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莓》教学设计_1

时间:2019-05-12 19:45:5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草莓》教学设计_1》,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草莓》教学设计_1》。

第一篇:《草莓》教学设计_1

《草莓》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运用的联想和由物及人、由物及理的象征手法。

2、体味生命在时光流转中不断成熟丰富的深刻哲理,珍惜过往,正视未来。【教学重、难点】

1、理解和体味生活中“变”的人生况味。(重点)

2、理解不同时节的“草莓”的象征含义和联想的运用。(难点)【时安排】一时【教学设想】

1、布置预习,前让学生自行查阅解决有关文学知识,如作者、体裁等。上先理清全文思路(或构思),形成初步的整体印象。

2、通过问题设置带动学生通读全文,把思路,进而体会全文联想的巧妙运用。【教学过程】

一、导入《草莓》这个题目,同学看看可以写一些什么类型的?可能有同学会认为《草莓》是托物言志的散文,或是赞美“草莓”的咏物散文,或是单纯的一篇说明性„„伊瓦什凯维奇的这篇题为“草莓”,作者的用意是什么?作者通过这篇主要想表达什么主题思想?明确:“草莓”只是引起作者情感波澜的触媒,作者的意图是借“草莓”这一自然界的变化,阐明对人生的变化的感悟。

二、整体探究主旨学生通过复读思考,自由讨论。明确:

1、自然与社会都处在无时不在的“变”的过程中。“不变”是错觉,“变”是必然。对青春易老,岁月易逝有赶上悲叹。(表层)

2、通过展示人生四季的不同风景,写出时光赋予生命的不同色彩和形态。作者有对时光流逝的慨叹,更有对生命在时光流转中不断成熟丰富的喜悦,珍惜过往,正视未来,是作者寄寓的生活哲理。(深层)

三、围绕问题,品读文

1、问题:一颗普通的草莓怎样引发作者想到自然的变化,再由自然的变化想到人生的变化?(思路探究)

(提示:也就是说,它们有着某些共同之处和联系,可联系文本解读。)

2、问题:为什么以“草莓”为题?六月草莓与九月草莓的象征含义是什么?(主旨把握)

3、问题:开篇为什么不从草莓起头,而渲染“夏意正浓”?结语的作用(表达效果)是什么?你如何理解?(表达效果示例)„„

1、明确:这是一颗晚熟的草莓,在它身上融合着“不变”与“变”的因子,“不变”是因为它带有六月的香甜芬芳,“变”是因为它拥有九月的成熟,与“真正的六月草莓的那种妙龄十八的馨香”已有所不同;由草莓的“不变”与“变”,联想到自然中六月与九月的“不变”与“变”,抓住树木、太阳、天空、空气、鸟儿以及人们的欢笑,“但”字突现自然界的“不变”与“变”;由自然界六月与九月的“不变”与“变”联想到象征着人生命中两个截然不同的季节——春季和秋季,由此想到人生的“不变”与“变”:“不变”的爱好、思想、感情等美好的时光和回忆,“变”的是与“青春时代”不同的空气、时光以及时光赋予的不同的人生——心性和容颜、思想和情感、思虑、生活、经验、信仰和理性。作者通过这种联想,领悟到“变”是一种永恒,对过去应该珍视,但更要正视未来,因为生命成长的希望在前面。

2、明确:最后一层意思:六月的气息“虽然曾经使我们惴惴不安,却浸透了一种不可取代的香味,真正的六月草莓的那种妙龄十八的馨香。”香味浓郁的六月草莓象征着生气蓬勃的青春时代,寄托着作者对过去生活的热爱和对时光流逝的感慨;而成熟的九月草莓象征一种日益丰富成熟的人生,它失去了以往的一些外在香味,但含在嘴里让人越品尝越有滋味。

3、明确:开篇“一切基本上都没有变„„”给人以“不变”的幻觉,其实从秋天的成熟也暗示了“变”,暗示大地每时每刻都在更新。与下面意外的发现“晚熟的硕大草莓”的“变”形成回转的笔锋在结构布局上,结尾的设置给人一种节奏感,尺水兴波,对景物特征的细微描写增添诗情画意之美,回味寄寓的生活的哲理——生命之“变”会给人带来不安,但唯有“变”才能让人生丰富,让生命成熟,让馨香不随时光流逝而永葆。珍视过去,正视未来吧。

四、教师结尾点评通过对本文的学习,让我想起《匆匆》里的一句话:“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杨柳枯了候,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

五、拓展阅读朱自清《匆匆》张洁《我的四季》(附一篇)我的四季张洁生命如四季。春天,我在这片土地上,用我细瘦的胳膊,紧扶着我锈钝的犁。深埋在泥土里的树根、石块,磕绊着我的犁头,消耗着我成倍的体力。我汗流浃背,四肢颤抖,恨不得立刻躺倒在那片刚刚开垦的泥土之上。可我懂得我没有权利逃避,在给予我生命的同时所给予我的责任。我无须问为什么,也无须想有没有结果。我不应白白地耗费时间。去无尽地感慨生命的艰辛,也不应该自艾自怜命运怎么不济,偏偏给了我这样一块不毛之地。我要做的是咬紧牙关,闷着脑袋,拼却全身的力气,压倒我的犁头上去。我绝不企望有谁来代替,因为在这世界上,每人都有一块必得由他自己来耕种的土地。

我怀着希望播种,那希望绝不比任何一个智者的希望更为谦卑。

每天,我望着掩盖着我的种子的那片土地,想象着它将发芽、生长、开花、结果。如一个孕育着生命的母亲,期待着自己将要出生的婴儿。我知道,人要是能够期待,就能够奋力以赴。

夏日,我曾因干旱,站在地头上,焦灼地盼过南来风,吹来载着雨滴的云朵。那是怎样地望眼欲穿、望眼欲穿呐!盼着、盼着,有风吹过来了,但那阵风强了一点,把那片载着雨滴的云吹了过去,吹到另一片土地上。我恨过,恨我不能一下子跳到天上,死死地揪住那片云,求它给我一滴雨。那是什么样的痴心妄想!我终于明白,这妄想如同想要拔着自己的头发离开大地。于是,我不再妄想,我只能在我赖以生存的这块土地上,寻找泉水。

没有充分地准备,便急促地上路了。历过的艰辛自不必说它。要说的是找到了水源,才发现没有带上盛它的容器。仅仅是因为过于简单和过于发热的头脑,发生过多少次完全可以避免的惨痛的过失——真的,那并非不能,让人真正痛心的是在这里:并非不能。我顿足,我懊悔,我哭泣,恨不得把自己撕成碎片。有什么用呢?再重新开始吧,这样浅显的经验却需要比别人付出加倍的代价来记取。不应该怨天尤人,会有一个时辰,留给我检点自己!

我眼睁睁地看过,在无情的冰雹下,我那刚刚灌浆、远远没有长成的谷穗,在细弱的稻杆上摇摇摆摆地挣扎,却无力挣脱生养它,却又牢牢地锁住它的大地,永远没有尝受过成熟是什么一种滋味,便夭折了。

我曾张开我的双臂,愿将我全身的皮肉,碾成一张大幕,为我的青苗遮挡狂风、暴雨、冰雹„„善良过份,就会变成糊涂和愚昧。厄运只能将弱者淘汰,即使为它挡过这次灾难,它也会在另一次灾难里沉没。而强者会留下,继续走完自己的路。

秋天,我和别人一样收获。望着我那干瘪的谷粒,心里有一种又酸又苦的欢乐。但我并不因我的谷粒比别人干瘪便灰心或丧气。我把它们捧在手里,紧紧地贴近心窝,仿佛那是新诞生的一个自我。

富有而善良的邻人,感叹我收获的微少,我却疯人一样地大笑。在这笑声里,我知道我已成熟。我已有了一种特别的量具,它不量谷物只量感受。我的邻人不知和谷物同时收获的还有人生。我已经爱过,恨过,欢笑过,哭泣过,体味过,彻悟过„„细细想来,便知晴日多于阴雨,收获多于劳作。只要我认真地活过,无愧地付出过。人们将无权耻笑我是入不敷出的傻瓜,也不必用他的尺度来衡量我值得或是不值得。

到了冬日,那生命的黄昏,难道就没有什么事情好做?只是隔着窗子,看飘落的雪花,落漠的田野。或是数点那光秃的树枝上的寒鸦?不,我还可以在炉子里加上几块木柴,使屋子更加温暖;我将冷静地检点自己:我为什么失败,我做错过什么,我欠过别人什么„„但愿只是别人欠我,那最后的日子,便会心安得多!

再没有可能纠正已经成为往事的过错。一个生命不可能再有一次四季。未来的四季将属于另一个新的生命。

但我还是有事情好做,我将把这一切记录下来。人们无聊的时候,不妨读来解闷,怀恨我的人,也可以幸灾乐祸地骂声:活该!聪明的人也许会说这是多余;刻薄的人也许会敷衍出一把利剑,将我一条条地切割。但我相信,多数人将会理解。他们将会公正地判断我曾做过的一切。

在生命的黄昏里,哀叹和寂寞的,将不会是我!

概述人生四季的象征意义,谈谈作者的人生信念和人生态度。人生的春季是生活艰辛但仍充满希望;夏天是历经磨难仍不放弃;秋天是感悟收获但不后悔;冬天是人生黄昏仍老有所为。/春季,播种希望;夏天,战胜磨难;秋天,感悟收获;冬天,发挥余热。从文中可以看到作者的执着追求的人生信念和永不退缩的人生态度。附:伊瓦什凯维奇简介(1894—1980)波兰诗人、小说家、剧作家。出身于乌克兰农村一个爱国家庭,1912至1918年在基辅一所大学学习法律和音乐。1919年发表第一部诗集,同时在华沙和杜维姆、斯沃尼姆斯基等组织“斯卡曼德尔”诗社。1927至1932年在外交部门工作,曾游历意大利、法国、西班牙等国。这期间发表的诗集《白天的书和黑夜的书》(1929)、《回到欧洲》、《1932年的夏天》等记述了诗人游历国外的各种感受,同时表达了作者的艺术观。长篇历史小说《红色的盾牌》以波兰11世纪社会为背景。剧本《诺汉特之夏》(1936)、《假面舞会》分别写肖邦和普希金的生平。他战前的作品常表现出孤独感,以普通人的遭遇来反映时代的面貌,有时流露出悲观主义情调。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曾任波兰议会议员、保卫和平者委员会主席和作协主席。他的诗集《另外的生活》、《奥林匹克颂》揭露德国法西斯屠杀各国人民的罪行。《秋天的辫子及其他诗歌》、《阴暗的小道》(197)、《明天收割节》(1963)、《一整年》等,表现了诗人对祖国、生活、大自然和人类文化遗产的热爱之情。中短篇小说集以《新的爱情及其他短篇小说》、《老砖瓦厂》、《意大利短篇小说》、《1918至193年短篇小说集》、《菖蒲及其他短篇小说》(1960)、《关于狗、猫和魔鬼》等写得较为成功。中篇小说《圣女约安娜》描写17世纪波兰修道院的生活,1961年被改编成电影。长篇小说《荣誉和赞扬》描写波兰贵族地主和其他阶层人物的命运,反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初至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波兰的生活。此外还著有关于肖邦和巴赫的评传等。他的作品语言朴质、流畅,情节引人入胜,心理描写细致入微。他曾三次获得波兰国家文学奖一等奖,1969年获得世界保卫和平委员会授予的约里奥-居里金质奖章,1970年获列宁奖金。板书:

