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有效性教学设计的反思
学习有效性教学设计后的思考
通过学习初中历史课标与有效教学设计使我懂得了什么是有效的历史教学设计和历史教学有效性设计具体的基本要求,掌握了初中历史教学有效设计的原则和应该注意的问题,并以此来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为我们广大初中历史教师进行有效教学设计提供具体的指导和帮助。
初中历史教学设计,就是要在教学之前做出如何最有效地向学生传播基础知识、培养基本能力、学会学习方法、养成良好情感态度价值观,并从一节课中有所收获的整体设计。教学设计功能与传统教案有所不同:它不仅仅只是上课的依据,更重要的是说清楚为什么要这么设计,教学设计是整个教学过程的起始阶段,对教学过程起着宏观调控的作用。
教学设计离不开集体备课,集体备课有利于发挥集体的智慧,各位教师合作探究,形成研讨氛围,发挥“集团效应”的作用,能弥补个人在备课过程中的不足,取长补短,提高教学的整体水平,从而提高教育教学效果。
要上好一节课,就要善于与学生交往,要走进学生的心灵。了解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心理特点,在设计时考虑面向全体学生,同时注重发展学生的个性,使所有学生通过历史教学都有不同程度的发展。教师要针对学生的反应,及时设计自己的方法、语言或提问方式等,从而达到师生和谐。教师要特别关注那些沉默寡言、不爱表达、甚至内向怪癖的学生,对他们要多鼓励、多给予参与的机会,慢慢调动他们的情感,从而让每位学生都积极参与,形成全体同学共同参与的课堂。还应注重那些对历史有“天资”的学生,他们因特别喜欢历史而有趣味地学习历史,他们思维开阔、知识丰富,教师应适当增加教学难度,培养他们积极思维、大胆创新、不断探索的精神。
那么如何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通过学习,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尝试:
一、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让学生重温历史
我们都明白一个现实:历史是不能重演的,但是我们的历史课堂教学却可以让历史“重演”,那就是创设有效的“历史情境”。创设教学情境的方法很多,著名学者韦志成先生有如下论述:扮演角色体会情境;播放音视频渲染情境;联系生活展现情境;运用实物演示情境;借助图画再现情境;锤炼语言描绘情境;结合实际优化情境等等,我们在教学中不妨加以尝。
二、培养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乐学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好的关键是好学,因此,历史教学成功的关键在于教师对于学生历史学习兴趣的激发和培养,只有当学生有了兴趣才能培养其历史能力,促进历史的研究性学习的深入发展。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是提高教学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若学生对学习历史有兴趣,喜欢历史学科,会主动学习历史,教师的教学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历史新课程改革要求:全面发挥历史教育的功能,尊重历史,追求真实,吸收人类优秀文明成果,弘扬爱国主义精神,陶冶关爱人类的情操。通过历史学习,学生能增强历史意识,汲取历史智慧,开阔视野,了解中国和世界的发展大势,增强历史洞察力和历史使命感。这一新的要求就要求历史教师在历史教学中改变教学方式,抛弃以往呆板的“填鸭式”教学,改进教学方法,丰富教学手段,采取措施,变学生被动接受式学习方法为主动参与的探究式学习方法和研究性学习,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如何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结合教学实践, 我认为学习历史并不是单纯记住时间、人物和事件经过就可以,必须学会发现现象的本质、由现象而学会归纳历史规律,这才是真正会学历史。
另外,以广博学识,旁征博引也可以激发兴趣。要使学生对历史学科感兴趣,必须使学生佩服老师的教学能力和教学艺术。这就要求教师精通业务、博览群书。教师的知识面要广,以知发趣,采用学生喜欢的教学方法,把课上得生动活泼。在教学中我常常采用“轻松一刻”、“课堂小辩论”等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有时在讲课中适当插进一些与历史有关的传说、笑话故事,有时就针对某些历史问题把学生分为正反两方进行课堂小辩论,这样不仅可以活跃课堂的气氛,而且可以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让他们用更全面的眼光来分析历史问题,并且在小组合作中锻炼学生的团队合作和研究性学习能力。
三、用心交流,把爱献给学生,让每个学生充满学习的动力
