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武安市职教中心示范校建设典型案例1
武安市职教中心师资培养典型案例
建示范校强实力 重师资培养提内涵
2013年7月
一、实施背景:
2011年7月我校启动国家中等职业学校改革发展示范学校项目建设时,在师资配备、师资培训、教师技能赛、教学、教研、教改等多方面虽已达到评选国家级示范校标准,但放眼学校发展,对于万人中职大校的发展来说,师资队伍建设仍是发展的瓶颈所在:一是教学改革仍滞后于企业岗位所需。那些实践性教学、高效课堂、魅力课堂还有差距,项目化教学还在逐步推行过程中,“校本革命”有待进一步提高;二是“双师型”教师队伍培养工作需要进一步加强,尤其缺乏在国内相关行业和领域享有较高声誉的技术专家和能工巧匠,因此,我们必须高标定位、放眼未来,科学合理制定一系列师资培养计划,突出职业教育特色,创新培养办法,使师资“软件”紧跟示范校建设新步伐。
二、主要目标:
我校开始实施国家中等职业学校改革发展示范学校项目建设以来,以强劲之势、蓄力之势、辟径之势,突破重围,突出革新,凸显特色,大力推动教学环境、教研教改、学生管理、师资队伍培养、工学结合与校企合作、学校设施改善、新专业开发、重点项目建设、校园文化提升等各项工作,在强化师资队伍建设,构建结构合理的教学团队过程中,校领导高度重视,拨专项资金,加大对学校师资的培养力度,以“提高教育教学管理水平,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高师德素养和业务水平” 为总目标,努力提升教师理论业务和教学水平,充分利用示范校内涵建设的机遇,从培养“双师型”教师和“多面手”管理队伍入手,精心组织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专任教师参加出国培训、国培、省培和本校“双百工程”培养培训,开展岗位练兵和教学 比武赛,每年开展“学术月”活动,攻关各层次教研课题,发表学术论文,不断加强对人才队伍业务绩效、教学改革的整体管理工作。
三、实施过程:
(一)高标定位 迈向国际 造就专业领军人强师质
1、加大骨干教师参加各级各类培训力度
在校领导的高度关注和重视下,进一步加大紧缺专业学科带头人的培养,教务处及有关部、处室人员针对示范校项目建设中师资队伍、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计划,本着实事求是、专业需求、注重动手操作能力的师资培训原则,按照上级教育部门的总体要求,优先选拔优秀教师、专业骨干教师参加各级各类外出培训。
2011年选拔2名教师赴德国培训学习国际先进的职业教育教学理念,18名教师参加国家级骨干教师培训,6名教师参加省级骨干教师培训。
2012年上报中等职业学校专业骨干教师国家级培训23人省级培训40人(基础培训13人,提高培训27人)。委派2名教师赴新加坡培训学习国际先进的职业教育教学理念,13名教师参加12个相关专业的国家级骨干教师培训,2名教师参加2个相关专业的国家级青年教师企业实践培训,15名教师参加河北省专业学科带头人基础和提高培训。
2013年申报出国深造培训人员7名,国家级培训15名,省级培训14名,国家级青年教师下企业实践培训5名。截至目前,已委派1名教师赴德国培训学习国际先进的中职教育理念,9名教师参加国家级专业骨干教师培训,5名教师参加国家级青年教师下企业实践培训,9个专业、11名教师参加河北省骨干教师培训。
2、任贤任能 遴选教学能手 重新确定专业学科带头人
校级专业带头人的培养,是加速我校重点专业建设,提升我校办学水平和办学能力的需要。目前,我校重点专业教师队伍总体来说,年青教师多,2 虽然学历较高,但教学经验不够丰富,教学水平有待提高。在重点专业培养一批能起带头作用和示范作用的专业带头人,是我校目前十分紧迫的任务。
按照公平公正的原则,从日常考评、教学成绩、带领学生参加技能大赛成绩(包括教师技能大赛)、各领域获得的学术成果及个人荣誉等多方面综合考虑,积分评选,2012年我校重新确定了27名新一届学科带头人和30名教学能手。
3、积极开展校本培训
在加强教师业务培训工作方面,除按要求按计划进行校内集中业务学习培训和全员参加市进修学校组织的继续教育学习外,我校还制定了一系列各级各类业务培训计划,其中,每年组织全体教师开展5次校本培训,学校自主制定教师培训计划200余人。
(二)广开渠道 精挑细选 培养中流骨干重师资
1、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 规范教师职业道德行为
贯彻落实国家《教育规划纲要》提出的“努力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的新要求和我市提出的以“十心立师德、十力提师能、十气修师表”(即“三师”)为主题的落实意见,进一步强化“三师建设”,完善教师师德和专业成长档案,推动“三师”活动科学化、规范化、常态化开展,构建具有职教特色的教师队伍建设生动格局。
2、培育省市级优秀、骨干、教学能手、名教师 实力雄厚
我校注重培养本校骨干力量进军省市级教坛,近年来,50多名教师成为省、市、县各级中心教研组成员,4名河北省名师,2名省骨干教师,4名省优秀教师,8名省教学能手,1名邯郸市优秀教师,1名邯郸市级骨干教师,6名邯郸市教学能手,68名武安市骨干教师,63名武安市优秀教师等。
在武安市委、市政府联合举办的两届“三名”评选活动中,我校有2名校长获选“名校长”,3名班主任获选“名班主任”,14名教师获选“名教师”。
3、实施“四优”培养 成就职教人才
我校针对职业类学校特点,学校已启动实施“优秀教学标兵、优秀班主任、优秀技师、优秀管理干部”的“四优”培养工程,以此为契机,使此项工作与实施“双百工程”、“青蓝工程”、培养专业学科带头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有机结合,本着培养学校管理多面手、教学业务骨干的目标,特别是要在全校大力开展传、帮、带活动,加大对青年教师的培养支持力度,高标定位,以锻炼、培养为主,使他们全面快速成长起来,早日成为职业教育的“台柱子”和领军人物。学校采取个人申报、部门主管推荐、答辩、综合考评的方式评选出2012年度优秀教学标兵18名,优秀班主任22名,优秀技师8名,优秀管理干部8名。
(三)注重内涵 力行“双百” 抓实岗位练兵提师能
1、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为增强专业教师的动手实践能力,学校鼓励、支持教师利用寒暑假或其它无教学任务等时间外出学习、进修,到企业、行业生产一线进行实践学习。要求所有专业课教师自我加压,向“师傅”、“高级技工”、“高级技师”和“工程师”方向努力,目前,我校98.4%的专业课教师达到高级工以上的技术职称,20%专业课教师达到技师以上职称,“双师型”教师比例已达到专业课专任教师的85.6%,合理构建了“双师型”教师队伍。
2、严格落实“双百工程”提素质
