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科学《天气》单元教学设计及课件

时间:2019-05-12 19:05:0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四年级科学《天气》单元教学设计及课件》,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四年级科学《天气》单元教学设计及课件》。

第一篇:四年级科学《天气》单元教学设计及课件

四年级科学《天气》单元教学设计及课

本资料为woRD文档,请点击下载地址下载全文下载地址

气温的变化

一、设计思路

《气温的变化》一课,教学内容主要涉及到对气温的测量与分析,包括三个主要活动:测量气温、观察百叶箱、制作气温变化折线图并分析气温变化规律。

根据教材的安排,以让学生讨论“气象台预报的是什么环境下的气温”为题引入,再观察百叶箱的构造,然后讨论如何测量教室内气温,如下表:

日期

课前的气温

第二节课间休息时的气温

中午休息时的气温

下午放学时的气温

再用本书提供的某小学XX年不同季节的气温记录作为原始资料来学习制作气温变化折线图,而把记录气温这个活动放到了课后延伸。我个人觉得这样的安排不尽合理,我们要研究气温的变化,首先应从一天24小时的气温变化入手,再延伸到一周、一月、一年、几年甚至更长时期内气温的变化,前提就是学生必须亲自经历一次测量和记录气温的活动,用学生自己记录的气温数据来制作变化折线图,学生才能发现真正的问题,才有自己对气温变化的亲身体验。所以我认为测量气温的活动应在课前完成,课内主要围绕后两个活动展开教学。对气温的测量记录表的具体时间精确化,记录时间改为两天:

日期﹨时间

8:00

0:00

2:00

4:00

6:00

本课引领学生亲历三个活动:

.课前的实地测量活动,包括引导学生讨论“将温度计挂在什么地方测量温度比较合适”,学会如何看温度计,记录两天的气温变化情况等等。而且这第一手的资料获得也为课堂教学上的分析奠定了基础。

2.在课堂内,引领学生利用所记录的数据,在生生、师生交流中进行分析,推测关于气温变化的简单的结论,并重点学习以折线图表达的方式的科学探究活动,观察研究如何用折线图分析气温变化的规律;从原始数据到用图表方法研究的过程,是科学研究中一个常用的方法。在小学科学五年级教材中,这一类分析交流式的课文就比较多了。

3.在课后延伸时,提出一些适合学生探究的“课外自助餐”,引领学生进行后续探究活动。整个教学活动从课前到课堂一直到课后,使学生经历了测量──记录──分析──得出初步结论──再研究的一个完整的探究过程,力求体现科学探究的开放性。

整堂课紧紧围绕气温数据与折线图进行教学,跟以往的充满“观察”、“实验”的精彩纷呈的科学课有比较大的区别,似乎显得单调、平淡。学生的兴趣在40分钟的课堂内可能很难保持,所以在制作气温变化折线图之前,我设计了一个“加减游戏”,准备几件冬衣和夏衣,教师说温度,学生则根据温度的变化增加和减少身上的衣物,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使学生从中懂得气温的变化引起人们穿着上的变化。

二、教学目标

⒈知识目标:

⑴知道一天中气温会发生变化,一月、一年、几十年、甚至更长时期内也会发生变化。

⑵知道一天中最高气温一般出现在14时。

⒉过程与方法:

⑴会用温度计等进行简单的观测,搜集有关数据并能分析气温变化的规律。

⑵会根据自己记录的气温数据制作气温变化折线图。

⒊情感、态度、价值观:

⑴激发学生对气温变化的兴致和求知欲,懂得科学研究积累数据的重要性。

⑵体验坚持不懈研究科学的科学精神。

三、教学重点

分析自己的气温记录表,制作气温变化折线图,寻找一天中气温变化的规律。

四、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百叶箱、温度计、气温变化折线图、、气温记录表、一月气温记录表、实物投影仪、红笔。

五、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行为

学生行为

设计意图

一、导入

.今天我们班同学,看上去挺有精神的,我们班同学今天有没有穿凉鞋的?为什么不穿凉鞋呢?(或没有穿短袖的夏装?

