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问题设计看教学有效性
从问题设计环节看教学的有效性
地理
周国华
新学年学校有了新的教学理念,其中有一条就是“再造教学流程,删除无效环节”,要求教师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提高学生课堂学习的效率,为此,我们地理学科针对本学科的特点,结合教师的不同风格,决定从其中最关键的教学环节入手,通过设计好每一个课堂教学的环节,切实提高学生课堂学习的积极性和实效性,将课堂真实还原给学生,为学生提供在课堂上成长和进步的舞台。
初中地理的特点,从内容上讲,没有特别难、繁、偏、怪等不易掌握的知识,学生通过看书、自学等方法,绝大部分是能够把握的,但根据课标的要求,初中学生学习地理的主要目的是“学习生活中的地理”和“学习对终身有用的地理”,如果在实际教学中,只是满足于让学生了解一些教材的知识现象,学会一些简单的地理常识和规律,这样的目标很难达成,而且会让学生养成记住一些知识、背会一点规律就能应付考试的学习习惯,所谓的地理能力,地理思维,正确的人地观等等更是无从说起,这样的知识根本不能适应新时代的需求,也谈不上教会学生“终生有用的地理”,所以,我们决定在课堂教学中要通过切实可行的教学活动和设计,来改变这些问题,那么,从教学的哪个环节开始改进是比较切合实际的呢?为了弄清这个问题,我们认真思考、研究了一些我们从前的课堂,包括一些受到各方好评、获得较高奖励的课堂,希望从中找到一些可以改进的地方,提高课堂的有效性。
在许多课堂上,我们分析发现了一个问题,很多课堂上老师认为设计得很好、很巧妙的问题,往往在实际教学中没有受到预期的效果,学生的回答也不尽人意,有些问题甚至在课堂上成为“问题”,影响了课堂教学和学生的学习,于是,我们决定从课堂教学的问题设计这个环节来改进课堂教学的一些流程,提高课堂教学的真实性和有效性。
下面,通过一些具体的教学案例分析来加以说明。
案例一:初一地理学习“日本”时,何永德老师做过了一次校级公开课,获得了一等奖,受到各方好评,我们也为他高兴,但是在仔细分析这节课的问题设计时,我们还是感到有些地方不尽人意,可以在进行改进,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教学效果会更好,其中有一个问题是这样设计的:某国试飞的导弹由于出现故障,一下子坠落在30°N~45°N,140°E~145°E的海域,哪个国家会提出抗议?将这个问题作为探究的一个活动,结果在实际教学中,学生异口同声地说出是日本,教师要将这个问题过渡到日本的地理位置问题上,还得强调要学生注意前面提出的经纬度的意义,课后我们分析,这个问题可以换一种问法,因为上课时就提到要学习日本,所以,即使学生不关心给出的经纬度范围,也会想到这个国家是日本,我们可以把问题换成:某国试飞的导弹由于出现故障,一下子坠落在30°N~45°N,140°E~145°E的海域,日本立即提出抗议,为什么?一来问题更有层次了,二来提到是日本要抗议,学生自然就会去思考为什么了?自然就强调了了解一个国家的地理位置的重要性了。
案例二:初一地理在学习“世界的气候”时,要求学生能根据世界气候分布图,分析说明世界气候的主要分布规律和特点,我在第一次课堂设计问题是这样的:看图分析说明世界气候分布有什么特点?为什么?结果问题提出后,让学生进行看图分析,五分钟过去了,没有学生能举手回答问题,有过了两分钟,还是没有学生敢站起来说,后来好不容易有一位同学(平时学习不错)站起来回答,说道:从图上看出世界的气候很复杂,规律不太好找。课后我认真反思问题出在什么地方,找到学生问他们,为什么看不出来?学生回答说:“不知道如何找,没有思路”于是我意识到是我在问题的而设计上出了问题,通过和其他老师的交流,在后面班级的教学中我将问题设计成:看图分析1.世界气候类型是单一还是复杂多样?2.世界上主要有哪些气候类型?3.找出温带海洋性气候和热带雨林气候,描述它们的气候特征是什么?4.造成它们气候差异的原因是什么?同样是五分钟的时间,在另一个班学生很快就能将世界气候的基本特点和主要气候的分布规律说出来了。
