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 有的人(教案)(本站推荐)
20*有的人
1.能有感情地朗诵诗歌,培养鲜明的爱憎感情,懂得为人民服务的人将得永生,与人民为敌的人必然灭亡的道理。
2.了解本文运用的对比手法,体会这种手法运用的好处。3.引导学生采取多种对比朗读形式感悟课文内容。
4.培养鲜明的爱憎感情,懂得为人民服务的人将得永生,与人民为敌的人必然灭亡的道理。
感悟诗歌深刻的内涵。
体会对比手法运用的好处。
教法:引导、点拨法 学法:诵读、感悟法
多媒体课件。
1课时
一、新课导入
1936年10月19日,鲁迅先生不幸病逝于上海。“赶快收殓,埋掉,拉倒”“忘记
我,管自己的生活”是他最后的遗言。然而,人们真的会忘记他吗?事隔13年,诗人臧克家写下了《有的人》一诗来怀念他。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诗。板书课题:有的人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指名读,纠正、评价。
2听听别人是怎么读的。听录音朗诵。
3自己再读,边读边思考:这首诗分几部分?每一部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这首诗分三部分:第1节是第一部分,作者开门见山,提出了生与死的辩证观点;第2、3、4节是第二部分,从两种人对待人民的不同态度的对比中,热情赞颂鲁迅为人民鞠躬尽瘁的伟大精神;第5、6、7节是第三部分,从人民对两种人的不同态度的对比中,抒发了作者及人民永远怀念鲁迅的深厚感情。)
4思考:从以上分析中,我们能够看出这三部分之间是什么结构关系?
(第一部分是全诗的总纲,第二、三部分就第一部分提出的感触最深的两点分别进行解说和深入挖掘,形成了以赞颂鲁迅鞠躬尽瘁为人民的伟大精神的抒情主线。)
三、读悟结合,深刻领会 1学习第1小节。
(1)出示第一小节: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2)出示填空问题:两个“活”与“死”有什么不一样的含义呢?(相机板书)(第一个“活”字指人活着,充满了作者的鄙夷和轻蔑,第一个“死”字指精神死了,充满了作者的痛恨和咒骂,第二个“死”字表达了作者的惋惜和怀念之情,第二个“活”字是作者对鲁迅伟大一生的充分肯定和赞美。)
(3)该怎么读这两句?
第一句:轻蔑地、鄙夷地读„„厌恶地、痛恨地读„„ 第二句:庄重地、惋惜地读„„肯定地、赞颂地读„„ 2学习第2、3、4小节。
(1)这首诗是为纪念鲁迅而写,却一次也没有提到鲁迅的名字。请把诗中隐含鲁迅的诗句找出来。
出示:①有的人/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②有的人/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学生交流感悟,教师明确:
①鲁迅《自嘲》诗中有“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一句。
②(课件《野草——题辞》)自读:“我自爱我的野草,但我憎恶这以野草作装饰的地面。地火在地下运行,奔突;熔岩一旦喷出,将烧尽一切野草,以及一切乔木,于是并且无可朽腐。”
(2)诗人在赞扬鲁迅先生的同时还批判了哪些人?找出来读一读。出示:①“有的人/骑在人民头上:‘呵,我多伟大!’” ②“有的人/把名字刻入石头,想‘不朽’;” ③“有的人/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 这些人指的是谁?
(指国民党反对派,他们虽然“活着”,却如行尸走肉,他们欺压百姓,下场可耻。)板书:遗臭万年。(生齐读这三句诗。)3学习5、6、7小节。
这样对待人民的态度截然不同的两类人,他们的命运如何呢?请大家自由读读第5~7小节。
(1)思考:“给人民作牛马的,人民永远记住他!”人民是怎么记住他的?
(2)诗人的语言通俗易懂,却又形象生动,你觉得这首诗用得最生动形象的一个字是什么?
(在学生赏析的字当中,挑出一个“摔”来重点赏析:“骑在人民头上的/人民把他摔垮。”想象人民怎么“摔”。指导带着仇恨读。)
(3)“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的人,群众把他抬举得很高,很高。”群众是怎样抬举他的呀?
引用毛主席的另一评价: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宝贵的性格。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强、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指名学生读。)(4)毛主席一连用了五个“最”来赞美鲁迅,说他是空前的民族英雄!让我们一起读读这三个小节。(生齐读。)
四、拓展练习
1说:同学们,读了这首诗,你想到了谁?
