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古诗词欣赏教案
中华诗词赏析
中华诗词是中华民族文明史上的璀璨明珠,它有着特殊的历史地位和深远的国际影响。我们知道,早在西周,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就已经诞生了,至今已有3000多年。这305篇诗歌中的任何一篇,现在读来还是让人感觉到是那么的甜润。这说明,虽然时间相隔很远,但我们的感情却是一直沟通着的。
诗词、戏曲、小说、散文这四个文学体裁中,要数诗歌资格最老,影响最深远,甚至达到了家喻户晓的程度。这里,我并不是有意贬低小说、散文、戏曲。很多诗虽然短短几十个字,却能让许多人铭记一辈子在心。几年前,我到福州去讲学,在一位老友的家里,听到一个五六岁的小孩念起这样一首诗:“春眠不觉晓,处处蚊子咬,一瓶敌敌畏,不知死多少。”你们看,孟浩然的诗竟然能够被重新改写了,何况又是出自几岁小孩子的口中。可见,中华诗词的流传之广。
中华诗词的博大精深是毋庸置疑的。但是,时至今日,中华诗词这一反映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特性和风尚的文学体裁又有何社会功能呢?几年前,我在接待一个日本访华团时,一位日本老先生就这样问我:“你们中华诗词有三千多年的历史,可谓影响海内外。但是,有一点我不明白,究竟它对你们人民的生活有什么作用?”我当时这样回答:“其实关于这个问题,咱们中国二三千年的一位圣人已经回答过了。地就是孔子的一段话:‘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孔子对诗歌的社会功能的概括,仍有其现实意义。创作和鉴赏诗歌,切不可忘记它的社会功能。
“兴”就是“振奋”,表现于当代就是指振奋民族精神。爱国主义是传统诗歌的主旋律。“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屈原);“夔府孤城落日斜,每依北斗望京华”(杜甫);“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趋避之”(林则徐);“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鲁迅)。一条爱国主义红线,贯穿全部中国诗词史。这些充满浩然正气的诗歌,激励过多少英雄豪杰关怀祖国的完整统一,在祖国危难关头赴汤蹈火。鉴湖女侠秋瑾的“拼将十万头颅血,须把乾坤力挽回”。徐锡麟的“只解沙场为国死,何须马革裹尸还”,都是鲜血凝成的救亡图存的檄文。我到渣滓洞参观时,看到墙上仍然留着烈士们用咬破了的手指头写下的首首壮烈诗篇,表达了他们坚决与国民党反动派斗争到底、把牢底坐穿、视死如归的决心。改革开放以来,传统诗歌生机焕发,不少反映时代强音的作品应运而生,如刘瑞清的《开元颂》:
莫再纠缠社与资,天惊石破发雄词。开基昔赖扶轮手,易辙今凭设计师。中土卿云仍缦缦,北邻芳讯仍迟迟。饶它国际**谲,未改心议马克思。
用当代语言写当代事,热情地讴歌改革开放,催人奋发。
“可以观”就是指可以提高观察能力。诗读得多了,就可以提高一个人的观察能力。观察能力包括两个方面:观察社会的能力和观察自然有能力。读诗可以观民风,可以知政事得失。古代圣哲、有远见的政治家,都高度重视诗歌抒发感情、补察时政的功能。杜牧在论述六国和秦的灭亡时写道:“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以此来警示唐朝统治者。晚唐诗人李商隐在阐述天下兴亡的道理时写道:“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这些就是政治上的观察力。另外,观察能力包含着能够看到社会的变化。1995年,由中华诗词学会和温州诗词学会联合主办的“鹿鸣杯”全国诗词大赛,共收到海内外参赛作品三万多首。不少佳作生动形象地展现了不同地域的社会生活的缩影。例如,有首歌颂农村变革的《农家即景》:
春归旧燕有新愁,不见茅檐见彩楼。三匝绕梁终辨识,锄筐仍挂粉墙头。
农民生活提高了,建了新房,连燕子都差点儿没认出来,很有深意。《农民技校》则以一个生动的镜头反映了新农民学习技术的热情之高:
新月含羞柳上藏,农民技校夜辉煌。阿娇卖菜归来晚,一嘴馒头进课堂。
读这些诗,可以感受到各阶层人们的喜怒哀乐,因为它们真实地反映了生活。
“可以群”意指增强群体观念,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增强凝聚力。传统诗词具有强大的感情凝聚力,它可以团结人民,鼓舞人民,为一个共同的目标而奋斗。如《诗经·无衣》:“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表现的是团结一心、同仇敌忾的义愤。“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杜甫的《春望》,表达的是山河破碎给人民事来的灾难和哀伤。追溯到现代,很多文人志士在当时利用诗词这种形式表达自己的爱国之心。1937年,郭沫若毅然别妇抛雏,从日本返国,他哭吐精诚地写道:“四万万人齐蹈砺,同心同德一戎衣。”1943年,丰子恺到重庆后写了一首《蜀道》:
蜀道难行景色饶,元宵才过柳垂条。中原半壁沉沦后,剩水残山分外娇。
丰子恺面对剩水残山,景色愈娇,其心愈惨。这些诗都有高度的凝聚力。
“怨”就是指针贬社会时弊。白居易曾写道:“文章合为事而作,歌诗合为时而著。”《卖炭翁》就是针贬时弊的佳作:“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在当代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深入,许多社会弊病也暴露出来。诗人用诗歌作匕首投枪,勇猛抨击,形成道德法庭,可以振聋发聩。如安徽一地区流传着一首按照杜甫的《春夜喜雨》而编的一首赌歌:
行赌无时间,随时可发生。携金潜入夜,勾结暗无声。笑看红大印,生意已谈成。
这类诗谣,反映了人民对社会上腐败行为的痛恨,催人警醒。还如温祥的《拜千手观音》:“求赐也生千只手,半抓钞票半抓权。”直刺某些干部的钱、权、欲,一针见血。熊楚剑的《西江月·检查风》也颇辛辣:
平日高高在上,年终大搞检查。钦差巡按一车车,到处焚香接驾。顿顿佳肴美酒,人人既吃还拿。验收保证挂红花,管你是真是假。
另外,有一位廉洁奉公的老干部离休后,门前冷落车马稀。一天,忽然听到小车的声音,他以为是老同事来看他来了。高兴地让妻子准备酒杯,不料车过门前未停,一直开到东边的新领导家中去了。他深有感触地写了一首七绝:
轻车疑是旧僚来,忙唤妻孥备酒杯。嘀嘀一声东去也,门前麻雀又飞回。
诙谐地说出了人走茶凉的现实。
总之,兴、观、群、怨——诗歌的美与刺的双重任务,对每一个有社会责任感的诗人,是义不容辞的。只有弘扬兴观群怨,深刻地生活,反映时代,诗词才能强大的生命力。
那么,诗词的鉴赏标准有哪些呢?
首先,要求“情真”。感情是诗词的生命。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陆机说:“诗缘情而绮靡。”这些话都说明了“诗主情”的道理。没有感情,就没有诗词;没有炽热的真情,就没有脍炙人口的诗词。广州后浪青年诗社社长周燕婷,她的词就是以情真而感人。她在广州上学时,爱上了一个男孩子,可是她又不好表达内心,而那个男孩子也很内向。直到毕业临近,她收到那个男孩子的一封信,约她到一个地方去谈谈。当时,周燕婷的内心十分矛盾,就填了一首词《浣溪沙·接约》:
尘镜重开理晚妆,两娥淡淡为谁长?裙衣细拣费思量。几许心期轻错误,一丝情分暗收藏,黄昏渐近渐彷徨。
活画出女词人赴约前的微妙心态。在古代的诗词中以情真而感人有很多佳作,宋代词人贺方回的《鹧鸪天·阊门即事》,是怀念亡妻的名作:
重过阊门万事休,同来何事不同归?梧桐半死清霜后,头白鸳鸯失伴飞。原上草,露初唏,旧栖新垅两依依。
词中,三、四句用连理树半死、双栖鸟的失伴来象征作者的丧偶,刻画出自己的孤独和凄凉;结尾两句是全词的高潮,催人泪下。夜雨敲窗,一灯如豆,空床辗转,物是人非,妻子“挑灯夜补衣”的纯朴形象宛然在目。这首词与潘岳的《悼亡》、元稹的《遣悲怀》和苏轼的《江城子》并传不朽,同以真挚、沉痛见称,具有永恒的魅力。
其次,鉴赏诗词的标准还有“味厚”。味就是趣味,诗词不能说教,要有趣味。《沧浪诗话》的作者严羽说:“诗有别趣。”这趣味的概念似乎模糊难定,严羽喻之为“羚羊挂角,无迹可求。”其实,抒情有情趣,状物有物趣,说理有理趣,诙谐有谐趣,都可称为诗趣。情趣来源于痴情。情到痴处,往往想入非非,平添诗趣。纳兰性德的《玉堂春》:“一生一代一双人,怎教两地销魂。相思相望不相亲,天为谁春?”由于词人不能与心上人相聚,似乎春天不应该降临人间。吴梦窗的怀人词,更是感人:“黄蜂频扑秋千索,有当时,纤手香凝。”因怀人而想到“纤手”,因“纤手”而想到“香凝”,以臻怀疑黄蜂亦为“香凝”而“频扑”,痴态可掬。陈楚南题《背面美人图》有:
美人背倚玉栏杆,惆怅花容一见难。几度唤她她不转,痴心敬掉画图看。
全是孩子口语,妙极!物趣的产生,是由于诗人对事物的体察入微,写出了人人心中所有,笔下所无的物象。比如说杨柳、晓风、残月,是人人都经常见到的,但一经柳永把它们组合在一起,便成了千古名句。清代王渔洋给他写出挽联,还用这组物象:“残月晓风仙掌路,何人为吊柳屯田?”有人为纳兰性德的词集《饮水留校》题诗,也用了这组物象:“谁料晓风残月后,而今重见柳屯田。”这些都说明写景写到妙处,能使人永久铭刻于心。咏物诗特别要讲究物趣,要有寓意。于谦的《石灰吟》、《咏煤窑》就是有名的言志诗。今人的这类咏物诗,诗词刊物上也频频出现。如湖南湘潭教师刘伯林的《咏粉笔》:
近墨仍然白,冰心不染埃。为君能解惑,何惜骨成灰。
既咏物,也咏人;诗品、人品和谐统一。另一类咏物诗,则是因物兴感,启人联想,催人警醒。如长沙碧湖诗社黄毅顺的《毯子》:
几片鸡毛想上天,结交借重小铜钱。举头更羡风筝好,平步青云一线牵。
寥寥28字,写官场丑态入木三分。毯子是鸡毛借铜钱压底才上扬的;风筝凭一线牵动方可青云直上。这对于靠金钱手段谋官、借亲故关系腾达者,是尖刻的针贬。理趣是诗人因物而兴趣,因感而司理,感情是得到理性升华的结果,如苏轼《题西林壁》中的“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谐趣风格多样,或因物兴趣,或寓庄于谐,都可使读者在轻松中受到启迪。今人龙永宁的《西江月·偶失眼镜》就是一例:
一片朦胧风景,宛如温沌初开。是人是物总难猜,但见团团云彩。
莫怨花笼轻雾,休嗟月暗瑶阶。不分明处少愁来,难得糊涂世界。
寓庄于谐,在幽默中抒发了严肃的人生感慨。
最后,“格高”也是诗词的鉴赏标准之一。陈善《扪虱新语》引林谇语:“诗有格有韵,故自不同。如渊明诗,是其格高;谢灵运:‘池塘生春草’之句,乃其韵胜也。格高似梅花,韵胜似海棠花。”所谓格高,即指作品能引导读者进入一种高尚的境界。老诗人成应求有一阕《唐多令》,是古稀之年赴美国与旧情人潘力生完婚的前夕,为留别故园诸亲友而写的。全词六十个字,将自己七十年的人生遭遇和认识、感受,以及出国前的心理历程,历历如绘地展示了出来。两阕词六次感情有大起大落,使读者的心灵不能不为之震颤:
无计遣烦忧,生涯不系舟。七十年,甘苦沉浮。苍狗白云回首处,思与怨,总东流。踪迹等闲鸥,重洋更远游。最临岐,又惹新愁。振翼乘风人去了,瀛海外,望神州。
开头三句是对七十年艰辛生活的回顾与总结,是情感的低潮。以下三句,是经过反复认识生活后得出的理性认识,情感的波
澜略趋平静。下阕以“重洋更远游”振起,接着以“临岐又惹新愁”回落。结句十三个字还出现一振一转。“瀛海外,望神州”一结,故国之情毕现,与恩怨东流照应,袒露出博大的胸襟和高尚的爱国情怀。当代诗词还有很多这样格调高尚的例子。王巨农的七律《无题》就是如此。这首诗是替一位台属妇女写的。这位女子于1948年结婚,不久,丈夫被抓兵去了台湾。她一直等了四十多年,以反革命家属身份承受着种种凌辱,但她不改初衷。1989年,丈夫终于回来了,见她一直等着自己,十分感动,决心定居大陆。但当他告诉妻子,他已在台湾结了婚时,深明大义的妻子毅然劝他回台。临走时虽依依不舍,但为了成全丈夫与他在台湾的妻子,她自甘孤寂度晚年。作者虽是代这位台属写的,但人真事真,又亲闻亲见,所以诗写得亲切感人:
柳色年年绿涨深,东君一别邈难寻。红颜早会潺潺雨,白首犹存耿耿心。
老去镜贺今夕梦,归来人剩旧时音。行舟欲系千斤石,又怕寒生隔岸衾。
第一联概括了王昌龄《闺怨》的诗意,而且主人公比那位“不知愁”的少妇经历的感情压力要深沉得多:那位少妇是与夫婿离别的第二年“上翠楼”的,这位台属则是“年年绿涨深”,经历了四十多个春天;那位少妇与“觅封侯”的夫婿应该鱼雁可通,这位台属的丈夫却“一别邈难寻”,音书断绝。第二联,上句写红颜易老,下句写矢志不渝,鲜明对照。第三联写重逢时的悲喜交集:喜的是“镜圆今夕梦”,悲的是“人剩旧时音”——当年丈夫那风华正茂的外貌、轻快的神情、简朴的服饰等等都不见了。第四联写不忍分离又决心离,因为“寒生隔岸衾”,使她不忍心,她情愿一人承担着痛苦。这么坎坷的人生遭遇,这么复杂的感情变幻,多姿多彩地全部展现在五六十字之中,真是烟波无限。诗品取决于人品。好的诗词,都能反映作者高尚的人格和审美趣味。
一、诗歌的起源
和其它文学形式一样,是适应劳动的需要,产生于劳动实践的过程中,与原始人的劳动和生产斗争有着密切的联系。例如:我国古代的文献里就有一首极为原始的歌谣,只有八个字:“断竹续竹,飞土逐肉。”“断”是砍断,“续”是连续制作也。“飞”是飞跑,“逐”是追逐。全诗的意思是:砍断了竹子,制成打猎的工具,飞奔着去追逐捕获猎物。讲的是原始人的狩猎生活。同时,劳动生活也是原始文学的表现主要对象。人类最早的文学创作也根源于劳动生活的需要,它或者直接产生于劳动生产过程中,成为原始人在生产劳动过程中协同动作、减轻疲劳和交流思想感情、组织劳动、鼓舞生产情绪的一种手段。如鲁迅所说:“假如那时大家抬木头,都觉得吃力了,却想不到发表,其中有一个叫道:‘杭育杭育’,那么这就是创作,大家也很佩服,应用的。这就是文学,他当然就是作家,也就是文学家,是杭育杭育派。”
二、中国诗歌发展的脉络
狭义的中国古典诗歌(词曲除外),其发展大约经历了五外时期:萌生期(先秦、西汉)、探索期(东汉、魏晋南北朝)、鼎盛期(唐、宋)、发展——又称中兴期、(元、明、清)与衰落期(近代)。隋前诗歌是中国古典诗歌发展的前期,大体属形成阶段。诗的种类如抒情、叙事、哲理等)的具备;体裁(如四言、骚体、五古、七古、乐府、格律等)的成型;题材(如爱情、思妇、怨刺、颂赞、游仙、玄言、山水、田园、边塞、行旅、宫闱、闺阁等)的拓展,个性、风格、流派的形成„„都为唐代诗歌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如果说唐代社会是唐诗繁荣的第一土壤,那么前代(特别是汉魏六朝)诗歌则是唐诗发展的第二土壤。唐代(尤其初盛唐)许多著名诗人都在不同程度上受到它的哺育和影响。有人对此用四句诗作了总结:“建安风骨正始音,谢句陶章紧相邻,若无清俊高格调(谓庾信、鲍照),李杜光芒何处寻!”