案例三:在学习初二地理“土地资源”时,设计了一个这样的问题: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自己对土地资源的重要性的认识。原来认为设计问题中,已经考虑到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应该有可以谈论的话题,但实际在学生讨论时也基本局限于教材中提到的一些观点,没有更多的个人认识和看法,回到办公室后,与其他老师分析这个问题,发现我们在教学中还是将自己的一些思想和看法都无意识地“迁移”到学生的身上,认为学生能理解有关土地的实际利用情况和对人类的重要意义,尤其是不同的土地类型在城市和农村利用上的差别,学生基本没有生活经验,所以难以有非常到位的看法,后来,我们将问题改为:从自己周围的土地变化,分析北京城市用地的特点,谈自己对土地资源的认识。在后面的班级讨论中,学生中很多人能从自己周围的小区建设、拆迁、修建地铁等实例,说道北京城市用地的一些特点,通过分析北京房价高、楼房越建越高等现象,指出土地资源的重要性等等。
在实际的教学中,我们将问题的设计更多地考虑到学生的认知规律,尤其是考虑到学生认知的“最近发展区”的理论,应该成为我们设计问题的基本依据,问题的设计是让学生更好的理解教材和课标的要求,更好地把握地理学习的技能,不能为了问题而设计问题,也不能单纯地为了教学而设计问题,在本学期的课堂教学中,我们通过大量的课堂分析,发现了许多在教学中设计的一些不太合理、或者是所谓的“假问题”,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们要一一加以改进,力图通过问题设计这一环节,将地理课堂教学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切实落实学校的新教学理念,为学生的发展服务。
第二篇:优化问题设计提高语言教学有效性
优化问题设计提高语言教学有效性
【摘要】在幼儿园语言教学活动中,问题设计是教学过程的核心,也是幼儿学习过程中思维活动最重要的“激活”因素。为了提高语言教学的有效性和良好的课堂互动,教师在备课时必须“备问题”。教师应在吃透教材和了解幼儿的基础上,精心设计每一个提出的问题,不仅要让孩子听得懂,更要具有灵活性、启发性、双向性和开放性。
【关键词】语言;问题设计 ;有效性
幼儿园语言教学是以各种文学作品为载体,让幼儿在理解和感悟中学习书面语言、体验情感的过程。教师准确、恰当的提问是帮助幼儿理解作品的前提,也是将教学活动引向深入的催化剂。
1问题设计要具有挑战性
教学过程中设计的问题要避免平铺直叙的,一问一答的形式,设计的问题要具有启发性和挑战性,才能逐步引导幼儿由直观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如在《小蝌蚪找妈妈》这个故事中,过去设计的提问常常是这几个:“小蝌蚪刚开始遇到了谁?“鸭子怎么说的?”“又遇到了谁?鱼又是怎么说的?……,现在我把这些问题综合成“小蝌蚪为什么问了那么多动物都没找到妈妈?”这个问题有一定的难度,但很有启发性和挑战性,幼儿在不断寻求答案过程中,思维得到了拓展,语言得到了发展,同时明白了认识事物不能只看到局部,要把握整体的特征,才能真正认识一个事物。
2问题设计要有开放性
开放性的提问与传统的提问有很大区别,传统的提问往往是一个问题只有一种答案,侧重于知识的传授,而开放性的问题可以有多种答案,注重的是对幼儿创造思维能力的培养,教师应当多设计一些思维指向具有开放性的问题。如“如果……那么……”,“你认为接下来会发生什么变化”,“看了这副图,你认为发生了什么事”等问题,像这类问题,幼儿就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加以思考,给出不同的答案。由于这样的问题没有统一的答案,幼儿不但要积极观察、想象、理解,还要用语言表达出来,在这个过程中,幼儿的思维是积极主动的,所构建的知识是自主的,极大促进了幼儿语言和思维能力的提高。又如语言活动《冬天》,设计的问题是“能用什么办法让自己暖和起来?”,刚开始,幼儿想的最多的是“穿棉衣、戴棉帽、围围巾、戴手套……”当老师提示幼儿:“每天锻炼时是什么办法使自己热起来的?”幼儿的思维立刻活跃起来,“拍皮球、跳绳、跑步……”这些开放性的问题,激励幼儿进行联想,从不同方向,不同的角度,不同途径探索问题的多种可能,找出不同的答案,促进了幼儿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3问题设计要有双向性
传统的提问方式是老师提出问题,幼儿做出回答,幼儿的思维具有一定的被动性,幼儿缺乏构建知识的主动性。因此,在教学中,应当引导幼儿自己提出问题,自己寻找答案。如出示一幅看图讲述的画面,请幼儿先观察,然后问:“孩子们,看了这副图,你有什么问题要问吗?我相信你们肯定有一些问题想搞清楚,不是吗?这样,老师就把问题留给了孩子,更能激发孩子进行仔细观察,积极寻找要问的问题,大大提高了幼儿学习的主动性,有利于帮助教师针对幼儿关心的热点问题进行教学,同时也培养了幼儿好奇、好问、好学的良好习惯。
