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语文S版五册1、2单元教学设计
2011年秋季小学语文S版第五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
1、大海的歌
一、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大海有哪些特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认识7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理解“潮声、玉镜、仰头、翻滚、奔腾、琴师、凑出、渔帆”等词。
3.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二、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大海的神奇与变化多端。发展想象力。引导学生读出自己的感受,背诵喜欢的段落。
三、教学难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大海的特点,想象诗中描写的情景,激发学生热爱大海,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四、教学时间:2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件导入,激发情趣。
(一)教师导语:同学们,见过大海吗?说一说你感觉到大海怎样?[语言训练]
(二)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组描写大海的诗歌。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认识生字。
(一).自由读课文,认识生字词:带着问题我们来读一读课文。首先用最适合自己的方法认识文中的生字。把课文读熟。在自己认读的基础上,出示课件,检查生字、词的读音。
(二)指名读课文,纠正字音。
(三)课文中有几首诗?每首诗中的大海给你什么感觉?你最喜欢哪首诗中的海? 1.自由读你最喜欢的那首诗,想想你为什么喜欢这首诗?(1)这首诗让你感到大海有什么特点?
(2)你最喜欢哪些语句所描写的情景?想象一下那情景什么样?试试怎样读出你的感受? 2.根据喜欢的不同内容自愿组合,进行小组讨论与交流。3.小组汇报、感悟:(1)感悟一:大海色的神奇: A天水相连,蔚蓝一片的情景。
引导学生感受天在海中,海中有天,一切都被海水染蓝的景象,感受作者置身海中,看到的,听到的都仿佛是大海的蓝,那么神奇。
B引导学生朗读,品味:玉镜、翻滚奔腾、来往穿梭等词语,想象其描绘的情景,从而读出感情。(2)感悟二:大海风的神奇: A出示填空:
海上的风是()、是()、是()、是()他一来,就()„„ 就()„„ 就()„„ 就()„„
B、思考:为什么用省略号?还会怎样?[引发想象] C、仿照这首诗的语句说一说你想象到的情景。(3)感悟大海静的神奇:
(天上的月亮和星星倒映平静的海面上)帮助学生理解风平浪静的景象和“抱着明月”、“背着星星”的意思。
B指名朗读、评议:
四、朗读课文,选背诗句。1.自愿结合小组,合作朗读课文。2.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练习背诵。
五、拓展活动:
收集有关大海的诗文,了解有关大海的知识。
第二课时(略)教学内容: 1.复习会认字。2.学习会写字。
(1)自主学习12个生字。(读准音、想办法记住字形。)(2)小组合作讨论。(音、形、义、写。)
(3)小组汇报,教师点拨:“文”与“纹”、“朝”与“潮”、“镜”与“境”的对比、区分。(4)学生选出最难写的字,师生探究。教师板书:滚(注意右边的间架结构)(5)学生练写,小组交流、评改。
[虽然是三年级的学生了,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识字、写字能力,但是在学习生字过程中,教师仍然要重视写字的指导。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探究式的学习。在观察、讨论、评议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合作精神及评价他人的能力。] 3.检查背诵情况。板书设计
1、大海的歌 色的神奇:雾、云、波纹、潮声、天、鸟
风的神奇:花神、琴师、大力士、狮子
静的神奇:不闹、不笑、抱着、背着、鼾声 教学反思:
2、帽子和鸟窝
一、教学要求:
1.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爱护动物,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重点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认识4个生字。会写14个字,二、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语句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三、教学难点:
体会翔翔对帽子的喜爱之情,从而感受他对小鸟的爱护.教学时间:两课时。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学习“帽”和“窝”:
1.板书:帽子
学习“帽”:怎样记?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帽”的字形,强调“帽”的右上是“曰”不是“日”;右下是“目”,也不是“日”。
2.板书:鸟窝
学习“窝”:引导学生思考:“窝”是什么偏旁(是穴宝盖,不是宝盖头。)
二、出示课题、质疑:
1.板书:和: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的题目。
2.齐读课题:帽子和鸟窝。
3.问:读了课题你有什么疑问吗?
三、初读课文,认识生字词,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带着问题自由读一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标出自然段,不认识的自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认会。
2.指名读课文,其他同学一边听他的字音是否读准,一边思考:课文讲的是谁,干什么的事?
3.纠正字音:
4.指名回答问题:课文讲的是谁,干什么的事?
5.解答问题:现在知道为什么题目叫做“帽子和鸟窝了吗”?
四、学习生字:
1.认读生字词:齐读生字、词卡片。
2.强调易错字:
慌:右边容易加点。耍:与“要”区分。挠:右上边不要加点。
五、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词。2.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谈话:上节课我们初步了解了《帽子和鸟窝》这篇课文的内容,知道了课题中的帽子是谁的?他把自己的帽子送给小鸟做窝,是不是他不想要了?
二、默读课文,思考:从哪些语句中感受到翔翔非常想要自己的帽子?把这些语句画出来。
三、分组讨论交流。
四、小组汇报讨论情况,学生补充,教师点拨,练习有感情地朗读相关语句。
1.感悟一:课件出示:帽子!我的帽子丢在草地上了!
我的帽子丢在草地上了。
指名对比读句子,感受语气上有什么不同。
启发想象:翔翔心里怎样?他在想什么?
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这句话。
问:在这之前他们什么心情?朗读第一、二自然段,体会发现帽子丢了前后不同的心情。练习朗读。
2.感悟二:
(1)大家又爬上了山坡,帮翔翔去找帽子。
(2)结合第一自然段,理解“又”:此时他们一定觉得怎样?(累、渴)
(3)联想自己玩累时的感觉,说说如果你的帽子不见了你会怎样?
(4)练习读三自然段。
3.感悟三:
(1)对比朗读,感悟孩子们追的时间长,路途远,始终没有停下歇息。从而体会追回帽子的急切心情。
孩子们追呀追呀,一直追到松树林里。
孩子们追到松树林里。
(2)指名朗读、评议。
4.感悟四:
(1)孩子们望望拖着帽子蹲在树上的松鼠,挠挠脑袋,无可奈何地下山了。
(2)理解“挠挠脑袋”:为什么挠脑袋?心里怎么想?
(3)理解“无可奈何”:想像一下翔翔走的样子,表演体会。
5.感悟五:
朗读6、7自然段。以读代讲,评议理解翔翔和小朋友着急的心情。重点体会:“几根”、“又细又长”、“举起、”“挑哇,挑哇,”等词所表达的心情。
6.归纳:
翔翔和小朋友太想找回这顶帽子了。他们不仅当天不顾劳累不顾饥渴,爬山、追松鼠,而且第二天还做了充分的准备去够帽子。眼看就要够着了,结果却怎样呢?
五、理解翔翔和小朋友对小鸟的爱心。
1.出示文字:
我不要帽子了!让鸟儿在里面做窝吧!
听翔翔的,我们听听翔翔的!
2.合作朗读,感受心情。
3.总结:虽然翔翔和小朋友极想要自己的帽子,但是面对小鸟,他们放弃了。由此看出他们更爱什么?
4.你们喜欢翔翔和小朋友吗?如果是你,你会怎样做?
5.结合自己查找的资料,说说如果拿回帽子,会出现怎样的情况?
六、布置作业:1.必做: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选做:(1)自己也为小动物做一件事。(2)收集关于爱护、保护动物的故事。教学反思:
3、吹泡泡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冰心生平及作品风格。
2、学习生字词,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二、教学程序:
一、板书课题,了解并奠定学生学习此文的心理基础。
1、同学们,见过肥皂泡吗?吹过肥皂泡吗?你觉得怎么样?
2、可是,你亲自做过泡泡水吗?
二、介绍作者。
1今天老师要给大家介绍一位了不起的奶奶,她是我国的一位著名的作家,她生于1900年。
三、引入课文内容的学习。
同学们,冰心奶奶像你们那么大的时候,也吹肥皂泡。她的肥皂泡吹得可不一般,那小小的、不起眼儿的肥皂泡,经了她的手,他的嘴,以及她的眼,她的心,不但吹出了情趣,还吹出了冰心奶奶的梦想!想知道冰心奶奶是怎么吹肥皂泡的吗?打开书,60页,自己读一读,请大家在读的过程中勾出自己的重点词。
四、学习词语
1、出示生词:正音、练习读。屏幕上的词语可不容易读好,会读吗?谁来试一试?教师正音后让学生练一练,然后齐读,抽读。
2、了解学生在阅读中的学词情况。有没有老师没写上,而你又认为非常重要的词语?板书:黏稠 颤巍巍 山巅„„注音、正音、练读。
3、读课文,攻破难点。同学们再读读课文,希望每个同学都能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周老师给你一个建议:通读一遍之后,集中精力攻破难点。
4、轮读课文。
五、理解课文内容。
1、冰心奶奶是怎样做泡泡水的呢?谁来说一说?指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说。理解“和弄”一词。
2、管你这样做了,可不一定就能吹出许许多多美妙的肥皂泡。冰心奶奶可细心了,做肥皂泡的奥妙,她在文中已偷偷地告诉了大家。读读2、3自然段,同学们一定能够把他找出来。理解“黏稠”一词。
3、我们班的同学真是越来越聪明!怎么吹呢?读3自然段,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说。
4、泡泡水我们会做了,泡泡我们也会吹了,小管子的那一头会吹出些什么样的泡泡呢?读4、5自然段,一边读,一边想:吹出的泡泡是什么样的呢?标出写泡泡样子的词语。抽学生说,教师展示课件,然后让学生读。黑板上的这些词语是什么意思呢?老师告诉学生:用嘴巴是很难讲清楚的,凭空想象也很难,但是只要你亲自去吹一吹肥皂泡,你就能从那奇妙的泡泡身上找到这些词语。
六、小结本堂课所学内容,齐读全文。
在玩肥皂泡游戏的过程中,冰心奶奶不但作了,吹了,还认真的欣赏了自己吹出的每一个肥皂泡,她满怀爱心和向往,写下了这篇美妙的文章,让我们一起再读一读这篇文章。
七、下一节准备。
明天,我们还学这一课,到时候,我希望看到同学们一手拿着自己亲自调配的泡泡水,一手拿着吹泡泡的小管子。注意!肥皂水可不是什么好惹的东西,千万别洒到自己和同学们的眼睛里去。板书:
3、吹泡泡
做:放→ 加→ 和弄 吹:洒→ 吹→ 提 赏:清轻脆丽、颤巍巍„„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一、理解词语,进一步感受泡泡的美。
二、理解作者的情感和态度,并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喜欢的课文内容。
三、归纳文中指定段落的主要内容。教学程序:
一、昨天的语文课,同学们都学得非常认真,都有些什么样的收获和感受呢?(复习)
二、同学们的收获不尽相同,感受却惊人的一致。冰心奶奶吹出的肥皂泡不光美,那简直就是美妙!文中的哪些自然段表现了泡泡的美和妙呢?
(引入新课)
三、现在请大家打开书,读读这两个自然段。看看冰心奶奶的肥皂泡美在哪儿,妙在何处?
四、文中有很多词语表现出泡泡的美,让我们一边读一边想像,去说说这些词语的意思。
五、说说你理解的词语。告诉学生,除了变字为词,字意相加等很多方法外,今天,周老师再给大家介绍一种新方法:用手势和动作来理解。有些词语,比如扇送、四散分飞、脆薄、颤巍巍,在解释时把动作和语言结合起来,就会表现得更准确。
六、冰心奶奶把好多美妙的词语都附着在了泡泡身上,现在,我们来做个游戏:吹泡泡,喊词语。我希望同学们小心翼翼地吹,认认真真地看,并大声地喊出你从泡泡身上看到的词语,让同学们和老师们分享你们的快乐和发现。(理解词语,感受泡泡的美妙,为有感情地朗读奠定心理基础)
七、咱们再读读课文5、6自然段,我相信大家会把泡泡的美表现得更妙,更神奇!
八、小小肥皂泡,冰心奶奶不但吹出了跟我们一样地情趣和快乐,还吹出了自己的梦想。她满怀爱意地去描绘那些泡泡,并把自己的梦想寄托在小小的肥皂泡身上。在吹泡泡的过程中,冰心奶奶拥有什么样的情感和态度呢?书中有一个句子,你能标出来吗?齐读这个句子。
九、为什么快乐?为什么骄傲?冰心奶奶又有什么希望呢?请大家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抽生说,然后教师引读。
十、只有心中充满爱,才会留意那毫不起眼的泡泡,才会给转瞬即逝的泡泡那么美好的祝福,才会有那么美妙的诗情画意的手笔。同学们,我们再读一读。
十一、能背诵吗?看谁最先背下来。
十二、文中还有一个自然段也写得特别美!(4自然段)我相信大家能读得同样美妙。
十三、还有没有美妙的段落,下面的时间,请自由的读,自由的背,看哪些同学读得最好,背得最多。(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并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十四、课文中有两个指定段落,第一个指定段落是哪个自然段,第二个指定段落呢?能归纳他们的主要内容吗?(归纳指定段落的主要内容。)
十五、冰心奶奶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作家,明天,我们一起去学一学她的另外一些作品。(介绍下节课所学内容。)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泛读冰心的散文,去感受冰心的写作风格。
2、精选其中一篇读,去体会作者在文中的情感和态度。
3、学法指导:通过阅读名篇去了解名家,通过了解名家更好地去读悟名篇,从而提高自己的文学修养。
教学程序:
1、在冰心的散文作品中选出三篇,复印后发给学生。要求学生预习:阅读后标出每一篇的主题,是母爱,是童贞,还是大自然?并选出自己最喜欢的一篇。
2、上课后检查学生预习情况,布置学生细读自己最喜欢的一篇,并勾出让你感受到这一主题的句子。
3、分组讨论。
4、小组汇报。
5、告诉学生提高自己文学修养的方法,鼓励学生更多的去了解冰心、阅读冰心的作品。
6、作业:布置学生在以后的几周里阅读冰心的更多作品,以《我眼中的冰心奶奶》为题,汇报自己的课外阅读情况。教学反思:
4、沙滩上的童话
教学目标:
1、会认5个生字,会写8个字,自主积累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学习课文,通过重点词句读懂课文,体会文中蕴涵的情趣。教学重点:
1、会认5个生字,会写8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通过重点词句读懂课文,体会文中蕴涵的情趣。教学准备:生字卡片、词语卡片、课文朗读录音 教学时数:2课时。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引入课题。
同学们喜欢童话吗?你们读过哪些童话?今天我们要去感受另外一种童话。板书课题:沙滩上的童话。读了课题,你有什么疑问?(沙滩上怎么会有童话?童话怎么会在沙滩上呢?)
(二)初读课文,渗透识字方法。
1、学生用以前学过的方法自读课文:读课文,划出生字。借助拼音,读准确。
2、同桌合作,互相交流自己的识字方法。
3、全班交流。注意结合学生已有的生活和识字经验,采用生动有趣的记字方法。
挖:注意右下部分没有撇,被挖掉了。
狠:大灰狼的尖牙没有了,看它还怎么凶狠起来。
补、装、赛、救、忘是形声字。
读准“装”,三拼音;“赛”声母是平舌。
4、指导书写。
(三)再读课文,将课文读正确流利。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
2、同桌合作,一人读,一人听。要求读流利,不读破
3、同桌发现并推举读得好的同学当众朗读,并夸夸好在哪里。一人读一人夸。
4、这篇课文一共有几节?你最喜欢读哪一节,多读几遍,想想读懂了什么。
(四)作业设计。
1、把课文读正确流利。
2、用本课的生字做词语卡片。
3、查字典,了解“编织”“魔窟”等字词的意思。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1、检查学生自制的词语卡片,认读积累词语。
2、开火车认读生字、词语。
(二)理解课文,感悟朗读
1、听录音朗读,想想,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我们在沙滩上筑城堡;我们编了一个童话故事„„)
2、自由朗读第一自然段,说说“快乐天地”在哪儿?我们为什么称它为“快乐天地”?(“这里”指沙滩,我们经常去那里做有趣的活动,所以是我们的快乐的地方。)你们喜欢这个地方吗?读出你的喜欢。
3、我们玩了一个什么“有趣的活动”?(沙滩上垒城堡)是怎样做的?我们编织了一个什么童话?(学生自由朗读第二自然段后用自己的话说。理解“编织”。)师引读。
师:我们在沙滩上——
师:城堡周围——
师:不知谁说了一句——
师:接着又有人补充——
师:第三个小伙伴说——
4、学习第三自然段。
(1)指名读。评议。用自己体会的感情比赛朗读。
(2)孩子们的故事是真的吗?妈妈为什么会被我们当作是公主?听老师老师朗读4、5自然段,学生思考。(我们太高兴了,我们被当时的情景感染了。)妈妈怎么会出现在身后?
(3)“妈妈开心的笑了”说明什么?他*的话又说明什么?(妈妈已认可了我们的活动也很有趣;妈妈是一个充满爱心、有宽容心的妈妈。)“我们这群孩子都坚持说”都说些什么呢?仿照2、3自然段人物的语言发挥想象说说。(一个小伙伴说:“阿姨,您是我们救出来的公主”。“您好漂亮,阿姨像公主一样漂亮!”另一个小伙伴说。„„体会大人和孩子之间的和谐关系)
(4)练习分角色朗读.指名朗读.(三)小结
回到课题,我们本课的童话指什么?有人说,童年像一首动听的歌,童年像一首朗朗上口的诗,童年像一幅五彩缤纷的油彩画„„你们的童年有什么有趣儿的事呢?(学生自由说。)
(四)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以童年趣事为题写一篇习作。
(五)板书设计
4、沙滩上的童话
快乐天地 垒筑城堡
童贞童趣 编织童话
教后反思:
《语文百花园一》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继续激发学生对汉字的兴趣.了解汉字的特点.2.初步感知形容词的特点和作用.丰富学生词语.3.引导学生仿照练习“那么„„那么„„”说、写句子。
4.背诵古诗,积累语言。
5.阅读短文,拓展阅读。
6.继续引导学生进行综合实践活动,综合提高学生的能力。二.教学准备:词语卡片。三.教学时间:两课时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语海畅游:
1.请学生观察:图上画的什么意思,谁能看懂?
2.古时候的人用这种图形表示一个意思,是什么呢?
3.出示象形文字“衣”和“示”:这就是象形字“衣”和“示”。引导观察每部分像什么。
4.后来衣又经过了哪些变化呢?
5.你还知道哪些汉字的演变过程?
6、你还能说出其他带衣字旁和示字旁的字吗? 二.读词语,说词语.1.出示两组词语:
尾巴长长的牛角尖尖的泡泡圆圆的雪白的浪花蔚蓝的大海金色的沙滩
2.自由读两组词语,思考:每组有什么相同的地方?两组之间对比有什么不同?
3.启发思考:你还能仿照两组不同的词语说一说吗?
4.学生板书自己知道的词语。
5.全班学生齐读进行积累。三.读句子,写句子.1.出示例句。
2.指名读,其他学生思考:这句话有几部分组成?(泡泡怎样了?什么样?)
3.仿照句式说一说。
4.填空练习,指名读自己写的句子,小组互查。四.积少成多:读读背背:
1.看书自由读《宿新市徐公店》,读准字音。
2.熟读、练习背诵。
3.互相检查。
[此题练习主要目的是积累语言,因此重点放在朗读、记忆方面。不必在理解诗句意思上花费过多时间和精力。要通过熟读到背诵,以小组检查方式把背诵落实到每个人。] 五.阅读平台:
1.回忆读书的方法:有不认识的字怎么办?如何读准生字字音?有不理解的词语怎样做?
2.按学过的阅读方法自学短文:(自由读《快乐的回忆》,圈出不认识的字,标出自然段,查阅自己不懂的词语的意思。)
3.读中思考阅读思考题:贴鸡毛多有趣呀!请你按顺序说一说这个游戏怎样玩?
4.小组讨论交流。
5.师生总结归纳:
板书:选鸡毛——大找门——一手按,一手抚摸使鸡毛发电,同时唱歌——松手贴住鸡毛,比贴的时间长短。
[此题练习时应与课文学习相区别,主要以自学、合作学习为主。老师适当适时点拨指导,使学生运用已有的阅读方法理解短文。]
第二课时 语文大课堂: 玩得真开心 一.谈话激趣:
同学们,你们一定会玩很多游戏吧?都玩过什么呢?能说一说吗?(丢手绢、老鹰捉小鸡、切西瓜„„)
二.小组讨论:想玩什么?怎样玩? 三.组合玩游戏,同时注意观察。
1.学生讨论:我们要观察哪些内容?
游戏前有什么准备?各自什么心情?
游戏过程中人物做了哪些动作?
说了什么?什么表情?什么心理?„„游戏结果怎样?各自什么心情? 2.思考:要想把游戏说好还得把哪些内容说清楚?