诗歌是人类艺苑中最早萌发的种子,是原始社会人类劳动的产物。我国原始社会的诗歌反映了当时人类向大自然作斗争的生活。这些诗歌都是口头创作,没有文字记载,绝大多数失传了,现在我们能够看到的少数原始歌谣,都出自阶级社会有文字以后的追记,其中一些也可能有后人的加工,但从歌谣反映的生活内容和语言形式来看,仍然可以推想我国远古诗歌的面貌。
到了春秋时期,我国有了最早的一本诗歌总集《诗经》,就是周初到春秋前期大量诗歌的选本(不是全部)。全书305篇,其中绝大多数风诗和少数雅诗是人民的创作,这些民歌反映了奴隶们受奴役、受压迫的劳动和生活情景,表现了他们不甘受压迫的反抗精神。如《伐檀》的“适彼乐土”;《硕鼠》中的“彼君子兮,不素餐兮”。也描写了人民在劳动、爱情、婚姻等多方面的生活。它们不仅有着深刻、丰富的思想内容,而且在结构上喜用重章叠句,反复咏叹的形式。在表现方式上,多用赋比兴的手法。在句式上多用四言句而又富于变化,词汇丰富,用语精炼生动。在韵律上,为后世诗歌开创了丰富多彩的韵例。这都表现出当时劳动人民在诗歌创作中的巨大艺术成就,对后世有着浣的影响。
战国后期楚国的屈原,是我国第一位伟大的浪漫主义也是爱国主义诗人。他生活在封建社会逐渐形成并趋向统一的时代。他在学习民歌的基础上创造出来的骚体诗,表现了对理想政治的追求,对腐朽统治集团的憎恶,对祖国人民的热爱。这些诗歌想象丰富,比喻奇美,诗采华茂,感情充沛,具有高度的艺术成就,它和《诗经》中的忆歌,被后世合称为“风骚”,长期以来成为历代诗人学习的典范。是我国上古文学史上的一座高峰。(浪漫主义:现实不能实现,所以浪漫主义,上天入地,追求理想。“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诗经》的经典性
《诗经》作为一个文本的出现在中国很早,距现在有3000多年。当然,它成为经典要晚一些,大约是在距现在2000多年的时候,即汉代。为了适应汉代中央集权的社会制度,当时的执政者接受了董仲舒的建议,把孔子的思想作为统一规范全国上下的思想的一种标志,于是在中国历史上发生了一个很著名的事件,叫做“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从这个时候起,孔子就被作为“圣人”,与孔子有关的一切都被涂上了神圣的色彩。孔子在生前作为教材用的一些古代的文献,也被称为“经”,包括《诗经》在内的还有《书》、《易》、《春秋》、《礼》,一起被作为“五经”。同时,从汉代开始,在政府设立了“博士”,立“五经”博士来教授有关人员。
什么是“经”?由于把孔子当作圣人,把孔子的思想当成了国家、政府推行的统一全国上下思想行为的标志,这个“经”就具有了“神圣”的意思,“圣人”的意思,表明其中包含了许多恒常不变的真理,有了实实在在应当遵循的规则。正是由于“经”具备了这样的意义,它就被一般人看作非常高深,非常玄妙,是与我们离得很远委远的东西。但是我想,如果经典离人们太远,把它树得高,那么经典的意义就会逐渐地消失。经典作为一种文化的载体,应当说它总是在不同的层面上影响着人们的生活,人们会在不知不觉的状态下来接受它。
就《诗经》而言,同学们在中学里接触了不少。我们不会在日常生活中,在我们的谈话中,在我们日常教育中,经常用到《诗经》的一些词语来表达我们的一些认识,大家可能知道但没有觉察到的例子。比如说大家最早了解的一位港台作家,是个女的,叫琼瑶。她的好几部小说被拍成了电视剧,其中有一部电视剧,叫《在水一方》。大家也许知道,她的名字以及电视剧《在水一方》,都和《诗经》有关系。《诗经》的一首诗叫《木瓜》,它的第二章“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匪报也,永以为好也”。琼瑶的名字是从这里来的。《蒹葭》,这是一首很有名的诗,“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朔洄从之,道阻且长;朔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这应当是一首情诗,一个青年男子,或者一个青年女子,在秋天的早晨,10点钟之前,想追求心爱的人儿而追求不到,心情苦闷,这种感情在这里表现得很充分。我想,这个表明了我们现代人还不断地在运用诗经》这一古老的形式来表达这一种感情,乃至它的词汇、它的语言还会常常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顺便说一下,在生活当中也常常用“投桃报李”表达礼尚往来和意思。“投桃报李”这个成语并不是从《木瓜》诗中来的,而是出自《诗经》的另外一首作品,即“大雅”中的《抑》。在这篇作品中,有两句,就是“投我以桃,报之以李”,即“礼尚往来”的意思。除了这个以外,大家都知道,《关雎》是《诗经》的第一首,为什么放第一首呢?很多人讨论过这一问题,我想之所以把《关雎》放第一首,表示了中国的先人对男女婚姻乃至于家庭的重视。因为在中国人看来,男女婚姻、家庭乃是一个社会的开始。《关雎》表现了人们对于美好的婚姻、幸福的家庭的祝福。所以《关雎》这首诗的第一章,开头四句就成了人们在祝福新人时对美满婚姻的赞颂,对幸福家庭的赞颂,这已经是我们管理科学中常常能够听到的。除了这个以外,在婚姻上还常常出现“天合之作”这种祝福。“天合之作”也出自《诗经》,即出自“大雅”的《大明》。这首诗是赞美周代的创始人周文王和他的妻子的夫妻关系的,所以后来人们用“天合之作”来表示对一对新婚夫妻的祝愿。在《关雎》中还有四个字也成为了我们的口头语,这就是“辗转反侧”。这四个字在诗中是用来形容男子追求女子没有得到那种焦急不安的心情,它生动地描绘了男子因相思之苦,在夜里睡不着觉,不断地翻转自己的身体的情形。所以后来在生活当中也用这四个字来表现由于各种不同的原因不能睡得很安稳的情况。《诗经》里面还有好多作品谈到相思之苦,有一首诗叫做《采葛》,它描绘相思之苦是“一日不见,如三秋兮。这种表现也很贴切、很生动的。
除描写爱情之外,我们在现实生活中,在和朋友、同事交往中,也常常有用到《诗经》的时候。比如说我们有些朋友买了新房子、搬了新居,大家祝贺他“乔迁之喜”。“乔迁之喜”的“乔迁”两个字也是出自《诗经·小雅·伐木》中,“出于幽谷,迁于乔木”,是讲鸟从低地方飞到高地方,乔木是高大的树木。用这个来祝贺人们喜迁新居,应当是我们常常会碰到的。此外,祝贺一个朋友生了一个小孩,如果是一个男孩,就叫做“弄璋之喜”。“弄璋”这个词也出自《诗经·斯干》中:“乃生男子,载寝之床,载衣之裳,载弄之璋”,表示对一个家庭、一个朋友生了个男孩子的祝愿。此外,祝寿,我们常常祝人“寿比南山”,这个词汇也是出自于《诗经》。过去人们祝皇帝“万寿无疆”,这个词也出自于《诗经》,而且不止一次。《小雅·天保》是一首祝寿的诗,一共有六章,其中第四章就出现了“君曰卜尔,万寿无疆”。总之,以上所说表明,《诗经》尽管是经典,在其长期流传过程中确实有它神圣的一面,有与人民大众相疏远的一面,但是另外一面作为一个文化传统的集中表现,它又在不同层面上,在不同情况下,会以不被察觉的方式影响我们的生活。对于正在接受高等教育的年轻人来说,我们不仅要在不知不觉中接受它的熏陶,同时我想我们更应该自觉地去理解作为中国文化传统的精华的《诗经》,我想这样不仅会提高我们对文化的理解,同时也
是我们一个接受高等教育的人的全面素质的体现,这就是我们在大学里开设中国文化课程的一个重要目的。
《诗经》作为经典是怎样成为经典的呢?要了解这一点,首先要了解《诗经》在成为经典之前是一部什么样的作品。实际上,《诗经》里的作品本来是我们中国的先人在不同场合下所写的诗。什么是诗?我想从现代意义上来讲有很多解说。中国办的传统认为诗是言志的,即“诗言志”。所谓“载行为志,发言为诗”,就是说,把心里所想说东西说出来就是诗,也就是说,诗是人们表达对外部世界的认识和感受。所以,《诗经》就它本来的形态来说,和我们现代人写的诗并没有什么不同。现在的《诗经》文本一共有305首,它分成了三个部分,其中有一部分叫做“国风”,有160首,这160首大部分是当时的下层的人们所写的。古人又讲“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就是诗表达了人们在生活当中或者做事的过程中的一些感受。其中也有一些,按照朱熹的讲法是出于“礼”。一般和生活,除了人们的喜怒,男女相爱,“歌言其情”,男女交往过程中用诗来表达他们之间感情的叫“情歌”、“恋歌”。除了“国风”之外,另外145首,叫“雅”和“颂”。其作者大部分是当时上层的公卿、大臣,相当于今天的高层人士;也有一些作者是农民、政府的一般公务员。“雅”、“颂”中有一些作品表达了这些作者对当时的社会问题的意见;也有些作品是他们奉命——奉国家的命令——来写的有关祭祀祖先、神灵的作品,用这些作品表达一种对祖对神灵的称颂,也希望通过祭奠这些祖先、神灵使之给予人们以保护。总的来说,古代这些作品与现代的作品一样,是表达思想感情的。所不同的是,这此作品是可以歌唱的。所以这些作品在我们现代人看来,并没有什么神圣的地方。
《诗经》中的这些作品可以说是由不同的人在不同的地方写的,当时的社会并没有出版机构,也没有我们现在所谓的诸如电视台之类的传媒机构,那么,这些作品是怎样流传焉的呢?为什么这些作品集结在一起叫做《诗》?刚才说过,《诗》成为“经”,是因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一历史事件,《诗》为什么会汇编在一起,就要说到另外一个历史事件,这就是所谓周代的“制礼作乐”。周公“制礼作乐”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件大事。中国成为礼仪之邦,我想应当说是从西周初年,周公“制礼作乐”开始的。那么什么是礼呢?简单地说,礼就是维持社会秩序的一些基本规则。从大一点来说,像国家的典章制度,小一点来说,是社交的各种规炬。周公在制礼的时候,特别强调“乐”。他强调礼乐配合,用乐来配合礼的实行。这种情况我们现代生活中也还会遇到。比如说两个国家交往,我们国家的领导人到异国去访问,在迎宾场合,要奏双方的国歌,要检阅依仗队,检阅依仗队过程中也要奏乐。这些都可以说是礼乐的配合。在古代也是如此。正是由于这种礼乐配合的需要,就必须制作在礼仪场合上使用的音乐。当时有主持这个工作的专门机构,而主持这个工作的人大多数称为“太师”。太师一方面把从各地收集起来的民歌整理出来,一方面把当时的公卿、大臣所作的诗配上乐曲,以便能够在各种场合下使用。所以所谓“风”、“雅”、“颂”实际上就是在不同场合演奏的乐曲的歌词。所以最初并没有《诗经》这个名称,而是简单地称为《诗》或《诗三百》。由于各种原因当时的音乐我们听不到了,但是歌词却保存焉了。这就是我们看到的《诗》里面的作品。在当时的等级社会里,有所谓的“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的规定,所以一般人并不了解“诗”。礼和乐作为文化的一种表现,在当时是掌握在少数人手里,只有贵族子弟才能学习它,掌握它。贵州也只有掌握了礼,掌握了乐,才能参与社会活动。因些可以说,对礼乐的发解,是一个人社会地位的标志。在行礼过程中,也唱乐,同时必须对乐的歌词有所了解,懂得这些作品,甩以在人们交往过程中也要会运用这些作品。所以在春秋时代我们常常在一些记载、一些古代文献当中,有这种所谓“布诗”、“言诗”的记载,就指的是引用《诗》来表达自己的认识。能够恰当地引用《诗》的作品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在当时的社会也被看作是一个人的能力、修养的一种表现。这就是《诗》在未马为《诗经》之前它所起的作用。
那么孔子与《诗经》有什么关系呢?孔子用这种官方文献来教育学生,因此《诗经》会在更广泛的社会层面得以流行。孔子本人也特别强调学习《诗》的重要性,他说:“不学《诗》,无以言”,就是说你要不学习《诗经》的作品就不会讲话,也就是说会表达得不很深刻、不很准确。学习《诗经》之后可以运用《诗经》来表达自己的感情和认识,同时也可以用《诗经》来联络感情,来唤醒、启发人们的认识。可见孔子对《诗经》的重视。同时孔子也对《诗经》的内容做了简要的说明。孔子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思无邪”是讲《诗经》表达的是非常纯正的感情、认识。孔子也对《诗经》的第一首诗《关雎》下了评语,叫做“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正因为孔子与《诗经》有这么一些关系,《诗经》才具有了经典意义。但这只是开始/《诗经》之甩以成为经典,是因为它被作为官方的一种思想被提倡,引起了人们的重视。人们在重视之后,就会把孔子所讲的话,孔子所用过的教材、各种文献经典化、神圣化。这个神圣化、经典化的过程就是“阐释”。《诗经》是当时的人所写的诗,和我们现代人所与的诗并没有不同,但是要经典化,就必须把《诗经》的作品从普通的文学作品提升到儒家经典的地位。这个过程就是把一般人写的诗变成经典的过程。在经典化的过程中,人们对“诗”的阐释就附加了许多并不是作品本身具有的内容。也可以讲,在《诗经。经典化的过程中,讲了不少歪理。
我们可以举一些例子来说明《诗经》是怎样被经典化了的。《国风·小星》:“暳彼小星,三五在东。肃肃宵征,夙夜在公,寔命不同!”下面是“暳彼小星,维参与昂。肃肃宵征,抱衾与裯,寔命不扰!“这首诗现代人是这样认为的:诗的作者或者主人公是一个小吏。“暳彼小星,三五在东”,指晚上黄昏时或黎明之前,星光闪烁,但不是很多。“肃肃宵征,夙夜在公”,是讲宵征是在夜里,不管早晨、白天、夜里,都要为公操劳,所以“寔命不同”,感到自己的待遇、遭遇特别不一样。这首诗实际上是一个小吏对自己不幸生活的感叹汉代人讲这首小诗就是另外 一种说法,叫做“惠及下女”,所谓“惠及下女”,是指国君的妻子对国君的妾能够容忍,她不去陪伴国君,而让妾去陪伴国君。而妾自己也知道自己的地位与妻不一样,所以“寔命不同”。“寔命不扰”也就是妾能体会夫人的恩惠。这样一种解释就完全离开了这首诗的本意,而是在强调当时社会的那种道德伦理观念。所以“小星”这个词在过去就被看成小妾的代名词。
《子衿》也是大家熟悉的诗:“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青青子衿,悠悠我思。纵我不往,子宁不来?挑兮达兮,在城阙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这首诗也是一首情情诗:一个女子在思念、埋怨自己喜欢的男孩子为什么不来?不来也可以,为什么连个信也不给我?但汉代有人认为它不是情诗,而认为这首诗表明对学校被废除的不满意。为什么学校废除了呢?因为当时战乱的关系,学校无法正常上课。他怎么看出来的呢/因为“青青子衿”,学生的衣服比较简朴,可以说是从衣服看出来的。同时指出学校停课有一部分学生离开了学校,有一部分学生还在学校,这首诗是留在学校的学生对离开学校的学生、逃课的学生的一种谴责。这样一种解说实际上是批倒了作者的思想的层次,可以让人们通过他的解说来遵循社会的、他所认为的必须遵守的规炬。在封建时代,这促解说是很多的,延续的时间也很长。最终导致《诗经》越神圣,就越离开作者,就越不真实。
《诗经》本文一共为到三万字,但后来的解说越来越多,就成为一种经学。经学是一种专门的学问,是两千多年封建社会学术的主流。这种解说本身就千万了《诗经》的严肃的、神圣的意义。我们今天所看到的《诗经》正是建立在这层层结叠的解说之上,而要想看到《诗经》的本来面目,就必须化解这些异样的解说。所以,《诗经》的经典意义,源于对它的解说过程之中。以上说的是第二方面的内容。
最后说说今天如何看待《诗经》的作用。中国自汉代以后倡导所谓的“尊古读经”。一个人要立足于社会,要实现自己的价值,“尊古读经”是他的主要手段。一个人要成就自己的功名,成就自己的事业,“尊古读经”就是他的基础。19世纪之后,中国的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动,这个过程中也带来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批评,最严厉的批评是对儒家思想的批评,其中包括对儒家经典的批评。中国社会的一些重大历史事件引起了人们对传统文化的思考,同时也引起了对如何改变中国从19世纪以来对比西方相对落后的局面的思考。1919年“五四运动‘提出了两个口号:一是”打倒孔家店“,一是”欢迎德先生、赛先生“。从这两个口号来看,我们对传统的认识要在新的基础上进行。对传统的批评主要是运用从西方引进的科学和民主的武器。在这种情况下,传统的经学就瓦解了。经学成为哲学、历史学和文学研究的对象。所以现代人的研究,不再把它看作是传统经学的一本书,而把它看成是诗歌总集。所谓诗歌总集,实际上是与传统的书籍分类有关系。传统的分类,经就是指儒家经典,五经也好,十三经也好,只要是儒家经典就属于经。“史”就是历史。除了儒家之外的那几家,道家、法家等等,叫“子”。“集”就是个人作品。“总集”就是一个时代,一个文体的汇集。现代人不再把“诗”放在“经”的部分,而放在“集”的部分。也就是说,实际上人们不再把“诗”称为经了。
我们现在不再把孔子看成圣人,但是,孔子是历史上的一个伟大人物;“经”不再称为经典,但它是是一部在历史上发挥过重要作用的著作。经典性就是指的这个。把经学化解为哲学、历史学的、文学的,那么《诗经。作为一部文学著作,它的经典性或经典意义,或者说它对后世的重要影响主要在哪一方面呢?