爱是一种潜在的力量,学生得到老师的爱,就会“亲其师,信其道”。“学校里的学习不是毫无热情地把知识从一个人的头脑装进另一个人的头脑,而是师生之间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的心灵接触。”师生之间融洽的情感关系一建立,学生喜欢这位老师,他们就会喜欢这位老师所教的学科,就可以激发他们的兴趣,为学习打下了基础。每个孩子都是一座金矿,每个人都希望自身价值被别人发现,然后得以肯定。在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中不妨说一句鼓励的话,它可以成为学生学习的动力,使他们对学习感兴趣。在如找那些学习成绩差的学生谈话时,给他们注入一支兴奋剂,会使他们浑身充满求知的力量,能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使他们对学习感兴趣。因此,不少后进生进步很快。而对那些学习成绩好的学生,我常说:你是老师教过的最出色、最优秀的学生之一,老师以你为荣,希望你在历史学科上能有更出色的表现。这样就能让每个学生都能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充满学习的热情。
四、贴近学生生活,使课堂教学生活化
扼杀历史的活力的隔离现象,就是把历史与当前社会生活的各种方式和事务分离出来,历史关于过去的知识是了解现在的钥匙。有许多历史事件与现实生活中的热点时事还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将经过筛选过的热点时事运用于历史课堂教学中,可以摆脱教材所限定的时空限制,使学生能穿梭于时空的走廊,古今结合,拓展了历史课堂的教学内容。课堂教学中联系现实,使学生既能在课堂上学到历史知识,也了解了新闻时事,进而帮助学生了解和关心国家大事,使教学内容“贴近学生生活、贴近社会”,进而增强学生的时代感和历史学习的使命感。
五、精心设计问题,让学生的思维动起来
“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都毫无异议的是问号”,课堂教学中,学生的思维是否动起来,关键取决于问题的设计与生成。问题的设计,首先足以让学生真正开启思维而进行一番苦苦思索的;其次又应当是使学生可以有一定的思维成果,即每一个学生都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而品尝到问题解决的喜悦。只有这样的“问题”,才能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才能促使他们自觉投入到对有关历史问题的探究中去。这样的问题设计才具有其存在价值,才能作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培养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更需要占用教师很多的时间和精力,付之实践时更需要教师坚持不懈的努力。只要我们有善于发现的眼睛,有善于尝试的胆量,有敢于坚持的勇气,那么我相信一切问题都不成问题,学生也会发挥自己在课堂上的主体作用,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总之,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需要教师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去组织教学,加强学习中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有效合作,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努力增强学生的学习效果,从而切实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第二篇:初中历史有效性教学设计初探
初中历史有效性教学设计初探
彭世斌
摘要:本论文研究源于课堂教学实践,又服务于课堂教学实践。有助于优化初中历史教师的课堂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切实减轻学生过重的学习负担,有效的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主动和谐的发展。有效性课堂教学设计是在一定的课堂理念指引下的工作实践,提高课堂教学设计的有效性。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学;有效性教学设计;理论与实际结合
初中历史教学有效性就是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要采用各种方式和手段,用最少的时间、最小的精力投入来实现课堂教学目的,满足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掌握和人文素养的提高。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既是一种理念,更是一整套的操作技艺和策略。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应着眼于完善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研读教材、了解学生,从而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采取多种恰当的教学形式,设计有效的随堂练习,关注学生非智力因素对学习效果的影响,以期实现每一个学生的最好发展。
初中历史有效性教学设计要把握初中学生的学习心理特征和规律,引导学生的学习意向,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探究有效的历史课堂教学设计的基本策略,努力构建科学的、客观的、具体的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设计。从而提高老师的自我反思能力,养成不断审视课堂、诊断课堂、研究课堂、反思课堂的习惯,从而不断提高自身的课堂教学设计能力和技巧。