4问题设计要有灵活性
一个教学活动所设计的问题都是课前预设的,但在实际教学中,老师要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灵活地进行调整。如在《大象手帕》的活动中,有这样一个环节:大象先生的手帕被风吹落掉进了河里,小青蛙捞起了并玩耍,大象告诉小青蛙这是它的手帕,并要小青蛙还给它。当我问:“大象先生是用什么样的语气和小青蛙说的呢?”有的幼儿说“高兴的、”有的说“生气的”,但是没有人想到用请求的语气。后来,我就换了一种提问方式:“如果别人捡到了你丢失的东西,我们应该用什么样的语气让别人还给你呢?高兴的语气该怎么说?生气的语气怎么说?请求的语气又是什么样的?”请幼儿表演三种不同的语气,加以比较,最后请求的语气最合适。如在欣赏诗歌《春风》时,我开始设计的问题是:“春风吹来了,我们周围的环境有什么变化?”孩子们似乎无从说起,于是我把问题缩小了,更具体化了,“春风吹来了,树有什么变化?小草有什么变化?小朋友有什么变化?这样,幼儿活跃起来了,说出了许多春天的变化。适时地调整提问,能使课堂精彩叠出。
总之,教师在教学活动问题的设计上,要不断地更新提问意识,优化提问质量,使之在教育活动中真正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使每一个问题,都能激发幼儿的创新思维,促进每位幼儿在智力、能力、情感、个性上得到全面可持续性的发展。
第三篇:课堂问题设计的有效性
课堂问题设计的有效性是“环节有效”的关键
——谈对“四有”课堂“环节有效”的认识
开学以来,学校进行“四有”课堂教学实践,“流程有序、环节有效、学教有法、节节有测”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而“环节有效”在课堂教学中至关重要。每一个环节都离不开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而问题设计的有效性是“环节有效”的关键,是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关键。
西方学者德加默指出:“提问得好即教得好”,美国教学法专家斯特林·G·卡尔汉认为:“提问是教师促进学生思维、评价教学效果以及推动学生实现预期目标的基本控制手段。”课堂提问是教师教学技能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贯穿教学始终的常用教学手段之一,是启发式教学的一种主要形式,是实施有效教学的重要环节。但是教学实践证明,并非所有的课堂提问都能达到预期的目标,只有那些优化了的课堂提问才能取得好的效果。
问题设计的有效性是指提出的问题能使人产生一种怀疑、困惑、焦虑、探索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又驱使个体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有效的课堂提问能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起到促进学生思考,激发求知欲望、发展思维、及时反馈教学信息、提高信息交流效益、调节课堂气氛、培养口头表达能力的重要作用。教师的提问能力,所问问题的质量都会直接影响课堂学习活动的开展,进而影响教学活动的效果。如果教师没有科学地理解和运用课堂提问,不仅会导致课堂提问有效性的降低,而且使课堂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高效教学要求教师必须做到优化课堂提问环节,即教师要根据课堂教学的目标和内容,在课堂教学中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和氛围,精心设置问题情景,有计划地、针对性地、创造性地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探究,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因此有效性课堂提问是提高有效教学的重要环节。
但是,在目前的课堂教学中一些低效、无效的课堂提问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和质量,表现为:
