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7.1怎样描述运动》教学设计
《7.1怎样描述运动》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知道什么是机械运动,知道要判断物体是否运动首先要选取参照物。知道运动的相对性,了解自然界存在多种多样的运动形式。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讨论和分析,认识机械运动及其相对性,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学习从具体现象中归纳抽象出物理概念和规律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自然界运动形式的多样性,意识到宇宙中的一切事物都处于永恒的运动之中,树立“物质是运动的”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学情分析:
学生在脑海里的“运动”,大都是相对与地面的运动,而相对于“运动”的物体的运动和静止,学生不是很清楚。教材分析:
本节每一个知识点的展开,大多是从生活中现象入手,通过具体事例分析、归纳,得出结论,最后对运动知识进行了拓展 教学重点
让学生通过大量的生活事例,认识机械运动及其相对性。教学难点
参照物的选择不同,物体的运动情况不同的理解。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图片和视频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用多媒体出示几组运动的图片,教师朗诵章首语,引出本节课题《怎样描述运动》。日出日落,斗转星移,宇宙每时每刻都在运动,风云变幻,川流不息,我们生活在运动的世界里。下面我们一起感受物理学中,怎样描述物体的运动。
二、新课探索
1.用多媒体出示两组图片,一组为自然界中的自然运动:火山喷发、洪水泛滥、山体滑坡和泥石流。另一组为动物的运动和磁悬浮列车的运动。这些物质的发展变化都叫做运动,在诸多运动中,我们把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位置的改变叫机械运动。
2.出示图片:学生思考男孩和女孩的话谁对谁错,为什么?由此得出参照物的概念。3.学生讨论在“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的画面中,哪些物体在运动?你是如何判断的?得出物体的运动具有相对性。
4.观察飞机在空中加油的动画,说出两架加油的飞机,以其中一架为参照物,另一架的运动情况。以云层为参照物,飞机的运动情况又如何呢?并说出飞机的这种加油方式在怎样的条件下才可进行?
5.播放法国飞行员抓子弹的动画,说一说法国飞行员为什么能随手抓住子弹? 6.结合动画谈一谈两个蜗牛的说法为什么不一致?
7.总结以上结论可以得出同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参照物不同,得出的结论也就不同。机械运动的这种性质叫做运动的相对性。
8.结合图片说出老虎运动了吗?观光电梯里的人又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呢? 9.谈一谈生活中相对运动的例子。
10.请同学们为孙悟空腾云驾雾的场面做导演。11.介绍自然界中运动的多样性。
三、课堂练习
1.卡车和联合收割机在农田里并排行驶,受油机与大型加油机在空中飞行,说它们是运动的,你选什么物体为参照物。
2.关于参照物,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只有静止的物体才能作参照物 B、运动的物体不能作参照物 C、参照物的选择可以是任意的 D、以上说法均不对 3.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在太阳系中只能说“地球绕太阳运动”,而不能说“太阳绕地球运动” B、汽车驶过一座桥梁后,只能说“汽车是运动的”,而不能说“桥梁是运动的” C、一栋房子造好后,固定在地面上位置不变化,所以它是绝对静止的 D、宇宙是由运动着的物质组成的,自然界中不存在绝对静止的物体
四、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自然界的万物都是运动的,绝对静止的物体是不存在的。物体的位置的变化叫做机械运动。在机械运动中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于某个参照物而言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
五、布置作业
第二篇:《7.1怎样描述运动》教学设计
沪粤版八年级物理《7.1怎样描述运动》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
本节课是对运动的一般特征的总结。全文始终与日常生活紧密联系,从而在使用教材时体现了从生活的实际出发,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的新的教学理念;体现了以人的发展为本,打破学科本位的界限的新的教学模式。
1.教学过程中可以从运动无处不在,运动与静止,运动的相对性这几个方面展开。2.以运动的众多现象的视频播放引入新课,在师生的互动性教学过程中逐步体现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的一般特征。并且要很好的渗透与物理相关的人文思想,社会科学等知识。
3.以运动的相对性为例进行生活*物理*社会(STS)教学的尝试,培养学生观察与分析能力,开拓与创新等综合性能力。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我们生活在一个不停运动的世界中,能举例说明生活常见的运动现象。2.会选择参照物判断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理解运动的相对性。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学会从生活中学习理论知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综合实践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初步学会用辨证的观点研究运动。
教学重点:选择参照物判断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理解运动的相对性
教学难点:由于初中学生的思维特点,运动的相对性就成了本节课乃至本章的难点。引导学生学会从生活中学习理论知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综合实践能力。
教学用具:多媒体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引导学生列举生活中关于运动的实例,比如:飞奔的骏马,绽放的烟花,哈雷彗星,‘神州五号’载人飞船,流星雨,九大行星运动,布朗运动等等,从而引导学生发现从宏观到微观世界,一切物体都处于运动之中。
板书:“第二章 简单的运动
二、教授新课(一)、机械运动”
1、什么是机械运动?
