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减少对土地的侵蚀》教学设计
《减少对土地的侵蚀》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这课是学生对本单元学到的知识的总结和综合运用,也体现了将科学和技术相结合的精神。在前面几课学习的基础上,这课要求学生自己建造一个地形,并选择恰当的位置和材料建造房屋。然后模拟暴雨,看看自己的家园能否经受住暴雨的袭击,并从实验中寻找成功或失败的原因,找出改进的方法。通过活动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本单元的学习内容,并思考人类应如何减少因侵蚀作用而引起的自然灾害,保护自己的家园。
本课内容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设计和建造我们的家园”;第二部分是“暴雨对我们的家园有什么影响”;第三部分是“总结和拓展”。
学情分析
学生经过一个单元的学习,已经通过大量的模拟实验了解了外力对于地表的地形地貌的改变作用,大部分学生头脑里也有减少侵蚀作用的想法和措施,只是没有经过教师的点拨,所以这些思路大多还没有完善成熟。因此,教师可利用这一点来展开教学。
学生对于本课的模拟实验材料已经很熟悉了,模拟实验的目的也很明确,因此,本课的教学重点就是通过模拟实验的现象不断引导学生思考,进一步完善“如何才能更好地减少对土地的侵蚀”方案。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各种自然力量在重塑地表形态的过程中,也会影响人类的生产生活。2.人类自身的活动也在改变着地表的形态,我们要尽量减少土地遭受侵蚀。过程与方法:
1.通过模拟实验,检验自己的家园能否经住暴雨的侵袭。2.对实验结果进行反思,并寻求改进的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
1.认识到各种力量在重塑和改变地表的地形地貌时,也给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带来正面或负面的影响。
2.认同人类活动要尊重自然规律,减少因自身活动带来负面影响的观点。
/ 4
3.认识到土地对生命,以及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要意义。
4.关注人类为防止水土流失,保护土地不被破坏而采取的各种措施。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模拟实验,体验自己的家园能否经住暴雨的侵袭。难点:对实验结果进行反思,并寻求改进的方法。评价任务
1.运用所学知识设计家园模型。
2.通过模拟实验检验家园能否经住暴雨的侵袭。3.对实验结果进行反思并改进。教学准备
分组实验准备:长方形塑料水槽(或大盘子)、土、报纸、塑料薄膜、小铲子、降雨器、水、接水容器,建造房屋的材料等。
教师展示:防治水土流失的图片、录像或课件。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本课伊始,教师以谈话的形式,引导学生回顾和总结前面学到的知识。(主 要是各种自然力对地表的侵蚀作用,以及影响侵蚀的因素)。
学生讨论并回答。(了解学生对即将学习内容的原有水平,以便针对学生情况进行下面的教学。)
2.教师谈话并播放有关泥石流的视频,学生观看。学生观看完毕并自由发言。师生小结,并针对学生的情况进行下面的教学。
【设计意图: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在本课的伊始,通过谈话、视频激发学生对本课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兴趣中去求知,去探索。】
3.出示课题《减少对土地的侵蚀》。
二、探究新知
1.活动一:设计和建造我们的家园
(1)思考:我们建造什么样的地形,用什么材料?选择什么位置建筑房屋?小组讨论并画出设计图,设计图上应该有简单的文字。(提醒学生:设计家园模
/ 4
拟图时要注意植被的存在)
学生活动完成后,教师引导学生对结果进行交流讨论。
师生小结。课件出示实验注意事项。学生分组取材料进行实验。学生动手建造,教师适时引导、巡视,帮助学生解决问题。
(2)全班交流展示设计图,并描述为什么这样建造地形,解释为什么这样选择家园的位置,以及选择建造地形及房屋所需要的材料的理由。
学生完成模型制作后,教师引导各小组同学展示家园模型。(对模型的好坏部给予评价,为下一个环节的探究留有悬念,以增加学生好奇心,求知欲。)
【设计意图:这样要求的目的是对学生活动做导向,活动不应是盲目的,而是在积极思维指导下的,是一种科学的活动。这样在实验之前,先观察相关材料,并完成设计,使之成为学生的一种习惯,以提高学生们的实验技能。】
2.活动二:暴雨对我们的家园有什么影响
教师小结前面家园设计的结果并提问:“如果我们的家园遭受暴雨,会如何?”
