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练习课和复习课教案的编写
练习课和复习课教案的编写
一、教学目标
三维目标要全面,即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要全,不可缺少,虽然不把“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这几个字写出来,但是一定要在教学目标中把这三方面的内容体现出来;另外教学目标的定位要合理,表述要准确,具体全面,知识目标要具体化,不能虚化,使用的思想方法、策略要说明,也就是说要说明白、搞懂、交代清楚,上位目标要曾现出来。要体现习题课或复习课的特点:重在巩固新知,应用新知解决实际问题以及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增强学习数学的热情。特别需要注意的是:不能使用被动性的字眼,如使学生……,让学生……,培养学生……等。反例:
例如:整
十、整百乘一位数的口算及估算练习
1.结合具体情境掌握整
十、整百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能熟练地进行口算。2.积极参与探索问题的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及合作精神。
(知识目标缺失估算,缺失数形结合,迁移推理等上位目标,情感目标偏)教学目标:
1、复习除数是整十数除法方法。
2、让学生巩固除法竖式的书写格式。
3、使学生经历笔算除法计算的全过程,巩固算理和计算方法。正例
例如:《分数的意义练习》中,教学目标:
1、进一步体会单位“1”的含义,加深对分数意义和分数单位的理解,会用分数描述生活中的现象。
2、通过直观的操作和建立数学模型理解有关分数的知识,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数感,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3、感受分数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获得成功的情感体验。正例
用字母表示数综合练习教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和掌握用字母表示常用的数量关系和计算公式的方法。
2、在具体情境中,初步建立用字母表示数量关系的数学模型,能借助直观的线段图分析理解比较抽象的数量关系并用字母表示出来,充分体会用字母表示数的优越性。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符号的简洁性,体会用数学语言表达的价值。
二、问题回顾,再现新知
这一部分主要是对学习的内容进行简要的回顾,回顾要简短高效,主要包括知识点和主要用到的方法等。问题的引出有多种形式,可以是概括性的问题,如上节课学习了什么知识?可以是具体的问题,如圆柱的表面积怎么求?也可以是习题的形式,引导学生通过对习题的解答,引出知识点。在这里不要绕的太远,不要花哨,话不要说的太远。总之,对知识点的回顾整理要全面、准确、具体、到位,为下一步的练习做好准备。例子
在《分数的意义练习》中
1、单位“1”的含义。
同学们,什么是单位“1”?请举出几个实例。 生:一个物体或许多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一条线段等可以用自然数1来表示,通常把它叫做单位“1”。如:我班的人数,一个苹果,一堆粮食,十支铅笔,一条线段等。
温馨提示:单位“1”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
2、分数的意义与分数单位。
⑴美术组的男生人数占全班人数的。 ⑵小明已经看了一本书的。 引导学生回答:
⑴说说上面两句话中的分数各表示什么意义? ⑵这些分数的单位分别是什么?
归纳出分数的一般意义: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的一份或几份的数,叫做分数。
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的一份的数,叫做分数单位。 温馨提示:
⑴把谁平均分,谁就是单位“1”。
⑵分数反映的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 质疑:单位“1”与分数单位有什么关系?
引导学生思考,并讨论得出:分数单位是几分之一,单位“1”就含有几个这样的分数单位。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分数单位是几分之一,单位“1”就含有几个这样的分数单位。
一、问题回顾,再现新知
1.谈话引入: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圆柱的表面积,大家一起回顾: (1)圆柱表面积由哪几部分组成? 怎样计算圆柱的侧面积? (2)想一想我们是怎样推导出圆柱侧面积计算公式的?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教师随机板书:
圆柱的侧面积 = 底面周长×高 → S侧=Ch=2πrh
↓
↑
↑
长方形的面积 = 长
× 宽
2.圆柱的表面积怎么计算?
学生回答后板书:圆柱的表面积=圆柱的侧面积+底面积×2 3.小结并揭示课题:圆柱的表面积包含侧面积和2个底面积,这节课,我们就运用圆柱侧面积和表面积的相关知识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三、分层练习,巩固提高 分层是指习题的分类,本着由易到难、由简单到综合的层次把习题分为基本练习、综合练习、提高性或扩展性练习。习题要有一定的量,对农村学生和城市学校以及接受能力不同的学生注明不同的使用要求,注重做题后的交流点评,挖掘出做题目中的育人和文化功能。题目出示后,温馨提示要有针对性,针对需要的知识点或方法进行提示,不要出示类似“小组先合作完成,再讨论交流……”之类的套话,你想这些话是不是放在其它学科也管用?习题之后不要预设学生的做法,只要学生的做法合理,过程符合逻辑就行,老师只要做到质疑、引领、关注学生的想法就行,这里需要注意:题目的选用,要注明出处,是来自教材还是新课堂,并且第几题要交代清楚,以便将来别人用你的教案时,方便查找。
1、基本练习,巩固新知。
这一部分的设计体现四基,所谓的四基是指基本知识、基本能力、基本思想方法和基本经验。通过练习,强化四基,加深学生对数学概念和规律的理解。习题可以是仿例题的练习,也可以是变式练习。有些题目可以与学生的生活经验联系一起,可以与数学的文化育人功能联系起来。 基本练习,巩固新知 (1)自主练习第四题
①每种颜色铅笔的数量各占总数的几分之几? ②每种颜色桶的数量各占总数的几分之几? 提示:
①两图中的单位„1‟分别是什么? ②分数单位又是什么? 教材第6页第1题 温馨提示:
(1)理解题目要求,想一想什么叫圆柱的表面积?