游戏名称是什么?游戏规则是什么? 四.选择喜欢的进行小组游戏。
[切实做到以学生为主体。肯于把时间给学生去玩、去观察。加强实践,在真实的游戏中去感受,去发现,去表达。] 五.小组交流你看到的情景,注意把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等说具体。
板书学生说话时带出的好词佳句,反复诵读,进行积累,强化合作学习的意识。六.小组汇报,学生评议,老师点拨。
[对于学生说游戏的条理性不要过多要求,要以激发兴趣为主。让学生说真实的想法和体验。教师可以在学生说的过程中以点拨、提示的方式进行指导。] 七.练习把游戏写下来或者画下来。八.指名读写好的内容,进行评议。九.布置作业:完成习作。
板书设计
玩得真开心
人数
游戏名称、游戏规则玩法
胜负
游戏前(准备、心情、表情、语言)
游戏中(动作、神态、语言、心理)
游戏后(胜负双方什么样?动作、神态、语言)教学反思:
2011年秋季小学语文S版第五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
5、山 雀
一、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激发学生观察动物的兴趣,培养他们对动物的喜爱之情。
二、教学重难点:
抓住山雀说的话,联系上下文,读懂“我”猜想的根据。
三、教学时数:两课时
四、教具准备:生字
五、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课题:
师:同学们,有谁见过山雀呢?
谁来说说山雀的样子?(学生可以各抒己见)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1、学生朗读课文,边读边圈画出本课的生字。
2、学生根据自己喜欢学习生字的方式自学生字。
3、教师检查学习生字情况。
三、指导书写
四、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说说课文主要是写什么。
3、理清作者的观察顺序,说说作者是按什么顺序观察山雀的,并说说作者在不同的地方个观察到了什么?
4、引导体会:你从山雀的对话中,你感受到什么?(你喜欢山雀吗?为什么?)
5、指导背诵课文第3自然段。
五、课外拓展:
观察一种自己喜欢的小动物,注意它们的动作和叫声,猜一猜它在想什么,会说些什么,并把自己的猜想写下来。教学反思:
6、蜗 牛
一、教学目标:
1.读懂课文内容.体会重点词语的意思和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学习作者认真、细致地观察事物的方法,培养学生留心观察事物的习惯。 4.认识10个生字、会写15个字。
二、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作者对蜗牛的看法的转变,引导学生感受作者观察事物的细致。
三、教学难点:
品味词语,了解蜗牛的“胆小”,体会不畏困难,坚持不懈的精神。感受作者由嘲笑到“敬佩”的心里变化。
四、教学时间:三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教学内容:
1.引发情趣。2.认识生字。
3.熟读课文。4.整体感知,质疑问难。
二、教学步骤:
一、谈话导入:
问:你们见过蜗牛吗?会唱这首童谣吗?
板书课题:蜗牛。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课文《蜗牛》。学生齐读课题。问:你喜欢蜗牛吗?
二、初读课文,认识生字。
1.导入:打开书,看看作者对蜗牛的看法是怎样的? 2.自由读课文,标出自然段,圈出不认识的字,想办法认会。3.检查字音掌握情况: 指名读课文,纠正字音。
三、整体感知:指名回答:作者对蜗牛有什么看法?
四、质疑:你有什么问题?(作者为什么会转变看法?)
五、学习生字: 1.自学生字。
2.小组合作学习并检查。 3.师生研究难记字: 4.师生研究难写字熟:
(1)分析间架结构,找出最难写的部分。(2)重点观察位置。看看怎样写紧凑。(3)练习书写,展示、互评。
六、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2.抄写生字。
第二课时
一、教学内容:
复习、检查字词,理解课文,学习三、四自然段,理解词语,体会蜗牛的“胆小”,有感情地朗读
二、教学步骤:
一、复习、检查字词掌握情况。
1.抽读卡片,巩固读音与字形掌握,强调易错处。2.听写字词。3.学生互查,改错。
二、谈话导入:
上节课我们初步了解了课文内容,知道了作者开始认为蜗牛胆小,还嘲笑它。那么作者从什么地方感受到的呢?默读,画出相关语句。
三、朗读感悟:
指名发言:从哪些词语中感受到蜗牛“胆小”? 同学补充,教师点拨:
1.课件出示学生谈到的语句1,引导学生思考:怎样读出蜗牛胆小的样子? 蜗牛总是藏在圆圆的螺旋形的硬壳里不肯出来。
通过评议、追问、比赛等形式理解“总是”、“藏”、“圆圆的、螺旋形的”、“不肯”等词。使学生感到,蜗牛很少出来,尽管它的壳很安全了,它还是不肯出来。从而感悟到蜗牛的胆小。板书:总是藏不肯出来
2.课件出示学生找出的语句,让学生仔细品读表现蜗牛胆小的词语: 3.板书:
“探”“东张西望”“直到”“没有一点儿”“才”“慢慢”“轻轻”“立即” 4.总结:
板书:出壳前、出壳、回壳。——胆小 5.体会作者感受: 所以作者才怎样想? 6.连读3、4自然段。 板书设计 蜗牛
出壳前总是藏不肯出来 出壳探、东张西望、直到、 没有一点儿、才、慢慢、胆小鬼 回壳轻轻、立即
第三课时
一、谈话导入:
上节课的学习过程中我们随着作者的观察,了解到蜗牛实在是胆小。下面我们再随着作者感受一下他的敬佩之情从何而来?
二、研读4、5自然段:
1.默读课文4、5自然段,画出最另你敬佩的语句或词语,想想你敬佩它什么? 2.小组交流。
3.小组汇报、学生补充、教师点拨、练习朗读。(1)不怕难——垂直向上。(慢极了)(2)不怕重——壳重。(喘气)几十分钟 (3)不怕摔——掉下再上。(挪动)4.再读4、5自然段,画出表现作者态度的语句,体会感情变化。不耐烦——担心摔坏——以为畏惧——开始敬佩
5.两人合作朗读:一人读描写蜗牛的语句,一人读描写作者的语句。
6.小结:小小的蜗牛面对垂直向上的高墙,经过摔落的打击,却毫不退却,坚持到成功,怎能不让人敬佩?
三、理清写作顺序,理解作者对蜗牛的喜爱。
1.引导思考:文中除了写蜗牛的部分,还写了什么内容? 2.自由读1、2、6自然段,想一想从这几段文字中感受到什么? 3.这几段与描写蜗牛有什么关系?不写可以吗?
4.小结:正因为作者平时善于观察,才能感受到蜗牛的“胆小”和“不懈”。才能把蜗牛描写的生动、具体。
四、布置作业:
1.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仔细观察一种动物,仿照课文写一段话。板书设计
蜗牛
蜗牛
我 不怕难——垂直向上。(慢极了)
不耐烦
不怕重——壳重。(喘气)几十分钟
担心摔坏
不怕摔——掉下再上。(挪动)以为畏惧——开始敬佩 教学反思:
7、寓言两则
一、教学要求:
1理解课文内容,懂得两则成语的寓意,使学生从中受到启发和教育。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分角色朗读课文。
3认读文中8个生字及由生字组成的新词,会写15个生字。指导书写生字:“派、虎、茂”。
二、教学重点:了解寓言的内容,练习有感情、分角色朗读课文。
三、教学难点:理解“狐假虎威、鹬蚌相争”的意思是难点。
四、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激趣: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片关于狐狸和老虎的语言故事: 板书:狐假虎威
齐读课题;质疑:有什么问题吗?(“假”什么意思?)导入:下面我们就一起看看课文讲的是一件什么事?
二、初读课文:
1.自读课文,圈出不认识的字,采取自己喜欢的办法解决这些不认识的字。2.标出自然段。
3.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纠正字音,同时思考:课文讲的是什么事? 4.再读课文,思考:“假”可能是什么意思?
5.是吗?你再把最后一节好好的读一读,想一想。(生读“狡猾的狐狸是借着老虎的威风把百兽吓跑的。”)看出来了吗?这里的“假”是什么意思?(学生可能会猜到是“借”的意思。)
6.为什么你确定是“借”,让学生结合故事内容谈理由:
7.查字典,我们来看看字典中有没有“借”的意思。(学生迅速查字典生回答)
8.这下我们明白了,“狐假虎威”的“假”是借用的意思,狐狸借用老虎的威风把百兽吓跑了。查字典确定“假”的意思(板书:借。)
三、理解感悟:
1.初读课文之后,你感受到故事中的狐狸怎样?
2.默读课文,边读边想:你从文中的哪些语句中感受到狐狸的狡猾? 3.小组交流、讨论、并研究怎样读出这些句子的语气。4.小组汇报、品味语言、教师点拨、研究朗读。(1)感悟课文第2自然段:
“骨碌碌一转”“扯着嗓子”:表演:什么样?狐狸这时心里想什么? “你敢吃我?”怎样读?
出示:“你敢吃我?”“你敢吃我?”狐狸再什么情况下说的这句话?读一读第一自然段,想像一下当时的情景和狐狸、老虎的心理。探究哪中读法更合适?练习、评议。(2)感悟第3自然段:
“老天爷”是什么人?狐狸是说话时什么语气? 指明朗读、评议。
(3)感悟第4自然段中狐狸说的话:
指名读:思考:此时狐狸什么神态?(昂首挺胸、摇头摆尾)赛读,感悟狐狸的狡猾。(4)表演感悟狐狸的动作神态。
指名表演:请五位同学分别扮演狐狸,、老虎、猴子、小白兔、野猪、梅花鹿。其他的小朋友当导演,看看他们表演得对不对。
通过导、演理解:狐狸和老虎谁在前,谁在后,为什么? 神气活现,摇头摆尾,半信半疑,东张西望这些词什么意思?
5.总结归纳:我们不仅从语言上,也从动作神态上感受到狐狸的狡猾。它假借老虎的威风吓跑了百兽。人们就用“狐假虎威”这个词语比喻一种人,什么样的人呢?(自己没有本领,却仗着别人的势力欺压人的人。)
6.分角色朗读(表演)课文。
7.拓展思维:接着会有什么事情发生呢?想一想,说一说。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一、学习《鹬蚌相争》,了解内容,理解寓意。
二、编排课本剧,通过表演、评议理解语言,体会感情。
三、改编课本剧,鹬和蚌如何能不被渔翁抓住。
四、认读生字、指导书写。教学反思:
8* 好 伙 伴
一、教学要求:
1、学习本课的生字词,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读懂课文,明白马哈多看着他的两个好伙伴,为什么激动得流下了眼泪?
2、独立阅读,了解“好伙伴”的表现,抓住重点,体会动物的可爱
3、体会乌鸦与猎狗间互相关心、爱护的深情。激发学生对动物的喜爱。
二、重难点、关键
抓住“好伙伴”的表现,体会它们之间如亲人般互相关心、爱护的深情。
一、谈话导入
师: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伙伴》,(板书:伙伴),我们来回忆一下课文讲了关于伙伴的哪些事。(生回答课文的主要内容,教师随生回答板书:马哈多 猎狗 伙伴 乌鸦
师:发生在猎人马哈多、猎狗、乌鸦三个好伙伴之间的故事,给你最深的感受是什么? 师:让我们带着这样的感受再来好好的读读课文吧!请同学们把书打到52页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生自由读课文)
二、细读文本,升华感动
师:读着课文你有没有被具体的内容所深深的打动以至于想说点什么? 师:看来,我们真的是被三个好伙伴的故事深深的感动着,下面就请大家默读课文,看看那些地方使你深受感动,勾画出相关的语句,并想一想为什么使自己感动。(学生默读课文,勾画感动)
师:好了,如果你有了感动就找你小组的伙伴说一说,把感动传递给他。(学生在小组内交流感动)
师:好了,谁愿意把你的感动与大家说一说,让大家分享?
(1)第二段:“马哈多把受伤的乌鸦带回了家,给它抹药,帮它养伤。”
学生读后谈感动,从哪些词体会到马哈多对乌鸦的关爱?抓住带回家、抹药、养伤来理解。 师:是呀,交朋友就得用真诚打动对方,就得用心去交。板书:用心交。
2)第三段:“马哈多和猎狗外出护林,乌鸦就守在家里。护林回来,乌鸦‘哇哇’地叫着迎接他们,日子过得很富有诗意。”学生读后谈感动。 师:你怎样理解富有诗意?
师:从中你体会到三伙伴在一起相处得怎么样?
师:是呀,好伙伴在一起生活会很幸福,很开心。板书:幸福、开心。
(3)第四段:“马哈多两天两夜都没见到可爱的猎狗了。他很担心,吃不下饭,睡不着觉,像得了一场大病。”学生读后谈体会。
师:你生过大病吗?当时你心里感觉怎样?你能想象得到马哈多当时的心情吗? 师:是呀,好伙伴就该互相牵挂。板书:互相牵挂。 师:你能把这种担心牵挂之情读出来吗? 感情朗读这一段。
(4)第五段:“‘猎狗你究竟在哪里呀?’马哈多抬头望望乌鸦,那乌鸦也飞出飞进,焦急不安。”学生读后谈感动。
师:焦急不安是什么意思? 师:你能把那种焦急不安读出来吗?
重点指导“猎狗你究竟在哪里呀?”这句话。多找几个同学来读,读后学生之间进行评价。读出那种焦急不安之情。
出示:猎狗你究竟在哪里呀?
乌鸦叼着肉在前面飞,马哈多紧紧地在后面追。他要去看个究竟。 师:读读这两句话,你知道究竟在两个句子中意思吗?
师:像这样同一个词在不同的句子中意思不一样,叫做一词多义的现象。回忆一下在我们平时的学习中有没有遇到过这种一词多义的现象。谁能举一个例子?(学生举出一词多义的现象)(5)第八段:“乌鸦怕它饿死,就一次一次地给它送食物。”学生读后谈感动。 师:你怎样理解“一次一次”?
师:是呀,好伙伴就该互相关爱,互相帮助。板书:互相关爱、互相帮助。 6)第九段:“马哈多看着他的两个好伙伴,激动得流下了眼泪。”学生读后谈感动。 师:马哈多心理在想什么?
师:是呀,拥有这样的两个好伙伴怎能不让人感动呢?
三、回忆全文,质疑问难
师:刚才,同学们畅谈了感动,愿意与老师合作把这种感动读出来吗? 师:你们来读使你感动的地方,我来读剩下的部分。
师:读完三个好伙伴的故事,我们沉浸在感动中,再读读课文看你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吗? (生再读全文,质疑问难,全班解决)
四、升华理解,扩展再创造
师:读到这里你是不是对“伙伴”有了更深的理解?你能用一句话说说你对“伙伴”的理解吗?
五、故事扩展
师:生活中什么样的伙伴才是真正的好伙伴呢?
六、板书设计:(略)教学反思:
语文百花园二
一.教学目标:
通过说绕口令的练习继续学说普通话;通过补充完整句理解因果关系的句子,知道因果关系句子间的联系,掌握因果关系句子的特点,发展学生语言;继续培养学生积累语言的习惯和按要求积累词语的能力;通过阅读练习,使学生了解观察日记的格式,发展学生的想象力;通过介绍动物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二,教学准备:词语 三,教学时间:三课时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情导入:
同学们,你们说过绕口令吗?你会说哪个?说给大家听一听。二.练习说绕口令:
1.课件出示绕口令
(一): 2.自由练读,圈出难说的字。3.课件闪烁难读字:平、盆。
4.点击分别出示音节进行分析:“平”是后鼻音,“盆”是前鼻音。5.自由练读。重点练习这两个字。
6.指名读、比赛读,看谁读得快,读得清楚。
7.课件出示绕口令
(二),方法同上,注意“拉”“那”“两”“辆”的声母和韵母的发音。8.引导学生总结发现:说绕口令有什么好处?(纠正普通话、区分易混声母和韵母)
9.激发学生收集和练习绕口令的积极性:请同学们课余时间去收集和练习说绕口令,准备绕口令比赛。
三.把句子补充完整: 1.课件出示两个句子:
因为,所以我今天没到公园去玩。因为,所以。
自由读句子,思考:两个句子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因为”和“所以”是什么关系? 2.思考横线上缺少的是哪部分? 3.填写缺少的部分。
4.指名读填好的语句,评议对错。
5.引导学生拓展练习:你还会说这样的语句吗?试一试。四.读读背背:
1.出示古诗《蜂》。自由读。2.运用已经掌握的方法,读准字音。3.练习背诵。
4.同桌互相检查。落实背诵。五.我的采集本: 1.课件出示题目中的成语,自由练读。2.观察思考:词语中都有什么共同的字? 3.圈出表示动物名字的字。4.熟读词语。
5.课件出示缺少动物名字的词语,指名填空读词。 6.拓展积累:你还知道那些带有动物名字的词语。
7.布置作业:通过多种方法(问、查、摘等)积累这样的词语。
第二课时 一.谈话引入:
同学们,你喜欢观察吗?对于身边的事物你感兴趣吗?你有记录观察到的事物的习惯吗?读一读语文天地中的观察日记吧!二.阅读观察日记:
1.自由读,认识文中的生字,读准字音,不理解的词语可以查字典。2.整体感知:日记中写的是小作者观察什么的事?
3.指名读短文:继续整体感受:你觉得写日记的小朋友是个什么样的孩子? 4.引导思考:小作者都观察到了什么?读一读、画一画。
5.出示课后思考题,引导学生读中理解小蚂蚁把比它大得多的米渣儿般回家的过程,培养学生理解语言文字和感悟按事情发生发展经过进行写作的顺序。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第三课时 一.谈话引入:
1.你们一定喜欢动物吧?谁能说说,你最喜欢什么动物?
2.既然喜欢,那你们一定对这些动物有比较多的了解,想不想把你了解到的介绍给同学们听? 二.自由介绍喜欢的动物
1.引导思考:我们可以从哪些方面介绍呢? 2.指名说:你想介绍动物的什么? 板书:
整体(大小、胖瘦、颜色)
外形、
局部(头、身子、四肢、尾巴)
吃乖巧
习性、喝性格淘气
睡勇敢 3.自由练习介绍。
4.小组交流,互相倾听并提问、解答。三.笔下生辉——学写观察日记: 1.谈话导入:
刚才我们练习介绍了自己喜欢的动物,还学习了怎样把动物介绍清楚。能不能把我们平时观察到的动物写出来呢?我们也来学习写一篇观察日记吧!2.分析短文,思考:观察日记是按照怎样的格式写的呢?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题目、月、日、星期、天气。
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每部分位置的安排。课件演示。3.课件出示观察与思考题:
仔细观察你喜欢的动物什么样的?它喜欢吃什么?玩什么?
想一想:你对小动物的哪些方面感兴趣?你和小动物之间发生过哪些有趣的事? 小组互相交流、评议。4.学生课堂练笔。四.布置作业:完成观察日记。
五.拓展学习:观察其他动物或植物,养成写观察日记的好习惯。教学反思:
第二篇:语文S版五册3、4单元教学设计
2011年秋季小学语文S版第五册第三单元教学设计
9、电脑棋手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课文,能对电脑产生兴趣,体会使用电脑的乐趣。
2、学会本课生字、新词,了解电脑棋手是怎样下棋的。
3、掌握默读的方法,提高阅读效率。
二、教学课时: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文题目
同学们一定很喜欢儿电脑吧,那你们和电脑下过棋吗?
今天我们学习的这篇课文向我们介绍了怎样和电脑下棋,同学们一定会感兴趣的。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读读课文吧!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1、自由读课文。
边读边标出自然段,画出生字、新词。
2、学习会写的字。
(1)自学生字。读准字音,分析字形,理解字义。(2)小组内交流记忆字形的方法。(3)出示生字卡片,集体认读。(4)理解词语的意思。
望尘莫及、规则、风度等词。(5)扩展词语。(6)指导书写。
重点指导:“技”、“矛”、“规”、“虚”。 学生练习书写。
3、学习会认的字
4、认读多音字。 应、着、重
5、积累词语。
从课文中找出你喜欢的词语,抄在本子上。
三、默读课文,了解内容
1、默读课文。
2、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四、作业
抄写生字、新词。
第二课时
一、默读课文,整体感知
1、给课文分段,并说说每段的主要内容。
2、默读全文。用自己的话说说我和电脑下棋的过程。
二、细读课文,理解句子
1、自读课文。
(1)读课文,画出喜欢的语句,并在旁边进行批注。(2)画出不理解的词句。
2、小组交流。
(1)读自己喜欢的句子,说说为什么喜欢。(2)不理解的语句在小组进行讨论。
3、全班交流,师指导。
三、朗读全文,交流体会
1、朗读全文。
2、组织讨论。
(1)“我”与电脑下棋为什么能反败为胜? (2)从“我”反败为胜中,你体会出了什么?