2写:模仿这首诗对比的写法,写两句诗。3交流,点评。
五、课堂小结
1936年10月19日,鲁迅先生不幸病逝。当年,臧克家就写下了这样的诗句:“死的是肉体/你的精神已向大众心底去投生!”正如司马迁所说:“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鲁迅先生的死,就是重于泰山的。人们将永远怀念他。
六、布置作业
1把感受特别深的诗句抄写下来。
2学习对比、排比的方法,自己创作一首小诗。
本课的学习是在学生对鲁迅先生有了一定了解的基础上进行的。教学本课,教师应注意结合学过的课文以及相关的阅读链接,加深对诗句意思的理解和体会。还可以选择合适的课程资源,包括视听材料,加以补充,使学生在充分感受的基础上来学习本首诗。
以读代讲,结合大量课程资源,结合本组所学课文,边读边悟,体会诗歌内容的同时更加了解了鲁迅的为人。诗的每一小节都用对比写,每一节都是先反后正,这样,使正反两方面的形象更加鲜明,主题更加突出。因此,通过对比朗读,既能帮助学生体会诗歌的内蕴,也能在潜移默化中学习对比表达手法的运用。
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写了哪两类不同的人,他们的境遇又有什么不同,从中感受到要像鲁迅先生一样,做一个真正有价值的人。
这首诗意蕴深刻,但教学时要注意不要把本首诗的主题过分拔高,要从学生实际出发,让他们在加深对鲁迅了解的同时真切感悟到做人的真谛。
第二篇:《0×5=?》教案
0×5=?
吴中丽
教学目标:
1、探索并掌握“0和任何数相乘都等于0”的规律。
2、探索并掌握一个乘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计算方法,理解算理
3、结合具体情境,能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学习中的简单问题,培养学生应用意识和能力。
4、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培养学生学会合作学习。
重点难点:
1、探索并掌握“0与任何数相乘都等于0”这个规律。
2、学习并掌握中间有0和末尾有0的乘法的一位数乘三位数的竖式计算方法。
一、复习:(口答)
14×3=
42×2=
25+0=
0+28= 32-0=
28-28= 17×5=
21×5=
二、合作探讨,学习新课
出示学习目标:
1、掌握“0和任何数相乘都等于0”的规律。
2、掌握一个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计算方法,理解算理。
3、结合具体情境,能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学习中的简单问题,培养学生应用意识和能力。出示自学指导一:
/ 3
1、认真观察课本34页的算式,说一说它们的积有什么变化。
2、动手做算一算,小组讨论你发现了什么规律?(3分钟后比一比谁说的棒!)展示汇报
我发现了任何数与0相乘都得0.出示自学指导二:
1、认真观察课本34页试一试的计算方法,重点比较两种竖式计算的方法不同之处,说一说这样计算的道理。
2、用你喜欢的方法计算402×3=
三、巩固练习,拓展提高
1、连一连。
240 × 2
302 × 5
× 3
× 4
204 × 2
320 × 5
× 3
250 × 4
2、小狗送信。
(1)、小狗从邮局出发给狐狸送信,往返需要走多少米?(2)、小狗先给狐狸送信,再给松鼠送信,然后回到邮局。
3、在○里填上“>”、“<”或“=”.105 × 6 ○ 600
190 × 5 ○ 1000
180 × 4 ○ 800
× 7 ○ 9804、100 — 23 × 3
× 6 — 28
+ 25 × 4
(34 + 56)× 7
(20 + 80)× 3 + 80 × 3
/ 3
5、用你喜欢的方法计算。
406×5
350×6
520×8
555×4 全班齐练后交流,交流时让学生体验算法多样化。
四. 全课总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你认为一个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乘法竖式计算时要注意什么?
/ 3
第三篇:认识0 教案
认识0教案
师姑庄小学
雷静
教学目标:
1、理解0的具体含义,会读、写0;
2、掌握0—5的顺序,加深认识数的排列顺序;
3、体会0在日常生活中的运用,初步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事物。
教学重点:不仅知道“0可以表示没有”,还要了解“0”的另外几种含义,并
能正确书写。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事物。教具准备:课件、练习纸。教学设计:
一、教学导入
在之前的课程中我们认识了从1至5的5个好朋友,大家学习的都很认真,为了奖励大家,老师要送给大家一个大大的笑脸。
1、出示笑脸(三根头发)。
问:请同学们看笑脸上有几根头发?用数字几来表示? 生:3根。
PPT出示数字“3”。
同上依次出示数字“2”和“1”,最后出示没有头发的笑脸。问:这回用几来表示?
