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27 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学案新人教版

时间:2019-05-12 19:19:4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27 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学案新人教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27 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学案新人教版》。

第一篇: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27 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学案新人教版

记承天寺夜游

作者和作品简介:

本文作者苏轼(1037-1101),字子瞻,自号东坡居士,眉山人。他写的诗、词、散文达到了北宋时期的最高水平,是我国文学史上一位成就卓著的作家。苏轼的文学才能是多方面的,在书法、绘画方面也负盛名。他一生创作了大量的诗、词和散文,仅词留下来的就有340多首。他的词开创了一个新的流派。即与婉约派双峰并峙的豪放派。苏词是以新的面貌出现的,表现为题材新、形式新、风格新,多具有豪壮、雄夸的风格,使词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苏词的影响深远,南宋时辛弃疾一派词人直接受其启迪,直到清初的“词兴中兴”是,仍有人效仿。苏轼的作品被编入《苏东坡集》。

这篇文章选自《东坡志林》。写本文时,苏轼已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是一个有名无实的官。中心思想和写作特点:

本文前段叙寺庭步月。中段“如积水空明”、“藻荇交横”,描状月光的澄澈,是实感而来,令人宛然如见。末段惋惜无人赏月。暗示世人大都汲汲于名利,为俗务所累,意思虽然平常,可说得含蓄,绕有余味。

文言译注及评析: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未寝,相与步中庭。

【译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里,(我)解开衣裳准备睡觉,看见月光照进堂屋的门户,便很高兴地起来走动。因为想到没有可以共同游乐的人,于是我就来到承天寺寻找张怀民。怀民也没有睡,我们便一起在院子里散步。

【评析】交代了时间,地点和夜游原因。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评析】描绘庭中月光的澄澈。

【译文】月色洒满庭院,如水一般,清澈透明,水中水藻、荇菜交叉错杂,原来那是竹子,柏树的影子。

何夜无月,何处无松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译文】哪个夜晚没有月光?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只不过少有像我们这样的闲人罢了。【评析】惋惜无人赏月。一词多义: 与:

(1)未受有能与其奇者(欣赏)(2)念无与为乐者(和)书:

(1)答谢中书书(信)

(2)答谢中书书(与“中”合为官职)

第二篇:短文两篇记承天寺夜游和答谢中书书知识点最新整理

《答谢中书书》知识梳理

一、文学常识。

本文选自《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全梁文》作者陶弘景,字通明,号华阳隐居,南朝梁(朝代)著名文学家、思想家、医药家被称为山中宰相,著有《陶隐居集》。

二、重点字词。.山川之美:的。

谈:谈论,欣赏。交辉:交相辉映。青林翠竹:青葱的树木,翠绿的竹丛。【四时】四季。

具备:都。

晓雾:早晨。歇:消散

颓:坠落。沉鳞:潜游在水中的鱼。鳞,借代鱼。

【竞跃】争相跳跃。

竞,争相。

实是 :实在。

【复】再

与(yù):参与,这里指欣赏

自康乐:从。

三、重点句子翻译。

1.高峰入云,清流见底: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 2.两岸石壁,五色交辉:两岸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3.青林翠竹,四时俱备: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长存

4.晓雾将歇,猿鸟乱鸣: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

5.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争相跳出水面.6.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景色了.三理解性默写。

1、总领全文的句子: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2、俯视的句子:清流见底。

仰视的句子:高峰入云。

3、平视的句子:.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4、描写晨景的句子:.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5、描写傍晚景色的句子: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6、对这幅清丽自然有声有色江南山水画赞美的句子:实是欲界之仙都。

7、表现作者自豪之情的句子: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8、最能体现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四、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记承天寺夜游》知识梳理

一文学常识。

作者:苏轼,北宋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书画家。苏轼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并称“三苏”,唐宋八大家之一。学过他的诗词有《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浣溪沙》。

二、重点字词解释。

解衣:脱。

月色入户:门。

欣然:高兴的样子。念:考虑,想到。寝:睡。相与:共同,一起。中庭:院子。

空明:形容水的澄澈。闲人:清闲的人

。遂至:于是。至:到。

交横:交错,纵横。盖:原来是。但:只是。

耳:罢了。

三、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我脱了衣服,打算睡觉,这时月光照进门里,我高兴地起来走到户外。

2、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张怀民也没睡,于是我们一起在庭院中散步。

3、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月光照在庭院中,如积了水一样空明澄澈,水中藻和荇交错、纵横,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

4、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哪一夜没有月亮呢?哪里没有竹子和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的“闲人”罢了!

