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初中数学]积的乘方教学设计 人教版
积 的 乘 方
溧阳市第二中学
彭云
教学目标:
1、了解积的乘方的运算性质,理解用符号表示积的乘方运算性质的意义,体会模型思想,发展符号意识。
2、会正确运用积的乘方运算性质进行运算,并能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3、经历探索积的乘方运算性质的过程,感受从特殊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的思考问题的方法,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引出新课
4实际问题:球的体积公式为V=πr3(其中V,r分别表示球的体积和半径)。
3木星可以近似地看成球体,半径约是7.15×104km,求木星的体积。(π取近似值3)
(学生现有知识暂时不能解决问题,从而感受探索积的乘方的必要性,引出新课。)
二、引导探索,推理验证
111、计算:
(2×3)
2[2×(-5)]4
(×)3
231122×32
24×(-5)4
()3×()3
23问题:说一说你是如何计算的?每一步的依据是什么?
根据上面的计算你有什么发现?
(让学生用旧知解决,并理解每一步的依据。通过计算结果发现规律。)
n2、你能用一般的式子表示你发现的规律吗?(引导学生猜想得出 :(ab)= anbn)
你能说明你的猜想是正确的吗?
(引导学生通过一般推演来验证自己的发现,体验成功的快乐。学生口答,教师板书推导过程。)
abnabab…ab(乘方的意义)
a·a…ab·b…bn个n个nn a·b(乘方的意义)
(引导学生观察式子的特征,并尝试用文字语言表达。)板书课题及性质:积的乘方,等于把积的每一个因式分别乘方,再把所得的幂相乘。
3、性质推广
当三个或三个以上因式的积的乘方,也具有这一性质吗?说说理由?
(abc)n=an·bn·cn
(n为正整数)说明:a,b,c可以为任何数或式子。
(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法加以验证,并在验证的过程中说明每一步的依据。)
三、新知运用
1、例题
计算 :(5m)(-xy2z)3
(运用性质解决,教师做好板书示范)
2、巩固练习
1计算:(-5b)(xy2)
23(-2ab3c2)(-3×102)3(直接运用性质,熟悉性质,在解题的过程中提炼步骤。)小结:运用积的乘方性质运算的一般步骤:(1)判断是否为积的乘方运算。(2)确定底数中的各个因式。(3)运用性质。
3、概念辨析
下面的计算是否正确?若有错误,请改正。
(1)
ab23ab6
(2)3xy9x3y
3311(3)a2a
4(4)ab24222a2b4
小结:(1)积的乘方等于积中“每一个”因式乘方的积,注意不要漏乘方。
(2)负因数乘方要注意符号。
(进一步加深对性质的理解)
3、实际应用:解决开头情境问题
(学以致用,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
四、拓展延伸
1、计算
(1)a3·a4·aa22a
442(2)2x3·x33x325x·x
327(学生独立尝试,师生共同提炼混合运算的顺序:先乘方,再乘除,最后算加减。)
2、性质的逆用
1000.25计算:(1)
5100(2)13420043252003
1102444240.125
(4)4
(3)
小结:逆向运用幂的运算性质可以简便运算。
五、系统小结
谈谈本节课的收获。
六、布置作业:略
第二篇:数学积的乘方教学反思
数学积的乘方教学反思
数学积的乘方教学反思1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角的大小的比较、画相等的角。依照新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具体内容,从提高学生数学兴趣入手,让学生经历同化新知识、构建新意义的过程,从而更好地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动手实验,在轻松的氛围中完成教学任务,增强学好数学的愿望和信心。在教师的引导下使学生体验类比和转化的思想。
一、通过对教材的深入分析,我在上课时认真把握了以下几点:
1.首先在知识的过程中,通过对导入问题的设置,达到对旧的知识进行适当的复习的同时引入角 的比较,引人与新知识的讲解融会贯通,一气呵成利用学生已经具备的知识迁移的能力,用类比的思想引出角的大小的比较。
2.在角的形象比较中,要努力引导学生的思维方向。通过开放性问题的提出,充分发挥学生的想像力,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有助于学生灵活地学习知识。
3.问题的设计给学生留有充分探索和交流的空间,随着问题的步步深人,学生的思维得到深化,突出了本课时的重点,也分散了难点,最后达到突破难点的目的。
4.作图的折纸操作应作为一个补充知识,不必强求知识的记忆。动手操作、相互交流等活动,又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思维空间,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5.在画时,画相等的角是通过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和探究,如何画应是老师必须给予提示与讲解的,特别是如何放角的顶点与边。
6.角平分线的知识是一个几何中的重要知识点,虽然在此不是重点,但在教学中,老师不能放松,而是要加强讲解。
上课时采用的教学流程设计如下:
(1)创设情景以同学们比较熟悉的公园导游路线图引入角的大小比较。
(2)利用课件,叠合法比较角的大小展示叠合法的操作。
(3)回忆用度量法,使学生掌握角的大小的比较的一般方法。
(4)问题探究,引导学生探索角的和与差的运算。
(5)问题引申,引导学生发现角平分线,并归纳角平分线定义
(6)典型例题,强化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认知和理解。
本课,自始至终渗透着实验、观察、类比、归纳等数学思想方法,重视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充分反映了以学生为主教师为导的新理念,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爱思考,善交流的良好学习惯。
二、存在的问题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我发现了一些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如在教学预想中,没有估计到学生角这部分知识的遗忘,部分题目的设置违背了学生的认知规律,学生分析起来有些吃力,对学生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激发受到一定的影响。
另外,在活动和提问的过程中分析过细,讲解过多,没有给学生充分的探索和明晰的时间和空间。
三、改进措施