2.是啊,那你觉得一天当中气温会有变化吗?

3.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气温究竟会不会变化。(教师板书:气温)

讨论,回答。

气温的变化带来最直观的现象是学生的衣着变化,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入手,通过师生的谈话交流,自然引入学习内容

二、认识百叶箱。

.你对气温有什么了解?气象站里是如何测量气温的呢?

2.出示百叶箱,教师简单介绍。

阅读资料:气温的测定是在百叶箱内进行的,百叶箱是用一条条的薄木片做成的,它的内外都漆成白色,各种仪器放在百叶箱里既能防止日晒雨淋,又能通风。在气象站里,百叶箱是安放在观测场地偏北的位置,固定在1.5米高的支架上。百叶箱的门朝北开,是为了防止观测时阳光直接照射箱内的仪器。

通过一些粗浅的科学知识介绍,帮助儿童了解正规的天气预报工作环境,这种介绍是在儿童猜测的基础上迂回呈现。我的看法是科学教育的过程中不应该排斥适当的知识讲授,它应恰当地融入教学活动之中。

三、交流课前搜集的信息

.看来测量记录气温有严格的要求,前几天同学们也去亲自测量并记录了两天内的气温情况,现在,请一位同学上来展示一下,说说有什么发现?

2.还有不同的发现吗?

3.教师请三位同学把自己的气温记录放到实物投影上,比比以后你有什么发现?

4.抓住重点问题:同一时间内不同地点记录的温度为什么会不一样?深入讨论。

随机板书:气温的变化。

.学生回答预设:

(1)气温有上升和下降的一个过程;

(2)12点和14点是温度最高;

(3)同一时间内不同地点记录的温度为什么会不一样?

让学生课前做两天的测量和记录,亲历科学探究活动,收集信息,着是科学研究过程中很重要的一步,这种课前的亲历是不可或缺的探究过程

课题在什么时候出示,也是跟教学的进度密切相关的,引入时对气温的变化严格地说只是一种猜测,所以我只伴书“气温”,而经过对气温数据的分析之后,气温的变化就是学生自己探究得出的初步结论,自然而然就可以板书“变化”了

四、制作气温变化折线图

.为了更加直观、清楚地发现气温变化的规律,老师利用气温记录,做成了一种气温变化折线图。

2.教师演示并讲解:老师先画一条横线,再画一条竖线,然后把横线和竖线平均分成几段,横线一段表示时间,竖线一段表示温度,一个时间找到一个对应的温度。

3.10点对应的温度应画在哪里呢?请学生指一指,依此类推。

4.这样五个时间段找到五个点,一一对应,然后用直尺一段一段地把它们连接起来,这样就变成了一条线段。这样的一条线段我们给它取一个名字叫折线图,你想试一试吗?

5.比比自己做好的两天气温变化折线图中,你有什么新的发现呢?

强调:一天中气温是有变化的,而且,是有规律的变化。

6.那么16点以后到明天8点,这段时间的气温你有没有记录呢?

根据你的经验,应该是怎样变化的?

看来还只是猜测,如果要验证自己的猜测,只能自己不怕辛苦,半夜12点钟爬起来测量气温并记录,苦吗?冻坏的是啊?看来科学研究还要不怕苦不怕累啊!

.看演示:气温变化折线图的制作过程)

2.在空白图表,记录的其中一天的气温做成折线图,3.交流、展示。把另一天的气温用红笔同时做在这张折线图上。讨论:要注意什么?