一、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余文森教授认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获得发展。首先,发展就其内涵而言,指的是知识、技能,过程、方法与情感、态度、价值观三者(三维目标)的协调发展。“通俗地说,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学生在学业上有收获,有提高,有进步。具体表现在:学生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在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余教授还认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特征(或表现)可以列举很多,但最核心的一点是看学生是否愿意学、主动学以及怎么学、会不会学”。
俗话说:“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有效性的课堂是为学生服务的课堂。是以学生的成长、发展为目标的课堂。有效课堂又是有效教学的重要载体,要:实现有效教学就要利用好课堂40分钟,要把课堂教学的立足点放到学生身上,使学生乐于学,自主学,学会学。
乐于学就是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正如顾明远教授所说,没有兴趣,就没有学习。认识某种事物或爱好某种活动的倾向的前提就是兴趣,这种倾向可以使人不知不觉地去观察、研究某种事物,对感知、注意具有指向性。只要是对某项事物感兴趣,人们就会主动地想去了解它、思考它,就会积极地提出自己的想法和建议。所以,教师要做的就是尽可能采取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对历史课的兴趣就;是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前提条件。
二、使学生获得有效发展
是否是有效性历史教学,评判的唯一标准就是能否有利于学生终生有效的发展。所谓“有效发展”,就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能否获得的具体的进步或发展。教学是否有效,并不是指教师在课堂上有没有教完教学内容或教得是否认真,而是指学生是否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效果好不好。如果学生没兴趣学或者学习没有收获,那么即使教师教得再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同样如果学生虽然学得很辛苦,但却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属于无效或低效教学。因此,学生是否有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效性的唯一指标。(1)获取知识
新课程标准中确定的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但是,在现在的课堂教学中,某些教师特别重视三维目标中的后两项,对“知识与能力”目标却比较忽视,总认为强化了知识就不符合新课标要求,重视了能力就会落入传统教学的模式中。于是便有了一些毫无实效的互动、表面热闹的辩论、浅薄煽情的表白,表面看似华丽多彩,实则过眼烟云,完全是低效或无效的作秀。
实际上,知识本身新课程并不排斥或贬低,恰恰相反的是,可以通过不同的途径让学生获得更多的知识。我们应该认识到,无论在什么情况下,知识作为教学过程中的一个关键环节,永远是第一位的。知识既是学生获得发展的根本保证,也是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坚强基石。因此,只有全面准确地理解了教学目标的真正含义,才能从根本上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2)培养能力
在历史教学的实施中,考察教学的有效与否,根本体现于学生了解和掌握历史的有效方法以及对客观历史做出的合理评价,从而形成长效学习乃至终身学习的能力。
能力的培养包括: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和思维能力的培养。自学能力的培养是提高有效性的重要途径;思维能力的培养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主要方法。在教学过程中,除了要求学生理解和记忆陈述性知识以外,更要注意对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加强对知识的学习与掌握。(3)完善人格
历史学科不是一门“实用”的应用学科,而是一门文化素质养成性质的人文学科。《中学历史教学参考》杂志主编任鹏杰先生认为:应从历史教育的终极取向上来探讨有效的历史教学这个问题。历史教育的终极取向在于用“整体”历史观帮助学生认识自己、做好自己,简言之,就是“服务人生”。历史教学应扎根于人性的沃土,紧密关切学生的人生,把“教学”升华为服务人生的“教育”。