生:用数字0来表示。
2、揭示课题
今天我们就来认识新朋友-数字0。
(板书:认识0)
二、0的意义
1、出示猴子吃桃子图片。
问:第一个盘子里有几个桃子?第二个盘子里有几个桃子?第三个呢?
生:学生依次回答盘子中桃子的数量。
2、出示小朋友手中拿起球图片。
问:开始的时候小朋友手中拿了几个起球?
后来手松开了小朋友手中还有几个起球?用几来表示?
学生回答。
通过以上的学习你知道“0”表示什么?
生:0表示什么也没有。问:在生活中你还见过哪里有0?
学生回答(如尺子,号码盘,温度计等。)
3、生活中的“0”。(1)0表示起点
想一想,我们也有一样文具,静静地躺在我们的铅笔盒里,它上面也有数字是从0开始排起的。你们知道是谁吗,看谁先找出来。
观察尺子左边的0,(点击课件0)猜猜看,这个0也是表示没有吗?(生思考,自由发言)想想看,尺子上的刻度是从哪里开始的?(生:从0开始的)对,从0开始,我们就可以说,0表示的是起点(板书:起点)师:观察尺子,从0这个起点开始,越往右走,数字越大,离起点0也就越来越远。出示生活中用0表示起点的图片,学生欣赏。(①.起跑图;②.立定跳远图)(2)0表示界限
出示温度计图片,在温度计中0不代表什么也没有,0表示的是冰水混合物的温度,水在0度以上是液体,在0度以下就结冰变成固体;
(3)0表示精确度
出示天平图片,在仪器上的0通常表示精确度,也是仪器的精准度,在科学研究中,越精密的仪器它的精确度越高;(4)0表示占位
出示10元和100元的图片,在这里0是起到占位的作用,0越多钱的数额就越大;
(5)0用来编号
用来给物品编号排序使用;
(6)数字0
出示电话和警车,电话号码110 是报警电话,同学们在生活中遇到危险和困难的时候就可以拨打110找警察叔叔帮忙。
三、数字0的写法
1、出示课件,展示0。
问:0像什么?
生:0像鸭蛋;
问:写0时怎么写?
生根据自己的经验回答。
师演示书写,并说小儿歌。生伸出小手书空。(溜溜一个圆,从上往下写,从左往右弯,写完像鸭蛋。)
2、练习描红。
(提问在书写0是应该注意什么)
生:占格,起笔位置,运笔方向,落笔位置。
四、巩固练习
1、连线
2、比较大小
3、数字排序
五、课堂总结
今天我们又认识了一个新朋友0,回家后找一找生活中哪些地方还能见到它?并试着想想它在此处表示什么意思?我们下节课再一起进一步学习“0”。
六、板书设计: 认识0 田格书写0
认识0练习
1、数一数,连一连
2、比一比,填一填
3、想一想,填一填
第四篇:春教案0(精选)
课堂上的春天
-------------《春》教学设计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语文上,语文版)
教学目标:
1掌握重点的字词句子.2.赏析精美语言,体味蕴含的情感。3.了解关于作者朱自清的文学常识。4.整体感悟作者对春天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教学重点:
关于春天的五幅图画,赏析精美语言,体会蕴含的情感。教学难点:
通过五官感觉抓住景物特点描写景物的方法。教具与学具:
VCD光盘,录音机、《春》课文朗诵带、学生自绘的图片,自制的头饰,教学设计: 课前导语:
放关于春天的图片,和放《春》的录音带,让生感受一下春天,从图片上寻找春天的气息。
让学生随读,读准字音,把正确的字音填在括号里。并思考:课文一共描绘了关于春天的哪几幅图画。
西藏()头昏脑()涨 散()文 迷藏()水()涨 散()步 薄()荷 黄晕()薄()弱 晕()头转向 薄()厚
学生讨论总结出五幅图画,有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教师分小组让学生展示这几幅图画。春草图:(通过图画来展示)。让这个小组的同学每人发挥想象画一幅图画,让同学们看图片,画得同学并解释图片的内容。(效果:学生对图画很感兴趣,小草画得普遍太茂盛了些)春花图:(采用表演的形式来展示)。让学生准备好图片,比如桃花和桃子,梨花和梨,杏花和杏,在胸前沾上花,背后粘上对应的果实。还有扮演蜜蜂和蝴蝶的同学戴上蝴蝶和蜜蜂的头饰。开始表演“百花争春”,比如杏花说:“梨花姐姐我先开,” 桃花说“不行,我多美丽,我先开吧”,一转身,她们的身后全变成了果实。蜜蜂蝴蝶也争先恐后采花蜜,抢花粉。(效果:学生表演认真,课堂气氛非常活跃。)