四、课外廷伸
1、交流用电脑的乐趣。
2、提出在使用电脑中的疑问,师生共同讨论。
五、板书设计
电脑棋手
进行对话
按下键钮
照棋谱走——> 败下阵来
走出“怪棋”——> 反败为胜 教学反思:
10、走马灯的奥秘
一、教学目标:
1.了解课文内容,学习茅以升从小遇事认真观察,勤于思考的好习惯和勇于探索科学道理的精神 2.默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认识10个生字,会写14个字。
二、教学重点:
通过理解重点词句,理解茅以升小时候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勇于探索科学的道理,有感情地朗读 课文。
三、教学难点:
1.秘、悬,蜡,的字形掌握。
2.品味,研读描写茅以生善于观察,思考,和探索的词语。
四、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谈话引入:
在我国有一位著名桥梁专家。他主持设计和建造了第一座由中国人自己建设的近代两用大桥——钱塘江大桥,50年代,参加武汉长江大桥的设计并任技术顾问委员会主任,后又主持修撰了《中国古桥技术史》。主要著述有《钱塘江桥》《武汉长江大桥》《茅以升科普创作选集》等。他的名字就是茅以升。今天我们就学习一篇关于茅以升的故事。
二、学习生字:
1.打开书,自由读课文,圈出不认识的字,合作认字: 2.检查认字情况:
抽读,提示易错字。
秘:左边禾木旁,不是木字旁。
蜡:左边虫子旁,不是火字旁。
转:多音字,表示方向变化读三声;表示环绕读四声。
悬:上边是县,不要写成三横。
奥:上边不封口。3.自由读课文,标出自然段。4.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纠正字音。 5.指导书写:悬
引导观察结构:上长下断;上窄下宽,横间距离要均匀。撇折在中线上。6.练习写生字,同桌互相检查并修改。
三、熟读课文,整体感知:
1.齐读课题,质疑(什么是走马灯?奥秘什么意思?走马灯有什么奥秘?)2.默读课文:通过读课文你感到茅以升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四、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和词。
2.结合同学提出的问题收集有关资料。(走马灯的图片;茅以升像;茅以升介绍等。)
第二课时
一、资料交流:
1.上节课请大家收集了有关的资料。请同学们互相交流一下。2.小组交流资料(图片、文字、影象等。)
3.结合学生资料出示走马灯图片课件或实物,略读第一自然段。一边读一边看图了解走马灯的样子。
4.导入:就是这样一个别人看起来很平常的走马灯对茅以升却产生了不平常的影响。通过他的表现我们认识了一个怎样的茅以升呢?
二、读课文,再次整体感受茅以升是一个怎样的人? 1.指名课文,思考。
2.板书: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勇于探索。
3.导读:你是从哪些地方感受到的?默读,分别用不同标记画出相关语句。
三、研读课文。品味语言,感情朗读: 1.你感受最深的是茅以升是怎样的孩子?
2.根据你最想交流的内容自愿组合小组进行讨论.(老师安排不同地点.)] 3.小组选代表进行汇报.全班学生共同讨论、朗读. (1)感悟描写茅以升善于观察的语句:
走马灯像磁石一样,把茅以升吸引住了.他仰着头,目不转睛地盯着走马灯.
“像磁石”什么感觉?想象此时茅以升心里、眼里只有什么?
“仰”“目不转睛”“盯”什么样?表演体会。 朗读感悟、评议。
他看到了什么?指名读,思考:他看得如此细致,说明他观察得怎样? (2)感悟感悟描写茅以升勤于动脑的语句: 茅以升提出了哪些问题? 小纸人、小纸马怎么会转? 怎么有时转得快,有时转得慢呢?
那么怎样才能让小纸人、小纸马跑得快一些呢? 学生交流看法后引导朗读。
(3)感悟描写茅以升勇于探索的语句:
随学生汇报让学生板书茅以升勇于提问、勇于实践的词语: 问、取、吹、又提问、又拿、点燃。
小结:茅以升不仅观察,还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更能实践验证。所以我们才感受到茅以升是一个怎样的人?(指板书)
四、总结:
正因为如此,他长大后才能成为一个著名的桥梁专家。齐读课文最后一段
五、布置作业: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收集科学家的故事。板书设计
走马灯的奥秘
善于观察仰、目不转睛、盯
勤于思考问、又提问、播进科学的种子
勇于探索。取、吹、又拿、点燃 教学反思:
11、孩子考科学家
一、教学目标
1、会认8个生字,会写14个字,自主积累词语,必须掌握的词语有:兄弟、捉虫、蜜糖、著名、长角须、粘成、标本、鬼脸、盖子、忍不住。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分角色朗读达尔文和兄弟俩的对话。
二、教学重难点
1、会认8个生字,会写14个字。
2、弄清楚兄弟俩是怎样考达尔文的。
2、理解达尔文为什么称兄弟俩为“小叫虫”以及兄弟俩为什么对达尔文更尊敬了。
三、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齐读课题。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二、自学预习,感知本课学习任务。
三、初读课文,理清文章脉胳。
1、“孩子”指谁?“科学家”是谁?孩子为什么考科学家。
2、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写了一件什么事
四、细读课文,感悟理解。
1、指名读第1~4自然段。
兄弟俩为什么非要见见达尔文不可? (结合理解“甜滋滋”、‘著名“的意思。)
2、分组读第5、6自然段。
3、自由读第7自然段。
a、画出叙述兄弟俩制作“虫子标本”过程的内容,并说一说他们这样做的目的。(结合理解“怪模怪样”的意思,“虫子标本”则通过挂图让学生直观感知。)b、通过反复朗读来体会兄弟俩不盲目相信别人。
4、重点指导学习第8~16自然段。
a、自由读第8~16自然段,了解兄弟俩是怎样考达尔文的?
b、反复朗读:分角色读、示范读、表演读,让学生自己弄清楚兄弟俩是怎样考达尔文的。c、理解两个“叫虫”的不同意思。
第一个“叫虫”学生联系上文自己说说意思。即“会叫的虫子。” 第二个“叫虫”则让老师作适当的讲解,即“说谎虫”。d、说说达尔文称兄弟俩为两只有趣的“叫虫”说明了什么?
5、齐读第17自然段。
事后,兄弟俩为什么对达尔文更尊敬了?
(正由于达尔文见多识广,平时对虫子观察得细致,所以才不会被考住,兄弟俩对达尔文爷爷更加尊敬了。)
五、开故事会。
收集有关达尔文爷爷的资料或故事。
了解达尔文爷爷是个什么样的人,然后将故事讲给同学们听。
六、认识生字及词语。
七、指导书写。重点指导“捉、忍、鬼、盖”等几个字。
八、作业
1、读课文3遍;
2、写下自己读文后的感想 教学反思:
12*空气在哪里
一、教学目标:
1.默读课文,初步了解空气的特点和作用。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2.分角色朗读课文。3.会认五个生字。
二、教学重点:
自主学习、探究,了解空气的特点和作用。
三、教学难点:
了解空气在我们身边的各个地方,植物、动物的离不开空气。
四、教学时间: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谈话:
前几课我们学习的都是关于科学的课文,了解了电脑棋手、认识了茅以生,知道了达尔文,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略读课文。板书课题:空气在哪里
二、读课题,质疑:
齐读课题:注意“哪”字的读音: 板书:那、哪,进行区分。
再读课题:注意语气,质疑:什么句?为什么没有标点? 使学生了解文章题目不加标题的常识。
三、自由读课文
1.自学生字,读准字音。2.同桌互相检查。
3.自由读课文,整体感知:题目中的问题是谁提出来的? 4.熟读课文,进一步感知课文: 出示:
小猴在哪里找空气?找到了吗?它知道了什么? 5.自学感悟。
四、交流汇报: 1.小组交流。
2. 空气所在肺里 作用供氧气 3.总结:空气究竟在哪里?
五、分角色朗读课文。
1.自愿结合,人数、形式自选。2.练习朗读。3.汇报、评议。
六、布置作业:从下列作业中任选一项。
1.调查、了解空气在什么地方?有什么作用? 2.续写课文。
3.设计关于空气的手抄报。教学反思:
语文百花园三
一.教学要求: 通过词句练习,了解同音字的不同,继续激发学生对汉字的兴趣,引导学生自主收集同音字,进行区分;初步了解重叠词的特点,积累词语;通过对一般陈述句和“把”字句的朗读感悟和转换练习,培养学生的语感,丰富学生的语言,提高表达能力;朗读、理解并背诵关于名人关于读书的名言,懂得读书的重要;运用已有的阅读知识和能力独立阅读《第一个望远镜》,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激发学生观察、思考的兴趣;通过练习请假和学习写请假条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二、教学时间:三课时。
三、.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内容:语海畅游、积少成多、阅读平台。一.谈话引入,区分同音字:
1.在汉字中有很多有趣的字,板书:
须需
2.问:谁知道这两个字念什么?板书音节。
3.那么这两个字有什么不同呢?你能分别组一个词吗? 4.体会一下两个字有什么不同?查查字典。5.你还知道哪些这样的字?说一说。6.板书学生说的字。
7.引导积累:课下我们可以多积累些这样的字。召开一次同音字大聚会。二.照样子写词语:
1.谈话导入:其实汉字中不仅有很多有趣的字,还有很多有趣的词语,看,这些词::灰灰蒙蒙。引导学生思考:这个词有什么特点?(前面是表示颜色的,后面两个相同的字表示灰的样子。)2.像这样的词你还知道哪些?
3.填空体会,总结:这样的词语叫做ABB式的重叠词。它可以把颜色表示的更形象、具体。我们在写句子时可以学习用这样的词语。三.照例子改写句子:
1.引入:刚才我们学习了同音字和重叠词,下面我们看两个句子: 2.出示:
走马灯吸引住了茅以升。茅以升被走马灯吸引住了。3.指名读:
思考:两句话意思一样吗?“被”前后内容什么关系? 4.拓展练习:你能仿照例句说话吗? 出示:我们打开了电脑。指名让学生改写: 5.自由练习说句子。6.语言实践: 学生练习纸:
(1)妈妈搬来了花盆。(2)小明踩脏了语文书。(3)小猫捉到了老鼠。2.小组交流、纠正。
第二课时
一.积少成多:
1.谈话引入:同学们,你们一定都喜欢读书吧?谁能说说你为什么喜欢读书? 2.课件出示名人名言:
3.自由读,思考:这些语句都是关于什么内容的? 4.小组讨论:每句话什么意思? 5.背一背,同桌互相检查。二.阅读平台:
1.自由读短文《第一个望远镜》,圈出不认识的字。
2.用自己认为合适的方法认识生字(问同学、查字典、拼音节)。3.小组合作朗读,检查字音掌握情况(分自然段、分部分等方式)。4.指名分段读,思考有什么不懂的问题?
5.学生质疑,教师板书问题,同时出示文后思考题:
一次偶然的发现后,利普西是怎样做的?他这样做取得了什么成就? 6.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
7.小组讨论,小组汇报,互相补充、纠正。三.能说会道: 1.谈话引入: 2.读懂题目要求:
3.明确口语交际练习的内容和方式:
几种请假方式?分别需要哪些角色进行表演?表演时分别会说什么?
4.分别以两种方式进行表演,师生评议。
5.同时以评价和追问及点拨的方式提高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礼貌、简练、明确、清楚等。)
6.板书响应的词语。
第三课时 一.谈话激趣:
上节课我们进行了关于请假的口语交际练习.如果我们不能用说的方式请假该怎么办呢?下面我们就来学习写请假条。二.课件出示请假条:
1.仔细观察请假条,看看你都知道了什么? 2.归纳学生所说。题目:在中间。
称呼(假条给谁写的):左上角。正文:开头空两个格。
落款:右下角。(与请假人的关系、姓名,之间空格)写假条的日期:落款下面。3.探究正文写法:
(1)引导学生默读思考:你发现写请假条要注意什么?(2)小组讨论。
(3)以小组方式汇报,师生补充,总结: A语言简练、意思清楚。B内容:请假原因、请假时间。C文明礼貌(您、请。)4.练习写一张请假条。5.小组交流,修改。教学反思:
2011年秋季小学语文S版第五册第四单元教学设计
13、《古诗两首》
早发白帝城
一、教学目标:
1、学习古诗《早发白帝城》,认识诗中生字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理解诗意,体会诗人归心似箭、轻松愉快的心情。
4、默写古诗。
二、教学时数:1课时
三、教学过程
一、激趣揭题
李白的《早发白帝城》更是脍炙人口。故白帝城又有“诗城”之美誉。(板书课题)
二、交流资料,知诗人、解诗题。
三、读诗认字,抓字眼、明诗意。
1.诗人李白早晨从白帝城出发写下了一首怎样的诗呢?
2.解决生字
3.谁愿意把诗读给大家听呢?
4.引导他们用查字典或和同学交流的方式搞清楚重点字、词的意思。
5、,引导学生读诗,体会诗中的重点字词。
6、.这首诗到底讲什么呢?同桌互相说说诗意。
7、.谁愿意说给大家听呢?
8、指名学生带着自己的理解朗读这首诗。
四、创设情境,想意境、悟诗情。
1.诗人写这首诗,描绘了怎样的意境?表达了自己什么感情呢?
2.引导学生把自己的独特感受,有感情地朗读出来。3.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全诗,内化情感。
五、拓展背诵,指导写字。
1.同桌有感情地朗读诗,背诵诗。全班交流背诵情况。
2.谁还读过李白的其他诗呢?引导学生交流课外内容。
3.复习本课6个生字。引导学生说说自己怎样记住这些字的?
4.指导“诗”“帝”“岸”的书写。
六、结束课堂,布置作业
1、默写《早发白帝城》
2、收集李白创作的其他古诗。
板书设计:
早发白帝城
千里江陵一日还。
轻舟已过万重山。
(轻松、愉悦)
绝 句
一、教学目标:
1、学习古诗《绝句》,认识诗中的生字新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理解读意,体会诗中描绘的美丽景象,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赞叹与热爱。
二、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背诵古诗《早发白帝城》。
2、指名复述古诗大意。
3、教师小结导入:李白归心似箭,两岸风景如画,他却无心欣赏,真是可惜。今天,老师要好好地与大家一起来欣赏一个地方的春天美景。
4、板书课题:《绝句》。
二、揭题后讨论:你知道“绝句”的意思吗?
简介杜甫:唐代诗人,自幼好学,7岁就会吟诗,他的诗流传下来的就有1400多首,被誉为“诗圣”。
三、自由朗读课文,初步了解诗句的意思,然后思考:诗中描写了那些景物?描写的是什么季节的景色?诗人在什么位置看到了这般景色?
四、练习填空,理解诗句的意思。
(1)在()内填入描写景物的词语。(2)在______上填入表示数量的词语。
(3)在____上填入表示动作的词语。
五.分组读一读填入的词语,体会这些词语在诗中的作用。
(l)“黄鹤”“翠柳”“白鹰”“青天”这些词语有什么特点?
(2)请将4个数量词分成两类(实数和虚数),联系诗句说说“千秋”“万里”各说明了什么?
(3)读一读诗句,想一想,4个动词中,哪些真动,哪些“不动”。再次读诗句,读准“泊”的字音,感受诗的意境。诗的前两句描写的是动态,后两句描写的则是静态。六.用自己的话说说诗的意思,注意加上描写色彩和形态的词语。
七、有感情地背诵诗歌,感受诗中所描绘的优美景色感受诗人用词的精妙之处。
八、识记生字,布置作业。
(1)书写生字词。
(2)背诵、默写《绝句》。
(3)收集描写春、夏、秋、冬的古诗各一首。
板书设计:
绝句
黄鹂 翠柳 白鹭 青天
千秋雪
万里船
(迷人、壮观)教学反思:
14、庐山的云雾
一、教学要求:
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庐山云雾的奇幻美丽,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4.初步认识总分段式,重点学习第2、3自然段的写法。
二、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简介庐山的云雾。揭题。(板书:庐山的云雾)
2.谈话导入:庐山的云雾这一神奇的现象吸引了无数中外游客,令每一位到过那里的人都流连忘返、回味无穷。庐山的云雾到底奇妙在何处呢,通过学习我们就知道了
二、自读课文,了解大意
1.提出自学要求:读准生字字音,将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思考:课文有几个自然段?每个自然段写的是什么?
2.学生自读课文,同座位互相讨论第二个问题:每段写了什么?
3.检查学生自学情况:
出示词语卡片,检查字音是否读准。
指名逐段朗读课文,每读完一段及时正音,并说说这段主要讲了什么。
三、齐读课文,说说课文描写了庐山云雾的哪些特点
(这篇课文主要写了庐山云雾的两方面的特点,一是千姿百态,二是瞬息万变)
四、教学生字词
突出下列字形的书写指导:
幻、添
重点理解的词语:
秀丽、尤其、缠绕、弥漫、变幻、千姿百态、瞬息万变
五、作业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2.抄写生字
第二课时
一、检查复习
1.听写生字词。
2.指名学生朗读课文。
二、细读课文第1自然段
1.默读、思考:第一自然段共有几句话?每句话是什么意思?
2.指名回答,互相交流,教师点拨,指导朗读引背。
第一句:“秀丽”是什么意思?
第二句:“尤其”是什么意思?庐山的云雾特别在哪里?指导有感情地朗读一、二两句。
第三、四句:在山上游览、漫步,会有什么感觉?(用课文中的语句回答)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云多)启发想象。
3.有感情地朗读第一自然段并引导背诵。
4.小结:围绕云雾多,写出了游人漫步山道的感觉。总写了变幻无常的云雾给庐山的景色增添了神秘色彩。
三、细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1.自读课文,找出中心句。
2.齐读中心句,说说这一段是围绕庐山的云雾哪个特点来写的。(板书:千姿百态)
3.轻声读文,联系情境,说说“千姿百态”是什么意思。哪些语句写出了云雾的千姿百态?(读书回答)
4.再读课文,想想作者用什么方法具体地写出了云雾的千姿百态的。(打比方)
5.齐读第一句,引读分述部分:那些笼罩在山头的云雾~那些缠绕在半山的云雾~云雾弥漫山谷~云雾遮挡山峰~
6.指导有感情地朗读,体会比喻句之妙用并引背。
7.联系语境说说“笼罩”、“缠绕”、“弥漫”的意思;练习用“千姿百态”造句。
8.小结:这一段围绕中心句,具体地描绘了云雾在四个不同的位置所呈现的不同姿态,突出了庐山的云雾千姿百态这一特点。
9.讨论学法:画出中心句——认识云雾特点——理请总分关系——感受云雾现象——练习背诵课文(以读贯穿学习的全过程)。
四、运用学法,自学第三自然段
五、检查自学情况
六、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七、总结全文
1.小结:总分的写法突出了庐山云雾的三个特点——多、千姿百态、瞬息万变。
2.引导学生逐段背诵课文。板书:
庐山的云雾
多
庐山的云雾(千姿百态瞬息万变)
教学反思:
15、锡林郭勒大草原
一、教学目标:
1、能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展开丰富的想象理解句子的意思,体会草原神奇而美丽的景象。
2、感受锡林郭勒大草原的广阔美丽,充满无限生机,产生喜爱这个地方的思想感情,并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培养学生积累、运用语言的能力。
3、激发情感,想象创新,自编自创一首小诗或续写歌词。培养学生想象创新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感受锡林郭勒大草原的辽阔美丽,产生喜爱这个地方的思想感情,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三、教学难点: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展开丰富的想象理解句子的意思,体会草原神奇而美丽的景象。激发情感,想象创新,自编自创一首小诗或续写歌词。
四、教学过程:
一、课题导入,初步感知课文
1、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第15课——《锡林郭勒大草原》
2、齐读课题
哪一个自然段让我们感受到锡林郭勒大草原的广阔?(第二自然段)
二、阅读理解,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先自己读读第二自然段,想想从那儿感受到锡林郭勒大草原是广阔的,再和小组的同学一起讨论讨论。
(1)(蓝天底下,满眼绿色,一直铺向远方。从这儿能感受到草原的广阔,无边无际,而且都是绿色,很美。)
除了广阔,还感受到了什么?(美丽)[板书]
读出你的感受来。
(2)(山岭上,深谷里、平原上,覆满了青青的野草,最深的地方可以没过十来岁的孩子,能让他们在里面捉迷藏。这里的草很多,到处都是;也很高,能把我们没过,还能捉迷藏,很有意思,说明草很茂密。这里的景色很美。能够说出自己的理解)
如果这样写,还有这种感受吗?(品词品句)
草原上到处都是青青的野草,最深的地方的草深极了。
山岭上,深谷里、平原上,覆满了青青的野草,最深的地方可以没过十来岁的孩子,能让他们在里面捉迷藏。
(比较,感受,重点理解到处都是,很广阔,有趣。)
自己读读,读出自己的理解。
指名读
再读读这两句,读出大草原的广阔与美丽来。(有感情的朗读)
还能从哪儿感受到草原是广阔美丽的?
(3)(高低不平的草滩上,嵌着一洼洼清亮的湖水,水面映出太阳的七彩光芒,就像神话故事里的宝镜一样。草原的湖水很清亮,像宝镜一样。在草滩之中,嵌着一洼洼清亮的湖水,水面映出太阳的七彩光芒,就像神话故事里的宝镜一样。一洼洼说明湖水很多,清亮说明湖水很清,能映出太阳的七彩光芒,真美!)
水面映出了太阳的七彩光芒,想想还映出了什么?
(展开想象:映出了蓝天白云的倒影;映出了小草那绿油油的身影;映出了牛羊喝水的身影。)
我们再读读这一洼洼清亮的湖水。
除了青青的野草,像宝镜一样的湖水,还有什么呀?
(4)(还有各种各样的野花。有鲜红的山丹丹花,粉红的牵牛花,宝石蓝的铃铛花,散发着阵阵清香。不光有绿色,还有其它花的颜色点缀着,还散发着清香,这里的景色真美。)
野花为草原增添了缤纷的色彩,有()有(),还有(),散发着阵阵清香。
2、教师范读。请同学一边看画面,一边听,感受锡林郭勒草原的美丽。
3、此时此刻,你最想说些什么?(表达喜爱之情)
1)、请学生放声自由读
2)、指名读,感受广阔美丽
3)、小结:作者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美丽的画卷,先是青青的野草,再展现了(),最后是()。
三、学习第四自然段
1、我们知道草原不仅是广阔美丽的,而且还是个欢腾的世界。
2、轻声读读第4自然段,想想是因为有什么,才使锡林郭勒大草原成为一个欢腾的世界?
