千里长征漫漫征程„„
回想这节课,还有很多不足之处,以后一定会更有效地提高课堂的效率。更充分地利用互联网进行有效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