学生预测再自由回答。
教师引导学生在使用喷水器模拟暴雨时,家园要想经住考验要考虑的因素。其中每组的什么条件应保持相同。(提醒学生保证实验的公平性和科学性。)引导学生思考。(教师适时提示注意降雨的多少和强弱都应保持相同)实验过程中,明确实验观察目的。
依据学生回答,归纳总结以下问题,利用课件出示问题:
(1)我们的家园经住暴雨的袭击了吗?水流到哪里去了?我们的房屋和地形是否受到了影响?从实验中找到证据。
(2)观察:径流浑浊吗?这说明了说明?
(3)把实验结果和预测对比,什么地方我们没有想到?(4)我们的实验结果说明了说明?
(5)如果重建家园,有哪些地方需要改进?为什么?学生进行实验交流讨论,实验完毕,反思实验成败原因及需改进的地方。
【设计意图:让学生运用前面所学的知识,综合分析实验成败的原因及改进,得出结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给每个学生参与探究的机会。】
/ 4
三、课堂小结
教师引导学生小结,结合当前环境问题并进行爱护自然环境教育。学生回忆生活经验结合实验结合加以说明。
【设计意图:本节课学生知道土地流失和人类的活动相关,并威胁我们的生活,给我们敲响警钟,让学生做环卫小卫士。】
四、拓展活动
1.我们已经知道了哪些力量会改变地球表面的地形地貌?
2.地球的各种力量包括人类自身在改变地表的地形地貌时,会对我们造成哪些灾害?
3.调查一下,人们采取了哪些措施来防止这些灾害的发生,以及尽量减少灾害造成的危害。
【设计意图:拓展活动的目的是把实验结果和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到现实生活中调查各种自然历练造成了什么样的灾害,人们是怎样防止这些灾害的发生,以及尽量减少灾害造成的危害的。激发学生想要将学习到的知道应用到生活中,符合小学阶段科学探究活动尽量与生活中的实际相联系的教学理念。】
教学反思
本课是本单元的最后一课,是学生对本单元学到的知识的总结和综合运用。因此设计本课,我是这样处理的,首先,我播放了一段学生既熟悉而又陌生的录像片段——泥石流暴发的视频。这样的录像片段,在电视里会经常出现,在我们这里很难亲眼所见,而对于这些的录像片段,学生们常常熟视无睹,很少去思考是什么原因引起这些灾难,于是我就选用了这个录像片段作为本节课的导入,激发学生的兴趣,引起学生的注意,引发学生的思考。
在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是学生并不都是准备充分。另外,学生想出的解决问题的办法并不只涉及本单元的内容,这是优点。学生在工作中出现了不科学的做法,相互讨论和商量不能解决,需要教师调整,这是学生的学习时机。解决的办法是点拨学生思考。
/ 4
第二篇:《减少对土地的侵蚀》优秀教案
《减少对土壤的侵蚀》教案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各种自然力量在重塑地表形态的过程中,也会影响人类的生产生活。人类自身的活动也在改变着地表的形态,我们要尽量减少土地遭受侵蚀。过程与方法:
通过模拟实验,检验自己的家园能否经住暴雨的侵袭。对实验结果进行反思,并寻求改进的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到各种力量在重塑和改变地表的地形地貌时,也给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带来正面或负面的影响。
认同人类活动要尊重自然规律,减少因自身活动带来负面影响的观点。认识到土地对生命,以及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要意义。
关注人类为防止水土流失,保护土地不被破坏而采取的各种措施。
【教学重点】通过模拟实验,检验自己的家园能否经住暴雨的侵袭。【教学难点】对实验结果进行反思,并寻求改进的方法。【教学准备】
分组器材:长方形塑料水槽(或大盘子)、土、报纸、塑料薄膜、小铲子、降雨器、水、接水容器、建造房屋的材料等。
教师演示:防治水土流失的图片、录象或课件。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流水、风、冰川、波浪和重力等都会侵蚀土地。侵蚀使某些地方的土壤流失,改变了地形地貌,同时对人类的生产生活也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为了保护自己的家园,人们想办法尽可能地减少侵蚀。出示预防水土流失的图片、录象或课件。
2、今天我们就运用我们在这个单元所学的知识,在一个大水槽里建造一个有山地有平原的地形,然后选择地形中的一个地方建造房屋。如果暴雨即将来临,我们的家园能经得住风雨的袭击而不被破坏吗?我们就以小组为单位来比一比吧。
二、设计和建造我们的家园
1、我们建造什么样的地形,用什么材料?选择什么位置建筑房屋?小组讨论并画出设计图。
2、全班交流展示设计图,并描述为什么这样建造地形,解释为什么这样选择家园的位置,以及选择建造地形及房屋所需要的材料的理由。
3、评价、小结。
4、预测暴雨过后,我们的家园会怎样?