草莓

伊瓦什凯维奇

【教后反思】学习《笛梦》以后,学生对文本的感知能力有所增强,可适时引入“冰山”理论。学了本文以后,可以让同学们在写作学习上有所收获、有所感悟,就让我们都有一双善于观察的眼睛和一颗敏于感受的心灵,去把握那稍纵即逝的感觉吧!但同时也暴露了普遍存在于学生中间的问题,那就是在理解文意的同时,却忽略了对文本的深刻解读,这也是下阶段我们教学的努力方向。

第二篇:草莓教学设计1

《草莓》教案1 教学内容

本课在教材中第19--21页。本课通过对一颗晚熟的草莓的联想,托物言志,抒发了作者的生活感想,表达了作者对青青岁月的留恋和对时光易逝的感叹。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作者表面描写的是草莓,实际上是通过它来表达自己对生活的感受。

2.要学生了解:作者感情变化的线索是一颗秋天的草莓,也就是文章的题目;作者采用的是托物言志的手法,这是散文的常用手法。

3.通过本课教学,应使学生了解时间是宝贵的,生命的演进是大自然的规律,它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青春岁月是人一生中最值得回味的;教导学生要珍惜现在的宝贵时光,努力掌握科学文化知识,提高自己的素质水平,为将来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过程与方法

1.教师可以先拿一些草莓让学生品尝,然后问学生草莓的味道,指出现在的草莓和其他季节草莓在味道上的区别。然后引出草莓味道不同的原因是季节上的差异,从而把学生的思路引向课文。

2.引导学生的联想能力,通过观察事物,把思绪展开,由物及事及人及感,抒发自己的感情。

3.教师可以找一些关于劝戒人们珍惜时光的诗歌进行朗读,让学生仔细体会和揣摩。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本课,使学生树立热爱生活的态度,培养珍惜生命的情感,养成不浪费时间的好习惯。教学重、难点及突破 ◆重点

1.掌握课文中的重点字词。

2.了解本文的中心思想和作者的写作手法。◆难点

1.让学生通过观察事物进行丰富的联想,提高学生的联想能力。2.使学生真正体会作者感情的变化,理解作者是怎样由物及感的。3.让学生理解为什么要珍惜时间和青春,怎样才能生活得更有意义。

◆教学突破

1.通过对一些物品的观察让学生谈谈他们对这些东西的认识。

2.让学生谈谈他们认识、得到或失去这些东西的经历。

3.让学生谈谈他们对自己的经历的感想。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1.先让学生在课前预习课文,让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

2.课前先买一些草莓,准备上课时带到教室。

3.课前找一些描写由夏季到秋季转变时情景的文章。

◆学生准备

1.课前认真通读全文,找出自己的疑问。

2.找出本文的写作手法,并和前面几篇作比较。

教学步骤

(1课时)

教学流程设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给每个学生发一个草莓,让其品尝,导 1.品尝草莓后回答感受。入课文题目。

2.让学生分别找出作者描写六月和九月 2.读出教师要求的句子,并说它们的区

的句子,并进行对比。

别。

3.向学生提出有关问题。3.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

4.让学生回答作者此时的感受。

4.积极回答问题,进入作者的角色。

一.通过实物导入新课(约

分钟)

教师活动

1.给每个学生发一个草莓让其品尝,问

学生感觉怎样,然后让学生想象一

下:如果人们在不盛产草莓的季节吃

到草莓,同现在的感受是不是一样

的?为什么会有不同的感受呢? 2.对学生的回答进行归纳,指出:最主

要的是那时不是盛产草莓的时候,是

学生活动

1.品尝后说出自己的感觉,或香甜、或酸

甜,回答:在中秋或冬天不盛产草莓时

吃到它会感觉更好,就像冬天吃到西瓜

瓜一样,感觉就不一样,因为物以稀为

’贵。

2.听教师讲解,体会到时间的不同会导致

人们对事物的看法也不同,明白一个

季节不同或时间不同导致的。人们

在不同的季节吃到同一样东西感受

是不一样的。时间的变化会引起人

们感情的变化。

3.提问:本文作者因为什么原因而引起

感情的变化?是什么把作者的思绪

带到了夏季的六月?

道理: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人们对同一事物的认识是会因时间的 变化而变化的。

3.回答:一颗晚熟的草莓,使作者回忆起

六月的景象。领会到,实际上是因为

晚熟的草莓引起作者敏锐的感觉,这

就是时间实际上一刻也没有停息过,只不过是自己原来没有察觉而已。

二、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入情境(约 分钟)

教师活动

1.让学生分别说出作者心中的六月和

九月各是什么样子的。

2.提问:整个第三段都是说二者的不

同,这些不同最后可以归结到什么原

因上?让学生从课文第三段上找出

一句可以印证的句子。

3.提问:第四段在文章中的作用是什

么?作者现在是不是还处于人生的 青春阶段?

学生活动

1.阅读课文第三段和第一段,在文中找到

答案。

2.回答:是时间的不同,第三段最后一句

可以印证。读出最后一句话:“还有一

会儿,还有一天,也许两天„„” 3.回答:起承上启下的作用;作者已经过

了青春期,但还很年轻,从第四段第一

句话和第五段第六句话可以看出来。

三、进入作者角色,体会情感(约

分钟)

教师活动

1.提问:第五段与第四段的关系是什么?

从哪句话可以表现出来?“朝霞变幻”

学生活动

1.回答:对比关系或第五段是对第四段的

否定,“朝霞变幻”和“似水流年”就代表

和“似水流年”代表什么?作者说“时间

时间。(学生谈他们自己的看法时可以

对我们有所剥夺,也有所增添”,我们

该怎么理解这句话?

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

2.可以用书本上的话回答,也可以自己概

2.提问:青春岁月的特征是什么?成年

期的特征是什么?、作者在谈到由青

春期到成年期的改变时,是积极乐观

还是消极悲观? 3.让学生概括指出第五段的中心思想,提问:最后一段“六月的气息”是指什

么?作者在最后一段表达了什么样

的情感?总结本文作者在整篇文章

中所表达的情感:表达了光阴易逝、时不待我的感慨。

括,但一定要恰当。

3.回答:时间改变了作者的思想和情感;

“六月的气息”是指青春岁月;第六段

表达了作者对青春易逝的感慨和留

恋。

本节总结

本课是一篇优美的散文,作者采用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通过一颗草莓有感而发,层层深入,展开联想;通过对六月和九月的细微差别,联想到青春期和成年期的不同,由此表达了对青春不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的感慨。通过学习本文,应该让学生懂得一寸光阴一寸金的道理,勉励他们珍惜现在的大好时光,发愤学习,热爱生活,全面提高自己。

板书设计

草 莓

六月: 青春期:

九月: 成年期:

问题探究与拓展活动

本课的学习必须让学生和教师相互配合,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但是由于本课.有些地方较有深度,学生理解起来可能有一定的难度,教师必须给于引导和启发,主要是理解作者在文章中通过描写六月和九月的不同来表达的深层含义,为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作铺垫。

《草莓》教案2

4、草莓

――伊瓦什凯维奇

一、教学目的:

1、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作者表面描写的是草莓,实际上是通过它来表达自己对生活的感受。

2、要学生了解:作者感情变化的线索是一颗秋天的草莓,也就是文章的题目;作者采用的是托物言志的手法,这是散文的常用手法。

3、通过本课教学,应使学生了解时间是宝贵的,生命的演进是大自然的规律,它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青春岁月是人一生中最值得回味的;教导学生要珍惜现在的宝贵时光,努力掌握科学文化知识,提高自己的素质水平,为将来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掌握课文中的重点字词。

2、了解本文的中心思想和作者的写作手法。◆难点

1、让学生通过观察事物进行丰富的联想,提高学生的联想能力。

2、使学生真正体会作者感情的变化,理解作者是怎样由物及感的。

3、让学生理解为什么要珍惜时间和青春,怎样才能生活得更有意义。

三、教学设想

1、教师可以先拿一些草莓让学生品尝,然后问学生草莓的味道,指出现在的草莓和其他季节草莓在味道上的区别。然后引出草莓味道不同的原因是季节上的差异,从而把学生的思路引向课文。

2、引导学生的联想能力,通过观察事物,把思绪展开,由物及事及人及感,抒发自己的感情。

3、教师可以找一些关于劝戒人们珍惜时光的诗歌进行朗读,让学生仔细体会和揣摩。

四、教学突破

1、通过对一些物品的观察让学生谈谈他们对这些东西的认识。

2、让学生谈谈他们认识、得到或失去这些东西的经历。’

3、让学生谈谈他们对自己的经历的感想。

五、课时安排:二课时

六、教学内容和步骤

第一课时

一、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1、先让学生在课前预习课文,让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

2、课前先买一些草莓,准备上课时带到教室。

3、课前找一些描写由夏季到秋季转变时情景的文章。

◆学生准备

1、课前认真通读全文,找出自己的疑问。

2、找出本文的写作手法,并和前面几篇作比较。

二、教学步骤

(一)、教学流程设计

教师活动

1、给每个学生发一个草莓,让其品尝,导入课文题目。

2、让学生分别找出作者描写六月和九月的句子,并进行对比。

3、向学生提出有关问题。

4、让学生回答作者此时的感受。

学生活动

1、品尝草莓后回答感受。

2、读出教师要求的句子,并说它们的区别。

3、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

4、积极回答问题,进入作者的角色。

(二)、通过实物导入新课

教师活动

1、给每个学生发一个草莓让其品尝,问学生感觉怎样,然后让学生想象一下:如果人们在不盛产草莓的季节吃到草莓,同现在的感受是不是一样的?为什么会有不同的感受呢?

2、对学生的回答进行归纳,指出:最主要的是那时不是盛产草莓的时候,是季节不同或时间不同导致的。人们在不同的季节吃到同一样东西感受是不一样的。时间的变化会引起人们感情的变化。

3、提问:本文作者因为什么原因而引起感情的变化?是什么把作者的思绪带到了夏季的六月? 学生活动

1、品尝后说出自己的感觉,或香甜、或酸甜,回答:在中秋或冬天不盛产草莓时 吃到它会感觉更好,就像冬天吃到西瓜瓜一样,感觉就不一样,因为“物以稀为贵。”

2、听教师讲解,体会到时间的不同会导致人们对事物的看法也不同,明白一个道理: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人们对同一事物的认识是会因时间的变化而变化的。

3、回答:一颗晚熟的草莓,使作者回忆起六月的景象。领会到,实际上是因为晚熟的草莓引起作者敏锐的感觉,这就是时间实际上一刻也没有停息过,只不过是自己原来没有察觉而已。

(三)、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入情境

教师活动

1、让学生分别说出作者心中的六月和九月各是什么样子的。

2、提问:整个第三段都是说二者的不同,这些不同最后可以归结到什么原因上让学生从课文第三段上找出一句可以印证的句子。

3、提问:第四段在文章中的作用是什么?作者现在是不是还处于人生的青春阶段? 学生活动

1、阅读课文第三段和第一段,在文中找到答案。

2、回答:是时间的不同,第三段最后一句可以印证。读出最后一句话:“还有一会儿,还有一天,也许两天„„”

3、回答:起承上启下的作用;作者已经过了青春期,但还很年轻,从第四段第一句话和第五段第六句话可以看出来。

第二课时

(四)、进入作者角色,体会情感

教师活动

1、提问:第五段与第四段的关系是什么? 从哪句话可以表现出来?“朝霞变幻” 和“似水流年”代表什么?作者说“时间对我们有所剥夺,也有所增添”,我们该怎么理解这句话?

2、提问:青春岁月的特征是什么?成年期的特征是什么?、作者在谈到由青春期到成年期的改变时,是积极乐观还是消极悲观?