运动是个多义词,物理学里讲的运动是指物体位置的变化。同学们骑自行车时,人和自行车对地面或路旁的树都有位置的变化;飞机在天空中飞行,它相对于地面有位置的变化。物理学里把物体位置的变化叫机械运动。
2、机械运动是宇宙中最普遍的运动。
(1)、提问并组织学生回答:举例说明我们周围的物体哪些是在做机械运动。
对于回答中所举机械运动实例,教师要明确指出是哪个物体相对什么物体有位置的改变。
(2)、组织同学看课本“活动1”,提问:图中的几号小孩运动了?
(3)、铁轨,地球上的树木、高山,我们教室中的课桌和椅子是运动的吗?
它们都在跟随地球自转,同时绕太阳公转,他们也在做机械运动。小结:机械运动: 物理学里讲的运动是指物体位置的变化。
同学们骑自行车时,人和自行车对地面或路旁的树都有位置的变化;飞机在天空中飞行,它相对于地面有位置的变化。物理学里把物体位置的变化叫机械运动。机械运动是宇宙中最普遍的现象。
板书:“1.物体位置的变化叫做机械运动。
2、机械运动是宇宙中最普遍的现象。”
(二)、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1、教师以行驶的小汽车为例讨论:乘客是静止的还是运动的?让学生充分说明自己的看法。
小结:
首先明确本问题中研究对象是汽车中的乘客,这位乘客是静止的还是运动的。
其次根据前面所学机械运动的知识,判定汽车、司机和乘客都在做机械运动。但是司机和男孩所说乘客是静止的或是运动的说法都有道理。因为他们在研究乘客的运动情况时,选定的作为标准的物体不同。
(1)、司机看到乘客没动是静止的,是以什么为标准的。
以车厢为标准,乘客相对于车厢没有位置的改变,所以说乘客是静止的。
(2)、男孩看到乘客运动得很快,他是以什么为标准的。
男孩以路面或路旁的树木、房屋为标准,乘客相对于路面有位置的改变。所以他说乘客是运动的。
教师小结:在描述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要看是以哪个物体做标准。这个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同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定的参照物。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板书:“2.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①:在描述物体的运动情况时,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参照物。
②同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2、相对静止
(1)、受油机与大型加油机在空中飞行,说它们是运动的,你选什么物体为参照物。
选大地为参照物,它们是运动的。
(2)、在图中如果选受油机或加油机为参照物,另一物体的运动情况是怎样的?
另一物体是静止的。因为它们相对于参照物没有位置的改变。
教师小结:像受油机和加油机这样两个物体以同样的快慢,向同一方向运动,它们的相对位置不变,则称这两个物体相对静止。
(3)、要求学生用相对静止的道理予以解释法国飞行员能顺手抓住一颗子弹的道理。
三、课堂小结:
在描述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要看是以哪个物体做标准。这个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同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定的参照物。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四、练习:
1、当你站在商场中上升的自动扶梯上时,你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
(参照物:墙壁柜台—运动;参照物:扶梯上的台阶--静止)
2、卡车和联合收割机在农田里并排行驶,受油机与大型加油机在空中飞行,说它们是运动的,你选什么物体为参照物。!答:选大地为参照物,它们是运动的。
3、如果选卡车或收割机为参照物,选受油机或加油机为参照物,另一物体的运动情况是怎样的?