5、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明:想到没有可以交谈取乐的人,于是到承天寺去寻找张怀明。

四、填空

1、文中描写月光美景的语句是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表达作者微妙复杂的感情语句(主旨句)是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五、结构和主题。

(一)第一层:(从元丰到中庭)叙述作者欣然起行,庭院漫步。

第二层:(从庭下到竹柏影也)描绘月夜庭中美景

第三层:(从何夜到最后)

(二)主题:本文表现了作者旷达的胸襟和积极乐观的情怀。

六、问答题。

1、找出文章的议论句,并说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的思想感情?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1)贬谪悲凉。(2)人生感慨。(3)赏月喜悦;(4)漫步悠闲。

2、你是如何理解文中“闲人”的含义?A清闲的人,并非指闲极无聊,无所事事的人。B具有闲情雅致的人C包含了作者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心境。

七、欣赏:“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这一段写出了月光和竹柏倒影的什么特点?点染出一个怎么样美妙的境界?

(此句用比喻手法写出了月光的清澈透明,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亦真亦幻的美妙境界。)分享:

第三篇:《短文两篇》《记承天寺夜游》《答谢中书书》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两篇短文的作者及写作背景,便于理解作者丰富微妙的思想感情。2.了解两篇短文的思想内容,并背诵并默写两篇短文。能力目标

1.重视诵读,在读的过程中把握文意,逐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2.品味文章画面的精美、语言的精练及布局的匠心,提高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德育目标 1.学习《记承天寺夜游》,感受作者热爱生活的情怀,学习他面对逆境达观处世的从容心态。2.学习《答谢中书书》,感受作品中的纯净美好,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感受作品优美的意境。●教学难点 1.《记承天寺夜游》中“闲人”的含义。2.《答谢中书书》画面布局的巧妙。●教学方法

诵读教学法。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描绘了一幅庭院月夜小景,语言朴素自然,富有诗情画意;陶弘景《答谢中书书》描绘了优美的山川景色,语言精美,描写生动。教师应指导学生朗读,读准字音,读通文句,读出节奏、韵律、情调,在诵读中仔细品味文章的语言,深入作品意境,获得美的享受。教学中宜以朗读和背诵带动其他教学环节。●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师生共同赏读《记承天寺夜游》。指导朗读,整体感知文意,理清背诵思路;赏析文中写景的文字,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比较所学的文章,找出所学过的描写月色的语句,并学着仿写,提高学生的比较、写作能力。【教学步骤】

一、导入

用音乐《月亮代表我的心》引入,设置感情基调。

列举“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等名句,体会在文人笔下的“月之情,夜之意”

二、预习

学生根据自己所学的知识,简介作者,老师再简单介绍一下写作背景

三、正课 1.朗读

朗读课文后,把握节奏,师生互读,相互品评。然后学生找出写月的词句,并赏析,比较。2.赏析写景的妙句 重点:“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结合本册的所学的课文,试找出写月的语句。◇《芦花荡》:

“月明风清的夜晚,人们的眼再尖利一些,„„像一片苇叶,奔着东南去了。” “弯弯下垂的月亮,浮在水一样的天上。” ◇《核舟记》:“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析:用水的清,夜的朗,反衬月的明)3.分析课文,把握重点字词,深入了解 时间:十月十二日夜 地点:承天寺月色入户 叙事叙述

人物:“我”与张怀民欣然寻乐 缘由:月色入户 月色:空明月光如水 写景描写

水中:藻、荇→竹柏倒影天地一色 夜——--闲时贬谪的悲凉 欣然——闲游自我的抚慰

抒情心境:闲忙议论赏月的欣喜 步——--闲情排遣的达观 吾两——闲人远大的抱负

★让学生代入苏轼的角色,用自己的话或用日记的形式复述课文。4.根据提示,背诵课文

(时间、缘由、地点、人物、写景、抒情)5.小结

突出苏轼坦荡、旷达、笑对人生的生活态度,学习他从容应对苦难的人格魅力。

四、反馈

▲搜集古今中外咏月的诗文

(让学生在书签上写下喜欢的咏月诗句送给自己的好友)