(1)说(训练学生用因为„„所以„„说话。)
(2)训练语言(因为矫健的雄鹰„„所以„„)
(3)小组同学连起来说说。
(4)听录音:小牧民多么快乐,所以神气的挥舞着鞭子放声歌唱„„他在歌唱什么?
四、想象、创新
今天,我们来到了锡林郭勒大草原,看到了大草原广阔美丽的景色,又感受到了草原是个欢腾的世界,此时此刻,你最想说些什么?(表达喜爱之情)
你最想做些什么?(画画,唱歌,写诗)
我们一起创作一首歌草原新歌。
学了课文,你最想歌唱草原的什么?
(联系课文内容,表达自我感受)
请小组的同学一起合作完成自己的创作。
展示创作并评价(在歌声中结束本课)板书设计
15、锡林郭勒大草原
广阔美丽
欢腾的世界 教学反思:
16* 赵 州 桥
一、教学目的要求: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赵州桥既坚固又美观的特点,体会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从而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新词的意思。
3.体会一段话中,句子之间的关系,知道这段话是围绕什么讲的。
4.学习作者观察事物的方法。
二、教学重点难点:
课文的第2自然段介绍了赵州桥设计上的特点和好处,这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三、教学时间:两课时。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看图导入新课,初识赵州桥。
谈话:请同学们看图上这座雄伟而美观的桥,谁知道它叫什么桥?在什么地方?有什么特点?是谁设计建造的?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大意。
1.教师范读课文,要求同学们认真听老师读,仔细看课文,用心记。教师读完后,请同学们不看课文,谈谈你知道了有关赵州桥的哪些知识,看谁记得既准确又多。
2.同学们谈谈自己记忆的内容。
3.朗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
三、细读课文,了解各自然段主要内容。
1.轻声朗读课文,说说各自然段的主要内容。
2.在理解各自然段的基础上,完成填空:
(1)赵州桥是世界闻名的石拱桥。
(2)赵州桥既非常雄伟,又十分坚固。
(3)赵州桥不但坚固,而且美观。
(4)赵州桥是我国宝贵的历史遗产。
四、朗读课文,质疑,解决文中不理解的词语。
五、课堂练习。
1.抄写生字,并用生字组词。指导书写“毁”字。
2.读一读课后第一题,联系课文想一想这些问题分别在哪些自然段。
第二课时
一、铺垫导入
这一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赵州桥》(板书课题)。提问: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什么?
二、精读课文,理解内容,指导学习方法。
1.学习第1自然段(齐读)。
(1)读了这一段你知道了什么?
(2)请根据第一段内容用“因为„„所以„„”说一句完整的话来赞美赵州桥。
(3)以自豪、赞美的语气朗读第1自然段。
(4)回忆学习过程,掌握学习方法。第1段的学习过程是以朗读为主线,深入理解课文。学习方法是:一读,了解写了什么;二读,抓住词语,理解作者是怎样写的;三读,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学习第2自然段。
(1)自读并思考:全段有几句话,说说每句话的主要意思。整个自然段是围绕哪一句话来写的?
(2)指名朗读,其他同学边听边划出文中具体写赵州桥雄伟坚固的词语和句子。重点理解“这么长的桥”、“全部用石头砌成”、“没有„„只有„„横跨„„”、“创举”各是什么意思。
(3)同桌讨论上述词语在说明赵州桥雄伟坚固中的作用。
(4)练习用“因为„„所以„„”的句式向大家介绍赵州桥的雄伟坚固,以及其建筑结构在建桥史上的创举。
(5)“创举”是什么意思?这种设计在建桥史上是一个创举,是指怎样的设计?理解“既„„又„„”句式。
出示文字:“这种设计在建桥史上是一个创举,既减轻了流水对桥身的冲击力,使桥不容易被大水冲坏,又减轻了桥身的重量,节省了石料。”①划线部分的内容为可移动的文字片。②出示投影片后要求学习朗读。第一遍朗读按课文原句顺序进行。第二遍朗读时可将前后两条划线部分内容互相交换。这样,使学生从朗读的实践中理解“既„„又„„”是同一内容的两个方面,体会并列句式关联词语的使用。③在朗读中要求学生说出“减轻”和“节省”的反义词。)
(6)指导学生以赞美的感情朗读第2自然段。
(7)引导学生小结:赵州桥非常雄伟,十分坚固。
3.学习第3自然段。
(1)轻声读课文,讨论:
①第3自然段主要写什么?第3自然段和第2自然段的内容是怎样联系起来的?
②第3自然段是围绕哪一句话写的?
(2)练习填空:
栏板上雕刻着精美的图案:有的刻着两条相互缠绕的龙,嘴里吐出美丽的水花;有的刻着两条飞龙,前爪相互抵着,各自回首遥望;还有的刻着双龙戏珠。所有的龙似乎都在游动,真像活的一样。(①划线部分内容为可移动的文字复片,便于学生完成填空后,变换句子的顺序反复朗读,从实践中理解分号的作用。②在练习完毕,从实践中使学生了解分号的实际作用后,启发学生从感性上初步认识先总起后分述再总结的写法。)
(3)小结:赵州桥的栏板上雕刻着精美的图案。
4.学习第4自然段。
(1)思考:课题是“赵州桥”,课文1至3自然段已把赵州桥建造的年代、外形特点和栏板上精美的图案作了介绍,为什么还要写第4自然段?
(2)联系课文说说你对“赵州桥表现了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是怎样理解的;对“赵州桥是我国宝贵的历史遗产”又是怎么理解的。
(3)大声朗读最后一个自然段,要读出自豪的感情。
三、读课文,回顾总结。
1.朗读课文,进一步体会文章的主要内容。
2.填空:这篇课文讲的是历史悠久,世界闻名的赵州桥既坚固又美观,它的建造是建桥史上的一个创举,充分体现了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教后反思:
语文百花园四
一、教学要求:
1、辨析形近字,了解形声字的构字特点。
2、练习将两句话合并成一句话。
3、读读背背古诗《鹿柴》。
4、阅读诗歌,体会雨中树林的美妙。
5、练习介绍家乡。
二、重点、难点:
1、正确辨析形近字。
2、介绍家乡,激发学生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时间:3课时
第一课时
一、比一比,在组词。
1、认读四组形近字。
2、比较它们的不同。
3、指名扩词后纠错,然后读一读。
二、把两句话合并为一句话。
1、读题明题意。
2、读题中例句,掌握合并句子的方法。
3、学生齐读例句,再次感受合并的方法。
4、放手,让学生独立完成合并句子的练习。
5、教师小结:平时说话、写话时遇到类似的情况,也就是由同一个主语完成两个或两个以上活动时,后面的主语就可以适当省略。
三、读读背背古诗《鹿柴》
1、学生自由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指名读诗。
3、集体评议,纠错正音。
4、认识多音字:柴、鹿柴。
5、理解诗题:鹿柴——表示一个地名。
6、学生练习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
7、说说你读懂了哪些诗句,给大家介绍介绍。
8、学生想象诗中所描述的景象,练习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9、练习背诵古诗。
10、认识诗人王维:也是唐代著名的诗人,创作的许多古诗都是描写自然景物与田园风光的。
11、师生交流王维创作的其他古诗。
四、结束课堂,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完成“阅读平台”与“能说会道”
二、教具准备
课前调查:走走、看看、问问,了解家乡的风景名胜与风土人情。
三、教学过程
一、阅读平台——雨中的树林
1、谈话导入。
2、初读诗歌,感知大意。
3、精读诗歌,体会雨中树林的美妙、神奇。
4、学生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5、在这四小节的诗歌中,主要是围绕哪一个小节进行描写的?
6、教师总结:诗歌按照从总到分的写作方法,运用了拟人的手法,把雨中树林发生的事情写得十分生动、有趣,让我们感受到了雨中的树林犹如一个新奇、美妙的童话世界。
7、学生有感情地齐读诗歌。
二、能说会道——谁是最佳小导游
1、指名认读本题中的提示。
2、学生明确本次口语交际的内容与任务。
3、学生独立准备口语交际的内容
4、指名反馈,联系介绍家乡。
5、集体评议,指导学生进行清楚,有序地介绍家乡,突出家乡的美丽或可爱。
6、四人组成一个学习小组,小组成员相互介绍,交流。
7、各小组推选一名小导游,在全班交流、介绍。
8、其他同学认真倾听,不懂或不清楚的地方,举手向小导游提问,请小导游认真回答。
9、全班评议:十佳小导游。
10、教师总结:家乡有勤劳善良的人民,家乡有美丽的风光,家乡有有趣的风土人情,家乡有我们幸福的家园,我们不仅要了解家乡、热爱家乡,我们还要好好学习,长大建设家乡、美化家乡。
三、结束课堂,布置作业。
第三课时
一、教学目标:完成“笔下生辉”。练习描写身边的一处景物。
二、课前准备:课前观察自己身边的一处景物。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明确习作要求。
1、教师:细心的孩子一定能够发现,在我们身边有许多美丽的景物。如:树林、小河、田野、道路、建筑„„,今天我们就来练习动笔赞美它们。
2、教师板书:介绍一处景物。
二、观察表达,口头介绍
1、说说你最喜欢身边的哪一处景物?问什么?
2、出示提示,引导观察、说话。
3、学生按提示独立观察,准备描述。
4、指名反馈。
5、集体评议。
6、同桌互相介绍,互相评议。
三、理清思路,动笔写作
1、教师导言:现在就请大家把自己所说的再整理一下,然后动笔开始写作。
2、学生独立写作,教师巡视检查,进行个别指导。
3、作品展示、评析、练习修改。四.结束课堂,布置作业。教后反思:
第三篇:S版七册语文第1、2单元教学设计
2012年秋季小学语文S版第七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
1、《绿叶的梦》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抓住课文的重点部分,逐步读懂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五自然段。
3按认读和读写的不同要求,学习本课生字新词,掌握“苇叶、搜集、汇拢”等词语。
4通过本课学习和相关的语文实践活动,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的情感,激发学生创造美好童年生活的兴趣。
教学重点:
抓住课文的重点部分,逐步读懂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学难点:
边读边想象作者描写的搜集树叶的情景,体会作者当时的快乐心情。教学准备:
1教学准备:演示文稿(图片、视频、文字);树叶贴画(或其它树叶、高粱秸制品)。
2课前学生进行调查:现在的学生都玩些什么。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明确单元学习任务:
1导入:今天我们开始新年段、新学期、新单元的学习,同学们做好准备了吗?让我们一起去遨游语文天地吧!
2浏览“单元导读”:
这个单元给我们讲述的是作者们的童年故事,他们的童年是怎样的?和我们的童年生活有什么不同吗?
在新的学期里,我们又将开始怎样的语文学习?注意提高什么能力?
浏览“单元导读”,找出问题的答案。
3交流体会:
①汇报“读懂了什么”。
②说说自己想怎样学习这个单元;或说说自己学习中存在的难题。
二、进入第一课《绿叶的梦》的学习:
1导入:下面我们开始学习《绿叶的梦》这一课。
2释题激趣:看到这个题目,你有哪些思考?(从“绿叶”、“梦”、“绿叶的梦”三个角度谈均可)
[教师提示]①绿叶:哪里见过?象征什么?可以做什么用?等
②梦:可以让学生组词,体会“梦”的情感内涵。
③绿叶的梦:启发质疑。
小结:(整合学生发言,导入课文阅读)
3范读课文,初步感受:
⑴边听边思考:作者通过哪些事来反映自己的童年生活的?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
⑵听读思考,交流感受:
⑶小结:作者就是抓住与绿叶有关的几件事,向我们讲述了她快乐的童年生活,让我们不禁产生羡慕之心。愿意自己读读这篇课文吗?(导入下一环节)
4学习本课生字词:
⑴检查生字自学情况:
出示生字卡,检查认读情况,指导难写或易错字。
⑵自读课文,画出新词,并把带新词的语句读一读;把自己喜欢的词语摘录到“词语花篮”中。
⑶解词:(根据学生掌握情况进行选择)
⑷小结:同学们都掌握了生字的认读,对新词也有了了解,希望通过学习课文,更好的掌握这些生字、新词。
5按要求自读课文:
⑴提出自读要求:
默读课文,标出自然段号,看看哪几个自然段是讲同一个意思的。(用▲分段)
出声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
与周围同学交流自己的学习心得和存在的问题。
⑵学生按要求自学。
⑶组织班内交流:
检查分段情况;汇总好的词语;指名朗读喜欢的段落;提出需要解决的问题。
6作者简介:(有时间再安排)
葛翠琳,著名儿童文学作家,现任冰心奖评委会副主席兼秘书长。
半个世纪来坚持写童话,力求在童话创作中追求真善美的境界,形成自己独具的风格。主要作品《野葡萄》、《会唱歌的画像》、《翻跟头的小木偶》《春天在哪里》等曾获国内外多种奖项,并被译成英、法、德、俄、日等多种文字出版。丹麦、瑞士、前苏联、日本、泰国等报刊对其作品都有过介绍和评论,港台地区出版过她的繁体字中文版童话图书。
葛翠琳曾出访法国、瑞士、泰国、日本并讲学。70年代末期任中国作家协会儿童文学委员会委员,80年代末曾任瑞士儿童图书国际奖评委。1990年与韩素音等人创办冰心奖,并一直主持冰心奖工作,为培养儿童文学作者尽心力尽力。90年代曾连任北京市政协委员,全国妇联执行委员。
小读者喜欢她的书,是她最高兴的事。7布置作业:
⑴抄写本课生字词。
⑵继续熟读课文,特别是自己喜欢的段落。⑶试着自己解决课上提出的问题。
⑷阅读《野葡萄》(或自己收集作者的作品)[选做] 野葡萄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板书课题,齐读;
2回忆、梳理学生质疑,确定重点问题:
同学们在上节课的学习中,提出了一些问题,还记得吗?(指名说)
哪些问题在课余学习中已经解决?还有哪些没解决?
3导入:同学们通过自主学习,尝试解决了一些问题,有些还未解决。这节课,我们就进一步学习课文,一起解决剩下的问题。二默读全文,思考问题:
1出示默读要求:
⑴默读课文,思考:作者童年有什么美好的回忆?
⑵你对那部分最感兴趣,反复阅读。
2学生自读课文。三深入学习课文:
1回答问题,梳理内容:
作者童年有什么美好的回忆?(简练概括出意义段或自然段的段意)
2学习第一自然段。
⑴指名读第一自然段。
⑵演示图片,提出质疑:
①出示图片——课文中提到的那些儿时的玩具。
②指名读第一自然段前几句,齐读最后一句话。
③启发:大自然提供我们许多的玩具,带给我们无穷的乐趣,但是作者为什么“最着迷”于绿叶呢
3浏览课文,从文中找到问题的答案。
⑴浏览课文。
⑵交流自己的意见。(可以读一读课文,可以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⑶处理“泡泡框”,理清与其它各段的关系。[随机板书]
4根据学生选择,逐段学习课文重点部分:(2——6自然段)
[学习3——6自然段,不一定按顺序,学生最喜欢哪个自然段,读一读,然后深入学习即可]
⑴第三自然段:写“我们”采集绿叶的快乐。
①指名读课文,然后说说自己为什么最喜欢这部分内容。
②出示词语练习:
*(密密)的树林(杂草丛生)的河边(广阔)的田野
*(爬)大树(钻)丛林(串)项链(做)戒指和手镯
*照样子摘录词语:元宝树叶(菟丝子草、豆角花、野菊花)
③自读课文,注意练习中出现的几组词语,从中体会采集绿叶带给“我们”的快乐。[随即解决与本段有关的问题]
④指导练习感情朗读。
⑤指名读本段课文,齐读本段最后一句。
⑥小结:从同学们的朗读中,老师能听出,你们已经体会到作者采集树叶时的快乐。(再齐读本段最后一句。)
⑵第四自然段:写采集绿叶也会争强和探险,甚至受伤。
①指名读课文,然后说说自己为什么最喜欢这部分内容。[随机板书]
②默读思考:采集树叶的活动几乎使每个人受了伤,这与快乐有什么关系?
③交流体会。[随即解决与本段有关的问题]
④练习有感情朗读。
⑶第五自然段:写秋天的收获更大。
①指名读课文,然后说说自己为什么最喜欢这部分内容。
②结合“泡泡框”谈体会。[随即解决与本段有关的问题,随机板书]]
③指导练习有感情朗读。
④试背诵本段。(时间允许可以齐背或指名试背)
⑷第六自然段:写老师让“我们”观察并讲述这些叶子,从而“我们”知道了许多民间传下来的药方,了解了许多丰富有趣的生活知识。
①指名读课文,然后说说自己为什么最喜欢这部分内容。
②出示一些叶子的图片(先出示课文中提到的,再补充课外的)
③学生边看图片便说出这些叶子的药用(课内的);教师说出其它(课外补充部分)叶子的用途。
④结合课文内容,同学间交流收获。[随机板书]
四总结全文:
1结合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回答问题“课题为什么叫《绿叶的梦》?”
2对比自己的童年生活,谈谈学习后的感受。
3回忆作者的表达方法,说说有什么值得借鉴的。
4总结语:作者的童年是快乐的,他们投身大自然,尽情享受大自然送给他们的童年礼物,在记忆中留下深刻的印记。同学们羡慕作者与大自然的亲近,羡慕他们的快乐,而我们更应该羡慕他们富于创造的一双小手。希望通过本课的学习,唤起我们对快乐的追求,为自己留下美好的童年记忆。
五布置作业:
1继续练习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五自然段。
2组织一次小组活动:(三选一)
3预习下一课。
内容:①交流自己童年有趣的故事。
②设计一次活动,享受童年快乐。
③走访长辈或邻居,搜集大人们的童年生活趣事。教学反思:
2.《芦叶船》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6个生字,会写10个生字。
2.抓住课文的重点部分,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儿时的童心童趣。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抓住课文的重点部分,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儿时的童心童趣。教具准备:生字卡片、自制的小纸船或小木船,教学挂图。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老师出示自制的小纸船或小木船:同学们玩过自制的小纸船、小木船,也从商店买过玩具轮船、舰艇,但是你玩过从大自然中得到的芦叶船吗?这节课让我们一起随着作者走进大自然,采摘芦叶做小船。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生字多读几遍,想办法解决不理解的词句。
2.同桌合作,轮读课文,互相欣赏。
3.小组合作学习。
1)组员轮读课文。
2)联系课文内容,每人准备提一个有探究价值的问题。
4.各组代表发言,教师梳理问题。着重引导学生探究下面三个问题:
1)课文讲了关于芦叶船的什么事?
2)芦叶船给作者的生活带来了什么?
3)“我们”放芦叶船时产生过哪些联想,为什么会产生这些联想?
三.自读自悟,想象画面。
1.学生默读课文,一边读,一边试着在头脑中想象画面,同时也可以用自己的方式书写感受或标注问题。
2.小组互相交流
四.指导书写,巩固字词。1.交流认字方法。
2.提示写字中易出错的地方。五.布置作业 1.抄写字词。
2.读读自己感兴趣的部分。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
1.听写本课词语。
2.同桌互评互改。
二.研读品味,感受作者的童年生活
1.谈话导入。作者笔下的童年生活非常有趣,读着读着,一幅幅生动的画面就浮现在我们的脑海,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来感受作者童年的快乐吧。
2.合作学习,感受童年的乐趣。
(1)同桌一起细细的品读课文。课文写了关于芦叶船的什么事?找出有关段落有感情地读一读。
(2)“我们”做成芦叶船,放在家乡的小河里,放在长江里。说说“我们”放芦叶船时产生过哪些联想?为什么会产生这些联想?(小组交流,各抒己见)
(3)通过交流,通过感悟课文的内容,你现在最想说什么? 三.朗读训练,加深体验
1.最后一段是作者丰富的联想,我们应该用怎样的感情来读?
2.有感情的朗读最后一段。四.读背说写,积累语言
1.配乐朗读课文。
2.把喜欢的句段多读几遍,熟读成诵,摘抄生动优美的语言。
3.能画一画你想象中的芦叶船吗? 五.拓展延伸
你喜欢作者的童年生活吗?你希望自己的童年生活是怎样的? 六.作业
1.理解句子。
2.课外阅读《芦苇》和《风筝》。教学反思:
3.《一只贝》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教育:认识珍珠形成的相关知识,懂得贝的可敬在于用血肉磨制成了美丽的珍珠。
教养: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贝的可怜与可敬。
2、认读相关词语,正确书写四会字。
发展:
1、加强领悟能力。
2、发展联想思维的逻辑性。教学重点和难点:
1、感情朗读,体会贝的可怜和可敬。
2、理解贝为什么可怜又可敬。教学媒体:多媒体网络课室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景渲染,导入新课。
出示视频:(海潮汹涌,贝壳涌上沙滩)
画外音:这节课黄老师要带大家来到大海边,欣赏美丽的海景,倾听悦耳的潮声。让我们在欣赏这些色彩斑斓的贝壳的同时,也来认识一只独特的贝。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30课《一只贝》——齐读课题。
(教学前,我针对二年级学生具有有意注意极易涣散,理性思维较弱,感性思维较强等心理特点,制定了兴趣产生--情趣保持--志趣衍发的教学思路。一开始,运用录象演示,创设情境,引起学生读课文的兴趣,达成志趣衍发,提升学情的目的。)
二、初读课文,理解大意。
1、进入自读课文系统,同桌互助合作地自学课文。
(我让孩子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孩子有的大声读,有的轻声读,有的边读边用铅笔在划着什么,还有的读完后就与同桌交流着什么。对于这些方式,我都表示许可。在我看来,学生的思维方式不同,读书的方式更是不同,让他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能调动学生读的积极性,充分感知课文,学生无拘无束地展示读的个性,体验着语文实践带来的快乐。)
2、认读难字及相关词语。
3、说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三、品读欣赏,体会贝的可怜与可敬。
1、(1)快速浏览课文,找出最令你感动的片段,用()标出,想一想,为什么会令你感动?