对折线图的制作过程教师扶得比较牢,因为这是四年级学生第一次用比较抽象的方式来表现数据变化,于数学课里的坐标图,对四年级的学生的思维发展水平来说,可能不适宜于自主探究,课堂时间不允许。所以这个环节的设计充分发挥了教师的指导作用

尊重事实,实事求是,有坚持不懈的精神,这是科学研究中很重要的科学态度。在这里适时地对学生进行科学精神的熏陶,也体现了科学课的思想教育的作用。

第二篇:四年级科学教学设计——关心天气 (800字)

6、《关心天气》教学设计

第1课时

一、教学目标:

2情况。

过程和方法:、能够交流讨论关于天气的信息,用丰富的语言描述天气。、能够收集各种关于天气的资料,能够设计富有个性的符号记录天气、能够通过分析数据发现数据中隐藏的规律。知识与技能:、知道天气和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知道天气可以用一些可测量的量来描述。、能够在自己的生活周围收集和天气有关的资料。

4、能够了解气象工作者的工作。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意识到天气对自己生活的影响,从而关注天气的变化。

2、愿意欣赏美丽的天气,愿意像气象工作者那样观察研究天气。

二、教学准备:

各种关于天气的图片、光盘、录像,有关气象工作的光盘或录像;最近一周的天气预报资料。

三、教学过程:

1、由节假日引出关于天气的讨论。

(1)引出话题:星期天准备干什么?希望星期天是一个什么样的天

气?自己最喜欢什么天气?最不喜欢什么天气?并要求学生说出理由。

(2)通过讨论“今天天气怎么样?”,了解学生对天气情况的已有经验。

(3)引导学生讨论他们是如何决定今天穿什么衣服上学的,自己穿的衣服和今天的天气有什么关系。

2、讨论我们所喜欢的天气。

(1)我们知道有哪几种天气,找出全班同学最喜欢的那一种天气。

(2)讨论我们最喜欢的天气,说一说理由。

3、描述天气。

(1)教师可以把学生带到室外观察天气。

(2)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当前观察到的天气特征。

(3)学生发挥想象,用丰富的语言描述各种天气特征,并把这些词语记录在活动记录上。

4、设计记录天气的符号。

(1)讨论如何记录观察到的天气特征。

(2)教师提出范例:晴天,多云的符号;然后让学生独立设计其它天气符号。

(3)交流学生设计的符号,比较哪种符号更好些,确定自己的符号、小组认可的符号、全班认可的符号。

(4)教师布置:从今天起用自己设计的符号记录天气。

(5)设计一份“天气日历表”,所设计的图表形式要得到全体同学的 认可。

5、交流天气预报资料。

(1)、汇报今天的天气预报。

(2)、交流获得信息的渠道。

(3)、讨论通过各种渠道获得的天气预报情况相同吗?是什么原因?

出来的。

、了解气象工作者是如何天气的。(1)气象工作者都做哪些工作?可让学生说一说,天气预报是怎样做(2)教师讲解气象工作者是怎样做出天 第2课时、测气象

一、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知道测量气温的方法,能够用温度表测出当时某个地方的气温。

2、了解气象站测量气象的工作原理。

知识与技能:

2度与价值观:

、能够从不同地点测量的温度数据中发现问题。、能够从亲身经历的活动中体会数据的真实性和重要性。、愿意从事收集数据的工作,乐于研究自己提出的问题。、有重证据的科学

二、教学准备: 空气温度表,百叶箱或百叶箱的图片。情感、态

三、教学过程:

1、学会使用温度表。

种差异?

(1)观察温度表,认识温度表的各个组成。(2)学会温度的读写。(3)用温度表的模型练习温度的读写。(4)重点指导零下温度的读写。、测量教室里空气的温度。(1)学生测量、记录教室内的温度。(2)比较教室内不同位置的温度。(3)学生汇报各组测得的结果,引导学生从数据中发现问题。(4)讨论:为什么同一教室里的温度会不一样,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

3、测量不同地方的温度。

(1)讨论哪些因素会影响测量的数值,在此基础上讨论本小组测量的方法。

(2)确定测量的地点,并对自己小组的测量结果作出预测。

(3)学生分成小组测量各个不同地方的温度,并记在活动记录上。

(4)汇报数据,讨论测量结果和预测的结果是否相同及原因。

4、讨论测量温度的规定和百叶箱的由来。

(1)观察教材第41页一天气温变化的记录图表。

(2)思考:从表格上你能发现什么?