以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项目建设实施方案为指导,以四个重点专业、两个配套项目为抓手,结合学校目前各专业课程开设,各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的理论结合实践能力和社会需求等实际情况,选择各专业对口企业,本着深入实践、提升技能、创新模式的原则,分三个阶段全面实施“双百工程” ——百名教师下车间学技能,百名教师对岗位修业务,为建设“双师型”队伍提供保障。
目前已有82名教师下车间学技能,25名教师对岗位修业务,圆满完成实践培训任务。参照已提交的工作日志和参训报告,总结经验、分析成效、取长补短,第三阶段培训任务正在落实,力争使参加学技能、修业务培训的教师人数双双突破100名,实现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升,为示范校项目建设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
3、改革培养模式 实现岗位练兵
我们对学生的培养过程中,不断加强与企业深度合作,并将职业资格证书考试内容融入课程内容的改革,加强实践环节以及“双证书”教育的培训,体现出以“职业岗位核心能力为主线、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对教师的培养同样也是要走“岗位练兵”模式。
我校针对专业所需、技能所需、未来岗位所需、不同程度的学生所需,采取选拔优秀青年教师参加国家级、省级等各级各类下企业实践培训,利用带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期间,把课堂设在车间等方式最大限度地让专业教师也进工厂、下车间实习锻炼动手操作能力。
尤其是两年来,我校结合国家示范校项目建设,按照国家、省级青年教师企业实践项目计划要求,通过外派10余名教师进企业学习实践,并及时在校内对同专业教师开展二级培训;与企业签订合作协议,建立合作伙伴关系,陆续委派50余专业教师带班到企业进行实践,聘用100多名相关行业、企业的技术能手来校担任兼职教师等方式,培养出一批专业技术人才,提高了专业教师队伍的技能教学水平,加快了主体专业的建设步伐。
(四)脚踏实地 重视大赛 兴起学术科研展风采
1、各级教师业务、技能比赛出成果
2011年全校教师积极参与河北省中小学创新教育协会组织的首届课堂教学艺术论文、教学设计、教学课例三项评选活动,我校教师22名获得一等奖,41名获得二等奖,23名获得三等奖。武安市高中教师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说课比赛3名教师荣获一等奖,3名教师获得三等奖;张素平、吴 旭鸣两位教师在海南参加全国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说课比赛,分别获得一等奖、二等奖。33名教师参加邯郸市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优质课比赛,我校以绝对的优势获得年度比赛的第一名。
2012年9名教师参加武安教育局组织的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说课比赛,1名教师获一等奖,3名教师获二等奖,5名教师获三等奖;在武安市教学课件比赛中,1名教师获一等奖,3名教师获二等奖,1名教师获三等奖;在河北省“创新杯”教学设计和说课比赛中6名教师获得二等奖,8名教师获得三等奖;河北省信息化教学设计大赛中5名教师获得二等奖,7名教师获得三等奖;两名教师参加全国“创新杯”教学设计和说课大赛分获二、三等奖;我校教师王钰获得全国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说课比赛一等奖。
2012年“时事报告杯”河北省中职学校教师礼仪风采大赛我校一举夺得团体一等奖,侯丽辉荣获个人一等奖。机电部5名教师代表我校参加河北省“中国联通杯电子信息技术大赛”电子设备装接项目获团体三等奖和精神文明奖。
每年组织全校性的教学大比武活动,根据新课改要求,文化课采取“同题异构,随机抽班”的组织形式,专业课突出了技能实训的特点。这既是教师业务素质的考察和比赛,又是我校“能力本位六环节课改教学模式”的演练和展示。每次比赛结束,都要评出一、二、三等奖,对获奖教师进行表彰,并推荐他们参加省市和全国的比赛,展示我校教师风采,提高学校品牌的含金量。
2、抓实教研教改显成效
我校大力推广“定向培、技巧教、情趣学、示范做”十二字教学法,全面推行“能力本位项目化课程改革”,努力打造高效课堂、技能课堂、魅力课堂。通过能力过关和教学比武的展示,目前全校教师过关率达到84.3%,要求教师学期组织两次以上示范课,由达到我校过关标准的优秀教师承担,重点示范能力本位项目化的教学新理念、新方法,起到了示范带头作用,收 到了显著成效。我校的“项目化六环节”教学模式得到了省市专家的高度评价。
3、推广“学术月”活动提内涵
首届“学术月”活动将学术研究与教学业务相结合,与创先争优活动相吻合,与提升自身素质、塑造“双师”型教师相媲美,呈现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良好氛围。期间,学校共收集课题(含工作案例、教学案例)494件,其中中层课题51项,工作案例58个,教学案例304个,论文81篇。
第二届“学术月”活动与示范校项目建设有机地结合起来,自力更生,自主创新,制定和完善了了四个重点专业和两个特色项目及学校总体项目的具体行动计划,“双百工程”、“第二课堂活动”相继着手实施。我校全年发表省级以上论文129篇,国家级论文2篇,主编省级教材4部,校本教材14种,申报立项河北省职业教育改革课题14项,1个省级综合实验课题已结题,1个邯郸市级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结题,出版《时代的留影》专著1部,出版《2011年暨第一届“学术月”成果集》一部,参加国家、省、市级学术成果评奖、论文比赛、说课比赛、课堂教学设计比赛、课件比赛、健康评优课比等各种比赛累计获奖126项。
第三届“技能学术月”活动开展了我校首届师生技能大赛、教学比武、装备实训车间等活动。本着“做精品、出成果“的原则,共收集研究成果122份,全年立项课题的有2个国家级课题,14个省级课题,近期又申报18个省级课题。指导教师报刊发表学术文章111篇,河北职成教网上传文章13篇,参与编写教材7部,并有6位同志参与了河北省对口高考指南的编写,体现了大校名校的风范和实力。
(五)着眼发展 走出请进 助推青蓝建设上层次
1、走出请进 多途径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在校领导的大力支持下,教务处积极与上级教育部门联系,及时组织教 师参加国家、省、市教育行政部门组织的各类师资培训,近三年我校参加各级各类培训“走出去”的教师达三百余人次。校领导多次率领学校中层管理干部到省内外兄弟学校参观取经,与当地教育专家进行了深层次的交流,学到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对学校今后的发展有着很大的借鉴作用。
