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世界之窗(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世界之窗(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地球上三大人种的大致分布区域
2、了解不同人种的杰出人物
3、了解不同种族产生的建筑工艺的差异性和丰富性,尊重欣赏不同人种的不同文化
一、歌曲导入
1、有一首歌,大家一定不陌生,那是2008年奥运会的主题曲,我们一起来欣赏《我和你》
2、正如歌中所唱,我们共同生活在这个美丽的地球,奥运会为我们打开了一个认识世界的窗口。(出示课题)
3、从刚才的视频中,你发现除了我们黄种人以外,还有哪些不同肤色的人种?
二、人种知识
(一)认识三大人种的特点
1、我们先从黄种人说起,说说我们的特点。那白种人、黑种人呢?
2、生活在同一个地球上,为什么有这么大的差别?想想可能是什么原因造成了三大人种在外貌上的区别?
3、小结:黑种人生活在赤道地区,气温高,紫外线强,黑色素可以吸收太阳光中的紫外线,保护皮肤,因此,黑种人皮肤呈现黑色。白种人生活在寒冷的地方,恰恰相反。黄种人生活在温带,因此是黑白人种的过渡阶段。
(二)三大人种分布情况
1、这些人种大多分布在世界的哪些地方呢?请看课本中的分布图,我们以四人小组为单位,一起来研究三大人种的分布。把你们的研究结果写在表格中。
2、交流,课件点击
黄种人:亚洲东部和东南部、美洲大陆 白种人:欧洲、南北美洲,大洋洲 黑种人:非洲、大洋洲、美洲大陆
3、请你猜猜这三大人种的人口占世界总人口的比例吗?(比例图)
小结:尽管各个人种所占比例有高低,但人种并无贵贱之分,我们都同住一个地球村。
三、了解人物
1、正是这不同肤色的人种,创造了我们这个丰富多彩的世界,让我们一起走近他们,了解他们(出示周恩来)你认识他吗?说说你眼中的周恩来?
2、周恩来是我们全国人民爱戴的总理,他更是一位杰出的外交家。老师这里有一个外交小故事,想听吗?(美国代表团访华时,曾有一名官员当着周总理的面说:“中国人很喜欢低着头走路,而我们美国人却总是抬着头走路。” 此语一出,话惊四座。周总理不慌不忙,脸带微笑地说:“这并不奇怪。因为我们中国人喜欢走上坡路,而你们美国人喜欢走下坡路。”
───-美国官员的话里显然包含着对中国人的极大侮辱。在场的中国工作人员都十分气愤,但囿于外交场合难以强烈斥责对方的无礼。如果忍气吞声,听任对方的羞辱,那么国威何在?周总理的回答让美国人领教了什么叫做柔中带刚,最终尴尬、窘迫的是美国人自己。)
3、周恩来不光是我国出色的外交家,更为世界和平作出了极大的贡献。(课件图片)这是总理在参加日内瓦会议,他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这个原则是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准则,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世界和平。
4、白种人、黑种人也有他们的代表人物,(照片出示)你认识他们吗?请把你知道的讲给大家听。(学生随机介绍、交流)
5、他们都是了不起的人物,像他们这样在社会各个领域作出贡献的人物还有很多,你知道哪些?学生交流、介绍
四、建筑文化
1、不同肤色的人用他们的勤劳、智慧创造了美丽的世界,创造了灿烂的文化,请看大屏幕。
2、看了以后,你有什么感受?
