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月教学设计(大全5篇)

时间:2019-05-12 19:47:3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乡月教学设计》,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乡月教学设计》。

第一篇:乡月教学设计

《乡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欣赏故乡月的唯美画面,概括其特点。

2.体味作者表达的多种感情,理解感情是散文的灵魂。3.学习作者文情并茂、情景交融的写法。教学重难点:

研读情景交融的段落,学习情景交融的写作技巧。

教学方法: 读写交互法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预习作业:请自设情境,写一段情景交融的文字。一.导入新课

月亮是中华文化的一个符号,千百年来歌颂月亮的文章不计其数,为什么千百年来月亮让无数的中华儿女魂牵梦萦,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张天福的《乡月》。二.文本研习

1.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月亮的,分别写出了月亮什么特点。从文章找出相应的文段。

明确:春夏秋冬

特点:明朗、美润、多情、动人。(羞、爽、美、清)具体描写:

春月 “第一缕春风首先吹弯的是霞妹的两道春眉,弯得像初月的蛾眉月。我窥见霞妹是那天晚上偷偷地在窗前对着镜子借着月光照着月牙画眉,”“最惬意的是在朦胧的月夜”,这些句子写出了月的羞涩多情。夏月 “是村边池塘里的蛙鸣声把凉月叫爽的。”“由凉爽的晨月伴着”“最爽的是夏夜里月亮升起的时候。热,下去了;凉爽,升了起来,弥漫到夜空里、到村子里、到各家各户的院子里。”等 写出了夏月的凉爽和明朗。秋月 “故乡的凉月分外朗润。”“如果经霜抚摩,那月更加金灿厚重,若一轮古朴的金色的玉。”“我和这大千世界浴在乳一般的月光海底里。” 写出了秋月的美和朗润。

冬月 “雪,把冬天唤来,清清的冰月也被唤来。”“鸟雀珍惜满地清洁、圣灵的月光,不忍践踏,躲到树丛中盖着月光睡,它们做着清洁的冰月梦。冬眠族沉眠于地下,它们的梦呓和鼾声轻轻地抖动着冰清的月光。”“月光像偌大的被将大地覆盖。”“月光被南海禅寺的钟声覆盖,禅寺的神秘中添加了朦胧;月光被汝河的流水覆盖,河水晶莹剔透中添加了含蓄;月光覆盖不住父亲那颗勤劳的心。”等写出了冬月的清冷和动人。2.文章结尾也说“我像一只风筝,不论飞多高、多远,思念的原点就是故乡的月”请大家阅读文章,看看我思念的原点仅仅是“故乡的月”吗?

明确:除了故乡的月,还有月下的故乡包括故乡的人,故乡的生活。3.作者写了故乡的那些人、那些生活。目的是什么。

人: 生活 目的 霞妹 爱情、劳作 多情 云哥和嫂子 乡人的劳作享受 夫妻间的相互体贴 村里男女老幼 勤劳、善良、质朴 我 月下遐思 对如诗如幻乡村的热爱 父亲 勤劳

父亲和乡亲送我远行 乡情和亲情的美好、感激 总结:

对温柔多情的故乡的赞美。

对勤劳纯朴的父老乡亲的讴歌。对如诗如幻的乡村的热爱。

对养育自己的故乡的感激与怀念

4.中国散文精英奖评委会认为,张天福的散文文情并茂,情景交融。从文中挑出文段研习。

(1)霞妹带着月羞去田野刈草,禾苗“哗啦!”泛绿了;去笋竹林采摘,笋竹儿憋足了劲儿,一夜之间赶趟儿似地从地面、从山野、从四面八方冒了出来;去桃源施肥,花蕾含起了苞苞等待着怒放;去山里踏青,山坡上笼盖着一坡暖,绿是苗儿的羞,笋是竹子的羞,蕾是花儿的羞。

(2)冰月色是人类的朋友,毫无怨言,在门外耐心地等,稍一有缝隙,就挤了进来,坐在椅子上、伏在书桌上、甚而至于躺在你的床上和妻和你睡在一起。

5.如何写好情景交融 情景交融:指文艺作品中环境的描写、气氛的渲染跟人物思想感情的抒发结合得很紧密。

写好情景交融就是处理好景和情的关系。(1)据情选景:

选择符合自己心境的景物(绿苗、笋竹儿、花蕾)

(2)绘景融情:

a.抓住能表现情感的特点重点突破(欲说还羞的爱情、亲密无间的友情)b.运用合适的修辞手法(拟人)

c.使用一些情感鲜明的词语(暖、绿、毫无怨言、耐心)

6.通过研习,讨论修改自己的文章。

重阳节,在教教室里望着那漆黑的夜。今晚的月亮似乎没有往常那般圆滑,那般皎洁,似一把弯弯的泛着光亮的镰刀。没有星星的陪伴,那月尤显得孤独、寂寞。窗外蛙声连连,显得夜里如此安静。

修改:

第二篇:槐乡王月教学设计

《槐乡五月》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粟城学校

李旭艳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2、学会本课10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9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感受槐乡五月的美丽景色。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板书“槐”字。你认识这个字吗?写这个字时要注意什么?(指名说)

2、给“槐”组词,相机交流课前搜集关于“洋槐”“槐花”“槐乡”的资料。

“洋槐”豆科落叶乔木,又名刺槐。“槐花”出示图片。“槐乡”说明槐树很多,所以称为槐乡。

3、这节课,我们学习一篇新的课文:槐乡五月。

4、看到课题之后,你有什么疑问吗?

预设:洋槐长什么样子?槐乡的五月到底是怎么样的呢? 师:让我们带着疑问,走进槐乡的五月,去寻找答案

二、初读课文 出示自读要求:

1、读准字音,认清字形

2、读顺句子,读通课文。划出文中生字新词。联系上下文或借助工具书理解它们的意思。

三、检查自读效果:

1、出示生词,指生读。

陈醋

咸的 蒜泥

衣襟

(襟前鼻音)

挎走

摆上

浸在 披散

(散多音字)

俊俏

醇香

熏醉

肩头

(熏前鼻音)拌槐花

酿出蜜

炒芝麻

一顿饭

(麻轻声)(1)指生认读。其它生跟着读。(2)还有哪个词读音注意的?生交流(3)提醒之后齐读生词。

2、出示分类生词。嗡嗡嗡

啪啪啪

篮儿

旋儿

小辫儿

(儿话音,轻快,有趣)白茫茫

甜丝丝

喜盈盈

白生生

傻乎乎

香喷喷(结构特别的词)

(评价:不仅读出了节奏,还读得非常的流得

读出了自己的理解)

坡坡岗岗

山山洼洼

大大咧咧(咧读轻声

AABB还知道哪些?)

(1)一组一组指生读,指导读。(2)齐读。师:词语能读准,长句子一定能读好,谁来挑战一下。

3、长句子检查

(1)有的槐花抱在一起,远看像玉雕的圆球,有的槐花一条一条地挂满枝头,近看如维吾尔族姑娘披散在肩头上的小辫儿。

(指生读,指导读:一条一条。A、读句子时,只要注意句子的停顿,再把相关联的词语读得紧凑一些,你一定可以和他读得一样好。B、想象着槐花的美读。)

指名读,自读,指名读。

(2)小朋友们临走时,槐乡的孩子还会送他一大包蒸过晒干的槐花,外加一罐清亮清亮的槐花新蜜。

自由读,指名读,指导读,齐读。

师:词语读准了,长句子读通了,正确流利读课文也水道渠成了。

四、指名分段读课文

1、指名分段读课文。剩下同学的任务:A、身要正、捧好书、声不出

B、边听边想:五月的槐乡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五、理清脉络

1、五月的槐乡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美、香、快乐

2、课文中哪一句最能概括你现在的感受?