三、暴雨对我们的家园有什么影响
1、思考:在比赛实验中,每组的什么条件应该保持相同,为什么?
2、学生进行比赛实验:用喷水器装水模拟暴雨降临,观察自己的家园能否经得住暴雨的袭击。
3、交流讨论并评价比赛实验结果。
4、反思:如果重新设计建造自己的家园,我们会对地形做哪些改进?我们仍将房子建造在最初选择的地方吗?为什么?我们将房子建造在哪里?
四、总结、拓展延伸
1、我们已经知道了哪些力量会改变地球表面的地形地貌?
2、地球的各种力量包括人类自身在改变地表的地形地貌时,会对我们造成哪些灾害?
3、调查一下,人们采取了哪些措施来防止这些灾害的发生,以及尽量减少灾害造成的危害。
五、作业设计:
(一)、填空题
1、在河流的上游河床上,我们能看到布满的,中游河床上规程了很多的,下游的河床上堆满了。
2、自然界中每时每刻都有 和 现象发生。使得一些地面突起的地方土壤流失,而 却填平了一些低洼的地方。因为它们的作用,使地球上形成了不同的地形地貌。
3、、、等自然力也会对土地产生侵蚀和沉积作用。
(二)、选择题
1、为了防止山上的泥土流失,人们采取了()方法。A、植树造林 B、伐木 C、开山造田
2、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自然因素引起的水土流失占9.6%,人为因素引起的水土流失占90.4% ①整个黄土高原水土流失()
A、史前以自然因素为主,现代以人为因素为主 B、史前和现代都以自然因素为主 C、史前及现代都以人为因素为主
②这一文字表明了人类与水土流失的关系是()A、人类活动不会引发水土流失
B、人类活动能造成水土流失,但不能治理水土流失
C、人类活动是现代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人类也可以治理水土流失。
③黄土高原比较频繁严重的自然灾害的是()。A、水土流失 B、酸雨 C、台风
3、下列不是因为水土流失原因引起的是()。A、阻塞河道 B、破坏土壤肥力 C、形成高山
(三)、判断题
1、水土流失会造成一些大平原,所以水土流失没有危害。()
2、水土流失会加剧沟壑的发展。()
3、黄河水面高出地表,这也是因为水土流失造成的。()
4、人类活动会造成水土流失()
5、水土流失是不可治理的。()
6、要减轻雨水对山体的侵蚀可以植树造林。()
7、为了让家园能经得住风雨的袭击,可以在四周多种一些植物。()
六、设计意图:
本节课以让学生亲历科学探究活动为中心展开教学的。即学生在经历观察推测实验的过程中,逐步获得对引起地球表面变化的作用之一——侵蚀作用的认识,领悟侵蚀的科学意义,学会认识和分析事物的方法,使学生的思维水平得以提高
首先,作业中我以学生熟悉的降雨天气,将他们“拉”进熟知的生活情境中,下一环节的实验探究作好观察内容的铺垫以及对侵蚀概念理解奠好基石。雨水对土地的影响都是同学想到的?怎样证明你的观点呢!不仅自然引到本课研究的内容——雨水对土地的影响,而且还渗透了科学思想——科学讲究“真实”,科学讲究证据。其次,在第二环节中设置模拟实验,让学生动手探究侵蚀现象,让学生经历问题——假设——实验验证——应用,并在这个过程不仅强调学生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描述,还深入对出现的现象做出自己的解释。这不仅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良好的科学行为、习惯,还让学生做到动手验证和动脑分析相结合,培养学使学生学会在日常生活中发掘知识的能力、分析能力都得以提升。
再者,作业设计中,探讨影响侵蚀过程度的因素。这不仅使学生的实验能力得以提升一个台阶,还使侵蚀概念得以深化与延伸,还引起他们对环保问题的认识与思考。这更一步激发他们探究自然界的兴趣和好奇心!
