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积的乘方教案
一、教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积的乘方的运算性质,准确掌握积的乘方的运算性质,熟练应用这一性质进行有关计算.
2.通过推导性质进一步训练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通过完成例2,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3.培养实事求是、严谨、认真、务实的学习态度.
4.渗透数学公式的结构美、和谐美.
二、学法引导
1.教学方法:引导发现法、探究法、讲练法.
2.学生学法:本节主要学习幂的乘方性质和积的乘方性质,到现在为止,我们共学习了益的三个运算性质.幂的三个运算性质是整式乘法的基础,也是整式乘法的主要依据,进行幂的运算,关键是熟练掌握幂的三个运算性质,深刻理解每种运算的意义,避免互相混淆,有时逆用幂的三个运算性质,还可简化运算.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
准确掌握积的乘方的运算性质.
(二)难点
用数学语言概括运算性质.
(三)解决办法
增强对三种运算性质的理解,并运用对比的方法强化训练以达到准确地区分.
四、课时安排
一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投影仪或电脑、自制胶片.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1.通过一组绦习,以达到复习同底数幂的乘法、益的乘方这两个性质的目的,让学生互问互答.
2.推导积的乘方的公式,在推导过程中让学生说出每一步的理由,以便于学生对公式的准确理解.
3.通过举例来说明积的乘方性质应如何正确使用,师生共练以达到熟练掌握.
4.多种题型的设计,让学生能从不同的角度全面准确地理解和运用该性质.
七、教学步骤
(-)明确目标
本节课重点学习积的乘方的运算性质及其较灵活地运用.
(二)整体感知
通过对积的乘方运算性质的推导,加深对该性质的理解.掌握该性质的关键仍在于正确判断使用公式的条件.
(三)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复习导入
前面我们学习了同底数幂的乘法、幂的乘方这两个寨的运算性质,请同学们通过完成一组练习,来回顾一下这两个性质:
填空:
(1)
(2)
(3)
(4)
学生活动:4个学生说出答案,同桌同学给予判断.
【教法说明】通过完成本练习,进一步巩固、理解同底数幂的乘法,幂的乘方,同时也为顺利完成本节例2做个铺垫.
2.探索新知,讲授新课
我们知道 表示 个 相乘,那么
表示什么呢?(注意: 中 具有广泛性)
学生回答时,教师板书.
这又根据什么呢?(学生回答乘法交换律、结合律)
也就是
请同学们回答、、、的结果怎样?那么如何计算呢?
;____________个
运用了________律和________律
________个
________个
是正整数)
(学生活动:学生完成填空.
(是正整数)
刚才我们计算的、是什么运算?(答:乘方运算)什么的乘方?(积的乘方)
通过刚才的推导,我们已经得到了积的乘方的运算性质.
请同学们用文字叙述的形式把它概括出来.
学生活动:学生总结,并要求同桌相互交流,互相纠正补充.达成一致后,举手回答,其他学生思考,准备更正或补充.
【教法说明】通过学生自己概括总结,既培养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又训练了他们归纳及口头表达能力.
教师根据学生的概括给予肯定或否定,纠正后板书.
积的乘方,等于把积的每一个因式分别乘方,再把所得的幂相乘.
运算形式
运算方法
运算结果
提出问题:这个性质对于三个或三个以上因式的积的乘方适用吗?如
学生活动:在运算的基础上给出答案.
(是正整数)
【教法说明】通过教师有意识的引导,让学生在现有知识的基础上开动脑筋、积极思考,这是理解性质、推导性质的关键,教师在对学生回答给予肯定后板书.
3.尝试反馈,巩固知识
例1 计算:
(1)
(2)
(3)
(4)
学生活动:每一题目均由学生说出完整的解题过程.
解:(1)原式
(2)原式
(3)原式
(4)原式
【教法说明】对例1的处理,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训练学生运用已有知识去解决新问题的能力,同时,在学生“说”,教师“写”的过程中,教师可随时发现并及时纠正学生解题中出现的问题,如(1)(2)(4)小题中“-”号的处理,并强调解题程序以及幂的乘方性质的运用,同时提出把做一个数进行运算.
着
练习一
(1)计算:(回答)
①
②
③
④
(2)计算:
①
②
③
④
(3)下面的计算对不对?如果不对,应怎样改正?
①
②
③
学生活动:第(1)题由4个学生口答,同桌或其他学生给予判断.
第(2)题在练习本上完成,同桌或前后桌互阅,教师抽查.
第(3)题由学生回答.
【教法说明】通过第(1)题可检查学生对性质掌握的熟练程度.第(2)题学生互阅主要是让学生相互交流,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若出现问题由同学指出,有时比老师指出效果要好.第(3)题中的错误是学生应用性质时易出现的,所以在学生回答时,教师对每个问题都应予以强调.
4.综合尝试,巩固知识
例2 计算:
(1)
(2)
学生活动:学生分成两组,每组各做一题,各派一个学生板演.