出示:五月,是槐花飘香的季节,是槐乡孩子的季节。

3、默读课文,思考:哪几个自然段写了五月是槐花飘香的季节?哪几个自然段写的是五月是槐乡孩子的季节?(1自然段槐花飘香的季节2、3槐乡孩子的季节。)

六:指导书写生字

1、教师范写:挎、咸生字书写

2、生自己本上书写,描红。

七、带着疑问带入下节课:

槐乡,花香、花美、孩子的快乐,如何传递给我们的呢?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

第三篇:《月迹》教学设计

《月迹》教学设计

朱则光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理清课文的写作顺序,把握寻月过程中孩童的心理及其发展变化的过程。

2.过程与方法:有感情地诵读课文,联系上下文理解文中的重点语句。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情怀。

【教学重难点】

1.读懂课文内容,理解“月亮属于我们每个人”的含义。

2.培养学生追求美好事物的情怀。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引出“月迹”

1.播放歌曲《童年》(多媒体播放),鼓励同学跟唱。

2.童年是一首动听的歌,唱出了我们内心的欢悦;童年是一幅美丽的画,展示着我们人生的斑斓!我们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童年乐园,她记载了我们的喜怒哀乐,见证了我们的成长历程,闪烁着童心孕育的梦幻之光。这节课,就让我们睁大聪慧的双眼,展开想象的翅膀,走进当代著名文学家贾平凹的童年乐园,和他一起回到童年里的那个中秋节的晚上,去触摸他那颗纯洁的童心,去追寻月亮的足迹,欣赏月光下的美景吧!

二、走近文本,感知“月迹”

1.师生分角色朗读课文。其他同学仔细听,完成三个任务:

⑴文中的孩子们在哪里寻到了月亮的踪迹?请勾画出来。

⑵地方不同,月亮的特点不同,作者的心情又分别有什么变化?

⑶请在自己有疑问的地方,标上“?”。

2.师生交流。明确:

⑴孩子们在“镜中——院中——杯中——葡萄叶儿上,瓷花盆儿上,爷爷的锨刃儿上——河中——眼瞳中”寻到了月亮。

边交流,教师边随机引导学生勾画课本每页右侧的赏析文字,明确写作思路:镜中看月——院中望月——杯中饮月——河中寻月——眼中见月——河滩议月;或概括为:盼月——看月——寻月——议月。(只要扣住了内容,其他的概括方式亦可。)

⑵教师引导学生边读边梳理出在寻月过程中孩子的心理及其发展变化的过程。

心理及其发展变化的过程:期待——失望——羡慕——小心——惊喜——甜蜜。(能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出,自圆其说即可。)

三、与文对话,品味“月迹”

1.快速浏览课文。找出你最喜欢的表现童真童趣的句子,并说说你的理由。

(提示:为使成果交流时不走乱步子,教师可提示学生按一定的思路赏析,如可以注重于品“月迹”,遵循“镜中看月—院中望月—杯中饮月—河中寻月—眼中见月—河滩议月”的次序,找一找能表现童真童趣的句子,并赏析;或者注重于品孩子们因月亮而变化的“心迹”,寻找孩子们“期待—失望—羡慕—小心—惊喜—甜蜜”等心情变化的过程,找一找能表现童真童趣的句子,并赏析。)

2.学生分组合作探究。具体操作过程如下。

自主学习:教师指导学生从下面几个方面入手展开探究,①找——和问题相关的语句;②分——联系上下文及生活体验,分析、综合;③结——归纳认识,得出结论;④问——提出疑难。

合作学习:各小组内部交流成果,知识共享,合作探究。主要完成以下工作,①紧紧围绕要求讨论交流;②认真听取每个同伴的探究成果;③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对同伴的探究成果作修正或补充;④共同帮助学有所难的同伴;⑤提出小组中不能解决的问题,准备向其他小组或老师咨询。教师仔细倾听学生的讨论发言,相机解决学生提出的问题;同时,教师既对探索过程进行及时调控,还适时点拨,推波助澜,不断激发学生思维活力,使探究过程更加热烈、丰富、深入。

3.交流成果。

估计学生会谈到以下几处。

①我们看时,那竹窗帘儿里,果然有了月亮,款款地,悄没声地溜进来,出现在窗前的穿衣镜上了:原来月亮是长了腿的,爬着那竹帘格儿,先是一个白道儿,再是半圆,渐渐地爬得高了,穿衣镜上的圆便满盈了。

—月亮“款款地,悄没声地溜进来”,这句话让我觉得月亮像一个淘气的孩子,明明知道我们在盼着它,却偏偏不让我们看见似的,蹑手蹑脚地走了进来;又让人觉得月亮像一位美丽绝伦的少女迈着轻盈的步子缓缓走来,十分优雅。“爬”表明月亮一点点升起,越过一个个横格,就像是长了腿会爬一样,作者用一个“爬”字,写出了在孩子眼里月亮是十分有趣的,表现了儿童奇妙的想象力。

②我们就都跑出门去,它果然就在院子里,但再也不是那么一个满满的圆了,尽院子的白光,是玉玉的,银银的,灯光也没有这般儿亮的。院子的中央处,是那棵粗粗的桂树,疏疏的枝,疏疏的叶,桂花还没有开,却有了累累的骨朵儿了。

—“满满”写月亮的圆;“玉玉的,银银的” 写月光亮如玉般温润,如银般灿烂,两个名词作形容词,也是一种比喻;“粗粗”写桂树的壮;“疏疏的”写枝叶不是很繁茂,银银的月光从枝叶缝隙里穿出,影影绰绰,幽静柔美;“累累”形象地写出了花朵的多。使用叠词,写出了月光的特点,读起来琅琅上口,也符合儿童语言的特色。

③倏忽间,哪儿好像有了一种气息,就在我们身后袅袅,到了头发梢儿,添了一种淡淡的痒痒的感觉;似乎我们已在了月里,那月桂分明就是我们身后的这一棵了。

—“袅袅”,形容花香,将无形赋予有形,仿佛都能看到花香在空气中弥漫、缭绕的踪迹了;“淡淡的”写出香气似有似无;“痒痒的”是从触觉的角度写。独特的联想和奇妙的通感,巧妙地将视觉形象变成了嗅觉、触觉意象,遥不可及的月形月影变成了可闻可触的,给人身临其境之感。

④捧着,一动不动的,手刚一动,它便酥酥地颤,使人可怜儿的样子。

—“酥酥地”,既有形状上的“碎”,又有触觉上的“软”,一个酒杯中荡漾着的月影被写得似乎可以触摸到,也可以感觉得到;“使人可怜儿的样子”是儿童心理感受,写出孩子们的天真可爱。

⑤月亮是个好。

—“好”就是指美好的东西,直接把月亮和“好”联系起来,用童真的语言表明月亮那么美丽和纯洁,给每个人都带来美的享受。

⑥噢,月亮竟是这么多的:只要你愿意,它就有了哩。

—“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只要你愿意去发现,美无处不在,希望无处不在。“它就有了哩”富含童真童趣。

此处不再一一列举。教师要边引导学生品味,边指导朗读。

第二课时

一、师生对话,探究“月迹”

1.自由朗读课文。用“?”标出疑问处。

估计会提到以下问题:

⑴开头第一句话与主题无关,能否去掉?

⑵“月亮是这么多的”这是为什么?

⑶为什么说“月亮是每个人的” ?

⑷文章说“我们都满足了”,满足了什么?

⑸为什么说月亮是我们按在天空上的“印章”?