针对本节课暴露的问题,我在今后的教学中应该加强备课;考虑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已有的知识水平;设置问题要具有灵活性、针对性、可操作性,给学生更多的思维想象空间,将角的比较与运算这节课分作角的比较和角的运算两节课来完成,努力使课堂教学向着严谨、有序、高效的方向发展。
数学积的乘方教学反思2
复习开始前,我问“同学们,老师今天把你们刚认识的新朋友带来了,你们猜,他是谁?”就在学生们的猜测下,我拿出了课前藏好的圆柱。我继续发问“你们认识它吗,是怎样认识的?你们还想知道它的什么?”由此展开圆柱的表面展开图。复习引入——提出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导出圆柱的表面积的意义。
二、探究新知,闯关激发学习兴趣。
本课教学,以闯关的形式将课程分为三部分,以闯关成功奖励一节活动课为诱饵,激发学习兴趣。第一关是侧面积的计算,探究新知时,让学生通过讨论、交流,明确圆柱侧面沿高打开是长方形,长方形的长相当于圆柱的底面周长,宽相当于圆柱的高。由此导出圆柱的侧面积的计算方法。在学生学会计算圆柱的侧面积以后,设疑:你会计算这圆柱的表面积吗?(第二关开始)学生在充分练习铺垫的基础上,合理自然地就计算出了圆柱的表面积。在练习表面积的实际应用时,又很自然地进行了“进一法”的教学。第三关是练习阶段,以生活中的圆柱物体为例求出所需要的材料,要求学生说出要计算哪几个面,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数学应用于生活。
三、把握重、难点,合理利用教材。
“圆柱表面积”这节课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圆柱的侧面积、表面积的计算,以及用“进一法”取近似值。教材安排了三道例题,但在教学中,我将侧面积计算方法的推导作为教学难点来突破,将表面积的计算作为重点来教学,将用“进一法”取似值作为一个知识点。在突破侧面积的计算方法这个难点时,精心设疑:圆柱的侧面是个曲面,怎样计算它的面积呢?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用圆柱形纸筒进行实际操作,最后探究出侧面积的计算方法。在学生学会计算圆柱的底面积和侧面积以后,设疑:你会计算这圆柱的表面积吗?学生在充分练习铺垫的基础上,合理自然地就计算出了圆柱的表面积。在练习表面积的实际应用时又体现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四、教学方法,直观演示和实践操作相结合。
在侧面积和表面积的计算环节中,我首先让学生摸一摸,自己观察、发现,形成圆柱表面积的表象。认识到圆柱的表面积等于圆柱的侧面积和两个底面面积之和。教学侧面积的计算方法时,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通过观察、操作推导出侧面积的计算方法。俗话说:听过了就忘记了,做过了就记住了。学生亲身实践了,一定记忆深刻。这样充分利用了学生现有的学具和准备的圆柱体实物,让学生自己去动手、观察,推导出了圆柱的表面积和侧面积的计算公式,并运用公式正确计算圆柱的表面积,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及掌握。
当然,在这节课的教学中,还存在着一些不足:
一、实践操作展示得不够。在动手探索圆柱侧面积的计算方法时,大部分学生联系上节课的经验说出看法,而没有实际操作,我也没有让他们展示推导的过程,加深印象,只是让他们说一说,导致一部分学困生只能听听而已。
二、学生对圆周长和面积的计算不够熟练,所以,在计算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时显得费时费力;小组合作的初衷也是好的,但在实际教学中却没有达到预期的要求。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还应该多吸取教训,弥补自己的不足,用更好的教学方法进行数学知识的教学.
数学积的乘方教学反思3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是开启知识大门的金钥匙。小学生如果对数学有浓厚的兴趣,就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表现出对数学学习的一种特殊情感,学习起来乐此不疲,这就是所谓的“乐学之下无负担”。下面,我谈谈在教学8和9的组成时自己的几点体会。
一、创设情景,在活泼气氛中引发兴趣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而且“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节课,我根据教学内容,结合低年级学生的个性特点,大胆地创造、使用教材,从孩子熟悉的“分家”这一生活情景出发引入课题,吸引了学生的注意,使学生一开始就处于积极状态中,激发学生的思维,激起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自学互学,在合作交流中感受快乐
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课堂上学生唱“主角”,教师只是一个“配角”,我采用“当小老师”的形式,“闯关大比拼”的形式,让学生在好奇中思考,在思考中得到逐步提高。如在教学时,我让学生上台展示,把苹果宝宝分家。这样反复进行几次,学生就在“分家”中掌握了数的分解和组成,加深了对数的认识。
三、在比赛中增长信心,培养竞争意识。
儿童的好胜心、自尊心强,爱表现自己,所以要经常创造机会让学生充分表现,让他们在心理上得到满足,要不断鼓励他们树立信心,增强勇气,胜不骄,败不馁。如在教学中我时刻激励孩子们,学生纪律好、回答问题好等都可以得到一个拼过宝宝,比一比谁做得又对又快,从而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
四、练习形式的多样化
学生的思维是灵活的,关键是老师怎么调动。本课教学我通过各种各样的活动练习,让学生“活”起来,师生一起进行闯关,感觉数学的乐趣和无穷魅力。例如:教8和9的组成时,在讲完后,我请9个同学上台,每人发一个数字,教师说组成8的两人是好朋友,学生就两人手牵手的成为了好朋友,也可以组成9的两人是好朋友,这样不仅让学生很快掌握8、9的组成,还可以进行思想教育,同学之间互相团结、友爱。
数学积的乘方教学反思4
这节课是在学生学习有理数乘方的基础上展开的这节课的重点是学生能说出幂的乘方的运算性质,并用符号表示.难点在于利用同底数幂的乘法的运算性质进行运算.为了吸引学生的学习,我主要通过计算(23)2,(a4)3,(am)5的引入.让学生经历从特殊到一般的过程,让学生归纳出幂的乘方的运算性质.在这个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让学生充分交流各自的'计算依据,发展学生的归纳能力和有条理的表达能力.对于公式的记忆,怕有些同学记不住.因此,我把底数比作是同学的脚底板,指数是学生的手指,同底数幂的乘法比作同学手牵手.将课知识形象化,有利于学生掌握新知识,更好的提高课堂效率.