【教法说明】
学生已具备综合运用性质的能力,让学生尝试解题,目的是训练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分组练习,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同时也可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学生对知识的印象会更深刻.
5.反复练习,加深印象
练习二
计算:
(1)
(2)
学生活动:学生在练习本上完成,找两个学生板演.
【教法说明】此时学生已能准确运用幂的三种运算性质进行计算,但在计算过程中还会出现各种问题,所以在学生板演时,师生共同订正,可减少不必要的错误出现.
6.变式训练,培养能力
练习三
填空:
(1)
(2)
(3)
(4)
(5)
学生活动:四人一组研究,讨论得出结果,然后由小组代表说出答案.
【教法说明】此组题主要是训练学生的逆向思维和发散思维,提高学生的应变能力.
(四)总结、扩展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积的乘方的运算性质,请同学们谈一下你对本节课学习的体会.
学生活动:谈这节课的主要内容或注意问题等等.
【教法说明】课堂归纳总结由学生来说,可以使学生上课听讲精神集中,还可以训练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
八、布置作业
P101 A组 4,5.
参考答案
4.(1)
(2)
(3)
(4)
(5)
(6)
5.解:(1)原式
(2)原式
第二篇:积的乘方教案
《积的乘方》教学设计
——卢秀玲
教学目标
1.理解积的乘方的意义,学会运用积的乘方法则进行计算。2.通过法则的推导过程提升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经历从特殊到一般研究问题的过程,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实事求是、严谨、认真、务实的学习态度.渗透数学公式的结构美、和谐美.
教学重点: 掌握积的乘方法则;正确区分积的乘方、幂的乘方和同底数幂相乘等多种运算.教学难点: 用数学语言概括运算性质. 教学方法:引导发现探究、讲和练相结合. 教学流程设计:
教学过程设计
一、情景引入:
1、问题:你能心算出 吗?(引出课题]§9.9 积的乘方)
二、概念分析
1、实例1 已知一个立方体的棱长是2a,求这个立方体的体积。(请一位学生口述回答。)
解:体积= = =(根据乘方的意义)=(单项式的乘法法则)答:立方体的体积是。由实例1得到等式 =。
阐明:何为积的乘方?——从底数的运算关系入手——底数2a中,2与a的运算关系是乘法。
提问:由等式 =,你能发现积的乘方的结果有什么特别之处?(2与a都进行了3次方。)
师:对。2与a的积进行3次方就等于2的3次方与a的3次方的积。实例2 计算 ——推广到积里的因式是抽象的字母的情况。解: = =。
指明:字母可表示数、单项式或多项式。
2、继续推广到指数为n(n为正整数)时的情况,即推导积的乘方法则: =。如果n是正整数,那么 = = =。
师:这个公式表明的就是积的乘方法则。请一位学生用数学语言口述此公式:
积的乘方,等于把积的每一个因式分别乘方,再把所得的幂相乘。
3、研讨:
师:当3个或3个以上因式乘方时,是否也具有这一性质,即 =。生:有。师:对。而且推导过程是一样的。(推导省略)
师:这说明积里有3个因式时,积的乘方法则仍然成立。那么,积里有3个以上因式时法则也成立吗?
生:也成立。师:积的乘方法则对积里的因式的个数没有限制。给出一反例来强调积的乘方法则中把积的每一个因式分别乘方: 对吗?
生:不对,因为3也要进行3次方。
三、例题讲解
【例1】计算:① ;
② ; ③ ;
④ ; 解:① = ; ② = ; ③ = = ;
④ = = ; 课本练习9.9 ex1;ex2 【例2】计算:(1);(2);(3)分析:混合运算时,运算顺序如何? 生:先乘方,再乘除,最后算加减。对(2)题,说明对第一个因式进行符号变换,还是对第二个因式进行符号变换都是可行的。强调:①对于底数是负数、分数或单项式或多项式时,应给它添上括号;② 课本练习9.9 ex3;ex4;解决:计算;
课本练习9.9 ex5
四、课堂小结:
1.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运用积的乘方法则进行计算)2.运用积的乘方法则进行计算应注意些什么?