▲仿写(如所学过的课文《春》最后的三段,运用比喻、排比的修辞)月亮像一位饱经风霜的老人,不紧不慢地梳理着白花花的月光。月亮像一个新娶来的媳妇儿,羞答答地钻进树叶子里藏起来。

月亮像一个含羞的少女,一会儿躲进云间,一会儿又撩开面纱,露出娇容。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师生共同赏读《答谢中书书》。指导朗读,力求美读课文;在反复诵读中,整体感知文意;激发学生想象,再现画面,引导学生感受文章的诗情画意;背诵课文;深入研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学步骤】

一、导入课文

让学生闭眼用心去感受“山青、水秀、天蓝、地暖”的景致画面,导入新课。

二、作者及文体介绍 陶弘景的简介、“书”这种文体的相关知识。

三、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整体把握课文

多媒体显示优美的山水图画,教师配乐朗读,并提示朗读节奏。【重点:品味四字句的节奏,再让学生朗读】 ★多媒体显示课文脉络,指导学生背诵 总引-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仰视--------高峰入云

四季常景俯瞰--------清流见底

写景平视--------两岸石壁、青林翠竹 晓雾将歇 日变景 夕日欲颓

抒情----------------欲界之仙都

四、要求学生根据课文内容,想象文中的画面,并体会文章的意境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脑海中出现的画面,其余的同学补充、评价;然后,老师用多媒体显示山水相映图,石壁翠竹图、晨晖、夕照,激发学生想象(归纳:

山水相映之美------高峰入云清澈见底

意境美色彩相配之美------两岸石壁青林翠林沉醉山水愉悦之情 晨昏变化之美------晓雾将歇夕日欲颓

五、小结

突显课文“文中有画,画中有情”的特点,表现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六、布置作业

▲在文中选择你最喜欢的一幅画面,写一段赏析的文字。

第四篇:八年级语文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 记承天寺夜游)练习题

八年级语文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 记承天寺夜游)练习题 作 业 导 航

1.理解两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2.把握两篇文章的语言特点 3.掌握文言词语的用法

一、基础部分

1.《记承天寺夜游》选自《_________________》,作者_______________,字____________,号_________________。北宋_______家,_______家。和父亲_______、弟弟_________________同列于“唐宋八大家”,合称“_______________”。

2.下列加粗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五色交辉(交相辉映)晓雾将歇(消散)B.夕日欲颓(坠落)沉鳞竞跃(争相跳)C.月夜入户(窗户)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和)D.相与步于中庭(共同,一起)但少闲人(只是)3.翻译句子。

(1)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2)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3)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4)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一)阅读下列文段,完成4~8题。答谢中书书 陶弘景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4.“书”的意思是________,“答谢中书书”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找出统领全文的句子。

6.下边两个句子各用了什么修辞手法?(1)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2)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7.本文分_______层,写出各层大意。8.写出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阅读下列文段,完成9~12题。记承天寺夜游 苏 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9.找出文中的比喻句、拟人句、反问句。

10.把全文划为三层,并写出各层大意。

11.古人爱把竹柏比作君子,比作好友。苏轼写竹柏的用意是什么?

12.找出文中的议论句。这些句子表现了苏轼怎样的心境(结合苏轼被贬的情况)?

二、提高部分

阅读下文,完成13~17题。

[甲]竹之始生,一寸之萌耳,而节叶具焉。自蜩蝮蛇蚹,以至于剑拔士导者,生而有之也。今画者乃节节而为之,叶叶而累之,岂复有竹乎?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遂,以追其所见,如兔起鹘落,少纵则逝矣。与可之教予如此,予不能然也,而心识其所以然。

[乙]江馆清秋,晨起看竹,烟光日影露气,皆浮动于疏枝密叶之间。胸中勃勃遂有画意。其实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因而磨墨展纸,落笔倏作变相,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也。总之,意在笔先者,定则也。

13.解释下列句中加粗的词。

(1)而节叶具焉 具:________(2)节节而为之 为:________ 14.[甲]文中包含了两个成语,请写出一个,并解释它的意思。答:成语是:____________ 这个成语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乙]文中说“意在笔先”,[甲]文中也有文字说的是这个意思,请将这些文字找出来,写在下边。

答:这些文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超过11个字)16.[甲]文中作者明确指出了当时画竹的毛病,这些毛病是什么?请用原文中的语句作答。

答:这些毛病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超过12个字)

