扁形与线形动物门教案[合集5篇]

时间:2019-05-12 19:56:3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扁形与线形动物门教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扁形与线形动物门教案》。

第一篇:扁形与线形动物门教案

第四章 扁形动物门(Platyhelminthes)扁形动物为两侧对称、三胚层、无体腔的蠕虫类动物。自由生活的扁形动物分布在海水、淡水和潮湿的土壤中;但多数种类营寄生生活,常寄生于其他动物体内、外,其生活史复杂,并常有更换寄主的现象„„。

第一节代表动物—三角真涡虫(Dugesia gonocephala)1.生活习性与外部形态

生活在洁净、阴凉溪流中的石块下,以小型甲壳类、环虫、螺类和昆虫的幼虫为食。

体柔软,左右对称背腹扁平。头部呈三角形,两侧各有一耳状突(auricle),头背具两个黑色眼点(eyespots)。背腹扁平,背部黑褐色,腹面密生纤毛。口在腹面近体后约1/3 处,口后有一生殖孔,无肛门。

2.内部结构与功能

体壁 涡虫为三胚层无体腔动物,其体壁从外向内由以下几层构成;

表皮层(epidermis)外胚层柱状上皮细胞组成,内有杆状体(rhabdites)基膜 非细胞构造,具有弹性

肌肉层 中胚层形成,外环、中斜和内纵肌

实质 中胚层合胞体的网状组织,有输送和储存营养物、代谢产物、再生、生殖等功能。皮肌囊(dermo-muscular sac)由外胚层形成的表皮与中胚层形成的肌肉层相互紧贴而构成的体壁呈囊状结构包裹动物全身,称之为皮肤肌肉囊。具有保护、运动等功能。生活状态下的涡虫

消化系统

由口、咽和肠三部分组成。咽可从口中伸出,有助于捕捉猎物。咽后为肠,肠分三支主干,一支伸向前,两支向后,每支主干又反复分支并深入身体各部分,肠支末端封闭为盲管,无肛门,食物残渣仍由口排出,故仍称之为不完全的消化系统。呼吸与循环

无特殊的呼吸及循环器官。气体交换靠体表的气体扩散(分压差)完成。营养物质和代谢废物主要通过实质组织中的液体运送和扩散,营养物也可由分支的肠道送至身体各处。排泄

含氮废物主要通过体表排除。具有原肾管(protonephridium)系统,通过焰细胞将体内多余的水分排出体外。

涡虫焰细胞的作用 神经和感官

梯形神经系统;头部一对膨大的脑神经节,向后发出一对腹神经索沿身体两侧纵行,在腹神经索之间还有横神经相连,构成梯状。

感觉器官包括一对眼点眼点可感受一定强度的光线,使涡虫避开强光,但无晶体而不能成象。耳突是司味觉和嗅觉的化学感受器。

平衡器(statocyst)、纤毛窝(ciliated)及耳突 在两眼间有平衡器,头两侧有耳突,纤毛窝是虫体表面的凹陷,司嗅觉。生殖与发育

包括无性生殖和有性生殖

无性生殖 横裂生殖;条件较好时常从咽后

部缢断,形成两个新个体。有性生殖 涡虫雌雄同体,配子生殖在春夏 季生殖期出现生殖腺。 雄性生殖系统

位于体前方数对。

由精巢→输精管→储精囊→阴茎 组成。 雌性生殖系统

位于体后方一对。

由卵巢、输卵管、卵黄腺、交配囊(即受精囊)、肌肉囊、总输卵管。

雄性的阴茎和雌性的总输卵管均开口于生殖腔,通过生殖孔与外界相通。

第二节 扁形动物门的主要特征

1.两侧对称(Bilateral symmetry)的体制

扁形动物开始出现了两侧对称,即通过身体的中轴(从口面到反口面)只有一个切面可以将身体分成左右相等的两部分。两侧对称在动物进化上的重要意义

(1)使动物身体明显地分为前后、背腹和左右,神经和感官向前集中形成了头部,背部司保护、腹部司运动,使动物由不定向运动变为定向运动。

(2)使动物由水中固着或漂浮生活向水底爬行生活发展,为动物由水底爬行过渡到陆地爬行奠定了基础。2.出现了中胚层(Mesoderm)

扁形动物的内胚层和外胚层之间出现了发达中胚层。它对动物系统演化也具有重要意义。

(1)导致一系列的组织、器官和系统的分化;为动物体结构和生理功能进一步复杂化提供了物质基础。

(2)提高了动物的整体新陈代谢水平;肌肉层与两侧对称强化了动物的运动机能,又促进了动物的消化、排泄等代谢功能的加强,亦促进了神经和感官的发展。还形成了固定的生殖腺和生殖导管,对于动物适应外界环境极为有利,扩大了动物的生存范围。

(3)中胚层的实质还具有贮藏水分、养料以及保护内脏的作用;也为动物由水生过渡到陆生创造了条件。3.具有原肾管(Pronephridium)

原肾管 是由外胚层沿身体两侧内陷形成的网状多分支的管道系统,它由一对纵行的排泄管及其许多分支的小管及末端的焰细胞组成的盲管,其主要功能是排除体内多余的水分,部分代谢废物亦可随水分排除。扁形动物的含氮废物应主要由体表排出。一些海产种类的原肾管退化或消失。4.出现梯形神经系统

梯形神经

由体前端的脑神经节和由其发出的腹纵神经索及横神经组成,它使神经传导由不定向变为定向。但其神经细胞没有完全集中在中枢神经,如横神经(trasverse commisure)。寄生生活的扁形动物神经与感官退化。

5.不完全的消化系统(Incomplete digestive system)

扁形动物的消化管有口无肛门(与腔肠动物相似)。寄生生活的种类消化系统趋于退化(吸虫纲)或消失(绦虫纲),靠体表吸收寄主已消化的营养物质。6.生殖与发育

扁形动物多为雌雄同体,生殖器官发达,形成了固定生殖腺、导管和附属腺体;出现了交配现象和体内受精,为动物向陆生过渡创造了条件。寄生种类的生殖能力极强。扁形动物多数为间接发育,经过多种幼虫阶段。海产自由生活的种类为螺旋型卵裂,个体发育要经过牟勒氏幼虫(Muller ,s Lava)期。

扁形动物的螺旋式卵裂和牟勒氏幼虫 ※螺旋式的卵裂(spiral cleavage)见于扁形动物、纽形动物、环节动物和软体动物,是不等的全裂。即细胞纵裂至4胞期后,横分裂分为4个大胚胞和4个小胚胞。此时分裂成的大小胚胞不是互相垂直,而是与纵轴成45度角(斜的方向),每一小胚胞刚好在2个大胚胞上方,如此继续往复分裂,呈螺旋形。

第三节 扁形动物的分类和重要种类

目前已知的扁形动物约15000种,一般分为涡虫纲、吸虫纲和绦虫纲。1.涡虫纲(Turbellaria)主要特征 多数营自由生活,神经与感官发达,体表具纤毛,消化系统发达。海洋生活的间接发育种类经过螺旋卵裂和牟勒氏幼虫阶段。

重要种类 微口涡虫(Microstomum)、三角真涡虫、平角涡虫(Planocera)等。

2.吸虫纲(Trematoda)

主要特征

全部营体内、外寄生,头部不明显,神经及感官退化。体表发生特化(纤毛消失,上表皮特化为富含粘多糖的合胞体结构,具皮棘,皮层的细胞核埋在肌肉层之下,可以抵抗宿主消化酶的作用)。消化系统退化,行厌氧呼吸。生殖系统高度发达,多为雌雄同体,产卵量极多。生活史复杂,通常有1—2个中间寄主。

重要种类

中华枝睾吸虫(Clonorchis sinensis)、日本血吸虫(Schistosoma japonicum)、肝片吸虫(Fasciola hepatica)、肺吸虫(paragonimus westermani)等。

华枝睾吸虫

体柔软,柳叶片状,背腹扁平,体长约 15—25毫米,宽3—5毫米。体前端稍窄,具一口吸盘,在体前端约1/3 处的腹面还有一腹吸盘,吸盘富于肌肉,为吸虫的附着器,用于吸附在寄主的胆管壁上。

体表无纤毛,体壁最外层为合胞体表皮的原生质层,内含线粒体及内质网等,称为皮层,皮层基部是外胚层来源的基膜,皮层之下为不发达的环肌、纵肌与斜肌。表皮细胞的细胞核下沉到中胚层的实质中,通过细胞伸出的细长的胞质通道穿过肌肉层与皮层相连。皮层的构造不仅可以对抗宿主体内酶的消化作用,而且对于吸虫通过体表吸收寄主的营养物质和进行气体交换都有重要作用。

消化系统简单,包括口、咽、食道和肠。口位于口吸盘中央,咽肌肉质,食道短,肠分为两条盲支,沿身体两侧直达体后端。由于咽肌的舒缩使华枝睾吸虫可以食取宿主的上皮细胞、白细胞、红细胞和胆管内分泌物,以细胞外消化为主。另外吸虫还可以通过体表吸收环境中已消化好的营养物质。

华枝睾吸虫没有呼吸器官和循环系统。由于寄主消化道内几乎无游离氧存在,因此行厌氧呼吸,通过糖酵解作用产生能量。

华枝睾吸虫具有原肾管系统,在身体的两侧具分支的排泄管,其分支的末端止于焰细胞,排泄管经左、右收集管将多余水分及其携带的代谢废物汇合到体后端略呈S形的排泄囊中,最后由体末端的排泄孔排出体外。

华枝睾吸虫为梯形神经系统,但不发达,咽旁有一对神经节(脑),其向体后发出6条纵行神经,它们之间有横神经相连成阶梯状。感觉器官退化。

华枝睾吸虫雌雄同体,生殖系统构造复杂。雄性生殖系统有一对发达的精巢,在体后1/3处前后排列。呈树枝状分支(虫体因此得名)。每个精巢的中部发出一输精小管,前后精巢的输精小管汇合为一条输精管,向前扩大形成储精囊,储精囊前行并开口于腹吸盘上方的雄性生殖孔。雌性生殖系统位于精巢有一个分叶状的卵巢,卵巢中部由一短的输卵管通到前面的卵模和子宫,子宫盘曲折叠,内充满大量卵子,迂回前行并开口于腹吸盘上方的雌性生殖孔。卵巢后有受精囊和劳氏管各一个,受精囊是储存精子的地方。