一、它是中国古代诗歌体系的杰出的体现。也是后代诗歌体系的基础。大家都知道,《诗经》的基本的体例是四言律诗,但《诗经》并不仅仅是四言的,除四言外,还有三言的、五言的、七言的、八言的,还有一种杂三言、五言、七言、八言。可以说,中国古代诗歌的发展基本是从二言体到四言体,过渡到五言体、七言体,乃至后来的词和曲。而《诗经》中以上各种句式都存在,这为后来诗歌的发展在体系上、在句式上奠定了基础。《诗经》还形成中国诗歌的另一个特征,就是押韵。后代诗歌,从韵脚的排列看,主要在双句押韵,即二、四句押韵,也有的时候是一、二句,空了第三句,接着在第四句押韵。如李白的《静夜思》,光、霜、乡是押韵的,第三句是不押韵的。也有的诗歌第一句不押韵,二、四句押韵。如王之涣和《登颧雀楼》,二、四句押韵。在中国古代诗歌有些双押韵,有些一、三句押韵,也有全部押韵的。多种情况下是双句押韵。《诗经》里面基本上就是这样一种押韵方式,像“关关雎鸠„„”是一、二、四句押韵。所以中国古代诗歌的押韵副总工程师没有什么成法,没有固定的一种规定,而是很自然的。后代诗歌讲平仄,在每一句诗里面和另外相对诗里,平仄要错开。《诗经。的一些作品乃至汉代的作品其实合乎平仄,但是并没有硬性规定,所以《诗经》的时代是比较自然的时代,但它又确实是后代诗歌韵律的最早的体现。
第二点是古代诗歌的艺术表现。即赋、比、兴。赋即叙事。比,即比喻,以此物比彼物。如“硕鼠”。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如“桃之夭夭,灼灼其华。子之于归,宜其室家。”这首诗的开头写了春天的美好,也会使人想到女孩子的漂亮,也会想到这首诗后面所写的热闹气氛。这就是兴的手法。《诗经》的三种表现手法对后代的诗歌创作是有影响的。后代诗歌的表现手法尽管很丰富,但都可以用赋比兴来概括。
第三点是关于传统的问题。中国的诗歌可以说有现实主义诗歌,有浪漫主义诗歌。人们中国诗歌现实主义传统的源头归之为《诗经》。对社会的批评,对人们生活的不公正的待遇的控诉,这些在《诗经》的“国风”里有,在“大雅”、“小雅”里也有。而这种对人们、对社会的关心正是中国诗歌的主流。这个主流的开始是《诗经》。
《诗经》对中国诗歌发展的重大影响,可以说就是我们今天所理解的《诗经》的经典性。
关
雎(《诗经·周南》)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赏析:《诗经》的第一篇。爱情文学的始作俑者。
首章以关雎鸟和鸣于河之洲起兴,引发出“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咏叹。
第二章由洲上之景而生情。
第三章淋漓尽致地表现对爱情的炽烈的渴望。
第四、五章写求之既得的喜悦。
诗歌用了极其细腻生动的笔法,描绘了一个男子对女子思念、追求直至结为伉丽的过程。求之不得的焦虑和求而得之的喜悦被纤毫毕现地表现出来了。
兴寄手法的运用是形成作品艺术魅力之所在,使作品具备了言已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对南朝乐府民歌的影响:风格一致,递相传承。如:
“打杀长鸣鸡,弹去乌臼鸟,愿得连冥不复曙,一年都一晓。”(《读曲歌》)“闻欢下扬州,相送江津湾。愿得篙橹折,交郎到头还。“(《那呵滩》)
对爱情的讴歌和礼赞是文学作品的一大主题。古往今来,这类作品数目浩繁,不可胜举。但只有些最优秀的佳作流传下来,为人所喜闻乐诵。《关睢》不仅仅是《诗经》的第一篇,也是爱情文学的始作俑者。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不可低估。
首章以关雎鸟和鸣于河之洲起兴,引发出“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咏叹。
这一章是全诗的关键所在。一是它平和舒缓的音律奠定了全诗的基调;二是“窈窕淑女”在诗中反复出现,成为统摄全诗的纲目。第二章“参差荇菜”系承“关关睢鸠”而来,由洲上之景以生情。“关睢”,据朱熹释为“江淮之间的水鸟”,盖谓鸳鸯也。可见此诗为南方男女青年水边求偶即景之作。流之、采之、毛之,可看作均为择取、选取。实际上,对河洲之上荇丝菜的细心择取与汲汲追求美丽善良女子,不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吗?二者都包含了某种动念,充分显示了在追求者内心积压已久的意向。果然,诗歌的第三章把这种炽烈的渴望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求之不得„„辗转反侧“,这种对思念情人的心理描写堪称一绝。
桃之夭夭(《诗经·周南》)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桃之夭夭,有蕡其实。子之于归,宜其家室。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赏析:以桃花、实、叶起兴,则叹女子之贤,知其必有以宜其室家也。
月
出(《诗经·陈风》)
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月出皓兮,佼人懰兮。舒忧受兮,劳心慅兮。月出照兮,佼人燎兮。舒夭绍兮,劳心惨兮。
赏析:皓月当空,月光皎洁。一位少女漫步月光下,独自欣赏着美丽的月色,赏月的诗人,在一旁望着月光里的少女,爱慕之情油然升起,《月出》生动地传达出诗人的感受。
绸
缪(《诗以·唐风》)
绸缪束薪,三星在天。今夕何夕,见此良人?子兮子兮,如此良人何? 绸缪束刍,三星在隅。今夕何夕,见此邂逅?子兮子兮,如此邂逅何? 绸缪束楚,三星在户。今夕何夕,见此粲者?子兮子兮,如此粲者何?
赏析:这是一首流传于唐地(今山西翼城、曲沃一带)的祝贺新婚夫妇的喜歌。不过,它与一般的祝贺之计示同,带有浓厚的戏谑和调侃味道,大约是民间闹新房时的口头歌唱。
鹿
鸣(《诗经·小雅》)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吹笙鼓簧,承筐是将。人之好我,示我周行。
呦呦鹿鸣,食野之蒿。我有嘉宾,德音孔昭。视民不恌,君子是则是效。我有旨酒,嘉宾式燕以敖。
呦呦鹿鸣,食野之芩。我有嘉宾,鼓瑟鼓琴。鼓瑟鼓琴,和乐且湛。我有旨酒,以燕乐嘉宾之心。
赏析:这是一首周天子、诸侯、大奴隶主贵族燕飨群臣宾客的乐歌。它是《小雅》 的首篇。奴隶主贵族之间频繁地举行各种饮宴,无非是为了融洽彼此之间的关系,以共同维护其奴隶制统治。
此诗形式典雅优美。三章都以“呦呦鹿鸣,„„起首,意象精美,并再三与饮宴嘉宾的场面类比,二者关系若即若离,取得了一种意味深远的艺术效果。而且它象一首乐曲的主旋律一样,屡屡出现在各章之间,加强了这首诗的音乐性,令人回味无穷。
短
歌
行
曹
操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酒,唯有杜康。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宴,心念旧恩。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无枝可依?山不厌高,水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赏析:这首《短歌行》是曹操诗歌中流传最广、最为人们喜爱的一首诗歌。诗人“对酒当歌”,抒发了自己渴求人才辅佐,建功立业,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
这首诗在艺术上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它语言质朴,气势充沛,立意深远,文思似断还续,咏吟起来有一唱三叹、鼓荡悠扬之妙。并融抒情、写景、叙事、说理于一炉。
大
风
歌
刘
邦
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赏析:此诗是地位得酬壮志的政治家的豪迈心声。前二句写天下平定,末句写渴望求得猛士守御四方。全诗三句,由过去而现在而将来,浑然一体,语言质朴,不尚华藻,节奏鲜明,极富韵律。后人称之为“冠绝千古”,当不为过。
附:项羽《垓下歌》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赏析:此诗为项羽被困垓下时在军中所唱,全诗流露着一种英雄末路的悲凉感情,令人读来感慨万千。
又《楚歌》
刘邦
鸿鹄高飞,一举千里。羽翼已就,横绝四海。横绝四海,又可奈何,虽有缯徼。尚安所施。
又《歌》
李延年
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宁不知倾城与倾国。佳人难再得。
又附:宋玉《登徒子好色赋》 大夫登徒子侍于楚王,短宋玉曰:“玉为人体貌闲丽,口多微辞,又性好色,愿王勿与出入后宫。”王以登徒子之言问于宋玉。
玉曰:“体貌闲丽,所受于天也。口多微辞,所学于师也。至于好色,臣无有也。” 王曰:“子不好色,亦有说乎?有说则止,无说则退。” 玉曰:“天下之佳丽,莫若楚国,楚国之佳丽,莫若臣里,臣里之美者,莫若臣东家之子。东家之子,增一分则太长超大减一分则太乔石,著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眉如翠羽,肌如白雪,腰如束素,齿如含贝。嫣然一笑,惑阳陈,迷下蔡。然以此女登墙窥臣三年,至今未许也。登徒子则不然。其妻蓬头孪(双生)耳(双耳卷曲),(齿+只)唇历齿,旁行踽偻(瘸腿驼背),又疥且痔(身上长满了疥疮),登徒子悦之,使有五子。王孰察之,谁为好色者也?”
西汉时,劳动人民继承和发扬了《诗经》中民歌的现实主义精神,“感于哀乐,缘事而发“,又创造了大量新的形式的诗歌。当时的统治阶级为了观风俗,知厚薄,把这些诗歌收集起来由他们的乐府机关里整理演唱,于是这些民歌得以记载而流传下来。(乐府意思:乐即音乐,府即官府。乐府所事,搜集创作。乐府的意义和作用:收集创作了大量诗歌,充满民间歌诗、民间声乐的气味。)汉代乐府民歌是劳动人民在封建社会中痛苦生活的艺术写照,也是他们向地主阶级作斗争的呼声。这些诗歌主要用杂言体和五言体,在形式上比《诗经》又大大一前进了一步。到了东汉后期,甚至出现了象《孔雀东南飞》这样长达1755字355句的五言叙事长诗,显示了很高的艺术成就。明代王世贞誉之为“长诗之圣”,清代沈德潜在《古诗源》中称之为“古今第一首长诗”。
乐府民歌闪耀着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广泛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把时代的真实面貌和社会动态浮雕在具有长青的艺术生命力的歌辞中,为后世留下了一幅幅汉代历史生活的形象画卷。封建统治阶级的骄奢淫逸和生活和他们的丑恶嘴脸,下层人民所受的苦难和他们的反抗以及战争的灾难、妇女的悲惨遭遇等,无不得到具体的反映,其杰出的代表,是控诉封建礼教摧残的长篇叙事诗《孔雀东南飞》。诗作以其深刻的思想内容和完美的艺术形式,震烁诗坛,光耀千古。
在汉代乐府民歌的启发下,一些文人开始写作五言诗。诗歌与音乐本是孪生兄弟。古诗皆可入乐被之以管弦。至汉始有不入乐的诗。五言与乐府从此分道扬镳了。东汉议价的五言诗是在乐府民歌的影响下产生和发展的。今存无名氏《古诗十九首》是东汉议价五言诗的代表作品。它们的基本内容反映了没落时期剥削阶级的思想情绪。它们是汉末黑暗时期**社会中一般下层人士毫无出路的痛苦呻吟,反映了汉末尖锐的阶级矛盾。它们以比兴的方法,谐和而鲜明的语言,创造了“怨而不怒”的含蓄的风格,成为所谓“温柔敦厚”一派诗风的源头之一。古诗十九首反映了时代的动荡,社会的离乱,抒发着一种人生的苦辛和对命运的悲叹,它把深入浅出的精心构思、富于形象的比兴手法、情景交融的描写技巧、如话家常的平淡语言融为一体,形成曲尽衷情,婉转动人的独特风格。它的出现,标志着五言诗的成熟,因此有人称它为“诗母”,《文心雕龙》说它是“五言之冠冕”,《诗品》说它是“天衣无缝,一字千金”。它使诗歌由不自学开始墨迹为自学的文学作品,以情意之表抒为创作的中心,言近而旨远,成为千古至文,开“建安文学”之先声。
魏晋南北朝时期,诗歌在曲折的道路上发展较为缓慢。魏晋之际的阮籍、嵇康,西晋的左思、刘琨等人写了一些有一定
社会意义的五言诗。建安(汉献帝的最后一个年号,其时曹操掌国家实权)时期,魏国曹氏父子都爱好和奖励文学,招揽文士。围绕他们聚集了“七子”、蔡琰等众多作家。这些作家大都倾向于曹操的缓和阶级矛盾以迅速恢复封建秩序的政策,思想上有进步的一面。他们又都曾卷入汉末**的旋涡,接触了较广泛的社会现实,因此能够直接继承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传统,掀起了一个诗歌高潮。他们的诗歌创作,一方面反映了社会的**和民生的疾苦,一方面表现了统一天下的理想和壮志,悲凉慷慨,有着鲜明的时代特色。建安诗歌这种杰出的成就形成了后来称之为“建安风骨”的传统,为五言诗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个时期是文学史上第一次议价创作诗歌的高潮,从此奠定了议价诗歌的主导地位,给后世留下了深远的影响。
西晋士族文人形成的形式主义和玄言诗风,使诗歌走上了邪路。(关于玄言诗:是西晋末年的永嘉年间到东晋时期浒的一种诗派,钟嵘《诗品》:“永嘉时,贵黄老,稍尚虚谈,于时篇什,理过其辞,淡乎寡味。“)玄言诗出现逐的深刻历史根源:早在魏正始(曹芳年号)年间,玄学已经兴起,汉末的清议逐渐转为清谈,崇尚虚无、消极避世的道家思想有了迅速发展。到西晋时期,玄学有了进一步发展,学者们弃儒学而崇尚老、庄,奢谈玄理,成为风气,进而以玄理入诗,东晋时更盛。
东晋后期的大诗人陶渊明用五言诗描写了他的田园劳动生活,写出了大量歌咏农村景色和村居生活的诗歌,即“田园诗”,成为我国文学史上最早大量创作“田园诗”的诗人。陶诗艺术成就极高,他善于用白描手法,通过平凡的生活素材表现出不平凡的生活情趣,达到了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陶诗不事雕饰,语言平淡,质朴精炼,形成了平淡自然而又韵味隽永的独特风格。其时的大小谢的“山水诗”也还有一些生气(较之于玄言诗)。谢灵运是“山水诗”的鼻祖。谢眺写江南风景的山水诗,深为李白所推服。(“中间小谢又清发”)如“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天际识归舟,云中辨江树”、“朔风吹飞雨,萧条江上来”。南朝前期的大诗人鲍照、北朝诗坛的庾信的现实主义诗歌也很有名气。
有
所
思(《乐府民歌》)
有所思,乃在大海南。何用问遗君,双珠玳瑁簪,用玉绍缭之。
闻君有他心,拉杂摧烧之。摧烧之,当风扬其灰。从今以往,勿复相思,相思与君绝!鸡鸣狗吠,兄嫂当知之。妃呼豨!秋风肃肃晨风飔(凉风),东方须臾高知之。
赏析:这首民歌虽说写的是爱情遭到波折的事,但着眼处却是通过它来表现男女之间挚烈而复杂的感情。全诗以女主人公寄语情人的口吻,抓住准备送情人的信物——头簪,通过做簪寄情、毁簪断情、最后又决绝不下,眷眷不舍这样一个大起大落的感情历程,细腻而深刻地刻划了女主人公复杂的心理状态。字里行间,或情或怒,处处透露出她那割舍不断的如火恋情。
上
邪
(《乐府民歌》)
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
山无陵(丘也),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赏析:从这首短歌的语气情状看去,似怀《有所思》同出一女子之口,可将二篇作品连贯理解。若说《有所思》突出表现了男女之间感情纠葛中怒极恨极的一面,本篇则反映了爱极亲极的另一面。以极反之语写极真这情,在无理中见情理,真可谓情极誓极了。
怨
歌
行
(《乐府民歌》)
新裂齐纨素,鲜洁如霜雪。裁成合欢扇,团团似明月。出入君怀袖,动摇微风发。常恐秋节至,凉飚夺炎热。弃捐箧笥中,恩情中道绝。箧,小箱子。笥,盛饭或衣物的方形竹器。
赏析:此诗是一首寓言诗。诗中以一个女子的口吻,把自己比作一把团扇,男子需要时就留在身边,不需要时就弃置一边。它反映了封建社会中妇女社会地位低下,他们不过是男子的附属物和玩弄品,随时担心着被男子抛弃。
长
歌
行
(《乐府民歌》)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悲伤。
赏析:这是一首咏叹万物有时,人当历发自励的诗。运用比兴手法。
青
青
河
畔
草
(《古诗19首》)
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盈盈楼上女,皎皎当窗牖。娥娥红粉妆,纤纤出素手。昔为倡家女,今为荡子妇。荡子行不归,空床难独守。
赏析:这是一首描写少妇春日思念远在异乡的丈夫的诗。虽然篇幅短小,语言质朴,但读起来使人抑制不住对主人公萌生无限的同情。
明
月
何
皎
皎
(《古诗19首》)
明月何皎皎,照我罗床帏。忧愁不能寐,揽衣起徘徊。
客行虽云乐,不如早旋归。出户独彷徨,愁思当告谁?引领还入房,泪下沾裳衣。
赏析:这是一首哀怨动人的望夫名篇。
藁 砧 今 何 在(其一)
(古绝句,非古诗19首)
藁砧今何在?