2.教师相机整合为下边几个问题,供学生合作探究。

⑴课文开头写“我们这些孩子,什么都觉得新鲜,常常又什么都不觉满足”,而结尾却说“大家都觉得满足了”,这是为什么?

⑵为什么说“月亮是每个人的” ?

⑶“我突然觉得,我们有了月亮,那无边无际的天空也是我们的了,那月亮不是我们按在天空上的印章吗?”这句话怎么理解?

3.速读课文,小组合作探究。

4.交流成果。明确:

⑴“不觉满足”—在孩子的眼睛里,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是那么新鲜好玩,发生的任何现象他都充满了好奇,他的心里有无数个为什么,总想打破沙锅问到底,所以对孩子来说,他们总是“不觉满足”的。

“满足”—寻找月亮,其实也是在寻找梦想和希望。找到了月亮,也就有了希望,心里便踏实了,满足了。

⑵这里的月亮不单单只代表月亮,而是美好事物的象征。所以,孩子们“寻月”,实际上是追寻美好的事物、美好的人生。“月亮是每个人的”实际上在告诉我们只要不停地追求美,我们每个人都可以追寻到美好的事物,都可以拥有美好的人生。

⑶很有诗意的回答,一轮圆月衬着无边无际的天空,像一枚小小的印章盖在书本上,长天为纸月为印,表明天空是我们的作品,天空是我们的财富,我们是天空的主人,我们拥有天空,我们拥有宇宙。贴切新奇的比喻形象地表现了孩子们丰富而生动的想象力。

5.教师小结。

月亮是美的,天空也是美的。无边无际的天空象征着世间所有美好的事物。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寻找到生活中的美,对美的追求,应该是人生的座右铭,对于你们是如此,对于我们每个人都是如此。

二、质疑问难,反思“月迹”

读完本文,我们最深切的感受是:我们要善于发现,生活中到处都是美。那课文中的“美”你有没有完全读懂?经过刚才思维的碰撞,你有没有发现新的疑问?

三、联系生活,丰富“月迹”

1.中秋节,你就在这一群孩子中,你们一起盼月、看月、寻月、议月。讨论“月亮是个什么样呢”,你会怎么回答?

2.生活中,你寻到属于自己的月亮了吗?

教师总结:同学们,时光带走你们的童年,让你们长大;岁月增长你们的阅历,让你们成熟。尽管美好的童年一去不返,但只要你们拥有一颗童心,就能拥有童年般的快乐;看似平凡的生活是美好的,但只要你们拥有一颗爱心,睁大聪慧的双眼,展开想象的翅膀,那么一片绿叶是一首诗,一抹斜阳是一首歌,一个游戏是一种创造„„你们就能发现生活中美好的东西无处不在。

四、课外探究

阅读贾平凹《对月》一文,与《月迹》相比,你更喜欢哪一篇文章?为什么?

月,夜愈黑,你愈亮,烟火熏不脏你,灰尘也不能污染,你是浩浩天地间的一面高悬的镜子吗?

你夜夜出来,夜夜却不尽相同;过几天圆了,过几天又亏了;圆得那么丰满,亏得又如此缺陷!我明白了,月,大千世界,有了得意有了悲哀,你就全然会照了出来的。你照出来了,悲哀的盼你丰满,双眼欲穿;你丰满了,却使得意的大为遗憾,因为你立即又要缺陷去了。你就是如此千年万年,陪伴了多少人啊,不管是帝王,不管是布衣,还是学士,还是村孺,得意者得意,悲哀者悲哀,先得意后悲哀,悲哀了而又得意……于是,便在这无穷无尽的变化之中统统消失了,而你却依然如此,得到了永恒!

你对于人就是那砍不断的桂树,人对于你就是那不能歇息的吴刚?而吴刚是仙,可以长久,而人却要以暂短的生命付之于这种工作吗?

这是一个多么奇妙的谜语!从古至今,多少人万般思想,却如何不得其解,或是执迷,将便为战而死,相便为谏而亡,悲、欢、离、合,归结于天命;或是自以为觉悟,求仙问道,放纵山水,遁入空门;或是勃然而起,将你骂杀起来,说是徒为亮月,虚有朗光,只是得意时锦上添花,悲哀时火上加油,是一个面慈心狠的阴婆,是一泊平平静静而溺死人命的渊潭。

月,我知道这是冤枉了你,是曲解了你。你出现在世界,明明白白,光光亮亮。你的存在,你的本身就是说明这个世界,就是在向世人作着启示:万事万物,就是你的形状,一个圆,一个圆的完成啊!

试想,绕太阳而运行的地球是圆的,运行的轨道也是圆的,在小孩手中玩弄的弹球是圆的,弹动起来也是圆的旋转。圆就是运动,所以车轮能跑,浪涡能旋。人何尝不是这样呢?

人再小,要长老;人老了,却有和小孩一般的特性。老和少是圆的接榫。冬过去了是春,春种秋收后又是冬。老虎可以吃鸡,鸡可以吃虫,虫可以蚀杠子,杠子又可以打老虎。就是这么不断的否定之否定,周而复始,一次不尽然一次,一次又一次地归复着一个新的圆。

所以,我再不被失败所惑了,再不被成功所狂了,再不为老死而悲了,再不为生儿而喜了。我能知道我前生是何物所托吗?能知道我死后变成何物吗?活着就是一切,活着就有乐,活着也有苦,苦里也有乐;犹如一片树叶,我该生的时候,我生气勃勃地来,长我的绿,现我的形,到该落的时候了,我痛痛快快地去,让别的叶子又从我的落疤里新生。我不求生命的长寿,我却要深深地祝福我美丽的工作,踏踏实实地走完我的半圆,而为完成这个天地万物运动规律的大圆尽我的力量。

月,对着你,我还能说些什么呢?你真是一面浩浩天地间高悬的明镜,让我看见了这个世界,看见了我自己,但愿你在天地间长久,但愿我的事业永存。

【资料宝藏】

1.作者简介。

贾平凹(1953-),原名贾平娃(父亲为其取名贾李平,后图口音方便,便喊他为平娃。陕西话中,娃凹同音)。陕西丹凤人。上初中时“文革”爆发,因父亲的原因全家受牵连,中途辍学在家务农,后还在建筑工地从事过重劳动等。1972年被推荐到西北大学中文系学习。期间开始文学创作,发表处女作《一双袜子》。1975年毕业分配到陕西人民出版社任编辑。1978年以《满月儿》(上海文艺1978.8)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开始引起文坛注意。1980年调任《长安》文学月刊编辑。1983年起任作协陕西分会专业作家。贾平凹是个多产作家,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商州》、《浮躁》、《废都》、《白夜》、《土门》、《高老庄》等,中、短篇小说集《山地笔记》、《早晨的歌》、《腊月正月》、《天狗》等,散文集《月迹》、《爱的踪迹》、《商州散记》、《红狐》等。其中《腊月 正月》获1983-1984年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浮躁》获美孚飞马文学奖。最近又获得由法国文化交流部颁发的“法兰西共和国文学艺术荣誉奖”。上世纪80年代初的小说《二月杏》、《好了歌》曾因“不健康倾向”而遭批判,上世纪90年代初又因小说《废都》中过多的性描写而引起争议。他早期的作品主要是以陕西山村的普通人为题材,抒写恬淡的生命旨趣。自“商州系列”起,从历史的深度展现陕西秦川地区的古老民风,旨在向商洛文化寻根。近来作品的文化意识渐浓,离民间乡土渐远。他的文笔纯熟流畅,有很强的语言把握能力。

2.悠悠千古月 款款赤子情——读贾平凹的《月迹》。

悠悠千古明月,曾牵动过无数文人墨客的种种情思,留下了难以数计的名篇佳作。人们吟咏边关冷月,卢沟晓月,床头明月,“杨柳岸晓风残月”;人们写月形月影,“缺月挂疏桐”,“飞镜又重磨”;写月色月波,“滟滟随波千万里”,“梨花院落溶溶月”„„“月诗月文”浩如烟海,各出机杼。以至于令后人望月而兴叹,不敢随便吟咏摹写这涵蕴无穷的月。然而贾平凹却敢凑这个热闹,于“月山月海”的诗文路上另辟蹊径——写月迹。写得虚虚实实,掩掩映映,写得那样娇美灵动,写出了只属于他而又能引起人们情绪共振的那神奇美妙的月迹。

写月迹并不稀奇,苏轼早就写过“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写得幽幽静静,缠缠绵绵。而像贾平凹这样写得如此别致的却不多见。其奥秘何在?