春风图:让喜欢口技的同学表演口技,模仿春天的声音,有鸟叫声,有牧童的短笛声,高山流水的声音,以及春天还可能有的声音。
(效果:表演口技的同学成绩并不突出,大家对他们的表演予以高度评价,有个同学高兴地说上语文课帮他找到了自信。)
合作探究:1.找出你喜欢的一句话,并分析你喜欢的原因。讨论后回答。学生回答较多的地方:
1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钻”字体现了小草不可遏制的生命力,写出了草长时的拥挤。偷偷写出了小草的(情态),嫩嫩写出了(质地),绿绿写出了(色泽),园子里,田野里,写出了(长势)。
2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的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闹”字用得好,不仅写出了声音,而且写出了情态,把百花争春的热闹场面写出来了)3“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象母亲的手抚摸着你。(这句运用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方法,突出了春风和煦、温暖的特点。这是从触觉角度写春风的。)
4可别恼。看,象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罩着一层薄○烟。(运用比喻、排比,突出雨多、细、密、斜、薄的特点;用“别恼”撇开,细说春雨的可喜;用“斜织”“薄烟”状春雨紧密、迷蒙,形象贴切。)合作探究二:文末三段语序能否互换呢?
师生共同总结:文末三段运用比喻、拟人句构成段落排比,其顺序不可调换。因为它们是按照“娃娃”“小姑娘”“青年”这一顺序来写春天成长过程的,另外,这个顺序也有力量由弱到到强、由小到大的意味。深入探究
作者如何调动五官,抓住景物特征进行描绘的? 各个小组展开讨论,找代表回答,各抒己见。师生达成共识:作者正是通过眼见(视觉),才写出了“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等这样优美的语句;通过耳听(听觉)写出了“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也成天嘹亮的响着”等悦耳的句子;通过手摸、面抚(触觉),才写出了“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等给人以春风温和的轻柔之感的语句;通过鼻闻(嗅觉),写出了“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清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这样芳香扑鼻的语言,通过口尝(味觉),写出了“花里带着甜味儿”,这样的可口语句。全文这样的句子有很多,无一不是通过五官感受,抓住特点来写景的,使人陶醉,令人流连忘返。
师:我们赏析了这么优美的散文,想不想知道是谁“妙手回春”的呢?好,大家开始搜集关于作者朱自清的资料。我们采用答记者问的形式,我的身份是一名记者,询问关于朱自清的知识,请大家回答。
师:谁能给大家介绍一下朱自清的生平呢?
生:朱自清(1898年11月22日—1948年8月12日),原名自华,号秋实,字佩弦。现代著名作家、学者、民主战士。原籍浙江绍兴,生于江苏海州(今连云港市),后随祖父、父亲定居扬州。
师:谁能告诉大家关于朱自清的其他自然景物作品呢?