丈夫如今在何处? 山上复有山。
出门在外已多时。何当大刀头?
何时才能得团圆? 破镜飞上天。
半月就将返故里。
注释:藁砧:藁同“稿”,稻草。砧,砧板。古代执行极刑时,将犯人席稿伏于砧板之上,以鈇斩之。此言“藁砧”,则兼云“鈇”。又“鈇”与“夫”同音,所以隐指夫。
何当:何时。大刀头:古时在刀柄上皆有环,以便悬挂。此以“大刀头”,暗指“环”,谐音“还”。
破镜:古代铜镜为圆形。“破镜”为二,以“镜之半”代“月之半”。此句言十五天当还。
赏析:此诗写妻子盼望行役在外的丈夫早日归来。全诗用隐诘的方式咏之。运用双关隐语的手法,含蓄、风趣,采用设问方式,又增添了明快与轻松的色彩。
蒿
里
行
曹
操
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初期会盟津,乃心在咸阳。军力合不齐,踌躇而雁行。势利使人争,嗣还自相戕。淮南弟称号,刻玺于北方。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赏析:《蒿里行》为汉乐府《相和歌辞·相和曲》名,属汉代挽歌。“蒿里”据说是死人居住的地方。这是借旧题咏时事,反映社会现实的诗。
送应氏诗二首
曹植 一
步登北邙阪。遥望洛阳山。洛阳何寂寞。宫室尽烧焚。垣墙皆顿擗。荆棘上参天。不见旧耆老。但覩新少年。侧足无行径。荒畴不复田。游子久不归。不识陌与阡。中野何萧条。千里无人烟。念我平常居。气结不能言。
曹植简介
曹植(192~232),三国时魏诗人。字子建。他是曹操之妻卞氏所生第三子。曹植自幼颖慧,年10岁余,便诵读诗、文、辞赋数十万言,出言为论,下笔成章,深得曹操的宠信。曹操曾经认为曹植在诸子中“最可定大事”,几次想要立他为太子。然而曹植行为放任,屡犯法禁,引起曹操的震怒,而他的兄长曹丕则颇能矫情自饰,终于在立储斗争中渐占上风,并于建安二十二年(217)得立为太子。建安二十五年,曹操病逝,曹丕继魏王位,不久又称帝。曹植的生活从此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他从一个过着优游宴乐生活的贵公子,变成处处受限制和打击的对象。黄初七年(226),曹丕病逝,曹叡继位,即魏明帝。曹叡对他仍严加防范和限制,处境并没有根本好转。曹植在文、明二世的12年中,曾被迁封过多次,最后的封地在陈郡,卒谥思,故后人称之为“陈王”或“陈思王”。诗歌是曹植文学活动的主要领域。前期与后期内容上有很大的差异。前期诗歌可分为两大类,一类表现他贵介公子的优游生活,一类则反映他“生乎乱、长乎军”的时代感受。后期诗歌,主要抒发他在压制之下时而愤慨时而哀怨的心情,表现他不甘被弃置,希冀用世立功的愿望。今存曹植比较完整的诗歌有80余首。曹植在诗歌艺术上有很多创新发展。特别是在五言诗的创作上贡献尤大。首先,汉乐府古辞多以叙事为主,至《古诗十九首》,抒情成分才在作品中占重要地位。曹植发展了这种趋向,把抒情和叙事有机地结合起来,使五言诗既能描写复杂的事态变化。又能表达曲折的心理感受,大大丰富了它的艺术功能。曹植作为建安文学的集大成者,对于后世的影响是不小的。在两晋南北朝时期,他被推尊到文章典范的地位。曹植生前自编过作品选集《前录》78篇。死后,明帝曹□曾为之集录著作百余篇,《隋书·经籍志》著录有集30卷,又《列女传颂》1卷、《画赞》5卷。然而原集至北宋末散佚。今存南宋嘉定六年刻本《曹子建集》10卷,辑录诗、赋、文共206篇。明代郭云鹏、汪士贤、张溥诸人各自所刻的《陈思王集》,大率据南宋本稍加厘定而成。清代丁晏《曹集铨评》、朱绪曾《曹集考异》,又对各篇细加校订,并增补了不少佚文□句,为较全、较精的两个本子。近人黄节有《曹子建诗注》,古直有《曹植诗笺》,今人赵幼文有《曹植集校注》。
汇评
缱绻百折
(清·何焯《义门读书记》卷四十六)
此在北邙送应氏归家之诗。应家汝南,在洛阳之东南,归途必过洛阳,而洛阳新乱,汝南亦骚动不宁,应氏为之伤感。起十,点明送地,即从洛阳乱后荒凉之景说起。在己则为触目伤心,在应尤为关心者乱,而谋篇亦极和逆势。“游子”四句,方正落应氏之归。阡陌不识,萧条无人,系猜度其中情事,非与前段复沓也。末二,以念彼亦为气结,暗收伤乱于惜别之中,用笔劲甚。(清·张玉谷《古诗赏析》卷九)
睹物伤怀 悲凉慷慨
——曹植《送应氏 其一》赏析
建安十六年(211),曹植随曹操西征马超,路过洛阳,会见好友应玚、应璩兄弟。应氏兄弟因洛阳荒芜准备出游北往,曹植故作赠诗二首,这里选的是第一首。
这首诗借送别的地点,真实地描绘了洛阳遭董卓之乱以后的荒凉景象,寄托着诗人对当时战乱的无限感慨和对苦难人民的深切同情。登高望远,以遣幽愤。诗人登上北邙山,洛阳城周围的山峰尽收眼底,“何寂寞”是登临纵目的总体印象,也是全诗的中心所在。诗人选择“宫室”、“垣墙”、“荆棘”三个典型景物,交汇成一幅荒凉残破的暗淡图画。“宫室尽烧焚”时指初平元年(190),董卓挟持汉献帝迁都长安,把洛阳的宗庙、宫室全部付之一炬。“垣墙”、“荆棘”二句,因距洛阳被焚21年,所以有垣墙顿擗、荆棘参天的景象。物象是时代的折光,这种荒芜残破的景象正反映了建安这个时代长期战乱频仍、饥馑兵燹、生灵涂炭的社会现实。其笔调哀怨,语近情遥,诗人无限的感慨流露在字里行间。
物既如此,人何以堪。诗人由静到动,有物到人,以人托事。在写人时分两个层面着墨。先写洛阳城中“不见旧耆老,但睹新少年”,这一对偶再次点明了洛阳的荒凉残破。为什么昔日的老人销声匿迹?因为他们或葬身于战场,或服役在边防,或流落在他乡,是频繁的战乱才导演出这凄惨的悲剧。在写洛阳城外的景况。“侧足无行径,荒畴不复田”是诗人的直观:小路上因长满荆棘行人只能侧着身子才可通过,荒废了的土地不再有农夫来耕种。“游子久不归,不识陌与阡”是诗人的悬想:被生活逼迫长期在外的游子一旦归来,在荒田中恐怕分不清东西南北而迷路了。“中野何萧条,千里无人烟”是诗人的嗟叹:田野中是多么萧条冷落,千里内外人烟灭绝。这两句与曹操的《蒿里行》“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同调合拍,既是夸张,也是当时社会生活的高度艺术概括。
最后两句,用《古诗》“悲与亲友别,气结不能言”之意,归结到送别的题旨上来。“我”,指应氏,是诗人代应氏兄弟设词。面对荒凉残破的洛阳,追忆昔日的繁华景象,眼看着“我友之朔方”,又连想到“嘉会不可常”,诗人自然不胜苦闷。以“气结不能言”作结,其哀愁之意力透纸背。
这首诗通过对洛阳荒芜景象的描绘,抒发了诗人黍离之叹和伤别之情。全诗情调悲凉中含着慷慨,慷慨中透着悲凉,艺术感染力极强,不愧为建安文学的精品。
七
哀
诗
(其一)
王
粲
西京乱无象,豺虎方构患。复弃中国去,委身适荆蛮。亲戚对我悲,朋友相追攀。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路有饥妇人,抱子弃草间。顾闻号泣声,挥涕独不还。“未知身死处,何能两相完!”驱马弃之去,不忍听此言。南登霸陵岸,回首望长安。悟彼《下泉》人,喟然伤心肝。
注释:
①西京:指长安。东汉都城洛阳,洛阳在东,长安在西,故称长安为西京。无象:无道,无法。
②豺虎方遘患:豺虎:指董卓部将李傕、郭汜等人。方遘患:正在制造祸乱。遘:同“构”。
③中国:此指中原地区。古代中原指黄河流域。
④委身:托身,寄身。适:往。荆蛮:指荆州。荆州本楚国之地,楚国本叫“荆”,周人称南方民族为“蛮”,荆州在南,故称。
⑤追攀:谓攀车追逐,表示惜别时恋恋不舍。
⑥顾:回头看。
⑦两相完:两个人都能保全。
⑧霸陵:汉文帝刘恒坟墓,在长安东。岸:高地。
⑨《下泉》:《诗经·曹风》中的篇名。《毛诗序》:《下泉》“,思治也。曹人疾共工侵刻下民,不得其所,忧而思明王贤伯也。”
⑩喟然:叹息的样子。
作者:
王粲(公元177—217),汉魏间诗人,“建安七子”之一,后人曾将他与曹植并称。字仲宣,山阳高平(今山东邹县)人。他出身于官僚家庭,十四岁到长安,十六岁时因董卓余党作乱,南下避难,依附刘表,未得到重用。建安十三年(208)秋,曹操南征荆州,他劝服刘表之子刘琮依附曹操,深得曹操信任,授丞相掾,赐爵关内侯。建安二十一年(216)冬,随军征吴,次年春,因病死于途中,年四十一。
王粲有才略,善诗文。他的诗在“建安七子”中成就最高。作品内容充实,格调慷慨悲凉。因他早年亲历战乱,颠沛流离,对人民的苦难有深切的感受,所以他的一部分作品深刻地反映了那个社会的**和人民的苦难。赏析
汉献帝初平三年(公元192),董卓被杀后,他的部将李傕、郭汜等在长安作乱,大肆烧杀抢掠,造成了一场空前浩劫。王粲南下荆州避难,目睹了一幕幕的悲剧,心中无限酸楚,写下了著名的《七哀诗》。《七哀诗》共三首,这是其中的第一首。诗中着重抒写了诗人离开长安时所见到的离乱景象和悲痛心情,表达了对人民疾苦的同情和对和平安定生活的向往。
第一层(1—6句),概括交待汉末军阀混战、民不聊生的局面以及诗人远离故土时与亲友悲痛惜别的情景:
“西京乱无象,豺虎方遘患。”东汉的长安城社会秩序已经混乱得不成样子,董卓的部将李傕、郭汜等人在这里制造事端。
“复弃中国去,委身適荆蛮。”我忍痛告别了中原故土,不得不寄身于远离长安的偏远之地荆州。
“亲戚对我悲,朋友相追攀。”送行的亲戚,一个个眼里噙着悲痛的泪水;揖别的朋友们,攀着车辕追逐着,大家依依不舍。
第二层(7—14句),刻画了一幅饥妇人忍痛弃子的悲惨场面:
“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走出门去,长安城周围数百里之内不见人烟,中原大地满目萧条,哀鸿遍野,饿殍载道。
“路有饥妇人,抱子弃草间。”路边上坐着一个面带饥色的妇人,万般无奈,她轻轻地把嗷嗷待哺的婴儿放在草丛中。
“顾闻号泣声,挥涕独不还。”走了几步,饥妇人忍不住地几番回头看,婴儿啼哭声撕裂了母亲的肺肝,最后还是洒泪独自走去,不忍回来再看孩子一眼。
“未知身死处,何能两相完?”饥妇人肝肠寸断地哭诉:我自己还不知道身死何处,有什么办法能让我们母子两人都能保全?但愿孩子遇见个好心人,或许他还可以活下去……
第三层(15—20句),写诗人目睹了社会**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忧国忧民,感慨万端:
“驱马弃之去,不忍听此言。”不等她把话讲完,我赶紧策马扬鞭离去,不忍心再听这催人泪下的语言。
“南登霸陵岸,回首望长安。”登上汉文帝的坟墓霸陵高地,然后继续向南走,伤心地回过头来,我遥望着西京长安。
“悟彼下泉人,喟然伤心肝。”看到这些,让我领悟了《诗经·曹风·下泉》一诗作者的感受,体会到了他当时思念贤明君主的心情,这使我不由得又伤心、叹息起来。赏之。句句沥血。
这是一首完整而有层次的叙事诗。叙中有议,情景交融。诗的主旨又在于抒情。
在这首诗中,诗人展示给读者的是历史的画面和无限的哀思。据《三国志》载,诗人创作此诗时年仅17岁。一个出身大官僚世家的少年,能对民间疾苦有如此深切的关注和同情,能对现实和历史进行深沉的思索,能写出这样文约意广的优秀诗篇,的确难能可贵,令人赞赏。
赠
从
弟
(其二)
刘
桢
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
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赏析:刘桢为建安七子之一,名齐王粲,以诗歌见长。代表作《赠从弟》三首。此乃松之礼赞诗。仅以质朴简练的八句诗,使松柏本性卓然而出,全无辞藻堆砌,毫不艳丽,使我们不由喟叹“汉魏风骨”的语言风格。钟嵘《诗品》列刘桢诗为上品,评其为“真骨凌霜,高风跨俗。”
咏
怀
诗
(其一)
阮
籍
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薄帷鉴明月,清风吹我襟。孤鸿号野外,翔鸟鸣北林。徘徊将何见,忧思独伤心。
赏析:阮籍(210——263),字嗣宗,三国陈留尉氏(今属河南)人。曾为步兵校尉。他的主要作品是82首五言《咏怀诗》。这组诗格调高昂,在五言诗发展中占有主要地位。有《阮步兵集》。
《咏怀》现存82首,是阮籍平生诗作的总题。由于生活在政治黑暗的魏末晋初时代,阮籍之诗大多隐晦曲折。李善《文选·咏怀诗注》:“(阮籍)虽志在刺讥,而大多隐避,百代之下,难以猜测。”此诗典型地体现了上述特点。纵观全诗,似是“反复零乱,兴寄无端”(沈德潜语)“如晴去出岫(xiu),舒展无定质”(王夫子语),但如果把握了诗人“悲在哀心”的旨趣,就自可理解这首“旷代绝作”。“言在耳目之内,情寄八荒之表。”钟嵘在《诗品》中对阮籍的诗评价也很高。
咏
史
(其二)
左
思
郁郁涧底松,离离山上草。以彼径寸茎,荫此百尺条。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金张籍旧业,七叶珥汉貂。冯公岂不伟?白首不见招。
注释:金张:指汉代的高官金日磾(milh 四声 di二声)、张汤两家,从汉武帝起到王莽新政,世世代代凭借着家族的高位大业成为宫廷的宠臣。七个朝代中,他们的子子孙孙的官帽上都得意地插着汉貂。
珥:插。
汉貂:指貂尾。汉代待中、中常待等亲近皇帝的高官帽子上插貂尾。
赏析:左思(250?——350?)字太冲,临淄人。晋武帝时,以其妹被选入宫,官至秘书郎。他的诗今存14首,风格高亢雄迈,语言精切,形象鲜明。有《左太冲集》。
“洛阳纸贵”典故指左思《三都赋》深受读者喜爱,供不应求。然而左思真正传世的名篇乃由八首五言古诗合成的组诗《咏史》。“其二”又是出类拔萃的一篇。全诗始终围绕“地势”悬殊这一核心,表现出诗人的冷眼谛视和深沉慨叹。风格以冷隽沉郁见长。短短的一首小诗,高旷其志,挺拔其词,玲珑精巧,颇为可读。
陶渊明,字元亮(365——427),浔阳柴桑(今属江西省)人。曾作过一些地方小官。任彭泽令仅80余天,就弃官归隐。他是我国古代一位伟大的诗人,其诗的艺术成就很高,对我国诗歌的发展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在《靖节先生集》。
见《大学语文》讲义
归
园
田
居(其一)(《大学语文》P。20)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年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居樊笼里,复得返自然。赏析:《归园田居》共五首,低矮于辞彭泽令归园田的次年(406年),是陶渊明田园诗的代表作之一。这年作者42岁。从29岁初仕,始终不得志,几仕几隐,自从彭泽弃官归隐,便再未出仕。这首诗叙述了他归田的原因,以及在乡村生活的愉快心情。同时也从侧面反映了官场的黑暗,表现了诗人不愿随顺世俗,不愿同流合污。
前八句为第一层,概写诗人从出仕到归隐的经过,着重表达他追求自由、崇尚自然的心性。后1句描述庭院和农村的自然景色,重在表现他适意田园、清静安宁的心境。并在最后两句以如释重负的语气,显示了他归隐田园后的喜悦心情。
对比手法的运用:世俗、本性;丘山、尘网;鸟笼、树林;小池、深渊等一系列自然对比,借助爱、误;恋、思;落、得等具有明显感情倾向词语的指点,将诗人崇尚什么,憎恶什么的心态,表现得非常鲜明。
清新淡远的审美情趣和平易自然的诗歌风格。
饮
酒(其五)(《大学语文》P。22)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赏析:《饮酒》诗共20首,写于义熙13年(417年),作者已经53岁了,已归田12年了(406)。从序中可知,陶此时“闲居寡欢”,“顾影独尽”,是以酒解愁。20首中,再没有“弱子戏我侧,学语未成音”的家室之欢,也没有“息交游闲业,卧起弄琴书”的闲适之趣,更没有盥濯息檐下,斗酒散襟颜“的饮酒之乐。心情苦闷,艰既有对晋宋易代前夕的社会政治的不满,也有对生活贫困的忧愁。但苦闷归苦闷,饮酒消愁,诗人依然坚定不移地要沿着归隐的道路走下去,这一点在诗中清楚地表现出来了。
前四句,写身居“人境”而精神超脱世俗的虚静忘世心态。中四句用白描手法,写静观周围景物而沉浸自然韵致的物化忘我的心态。末二句写感受,在物我浑化中体验到了难以言传的生命真谛。
此诗意境从虚静忘世到物化忘不了我再到得意忘言,层层推进,是陶渊明适意自然人生哲学和返朴归真诗歌风格最深邃、最充分的体现。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这首诗就是陶渊明“以物观物”所创造的“无我之境”的代表作。
思考:简析诗中所体现的诗人“忘世”、“忘我”、“忘言”的三层心态。
乞
食
饥来驱我去,不知竟何之。行行至斯里,叩门拙言辞。主人解余意,遗赠岂虚来。谈谐终日夕,觞至辄倾杯。情欣新知欢,言咏遂赋诗。感子漂母惠,愧我非韩才。衔戢知何谢,冥报以相贻。
赏析:这首诗作于作者晚年。开篇首四句叙乞食前的窘迫心境。
中间六句写告贷如愿、主客相得的欢乐。
末四句写诗人告贷如愿、心理平衡得以恢复后的感愧图报之情。
感情的不加掩饰和语言的不事雕琢的妙合无间是本诗艺术上的主要特色。
登池上楼
谢灵运
谢灵运(385——433),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谢玄之孙,世袭康乐公。少时博览群书,性好学,工书画,以文章之美名动江左。初为琅琊王大司马行参军刘毅记室参军,刘裕太尉参军。因未参权要,常怀愤惋。少帝(刘义符)时迁为永嘉太守,逾年称疾去职,移居会稽,以游牧歌诗自娱。后文帝(刘义隆)征为秘书监,迁侍中,待遇甚丰,然意仍不平,不久获赐假东归,常与谢惠连、何长瑜、荀雍等人同游山泽,共赏文章,时人称之为“四友”。元嘉10年初被劾,后兴兵反抗,遭诛于广州。灵运是我国山水诗的鼻祖,作品多描绘山川景色,自然逼真,辞采丰赡,声色俱佳。有《谢康乐集》。
潜虬媚幽姿。
虬龙潜水中,英姿深藏。飞鸿响远音。
大雁高飞,其音远响。薄霄愧云浮,息于云霄愧对浮云。栖川怍渊沉。
栖身大川惭于渊深。进德智所拙,意欲进德才智屈拙。退耕力不任。
退归山林力不从心。徇禄及穷海,做官来到偏远海边。卧痾对空林。
卧病在床面对空林。衾枕昧节候,衾枕暗淡节候变迁。褰开暂窥林。
揭起被褥暂观山林。倾耳聆波澜,倾耳聆听波涛阵阵。举目眺岖嵚。
举目远望山岩岖嵚。初景革绪风,初春阳光革除绪风。
新阳改故阴。
新升的太阳改变旧阴。池塘生春草,池塘崖边春草丛生。园柳变鸣禽。