(3)学生汇报自己的发现,引导学生总结数据中隐藏的规律。

(4)讨论:怎样测气温才比较可靠?

5、指导学生继续收集天气数据,并且记录在天气日历上。

四、2能:

、雨下得有多大

一、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能够通过云的形状和颜色判断哪种云会下雨。、能用雨量器测量雨量的大小,了解雨量器的工作原理。、认识常见的几种云,知道哪种云可能会下雨。、知道制作简易雨量器,并知道怎样使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知识与技

1、愿意研究和制作雨量器。

2、愿意和雨水亲近,体验大自然的感觉。

二、教学准备

学生自带大的塑料瓶、胶带、蜡笔、剪刀。教师准备喷壶、白纸。

三、教学过程

1、从观察自然界的云朵引入教学。通过观察云朵,思考:什么样的云会下雨?讨论:什么样的云会下大雨,什么样的云会下小雨,什么样的云不会下雨?指导学生了解积云、卷云、高层云一般不会下雨;

积雨云、云层云有可能会下雨。

2、怎样才能知道一场雨下得有多大。学生根据经验或者感受,也许不能准确描述一场雨到底下得有多大。因此,要引入雨量器的概念,使学生知道雨量器是测量雨量大小的科学仪器。

(1)讨论本地一般雨下得有多大?鼓励学生说出他们是日常生活经验中得到的雨量的概念,如看水花和积水等。

(2)介绍用小尺、刻度来测量雨的大小的方法。讲解雨量器是用来测量雨的一种工具。

(3)对照教材上雨量器的制作方法,了解制作过程;教师演示如何将胶带贴在塑料杯上。

(4)讨论为什么在有的雨量器的底部经先倒进一些水。

(5)学生把刻度贴在杯子上后,在上面写上自己的名字。

(6)把学生带到选好收集雨的地方,模拟雨云用喷壶向每个学生的雨量器里“降雨”。

(7)指导学生读出雨量的大小。当学生带着他们的雨量器回教室的时候,提醒他们走路时要小心,免得溅出“雨水”。学生应该把他们的雨量器放在一个平坦桌面上,在与眼水平的位置上读出降雨量。

(8)指导学生回家用自制的雨量器测出下一次下雨时的雨量。

4、今天刮什么风

一、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能用多种方式观测风。

3、会用风向标测量风,会观测风力的大小。

4、尝试做一次天气预报。

知识与技能:

1、能够制作风向标、并知道怎样使用。

2、了解风向标的工作原理。

3、了解有关风的知识:知道风向和风力的大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能够根据自己的经验和观察大胆想象,愿意研究和制作风向标。

2、体会到灾害性的天气——台风对生活生产的影响和危害。

二、教学准备

胶水、小支架、卡纸、剪刀、牙签、塑料管、彩色小旗帜、小尺、彩色纸条、泡沫小球、棉线、橡皮泥、胶带纸、吸管等物品。气象台的风向标的模型或图片。

三教学过程

1、观看教材第44页插图,讨论:从哪些景象看出这幅图上表达的意思?朗读这首小诗,学着这种格式继续写下去。学生描述风。教师启发:能听到它吗?当,风吹得很小或非常大的时候我们是怎样知道的?鼓励学生用尽可能丰富的词汇来描述风。教学中可以对照科学小诗进行叙述,以打开学生的思维。

2、把学生带到室外,感受风的存在,讨论风向,“风从哪里来?”可以引导学生观察物体在风中的情形来描述,不局限于教材提供的几种方法,鼓励学生用富有个性的方法来观测,在实际的观测中明确风向

问题。如果学生装不清楚学校操场的方向,教师还要先教学生认方向,然后再认风向——风吹来的方向。

3、教学生估测当时风力的大小,可以对照教材的风级歌,看当时风属于哪个级别。教学生把风级歌背诵下来,以便将来随时观测风力的大小。

4、回教室讨论制作风向标和风力计。如果购买了学具,可以把学具袋内的材料组装起来。如果没有买学具,可以利用简易材料自制风向标和风力计。

5、布置学生课后观测记录一周的风向风力。

教学反思

1.关于天气,学生在以往的生活、学习中已建立相关的经验,如:对不同天气的不同感受,对预报天气的方法与途径,对天气预报的了解,对生物预告天气的了解等。在教学中,我做到了充分尊重学生的原有经验,检索出学生已有的认识与想法,并在他们已有的经验基础上来建构,来发展。