3、小结:中国的万里长城,古代罗马的角斗场,美国的自由女神像,这些著名的建筑已经成为全世界人民共同宝贵的文化遗产。
五、拓展
1、你想去看看吗?相信大家以后有机会走出国门到世界各地看看。现在,不出国门,我们也有机会看到世界各地独具特色的建筑工艺。让我们走进2010年上海世博会世界各个城市的展馆,请看(世博会网站)
2、世博会是我们认识世界,了解世界的又一窗口,让我们共同推开世博会这扇世界之窗。
第二篇:三年级《海底世界》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三年级《海底世界》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三年级《海底世界》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认识课文中的生字。
2、利用多种的方法理解宁静、强烈、窃窃私语等词语在课文中的意思。
3、通过读文,使学生了解海底世界是个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地方。
4、学习作者运用反衬的方法写海底世界的景色奇异。
教学重点:理解海底世界是个景色奇异的地方。
教学难点:学习作者运用反衬的方法写海底世界的景色奇异。
教学过程:
一、设疑导入,引起兴趣
(板书海字)你们知道还是什么样的吗?请同学们说一说你们眼中的海。你们知道海底是什么样的吗?(同时板书底)今天我们就一起漫游海底世界,去探究海底的奥秘。(同事板书世界)
二、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1、出示导学提示(1)
从头到尾读一遍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难读的句子反复读几遍。并标出自然段的序号。
2、检查初读情况。
(1)认读课文中带生字的词语。
(2)分自然段指名朗读课文,并纠正读错的地方。
三、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1、出示导学提示(2)
海底究竟是个怎样的地方?自己小声读课文,边读边想,并用简单的语言概括。
2、学生自学。
3、学生汇报(海底是个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地方。)
4、出示导学提示(3)
课文的哪些自然段写了景色奇异,哪些自然段写了物产丰富?(快速度问思考,然后小组讨论。)
5、学生汇报(2、3自然段写景色奇异;4、5、6自然段写物产丰富。)
四、细读品味,深入理解
1、出示导学提示(4)
海底的景色有什么特点?(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2、3自然段,并用——画出能表达这一特点的语句。先自学再讨论。)
2、学生自学讨论。
3、学生汇报交流(海底的特点宁静、黑暗。并读出相关的语句。)结合学生回答理解宁静、强烈、窃窃私语在课文中的意思。
4、教师强化
(1)读第二自然段做活一句话问:海底的特点是黑暗,为什么还有闪烁的光点呢?这不矛盾吗?从而引出作者的写作手法:反衬法。
海底很宁静,又为什么海底的很多动物在窃窃私语呢?那么多动物的声音不是很热闹吗?让学生知道也是运用了反衬的写作手法。
(2)抓住有的……有的……还有的……句式造句,并告诉学生这种句式是排比的修辞手法。
(3)比喻句把什么比喻成了什么。
5、指导朗读 2自然段重点读体现海底宁静、黑暗的句子。记住黑暗宁静的深度。
3自然段重点读动物在海底窃窃私语的声音。
五、归纳总结,引入下文
通过读文我们知道了海底世界是个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地方。通过2、3自然段的品读我们又知道了作者运用了反衬的方法突出了海底的景色奇异。海底还有什么丰富的物产呢?下节课接着学。
板书设计:
宁静中有声音
景色奇异
黑暗中有光点
物产丰富
反衬
第三篇:世界的人口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世界的人口》教案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知道目前的世界人口总数,能通过不同年代的世界人口总数,说明世界人口增长的特点。
2、学会计算人口自然增长率,并能运用资料说明不同国家和地区人口增长的差异。
3、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和分析、归纳、综合能力。
教学重点:世界人口的增长特点。
教学难点:人口自然增长率相关指数的计算。教学方法:讲解法、读图分析法。教学过程:
(新课引入)现在世界上的人们正面临着三大问题,你知道是哪三大问题吗?(请学生回答)当前人类面临的三大问题是人口问题、环境问题、资源问题,而环境问题和资源问题的产生又是与人口问题息息相关的。从今天开始,我们就要来学习有关人口的知识。(板书)第一节
世界的人口 你知道现在世界上总共有多少人吗?(板书)一.世界人口的数量
关于地球上适宜生存多少人,目前存在着三种观点。乐观派认为地球可养活500亿人;悲观派断言如按发达国家的消费水平,只能养活21亿人;多数人认为在一种适度的生活水平下,地球可养活150亿人。从1984年的10亿人口到目前(2008年)世界人口已达到了65亿人,这让很多国家都意识到了人口问题带来的危机。(可以得出A世界人口数量越来越多。)我们现在来算一算,地球上每增加一个10亿人用了多少年呢?(板书)二.世界人口的增长
(副板:绘制世界人口增长曲线图)
(学生读72页图5-1《世界人口增长曲线》图,完成习题)通过刚才的观察可以看出,每增加10亿人所需要的时间越来越少,这说明,世界人口目前仍然在以较快的速度持续增长。从图中可以看出,19世纪以前,人口增长得十分缓慢,19世纪以后,特别是20世纪以来,世界人口的增长速度才大大加快了。(可以得出:B增长速度越来越快。)衡量人口增长速度的重要指标是什么呢。自然增长率由什么来决定,又受什么
因素的影响呢?请同学们阅读73页第一自然段。(请同学回答)(板书)
1、自然增长率
衡量人口增长速度的重要指标是自然增长率。那么如何计算自然增长率呢?(解析:单位)出生率: 死亡率: 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以导学案上的练习题为例题讲解自然增长率的计算)(请同学们以小组讨论的方式完成活动的1、2题)柱状图的画法提示,分析题目和读图提示。
结论:不仅不同国家的人口增长速度不同,世界各大洲的人口增长速度也是不一样的。(解释:点解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
从刚才的题目我们已经知道了发达国家人口增长慢,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快。(可以得出:存在地区差异)
(请同学们小组讨论,综合分析世界人口的增长特点。)(学生回答,师生一起归纳)(板书)
2、世界人口的增长特点:
A人口数量越来越多 B 增长速度越来越快 C 存在地区差异 完成导学案 讲解习题。回想:知识回顾。
(小结)这节课,我们知道了世界的人口总数,了解了世界人口的增长特点。下节课我们再来学习有关人口分布和人口问题的知识。(附:导学案)
第四篇:世界之窗教学设计[小编推荐]
世界之窗教学设计
茶场小学
蔡华军
教学要求:
1、认识16生字,其中会写“之、唐、竖、琴、及、极”7个字。
2、练习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初步了解一些国家的风景名胜。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掌握7个生字的音、形、义;朗读课文。难点:了解一些国家的风景名胜。教学过程: 1 激趣导题
师:小朋友们,请往窗外看,然后告诉老师,你发现了什么? 生甲:我看到窗外有高高的树,清清的池塘。生乙:天空中有飞翔的小鸟。
师:小朋友们答得非常好!是啊,通过这个窗户我们可以了解外面多彩的世界。如今有这样一种游乐园,通过它我们可以了解世界上其他国家的风景名胜。现在请游览我们的“小世界之窗”。(学生游览“小世界之窗”)
师:哪位小朋友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生甲:我看到大瀑布了!