3、让学生概括指出第五段的中心思想,提问:最后一段“六月的气息”是指什么?作者在最后一段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总结本文作者在整篇文章中所表达的情感:表达了光阴易逝、时不待我的感慨。

学生活动

1、回答:对比关系或第五段是对第四段的否定,“朝霞变幻”和“似水流年”就代表时间。(学生谈他们自己的看法时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

2、可以用书本上的话回答,也可以自己概括,但一定要恰当。

3、回答:时间改变了作者的思想和情感;“六月的气息”是指青春岁月;第六段表达了作者对青春易逝的感慨和留恋。

(五)本课小结

本课通过对一颗晚熟的草莓的联想,托物言志,抒发了作者的生活感想,表达了作者对青青岁月的留恋和对时光易逝的感叹。

本课是一篇优美的散文,作者采用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通过一颗草莓有感而发,层层深入,展开联想;通过对六月和九月的细微差别,联想到青春期和成年期的不同,由此表达了对青春不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的感慨。通过学习本文,应该让学生懂得一寸光阴一寸金的道理,勉励他们珍惜现在的大好时光,发愤学习,热爱生活,全面提高自己。

三、板书设计

草 莓

六月: 青春期: 九月: 成年期: 请画出本文的结构图表。

四、课后练习全解

1、一颗晚熟的草莓引发了作者哪些联想?通过联想作者抒写了怎样的情怀? 这篇散文由一颗晚熟的草莓引发对季节更替、生命演变的联想,表现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生命的珍惜之情,抒写了对流年似水、青春不再的感怀。作者并不是消极地感伤逝者如斯,因为尽管流年似水,“有所剥夺”,但更“有所增添”。虽然时间飞逝,“深刻地改变着我们的心性和容颜”,却“再造了我们的思想和情感”,“还有许多的事情在前面等着我们去办”,从而抒发了对生活的热爱之情,表现了珍惜年华、积极进取的精神。

2、课文一、三两段同是描写九月的景物,第一段意在表现“夏意正浓”,第三段却意在表现“秋的气息”。从文章的思路看,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这样写,一方面表现了季节更替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另一方面,从全文的行文思路看,也是为了引发下文对生命演变的联想。

3、季节更替、生命演变,这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但每个人对此都会有不同的观察和感受。细读课文,体会作者的观察与感受,说说你从中得到的启迪。

既要细读课文,体会作者的观察与感受,又要结合自己对生活的观察与感受,争取说出有个性特点的启迪。

五、补充资料

(一)、作者简介

伊瓦什凯维奇:即雅罗斯瓦夫〃伊瓦什凯维奇,波兰作家(诗人、小说家、剧作家)。他的诗集《另外的生活》(1938)、《奥林匹克颂》(1948)揭露了德国法西斯屠杀各国人民的罪行。《秋天的辫子及其他诗歌》(1954)、《阴暗的小道》(1957)、《明天收割节》(1963)、《一整年》(1967)等,表现了诗人对祖国、生活、大自然和人类文化遗产的热爱之情。中篇小说《圣女约安娜》(1943)描写17世纪波兰修道院的生活,1961年被改编成电影。长篇小说《荣誉和赞扬》(1956~1962)描写波兰贵族地主和其他阶层人物的命运,反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初至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波兰的生活。他曾三次获得波兰国家文学奖一等奖,1969年获得世界保卫和平委员会授予的约里奥〃居里金质奖章,1970年获列宁奖金。

(二)、相关知识

草莓,多年生草本植物,匍匐茎,叶子有长柄,花白色。果实为红色,肉质多汁,味道酸甜,供食用。有的地方也称其为杨梅。

(三)字词障碍

1、字音字形

枝柯(kē)

生意盎(àng)然

酣(hān)然

沁(qìn)人心脾

韶(sháo)华

荒诞(dàn)

惴惴(zhuì)不安

2、词语注释

[反常] 跟常理相反,跟常情不同。

[疏落] 稀疏零落。

[起眼] 课文中是显眼、引人注目的意思。

[欢歌笑语] 欢乐地歌唱,快活地笑。形容十分高兴、非常欢喜的场面。[妖艳] 课文中指鲜艳,明丽。[兴味] 趣味、兴趣。

[漫步] 没有目的而悠闲地走。[硕大] 指非常大,超出一般。[稀世] 世上少有。[消逝] 消失。

[察觉] 发觉,看出来。

[色调] 课文中指色彩、景象。原指画面上表现思想、情感的色彩及浓淡。还用来比喻文艺作品中思想感情的色彩。

[幻觉] 课文中指虚幻的、不真实的感觉。原指在没有外在刺激的情况下而出现的不正常的知觉。幻觉有多种,如幻听、幻视、幻嗅、幻味、幻触等。[隐瞒] 课文中指否认、不承认。原指掩盖真相不让人知道。[妙龄] 课文中指青春年少的时期。原指女子的青春时期。[突变] 突然的或急剧的变化。

[如花似锦] 形容风景、前程等十分美好。也用来比喻色彩绚丽。[禀赋] 指人先天具有的体魄、智力等方面的素质。[心性] 课文中指性情、性格。[再造] 课文中指重新改造。原指重新给予生命,多用于表示对重大恩惠的感激。[剥夺] 课文中指强行夺去。通常还用以指依照法律取消。

[若明若暗] 比喻对问题或情况有所认识却不很清楚,也指对某事态度不明朗。[馨香] 课文中指香气、香味。

3、同义词辨析

(1)硕大 高大 巨大

三个词都是形容词,都有很大的意思。主要区别:

“硕大”:比较强调形体上非常大,超出一般规模和水平,没有局限于高度、规模、数量等。“高大”:的基本含义是又高又大。“巨大”:则指规模、数量等很大。

本课例句:“在林间草地上我意外地发现了一颗晚熟的硕大的草莓。”(2)思绪 思路

两个词都是名词,都有思想的线索的意思。

主要区别:“思绪”除了具有“思路”的基本含义以外,还有一层意思,即指情绪、心情。如:思绪不宁。

本课例句:“这香甜把我的思绪引向了六月,那是草莓最盛的时光。”

(四)练习设计 A:生字与简答题

1、给下面加点的字词注音

枝柯

韶华

禀赋

饕香

惴惴不安 ......

2、作者为什么一开始认为一切都没有变? 答案与提示:因为当时天气反常地暖和,树上也见不到一片黄叶。

3、作者在文章中说:“有所剥夺,也有所增添”,剥夺的是什么,增添的又是什么?

答案与提示:剥夺的是时光和青春的快乐,增添的是成熟的思想、经验以及信仰和理性等等。

4、散文分为——散文和——散文。本文属于——散文。

答案与提示:抒情(叙事)叙事(抒情)抒情

B:个性练习设计

1、选择最恰当的词语代替划线的词语。

从信的字里行间飘散出的青春时代呼吸的空气,与今天我们呼吸的已大不一般。()

A、氧气

B、气息

C、味道

D、气味

答案与提示:B。

2、下面加点词语使用不当的是()。

答案与提示:D。

A、我意外地发现了一颗晚熟的硕大的草莓

B、那时,我们的欢笑是另一番滋味

C、它却浸透了一种不可取代的香味.

D、季节更替,生命变换,这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

3、有四个含“草莓”的句子,请选出“草莓”含义有别于其他三项的一项。()A、在林问草地上,我意外地发现了一颗晚熟的硕大的草莓

B、这香甜把我的思绪引向了六月·那是草莓最盛的时光

C、草莓的香味使我想起,几个月前跟眼下是多么不一般

D、它虽然曾经使我们惴惴不安,却浸透了一种不可取代的香味,真正的六月草莓的那种馨香。

答案与提示:D。

4、每日朝霞变幻越来越深刻地改变着我们的心性和容颜。这句话的主语是什么?(限两个字)。

答案与提示:“变幻”或“朝霞变幻”。

5、选出下列加点词注音全对的一组:()

A、葱茏(cōng)

璀璨(cu?)

槲树(hú)

生意盎然(àng)

B、蔚蓝(wâi)

弥漫(mí)

禀赋(b?n)

惴惴不安(zhuì)

C、荒诞(huān)

晶莹(yíng)

馨香(xīn)

沁人心脾(qìn)

D、枝柯(kē)

挺拔(bá)湛蓝(zhàn)

兴味酣然(hāng)

6、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宛然

没精打彩

渴睡

野草荒藤 B、惦记

英雄倍出

婀娜

绿草成荫 C、羞涩

一泓清泉

朗照

急于求成 D、落寞

夏始春余

清淅

心神恍惚

7、根据意思选择相应的成语:

A、随着时间增长而增长。

()B、豪华美丽,有气派。

()C、形容遇事镇定,毫不慌张。()D、没有任何反应。

()

8、意思表达正确的一项是:()

A、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使我认识并改正了自己练“法轮功”的错误。B、党和政府的教育,使我改正并认识了自己练“法轮功”的错误。C、在党和政府的教育下,我改正并认识了自己练“法轮功”的错误。D、党和政府的教育,使我认识并改正了自己练“法轮功”的错误。

9、指出下列各句的修辞手法:

A、汽车在望不到边际的高原上奔驰,扑入你视野的,是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毡子。()

B、黄与绿主宰着,无边无垠,坦荡如砥,这时如果不是宛若并肩的远山的连峰提醒了你,你会忘记了汽车是在高原上行驶。()C、黑龙江人常说,这里的土,插根筷子都会发芽。()D、是不是说口语与书面语没有区别呢?也不是的。文章是有组织的语言,在这一点上,也可以说文章与语言不一样。()C:延伸拓展:

石缝间的生命

(1)、石缝间倔强的生命,常使我感动得潸然泪下。

(2)、是那不定的风把那无人采撷的种子撒落到海角天涯。当它们不能再找到泥土,它们便把最后一线生的希望寄托在一线石缝里。

《草莓》教案3 绿秧

一、引入

同学们都吃过草莓,香香的,本文的作者吃草莓,虽然只有一颗,却吃出了不同的味道(大作家果然与众

不同)接下来我们就来看看作者究竟从草莓里吃出了什么?