2.上完这一课后,再回顾一下,感觉这一课的内容可以用好网络资源。让学生学会通过网络获取天气预报。虽然获取天气预报的途径不仅仅只有网络,但是网络能让我们快速地搜索到想知道的任何一个地方的天气预报。教师可以放手让学生去搜索自己感兴趣的城市的明天

的天气预报,充分体验、感受到了网络的便捷。同时,还可以利用网络观测动态云图。网络上的动态云图能清晰地呈现云层移动的方向,这样更有助于学生来推测某地未来的天气情况,此时利用网络这个教学手段是任何其他教学手段无法替代的。

第三篇:四年级科学教学设计——奥运与天气

第十课:奥运与天气

教学内容

1.会用温度计、简易风向仪、雨量器进行观测,搜集有关数据,并能分析数据得出某些结论。

2.体会到长期的测量和记录天气数据是非常有用的。教学目标

1.了解体育运动也会受到天气的影响。 2.学习从各种途径查阅资料。

3.体会到长期的测量和记录天气数据是非常有用的。 重点难点

对信息筛选、整理、综合应用的过程中,如何针对天气与运动的关系,制定运动会的合适时间。教学准备

运动的影片、各届奥运会时间表、广州的天气资料。课前收集天气与运动有关的资料。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导入 出示各种运动一 二 三 四的图片,介绍2008年8月北京奥运会的盛况。

问题 为什么要选择在8月份举办北京奥运会呢? 猜测 学生猜测可能的原因,并说出自己的依据。

引导 举行大型的综合性运动会,气象状况对运动员的成绩有较大的影响。

目的 创设情景,导出主题。

二、活动一:关心奥运

导入 在一些大型的运动比赛中,由于运动员的水平高,竞争激烈,天气状况对运动员的成绩有着很大的影响。

如果你是运动员,你希望在哪个季节、什么天气情况下进行比赛?

媒体 出示各种天气情况一 二 三 四 五 的图片和运动的图片。

讨论 如果你是田径运动员,你喜欢在怎样的季节,怎样的天气下比赛?

如果你是羽毛球运动员、划艇运动员呢? 为什么你会这样选择?

分析 分析各种运动所需的天气条件,并整理、交流。

小结 不同的运动所需要的天气情况可能有所不同。因此,在确定大型运动会的举办日期时,应尽量兼顾各种情况。北京奥运选定在8月举办,合适吗?

目的 让学生了解举办运动会与天气情况的关系。

三、我给奥运选日子

导入 2008年北京奥运定在8月份举行,是气象学家根据大量的资料来确定的。老师现在就为大家找来了一些当时科学家所使用过的资料,让我们也来当一回小气象学家分析资料。

分析 出示课本提供的资料,请各小组的同学进行分析,交流、讨论自己收集的有关运动与天气的资料。哪种气温适合什么比赛?如何确定风速?

北京8月的降雨天数这么多,为什么还选这个月份进行比赛? 指导 如果学生只考虑了一个因素,就应提示应该综合考虑各种因素。

小结 在制定运动会举行的时间时,必须有科学依据,要参考很多资料,综合考虑各方面的因素。

8月的北京温度适宜、降水时间短、风速低于奥委会要求,对一些敏感的如田径、自行车赛等项目影响小,综合来看是最适合运动员发挥水平,最适合比赛的时间。

目的 学会根据数据进行分析的科学方法。

四、拓展:给地区运动会选日子

导入 运动会的举行和天气有密切关系,我们在挑选日子的时候必须注意到这一点。学校准备召开校运会,你们可以为学校选择一个举行运动会的日子吗?