近年我校先后邀请到张志增、颜景信、王晓勇等数名全国知名职教专家、学者到学校讲座、开培训会,采取分散集中相结合的方式对教师进行提高培训。其中,60名教师参加了为期一周的千秋业教育顾问公司中德合作项目“行动导向教学法”培训。
2、注重内部培养,为优秀中青年教师脱颖而出搭建舞台、创造良好氛围,加强学科专业梯队、团队建设
积极开展师资校本培养,注重对青年教师的“传帮带”工作,进行一对一结对子的青蓝工程。
要求新教师主动、虚心向优秀教师拜师学艺。中级以上职称的优秀教师(各级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教学能手等)必须承担帮扶新教师的职责,灵活采取集体办公、学科教研等多种方法,从师德、业务、技能、技巧等多角度引导青年教师,努力他们的业务水平得到稳步提升。
3、要求全体教师积极进修,不断提高学历及业务水平,全面提高我校教师队伍学历层次
鼓励教师参加研究生学历进修,目前我校已有38人取得了研究生学历证书,占专任教师比例的10.5%,努力提高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比例。
四、条件保障:
(一)严格国家、省、市各级教育部门的相关管理政策要求科学制定各项师资培养计划;
(二)师资培养专项资金专款专用,学校设专门组织机构对经费进行统一支配管理;
(三)各个建设项目要求制定详细可行的实施方案,落实每一项目标都 严格按照方案执行并设督导机构;
(四)制定一系列奖惩措施,鼓励教师积极落实相关政策要求等。
五、实际成果、成效及推广情况:
通过着力落实强化师资队伍建设、构建结构合理的教学团队,加大对学校师资的培养力度,使我校教师理论业务和教学水平得到提升,从培养“双师型”教师和“多面手”管理队伍入手,我校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专任教师参加出国培训、国培、省培和本校“双百工程”培养培训、开展岗位练兵和教学比武赛及每年开展“学术月”活动、学术教研、教学改革等多个工作领域均提升到了一个新的层面。我们将继续努力,坚定步伐,推广现有成果,用更高的标准要求自己,促进全面工作再谋新蓝图,再上新台阶。
六、体会与思考:
对照示范校《项目建设实施方案》中规划的各项指标及目标,在师资队伍建设上仍有一定的潜力和差距,一些瓶颈问题急需攻克。我们会下定决心,以培养双师型和“四优功勋”教师为目标,继续落实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专任教师参加国培省培、出国培训和本校各项培养培训等,形成本校教学风格,造就拔尖人才队伍,真正打造一批又一批职业教育的领军人物。
第二篇:职教中心典型案例申报材料
中职教育德育体系建设实践
――――**职教中心典型案例申报材料
我校在德育教育过程中,也曾走过一些弯路,发现学生骂人,就开展做文明学生活动,学生不讲卫生,就开展卫生习惯养成教育活动,头痛治头,脚痛治脚,结果是治表不治本,如何建立系统化的德育教育体系,经过几年的研究与实践,在工作中构建出五必修、四必开、三步走、七规、三爱、三包一训,富有职教特色的德育教育体系。
1、针对学情,提出三步走方针。
大家知道,很多来职校读书的是三流学生,他们一是文化知识的短腿,厌学对学习没有兴趣;二是行为习惯不良,缺少文明礼仪;三是没有人生目标,破罐子破衰,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面对学生的这种状态,实施德育教育的三步走,第一步:先修枝打叉懂规矩,入学的第一课是军训,军训的第一课是学习校规校纪,学生要先知其规,再修其行;第二步是施肥浇灌知情理,在制度的约束下,开展多种形式的以触动心灵为主线的德育教育活动,其中道德讲堂是必修课,感恩教育是必开题;第三步:加工制造修技能,在管理和修德的基础上,再进行专业技能教育,才能先成人后成才。
2、恩威并施,德育课程五必修
在职业教育办学中,我们深深的体会到,必须坚持以德树人的教育理念,坚持以触动心灵的德育教育活动为主线,以规范教育、制度管人为保障,以人为本,恩威并施,学校每学期都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德育教育工作计划,德育教育活动时间表,有全校性的必选动作,也有各专业部的自选动作,其中五项必修课是全校开展的必选动作,即:学习行为规范,实施关爱计划,承包留得住工程,开办道德讲堂,开展军事训练。
---建七规,强化制度的约束力。学校制定了校规、课规、舍规、操规、卫生规、言行规和礼仪规等。《职教中心学生日常规范》,建立学生每日规范、班级每日规范和学生20分制的处罚制度。
---施三爱,实施关爱计划。领导班子带头,全体任课教师参与,每人承包一组学生,对其成长实施生活关照、学习关怀、心灵感化。使学生变自卑为自信、转低沉消极为积极向上的心态。
---搞三包,承包留得住工程。为了稳定这些孩子安心学业,我校采取了班子成员包班,教师包组,班主任包人,层层留住学生的管理办法,一个学生流失,多个老师有责。教师们凭借着对学校的热爱,对职教事业的忠诚,一个一个的说,一家一家的访。学校的每个在读学生,都凝聚了他们大量的心血。
---开一训,每学期开展军训。新生入学第一课,老生的复习课,我校坚持每学期开展全校性的军训一次,对规范学生言行,提高执行力收到良好效果。
3、道德讲堂,德育活动四必开。
开展浸润心灵的德育教育,以传承中华文明为积垫,以行孝、善举为内容,开办道德讲堂系列活动,其中:感恩在生活中、洒扫应对、日行一善,做文明职教学生四项活动为必开活动。
在四项必开活动中,感恩教育在生活中,收效明显,这是因为,职业学校的学生是个特殊的群体,由于种种原因,单亲家庭、孤残家庭、病困家庭、留守家庭和隔代家庭较多,这些学生中,过早的承担起家庭生活重任。因此孝敬老人,帮助同学,感恩父母,感恩师长,尊老爱幼的德育活动是最能打动学生心灵的钥匙。我校的道德讲堂成为全旗学校文化建设的十大亮点之一,旗委宣传部文明办,旗教育局在我校召开了现场表彰会。
4、留感恩作业,做感恩之事。道德不光在课堂上讲,而且要在生活中做,学校提倡学生怀感恩之心,做感恩之事,每逢放假,学校给同学们布署感恩作业:回家为父母做一顿饭,晚上为母亲洗一次脚,为劳累一天的父亲锤锤背。
5、开道德班会,讲感恩故事。
每学期开一次道德班会,每人讲一个所见到的感恩事迹,班主任对同学们的关爱,打动心灵的故事。让同学们从懂得感恩父母、感恩老师开始,做一个知情达理,明礼感恩的人,从而树立人生目标,努力学习技能,实现先成人,后成才的教育目标。
第三篇:示范校建设典型案例
《建设专业数字资源 解决化工教学瓶颈》
化工行业是一个比较特殊的行业,化学工艺专业面临着教学过程可视化的难题,面临着企业实习局限性的问题,面临… …,集聚行业优质职教资源,开发专业数字教学资源,解决专业教学与实训过程中存在的培养瓶颈,促进专业教学内容和培训模式的改革,从而提高教学和培训质量。
一、建设专业数字资源的内外因素(背景)
1、化工行业转型发展的迫切要求
上海市目前对化工行业提出了“高端发展、跨市发展、创新发展、一体化发展”的要求,行业面临重大转型。首先是实行总部经济,在上海建设具有示范意义的生产企业,在兄弟省市建设符合环保要求、具有规模化生产的企业,如何服务上海产业转移,为当地企业培养所需技能人才,是化学工艺专业面临的新挑战。因此,建设优质教学资源、辐射教学方法成为迫切要求。