答:另一物体是静止的。因为它们相对于参照物没有位置的改变。像卡车和收割机这样两个物体以同样的快慢,向同一方向运动,它们的相对位置不变,则称这两个物体相对静止。
要求学生用相对静止的道理予以解释时,教师指出:参照物可以任意选择,在研究地面上物体的运动时,常选地面或固定在地面上的物体为参照物。举例说明当所选的参照物不同时,物体的运动情况一般不相同。例如列车中的乘客以地面为参照物是运动的,以车厢为参照物是静止的。
五、布置作业 :课本,练习1、2、3。
第三篇:运动起来会怎样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综观教科版3-6年级的科学教材,《我们的身体》是唯一一个涉及人体知识的单元。这个单元包括七个部分的内容,为学生们提供了认识自己身体结构和功能的机会,使他们认识到身体的各种活动都需要各个系统的协调运作,在这个基础上建立他们的健康意识。
本节课是《我们的身体》单元的第三课时,原题为《运动起来会怎样
(一)》。反复研读教材后,我认为课题中所说的运动,仅仅是引发学生关注呼吸的切入点,运动和呼吸的关系固然重要,但它只是呼吸系统知识中的一个组成部分,本节课的重点应该放在比较全面了解呼吸系统的功能上。基于这一认识,我将课题改为《人体的呼吸》,以便更好的突出本课教学重点。
教材安排了运动前后一分钟的心跳和呼吸次数的测量——显然,每个人同时测量自己的呼吸和心跳是不可能的;若按教师用书的建议两人一组,一人测量心跳另一人测量呼吸,剥夺了部分学生的体验机会;即使花时间测得了心跳的次数、知道了运动前后心跳的变化,但对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却没有作更深入的研究,直到下一节课《运动起来会怎样
(二)》才涉及关于血液循环的知识。那么,把教材69面“测量一分钟的心跳”这一活动放在了下一课时进行,应该是明智之举。
排水集气法要不要让学生小组都参与这个实验?我认为怎样收集空气并不是本课的重要内容,重点是利用收集到的空气和一般的空气进行对比实验,而且这一节课已安排了不少学生的体验活动,所以这个活动我仅作为演示实验,只让学生对过程和原理作简单的了解。
二、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
(1)认识人体的呼吸器官,初步了解呼吸器官在人体中的位置。
(2)知道人的呼吸实际上是在进行着气体交换,将氧气吸收,同时将二氧化碳排出体外。
(3)人体运动量越大,消耗的氧气也就越多,就需要加快肺的呼吸,经常锻炼身体可以增加肺活量。
2、过程与方法:
(1)在体验活动中感受呼吸过程中的气体变化。
(2)结合实验现象、相关信息资料,做出对呼吸次数加快原因的分析。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在探究体验活动以及分析实验现象过程中培养学生实证意识。
(2)认识到耐心、细致地完成测量活动的必要性。
三、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用体验和实验的方法,验证呼吸前后气体发生了什么变化。
2、教学难点:通过设计简单的实验证明呼吸前后气体发生了变化,并试着解释“为什么运动后呼吸加快了。”
四、材料准备:
1、演示实验:水槽1个、集气瓶2个,毛玻璃片2片,吸管,火柴。
2、小组活动:保鲜袋每人1个。
3、其他材料:课件,记录单,呼吸变化统计图。
五、教学过程:
1、游戏揭示课题:(5分钟)
(1)同学们,你们喜欢做游戏吗?今天我们就来做个游戏,游戏的名称是“你能憋多久”。规则如下:自然站立,闭上嘴巴,鼻子停止呼吸,看看自己憋气多少时间,觉得难受就坐下并自由呼吸。
(2)教师计时,学生体验。
(3)说说感受:刚才的活动有什么感觉?(很难受,不舒服)为什么会觉得难受?(因为没有氧气)哪里没有氧气?教室里吗?(不是,是身体内)身体内为什么会缺少氧气呢?(刚才我们没有呼吸)
(4)揭示课题:恩,今天我们就来研究《人体的呼吸》
(5)关于呼吸的知识,我们班的同学肯定知道不少,谁来简单的说说?