二、分析课文

提问:

1、作者发现草莓是在什么时候?(9月)2、9月已经步入秋天,但在作者眼里,仍然是夏意正浓,那么,作者描写了9月农村怎样的景物?在下文中,作者笔下的景物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九月

夏意正浓 秋的气息

天气:暖和

树木:绿 树木:顷刻会枯黄

天空:蓝 天空:不久会变得灰惨惨

心情:欢快

-----------时间

总结:其实景物并没发生变化,只是作者的感情发生了改变,心境不同,看待问题的结果也不一样。在九月吃到六月里才有的草莓,那感受是不一样的。人们对同一事物的认识是会因时间的变化而变化的。

举例说明:

对父母的态度

小时候:崇拜

现在:对于他们的某些做法有点不以为然

以后:理解

(我举这个例子的目的有两方面,一方面是让学生明白人们对同一事物的认识是会因时间的变化而变化的这个道理,这个例子更贴近他们自身,更有利于理解,另一方面是趁机进行亲情教育,让学生能理解、体谅父母。)

3、作者有草莓想到了时间的流逝,面对时光的一去不返,作者持的是什么态度?(对生活的热爱、积极向上)。请用文中的句子说明。(课文5自然段)

4、分析5、6自然段

A、青春岁月的特征

B、成年期的特征

六月: 青春期

九月: 成年期

第三篇:草莓教学设计

《草莓》教案

一、目标与重难点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作者表面描写的是草莓,实际上是通过它来表达自

己对生活的感受,同时理清文章的思路。

2、要学生了解:作者感情变化的线索是一颗秋天的草莓,也就是文章的题目;

作者采用的是托物言志的手法,这是散文的常用手法。

3、学生体味生命在变化中不断成熟丰富的哲理,体悟珍视过往,正视现在的人生态度。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使学生产生的联想能力,通过观察事物,把思绪展开,由物及事及

人及感,抒发自己的感情。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本课,使学生树立热爱生活的态度,明白时间易逝,培养珍惜生

命的情感。

教学重点:

1、理清文章思路,学习运用联想由物及人、由物悟理的写作方法。

2、理解“草莓”在文章中的作用。

教学难点:

1、学生体悟本文所蕴涵的“变化”哲理和作者的人生感悟。

2、让学生通过观察事物进行丰富的联想,提高学生的联想能力。

二、预习

仔细阅读全文,请同学们提出自己的质疑,同时查阅重难点字词的读音。

三、知识链接

伊瓦什凯维奇:即雅罗斯瓦夫·伊瓦什凯维奇,波兰作家(诗人、小说家、剧作家)。他的诗集《另外的生活》(1938)、《奥林匹克颂》(1948)揭露了德国法西斯屠杀各国人民的罪行。《秋天的辫子及其他诗歌》(1954)、《阴暗的小道》(1957)、《明天收割节》(1963)、《一整年》(1967)等,表现了诗人对祖国、生活、大自然和人类文化遗产的热爱之情。中篇小说《圣女约安娜》(1943)描写17世纪波兰修道院的生活,1961年被改编成电影。长篇小说《荣誉和赞扬》(1956~1962)描写波兰贵族地主和其他阶层人物的命运,反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初至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波兰的生活。他曾三次获得波兰国家文学奖一等奖,1969年获得世界保卫和平委员会授予的约里奥·居里金质奖章,1970年获列宁奖金。

草莓,多年生草本植物,匍匐茎,叶子有长柄,花白色。果实为红色,肉质多汁,味道酸甜,供食用。有的地方也称其为杨梅。

四、核心问题与教学法

1、在第一段和第三段中,课文中描写了哪些景物? 引发作者产生这样不同心绪的原因是

什么呢?是什么事物引发的呢?“草莓”在文章中的作用是什么?由此可见,文章第2段的作用是什么?

2、作者由草莓引发了哪些联想?仔细品茗“当然,今天我们还很年轻——只不过是”还很年

轻“!还有许多的事情在前面等着我们去办。”和“它虽然曾经使我们惴惴不安,去浸透了一种不可取代的香味,真正的六月草莓的那种妙龄十八的馨香。”“有所剥夺,有所增添”的含义。

3、作者对于时光流逝的态度是什么?同学们对于时光流逝有着什么样的感慨?

教学法:

质疑、讨论,多媒体教学法。

五、教学步骤

在上课之前放映最近的热播原创视频《老男孩》,带领大家进入一个追忆时光的氛围之中。

1、导入语:四季更替,季节的演变,这是一个不能改变的自然规律,同学们在这样的变换之中感受到了一些什么呢?请同学回答,你在如火如荼的六月和秋风萧瑟的九月,分别感受到了什么?(学生回答)

同学们都谈到了自己对于季节更替变化的感受,每个人因自己的生活的经历、知识层面的种种不同,对不同的“物”,或者是对相同的“物”,都会有不同的感受。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波兰作家伊瓦什凯维奇的散文《草莓》,体会作者对时光、对生命的别样的感悟。

2、介绍作者(因为同学们对这个作家不太熟悉,所以只由老师一个人来介绍)

伊万什凯维奇(1894-1980),波兰诗人、小说家、剧作家。他的诗集《另外的生活》、《奥林匹克颂》揭露了德国法西斯屠杀各国人民的罪行。《阴暗的小道》、《明天收割节》表现了诗人对祖国、对生活、对大自然和人类文化遗产的热爱之情。他曾三次获得波兰国家文学奖一等奖。

读准课文中的重难点字词:

枝柯(kē)生意盎(àng)然 酣(hān)然 沁(qìn)人心脾 韶(sháo)华

荒诞(dàn)惴惴(zhuì)不安 檞树(jiě)

3、请同学们一起朗读1—3段,然后提出问题: ① 在第一段和第三段中,课文中描写了哪些景物?(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② 引发作者产生这样不同心绪的原因是什么呢?是什么事物引发的呢?(以上基本上是老

师和学生的交流的形式)由此可见,文章第2段的作用是什么?(过渡、点题)③ 下面提出质疑,主要由学生自己来解答:

第一段对乡村景色的描写丝毫没有涉及草莓,能否删去?

第一段段末说“自从我们五月来到乡下以来,一切基本上都没有变”,而在第三段中却说“几个月前跟眼下是多么不一般”?是否矛盾?

文中的省略号省略了什么内容?请试着补出所省略的内容,并结合文章内容说出你的理由。

4、老师:刚才我们讲到,作者由草莓想到季节的变化,由季节的变化想到人生的变化,课文的第4、5节,作者想到了怎样的人生感悟?作者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悟? 下面由同学们来朗读地3—6自然段。

①第五段与第四段的关系是什么? 从哪句话可以表现出来?“朝霞变幻” 和“似水流年”代表什么?作者说“时间对我们有所剥夺,也有所增添”,我们该怎么理解这句话? 对比关系或第五段是对第四段的否定,“朝霞变幻”和“似水流年”就代表时间。说说这部分文字与前文的照应关系。

4、5段分别照应1、3段(学生谈他们自己的看法时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剥夺的是心性和容颜、爱好、思想和情感,激动不安、若明若暗、惴惴不安的青春思绪。

增添的是成熟的思虑、从容不迫的有节奏的生活、日益丰富的经验、内心信仰和理性。②那么作者是否一味地沉浸在逝者如斯的消极感伤里?请从文中找出一些句子来说明。例: a、每日朝霞变幻越来越深刻地改变着我们的心性和容颜,似水流年,彻底再造了我们的思想和情感。b、有所剥夺,也有所增添。c、还有许多的事情在前面等着我们去办。d、激动不安、若明若暗的青春岁月之后,到来的是成年期成熟的思虑,是从容不迫的有节奏的生活,是日益丰富的经验,是一座内心的信仰和理性的大厦的落成。??这些句子表明作者并不是沉浸在一种消极的感伤中,更多的是抒发了对生活的热爱,表现了珍惜年华、积极进取的精神。

③“当然,今天我们还很年轻——只不过是”还很年轻“!还有许多的事情在前面等着我们去办。”

在这句话中,作者特别强调了“还很年轻”,含蓄地告诉我们年轻的日子很快就会过去,应趁年轻时光去做有益的事情。这句话表现出作者珍惜年华、积极进取的精神。

④“它虽然曾经使我们惴惴不安,去浸透了一种不可取代的香味,真正的六月草莓的那种妙龄十八的馨香。”理解。

作者将“六月草莓”与“妙龄十八的馨香”融合在一起,展示的是自然与人生的诗意的融合,给读者以更辽阔的思维空间。

这句话中的“六月草莓”是一个耐人寻味的意象,它的馨香就像妙龄十八一般的纯美。那种年少的滋味是每个人都难以忘怀的。

5、结束语:作者以“草莓—季节—人生”这样一条线索由一颗晚熟的草莓生发联想说明了生命之“变”是必然的。

正如《前赤壁赋》中苏轼所说: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生命的变化是必然的,青春时代要学会珍惜,成熟的成年期要能够享受,做到珍视过去,正视现在。下面由一首诗来结束我们今天的课文(ppt显示)

我们不该吝啬青春。

纵使她是一本太仓促的书,我们是否也应该细细品味;纵使她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我们是否也应该让她永不老去。

或许是吧,无怨的青春,无悔的青春,我们又复何求?

六、板书

联想:

七、跟踪练习:

(一)①我们常以为自己还是妙龄十八的青年,还像那时一样戴着桃色眼镜观察世界,还有着切都如花似锦,韶华灿烂。大凡已成为我们的禀赋的东西都经得起各种变化和时间的考验。

但是,只需去重读一下青年时代的书信,我们就会相信,这种想法是何其荒诞。从信的字里行间②飘散出的青春时代呼吸的空气,与今天我们呼吸的已大不一般。直到那时,我们才察觉③我们度过的每一天时光,都赋予了我们不同的色彩和形态。每日朝霞变幻越来越深刻地改变着我们的心性和容颜,似水流年,彻底再造了我们的思想和情感。有所剥夺,也有所增添。当然,今天我们还很年轻——但只不过是“还很年轻”!还有许多的事情在前面等着我们去办。激动不安、若明若暗的青春岁月之后,到来的是成年期成熟的思虑,是从容不迫的有节奏的生活,是日益丰富的经验,是一座内心的信仰和理性的大厦的落成。2.画线句①是由课文前面的“_______________”这句话联想而来的。3.画线句②是由课文前面的“_______________”这句话联想而来的。4.画线句③是由课文前面的“_______________”这句话联想而来的。5.“有所剥夺,也有所增添”这句话的深刻含意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杨 梅

鲁 彦

故乡的食物,我没有比这更喜欢的了。倘若我爱故乡,不如就说我完全是爱这叫作杨梅的果子吧。

啊,相思的杨梅!它有着多么惊异的形状,多么可爱的颜色,多么甜美的滋味呀。它是圆的,和大的龙眼一样大小,远看并不稀奇,拿到手里,原来它是遍身生着刺的哩。这并非是它的壳,这就是它的肉。不知道的人,一定以为这满身生着刺的果子是不能进口的了,否则也须用什么刀子削去那刺的尖端的吧?然而这是过虑。它原来是希望人家爱它吃它的。只要等它渐渐长熟,它的刺也渐渐软了,平了。那时放到嘴里,软滑之外还带着什么感觉呢?没有人能想得到,它还保存着它的特点,每一根刺平滑地在舌尖上触了过去,细腻柔软而且亲切——这甜蜜的感觉,真使人迷醉啊。

颜色更可爱呢。它最先是淡红的,像娇嫩的婴儿的面颊,随后变成了深红,像是少女的害羞,最后黑红了。原来,是红得太红了,所以像是黑。轻轻地啄开它,我们就看见了那新鲜红嫩的内部,同时我们也染上了一嘴的红水。说它新鲜红嫩,有的人也许以为一定像贵妃的肉色似的荔枝吧?唉,那就错了。荔枝的光色是呆板的,像玻璃,像鱼目;杨梅的光色却是生动的,像映着朝霞的露水。

滋味吗?没有十分成熟的是酸带甜,成熟了便单是甜。这甜味不使人讨厌,不但爱吃甜食的人尝了一下舍不得丢掉,就连不爱吃甜食的人也会完全给它吸引住,越吃越爱吃。它是甜的,然而又依然是酸的,而这酸味,我们须待吃饱了杨梅以后,再吃别的东西的时候,才能领会得到。那时我们才知道自己的牙齿酸了,软了,连豆腐也咬不动了,于是我们才恍然悟到刚才吃多了“酸”的杨梅。我们知道这个,然而我们仍然爱它,我们仍须吃一个大饱。它真是世上最迷人的东西。

唉,唉,故乡的杨梅啊!

6.作者从哪些方面描写了杨梅的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作者用比喻和比较表现杨梅的颜色可爱,有什么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选文描写杨梅的语言准确、生动,余味无穷。如果去掉下面句中的粗体词语,表达效果会有什么变化?