卵黄腺→卵黄管→卵黄囊 梅氏腺

卵巢→输卵管→卵模(成卵腔)→子宫→生殖孔(腹吸盘上端)↑ ↑ 劳氏管 受精囊

劳氏管的作用尚不清楚,一般认为可能是排出多余的卵子。它们与输卵管相连。身体两侧肠支外缘有许多卵黄腺,通过左、右卵黄管汇集身体中部两肠支外侧的卵黄腺分泌的卵黄物质经卵黄总管排入成卵腔,后端输卵管与卵黄总管相通连,三个管道汇合处膨大为成卵腔(卵模),成卵腔上端与子宫相连。在成卵腔周围还有一簇单细胞腺体,称为梅氏腺,其分泌物有助于卵壳的形成。生活史

成虫→虫卵→毛蚴→胞蚴→雷蚴→尾蚴→囊蚴 终末宿主 第一中间寄主 第二中间寄主(人、猫、狗)(纹沼螺)(草鱼)

日本血吸虫

成虫寄生在人或哺乳动物的门静脉或肠系膜静脉内,感染人体后可引起人患血吸虫病,其中间宿主为钉螺,虫体感染形态为吸虫的尾蚴。

日本血吸虫雌雄异体,体细长柱状,口吸盘与腹吸盘几乎等大,腹吸盘略后于口吸盘且突出如杯状。雄体较短而宽,乳白色,体长 10—20毫米,体宽0.5毫米,腹面具抱雌沟;雌体较细长,暗黑色,体长 12— 26毫米,体宽0.3毫米,性成熟的个体通常雌雄合抱(雌体镶于雄体的抱雌沟内)。消化道开口于口吸盘,无咽,食道后有两个左右分支的肠支,至体后约1/3 处又汇合为一盲管。日本血吸虫的神经感官退化。雄性个体有精巢7个,在体前端排成单列,各通过一输出管向前汇合成一输精管,再向前膨大为储精囊,雄性生殖孔开口在腹吸盘之后。雌性个体卵巢一个,椭圆形,位于虫体中部,输卵管自卵巢后端发出绕至前端与卵黄管汇合膨大为成卵腔,向前与一长的管状的子宫相连,其内充满卵,雌性生殖孔开口于腹吸盘后方。卵黄腺位于身体后1/3 肠的两侧,由卵黄管后连卵黄腺。虫卵椭圆状,淡黄色无盖,排出的虫卵已发育至毛蚴阶段。

生活史

成虫→虫卵→毛蚴→母胞蚴→子胞蚴→尾蚴

终末宿主 中间寄主

(人或牲畜)(钉螺)

血吸虫的成虫寄生在人或哺乳动物的门静脉或肠系膜静脉内,雌、雄成虫抱合中在肠系膜静脉的小静脉中进行交配,产出的卵一部分随血流到达肝脏,一部分逆血流进入肠壁,经十几天的发育卵内的毛蚴成熟,能分泌溶组织酶穿过肠壁而进入肠腔,虫卵随寄主的粪便排出体外。若虫卵落入水中,在 13— 28℃条件下毛蚴在水中孵出,周身被有纤毛,可自由游动,如遇到中间寄主钉螺时,即侵入钉螺体内行无性的幼体生殖,先形成母胞蚴,母胞蚴成熟后破裂,释放出许多子胞蚴。子胞蚴成熟后又行幼体生殖产生大量的尾蚴,日本血吸虫的尾蚴尾部末端呈叉状分支(与其它吸虫的尾蚴相区别)。一条毛蚴进入螺体后能增殖到数万条尾蚴。尾蚴是人体血吸虫病的感染期,它从螺体内逸出后密集于水面上游动,在水中其侵袭力可保持 3天(夏季)或3天以上(秋冬季)。当尾蚴接触到人或牲畜的皮肤时,借其头腺分泌物的溶解作用及其本身的机械伸缩作用侵入寄主皮肤,脱去尾部成为童虫。童虫侵入寄主的小静脉或淋巴管,随血液循环经右心而到肺,经肺毛细血管进入肺静脉回左心,进而经大循环至全身各处,经过门静脉系统的童虫可发育为成虫,以后回到肠系膜静脉定居。雌、雄成虫在肠系膜静脉中合抱,开始产卵。从尾蚴感染到发育为成虫一般需要 30— 40天左右,成虫以人体血液为食,日产卵量1000—3000个,成虫在人体内寿命可达 10—20年。

血吸虫病患者的症状主要是由虫卵造成的;虫卵主要集中在肝脏并沉积在肠壁上,可阻塞肝脏血管,卵内毛蚴分泌物透过卵壳刺激机体产生局部的组织炎症反应,蚴虫死亡可引起纤维组织增生、肝脾肿大、腹痛、乏力、消瘦等症状,晚期病人肝脾进一步肿大并硬化,以致出现腹水、腹部突出,呈典型的大肚子症状,可延续数年之久。晚期儿童患者会出现生长发育停滞,智力消退。晚期成年患者则出现生殖机能减退,严重者会死亡。

血吸虫病是热带和亚热带地区重要的传染病,解放以前,在我国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大部分地区流行,也曾是我国重点防治的五大寄生虫病之一。

3.绦虫纲(Cestoidea)

主要特征

全部营体内寄生生活,体由头节、颈部和许多片构成,有附着器官。体表无纤毛,感觉器官完全退化,消化系统消失。体表的皮层的结构除与吸虫相似外,还形成了无数的微毛。雌雄同体,生殖系统发达,繁殖能力极强。无自由生活的幼虫阶段,多数只有一个中间寄主。

重要种类

猪带绦虫(Taenia solium)、牛带绦虫(Taenia saginatus)、细粒棘球绦虫(Echinococcus granulosus)等。

旋缘绦虫 体前有吸盘,主要寄生在鲨、鳐及低等硬骨鱼的消化道或体腔中,中间宿主为无脊椎动物的幼虫或甲壳类动物。

猪带绦虫

成虫寄生于人的小肠内,可引起人的绦虫病,幼虫寄生于猪的肌肉或其它组织内,亦可寄生于人体内引起囊虫病,虫体感染形态为囊尾蚴和虫卵。

猪带绦虫白色带状,全长2—4米,有700—1000个节片。虫体分为头节、颈部和节片(体节)三部分。头节一个,呈圆球形,前端中央突出形成顶突,顶突上有数 25— 50个排列成两圈的小钩,顶突下有4个对称排列的圆形吸盘。小钩和吸盘均为吸附器官,其吸附力强,在肠剧烈蠕动时仍可牢固地吸附在肠壁上,是绦虫适应寄生生活的附着器。头节后变细的部分为颈部,能不断横分裂产生新的节片,是绦虫的生长区。颈部之后为节片,节片根据其内部生殖器官发育的成熟程度分为末成熟节片(幼节)、成熟节片和孕卵(妊娠)节片三种。未成熟节片宽大于长,是从颈部分生出不久的、内部构造尚未发育或未发育成熟的节片;成熟节片近方形,其节片内的雌、雄生殖器官已发育成熟,开始产生精于和卵子;妊娠节片内几乎全部被充满虫卵并分支的子宫所充塞,其它器官构造几乎完全消失,其节片的长大于宽。猪带绦虫的消化系统完全退化,靠体表渗透作用从寄主小肠内吸收营养物质,因此它的体壁在形态和生理上都有所改变,主要特点除具吸虫纲体壁的抵抗寄主消化酶的结构外在整个皮层表面由细胞质形成许多微小的指状突起,称为微毛。微毛具有增大吸收表面积和附着的作用,使寄主肠内的大量营养物质通过微毛扩散到绦虫体内,同时使虫体在寄主肠内保持一定的位置。另外,绦虫插入寄主肠壁组织内的头节也可以吸收营养物质。

猪带绦虫通过厌氧呼吸产生能量,同时还可利用寄主肠道中被血液带入的微量氧。具有原肾管结构,在实质中有大量焰细胞,通过许多小分支汇入身体两侧的两对纵排泄管,一对位于背面为背排泄管,一对位于腹面为腹排泄管,背、腹排泄管贯穿所有节片(成熟节片中背排泄管消失),在每个节片后端还有一横排泄管将纵行的腹排泄管连接,焰细胞只与腹管相通。纵排泄管在头节内愈合并分支呈网状,背管向前流,腹管向后流,在最末一个节片后缘排泄管膨大并汇成排泄囊,以一个排泄孔开口在体外。当妊娠节片开始脱落后,腹排泄管即分别在节片末端与外界相通。

猪带绦虫的系统神经不发达,头节上有一对脑神经节,向后发出6条贯穿身体全部节片的神经索与腹排泄管伴行,其中两条侧神经索较为明显。感觉器官完全消失。

猪带绦虫雌雄同体,生殖系统极为发达,它是以节片为单位的,即每一节片具1套生殖器官并构成节片内的主要结构。因此,每一节片的生殖系统与一条绦虫的生殖系统相当。雄性生殖系统:具100—200个散布在整个节片实质中的小球状精巢,每个精巢发出一条输出管,输出管汇合形成一条输精管,其末端通入肌肉质的阴茎囊中,雄性生殖孔开口于节片一侧的生殖腔中。雌性生殖系统:具卵巢一个分为3叶,位于节片的中后部,卵巢向下伸出一短的输卵管与其向上伸出的卵黄管连接形成成卵腔,其周围有梅氏腺,成卵腔向上与极为膨大的囊状子宫相通。成卵腔又与阴道(其基部膨大部分为受精囊)汇合,阴道的末端以雌性生殖孔开口在位于节片侧面的生殖腔内。由生殖孔开口于体外。随着节片成熟程度的增加,子宫也愈来愈扩张,在妊娠节片中,子宫向两侧各分出7— 13个侧枝,子宫内充满虫卵,其他器官逐渐萎缩并消失。猪带绦虫的生活史