从描摹手段来看:一是拟虚为实,巧妙地设置参照物,将无形无态的月迹写得可触可感。作者巧妙地用竹帘,葡萄叶,小酒杯,小河水,小孩子的眼睛,清清晰晰地写出月亮轻盈的踪迹——她“款款地,悄没声儿地溜进来”,“爬着那竹帘格儿,先是一个白道儿,再是半圆,渐渐地爬得高了,穿衣镜的圆便满盈了”。后来又在葡萄叶丛上发现了她,还装在了酒杯里,落在了小河里„„如轻盈飘逸的少女,又像是淘气调皮的小男孩,可触可摸,有情有意,是那样令人惊喜,那样富有情趣。虽是镜中月,杯中月,水中月,却是全无虚无空幻之感。

二是虚实转换,虚实一体。当听说月宫中有桂树时,倏忽间觉着“哪儿好像有了一种气息”,而且似乎“就在身后袅袅”,仿佛又“到了头发梢儿上”,甚至还“添了一种淡淡的痒痒的感觉”,以至于产生了一种幻觉,觉得“我们已在 了月里,那月桂分明就是我们身后的这一棵了”。作者巧妙地将视觉形象变成了嗅觉、触觉意象,遥不可及的月形月影变成了可闻可触的近旁存在。而同时又因为月宫、桂树、嫦娥、玉兔等虚拟物象的掺和,又使得真真切切的月变得虚幻而又奇妙了。这种境界,不是李白“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中的你我他;也不是苏轼“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的虚空超越。而是月我同一,天人融合,虚实一体而又忘我忘神的境界。令人分不清是人在月中,还是月落人间。这样写,突破了写月形月色,月影月波的窠臼,从“感觉”这个角度着笔,创造了一种全新的意境。也改变了读者从旁观者的角度审视客观对象的传统审美方式,而是通过这样的情景设置,让读者走进这美妙的月色之中,和作者一起追寻这月的踪迹,同作者一同天真地、全身心地去感受,去体验,从而获得一种美的愉悦。

三是虚实相生,一箭双雕。作者将嫦娥比三妹,或者说是将三妺比嫦娥,让三妺也拥有月亮,并为这种拥有而自豪。将凡俗与神幻融为一体,交织于“漂亮”这个立意上,使空灵的月亮美得实在,美得真切了,也便现实的人儿美得神妙,美得飘逸了。

古往今来,大凡写月者,或“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抒覊旅怀乡之情;或“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写睹月思人之意;或“春去秋来不相待,水中月色长不改”,感叹人生的短促,时光的流逝„„而在本文中,全然没有这许多的沉重复杂的情和意。有的只是一种轻轻松松的童心与童趣,以及只有这种童心才拥有的纯真与美好。整个构思都是从孩子的灵心慧眼去发现月迹,感受月迹的角度,以孩童盼月,寻月,问月和关于月的联想、想象为线索来建构文本的。在跌落反转的过程展示中,写出孩子的一种真切的心理历程。

作者先从平静处起笔,很快推进到情绪高扬处——中秋节的夜晚,早早地就坐在院子里盼月亮。月亮进来了,特别惊喜,“都屏气不敢出,生怕那是个尘影儿变的,会一口气吹跑了呢。”从痴情的期待,到专注的神态,凸现出孩子们沉浸于美妙的月色之中的那种纯真与童趣。然后适时地来了个跌落反转——当那月迹悄悄离开那镜子,“亏了,缺了”,末了“全没了踪迹,只留下一个空镜”,也留下了“一个失望”。作者将一种心理情绪交织在对景物的描写之中,用景物的渐变过程来写孩子们的心理感受过程。可以想象,伴随着穿衣镜上的月迹的出现,从一道白光——半圆——满盈,再到亏了——缺了——全没了,这样一个月迹移动的过程,孩子们也经历了一个由期待——惊喜——惬意——满意,到紧张——遗憾——失望的心理历程。而这种心理过程则完全是因为痴情与专注,一旦发现这悄没声儿的月迹移到了葡萄叶丛上时,又给他们带来了更大的惊喜。作者就是通过多次运用这样的跌落反转,递相翻进,将孩子们的情绪推向高潮,从而写出孩童对月、对美的渴望与追求。

伴随看孩子们追月寻月的天真稚嫩的足迹,读者和孩子们一同发现了那娇美的月亮在水中,在空中,在眼里,在心里。“玉玉的”,“满满的圆”。她属于院落、竹帘,属于桂树、葡萄叶丛,属于小河、沙滩,属于三妺,也属于所有的孩子。她无处不在,只要你愿意,你就会拥有。这是一种无处不在的温柔与安宁的美!无处不有的恬适与雅静的美!谁不想追求这种美的圆满?谁不想拥有这种美的纯净?作者的用意恐怕也就在这里。真是入于孩童而又出于孩童了。(华文写作在线http://www.xiexiebang.com/hwxz/index.aspx)

3.浅析贾平凹散文集《月迹》中的禅意美(李晖旭)。

禅学不仅是一门高深的佛学,更由于后世诸多文人骚客,古圣先贤的参禅悟道而发展为一种人生的哲学。禅门以不着语言、不立文字、直指本心、见性成佛为宗旨。即心即佛,一切现成。禅宗对中国文学的渗透和影响,是极其巨大的。而在当代散文家中,没有谁的散文会像贾平凹散文那般浓重地浸染着道禅味了。醍醐灌顶,大彻大悟,使贾平凹的散文清丽脱俗,秀美难言,字里行间无不闪烁着灵异的奇光。读他的散文,与其说是艺术欣赏,不如说是在书卷中作美的参禅,你获得的十二分快感,三分是艺术品味,七分是人生顿悟,还有两分是嗒然失身的灵的徜徉。这种浓浓的道禅意识,不仅表面在贾平凹的文艺观上,更表现在他的散文创作中。

《月迹》收入了贾平凹早期的34篇散文。其意韵之深远,恰似“佛祖拈花,迦叶微笑”,令人“欲辨已忘言”。这主要得益于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尤其得益于他对禅意的妙悟。贾平凹是深受禅宗影响的当代作家。他曾在传统文化中寻根,并在禅道文化中寻找自己的体悟。他说:“对于佛道,看的东西不多,看了也不全懂,但学会了‘悟’,他们的一些玄理常常为我所悟,悟得与人家原义相差甚远,但我却满足了,反正只是悟出了对我有用的东西,便不管它原本是什么。” 他追求乡村的静美,并以“静虚”作为自己审美内蕴的核心,这一点恰与禅宗的“亲自然,远尘世”之风相契合,使他能深悟禅意之精蕴,同时也使他的作品呈现出一种幽柔纤巧的审美风格。