(2)同桌交流。
2、集体分享精彩之处,相机讨论理解:
(1)“这是一只可怜的贝,也是一只可敬的贝?”
(2)你认为这只贝具有什么样的品质?(坚强、可敬、乐于奉献——)
(一、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的教育。然而,我们面对的都是有差异的全体学生,尊重个性,发展个性是素质教育的宗旨。学生因受遗传特质和生活环境的影响,导致不同的思维方式和性格倾向,依据智能多元化理论,人的智能倾向各不相同,因此,学生学习活动是富有个性的过程。教学中应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性特征,允许学生用不同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用不同的知识与方法解决问题。加德纳说过:每一个孩子都是一个潜在的天才儿童,只是经常表现为不同形式。所以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因此,在这个环节,我让学生从自己的阅读体会出发,找到令自己最感动的片段、阐述令自己感动的理由。在集体交流这个环节,学生的发言令我及听课老师欣喜不已:一千个读者眼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人的阅读体会、表达方式都不同,答案千差万别,百花齐放。
二、学生正是因
为有与众不同的想法,各个都希望能与人交流,便又形成了争先恐后、抢着发言。在这里,我们看到学生们显得自信和好学。他们对自己的能力流露着自豪,对自己显得尊重。他们没有低头垂肩似有羞涩之感,而是显得内心充满力量。他们感到安全、放松;能自然地投入到学习当中。他们无需戒备,不用担心取悦他人或赢取每个项目。这也恰恰符合特级教师窦桂梅所说的:“如果每一个孩子都学会了认识自己,都找到自己是一个好学生的感觉,都有了自信和创造的尊严,他们获得的将是终身享用不尽的真正财富。”
三、在问题的设计上,我提出了:“你认为这只贝具有什么样的品质”的问题,充分挖掘教材中蕴藏的人文因素、美的因素,使学生不仅受到教材内容的演习,而且受到作者情感的熏陶,更进而在动态生成的学习过程中学习科学的思想和精神。)
四、拓展延伸
这是一只坚强、可敬而又乐于奉献的贝,从这只贝身上,你会想到一些什么样的人?接龙说,小组说,指名说。
(我认为,语文绝对不是只依靠教师就能学好的,它需要学生自己从鲜活的文字中感悟到独特的情感,因此,由一篇文章引发对多篇相关文章的阅读,加强课外知识的补充和在课内的渗透,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引导学生将课内学到的知识迁移、运用到课外去,不仅提高学生的学习情趣,而且有助于学生建立和谐的语文素养。)
五、学后心得交流
1、小结,过渡:同学们刚才所提到的这些人物,不管他们离我们远还是近,也不管他们生活在古代还是生活在我们身边,他们都拥有非常美好的品质,就像这只贝一样。我深深地感觉到:磨难或许会让人变得丑陋,但只要坚忍不拔,磨难过后就会拥有丰收的果实!
2、学完这一课,你有什么收获?可以用三言两语来表达,也可以自创名言或借用名人名言来概括
3、指名说、接龙说。
六、总结全课。
小朋友们刚才都说得非常精彩,我相信,假如将来你们遭受了磨难,只要想起这只坚强、有毅力的贝,你也会变得坚强起来,历经风雨而见彩虹;你也一定会像这只贝一样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教学反思:
4.《快乐的暑假》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读懂课文内容,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通过朗读,与诗歌所表达的情感产生共鸣。
3会认本课的生字“所、憧、憬、泼、率”。教学重点、难点:
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并产生共鸣。教学准备:
提前收集学生假期的生活照,制作成演示文稿。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读课题,激发阅读情感:
板书课题。齐读: 读到课题,有什么联想? 小结:“假期”的确是令人向往的,我们的许多梦想到要在那个时候实现。因此,“假期”也总是给我们留下美好记忆。让我们走进课文,重温假期的快乐。二自读课文,学习生字: 自读课文,查字典自学生字词。
交流学习成果:
⑴出示生字词,指名读。
⑵解释难理解的词语。
⑶练读课文,做到通顺流利。三范读课文,练习朗读: 范读课文,示范语气与停顿。(如果学生能力较强,可采取评读的办法)
自由练读,融入自己的情感,努力读出韵味。四结合实际,体会情感: 学生自由谈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问题。
第一节:结束学校生活,开始暑假生活,重拾书本外的童年。
第二节:暑假生活的快乐情景。
第三节:孩子们在海边开心的嬉戏。
第四节:孩子们自由成长的愉快心情。
(交流中如有问题,组织学生结合诗歌内容自主解决)
结合诗中具体诗句,说说自己在诗中感受到了什么快乐。结合自己的暑假生活,说说孩子们还会有哪些活动。[播放演示文稿]
(可以仿照第三节进行诗歌创作)有感情朗读全诗,抒发自己的情感与体会。
(同学互读、指名读、分读全诗、齐读均可)五总结: 为什么假期会带给我们如此的快乐?(避免对学校生活形成负面影响)
我们应该怎样更好的享受我们的童年生活? 总结语:拥有假期,拥有自由。在自由的时间里,我们更好的亲近大自然,实践自己的梦想,又为童年留下了一个又一个美好的回忆。希望我们过好童年中的每一天。六布置作业: 熟读诗歌,记住诗中出现的生字词。*仿照第三自然段,描写自己的快乐假期。(选做)阅读其它描写童年生活的诗歌。(见“积少成多”中的《田园乐》)板书设计:
4*快乐的暑假
学校生活
暑假生活
紧张
无拘无束
严肃
自由成长 教学反思:
《语文百花园一》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读准字音,丰富词汇。
2.感受打比方的写法的好处。
3.阅读短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4.读、背古诗,想象诗句描绘的画面。
5.通过言语训练提高表达能力。重点难点:
重点:能说会道
难点:学习仿写句子,了解打比方的句子的特点。教具准备:课件及图片 教学时间:3课时
第一课时 一.语海畅游——汉字真有趣
1.读一读,看谁读得最正确。
2.读一读,想一想:每组的字为什么读音不相同?
3.学生讨论。
4.教师点拨:汉字就这么有趣,同一个汉字,在不同的词语里,读音不同,意思也不同。
5.让学生多读几遍,读准多音字的读音,并理解每个字在词语里应该读特定的读音。
6.拓展:你还能说出其它的多音字吗? 二.语海畅游——词语搭配
1.出示“童年”开花图,以“童年”这中心词,让学生在四周填上合适的词语。
2.如:童年趣事,童年生活,快乐的童年„„
3.合作交流:四人小组互读、互听、互相纠正。
4.拓展:你还能用更多的词进行搭配吗?如:美丽的田野、绿油油的田野、一望无际的田野„„
5.老师小结。
三.语海畅游——照样子写句子
1.自由读例句,体会句子的特点。
2.学生讨论:这个句子描写的事物是芦苇,联想的事物是桅杆。把芦苇比作小船上的桅杆,我们把这样的句子称作“打比方的句子或比喻句”。
3.学生照样子写几句打比方的句子。
4.合作交流:四人小组互读、互听、互相纠正。
5.老师小结。
四.背诵古诗,积少成多
1.轻声读古诗,不认识的字,看拼音多读几遍。
2.将古诗大声读给同桌听,同桌专心听,欣赏,指点。
3.再读诗句,想象画面,比谁读得最有味道。
4.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背诗句。
5.拓展:课外收集描写田园风光的诗句。五.阅读平台——《一只小鸟》
1.轻声自由读短文,想想短文主要讲了什么?从整体感知文章内容。
2.细读短文,把自己最感兴趣的地方多读几遍,并说说为什么?
3.再读短文,讨论:(1)你想对那只小鸟说些什么?(2)你还想对用子弹打鸟的孩子说些什么?
第二、三课时
一.学习“能说会道”
1.创设情景,引导说话。
播放《童年》的歌曲,听了这首歌,你想到了什么?
2.明确交流要求。
童年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课文中《绿叶的梦》的作者是在大自然中度过的,最令他觉得有趣、难忘的是采集绿叶,制作标本。而《芦叶船》的作者最难忘的是采芦叶做各种各样的芦叶船,放在家乡的小河里,放在长江里。现在,我们来回味一下自己的童年生活,选择一件最有意思,令自己最高兴的事,讲给同学听,让大家分享你的快乐。
3.每组推荐一个同学向全班同学说。
4.师生合作评价:态度是否自然大方,语言是否规范流畅,是否能把最有趣的地方说具体。
5.评出“故事大王”。二.学习“笔下生辉”
1.激发习作兴趣
2.明确习作范围和要求
(1)读题
(2)说说你明白了什么?
(3)交流:本次习作要求是什么?你准备选择哪一件事来写?
3.提出要求,指导习作
(1)回忆自己和别人做了什么,说了什么.(2)在众多的童年趣事中,选择一件你认为最有趣,最难忘的写下来。学习本单元的写法,把最有趣的地方写具体。用上平时积累的好词佳句。
4.学生习作,教师巡视指导。
5.小组互动评一评:小组内互阅、互评,看看哪个地方写得好,哪些地方还需要进一步写具体
6.修改作文。教学反思:
2012年秋季小学语文S版第七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
5、古诗三首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会认“霜、寺、”会写“遍、渐、霜、愁、眠、苏、寺”。
2、理解古诗的意思,想像古诗所描绘的画面,从中感受到自然美和语言美。
3、有感情地朗读诗文。背诵诗文。
4、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把对诗句的理解和想像结合起来,入情入境,理解诗句所表达的情感。教具准备:挂图、生字卡
第一课时
一、启发谈话,导入新课。
师生共同回忆所学过的古诗,并背诵。
二、学习第一首古诗。
1、解题。
2、引导同学根据注释并结合查字典自学古诗,了解诗的大意。
3、结合注解,自读自悟
三、思考:诗的题目是什么意思?
四、4、试着逐句讲讲诗句的意思,并体会作者此时的心情如何?
五、巩固练习。
1、读全诗练习背诵。
2、同桌互相说说诗句的意思。
第二课时第三课时(教学步骤同上)
六、学生交流收集有关作者的资料
七、学生根据注释并结合查字典自学古诗,了解诗的大意。
八、(1)学习生字词。(2)理解诗句的意思。(3)学生齐读。
(4)看注释理解字词的意思。
九、(5)学生试着讲讲诗句的意思。
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画出本课的生字,并注意他们的读音。
十、整体感知这首诗描绘了怎样的情景,想像诗句描绘的画面。
十一、同桌互读,互相纠正读音。
学生自己读古诗,边读边画。增强学生的语言积累
使学生了解诗人的写作背景,能使学生更能深入的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
创设学生喜欢的情景,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通过学生运用总结的方法自学,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自主探索的能力。多感官参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尊重学生独特的阅读体验,使学生充分感受成功的快乐。
朗读指导:
望洞庭
枫桥夜泊
菊花 湖光/秋月//两/相和,月落/乌啼//霜/满天,秋丛/绕舍//似/陶家,潭面/无风//镜/未磨。江枫/渔火//对/愁眠。遍绕/篱边//日/渐斜。遥望/洞庭//山水色,姑苏城外//寒山寺,不是花中//偏/爱菊,白银盘里//一/青螺。夜半/钟声//到/客船。
此花/开尽//更/无花。
连线:
《枫桥夜泊》 元稹 《望洞庭》 刘禹锡 《菊花》 张继
“遥望洞庭山水色,银盘里一青螺。”这两句诗用了()
修辞手法,把()比作“白银盘”,把()比作“青螺” 补充资料:
一、作者简介:
刘禹锡:字梦得,河南洛阳人。贞元九年进士,与柳宗元交好,人称“刘柳”,又与白居易常相唱和,又并称“刘白”。他的诗风格清新,婉转含蓄,善于吸收民歌精华,并多反映社会生活。
元稹:河南河内(今洛阳一带)人,他曾经作过宰相,是唐朝著名诗人,和白居易共同提倡新乐府诗,世称“元白”
张继:字懿孙,南阳(今河南)人。天宝进士。其诗多登临记行之作,不事雕琢。板书设计
望洞庭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枫桥夜泊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菊花
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教学反思:
6.《观潮》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初读课文,初步了解作者写钱塘江大潮的写作顺序。
2.学习本课14个生字,正确读写“观潮、据说、笼罩、薄雾、若隐若现、闷雷、水天相接、沸腾、犹如、浩浩荡荡、山崩地裂、霎时、余波、风号浪吼、恢复”等词语。
3.介绍有关扩展资料。教学重点、难点:
1.初读课文,初步了解作者写钱塘江大潮的写作顺序。
2.学习本课生字新词。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同学们,你们到过海边,看过海水涨潮吗?说说海潮什么样?(江海涨潮,气势宏伟,令人震撼。
我国的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这里的潮比别处的潮更加宏伟壮观,潮来时,激
起的白浪达数米高,像一座城墙,你们见过这种奇观吗?为什么这里的大潮如此的与众不同?(请查阅资料的同学介绍“潮的形成”、“潮的气势”“或观潮最佳地点”。)
特殊的地理环境形成了特殊的壮丽景象,第22课就写了一次钱塘江大潮的过程。
二、检查预习情况
1、检查生字。
(1)出示“潮、浩、沸、涨”卡片,指名读,说说共同点。(偏旁相同,都是形声字。)组词:观潮、浩浩荡荡、沸腾、涨潮„„
(2)出示“犹、据、踮、恢”指名读。组词:犹如、根据、踮脚、恢复„„
(3)出示“罩、薄、崩、霎”,说说特点:上下结构的形声字。组词:笼罩、薄雾、山崩地裂、霎时„„
(4)出示“闷”:里外结构。组词:闷雷。读音:mèn
(5)说说你还有哪个字记不住?哪位同学愿意帮助他?
如“罩”字,口诀:“桌”子缺两腿,上边变“四”盖。
2、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课文中的句子。
三、理清叙述顺序
1、读课文,想想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写钱塘江大潮的?(板书)
课文按时间顺序来写大潮,按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的顺序把钱塘潮的景象写具体的。(板书)
2、再读课文,提出不懂的问题。小组自己解决有关词语方面的问题。
附:板书
观潮 潮来前 潮来时 潮过后
(时间顺序)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山河的思想感情。
2.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
3.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四自然段。教学过程:
一、引入谈话
钱塘江大潮自古被称为“天下奇观”。我们盼望着能亲眼看到这一奇景。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22课《观潮》。上节课,我们初读课文,了解了什么?(板书: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在这节课的学习中,我们通过阅读课文,展开想像的翅膀,来感受大自然创造的奇异景象。
二、通过预习,我们读懂了什么?提出预习中不懂的问题。
三、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1、潮来前,作者介绍了什么?(板书:笼罩白雾风平浪静)指导朗读。
2、潮来了,给你什么样的感受?从哪感受到的?默读读课文,进行画批。
3、小组合作学习。
(1)交流感受,品读佳句。
(2)作者又是按怎样的顺序写潮来时的景象的?
(3)分工进行有语气地朗读。
4、反馈交流,教师及时引导、点拨。抓住以下要点,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谈自己对词句独特的感悟。注意品读结合:
(1)作者按由远及近的顺序来写潮来时的景象的。(板书:远近)
(2)远:抓住潮的声、形来写潮刚来时的景象:隆隆响声,像闷雷滚动;水天相接处一条白线。潮虽远,但气势已现。(板书:声如闷雷远处白线)读读描写潮的句子。
(3)近:抓住潮的形、声、色写出了潮的气势之宏伟:白线很快移来,加长、变宽、横贯江,写出
了潮水由远及近的变化。(看图片)“白浪翻滚”、“白色城墙”写出了潮水的浪头之高,气势越来越大:形如千万匹战马齐头并进,声如山崩地裂。(看图片)(板书:白浪翻滚山崩地裂)(看录像片断)指导学生有语气地朗读,读出潮的气势:先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练读,再进行赛读,最后安排齐读。(读整段时注意读出潮水形声的变化,气势由小到大。)
(4)指导学生背诵:背自己喜欢的句子。
5、课文中还从哪能看出钱塘潮的气势雄伟壮观?读第五自然段体会。抓住要点,师适时点拨:
“霎时”时间短暂,潮头却已西去,潮水奔腾之快。余波涌来,也使江面风号浪吼,江水平静后,江水已涨了两丈来高,都可以看出潮来之猛,气势之大。指导学生朗读。(适时板书:漫天卷地风号浪吼)
6、学完课文,你们知道为什么人们称钱塘潮为“天下奇观”了吗?学生谈自己的想法。
四、总结
1、我们学完了课文,对钱塘潮有了较深入的了解,深深地被它的壮丽景象所吸引。如果你是小导游,你怎样向不了解钱塘潮的游客介绍钱塘潮呢?
2、(放录像)编导游词,然后向同学们介绍。(可以加上自己收集的材料内容)
3、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小结 教学反思:
7.《火烧云》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火烧云颜色变化快的特点,背诵第三自然段。
(2)学习火烧云开关变化的特点,仿写一段话。
(3)感情朗读,感受火烧云的景色美,初步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按提纲背诵第三自然段。
教学难点:抓住火烧云形状变化的特点展开想像,尝试写一段话。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尝试铺垫
看图回顾火烧云上来时霞光映照在大地上的生动现象,交代这节课的主要任务。
二、尝试学习,学会按提纲背诵第三自然段
(1)激发兴趣,尝试学习火烧云颜色变化的特点。
尝试题
(一):①自由朗读第三自然段,了解火烧云颜色变化的特点。②尝试背诵这一段。
(2)学生尝试练习。
(3)指名背诵,交流学习方法,揭示色彩词语的特点:
(4)小结学法,抓住特点完整提纲。
(5)第二次尝试:按提纲背诵第三自然段。
指导有感情地背诵(指名背、齐背)
(6)小结学法,并用一个词来说说火烧云颜色变化的特点。
三、尝试学习火烧云形状的变化特点,指导感情朗读
(1)出示投影,观察火烧云变化时不同的形状,再次激发尝试学习的兴趣。
尝试题
(二)①自由朗读第4-6自然段;②火烧云形状变化有哪些特点;③说说你最喜欢的一种火烧云的样子是怎样变化的。
(2)学生尝试学习,进行四人组讨论。
(3)交流学习过程:
一会儿 过了两三秒钟
马
变化快 忽然
形状变化多
狗
一转眼(静态-动态)狮子
(4)指导有感情的朗读。
(5)小结,再用一个词说说火烧云形状变化又多又快的特点。
四、抓住火烧云形状变化快的特点尝试写一段话
(1)千变万化的火烧云接着还会像什么呢?展开想像......你想尝试描绘这美丽的景象吗?
尝试题
(三):(任选一题)
①抓住火烧云形状变化快的特点,写一种你最喜欢的火烧云样子的变化过程。
②抓住火烧云形状变化多又快的特点,用上“一会儿......一会儿......一会儿......”的句式仿照第三自然段写一段话。
(2)学生尝试写,教师个别指导。(指名写在投影片上)
(3)投影反馈,订正。
五、课堂小结(略)教学反思:
8.《四季童话》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课文是怎样描写四季的特点的,体会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积累课文中的好词佳句。
3.认识7个生字。
重点难点:了解课文怎样描写四季的特点,并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教具准备:四季风光图片。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质疑导入
1.板书课题,读题。
2.读了课题后你们知道了什么?还想知道什么?带着问题自读课文。
二.自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生字。
1.童话中四季的主人公是谁?分别做了些什么有趣的事?从这些事中你体会到四季的哪些特点?
2.汇报学习收获。
三.小组交流,品味语言
1.请同学们选自己最喜欢的自然段读一读,细细品味,想一想:哪些句子或词语让你印象最深?你是从哪些地方了解到季节的特点的?