(1)只要等它渐渐长熟,它的刺也渐渐软了,平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它最先是淡红的,像娇嫩的婴儿的面颊,随后变成了深红,像是少女的害羞,最后黑红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它是甜的,然而又依然是酸的,而这酸味,我们须待吃饱了杨梅以后,再吃别的东西的时候,才能领会得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篇二:草莓 公开课 教案

《草莓》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 体会作者通过草莓表达对人生的体验和思考,珍惜过往,正视未来。2. 学习哲理散文的写作思维。

二、教学重点

体会作者通过草莓表达对人生的体验和思考,珍惜过往,正视未来。

三、教学难点

学习哲理散文的写作思维。

四、教学课时: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教师:题目名为《草莓》,如果要你以草莓为题,你会写什么?(请一排同学开火车形式回答)

教师:每个人因自己的生活的经历、知识层面的种种不同,对不同的“物”,或者是对相同的“物”,都会有不同的感受。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波兰作家伊瓦什凯维奇的散文《草莓》,体会作者对时光、对生命的别样的感悟。

(二)初步感知 1.教师:请同学们有感情地自由朗读课文,圈划出文中描写草莓的词句,并思考:你认为《草莓》属于哪类散文?

明确:由物及理的哲理散文

(补充散文类型:叙事散文通过平淡的语言、人物的描写、故事的叙述来表达作者的情感,如鲁迅的《藤野先生》;抒情散文通过对景物的描写、象征暗示来抒发情感如茅盾的《白杨礼赞》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哲理散文阐述人生哲理。)2.教师:文章题为《草莓》,但正面写草莓的篇幅却很少,这是为什么?我想先解决大家最关心的问题。一起读文章第二段,抓住关键词说说这是一颗怎样的草莓。

明确:晚熟、硕大、香、甜、沁人心脾

教师:作者显然意在草莓之外,哪句话能看出作者写草莓的用心? 明确:“这香甜把我的思绪引向了六月,那是草莓最盛的时光。” 作者从草莓想到草莓生长的季节,思绪从草莓出发联想到时间,也就是说草莓在文中是触发作者思绪的一个媒介,这样的作用我们可以称之为“触媒”(板书)。

(三)整体把握文章思路

教师:九月的一颗香甜的草莓触发了作者的思绪,使他产生了一连串联想。下面,四人一小组试着将这篇文章的思路提炼成一幅板书。要求:文字简洁;突出关键词;借助线条、箭头等符号表现思路走向。

ppt展示:草莓——自然的变化——人生的变化(突出联想)

(四)细读文本,感悟“变化” 1.研读自然的变化

(1)自由朗读第一到第三自然段,圈划出自然发生了哪些变化?

明确:第一段的景物 天暖、树绿、天蓝——夏意正浓

第三段的景物 天寒、树枯、天灰——秋的气息

(2)文章以草莓为题,但第一自然段却根本未提草莓,那么,这一自然段是不是题外话?能不能把它删去?

明确:开篇渲染九月乡间景色,给人“夏意正浓”之感,“一切基本都没有变”,照应了第三自然段“其实只不过是一种幻觉”,秋天的成熟也暗示了“变”,暗示大地每时每刻都在更

新。这为下面意外发现“晚熟的硕大草莓”,引发对人生的“变”的联想作了铺垫。2.研读人生的变化

找一位朗读好的学生范读第四到第六自然段,看看人生又发生了哪些变化。

(1)“今天我们还很年轻——但只不过是‘还很年轻’!”作者要表达的到底是年轻还是不年轻?这么写的用意是什么? 明确:在这句话中,作者特别强调了“还很年轻”,含蓄地告诉我们,年轻的日子很快就会过去,应珍惜年华,做有意义的事。这是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2)作者说“有所剥夺,也有所增添”,我们该怎么理解这句话?

明确:剥夺的是心性和容颜、爱好、思想和情感,激动不安、若明若暗、惴惴不安的青春思绪。增添的是成熟的思虑、从容不迫的有节奏的生活、日益丰富的经验、内心信仰和理性。

(3)草莓在课文中出现有两处,第2节是九月草莓、第6节是六月草莓,你认为作者到底喜爱哪一颗?(在文中找到依据)

明确:都喜欢。

六月草莓象征蓬勃的青春时代,最珍贵、值得回味的,对过去生活的热爱(不可取代、妙龄十八的馨香)。九月草莓象征一种日益成熟的人生,含在嘴里让人越品尝越有滋味。(那样的香、那样的甜、稀世的佳品)

引导学生回答出象征

(4)海明威的冰山理论指的是作者只描写了露出水面的八分之一,还有藏在水面下的八分之七应该由读者自己去想象。通过前面的探讨,水面下的世界越来越清晰了。哪个同学可以用简洁的语句概括一下作者通过联想抒发了怎样的人生哲理? 明确:珍惜过往,正视未来。

全体学生朗读第四到第六自然段。

小结:作者以“草莓—季节—人生”这样一条线索由一颗晚熟的草莓生发联想说明了生命之“变”是必然的。正如《前赤壁赋》中苏轼所说: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生命的变化是必然的,青春时代要学会珍惜,成熟的成年期要能够享受,做到珍视过去,正视现在。

(五)总结并学习哲理散文的思维方式

哲理散文以种种形象来参与生命的探索,揭露万物之间的永恒相似,它因其深邃性和心灵透辟的整合,给我们一种透过现象深人本质、提示事物的底蕴、观念具有震撼性的审美效果。从自然万象人手去证悟生命体验,从自然之境中看到生命的旋律。在孔子看来,整个世界,一切都是哲理的象征,他站在河边,看到的是哲理:“子在川上日,逝者如斯夫!’’他站在松树下,看到的是一种高尚的人格:“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他看到禾苗,就想到人生的价值和结局:“苗而不秀者有矣夫!” “秀而不实者有矣夫!”

理解一篇哲理散文或者写好一篇哲理散文要把握哲理散文中的思维方式。在我们的课堂中也早已总结出来了。1.哲理散文中的象征思维:哲理散文因为超越日常经验的意义和自身的自然物理性质,构成了本体的象征表达。它摒弃的是浅薄,而是达到一种与人的思想情性相通、生命交感、灵气往来的境界,我们从象征中获得理性的醒悟和精神的畅快,由心灵的平静转到灵魂的震颤,超越一般情感反应而居于精神的顶端。2.哲理散文的联想思维:由于哲理散文是个立体的、综合的思维体系,经过联想,文章拥有更丰富的内涵,不至于显得单薄,把自然、社会、人生多个角度进行了融合。3.哲理散文中的情感思维:哲理散文在本质意义上是思想表达对情感的一种依赖。“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由于作者对生活的感悟过程中有情感参与,理解的结果有情感及想象的融

入,所以哲理散文中的思想,就不是一般干巴巴的议论,而是寓含了生活情感的思想,是蘸满了审美情感液汁的思想。从哲理散文的字里行间去读解到心智的深邃,理解生命的本义。这就是哲理散文艺术美之所在。

六、作业布置

选一个触媒,写一篇哲理散文。篇三:《草莓》教案

《草莓》教案

一、教学目的:

1、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作者表面描写的是草莓,实际上是通过它来表达自己对生活的感受。

2、要学生了解:作者感情变化的线索是一颗秋天的草莓,也就是文章的题目;作者采用的是托物言志的手法,这是散文的常用手法。

3、通过本课教学,应使学生了解时间是宝贵的,生命的演进是大自然的规律,它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青春岁月是人一生中最值得回味的;教导学生要珍惜现在的宝贵时光,努力掌握科学文化知识,提高自己的素质水平,为将来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掌握课文中的重点字词。

2、了解本文的中心思想和作者的写作手法。

◆难点

1、让学生通过观察事物进行丰富的联想,提高学生的联想能力。

2、使学生真正体会作者感情的变化,理解作者是怎样由物及感的。

3、让学生理解为什么要珍惜时间和青春,怎样才能生活得更有意义。

三、教学设想

1、教师可以先拿一些草莓让学生品尝,然后问学生草莓的味道,指出现在的草莓和其他季节草莓在味道上的区别。然后引出草莓味道不同的原因是季节上的差异,从而把学生的思路引向课文。

2、引导学生的联想能力,通过观察事物,把思绪展开,由物及事及人及感,抒发自己的感情。

3、教师可以找一些关于劝戒人们珍惜时光的诗歌进行朗读,让学生仔细体会和揣摩。

四、教学突破

1、通过对一些物品的观察让学生谈谈他们对这些东西的认识。

2、让学生谈谈他们认识、得到或失去这些东西的经历。’

3、让学生谈谈他们对自己的经历的感想。

五、课时安排:二课时

六、教学内容和步骤

第一课时

一、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1、先让学生在课前预习课文,让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

2、课前先买一些草莓,准备上课时带到教室。

3、课前找一些描写由夏季到秋季转变时情景的文章。

◆学生准备

1、课前认真通读全文,找出自己的疑问。

2、找出本文的写作手法,并和前面几篇作比较。

二、教学步骤

(一)、教学流程设计

教师活动

1、给每个学生发一个草莓,让其品尝,导入课文题目。

2、让学生分别找出作者描写六月和九月的句子,并进行对比。

3、向学生提出有关问题。

4、让学生回答作者此时的感受。

学生活动

1、品尝草莓后回答感受。

2、读出教师要求的句子,并说它们的区别。

3、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

4、积极回答问题,进入作者的角色。

(二)、通过实物导入新课

教师活动

1、给每个学生发一个草莓让其品尝,问学生感觉怎样,然后让学生想象一下:如果人们在不盛产草莓的季节吃到草莓,同现在的感受是不是一样的?为什么会有不同的感受呢?

2、对学生的回答进行归纳,指出:最主要的是那时不是盛产草莓的时候,是季节不同或时间不同导致的。人们在不同的季节吃到同一样东西感受是不一样的。时间的变化会引起人们感情的变化。

3、提问:本文作者因为什么原因而引起感情的变化?是什么把作者的思绪带到了夏季的六月? 学生活动

1、品尝后说出自己的感觉,或香甜、或酸甜,回答:在中秋或冬天不盛产草

莓时 吃到它会感觉更好,就像冬天吃到西瓜瓜一样,感觉就不一样,因为“物以稀为贵。”

2、听教师讲解,体会到时间的不同会导致人们对事物的看法也不同,明白一个道理: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人们对同一事物的认识是会因时间的变化而变化的。

3、回答:一颗晚熟的草莓,使作者回忆起六月的景象。领会到,实际上是因为晚熟的草莓引起作者敏锐的感觉,这就是时间实际上一刻也没有停息过,只不过是自己原来没有察觉而已。

(三)、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入情境

教师活动

1、让学生分别说出作者心中的六月和九月各是什么样子的。

2、提问:整个第三段都是说二者的不同,这些不同最后可以归结到什么原因上让学生从课文第三段上找出一句可以印证的句子。

3、提问:第四段在文章中的作用是什么?作者现在是不是还处于人生的青春阶段? 学生活动

1、阅读课文第三段和第一段,在文中找到答案。

2、回答:是时间的不同,第三段最后一句可以印证。读出最后一句话:“还有一会儿,还有一天,也许两天„„”

3、回答:起承上启下的作用;作者已经过了青春期,但还很年轻,从第四段第一句话和第五段第六句话可以看出来。

第二课时

(四)、进入作者角色,体会情感

教师活动

1、提问:第五段与第四段的关系是什么? 从哪句话可以表现出来?“朝霞变幻” 和“似水流年”代表什么?作者说“时间对我们有所剥夺,也有所增添”,我们该怎么理解这句话?

2、提问:青春岁月的特征是什么?成年期的特征是什么?、作者在谈到由青春期到成年期的改变时,是积极乐观还是消极悲观?