《月迹》收入的是作者1980年前后的作品。此时,作者在经历了“少年不识愁滋味”的“单纯入世”阶段后,由于读的书多了,接触的人越来越多,思想越来越驳杂,逐渐地了解了生活的某些阴暗面,“发现了民性的愚昧麻木,世态的反复多变,人情的冷暖无常等等,以前对人生的光洁单纯的眼光,适足以加剧他此时的悲观、失望,甚至使他涌动着浩茫的痛苦”。“在这种痛苦惶惑的时刻,古代失意文人才子那种厌弃世俗,投向大自然去寻找美和心境和谐的共同举措,通过古代诗文向他呈现了巨大的诱惑力。”由于对庄子、陶潜、苏轼的喜欢,这些作家的追求自然,于作品中表现出来的庄禅思想,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他。所不同的是贾平凹将他们出世的消极,妙悟为入世的超然达观。通过妙悟,他认为“人应该超脱、达观,应当站在宇宙中俯瞰时空,对世界、人生、历史作冷静的观照,而不应加入其中,汲汲于得失,与世风时观相俯仰。”所谓超脱、达观,“并不是彻头彻尾的遗世独立”,而是对生活的加倍热爱,一种更深沉的执著。因而,在《月迹》中,作者虽然有时也表现出抑郁忧伤,但旋即能解,旋即能悟,从主体上体现了作者对生命的热爱和追求,而这些又都被溶化并沉积在《月迹》所展示的空灵静寂的禅宗式的意境中,这种意境首先表现在作者给我们营构的一些禅意充盈的意象营中。

月是其中主要的意象,散文集《月迹》中直接以月为题的散文就有《月迹》、《月鉴》、《对月》,而另有《静虚村记》中的“月下树影”,《夜籁》中“显得很小的月亮”,《空谷箫人》中的溶溶的月,《夜在云观台》中的新月等等,作者给我们勾画了一群月的意象。

佛教中常以月来喻世界与本性清净,是心“无念”的具体体现。贾平凹以月来构筑他的空灵静谧的意境,来表现他对“静虚”的审美追求。在他的笔下,总是月下的空明,是“花开月下,竹临清风,水绕窗外,没有一点儿俗韵”的空灵之境。有真实的“水中月”之境:“月亮又上来了,月在水里,看得见那黑脊梁的在星群中间游行。”也有似真非真的水月之境:“果然,石崖走过,看见前面一色白茫,上接月空,漠漠不见源头,下注深谷,蒙蒙亦不辨终底。月下看不见那水气的五光十色„„满世界只有一个乳白色的谜!”④还有直接取自禅宗的月境,比如《月迹》中的一段:“我们看着那杯酒,果真里边就浮起一个小小的月亮的满圆,捧着,一动不动的,手刚一动,它便酥酥地颤,使人可怜儿的样子。大家都喝下肚去,月亮就在每一个人的心里了。”“我突然又在弟弟、妹妹的眼睛里看见了小小的月亮„„噢,月亮竟是这么多:只要你愿意,它就有哩。”“那月亮不是我们按在天空上的印章吗?”我们再看《住持禅宗语录•圆瑛江法》之云:“一月在天,影合众水,月无临水之心,水无现月之意,感应道交,法尔如是。试问此月,是一是多?为同为异?若言是一,千江有水千江月;若言是多,千江月只一月摄。若言为同,则天涯相隔;若言为异,则一相圆明。”又有:“人人自心月,无古亦无今,灵光常无味,体性本晶莹。辉映天地,迥脱根尘,不离当处,岂假外寻。”贾平凹正是妙悟了此中禅意,并将他的参悟,通过形象的描绘,传达给读者。这种参悟,少了禅的神秘,少了玄奥,在对月的追寻中,展示了“千江有水千江月”的空明,“人人自心月”的禅理。

我国古代文人也多喜欢写月。李白的诗文中,月的形象明丽、亲切,情意深长。有美丽得令李白欲挂于东溪松的月:“长留一片月,挂在东溪松”;有秋天明丽清冷的峨眉山月:“峨眉山月半轮秋”;有给诗人美好的回忆的月:“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也有可寄愁心的解意的明月:“我寄愁心与明月”;还有一往情深的山月:“暮从碧山下,山月随人归。”而王维的笔下,月的形象皆明净清冷。“草白霭繁霜,木衰澄清月”,这月是发着清辉的清冷的月;“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月是空静的月;而《白石滩》中的月如浣洗的轻纱,有些虚无缥渺。

贾平凹笔下的月则是淡淡的:“月亮已经淡淡地上来,那竹在淡淡地融,山在淡淡地融,我也在月和竹的银里、绿里淡淡地融了„„”这样的月是可以融入一切的。而静虚村中的月下之景更是一种自然的、质朴的虚静之境:“看着村人忘归,我一时忘乎所以,月下树影,盘腿而坐,取清茶淡酒,饮而醉之。一醉半天不醒,村人已沉醉入梦,风止月暝,露星闲闲,一片蛐蛐鸣叫。我称我们村为静虚村。”而《夜在云观台》中的月更有一种脱俗的禅味:“我独坐在禅房里品茶。新月初上,院里的竹影投射在窗纸上,斑斑驳驳,一时错乱,但竿的扶疏,叶的迷离,有深,有浅,有明,有暗,逼真一幅天然竹图。我推开窗便见窗外青竹将月摇得破碎,隔竹远远看见那潭渊,一片空明。心中就有几分庆幸,觉得这山水不负盛名,活该这里没有人家,才是这般花开月下,竹临清风,水绕窗外,没有一点俗韵了。”在禅房里赏月,品茶,观竹,使我们想起王维的《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的那份宁静,那份超然。

贾平凹吸取了李白的达观,王维的超然。李白的月达观,而贾平凹于在达观中更多了一种虚静和进取。王维是用晶莹明净的月亮来喻自性清净,一尘不染的,但他的月多了一层出世的清冷。贾平凹的月是他主体精神的象征,是他追求、探索的美学象征:“月亮是亲爱的,月亮有时也是不可摸透的;使我为渴望着探索到它的秘密而被折磨着,悲哀着。”

贾平凹的月与李白、王维的月之所以有这种不同,是由于他们的时代和思想境界不同。李白、王维是封建士大夫文人,他们不满现实却又无法改变现实、超越现实,在矛盾的痛苦中或无可奈何地漂泊,流连山水,或厌弃世俗,离群索居,隐匿山林。他们追求的是“达则兼及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追求心境的平和虚静。贾平凹作为一位当代作家,进取的时代决定了他必然会追求不息。在“复杂处世”中虽也偶有抑郁忧伤,但作者能在自己的创作中发现美,找到自己的位置,并与他于禅道中所妙悟的“静虚”思想相结合,因而他的月是超然达观的“溶溶”的“静静”的月。

《月迹》中的意象还有水、清泉、小溪、飞鸟、白云等等,这些意象都具有象征意义,都能给人以神韵超然的感受。

水在佛教,尤其在禅宗被认为是清净无瑕,湛然恒静的最高境界。清冽的泉水,淙淙的清溪,是自性清净、任运自然的象征。《月迹》中多处讲到水、溪、山泉:《清涧的石板》中石缝里的水是清极亮极的;《溪》中的小溪是缓缓地悄悄地流淌着的;《紫阳城记》中的水亦禅意悠悠,深远而有韵致。

山,在贾平凹的作品中,也有一种超乎自身的象征意义。他曾说自己是山地之子,对山有着特殊的感情。《读山》,表现了他对山的内蕴的追求。山的神秘,山的莹透以及山的拙朴,都是作者对山的力量的一种解悟。最后作者说:“几次不知了这山中的石头是我呢,还是我就是山中的一块石头?”正是物我两忘,身世皆忘,超越了一切时空的禅意。