生回答师点评:他以写自然景物为主的一组借景抒情的小品有:《绿》《春》《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荷塘月色》等,是其代表佳作。后类散文,朱自清写得最出色的,其中《背影》《荷塘月色》更是脍炙人口的名篇。其散文素朴缜密、清隽沉郁,以语言洗炼,文笔清丽著称,极富有真情实感。
师:谁还能给大家介绍一下关于朱自清的其他情况呢? 生:不领美国救济粮。由于长期的困苦生活和工作劳累,朱自清先生患了严重的胃病。1948年初,人民解放战争进入最后阶段的时候,他的病情也加重了,然而他顾不得疗养,倒是更加忘我地投入到斗争中去。此时的朱自清先生,已经重病缠身而且无钱医治,但他毫不犹豫地在写着“为表示中国人民的尊严和气节,我们断然拒绝美国具有收买灵魂性质的一切施舍物资,无论是购买的或给予的„„”的宣言上签署了自己的名字,之后立即让孩子把面粉配给证退了回去。8月上旬,朱自清先生病情恶化,入院治疗无效,不幸于12日逝世,终年仅50岁。临终前,朱自清先生以微弱的声音谆谆叮嘱家人:“有件事要记住:我是在拒绝美援面粉的文件上签过名的,我们家以后不买国民党配给的美国面粉!” 关于朱自清不领美国“救济粮”这让我们看出了他热爱民族的伟大精神!教师总结:朱自清不仅是著名作家,写下了脍炙人口的优秀作品,他的爱国主义精神也是我们学习的楷模。
课堂总结:
大家开始总结这节课的内容,看你学到了哪些知识。让生开始上黑板板书。
共同总结本节课的内容:本节课展示了春天的三幅图画,体味了朱自清语言的魅力,学习运用五官抓住景物特征进行描绘。还拓展了关于作者的生平及其作品。希望大家在以后写作散文时,以这篇文章为范文学习写作。
作业:课下讨论怎样展示春雨图,迎春图。赏析关于朱自清另一篇佳作《匆匆》 《匆匆》附文如下:
朱自清的<<匆匆>> 唤起了多少中华儿女的反思:
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是有人偷了他们罢:那是谁?又藏在何处呢?是他们自己逃走了罢:现在又到了哪里呢?
我不知道他们给了我多少日子;但我的手确乎是渐渐空虚了。在默默里算着,八千多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去;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我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了。
去的尽管去了,来的尽管来着;去来的中间,又怎样地匆匆呢?早上我起来的时候,小屋里射进两三方斜斜的太阳。太阳他有脚啊,轻轻巧巧地挪移了;我也茫茫然跟着旋转。于是——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我觉察他去的匆匆了,伸出手遮挽时,他又从遮挽着的手边过去,天黑时,我躺在床上,他便伶伶俐俐地从我身上跨过,从我脚边飞去了。等我睁开眼和太阳再见,这算又溜走了一日。我掩着面叹息。但是新来的日子的影儿又开始在叹息里闪过了。
在逃去如飞的日子里,在千门万户的世界里的我能做些什么呢?只有徘徊罢了,只有匆匆罢了;在八千多日的匆匆里,除徘徊外,又剩些什么呢?过去的日子如轻烟,被微风吹散了,如薄雾,被初阳蒸融了;我留着些什么痕迹呢?我何曾留着像游丝样的痕迹呢?我赤裸裸来到这世界,转眼间也将赤裸裸的回去罢?但不能平的,为什么偏要白白走这一遭啊?
你聪明的,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
第五篇:秋天(教案0)
《秋天》教学设计
高县罗场中学
王莉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初步把握诗文基调,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做到熟读成诵。
2)、过程与方法 : 以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通过美文美读、品味语言、描绘画面来体会诗歌的情感
3)、情感、态度、价值观 : 感悟秋天 赞美秋天 热爱秋天。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在朗读中品味诗歌语言,体会诗人感情。难点:体会诗歌的意境
三、教法
1、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2、诵读法
3、启发式教学法