但是在课堂练习中,学生做题时候出现了很多错误,例如
1.负数的奇次方与偶次方的符号的混淆,
(-2a2)2= -4a4,(-2a2)3=8a6(奇负偶正法)
2.乘方运算的错误,如32=3×2=6
学生分不清各种运算性质是错误的关键,没有什么好的方法,只能多练,这是一个熟悉的过程。培养学生把解题后的再构应用到整个数学学习过程中,养成检验、反思的习惯,是提高学习效果、培养能力的行之有效的方法。因此,在不增加学生负担的前提下,要求的作业是每节课后必须进行再构,利用作业的再构给老师提出问题,结合作业做一些合适的反思,对学生来说是培养思维能力的一项有效的活动。
数学积的乘方教学反思5
在乘方和幂在这节课中,我在引入新知识的时候注重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比如,乘方和幂在这节课中是学生最容易混淆的两个概念。我在引出幂的概念时并未直接给出幂的定义,而是让学生回忆学过哪些运算,学生答:加减乘除。教师接着问这些运算的结果我们叫做什么呢?学生答:和差积商。教师又问:今天我们又学了什么运算呢?学生答:乘方。这时我才引入幂的概念:我们把乘方运算的结果称为幂。这样我就带领学生把易混淆的两个概念分得清清楚楚。学生之所以能分清这两个概念主要是因为我能够从学生的已有的知识出发引入新知识,这完全符合当今的建构主义理论。
数学积的乘方教学反思6
本次活动是让我班幼儿通过观察、分析各种马甲的特征,将马甲按其特征分类。在活动过程中,我将马甲用实物图的形式扩大张贴在黑板上,让幼儿更直观的观察马甲的特征。我发现,我班幼儿能通过自己的观察发现马甲的颜色、大小、衣服图案、衣服口袋等特征的区别,我班的尹想小朋友还能通过自己观察发现马甲衣领的不同,并自己使用标记填写数量。但在幼儿操作环节,由于我没有事先把操作单的操作环节介绍清楚,导致了很多幼儿不能按操作单要求去标记图案和填写数量。所以,我在发现这一情况后又再一次讲解操作要求,虽然浪费了一些时间,但幼儿最后很是能较好的更改操作单,基本达到教学目标。
本次教学活动可取的方面有许多,例如:
1、为了方便幼儿更加直观、形象的观察马甲,我将马甲做成了实物图,让幼儿在取放马甲时更易于操作。
2、为了照顾到我班能力较弱的幼儿,我在活动过程总会适当的把很简单的问题拍给他并给予鼓励,激发幼儿上课的兴趣。
3、在幼儿分组操作时,我有意让能力强的幼儿与能力弱的幼儿一组,以便他们能互帮互助。
4、在活动结束后,我组织幼儿一起验证答案,并鼓励幼儿自行修正。
不足之处:
在幼儿操作环节,我没有将具体的操作方法讲清楚,导致很多幼儿没有弄清题意。
数学积的乘方教学反思7
这节课是学生首次接触到有关角的运算问题,几何入门教学很关键,学生在答题时,往往延续小学一贯的作风,只有数据的运算过程,而对角的名称却忽略不写,只看重结果而对解题过程不考虑,于是,针对这些情况,我反复演示了典型例题的解题方法,有关角度计算题的书写格写,过后再让学生去做,学生却总也难以灵活的应用。这种情况,教师在解题教学中经常会遇到。
为什么会产生这种情况?通过谈话,调查得知,其根本原因在于:以单纯的模仿,诵记为主获得的解题方法,因为缺少过程知识的支撑,难以迁移到新情境中去。这里的过程知识是指个体在自己的解题活动中获得的一些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潜在个性化的知识。其中既有成功的体会,也有失败的感受。由于这种过程知识融入了个体特定解题活动场景中的特定心理体验,对解题者本人而言是鲜活的,有生气的。因此,在教学中要善加引导和利用,帮助学生恰当表征过程知识,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积极性,启发学生将那些难以说清的过程知识用一些特殊的符号,如概念图式、关系网、线路图等形象地表征出来,以丰富学生的解题“知识库”,如果对学生的过程知识给以足够的重视和鼓励,学生会自然生成一种成就感,满足感,也就容易意识到:
1.解题应该是自己的活动,自己发掘和利用智慧潜能,大胆地做出猜想,再创造,只要是自己付出的,就应当是有所收获的,没有绝对意义上的解题失败者。
2.自己形成的解题思路,就应当有与之相应的合理性解释,敢于承担起为之辩护的责任,成为一个有主见的解决问题者。而不应人云我云或者等待老师讲解,摆脱对老师的信赖性。
3.解题同伴(包括老师)并无过人之处,大家不过是各自在自己所走的路上创造属于自己的过程知识。
总之,在解题教学中,适当的板书,演示是要的,但不能一味地强调学生千遍一律。要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展示自己的思路、解题方法、训练、发展他们的高层次思维能力,有效地形成主动学习的意识和自主判断的能力,不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教学效果就一定能事半功倍。
数学积的乘方教学反思8
小数乘法是整数乘法和小数的基本认识的基础上的一个延伸。我在教学中本以为学生会轻而易举的掌握知识,对于我出示的例题,学生在课堂上做题的正确率十分高,但是作业本练习做下来发现学生的错误率极高。课后我也对学生的做题状况进行了分析:
1、方法上的错误:不会对位。计算过程出错。学生在计算过程中花样百出的现象较多,如在竖式计算过程中小数部分的零也去乘一遍;每次乘得的积还得去点上小数点,两次积相加又要去对齐小数点等。
2、计算上的失误:做题马虎、不仔细。看成整数乘法算好后,忘加小数点;或小数点打错位置;或直接写出得数(如2.15×2.1的竖式下直接写出4.515,无计算的过程),做完竖式,不写横式的得数等。