17.选出对[甲][乙]两文意思理解分析不正确的项(有几项选几项)()A.[甲]文的主旨在于揭示手不能画出胸中之竹的原因,[乙]文的主旨在于阐明画竹的“定则”。

B.[甲]文强调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方能“振笔直遂”,[乙]文主张画竹应“意在笔先”。两文作者见解一致,观点相同。

C.[甲]文主张画竹先要静观默察,烂熟于心,才能一气呵成;[乙]文阐明了“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三者的关系,两文都道出了艺术的真谛。D.“胸中之竹”源于“眼中之竹”,画者“手中之竹”又并非完全是“胸中之竹”,这是说艺术创作与现实生活的关系,[甲][乙]两文都蕴含了这样的道理。

三、试一试

18.人们常把“松、竹、梅”称为“岁寒三友”,请写出它们所比喻的高贵品质。

短文两篇·自学评估

达标训练

1.给加粗字注音。

①夕日欲颓 ②未复有能与奇者 ③藻、荇交横 2.解释加粗字。

①五色交辉: ②晓雾将歇: ③夕日欲颓: ④沉鳞竞跃:

⑤念无与为乐者: 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⑦相与步于中庭: ⑧庭下如积水空明: 3.填空。

①《答谢中书书》作者是南北朝时南朝的____________。

②《记承天寺夜游》是___________代诗人___________所写,他与其父、其弟合称为“____________”。

能力提高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

天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全承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行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1.文中画线处应填的句子是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

2.“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此句描写的对象是___________,“藻、荇”、是指___________,此句运用了___________的修辞手法。3.翻译下列句子。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4.“怀民亦未寝”中“寝”的读音是___________,意思是___________,成语___________中有这个字,就作这个意思讲。

5.文中最能表现作者自豪自慰又惆怅悲凉心境的句子是哪一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开放探究

试比较下面两段文字在写景抒情上的异同。

(一)答谢中书书 陶弘景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二)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皆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节选自范仲淹《岳阳楼记》)参考答案 【达标训练】 1.①tuí②yù③xìng 2.①交相辉映 ②消散 ③坠落 ④潜游在水中的鱼 ⑤考虑、想到 ⑥参与,这里指欣赏 ⑦共同,一起 ⑧形容水的澄澈 3.①陶弘景 ②宋 苏轼 三苏

【能力提高】

1.何夜无月 何处无竹柏 2.月光 竹柏影 比喻

3.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一样清闲而有雅趣的人。4.qǐn 友好亲睡觉,废寝忘食等。5.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开放探究】

写景上都写令人赏心悦目之景,但前者是融天下美景于一文,而后者是洞庭湖一处之景。抒情上都抒发欣喜之情,但前者表达酷爱自然,归隐林泉的志趣,后者则表达迁客骚人宠辱皆忘的愉悦之情。

短文两篇·综合能力测试

一、为下列字注音

颓()鳞()遂()荇()

二、填空

1.《答谢中书书》的作者是________,字通明,号________。题目中的第二个“书”字的意思是________。

2.《记承天寺夜游》选自《 》,作者是________,字子瞻,号________,是________朝的________家。他与父亲________、弟弟________合称为“________”,都被列入“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中。

三、根据课文内容,在括号内填上恰当的词,并在横线上解释该词 1.两岸石壁,五色():________________ 2.晓雾将():________________ 3.()竞跃:________________ 4.未复有能()其奇者:________________

四、阅读

(一)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文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1.解释下列词语。念: 遂: 盖: 但:

2.上文贯穿全文的线索是________,描写月夜庭中景色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3.上文共分三层:第一层,记事,交代了________________; 第二层,写景,写了________________;第三层,抒情,抒发了________________。

4.本文结尾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怎样理解作者这种心情?

(二)游白水书付过

苏轼 绍圣元年十月十二日,与幼子过游白水佛迹院。洛于汤池,热甚,其源殆(差不多,大概)可熟物。循山而东,少北,有悬水百仞。山八九折,折处辄为潭,深者缒(zhuì,用绳子拴住人或东西从上往下送)石五丈不得其所止。雪溅雷怒,可喜可畏。山悬有巨人迹数十,所谓佛迹也。

暮归倒行,观山烧,火甚。俯仰度数谷,至江,山月出,击汰(水波)中流,掬弄珠璧。

到家,二鼓,复与过饮酒,食余甘(也叫油柑,食用)煮菜。顾影颓然,不复甚寐。书以付过。东坡翁。1.解释下列加粗词语。

(1)其源殆可熟物:(2)循山而东:(3)折处辄为潭:(4)顾影颓然:(5)不复甚寐:(6)书以付过:

2.翻译句子:山悬巨人迹数十,所谓佛迹也。

3.请写出作者与其幼子苏过出游的时间和地点以及到家的时间。时间: 地点:

4.文中哪些语句描写了潭中水?