1.问题的表面化、简单化,缺少思考价值,要么“满堂问”,连珠发炮;要么蜻蜓点水,处处开花但不着边际,问题的数量多、回答的人数多,表面轰轰烈烈,实则空空洞洞,尤其是一问齐答是造成学生思想懒惰、盲目附和、学习被动的主要原因。
2.问题的随意性,问题未经精心设计,随意发问,问题没有价值,缺乏科学的依据与科学设计的,表面上启发学生思考,实则缺乏针对性,收效甚微。
3.问题形式的单一化和教师点评的简单化,课堂教学基本是教师问,学生答,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评价不到位、不准确,或不予评价,不能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学习缺乏创造性。
4.问题设计缺乏梯度,要么过于简单,“大合唱”,热热闹闹;要么过于深奥,启而不发。
5.教师提问的范围缺少普遍性。教学中,教师只围绕几个优等生发问,至于大多数学生则被冷落一旁。这样一来,优等生兴趣盎然,而其他学生则无精打采,对于提问心不在焉。另外,回答问题时不能给学生以足够的时间和空间,也会影响课堂提问的效果。
6.提问缺乏互动性,几乎没有为学生留出提问时间,也几乎没有学生主动提出问题,而教师反复重述或打断学生发言等现象却普遍存在。
7.提问缺乏艺术性。由于问题过于呆板、机械,或者语言表达缺乏艺术性,致使学生很多时候成了“应声虫”,异口同声“是”或“不是”。
“疑为思之始”。问题是思维的起点,设计课堂问题的前提是“疑”。从“疑”入手,给学生营造一个适于探究的学习氛围,通过新材料、新情境、新视角设计问题,引导学生在宽松的思维时空中思索、辨析,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实现认知的重组和思维的创新。从“疑”入手,还能激活学生潜在的学习需求,在有疑、追疑、思疑、释疑的过程中,激发起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探索、主动创造的探究动力。
那么,应如何进行设计,才能使课堂提问更为科学有效呢?
1.课堂提问应具有科学性。课堂提问科学性的前提是熟知课程内容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提问什么”是教师在提问前必须仔细思考和慎重考虑的问题,它所涉及的是课堂教学应该提出哪些问题以及如何根据这些问题选择和组织教学内容、安排教学程序的问题。课堂教学“提问什么”的实质是选择和组织什么样的教学内容的问题。因此科学性的前提是吃透教材,要熟练掌握课程结构和特点,理解其深刻内涵。同时课堂提问科学性的另一个重要前提是了解学生,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年龄特点与其认知水平,即正确认识学生并科学地认知他们的知识和思维水平,真正做到从学生出发。
以“经济生活”中《信用工具与外汇》为例,本课的教学难点是“外汇、汇率和保持人民币币值基本稳定的意义”,热点是“这一年来人民币汇率升值的影响”。同时学生可以感受到当前人民币升值给生活带来的影响,也是学生
平时关心讨论的话题。因此可以这样设问:一方面我国要保持人民币币值基本稳定,但另一方面我国自2005年8月至今人民币汇率为什么会出现不断升值的现象?升值以后会带来哪些影响(国内和国际两方面分析)?就对企业的影响而言,我国企业该如何应对?你对人民币升值持什么态度?理由是什么?等像这种难易适度的问题,就能展开学生思维活动的广度和深度,能引导学生沿着符合逻辑的思路去分析和研究。
2.课堂提问应具有启发性。教育家叶圣陶曾说过:“教师不仅要教,而且要导。”精心设计的问题要侧重思考型、启发型和开放型的问题,好的提问应该富有启发性,应该是把注意力放在激发学生的思维过程上,而不应该急于走向结果。启发性的另一重要方面是老师的问题能引发学生提出新的问题,教师要鼓励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探知问题,让学生获得自主探索的成就感。
3.课堂提问具有适度性,包括适度、适时、适量。
一要适度,就是把问题提得准、提得富有启发性。适度,每一堂课的提问要有广度、深度、坡度,要面向全体学生。问题过易或过难,都会使学生产生厌烦或抑制心理。那怎样的提问才算是适度呢?有位教育家说得好:“要把知识的果实放在让学生跳一跳才能够得着的位置。”这个比喻生动而准确地告诉我们:课堂提问既不能让学生有望而生畏之感,又不能让学有不动脑筋就能轻易答出的懈怠。要让学生感到“三分生,七分熟,跳一跳,摘得到”。适度的提问促使学生通过一定的努力才能取得一定的成果,这会使学生感到由衷的喜悦,从而增强学习的信心,保持对学习的兴趣。因此教师要在“最近发展区”上下功夫,要十分注重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和学习责任感,加强教学的针对性,不断提升教学的层次和水平,使教学走在学生发展的前面。