应对这种状况,我重新审视了自己的课堂教学,并对此深刻的进行了反思:教师主导性太强在学生做题中出现错误时,我总是急于给同学分析做错的状况,而没有让同学自己找找原因,如果让他们先想想小数乘法的法则,然后再跟错题比较一下,这时候有的同学可能自己找出错题的原因,这样才能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以至下次做题时不会再犯相同的错误。
要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去自主探究,在学生自主探究的过程中,不管是独立思考还是小组合作,教师都能赋予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这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真实思维状态才能充分展现,所存在的问题也才能暴露无遗。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口算潜力,在平时的教学中,就要多加强口算题的训练,以提高计算正确率。
在课后的教学中,我也教学生一些检查的方法,比如验算,估算。我要求学生不但要会笔算,而且要学会“估算”。用估算的策略来解决问题,检查作业,从而提高正确率。反思一单元的教学,我认为教师的引导作用再加强一点,也许能够收到更好的效果。
数学积的乘方教学反思9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积的乘方公式及其应用。从实际问题猜想——主动推导探究——理解公式——应用公式——公式拓展,整堂课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思想。实际问题情境的设置,在于让学生感受到研究新问题的必要性,由于在应用当中需要用到同底数幂的乘法和幂的乘方,也是为了引导学生回忆巩固前面的知识,所以在上新课之前先复习它们的法则。积的乘方公式的理解及应用时这节课的重点,首先要让学生理解这个公式,而要让学生理解这个公式,就要让学生理解积的乘方的含义。导出性质后,要通过一些实例说明其表达式及语言叙述中每句话的含义,以期学生更好的理解,并能在理解的基础上会用它进行计算。因此在后面设计了几个例题,以便学生进一步理解公式。总的来说这节课还是讲解清楚了积的乘方的概念,并且也给了一定的时间给学生训练,学生初步掌握了概念并能对它进行简单的应用。这节课的主要易错点是对符号的处理,这点在备课的时候我也考虑到了,因此在例题里我设计了一些学生易错的题让他们训练。
本节课存在的问题:1,、法则理解不到位。2、积的因式模糊不清。3、符号应该视为因式的一部分。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注意以下的几点:第一、不能把学生看得很聪明,该下细的地方就要反复讲解。第二、对难点问题要析出几条线、不同角度加以说明。第三、多让学生之间讨论交流,让学生自己去体会总结。
数学积的乘方教学反思10
昨天我班孩子学习了5的组成,我谈谈在教学5的组成时自己的几点体会。
我是刚接本班,听说本班孩子对数概念掌握不是很好,我就进行了复习及了解孩子们的情况,发现个别孩子就连数字3、4、5等数字还不认识,更谈不上那个数数。我就与家长及时联系,进行了沟通,希望家长那个配合我们的工作。
幼儿期正处于数学学习的启蒙时期,幼儿学习的特点是离不开具体丰富的生活经验,因而幼儿园数学教育活动的内容与组织离不开生活实际。本次活动,我选取的操作材料来源于生活中常见的雪花片,幼儿在分“雪花片”时各方面能力得到了提高,更重要的是幼儿学习变得轻松而有趣。我觉得动手操作,可以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幼儿期正处于数学学习的启蒙时期,幼儿学习的特点是离不开具体丰富的生活经验,因而幼儿园数学教育活动的内容与组织离不开生活实际。
教学5的组成时,我请幼儿每次拿五个雪花片,然后将小雪花片分成两份摆放到作业单上,每次分得要不一样。分完后检查是否有重复或漏分的现象,最后将分得结果记录下来,然后说说自己的结果,交流分享。通过这种有趣的实物操作,幼儿自然而然地了解了5的组成。接着我让幼儿们一起观察、讨论,发现规律,说说怎样能更快地记住数的组成,在肯定幼儿想法的同时,我进一步引导幼儿讨论说说那种方法更好、更简单易记,找出最佳的方法。在这样的动手操作中幼儿不仅掌握了5的组成,同时也锻炼了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思维能力,培养了幼儿的创新的意识。
孩子活泼好动,喜欢动手操作,于是在教学中我就引导幼儿动手、动口、动脑培养幼儿数学能力,激发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
数学积的乘方教学反思11
有关8和9的加减法的安排是由一幅图表示两个算式过渡到一幅图写出四个算式。重点应放在“一图四式”,且要注意教材中的安排意图。慢慢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看图说话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首先是复习前段时间的口算题,可以采取游戏的形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例如:拍掌、猜数等各种形式。在新授时用蓝猫引入,直接出示主题图,然后要求学生说出是怎样想的,显得有些脱节,使学生不知道怎样回答。应注意提问的有效性,引导学生按老师设计的教学程序进行。在动手摆图片过程中,应注意摆的过程,摆的思路,应让学生在思维中操作,在操作中思维。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应多采取不同的形式的教学,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做到并不是为了传授知识而教,而是传授思想和方法。