猪带绦虫的成虫在人体肠内寄生,幼虫寄生于猪或人的皮下组织、肌肉、脑、眼、心等部位。成体一般行异体或同体受精。虫卵呈圆形,卵壳为两层,外层薄易破裂,内层厚为胚膜,其上有放射状条纹。卵壳内的受精卵已孵化为六钩蚴。随着虫卵数目增加,子宫不断扩张分支,成熟节片逐渐变为妊娠节片,最终节片内被高度分支的子宫所充满,妊娠节片脱落后随寄主粪便排出体外。当妊娠节片被中间寄主猪吞食后,在胃内消化液的作用下,六钩蚴自卵壳内逸出,利用其所具有的 6个小钩钻入胃壁或肠壁,经血流或淋巴液带至身体各部的组织器官,约经 60— 70天发育为猪囊尾蚴。囊尾蚴乳白色,半透明,黄豆大小,囊内壁上有一头节构造似成体,囊内充满液体。猪囊尾蚴在猪股内侧肌最多,含猪囊尾蚴的猪肉就称为“米猪肉”或“豆猪肉”,人如果吃了未煮熟的“米猪肉”或被囊尾蚴污染的食物(如用同一砧板切生、熟食物),囊尾蚴就有可能进入人体的消化道。囊尾蚴在人体胃中,囊壁被胃液消化,翻出头节,吸附在小肠壁上,吸取寄主的营养,并自颈部不断产生出新的节片,经 2—3个月后发育成熟并且产卵,日产卵量以数十万计,成虫可在人体内存活25年左右。

成虫→虫卵→六钩蚴→囊尾蚴→成虫

猪带绦虫的终末宿主是人,中间宿主是猪,但有时人也可能成为中间宿主;如人误吞食了被猪带绦虫卵污染的食物,或带虫者自体感染(消化道的蠕动将绦虫妊娠节片带入胃内),使六钩蚴破卵壳而出,穿过肠壁随血流而至皮下、肌肉等处发育为囊尾蚴,使人成为猪带绦虫的中间寄主,引起囊虫病。后者的感染方式为自体感染。人脑组织及眼球中的绦虫囊尾蚴

牛带绦虫 成虫寄生于人的小肠,幼虫寄生于黄牛、水牛、长颈鹿、山羊、绵羊等的肌肉组。虫卵污染草场,牛等食草时乔食虫卵后,卵在十二指肠内孵化、六钩蚴逸出。穿过肠壁进入血流或淋巴管,带至肌肉,2个月后即发育为牛囊尾蚴。如人吃末煮熟含牛囊尾蚴的牛肉,囊内的头节翻出,吸善于肠壁,3个月后发育为成虫。牛带绦虫主要分布在我国西北、西南,此外,在西藏、青海、广西、贵州等地也有分布。

细粒棘球绦虫

成虫寄生在狗、狼、狐等肉食动物的小肠内,幼虫(棘球蚴)可寄生在人或牛、羊、骆驼、马等草食动物的肝、肺、肾、脑等部位,称包虫病。是危害人类最严重的绦虫,分布广泛,尤以牧区为多。国内分布在西藏、新疆、内蒙、青海、甘肃、宁夏及陕西等牧区。人最容易感染本病,多在儿童期被感染,由于棘球蚴生长缓慢,故发病年龄多在20-40岁。

包虫的棘球蚴在人体内

思考与练习

选择题

1.以下动物中为雌雄异体的是()A.真涡虫 B.华枝睾吸虫 C.日本血吸虫 D.猪带绦虫 2.日本血吸虫侵入人体的形态为()A.虫卵 B.毛蚴 C.胞蚴 D.尾蚴 3.华枝睾吸虫的成虫在人体的寄生部位是()A.十二指肠 B.胆总管 C.肝胆管 D.淋巴间隙 4.日本血吸虫的中间宿主是()A.沼螺 B.钉螺 C.某些淡水鱼 D.沼虾 5.没有消化管的扁形动物是()A.猪带绦虫 B.华枝睾吸虫 C.真涡虫 D.肝片吸虫

6.个体发育经过螺旋型卵裂和牟勒氏幼虫期的扁形动物是()

A.真涡虫 B.猪带绦虫 C.肺吸虫 D.平角涡虫 7.华枝睾吸虫侵入第二中间宿主的虫态是()

A.毛蚴 B.尾蚴 C.胞蚴 D.囊蚴 8.具有梯形神经系统的动物是()

A.海葵 B.华枝睾吸虫

C.蚯蚓 D.田螺

9.没有感觉器官的扁形动物是()

A.华枝睾吸虫

B.猪带绦虫 C.真涡虫 D.日本血吸虫 10.表皮细胞不是合胞体的动物为()

A.猪带绦虫

B.蛔虫 C.日本血吸虫 D.真涡虫

11.下列哪一项特征是从扁形动物开始出现的()

A.中胚层 B.真体腔 C.呼吸器官 D.完全的消化道

填空题

12.涡虫的体壁由外向内依次为____、_____、_____与实质组织。这种由外胚层形成的___与中胚层形成的___相互紧贴而构成的呈囊袋状体壁结构之为____。

13.寄生生活的扁形动物体壁出现了与其生活相适应的变化;表现为______、______、_________以及绦虫类的________。

14.扁形动物的呼吸通过____来完成,寄生生活的种类行____呼吸。扁形动物的排泄主要由____完成,调节体内水分平衡由______来完成。

15.华枝睾吸虫生活史经过的五种幼虫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和____,两个中间宿主分别是____和______,终末宿主是___或_____。其中,侵入人体的虫态为____。

16.猪带绦虫的成虫寄生在人体的____,可引起人患___病,虫体的感染形态为___。若猪带绦虫幼虫寄生于人体内可引起___病,其虫体感染形态为___。若成虫感染者由于消化道的蠕动将的绦虫妊娠节片翻入胃内,使虫蚴破壳而出,穿过肠壁随血流而至皮下、肌肉等处发育为_____,这种感染方式为______,这时人体成为绦虫的______。

17.真涡虫的消化系统由___、___和___三部分组成。其中___分三支主干,___伸向前,___向后。扁形动物为不完全消化系统,原因是____。

18.猪带绦虫的虫体分为头节、___和节片三部分构成。其中头节上的顶突具两圈____和对称排列的____。这些结构为绦虫适应寄生生活的____。另外,绦虫的节片又可分为____、____和____节片三种,其中节片长大于宽、内部被充满虫卵的子宫所充塞的为____。

19.防治猪带绦虫病应主要注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及时发现和治疗病人,杀灭病畜,杜绝传染源等几方面入手。.涡虫纲的多数种类营____生活;其特征是有明显的____,感觉器官____,体表具有____,多数消化系统____。吸虫纲的种类营____生活;有的为______,多数营_____。无明显的____,感官____。体表无____,消化系统____。绦虫纲的种类全部营______生活,感觉器官____,体表纤毛____具有____,消化系统______。

填(绘)图题

21.绘制真涡虫体壁结构图(参考图1.12)22.绘制华枝睾吸虫的构造图(参考图1.16)

23.绘制猪带绦虫的成熟节片构造图(参考图1.19)

简答题

24.简述扁形动物门的主要特征。

25.简述两侧对称与中胚层出现的重要意义。26.比较涡虫纲、吸虫纲和绦虫纲的主要区别。27.简述猪带绦虫的生活史和危害。

28.简述华枝睾吸虫、日本血吸虫的宿主、寄生部位、感染途径、移行虫态和防治措施。

参考答案

1.C 2.D 3.C 4.B 5.A 6.D 7.B 8.B 9.B 10.D 11.A 12.表皮层 基膜 肌肉层(外环、中斜、内纵)表皮 肌层 皮肌囊结构

13.表皮富含粘多糖 合胞体结构的皮层 皮层的细胞核埋在肌肉层之下 皮层微毛

14.体表渗透 厌氧(无氧)体表 原肾系统 15.毛蚴 胞蚴 雷蚴 尾蚴 纹沼螺 某些淡水鱼(鲤、青、鲫、鳙等)人 猫或狗 囊蚴

16.小肠内

猪带绦虫

囊尾蚴

囊虫 虫卵 囊尾蚴 自体感染 中间宿主

17.口 咽 肠 肠 一支 两支 向后 有口无肛门

18.头节 颈部 节片(体节)小钩 圆形吸盘 附着器 末成熟节片(幼节)成熟节片 妊娠(孕卵)妊娠节片

19.加强猪肉的检疫 注意饮食卫生(以免被 囊尾蚴或虫卵感染)加强粪便管理(切断绦虫的生活史)20.自由 头部 发达 纤毛 发达 寄生 体外寄生 体内寄生 头部 退化 纤毛 退化 体内寄生 消失 消失 微毛 完全退化消失

21.—23.答案从略 24.(要点)(1)出现了两侧对称的体制两侧对称的体制

(2)在内胚层和外胚层之间出现了发达的中胚层(扁形动物为无体腔的三胚层动物)(3)具有梯形神经系统(神经系统向前集中、传导由不定向变为定向、自由生活的种类感觉器官发达)(4)具有原肾管系统

(5)不完全的消化系统(消化管有口无肛门)。自由生活的种类,肠多具分支。寄生生活的种类消化趋于退化(吸虫纲);有的消失(绦虫纲),完全靠体表吸收寄主已消化的营养物质。

(6)多数为雌雄同体,生殖器官发达,寄生种类生殖能力极强。出现了固定的生殖腺、生殖导管和附属腺体;出现了交配现象和体内受精;大多数为间接发育,需经过多种幼虫阶段;海产自由生活的种类为螺旋型卵裂、个体发育经过牟勒氏幼虫期。25.(要点)

两侧对称的重要意义

(1)这种体制使动物身体明显地分为前后、背腹和左右,身体各部分分工明确(神经和感官逐渐向前集中,背部司保护、腹部司运动),使动物由不定向运动变为定向运动,获得了更广泛的适应性(对外界环境的反应更迅速和准确,行动也比较敏捷)。(2)使动物能够由水中固着或漂浮生活向水底爬行生活发展,也是动物由水生进化到陆生的基本条件之一。中胚层出现的重要意义

(1)中胚层的形成为动物体形态结构的分化发展和各器官系统的生理功能的进一步复杂化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基础,使动物达到了器官系统水平。

(2)中胚层的形成使动物的整体新陈代谢水平得到了提高从而扩大了动物的生存范围,使扁形动物成为最早出现的适应于潮湿土壤表面生活的陆生种类。(中胚层形成的肌肉层与两侧对称的体制,强化了动物的运动机能,能够更有效地取得食物和营养,同时促进了动物的消化、排泄等代谢功能的加强,亦促进了神经和感官的发展)