另外,作者还用飞鸟、白云等来表现自己对自然的向往:“漫天的鸟在如撕碎纸片的自由,一朵淡淡的云飘在山尖上空了,数它安祥。”白云、飞鸟在佛禅中是无所挂碍的禅悟象征。贾平凹正是用这些意象,构成了自己的空灵静谧的意境。

意境,是中国美学的特定范畴。王国维创“境界说”,谓“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中国的各种艺术无不联系着这一审美范畴。禅境所追求的是空寂闲静、一尘不染的境界。《月迹》给我们展示的就是这样一种静寂空灵。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习应品》中有一段:“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空法,非过去,非未来,非现在。”世界既无生灭和垢净增减的变化,也无过去、现在、未来,整个世界一片空静。佛禅从心性观念出发,否认客观世界,也否认物质运动。他们认为世界是静止不动的,人们感到动,是因为心动。《坛经》中有则著名的公案——关于风吹幡动之议的:“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只要能凝然守心,不执著于外境,就能达到成佛的最高境界。

我国古代有许多文人孜孜追求着这种心的绝对的静。王维即是典型,他的名诗“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即表达这种绝对的内心寂静。苏轼有云:“欲令诗语妙,无如空且静,静能了群动,空故纳万境。”贾平凹于《月迹》中所要传达的,亦为一种静虚的静境。

贾平凹的这种静境,“不是表现主体对客体的矛盾、冲突、征服,激发起奋发的豪情和斗争动荡的愉快,而是表现实践和实现统一引起的一种闲适、平静、超然、愉悦的感情。”贾平凹执著地追求这种静境,他将自己的书斋取名“静虚村”,并在作品中一再表现。在《静虚村记》的开头,他写道:“如今找热闹的地方容易,寻清净的地方难,尤其在大城市附近,就更其为难了。”在城市,他感到扭曲、压抑,感到有一种不能舒展的苦闷。只有回返乡村,他才能感到境与人和,人与境谐,适心宜性。

《月迹》中,作者写了许多村庄、村巷,无一不是静静的。静虚村中的村民,“厚诚”得几乎近于“傻昧”,生命形态呈现出一种原生的质朴。再看渭北瓷城陈炉吧,作者远远看到“青烟就端端地冒出来,而且有了鸡啼。这便是一个村了;屋舍看不见,人家都住在塄下”,这不禁令我们想起“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的那种闲静来。还有《白夜》中的村子:“静悄悄的,没有一点人影,也没有一只狗咬。从巷道里过去,雪落得很深,一脚踩下去,没了小腿,却没有一点声息。走进一家,院子里静悄悄的,一直走近门口,门被雪封了半边,只看见那黑色的门环,一动未动,像画上的一般。”这样的一个村庄,被雪封住了也不知道,人们正在甜睡中,一切都正处于安谧的原初状态。

在作者的笔下,还有幽静的空谷,静谧得雄壮伟大的池塘,伟大静默的山,还有小小的文静的文竹,静若处子的兰,他们共同构成了贾平凹的静境。

贾平凹笔下的动境,“也不是表现主体和客体激烈冲突,抗争,唤起的不是斗争的激情,而是主客观世界谐调的愉悦,闲静,所以本质上也是静的”。即使是热闹的街市,在他笔下,也少喧嚣,烦扰。且看《延安街市》:“最红火的是那些卖菜者„„买卖起来,价钱是不必多议。称都翘得高高的,末了再添上一点,要么三个辣子,要么两根青葱,临走,不是买者感激,偏是卖主道声‘谢谢’”。“生意场上的尔虞我诈,在这里全没有。这里的人与人之间是那样和谐,一对老亲家,在街市上相遇了,便寻着块空地,投机地谈起儿女的亲事。拴在堤栏杆上的毛驴,便偷空在地上打滚儿,叫了一声,整个街市差不多就麻酥酥地颤了。”真是“境与人和,人与境谐”呀。虽曰闹市,却仿似“静虚村”,仿似陶渊明笔下的桃源仙境。

禅被彻底理解时,就得到心的绝对的平和。人人从事其正当的生活。无论是静虚村中的村民,还是渭北瓷城陈炉的人们,或者是《白夜》村巷里的人家,他们都是那样平和而悠然地生活着,“接人待客,吃饭总要吃得剩下,喝酒总要喝得昏醉,才觉得惬意。衣着朴素,都是农民打扮,眉眼却极清楚”。他们在自己平凡的位置安居乐业,没有喧嚣,没有世故,没有庸俗,有的只是一种自然的质朴,一种心地无杂的清朗。他们身居苦境而不知其苦。静虚村的人们乐于他们的土院,《陈炉》中的人们,“吃饭极少吃菜,一顿饭,两个馒头,一碟辣子也便算了;洗脸水总是刚刚盖住盘底,依墙靠着,一家人老的洗了少的洗,脸洗湿了,水也便完了。”《夜籁》中的老汉喝着又苦又涩的汁汤,却哈哈大笑着说:“土命人也不像你说的可怜,苦是苦,苦中仍有甜呢。”这样一种身居苦境而不知其苦,能够于苦中见甜的达观超然的胸襟,正是作者于禅中妙悟到的,是作者审美内蕴的核心——禅宗的“静”、“虚”。禅宗要求人们从变幻的外界去认识动中所藏的静的本质。《摩诃般若波罗蜜经》中说:“寻夫不动之作,岂释动以求静,必求静于诸动,故虽动而常静,不释动以求静,故虽静不离动。”宗白华在《美学散步》中也说:“禅是动中的极静,也是静中的极动。”贾平凹深谙此中真义,他常用动来表现极静。在幽谷中响起箫声,使幽谷更幽更静。在《夜游龙潭记》中写万籁俱寂:“桨起舟动,奇无声响,一时万籁俱寂,月在水中走呢。”再用满湖的啸嚣来衬托:“听满湖啸嚣,如千军万马厮杀战场,我身骨儿都吓得软了。”写出了静得可怕的绝对的静。

另外,作者既酿造出月下的空灵,也有迷迷蒙蒙的如水中月镜中花式的空灵。在雨中:“石板路是潮潮的了,落叶浮不起来,一时深、浅、明、暗,层次分明,远峰愈高愈淡,末了,融化入天之云雾。”是一种如飘渺虚幻的云雾似的空灵。在月下渡口:“夜里,船到山湾间,月显得很小,两岸黝黝的山影憧憧沉在水里,使人觉得山在水上有顶,水下有根,但河面却铺了银,平静静的似乎不流„„”这是一种“水中月”式的空灵。云雾漫山时:“滚着滚着,满世界都白茫茫一片了。偶尔就露在山顶,树木蒙蒙地细腻了,温柔了,脉脉地有着情味。接着山根也出来了。但山腰,还是白的,白得空空的”。质言之,这些意境空灵而迷蒙,使景与意无隔,现实和幻象相融,使幽者更幽,静者更静,空者更空。如“羚羊挂角,无迹可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象,言有尽意无穷”。

贾平凹以他特有的气质、个性和感受力,妙悟了禅意,并在《月迹》中通过象征式的意象构筑了一种禅宗式的静寂空灵的意境,使他的作品读来意蕴深远,韵味深长。毫无疑问,这种审美取向,将给当前的散文创作提供一种别开生面的创作启示。

(摘自《湖南第一师范学报》)

第四篇:月字旁教学设计

硬笔书法《月字旁》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初步了解月字旁的书写要领。了解带有这个偏旁的字书写的一般规律。

2、写好“肚”“胡”“青”,写得正确、端正、比例恰当。

3、通过学习,感受汉字的形态美,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文字的情感。教学重点:写好带有月字旁的字,了解月字旁的字一般书写规律。教学难点:掌握月字旁的书写要领。教学准备:

学生:常用写字用品,每生准备一支红笔,垫板。

教师:课件、实物投影、红笔、写字纸,在黑板上的田字格。教学过程:

一、复习书写姿势

1、课件出示(ppt1)写字姿势不正确有什么害处呢?