为了使学生掌握8和9的加减法,使学生感知加减法之间的相互联系,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语言表达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让学生在经历合作交流与想象的过程中产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
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特别是数学语言的表达能力。指导学生从小养成善于发现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并用准确、简洁的数学语言进行表述的良好习惯。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给学生尽量多的锻炼机会。通过前面加减法的学习,学生已经有了一些加减法计算的基础知识和技能,教师应适时指导,帮助学生积累一些好的思考方法。鼓励学生不用借助学具,直接看着算式写得数。初步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提高学生计算的熟练程度。
数学积的乘方教学反思12
第一节课纪老师努力创设平等、民主、安全、愉悦的教学环境,激趣引入、演示操作、指导学生合作探究周长的计算方法,力求让学生经历科学发现的完整过程。纪惠玲上完一节课,我们马上在叶福泉老师的指导下共同探讨。李维准老师接着上了第二节课,针对纪老师上节课的不足处怎样引导学生猜想圆的周长与直径有关系?,他做了一个简单教具:细绳一端绑着一个物品,甩动成圆形,细绳短,圆小,圆的周长就小,细绳长,圆大,圆的周长就大,体会细绳也就是半径与圆周长的关系,从而体会到直径大周长就长,直径小周长就短的道理。而其他的教学细节也更趋完美了。下午,我接着上第三节课,压力真的是很大。为了解决上午两节课精彩有余练习不足的弱点,我大胆使用了计算器,由于计算周长用到圆周率3。14,同学们算起来数字大计算繁难。使用计算器后,节省了较多的时间,同学们进行的练习更全面深入了。对新课的认识更加深刻了。
总结我上的这节课,先让学生认识圆的周长再通过测量圆的周长和直径并求出它们的比值,得出圆周率;然后通过圆周率和圆的周长的关系推导出圆的周长的计算公式。巴班斯基的最优化理论指出:应根据学生在不同的学习水平的变化来完善教学方案,实行最佳组合。在实际的教学中,我遵循小学生的认知规律,把所学的内容按照从直观到抽象、从感性到理性的过程安排。
数学积的乘方教学反思13
新课程标准数学实验教材较好地体现了课程标准的理念和总体培养目标。注意从形成学生学习经验的角度出发,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征、认知水平,增强了书本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而数学在锻炼人的逻辑思维能力方面有特殊的作用,而这种锻炼老师不可能传授,只能是由学生独立活动过程中获得。
我在《幂的乘方与积的乘方》这节课,深入理解、研究教材中所提供的丰富的信息资源的基础上,科学合理地使用好教材的这些有效资源。提出适应学生学情的导学提纲,让学生围绕导学提纲进行自读、初构,明确教材中的知识,活化了教材内容,增强了学生对数学内容的亲切感,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
我根据教学要求,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改变教材的呈现形式,把静止的画面变为动态的、有利于激发学生兴趣的、有利于学生参加数学活动和引发数学问题的情境,促使学生积极地去进行探索,使学生学得更积极主动、富有个性。
围绕导学提纲学生讨论、发出质疑,互教互学,我进行了适时点拨,在此基础上,学生把本节知识要点以构图的形式总结,用自己的语言表述,使知识条理化,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在这精构过程中,教师不只是被动的课程执行者,而应成为课程的开发者和创造者。通过创造性使用教材,促使学生在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得到发展。
而教材中的例题和习题,大都是一些条件充足、问题明确的标准问题,虽然有简洁的特点,却没有给学生留下自主探究的空间。因此,在教学中,我以教材例题为基本内容,对教材内容作必要处理与适当延伸。把封闭的形式变成灵活的、开放的形式,教学内容的呈现要生动、活泼,富有启发性和趣味性。补充一定的联系拓广问题会激发学生不断去探究,寻找不同的推导方法,从而培养学生求异思维与创新精神,也拓宽了教材资源,激活课堂教学。
实践表明,培养学生把解题后的再构应用到整个数学学习过程中,养成检验、反思的习惯,是提高学习效果、培养能力的行之有效的方法。因此,在不增加学生负担的前提下,要求的作业是每节课后必须进行再构,利用作业的再构给老师提出问题,结合作业做一些合适的反思,对学生来说是培养思维能力的一项有效的活动。
数学积的乘方教学反思14
《角的分类》是学生已经学习了有关角的知识,有了度量角的简单基础。直角、锐角、钝角是学生经常见到的角,关于它们的定义应通过学生在分类后进行比较、想象、推理后正确的叙述出来。在学生对角已经认识的基础上,呈现直角、锐角、钝角、平角、周角等图形。在分类思想的指导下,三个特殊角同时出现,形成一个问题的模块,为学生的思维提供时间和空间。