二要适时,教师要注意努力抓住学生处于“愤”“悱”状态的最佳时机,进行提问。孔子说过“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当学生处于“愤悱”状态时,教师的及时提问和适时点拨,能促使学生积极热情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在学生“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未能”时,教师要尽可能恰当地从不同角度提出一些新颖的问题,激发学生“学而知不足”的求知欲,调动学生积极思维的主观能动性,当学生自己推敲出新知识的结论时,会感到无限的欣慰。
三要适量,就是要恰到好处地掌握提问的频率。问题的设置应疏密相间,要留给学生充分思考的时间和空间。一节课不能提问不断,否则学生无法冷
静有效地思考。每一个提问后,要有一定的停顿时间,以符合学生的思维规律和心理特点,促进学生有效思维。
4.课堂提问应具有互助性,包括师生互动、生生互动。高质量的教师提问能激发学生的疑问、追问、深问。美国的布鲁巴克认为:“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巧妙的提问一定能启迪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想问题、发现问题。老师的问是为了让学生问,几个学生问是为了让全体学生都能问,互动性提问可以调动学生主动思考,探究学习,从而促进全体学生的发展。
5.课堂提问应具有探究性和开放性。
为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所提问题应有一定的探究性和开放性。通过问题的设置,引导学生多角度、多途径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思维的发散性和灵活性。在学生解答完提出的问题后,教师还应留下具有生活化、又具有探究性的空间,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一步去探究。如:在人民币升值的背景下,对我国从事出口贸易的企业存在哪些机遇和挑战?中国企业该如何应对?请你为从事鞋类、服装加工外贸企业的发展制定一份合理的经营战略等等。课后教师指导学生通过各种途径获取相关资料,学生在查阅资料的过程中,逐渐明确研究思路,并实施研究,对所获资料进行分析、筛选、整理、加工,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新见解、新观点,并撰写小论文、小调查,还可组织交流、展示。这样有利于启发和开拓学生的思维,使学生获得亲自参与研究探索的体验,培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堂提问有效性应注意的几点问题:
1.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有效提问和有效教学的前提。教师对学生的回答不能操之过急,不能因学生不完整的回答或无意义的回答,就对他们失去耐心,更不能用伤害感情的语言来对待学生,否则会伤害他们的自尊心。
2.要提问与教学目标相关的问题,做到目标、教学和问题的统一。当目标层次较高时,要注意问题的梯度和层次性。
3.要面向全体学生,多方位提问。在提问过程中,教师要调动全体学生参与,避免老是由相同的几个学生回答问题。教师要注意以各种方式提问,以适合能力水平不同的同学。教师不能因学生成绩的差异而忽视部分学生,也不能因个人习惯而无意识遗忘视野中心区外的同学。
4.教师要注意在提出问题后留给学生适当的思考时间。正如音乐中的“休止符”一样的短暂停顿,给学生恰当的思维时间,保证学生思维的转换和思
维过程的时间,便于大多数学生及时调整思维内容和思维情绪,进行广泛、深入地思考。
5.针对学生的回答要注意继续跟踪提问和追问,如“为什么”、“能举个例子加以解释吗?”、“你是如何得出这个结论的?”以鼓励学生对问题进行深度思考,使学生认识到思维的过程和答案同样重要。
6.课堂提问既要有预见性,又要注重生成。