2、化学工艺专业教学过程的特殊性
化学工艺专业的教学非常特殊,化工生产具有原料、产品、生产方式多样化、设备结构复杂、工艺过程变量多且不可视的特点,企业生产运行不允许学生进行实际操作训练(不可动),突发异常工况处理更不能在企业岗位上进行训练。应用信息技术手段能解决教学中很多问题,增加可视性和模拟性,最大程度地使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为此,虚拟仿真和素材库建设成为提高教学效率的必然选择。
二、数字资源建设三个目标
1、建成专业数字资源库
建成化学工艺专业数字教学资源库,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使用方便,促进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其开发过程和使用方法都具有典型性。
2、建成虚拟仿真网络平台
以工作过程为依据,按照生产工艺过程的真实数据模型,建成网络化的虚拟仿真实训项目,学习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为异地学生提供优质学习资源。
3、实现远程教研与教学 使上海化工职教集团所属员工和师生能够共享网络数字教学资源库,实现远程教研教学和培训,辐射先进的教学方法。
三、数字资源开发的四段九步法
在专业教学改革过程中,已摸索出一套数字资源建设的方法和步骤,示范校重点专业建设进一步促进了开发、应用水平的提高。开发具体工作过程如下:
图1 数字资源建设步骤图
1、典型案例的调研阶段
以“现代化工操作工的核心能力”为课题进行调研,选择不同类型、代表发展趋势的典型企业,如德国巴斯夫股份公司、美国陶氏化学公司、上海华谊丙烯酸有限公司等,生产过程选定间歇式、连续式不同的生产操作方式,分别对企业的人力资源部、部门经理和操作工代表进行采访,跟踪岗位工作过程,收集包括岗位职责、能力要求、技术水平、工作过程、培训考核等具体信息。
调研结束后形成了《信息化背景下现代化工操作工的培养策略研究》,内容由生产方式、操作工岗位、操作工“量”与“质”的变化;提高学生对化工行业的职业兴趣、综合运用化工知识技能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兴趣等几部分组成,现已作为成果发表。
2、校企合作的设计阶段
邀请北京东方仿真软件技术有限公司、北京化工大学等单位专家进行研讨,组织教师去荷兰、澳大利亚等国学习和培训,开拓思路、比较方案,经过多次研讨,最后设计出专业资源库的基本结构、资源组成和使用方法,形成《化学工艺专业数字资源设计方案》。整体结构由课件及教学资源管理、题库管理、教学管理、系统用户管理四部分组成,遵守IEEE标准,符合IEEE标准的课件和单个文件存放在资源库中扁平化管理,以后可实现资源重组,通过授权可实现校际学习资源跨平台互换与共享。
按课程学习情境、项目目录结构组织课程,资源类型包括教学案例、教案、课件素材、实验数据、电子教案、课件、习题等。资源的表现形式有在线浏览和下载二种,包括文本文件、动画、声音、图片、视频等。兼顾教学与培训,可用资源素材灵活组成课件、动画展示设备结构和工作原理、仿真软件模拟生产过程、3D动画模拟企业环境、仿真工厂进行异常工况判断处理,具有实用性和先进性。
3、专业化分工制作阶段
由于数字资源建设经历了二年的时间,在建设初期采用教育部《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建设技术规范》,在示范校建设中期进行的共建共享精品课程按《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技术要求》进行。
校企合作方式进行资源建设,行业专家负责提供企业案例,最真实地反映企业生产实际;教师负责教学设计,符合教学规律和学生学习心理;计算机专业公司负责技术实现,达到教学设计要求,专业化分工使各方优势互补、取得共赢。
在资源建设中由教研室至少组织二次成果预审,聘请企业技术人员、管理人员、计算机专家、上海市教委教研室专家组成评审专家,提出修改意见。
由学校教研室向有关教师反馈修改建议,并共同讨论修改方案,听取课题人员的意见,交流顺畅、理解充分、修改高效。
组织专业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试用资源,收集使用意见,用效果测评表进行测评,对比学生使用资源前后的学习效率和学习情绪获得第一手数据。
4、成果入库的使用阶段
根据试用情况再次修改数字资源,由学校教学研究室组织结题评审,课题评审通过则导入学校专业资源库中。制定专门的资源库使用手册,包括上传途径、审核流程、审核标准、使用权限、下载范围、在线使用等方便教师使用。在上海市教育委员会的大力支持下,学校第二期数字校园建设即将完成,云技术会使资源储存和使用更加便捷、流畅。
四、取得资源开发良好成果和成效
1、形成一整套专业资源库开发成果(1)具有可远程学习的教学资源平台
平台基于.NET技术、C#语言开发,采用三层架构,基于Internet 的B/S模式,可以进行教学培训远程实时跟踪和反馈,学员只要注册,就能与其他学员和老师交流互动。
图2 数字资源平台首页 图3 数字资源平台目录图(2)教育部共建共享课程成为资源精品
牵头组织全国中职校完成化学工艺专业七门化学工艺专业精品课程,包括流体输送与传热、传质与分离、HSEQ与清洁生产、化工生产认识、化工生产工艺、化工生产综合实训、化工设图等,在全国确立了该专业数字资源建设领衔地位,课程也成为资源库内容精品。
图4教育部共建共享化学工艺专业精品课程
(3)形式丰富的化工虚拟仿真资源 与企业合作开发实训仿真软件,增强教学环境和过程实操性,解决了化工操作技能教学可视化的难题,通过仿真软件可以满足化工产品的全流程学习和模拟操作,使学习不受时间、地点限制。
图5-8 虚拟仿真实训中心界面
(4)建立有实物控制对象的外延数字资源
目前数字资源除了网络资源以外,丙烯酸甲酯仿真工厂成为外延数字资源一种形式。以丙烯酸甲酯化工生产操作的真实数据建模,采用数字信号代替化工物料的全仿真技术,涵盖了丙烯酸甲酯装置的DCS中央控制和化工生产装置两大核心生产流程,最大程度地模拟真实生产环境,特别是异常工况判断和处理,突破了化工职业教育的瓶颈,历次操作过程所有数据全部储存在服务器中,可以进行学习过程反思、教学案例讲解等,使学员的操作经验能够得到快速积累。
图9 化工仿真工厂DCS控制室 图10 化工仿真工厂装置区
2、数字资源库应用取得四大成效
(1)锻炼了一支数字资源开发的合作队伍 在专业数字资源开发的过程中,学校教师和企业专家、计算机公司专家一起,完成整体设计,技术分类、脚本撰写、应用方法各方面的研究和实践,从传统的方法逐步转变为能用信息化手段思考和实践教学过程的高手,并在应用资源库过程中进一步提出改进建议,成为教学方法改革的前瞻性探索者,化学工艺专业所有教师都通过学校自定信息技术应用考核,能充分运用信息化手段授课,参与资源库的建设和完善。
(2)形成共享机制培养跨市企业所需技能人才