[设计意图:我看过不少资料,导入新课主要采用这两种方式,其一是按照教材思路直接揭题后马上测量呼吸,其二是消除紧张为理由让学生深呼吸从而引出课题,这两种导入都简洁自然,很不错。但我考虑的是,学习是要建立在学习者原有知识基础之上的,只有在充分了解学生的已有知识结构的基础上,巧妙地提取与本课教学内容相关的连接点,学生才会觉得这是自己想研究的问题,而不是老师要我学的知识,从而以积极主动的心态参与探究活动中来。当然,这种设计对教师的课堂调控能力有较高的要求。]
2、认识呼吸器官:(8分钟)
(1)深呼吸,说说空气是从哪里进入人体,猜测一下它会经过哪些地方,又是从哪里出去呢?
(2)学生体验后交流。
(3)引导:在呼吸的时候,其实有许多人体器官参与了这个过程,这些器官我们可以统称为……(呼吸器官)
(4)观看课件“呼吸演示图”,认识主要呼吸器官,并让几个学生描述一下空气在人体流动的路线。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我让学生在体验和猜测的基础上,观看直观的“呼吸演示图”和“呼吸器官图”,从而有效借助多媒体来辅助教学,落实认识人体的呼吸器官的教学目标。]
3、体验空气变化:(7分钟)
(1)过渡:这些空气一进一出,是来我们人体“旅行”吧!那你们觉得,这些空气经过人体的旅行之后,会不会改变呢?
(2)体验活动:反复呼吸同一袋空气。(课件提示:先装一袋空气,然后用袋口封住嘴巴和鼻子,反复呼吸,觉得难受就停下,同时把袋里的空气拧紧不要让它跑了。)
(3)交流感受。
(4)提问:在这个实验中,袋子里空气的总量有没有减少?(没有,还是一袋空气)那为什么到后来我们不能继续这样呼吸?(说明空气的成分发生了改变)
(5)小结:是啊,如果空气没有变化,我们应该可以一直这样呼吸下去。而现在,我们不能在一袋空气中长时间的呼吸,说明经过呼吸的空气确实发生了变化。
[设计意图:亲身体验,感受更深!为了让学生体验到经过呼吸后的空气确实发生了变化,教材安排了“反复呼吸同一袋空气”活动,是非常恰当的。我想强调的是,要让学生参与活动是很简单的事,怎样把体验活动做足做细,这才是教学的关键——我采用了“旅行”这样的一种描述,让学生思考空气经过人体的旅行之后有没有变化,体验后安排学生充分的讨论交流,分析为什么我们不能长时间呼吸同一袋空气,从而让学生领悟到袋子中的空气确实发生了变化。从猜测到体验再到思辩,真正实现了学生科学思维的提升。]
4、检验空气变化:(10分钟)
(1)猜测一下空气可能会发生怎样的变化。(氧气减少或者二氧化碳增加)
(2)实验:火柴检验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①教师说明:火柴燃烧是需要氧气的,当氧气不足或没有时,火柴就熄灭了。我们要检验呼吸后的空气氧气是不是减少,就可以用这个方法。
②请一个学生拿着自己反复呼吸过的那袋空气上台,问:能不能直接把火柴放进去?(不能,会把袋子点着或熔化,里面的空气还会跑出来。)
③怎么办呢,教师今天告诉大家一个好方法:排水集气法。(课件演示说明)边看边随机询问:为什么要瓶口朝下?瓶子里的水被谁挤出来了?