达成情况: 在作业的设计中,我针对教学目标设计了填空题、选择题、判断题,这些题目相对比较容易,并且在设计中综合考虑各方面的资料,学生的完成情况比较不错,95%以上的题目都能保持正确,比较难能可贵,不过在作业中学生对于举例的题目相对掌握不够,一下子还是没能举例出这么多,可能对于这些侵蚀因素掌握还是不够,需要在以后的学习中不断加深。题目中判断题错误的也比较多些,分析应该是在读题目的过程中不够仔细。
第三篇:《雨水对土地的侵蚀》教学设计
《雨水对土地的侵蚀》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雨水和径流会把地表的泥土带走,使土地受到侵蚀。
侵蚀使地表的地形地貌发生改变。
过程与方法:
通过模拟实验来探究雨水对土地的侵蚀。
用口头和书面语言描述实验中的现象。
对实验结果做出自己的解释,在小组内交流结果和想法。
设计模拟实验,探究影响土壤被侵蚀程度的因素。
情感、态度、价值观:
关注自然界的侵蚀现象。
【教学重点】认识雨水对土地的侵蚀作用。
【教学难点】设计模拟实验;制定影响土壤被侵蚀因素的研究计划。
【教学准备】
分组器材:湿润、混有少量沙石的土、一侧底有小孔的长方形塑料水槽、废报纸、塑料薄膜、小铲子、降雨器(饮料瓶,瓶盖上扎孔)、水。
教师演示:雨水侵蚀土地的图片、介绍实验操作的课件。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下雨是一种经常发生的天气现象。下雨时,雨水降落到土地上。雨水会不会对土地产生影响?土地会发生什么变化?雨水会发生什么变化?
2、学生讨论交流。
3、教师总结:这节课,我们就来探究雨水对土地是否有影响。
(板书:雨水对土地的影响?)
二、新课
(一)雨如何影响土地
模拟实验:下雨。
学生观察实验装置,了解模拟实验材料。
教师出示课件介绍实验的基本操作方法。
师生共同探讨实验要求及注意事项:
实验要求:实验前仔细观察斜坡上的土地的形态;实验时尽量让“雨水”降落到斜坡的土上,注意观察“降雨”过程中的土地、以及“雨水”和“径流”的情况。
注意事项:注意卫生和安全。
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小组汇报、交流。
师生在交流中总结出雨水对土地有影响。教师出示课件让学生了解这种影响在科学中的术语:雨点降落时的力可以打散并溅起土壤的微粒,雨水在地面流动时,携走了这些微粒,一部分土壤便被带走了,这就是侵蚀。(教师修改板书:雨水对土地的侵蚀)
教师出示课件,(4幅有特点的被雨水侵蚀的地表图片)学生观察并回答雨水对土地的侵蚀。
教师总结:雨点降落到地面便是土壤被侵蚀的开始。
(二)影响侵蚀的因素
教师提出问题:我们知道了雨水对土地的这种影响叫侵蚀,你们认为影响侵蚀的因素有哪些呢?