1、导学生善于从日常生活中发现教学问题,激活生活经验。
让学生充分体验 数学来源于生活,我们的日常生活就是学习数学的大课堂,是探索问题的广阔天地,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生活实践中,是数学学习的最终目的。很多数学规律、数学思想方法都可以在生活中找到它们的原型,学生善于捕捉生活素材,教师尽量提供学习空间,使学生能从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背景出发,获得主动探究数学的快乐!通过“在生活中常见的物体身上找角”,使学生觉得数学与生活密切联系,增进了学生对数学价值和作用的认识,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
2、导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促进数学思考。
注重引导学生动手实践,在操作中理解知识,发展思维。一改教师主宰课堂的局面,大胆放手,变过去的单纯看教师演示为学生自己动手,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本节课设计“找”、“说”、“做”的环节,帮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认识角、感悟角的大小,使得学习兴趣较为浓厚,也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表达能力及分析、概括能力。要求学生用活动角转出一个自己喜欢的锐角,说说什么样的角叫锐角。再转出一个直角,同样要求量一量,再得出结论。教学钝角的时候,同样也要经历这个过程。教学周角时,我要求学生仔细观察学具转动的边,木条绕着它的一端转了一圈,由此得出一周角是360度。
在探索新知角的分类部分的教学环节,由于根据不同的标准,必然有不同的分类结果。另外由于中年级的学生分析、归纳、概括能力较弱,难免出现思维的漏洞,逻辑的错误,这就需要老师为学生提供实践操作的时间,合作学习的机会,相互交流的平台。于是,老师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学习,再以小组为单位汇报交流。这样,学生在亲身体验和探索中认识数学,解决问题,在小组交流中发现思维的漏洞,不断完善自身的知识体系,
不足之处,在教学周角时,没有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周角的形成过程,及这个360度怎么得出的,没有和学生好好探讨。如果能用多媒体慢慢演示,让学生观察的是它转过的范围。可以这样:先转到直角的位置,提问:现在是什么角,是多少度?继续转到平角的位置,提问:现在是什么角,是多少度?由此得出,周角是360度,一周角是2个平角,4个直角。
数学积的乘方教学反思15
学生在学习过程,通过自己动手,用手摸物体的边线一周,用笔描树叶和图形的轮廓,测量周长等亲身体验周长的意义与测量方法,学生学习兴趣高涨,使学生把周长这个抽象的概念与生活中具体的事例联系起来,在亲身体验和经历中真切的感受周长。同时,在体验之后动脑提炼周长的含义:选择一个图形,比较快地测量出它的周长;测量老师的腰围时,先让学生估测老师的腰围,然后选用合适的工具实际去测量,借此来估计自己的腰围。通过这个环节,学生在初步体验的基础上上,拓宽对周长意义的理解,实现了对周长的深入建构。
对于小学数学教学而言,知识的探索是一条明线,它在课堂中的存在形式是“贯穿”;人文的交融是一条暗线,它在课堂中的存在形式是“渗透”;笔者认为,只有两者有机整合,让课堂成为“自主探究”与“人文交融”的平台,才能真正体现课堂教学“关注学生现实,着眼学生未来”的宗旨。
第三篇:《积的乘方》教学设计
课 题:积的乘方
教学课时:1课时
学习目标:1、经历探索积的乘方性质的过程,提高学生推理能力和有条理的表达能力。
2、理解并掌握积的乘方运算性质,能灵活运用积的乘方运算性质进行整式的简单混合运算。
教学重点:积的乘方的运算性质的推导和应用。
教学难点:灵活运用积的乘方运算性质进行整式混合运算。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讲练法、自学指导法。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流程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设计意图
复习旧知
完成复习题,(学生演排)
展示复习题:(ppt)
计算:(a2)4..a-(a3)2.a3
通过此题,让学生复习幂的乘方、同底数幂的乘法及整式加减的运算法则,为学习新知打下基础。
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并回答。
1、展示问题(ppt)
已知一个正方体的棱长为2× 103cm,你能计算出它的体积是多少吗?
2、点学生列出算式
3、提问:(2×103)3,是幂的乘方形式吗?(底数是2和103的乘积,虽然103是幂,但总体来看,它是积的乘方。)积的乘方如何运算呢?有前两节课的探究经验,请同学们自己探索,发现其中规律。
4、展示学习目标。
通过创设实际问题情景,得出积的乘方的计算问题,从而导入新课,并展示学习目标,使学生明确学习要求。
学生自主探究学习
1、自主学习,完成积的乘方运算性质的探究。
2、独立完成尝试练习题。
展示自学提纲:(ppt)
1.填空,看看运算过程用到哪些运算律,从运算结果看能发现什么规律?