生乙:我看到可爱的唐老鸭米老鼠在表演精彩的节目!
师:世界之窗真是太奇妙了!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24课《世界之窗》。板书课题:24 世界之窗
师:请同学们齐读课题(学生齐读课题)请打开书133页,边听老师朗读边思考:谁游览了“世界之窗”游乐园?
请2至3名学生回答。学生默读课文,要求读时尽量不出声,边读边划出生字词语及自然段。
请1至2名学生读一读找出的生字和词语。如“之”――世界之窗 4 请小朋友看小黑板,一起来学习本课生字。(1)、出示生字表,读字音。
A、自由读 B、请一位小老师带读,一遍拼音,两遍词语 C、男女生赛读。D、擦掉拼音齐读。(师:小朋友们真棒!)(2)、那谁来告诉我们大家,这篇课文共有几个自然段?请1至2名学生回答。
(师:你真能干!那我们跟着丹丹一起来游览世界之窗吧!)
5、指导朗读,了解课文内容。(1)、指名读第1至2自然段,评议
师:某某小朋友读得很流利。这里有两个词与别的词语不同?谁说说?为何要在“世界之窗”和“国家”前加上引号? 生:因为这不是真正的国家。师:回答非常正确!表扬他。(鼓掌)
小结:这确实不是真正的国家,因为世界之窗游乐园里的风景区是选择各个国家有代表性的景物,按比例缩小建成的微缩景观,并不是真正的,所以要加上引号。
师:丹丹到了哪些国家?看到了什么?(2)、分组学习第3至8自然段 小组汇报,板书
6、有感情地朗读全文。拓展:师:丹丹在世界之窗还看到了什么?请2~3名学生回答。(出示印度的泰姬陵图片,美加分界处的尼亚加拉大瀑布图片等补充说明)总结:世界之窗美吗?(美!)好玩吗?(好玩!)那节假日里,请爸爸妈妈带你们到长沙世界之窗去玩个痛痛快快!
板书设计:
24世界之窗
美国
迪斯尼乐园
法国
埃菲尔铁塔
日本
富士山
埃及
金字塔
澳大
利亚大草原
《爱斯基摩人的冰屋》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16个生字,会写其中的7个字。
2.能准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并会用“……先……再……然后………”说一段话。3.能够把学到的知识讲给别人听。教学重难点: 重点:识写生字。
难点:学会用“……先……再……然后………”说一段话。教学准备:生字卡片、课文挂图。教学安排: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前导语
上节课,我们跟随丹丹浏览了“世界之窗”,了解了一些国家的知识,我们知道外面的世界真是精彩。世界上还有许多奇观异景,等着我们去了解它呢!
一、初读课文,认识本课的生字词,标出自然段序号。1.教师范读课文,想想:爱斯基摩人的冰屋是怎样建成的呢? 2.自由读文,标出自然段序号,并把本课的生字词标在课本上。3.出示生字词语卡片,引导学生认读。4.分自然段朗读课文,同时思考:爱斯基摩人的冰屋有什么特点?
二、朗读课文,解决疑问
1.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对爱斯基摩人的冰屋有了一定的了解,那么,他们的生活方式又有什么特点呢?请同学们在组内学习,找到有关句子,画出来,再和你的同学们进行交流。2.学生小组内自学。
3.品味课文,练习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让学生找自己最感兴趣的地方读。4.教师指导。5.小组内学生交流读。第二课时
一、讨论后汇报。
我知道他们是怎样建造冰屋的。“建造时,先在避风的地方选好地基,挖一个坑,再在坑上垒成半球形的冰屋顶;然后,开一个小窗,使光线能够射进屋里。”
1.指名朗读这段话,同学们注意爱斯基摩人建造冰屋的先后次序。2.学生之间自由读,找出关键词。
3.齐读,并试着用“…先……再………然后…….”说一段话。4.指名说,其他同学可以补充。我知道他们的一些生活习性,比如他们的床也是冰块和雪块垒成的,他们用海豹油照明、取暖。5.你能试着把爱斯基摩人的知识讲给同学们听吗?