按照上海市政府对化工行业跨市发展的要求,上海华谊集团公司实行走出去的战略,上海化工职教集团成员单位之一上海华谊丙烯酸有限公司在安徽省安庆市建设华谊新材料基地一期项目,为了更好地服务企业人才需求,在企业立项的同时,上海华谊丙烯酸有限公司、上海信息技术学校、安徽化工学校三方共同联合培养化工操作工,由企业提出培养要求,并与学校共同制定化学工艺专业联合教学实施方案,在安徽化工学校进行文化基础课、专业基础的教育,在上海信息技术学校进行专业综合训练,最后由上海华谊丙烯酸有限公司提供顶岗实习。数字资源库建设为教学过程提供优质教学课程资源,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
(3)能继续开发教学和培训延伸性课程
丰富的数字资源可以任意组合,开发延伸性课程,提供教学和培训个性化的方案,现已开发华谊集团总控工技师班培训课程、涂料公司高级技师班培训课程、云南班化工仿真实训课程、华谊丙烯酸安庆班培训课程、化工仿真综合实训课程等,极大地提高了工作和学习效率。如开发了《化工仿真综合实训》课程后,上海华谊丙烯酸安庆分公司50名员工因倒三班不能集中理论学习,通过专业资源库网上学习提高了解决了这个难题。云南省对口合作学校学生分布在不同的县,2012年50名学生通过网络选修总部学校同一核心课程,进一步辐射了总部的优质资源。
(4)教学和培训质量大幅度提高
化学工艺专业教学启用资源库后,由于形象生动、使用方便,教学和培训质量大幅度提高。近两年学生《化工生产综合实训》课程的考核及格率从90%提高到98%以上,有机合成中级工考证合格率从82%提高到98%,2010级学生目前已经有一半被巴斯夫和拜耳等世界500强企业录用。2012年通过资源库培训总控工和有机合成工中级工、技师、高级技师人数达到640人次,比资源库建成前提高了约50%,其中上海市所属企业300人,外省市所属企业100人,本校学生240人。五、三位一体的支持保障
在资源库建设过程中,校长室组织专题调研组和上海市经信委、专业指导委员会专家以及化工职教集团成员单位保持密切联系,通过大量调研得到丰富的信息,为建设数字资源提供信息支持。
学校教研室协助邀请上海市教委教研室、上海教科院职教所、华师大职教所专家从职教理念、方法论上开拓思路,为建设数字资源提供理念上的支持。
在具体资源建设施中,学校制订了《上海信息技术学校教师第三类工作量统计规定》,把以数量为主的激励逐步转到追求质量、创新的更高层次,为资源持续建设提供激励支持。
六、建设专业数字教学资源的启发
化学工艺专业资源库的开发和应用给了我们很多启发,在上海市化工行业转型发展的背景下,专业教学形式要顺应这种变化,深入了解企业典型岗位的要求,深入了解学生学习心理,对课程内容和授课形式进行整体设计,才能达到预定的成效,本案例采用的方法和形式实践证明具有典型性、先进性。
数字资源开发也存在技术标准选择问题,开发一般要几年时间,期间技术标准可能已经有了更新变化,如何对待已经开发完成的资源这是需要思考的问题。现在有关部委、专门教学工作委员会、省级教学行政部门都颁布了一些资源技术标准,因涉及到各自验收主体不同,目前只能按任务来源、验收主体选择技术标准,但也带来一个资源库中技术标准不统一的问题,需要有高层次权威统一规范。
随着课程教材改革的深入,数字资源开发中理念、形式内容都会发生变化,这就需要对资源进行及时更新,需要时间、资金和人力的保障,为此学校需要从专业建设整体上深入思考、作好专题发展规划,才能使专业数字资源建设取得更好的成效。
第四篇:示范校建设课程体系建设典型案例
任务引领,以工促学
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机电设备的应用日益广泛,首都北京对机电技术应用方面的技术人才需求越来越多,而国家对职业教育的重视,使职业教育处于一个前所未有的发展时期。
课程是职业学校生存与发展的命脉。原有的课程体系设置已不能适应职业院校学生的培养现状,而以任务为引领的一体化课程是职业学校适应现代社会发展、技术进步和企业需求的归宿。一体化课程建设同时将会带动一体化师资队伍建设、一体化场地规划建设、一体化教学管理制度改革等,全面提升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和整体办学水平,从而推动职业院校可持续发展。
一、科学理论,保驾护航
目前我们国家中等职业学校的课程体系具有浓厚的学科体系色彩,实践证明培养的学生与企业实际需求有较大差距。而德国“双元制”、加拿大“能力为基础的教育”等职业教育模式成功的关键在于提出了科学、实用的课程体系开发方法。德国的“基于工作过程的系统化课程”使认知的心理顺序与职业活动顺序一致,实现了融合,而且强调系统化,重视学生的专业能力(技能、专业知识)方法能力(工作方法、学习方法)和社会能力(行为规范、价值观)的培养。科学的学习和分析国外先进职业教育经验,重新梳理我们教学计划制定和课程开发思路,避免以往一些闭门造车的现象,从而开发出适合我国中职学生特色的课程。
二、众志成城,不破不立,为适应北京经济的发展,为地区经济服务,我校在进行示范校建设的过程中,把机电技术应用专业作为重点建设专业之一。用科学的理论武装了头脑,打破原有的中等职教课程体系,构建工学结合、任务引领的刻成体系,势在必行。
(一)转变观念、建立“四合一”的培养模式
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要坚持以转变教育思想观念为先导,树立具有中职特色的人才观、质量观和教学观。中等职业教育的基本特征,是以培养职业能力为教育目标的,构建新的课程体系,是对传统教育观念的一个突破,要打破学科式课程体系,首先要从思想上真正认识职业教育特点,理解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才能准确把握人才定位目标,制定具有专业特色的培养方案。为了使学生适应岗位的需要,结合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规划,培养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和发展潜力,在教学过程中,我校以学生为主体,以职业能力(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培养和职业素质培养相融合;坚持培养目标与企业需求相结合,坚持教育资源与行业优势互补、学生培养与典型任务无缝对接的原则,实行“教室与车间、教师与师傅、学生与学徒、实训与生产”四合一的人才培养模式。从而实现学生职业行动能力从基本技能→专项技能→综合技能的三级递进,从而最大限度拓展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和专业发展潜力,实现受教育者德、智、体、美和职业能力的全面和谐发展。“教室与车间、教师与师傅、学生与学徒、实训与生产”四合一的人才培养模式体现了:
建设一体化实训教室,实现教室与车间合一。“双师型”教师上岗,做到教师与师傅合一。将任务情景引入课堂,促使学生与学徒合一。以典型任务引导教学,达到实训与生产合一。
(二)深入学习、吃透一体化课程体系的内涵