问题 大家需要哪些资料帮助确定运动会举办的日期?(运动与天气的资料、运动比赛规则、当地天气情况资料等)讨论 小组讨论,交流资料。

交流 交流确定校运会时间所要考虑的因素。目的 训练学生的综合分析运用能力。

五、小结

教学反思:

1、教给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

本课的能力培养目标是让学生通过本课的学习掌握搜集信息与分析信息的能力。所以,让学生掌握足够多的信息量是上好本课的关键。为此,课前我让学生通过互联网查找有关运动与天气的材料,掌握有关运动与天气的信息,补充和增加学生已有的信息量。如果没有条件上网的学生。老师课前也准备了通过网络收集的信息资料,该信息资料中不仅清楚地介绍信息搜索的方法,并标明信息的出处,初步教给了学生信息收集的方法。为了让学生切实掌握收集信息的能力,在“讨论运动与天气因素的关系”的环节中,还运用了多媒体手段出示可爱贝贝,并从贝贝口中向学生介绍信息收集的方法,教学中发现学生很乐于接受这种学习方式。

2、、教给学生信息分析的能力。

在教给学生信息分析的方法时,我让学生运用图表分析影响天气的几个因素,根据各个因素确定最适合举办奥运会的时间,然后让学生综合分析各个因素,最终得到最适合举办奥运会的日子,本环节是将数学知识引进科学课堂,解决科学问题,教学中,学生很快地理解和掌握了信息综合分析的方法,教学效果很好。

3、存在的问题。

教学流畅程度还不够,细节处理没做好,往后应在细节处理上加以改进。教学反思:

第四篇:科学《观测天气》教学设计

《观测天气》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能够制定科学的、符合实际情况的观测计划。2.能选择材料设计和制作简易的观测天气变化的仪器。3.培养学生用简单仪器观察的能力。过程与方法

会用温度计、简易风向仪进行观测,搜集有关数据。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观测天气的活动,使学生感受研究天气现象的乐趣,体会科学应该认真细致、实事求是,既做好按分工自己应完成的事情,又与同学合作完成小组的事情。

教学重点:选择材料设计和制作自己的简易观测仪,并进行观测。教学难点:依据自己的温度观测记录结果,绘制气温曲线图,并预测未来气温变化的趋势。

教学用具:吹风机、温度计、简易风向仪器和简易量雨器。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

通过播放天气变化课件,引导学生进入“天气变化多端,观测认识天气”的情景,然后进行教学活动。

二、自主学习

(一)、活动一:制定观测计划

作为一个天气观测员,首先要学会制定计划。

1、根据P8页进行观测计划制定。

2、小组讨论:观测什么?用什么观测?怎样分工合作?师强调:在讨论制定计划的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①注意安全,观测计划具有良好的可操控性。②小组分工明确,使大家都能发挥自己的能力。③观测所使用的工具和仪器较容易得到。④能由观测内容和工具设计出合理的观测步骤。

3、分组计划,完成计划表。

(二)、活动二:制作简易观测仪

1、小组成员事先准备好活动中需要的材料,制作的步骤展示在投影屏幕,同学们既可以参照屏幕进行制作,也可以看书9-10页插图。

2、分组制作风向仪和雨量器。

三、展示交流

1、每个小组把自己的作品展示给全班同学,并听取同学的意见,课下进行改进。

2、同时通过课件来展示风向与箭头指示方向的关系。

四、应用拓展

拿制作的风向仪去室外检验效果。

五、达标检测 填空

1.温度对天气的()很大,是天气日历中重要的记录()。通过观察和测量我们周围大气的温度,可以知道当地气温。

2.风向是指(),通常用()个方向来表示。风向仪所指的方向是指风吹来的方向,例如,北风是指风从()吹向(),风向仪指向()。

第二课时

一、创设情境

交流展示改进后的风向仪和雨量器。

二、自主学习

活动3:建立小小气象站

1.教师首先引导学生懂得复杂的天气变化,事实上都是由水、风和热这三个主要因素相互作用而导致的结果。

2.分别观测这些方面的情况,就可以反映出天气的综合变化特点。本活动主要涉及风向、风力、温度、雨量等。3.每个小组单独测量一项内容,大家分工合作。

三、展示交流

1、在学生测量之前,教师组织学生分析周围环境对测量结果可能的影响。

2、讨论得出在什么地方测量的数据最准确。

四、应用拓展

由于天气的变化缓急不定,所以,要想得出一个理想的结果,建议学生进行两个星期的观测和记录,在保证观测的同时,更能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与重要。