二、复习课文内容 1.指名分段朗读课文。2.再自己把喜欢的内容读一读。
三、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1.认读生字卡片,注意生字的读音。
斯:(),平舌音。“垒”:读(),不能读成()。层:读()不能读成()2.分析要写的字的结构。
左右结构的字:线、够、温、暖、取,其中“温、暖”两字 左窄右宽。
3.分别指导书写,注意生字偏旁的变形。
屋:(),屋的第三画撇要稍长,要能盖住下面的“至”。选:(),的 半边走之的写法应当注意,捺应稍长而平。取:(),耳旁与“耳”字写法不同。
4.教师示范写。5.学生书写或描红。6.教师相继评议,加以指导。7.学生写字,教师巡视指导。第三课时
一、给下列字注上拼音。
屋()斯()层()暖()取()坑()
二、比一比,再组词。
屋 选 暖 线 层 远 爱 钱
三、把这节课学到的知识讲给爸爸妈妈听。
交流信息:你知道世界上还有哪些奇观异景吗?同学之间交流。
第五篇:海底世界》第一课时教学设计及反思
《海底世界》第一课时教学设计及反思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激起探究兴趣:
1、导入:同学们,谁能简单地说说你所了解的大海是怎么样的?(交流,自由反馈信息)
2、是啊,大海是很大、很深、很美的,大海是一个充满生机、多姿多彩的世界。那么,大海的深处是怎样的呢?今天,让我们一起来探究这神秘的海底世界吧!(出示课题)
我们乘上了小海轮,向大海的深处驶去。你听,导游同志正在娓娓动听地给我们作讲解呢!
二、听课文录音,自学生字新词。
三、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给课文分段。
听了导游的介绍,你对海底世界有了什么新的认识?(引导学生读相关的段落,在朗读中正音,重点落实在第三自然段上。)
四、质疑释疑。
五、学习课文第一段,探究海底世界的景色奇异:
1、中国有句俗话,叫做“百闻不如一见”。下面,就请同学们想象着穿上潜水服,戴上特制的水中听音器,潜入海底深处进行实地考察。
2、自学第一段,运用圈、画等方法进行学习。
3、全班交流:在海底,你发现了哪些奇异的景象?(1)海面波涛——海底平静
理解“澎湃”、“依然”、“宁静”,说明什么?(景象奇特)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奇特的景象?
(2)黑暗深海——许多光点
学生上台表演,用自己的话说说所看到的景象。(3)海底声音——海底平静 ①朗读课文,理解“窃窃私语”。②比较句子:
你用水中听音器一听,就能听见各种声音:有的像蜜蜂一样嗡嗡,有的像小鸟一样啾啾,有的像小狗一样汪汪,有的还好像小鸟在打鼾。(用人们熟悉的声音打比方,读来更生动形象。)你用水中听音器一听,就能听见各种声音:嗡嗡,啾啾,汪汪和呼噜。
4、听海底声音,说说你还听到了其它什么声音?
5、四人小组合作学习:(先在小组进行讨论,然后在全班交流)海底的动物在吃东西时、行进时、遇到危险时,会发出各种声音:有的像
一样
,有的像
一样
,有的像
一样
,有的还好像在。
6、第一、二自然段朗读训练,评议。
六、拓展延伸,激发课外再探究:
1、昨天晚上,同学们从课外书籍、网络上找到了许多有关海底世界的资料,在这些资料中肯定也有许多是关于景色奇异方面的,下面我们
四人小组再次进行合作,共同完成下面这个练习。
海底真是景色奇异的世界:
2、交流,评议。
3、这节课,我们通过探究,了解了海底世界奇异的景色,更精彩的内容有待于我们以后进一步去学习、研究。
教后反思:
1、本堂课,我是从开展一次语文实践活动的整体着眼,担负起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任务,让学生对海底世界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并能对课文中描写的海底景色作简单的介绍。在实际教学中,我也设计了让学生上台表演,用自己的话说说所看到的景象等语言实践活动,同学们参与积极性高,为接下来的综合性语文实践活动打下了基础。
2、本堂课,我注意简化课堂提问,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在引导学生探究时,能注意教学语言的趣味性,注意创设情境,如,从我们登上海轮去参观大海;请同学们想象着穿上潜水服,戴上特制的水中听音器,潜入海底深处进行实地考察等,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学习内容的情趣性。另外,让学生在比较分析、多向开放、合理想象、自由质疑的情境中进行探究,为学生提供一个较为开阔、活跃的探究平台。
3、不足之处是没有充分重视课文的朗读,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到语言中的优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