(3)中胚层还具有贮藏水分、养料以及保护内脏的作用,提高了动物抵抗干旱和耐饥饿的能力,为动物由水生过渡到陆生创造了条件。26.(要点见下表)27.(要点)

(1)猪带绦虫的成虫在人体肠内寄生,幼虫寄生于猪或人的皮下组织、肌肉、脑、眼、心等部位。

(2)绦虫的成体一般行异体或同体受精。其妊娠节片脱落后随寄主粪便排出体外,节片内的虫卵内已孵化为六钩蚴。

(3)当妊娠节片被中间寄主猪吞食后,在胃内消化液的作用下,六钩蚴逸出并钻入胃壁或肠壁,经血流或淋巴液带至身体各部的组织器官发育为猪囊尾蚴。

(4)如果人误食了“米猪肉”(囊尾蚴),囊尾蚴进入人体的消化道并在胃液作用下翻出头节,吸附在小肠壁上吸取寄主的营养,并可不断产生出新的节片,经 2— 3个月后发育为成虫。

(5)如人误食了被猪带绦虫卵污染的食物或带虫者由于消化道的蠕动将绦虫妊娠节片带入胃内,亦可成为猪带绦虫的中间寄主,此时六钩蚴破卵壳而出并穿过肠壁随血流而至皮下、肌肉等处发育为囊尾蚴,使人引起囊虫病。

(6)绦虫的成虫吸取人的营养、破坏肠壁组织、分泌毒素可引起患者消化不良、腹痛、腹泻、及其他营养障碍,严重时可引起头晕、失眠、恶心等中毒症状,儿童则会影响发育。囊虫病的囊尾蚴在人体寄生的不同部位可引起皮下结节、乏力、肌肉痛、视力障碍以及神志不清、呕吐、癫痫发作、偏瘫甚至死亡。28.(要点)华枝睾吸虫成虫寄生在的肝胆管和胆囊内,被感染的人患华枝睾吸虫病。

当人误食了未煮熟的含有华枝睾吸虫囊蚴的鱼、虾而被感染。

毛蚴进入第一中间寄主(纹沼螺等);尾蚴侵入第二中间寄主某些淡水鱼(鲤、青、鲫、鳙等)或沼虾;囊蚴可感染终末宿主(人、猫和狗)。

防治措施(1)切断传染途径,不食用生的或未煮熟的鱼虾,注意个人卫生。(2)加强粪便和水源的管理,切断其寄生生活史。(3)控制传染源,对于患有华枝睾吸虫病的病人要及时给予治疗,对带虫的动物要进行驱虫并管理好其粪便。

日本血吸虫

成虫寄生在人或哺乳动物的门静脉或肠系膜静脉内,被感染的人患血吸虫病。

当或人牲畜的皮肤接触到水体中血吸虫的尾蚴时,尾蚴侵入寄主体内脱去尾部成为童虫。

毛蚴侵入中间宿主钉螺体内行无性的幼体生殖;尾蚴可感染终末宿主(人或其他哺乳动物)。

防治措施(1)切断传染途径,消灭中间寄主钉螺,管好粪便水源。(2)控制传染源,及时查治病人病畜。(3)作好个体防护,防止人、畜饮用或接触疫水。

第五章 原体腔动物(protocoelomata)原体腔动物(过去称线形动物)是动物界中较为庞杂的一个门类,其种类多、数量大,各纲之间形态结构差异也较大。但是,它们又都具有一些共同的特点;即具有原体腔和分布广泛„„。

第一节 代表动物—人蛔虫

(Ascaris lombricoides)1.生活习性与外部形态

蛔虫是最常见的人体寄生虫,人体的感染率极高。其成虫寄生于人体小肠内,可引起蛔虫病。蛔虫通过媒介物上的感染性卵进行传播。

蛔虫体细长而圆。口位于体前端,周围具“品”字形排列三片唇。体两侧有明显的纵行侧线(lateral cord),体的背和腹各有一条不甚明显的背线(dorsal cord)和腹线(ventral cord)。口后约2毫米处的腹中线上有一排泄孔。蛔虫雌雄异体且异形;雌虫较长直而粗,在体前1/3 腹面具雌性生殖孔,肛门位于末端2毫米的腹面中央;雄虫较短而细,后端向腹面弯曲,雄体生殖孔在体后与肛门合为泄殖腔,内伸出一对交合刺(copulatory spicules)。2.内部结构与功能

体壁与原体腔蛔虫的体壁为皮肌囊结构,其从外向内依次由角质层、表皮层、肌肉层和原体腔构成。

角质层(cuticle)有保护和抵抗消化酶作用

表皮层(epidermis)合胞体(syncytial)结构,其细胞界线不清楚

肌肉层 肌原细胞构成,方向与体轴平行

原体腔(primary coelom)胚胎时期囊胚腔形成肠 壁 无肌肉层

背、腹线之中各贯穿着一条纵行的神经索。两侧线之内各包含一条纵行的排泄管。

消化系统

消化道组成

口→咽→肠→直肠→肛门

蛔虫为完全的消化管。消化系统由贯穿全身的一直管构成,无特殊的消化腺,由咽和肠的单细胞腺分泌消化酶对进入肠内的半消化好的食物进行进一步的消化。肠内有微绒毛。

呼吸、循环与排泄

无专门的呼吸和循环器官,经体表进行厌(无)氧呼吸。体内物质运输靠体腔液的流动来完成。水调节器官为特化的原肾管,它是由一个原肾细胞衍生而形成的“H”型的管状排泄系统。主要功能是调节体腔液的压力并排出多余水分。人蛔虫通过体表和消化道排出代谢废物。生殖系统

生殖腺呈盘管状,在假体腔中。雄性生殖系统为单管型:

精巢→输精管→储精囊→泄殖腔(有交合刺)雌性生殖系统为双管型:

卵巢→输卵管→子宫→阴道→雌性生殖孔(一对)(一对)(一对)(一个)

神经系统与感觉器官

梯形神经系统。在咽部周围具一围食道神经环,由此向体前和体后各发出6条神经索,各条纵神经索间有横神经相连,形成圆筒状梯形神经系统。蛔虫的生活史

蛔虫没有自由生活的幼虫期(第二期幼虫仍在卵内),由感染性卵侵入宿主体内后,幼虫破卵壳而出,要在宿主进行心肺移行,并在宿主体内多次蜕皮后才发育为成虫。

蜕皮一次 蜕皮三次

成虫 → 虫卵 → 感染性卵 → 虫蚴 → 成虫

心肺移行

感染性卵被人误食后,在十二指肠中卵壳被消化,孵出幼虫,并钻入肠壁进入肠系膜静脉,随血液进入肝脏,数日后绝大部分幼虫随血流进入右心房、右心室、再经肺动脉进入肺部,穿过微血管在肺泡内生长发育,在此幼虫进行两次蜕皮,然后移行至支气管、气管到达咽部,随人的吞咽活动再次进入消化道,经过食道、胃,最后定居小肠,在小肠内进行第四次蜕皮,发育为成虫。

第二节 原体腔动物的主要特征

1.具有原体腔或称假体腔(pseudocoelomata)

假体腔又称原体腔或初生体腔,是动物进化中 最早出现的一种原始的体腔类型,它是由胚胎发育过程中的囊胚腔形成的。假体腔的特点:(1)只有体壁中胚层,没有肠壁中胚层和体腔膜。(2)腔内充满体腔液。(3)体腔对外没有孔道。

假体腔出现的意义:

(1)为体内器官系统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空间(2)假体腔液能够更有效地输送营养物质及代 谢产物(类似循环系统的作用)。(3)液态骨骼的作用。2.完全的消化管道

从原体腔动物开始,动物具有完全的消化道,即体前端有口,后面有肛门,分别完成摄食和排遗的功能,使食物和残渣完全分开,为消化道的高度分化打下了基础。

其消化道分化为前肠、中肠和后肠;前肠(包括口、咽)及后肠(包括直肠和肛门)的表皮是由外胚层内褶(内陷)形成的,中肠表皮为内胚层来源,是消化吸收的主要场所。3.体表角质膜、表皮合胞体 角质膜(非细胞结构)是表皮分泌的具有保护作用的蛋白质形成的结构,寄生生活的角质膜尤其发达。称为多数寄生生活的种类角质膜下为合胞体的表皮层。

蜕皮(ecdysis)在动物的发育过程中,角质膜的存在限制了动物的发展,因此幼虫期的动物出现的角质层周期性的脱落现象。4.生殖与发育

多数雌雄异体,而且常为雌雄异形。一般为两性生殖,少数行孤雌生殖。生活史较为复杂。

第三节 原体腔动物的分类和重要的种类

原体腔动物包括线虫纲、线形纲、腹毛纲、棘头纲、动吻纲和轮虫纲六大类群。

1.线虫纲(Nematoda)

主要特征:体细长,体表角质膜发达,寄生生活的表皮为合胞体,自由生活的为一层表皮细胞。具有原肾细胞形成的原肾管结构,但无纤毛或焰细胞,雌雄异体并且异形。

重要种类:蛔虫、十二指肠钩虫、丝虫、蛲虫、小麦线虫、鞭虫等。

十二指肠钩虫(Ancylostoma duodenal)寄生于人的小肠中,可引起钩虫病(又称黄肿病)。其感染人体虫态为丝状蚴。

钩虫有发达的角质口囊,囊腹前缘有两对钩齿,寄生时用口囊吸附在人体的小肠粘膜上,用钩齿切破肠壁,吸食寄主的血液和组织液。雄虫略小于雌虫,体后端除具一对交合刺外,还有一交合伞。

雌雄钩虫在小肠内交配产卵,虫卵随寄主粪便排出体外,在土壤中发育。在适宜的温度(25—30℃)和湿润、松软的泥土中虫卵经1—2天即可孵化并发育为第一期杆状蚴,2—3天蜕皮一次,发育成为第二期杆状蚴,在土壤中继续发育5—8天后再蜕皮一次,形成具感染性的丝状蚴。丝状蚴口封闭而不进食,借体内储存的营养生活,其所蜕的皮呈鞘状被覆在虫体外面,起保护作用(在合适的条件下丝状蚴在土壤中可生存 15周以上,但不能越冬)。丝状蚴有明显的向温、向组织等特性;当丝状蚴接触到人的皮肤或粘膜时,可由薄嫩的皮肤处或毛囊、汗腺侵入,随血液或淋巴液循环,其幼虫在人体内移行途径与蛔虫相同,到达小肠后完成第三次蜕皮,形成口囊,再蜕皮一次发育为成虫。从丝状蚴侵入皮肤到发育为成虫产卵,一般需 5— 7周左右,成虫日产卵量为 1— 3万。十二指肠钩虫在人体内存活的时间为1—7年,个别可长达 15年。丝虫