(2)你从图中了解到哪些数学信息?三个图形告诉我们的条件一样吗? (谈话:你能根据已知条件说出求圆柱表面积的三个基本公式吗? 结合提问板书:
(1)已知r和 h,求s表。s表=2πrh+2πr2 (2)已知d和 h,求s表。s表=πdh+2π(d÷2)2 (3)已知c和 h,求s表。s表=ch +2π(c÷π÷2)2 教材第74页(试一试)第1题
(一袋味精的标准净含量为100克)
⑴ 第一袋味精与第二袋味精的总质量是多少?第三袋与第四袋呢? ⑵ 5袋味精的总质量是多少? 提示:
⑴出示题目,引导学生看懂题意,让学生说一说-
2、+2等是什么意思? ⑵计算:第一袋味精与第二袋味精的总质量是多少?为什么? 质疑:-5和+3可不可以抵消?应该怎样抵消?结果是多少?
⑶你在生活中还见过那些类似这样的标注?
比如生活中见到的:化肥、食盐、酱油、醋、面粉等。综合练习,应用新知
这一部分题目要有综合性,目的是扩大思维的宽度,提升能力,主要是应用性的题目。自主练习11
露出的部分同样长。你知道哪张纸条最长吗? 温馨提示:
①题目中每个分数的分数单位分别是多少,这里的单位“1”相同吗? ②单位“1”与分数单位有什么关系? ③每张纸条是露出部分的几倍?
课本11页第7题,用线段图表示数量关系。
友情提示:
①你从情境图中,了解到哪些数学信息?
②怎样才能更好的理解每一种物品的价钱与文具盒价钱之间的关系?2元xx5x文具盒钢笔书包
③通过画图等方式,直观理解钢笔、书包和笔记本的价钱。 如:
得出:钢笔的价钱=文具盒的价钱+2;文具盒的价钱=钢笔的价钱-2。 书包的单价与文具盒、文具盒的单价与练习本之间的数量关系,自己用含有未知数x的式子表示出来。 ④解决第2、3、4题的关键是正确用含有未知数x的式子钢笔、书包和练习本的价钱。
拓展练习,发展新知。
这类题为有余力的学生提供的,要求领域要变宽,思维要变难,要求要变高,但是一定要是本节课知识的拓展延伸,这里可以体现题目中蕴含的方法策略、数学情感、文化价值。
“新课堂”第8页,第7题。(本题适合城市学生和程度较好的学生做。)
为帮助灾民,小明捐献了零花钱的,小丽捐献了零花钱的,小丽捐的钱一定比小明多吗?并说明理由。 温馨提示:
①这两个分数的单位“1”相同吗?
②这两个单位“1”所表示的数量可能怎样? ③你能用具体的数量说明吗?
设计意图: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单位“1 ”及其相对性的理解,同时对学生进行“爱心”教育。
教材“自主练习”第12页第9题。
友情提示: 明白蟋蟀叫的次数与当地气温的关系是什么? 你能用含有字母n的式子表示出来吗?
③注意借助此题激发学生探索大自然的兴趣。新课堂49页 第五题。
〔1〕图中共5人,如果他们之间每两人握一次手,那么一共握了多少次手? 〔2〕扩展:如果有n个人,共握多少次手? 本题适合城市学生和成绩较好的学生做。 对于〔1〕学生可以自己完成。
出示题目,读懂题意,理解n个人是什么意思,引导学生思考握手次数与人数之间的关系,并尝试这样写:
梳理总结,提升认识
这一部分是师生共同梳理练习的内容,总结所得,进一步加深对所知识的认识和理解,形成知识网络,教师要点明所涉及的知识点、能力点,思想方法、活动经验,提升要到位,也就是把最核心的知识点、策略点提取出来。常见的问题是:只有老师总结,没有学生总结。或则太短,太少,不全。反例
如:同学们,通过今天这节课的练习,你都有那些收获?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打包整理: 往下没有了。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新的收获? 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根据学生的发言打包整理:通过以上的分层练习、综合练习、拓展练习,根据题中所提供的条件,灵活选择求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正例
《分数的意义练习》中。
如:师:同学们,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新的收获? 生1:单位“1”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 生2:把谁平均分,谁就是单位“1”。
生3;分数单位是几分之一,单位“1”就含有几个这样的分数单位。
师:你们回答的非常好。①单位“1”是指一个物体或许多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可以用自然数1来表示,通常把它叫做单位“1”,并且单位“1”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在具体的情境中,单位“1”不同。②分数单位是指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的一份或几份的数,叫做分数。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的一份的数,叫做分数单位。并且把谁平均分,谁就是单位“1”。分数反映 的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③单位“1”与分数单位的关系是分数单位是几分之一,单位“1”就含有几个这样的分数单位。《用字母表示数练习》中, 经历了刺激的黄河漂流探险活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次活动的收获吧,相信你们的收获也很多,谁来说说,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收获了什么?