教师在课前对问题的设计是有预设的,但是在实际课堂教学中,由于某些原因,教学往往会偏离我们的预设。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不应把学生往预设的轨道上赶,让学生配合我们来完成“教案剧”,而应该树立起强烈的资源意识——把课堂上即时生成的情况、学生不正确、有争议的回答也当作一种宝贵的课程资源来开发利用,让课堂活力在学生的思考、体验、讨论、争辩中迸发。
课堂提问是一门艺术,每个教师都必须精心设计、耐心听取、正确评价,使每个学生具有积极的参与意识,保持高涨的学习情绪,使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能紧密配合,使学生的主体作用与教师的主导的作用得以充分发挥,使课堂气氛活跃,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使学生在课堂提问中迸射出创造的火花。
第四篇:课堂问题设计的有效性
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隆的四中 杨东红
课堂提问是教师主要的课堂教学行为。教学活动的推进,教学环节的衔接,教学重难点的落实与突破,学生思维倾向和训练,语文素养的发展,无不在课堂提问中展开、形成的。正因为如此,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备受教师的关注。近年来,有关课堂提问有效性的论文、课题也是多如繁星,数不胜数,其中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各有千秋。作文语文教师的我也清醒的意识到课堂有效提问的重要性,所以长期以来,一直都在努力探究更适合自己的课堂提问教学方法,先将自己一点浅薄之见,结文呈出如有不妥之处请指正。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出了不同于传统教育的全新理念,其中就包括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在课堂中进行有效的提问练习,不仅能使学生准确、熟练的掌握知识,而且能促进学生开发智力、挖掘学生潜能,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能使学生形成良好的信念、态度和价值观。因此,课堂提问必须符合新课改的基本理念。之所以提这个观点,是因为传统的教育理念影响到教师课堂问题的设计,教师在进行课堂提问时过多的考虑到知识的学习与掌握(侧重于完教学任务),而对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考虑甚少。
一、传统课堂提问存在的不足
(一)传统课堂问题的设计缺乏合理性,盲目且随意。在传统教育教学观念的影响下,教师在课堂问题的设计方面更多的是从如何完成教学任务方面考虑设计的,课堂问题的设计缺乏系统而深入的思考,往往比较随意,设计什么样的问题、题型和怎样设计都是与教师单方面决定。课堂训练采取题海战术,加重了学生的学业负担。这种现象在差生的转化方面更为突出,这也是差生转化有很大困难的原因之一。
(二)课堂提问采取“一刀切”。在教学的实践过程中,部分教师在进行提问时不管学生的个体差异,对学习基础、接受能力不同、兴趣爱好各异的学生都设计要求一样、数量一样的练习问题,学生没有选择的权利。这样的结果是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课堂问题练习作用发挥的范围受到局限。
(三)课堂提问的内容重复且单一。教师在进行课堂提问设计时抄写、机械套用教案书上的居多,因材施教、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体验探究不够,不能使学生从问题的设计安排中领会到知识的结构,不能加深对基本的理念、法则的理解。缺乏思维灵活的创新,课堂练习的提问单一,教师过分的注重书面练习,面窄乏味,量大质低。书面练习多,动手实践少,脱离学生实际,应用知识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练习少。
(四)课堂提问封闭且评价方式陈旧。教师所设计课堂问题封闭性训练多,开放性训练少。要求学生个体独立完成的多,合作完成的很少。缺乏灵活与开放,忽视了学生合作、探究能力的培养。对课堂问题的评价方式陈旧、片面,评语刻板、教条,答案唯一,非对即错,缺乏人文关怀,难以达到评价的激励作用。