寄生于人体的丝虫有8种,我国流行的有2种;即斑氏丝虫和马来丝虫。丝虫的成虫寄生于人体淋巴系统中,通过中间寄主蚊子(库蚊和按蚊)进行传播,可引起丝虫病(又称象皮肿)。丝虫感染人体虫态为丝状蚴。

两种丝虫形态结构相似,虫体细丝状,乳白色,表面光滑,体长在15—105毫米之间,雄虫仅为雌虫长度的一半,其末端向腹面弯曲2—3圈。斑氏丝虫略为粗长。

雌雄成虫在人体淋巴系统中交配,为卵胎生(受精卵在雌体内发育),雌虫直接产出细长的微丝蚴。微丝蚴从淋巴系统进入血液中,白天停留在肺血管中,夜间人入睡以后,移行至人体外周微血管中,微丝蚴在人体内可存活2—3个月。夜间当蚊子叮咬患者时,微丝蚴随人的血液进入蚊胃中,蜕去鞘膜,移行到蚊的肌肉中发育为短粗的腊肠蚴,进一步再发育为丝状蚴,丝状蚴为感染期幼虫。丝状蚴离开肌肉进入蚊的混合体腔,然后大部分感染性蚴向蚊的口器集中,当蚊再次吸血(叮咬正常人)时,丝状蚴即可侵入人体。微丝蚴在蚊体内发育为丝状蚴的时间是:斑氏丝虫约 10—14天,马来丝虫约6—6.5天。进入人体的丝状蚴经小淋巴管移行至大淋巴管及淋巴结,并定居发育为成虫。从丝状蚴侵入人体到成虫产出微丝蚴,斑氏丝虫约需3—5个月,马来丝虫约需 80天,成虫寿命4—5年。

丝虫病的症状主要是由成虫引起的,其病症可分为两个时期;开始是急性过敏及炎症反应,由于成虫在淋巴管的机械刺激及其代谢产物和分泌物毒素的刺激,使机体产生局部和全身反应,多出现下体局部淋巴系统炎,患者出现寒战、高热、头痛等症状,皮肤表面有时可见一自上向下蔓延的红线,俗称“流火”,急性炎症持续一周后可自行消失。但由于导致淋巴管壁组织增生,阻塞淋巴系统,淋巴液不能回流,积留在局部。淋巴液中蛋白质的刺激以及皮下组织的增生,使皮肤变粗、变厚、变硬,称为“象皮肿”。通常还伴有皮肤溃疡,患者失去劳动能力。

蛲虫

又称蠕形住肠线虫,主要寄生在人体的盲肠、小肠下段和升结肠部,可引起蛲虫病。由感染性卵进行传播。该病分布遍及全世界,感染率一般城市高于农村,儿童高于成人。小麦线虫

是一种寄生在植物体的线虫,其寄生在小麦穗上,形成虫瘿,并且可以感染所有品种的小麦,因此,是我国农作物的重大病虫害之一。侵入小麦的小麦线虫寄生于小麦穗中使其形成病穗。其幼虫休眠于干涸的病粒(虫瘿)中,虫瘿可以随着小麦种子的播种使线虫进入土壤中或随收获时落下或留在植株的穗上,成为第二年小麦植株的病源。在完全干燥的情况下幼虫可在虫瘿内存活十年以上。2.腹毛纲(Gastrotricha)主要特征:

体微小,体表角质膜,背部有鳞片,腹面有纤毛(腹毛)。体末端分叉并有粘液腺。具有焰细胞的原肾管,可行孤雌生殖。

习见动物: 鼬虫

鼬虫的外形与内部结构

3.轮虫纲(Rotifera)主要特征:

体微小,头前有一对纤毛轮盘,足末端有趾和足腺。体表角质膜,表皮合胞体,躯干部的角质膜特化为一兜甲。消化系统有咀嚼器。原肾系统具有焰细胞。雌雄异体而且异形。一般行孤雌生殖,条件不利时行有性生殖。

习见动物: 各种轮虫

(条件有利时)(有丝分裂)

不混交雌体(2n)← 非需精卵(2n)„„„↑„„„„„„„„„„↓„„„

(受精)(减数分裂)

休眠卵(2n)←需精卵(n)←混交雌体(2n)↑

雄体(n)(条件不利时)

轮虫的生殖过程图解

思考与练习选择题

1.以下哪一项特征是从线形动物开始出现的()

A.表皮合胞体 B.原肾管 C.完整的消化管 D.中胚层

2.人体感染钩虫的途径是()

A.误食了虫卵 B.皮肤接触了丝状蚴 C.吞食了杆状蚴 D.接触了脏水 3.丝虫病的普查通常在夜间进行,其原因是()

A.成虫在夜间活动

B.雌虫在夜间产卵 C.患者多在夜间发作 D.幼虫夜间移行至末梢血管 4.蛔虫消化道中不是由外胚层形成的部分是()

A.咽 B.肠 C.直肠 D.口

5.丝虫侵入人体的虫态为()

A.虫卵 B.微丝蚴 C.丝状蚴 D.腊肠蚴

6.小麦线虫的虫瘿是指()

A.成虫 B.病穗 C.虫卵 D.病粒

7.蛲虫的虫卵在患者肛门外孵化后,幼虫爬回肛门在小肠内发育为成虫。这种感染方式称为()

A.重复感染 B.逆行感染 C.自体感染 D.直接感染 8.蛔虫与钩虫的寄生生活相似之处为()

A.侵入寄主方式

B.感染寄主虫态 C.体内移行方式 D.幼虫期 9.线虫的神经系统为()

A.梯形神经 B.网状神经 C.链式神经 D.完全退化

10.猪蛔虫卵一般不能在人体内发育为成虫,寄主的这种现象叫做()

A.后天免疫 B.带虫免疫 C.获得性免疫 D.天然免疫

11.根据寄生虫更换宿主的现象和规律,可以推测华枝睾吸虫的最早终末宿主可能是()

A.沼螺 B.人类 C.某些淡水鱼 D.猫和狗

填空题

12.蛔虫的体壁为____结构,其从外向内依次由____、____和___构成。其中表皮的细胞为____结构,肌层的细胞称为____,它包括____和____两部分。

13.蛔虫的消化系统为____管,由贯穿全身的___、___、___、___和肛门组成,其消化道根据其来源可分化为___、____和___,由中胚层形成的是___。

14.蛔虫的雌性生殖系统为____型,由细管状盘曲的一对___各经一___通入膨大长管状的___,最后汇入一短的___,雌性生殖孔开口在体____。

15.十二指肠钩虫的虫卵在___中发育,在适宜的条件下经1-2天即可孵化并发育为____,蜕皮一次后发育成为____,继续发育5— 8天后再蜕皮一次形成具感染性的___。

16.寄生虫_______所在的寄主称为_____。而______阶段所寄生的寄主称中间寄主。具有两个以上中间寄生则按先后顺序分别称为______寄主。如华枝睾吸虫的____是人,___寄主是沼螺,而___寄主是某些淡水鱼、虾。

17.寄生虫对寄生生活的适应表现为_____器官逐渐退化或消失,如成虫的______、______和_____的退化或消失。反之产生了与寄生生活相适应的结构或器官,如皮肤出现了_________,体表具有______适应于吸收营养的结构,虫体具有_______等附着器官,以及高度发达的____系统等,都是寄生虫对寄生生活的适应和长期的____结果。

18.丝虫的成虫寄生于人体的_____,传播媒介是_____,可引起人患____。丝虫的感染人体虫态为____。

19.蛔虫的呼吸由___来完成,行___呼吸。蛔虫的排泄器官是由______衍生而形成的“ H”型____系统。

20.线形动物的体腔为____,它是由胚胎发育过程中的___形成的。其特点是______、______和______。它的进步性意义和功用主要有______、______和________。

填(绘)图题

21.绘制人蛔虫的横切面和内部结构图。简答题

22.简述人蛔虫的寄生生活史。

23.比较十二指肠钩虫、丝虫、蛲虫在人体的寄生部位,生活史与防治措施。

24.简述小麦线虫的感染途径,危害与防治。25.试述寄生虫与宿主的相互关系。26.简述寄生虫的防治原则。参考答案

1.C 2.B 3.D 4.B 5.C 6.D 7.B 8.C 9.A 10.D 11.A 12.皮肌囊 角质层 表皮层 肌肉层 合胞体 肌原细胞 收缩部 原生质部

13.完全的消化 口 咽 肠 直肠 前肠 中肠 后肠 肠(中肠)

14.双管 卵巢 输卵管 子宫 阴道 前 1/3 腹面

15.土壤 第一期杆状蚴 第二期杆状蚴 丝状蚴

16.成虫或有性生殖阶段 终末寄主 幼虫期或无性生殖 第一、第二中间寄主 终末寄主 第一中间 第二中间 17.对寄生生活不起作用的 运动器官 神经和感官 消化系统 角质层与合胞体结构 皮棘和微毛 吸盘、钩和齿 生殖系统 自然选择

18.淋巴系统中 中间寄主蚊子(库蚊和按蚊)丝虫病 丝状蚴

19.体表 厌氧(无氧)由一个原肾细胞 原肾管

20.假体腔(又称原体腔或初生体腔)囊胚腔 只具有体壁中胚层无肠壁中胚层和体腔膜 腔内充满体腔液 体腔对外没有孔道 为器官系统进一步发展提供了空间 体腔液具有输送营养物质及代谢产物 静力骨骼参与运动、维持体形 21.(从略)参考图 1.21、1.23 22.(要点)