(1、运用积的乘方法则时,先要弄清积是由哪些因式构成,然后每个因式再乘方,并注意公式可逆用;
2、一个式子中包含多种运算时,应区别对待,运算顺序是先乘方再相乘;
3、要注意积的乘方只适用于底数是积的形式,防止出现的错误,当底数的积的形式中含有“-”号时,可将“-”号看成“-1”作为一个因式,避免漏乘。)
五、作业:.课课练9.9;
《积的乘方》教学设计
兆麟初级中学 卢秀玲
第三篇:积的乘方教案
15.2.3 积的乘方教案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积的乘方的运算性质的过程,进一步体会幂的意义,发展推理能力和有条理的表达能力。2、了解积的乘方的运算性质,并能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教学重、难点]
积的乘方运算性质的推理过程;灵活运用积的乘方的运算性质解决一些问题(性质的逆用)。[教法]
鼓励学生经历根据特例进行归纳、建立猜想、用符号表示、并给出证明这一重要的获得数学结论的过程。在教学中注意为学生探索运算性质提供丰富的素材,关注学生对运算性质的探索过程,重视学生对算理的理解,让学生尝试说出每一步运算的道理,有意识地培养他们有条理的思考和语言表达能力。[学法指导]
1、在学习运算性质时,不应简单地记忆,要掌握性质的推理过程和对算理的理解。2、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时,要根据具体情况灵活利用运算性质(正用与逆用)。[课堂组织形式]
分成若干学习小组,在积极、主动地从事探索活动后与同伴交流各自的想法,并从交流中获益。[教学过程]
一、复习:温故而知新,不亦乐乎。
1、填空: =_____;=______
2、选择:结果为 的式子是____
a、b、c、d、同底数的幂的乘法,底数_______,指数________。幂的乘方,底数_______,指数________。
二、新课:登高望远,携手同行。议一议:(1)等于多少?与同伴交流你的做法。(2)分别等于多少?(3)从上面的计算中,你发现了什么规律?再换一个例子试试。做一做:(1)(2)(3)你能说明理由吗?
(&nb
第四篇:《14.1.3 积的乘方》教案
《14.1.3积的乘方》教案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积的乘方的运算性质的过程,进一步体会幂的意义;(2)了解积的乘方的运算性质,并能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积的乘方的运算性质及其应用.
教学难点:
积的乘方运算性质的灵活运用.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复习导入
1.前面我们学习了同底数幂的乘法、幂的乘方这两个运算性质,请同学们通过完成一组练习,来回顾一下这两个性质:
(1)(3)2.探索新知,讲授新课(1)(3×5)7——积的乘方
=(——幂的意义 35)(35)(35)7个(35)(2)(4)
333)×(555)——乘法交换律、结合律 =(7个37个5=37×57;——乘方的意义
(2)(ab)2 =(ab)(ab)=(a·a)(b·b)= a()b()
(3)(a2b3)3 =(a2b3)(a2b3)(a2b3)=(a2 ·a2· a2)·(b3·b3·b3)= a()b()(4)(ab)n
ab)(ab)(ab)——幂的意义 =(n个abaaaa)·(bbbb)——乘法交换律、结合律 =(n个an个b=anbn——乘方的意义
由上面三个式子可以发现积的乘方的运算性质:
积的乘方,等于把每一个因式分别乘方,再把所得的幂相乘. 即:(ab)n=an·bn 知识应用,巩固提高 3.计算(1)(2a)3;(2)(-5b)3;(3)(xy2)2.(4)(-2/3x3)4.(5)(-2xy)4..(6)(2×103)2
说明:(5)意在将(ab)n=anbn推广,得到了(abc)n=anbncn 判断对错:下面的计算对不对?如果不对,应怎样改正? ①②③
综合尝试,巩固知识 补充例题:计算:(1)(2)逆用公式:例题:
(1)0.12516·(-8)17;
(ab)annbn,即
abnnab)(n5(2)1320043252003
(2)已知2m=3,2n=5,求23m+2n的值.
(注解):23m+2n=23m·22n=(2m)3·(2n)2=33·52=27×25=675.
第五篇:《幂的乘方与积的乘方》教案
幂的乘方与积的乘方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经历探索幂的乘方的运算性质的过程,进一步体会幂的意义;
2、了解幂的乘方的运算性质,并能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在探索幂的乘方的运算性质的过程中,发展推理能力和有条理的表达能力。
2、学心幂的乘方的运算性质,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目标:
在发展推理能力和有条理的表达能力的同时,进一步体会学习教学的兴趣,培养学习教学的信心,感受数学的内在美。教学难点:
幂的乘方的运算性质及其应用。教学方法:
引导——探索相结合。
教师由实际情景引导学生探索幂的乘方的运算性质,并能灵活运用。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1、①、电脑显示书P14引例; ②、引导学生列出算式; ③、问题:(102)3=?怎样计算?
④、引导学生围绕提问思考,并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2、①、电脑显示书P15“做一做”内容; 计算下列各式,并说明理由:
②、指导学生独立完成4道小题;
③、与学生适当交流,关注学生获取答案的思路和方法;
④、引导学生讨论与交流的基础上总结结论,引出关于幂的乘方的法则。⑤、板书法则
3、电脑显示书P16例1,例1:计算
注意引导学生分析及书写步骤和格式,引导学习归纳解题注意事项,明确法则使用的条件。
4、课堂练习:
电脑显示:①、基础练习书P16随堂练习
1、计算:
②、提高练习,可采取竞赛形式。
5、小结:
由学生归纳本节所学内容,总结记忆法则的使用条件和注意事项。
6、课外练习:
书P16,习题15第1、2、3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