(1)(ab)2=()·()=()·()=a()b()
(2)(ab)3=______=_______=a()b()
(3)(ab)n= =
=a()b()(n为正整数)
2、请归纳出积的乘方的运算性质:
3、完成课本p98练习题
巡视学生完成自主学习情况
通过学生自主学习掌握积的`乘方运算性质的推导和简单运用,提升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表达能力。
展示交流
1、交流自学提纲中的第1题,并说明每步的依据。
2、演排自学提纲中第3题,非演排学生思考查找评价演排学生的解题。
3、举手交流发言。
1、评价学生的自主学习效果。
2、板书积的乘方运算性质。
3、根据学生演排交流情况,适时点拨,归纳总结解题方法及注意事项。
通过交流展示活动提升学生的表达能力,总结提炼性质及运用方法。
巩固训练
完成训练题
1、出示训练题:
计算:(-a)6-(-3a3)2-(2a)2.a42、点学生演排
3、请学生评价,适时点拨。
通过巩固训练提升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
合作探究
1、独立思考问题
2、小组合作交流
3、班级交流、讨论
1、出示问题:
计算:42013.(-0.25)20xx2、巡视学生合作学习情况,参与讨论。
3、组织学生交流讨论,适时点拨。
4、总结归纳。
通过合作探究学习拓展性质的运用,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
拓展提升训练
完成训练题
1、出示训练题:
计算:(1)22013.42013.(-0.125)20xx
(2)(2/3)20xx.(-1.5)20xx2、巡视学生完成情况
3、组织交流、讨论,适时点拨总结。
通过提升训练延伸知识的运用。
小结
回顾本节课所学知识,交流学习心得体会
1、提问: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些什么?
2、组织学生交流并适时总结。
通过小结活动加深知识的理解。
当堂检测
独立完成检测题
1、出示检测题(ppt)
计算:(1)(-2m3n2)3
(2)(-a2)2.(-2a3)2
(3)(-x2y)3+7(x2)2·(-x)2·(-y)3
(4)(0.125)7×882、请学生演排,订正答案,统计学生完成情况
通过当堂检测反馈课堂教学效果。
作业布置
完成作业
布置作业题:课本p104习题第2题
通过作业巩固知识
板书设计:
积的乘方
积的乘方运算性质:(ab)n=anbn(n是正整数)
积的乘方,等于把每个因式分别乘方,再把所得的幂相乘。
积的乘方性质的逆用:anbn=(ab)n
同指数的幂相乘,底数相乘,指数不变。
【《积的乘方》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1.幂的乘方与积的乘方教案
2.积的乘方教学反思范文
3.八年级数学上册《幂的乘方与积的乘方》教学反思
4.乘方测的试题及答案
5.有理数的乘方的教案
6.幂的乘方教学反思
7.《幂的乘方》教学反思
8.积的近似数教学设计
9.《积累与运用》教学设计
第四篇:积的乘方教学反思
积的乘方教学反思
刘艳辉
这节课是在学生学习有理数乘方的基础上展开的.这节课的重点是学生能说出幂的乘方的运算性质,并用符号表示.难点在于利用同底数幂的乘法的运算性质进行运算.为了吸引学生的学习,我主要通过计算(23)2,(a4)3,(am)5的引入.让学生经历从特殊到一般的过程,让学生归纳出幂的乘方的运算性质.在这个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让学生充分交流各自的计算依据,发展学生的归纳能力和有条理的表达能力.对于公式的记忆,怕有些同学记不住.因此,我把底数比作是同学的脚底板,指数是学生的手指,同底数幂的乘法比作同学手牵手.将课知识形象化,有利于学生掌握新知识,更好的提高课堂效率.但是在课堂练习中,学生做题时候出现了很多错误,例如 1.负数的奇次方与偶次方的符号的混淆,(-2a2)2=-4a4,(-2a2)3=8a6(奇负偶正法)2.乘方运算的错误,如32=3×2=6
学生分不清各种运算性质是错误的关键,没有什么好的方法,只能多练,这是一个熟悉的过程。培养学生把解题后的再构应用到整个数学学习过程中,养成检验、反思的习惯,是提高学习效果、培养能力的行之有效的方法。因此,在不增加学生负担的前提下,要求的作业是每节课后必须进行再构,利用作业的再构给老师提出问题,结合作业做一些合适的反思,对学生来说是培养思维能力的一项有效的活动。
第五篇:幂的乘方与积的乘方(教学案)
8.2幂的乘方与积的乘方
知识点1:幂的乘方,底数不变,指数相乘。
mn mn(a)=a(m、n是正整数)
一、知识导入
【1】同底数幂的乘法的法则是什么? 【2】乘方的意义是什么? 【3】练习:
6表示_________个___________相乘.(6)表示_________个___________相乘.a表示_________个___________相乘.(a)表示_________个___________相乘.在这个练习中,要引导学生观察,推测(6)与(a)的底数、指数。并用乘方的概念解答问题。【4】(6)=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根据a·a=a)=__________(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根据a·a=a)=__________(a)=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根据a·a=a)=__________(a)=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根据a·a=a)=__________(a)=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根据a·a=a)=__________ ★即(a)= ______________(其中m、n都是正整数)通过上面的探索活动,发现了什么?★幂的乘方,底数__________,指数__________.(a)=a