园柳丛中鸣禽变音。
祁祁伤豳歌,口中“祁祁”伤于豳歌。(BIN)
萋萋感楚吟。
《楚辞·招隐》令我沉吟。
索居易永久,独处异地岁月易久。离群难处心。
离开亲友难以安心。持操岂独古,坚持节操岂独古人? 无闷征在今。
无所烦忧验证在今。
赏析:这首诗或比喻,或直陈,有叙有议,有写景,有抒情,情感的抒发真实而不空洞。景物的描写自然逼真。(使人想起陶渊明《归园田居》中的写景)可见灵远受陶渊明影响。用语熨贴,特别是“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二句成为千古名句。不仅诗句美妙,而且由于它真实地展出了诗人自己的矛盾复杂的心理活动,这种心理活动过程被描写得层层深入,合情合理,曲折有致。
思考:分析诗中写景抒情的浑然一体。
分析诗中诗人的感情变化。
晚登三山还望京邑
灞涘望长安,河阳视京县。白日丽飞甍,参差皆可见。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喧鸟覆春洲,杂英满芳甸。去矣方滞淫,怀哉罢欢宴。佳期怅何许,泪下如流霰。有情知望乡,谁能鬓不变。
谢朓,早南朝后期著名的诗人。(464——499)字玄晖,陈郡夏阳(今河南太康)人。南齐代表作家。曾任宣城太阳能守,人称谢宣城。尚书吏部郎等职。后受诬陷,下狱死。其诗多描写山水景色,风格清逸秀丽。有《谢宣城集》。他的出身、经历、思想以致创作方法都和谢灵运有许多类似之处。又与谢灵运同族,故称“小谢”。李白《宣州谢胱楼„„》有“中间小谢又清发”诗句。
此小谢的代表作。写登山临江春晚美景和遥望京都的故乡情思。写于赴任宣城太守临行前。写景细腻生动,对仗工整贴切,开唐五言律诗先河。
王孙游
谢朓
绿草蔓如丝,杂树红英发。无论君不归,君归芳已歇。
赏析:这首小诗借用乐府古题,寄托思妇怀人之情。王孙本指贵族公子。这里借指丈夫或情人。诗题由《楚辞·招隐士》“王孙游兮归来,山中不可以久留”引出,情调幽远,启人暇思。
谢诗清秀可人,有中皆碑。此诗写作手法上,同样自然空灵而又委婉含蓄。
拟行路难
鲍照
对案不能食,拔剑击柱长叹息。
丈夫生世会有时,安能蹀躞垂羽翼?
弃置罢官去,还家自休息。朝出与亲辞,暮还在君侧。弄儿床前戏,看妇机中织。
自古圣贤尽贫贱,何况我辈孤且直。
行路难
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值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入若耶溪
王籍
艅艎何泛泛,空水共悠悠。阴霞生远岫,阳景逐回流。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此地动归念,长年悲倦游。
咏柳
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剪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春日
晁冲之(宋)
阴阴溪曲绿交加,小雨翻萍上浅沙。鹅鸭不知春去尽,争随流水趁桃花。
李白的诗 关于李白:
李白(701——762)是我国古代继屈原以后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与杜甫齐名。其一生可分为五个时期:
一、5——25岁,主要在蜀中读书,漫游蜀中。
二、25——42岁,以长安为中心的漫游时期。
三、742——744,长安为官时期
四、744——755,十年浪迹天下,五、755——762,参加永王李璘的部队,被流放夜郎 其诗内容:
蔑视权贵,讥评时政
反对军阀割据,维护国家统一 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慨 反映下层人民的生活
描绘赞美祖国山河和大自然的
将
进
酒(见《大学语文》P。136)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如雪。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为君歌一曲,请君为我侧耳听。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
王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见《大学语文》P。139)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 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登金陵凤凰台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关于杜甫
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712——770)。其所处的时代是唐帝国由盛而衰的一个急剧转变的时代。他经历了所谓的开元盛世(713——742),也经历了安史之乱的全部过程,他的一生是和他的时代,特别是安史之乱前后20年间那“万方多难”的时代息息相关的。
他的一生可分为四个时期:
一、35岁前,读书和壮游时期
二、35——44,困守长安的10年
三、45——48,陷贼为官时期
四、759——770,漂泊十一年,作诗千余首 其诗特征:
1、人民性:对人民的深刻同情,如三吏、三别“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2、无比热爱祖国如《春望》
3、对统治阶级祸国殃民罪行的强烈憎恨如《兵车行》、《丽人行》
羌
村
三
首(见《大学语文》P。112)
一
峥嵘赤云西,日脚下平地。柴门鸟雀噪,归客千里至。妻孥怪我在,惊定还拭泪。世乱遭飘荡,生还偶然遂。邻人满墙头,感叹亦歔欷。夜阑更秉烛,相对如梦寐。
二
晚岁迫偷生,还家少欢趣。娇儿不离膝,畏我复却去。忆昔好追凉,故绕池边树。萧萧北风劲,抚事煎百虑。赖知禾黍收,已觉糟床注。如今足斟酌,且用慰迟暮。
三
群鸡正乱叫,客至鸡斗争。驱鸡上树木,始闻扣柴荆。父老四五人,问我久远行。手中各有携,倾榼浊复清。苦辞“酒味薄,黍地无人耕。兵革既未息,儿童尽东征。” 请为父老歌,艰难愧深情。歌罢仰天叹,四座泪纵横。
白居易《长恨歌》
关于白居易
字乐天(772——846),号香山居士。下邽(今陕西渭南)人。中唐时期继杜甫之后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主导思想是儒家的“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一生从元和十年起分为两个时期:
一、前期,从29岁中进士到元和十年被贬为江州司马,此期大概为“兼济天下”
二、后期,从被贬为江州司马到死,此期“乐天安命”,“独善其身”。
长
恨
歌(《大学语文》P。210)
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宫人未识。
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侍儿扶起娇无力,始是新承恩泽时。云鬓花颜金步摇,芙蓉帐暖度春宵。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承欢侍宴无闲暇,春从春游夜专夜。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金屋妆成娇侍夜,玉楼宴罢醉和春。姊妹弟兄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可怜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
骊宫高处入青云,仙乐风飘处处闻。缓歌慢舞凝丝竹,尽日君王看不足。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九重城阙烟尘生,千乘万骑西南行。翠华摇摇行复止,西出都门百余里。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花钿委地无人收,翠翘金雀玉搔头。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黄埃散漫风萧萧,云栈萦纡登剑阁。峨眉山下少人行,旌旗无光日色薄。蜀江水碧蜀山青,圣主朝朝暮暮情。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时。天旋地转回龙驭,到此踌躇不能去。马嵬坡下泥土中,不见玉颜空死处。
君臣相顾尽泪衣,东望都门信马归。归来池苑皆依旧,太液芙蓉未央柳。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西宫南内多秋草,落叶满阶红不扫。梨园弟子白发新,椒房阿监青娥老。夕殿萤飞思悄然,孤灯挑尽未成眠。迟迟钟鼓初长夜,耿耿银河欲曙天。鸳鸯瓦冷霜华重,翡翠衾寒谁与共。悠悠生死别经年,魂魄不曾来入梦。
临邛道士鸿都客,能以精诚至魂魄。为感君王辗转思,遂教方士殷勤觅。排空驭气奔如电,升天入地求之遍。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缥缈间。楼阁玲珑五云起,其中绰约多仙子。中在一人字太真,雪肤花貌参差是。金阙西厢叩玉扃,转教小玉报双成。闻道汉家天子使,九华帐里梦魂惊。揽衣推枕起徘徊,珠箔银屏迤逦开。云鬓半偏新睡觉,花冠不整下堂来。风吹仙袂飘飘举,犹似霓裳羽衣舞。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含情凝睇谢君王,一别音容两渺茫。昭阳殿里恩爱绝,蓬莱宫中日月长。回头下望人寰处,不见长安见尘雾。唯将旧物表深情,钿盒金钗寄将去。钗留一股盒一扇,钗擘黄金盒分钿。但教心似金钿坚,天上人间会相见。临别殷勤重寄词,词中在誓两心知。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在天愿为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又《登高》(见《大学语文》P。323)
锦
瑟(《大学语文》P。141)
李商隐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李商隐(813?——858?),字义山,号玉谿生,又号樊南生,河南怀州(今河南沁阳)人。初学古文,19岁以文才得牛党令狐楚的赏识,改从令狐楚学骈文奏章,被引为幕府巡官,并经令狐绹推荐,25岁举进士。次年,李党的泾原节度使王茂元爱其才,辟为书记,以女妻之,牛党的人因此骂他“背恩”。此后,牛党执政,他一直遭到排挤,在各藩镇幕府中过着清寒的幕府生活,潦倒致死。
这首诗是李商隐的代表作。爱诗的人无不乐道喜吟,堪称最享盛名。但它又是一首“意致迷离”之作。自宋元以来,揣测纷纷,莫衷一是。
闺意上张水部(《大学语文。P。143》
又名《近试上张水部》
朱庆馀
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党前拜舅姑。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张水部(籍)作了《酬朱庆馀》以作回答 越女新妆出镜心,自知明艳更沉吟。齐纨未足人间贵,一曲菱歌敌万金。
一组亲情人性的文章
陈
情
表(见《大学语文》P。171)
李密
李密(224——287),一名虔,犍为武阳(今四川彭山东)人。幼年丧父,母改嫁,由祖母抚养成人。以文学见称。曾仕蜀汉,多次出使东吴,有辩才。蜀亡,晋武帝司马炎征求意见为太子洗马,诏书累下,密以祖母无人奉养,上《陈情表》固辞,武帝阅后赐他奴婢二人及赡养费用。祖母死,出为河内温县令。有政绩。官至汉中太守。后因赋诗获罪,卒于家。
臣密言:臣以险衅,夙遭闵凶。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祖母刘悯臣孤弱,躬亲抚养。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既无叔伯,终鲜兄弟。门衰祚薄,晚有儿息。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茕茕孑立,形影相吊。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臣侍汤药,未曾废离。
逮奉圣朝,沐浴清化。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猥以微贱,当侍东宫,非臣陨首扫能上报。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诏书切峻,责臣逋慢;郡县逼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急于星火。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徇私情,则告诉不许。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且臣少仁伪朝,历任郎署,本图宦达,不矜名节。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祖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刘今年九十有六,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刘之日短也。乌鸟么情,愿乞终养。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皇天后土,实所共鉴。愿陛下矜悯愚诚,听臣微志,庶刘侥幸,保卒余年。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
赏析:这篇《陈情表》能使皇上罢诏并千古传育,其主要原因有三:一是标举孝道,二是真情感人,三是文笔优美。
忠孝观念是中国封建社会宗法伦理意识的核心,李密标举“圣朝以孝治天下”的旗号,并在自己不得不尽孝的困苦境遇上大做文章,巧妙地提出先尽孝、后尽忠的两全办法,这就使终养祖母的请求立于有理、有利、有节的不败之地,最终获得晋武帝的谅解而同意他的请求。
反复陈明并渲染无法解脱的困境,以诚挚真切的感情打动人心,是本文最主要的特色。写祖孙相依为命的实情,细密尽致;写自身进退两难的境况,铺陈淋漓;写“不矜名节”的心意,委婉隐曲;写“天地共鉴”的“辛苦”,信誓旦旦。这些陈述,无不情溢言外,酸楚悲恻。尽管每段都说到祖母的病情,但并不感到重复,主要原因就是由于其中所贯注的这一人之常情十分深挚动人。
骈散相间、文笔流畅是本文另一特色。四字句联翩,简洁清亮;对偶句迭出,情意酣畅;长短句交错,琅琅上口。文情、语意、辞气、音韵,通体浑成,人极天工。
又:韩愈《祭十二郎文》(见《大学语文》P。175)
又归有光《项脊轩志》(见《大学语文》P。180)
江
城 子(见《大学语文》P。218)
苏轼
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时,明月夜,短松冈。
这是一首悼亡诗,堪称苏轼婉约词的代表作。
妻子王弗亡故十年,夫妻生死睽隔,然而作者无日不思,思极而致梦。词以“记梦”为题,当然全出想象,但这一艺术想象却是以夫妻情感的真挚深切为基础的。
是片侧重写入梦之前,十年来对亡妻的思念。其中既倾诉了对亡妻生死不渝的深情,也渗杂着自己因仕途多艰而带来的人生忧伤。下片“夜来幽梦忽还乡”以下五句,正面描写梦境,展现出乍见而喜、喜极而悲的感人场面。十年阔别,梦中重逢,相顾无言,泪眼相对,写得情真意切,恍若生晤。“料得年年“以
下三句,写梦后哀思,而以”明月夜,短松冈“的孤美女景象作结,余味无穷。
全词写景、记事、抒情,纯以白描手法取胜。写容貌,谓“尘满面,鬓如霜”,可见黯淡情怀;写亡妻,谓“小轩窗,正梳妆”,可见温馨情调;写相逢,谓“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又是“此时无声胜有声”之妙笔;写景物,谓“明月夜,短松冈”,景物中饱含凄恻情思,无限哀伤。这是这首词艺术上的高明之处。
鹧
鸪
天(见《大学语文》P。220)
半死桐 贺铸
重过阊门万事休,同来何事不同归?梧桐半死清霜后,头白鸳鸯失伴飞。原上草,露初晞,旧栖新垅两依依。空床卧听南窗雨,谁复挑灯夜补衣。
定
风
波(《大学语文》P。33)
苏轼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水
龙
吟(见《大学语文》P。74)
登建康赏心亭 辛弃疾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休说鲈鱼堪鲙,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
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醉 花 阴
李清照
薄雾浓去锁永昼,瑞脑销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雨 霖 铃
柳永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别离,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霄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高。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就!