(1)成虫寄生于人体小肠内,可引起蛔虫病。通过媒介物上的感染性卵进行传播。

(2)雌、雄虫成虫在小肠内交配,雌体排出虫卵随寄主粪便排出人体外。

(3)在适宜的环境中虫卵在卵壳内孵化为幼虫并蜕皮一次成为感染性卵。

(4)当感染性卵被人误食在十二指肠中孵出幼虫,并钻入肠壁在人体内移行;随血液进入肝脏、右心房、右心室、肺动脉、肺部毛细血管、肺泡(在肺泡中幼虫蜕皮两次),随后移行至支气管、气管、咽部,当人吞咽时再次进入消化道,经食道、胃、至小肠(进行第四次蜕皮)发育为成虫。23.(要点)

十二指肠钩虫寄生于人的小肠中,可引起钩虫病(黄肿病)。其感染人体虫态为土壤中的丝状蚴。有三种幼虫期,无中间宿主。

雌雄钩虫在人体小肠内交配产卵并随寄主粪便排出体外,虫卵在土壤中适宜的条件下经 1— 2天孵化并发育为第一期杆状蚴,蜕皮一次后发育成为第二期杆状蚴,5— 8天后再蜕皮一次形成丝状蚴。当丝状蚴接触到人的皮肤或粘膜时,可由薄嫩的皮肤处或毛囊、汗腺侵入,随血液循环经肝脏、右心房、右心室、肺动脉、肺部毛细血管至肺泡,随后移行至支气管、气管、咽部、随人吞咽时进入消化道,经食道、胃、小肠后完成第三次蜕皮,形成口囊,再蜕皮一次发育为成虫。防治钩虫病应从传染源、传染途径和个体防护三方面入手;(1)控制传染源,积极发现和治疗患者。(2)切断传染途径,做好粪便肥料管理。(3)加强个人防护,改善耕作条件。

丝虫成虫寄生于人体的淋巴系统中,可引起丝虫病(象皮肿)。丝虫经蚊唾液中丝状蚴 进行传播。丝虫为卵胎生,经三期幼虫(微丝蚴、腊肠蚴和丝状蚴)期,其中间寄主为库蚊和按蚊。

丝虫的雌雄成虫在人体淋巴系统中交配,雌虫直接产出微丝蚴。微丝蚴进入血液中,于夜间移行至人体外周微血管中,当蚊子叮咬患者时,微丝蚴随人的血液进入蚊胃中并移行到蚊的肌肉中发育为的腊肠蚴,再进一步发育为丝状蚴。丝状蚴进入蚊的混合体腔向蚊的口器集中,当蚊再次叮咬正常人时,丝状蚴即侵入人体。丝状蚴经小淋巴管移行至大淋巴管及淋巴结并发育为成虫。

丝虫病的防治亦好上述三方面工作;(1)控制传染源,及早发现和治疗患者与带虫者。(2)切断传染途径和个体保护,消灭蚊子及其孳生地,防止人体被蚊虫叮咬。

蛲虫的成虫寄生在人体的盲肠、小肠下段和升结肠部,可引起蛲虫病。由媒介物上的感染性卵或逆行的幼虫进行传播。无中间宿主。蛲虫的寄生生活简捷,雌雄成虫在寄生部位进行交配,雌虫沿肠道向下移行,爬到肛门附近产卵。虫卵产出后经数小时的发育即成为内含有幼虫的感染性卵,当患者用手搔抓肛门时,虫卵可经污染的手指和食物等媒介物进入患者自体的消化道,形成自体感染。虫卵亦可经衣被、患者用具及其空气传播而感染其它人。有的虫卵在患者肛门外即孵化,幼虫经肛门爬回肠内发育为成虫,称为逆行感染。蛲虫在小肠内发育,经 6次蜕皮发育为成虫并产卵。

蛲虫病的防治也从上几方面考虑;(1)及时发现与医治患者。(2)注意环境卫生、改善集体生活的条件以防止相互感染、反复感染。(3)做好个人卫生防护。24.(要点)

小麦线虫通过其休眠于干涸的小麦病粒(虫瘿)中的幼虫传播,虫瘿内幼虫生存能力强,在完全干燥的情况下幼虫可在虫瘿内存活十年以上,可以随着小麦种子的播种进入土壤中或随收获时落下或留在植株的穗上,成为第二年小麦植株的病源。

小麦线虫是我国农作物的重大病虫害之一,并且可以感染所有品种的小麦,小麦线虫病为害严重时可使成片的麦地绝收。

小麦线虫的防治要点:(1)控制传染源,去除病粒(虫瘿)。(2)采用轮作换茬,小麦地不采用连续耕作。(3)防止交叉感染,在灌溉时切勿将病田里的水引入新播种区。25.(要点)

(1)寄生虫和寄主的关系是既矛盾斗争又互相适应的。寄生虫对寄主有致病性,寄主对寄生虫又有免疫性。

(2)寄生虫对寄主的致病作用可以归纳为 3个方面:夺取寄主体内营养物质;对寄主造成机械性损害机械性损害;给寄主造成毒性损害。(举例)

(3)寄主对寄生虫感染的免疫性,包括天然免疫(先天免疫)和获得性免疫(后天免疫)两种。(举例)26.(要点)

(1)控制传染源,及时发现并使用药物治疗病人和带虫者。

(2)切断传播途径,杀灭和控制中间寄主及传播媒介,管理好粪便、水源、以及改变不良的生产方式和生活习惯。(3)防止被感染,积极进行个体防护,注意个人卫生和饮食卫生等。

第二篇:线形动物教学设计-教学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理解蛔虫适于寄生生活的结构和生理特点;了解蛔虫感染人体的途径、对人体的危害,以及预防感染的方法;掌握线形动物门的主要特征。

能力目标:通过比较蛔虫和猪肉绦虫对寄生生活适应的特点,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对比及分析综合的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理解蛔虫的生活史和蛔虫对人类造成的危害,使学生理解养成良好卫生习惯的重要意义。通过理解蛔虫适于寄生生活的形态、结构、生理特点,继续进行“生物体的形态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教育。重点、难点分析

1.蛔虫适于寄生生活的结构和生理特点是本节教学的重点,因为:

通过学习猪肉绦虫的形态和结构知识,学生们已经了解了一些营寄生生活的生物的结构和生理特点。有别于绦虫的蛔虫,在结构上、生理上又有哪些适应寄生生活的特点呢?通过学习本节知识,在原有的基础上,再认识蛔虫,让学生们一方面要找到二类生物的共同特点;另一方面要区别二类生物的不同点。通过比较和综合,使学生能更好地了解不同种类的寄生虫,各自适应生存环境的结构和生理特点。最终目的是能更好地预防蛔虫对人类的感染所造成的危害。

2.线形动物门的主要特征也是本节教学的一个重点内容,因为:

虽然蛔虫也是寄生生活的种类,但它不同于猪肉绦虫的特点是:身体是细长的,消化道已有口和肛门的分化,身体表面有防止消化液浸蚀的角质层,这些特征有的是线形动物独特的特征,有的是进化的特征(与前类比)。可以说明线形动物比扁形动物在进化的方向上又向前迈进了一步。教学媒体:

蛔虫的浸制标本、蛔虫形态结构的录像片或挂图。参考课时:

本课题参考课时为1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1.引言的设计:

(1)教师可以根据上章所学习的内容,引出本课课题:上章我们学习了有关猪肉绦虫的知识,知道猪肉绦虫是一种能够寄生在猪体内和人体内的寄生虫。除了猪肉绦虫,人体内还有哪些寄生虫呢?——蛔虫、蛲虫、钩虫等。根据学生回答的情况,给出本课课题。

(2)教师也可以用蛔虫的浸制标本,引出本课课题:首先让学生观察蛔虫的浸制标本(最好是雌、雄在一起)。然后提问:①大家认识这种动物吗?——蛔虫。②它的生活环境是怎样的呢?——寄生在人体内。③它的形态和结构与猪肉绦虫是否一样呢?然后,再放一段录像片,示意蛔虫的生活环境、体色、体形、外部结构以及雌虫和雄虫的区别。最后,请学生说出蛔虫的形态结构特点,以及适应寄生生活的特征。

2.关于蛔虫形态结构的教学,可以这样安排:结合录像片或挂图,由教师提出一些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如①人体的消化道能够消化鱼、肉等食物,为什么不能将寄生在小肠内的蛔虫消化呢?②蛔虫在结构上有哪些比猪肉绦虫进化的地方?③蛔虫与猪肉绦虫共有的特点是什么?教师要始终围绕着与寄生生活相适应的特点引导学生思维,同时要有意识地与猪肉绦虫进行比较。通过比较,可使学生归纳出:适于寄生生活的特点有哪些,各自具备的特点有哪些,以及结构上比绦虫进化的地方有哪些。通过这样的分析和比较,可使学生进一步理解蛔虫适应寄生生活的特点,同时也可说明线形动物在进化上的地位。(线形动物出现原体腔的问题,可根据实际情况,再向学生说明。如果在扁形动物门中提到过三胚层,在这里介绍一下原体腔也可以。千万不能过多展开,避免喧宾夺主。)

3.关于感染的途径,可以这样安排:教师课前绘制出蛔虫卵、幼虫、成虫的剪贴图,边讲边按蛔虫的发育顺序依次贴到黑板上,并写出一定的文字说明,最后形成蛔虫生活史的图解。

也可以结合录像片,请学生看后,自己写出蛔虫的感染途径简图。同时请一个学生到前面,在黑板上贴出剪贴图的正确顺序。

4.关于蛔虫给人体造成的危害及预防的措施,可以请患过蛔虫病的学生现身说法,介绍一些症状。也可以结合录像或幻灯进行说明。教师可以补充一些患蛔虫病的危害和症状,如蛔虫的幼虫在体内移动时,由于它的机械损伤作用、分泌物以及死后分解产物的毒素作用,能引起人的肠壁、肝脏和肺的病变,以及全身性的过敏反应。蛔虫的成虫在人的小肠里吸取半消化的食物,并分泌毒素,可刺激人的神经系统,引起精神不安,如失眠、烦躁、夜惊、磨牙、抽筋、神经痛、头痛等。蛔虫数量较多时,严重影响人体的正常发育。

我国蛔虫病分布较广,受蛔虫感染的人较普遍,一般说,人群的感染率农村高于城市,儿童高于成人。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讨论:蛔虫病有哪些传播途径?预防蛔虫病可采取哪些措施?怎样克服不良的卫生习惯?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可以进行总结。