生:我们还可以用字母表示数量关系和计算公式。
如:如果用C表示总价,用a表示单价,x表示数量,那么, 总价=单价×数量,即C=ax。
单价=总价÷数量,即a=C÷x 数量=总价÷单价,即x=C÷a 生:进一步研究了用字母表示计算公式。如 长方形周长:C=(a+b)×2
长方形面积:S=ab
正方形周长:C=a×4 或者C=4a 正方形面积:S=a×a 或者S= a2 生:我们借助画线段图来表示题中数量关系。 师:利用线段图可以将题中蕴含的抽象的数量关系以形象、直观的方式表达出来,从而帮助我们尽快地解决问题。画线段图是我们学习数学一种有效的方法,我们更应该重视掌握运用画线段图的方法来学习数学。
画线段图解决问题有四个步骤:读题,明确题意;分析,理清数量关系;绘图,直观体现关系;看图,列式解决问题。教学反思
——条目化、标题化,要针对本课谈(属顶层设计)。课后反思是写亮点、得意之处,要把教案的特色、亮点,设计中最用心的部分理出几条,然后在标题后面稍加解释一下。不要写得太长,不要有套话现象,更不要随便从别的地方简单复制。在写反思之前,一定要把前面的内容多看几遍,想想知识点是怎样处理的,运用了哪些方法、手段,有没有思想方法的渗透等,做到心中有数。 这个是《估算练习》中的反思: 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独立思考、小组讨论,使学生在探索计算方法和运用学过的计算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数学思考,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锻炼克服困难的意识,培养认真负责的精神,获得积极的数学学习的情感。先让学生从情境中提出数学问题,探索计算方法。计算知识是人们在长期生产实践中逐步发展起来的,原本是十分生动的数学活动。把计算教学置入现实情境之中,把探讨计算方法的活动与解决实际问题融于一体,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经历除法计算方法形成的过程,还数学以本来面目,这正是促进学生的发展所需要的教学。教材为学生学习除法计算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教学时,我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资源,创设生动的具体情境,让学生经历发现、提出数学问题、探索计算方法,解决所提数学问题的全过程,使计算教学成为学生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这样,既有利于学生理解、掌握计算方法,又可以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同时,有利于培养学生从数量观察身边事物的兴趣和习惯,促使学生形成计算意识。
分数的意义练习中的反思:
1、教学反思:我的亮点。 ⑴着眼提升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
除了对相应的基础知识进行回顾外,首先加深了学生对单位“1”的理解,即单位“1”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其次通过对分数意义的理解,使学生知道了如何寻找单位“1”,即把谁平均分,谁就是单位“1”。再次明确了单位“1”与分数单位的关系,即分数单位是几分之一,单位“1”就含有几个这样的分数单位。 ⑵向学生渗透了初步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通过让学生理解“单位“1”是相对的,不是绝对,分数反映的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向学生渗透了初步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⑶练习设计环环相扣,题目设计由易到难,并且题目内容与第一环节的基础知识相对应,达到了练习巩固的目的。1.教学反思:
本节课这节课主要的亮点有:
(1)创设闯关活动,在活动中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
在教学这节课时,情景串教学帮我很好的解决了练习课单调、乏味的问题。虽然学生对黄河漂流有了一定的了解,但离学生生活较远,本节课利用学生对该项活动的好奇心,安排了黄河漂流探险的情境串,在数学的海洋里进行探险,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
(2)在活动中让孩子掌握学习数学的方法。 画线段图是我们学习数学一种有效的方法,本节课的教学引导学生画线段图,为学生创造了一个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窗口,学生通过这个窗口进行观察,猜测、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利用线段图可以将题中蕴含的抽象的数量关系以形象、直观的方式表达出来,从而提高同学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解决问题中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本节课教学中,提供不同的素材,对孩子进行教育。例如:通过解放前及现在我国人均寿命的对比,体会社会进步,培养孩子感恩社会、努力学习,为祖国建设服务的良好品德;另外,借助孩子喜欢探索大自然的奥秘,提供蟋蟀的叫声与气温相关的素材,激发孩子学习的积极性,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掌握用字母表示数量关系,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1.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对完成表面积学习之后对公式应用的一个练习。既要掌握圆柱表面积的有关基本公式,更要联系实际,想到解决问题思路方法。回顾这节课,主要的亮点有:
(1)强化基本公式建模。 公式应用是本单元重点,如果学生连公式都掌握不好,谈何应用?应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牢记基本公式。在回顾中再现基本公式,在基础练习中应用基本公式,并进行数学公式建模。最后,通过具有关联性的问题,引领实现知识块之间的有机联系,形成完备的知识体系。(2)大胆放手,学为主体。
既然是练习课,就应该把学习的时间还给学生,让他们在练习中思索探究,学习成长。六年级学生学习的自觉性、探究能力有了很大的提升,大胆放手,有利于学生今后的学习成长。使用建议
——教案使用的说明书:是写给将来用你教案的人看的,为避免他生搬教案,你所交代的注意事项、指导建议等,不要生搬硬套。反例: 使用建议。由于算法的多样性,也可以小组为单位大胆放给学生,让其自主交流,然后再集中展示。正例:
2.使用建议:
本节课的重点应该放在“画线段图”理解数量关系,进而掌握用字母表示数量关系及计算公式的方法,并根据字母的取值,求出含有字母的式子的值。教学中要注重引导孩子掌握画线段图的方法,并在练习中应用,进而熟练用字母表示数量关系及计算公式。需要破解的问题 不要太大,常常出现连教育专家都不能一时半会的解决,何况我们的一节课呢? 反例:需破解的问题。在交流口算方法的同时,如何培养学生的反思意识,提高学生的信息兴趣?
正例:类似于“新课堂”第8页,第7题,学生理解单位“1”所表示的具体数量不同有难度,怎么处理好? 文具盒的价钱是x元,文具盒的价钱是练习本的3倍,用含有x的式子来表示练习本的价钱时,好多学生有困难,如何引导?
第二篇:练习课教案(本站推荐)
练习课教案 教学目的:
1、学会乱句重组的解题方法。
2、对标点符号有更近一步的认识,能灵活、正确运用标点符号。
3、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课时:1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乱句重组
1、同学们,你们知道哪些写作顺序?能用我们学过的课文来举例吗?
2、写作顺序
按事情发展的顺序 《狼牙山五壮士》 按时间先后顺序《观潮》
按先总述后分述的顺序《桂林山水》 按空间推移的顺序《颐和园》
3、每一种写作顺序有什么特征?
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往往叙述了一件完整的事,或者活动的具体过程。
按时间先后顺序:我们可以找出表示时间概念的词语,如,早晨、上午、中午、下午等词。
按先总述后分述的顺序 : 其他句子都是围绕着中心句来说的。
按空间推移的顺序 : 所谓空间推移,就是由地点的转移,表达出不同的内容。
4、总结:刚才我们回顾了文章写作顺序,乱句重组就是把本来是通顺、连贯的一段话给打乱了,所以,我们在做这样的题目时,就要透过杂乱的语句找出这段话的写作顺序。那么,怎样做乱句重组呢?