通过深入学习,我们理解到“从工作中来,到工作中去”的课程是教育过程中的主要载体,课程的设计和开发必须以工作为基础,并保证以工作为基础的教学过程必须产生胜任现实工作的能力。“在工作中学习,在学习中工作”是职业教育,是为人们胜任职业活动和通过职业活动实现人的发展而提供的教育。因此,教育的过程必须是职业导向的。“工作即学习,学习即工作”构成的职业的基本元素,是具有完整工作过程的任务,因此,教育过程中的媒介和手段都应当是工作化的,必须将具体的工作情境置于教学过程之中,并以工作性思维来构建教学过程。我们在构建课程体系的过程中一定要把握以下几点:
一体化课程的来源——行业企业分析和企业专家访谈 一体化课程的体现——提炼典型任务构建学习领域。一体化的学习情境——工作过程的分析与描述。
一体化的教学场地——一体化教室和校企合作实习基地。一体化的教学模式——行动导向、任务驱动教学方法。
(三)稳扎稳打、规范一体化课程开发流程
有了先进的职业教育理论武装头脑,确定了我校机电技术应用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深入理解了一体化课程的内涵,我们还要稳扎稳打,规范一体化课程的开发过程。
在开发过程中,我们分三步走。第一步,调研分析
在这一过程中需要调查区域本行业企业人才需求状况、调查并分析企业的工作流程、部门和岗位设置情况、调查并分析本专业面向的核心岗位及主要工作任务、相关工作过程和核心职业能力。最终达到疏理确认职业岗位并准确描述、分析归纳对应的职业行动能力、分析确定典型的工作任务及其工作过程、分析确定典型的企业工作流程、形成人才需求报告对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规格进行论证等目标。
第二步,课程方案开发
在这一步当中完成典型工作任务的提炼、职业行动领域的确认,并由由职业行动领域转换典型任务最终确定典型任务及学习任务等课程方案。
课程体系开发的本质是知识的系统化问题,通俗地讲是课程顺序和课程内容的编排。基于上述工作研究打破传统学科式教学模式,用6门核心课程搭建整个机电专业的知识网络,用12本创新型教材和教学任务书支撑本专业的“教、学、做”一体的课程体系,使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汲取新知识、迁移新技能、掌握新方法、适应新角色,提升核心竞争力,从而在人才市场的大潮中脱颖而出。
第三步;课程设计
改革中,我们科学地打破学科体系,借鉴国内外先进的职业教育理念,按照职业教育的要求和本专业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规律,构建了以培养综合职业能力为目的的课程体系。
我们的课程设置有如下特点:(1)职业能力培养
人才培养方案由知识、能力、素质组成人才规格构架,应用能力所必需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形成人才培养内涵,培养目标定位准确。(2)贴近生产实际
我们的典型任务均来自生产实际,具有较强的综合应用各种知识和技能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目标与职业岗位十分贴切。(3)课程设置灵活、适用、针对性强。
课程间既有相互联系,又有相对独立性;既能进行分项目教学,又能围绕职业岗位形成一条主线授课,可操作性强。
(四)“四个”转变实现一体化教学
我们的六门核心课程《电工电子技术应用》、《电工计量仪表的使用》、《工厂电气控制》、《常用机床及起重机电气维修》、《电气设备安装与调试》和《变配电站(所)运行维修》均采用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努力做到“专业技能培养与素质教育一体化、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一体化,讲练结合一体化,专业课程与课程设计一体化、校外实践与职业能力培养一体化”的“五个一体化”。在实际的 4 教学过程中,叫只是一个主持人,引导着,以学生为主体,改革传统的课堂教学方法实质上成就了教改显著的四个转变:
(五)甄选专家、全程指导
在一体化课程体系的建立过程中,企业专家访谈会至关重要,而企业专家的甄选则是重中之重,是否能够根据专业的人才培养需求,甄选适合进行典型任务提炼的专家,关系到课程体现建设等一系列问题。我们利用校校企合作等有效机制,寻找既有丰富实践经验,又具有一定综合表述能力的专家,召开企业专家访谈会,由主持人进行提炼引导,寻找典型任务,形成核心课程,继而进一步设置学习任务。
在整个课程体系的开发过程中,专家跟随每一个阶段,指导课程标准的建立等过程,确保我们的课程源于工作过程。
(六)组织保障 众志成城
课程体系的开发涉及人员组织、时间组织、专家资源、经费支出等方方面面,在人员组织方面在学校层面上成立一个总课题组,总课题组成员包括:学校领导、教学职能部门中层、各专业系中层。学校总课题组的所在工作机构可设在学校的教研部门。在总课题组下设若干课改小组,课改小组以专业大类为单位进行组建,每个课改小组负责本专业课程的调研、开发、汇报、评审、实施等。每个课改小 组设一名组长,组员若干。课改小组组长可以是系主任、专业组组长、专业带头人或骨干教师,课改小组组员大部分是专业教师,部分是文化基础课教师。在时间组织方面制定相关计划,确定每一阶段需要完成的目标是什么,制定周汇报、月汇报制度,确保随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以确保按时按成计划。
三、总结经验 继往开来
机电技术应用专业基于工作过程的一体化课程体系的建设是适应社会发展的举措,我们在课程开发的过程中也遇到了诸多问题,如教师观念的不能及时转变、教师创造力的发挥不够、能力定位不准、知识定位混乱等问题,教材的开发与便携也存在一些不足,在以后的实践中不断完善。
第五篇:示范校典型案例
结合两江新区发展
发挥专业技能优势
做响“渝北技师”品牌
——渝北职教中心实施国家示范中职建设计划典型案例
按照《关于实施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计划的意见》(教职成【2010】9号)文件精神,所谓‚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就是指那些能够代表国家职业教育水平的中等职业学校,其规范化、信息化、现代化水平大幅提高,是全国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的示范、提高质量的示范和办出特色的示范,能够在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中发挥引领、骨干和辐射作用。‚示范学校‛建设是一个庞杂的系统工程,一所‚示范学校‛并非方方面面都完美无疵,它只要在某一方面实现了关键性突破,做出了特色、做出了成果、做出了表率,带动了整个学校的良性发展,具有广泛的骨干引领和示范作用,这样的‚示范‛探索都应该算是成功的。多年来,渝北职业教育中心在实施国家级示范性中职学校建设中,始终奉行‚创品牌学校,办精品专业,育特色人才‛的办学宗旨,特别是在大力探索培育‚渝北技师‛品牌方面,形成了较为成功的经典案例。