④收集两瓶反复呼吸过的空气,贴上标签,放一边。
⑤我们还应该收集一般的空气,这样才能对空气的变化进行比较。也收集两瓶。
⑥火柴检验,学生观察。
(3)交流自己的发现。(一般的空气里氧气较多,反复呼吸的空气里氧气大量减少。)
(4)延伸:科学家们专门对人体吸进去的和呼出来的气体成分进行了研究比较,得出了这样一个结论。(课件:吸进去的和呼出来的气体成分比较)
(5)概括:人的呼吸实际上是在进行气体交换,把氧气吸收,将其他气体排出体外的过程。
[设计意图:在学生体验到空气变化的基础上,安排了用实验来检验空气的变化,加强知识建构。本来,这里我准备安排两个实验,一是用燃烧来验证空气中氧气含量减少,二是用澄清的石灰水来验证二氧化碳的增多,但因为偷懒没有准备好第二个实验材料,只能略去。在收集空气时采用的“排水集气法”,我的处理是作为演示实验,只让学生对过程和原理作简单的了解,以便节省时间突出重点进行对比实验。]
5、人体运动与呼吸的关系:(8分钟)
(1)看来,呼吸对我们人体是非常重要的,你知道在平静时自己一分钟大约呼吸多少次吗?如果作剧烈运动后,呼吸的次数会不会变化呢?想不想测量一下?测量的时候要注意什么?(不能刻意控制呼吸,及时记录在记录单上。)
(2)先后测量平静时和运动后的呼吸次数,记录。
(3)组织交流,并在黑板上完成呼吸变化统计图。
(4)讨论:为什么运动后呼吸的次数就会增加呢?(人体运动的过程中,需要消耗大量氧气,所以呼吸的次数要比平时多,呼出和吸入气体的数量也比平时多。)
(5)倡议:经常锻炼身体,会增大我们的肺活量,获得更多的氧气。
(有关肺活量的知识作机动内容,看时间情况决定要不要展开。)
[设计意图:课上到这,大约用时30分钟,有关心理研究表明,学生这时往往会呈现学习疲惫状态。为此,我安排呼吸次数的测量,利用运动这一容易吸引学生的兴奋点,使课堂教学继续朝有效、有序的目标前进。还有,在讨论中明白呼吸和运动的关系,明白锻炼身体的重要性,体现学习的价值。]
6、总结延伸:(2分钟)
(1)通过今天学习,知道了什么?
(2)运动后呼吸会发生变化,心跳呢,下节课来研究。
[设计意图:让学生谈本节课的收获,梳理所学,建构比较完善的知识概念。]
六、板书设计:
运动起来会怎样
(一)运动后 吸入更多的氧气
呼吸会 气体交换加快 呼吸器官
加快 呼出更多的二氧化碳
第四篇:《7.1模型》教学设计
第七章 模型或原型的制作
第一节 模型及其功能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模型及其功能,理解模型制作在产品设计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
1、经历认识模型的过程,理解模型是技术设计中的一个环节和一种重要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
1、关注模型方法的广泛应用,感受模型在技术中的价值。
2、培养同学们的创造能力和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及培养热爱祖国、热爱科学的情操。
【教学内容】
1、本节是本章的重点,也是培养学习兴趣的关键章节。
2、江苏版教材强调“模型是设计的一个环节和一种重要的技术方法”。通过典型产品“柑橘榨汁机”的制作实例,由点到面,让学生进一步掌握设计制作的知识与技能,并通过实践活动,进一步领悟设计制作的艰辛与乐趣。
教学重点:
1、理解模型是设计的一个环节和一种重要的技术方法 教学难点:
1、根据设计方案制作一个简单产品的模型或原型。【教学对象】
学生在学习前面有关设计的知识后,对技术和设计有一定的理解,通常会有一种想要亲身经历实践的冲动。另外,神舟六号的成功发射同学们仍记忆忧新。
【教学策略】
结合学生和生活实际,选择学生生活中比较熟悉的事物为载体,这样进行知识方面的传授有利于培养学习兴趣。教学方式是学生主动思考、讨论、亲身实践,教师利用讲解、提问、启发等途径,在师生互动中完成教与学。【教学资源准备】
CAI课件、榨汁机的模型
汽车模型
人体模型
【教学过程设计】
【导入新课】
《三国演义》中“草船借箭”的故事有这样一个情节:诸葛亮借助大雾天气,将扎制的许多“稻草人”放在船上,并命令士兵击鼓呐喊,诱使曹操误以为有人来袭击,慌慌忙忙下令射箭。结果十万支箭白白送给了诸葛亮。这船上的“稻草人”就是一种模型。
在现代技术中,模型制作是产品设计过程中一个重要的环节,它又是构思、分析和评估设计方案的一种方法。
【讲解】 首先我们来认识一下什么是模型或原型。【投影】
一、原型与模型
1、原型
【设问】什么是原型呢?