(1)读乱句。
(2)想:乱句用的是哪种写作顺序?
(3)动手做
(4)再读,检查前后是否有不通顺,矛盾的地方。
5、举例:
()一听到这熟悉的叫声,我就猜准它一定生蛋了。
()我高兴地把蛋拣在手里,还热乎乎的呢。
()跨进屋门,果然,一个鹅蛋似的双黄蛋躺在鸡窝里。
()一天下午,我参加学习小组后回家,老远就听到我家的那只老母鸡“咯咯哒”、“咯咯哒”地在房子里叫个不停。
6、练习:
(1)
()有桉树、椰子树、橄榄树、凤凰树,还有别的许多亚热带树木。
()初夏,桉树叶子散发出来的香味,飘得满街满院都是。
()小城里每一个庭院都栽了很多树。
()凤凰树开了花,开得那么热闹,小城好像笼罩在一片片红云中。
(2)
()华罗庚教授是一位自学成才的著名的数学家。
()20岁那年,他得了伤寒病,一躺就是半年,病好后,一条腿残疾,但他毫不泄气,继续向科学城堡进攻。
()他14岁开始自学数学,每天坚持自学10小时,从不间断。
()1932年,22岁的华罗庚应清华大学数学系主任熊庆来的邀请,到清华大学工作。
()从19岁起,华罗庚开始写数学论文。
()在清华期间,他看了更多的数学书,并开始学习外文。由于他肯下苦功,进步很快,25岁时,华罗庚就成了著名的数学家。
(3)
()他想,这是谁丢的,真不讲卫生。
()他看见地上有一团白白的东西。
()忽然,他看见有几个小同学在打扫操场,争做好事。
()下课了,张良在操场上玩。
()他连忙回头,不好意思地拾起刚才看到的那一团白纸。
()想着,他就若无其事地走开了。
()走近一看,原来是一团废纸。
二、标点符号:破折号
1、复习破折号的用法:
表示破折号后面是解释说明的部分。
各国政府——无论专制政府或共和政府——都驱逐他。
表示意思的递进。
每年——特别是水灾、旱灾的时候,这些在日本厂里有门路的带工…… 表示意思的转折。
“今天好热啊!——你什么时候去上海?” 表示语音的延长 “小林——,我来了!”他大喊着
2、练习
破折号有不同的用法,请根据下面的提示,选择正确的答案,把序号填在括号里。
①表示后面是解释说明部分 ②表示意思的di递进 ③表示意思的转折 ④表示声音的延长
1、它们有十几个吧,散聚在两棵大树下面——这是两簇野灌丛,紫红的小果实,已经让阳光烘烤得熟透了。()
2、托德真是个傻瓜————天生的傻瓜
3.“好香的干莱——听到风声了么?”赵七爷说。()
4.他目不转睛地看着小狐狸,心想:小狐狸也许在叫,妈妈——妈妈——这小狐狸多可怜呀。()
第三篇:练习课教案(模版)
练习课教案 王育芝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在老师的引导下准确回顾鸿门宴的故事情节。
2、通过对任务驱动型作文题目的了解,能准确判断作文题目的好坏
3、通过提前预习,能解决《报任安书》的读音问题 过程与方法:
1、相互讨论,对比概括出刘邦与项羽、张良与范增的性格特点
2、了解作者把人物放在尖锐的矛盾冲突中,运用个性化的语言和行动描写的方法刻画人物性格的特点。
3、通过阅读比较,了解任务驱动型作文的命题和命名范围。
4、通过多种阅读模式,了解学生对《报任安书》的预习情况。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相关文学作品的兴趣,对项羽这一悲剧英雄从多个角度作出有依据的评说。
2、通过任务驱动型作文写作的指导,培养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启发他们对对社会新闻热点的思考。教学重点:掌握《鸿门宴》中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举一反三。
了解任务驱动型作文的一般形式,能准确确定写作范文。教学难点:学习《鸿门宴》塑造人物形象的写作方法。
确立任务驱动型作文的一般写法。教学方法:讲析法、自读法、讨论法。教具:录音机、粉笔。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
一、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已经完成了对《鸿门宴》全文的学习,重点讲解了文章的文言知识点,大家还记得《鸿门宴》发展的始终吗?