【实施背景】
一是从人口红利到人才红利的转变是历史的必然。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依靠廉价的劳动力大军创造了令世界瞩目的经济奇迹,这是人口红利带来的巨大成果。但是,发展到现在,中国的人口红利几乎耗尽,劳动力结构性短缺不可避免。用一些专家们的话说,今天的中国人口红利已到了拐点,必须强调人才红利。所谓人才红利,是指由于人才的规模增长及 其充分利用所产生的超过同样数量简单劳动力投入获得的经济收益。二是建设创新型国家需要高技能人才。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明确指出:要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必须充分发挥科技第一生产力和人才第一资源的作用,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要实现这一战略目标,使我国从经济大国转变为经济强国,必须实现产业结构的转型与升级, 产业链条向高端化发展,提高行业产业的技术含量和产品的附加值。这不仅需要大批研发人才,更需要一支懂技术、有技能的高技能人才队伍,去传承、传播知识和技能,将技术切实转化为生产力。三是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是柱撑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石。21世纪是人才经济的时代,人才资源是知识经济时期的第一资源,“人才是干事创业的前提和基础。现代经济社会发展的激烈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谁拥有人才,谁控制了人才的制高点,谁就拥有了竞争的主动权。未来的经济发展靠的是人才推动,特别是高科技、高技能人才的推动。所谓高技能人才,是指在生产、运输和服务等领域岗位一线的从业者中,具备精湛专业技能,关键环节发挥作用,能够解决生产操作难题的人员。高技能人才是工业化的支撑,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根本体现,是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使“中国制造”立足于国际市场的前提和基础,它的培养和造就不仅是一个重大的理论问题,而且是一个艰巨的实践课题,对一个地区乃至整个国家经济社会的健康 发展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四是渝北区特殊的战略定位需要大量的高技能人才队伍。渝北区坐拥两江新区的核心,作为中国第三个副省级行政开发区,自从两江新区的成立开始,渝北区一下子就被推到了中国改革开放的最前沿,两江新区作为国家西部战略的支撑点和桥头堡,各种发展的资源要素和黄金政策齐聚于此,渝北区迎来了千载难逢的历史性机遇,抓住并用好这一历史性机遇,把渝北区打造成中国内陆开放高地和重庆市对外开放第一门户,在迈向伟大中国梦的进程中,要推动产业迅速转型升级,实现跨越式发展,关键在于建立一支一定数量和质量的高技能人才队伍,并充分发挥其作用。近年来,渝北区的发展变化有目共睹。根据规划,在摄人物期间,渝北区将形成6000亿元工业、2000亿元服务业的产业规模,需要百万计的技能型人才作支撑,每年新增的技能人才需求至少在5万人以上。两江新区近几年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实践和经验表明,技能人才是经济社会的重要力量,而目前技能人才总量的不足,尤其是高级技能人才短缺已成为制约两江新区发展的主要瓶颈,成为经济社会发展亟待破解的重大课题。五是创建‚渝北技师‛品牌是历史赋予渝北职教中心特殊的使命。结合两江新区发展的产业发展优势,近年来,渝北职教中心先后开设了电子、机械、汽车、计算机、旅游服务、综合六大类共30个专业,优化了电子电工、机电、数控机械、计算机操作、汽车维修、商贸物流、航空旅游服务、飞机制造、会展餐饮服务、服装设计与制作、建筑、家禽家畜和水产养殖、蔬菜栽种、花卉栽培、柑橘栽培实用技术等近20个专业的设置,其中计算机、机械、机电、汽车、旅游服务、电工电子、数控机械等专业已成为我区的品牌专业,‚电子专业‛被国家教育部职成司遴选为‚全国示范专业‛,机械制造、数控技术两个专业被评为市级示范专业,还建成电子电器、汽车运用与维修、数控等3个国家级实训基地。最近5年,渝北职教中心的学生参加全国技能大赛获一等奖8个、二等奖12个、三等奖7个,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率达到97%以上,毕业生双证率达到85%以上。这些都是渝北职业教育宝贵的资源和资本。为解决高速发展的两江新区的高技能人才紧缺的瓶颈问题,渝北职教中心近年来紧紧抓住‚创建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的契机,充分利用学校先进的教育资源,发挥专业技能优势,率先在推出了‚渝北技师‛培养制,对优秀技能人才进行跟踪培养,量身定做,从而提高职业教育质量,打造特色职业教育品牌,实践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主要目标】 实施‚渝北技师‛培训计划,探索高技能人才培训规律,建立完善专业技术和技能操作职位的选拔标准,为渝北打造一支高技能人才队伍梯队。使技术专家、高级技师、技师等高层次人才脱颖而出。经过多年的探索,渝北职教中心创新实施了‚1+X‛人才培养模式,支持学生在拿到1个学历证书的同时,考取多个职业资格证书。对学校毕业的优秀学生,实行跟踪培养,完善技能人才成长链条,每年选择1000名优秀中职毕 业生或区域所在地企业的优秀骨干青年进入‚渝北技师‛后备人才库,每年通过在各行各业评选一批‚渝北技师‛,通过培训选拔、校企互动、量身打造、培养‚渝北技师‛500名,从而带动区域职业教育质量的整体提升,形成渝北职业教育的特色,做响‚渝北技师‛的品牌。
【实施过程】 第一,学校制订了《关于打造‚渝北技师‛品牌的规划纲要》。鉴于渝北面临两江新区开发和内陆开放高地建设新机遇,区委、区政府把职业教育作为推动经济发展、加快产业升级转型、适应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市化发展、促进就业、改善民生、解决‚三农‛问题、缓解劳动力供求结构矛盾的关键环节,高度重视,加大投入,推动全区职业教育优质、快速、健康发展。顺应时代要求,渝北职教中心抓住机会以打造‚渝北技师‛品牌为着力点,大力助推国家级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校建设,积极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加大技能培训力度,努力做大做强、做优做精职业教育品牌,推动渝北职业教育不断实现新的跨越。第二,学校培训部负责组织实施‚渝北技师‛专家团队建设计划。通过外聘、内培的方式,建立了“一个专家一个团队”和“人才+项目”的‚渝北技师‛培训管理模式,推进‚渝北技师‛人才培训创新团队和技师工作室建设,组建‚渝北技师‛专家培训团队 个、建成‚渝北技师工作室‛ 个。第三,实施青年骨干人才培养计划。结合渝北和两江新区产业发展的现状,选拔出一批素质高、能力强、有培养潜力的优秀毕业生或企业青年人才进行重点培养,并通过建立‚渝北技师‛人才信息库,强化日常跟踪管理和定期开展针对性培养等措施,每年评价产生、跟踪培 养‚渝北技师‛100余人。第四,用好社会和学校两个实践平台,加大技师培训力度。通过加大高级技师、技师的评价和考核力度,采取“N+Y”高技能人才评价体系,积极组织开展各种专业技能竞赛,特别是通过参加国家、市、区级组织的职业资格培训等措施,推动‚渝北新技师计划‛,培养、评价产生一大批‚渝北技师‛,使每一位‚渝北技师‛都达到‚精一能二‛的素质目标,在工作中能够以一当