3、让学生概括指出第五段的中心思想,提问:最后一段“六月的气息”是指什么?作者在最后一段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总结本文作者在整篇文章中所表达的情感:表达了光阴易逝、时不待我的感慨。

学生活动

1、回答:对比关系或第五段是对第四段的否定,“朝霞变幻”和“似水流年”就代表时间。(学生谈他们自己的看法时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

2、可以用书本上的话回答,也可以自己概括,但一定要恰当。

3、回答:时间改变了作者的思想和情感;“六月的气息”是指青春岁月;第六段表达了作者对青春易逝的感慨和留恋。

(五)本课小结

本课通过对一颗晚熟的草莓的联想,托物言志,抒发了作者的生活感想,表达了作者对青青岁月的留恋和对时光易逝的感叹。

本课是一篇优美的散文,作者采用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通过一颗草莓有感而发,层层深入,展开联想;通过对六月和九月的细微差别,联想到青春期和成年期的不同,由此表达了对青春不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的感慨。通过学习本文,应该让学生懂得一寸光阴一寸金的道理,勉励他们珍惜现在的大好时光,发愤学习,热爱生活,全面提高自己。

三、板书设计

草 莓

六月: 青春期:

九月: 成年期:

请画出本文的结构图表。

四、课后练习全解

1、一颗晚熟的草莓引发了作者哪些联想?通过联想作者抒写了怎样的情怀? 这篇散文由一颗晚熟的草莓引发对季节更替、生命演变的联想,表现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生命的珍惜之情,抒写了对流年似水、青春不再的感怀。作者并不是消极地感伤逝者如斯,因为尽管流年似水,“有所剥夺”,但更“有所增添”。虽然时间飞逝,“深刻地改变着我们的心性和容颜”,却“再造了我们的思想和情感”,“还有许多的事情在前面等着我们去办”,从而抒发了对生活的热爱之情,表现了珍惜年华、积极进取的精神。

2、课文一、三两段同是描写九月的景物,第一段意在表现“夏意正浓”,第三段却意在表现“秋的气息”。从文章的思路看,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这样写,一方面表现了季节更替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另一方面,从全文的行文思路看,也是为了引发下文对生命演变的联想。

3、季节更替、生命演变,这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但每个人对此都会有不同的观察和感受。细读课文,体会作者的观察与感受,说说你从中得到的启迪。

既要细读课文,体会作者的观察与感受,又要结合自己对生活的观察与感受,争取说出有个性特点的启迪。篇四:草莓教案

《草莓》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积累字词,理清作者思路,把握文章内容。

2、把握作者展开联想的构思之美;欣赏文章优美的语言。

3、学习作者由一事物引发丰富联想的写法,细读品味并且从文中得出启示。

4、体会作者因季节更替而触发的情思;热爱生命,珍惜生命,感悟生命的价值。教学重点:①掌握课文中的重点字词。

②了解的中心思想和的写作手法。

教学难点:①让学生通过观察事物进行丰富的联想,提高学生的联想能力。②使学生真正体会感情的变化,理解是怎样由物及感的。

③让学生理解为什么要珍惜时间和青春,怎样才能生活得更有 意义。教学方法:朗读、研讨。

课型:新授课。

课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季节更替、生命演变,这是一个庄严而严肃的话题。作者却举重若轻,由一颗晚熟的草莓生发开去,娓娓道来,表现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生命的珍惜。这种构思方式很值得我们借鉴。

二、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草莓”,一是实指大自然中的草莓;二是虚指青春,这是“草莓”在文中的比喻义。

2、伊瓦什凯维奇(1894~1980),波兰诗人、小说家、剧作家。

3、背景链接:这篇散文选自《世界散文随笔精品文库》,这是作者于九月,在田野散步,由一颗晚熟的草莓发出对季节更替、生命演变的联想,从而抒发了自己的感情。

4、学习生字:

枝柯(kē)璀璨(cuǐcàn)槲树(hú)盎然(àng)酣然(hān)

硕大(shu?)沁人心脾(pí)弥漫(mí)韶华(sháo)禀赋(bǐng)赋予(yǔ)惴惴不安(zhuì)馨香(xīn)幻觉(huàn)似锦(jǐn)

5、理解生词。

6、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三、默读课文,理清条理:

线索:文章以草莓为线索关联全文。全文共6段,可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1-3),写作者因季节更替而触发情思。第1段:描写了九月田野里的天气、树木、天空、农村等景色,与文第3段的描写形成对比。第2段:一颗晚熟草莓的发现把作者的思绪引向了六月,引出了下文。这一段是作者感情发生变化的关键,同时也引出了下文,起过渡作用。第3段:草莓的香味,使察觉几个月前的景色与现在的景色的不同,作者在不变中找到了变化。

第二部分(4-6),写作者对生命演变的联想和感悟。

第4段:与第1段相对应。第5段:与上文第3段相对应,抒发了作者对生活的热爱之情,表现了作者珍惜年华、积极进取的精神。第6段:结束全文,充满理趣,引导我们去回味,去联想,去思索,去感悟。

四、教师小结:

这篇散文由一颗晚熟的草莓引发对季节更替、生命演变的联想,表现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生命的珍惜之情,抒写了对流年似水、青春不再的感怀。文章情理相生,耐人寻味。

2、中外名人话青春:

(1)、青春是一个短暂的美梦,当你醒来时,它早已消失无踪。——莎士比亚

(2)、青春是一个普通的名称,它是幸福美好的,但它也充满着艰苦的磨练。——高尔基

(3)、青春是美妙的,挥霍青春就是犯罪。——萧伯纳

(4)、有许多人是用青春的幸福作成功的代价的。——莫扎特

二、细读品味,合作探究:

1、一颗晚熟的草莓引发了作者哪些联想?

明确:香甜的草莓把作者的思绪引回草莓最盛的六月时光,再从六月联想到眼前秋意渐浓的九月,由季节的变化联想到曾经拥有过的青年时光以及似水流年正悄无声息地改变着我们的心性和容颜,思想和感情。

2、通过联想作者抒写了怎样的思想和感情?

明确:抒发了作者对时光易失的感概,及对人生秋天的赞美,表达了作者珍惜年华、积极乐观的情怀。

3、试比较第1、3两段对九月景物描写的不同?

明确:第一段重在表现夏意正浓:天空像蓝宝石一样晶莹璀璨,挺拔的槲树生意盎然,到处欢歌笑语。

第三段却重在表现秋的气息:树是绿的,但只需吹一阵寒风,顷刻之间就会枯。天空是蔚蓝的,但不久就会变得灰惨惨;

4、从文章的思路看写作目的是什么?

明确:作者漫步在九月的田野:放眼四望,觉得“自从我们五月来到乡下以来,一切基本上没有变,依然是那些碧绿的树,湛蓝的天,欢快的心田。但是马上“觉察到已不是六月”作者在第一段描写完天空,树木的句子后都加上了一个“但”字,这样写的目的是为了启发人们思考,为了启发人们对这两个季节进行深入细致的比较,从而感受时间给大自然留下的印记,表现了季节更替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为下文对青春易失、生命演变的思考作铺垫。

5、文章第4、5两段与第1、3段是怎样照应的? 明确:课文第4、5段分别与上文1、3段相对应。第1段,面对九月的景物,以为“一切基本都没有变”,联想到第4段中的“常以为自己还是妙龄十八的青年”,“一切都没有发生任何的突变”。第3段的“草莓的香味形象使我想起,几个月前眼下是多么不一般”,联想到青春的空气,“与今天我们呼吸的已大不一般”。这样前后照应,条理更清晰。

三、品味语言:

1、“地晨新翻的玫瑰红的土块,有如一堆堆绿色的珠子,又如野草一般妖艳。”——这两 个比喻很有创意。把新翻的土块,比作一堆堆垢子和野果,看了之后令人产生喜爱之情,也表现了这里一片充满生机制土地,更妙的是“妖艳”这个词经人以无限的遐想。

2、“树木是绿的,但只需吹第一阵寒风···只不过是由于天气异常的温暖。”——排比句式,写出了季节的更替,往往使人产生错觉,但世界时刻都在变化,万物众生都在走向成熟。

3、“一切都没有发生任何的突变···大凡已成为我们的禀赋的东西都经得起各种变化和时间的考验。”——由大自然的变化联想到了时光的稍纵即逝,由时间流逝联想到年华流逝,引起对人生的反思。

4、“每日朝霞变幻越来越深刻地改变着我们的心性和容颜,似水流年,彻底再造了我们的思想和情感。有所剥夺,也有所增添。”——作者没有消极地感伤时光的流逝,虽然时光改变了我们曾经年轻的心性和容颜,但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的思想成熟了,情感丰富了,生活的节奏从容不迫了。这方面失去了,其他方面我们收获了。

5、“然而,六月的气息已经一去不返了。”——它告诉我们,流年似水,青春不再,要珍惜我们的生命,热爱我们的生活。“六月的气息”象征着生机勃勃的青春时代,寄托了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和韶光流逝的感慨。

四、教师小结:

作者由一颗晚熟的草莓触动了情思,引发了丰富的联想,他告诉我们季节的更替、生命的演变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我们要很好地把握现在,去创造美好的未来。

五、布置作业:研讨与练习二。

六、板书设计:

4、草莓

九月草莓(韶华灿烂)——季节更替(似水流年)——生命情思(青春珍贵)————季节更替不可抗拒,流年似水青春不再。篇五:《摘草莓》教学设计 《摘草莓》教学设计

作者:田晓静

来源:《新课程·上旬》2015年第03期

一、教学内容

唱歌:《摘草莓》。

二、教材版本

河北版小学五年级下册。

三、教材分析 1.《摘草莓》是一首轻快、活泼、具有民歌风格的儿童歌曲,塑造并歌颂了小姑娘尊敬老人、热爱劳动的美好心灵。一部曲式,由六乐句组成的一段体,乐句的重复手法及衬词(哟喂)拖腔(la—︳lasoi︳mi — mi —︳)的运用,生动而贴切地表达了小姑娘愉快劳动的心情和尊敬老人的优良品质。2.力度记号f、mf的认识,对比学习的方法(p、mp)。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聆听音乐表现音乐,学习用自然、甜美、轻快的声音唱歌曲《摘草莓》。

2.过程与方法:掌握八分休止符号的节奏及力度变化以及节奏训练。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小姑娘热爱劳动、尊敬老人的美好心灵。

五、重难点

自然甜美的演唱歌曲并掌握八分休止符号的节奏及力度变化。

六、教学媒体设计

在这节课的教学中,多媒体起到了更加方便、直观、化难为易的作用,激发了学生参与歌曲活动的热情。课件的主界面包括四方面的内容:激趣导学部分的歌曲《劳动最光荣》揭开了本课的情感主题;发声练习;歌曲导入时的flash动画以及完整欣赏歌曲《摘草莓》。动听的音乐、美丽的画面给学生听觉和视觉上的享受,为本课的教学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七、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学 1.播放音乐《劳动最光荣》,伴随音乐节奏跑步进音乐教室。2.发声训练:

(1)我们来唱唱:(出示发声练习,没有力度记号的练习曲)鼓励学生唱好高音。

(2)在练习曲上添上力度记号,那我们应该怎么唱呢?引出力度记号——播放课件。(3)学生模仿唱,说说有什么不同?(同学回答:声音由轻到响,又由响到轻)开口也是由小到大“

(二)新课导入,聆听歌曲

观看课件。1.初听歌曲。

师:在一个晴朗的日子,风儿轻轻吹,彩蝶翩翩飞,一串串的红草莓,好像玛瑙缀,一个可爱的小姑娘手提小竹篮,愉快地上山去摘草莓,摘了满满一竹篮,自己却一个也舍不得吃,全部送给了军属老奶奶,她的心灵多美啊!让我们一起跟着美妙的旋律感受小姑娘美好的品质。2.再听歌曲,感受歌曲优美的旋律。