“历史学科的根本价值,或者说它的本义、旨归究竟是什么呢?那就是“人文性”。而这个人文性的核心就是“人”。从教学的角度来说,这个“人”当然也就主要是指作为教育对象的那些学生。教育的指向是为了使人类学会生存,为了人类的和谐发展和充满尊严的生活在社会中。教育应关注人的发展,关注社会的文明进步,应遵循社会客观发展的规律和人身发展的需求来追求生活的“美好”和生活的完善,追寻生命存在的意义。”
总之,在历史教学中占据中心位置的应该是学生。当今世界已充分认识到教育是学生的教育,课程是学生的课程,教育就是要培养学生的才能和创造性,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自学能力。尊重学生的经验、发展学生的个性。教师要成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指导者
第三篇:教学设计有效性(理化生)
诸翟学校理化生教研组关于“教学设计有效性”的讨论纪要 为落实学校提出的抓好教学五环节,提高教学质量,我们理化生教研组于上星期五对教学设计的有效性开展了热烈的讨论,主要内容如下:
一、教学设计的有效性应该体现在:
1、深刻理解和体现课程标准和考试基本要求,准确解读教材。体现对教学新理念的理解和深化,具有把握教学整体的预见能力。教学中的知识点要求到位。
2、要体现学生中认知水平的差异,根据不同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教学策略,也就是常说的“备学生”。
3、应该对教材进行再创新,要有启发性和兴趣性,这样才有利于分散难点,突出重点,完成每节课的教学任务。
4、要认真对以往教案进行反思和重建,取长补短,并且能落实在新的教学设计中。
5、设计实验要安全可靠,保证演示成功。
二、理化生教研组教师的教学设计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教学设计中的重点不够突出,只是简单的或者是照本宣科的罗列知识点,以至学生课堂上是懂非懂却无法完成课后的练习。
2、教学容量不够大,体现探究方面较苍白、无力(要么起点太高,大部分学生不能接受;要么简单无效的问题设置太多,起不到探究的作用)。
3、教学设计激发不起学生的兴趣,教学手段简单、枯燥。
4、教学设计中体现学生活动的较少,还是以教师的一言堂为主。
5、复习课教学设计较随意,不是炒冷饭就是做习题和对答案,不能打中学生学习中的盲区和软肋。
6、个别教师不按照备课组活动时讨论的教学要求和教学策略完成教学设计。
三、今后要改进的措施和方法:
1、扎扎实实开展备课组活动,理解考纲和教材,讨论每节课中的教学策略和方法,知识点中的重点的突出和难点的分散。
2、备课组教师间相互听课,取长补短,也希望学校和教导处进行相应的监控。
3、教学设计中要关注和体现分层教学,让不同智力水平的学生都能得到提高。
4、初三每节复习课的教学设计要求做到教学意图明确,教学方法多样化,要实实在在解决学生学习中的困难,尽可能减少整堂课做卷子的现象。
2008.3
第四篇:地理课堂有效性教学反思
地理课堂有效性教学反思
吕红芳
课堂是教学资源生成最丰富的地方,也是学生思维展露的场所。下面就谈谈一些地理课堂教学中碰到的具体事例。
一、地理课堂上的“名人”趣事
一日,在某班上课,授课内容是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在讲述到流水侵蚀作用对地表形态影响的时候,我列举了青藏高原水水拍云崖的雄伟景观,并且播放了相应的图片。学生看到后感到非常的新奇,当他们看到图片上——站在岩石上看起来非常小的人的时候,他们开始在那里议论纷纷,课堂气氛一下子活跃起来了。其中一位学生在那里疑惑的喊道:“老师,石头怎么比人还大?!”其他学生开始在那里大笑了。无论谁在那时那景都会笑的,我也笑了。不过在笑过之后,更多的是引发人深思的东西。
平时爱打瞌睡的学生对这一雄伟壮丽的景观表现出了强烈的不解,这也引出了“为什么”。图片使教学内容变的丰富多彩,也可以引发学生思考,当他们自己开始变的不解困惑的时候,就会产生一种求知的动力。而这个时候的教学如同顺水推舟,学生也由被动的接收转为主动的接受。
二、课堂小插曲
在某班上课,授课内容是季风环流。在分析南亚夏季风的主要成因时,有学生提出冬季时,气压带风带向南移动,也会发生南亚夏季风类似的情况。借助这位学生的这个引子,我顺路提到南半球澳大利亚夏季时候的西北季风正是由于气压带风带南移,东北信风在地转偏向力作用下形成的西北季风。这些学生的思路是多么宽广啊,他能这么想说明他已经真正理解了南亚夏季风的主要成因。在课堂里总有那么一两个学生在老师讲解分析的过程中不经意的提问,虽然他们的提问会打断教师的课堂思路,但是他们这种爱思考,善于思考,深入思考的精神是值得表扬值得鼓励和肯定的。
因此,我觉得针对这样的情境。首先老师备课一定要充分,在课堂思路的处理上要能融会贯通,遇到突发事件,也能灵活处理。
地理课堂丰富多彩,所包含的内容也是包罗万象。所以,课堂教学中在基础知识掌握的基础上尽量的让学生的思维拓展的远一点。作为教师,课前应尽可能多的预设课堂上临时生成的资源,做到巧妙的为后续内容所用。
第五篇: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有效性初探
贵州省教育科学研究所、贵州省教育学会
2014年教育教学科研论文、教学设计征集和评选登记表 学科类别:小学数学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的有效性初探
教学设计,亦称教学系统设计,是面向教学系统、解决教学问题的一种特殊的设计活动,是运用现代学习与教学心理学、教学媒体论等相关的理论与技术,分析教学中的问题和需要,设计解决方法,试行解决方法,评价试行结果并在评价基础上改进设计的一个系统过程。如何进行小学数学教学设计,让其更加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呢?