【宴前】
无伤告密:故事开端;范增说羽:激化矛盾。
项伯夜访—形势转化 张良献计—情节变化关键 项伯说情—气氛缓和
【宴中】 沛公谢罪
范增举玦(紧张),项庄舞剑(严峻)樊哙闯帐
【宴后】
沛公出逃;
张良入谢;
沛公除奸。
二、大家回顾得非常好!在这激烈的矛盾冲突中,每个人都表现出不同的性格特点,有趣的是,这篇文章表现人物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你说说,并分析。对比
(1)张良和范增
明确:张良是刘邦的主要谋士,他多谋善断,精通韬略,临变不惊,处事有方。A 是他为刘邦定下了“韬晦之计”,以“不敢倍德”,无意于称王蒙蔽项伯、欺骗楚王,终于化险为夷。B 是他为刘邦作了精心的部署,周密的准备,从而赢得了斗争的胜利。项庄舞剑,张良出,樊哙急问:“今日之事何如?”可见事先有所商量。樊哙与刘邦,口径一致,由辩解进而反诘,则更可以看出事前经过周密的策划。一方有备,一方无备,结局合乎情理。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张良不像范增那样骄横浮躁。他认为刘邦称王不是时候,很不策略,但并不明确否定,只是问了一句:“谁为大王为此计者?”他认为不可以武力与项羽相斗,也只是委婉地探询:“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张良处处留心,始终把自己放在谋臣的位置上,这是刘邦对他绝对信任的关键。可以说张良是“鸿门宴”这一事件的总导演。
范增(洞察敏锐、老谋深算、骄横浮躁)是项羽的主要谋士,项羽称为“亚父”,可见其地位不同寻常。根据刘邦入关前后的变化,透过现象看到了本质“此其志不在小”“有天子气”,洞察敏锐。刘邦跑后,范增指桑骂槐说:“唉!竖子不足与谋!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属今为之虏矣!”尔后的历史证实了这一点。可见范增有远见卓识,老谋深算。但处事浮躁,不该把矛盾暴露给敌方,其后果被刘邦利用。另外他对项羽尤其是对项羽的妄自尊大,并不完全了解,他以命令的口吻要项羽攻打刘邦:“急击匆失”,他在席上“数目项王,举玉玦以示之者三”,要项羽按既定方针办,并且擅自布置项庄舞剑。不能准确把握项羽的思想动态,一味将自己的意见强加于他,一方面由于他年龄地位,一方面由于 2 他对时事观察和对项羽的忠心。他既不知人,也不知己,这是范增的致命弱点。他与张良构成了鲜明的对照。(2)项羽和刘邦
项羽:(自矜功伐,急不可耐,遇事浮躁,自负轻敌,朝令夕改,头脑简单,胸无城府)他听了曹无伤告密,即刻大发雷霆:“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旦日”,即是明天一大早。这说明项羽急不可耐,遇事浮躁。这与将帅每逢大事有静气的要求相去甚远。“击破”,说得轻松,表明项羽自负轻敌。当日深夜,项伯为刘邦说情,项羽竟然许诺。真可谓日令夜改,毫无主见。及至次日,刘邦前来谢罪,刚说到“今有小人之言┅┅”项羽随即接住话题说:“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言”,说。“之”,代词,指情报。项羽指名道姓公开点明情报是曹无伤说的。可见项羽头脑简单,胸无城府。以后,还有谁敢再送情报?后来,樊哙闯入帐内,项羽不但不恼,反而又赐酒又赐猪腿又赐座,又问“能复饮乎?”项羽的话说得太多了,竟让樊哙借题发挥,引来责问,讨个没趣(作为楚国贵族的后裔,项羽有许多缺点错误,甚至有不可饶恕之处。但他毕竟为推翻暴秦作出过一定的贡献,他性格上也有某些闪光点,如不畏强暴,不用阴谋等等,应当实事求是地给以肯定)
刘邦(知人善用,能言善辩,狡诈伪饰,见机能断),他在二次危急关头,说了三次“奈何?”着实惊慌。可是,他处惊不乱,懂得向部属问计。见了项伯,“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懂得抓住机遇,抓住关键人物。“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不自意:不曾料想到”能言善辩,狡诈伪饰。脱逃的机会终于来了,刘邦借口上厕所,逃离项营之前交代张良,强调二点:一是“公为我献之”;二是“度我至军中,公乃入”,然后,刘邦等人急忙就近抄小路逃之夭夭,并且立诛曹无伤,当机立断。
三、本文的写作特色
1、在矛盾冲突中凸显人物性格特征
2、情节曲折,引人入胜
3、文章结构严谨,首尾呼应
四、本节课的第二个环节是关于任务驱动型作文的介绍和题目的确定
五、这节课最后一个内容是检查大家对《报任安书》的预习情况
请同学们齐读
示读纠正读音
1.古者富贵而名摩灭。摩,通“磨”。
2.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底,通“抵”。
3.思垂空文以自见。见,通“现”,表现。
4.放失旧闻。失,通“佚”,丢失。
5.稽其成败兴坏之纪。纪,通“记”,历史记录。
6.则仆偿前世之责。责,通“债”。
任安 曩者 阙然 倡优 卜祝 蝼蚁 诎体 箠楚 槛阱惕息 羑里 怯懦 厥有《国语》 膑脚
六、作业布置
1、请大家思考第一篇任务驱动型作文怎么写,找好材料。
2、请大家读熟《报任安书》。
圜墙
第四篇:复习课教案
复习课教案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复习掌握第一、二单元的生字生词、多音字,区别行近字。
2、加强阅读理解,提高阅读分析能力。
3、能把句子补充完整。教学过程:
一、听写词语。
1、听写词语:
坪坝、穿戴、招呼、飘扬、蝴蝶、孔雀舞、铜钟、粗壮、凤尾竹、姿势、玩耍、使劲、绒毛、假装、观察、花瓣、手掌、有趣、峰顶、白发苍苍、似乎、终于、辫子、勇气、、决心、爬山、胸脯、可惜、胶卷、捉迷藏、纪念
2、同桌互批
3、提出易错字:戴、蝶、舞、姿、耍、绒、辫、勇,师生共同修改,加深印象。
4、齐读。
二、复习多音字。
1、指名读P15我的发现。
2、同桌互读。
3、全班齐读。
三、区别行近字
1、出示行近字。
耍()杂()推()究()峰()郊()诚()纪()要()朵()准()穷()蜂()胶()城()记()
2、指名上黑板修改。
3、共同批改。
四、复习课文。
1、采用齐读、听读、分组读、开火车读等多种方式复习两单元的内容。
2、出示填空:
这么重的大石头从天上掉下来,力量__________________。它应该______________。可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做复习册P18-19页的阅读
(一)4、更正、讲评。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一、二单元综合练习教学内容:
1、做一、二单元练习卷
2、讲评、注意的地方
(1)容易错的字:“拢、秘、或”不要少一瞥,“胸”字不要少一竖(2)容易错的音:“昌”是翘舌音,“鲫、桦”读四声(3)查字典的方法有:部首查字法和音序查字法