作者介绍:
柳永(约980——约1053),北宋词人。原名柳三变,字耆卿。崇安(今属福建)人。因排行第七,又称柳七。他出身于世代儒学仕宦之家。青年时代流浪于汴京、苏州、杭州等地的歌馆楼台。中年进士及第。历任余杭令、定海晓峰盐场监官、屯田员外郎等腰三角形职。柳永是北宋专力作词的第一人。他的词题材较为宽广,语言较为自然浅易,曾文为流传,有“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的说法。有《乐章集》传世。
题解:
雨霖铃,也写作雨淋铃,词牌名。原为唐教坊曲名,相传为唐玄宗所制。据唐代郑处诲《明
皇杂录》云,安史之乱中,玄宗入蜀前被迫赐死杨贵妃。行至斜口时,霖雨连日,栈道中闻铃声,玄宗起悼念杨贵妃之思,“采其声为《雨霖铃》曲,以寄恨焉”。其曲声情哀婉,篇幅较长。柳永充分利用这一特点,表达委婉凄恻的离别之情,写得尽情尽致。
写作背景:
这首词是词人在仕途失意决定离京远行与情人分别时写的。上阙写一个秋天的傍晚,词人与情人在都门外长亭饯别时依依不舍的情景,下阙是词人对别后羁旅生活情状的想象。
“今霄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是宋词的名句。想象一下,这句词描绘的景物中透露出的感情。今夜酒醒的时候,我将身在何处呢?是在空旷的岸吧,那里大概有几株低垂的杨柳在习习晓风中无力地飘摇,还有一钩微明的残月斜挂在天边吧。古代文人写离别之情,往往要写到杨柳。《诗经·采薇》写离别时有“昔我往矣,杨柳依依”。王维《送元二使安西》中有“渭城朝雨浥清尘,客舍清清柳色新”。另外,古人还有折柳送行的习俗。“留”与“柳”谐音。折柳赠人是希望对方留下来。由此可见,“杨柳岸”就不是一般的写景文字了。离人一看见杨柳,就会想起依依惜别的场面,心中就会涌起一缕缕离愁。这三个字看起来是在写想象之景,实际是暗写别离之情,显得含蓄而有余味。“晓风”清愁的风是凉的,词人借助于写秋风之凉来写别后心境的凄凉。这凉风一直凉到词人的心里。“残月”:月挂树梢头,本是一种自然现象,用一个“残”字来修饰,就透露出冷落凄凉之感。
第二篇:古诗词欣赏教案
教学目标:
塞下曲(其三)
1、学会古诗中的两个生字“遁、逐”。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能背诵古诗。
3、能正确理解古诗的意思,想象古诗描绘的情景。教学重点:
1、学会古诗中的两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能背诵古诗。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揭示课题;
1、谈话:同学们,你们还记得卢纶的诗《塞下曲(其二)》吗?我们一起来背一背。
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
2、简单介绍:卢纶是唐代诗人,他的边塞诗雄壮豪放,字里行间充溢着英雄气概,读后令人振奋。
3、卢纶的《塞下曲》组诗共六首,刚才同学们背的是第二首,今天我们要学的则是第三首。
二、教学古诗:
1、朗读古诗:
(1)要想学好古诗,必须首先要读好古诗,自己练习将字音读准,诗句读通顺。(2)指名读,教师指导。(3)教师范读,注意停顿和语气。(4)再指名读,齐读。
2、自学古诗:
(1)自学,说说每句诗的意思,不懂的地方可以查字典,看图,或联系上下文进行解释。(2)小组讨论,每位同学都说一说,小组长进行总结。
学习“单于、欲、将、逐”。单于:匈奴首领。
欲:想要。
将:率领。
逐:追逐。
3、师生交流,初步理解古诗:
(1)通过刚才的自学,说说你懂得了那个词、那句诗的意思?(2)初步学习“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在乌云遮月、雁飞无声的漆黑夜晚,敌军统帅单于带着部队悄悄地逃跑了。(3)初步学习“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我方发觉后,正准备带领轻骑兵去追击敌人,刹那间,纷纷的大雪洒满了将士们的弓和刀。
三、深入品味古诗,欣赏诗歌。
1、一二句“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写敌军的溃退。“月黑”,无光也。“雁飞高”,无声也。趁着这样一个漆黑的阒寂的夜晚,敌人悄悄地逃跑了。单于,是古时匈奴最高统治者,这里代指入侵者的最高统帅。夜遁逃,可见他们已经全线崩溃。
2、尽管有夜色掩护,敌人的行动还是被我军察觉了。
三、四句“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写我军准备追击的情形,表现了将士们威武的气概。试想,一支骑兵列队欲出,刹那间弓刀上就落满了大雪,这是一个多么扣人心弦的场面!
3、诗人不写军队如何出击,也不告诉你追上敌人没有,他只描绘一个准备追击的场面,就把当时的气氛情绪有力地烘托出来了。
四、背诵古诗。
五、拓展欣赏:
唐代有很多边关诗。我们再来了解一些
(1)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唐 王之涣《凉州词》)(2)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唐 王翰《凉州词》)(3)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渡阴山。(唐 王昌龄《出塞》)
五、作业:背诵此诗。板书:
塞下曲(其三)
唐 卢纶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观猎》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知识、能力、教法、德育渗透点)
1、了解王维诗歌“诗中有画”的艺术特点。
2、把握借景抒情,对比以及衬托等艺术技巧。
3、揣摩古诗语言,背诵古诗。
4、体会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想象诗歌的形象和画面,体会诗歌表达的感情。
教学准备:挂图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前思考:此诗勾画了怎样的画面?
二、诗句解析:
1、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
A、首联交待了什么?
B、“劲”和“鸣”两字用得好吗?
C、首联的的意思是什么?
2、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
A、颔联里的“草枯”、“雪尽”向我们传达了怎样的信息?
B、颔联的意思是什么?
3、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
A、“新丰市”与“细柳营”这两个地名的选择,包蕴了诗人艺术的匠心。
B、“忽过”与“还归”的对称出现既刻画了将军高超,猎技神奇,又表现出将军满载而归时喜悦轻快的心情。
C、诗句的意思。
4、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
A、“会看”一方面显示出将军的豪兴未尽,另一方面也使诗的结尾具有了余音绕梁的含蓄之美,令人回味无穷。
B、诗句的意思。
三、《观猎》前六句表现出的紧张、激烈、迅疾,与最后两句的淡静、平缓形成鲜明的反差,这是什么表现手法?你还能说出相似的例子吗?
射猎是“风劲角弓鸣”,风劲云涌,气氛相当紧张;猎后“千里暮云平”,风定云平,满载而归,心情悠然自得。在景物的变化中见出感情的变化,显得摇曳生姿,韵味十足。
四、这首诗颔联中的“疾”“轻”二字用的极为微妙传神。你对此怎样理解?全诗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狩猎将军的形象?
明确:“疾”写出了猎鹰发现猎物迅疾俯冲的敏捷,“轻”写出了将军纵马驰骋的雄姿,天上地面互为呼应,传神地描绘出从将军发现猎物到追捕猎物的过程。全诗借此塑造了一个豪放潇洒、英姿飒爽、武艺非凡的狩猎将军的形象。
五、颈联“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中用了“忽过”“还归”两个词,你觉得用得好吗?请谈谈你的看法。
明确:用得好。用“忽过”“还归”两个词,表现出将军归猎之迅速,有瞬息千里之感。
六、作业
1、背诵这首诗。
2、把这首古诗改编成一个故事,讲给同学们听。
鹿柴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习《鹿柴》这首诗,理解诗句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根据诗句,展开想象,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3.正确背诵《鹿柴》这首诗。
教学重难点:
指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领会情感,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言激趣
古诗,是我国文化百花园中一朵绚丽的鲜花,它以和谐的韵律,敏锐的观察,奇妙的联想,精巧的构思,精练的语言,含蓄的表达,博得人们的喜爱。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描绘大自然美丽景色的古诗,齐读课题。
二、复习学习古诗的方法。
以前,我们学过许多古诗,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是怎样学习的?
在学生回答问题的基础上,教师出示投影,明确学习古诗的方法。
1.知诗人,解诗题。
2.解词连句知大意。
3.展开想象悟诗情。
谈话导入:这节课,我们就运用上述学习古诗的方法,学习《鹿柴》这首古诗。
三、学习古诗《鹿柴》。
1.知诗人,解诗题。
1)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画家、音乐家王维所写。
请学生补充介绍有关王维的资料。
2)解诗题。
“柴”,通“寨”,指导有篱落的乡村别墅。
2.读诗解意。
1)学生自读全诗。要求:读准字音,画出不懂的词语。
2)指名读全诗,纠正以下字的读音。
“鹿柴”的“柴:读作“zhài”,不要读作“chái”。
“返景”的“景”读作“jǐng”,不要读作“yǐng”。
“青苔”的“苔”读作“tái”,不要读作“tāi”。
3)自学诗中的生字。
“景”,不要多加“彡”。
“复”中间是“日”不是“目”。
3.解词连句知大意。
1)根据书的注释自学古诗,把不明白的字词画下来。逐一解释。
青苔:深绿色的苔藓植物,生长在潮湿的地面上。
2)自己试着把句子的意思说一说。一、二句句意:在深邃幽静的山林里,只听见有人在说话,但看不见人。
三、四句句意:只有阳光透射过密密的丛林,照在青苔上。
4.展开想象,悟诗情。
1)自由练读、背古诗,体会诗的意境。
2)请学生看书中插图,结合诗句内容,思考:这首诗讲的是诗人感受到的一种什么样的景象。
(这首诗描写了夕阳西下时空山深林中的幽静景色。前两句以人的话语声来反衬空山的幽静,着重从听觉方面描写环境的寂静。后两句以明亮的夕阳返光,反衬出山林深处的幽暗,是从视觉上来描写环境的幽美。听觉与视觉相结合,构成一幅空山人语、深林夕照的画面。诗中写返照的阳光、幽暗的树林、深绿的青苔,色彩丰富、绚丽。空山中有“人语”,深林中有阳光,使描写的环境有了生字。这样描写有声有色,给读者以美的享受。)
3)给点时间让学生讨论:
①在这首描绘的景象中,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为什么会有这种感受?
②学生这首诗你还有哪些疑问?
(为什么前两句明明写“人语响”,我们却说它写空山的寂静?后两句写“返景“”复照”,我们却说它写深林的幽暗?)
4)教师小结:
《鹿柴》这首诗描绘了山林的幽静,写出了诗人在山林深处,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的美妙感觉。
5.练习朗读,试背诵。
1)有感情地朗读全诗,想象意境。读时注意自然停顿,读出韵味。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2)自己试背。
3)同桌互背。
4)集体背。
四、作业:
背、默古诗;预习下一首古诗,查有关作者资料。
《登金陵凤凰台》教案
一、导入新课
中国是诗的国度,有诗经楚辞,唐诗宋词,路漫漫在屈原脚下求索,诗悠悠在汨罗江畔飘零,秋雨是杜甫笔下的残梦,月亮是李白头顶的乡愁.我们通过诗歌了解诗人,通过诗人更加深对诗歌的理解,今天让我们走进唐代大诗人-------李白的世界。
二、检查积累(李白诗中的名句)
三、学生介绍诗人李白及其写作背景
四、朗读诗歌(反复读)
五、翻译诗歌 1 介绍传说 2 提问:A、“凤去台空江自流”的“自”是什么意思?
是独自孤独的意思。慨叹时间的流逝,六朝繁华一去不返,只有大自然才是永恒的。B、“吴官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吴王宫苑的花草如今被荒径埋没,东晋的名门贵族留下的只是荒冢,威风不再,烜赫难久,诗人在感慨时间的无情,叹息人世的无常。C、“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写远景,所写景色有何特点?有何作用?
若隐若现(半隐半现)、气象万千、雄伟壮美。意在揭示人世无常,江山永恒的主题。
D、“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用了什么修辞手法?“长安不见”暗点诗中的哪个字?尽管奸臣当道君王昏庸,诗人仍然翘首长安,这说明诗人当时的思想感情是怎样的?
(1)比喻:“浮云能蔽日”,比喻奸臣遮拦贤臣,或喻皇帝被奸臣包围。
借代:用京城指代朝廷和皇帝
(2)“长安不见”暗点诗题中的“登”字。触景生愁,意寓言外,饶有余味。
(3)皇帝被奸邪小人包围,而且自己报国无门,心情沉痛,可见他内心的赤诚。抒发了忧国伤时的怀抱,旨意深远,意境阔大,使是人产生强烈的共鸣。3 小结:
意境是古代诗歌特有的一个美学范畴,它主要由诗中的“景”和所要抒发的“情”所构成。一首优美的诗,其外是美丽动人的景,其内是深邃感人的情。只有“景”和“情”很和谐地交融在一起,才能构成摄人心魄的意境。
六、比较阅读:崔颢《黄鹤楼》
1、检查预习:
2、朗读:。。。
3、拓展:你们知道我国古代的三大名楼及与之有关的名作吗?
湖北 黄鹤楼 崔颢《黄鹤楼》
湖南 岳阳楼 范仲淹《岳阳楼记》
江西 滕王阁 王勃《滕王阁序》
望天门山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
2、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这首诗,感悟理解诗句的意思和意境,激发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3、通过诗中描写的情景,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
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自制的谱曲的诗句和李白其它山水诗的课件。
2、学生准备:朗读古诗,平时积累一些李白的诗歌。
教学重点:
情感朗读,感悟诗境。
教学难点:
感悟诗境。
课前谈话:
师:听说你们很聪明,那我考考你们。(板书:山),什么字?你能说带有山或与山有关的成语吗?喜欢游山玩水吗?都游过哪些山?还想去游哪些山?
一、揭题
老师带你们去游天门山,怎么样?今天我们学习一首古诗,板书:望天门山。
二、读通诗文,初悟诗意
1、刚才让老师领略了你们扎实的语文基本功,现在再去过难关,有信心吗?底气不足呀。
会读这首诗吗?自己大声读读。
你们刚才的表现也激起了老师的表现欲,我也要读一读。(师范读,生鼓掌。)能说说你为什么给我掌声吗?