5.关于其他线形动物,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再向学生介绍1~2种。

(1)钩虫:主要寄生在人的小肠里,长约1厘米,乳白色,活时微红,略呈“c”形,成虫用口腔吸附在寄主的小肠壁上,以血液或组织液为营养。成虫可以不断更换人体小肠壁上咬附部位,造成肠壁新老伤口流血不止,使寄主长期严重贫血、浮肿、丧失劳动力,甚至死亡。

钩虫病是世界性分布的,我国南方比北方更为流行。人感染钩虫病是因为用未发酵的粪便施肥,使丝状幼虫(钩虫的幼虫)污染了土壤,后来人又赤足走过那块土地或用手在那里劳动,钩虫的丝状幼虫就钻入了皮肤。

(2)蛲虫:主要寄生在人的盲肠、阑尾、升结肠及回肠下段,容易在儿童之间传播,分布较广。蛲虫的成虫像白棉线头一样,雌、雄虫大小相差很大。雌虫长约10~12毫米,因尾部长而尖细,所以显得两头尖。雄虫长约2~5毫米,尾部向腹侧卷曲。雌虫成熟后,到了夜间爬到肛门四周产卵,产卵后即死去。产卵时刺激肛门,使患者失眠、疲劳。儿童感到痒时,用手搔摸肛门,手指和指甲内就会带有虫卵,饭前便后不洗手,就可能重新感染。蛲虫的虫卵也可以通过被褥、衣服、空气重新感染人体。蛲虫除影响睡眠外,还可引起食欲不佳、消化不良、腹痛、腹泻等症状。

教师在向学生介绍其他线形动物时,要有意识地点出钩虫和蛲虫与蛔虫相似的特点。为最后总结归纳出线形动物门的特征奠定基础。

6.关于线形动物门的主要特征的教学,可以在教师讲课的基础上让学生总结出不同于扁形动物门的特征,最后,可以说明一下线形动物在进化上的地位,有哪些比扁形动物高等,有哪些属于低等的特点,在教学中,逐渐培养学生们的进化观点。

第三篇:线形动物和环节动物

113中职称评定说课

《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

生物组 常红伟

一、教学目标

本课选自人教版新教材《生物学》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一章第三节《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与能力: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主要代表动物

2、过程与方法:继续使用思维导图多媒体白板进行自主学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生命的进化

二、指导思想

立足于学校倡导的“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这一基本理念,深入探索“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教与学的方法,使学生逐步从“自己学会”到“自己会学”,最后达到“自己爱学”的美好境界。为了达到这样一个美好的目的,我仍然采用先学后教,精讲精练的教学原则,并且以思维导图为引领,力求真正做到把课堂还给学生。

三、教材以及学情分析

本章对于教师来说是一个新的挑战,因为这一章所有的内容都是新增设的,教师也第一次接触,并且内容繁杂,涉及到的动物多,需要教师对教材有个恰当的把握,什么该让学生重点把握,什么该让学生大概了解,这些教师都要处理好,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给了学生一个主线,就是动物的进化方向,从低等到高等 从简单到复杂,从水生到陆生,教师要牵引着学生,跟着这个主线来分析这两类动物的主要特点是如何体现出进化的,从而了解本节课最精华的内容。

四、教学过程

1、明确本节课的主线:动物的进化是从水生到陆生,低等到高等,简单到复杂,和学生一起来了解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

2、通读教材,整体把握

教师明确本节课的思维导图的两个一级主题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请同学们 通读教材9页到11页,找出软体动物的代表动物,主要特点以及与人类的关系,找出节肢动物的代表动物,主要特点以及与人类的关系。提示学生:通读教材的同时请大家不要纠结于自己不懂的内容,如果有请跳过,找出问题的最关键的词填写在导图本上,尽量避免写过多的文字。时间限制为10分钟,力求使学生自己完成重点内容的学习,对本节课重点内容有个整体的把握。

3、细读教材,各个击破

学生已经轻松的自己找出本节课所有重点内容,但是,这些内容孩子们真的懂吗?可能在刚才通读的同时,还没有完全消化,需要细细品味,这就要求教师设置一些新的问题继续引领着学生细读教材,各个击破。具体做法是:关于软体动物,请同学们细读教材思考下列问题:

1、贝壳和外套膜的作用是什么?

2、软体动物是如何运动和呼吸的?又是如何获取食物的?请同学们带着这些问题细读13页前2段内容。

为了让学生有更直观的认识,多媒体电子白板的作用不可缺少,各种动物的图片以及录像等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兴趣,因此我为学生准备了相关的图片以及录像。

五、反思

在学生自己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关注与鼓励每个学生。在检查学生自学情况时,我力求每个学生的导图本都查看一遍,学生很乐于让我展示他的学习成果,这样一对一的检查或许更能带给学生学下去的信心,有的时候甚至时间到了,有的学生还在举着手让老师检查,那种学习的尽头着实让人感动。

我想当老师给学生的作品一个中肯的评价的时候,学生的心里是温暖而幸福的,我将继续努力让这种温暖的幸福延续下去!

第四篇:线形动物和环节动物chuan

“三案合一 主动学习”课堂教学模式八年级生物课例

课题:1-2线形动物和环节动物 主备: 审核: 班级: 姓名:__________ 时间:_______ 学习目标

1、掌握线形动物、环节动物的主要特征。

2、举例说明线形动物、环节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3、关注蛔虫病的预防。

学习过程

一、创设学习情境,明确学习目标(2min)

二、指导独立学习,初步达成目标(20min)

1、自学指导

认真阅读教材P8-P11的内容,先边读边独立思考下列问题,读完后完成自学检测题,并在课本相应位置做好标记。

(1)蛔虫的生活方式是什么?形态结构特征有哪些?(2)蚯蚓生活在什么环境中?它的运动、呼吸依靠什么来完成?(3)总结线形动物、环节动物的主要特征,代表性动物有哪些?

(4)线形动物、环节动物与人类的关系是怎么样的?

2、自学检测

(1)线形动物因 得名,有些是自由生活的,有些是 在人、家畜、家禽和

的体内,体表有,有口有肛门。

(2)蛔虫的身体结构:①它的身体呈,前端有,后端有 ; ②体表包裹着一层密不透水的,起 作用;③ 的结构简单,肠仅由一层细胞组成,可消化小肠中的食糜;④ 发达,生殖能力

强;⑤蛔虫没有专门的,只能靠身体的 和 缓慢

地蠕动。

(3)蚯蚓的身体结构:①身体呈 形;②由许多 构成,身体分节的意

义是使蚯蚓的躯体,适于在土壤中穿行;③蚯蚓的 颜色与其他

体节不同,而且比其他体节颜色,靠近环带处是 端;④通过肌肉和 的配合来完成运动;⑤靠 来完成呼吸。

(4)环节动物的身体呈,由许多彼此相似的 组成,靠 或 辅 助运动。

三、引导小组学习,落实学习目标:(15 min)探究

一、如何预防蛔虫病

探究

二、观察蚯蚓的外部形态及运动

1、想一想怎么区分它的前端和后端,背面和腹面,左侧和右侧?

2、用手指从前到后、从后到前触摸蚯蚓腹面,你有什么感觉?蚯蚓大多数体节都有一圈或几圈小突起,这些小突起就是刚毛,想想刚毛在运动中起什么作用?

3、将蚯蚓放在粗糙的纸面上和放在光滑的玻璃板上,哪个运动得更快一些?为什么?

四、当堂训练反馈,巩固学习目标(8min)

1、蚯蚓的生活环境是()

A.干燥、疏松的土壤 B.潮湿、疏松、富含氧气的土壤 C.潮湿、疏松、富含有机物的土壤 D.潮湿、疏松、植物稀少的土壤 2.蚯蚓的呼吸是靠()进行的 A.体壁 B.口 C.肠壁 D.肺

3.小雪同学在做完观察蚯蚓试验后,忘记将蚯蚓放回土中,而是将它留在了干燥的环境中,不久就发现蚯蚓死去了,造成这条蚯蚓死亡的最重要的原因是()

A.蚯蚓饥饿而死 B.蚯蚓是地下穴居动物,怕光 C.无法呼吸,窒息而死 D.蚯蚓干渴而死 4.下列不属于线形动物的是()A.蛔虫 B.疟原虫 C.钩虫 D.蛲虫

5.在下列蛔虫形态结构的特征中,哪项不是适于寄生生活的特点()A.身体呈圆柱形 B.体表有角质层 C.生殖器发达 D.消化管结构简单 6.下列线形动物中,营自由生活的是()A.蛔虫 B.钩虫 C.丝虫 D.秀丽隐杆线虫

五、及时综合训练,强化学习目标

一、填空题

1.蛔虫感染人体的途径是()A.呼吸道 B.皮肤 C.消化道 D.血液

2.下列与预防蛔虫病无关的卫生习惯是()

A.早晚刷牙、洗脸 B.注意饮食卫生,不吃没洗干净的瓜果 C.不喝生水,饭前便后洗手 D.不随地大便

3.在观察蚯蚓运动的实验中,要经常用浸水的湿棉球轻擦蚯蚓体表,其目的是(A.有利于蚯蚓的运动 B.有利于蚯蚓正常呼吸 C.便于蚯蚓留下运动痕迹 D.保持蚯蚓身体的柔软性

4.蚯蚓在粗糙的纸面上比在玻璃板上要快,下列哪项叙述是错误的()A.体壁肌肉发达 B.纸面粗糙利于刚毛的固定 C.肌肉收缩促使它运动 D.身体分节是它能运动的主要原因 5.蛔虫的消化器官不同于绦虫的特点是()A.有口无肛门 B.有小肠大肠 C.有口有肛门 D.有肛门无口 6.线形动物身体呈()

A.伞状,辐射对称 B.柳叶状,两侧对称 C.扁形状,辐射对称 D.圆柱状,两侧对称 7.蛭素是从一种生物体中提取的,这种生物属于()A.腔肠动物 B.扁形动物 C.线形动物 D.环节动物

8.蚯蚓是常见的环节动物,下列有关蚯蚓的叙述错误的是()A.排出的粪便会污染土壤 B.依靠湿润的体壁呼吸 C.富含蛋白质,可作鱼类的饵料 D.疏松土壤,促使植物生长 9.下列有关蚯蚓与线形动物的说法中错误的是()A.蚯蚓不是线形动物,因为它的体表没有角质层