(4)在括号中填上合适的词语时,要看前面“的”和“地”
(5)阅读题要审题,注意划句子要完整
第三课时
教学要求:
1、复习掌握第三、四单元的生字生词,多音字,能用比喻词造句。
2、重点了解背诵情况,要求能背诵第九课、第十一课、第十二课、第十三课,并能默写古诗。
3、加强阅读理解,提高阅读分析能力。
4、能区别行近字。教学过程:
一、听写词语。
1、听写词语:
磨房、希望、奔跑、凉爽、加紧、争奇斗艳、娇嫩、传播、准确无误、拜访、等待、名堂、随意、大概、苏醒
2、默写两首古诗。
3、同桌互批
4、提出易错字,师生共同修改,加深印象。
5、齐读。
二、区别行近字
1、指名读书p64页我的发现。
2、开火车读、齐读。
三、复习多音字
1、出示小黑板,指名学生给多音字组词。
2、更正,全班齐读。
四、复习课文。
1、采用齐读、听读、分组读、开火车读等多种方式复习两单元的内容。
2、指名、自由背诵课文。
3、练习用比喻句造句。
五、阅读分析。
练习:做复习册P20-21页的阅读训练
(二)第四课时
教学要求:
1、掌握第五单元的生字词、多音字。
2、能用“„„越„„”、“„„一边„„一边„„”、“有的„„有的„„还有的„„”、“既„„又„„”、“不但„„而且„„”“„„有„„有„„还有„„”等关联词的造句。
3、进一步练习加标点。
4、继续进行阅读训练,加强阅读能力。复习内容:
一、听写词语。
1、听写词语:
远近闻名、风尘仆仆、纳闷、迎候、止境、请教、传授、品行、宇宙、黑暗、下降、四肢、肌肤、辽阔、血液、奔流不息、茂盛、滋润、创造、设计、雄伟、横跨、冲击力、节省、坚固、石栏、精美、图案、前爪、宝贵、遗产
2、同桌互批
3、提出易错字,师生共同修改,加深印象。
4、齐读。
二、复习多音字
1、出示小黑板,指名学生给多音字组词。
2、更正,全班齐读。
三、练习加标点。
1、出示句子:
(1)哥哥不以为然 在声争辩道 你这话不对 大雁就该煮了吃 烤了吃 烟熏火燎的 能有什么好味道
(2)弟弟很不服气 鸭子不是可以烤了吃吗 皮香肉嫩的 味道多美呀 为什么大雁就不行了呢
2、试填。
3、指名交流。
4、进一步强调引号的用法。
5、结合对话习作,说说如何把提示语写完整。
6、齐读。
四、练习用关联词语造句
1、完成复习册P13_P14页的练习。
2、汇报
3、更正
六、阅读分析
练习:做复习册P21-23页的阅读训练
(三)第五课时
教学要求: 三、四单元综合练习教学内容:
1、做三、四单元练习卷
2、讲评、注意的地方
(1)容易错的字:“拜”不要少一横,“概”字不要多一撇(2)区别形近字:致和到、娇和桥、阻和粗、坊和芳(3)多音字:看、扇、磨
(4)把句子补充完整时,要注意展开想象,最好用上比喻句或拟人句。(5)阅读题要审题,将文章读通、读透再答题
第六课时
教学要求:
1、掌握第六单元的生字词、多音字。
2、背默两首古诗。
3、复习四字词语。
4、练习“把”字句和“被”字句。
4、阅读训练,进一步提高阅读水平。教学过程:
一、听写词语。
1、听写词语:
风景优美、物产丰富、深蓝、懒洋洋、披甲、划船、威武、拣贝壳、颜色、形状、渔
业工人、肥料、祖祖辈辈、汇成、欣赏、反映、挡住、视线、浸湿、献出、药材、又 松又软、舌头
2、默写两首古诗
3、同桌互批
4、找出易错字,师生共同修改,加深印象。
5、齐读。
二、复习多音字
1、出示小黑板,指名学生给多音字组词。
2、更正,全班齐读。
三、复习四字词语。
1、完成复习册P11的练习。
2、全班更正。
3、全班齐读两次。
四、练习“把”、“被”字句的练习。
1、完成复习册P13的练习。
2、全班更正。
五、阅读分析
练习:做复习册P23-25页的阅读训练
(四)第七课时
教学要求: 五、六单元综合练习教学内容:
1、做五、六单元练习卷
2、讲评、注意的地方
(1)区别形近字:县河具、案和安、肌和肢、壮和状(2)多音字:参和舍
(3)熟悉反义词,如:减轻对加重、节省对浪费(4)要会写四个AABB词(5)背默两首古诗
(5)阅读题要审题,注意划句子要完整
第八课时
教学要求:
1、掌握第七单元的生字词、多音字。
2、学会把句子写具体。
3、进一步练习修改病句。
4、进行阅读分析,提高阅读水平。教学过程:
一、听写词语。
1、听写词语:
矛盾、集合、坚持、一般、招架、乌龟、攻击、炮口、坦克、战士、大显神威、士兵、后退、挖坑、鞋子、斧头、手锯、免得、房屋、抢夺、难过、当初、敌人、台阶、懂 得、陶罐、谦虚、张嘴、恼怒、吵架、感受、荒凉、捧起、朴素、值得、感受
2、同桌互批
3、找出易错字,师生共同修改,加深印象。
4、齐读。
二、复习多音字
1、出示小黑板,指名学生给多音字组词。
2、更正,全班齐读。
三、修改病句。
1、出示句子。
(1)那晚的情景一直在我心中铭记。
(2)经过小华努力,使成绩有了很大进步。(3)我们有总共四十一个人。(4)这是鲜艳的一面国旗。
2、指名上黑板修改。
3、共同批改。
4、说说这些句子属于什么病句,进一步强调正确的修改符号。
5、齐读修改后的句子。
四、把句子写具体,并加上标点。
1、下课了,操场上真热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节日里,广州的夜景真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海洋里的鱼各种各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指名交流,师总结。
提醒一定不能忘记加上标点。
养成好的习惯,句子填完后要再用心读一读。
五、阅读分析 练习:做复习册P25-27页的阅读训练
(五)第九课时
教学要求:
1、巩固第八单元的生字词、多音字。
2、整理错乱的句子,练习用“渐渐地”和“越来越……越来越……”造句。
3、进行阅读分析,进一步提高阅读水平。
一、听写词语。1、听写词语:
愿意、姿势、情况、慢吞吞、热烈、情绪、讲述、普通话、鼓励、投入、教育家、瓶子、茶杯、危险、顺利、不假思索、激动、获得、系绳子、堵住、给予、担心、宽裕、猜测、立即、卡片、盼望、仁爱、体贴、买卖、糖果
2、同桌互批
3、找出易错字,师生共同修改,加深印象。
4、齐读。
二、复习多音字
1、出示小黑板,指名学生给多音字组词。
2、更正,全班齐读。
三、整理错乱的句子
1、出示句子:
()有一次,一条小金鱼游到我的身边。()文文家有个小水池,养着许多金鱼。
()我常常趴在池沿上,睁大眼睛看它们在水里游来游去。()它尾巴一摇就游跑了,可我差一点掉进水池里。()我探着身子,伸手想抓住它。
2、说说看到这种题目,应该怎么做。
3、指名说。
4、师总结:先读一读,了解大意。再根据其中的联系,找出句子的前后顺序。一般的都有是按时间或地方的顺序来写的。整理好了后,一定要再读一读,看看是否通顺。
5、按上述方法,练习做。
6、指名交流
四、造句。
1、出示词语:渐渐地,越来越……越来越……。
2、说说应该注意什么
3、试着用两个词造句,要求如下:(1)渐渐地:(写天气的)(2)渐渐地:(写人物活动的)
(3)越来越……越来越……:(学习方面)(4)越来越……越来越……:(生活方面)