(三)学唱新歌 1.学唱歌曲旋律:

(1)教师弹琴并带领学生用“lu”来哼唱歌曲旋律。

(2)我们来听听这首歌哪个地方有渐强出现(播放音乐),学生看书。

(3)去掉歌词,出示乐谱。

大家看到红线画出的乐句了吗?它有个特点:休止符特别多,音符前有几个倚音,那怎么样把这个节奏打好呢?我们来试试(拎出这一乐句): 0 1 6 0 | 0 1 6 0 | 0 1 6 1 | 6 1 6 0 | 6 — | 6 5 | 3 — | 3—| 2.在乐谱上加上节奏的分解。(这里有01 60,那里有01 60,数都数不过来,就像数很多草莓一样,一颗,两颗,很多很多„„)

(1)熟练节奏以后,加上渐强记号。

(2)解决了这一难点以后,老师弹奏整首乐谱,学生可轻轻跟唱。

(3)会唱的基础上,开始学唱歌词。3.填唱歌词。

(1)听歌曲录音。

(2)有感情地朗读歌词,熟悉歌词。

(3)填入歌词(出示完整的歌曲)。

(4)再次欣赏,听录音跟着试唱,注意第一、二句的休止符要唱得声断气连(达到基本会唱的要求)。

(四)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速度标记,又学了力度记号,更懂得了什么是美,什么是丑,我们应学习小姑娘热爱劳动、尊敬老人的美好心灵。

第四篇:《草莓》教学设计

《草莓》教学设计

作者:朝阳县羊山实验中学 李树锐

教学目标:

1、积累字词,理清作者思路,把握文章内容。

2、把握作者展开联想的构思之美;欣赏文章优美的语言。

3、学习作者由一事物引发丰富联想的写法,细读品味并且从文中得出启示。

4、体会作者因季节更替而触发的情思;热爱生命,珍惜生命,感悟生命的价值。教学重点:目标1.教学难点:目标2.教学方法:朗读、研讨。课型:新授课。课时数:2课时。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季节更替、生命演变,这是一个庄严而严肃的话题。作者却举重若轻,由一颗晚熟的草莓生发开去,娓娓道来,表现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生命的珍惜。这种构思方式很值得我们借鉴。

二、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草莓”,一是实指大自然中的草莓;二是虚指青春,这是“草莓”在文中的比喻义。

2、伊瓦什凯维奇(1894~1980),波兰诗人、小说家、剧作家。出身于乌克兰农村一个爱国家庭,1912至1918年在基辅一所大学学习法律和音乐。1919年发表第一部诗集,1927至1932年在外交部门工作,曾游历意大利、法国、西班牙等国。这期间发表的诗集《白天的书和黑夜的书》(1929)、《回到欧洲》(1931)、《1932年的夏天》(1933)等记述了诗人游历国外的各种感受,同时表达了作者的艺术观。长篇历史小说《红色的盾牌》(1934)以波兰11世纪社会为背景。剧本《诺汉特之夏》(1936)、《假面舞会》(1939)分别写肖邦和普希金的生平。他的作品语言朴质、流畅,情节引人入胜,心理描写细致入微。他曾三次获得波兰国家文学奖一等奖,1969年获得世界保卫和平委员会授予的约里奥•居里金质奖章,1970年获列宁奖金。

3、背景链接:这篇散文选自《世界散文随笔精品文库》,这是作者于九月,在田野散步,由一颗晚熟的草莓发出对季节更替、生命演变的联想,从而抒发了自己的感情。

4、学习生字:

枝柯(kē)璀璨(cuǐ càn)槲树(hú)盎然(àng)酣然(hān)硕大(shuî)沁人心脾(pí)弥漫(mí)韶华(sháo)禀赋(bǐng)赋予(yǔ)惴惴不安(zhuì)馨香(xīn)幻觉(huàn)似锦(jǐn)

5、理解生词。

6、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三、默读课文,理清条理:

线索:文章以草莓为线索关联全文。

全文共6段,可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1-3),写作者因季节更替而触发情思。

第1段:描写了九月田野里的天气、树木、天空、农村等景色,与下文第3段的描写形成对比。第2段:一颗晚熟草莓的发现把作者的思绪引向了六月,引出了下文。这一段是作者感情发生变化的关键,同时也引出了下文,起过渡作用。第3段:草莓的香味,使察觉几个月前的景色与现在的景色的不同,作者在不变中找到了变化。

第二部分(4-6),写作者对生命演变的联想和感悟。

第4段:与第1段相对应。第5段:与上文第3段相对应,抒发了作者对生活的热爱之情,表现了作者珍惜年华、积极进取的精神。第6段:结束全文,充满理趣,引导我们去回味,去联想,去思索,去感悟。

四、教师小结:

这篇散文由一颗晚熟的草莓引发对季节更替、生命演变的联想,表现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生命的珍惜之情,抒写了对流年似水、青春不再的感怀。文章情理相生,耐人寻味。

五、布置作业:研讨与练习一。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听写生字词。

2、中外名人话青春:

(1)、青春是一个短暂的美梦,当你醒来时,它早已消失无踪。——莎士比亚(2)、青春是一个普通的名称,它是幸福美好的,但它也充满着艰苦的磨练。

——高尔基

(3)、青春是美妙的,挥霍青春就是犯罪。——萧伯纳(4)、有许多人是用青春的幸福作成功的代价的。——莫扎特

二、细读品味,合作探究:

1、一颗晚熟的草莓引发了作者哪些联想?

明确:香甜的草莓把作者的思绪引回草莓最盛的六月时光,再从六月联想到眼前秋意渐浓的九月,由季节的变化联想到曾经拥有过的青年时光以及似水流年正悄无声息地改变着我们的心性和容颜,思想和感情。

2、通过联想作者抒写了怎样的思想和感情?

明确:抒发了作者对时光易失的感概,及对人生秋天的赞美,表达了作者珍惜年华、积极乐观的情怀。

3、试比较第1、3两段对九月景物描写的不同?

明确:第一段重在表现夏意正浓:天空像蓝宝石一样晶莹璀璨,挺拔的槲树生意盎然,到处欢歌笑语。

第三段却重在表现秋的气息:树是绿的,但只需吹一阵寒风,顷刻之间就会枯。天空是蔚蓝的,但不久就会变得灰惨惨;

4、从文章的思路看写作目的是什么?

明确:作者漫步在九月的田野:放眼四望,觉得“自从我们五月来到乡下以来,一切基本上没有变,依然是那些碧绿的树,湛蓝的天,欢快的心田。”但是马上“觉察到已不是六月”。作者在第一段描写完天空,树木的句子后都加上了一个“但”字,这样写的目的是为了启发人们思考,为了启发人们对这两个季节进行深入细致的比较,从而感受时间给大自然留下的印记,表现了季节更替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为下文对青春易失、生命演变的思考作铺垫。

5、文章第4、5两段与第1、3段是怎样照应的?

明确:课文第4、5段分别与上文1、3段相对应。第1段,面对九月的景物,以为“一切基本都没有变”,联想到第4段中的“常以为自己还是妙龄十八的青年”,“一切都没有发生任何的突变”。第3段的“草莓的香味形象使我想起,几个月前眼下是多么不一般”,联想到青春的空气,“与今天我们呼吸的已大不一般”。这样前后照应,条理更清晰。

三、品味语言:

1、“地晨新翻的玫瑰红的土块,有如一堆堆绿色的珠子,又如野草一般妖艳。”——这两个比喻很有创意。把新翻的土块,比作一堆堆垢子和野果,看了之后令人产生喜爱之情,也表现了这里一片充满生机制土地,更妙的是“妖艳”这个词经人以无限的遐想。

2、“树木是绿的,但只需吹第一阵寒风···只不过是由于天气异常的温暖。”——排比句式,写出了季节的更替,往往使人产生错觉,但世界时刻都在变化,万物众生都在走向成熟。

3、“一切都没有发生任何的突变···大凡已成为我们的禀赋的东西都经得起各种变化和时间的考验。”——由大自然的变化联想到了时光的稍纵即逝,由时间流逝联想到年华流逝,引起对人生的反思。

4、“每日朝霞变幻越来越深刻地改变着我们的心性和容颜,似水流年,彻底再造了我们的思想和情感。有所剥夺,也有所增添。”——作者没有消极地感伤时光的流逝,虽然时光改变了我们曾经年轻的心性和容颜,但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的思想成熟了,情感丰富了,生活的节奏从容不迫了。这方面失去了,其他方面我们收获了。

5、“然而,六月的气息已经一去不返了。”——它告诉我们,流年似水,青春不再,要珍惜我们的生命,热爱我们的生活。“六月的气息”象征着生机勃勃的青春时代,寄托了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和韶光流逝的感慨。

四、教师小结:

作者由一颗晚熟的草莓触动了情思,引发了丰富的联想,他告诉我们季节的更替、生命的演变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我们要很好地把握现在,去创造美好的未来。

五、布置作业:研讨与练习二。

六、板书设计:

4、草莓

九月草莓(韶华灿烂)——季节更替(似水流年)——生命情思(青春珍贵)

————季节更替不可抗拒,流年似水青春不再。

第五篇:《草莓》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运用的联想和由物及人、由物及理的象征手法。

2、体味生命在时光流转中不断成熟丰富的深刻哲理,珍惜过往,正视未来。

【教学重、难点】

1、理解和体味生活中“变”的人生况味。(重点)

2、理解不同时节的“草莓”的象征含义和联想的运用。(难点)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设想】

1、布置预习,课前让学生自行查阅解决有关文学知识,如作者、体裁等。课上先理清全文思路(或构思),形成初步的整体印象。

2、通过问题设置带动学生通读全文,把文章思路,进而体会全文联想的巧妙运用。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草莓》这个题目,同学看看可以写一些什么类型的文章?

可能有同学会认为《草莓》是托物言志的散文,或是赞美“草莓”的咏物散文,或是单纯的一篇说明性文章……

伊瓦什凯维奇的这篇文章题为“草莓”,作者的用意是什么?作者通过这篇文章主要想表达什么主题思想?