十、独挡一面,成为行业领军人物。
【实施条件】 第一,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发展职业教育,是成功实施‚渝北技师‛培养计划的先决条件。近年来,渝北区委、区政府把职业教育摆在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将职业教育作为撬动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重要杠杆,大力推动全区职业教育优质、快速、健康发展。区委、区政府多次召开高规格的全区职业技术教育工作会议,明确提出了渝北区要‚率先在全市推出‘渝北技师’,对优秀技能人才进行跟踪培养,从而提高职业教育的质量‛的决策。会议要求渝北区要以打造‚渝北技师‛品牌为着力点,大力推进中职教育,积极支持高职教育,加大技能培训力度,努力做大做强、做优做精全区职业教育,推动渝北职业教育不断实现新突破。渝北职教中心正是承担‚渝北技师‛培养的主要力量。第二,渝北区推进经济实现新一轮大跨越为‚渝北技师‛的培养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遇。近年来,渝北区按照‚开放引领、转型升级、协调发展‛的要求,提出了以现代服务业为产业转型的主攻方向,培育壮大先进制造业,围绕大都市做优做强 农村产业,促进经济全面转型升级,实现万亿级工业、千亿级服务业、百亿级都市农业的区域产业发展目标。新的目标要求必须出台新的人才政策,必须大力加强‚创新人才高地建设‛,尤其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加强职业教育培训,提升就业创业的层次和档次,打造一流的职业教育品牌,‚渝北技师‛培养计划的实施正顺应了这一时代的潮流。第三,渝北职教中心多年的办学经验和办学实绩,具备了打造‚渝北技师‛品牌的软、硬条件。渝北职教中心是重庆市最早的一批市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和最早的一批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是重庆市最早达到规模上万人的中职学校,近年来,学校的开展的学历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的规模更是达到了‚双过万‛的目标。办学20多年来,学校已建成20多个特色专业和6大品牌专业,其中建成国家级中等职业教育示范专业1个、市级中等职业教育示范专业3个,同时还建成国家级实训基地3个。多年来,学校师生积极参加国家级、省市级职业技能大赛获得各级大奖的人数超过100人,累计完成职业技能等级鉴定50000余人,学校的‚双师型教师‛达到85%以上。第四,开展校企合作的丰富实践为实施‚渝北技师培训计划‛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多年来,渝北职教中心培训部紧紧抓住技师型人才培养的主线,始终坚持以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为宗旨,实行校企和校校合作的开放办学制度。重视教学与生产的结合,积极探索和实践校企 合作培养技师人才的有效途径。一是开展了‚订单式‛教育,学校通过与企业签订定向培养协议,一对一地对口培养。二是依托骨干企业,成立重点专业指导委员会,借助相关专家、学者力量来进行专业开发,设计教学计划,进行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改革,使学校人才培养更贴近于产业发展和企业人才需求的实际。三是搭建了校企双方进修平台。学校派教师到企业下厂锻炼,以提高实践能力,更新专业知识;学校聘请行业企业技术行手担任专业建设外聘专家或生产实习指导教师,开拓专业视野;依托学校场地、师资、设备资源优势,为合作企业员工提供岗位技术培训。四是坚持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和产学研相结合的模式,建设高质量的校内实训实验室,通过校内实习工厂开展对外产品加工业务和技术开发业务,推行技师研修教学模式,着重培养学生独立工作和解决典型技术难题的能力。五是学校成立有技师综合评审委员会,技师综合评审委员会由企业、行业(或政府部门)和学校三方代表组成,将技师的国家职业资格标准与教学、生产实践过程相结合,考试、考核与专业评价、综合评审相结合,注重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的综合评价。
【主要成效及成果】通过近几年我校‚渝北技师‛培养的实践,学校已形成技师培养离不开校企合作制度的共识,并不断探索校企合作培养‚渝北技师‛的新形式,力求在更深层次上推进校企合作,探索建立‚渝北技师‛培养新机制。目前,渝北职教中心的‚渝北技师‛人才培养模式已初见成效,‚渝北技师‛得到了企业和社会各界的普遍认可。自2010年以来,学校已向社会输送 名‚渝北技师‛。其中高级技师 名,一般技师 名,不少毕业生已成为企业的技术骨干或学校的实习指导教师,为学校办学树立了良好的教育品牌,将有助于吸引更多知名企业参与到学校办学中来,形成校企结合、互利共赢的良好氛围和机制。
【体会及思考】
‚渝北技师‛的培养与职业中学的职业培训、企业、行业乃至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存在着密不可分的血肉联系,校企合作办学是‚渝北技师‛培养区别于学历教育的一大亮点,已成为职业学校培养专业技师的基本模式。‚渝北技师‛的培养关键问题,是如何处理好丰富技师学生的生产实践经验和提高他们解决实际生产技术问题的能力,采用校企合作办学制度是学校培养技师的有效途径。在坚持‚服务、互动、共赢、发展‛的基本原则前提下,开展校企合作办学,是职业学校内涵建设的必然要求,将有助于学校成为育人基地的同时,也成为企业、行业乃至整个社会的技术、信息、人才的交流平台,而企业、社会则成为技师人才培育的母体和土壤,才能有效实现互利共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