4、师生共同评议。
五、复习课文。
采用齐读、听读、分组读、开火车读等多种方式复习本单元的内容。
六、阅读分析
做《阶梯阅读》两课,生独立完成、集体更正。
第十课时
教学要求: 七、八单元综合练习教学内容:
1、做七、八单元练习卷
2、讲评注意的地方
(1)容易错的字:“姿势”的“姿”是女字底不是贝字底,“台阶”的“阶”是左耳旁不是单人旁
(2)区别形近字:脑和恼、功和攻(3)多音字:调、给、落、爪、撒
(4)熟悉反义词,如:傲慢对谦虚、危险对安全、勇敢对懦弱、担心对放心、紧张对放松、集合对分散
(5)在括号中填上合适的词语时,要看前面“的”和“地”(6)阅读题要审题,理解内容后再答
第十一课时
教学要求:
1、讲评存在的问题。
2、进行综合练习。教学过程:
1、讲评前几次试卷存在的问题以及注意的地方。
2、进行综合测试。
(1)容易错的字:娇嫩、姿势、纳闷、穿戴、拜访、摆弄、合拢(2)容易错的音:栖、匣
(3)容易错的形近字:矛和予、朴和仆
(4)作文要审题,看清给的要求,再下笔。要将人物的样子写清楚,事情要写具体
第五篇:复习课教案
复习课案例
第四单元 内忧外患与中华民族的奋起 第14课 从甲午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
高二历史组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中日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爆发的背景、简况、结果和影响。义和团运动兴起的背景、口号、结果和历史意义。
2.过程与方法: 从多方面、多角度分析甲午战争爆发的背景和影响;从主观、客观两个方面分析义和团运动失败的原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中日甲午战争、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三个重大历史事件的学习,增强学生的民族危机感和责任感,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牢记甲午战争的背景、影响;义和团运动的口号、意义
2、过程与方法:自主学习,小组互查 3.情感价值观:激情记忆,高效学习
二、复习要求:
准确记忆中日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的主要史实(战争的起因、经过、结局、影响等);战争的失败对中国政局的影响;有关义和团的基本史实、性质和评价;联系所学史实能列举1840年至1900年间的西方列强的侵华史实,概述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斗争的事迹,体会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三、预习提纲(学生自学)
(一)、甲午中日战争 1,背景
(1),从明治天皇开始,日本逐渐形成了强占、侵略朝鲜、夺取、占领人中国,进而征服全世界的对外扩张政策。
(设问思考:全面分析中日战争爆发的原因?)(2),是中日战争的导火线。2,经过:
(1)、1894年7月,日本在 海面偷袭清军运兵船,挑起了中日甲午战争。
(2)、中日海军在 展开决战。
(3)、战争以清政府的失败而告终,清政府被迫同日本签订《 》,这是继《南京条约》以后的危害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
3,影响:
(1),外国侵略势力深入到 ;外国资本的压制,严重阻碍着中国 的发展;巨额的赔款使国家的财政不堪重负。
(2),中华民族陷入了极其深重的危机。俄、德、法“ ”拉开了列强瓜分中国狂潮的序幕,各国纷纷在中国划分,严重破坏了中国的主权。
(3),清政府为挽救统治危机,进行了 改革。(4),中国的知识界和各阶层民众为挽救民族危亡进行了各种形式的救亡图存的斗争。
(二)、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的侵华战争 1,义和团运动
(1),概况:19世纪末,广大人民群众的 斗争汇集成了义和团运动,他们怀着朴素的,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清政府无力镇压,只好,义和团在中国北部迅速发展。义和团提出“ ”的口号,势力迅速遍及京津。八国联军攻陷北京后,慈禧太后在逃亡西安的途中发出“剿匪谕旨”,义和团运动被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
(2),意义:体现了中国人民 的英勇斗争精神,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气焰,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清王朝的 运动。
2,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目的:镇压中国人民的义和团运动,维护帝国主义的在华利益。(2),经过:1900年6月,八国联军在英国海军中将西摩尔的率领下从 进 犯北京,遭到义和团的顽强阻击,义和团还向北京 和 发起猛烈进攻。八国联军攻陷北京后,慈禧太后和光绪帝逃往西安。
(3),结果及影响:1901年,八国联军胁迫清政府签订了《 》,使中国完全陷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在北京设立的 成为列强侵华的大本营。
四、线索勾勒(教师点拨)
本单元的线索: 两条基本线索:
1、列强侵华史
2、中华民族的抗争史。
五个重点:
鸦片战争及第二次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中日甲午战争及八国联军侵华;辛亥革命;五四运动。
两个观点:
落后就要挨打;中国人民不屈的斗争,避免了中国沦为殖民地。
中日甲午战争及八国联军侵华的线索:
日本发展强盛——对外侵略扩张——列强共同瓜分中国
中国仍然落后——顽强抗击侵略——农民阶级奋起抗争——惨烈现实须继续探索
五、问题探究
1.如何正确认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点 拨】 “半殖民地”在政治上是指丧失了部分而不是全部的独立自主权;在经济上是指中国逐渐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沦为资本主义国家的原料产地和商品销售市场;在文化上则表现为“西学东渐”。
“半封建”是指在政治、经济、文化方面既保存了封建主义,又发展了资本主义
2、《辛丑条约》内容中最能体现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条款是什么?