学生发表自己看法
师生共同探讨交流如何制定研究计划:
研究的题目 小组的推测
实验方法
实验组和对照组要控制的不同条件
实验组和对照组要保持相同不变的条件
实验材料
实验过程
师生探讨交流之后,学生分小组制定本组的研究计划
学生汇报交流小组研究计划.三、总结
这节课我们知道了雨水对土地的这些影响叫侵蚀。而且同学们还猜测了雨水对土地的侵蚀程度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并且还制定了详细的研究计划,下节课我们就通过实验来验证我们的推测。
第四篇:《雨水对土地的侵蚀》教学设计
五年级上册科学第三单元第五课 《雨水对土地的侵蚀》教学设计
曹国英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第三单元地球表面及其变化中的第五节课,本单元从第三课开始到第七课重点探究外力作用引起的地表变化,包括风化作用、侵蚀和沉积作用。前面已经学习了各种自然力对岩石的风化作用,以及风化作用对地表的影响。本节课重点是让学生认识雨水对土地的侵蚀作用。学生常看到降水,但是不一定想到它会侵蚀土地,会改变地形。本节课我通过“下雨”的模拟实验,及对“雨水”降落时土地和径流的观察,认识流水对土壤的侵蚀作用。在此基础上,提出什么因素影响雨水对土地的侵蚀程度的问题,并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推测和设计实验方案去探究。
二、教学目标
(一)科学概念
1.雨水和径流会把地表的泥土带走,使土地受到侵蚀。2.侵蚀使地表的地形地貌发生改变。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模拟实验来探究雨水对土地的侵蚀。
2.用文字、图画、符号记录结果,用口头和书面语言及流程图描述实验中的现象。
3.对实验现象做出自己的解释,并能在组内或班内交流。4.设计模拟实验,探究影响土壤被侵蚀程度的因素。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关注自然界的侵蚀现象。培养学生设计实验的能力以及对实验现象做出解释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通过模拟实验来探究雨水对土地的侵蚀,对出现的实验现象做出自己的解释,并能和大家交流。
难点:设计“影响侵蚀的因素”的模拟实验计划。
四、教学准备
教师演示:①雨水侵蚀土地的课件。②模拟“下雨”的实验器材1套。学生实验准备:模拟“下雨”的实验器材(长方形塑料水槽,喷壶,湿润带有少量沙石的土,杯子,小铲子);记录单。
五、教学过程
(一)生活情境导入,初步感知雨水对土壤的侵蚀作用
1.下雨是一种常见的天气现象,雨水对土地会有影响吗?(稍停顿)你认为会有怎样的影响?
2.雨水真的会对土地产生同学们所说的这些影响吗?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雨水对土地的影响(板书)
(二)模拟“下雨”的实验,探究侵蚀现象 很可惜,今天没有下雨,我们怎么研究这个问题? 1.介绍实验装置
喷水壶来当降雨器,一盒泥土代表土地,这就组成了我们的模拟实验——“下雨”的器具。
2.师生结合图片,介绍模拟实验的步骤 师生合作演示实验操作方法。课件显示操作方法,教师讲解注意点。
3.师生交流观察内容,明确实验方法及目的与要求
实验怎样做我们清楚了,那么,我们要研究“雨水对土地的影响”应该重点观察些什么呢?
学生汇报1:土地表面在雨前、雨中的变化情况。你怎么知道它变了?(与原来比较出来的)汇报2:雨水的变化。
小结:土地表面特征的变化,雨水的变化,都能说明雨水对土地的影响。所以在实验中我们要对这两点进行细致地观察(结合板书指一指),并用你最擅长的方式描述下来。(结合记录单汇报内容及形式)看那一组汇报内容最丰富。
请大家照着这幅示意图实验,注意当接到半杯水时实验就结束,实验-23
第五篇:《减少对土壤的侵蚀》教学反思
“不知所措”这是我上课前很长一段时间的真实心理写照。我觉得这样的课想要操作好真的好难!我想必须要对它进行改变。
因为这是这个单元的最后一课,也是整个单元对于土地侵蚀所学知识的汇总巩固。我认为在没有非常适合的学具教具配套的情况下进行模拟,效果肯定不会好,而且容易造成课堂教学的混乱。况且这样的实际问题也不是能用这么简单的模拟能够解释的。所以,我决定舍弃这个模拟实验。我把大量的时间放在了讨论交流上,怎样设计建造我们的家园?为什么要这样设计?哪些地方考虑了减少土地侵蚀?在讨论之后,再让学生独立进行设计应用,并组织交流自己的设计方案,然后组织评价,提出进一步的修改方案。
虽然没有实际的操作,但课堂并没有感觉很空洞。我想原因是:在前面的课堂中学生已经有了很多的感性积累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