5.作者为什么会“不复甚寐。书以付过”?

【参考答案】

一、tuí lín suì xìng

二、1.陶弘景;华阳隐居;信 2.东坡志林;苏轼;东坡居士;宋;文学;苏洵;苏辙;三苏

三、1.交辉:交相辉映。2.歇:消散。3.沉鳞:潜游在水中的鱼。4.与:参与,这里指欣赏。

四、(一)1.想,考虑;于是,就;原来是;只。2.月色(或月光);“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3.赏月散步的时间、原因;月下庭中景物;对月光、竹柏疏影的感触。4.既有欣喜愉悦,又有落寞孤寂的心情。这是因为苏轼政治上失意,内心苦闷,才纵情山水,在江山月夜中找到美景寄托自己的苦闷;另一方面大自然给了作者无穷的愉悦,令作者陶醉,远离人间世俗,使作者感到了世人难以得到的满足和自慰。

(二)1.(1)它的源头(2)沿着(3)是(4)看,看到(5)睡(6)写 2.山岩上有几十个像巨人的脚印,就是人们所说的佛迹。3.时间:出游——绍圣元年十月十二日;到家——二鼓。地点:白水山佛迹院。4.“深者缒石五丈不得其所止”,“雪溅雷怒” 5.作者对白天所见的景色印象深刻,被那优美的景色陶醉,因而不能入睡,故写下此文交给幼子苏过。

1.填空题。

《答谢中书书》作者________,字通明,号________,有《________》。

2.默写课文。

________,猿鸟乱鸣;夕日欲颓,________。

3.判断下列说法的正确与否,对的打“√”,错的打“×”。A.“月色入户”把月光拟人化,写得自然而生动。月光似乎懂得这位迁客的寂寞无聊,主动地与他作伴,有意慰藉我们这位失意的诗人。

()

B.“念无与为乐者”写出作者被贬期间难寻知己,迫不得已才去找了一下正好也睡不着的叫张怀民的人。

()

C.“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短短三句话,没有写一个月字,却无处不是皎洁的月光。作者采用的是动静结合,正面形容与侧面烘托相结合的方法。

()

D.“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寥寥数语,感慨深长。它包含着作者宦海沉浮的悲凉之感和由此领悟到的人生哲理,在痛苦中又得到某种慰藉的心情。

()

(一)语段点将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

①遂至承天寺:________。②积水空明:________。③盖竹柏影也:________。④但少闲人:________。

2.“庭下如积水空明”是一个比喻句,从前后文来看,这个比喻句的本体是________。

3.文中写“竹柏影”,实际上是从侧面描写________。4.本文的语言有何显著特征?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迁移过关

与朱元思书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返。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1.给加粗字注音。

缥碧()夹岸()轩邈()鸢飞()经纶()窥谷()2.用原文语句填空。

①作者对富春江总的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写水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写水急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④从听觉写景色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⑤文中议论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下列句中未用对偶这一手法的一项是

()

A.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B.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C.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返。D.夹岸高山,皆生寒树。4.下列说法中有错误的一项是

()

A.“与朱元思书”中的“书”是作者写的信,“猛浪若奔”的“奔”为奔驰之意,“一百许里”的“许”表约数,“左右”的意思。

B.从结构上看,本文为总分结构,第一段总写富春江山水的特点,然后分别具体描绘异水和奇山。

C.作者在表现山奇时,一写山高,二写谷深,三写林密。D.“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返”一句流露出作者厌恶官场、超脱尘世的清高思想,同时又反衬出大自然的诱人魅力。

答案:1.陶弘景华阳隐居 陶隐居集 2.晓雾将歇 沉鳞竞跃 3. A.√ B.×C.√ D.√

(一)1.①于是就 ②形容水的空无澄澈 ③原来是 ④只,只是 2.月光3.月光的轻盈荡漾 4.语言朴素自然,富于诗情画意

(二)1.piǎo jiá xuān yuān lún kuī 2.①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②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③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④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⑤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返 3.D 4.A

第五篇: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

姚家军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一些文言实词、虚词。3.了解两篇短文的思想内容。4.背诵并默写两篇短文。能力目标