2.学生选内容,找句子,圈词语,写感受,感情朗读。
3.在自读自悟的基础上小组交流,教师点拨。
4.小组内以各种形式品读句子,体会“把景物形象化”的写作奥秘。
四.全班交流,深华感情
1.请根据自己的理解发表意见。
2.汇报过程中,引导他们边读边想,再通过配乐和图片再现情景的方法,把学生带入课文描写的情景中,体会感悟文本。
3.用一个词(一句话)概括四季的特点。
4.积累背诵。
五.布置作业
1.摘抄喜欢的词句,并说说为什么喜欢它。
2.每人选择课文中的一个部分,组织一次朗读比赛。
《语文百花园二》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如何区别形声字,能记住它们,正确使用它们。
2.让学生区别带有“静”字的近义词,能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使用。
3.熟读诗歌,积累气象谚语、指导写周记。
4.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教学时间:3课时
第一课时 一.引入新课,提出学习要求
二.指导学生学习生字,落实训练内容
(一)比一比,组成词。1.个人填空。
2.学生汇报,全班交流。3.说出每组词语各自的特点。4.你有什么好办法记住这些字? 5.你还能说出类似的词语吗? 6.补充练习。
(二)读句子,选词填空。1.默读句子,自主填空。2.学生汇报、交流。
3.找出三个词的相同点和它们在意思或使用上的区别。4.交流,总结。三.积少成多
(一)读读背背
1.自由练习读,指名读,正音。
2.自由读,想象诗句所描绘的景象,大体了解诗句的意思,师生交流。3.用喜欢的形式读,试背,比一比谁背得好。4.全班齐背。
第二课时
一.我的采集本
1.自由练习读,指名读,正音。
2.交流,这些气象谚语的意思,教师及时引导。3.你还知道哪些气象谚语,说给大家听。4.布置学生把格言抄在《我的采集本》上。二.阅读平台《周记一则》
1.自由读文,想想《周记一则》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2.师生交流。
3.你知道周记的写法吗? 4.指导周记的格式。三.总结本节课的收获
第三课时
一.走进“语文大课堂” 1.启发谈话,明确要求。
2.小组讨论,为推广普通话可做些什么活动,有哪些形式,商定计划。3.师生交流活动的内容及形式,小结。4.小组交流“推普”的做法。5.学生模拟“推普”的情景。
6.老师引导学生在班内交流感受或收获。7.指导写周记。8.总结。
9.作业:课后班内开展宣传活动,如故事演讲大赛等。二.用好“指南针” 1.明确题目要求。
2.小组交流应如何与别人交流自己的看法。3.总结这种学习方法。
4.用这种学习交流的方法,就题目提出的问题小组交流自己的看法。5.各小组推荐代表发言,其他同学可作补充。6.拓展,师生交流,总结。7.作业。
教学反思:
第四篇:S版八册语文第1、2单元教学设计(定稿)
2013年春季小学语文S版第八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
1、种 子
教学目标:
1、从小女孩交树种、推想她捡树种的具体描述中,体会小女孩做事认真的美好品德和作者赞美小女孩的思想感情。
2、学习抓住人物外貌、动作、语言、神情细致描写,表现人物特点的写作方法。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认识“槐、掺、涩、撩、俊”等5个生字,会写“掺、涩、裤、兜、愧、俊、撑、掠、惟、恐”等词语,并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词义。教学重点:
从小女孩交树种、推想她捡树种的具体描述中,体会小女孩做事认真的美好品德和作者赞美小女孩的思想感情。教学难点:
学习抓住人物外貌、动作、语言、神情细致描写,表现人物特点的写作方法。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练习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能根据文章内容给文章分段,并能简单说说段落大意。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板书课题,谈话导入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教师提醒学生借助拼音把字音读准,把句子读通顺。
2、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谁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三、学习生字、新词
1、默读课文,边读边画出生字。
2、读准生字字音,认清字形,同桌合作识字。
3、学生交流识字方法。教师针对学生容易读错和认错的字作适当指导。
4、认读词语,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词义。
掺杂 羞涩 惭愧 凝望 惟恐 小心翼翼
四、练习朗读,初步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
1、根据投影出示的内容,练习按事情发展的顺序,用归并自然段的方法给课文分段。
出示:根据下面的意思把课文分成三段。
(1)望着交上来的树种,我想说点什么。
(2)小女孩交的树种不多,却是经过精心挑选的。
(3)“我”深受感动。
各组讨论后,在全班汇报。各组派代表发言,如果有意见分歧,老师可以适当点拨:先找出重点段,即哪几个自然段是描写小女孩交树种的?让同学再讨论。
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将课文分为三段。
第一段是课文的第1自然段,写每个同学交来的树种都挺多,我想说点什么。
第二段是课文的第2~8自然段,写班上一个女孩交的树种不多,却是经过精心挑选的。
第三段是第9自然段,写“我”和全班同学深受感动。
五、练习朗读课文
1、轮读
2、自由练读
3、同桌互读
六、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把学会的新词放入“词语花篮”。
2、继续练习有感情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1、从小女孩交树种、推想她捡树种的具体描述中,体会小女孩做事认真的美好品德和作者赞美小女孩的思想感情。
2、学习抓住人物外貌、动作、语言、神情细致描写,表现人物特点的写作方法。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学过程:
一、谈话复习导入
1、请同学们回忆一下,《种子》这一课主要写了什么事?
2、读课文
二、细读课文,感悟理解。
1、学习第一自然段
(1)自由读第一段,说说读懂了什么?
(2)见到同学们交上来很多树种,我准备说点什么,老师会说什么呢?为什么?
2、学习第2—8自然段。
(1)默读,思考:小女孩交的树种和大家的有什么不同?
(2)默读课文第二段,思考:从书中找出描写小女孩的外貌、动作、语言 的句子,谈谈你的感受,同学边说教师边板书:
外貌:略带羞涩、低下头(感到愧疚)脸刷地红了站着(深深自责)
动作:掏出、展平、凝望、抖(认真专注)
树种:一般大小、饱满、乌黑光泽(精心挑选)
(3)你们喜欢这位小女孩吗?为什么?有感情地朗读。
(4)为什么小女孩的种子少,却令我很感动?用“因为„„所以„„”说说。
3、学习最后一段
(1)有感情地朗读。
(2)说说从全班同学的神态和那位老师的动作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三、积累语言
1、自由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把自己喜欢的句子和段落多读几遍。
四、巩固生字、新词,指导书写
1、读生字卡片、词语卡片。
2.指导书写。
五、总结全文,深化体会
如果你是这个班集里的一员,你会对小女孩说些什么?
六、布置作业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板书设计:
种子
种子
饱满
小姑娘
凝望
乌亮
虔诚
光泽
专注
教学反思:
2、只拣儿童多处行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绳子,绿线中的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联系课文内容,理解“儿童不解春何在”这句诗的意思。
4、通过朗读训练,感受到春天的花儿和儿童是那么生机勃勃,令人快乐。教学重点:理解“儿童不解春何在”的意思,理解诗句内容。
教学难点:感受春天的花儿和儿童是那么生机勃勃,那么令人快乐。教学时数:3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学习生字,初读课文。教学进程:
一、导入揭示课题,简介作者
1、出示春景图:谈话:每年春天,我们都要去春游。谁能给大家描绘一下春游时的情景?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关于春天的文章。
2、板书课题:22 只拣儿童多处行
3、简介作者:冰心,原名谢婉莹现代著名作家,儿童文学作家,她的作品大多书写童心的纯真和母爱的深挚,情真意切。
4、读题质疑:题目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要“只拣儿童多处行”呢?请同学们带着问题读课文。
二、学生自学课文,学习生字新词
1、明确要求:借助汉语拼音读准生字字音,读顺句子,圈出不理解的词语。
2、学习生字。
3、学生质疑。
联系上下文理解:座无隙地 忸怩 烂漫
查字典理解:成千盈百 儿童不解春何在 使出浑身解数
三、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1、指名分段读文,思考:作者的游览路线是怎样的?画出表述作者行踪的词语。
2、交流画出的词语。
颐和园门 知春亭畔 湖边 玉澜堂
3、安作者游览路线,给课文分段,概括段意。
第一段(1-2):我们迎着儿童的涌流,挤进颐和园去赏春。
第二段(3-4):我们在知春亭畔和湖边看到许多儿童在热热闹闹地赶春。
第三段(5-8):我们在玉澜堂的院子里,与孩子们共赏开得正旺的海棠花。
第四段(9--):我的感想,告诉人们春游时,“只拣儿童多处行”,是永远不会找不到春天的。
4、练习有感情朗读。
四、课堂练习
1、写字指导。
2、学生描红,临写。
3、抄写词语。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指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教学过程:
一、过渡导入
1、提问:“儿童不解春何在,只拣游人多处行”是什么意思?“游人不解春何在,只拣儿童多处行”呢?
2、指名回答。
3、抓住“只拣儿童多处行”提问:课文中写了哪些地方儿童多?
根据回答板书:颐和园门知春亭畔湖边玉澜堂院里
4、过渡:现在我们就随着冰心奶奶一道去儿童多的地方“找春天”!
二、学习第一段
1、自由读第一段,画出表述儿童多的句子。
2、交流出示句子。
“从香山归来,路过颐和园,看见成千盈百的孩子,闹嚷嚷地从颐和园门内即出来,就像从一只魔术匣子里,飞涌出一群接着一群的小天使。”
3、说一说这句话应该扣住哪些关键]词语来读,在下面画上记号。
成千盈百闹嚷嚷挤飞涌出小天使
4、指名读然后齐读。
5、完成课后练习5第一小题:这句话用“魔术匣子”比喻什么?“小天使”比喻谁?这样写你觉得怎样?
学生回答。
6、教师引读第二自然段。
三、学习第二段
1、这一段与第二段一样,也是些许多儿童在热热闹闹地赶春。我们应该怎样来学习呢?
2、学生按照上述步骤自学课文。
(1)自由读,画出表现“儿童多”的句子。
(2)交流画出的句子,并说说应该扣住哪些关键词语来读。
出示句子:
我们本想在知春亭畔喝茶,哪知道知春亭畔已是座无隙地!
„„东一堆,西一堆,叽叽喳喳,也不知说些什么,笑些什么,个个鼻尖上闪着汗珠,小小的身躯上散发着太阳的香气息。
湖面无数坐满儿童的小船,在波浪上荡漾,一面一面鲜红的队旗,在东风里哗哗地响着。„„在转弯的地方,总和一群一群的孩子撞个满怀,他们匆匆地说了声“对不起”,又匆匆地往前跑。
(3)反复朗读这些句子,读中感悟。
(4)学生畅谈体会。
三、小结
四、布置作业
1、抄写词语。
2、有感情朗读课文。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指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教学过程:
一、过渡
这节课,我们继续寻找春天。
二、学习第三第四段。
1、自由读第5自然段,提问:你们找到春天了吗?春天在哪里?
2、指名回答:春天在玉澜堂的院落里,在玉澜堂庭院的几棵大海棠树上。
春天是什么样子?
出示句子,学生圈出关键词语,反复朗读。
走进玉澜堂的院落里,眼睛一亮,那几棵大海棠树,开满了密密层层的淡红的花,这繁花从树枝开到树梢,不留一点空隙,阳光下就像几座喷花的飞泉„„
3、完成课文后的练习5(2):这句话中用“喷花的飞泉”比喻什么?这使你觉得怎么样?
4、学生交流。
5、教师范读第6自然段。
学生圈出关键词语,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6、指名尝试背诵。
7、指名读第7自然段。分角色读。
8、教师范读第8自然段。
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9、提问:“朋友,春天在哪里呢?”你有没有新的发现?
10、齐读第四段。
(1)进行句式变换,理解句意。
(2)出示句子:
当你春游时,记住“只拣儿童多处行”,是永远不会找不到春天的!
你能把句子换个说法,不改变愿意吗?
学生练习,并且读句子.
11、完成课后练习5(3):为什么“只拣儿童多处行”,就能找到春天?
12、学生讨论交流。
13、练习背诵第7——9自然段。
三、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第7——9自然段。
2、默写词语。
板书:
只拣儿童多处行
颐和园门
知春亭畔
湖面湖边
儿童到处总是春
玉澜堂
花儿——儿童 教学反思:
3、钓鱼的启示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仔细体会“我”的心理变化过程。
3.从作者钓鱼的启示中受到教育,懂得要严格按道德标准来约束、规范自己的言行,做一个正直、守纪的人。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理解父亲为什么一定要“我”把钓到的鲈鱼放回湖里的原因。2.体会人物的心理变化过程,培养学生的语感。教学难点:
感悟作者从这件事得到的启示,体会表达方法。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朗读法等。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时间:第二周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自学生字词,初读课文。教学过程:
阅读“单元导读”,引入新课
1.指名读单元导读,说说本单元的主题是什么,在学习本组课文时有什么要求。2.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看一看课文中描述了怎样一件事?(板书课题)检查预习,通读课文
1.检查预习情况:生字字词,标自然段。
2.理解重点词语:乞求、不容争辩、诱惑、告诫、抉择等词语。3.检查朗读,要求正确、流利、有语气。4.通读全文,思考课文大意。揭题质疑
读课题你有什么疑问?教师归纳:“启示”是什么意思?课文中作者受到了什么启示?为什么钓鱼会使我从中受到启示?这节课我们就围绕大家提出的问题阅读课文,解决疑问。初读理解 1.“启示”的意思是:
2.再读课文,作者受到了什么启示,画出有关语句?(“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实践起来却很难。”)
3.在我钓到鱼、放走鱼的过程中受到启示。复习生词
1.认读生字、词语:捕捞、鱼饵、溅起、鱼钩、小心翼翼、操纵、鱼腮、皎洁的月光、嘴唇、沮丧、诱惑、告诫、实践、抉择、翕动。
2.谁还记得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指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教学过程:
情景导入,细读感悟
我十一岁那年的一个夜晚,和往常一样我和父亲来到了附近湖中的小岛上钓鱼,而三十四年前的那个月光如水的夜晚,却给我留下了永久的回忆和终生的启示。这是为什么呢? 1.自由读第三自然段,你读懂了什么?
①“我”好不容易钓到了一条诱人的大鲈鱼:
②分别指导朗读相关句子,体会鲈鱼的来之不易和诱人。③整读第三自然段。
2.多诱惑人的鱼呀!我和父亲是多么兴奋、得意呀!可不久父亲却让我把这条鲈鱼放回湖里去。请默读第4自然段,同桌说说这是为什么?
3.读5至8自然段,思考:11岁的我好不容易钓着了一条漂亮的大鲈鱼,父亲却要我放回湖里去,假若
你就是文中的“父亲”和“我”,请你们讨论讨论“这条如此诱惑人的‘鱼’该不该放”?各说出自己的理由请联系上下文,与周围的同学合作、讨论!小组汇报,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找到描写我心情的词语,一起来体会“我”的心理变化过程。
4.四周到处都是静悄悄的,皎洁的月光下看不见其他任何人的影子,尽管没有人看到我们,更无人知道我是在距捕捞鲈鱼还有两个小时的时候钓到这条鲈鱼的。但在父亲不容争辩的声音中,我依依不舍地把鱼放回到湖中。
对读第3.9段,对比感受我钓到鱼时的喜悦以及放鱼时的不舍。
5.转眼间三十四年过去了,当年沮丧的我,已经成为著名的建筑设计师了。我对父亲当年的举动有了新的理解。① 出示:“我再也没有钓到像三十四年前那个夜晚所钓到的那样大的鱼。但是在人生的旅途中,我却不止一次地遇到了与那条鲈鱼相似的诱惑人的‘鱼’。”
② 默读感悟:这里与那条鲈鱼相似的诱惑人的“鱼”究竟指的是什么呢?结合父亲告诫我的话谈感受:放不放鲈鱼只是个简单的对与错、是与非的问题,但是做起来却是那样的艰难!③ 齐读“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实践起来却很难。” 板书设计:
钓鱼
钓鱼------放鱼-------启示 教学反思:
4、爷爷的芦笛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7~~13自然段。
3、了解环境描写对人物心理的衬托作用,联系课文内容理解“海边的孩子,不沾点海水就长不结实”等句子的意思。教学重点、难点:
明白课文经风雨、见世面,接受实际锻炼,对一个孩子健康成长的重要作用。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初读课文。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启发谈话
二、自由轻声地朗读课文
三、检查初读情况
1、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正音。
2、指名说说新词的意思。翱翔、婉转、温润、驱赶。
四、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1、默读课文,想想课文可分几段,每段写了什么?
2、指名说分段情况及段意。
一(1):写强强对爷爷小闸屋的美好回忆。
二(2~~6):写强强在小闸屋里过夜,狂风巨浪袭击了小闸屋。
三(11~~13):写强强经受了考验,懂得了爷爷说的“海边的孩子,不沾点海水就长不结实。
3、分段朗读课文。
4、试说课文主要内容。
四、复习检查
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五、精读第一、二段
1、自由读这两段,想想你能从中读懂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在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2、指名说读懂了什么。
3、指名说不懂的句子。通过朗读,相互启发解决疑难。
4、指导朗读。
(1)练读。
(2)指名读,评价。
(3)听录音轻声跟读。
过渡:看到了海边美丽的景色,听到了爷爷清脆的笛音,有一种轻松愉快的心情,这是否就是强强此行的收获呢?
六、精读第三、四段
1、自由轻声读这两段,想一想:“放心吧,爷爷,我不怕”与“悠扬的芦笛声将他的恐惧躯干得一干二净”这两句话分别出现在什么地方?这样写,是不是前后矛盾?
2、指名说。
3、默读这两段,用“~~~~”画出描写自然环境的句子,用“——”画出能表现强强心情的句子。
4、指名读有关句子。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读一读你所喜欢的描写自然环境和人物心理的句子。
二、继续精读第三、四段
1、默读课文,画出你仍然不懂的语句。
2、指名说。
3、指导朗读。
(1)练读。
(2)指名读,评议。
(3)听录音,轻声跟读。
4、指导背诵。
三、有感请地朗读课文
四、总结课文
学了本课,你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
背诵第7~~13自然段。
板书:
4*爷爷的芦笛
海边的孩子,不沾点海水长不结实
(只有经受风雨,接受锻炼,才能健康成长。)教学反思:
语文百花园一
教材分析:
本百花园安排了“词语真有趣”、“读词语、说词语”“读句子,说说体会到了什么”“积少成多”、“阅读平台”“指南针”“能说活道”“笔下生辉”等训练。教学目标:
1、能够分类积累词语。
2、运用已有的阅读文章的方法,自己独立阅读理解现代诗。
3、能围绕一个主题条理清楚地说一段话。
4、能把自己假期中最快乐、最精彩或最让人感动的一件事写清楚。教学重点:
1、分类积累词语。
2、能围绕一个主题条理清楚地说一段话。教学难点:
1、把句子写具体。
2、能够有顺序的、语言具体的围绕主题写一件事。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指导训练本百花园安排了“词语真有趣”、“读词语、说词语”“读句子,说说体会到了什么”“积少成多”。教学过程:
一、导入:录像短片《小明学语文》
导语:小明今年上四年级,他特别喜爱积累词语,可是由于方法不正确,积累起来十分费事,你们能帮帮他吗?
二、出示词语
瞧 看 瞅 扫 视 盯着
讲 说 商量 告诉 劝告
落落大方 窃窃私语 源源不断
1、寻找规律:
(1)从词语的意思来归类记忆。
(2)从词语的结构来分类记。
2、夺红旗:比一比,谁记得又快又准。
3、比一比,谁的词语多?照样子再说几个。
三、认识AABC的词语(1)自由轻声朗读词语。
落落大方 窃窃私语
滔滔不绝
源源不断
栩栩如生 翩翩起舞
(2)你发现这些词语有什么共同点?(3)口头说词,必须用上AABC式。
四、将句子补充完整
(1)学生同桌互相朗读课文中的句子。
(2)你注意到了画线的部分了吗?在句子中有什么作用?
五、读读背背
(1)
出示文中《四时田园杂兴》
(2)全班齐读。同桌互相抽查,熟读成诵。(3)全班齐背诵。
六、作业:
学习表示同一个意思的词语。背诵《四时田园杂兴》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指导训练“阅读平台”、“能说会道”。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新课。
(1)指名口头说AABC的词语。(2)指名背诵《四时田园杂兴》
二、阅读平台----《葡萄叶的梦》
1、指名分段朗读诗歌《葡萄叶的梦》,要求读得通顺、连贯。
2、你读懂了什么?(学生只要围绕“葡萄叶的梦”进行讲解都可以)
3、那么,葡萄也得梦是什么呢?
4、学生自由发言,要求说出由来。
5、知名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要读出对葡萄叶喜爱的情感。
6、全班一起朗读这首儿童诗歌。
三、能说会道-----话说寒假生活。
1、教师读题题目的要求。
2、本次的练习对我们有什么要求?
3、出示基本要求:
(1)让我们在小组里交流,共同分享那美好的时光。
(2)在小组合作的基础上,各组推选一个代表,向全班转述组内每个人发言中最精彩的内容。(3)看那个组的代表说得好,大家评一评。
(4)各个小组派代表进行发言,各个小组进行评价:是否讲得清楚明了,是否语句通顺,是否达到本次练习的要求。
四、写一写:寒假里的见闻或寒假里发生的一件事
五、学生作文,老师巡视指导
六、把自己的作文读给同学们听。教学反思:
2013年春季小学语文S版第八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
5、古诗三首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边读边看插图和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古诗所描绘的景物和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3、会认“畔、御、侯”等3个字,会写“畔、莺、啼、御、暮、侯、隔”等7个字。教学重点:
边读边看插图和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古诗所描绘的景物和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学难点: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古诗所描绘的景物和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学时数: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寒食》《泊船瓜州》。
2、边读边看插图和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古诗所描绘的景物和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3、能正确书写生字新词。教学过程:
一、导入解题
寒食是古代一个传统节日,清明前的一两天,古人从这一天起,三天不生火做饭,所以叫寒食,我们一起来看看当年寒食节时的长安城什么样?