【投影】 原型(prototype)通常是第一个能全面反映产品功能的形体,它广泛应用于新产品的开发中,有时原型就是最终产品。
【讲解】 新产品的开发需要考虑诸多方面的因素,比如:在开发一款新汽车的车型时其美学的创造性要收受到安全、人机工程学、可制造性等多方面要求的制约,建立产品的物理原型,可以对这些方面作出较好的评价。一般来说原型有两方面的作用。
【投影】
2、原型的作用
(1)有利于对设计方案的实现效果进行评估。
(2)有利于实现对于大规模生产的生产技术与成本的估算。
【过渡】 既然原型具有许多作用和优点,那么是不是所有的产品都是直接制造4原型的呢?
我们先来看一个案例。
【投影】 案例分析(一): 《大东方号》事例
【讲解】《大东方号》集中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各种动力设备,邀请了著名的造船专家,想制造一艘世界上最大、航速最快的远洋轮船,但最后失败了。其根本原因是一次的完成图纸设计后就直接施工制造的《大东方号》轮船,虽然集中了当时造船技术的精华,但还是造成了动力设备与庞大船体的动力需要不匹配。
【评论】 从《大东方号》事件我们不难看出有时直接制作原型是不行的。在很多情况下,模型是很好的替代品。接下来我们就来学习有关模型的知识。
【投影】
3、模型
模型(model)是根据实物、设计图样或构思,按比例、生态或其他特征制成的与实物相似的一种物体。
【讲解】 比如:2008年北京奥运会主会场模型 神州号飞船模型等
【投影】(2008年北京奥运会主会场模型 神州号飞船模型)
【讲解】 请同学们结合生活实际列举一些模型的例子。
【讲解】 结合学生所举实例讲解。
【转折】 那么具体来说模型在设计过程中能起到什么作用呢?我们以神州号飞船模型中的模拟人为例来讨论。
【投影】 案例分析
(二):神州飞船中的模拟人
讨论
1、“神舟三号”中的模拟人有什么特征?
2、为什么要进行“模拟人“试验?
模型制作是产品设计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环节。模型制作的过程不仅是设计思想体现的过程,也是发展构思的创造性过程。
【过渡】 从我们所列举和分析的大量实例不难看出模型是设计的一个环节和一种重要的技术方法,而且模型在技术设计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接下来我们就来分析一下模型的功能。
【投影】
二、在设计的过程中,模型具有以下两个功能:
(1)使设计对象具体化。
模型可视、可触、可控制,可以形象地表达所设计的产品的比例、尺度、线型、色彩、材质以及每一个构成面。它是一种实体设计语言,为设计的表达和交流提供了一条有效途径,使设计委托者、生产单位和设计人员之间能够直接沟通,全面认识设计方案。
(2)帮助分析设计的可能性
由于现代工业产品大部分是在大规模、自动化和巨额资金投入下生产出来的,因此,仅凭图纸提供设计意图,很难把握设计的可靠性。如果设计一旦失败,损失将十分巨大。所以,设计一件较复杂的产品,必须通过模型制作,才能投入生产。
【讲解】 在设计的不同阶段,需要制作不同的模型。那么模型都有哪些种类呢?