现在你们是否也想读?你觉得我哪里读得不错,欣赏我的,你可以学习我的,如果你有自己的独到的见解,你就读出你自己的感觉。
男生来读读。女生来读读。全班一起读。
2、有人说:一首诗就是一首诗,一首诗就是一幅画。如果说这首诗就是一幅画,那画里都画了些什么呢?再去读读、找找、划划。
反馈:天门、楚江、碧水、青山、孤帆、日。
3、我还知道你们班画画水平很不错的,来展示一下吧,把这首诗画出来。想要把这首诗画好,该做些什么准备?(读诗、读懂诗的意思)
生自由作画。
谁来向各位展示一下自己的佳作,说说自己画中的得意之处。根据生的回答追问你为什么这样画?有何依据?
三、想象,领悟诗意
1、师也画一画,板画天门山。这是--?天门天门,顾名思义就是天上的门,可见--?能用“天门山真什么”来说说吗?(高、俊秀、险......)
是呀,难怪诗人写到天门山犹如被江水冲击而隔断似的,这么雄伟这么有气势,大自然真是鬼斧神工哪!
2、师板画江水回旋、向北流。老师画的是什么?(水)怎样的水?(碧水)碧水还可以说什么水?(清清的水、绿绿的水、干净的水......)这样的水流到天门山的时候,由于山势的阻挡,产生回旋,转向北流了(师结合板书加上手势来说)。
现在,你的眼前仿佛浮现出什么画面?你仿佛听到了什么?(水狠狠地、猛烈地撞击岩石,发出哗哗、很响的、震耳欲聋的声音......)大自然的景色真是秀丽神奇!
其实我画的水是一条江,叫什么?(楚江)楚江又叫什么?(长江)在古代,长江在天门山之前的中游流经战国时期的楚国地域,被称为楚江,天门山之后的下游流经吴国地域,被成为吴江。
我画的其实就是诗里的哪几句?(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师神情并茂读这两句诗。你也想读读吗?我们比赛读,你们不先练练吗?指名几位生读,评读,评出优胜者。
3、你们读出了山的气势,山的磅礴,诗里还有写山的吗?(两岸青山相对出)这又是怎样的山呢?(请两位生来表演,为了显示山的高大,可以向上伸手臂并向中间靠拢点,演示山向中间突出的样子)师板画两岸的青山,同时板画孤帆和太阳。
4、看看老师又画了什么?怎样的小船?怎么行驶的?从孤帆你还能联想到什么?(作者在这船上欣赏风景,被美景陶醉了,写下这流传千古的佳作。)
刚才我画的是哪两句?(两岸青山相对出,一片孤帆日边来。)师做手势范读,生练读,男女生比赛读,齐读。
四、诵吟古诗,拓展积累。
1、这么美的诗,能积累下来吗?可以做做动作背。生自由背诵,指名背,齐背。
2、在古代,古人可不像你们这样读诗、背诗,他们是吟诗,吟唱诗歌,也就是把诗歌唱出来。今天我们也来学一学古人,唱一唱诗。课件出示:谱上曲的诗句。
师唱,生跟唱,师生齐做动作唱。
3、知道这么精彩的诗是谁写的吗?对李白你了解多少?
李白是我国唐朝著名的诗人,背后人誉为“诗仙”,现存诗歌将近1000首,其中有很多是写山水的,你还知道李白哪些写山水的诗?
老师也找了几首,给同学们欣赏。课件出示:《独坐敬亭山》、《望庐山瀑布》、《早发白帝城》、《送孟浩然之广陵》、《天门山》。
五、结语
古诗是我国文化宝库里的一多奇葩,而李白只是其中一颗璀璨的明星,还有很多诗人和他们的诗歌也很有名,千古流传,等着你们去欣赏,去诵读。
第三篇:古诗词欣赏教案
古诗词欣赏教案
海宁市长安镇初级中学
一、教学目标:
A、明确考纲要求,明辨复习重点。
B、构建古典诗歌相关知识网络,以培植和强化学生的鉴赏基础。
二、教学重点:构建初级古诗词欣赏以及相关知识网络和体系。
三、教学难点:总结规律、培植和强化学生的鉴赏基础。
四、前置诊补:
问题:近三年来中考古诗词欣赏题目有何特点?
2004年考查杜甫的《望岳》,考查内容为字词的含义及名句欣赏。
2005年考查陆游的《游山西村》,考查内容为四联诗句的内容、作者及其生活年代、并理解名句含义。
2006年考查刘禹锡的《秋词》,考查内容为理解刘禹锡笔下秋的与众不同、作者的思想感情、用散文的语言描绘“晴空一鹤排云上”的意象。明确:
1、所选古诗词大多是课本中或比较常见的。
2、所考项目一般是常识记忆、词语理解、情感领会、表达技巧、名句品味等。
3、所考题型有选择题、主观表达题以及鼓励创新的开放题,特别是后两种题型有增长的趋势。
五、中考对古诗词考查的范围:《语文课程标准》中推荐阅读的古诗词的基本篇目。教学过程:
一、明确课标、考纲要求。
二、结合04—06年中考题盘点历年中考古诗词欣赏题特点。
三、让学生完成课堂练习,从中初步体会古诗词欣赏的方法。
四、分别从内容情感、表达技巧、语言上引导学生欣赏练习中的古诗,以点带面让学生领会古诗词欣赏的基本方法。
五、让学生完成《胜券在握》中古诗词鉴赏的练习。
附板书: 古诗词欣赏
1、内容情感
常见的有两种: ⑴抒写个人际遇、遣怀即兴的内容。⑵抒写国家兴衰和百姓疾苦的内容。
2、技巧分析: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的运用
3、品味语言
以点带面,很好的带出了复习古诗词的要点
第四篇:怎样欣赏古诗词
怎样欣赏古诗词
一。读诗要带心境去读,就会有联想,也必然会与诗人的心情和作品的思想产生共鸣。
读诗最重要的是读者要带着一颗心去读,不管是喜悦的心还是幽怨的心。同时不要拘泥于前人的说法和评介,要用自己自由想像的翅膀去遨游作品。用心去读诗,去欣赏作品,你就自然会享受诗人以及作品的思想(或者说是心情),这时你的心情就会得到极大的释放。有了心境去读,读者对诗歌作品就会产生联想,就会对作品产生共鸣。
比如“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我们就会有好多的联想。春天的季节,春天的景象,春天的人们的心境。假如,再延续展开联想,我们又可以把春天的季节做更多的遐想,春天是播种的季节,春天是万物复苏的季节,春天百花盛开的季节,春天暖风细雨季节等等。有了春天的联想,我们反过来再想想,这个雨下得多么的及时,因为万物的复苏需要春雨的滋润,特别是农民在播种的季节里,更是对春雨的渴望与企盼。因此,我们有了这心境去读“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对诗人,对农民,对万物的需求春雨的急待和迫切,也就自然领会了。
再比如李白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首诗,是诗人怀念故乡,怀念亲人的诗歌。假如我们是一位远走异乡的游子,读这首诗的感受和身在故土的人的心境就大不一样。往往身在异乡的人感觉月亮也是故乡的圆,故乡的亮,因为这就是心境的不同。试想,一个远离故乡,远离亲人的人,也许孑然一身,漂泊在异乡远土也许有同样的小桥,同样的枫树,但它不可能是同样的位置和同样的形状,总有差别和不同,只有月亮是客观实在的一样。因此诗人也好,读者也罢,看见月亮也就油然而生地对家乡一片思念。这种思念化作自己主观的想像,也就有了“月亮是故乡圆”,会更进一步激发诗人与读者对家乡对亲人的思念。
又比如:“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这时是苏东坡对亡妻的一种怀念!我们读此句,会感觉一种骨肉难分的亲情,一种生死不渝的爱情的可贵。诗人的爱妻虽然离开人世已经十年了,但她的形象,她的温情,不但在词人的笔下出现,也会给读者对亲人的敬爱烙下亲情的印记。读者的心自然而然地会被词人对亡妻的深情怀念而打动。
当然,心境又不止是对诗人或作品的内心感受的联想和共鸣,有时又是对诗人或作品在自然事物表现上的一种审美。比如:杜甫的“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诗人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多么美丽的一幅山水画。我们用审美的心境去读他,去理解他,就可以感受到,诗人的住所的位置,和环境的优雅。根据古人房屋的座向一般是座北朝南,就知道诗人的房前房后都有水流,也许房前还有小桥哩!诗人站在家门外,还天天能见到天上田野群群的白鸥或飞翔或觅食,可见这里的生态是多么的优美。再比如,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如果读者的心境的是淡泊的话,读此诗便感觉这是一幅与世隔绝的仙境图。我们不妨看看,这个地方没有鸟来,没有人往,只有一叶小舟,在寒冬飞雪的地方,有一位老者拿着一根钓竿在钓鱼,这是何等的清静的地方。我们暂且不去理论诗人的心情,就这首诗的风光景象就能让我们大饱眼福,令我们遐想一番。
又比如,王维的《山居秋瞑》:“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这前面的四句,把秋天的美丽写得淋漓尽致!我们展开想像的翅膀来想像一番吧!刚下完秋雨的山没有云雾弥漫,整个山清新自然,天空明朗,月光的银辉照在山上的松林间,把那石上流动的泉水照得明亮的。这二十个字里面,有山,有大雨,有月亮,有松树,有石头,有泉水这是明写的,还有埋伏着阴云散尽,天空明朗等伏线。同时把整个秋天黄昏的至晚上的时间写得隐中欲明,不明写,却能让读者感受得到时间的流动。物体的动静也十分的分明,月照,清流把松间与石上的对比,产生的动态美感。
总之只要读者有心去读,去欣赏古诗词,不管诗人的作品是写心情感受,还是写自然风光,我们都能体会和领略到诗词作品的美妙,兴许会给自己的心灵有所洗涤和陶冶!
二。要精读细嚼诗词作品,享受意境的美妙,领略诗词的艺术风光和思想精华,从而达到读者审美心理的需求和精神愉悦。
诗词的意境从内涵上讲有两种,一是艺术境界,二是思想情调。古诗词是用凝练的语言,去表现作品的艺术和思想,从而把意境高度浓缩起来,使诗词的意境达到含蓄的效果。因此,有人说,“诗贵含蓄”就是这个意思!
一首好诗词,它的意境一定是高的。诗人要么赞美大自然,要么抒发自我浓烈的感情,都得在作品中,通过意境的深度和广度来表达。因此我们要细嚼慢品诗词作品,切不能囫囵吞枣,只有通过细嚼慢品,才会体会给人回味无穷,让人回肠荡气的作品意境。
那么我们如何去欣赏诗词的意境呢!举一个例子,李白的《玉阶怨》“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却下水精帘,玲珑望秋月。”这首诗,诗人通过一位怨妇幽怨的心情,来反映诗人的一种愁绪。“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这两句话不具体说是什么季节,也不说诗中的主人公是何为人物,也不说白露有多大,更不说夜有多深。但是只要我们细细地品味着,就知道了。诗人第一句,用“玉阶生白露”五个字,把主人的房屋的豪华,主人的身份显贵,深秋的景象特征含蓄而又生动地描写出来。接着第二句“夜久侵罗袜”,表现了主人公深夜不能寐,伫立在玉阶上久久不走,仿佛在思念什么。这里诗人没有明写人物的动作与思绪,是一个眼看不到、耳听不见的细节,需要读者用心去体会,通过罗袜被寒冷的白露侵湿了的情景,来描述诗中人物在深夜屋外的状况。我们读完这两句“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也许多少知道了诗中人物的身份和她伫立在那的心情了。然而诗人并没有就此罢了,接着写道:“却下水精帘,玲珑望秋月。”把诗中人物转移到了屋内,回到屋内的主人并没有就寝,而是抬起头穿过水精帘望月。请注意,“却下水精帘”,并不是诗人重点描写屋子的豪华和主人公的动作,而是在暗示读者,屋内是除了诗中主人,别无他人。另外,作品中最后一句“玲珑望秋月”,这次出现的“月”,不是要再说明夜深人静,而是通过“月”,来表现人物盼望亲人,思念亲人。这首内涵极为丰富而风格又非常含蓄的诗,把诗中主人的“怨”写得生动逼真,但我们在诗文里,根本找不到一个“怨”字。这就是诗人在处理作品意境的高明之处!他把情与景高度融合,使景与情互为贯通。中国古典诗歌中最为人称道的境界,或者说是意境的妙用的诗歌,这首算是其中之一。读者要是细嚼起来《玉阶怨》,难道感觉不到这美妙的意境吗?
谈到意境的思想境界,往往有人觉对积极的思想,才是好的境界。其实不然,思想境界是有千差万别的,我们在欣赏诗歌中没必要带有政治观点去欣赏古诗词。欣赏作品的思想境界,主要是看作品反映的思想或者是诗人的某种心情,是否符合人类的最一般的思维活动规律,换句话说,是不是“真情实意”。王勃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劝友人不要儿女缠绵,依依惜别,是一种思想境界,是真情的体现。李商隐的“相见是难别以难,东风无力百花残,”也是另一种思想境界,同样是真情的诉说。我们读诗主要是感受诗歌里面所抒发的一种心情,这种心情符合读者的精神愉悦,和审美需求,但并一定非要去感受它如何高尚的东西。同样是边塞诗王翰的“古人征战几人回”,是对战争的厌恶,带有反战的心理。柳中庸的“三春白雪归青冢”,是对久戍边塞,不能还乡的埋怨,带有厌战的情绪。王昌龄的“不教胡马度阴山”,却是保家卫国的豪言壮语。
感受诗词作品的意境,丰富读者审美心理的需求和精神愉悦,是读诗者最大的欲望和最高境界。因此,读诗词,一定要细嚼精品,才能领略诗词作品中奥妙。意境之美:怎样欣赏中国古典诗词?
《怎样欣赏中国古典诗词》从一些基本的诗词规律入手,引领大家去享受古典诗词带给我们的音乐美、艺术美和建筑美。
第一个方面,我们欣赏古典诗词就要欣赏古典诗词的意境美,从领略、把握诗词的意境入手,这样才能真正地理解诗词那种深邃的、优美的境界,那种优美的艺术魅力。意境美是中国古代诗歌所追求的最高的艺术标准,也是欣赏诗歌首先应当注意的。
什么叫“意境”呢?王国维在《宋元戏曲史》里面这样说:“写情则沁人心脾,写景则在人耳目,述事则如其口出是也。古诗词之佳者,无不如是。”王国维又说:“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其实真正能够体现一首诗的意境美的,应当是情和景的有机结合、情和景的密不可分,也就是我们欣赏一首诗,看它怎样写景,看它怎样通过写景来把思想感情融会其中,这是古代诗歌创作意境的一种艺术追求。中国古典诗词的意境所呈现出来那种美的形态,是反复的,是多方面的,它是以多种形态呈现在我们面前的。就是说,大家读诗,体会意境美是不一样的,不是说意境美就是一种意境或者那种美的感受就是一种感受,不是这样的,其实意境美是非常丰富的,我把它概括为八个方面。第一种意境叫“雄奇阔大”;第二种叫“旷放开朗”;第三种叫“苍凉悲壮”;第四种叫“深邃沉郁”。这四种类型有个共同点,就是表现了一种“阳刚之美”。此外还有四种,第一种叫做“浓艳瑰丽”;第二种叫做“淡泊静谧”;第三种叫做“清新素雅”;第四种叫做“凄冷寒凉”。这四种大体上集中表现了一个共同点,那就是“阴柔之美”。所以诗歌这种意境美,给我们的感受,无非是“阳刚美”,无非是“阴柔美”。那么“阳刚美”一种类型就是“雄奇阔大”的意境,这种意境的诗词往往在写景的时候,雄奇壮美,气势雄浑,抒情则奔腾震荡,磅礴千钧,语言方面它往往是渲染夸张,惊心破胆。第二种叫做“旷放开朗”,这种意境一般特征是这样的,写景往往是脱尘拔俗,虚实相生,抒情的时候往往是旷大开朗,舒缓绵长,在语言方面一般就是健朗明快,奇谲俊逸。第三种叫做“苍凉悲壮”,这种意境美一般的特征是,在写景色方面,往往是苍茫阔远,峭拔萧疏,抒情方面往往是豪纵雄健,慷慨悲凉,在语言方面往往是古朴遒劲,刚正惨烈。第四种就是“深邃沉郁”,这类诗词,它一般的特点是,内容上深蓄积厚,感情深沉,曲回郁结,在语言上往往是不事雕琢,绝少夸张,长于以情事动人。
上面我们讲了四种。我们读了这些诗以后,在我们眼前,往往会产生一种它所表现的形象,有的像崇山峻崖,横绝太空;有的像大河横前,波涛汹涌;有的像迅雷疾电,走云连风;有的像大风卷水,林木衰摧;有的像壮士拂剑,浩然弥哀;有的像倒酒既尽,仗藜行歌;有的好像是行吟泽畔,饮恨吞声。总而言之,这些形象,都给我们一种美感。一般说来,这种美感是激扬振奋的,是奔放热情的,是深沉坚实的,是劲健悲慨的。这四种,我们说属于“阳刚之美”。
关于“阴柔美”,我也概括有四种类型:第一种叫“浓艳瑰丽”,这类诗词所描写的题材,大多是酒边花下,盛装美人;它所采用的表现手法,往往是浓抹彩绘,刻意雕琢;它所表现出来的艺术形象,往往是金碧辉煌,浓艳绝人。第二种叫做“淡泊静谧”,这类诗词的意境,往往它所描写的题材大多是大自然的空寂幽趣,表现作者一种远尘避世的飘逸情绪。第三种叫做“清新素雅”,这类的诗词一般说来,作者所描写的也大多是大自然的景物,青山绿水,芳草鲜花,比较素淡。或者描写一些纯洁天真的人物,生动活泼,俏丽可爱。它的表现手法往往是细致纤丽的、清奇婉转的,好像是流泉鸣琴,洋溢着生气。第四种是“凄冷寒凉”,这类诗词,它所表现的情事环境大多是哀伤凄冷的,如愀如悲,如泣如诉,往往以凄婉楚恻来打动人心。读这类诗词,它可以引发人们的畏惧和悲悯,用一种悲剧的方式来唤起人们对美好事物的热爱和向往。
欣赏中国古典诗词的第二个切入点,应该是语言美。因为中国古典诗词也是语言的艺术,是最精粹的、最精练的语言,是最美的语言。人们说这个语言很美,就是讲它的语言像诗一样,所以诗的语言是非常美的语言,诗歌的语言如同绘画的颜料,这个画面再美,也要靠语言来涂染它。所以诗歌的语言美,可以使作品表现出一种绘画美。古代的诗歌概括力强、体制小,所以要求语言比较准确精练、生动形象。
诗歌欣赏的第三个切入点就是形式美。中国古代诗词是最讲究形式的,在长期发展的过程当中,逐渐形成了各种规律、各种体制,再结合汉语言文字的特点,使得古代诗歌在形式上具有一种音乐美和建筑美,诗读起来很好听,抑扬顿挫;也有一种建筑美,诗很规整、很整齐,就像我们现在盖的楼房一样,上上下下都是方的。西方的诗或者国外其它的诗,金字塔式的或者阶梯式的,也有它排列的形式。当然词有长短句,它也是一种形式、一种形态,所以它表现出一种独特的音乐美和建筑美,这种形式美,在世界的诗歌园地当中也是独具一格的。中国古典诗歌早期定型为“四言诗”,大家知道《诗经》,最早定型的是“四言诗”,就是四个字一句,但是并没有特别的格律的要求;到了汉魏六朝时期,“五言诗”“七言诗”兴起;到了南朝时期,在齐代永明年间,有人发现了汉字有平、上、去、入四声,四种声调,有人就根据汉字的这种四种声调,以及双声叠韵这些规律,来研究诗句当中声韵调的配合,要求写诗要“一简之内,音韵尽殊,两句之中,轻重悉异”,讲究对偶。所以在南朝时期就出现了注重声律的一种新的诗体——“永明体”。“永明体”对后来格律诗的形成,以及后来的骈文和词、曲这些文学样式的产生和发展,都有着深远的影响。唐代初年,就是在这个基础上产生了律诗和绝句,也就是所谓的“格律诗”。
如何赏析古代诗歌作品(主要说诗歌,也可以借鉴一下)
赏析古代的诗歌作品,是我们古代文学学习的重要目的之一,也是我们进一步进行研究的一个基础,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对古典诗歌进行分析呢?