2、课件出示(PPT2)指出几个害处。

3、课件出示(PPT3)写字歌,全班齐读。二,学习“月”

1、(PPT4)写字歌里出现了“臂”“脚”“肩”字

2、提问:这些字有什么共同的地方?(带月字旁)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带有月字旁的字。

3、(PPT5)视频播放月字旁的由来。

4、(PPT6)总结视频肉月旁的含义。

5、(ppt7)我们在书写“月”字时,应注意些什么?(学生回答)出示写好月字旁的小口诀:竖撇写挺拔,横短竖直长;两横布均匀,靠左又靠上。(学生齐读)

6、(PPT8)学生临写,师巡视指导。

7、展示评价,师生评议。

三、学习带有月字旁的字。

(一)教学“肚”字(1)(PPT9)月在左边做偏旁时会发生哪些变化呢?(2)(ppt10):出示“肚”,一起来看这个字。

生答:月字旁变瘦了。

师:从哪一笔笔画变瘦了?(横折钩)师:这在汉字书写中叫“避让”,给右边的朋友让出一点空。板书:避让 师:仔细观察,写“肚”是什么结构?(生:左右结构)应注意什么?(生:土的起笔和收笔都比月字旁稍高一点)(板书:左低右高)(3)师黑板范写,学生书空。

(二)教学“胡”字(1)(PPT11)月在右边做偏旁时会发生哪些变化呢?(2)(ppt12):出示“胡”,一起来看这个字。

师引导:月字在右也变瘦,“月”字的撇要托起左边的“古”字,这叫“穿插”(相机板书:穿插)

古的起笔和收笔应注意什么?(生:都比月字旁稍高。)(板书:左高右低)(3)师黑板范写,生书空。

(三)教学“青”字(1)(PPT13)月字在下时发生了怎样的变化?(2)(PPT14)出示“青”,一起来看这个字。

生:月字在下撇变成竖。

师:写时还应注意什么?

师总结:上下中正要对齐。(3)师黑板范写,学生书空。

(四)出示(ppt15)生读:描红和仿影时以及临写时注意的点。(板书:一看二写三对照)

(五)(PPT16)学生书写练习,教师巡视指导。(配乐书写)

四、欣赏评价,拓展总结。

1、展示练习,师生点评。(写得好的奖励星)

师:字帖是最好的老师,谁来给他提点建议不足,等会写再写一个。相信在大家的建议

下同学们会写得更好。让我们在再练写一个吧。

2、学生再次练写。

3、教师巡视辅导书写。

4、展示评价,师生生生交流。(同桌互评,用红笔圈出好看的字,并奖励星星,全班评)

5、总结拓展。

学生对照黑板上的板书,再读“肚”“胡”“青”的书写要领,以及书写方法。教师总结:古人云,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老师相信你们只要勤学苦练,就能克服困难,写出一手漂亮的字,加油!(PPT17)

板书设计:,月字旁

避让

穿插

对齐

左低右高 左高右低 上下中正

一看二写三对照

第五篇:《乡 愁》教学设计

《乡愁》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学习本诗严谨的结构,精巧的构思。

(二)掌握通过分析意象感知诗歌内涵的方法。

(三)品读诗歌凝练含蓄的语言,体会台湾同胞浓厚强烈的思乡情怀。

二、课时安排2课时

三、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乡愁是我国诗歌中历久常新的主题,古代诗歌中就有许多描写乡愁的诗篇,同学们能背诵一些写乡愁的古诗吗?

(如李白的《静夜思》)

游子思乡,故土难忘。古人如此,现代人也一样。由于政治原因,台湾海峡将台湾与大陆阻隔半个多世纪,台湾人民对大陆故乡的思念与日俱增,对两岸和平统一的渴望日趋强烈。台湾学者余光中的一首《乡愁》诗,以独特的意象、严谨的结构、完美的形式抒发了浓厚强烈的思乡之情,表达出大多数台湾人民的心声。余光中是台湾著名学者,他的诗作具有浓重的中国意识和深厚的历史感,构思奇巧,视域开阔,意象新丽。多年来他写了许多以乡愁为主题的诗篇,《乡愁》就是其中情深意长、音调动人的一曲。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这首脍炙人口的诗。(播放歌曲《乡愁》的MTV或《乡愁》配乐诗朗诵录音。)

(二)整体感知

1同学们听了以后,有什么感受?请说出来大家讨论。(学生谈自己初步的感受,教师适当点评。)

2我们一起来朗读这首诗,注意读准字音,争取读出感情。(齐读诗歌,教师适当点评,由此导入诗歌借助意象表达感情的手法讨论。)

3乡愁是一种大家都可能曾经体验过可又说不清道不明的情感。读了余光中的这首诗,你觉得他是不是把乡愁形象地展现出来,使你们对乡愁有了一些具体的感觉?作者是怎么做的呢?

(学生讨论阐述,教师归纳概括:作者把乡愁化作一个个具体可感的形象——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让我们真切感受到这就是乡愁。这就叫创设意象,是诗歌创作中常用的方法。通过分析诗歌中的意象来感悟诗人要表达的情感,是理解和赏析诗歌的重要途径。)4那么意象是什么呢?

(意象是一种客观形象与主观心灵融合成的带有某种意蕴与情调的东西。教师解释:创设意象就是借助某一事物,把自己的感情寄托其上加以表达的写作手法。在这首诗里,作者把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寄托在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这些事物上,使抽象的感情可知可感,具体形象。)5我们以第一节为例,具体感知意象的创设效果。读读想想,邮票如何能表现乡愁?

(学生讨论,表达自己的想法。教师点评概述:邮票让人联想到通

信。在外求学,思念母亲,点点滴滴的眷恋之情,凝聚在这方不盈寸的小小邮票上。邮票虽小,可蕴涵着多少情感啊!)

6同学们,你们理解了其中的情感,这还只在心里,怎样朗读才能把这种情感表达出来呢?

(学生朗读体会,交流自己的感觉。)

要通过朗读读出你对诗歌的理解,表达丰富的感情,就必须注意停顿,把握节奏,突出重音。如“小小”二字就必须重读才能凸现其中丰富的内涵。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小小”重读)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这”“那”重读)

(学生反复朗读、背诵。)

7同样道理,其他几个小节该怎么读?哪些词要重读?为什么?(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教师适当引导:一张船票,虽然窄窄,却凝结着对新婚妻子的不尽相思;一方坟墓,虽是矮矮,却将慈母与“我”天人相隔,其间无限酸楚,谁能体会?一湾海峡,虽是浅浅,却将台湾与大陆分隔多年,可这浅浅的海峡又怎能割断炎黄子孙对故土的绵绵思念?)