教师能否有效在课堂进行提问是课堂教是否有效的关键。教师在备课过程中,既要为自己的教考虑,还要为学生的学着想;既要依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个体认知的差异,设计出不同的课堂问题练习。课堂问题设计最终要以有利于学生学习知识、掌握技能、发展能力为目标。因此,课堂问题的设计要与课堂教学的效果和效率结合起来。
二、教师如何进行有效提问
(一)更新课堂提问的观念,优化课堂提问的意识。从中学语文学科特点着眼,优化课堂过程的教学提问,应是紧密围绕教学目标,贴近学生学习的实际,蕴含品德,语文素养和创新精神的培养机制的素养。教师在进行课堂提问时不要将课堂提问作为检验学生掌握知识的唯一手段,而应细思量巧设计,探究内容的开放与整合,强调过程的合作与实践,承认学生在完成课堂练习时的差异性,注重练习形式的创新性和趣味性,更佳贴近学生的实际,同时认识到教师是学生课堂活动的引导者,对学生的练习活动应给予及时肯定和评价。
(二)提问目的明确,方法恰当。
课堂提问要围绕实现教学目标这个中心,提那些问题,在何时提问,提问那些学生,期望得到怎样的答案,学生可能回答的情况及处理办法等都应有明确的通盘设计。当然,课堂提问都要根据课程标准规定的有关要求而定,不必过分强调题目的区分度,在设计过程中,还要考虑问题的测试意图。
确定课堂提问的重点。中小学学科测试的重点,一般应体现学生是否掌握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所具有的响应能力,是否达到课程标准的总要求或年级要求。要符合学生的实际水平,课堂问题的设计既有一定的难度,又不做过高的要求,要切合大多数学生的实际水平,要贴近学生生活的实际。
提问富有启发性。引导提问是最有启发式的提问,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促进学生思维发展,引起新旧知识的联系,逐步提思维辨别能力和用自己的语言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课堂提问要有层次性和选择性
课堂提问应有“量”的限制,尽量做到少而精。这主要根据学生个体情况和对其发展要求的不同进行定量,对于过简单的学生容易掌握的可省去,切忌重复;对于学习能力强、态度认真、知识掌握较快的学生可以自由学习课堂以外的知识;对于学习能力薄弱,态度不够认真,知识掌握不牢固的,可以适当的增加量。这样可以让有余力的学生获得自由发展的空间和时间,让所有学生得到充分的发展真正做到“问题面前人人平等”。教师的提问要抓住问题的关键和本质,克服“一堂皆问”的低效提问方式。
课堂问题设计的难度适中,具有逻辑性。教师根据学生具体情况,精心设计不同层次、多梯度,易难有别的问题可供学生练习。总体来说是由易到难、层层递进,给学生一个选择的范围,能力强的可选择做较难的,能力较弱的可选择做简单的。总体是从学生现有的发展水平出发,通过一些影响学生认知能力的问题引起他们的主动性,而且不断的激发他们,引导他们获得新的认识和产生新的思维,选择角度要新颖,思维多发展。此外,提问的难易合度的问题应注意从课文细微处、学生易忽略处着眼,从具体的思维带向着手,将大问题分割成几个小角度切入,设计形难实易的问题。
(四)课堂提问应是多样化的,构建多“维度”。教师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对课堂提问的设计应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在优化课堂提问时,应把握好角度、难度、效度、密度。因此,教师要在学生的活动中捕捉时机,设计一些实际灵活多样的问题,可写、可读、可看、可操作、可玩,让每个问题增加目的性;让听、说、读、写和演、唱、画、做都有所表现;让填空、选择、判断、简答、论述等多种问题相结合,通过多样化的形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的积极性。使课堂提问多样、科学而精彩,有效而有趣,使学生喜问乐答。
总之,新课程目标实施的基本途径是课堂教学,课堂提问是否有效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目标能否实现。“以学定教”要求教师要重视课堂提问预案的设计和课堂练习时间的生成。只有真正做好课堂提问设计的有效性活动,课堂教学才能成为师生交往互动、共同成长的过程。
第五篇:浅谈语文教学中课堂问题设计的有效性
涿鹿实验小学高效课堂培训心得
浅谈数学教学中课堂问题设计的有效性
新盛小学