【投影】
三、模型的分类
【讲解】 我们以汽车模型为例来说明。首先是草模。在设计初期阶段草模可以把设计构思用立体模型简单的表示出来,供设计人员深入探讨时使用。
【投影】
1、草模(汽车草模图片)
【讲解】 第二种就是概念模型。
【投影】
2、概念模型
【讲解】 概念模型就是在草模的基础上,用概括的手法表示产品的造型风格、布局安排、人机关系等,从整体上表现产品造型的整体概念。
【投影】(汽车的概念模型图片)。
【投影】
3、结构模型
【讲解】 为了研究产品造型与结构的关系,清晰地表达产品的结构尺寸和连接方法,并进行结构强度试验而制作的模型。
【投影】(汽车结构模型图片)
【讲解】 其实像化学教学中所使用的分子模型、生物中的人体器官模型,当然还有物理等其他学科中的教学模型等等都是。
【投影】分子模型、生物中的人体器官模型
第四种就是功能模型。
【投影】
4、功能模型
【讲解】 功能模型,顾名思义主要用于研究产品的各种性能以及人机关系,同时也用作分析、检查设计对象各部分组件尺寸与机体的相互配合关系等。
【投影】汽车的功能模型图片。
【讲解】 最后就是在结构模型和功能模型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展示模型。它是采用真实材料,用准确的尺寸,做成与实际产品几乎一致的模型或按一定比例缩放的模型,作为产品的样品进行展示,以便提供实体形象。另外通过展示模型可以直接向设计委托方征求意见,为审核方案提供实物依据。
【投影】
5、展示模型(汽车展示模型)
【小结】
1.模型
1.1原型及其功能
1.2模型及其功能
2.模型的分类及其作用
2.1 草模
2.2概念模型
2.3结构模型
2.4功能模型
2.5展示模型 作业布置:
课本141 练习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的学习学生基本能认识到模型对产品制作的重要性,但由于产品的多样性,是不是所有的产品都需要有模型,是不是所有的模型制作都要有以上几种分类来体现,学生的理解还有待于提高。
在处理教材时,没有采用教材上的“柑橘榨汁机”作为载体,而是结合学生和生活实际,选择汽车的设计制作过程等为载体,这样在进行知识方面的传授时有利于培养学习兴趣。而按照教材提供的案例进行教学,学生肯定提不起兴趣,这在前面已有过教训。结合生活实际,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也容易打开学生的思路。在讲任何一种模型时,都投影大量有关图片,同学们兴趣高涨。
第五篇:动物怎样运动 教学设计与反思
动物怎样运动 教学设计与反思
教学目标:
1.认识动物运动的多样性。
2.通过观察,了解猫、狗和蜗牛等动物的运动特点。3.能想办法解决在观察活动中遇到的问题。4.能选择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述研究过程的结果。5.想知道,爱提问,愿意合作与交流。教学准备:
1.课件:多种动物的运动
2.提供观察对象:小猫、小狗,每小组的蜗牛或蚂蚁。教学过程:
1.放课件,让学生观察,里面的各种动物是怎样运动的。2.学生汇报。3.实物观察。
(1)将教师准备的活物放在讲台前让学生观察。
(2)学生交流并记录。
(3)学生汇报。4.学生分小组观察。
(1)学生分小组观察蜗牛或蚂蚁。
(2)边观察边记录。
(3)学生汇报。
5.课堂延伸问:动物还有哪些运动方式? 6.课后延伸收集各种动物运动方式的资料并观察你所看到的动物怎样在运动。
教学反思:整个教学活动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由简入繁,层层深入,体现了教学的层次性,达到了抓住重点、突破难点之成效。探究过程中学生充分运用自主、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并通过讨论使学生不断地去思考,培养了学生的探究意识、合作意识,以及尊重证据、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使学生养成严谨求真的习惯,经历了“发现——否定——再否定――再发现”这样一个不断冲突、不断修正的科学探究过程,从而达到了科学探究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