二、学习《寒食》一诗
1、自读,读准字音
2、指导学习第一句
出示:春城天处不飞花
(1)把诗句划分成词语
春城/无处/不/飞花
(2)想想每个词的意思,不会的怎么办?(查字典、看注释)
(3)把词语连成句子,说说这句话的意思.3、照样子自学后三句
4、检查出示(斜„„御柳„„汉宫„„)
5、指导朗读
(1)想象一下,春天满城飘柳絮什么样?
(2)举国上下都在过寒食节而皇宫又在干什么呢?如果你是长安的百姓看到这些你会有什么感受?
6、有感情地朗读。
三、学习《泊船瓜州》
1、回顾上首诗的学习方法。
2、分小组学习
3、汇报交流
4、指导朗读
出示课件:在这样一个月明星稀的夜晚,你独自一人在外漂泊,心里会怎样想?(回家)带着这样的思乡之情再读。
5、背诵
四、小结
今天我们是怎样学习古诗的?
五、布置作业
背诵《泊船瓜州》、《寒食》。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江畔独步寻花》。
2、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古诗所描绘的景物和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3、能正确书写生字新词。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1、解释诗句。
2、背诵《寒食》《泊船瓜州》
二、学习《江畔独步寻花》
1、解题
读题目,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
2、自读古诗读准字音
3、小组自学
4、交流汇报
(1)检查出示词语(2)谁来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三、启发想象,指导朗读
1、读了这首诗,你眼前会浮现出哪些景物?(鲜花、小路、蝴蝶、娇莺)
2、你能结合诗句想象一下什么样吗?(学生描述)
3、当我们自己融入这花的海洋,闻着沁人心脾的花香,听着悦耳的鸟鸣,你想说什么?
4、带着对春天的热爱来读。
四、背诵练习
五、布置作业
改写《江畔独步寻花》 教学反思:
6、桂林山水
教学要求
1.学习课文中优美生动的语言,感受到桂林山水的秀丽,激发热爱祖国山河的情感。
2.学习“从中心句入手”学课文的方法。
3.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理解并积累词语。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教学重点
1.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想象其美景。
2.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的方法。教具准备: 挂图;生字生词卡片。教学时数:2课时。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学习生字,初读课文.教学过程:
(一)引导学生进入图文描绘的桂林山水的美景之中
(二)课文是怎样评价桂林山水的?
找出来读一读,导入学习第一自然段。“甲天下”是什么意思?(天下第一)既然桂林山水天下第一,那我们和作者一起荡舟漓江,观赏桂林山水。
(三)观赏漓江的水(学习第二自然段)。
1.观察图画或投影、录像中的漓江水
问:漓江的水与别处的水有什么不同,有哪些突出的特点?
2.归纳漓江水的特点自读课文,画出漓江水的三个特点,想想课文是怎样分别描写的。
(“静”“清” “绿”。)
3.体会最后一句
4.练习朗读,读出漓江水的静、清、绿,读出对漓江水的喜爱之情
注意指导读好“真静啊”“真清啊”“真绿啊”。
(四)观赏桂林的山(学习第三自然段)
1.观察图画或投影、录像中桂林的山
问:桂林的山与别处的山有什么不同,有哪些显著的特点?
2.归纳桂林山的特点自读课文,画出体现桂林山特点的三个词,想想课文是怎样分别描写这些特点的。
(“奇”“秀””险”)
3.练习朗读,读出桂林山的奇、秀、险,读出对桂林山的喜爱之情
(重点指导读好“真奇氨“真秀氨“真险氨。)
(五)我们观赏了漓江的水,观赏了桂林的山,总的有什么感觉?作者又有什么感受?(学习第四自然段)
1.看图或投影,启发学生把山、水联系起来读感受2.看看作者有什么感受?
(1)画出感受最深的句子:“像是走进了连绵不断的画卷,真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2)理解“画卷”“连绵不断的画卷”及“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3.练习朗读第四自然段读出荡舟漓江,被桂林山水所陶醉的感情。
(六)朗读全文
(七)作业
1.朗读课文
2.识记生字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讲读课文内容.教学过程:
(一)指名读课文
(二)自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然后讨论
1.课文第二、三、四自然段的内容和开头的“桂林山水甲天下”有什么关系?
2.朗读课文第四自然段,想象“这样的山围绕着这样的水,这样的水倒映着这样的山”是怎样一种景象,体会“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感觉,然后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三)识记生字,练习书写
(四)指导背诵
1.在了解句与句关系的基础上,一个自然段一个自然段地练习背诵。
2.在了解自然段之间的关系及自然段与全文之间的关系的基础上,练习背诵全文。
(五)完成“思考•练习3”抄写句子,注意分号的用法
(六)全班背诵课文
(七)作业
1.背诵课文
2.抄写字词 教学反思:
7、走进丽江
教学目标:
1、体会丽江的“神奇而美丽”,从而产生爱国的情感。
2、体会过渡句在文中承上启下的作用。
3、认识11个生字。教学重点:
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理解丽江古城的特点和丽江神奇的自然景观。教学难点:体会过渡句在文中承上启下的作用。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1、认识11个生字。
2、初步体会丽江的“神奇而美丽”。教学过程:
一、导入
(出示美丽的漓江画面),今天我们一起去游览美丽的漓江。
二、初读课文
1、自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检查词语:雄伟城镇纯朴下旬纺织
百货 绵延 闪烁 昂然 挺立
3、检查朗读(指名分段读)
4、自己读课文(思考:课文写了哪些丽江的景点?)
5、指名说
三、练习朗读
1、边读边画出自己不懂的词句。
2、同组互读。
3、小组内交流,试着解决不懂的问题。
四、布置作业
1、抄写优美的词句。
2、收集有关丽江的图片。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1、体会丽江的“神奇而美丽”,从而产生爱国的情感。
2、学会过渡句在文中承上启下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出示:(地图)。
导语:今天我们一起走进位于滇西北高原之上的漓江古城。
二、深入学习课文
1、读全文,说说丽江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默读课文思考:
我们都到达了哪些地方?
板书:地点
谁能用书上的句子把这些景点连起来说说。
3、自读自悟。
(1)自由读,用一句话概括出丽江的特点。(神奇而美丽)
(2)默读课文。把体现丽江神奇而美丽的句段画出来。
(3)练习朗读。
4、指导朗读
第一自然段:
(1)用一句话概括地说说,你读这段的感受。
第三、四自然段:
(1)出示图片,引导学生体会丽江的神奇而美丽。
(2)带着赞赏的感情读。
第五、六自然段:
(1)想象读。
(2)集体交流,评读。你认为他哪儿读得好,为什么?
(3)出示图片,看到这么美的玉龙雪山你想说什么
5、揭示中心:文中的最后一段,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三、课堂小结
四、布置作业: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学反思:
8、五彩池
教学要求:
1、学习本文,了解四川藏龙山五彩池的奇异景象及其产生的原因,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大自然的思想感情和审美能力。
2、学习本课生字新词,摘录积累描写五彩池形状和颜色的词语。
3、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做到:1说说五彩池有些什么特点。2给课文分段,归纳各段的段落大意。
教学重点:用摘句法归纳段意。
教学难点:理解五彩池水的“奇异”之处。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题
1、板书课题:
8、五彩池
2、齐读课题。本文是一篇游记。
3、看到这个题目,小朋友一定觉得很新鲜吧?
这个五彩池在四川省的藏龙山上,那里的景色既奇异又美丽,下面,我们一起来欣赏五彩池的美景。
二、熟读课文
(一)读通课文
1、提出自学要求。读通课文,读准字音,给小节标上序号。
2、检查自学情况。请个别同学分节读课文,注意“一亩”和“漫山遍野”两词的读音。
3、谈初读感受。
(1)五彩池给去游览的人们留下什么印象呢?同学们能不能用一个词来说一说?(奇异、美)
(2)这儿的“异”什么意思?(特别)
(二)熟读课文
1、再读课文。思考:课文从哪两方面来反映五彩池的奇异和美的呢?如何给课文分段呢?分小组讨论
2、指名1人读第1节,1人读2、3节,1人读第4节,交流问题。
理清结构:
课文从“池”和“水”两方面介绍五彩池的奇异和美,这两方面分别对应课文的第2、3小节。按总分总结构可把课文分成三段。第一段:第l节;第二段:第2、3节;第三段:第4节。
三、精读课文
(一)提出突破口,重点分析第二节,自读,分小组讨论。
1、这节共有几句,是围绕哪一句话来写的?
2、作者是怎样吧“大大小小、形状各异”写具体的?讨论,归纳。
板书:大大小小 形状各异
(先总后分,列举具体数字,对比,比喻)
3、默读课文,摘录描写五彩池形状的词语。
4、自读第二节,指名读,体会五彩池景象的奇异。
(二)自学第三节
1、第二节主要写了五彩池的形状,第三节主要写了五彩池的什么呢?
2、默读,找出五彩池的颜色有些什么特点?
板书:鲜艳多彩 变幻神奇
3、分小组讨论这节怎么把五彩池的特点写具体的?指名说。
造成五彩池鲜艳多彩,变幻神奇的原因是什么?读句。
(比喻,颜色丰富,各不相同:有的„„有的„„有的„„有的„„)
4、读课文第二段,归纳段意(摘词连句法)
(三)略读一三段
1、自读第1、3段,归纳段意并说说你是用什么方法概括的。
2、齐读1、3段。
四、总结全文
1、朗读全文;
2、我们学了四川藏龙山五彩池的奇异景象及其产生的原因后,你有什么感想?
(培养热爱祖国大自然的思想感情和审美能力。)
齐读最后一节。
五、布置作业
1、抄写词语;
2、熟读课文;
3、课外阅读。
板书设计:
8*、五彩池(游记)
(池)
大大小小、形状各异:像葫芦 像镰刀
像脸盆 犹如盛开的莲花
(水)
鲜艳多彩、变幻神奇:红、黄、绿、白、紫、蓝
咖啡色、淡黄色
湖蓝色、翠绿色
颜色(美)教学反思:
语文百花园二
教学目标:
1、能够分类积累词语。
2、运用已有的阅读文章的方法,自己独立阅读理解现代诗。
3、能够清楚、明白地把一件事介绍清楚。
4、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选择一件寒假中的事记叙,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教学重点:
1、分类积累词语。
2、能够清楚、明白地把一件事介绍清楚。教学难点:
1、练习把句子写具体。
2、能够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选择一件寒假中的事记叙,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教学时数:3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指导训练1-4题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出示图片:同学们,今天老师带着大家去一个地方,看这是知识花园,你们想去看看那里有什么吗?知识花园有很多的地方可玩,但是只有答对问题过关才可以往下走。
二、出示词语
姐妹花园
来到姐妹花园你会发现有很多词语就像姐妹一样有相似之处。
1、找姐妹
想一想,下面哪些字可以和以上的字音搭配组成词语,试着把这些词语写下来。
()蝶()水
()驶衣()
山()()才炼()
()色()布()碑
2、(出示一株大花,每朵花的花瓣上都有一个词语)在姐妹花园里,有一株特殊的花,每朵花的花瓣上都有一个词语,想想这些词有什么特点,试着说一说你还知道哪些词和这些词差不多。
千山万水 千言万语 千变万化 千姿百态
千差万别 千丝万缕 千真万确 千奇百怪
三、丰收园
来到这个园子你们肯定能猜到,这里会有很多知识等着你来收获。
出示:百花图
谁先背下来,百花园的花就会为你开放一次,看谁背得快。
出示古诗、诗歌
同学们背诵得很快,百花园不仅为你们开了花,看还有很多硕果等着你们拿.看看这些诗歌中有哪些你喜欢的词语,把它写在卡片上的小花篮里。
四、妙语堂(练习句、段、篇)
介绍:在百花园里我们有很多收获,妙语堂里更是妙语连珠,我们将在这里有什么发现呢?还是进去看看吧!
同学们每天都在学校学习,校园里有你喜欢的地方吗?是什么样的?你心目中的学校是什么
样?小组同学互相说说。
练习说
小组推荐说
五、小结
今天我们在知识花园中畅游了一番,希望同学们以后能在知识的海洋中,有更多的收获。
六、作业:把你们今天说的写在本上。
第二、三课时
教学内容:能说会道----我心中的校园风景线
笔下生辉---描写心中的校园风景线或未来的学校。教学步骤:
一、复习导入 背诵《渔歌子》
二、能说会道----我心中的校园风景线
1、教师读题目要求。
2、本次的练习对我们有什么要求呢?
3、展示学生自己的照片并先在小组内进行归类,分组,推选出发言代表。
4、各个小组派代表发言。
一、笔下生辉------描写心中的校园风景线或将来的校园
1、指名读题目,其余思考:题目给我们提出了什么要求?
2、反馈思考情况。
3、幻灯出示要求:
(1)想一想:怎样把校园美丽的地方写具体呢?。(2)怎样把你的真实感受写出来。(3)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
二、总结
三、学生写作文,教师随堂指导
四、作业
1、完成习作
2、小组内交流自己的习作。
3、将自己写的文章展示给同学看。教学反思:
第五篇:S版语文第十一册1至2单元教学设计[推荐]
S版语文第十一册1至2单元教学设计
2011-09-27 08:57:30| 分类: 教学设计|字号 订阅
S版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介绍及教学设计
单元教材概貌:
本单元由五篇课文和“语文百花园二”组成。五篇课文中,《开国大典》、《明天更辉煌》、《山海关》是精读课文,《望大陆》、《太阳与士兵》是略读课文。
《开国大典》通过对新中国成立盛况的记叙,表达了全国人民为新中国诞生而激动、自豪的情感。
《望大陆》是国民党元老于佑任先生病重时的一首哀歌,饱含着他期望叶落归根和祖国统一的一往深情。
《明天更辉煌》是献给香港回归之日的一首赞歌,全诗充溢着为香港回归祖国而无比兴奋、鼓舞的浓浓深情。
《山海关》是一位现代作家描写的赞美山海关的散文,表达出热爱祖国疆土、热爱中华民族的火热情怀。
《太阳与士兵》是描写中国边防军人的动人事迹的一则短文,表达了他们对祖国的无限赤诚之心。
因此,教师在教学本单元中应注意将有声之阅和无声之读结合。首先把课文生字的音读准、句子读通顺,做到正确流利,并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课文要朗读得有感情,这是“有声阅读”。同时,要加强静心默读,一边读书,一边思考,把课文读懂,这是“无声之读”。在安排教学流程时,应根据每篇课文的不同特点去设计,提出朗读和默读的不同要求。另外要将理解内容与领悟写法结合。阅读本单元课文,要注意抓重点语句去理解内容,体会所表达的情感;同时,也要关注不同课文在表达上突出的特点,领悟写作方法,吸收课文语言,以利于在自己的口语交际、书面写作中进行迁移运用,形成较强的表达能力,达到学习语言的高层次要求。而且还要将阅读文字与观看插图结合。要让学生更多地动口、动眼、动脑、动手,去接触课文,在自主阅读中感知语言文字所表述的形象,体验语言文字所表达的情感;同时,要用好每篇课文中的插图,把它作为阅读材料的一部分,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提高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和把语言文字变成生动画面的能力。
本单元的“语文百花园二”中编排了“温故知新”“语文大课堂”和“习作”三个栏目。“温故知新”有“理解与运用”“拓展与交流”“积少成多”三项内容。“理解与运用”练习,一是读句子体会词义,认识比喻修辞;二是实际运用,用指定的比喻词写句子。这是训练学生把内容表达得更加生动的一项基本功。“拓展与交流”采用宁宁和丫丫对话的方式引导学生畅谈学习本单元各课后的感受和收获,有的从描写方法谈,有的从修辞方法谈,有的从学习方法谈,意在启发学生打开思路,各抒己见。“积少成多”选编了清代龚自珍的一首名诗《已亥杂诗》,一是让学生积累中华古典优秀诗文;二是配合本单元的学习内容的主题,让学生认识又一位“爱我中华”的古代名人。
“习作”是自由作文,不限内容范围,也不限文体样式,是学生自助写作能力的展示,也是对学生自助写作能力的测试。
单元学习目标:
1.认识生字24个,会写生字26个。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或指定的自然段。阅读相关的“学习链接”,丰富自己的文学常识。
3.感受炽热的爱国情怀,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认真体会课文中重点语句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4.认识比喻修辞,并能实际运用。用指定的比喻词写句子,把内容表达得更加生动。
5.学习积累中华古典优秀诗文。
6.自由作文,不限内容范围,也不限文体样式,提高自助写作能力。
学习状态分析:
本单元都是表现华夏儿女对祖**亲赤诚而炽热的爱的情怀的课文。课文内容离学生的生活实际较远,学生对语言生动具体,情感蕴含丰富的文章不能静心地认真品读,缺乏对课文的深入理解,写作方法的揣摩,以及对作者情感的体会。针对本单元课文的特色,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在深入理解含义深刻的语句,并有感情地朗读上下功夫,引导学生多读读感受深的地方。另外要加强静心默读,一边读书,一边思考,把课文读懂。在反复品读中,理解课文内容,受到启迪,进而在感知内容的同时,还要注意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并揣摩文章的表达方法。
6开国大典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默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中国人民为新中国的诞生而无比激动、自豪的思想感情,并领悟文章按事情的发展顺序记述、重点突出、有详有略的表达方法。
2.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体会重点语句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第七自然段。
3.帮助学生认识“耸、渠、钮、枳、聂”;会写“防、耸、旗、擎、渠、钮、徐、枳、融、司、缓”;理解“典礼、城防部队、擎、徐徐上升、缓缓、就位、肃立、瞻仰”等词语。
4.引导学生进行小练笔,培养学生的合理想象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
重点与难点
重点:体会开国大典盛况,正确领会课文的思想感情。
难点: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体会重点语句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学课型:阅读教学
教法与学情分析:本课教学要注重指导学生默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中国人民为新中国的诞生而无比激动、自豪的思想感情,并领悟文章按事情的发展顺序记述、重点突出、有详有略的表达方法
教学准备:开国大典录像;课件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1.帮助学生掌握11个生字,理解新词。
2.掌握课文大意。学习第一段,感受会场上喜庆的气氛。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出示课题,读题。
2.理解题意。开国:建立新的国家;典:典礼,郑重举行的仪式;大典:隆重的典礼。
3.介绍时代背景
(放一段《开国大典》电影片断然后介绍。)中国共产党自1921年成立以来,领导全国人民为推翻压在头上的三座大山进行了可歌可泣的顽强斗争。八年抗战,多少英雄儿女前赴后继、浴血奋战、保家卫国;三年的解放战争,中国人民终于推翻了蒋介石的反动统治,迎来了全国的大解放,迎来了“开国大典”的盛况。从此,人民当家做主的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了。
二、学习生字新词
要求:
1.自己读课文,学会字词。
2.划出课文中解释课题的一句话。
3.课文写了哪几个场面?划出场面间的连接句。
4.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
三、反馈交流
1.说说开国大典分为几个场面?
2.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开国大典的?
(按照开国大典进行的顺序记叙。根据会场、典礼、阅兵、游行四个动人场面写的。)
3.交流疑难,解决部分问题。
四、学习第一部分
1.朗读课文第一部分。
2.读完这段你有什么感受?
理解重点句
“总数达三十万人。”
“丁字形的广场汇集了从四面八方来的群众队伍。”
“他们清早到了北京车站,一下火车就直奔会场。”
“天安门广场已经成了人的海洋,红旗翻动,向海上的波浪。”
(理解:到会群众范围广:“四面八方、汇集”而来;来得早:早上六点钟就入场;到会人数多:成了人海;热情高:直奔,五更天摸着黑;次序好:按照预定的地点排列。)
3.选择一句,读出庄严、隆重、热烈的气氛。
五、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第一部分。
2.抄写生字新词。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1.通过引导学生体会重点语句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课文思想感情,并领悟文章按事情的发展顺序记述、重点突出、有详有略的表达方法。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学习第二部分。
1.默读课文,理清典礼过程。
默读本段,理一理典礼的过程。
(宣布典礼开始→奏国歌→升国旗→放礼炮→宣读中央人民政府公告→阅兵式→群众游行。)
简要叙述开国大典的典礼过程。
2.通过分析比较,想想哪些场面写得特别详细?哪些场面写得较为简略?