五、达标检测 判断

1.在同一时刻,室内和室外的温度是一样的。()2.气温的变化随着区域的不同而存在差异。()3.一天中,气温往往不会发生变化。()4.不同天气状况,都会影响气温的高低变化。()操作

根据数据作图清晨5℃ 上午14℃ 中午20 ℃ 傍晚10 ℃

1.在温度计上标出上面的温度。

2.根据上面的气温,画出气温数据柱形统计图。

第五篇:四年级下册科学第三单元教学设计

第三单元 物体的运动

教材分析:

本单元包括认识物体的运动、物体运动的测量等两课。物体的运动要求学生知道常见的几种运动方式,会判断物体是否在运动。物体运动的测量要求学生会测量物体运动的路程和时间,会计算物体平动的速度,会进行有关汽车、火车行驶路程和时间的计算。还要求了解我国铁路发展的一些情况,比如我国铁路的发展史,旅客列车现在的速度等。

本单元计授2课时。

第一课时 认识物体的运动

教学内容:教材第51~56页。

教学目标:会判断物体是否在运动,知道几种常见的运动方式。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板书 物体的运动

2、吟诵导语

陀螺转转,秋千荡荡,雪橇滑滑,大家玩得多欢畅。动和静,快和慢,如何去判断,怎样来测量

3、物体运动简介:物体的运动方式多种多样,鸟在天空飞,鱼在水里游,车轮转动,日月运行,有的物体运动方式简单,有的物体运动方式复杂。我们怎样知道物体是否在运动呢?比如你坐在火车上,看见旁边的一列火车在动,你可能一开始还确定不了究竟哪列火车在动。又比如你看到月亮在云朵间走得很急,有时甚至是向东走的,这是真的吗?要弄清真相,今天我们就来认识“物体的运动”。(板书:物体的运动)

二、新课讲授

1、提出问题:你走在马路上,汽车擦身而过,你会感觉到“汽车真快”,蜗牛慢慢爬上墙壁,你会替它着急,我们怎样判断物体是否在运动呢?

2、活动1 物体的运动(参看第53页图)

你见过这些情景吗?图中的物体都有一个共同点,位置在不断变化。位置在不断

变化的物体就是在运动。

3、观察撑杆跳高运动员在跳高过程中的位置变化(第54页图)。

4、活动2物体的运动方式

常见物体运动方式有平动、转动、振动等。

举例:轮船航行、运动员赛跑等是平动;机器、车辆轮子等的运动是转动;钟摆、秋千等的运动是摆动或振动。(鼓励学生例举生活中见到的运动的例子)

5、填表(第56页)

6、活动3做各种方式的运动(参照第56页材料图,用图中材料做平动、转动、振动等)

三、小结

四、作业:观察一个运动过程,并描述出来,说说物体的位置变化(如运动的悠悠球、行进中的自行车等)。

第二课时 物体运动的测量

教学内容:课本第57~61页。

教学目标:会测量平动物体的运动速度,会进行有关速度、时间、路程的计算,初步了解我国铁路的发展历史。

教学过程:

1、引入新课

公路上的自行车、摩托车、汽车奔流不息,铁路上列车鸣笛飞驶。自行车和摩托车比,摩托车快得多。但摩托车究竟有多快呢?本节我们就要探究一个问题:物体运动的测量。

二、新课讲授

1、提出问题:怎样知道物体运动的快慢?