首先要读懂诗歌作品,这要求我们对一首诗的每一字、每一句都要有正确的理解。如果连诗的本意都没有弄懂,那么我们又如何去对一首诗进行分析和鉴赏呢?吴小如先生在讲到诗歌的鉴赏时,曾经提出“通训诂”、“明典故”,这是读懂一首诗的基础。对于我们来说,古典诗歌或多或少的存在着语言障碍,对有些诗歌,我们必须依靠前人的注释才能够读懂。而且古典诗歌中经常会运用典故,正确地理解典故的含义,对于读懂诗歌也是非常重要的。古人云“诗无达诂”,对一首诗的理解自然可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毕竟还是有一个相对客观的标准的,那就是要合乎情理,至少自己感觉这样理解是合乎情理的,在这个基础上进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分析才可能有说服力。
在读懂诗歌的基础上,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对诗歌进行分析:
一是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及写作情况,要深入分析诗歌作品,必须先了解作者。孟子曾经提出“知人论世”的文学批评方法,所谓的“知人论世”也就是要深入了解诗人的生平、思想、品德、遭遇等状况以及诗人所处时代的状况,这对我们正确理解作品有很大的帮助。比如,我们了解了中唐的政治形势和柳宗元的遭遇之后,也就更能理解《渔翁》中那种回避尘世、寄情山水的处世态度了。
二是对作品自身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进行分析,对较短的作品,如律诗、绝句等可以逐句分析,对较长的作品可以作问题分析或段落分析。这是作品分析的主体。我们所分析的作品必然具有赏析的价值,我们在阅读一首诗歌的时候,也多多少少会有一些自己的体会感悟,我们写分析文章就是为了把作品的价值展现出来,把自己的体会感悟表达出来,作品的分析同时也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因此要注意辞采,要尽可能做到语言的优美凝练。
三是可以结合与作品有可比性的其他作品进行比较分析,在比较中我们可以更好地把握诗歌的思想性和艺术性。例如杜甫的《登岳阳楼》和孟浩然的《临洞庭》都是描写洞庭湖的佳作,但是我们通过对比就会发现《登岳阳楼》向我们展示了“诗圣”杜甫对国家命运的关注忧虑和对民生疾苦的关怀悲悯,而《临洞庭》却只囿于对个人遭际的自伤自怜,相比之下,两位诗人的胸襟品格、思想境界高下立判。
四是了解作品的地位及影响,这也是我们更好地把握作品的一个途径,如我们了解了《橘颂》是中国诗歌史上第一首完整意义上的咏物诗,也就能更好地理解“托物言志”的手法是《橘颂》的独创,而这一手法对后代的咏物诗词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巨大影响。
1,诗歌形象:身份+性格
2,诗歌意象,含义:表层含义+深层含义(即解释诗句)3,所抒感情:通过什么内容+抒发(寄寓/揭露)什么感情
4,体会意境:客观形象+主观感受+交融了什么意境
5,品味关键词句:含义+手法+表达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6,赏析修辞方法:揭示手法+分析表达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7,赏析表达方式:怎样叙(描写)+叙(描写)什么+抒什么情
8,赏析表现手法:手法+表达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
9,体会诗歌情感:忧国忧民之感慨,国破家亡之痛楚,游子逐客之凄凉,征夫思妇之幽怨,怀才不遇之寂寞,报国无门之激愤,建功立业之豪迈,自由悠闲之恬淡,秀美山河之热爱,亲情友情之真挚,归耕隐居之乐,黑暗官场之苦,离别思念之绪,贬官谪居之恨,时光易逝韶光不再之感慨等.10,概括诗歌内容:这是一首什么样的诗+诗歌各句分别写了什么+通过什么手法+抒发什么情感+评价(总分总式)
“写什么”方面:写景抒情,咏物言志(情),怀古咏史,即事感怀,边塞征战,山水田园,意象,意境,背景,主旨.(1)注意诗歌的题目
诗歌地题目往往告诉我们诗歌的内容.,确定了诗的内容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诗的主题以及作者的情感.(2)仔细推敲关键词句.(3)注意词语的隐含信息.诗歌表达一个比较大的特点是含蓄,往往表面是一个意思,而实际讲的是另一个意思.如“知否 知否 就是是绿肥红瘦”.(4)调动知识积累.例:提到王维和岳飞你会想到什么
“怎样写”方面:浪漫主义,现实主义,诗眼,借景抒情,融情于景,直抒胸臆,虚实相济,绘形绘声绘色,动静结合,化静为动,炼字,起承转合,赋比兴.“为何写”方面:抒发……的思想感情,反映……的社会现实,表现……的情趣,寄托……的情怀(爱慕,愁绪,惆怅,苦闷等),表达……的追求,流露……的倾向,发出……的感慨,袒露……的心迹,造就……的情致.这首诗采用了(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技法,写出了(意象)的(某某)特点,表现了(突出了)(某某)思想(感情),起到了(某某)作用.诗歌鉴赏讲义
一、语言层面
王安石称诗歌之语言为“诗家语”,就是说诗的用语和其他文体用语不同,在高考的考查中,语言层面我们需要重点分析以下几个方面。
①动词:在鉴赏诗歌时,我们要重点关照动词,特别是具有“多重含义”的动词。
例1: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怨”字明显用了拟人手法,既是曲中之情,又是吹笛人之心。
例2: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溅”、“惊”二字,不仅用字新鲜,而且增添了诗人感时恨别的内心痛苦。
例3: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蒸”、“撼”具有夸张色彩。
例4:雨去花光湿,风归叶影疏。(《郊兴》王勃)看这句诗,“湿”言“光”,“疏”言“影”,本身就不寻常,王勃写春雨,雨下的时间短,雨后日出,花上已没有雨水,在日光照耀下更见滋润,所以说“花光湿”,这个“湿”字极为确切。这个“光”字显得花有精神,所以说“光”字有情。风停了,在日光照耀下,夜影清疏,一个“疏”字,显得日光从叶影透出。完全按照生活的样子写出,又显得有诗情,用字尽妙于此。
②修饰语:大部分为形容词,它在诗词鉴赏中也是关注的重点对象。
例1: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一个“孤”字,写尽环境之孤苦,由此可达人心。
例2: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曰细,脉脉绵绵,写的是自然造化发生之机,最为密切。
例3: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装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闺怨》王昌龄)前两句写少妇经过梳妆打扮之后,兴冲冲地登上翠楼,去赏春景。这时候,作者用了一个“忽”字,取漫不经心而恰到好处之意。所遇者闯入眼帘的柳色,使她想起了当年与丈夫折柳送别的场景,想起了丈夫,不禁伤感。这是一位满脸稚气的少妇。一个“忽”字将这种情绪上的变化写得淋漓尽致,而这正是本诗耐人寻味之处。
③特殊词:在诗文中,有一些词本身与众不同,读者能很快找到它们:
a.叠词:叠词作用不外两种,增强语言的韵律感或是起强调作用。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竹枝词〉其一》刘禹锡)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元日》王安石)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声声慢》李清照)
b.拟声词:有些拟声词就属于叠词,因为其出现频率很高,特单列一条。作用是使诗文更生动形象,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浪淘沙》李煜)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登高》杜甫)
c.表颜色的词:这些词有时作谓语用,有时作定语用,有时作主语或宾语用。但是作用只有一个,颜色一般表现心情,增强描写的色彩感和画面感,渲染气氛。
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扬州慢》姜夔)
红藕香残玉簟秋。(《一剪梅》李清照)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蜀相》杜甫)
④整体评估:对语言整体评估的重点是会用一些术语。在诗词的风格上,词有豪放婉约之别,诗曲又何尝不是。但专用鉴赏术语有:
激越高亢。
清婉秀丽。
用语华丽,极尽铺陈之能事。用语平易,含义隽永。
在语言结构上,倒装一般表强调,例如: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西江月》辛弃疾)
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秋兴八首》杜甫)意象罗列是使描写更具镜头感,是电影语言: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天净沙?秋思》马致远)
一骑红尘妃子笑(《过华清宫绝句》杜牧)。
杨柳岸晓风残月(《雨霖铃》柳永)。
二、内容层面
内容层面主要指从内容上把握鉴赏诗词,大纲要求同学能把握诗文的大体意思和艺术手法,这说明在这道题上并不会出一些艰涩难懂的作品。所以,在内容上我们还是要“会抓点”,“会术语”。
①注意景和情、物与情;景和人,物与人之间的关系:
专用术语:a.借景抒情(《山居秋瞑》王维)b.托物言志(《咏风》王勃)c.感物伤怀(《蝉》李商隐)d.情景交融e.以情驭景f.以景显情
②注意诗词体裁上古今关系:
专用术语:a.借古伤今b.借古讽今(《越中览古》李白)c.今昔对比d.怀古伤己(《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辛弃疾)
③特殊意象:
有些事物本身具有特定象征意义,诗词中出现这些事物,我们要把这些特殊象征意义作优先考虑的鉴赏方向。
例如:岁寒三友(松、竹、梅)、菊花象征人高洁的品格,桃花象征美人,鸟象征自由等。
④巧用典故,化用前人诗句。这方面对学生课外阅读量和历史知识要求较高,但有时十分明显。例如:《扬州慢》(姜夔)中杜牧的诗句,《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辛弃疾)中拓跋焘的故事都是耳熟能详。象《长亭送别》(王实甫)中的“淋漓襟袖啼红泪,比司马青衫更湿。”中明显化用了白居易《琵琶行》中的“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的诗句。
⑤蕴含理趣:
诗歌分抒情诗和叙事诗两大种,其中还有一种说理诗,虽数量不多,但影响颇大。这些诗里所蕴含的道理只要求学生稍微点出而已。特别需要注意的是,这些诗都是通过具体事物来说理,这是它们的共同特点。几大诗人如杜甫、陆游、苏轼的作品中经常可以看到深含理趣的句子。
“江山如有待,花柳自无私。”(《后游》杜甫)写江山花柳像在等待人们去欣赏,用来说明大自然是无私心的道理。
“水流心不竞,云在意俱迟。”(《江亭》杜甫)看到水的缓缓流动,云的停着不动,竞争的心思,飞驰的意念都停滞了。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题西林壁》苏轼)这诗说明陷在里面不能跳出来,往往被各种现象所迷惑,看不到事件的真相。
另外较有名的说理诗句如朱熹《观书有感》里的“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昨夜江边春水生,蒙冲巨舰一毛轻。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陆游的《游山西村》“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王之涣的《登鹳雀楼》“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等等。
三、扩展层面
扩展层面主要指从整体对诗的把握,使自己的鉴赏提高一个层次的内容。
①意境及思想感情:主要术语有压抑、沉郁、欢快、雄阔、委婉、含蓄、空灵、直率、自然、风趣、平淡等。
此外思想感情有时还有层次,主要术语有:“层层拓展、深入”,“感情渐起波澜”。②抒情方式:主要术语有“直接抒情(直抒胸臆)”,“间接抒情”。
③修辞:诗文中运用修辞手法,其作用大体和其它文体中的修辞作用一样。学生所要做的就是发现修辞,直接说明作用。
比喻为更形象生动(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拟人是把事物人格化(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反问为强调(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夸张是为了强调和突出(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对偶是为了增强诗词的音乐美,表意凝炼,抒情酣畅,增强诗歌外在形式美(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呼告是为了表达感情更直接等等。
修辞中有一点尤其要引起注意,即反衬。专用术语“以静衬动”,“以响衬静”。(“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
④多角度欣赏:有些诗词从听觉、触觉、视觉等多方面渲染气氛,丰富了诗文的内容。
四、补充层面
同学在回答主观鉴赏题时要注意“三注意”:
一要注意题目,有些题目本身就具提示性:象杨炯的《从军行》、李白的《越中览古》《送孟浩然之广陵》、骆宾王的《在狱咏蝉》、杜甫的《春夜喜雨》等等。
二要注意作者,一般考试出题选取诗文都是能代表作者主要创作风格的诗作,例如辛弃疾、毛泽东的豪放词,柳永秦观的婉约词,李白的浪漫主义诗作,王维的“画中有诗”等等。注意到这一点,对整体鉴赏很有好处。
三要注意注释,注释是鉴赏中最值得注意的内容,虽短短几字,却是出题人给你的暗示。有些介绍写作背景,那是在暗示你本诗的思想内容;有些是介绍相关诗句,那是在暗示你本诗的用典或其意境。有时介绍作者,那是在暗示你本诗的写作风格。所以,一定要仔细研读注释!
“三要”作到了,诗歌鉴赏你就成功了一半,此言并不夸张
第五篇:古诗词欣赏
古诗词赏析 分类
— 怀古诗
1.定义:怀念古代的人物和事迹
2.内容特点:1)表达像古人那样建功立业大志向,抒发对古人的缅怀之情
2)抒发昔盛今衰的感慨,暗含对现实的不满,批判。多借古讽今。
3)忧国伤时,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同情下层人民的疾苦,担忧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
4)悲叹年华消逝,壮志难酬。二 咏物诗
1.特点:思想上常托物言志,由物到人,由实到虚,写出精神品格。
常用比喻,象征,拟人,对比等表现手法。
2.内容特点:咏物言志
借所咏之物表达自己的志向或品格;表达自己对生活思考,对人事的评价。三 写景诗
东晋陶渊明开田园诗先河;南朝谢灵运开山水诗先河。
唐代——山水田园诗派——王维
孟浩然
以描写自然风光,农村景物以及安逸恬淡的隐居生活见长。语言风格:诗境隽永优美,风格恬静淡雅,语言清丽洗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