(领悟文章按事情的发展顺序、重点突出、有详有略地记叙的写作特点。)
(1)教师适时引导
(阅兵式最能体现开国大典的盛况。受检阅的部队有海军、步兵、炮兵、战车师、骑兵、空军,兵种很多。)
(2)联系上下文说说句子的含义,体会思想感情。
理解1“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经过无线电的广播,传到长城内外,传到大江南北,使全中国人民的心一齐欢跃起来。”
(“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指的是毛主席的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在今天成立了!”用“庄严”和“雄伟”形容这声音不是一般的声音,它是非常庄重、严肃、雄壮、伟大的,这一宣布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这声音“传到长城内外,传到大江南北”,说明这一宣告已传遍中华大地。“长城内外”、“大江南北”指全国各地。“长城”、“大江”代表中国,再用“内外”、“南北”这样相对的词语,既表达了全国各地的意思,又使语言非常生动、整齐、有力。“全国人民一齐欢跃起来”,“欢跃”,欢腾跳跃。毛主席的宣布,震动了全中国,使全中国人民感到无比欢快、无比激动、无比自豪,它表明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联系下文,课文对天安门广场庆典的描述,正是“全中国人民的心一齐欢跃起来”的写照和缩影。)
看书上插图:这是董希文的著名红色经典油画《开国大典》,形象逼真地再现了毛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上宣告新中国诞生了的生动而宏大的场面。
指导朗读:把重点词语表达的感情通过恰当的停顿、节奏、轻重处理用声音表现出来。
自己读、朗读、齐读
指导背诵第七自然段。
理解2“接着是一个战车师,各种装甲车和坦克车两辆或三辆一排,整整齐齐地前进;战士们挺着胸膛站在战车上,像钢铁巨人一样。”
理解3“欢呼声盖过了飞机的隆隆声”
(因为人民解放军的队伍威武雄壮,它是人民的武装,是新生的人民共和国的强大安全保障。群众看到自己的武装那样强大,战士那样威武,用欢呼来表达自己激动的心情,用喊声和掌声表达着对人民军队的热爱之情。)
理解4“群众差不多把嗓子都喊哑了,把手掌都拍麻了,还觉得不能够表示自己心里的欢喜和激动。”
(是中国人民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而表达的快乐和激动的心情。呼喊和鼓掌是表达高兴和激动心情的形式。嗓子喊哑了、手掌拍麻了,说明了人们心情欢快、激动到了极点。表达了人民群众对人民子弟兵无比信赖和无比热爱的思想感情。)
想象描绘的画面,带着体会到的情感自由读,感受人民群众的心情。(激动、兴奋、喜悦)
朗读(自豪,扬眉吐气)
4.体会写作方法:描写人民群众的心情,课文用了哪些方法?
比喻:排山倒海的掌声;轰雷似的掌声。排比:四个“传到”。体会排比气势,朗读排比句。
二、学习第三部分
1.齐读第三部分。
思考:从这一部分中,你读懂了什么?
(晚上九点半游行队伍才完全走出了会场,典礼持续时间长。)
(“两股红流”指的是人民群众的队伍,举着灯笼、火把游行,游行队伍一片火红,所以用“红流”代表游行队伍。)
(“光明充满了整个北京城”中的“光明”除了讲光亮外,还可以象征人民解放了,摆脱了黑暗社会的统治,前途一片光明。)
2.指导感情朗读,深化理解
三、总结全文
四、小练笔:写一段话:< xmlnamespace prefix =“st1” ns =“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smarttags” />1949年10月1日,我站在天安门广场上„„
五、布置作业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第七自然段。(优生可默写)
板书设计:
6开国大典
热爱、激动、自豪
按事情的发展顺序宣布典礼开始→奏国歌→升国旗→放礼炮
重点突出→宣读公告→阅兵式→群众游行
有详有略
7*望大陆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朗读课文,体会诗中所表达出的于佑任先生浓浓的爱国情感。
2.使促学生独立认识“兮、殇”2个生字;能正确、熟练并有感情地背诵全首诗。
教学重点:体会诗中所表达出的于佑任先生浓浓的爱国情感。
教学难点: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教学课型:阅读教学
教法与学情分析:久居台湾不得归家的大陆去台湾者有着一曲曲悲歌,这是我们眼前的学生十分不了解的,因此,课前课中,教师需相机引导学生解开其中的原委才能够使学生更深入地理解于右任先生的浓浓深情。
教学准备:查找有关资料;课文朗诵课件。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认识诗人。简介诗人生平及写作本诗的背景。
二、学习诗歌
1.自学生字。注意字的音和形。
“兮”“殇”都是一声;“殇”Shang,翘舌音。
2.自己读课文,注意把诗读正确、流利,了解每一小节诗的大意。
3.体会诗歌感情。
(1)默读课文,思考:诗人有什么嘱咐?
(2)说一说诗人为什么要“望我故乡”“望我大陆”?
(3)有感情地朗读一二节。
(4)齐读第三小节:诗人都望到了什么?
(见到“天”“地”的景象:天是深蓝色的,在天幕笼罩下的大地,茫茫一片,望不到边,给人以视野宽大、心胸开阔的感觉。)
指导学生看文中的插图,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理解:“山之上,国有殇”
(体会诗人愿以身许国的情怀。体会诗中所表达出的于右任先生浓浓的爱国情感。)
指导朗读
三、引导学生阅读“学习链接”
体会诗人强烈期望两岸统一的情感和渴望回归大陆的心情,体会他在有生之年未能实现心中期望的失望情感,以及他未能回到大陆、回到故乡、与故乡亲人相见的痛楚。
四、指导朗读、背诵
带着感情自己读读这首诗
朗读后试着背一背。
五、布置作业
能正确、熟练并有感情地背诵全首诗。(优生会默写)
板书设计:
7*望大陆
望故乡
山之上,国有殇(爱国)
望大陆
8《明天更辉煌》教学设计 教学要求:
1.会认会写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节。
3.能体会作者的情感,感受大陆和香港血浓于水的亲情。重点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节。
2.能体会作者的情感,感受大陆和香港血浓于水的亲情。教学课型:阅读教学
教法与学情分析:学生对于香港过去的屈辱历史不了解,对于回归的故事一无所知,这对于学习本课有一定的困难,教师需做好充分的教学准备。
学习理解
教学准备:查找香港的历史、回归等有关资料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会认会写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现代诗的特点。教具准备
生字新词卡片,重点语句幻灯片。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揭示课文题目
1.(出示中国地图)同学们,你们谁能找出香港的位置?你们知道香港是哪一年回归祖国的吗?
2.是的,1997年7月1日,香港重新回到祖国的怀抱。这一天是举国欢庆的时刻,(出示欢庆场面的图片)人民群众用不同的方式表达了自己的喜悦心情,你能想到什么方式?
学生甲:**,看升旗。学生乙:载歌载舞,放鞭炮。学生丙:写文章、作诗。„„
3.板书课文题目,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就是为了纪念这一时刻而写的诗。学生齐读课文题目。
4.老师出示香港的资料和图片,学生读课文。
二、再读课文,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1.学生自渎课文,画出生字、新词 2.学生汇报交流学习情况。3.教师出示生字新词卡片。耻辱寻觅点缀乳汁荆棘步伐
4.借助工具书学习生字、新词,理解词语。断肠:形容悲伤到极点。
自强不息:自己努力向上,永远不懈怠。炎凉沧桑:指事物很大程度的改变。
曙光:一是指清晨的日光;二是比喻已经在望的美好的前景。点缀:加以衬托或装饰,使原有事物更加美好。荆棘:泛指山野丛生的,带刺的小灌木。
三、整体感知,划分段落
1.本文是一首现代诗歌,是献给香港回归之日的赞歌。请试着给它划分段落。2.学生讨论,划分段落。全诗共三节,可以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讲述了祖国对香港的思念之情,盼望着香港能早日回到祖国的怀抱。第二部分:回顾了香港人民饱受的沧桑,讲述了祖国对香港的关心与帮助,体现了祖国内地与香港血浓于水的骨肉亲情。
第三部分:香港回到祖国的怀抱,祝愿香港明天更加辉煌。3.全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全诗表达了作者对香港饱受沧桑的关爱之情,赞扬了中国人民的伟大精神,并祝愿香港明天更加辉煌。
四、学习课文第一部分
1.指名读第一节,画出重点词句。2.你从“漫长的岁月”里读出了什么?
漫长的岁月指香港自19世纪中期至20实际末一百多年的日子,从后面的“一串串故事”可以看出在这漫长的岁月里发生了好多的事情。
3.出示句子:
(1)你被迫离开母亲的怀抱,骨肉分离撕断肠。(2)滚滚黄河为之怒号,不尽长江为你悲伤。从这两句话里,你又读出了什么?
学生甲:香港离开了祖国的怀抱,人们无比悲痛。
学生乙:写长江、黄河,其实是在表现举国上下的愤怒与悲痛。
师小结:香港离开了祖国的怀抱,骨肉分离,我们怎能不悲痛,怎能不愤怒呢?香港的回归成为了举国上下共同的努力和期待。
请同学们课下搜集资料,了解这段屈辱的历史,我们下节课再来继续学习。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节。2.了解香港回归这段历史,激发爱国情感。3.能体会作者的情感,感受大陆和香港血浓于水的亲情。教具准备:
香港相关资料,重点语句幻灯片。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听写词语。
1.同学们,我们今天继续来学习《明天更辉煌》。听写词语:
耻辱寻觅点缀乳汁荆棘步伐
2.学生互相检查,不会写的练习巩固。3.你们课下搜集了哪些资料呢?
学生甲:香港在**战争后被英国占领,还有一段时间被日本占领。学生乙:香港自秦朝起明确成为当时的中原领土。
学生丙: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香港经济和社会迅速发展,不仅成为「亚洲四小龙」之一,也是全球最富裕、经济最发达和生活水准最高的地区之一。
学生丁:香港被人们称为东方之珠。
二、学生课文第二部分
1.了解了这段历史,我们接着来学习课文。2.学生齐读课文。
香港饱受了屈辱和苦难,那香港人民又是怎样做的呢? 出示句子:
在苦难和机遇中,你寻觅着生存的曙光。你把滴滴汗水,点缀在东方之珠上。
香港人民在艰苦的环境里利用一切机会改造自己的生活,寻找着自强不息的道路,并为此付出了不懈的努力,终于把香港建设成为“东方之珠”,这都是几代香港人用辛勤的汗水凝聚成的。
3.不管香港被分割多久,它都是祖**亲的一部分,香港的发展与繁荣离不开祖国的帮助,是全国人民对香港的关心和爱护,才使香港有了今日的辉煌。
出示句子:
不管你离开多少岁月,母亲的血在你身上流淌。在你的发展和繁荣中,融进了母亲的泪水、乳汁和力量。学生齐读这段话,感受祖国内地与香港血浓于水的骨肉亲情。
三、学习课文第三部分
1.在香港回归祖国的过程中,谁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学生:邓小平,在他的领导下我国启动了同英国政府的谈判,并最终签定合约,规定香港于1997年7月1日回归中国。
出示句子:
在亿万炎黄子孙中,有一位伟人永志不忘。他用超人的智慧和胆略,为你绘制了回归的航向。你怎样理解这句话?
它表达了作者对邓小平同志的赞颂,说明邓小平同志为香港回归作出了巨大的贡献。2.是啊,香港终于回归祖国的怀抱,回到祖国怀抱的香港将更加繁荣、昌盛。出示句子:
百年之梦终相圆,拥抱时的泪水中充满希望。回到母亲怀抱的香港啊,明天更加美好、更加辉煌。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学生:表现了作者无比激动的心情和对香港明天的美好祝愿。
四、背诵课文第三节
1.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背诵课文的第三节。作业:
1.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背诵课文的第三节。
3.课后搜集闻一多的《七子之歌香港》(优生背诵)。
板书设计
祖国的思念
期盼归航
香港百年回顾 受辱的历史 血脉相连 明天更辉煌
伟人的胆略
香港回归
备课资料
香港香港自秦朝起明确成为当时的中原领土,直至19世纪中叶清朝对外战败,领域分批被割让及租借予英国成为殖民地,香港从而开通港口发展。1980年代,中、英两国落实香港前途问题,于1984年签订《中英联合**》,决定1997年7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中方承诺在香港实行一国两制,香港将保持资本主义制度和原有的生活方式,并享受外交及国防以外所有事务的高度自治权,也就是「港人治港、高度自治」。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香港经济和社会迅速发展,不仅成为「亚洲四小龙」之一,也是全球最富裕、经济最发达和生活水准最高的地区之一。香港是亚洲重要的金融、服务和航运中心,以廉洁的政府、良好的治安、自由的经济体系以及完善的法治闻名于世。历史的变迁,让香港从一个当年只有五千人的小渔村,演变成今天有「东方之珠」美誉的国际大都会。
七子之歌——香港
我好比凤阙阶前守夜的黄豹,母亲呀,我身份虽微,地位险要。
如今狞恶的海狮扑在我身上,啖着我的骨肉,咽着我的脂膏;
母亲呀,我哭泣号啕,呼你不应。
母亲呀,快让我躲入你的怀抱!
母亲,我要回来,母亲!
9《山海关》教学设计 教材说明。
这是一篇精读课文,选自峻青的《雄关赋》。本课是一篇描写我国著名的古迹山海关的散文,抒发了作者对山海关的赞美和歌颂之情。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朗读课文,体会文章所表达出的热爱祖国疆土,热爱中华民族的炽热情怀,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2.指导学生默读课文,懂得作者按“先总起(赞叹山海关),再分述(山海关的威武风采——山海关的动人历史),后总结(歌颂山海关)”的全篇行文思路以及按先概括后具体及空间位置转换记录山海关的局部行文思路。
3.训练学生用词语概括山海关的特点,培养学生概括归纳总结的能力和准确用词的能力。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领会重点语句的含义及表达的情感。
4.帮助学生认识并会写部分难写的生字词。引导学生独立阅读链接小诗《长城》,能有感情地进行朗诵。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中的新词。教学难点:能够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教学课型:阅读教学
教法与学情分析:通过朗读,初步了解课文内容;本课的行文思路较复杂,学生学习应该有一定的困难。
教学准备:查找有关资料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阅读兴趣。
同学们,你们去过长城吗?去过万里长城的山海关吗?今天,我们就跟随著名作家峻青,去认识这被誉为“天下第一关”的山海关吧!
板书:山海关
(二)初读,感知全文思路。
要求:1.自由小声朗读课文,注意生字新词的读音,把句子读通顺。
2.再默读课文,标出自然段,并想想每个自然段写了什么内容?整篇课文中,哪些部分主要写我看到的景象,哪些部分写我由此展开的联想?
(三)细读,体会文章内容。
一边默读,一边思考:从作者眼中看到的山海关和心中产生的种种想法,你认识到了山海关有怎样的特点?
1.读第一,二自然段,注意作者用了怎样的词语,句子来介绍山海关的风采?(“好一座威武的”“这号称„„”)这两句话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2.读第三至五自然段,注意作者用哪句话概括了山海关的风采的特点和给自己留下的深刻感受?文中哪些地方具体地写出了这些特点?
3.读第六至九自然段,注意作者站在这雄关之上,心情有怎样的变化?找出相关句子。4.他想到了什么?用哪些话概括了山海关历史的特点和给自己留下的深刻感觉? 读第十自然段,这段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这里用了什么词语、句子来全面概括山海关的特点?
5.在阅读课文1——4段时,要让学生观察课文插图去体会有关语言文字。
在理解各部分内容时,要结合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相关语句或段落。不要把理解和朗读分离、割裂开来。
(四)练读,领悟表达方法。(五)作业
1.熟读课文。(中下生)
2.搜集中华儿女与外族入侵作斗争的故事阅读(优生)。板书设计:
城楼
山海关
地理位置
历史作用
现在的作用《太阳与士兵》*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太阳与士兵的对话,体会文章所表达出的边防战士对祖国的忠诚之情。
2.能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并归纳出作者从哪几个方面写的,提高概括能力。
3.帮助学生认识五个生字。
4.对有条件的学生可以指导他们读后练习,用书信的形式写出读后感。教学课型:略读课文阅读教学
教法与学情分析:学生对“东方第一哨”不理解,需布置课前查找资料;对于边防战士,学生早有耳闻,教学易于深入。
教学准备:布置课前查找有关资料。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解题导读。
谈话:生活中,有各种对话——儿子与母亲的对话,学生与老师的对话„„可是,你听过这样的对话吗?
板书:太阳与士兵
二、初读对话。
以个体自读为主,把字音读正确,把句子读通顺,想想一共有多少次对话。
三、再读对话,一边读,一边想:每次对话主要说了什么内容,你从中感受到了“东方一哨”士兵怎样的形象?
1.读第一次对话,要想象士兵们清晨高唱上岗,在太阳照耀下升旗的情景。
2.读第二次对话,要想象士兵们用自己的双手在荒凉的小哨所上建起升旗场的情景。
3.读第三次对话,要想象士兵们年复一年在冰天雪地迎风站哨的情景。
四、巩固练习。
1.注意下面句子中带点的词,想想这样写所包含的意思和情感,再有感情地读一读这几句话。
北国的松,江南的竹,中原的月季,陕北的向日葵„„每一料种子都带着战士的馨香在这里落户。
我们要将我们全部的光和热,献给祖国,献给人民,献给您——伟大的祖国!
2.为课文插图配一首小诗,题目是《太阳与士兵》。
3.给“东方第一哨”的解放军叔叔写一封信,倾吐你心中想说的话。
板书:
太阳与士兵
——采自中国“东方第一哨”的时空信息报告
哨歌——国旗
国旗——升旗场
升旗场——士兵 作业:
有感情地朗读全文。(优生选背有关喜欢的文段)
语文百花园二
教学目标:
1.认识比喻修辞,并能实际运用。用指定的比喻词写句子,把内容表达得更加生动。
2.学习积累中华古典优秀诗文。
3.提高学生搜集、整理资料的能力。
4.语文大课堂活动“今日家乡”。着力让学生每个个体主动参与,自由选择活动合作伙伴,学习自己策划调查采访方案、自主确定汇报展示方案方式。
5.不限内容范围、文体样式,自由作文,提高自助写作能力。
教学重点:认识比喻修辞,并能实际运用。用指定的比喻词写句子,把内容表达得更加生动。
提高学生搜集、整理资料的能力。
教学难点:自由作文,提高自助写作能力。
教法和学情分析:学习了本单元课文,学生进行了一次“爱我中华”洗礼,品文悟情之余进一步学习总结学习方法。
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按要求课外分组进行家乡发展变化的调查。
教学时间:四课时
教学过程;
学习“语文百花园二”,安排了“温故知新”、“语文大课堂”、“习作”。第一课时
一、温故知新
1.理解与运用:体会出句中带点词语所采用的打比方修辞方法,把句子描绘的情景表现得更加具体形象。
让学生在比喻句子中体会比喻修辞的作用。
(1)投影:
“每一声炮响,全场就响起一阵雷鸣般的掌声。(比喻)
每一声炮响,全场就有一阵十分响亮的掌声。(形容)”
(2)让学生说说是用什么比喻什么?
(3)反馈交流:
第1个句子中,采用“海洋”来比喻天安门广场上的人很多很多,就像宽广无比的大海:后用“海上的波浪”来比喻天安门广上的红旗也很多以及飘扬翻动的样子,就像大海上翻滚的波浪。
第2个句子中,用“雷明”来比喻会场上人们的鼓掌声特别响亮,就像打雷的声音那样震天动地。
(4)学习用比喻的方法来写句子,要用上指定的比喻词。
2.拓展与交流
(1)让学生分角色朗读宁宁和丫丫二人的对话。
(2)各自说说自己的认识,或是产生共鸣的收获,或是与之不同的感受。
(3)教师酌情进行点评。
3.积少成多
所选诗的作者龚自珍是清代杰出的思想家和文学家,是中国近代史上首开新风气的人物。他48岁时因主张革新受到清政府顽固派的打击迫害,终以父亲老等借口辞官归乡。这首诗是他回家途中,读陶潜诗的有感而发。他有力地批判了即将灭亡的封建制度,抗击朝政,表现他期盼变革现实、振兴国家、以抵抗外敌的意愿,充满了强烈的爱国主义热情。
(1)对不理解的地方让学生自己去查阅资料和注解去解决。
(2)指导朗读并能背诵。
(3)可以让学生搜集、抄写有关表达“爱我中华”之情的诗句、格言等。例如:
以身许国,何事不可为?(宋。岳飞)
人生富贵岂有极,男儿要在能死国。(明 李梦阳)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清 林则徐)
祖国陆沉人有责,天涯飘泊我无家。(清 秋瑾)
人在异域最思念家乡,人在异国最怀念祖国。(侠名)
第二课时
二、语文大课堂
1.讨论
2.调查与采访
(1)组成小组,组成小组,走进商店、大街、蔬菜大棚、家庭等地进行调查和采访。
(2)围绕调查对象,可以去图书馆,也可以去图书馆,也可以去书店,还可以上网查阅、搜集反映家乡发展变化的资料。有条件的可以搜集实物、图片、或录像等。
(3)整理与分析
以“今日家乡的„„为题,写一份表格式的调查报告。
(4)交流
第三、四课时
三、习作
1.审题:读提示,明确写作要求。
题目要求有四句话,讲了三层意思;第一层说明这是自由作文:“可以不限内容范围,也不限文体样式”(第一句话);第二层解释“两不限”的具体含义:“可以写你感受最深的人或事,也可以写你特别熟悉的景物或物”——这是“不限内容范围”,“可以写你感受最深的人或事,也可以写日记或诗歌”——这是“不限文体样式”(第2句话);第三层提出写作要求:内容具体,感情真实,语句通顺,题目恰当,自作修改等(第3.4句话)
2.看“平台”,参与习作讨论。可按“习作讨论平台”的四点,先个体思考,再与同学交流。
3.自动笔,进行初步试写。根据各人选定的内容、文体动笔的练习,可先列提纲,也可直接写。
4.选例文,组织交流评改。
教师审阅全班学生的初作,从中选择内容、不同的问题理文若干篇,分类与点评,使学生从别人的习作中的优点或不足受到启发。注意:要让学生也参与点评、发表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