明确:“草莓”只是引起作者情感波澜的触媒,作者的意图是借“草莓”这一自然界的变化,阐明对人生的变化的感悟。

二、整体探究主旨

学生通过复读思考,自由讨论。

明确:1、自然与社会都处在无时不在的“变”的过程中。“不变”是错觉,“变”是必然。对青春易老,岁月易逝有赶上悲叹。(表层)

2、通过展示人生四季的不同风景,写出时光赋予生命的不同色彩和形态。作者有对时光流逝的慨叹,更有对生命在时光流转中不断成熟丰富的喜悦,珍惜过往,正视未来,是作者寄寓的生活哲理。(深层)

三、围绕问题,品读课文

1、问题:一颗普通的草莓怎样引发作者想到自然的变化,再由自然的变化想到人生的变化?(思路探究)

(提示:也就是说,它们有着某些共同之处和联系,可联系文本解读。)

2、问题:为什么以“草莓”为题?六月草莓与九月草莓的象征含义是什么?(主旨把握)

3、问题:开篇为什么不从草莓起头,而渲染“夏意正浓”?结语的作用(表达效果)是什么?你如何理解?(表达效果示例)

……

1、明确:这是一颗晚熟的草莓,在它身上融合着“不变”与“变”的因子,“不变”是因为它带有六月的香甜芬芳,“变”是因为它拥有九月的成熟,与“真正的六月草莓的那种妙龄十八的馨香”已有所不同;

由草莓的“不变”与“变”,联想到自然中六月与九月的“不变”与“变”,抓住树木、太阳、天空、空气、鸟儿以及人们的欢笑,“但”字突现自然界的“不变”与“变”;由自然界六月与九月的“不变”与“变”联想到象征着人生命中两个截然不同的季节——春季和秋季,由此想到人生的“不变”与“变”:“不变”的爱好、思想、感情等美好的时光和回忆,“变”的是与“青春时代”不同的空气、时光以及时光赋予的不同的人生——心性和容颜、思想和情感、思虑、生活、经验、信仰和理性。作者通过这种联想,领悟到“变”是一种永恒,对过去应该珍视,但更要正视未来,因为生命成长的希望在前面。

2、明确:文章最后一层意思:六月的气息“虽然曾经使我们惴惴不安,却浸透了一种不可取代的香味,真正的六月草莓的那种妙龄十八的馨香。”香味浓郁的六月草莓象征着生气蓬勃的青春时代,寄托着作者对过去生活的热爱和对时光流逝的感慨;而成熟的九月草莓象征一种日益丰富成熟的人生,它失去了以往的一些外在香味,但含在嘴里让人越品尝越有滋味。

3、明确:开篇“一切基本上都没有变……”给人以“不变”的幻觉,其实从秋天的成熟也暗示了“变”,暗示大地每时每刻都在更新。与下面意外的发现“晚熟的硕大草莓”的“变”形成回转的笔锋

在结构布局上,结尾的设置给人一种节奏感,尺水兴波,对景物特征的细微描写增添诗情画意之美,回味文章寄寓的生活的哲理——生命之“变”会给人带来不安,但唯有“变”才能让人生丰富,让生命成熟,让馨香不随时光流逝而永葆。珍视过去,正视未来吧。

四、教师结尾点评

通过对本文的学习,让我想起《匆匆》里的一句话:“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杨柳枯了候,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

五、拓展阅读

朱自清《匆匆》

张洁《我的四季》(附一篇)

我的四季

张洁

生命如四季。

春天,我在这片土地上,用我细瘦的胳膊,紧扶着我锈钝的犁。深埋在泥土里的树根、石块,磕绊着我的犁头,消耗着我成倍的体力。我汗流浃背,四肢颤抖,恨不得立刻躺倒在那片刚刚开垦的泥土之上。可我懂得我没有权利逃避,在给予我生命的同时所给予我的责任。我无须问为什么,也无须想有没有结果。我不应白白地耗费时间。去无尽地感慨生命的艰辛,也不应该自艾自怜命运怎么不济,偏偏给了我这样一块不毛之地。我要做的是咬紧牙关,闷着脑袋,拼却全身的力气,压倒我的犁头上去。我绝不企望有谁来代替,因为在这世界上,每人都有一块必得由他自己来耕种的土地。

我怀着希望播种,那希望绝不比任何一个智者的希望更为谦卑。

每天,我望着掩盖着我的种子的那片土地,想象着它将发芽、生长、开花、结果。如一个孕育着生命的母亲,期待着自己将要出生的婴儿。我知道,人要是能够期待,就能够奋力以赴。

夏日,我曾因干旱,站在地头上,焦灼地盼过南来风,吹来载着雨滴的云朵。那是怎样地望眼欲穿、望眼欲穿呐!盼着、盼着,有风吹过来了,但那阵风强了一点,把那片载着雨滴的云吹了过去,吹到另一片土地上。我恨过,恨我不能一下子跳到天上,死死地揪住那片云,求它给我一滴雨。那是什么样的痴心妄想!我终于明白,这妄想如同想要拔着自己的头发离开大地。于是,我不再妄想,我只能在我赖以生存的这块土地上,寻找泉水。

没有充分地准备,便急促地上路了。历过的艰辛自不必说它。要说的是找到了水源,才发现没有带上盛它的容器。仅仅是因为过于简单和过于发热的头脑,发生过多少次完全可以避免的惨痛的过失——真的,那并非不能,让人真正痛心的是在这里:并非不能。我顿足,我懊悔,我哭泣,恨不得把自己撕成碎片。有什么用呢?再重新开始吧,这样浅显的经验却需要比别人付出加倍的代价来记取。不应该怨天尤人,会有一个时辰,留给我检点自己!

我眼睁睁地看过,在无情的冰雹下,我那刚刚灌浆、远远没有长成的谷穗,在细弱的稻杆上摇摇摆摆地挣扎,却无力挣脱生养它,却又牢牢地锁住它的大地,永远没有尝受过成熟是什么一种滋味,便夭折了。

我曾张开我的双臂,愿将我全身的皮肉,碾成一张大幕,为我的青苗遮挡狂风、暴雨、冰雹……善良过份,就会变成糊涂和愚昧。厄运只能将弱者淘汰,即使为它挡过这次灾难,它也会在另一次灾难里沉没。而强者会留下,继续走完自己的路。

秋天,我和别人一样收获。望着我那干瘪的谷粒,心里有一种又酸又苦的'欢乐。但我并不因我的谷粒比别人干瘪便灰心或丧气。我把它们捧在手里,紧紧地贴近心窝,仿佛那是新诞生的一个自我。

富有而善良的邻人,感叹我收获的微少,我却疯人一样地大笑。在这笑声里,我知道我已成熟。我已有了一种特别的量具,它不量谷物只量感受。我的邻人不知和谷物同时收获的还有人生。我已经爱过,恨过,欢笑过,哭泣过,体味过,彻悟过……细细想来,便知晴日多于阴雨,收获多于劳作。只要我认真地活过,无愧地付出过。人们将无权耻笑我是入不敷出的傻瓜,也不必用他的尺度来衡量我值得或是不值得。

到了冬日,那生命的黄昏,难道就没有什么事情好做?只是隔着窗子,看飘落的雪花,落漠的田野。或是数点那光秃的树枝上的寒鸦?不,我还可以在炉子里加上几块木柴,使屋子更加温暖;我将冷静地检点自己:我为什么失败,我做错过什么,我欠过别人什么……但愿只是别人欠我,那最后的日子,便会心安得多!

再没有可能纠正已经成为往事的过错。一个生命不可能再有一次四季。未来的四季将属于另一个新的生命。

但我还是有事情好做,我将把这一切记录下来。人们无聊的时候,不妨读来解闷,怀恨我的人,也可以幸灾乐祸地骂声:活该!聪明的人也许会说这是多余;刻薄的人也许会敷衍出一把利剑,将我一条条地切割。但我相信,多数人将会理解。他们将会公正地判断我曾做过的一切。

在生命的黄昏里,哀叹和寂寞的,将不会是我!

概述人生四季的象征意义,谈谈作者的人生信念和人生态度。

人生的春季是生活艰辛但仍充满希望;夏天是历经磨难仍不放弃;秋天是感悟收获但不后悔;冬天是人生黄昏仍老有所为。/春季,播种希望;夏天,战胜磨难;秋天,感悟收获;冬天,发挥余热。

从文中可以看到作者的执着追求的人生信念和永不退缩的人生态度。

附:

伊瓦什凯维奇简介(1894—1980)波兰诗人、小说家、剧作家。出身于乌克兰农村一个爱国家庭,1912至1918年在基辅一所大学学习法律和音乐。1919年发表第一部诗集,同时在华沙和杜维姆、斯沃尼姆斯基等组织“斯卡曼德尔”诗社。1927至1932年在外交部门工作,曾游历意大利、法国、西班牙等国。这期间发表的诗集《白天的书和黑夜的书》(1929)、《回到欧洲》(1931)、《1932年的夏天》(1933)等记述了诗人游历国外的各种感受,同时表达了作者的艺术观。长篇历史小说《红色的盾牌》(1934)以波兰11世纪社会为背景。剧本《诺汉特之夏》(1936)、《假面舞会》(1939)分别写肖邦和普希金的生平。他战前的作品常表现出孤独感,以普通人的遭遇来反映时代的面貌,有时流露出悲观主义情调。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曾任波兰议会议员、保卫和平者委员会主席和作协主席。他的诗集《另外的生活》(1938)、《奥林匹克颂》(1948)揭露德国法西斯屠杀各国人民的罪行。《秋天的辫子及其他诗歌》(1954)、《阴暗的小道》(1957)、《明天收割节》(1963)、《一整年》(1967)等,表现了诗人对祖国、生活、大自然和人类文化遗产的热爱之情。中短篇小说集以《新的爱情及其他短篇小说》(1946)、《老砖瓦厂》(1946)、《意大利短篇小说》(1947)、《1918至1953年短篇小说集》(1954)、《菖蒲及其他短篇小说》(1960)、《关于狗、猫和魔鬼》(1968)等写得较为成功。中篇小说《圣女约安娜》(1943)描写17世纪波兰修道院的生活,1961年被改编成电影。长篇小说《荣誉和赞扬》(1956~1962)描写波兰贵族地主和其他阶层人物的命运,反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初至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波兰的生活。此外还著有关于肖邦和巴赫的评传等。他的作品语言朴质、流畅,情节引人入胜,心理描写细致入微。他曾三次获得波兰国家文学奖一等奖,1969年获得世界保卫和平委员会授予的约里奥-居里金质奖章,1970年获列宁奖金。

【《草莓》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1.草莓作文

2.作文草莓

3.种草莓的作文

4.我爱草莓作文

5.作文:摘草莓

6.有关草莓的作文

7.关于草莓作文

8.摘草莓的作文

9.写草莓的作文

下载《草莓》教学设计_1word格式文档
下载《草莓》教学设计_1.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草莓》教学设计(精选五篇)

    《草莓》教学设计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以计划和布局安排的形式,对怎样才能达到教学目标进行创造性的决策,以解决怎样教的问题。那么应当......

    《分草莓》教学设计

    第四届“悦读教材”主题活动暨2015寒假教师网络冬令营 二年级下册《分草莓》悦读分享 分享人:张燕分享时间:2015年2月9日晚8:00 分享地点:新世纪小数网络工作室(183440929) 活动主......

    《分草莓》教学设计及反思

    分草莓(试商方法) 教学目标: 1、探索有余数除法的试商方法,积累有余数除法的试商经验。 2、用有余数除法的有关知识,联系实际解决简单的问题,体验成功的喜悦。 3、使学生养成良好......

    二年级《分草莓》教学设计

    《分草莓》教学设计 西安国际陆港第一小学 范云龙 【教材分析】 本节课通过平均分数目较大的物体,引导学生经历的试商过程,积累试商的经验,逐步达到熟练。 【教学目标】 1.引......

    分草莓教学设计(5篇)

    分草莓教学设计 本资料为woRD文档,请点击下载地址下载全文下载地址编写者 徐晶 执教者 徐晶 执教时间 XX年3月6日 星期四 版 本 北师大版 学 科 数学 册 数 第四册 单 元 一......

    二年级数学.doc分草莓教学设计

    二年级数学《分草莓》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课本第5—6页“分草莓”及“试一试”、“算一算”、〃练一练”练习题. 教材分析: 本节课通过平均分数目较大的物体,引导学生经历的试商......

    《草莓》教案-教学教案(推荐)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3.通过本课教学,应使学生了解时间是宝贵的,生命的演进是大自然的规律,它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青春岁月是人一生中最值得回味的;教导学生要珍惜现在的宝贵......

    种草莓 教学案例

    《种草莓》教学案例 《种草莓》是湘教版小学三年级的一篇课文。其中描写草莓的形状、颜色、味道的语段是语言学习的典型范例。今年上期我教学这篇课文时,为了培养学生的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