根据第一节的学习方法,自己尝试在理解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请同学们把握节奏,突出重音,自己朗读体验,感觉一下是否读出了诗歌要表达的感情。

(学生将重音停顿标出,朗读体会。)

(三)课堂小结

(集体朗读全诗。教师评点。)

同学们理解了诗人在诗中蕴涵的感情,朗读时抑扬顿挫,感情投入,这首情文并茂的诗就显得更美了。通过朗读训练,我们对这首诗中表达的情感有了一个整体感受:作者把自己的思乡之情寄托在一个个特殊的具体的物体上,从广远的时空中提炼出四个意象——邮票、船票、坟墓、海峡,感情明朗、集中、强烈,让人具体可感,同时又能激发我们丰富的联想,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可播放音乐配乐集体朗诵。)

(四)课堂练习

如果你们要表达思乡或思念亲人的感情,会创设怎样的意象呢?选择一个具体的可以寄托你的情感的事物,模仿这首诗的结构,写一节大家交流。

(学生思考、创作,朗读交流;教师鼓励性评价。)

(五)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2根据“思考与练习二”,感知本文的构思特点。

板书设计

乡愁

余光中

创设意象一枚——(小小的)——邮票

一张——(窄窄的)——船票

一方——(矮矮的)——坟墓

一湾——(浅浅的)——海峡思乡之情

第二课时

(一)背诵复习

(点名背诵、集体背诵。教师侧重对感情表达效果进行评价,自然导入本课。)

(二)具体感知

(体会这首诗的构思巧,形式美。)

同学们的背诵准确流畅,抑扬顿挫,感情真挚。这首诗之所以这样琅琅上口,便于记忆,除了诗中意象的内涵具体形象、真切感人的因素外,这首诗本身的构思精巧、形式优美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1上一课课后让大家结合“思考与练习二”感知本诗的结构特点,请同学们来谈谈自己的理解。

(学生交流自己的认识,教师概括归纳:诗歌用“小时候”“长大后”“后来啊”“而现在”这几个表时间的词语,形成时间顺序来结构全篇,构思完整,结构严谨。)

2前三节内容上是有一个明显的时间先后顺序,写的是诗人的生活经历,余光中说,这首诗是“蛮写实的”:小时候上寄宿学校,要与妈妈通信;婚后赴美读书,坐轮船返台;后来母亲去世,永失母爱。这三节顺序有先后,内容都表达了对亲人的思念之情,而最后一节与前几节相比,顺序相连而内容似乎有所变化,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

(学生讨论交流,发表自己的见解;教师概括归纳:这些表时间的词语像一条红线贯串全诗。前三节概括了诗人漫长的生活历程,如同汹涌而进的情感波涛,层层推进,到了最后一节,感情推向高潮,集中表现出诗人身居孤岛思念大陆的强烈感情。前三节是最后一节情感的铺垫,最后一节是前三节情感的升华。)

3请大家把这首诗歌再朗读一遍,仔细品味诗中情感层层迭进的特点。

4精巧的构思,把乡愁化作一个个具体的意象,层层铺垫,节节蓄势,最后轰然汇成情感的巨浪,诗人个人的悲欢与巨大的爱国之情、民族之恋交融在一起。正如诗人所说:“纵的历史感,横的地域感,纵横相交而成十字路口的现实感。”这是我国民族传统的乡愁诗在新的时代的特殊地理条件下的变奏,具有以往的乡愁诗不可比拟的广度和深度。而诗歌本身的形式美更赋予这首诗感人的力量。请大家从形式的角度来感受这首诗的美。

(提示:可从段与段、句与句及词语的运用等方面感悟。学生讨论交流,发表见解。)

5(教师归纳小结)《乡愁》的形式美令人瞩目。其一表现为结构美,《乡愁》在结构上呈现出寓变化于统一的美。统一,就是相对均衡、匀称,段式、句式比较整齐,段与段、句与句之间又比较和谐对称。变化,就是避免统一走向极端,而追逐那种活泼、流动而生机蓬勃之美。(请学生朗读全诗,体会其结构美。)

(学生谈感受,教师概括)《乡愁》共四节,每节四行,节与节之

间相当均衡对称,但是,诗人注意了长句与短句的变化调节,从而使诗的外形整齐中有参差之美。

其二表现为音乐美。《乡愁》的音乐美,主要表现在回旋往复、一唱三叹的美的旋律,其中的“乡愁是——”与“在这头„„在那头”的四次重复,加之四段中“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在同一位置上的叠词运用,使全诗低回掩抑,如怨如诉。“一枚”“一张”“一方”“一湾”等数量词的运用,不仅表现了诗人的语言功力,也加强了全诗的音韵美。(请学生再次朗读全诗,体会其音乐美。)

(三)课堂小结

《乡愁》是一首游子思乡的深情恋歌,是一首如泣如诉动人心魄的真挚的情诗。它以独创的意象,精巧的构思,完美的形式,表达了一个深刻的主题,具有强烈的现实感和鲜明的时代感,在给以我们强烈的情感震撼的同时,也给我们极强的审美感受,让我们再一次声情并茂地背诵这首诗,读出我们的理解,读出我们的感悟,读出我们的爱国心声。(集体背诵诗歌,最好配乐。)

(四)课堂练习

比较赏析《春望》。

1介绍比较赏析的基本方法:从思想内容、结构形式、写作手法等方面,找其共同点,辨其不同点,品其表达效果。

2指导学生朗读《春望》,品读赏析,讨论交流。

3学生交流自己的看法,教师评点。

(《春望》和《乡愁》抒发的都是台湾孤岛上的游子对大陆的思念之情。但写法上有着明显的不同:《乡愁》是以时间为序构思全篇,同时前面三节,层层铺垫,及至最后再把感情推向高潮,集中抒发作者思念大陆的强烈感情。《春望》则是用现实世界与梦幻世界交织的抒情手段,和北方与南方的时空跳跃手法来表现作者对故土、对大陆的一片深情。)

4集体朗读《春望》。

(五)布置作业

1搜集以“乡愁”为主题的诗歌(古诗与现代诗均可),准备开一个诗歌朗诵会。

2尝试写一首抒情诗。板书设计

乡愁

余光中

深刻的主题独创的意象 邮票、船票、坟墓、海峡

(现实感、时代感)精巧的构思 时间为序 层层铺垫

结构美寓变化于统一

完美的形式 音乐美回旋往复一唱三叹

叠词、数量词运用

下载乡月教学设计(大全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乡月教学设计(大全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年 月 日》教学设计

    《年月日》教学设计一、教案背景1.面向学生:小学2.学科:数学3.课时:1课时4.学生课前准备:每组学生准备1张年历卡片(年份不限)。二、教学课题《年月日》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通过生活经历......

    《月 字 旁》教学设计

    《月字旁》教学设计临洮县养正小学杨小凤教学目标:1、掌握部首月字旁的写法。2、正确规范的书写月字旁及含有月字旁的字。3、通过教师的示范、指导,增强学生观察、分析、比较......

    《月字旁》教学设计(精选5篇)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往往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教学设计是把教学原理转化为教学材料和教学活动的计划。那么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

    《年、月、日》教学设计

    《年、月、日》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苏教版小学数学第六册第44-46页例题以及相应的想想做做。 教材简析: 年、月、日的有关知识是日常生活中应用最广泛的知识之一。学生在学习和......

    《年、月、日》教学设计

    《年、月、日》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使学生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并能记住各月的天数。 2、帮助学生初步建立年、月、日等时间观念,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3、通......

    月字旁教学设计[合集五篇]

    “月字旁”写字课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学写月字旁及带月字旁的字。 教学目标: 1、教学生学会写月字旁及带月字旁的字,指导学生写好月在左在下的字,要求得正确、美观,有一定的速度。......

    《年、月、日》教学设计

    《年、月、日》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今天我们上课来了好多客人老师,还来了一个小客人呢!猜猜他是谁?(放旺仔广告语)从它身上你看到了什么?(说到日期特写)旺仔牛奶上怎么会......

    《年、月、日》教学设计

    《年、月、日》教学设计 东凤中心小学伍宝娟 教学内容;人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三年级下册46页~49页内容。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掌握年月日之间的关系,知道大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