李秀枝 5月28日,我有幸参加了涿鹿县实验小学关于高效课堂中的有效问题的培训。一踏进这所小学,我就被这里深厚的文化底蕴所吸引。干净整洁的校园,亲切谦逊的教职工,还有文明有素的学生,无不展显出这所学校的文化内涵。通过两节课的教师现场教学展示及真实有效而又激烈的现场互评,我感觉收获了很多。
有人说:“一堂好课往往起源于一个好问题。”问题是数学课堂教学的心脏。问题是思维活动的起点。问题设得实,设得巧,不仅能“传道、受业、解惑”,而且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开掘学生的创造潜能。因此,好的问题能带动一堂课,好的问题需要设计,一定要有效设计。什么样的问题设计称得上是有效问题设计?那就是每一位数学教师尤为值得深思的了。
一、当前数学教学中无效的问题设计
1、提问“面面俱到”。老师在课上问题设计过多,过于琐碎。学生根本没有多少时间思考,导致“碎问碎答”。这样一堂课下来,没有一个明确的课堂教学中心,学生盲目地被牵着鼻子走,在云里雾里中疲惫不堪,不仅思维受到压抑,而且收获甚少,仅走过场而已。
2、提问“泛泛而谈”。提问分层性不够,针对性不强,不能激发全体学生的有意注意和学习兴趣;要么问题过于简单,没有思考价值,仅以单纯的判断性提问形式:“是不是”,“好不好”,“对不对”等。要么问题过难,对学生只启不发。这种做法只图课堂表面热闹,而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也收不到什么教学效果。
3、提问“步步为营”。单一的“预设”限制了种种的“生成”。一个个提问成为牵引着学生向教师的“教学”设计靠近的阶梯,“提问群”的接连出现成为帮助教师完成教学任务的桥梁,课堂提问随机应变不够,不能根据新情况及时调整纠偏„„学生的求知欲无法得到扩张与满足,学生的想像力和创造力就此止步与抹杀,发散性提问、开拓性提问也就无从谈起。
二、提高教学中问题设计的有效性
1、巧妙设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习动机的最现实、最活跃、最强烈的心理因素,一旦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兴趣就会转化为学习动力,表现出情绪愉快孜孜以求,乐此不疲的特点。兴趣也是课堂教学中推动学生探索知识的一种“激发剂”。在语文教学时,笔者觉得悬念法提问,最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选用悬念式提问创作问题情境,容易捕抓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使学生产生跃跃欲式,急于求知的心理,为整堂课的主动学习埋下伏笔。
2、控制数量,提高课堂问题设计的质量。
教学问题是教学目标的转换,是教学目标的具体表述。课堂提问如果找不准切入口,就会犯无的放矢、漫无目标的毛病, 导致拖堂, 把握不住课堂节奏,课堂中师生合作学习的效率就会大打折扣,不能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有效的问题应该是“提领而顿,百毛皆顺”,主导文本研读、对话的大方向,提纲挈领引导学生纵览全局,感悟全篇,做到一“问”立骨。最大限度地调动尽可能多的学生来参与思考讨论探究。因此,在备课设计的问题不必太多,一课只需二、三个主要的有效问题,这几个问题要能牵动整堂课的重点,正所谓“牵一线而动全身”。
3、多个角度,开启学生思维的发散点
在课堂教学中设计开放性问题,促使学生全面的观察问题,深入的思考问题,并用独特的思考方法去探索、解决问题。
4、掌握节奏,抓住提问的时机。
在教学过程中问题的出现应该随着课堂教学的情感旋律来设计,让学生感受到问题的自然,另外,教师应该学会仔细聆听学生的回答或疑问或者是不成熟的想法,因为这些来自学生的话语正反映了学生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时最真实的原始想法,这些可以作为课堂二次生成的出发点,也是学生、教师进行追问的思想灵感与火花,是教师二次备课和教学反思的绝好内容。
通过两节课的学习,我明白了教师需要做到简单一讲,就得要领,就出新知,就解学生心中之惑,使难点疑点全部变成亮点,以致事半功倍,挣得满堂悦色。由此可见,要达到这样的教学,每一个问题的设计至关重要。教师必须研读文本,使设计出的每一个问题,都要问得巧,问得妙,问到实处根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