四、教学过程:
(一):说“秋”,创设秋天 情景,进入诗文的绚丽世界:
导入:同学们,领略了朱自清描绘的百花齐放的春天,感受了梁衡笔下的急促紧张的夏天,富有诗情画意的秋天在不知不觉中已悄然而至,同学们,你们感受到了吗?那谁能为我们描绘一下你所见的秋日美景?(生描绘)
导入:同学们,这两天啊,我们都在四季的美景中神游,盼过了朱自清文中如画的春天,感受了老舍笔下温情的冬天,度过了梁衡赞美的热烈的夏天,富有诗情画意的秋天在不知不觉中已悄然而至,同学们,你们感受到了吗?你们感受到了吗?你从哪些方面感受到秋天的到来。
(二):听“秋” 感知诗文内容,领略诗文的优美意境
师述:是啊,秋天是最美的季节,因为它是收获的季节。四川诗人何其芳先生就用生动形象的诗句展现了一个绚丽多彩的秋天,让我们一起走进他带来的秋天的世界。
(板书: “秋天 何其芳 ”)
让我们在钢琴曲《秋日的私语》的伴奏下共同欣赏诗中的秋日美景吧!(播放钢琴曲《秋日的私语》,教师诵读诗文,学生听罢鼓掌)师:谢谢同学们给老师的鼓励,掌声也说明大家被诗中所描绘的美景深深打动。那么诗中描绘了哪些美景呢? 生:我仿佛看见伐木工在深山中砍伐树木,树叶簌簌飞落。生:我看见了农民在园中采摘又肥又大的瓜果。
生:我还看见渔夫在水中撒网捕鱼,鱼满舱后,又摇着小船回家。师:很不错,同学们都听得非常仔细。
点评:配乐朗诵,既让学生感知了诗文内容,又让学生初步领略了诗文的优美意境
(三)、“读秋”学习朗读诗歌,感悟诗歌的韵律美。
1、一首好的诗歌就像一曲优美的音乐,同学们,何其芳的这首诗美吗?(生答;美),那么美的诗歌可不能让老师独享,就让我们共同来品味这首诗,来体会诗文的优美意境,好吗? 同学们,我们是七嘴八舌的读,还是整整齐齐的读啊? 那读的时候脑海里要有哪个季节啊?(秋天)
还要注意哪些方面?(节奏、重音,并且要有感情。)
学生齐读诗歌。
2、学诗歌的关键是朗读,谁愿意为大家朗读一下?(学生都很踊跃,点一生读,后点评)
3、欣赏诗歌一定要放声朗读,而朗读不仅要正确流利,关键还要有感情,这样才能和诗人形成共鸣,得到美的享受。同学们自由读一遍,揣摩怎样读出诗的感情。
5、分男女同学朗读比赛。
6、现在,谁愿意伴着优美的音乐再朗诵一下,让我们都感悟到秋天的美?(其余同学思考 ①本文抒发的感情;②给三节诗取出漂亮整齐的名字)师:她刚才配乐朗诵,真是爽心悦耳呀。刚才举手没选上,是不是很遗憾呀?
7、(同学们笑)没关系,现在让我们在音乐中齐读这首诗歌吧!(学生个个跃跃欲试)不过,同时也要再次思考刚才的两个问题。
师:同学们朗诵得真棒。那么这首诗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呢? 师:刻画了三幅画面,给它们的名字取好了吗?
8、师以记者身份采访学生:你对刚才大家的朗读满意吗?尤其是哪些地方?你再来示范一下。(采访平时朗读比较好的学生)你认为怎样才能把作品读好?
师小结:读好诗首先要投入,把自己当作诗人,朗读时还要注意朗读的节奏和重音。《艺术人生》采访播音员,她说,播音时要心无杂念,还要对文章有深入地理解。
(三)品“秋” 品味诗歌语言,感受诗歌的语言美
秋是多情的,可秋是含蓄的,要真正领略它的魅力,还要用心去“品”。怎么“品”?就是从诗中找出自己喜爱的诗句,读一读,赏一赏;或者将自己不太理解的诗句找出来与同学探讨探讨。谁先来?(1)生品评、欣赏自己喜爱的诗句,然后美读。(2)交流探讨阅读中自己的不理解之处。
师述:课文导语说“诗中一个个生动鲜明的画面,构成一组绚丽多彩的乡村秋景图,你能看到吗?
播放录音其他学生闭目并展开想象,在脑中描绘出那一幅幅绚丽多彩的乡村秋景图,让自己置身于其中。
(四)绘“秋”视觉再现诗歌,感悟诗歌的画面美
秋天是美妙的,如果能用自己最擅长的方式描绘出自己所理解的秋天,肯定是件快乐的事。那么赶快行动起来,共同描绘秋天吧!
提示:我们可以用哪些方式来绘“秋”?
讨论后明确:可以用画笔画,可以用文字描述(如写诗写散文等),还可以背诵自己喜爱的有关秋的古诗词,甚至还可以用歌声来唱秋。① 分组合作,时间为5分钟(教师播放唢呐独奏《庆丰收》)② 交流展示、欣赏评价
四、课堂小结:
哦,这就是栖息在农家里的秋天,是游戏在渔船上的秋天,是梦寐在牧羊女眼中的秋天,是充满诗意的秋天,它是清静的、是清远的、是轻柔的、是清甜的,多美的图画,多美的诗歌,多美的秋天,让我们走进大自然,去感受秋天,爱护秋天,享受秋天吧!
五、作业:
1、收集有关秋天的诗文
2、用心朗读并背诵此诗
六、|板书设计:
秋天 何其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