一、确定恰当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既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也是预先设定的可能达到的结果。小学数学教学目标不仅包括知识和技能方面的要求,也包括数学思考、解决问题以及学生对数学的情感与态度等方面的要求。对目标的不同理解会形成不同的教学设计,从而形成不同水平的课堂教学。确定恰当的教学目标就必须正确地处理好课程标准、教材和学生水平三者之间的关系,同时关注认知、情感与动作技能等目标的不同层次。只有这样才能确定出恰当的教学目标。
二、合理分析与组织教学要素
(一)分析学生情况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想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设计,必须进行学情分析,应着重分析学习者的起始能力、已经形成的背景知识和技能及学习者是怎样进行思维的。
1.学生已学知识的掌握情况分析
教师学生对已学知识的掌握情况要有正确的把握。如“三角形的面积”一课,学生需要通过实验,自己总结与概括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并运用公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这一内容属于规则学习的范畴,而规则学习的前提条件是获得运用有关概念的能力。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这个公式中包括了“三角形”“面积”“等于”“底”“高”“乘”“除”七个概念,如果这七个概念中的任何一个概念没有掌握,规则学习都将无法进行。同时,学生必须掌握“剪”“拼”“转化”等策略,否则将不能自主地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因此,准确地了解学生已学知识的掌握情况是进行有效教学设计的基本前提。
2.学生背景知识的分析
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时,总要与背景知识发生联系,以有关知识──包括正规和非正规学习获得的知识来理解知识,重构新知识。教师对学生背景知识的分析,不仅包括对学生已具备的有利于新知识获得的旧知识的分析,还包括对不利于新知识获得的背景知识的分析。经验告诉我们,正确地分析学生的背景知识,是进行有效教学设计的重要基础。
3.研究学生的思维方法
很多时候我们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更多关注的是怎样进行教学,而很少考虑学生是怎样学习的,学生是如何思维的。工作中遇到造成教学设计与实际教学差异,其主要原因就是设计者缺乏对学生是如何进行思维的基本判断。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还应关注学生是如何思维的。
此外,对学生学习态度、学习兴趣的分析对达成教学目标也十分重要,也是进行教学设计时不能忽视的内容。
(二)组织教学内容
组织教学内容是教学设计的一项重要工作。教学内容是根据具体的教学目标,解决“教什么、学什么”的问题。所以,首先要分析教材的编写特点,领会编者的意图;其次要把握教学内容在整个教学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再次应分析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并通过合适的内容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三)选择教学方法
教学目标能否实现,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学方法的选择。不但要依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师个人特点、学生年龄特征选择教学方法,还要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真正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以我设计的“比一比──求平均数”一课为例。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这样确定的:1.通过丰富的实例,以统计为背景,使学生初步了解求平均数的必要性,了解平均数的意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2.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合理、灵活地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3.了解平均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使学生体会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渗透对应思想,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为了实现以上的教学目标,我在进行教学设计时,首先组织学生进行夹玻璃球比赛,由于是学生自己亲自参加比赛,他们非常积极主动,通过实际操作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参与热情;通过让学生决定男
女生最后的冠军组激起学生的思维矛盾,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内驱力,进而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在每组人数不等的情况下,用男女生组夹球的平均数决定最后的冠军是公平的,从而了解求平均数的必要性。接下来让学生通过观察教师根据现场比赛结果制作的统计图,思考当参赛人数不同时,怎样确定冠军组才是公平的。我选择了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为了了解学生运用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我设计了三个实际问题让学生独立解决。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不但学会了运用知识,还体会到了数学的实际价值,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运用这样的教学方法展开学生的学习活动,最大限度地凸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的主体性得到了尽情的发挥。
三、教学效果的正确评价
教学设计中所提出的教学目标是否达成,需要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价。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既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既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一位教师在“统计”一课的设计中,做了如下的教学效果评价设计。
问题一:你在这节课的学习中感觉怎么样?
请全体同学合作进行现场调查,看一看在这节课的学习中,有多少名同学很快乐、比较快乐,又有多少名同学不开心,把调查所得到的数据制成统计表和统计图,根据统计表和统计图提出相应的数学问题并回答问题。另外,请采访不开心的同学,了解他们为什么不开心,并帮助不开心的同学,争取让他们也能快乐地学习和生活。
这样的问题设计,不但能让全体学生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的全过程,尝试根据收集到的数据制作统计图表,根据统计图表提出并回答数学问题,学会看统计图表,而且在这个过程中能够了解学生的学习体验,可以为改进教学提供基本的依据。
问题二:给统计图命名。
下面是一个画好的统计图,请观察统计图并回答问题。
(1)你认为这幅统计图可能用来表示什么?
(2)请按照自己的想法给这幅统计图起名。
(3)请写出根据这幅统计图你所能想到的事情。
这样的问题具有一定的挑战性,解答时需要一定的创造性。评价教学效果时设计这样的问题,不仅能考查学生对统计知识的理解,更重要的是能考查学生是否具有统计的意识,是否具有创造力和想象力,以及对现实问题的了解情况。教学效果评价的方式应是多种多样的,既有课堂上的应用练习,也应结合课堂观察、对学生的访谈、作业分析等综合加以设计。通过比较全面的教学效果评价,了解学生在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等方面的基本情况,为进一步完善教学设计提供比较科学的依据。
总之,教学设计是由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诸要素的分析与组织、教学效果的评价等组成的一个系统工程。要综观全局,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进行整体优化,这样才能设计出科学合理有效的教学设计。
2014-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