2、运用新知解决问题:(重点例习题的强化训练)
m
n
m nmnn
m
n+mmnn
m
n+mm22
3n
m
n+mnm
n+m35n
m
n+m2
424
23233244【例1】:计算(1)(10)【练习】
3335(2)(a)(3)(a)44m2
(4)-(x)
234 34 25(1)(10)(2)[(3)](3)[(-6)]
(5)-(a2)7(6)-(a
5)3
(7)(x3)4
·x
2(9)[(x2)3]7(10)(a3)51、判断题,错误的予以改正。(1)a5+a5=2a10()(2)(s3)3=x
()
(3)(-3)2·(-3)4=(-3)6
=-()
(4)x3+y3=(x+y)3()(5)[(m-n)3]4-[(m-n)2]6
=0()
2、若(x2)n=x8,则m=_____________.3、若[(x3)m]2=x12,则m=_____________。
4、计算 5(P3)4·(-P2)3+2[(-P)2]
4·(-P
5)
26、若xm·x2m=2,求x9m的值。
(4)(x)8)2(x
2)n
-(xn)2
(知识点2:积的乘方,把积的每一个因式分别乘方,再把所得的幂相乘。
n nn(ab)=ab(n是正整数)
一、知识导入
(1)(ab)=(ab)·(ab)=(a·a)·(b·b)=a(2)(ab)=______=_______=a(3)(ab)=______=______=a知识点的归纳总结: n
3()()2()()
b
b
()()
b(n是正整数)
(1)积的乘方法则:积的乘方等于每一个因式乘方的积.即(ab)=a·b(n为正整数).(2)三个或三个以上的因式的积的乘方也具有这一性质.如(abc)=a·b·c(n为正整数).(3)积的乘方法则也可以逆用.即a·b=(ab),a·b·c=(abc),(n为正整数)
n
n
n
n
n
n
nn
n
n
n
nnn2、运用新知解决问题:(重点例习题的强化训练)例1:计算 解:(1)(2a)=(2)(-5b)=(3)(3)(xy)=(4)(-2x)= 例2: 3422331、(2a)=
1、(2a)=
3、(xy)=
4、(-2x)=
5、(ab)=
4342233 3 例
1、计算:
(1)(10)(2)(a)(m为正整数)(3)-(y)(4)(-x)⑸ [(x-y)]⑹ [(a)]
例
2、(1)x2·x4+(x3)2(2)(a3)3·(a4)3(3)(y2)3.y2.(4)2(a2)6.a3-(a3)4.a
3例
3、比较230与320的大小
23例
4、(1)(0.25)200624010(2)当ab5时,求a6b9的值 62m
3233
325
mn(3)当2m3n5时,求48的值.课堂巩固一
12
1、计算xy的结果正确的是()23142163153163 A.y B.8xy C.8xy D.8xy4x2、下列各式中计算正确的是()A.(x)=xB.[(-a)]=-a C.(am4372510)=(a22)=am2mD.(-a
23326)=(-a)=-a
3、(-a)的结果是()A.-a3n n2nB.a3n
C.a2n2D.a2n2
4、若m、n、p是正整数,则(a man)p等于(). A.amanpB.ampnp C.anmp D.ampan
5、计算x43x7的结果是()
19A.x12 B.x14 C.x D.x84
6、判断题:(对的打“√”,错的打“×”)
a2a3a5()x2x3x6()(x2)3x5()
a4aa()
287、x8、1232643
42
x12= ; = ;
3349、y=aa2n= ;)
10、a2na =(a)3(a2a14 ;
11、若a2,则a3x=。x2m3n112、若3n2,3m5,则
313、计算题:
=(1)(103)4(2)p(p)4(3)-(a(5)
2)3(4)(-a2)3
233237(6)[(x)] ; 2
32n
n
24(7)(-a)·(-a)(8)(x)-(x);(9)(-a
14、若x
15、比较3 108322)·a+(-4a)332·a
7-5(a)
33mx2m2,求x9m的值。
与2144的大小关系
课堂巩固二
一、填空题:
1.计算:(10)=________; (b)=________; [(n)]=_________.2232(4ab)=________;(5)(anbn1)3=.(2x)2.计算:=_______;(4)2325233.已知x2m4,则x6m=.4.若x3m,y27m2,则用x的代数式表示y为.二、选择题:
5.计算(a3)4的结果是();
A.4a3 B.a7 C.a12 D.a81 6.下列计算中正确的是();
A.(xy2)3xy6 B.(3x)29x2C.9x3y27xy D 7.已知ma2,mb3,则m2a2b的值为();
A.10 B.13 C.25 D.36 8.已知2x4x212,则x的值为().A.2 B.4 C.6 D.8
三、解答题: 9.计算:
(1)(a2b)5;
(2)(pq)3;
(4)(anbn1)4;
(5)(mn)3x;
10.计算:
(1)(anb3n)2(a2b6)n;(2)(x)2x3(2y)3(2xy)2(x)3y..(xy3)2x2y6
(3)(a2b3)2;6)(x2)3(x3)3.
(11.一个正方体的棱长为3102毫米.(1)它的表面积是多少平方米?(2)它的体积是多少立方米?
12.观察下列等式:
1312 132332 13233362 13233343102
„„
想一想:等式左边各项幂的底数与右边幂的底数有什么关系? 猜一猜:由此可以得出什么规律?请把这个规律用等式写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