【点 拨】 《辛丑条约》内容中最能反映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是惩办义和团运动中曾与列强作对的官吏,永远禁止中国人民成立或参加反帝性质的各种组织。这一条款充分表明清政府已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成为帝国主义代言人,即意味着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3.对“甲午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转折点”的理解。
【点 拨】(1)侵华方式发生变化:战前商品输出为主;战后资本输出为主,掀起瓜分狂潮。
(2)中华民族危机加剧:战前列强侵略中国边疆和邻国;战后掀起瓜分中国狂潮,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3)中国经济结构进一步发生变化: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4)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内容发生变化:战前主要学习西方技术;战后还进行政治体制、思想文化、教育制度的变革。
六、达标检测
【例题1】(2009·广东文基)马克思在评论鸦片战争时说,“在这场决斗中,陈腐世界的代表是激于道义,而最现代的社会的代表却是为了获得贱买贵卖的特权——这真是任何诗人想也不敢想的一种奇异的对联式悲歌。”据此,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陈腐世界的代表”是指固守旧制度的清政府 B.“贱买贵卖的特权”说明英国侵华与鸦片无关 C.“对联式悲歌”是指中英两国在战争中两败俱伤 D.“最现代的社会的代表”体现出人类的正义和道德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的理解能力。“陈腐世界的代表”是指清政府;“最现代的社会的代表”指英国政府;“获得贱买贵卖的特权”说明英国侵华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打开中国的市场;“对联式悲歌”喻指中英两国胜败对比;由此可以判断B、C、D不正确,答案选A。
【例题2】 鸦片战争在近代中国和英国的文明发展中都有重要意义。对中国而言意味着()A.专制政体的终结 B.近代化的起点 C.农耕文明受到冲击 D.资本主义萌芽的起点 【解析】 本题的题眼是“文明”。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之前中国处于农耕文明社会。鸦片战争之后,受到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中国由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演进。A项发生在辛亥革命时,B项近代化的起点是洋务运动,D项资本主义萌芽的起点应该在明末。答案选C。
【例题3】 关于中国近代“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最准确的含义是
A.政治上的半殖民地和经济上的半封建并存 B.一半是殖民地一半是封建社会 C.外国侵略势力的深入使国家主权丧失
D.部分丧失了国家主权并且在保留封建主义的同时又发展了资本主义
【解析】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不能笼统地划为一半是殖民地一半是封建社会,无论是在政治还是经济方面,中国都发生了重要的变化,部分丧失了国家主权并且在保留封建主义的同时又发展了资本主义。答案选D。
【例题4】 1900年以后,在天津老城南门外(南市一带)出现了租界与天津地方当局均不实施管理并一度畸形繁荣的地区,俗称“三不管”。这本质上反映出近代天津城市的()A.封建落后性 B.治安管理的不合理性 C.半殖民地半封建性 D.建设的散乱随意性 【解析】 注意题干材料“租界与天津地方当局均不实施管理”,“租界”指列强在中国建立的“国中之国”,“天津地方当局”仍实行封建统治,二者“均不实施管理”实际上二者都在染指它,故答案选C。
【例题5】 协定关税是一个国家与另一个国家之间通过协商相互给予对方以优惠的关税制度。如果一方遭受对方的胁迫,非自愿地给予对方以优惠待遇又不能享受对方给予的对等待遇,就是片面协定关税。中国的片面协定关税始于
A.《北京条约》 B.《天津条约》 C.《望厦条约》 D.《南京条约》 【解析】中国片面协定关税始于《南京条约》。《南京条约》规定,英商进出口货物应缴的关税由中英双方协定。故答案选D。
【例题6】 美国公使田贝说:“事实上,外国公使成为中国政府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从而可以“任意斥责一切对待外国人不称职的中国官吏”。这一内容出现在下列哪个条约签订后()A.《南京条约》 B.《天津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解析】 解答本题首先要理解题目中材料的内容,两个材料中第一个材料说明了外国公使可以进驻北京,但更重要的是第二个材料“外国公使”可以“任意斥责一切对待外国人不称职的中国官吏”,这就能体现不同时期列强侵略的特点。《辛丑条约》中有规定,在北京东交民巷设立使馆界,惩办义和团运动中曾与列强“作对”的官吏,对反帝运动镇压不力的官吏,“即行革职,永不叙用”。故答案为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