B.蚯蚓虽然也是细长的,但是它的身体由体节组成,所以蚯蚓不是线形动物 C.蚯蚓是自由活动的,所以它不是线形动物

D.蚯蚓同线形动物一样,身体细长,呈圆柱形,有口有肛门 10.判断蚯蚓前后端的简单方法是()

A.观察蚯蚓的运动 B.靠近环带的一端为前端

C.观察蚯蚓的反应 D.长有口德一端为前端

11.生活在水中,靠吸食人、畜血液来生活的环节动物是()A.沼虾 B.沙蚕 C.蛇 D.水蛭

12.在观察蚯蚓运动的过程中,要经常用浸水的棉球轻擦蚯蚓的体表,使体表保持湿润,这样做的意义是()

A.维持蚯蚓体内的水分平衡 B.维持蚯蚓正常呼吸

C.因为蚯蚓通过体表吸收水分 D.有利于蚯蚓的自由活动

13.一条蚯蚓在纸上比在光滑的玻璃板上运动速度快,这主要与蚯蚓的什么结构有关()A.刚毛 B.肌肉 C.体节 D.黏液

14.有位同学为了观察蚯蚓的运动,特意给蚯蚓的体表涂上一层凡士林,你认为蚯蚓将会()A.运动加快 B.死忙

C.身体不动 D.运动减慢

15.你捉到一只蚯蚓,但明天上实验课时才能使用,那么今天晚上你用下列哪种能够让蚯蚓存活的时间最长()

A.将蚯蚓放在装有木屑的烧杯中,用纱布盖上 B.将蚯蚓放在留有少量水的矿泉水瓶中,拧紧瓶盖 C.将蚯蚓放在装有小石子的花盆中,并喷洒大量的水 D.将蚯蚓放在装有湿润土壤的烧杯中,用纱布盖上

二、非选择题

某校生物兴趣小组的同学想探究环境因素对蚯蚓生活的影响,设计了如下实验:取两只大小相同 的玻璃容器,编为甲、乙并贴上标签。在甲容器中放入一些湿润肥沃的土壤,乙中放入等量的经 烘干冷却后的相同土壤,然后在甲、乙两容器中各放入5条大小及活动状况相同的蚯蚓,根据实 验回答下列问题:

(1)该兴趣小组的同学探究的是(选填“水分”“土壤”)对蚯蚓活动的影响,哪一容器的 蚯蚓蠕动逐渐减弱,一段时间后就不动了?。原因是。(1)该兴趣小组的同学想继续探究光对蚯蚓生活的影响,把甲放在两处,乙放在黑暗处,这样做 可 不可以?。原因是:。应该如何操作?。

(2)请你在上述实验的基础上,稍作变动,设计一个探究土壤中农药对蚯蚓生活的影响的实验: ①把乙中的土壤,②在甲中喷入 ;

③把甲、乙两容器放到 中培养,一段时间后,观察蚯蚓的生活环境。)

第五篇:§5.1.2线形动物和环节动物

线形动物和环节动物

一、课时学习目标:

1.通过观察图片,认知蛔虫的形态结构,归纳出线形动物的主要特征,能说出如何防治蛔虫病。

2.通过实验观察蚯蚓,认知蚯蚓的形态结构,归纳出环节动物的主要特征。3.结合日常生活,知道线形动物、环节动物与人类的关系。

二、重难点:

重点: 线形动物和环节动物类的主要特征

三、学法指导:

1、明确目标,认真阅读课本p8-p11的内容,勾画重点及难点。

2.(1)引导学生阅读、理解P8“蛔虫”P10“蚯蚓”结合生活实际,认识线形动物和环节动物的形态结构特点;(2)不断设疑,引导学生积极思维,激活学生的想象力;(3)通过练习反馈。

四、学习过程设计

1.知识回顾:1.水螅通过出手上的 帮助捕获食物,食物在 内被消化吸收,不能消化吸收的食物残渣从 排除。2.涡虫是 动物中自由生活的种类,大多数这样的动物在 人和动物的体内,对人和动物的健康造成危害。2.新授知识:认真阅读教材,根据目标勾画重点内容,理解记忆重点知识(时间8分钟)自主学习,完成自学题目(时间20分钟 每空一分)

1.蛔虫寄生的部位?蛔虫的身体结构怎样?

蛔虫是怎样运动的?

2.蛔虫与寄生生活相适应的结构特点:

①、体表有,起保护作用,还能分泌消化酶的抑制剂,防止自身被寄主消化②、结构简单,肠仅由一层细胞组成——靠小肠内半消化的食糜生活 ③、器官发达,生殖能力强——提高生存机会

3.危害:蛔虫病 成人肠内有蛔虫寄生,除吸取养分外,危害一般并不严重;数量多时(据报道,曾经有一人肠内有蛔虫1448条),造成肠道阻塞;幼虫可损伤肺、气管等,并可在脑、脊髓、眼球、肾等器官中停留,造成严重病状如:肺水肿等。成虫有迁移习性,可侵入胆管、胆囊、肝、胃等,引起不同症状,造成危害 4.想一想如何预防:

5.通过自学哪些还属于线形动物,总结它们的主要特征?

6.与所学知识的联系:扁形动物与线形动物的区别?

7.尝试从体型、运动方式、消化、呼吸方面从新认识蚯蚓。

8.通过观察蚯蚓、沙蚕、蛭的形态总结它们的主要特征:

9.从各自的特征上你能区分开线形动物与环节动物了吗?

10.合作探究:(先自主学习再交流)线形动物和环节动物与人类的生活有什么关系?

(二)小组讨论交流(对学、群学);

(三)展示交流,评价点拨(预设交流主题,预设点拨方法);(对知识点阐述要精准,要脱稿展示,落实基础知识。)

五、达标测试(时间10分钟 每题一分)

1.对蛔虫形态结构特点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消化器官简单,有口无肛门

B.体表有角质层,起到很好的保护作用 C.没有专门的运动器官,只能靠身体的弯曲和伸展缓慢的蠕动 D.生殖器官发达,产卵量大。

2.人很可能感染蛔虫病的生活习惯是()

①喝白开水

②喝生水

③睡懒觉

④随地大便

⑤不勤洗手

⑥不勤漱口

A①②

B②④⑤

C①②③④

D①②③⑥ 3.对钩虫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身体细长 B 身体由内胚层和外胚层两个胚层构成C 有口有肛门 D身体呈圆柱形

4.区别蚯蚓身体前后的简便方法()

A 前面有眼 B 后面有肛门 C 前面有刚毛 D前面有环带 5.线形动物比扁形动物复杂而且高等的地方()

A 生殖器官发达

B 消化管结构简单

C 消化管前端有口,后端有肛门D身体细长,雌雄异体

6.蛔虫寄生的场所是()。

A.人的肌肉里 B.人的胃里

C.人的小肠内

D.人的大肠内

7.蛔虫体内最发达的器官是()

A.感觉器官

B.消化器官

C.神经器官

D.生殖器官

8..雨后,常见到地面上有一些蚯蚓,这是因为()。

A.蚯蚓爬出地面呼吸

B.蚯蚓爬出地面饮水

C.蚯蚓喜欢在潮湿的地面爬行

D.借助潮湿的地面, 蚯蚓可以迅速改变生存环境

9.蚯蚓体表刚毛的作用是(A.防御敌害)。

B.协助运动 C.捕杀小动物 D.协助呼吸

B.改良土壤

10.下列哪一项是蚯蚓不能完成的?()。A.提高土壤肥力

C.蚯蚓能吃地下害虫

D.蚯蚓的身体是优良的蛋白质饲料和食品 11..生吃不干净的蔬菜瓜果,容易得蛔虫病,其原因是()。A.蛔虫的幼虫进入体内

B.蛔虫的受精卵进入体内

C.蛔虫的感染性卵进入体内

D.蛔虫的未受精卵进入体内 12.不是与蛔虫的寄生生活相适应的是()

A 消化管简单B 体表有角质层 C 生殖器官发达 D身体呈圆柱形,两端逐渐变细 13.与蛔虫相比,蚯蚓身体最明显的区别是()A 身体细长 B 身体扁平C 有肛门 D身体分节

下载扁形与线形动物门教案[合集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扁形与线形动物门教案[合集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第二节线形动物和环节动物

    内蒙古通辽市大林高中3233问题导学型课堂学习工具 八年级生物{上册} 5.1.2《线形动物和环节动物》问题导读————评价单 学习目标: 1、识别线形动物和环节动物。 2、概述线......

    5.1.2 线形动物和环节动物

    5.1.2 线形动物和环节动物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蛔虫适于寄生生活的结构和生理特点,理解蚯蚓适于土壤生活的结构和生理特点; 2、了解蛔虫感染人体的途径、对人体......

    《线形动物和环节动物》说课稿

    《线形动物和环节动物》说课稿各位老师好,我的说课题目是《线形动物和环节动物》,下面我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四个方面来分析一下这节教材。 一说教材 本节内容来自......

    线形动物和环节动物 说课稿

    线形动物和环节动物 说课稿一、说教材1、教材的地位:“线形动物和环节动物”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一章“动物的主要类群”第二节的内容。本节课包括线形动物和环节......

    第二节线形动物和环节动物(大全)

    第二节 线形动物和环节动物 杨汝孝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概述线形动物和环节动物的主要特征。 2、举例说明线形动物和环节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3、认同生物的形态结......

    线形动物和环节动物练习题

    1.活的蛔虫呈现 A.白色或浅黄色B.乳白色或粉红色 C.浅绿色 D.浅灰色 2.雌、雄蛔虫在形态上的区别是( ) ( ) A.雌虫较大,尾端向腹面卷曲 B.雄虫较小,尾端尖直 C.雌虫较大,尾端尖直;雄......

    线形动物与环节动物知识点(优秀范文五篇)

    第2节《线形动物和环节动物》 11.线形动物特征:身体细长,呈圆柱形,体表有角质层,有口有肛门。 12.线形动物的代表动物有:蛔虫、钩虫、蛲虫、丝虫、线虫等.(有些线形动物是自由生活......

    《线形动物和环节动物》教学反思

    《线形动物和环节动物》教学反思 保亭中学生物组 付方明 本节内容主要是学习线形动物和环节动物的主要特征以及它们与人类生活的关系,在此基础上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生物的多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