1.重视诵读,在读的过程中把握文意,逐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力能 3.品味文章画面的精美、语言的精练及布局的匠心所在,提高学生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德育目标

1.学习《答谢中书书》,感受作品中大自然的纯净美好,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 感情。

对逆境达观处世的从容心态。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感受作品优美的意境,体会作品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1.《答谢中书书》画面布局的巧妙。2.《记承天寺夜游》中“闲人”的含义。

●教学方法

1.诵读教学法。陶弘景《答谢中书书》描绘了优美的山川景色,语言精美,描写生动;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描绘了一幅庭院月夜小景,语言朴素自然,富有诗情画意。教师应指导学生朗读,读准字音,读通文句,读出节奏、韵律、情调,在诵读中仔细品味文章的语言,深入作品意境,获得美的享受。教学中宜以朗读和背诵带动其他教学环节。

●教具准备

多媒体、录音机、示范朗读磁带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你们觉得我们周围的一切美吗?也许你忙碌于繁重的学业中,无暇欣赏,但当你抬头远望的一刹那,你会感到窗外的一切是那样的美好。天的晴明,地的广袤,山的挺拔,树的健壮„„无不让你心动神摇。今天我们学习的《答谢中书书》就是一幅怡神悦 性的山水画轴,让我们一同去欣赏。多媒体显示:

陶弘景(452~536),字通明,南朝梁时丹徒秣陵(今江苏省江宁县)人。他曾经担任诸王的侍读,因看透了混浊的人世,后隐居句曲山,可是“国家每有吉凶征讨大事,无不前以咨询,月中常有数信,时人谓为‘山中宰相’”。谢中书即谢征,字元度,陈郡阳夏人,曾作中书鸿胪,所以称之为谢中书。陶弘景给谢征的这封回信,称道江南山水之美,笔笼 山川,纸纳四时,文辞清丽,为六朝山水小品名作。南北朝时,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因而他们在书信中常常描山绘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如吴均的《与顾章节》《与朱元思书》、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都属于此类。

下载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27 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学案新人教版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27 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学案新人教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教案[大全五篇]

    短文两篇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积累文言词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整体感知内容大意,体会文章的语言特色。 2、过程与方法:学生反复诵读,理解感悟,进入文本情景交融的境界。 3、......

    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1.掌握常用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大意。 3.指导朗读,熟读成诵,培养学生的文言语感。教学重点:积累文言词语,学习写景状物的方法。引导学生感受作品优美的意境,体会作品中流露的......

    《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 记承天寺夜游)练习题及参考答案

    一、基础部分1.《记承天寺夜游》选自《_________________》,作者_______________,字____________,号_________________。北宋_______家,_______家。和父亲_______、弟弟_________......

    《三峡》《记承天寺夜游》《答谢中书书》

    《三峡》《记承天寺夜游》《答谢中书书》练习题 《三峡》 1 基本知识* 文学常识《三峡》选自 。三峡, 、 和 的总称,在长江上游重庆奉节和湖北宜昌之间。作者 (466或472-527)......

    《记承天寺夜游》《答谢中书书》教案范文

    短文两篇(《记承天寺夜游》《答谢中书书》) 《答谢中书书》 教学目标: 1、 背诵并默写课文。 2、 品味、积累写景的优美语言。 3、 理解作品意境,体会文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答谢中书书 记承天寺夜游 练习题

    答谢中书书 记承天寺夜游 练习题 一.基础知识演练 1.注音 颓( )鳞( )遂( )荇( )与( )奇者藻、( )荇( ) 2.根据课文填空并解释字词。 两岸石壁,五色( ):________________ 晓雾将( ):______________......

    答谢中书书_记承天寺夜游_练习题

    答谢中书书 记承天寺夜游 强化练习姓名: 学号: 一.基础知识演练 1.注音 颓( ) 鳞( )遂( ) 与( )奇者藻、( )荇( ) 2.根据课文填空。 两岸石壁,五色( ) 晓雾将( ) ( )竞跃 未复有能( )其奇者 3.解......

    《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练习题

    《答谢中书书》练习题 一、基础知识。 1.根据课文填空并解释字词。 两岸石壁,五色( ): 晓雾将( ): ( )竞跃: 未复有能( )其奇者: 2、解释加下划线的字词。 ①四时俱备( )②晓雾将歇( ) ③夕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