2、活动1小车有多快?(参看第58~59页内容)

3、活动2比比谁跑得快

在操场上量出50米的路程,记录每个同学跑完50米所用的时间,再计算出每个同学平均每秒跑多少米。

4、速度的引出经过同样的路程,用的时间越短,物体运动得越快,运动的快慢也可以用单位时间内经过的路程来表示,单位时间内经过的路程叫速度,速度越高,运动就越快。(根据活动2的记录找出跑得最快的同学,计算出他的速度,并总结速度计算公式)

5、速度计算公式:速度=路程÷时间速度的单位是“米/秒”或“千米/小时”等,分别读作“米每秒”和“千米每小时”等。

6、拓展 列车现在在哪里?(参看第60~61页图表,分别计算出列车到达长沙、武汉、郑州等的大致时间)

①先计算出T16次列车平均每分钟行驶多远,再计算出火车到各站的时间。2294÷1326≈1.730(千米/分)

707÷1.730=409(分)=6时49分

16:52+6时49分=23:41

1069÷1.730=618(分)=10时18分

16:52+10时18分=27:10(即次日3:10)

1605÷1.730=928(分)=15时28分

16:52+15时28分=32:20(即次日8:20)

②填表(把计算出的时刻填入下表)

T16次列车到站时刻表

站名 广州 长沙 武汉 郑州 北京

路程(千米)0 707 1069 1605 2294

到站时刻 16:52 23:41 次日3:10 次日8:20 次日14:58根据这个表即可判断列车任何时刻的大致位置。比如中午12:00时,列车在郑州与北京之间。

7、资料(上网查看)我国铁路的发展

铁路被称为国民经济的“大动脉”。1997年以来,我国铁路连续进行了5次提速。目前我国的旅客列车时速已经达到了每小时160千米,中国铁路正大踏步走向现代化。

三、小结

四、作业

根据T16次列车到站时刻表判断晚上12:00T16次列车的大致位置。

下载四年级科学《天气》单元教学设计及课件word格式文档
下载四年级科学《天气》单元教学设计及课件.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四年级下册科学第四单元教学设计

    第四单元 常见的力 教材分析: 本单元包括力的现象、重力、大气压力、弹力、浮力、摩擦力等六部分。力的现象介绍了物体受力作用的效果和生活中常见的力的现象。重力要求学生......

    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科学教学设计

    第一单元 电 一、单元教学意义 当我们轻轻闭合开关:电灯就会发出光,收音机就会播放动听的乐曲,电视机就会呈现五彩缤纷的画面……这一切对我们来说似乎早就习以为常了。 电......

    四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

    第一单元 光 教材分析: 本单元包括《光的传播》、《镜子》、《彩虹》和《光与生活》四课。《光的传播》要求学生通过实验了解光沿直线传播的规律和小孔成像的原理,会自制简易......

    小学四年级上册科学第一单元天气复习资料

    ①四年级上册科学第一单元天气班级姓名背出签字 1. 我们居住的地区在某个时间的大气状况叫天气 。人们通常从云量、降雨量、气温、风向和风速这几个方面来描述天气。温度计......

    小学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天气》教案

    小学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天气》教案 1. 我们关心天气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1.初步感知可以从云量、降水量、气温、风向和风速等天气现象来描述天气。 2.知道常见的一些天气......

    小学四年级科学教学设计四年级上册教案 天气5篇

    第一单元 天气单元一、 “天气”单元的重点是引起学生关注每天天气的变化,并能像气象学家那样对天气的一些基本特征进行观察、记录、分析。 教材基本上是围绕如何观察天气现......

    四年级科学教学设计

    四年级科学教学设计《听听声音》 编写:周文露 年级:四年级 学生 一、教学目标: 1、引领学生用心去倾听、分辨不同物体发出的声音。 2、让学生以关注的态度在充分感知声音的活动......

    四年级科学教学设计

    导体和绝缘体 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 像铜丝那样容易让电流通过的物体,我们称它为导体。像导线外包着的塑料那样不容易让电流通过的物体,我们称它为绝缘体。 导电性是材料的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