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五 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教学案

时间:2019-05-12 19:10:4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专题五 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教学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专题五 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教学案》。

第一篇:专题五 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教学案

专题五 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教学案

专题五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教学案

[内容标准]

知道我国“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讨论贯彻“双百”方针过程中取得的经验和教训。

了解我国教育发展的史实,理解“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的深刻含义。

列举新中国成立以来科技发展的主要成就,认识科技进步在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作用。

[学习要求]

.知道我国“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2.讨论并概述贯彻“双百”方针过程中取得的经验和教训,认识“双百”方针的价值。

3.感受文艺作品的思想、情感和艺术价值,养育人文精神。

4.了解新中国头十七年我国的教育方针和国民教育体系初步形成等史实。

5.了解改革开放新时期提出教育的“三个面向”、颁布《义务教育法》和提出“科教兴国”战略等重要史实。

6.理解“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的深刻含义,认识到“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性。

7.树立“知识改变命运、读书成就人生”的信念,树立勤奋学习、成人成才、报效祖国的理想。

8.列举新中国成立以来包括“两弹一星”、载人航天以及袁隆平的杂交水稻在内的科技发展的主要成就。

9.认识科技进步在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作用。

0.知道科技进步对一个国家的现代化进程、综合实力和国际地位所能产生的影响,树立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中国自主创新的科技要领先世界的价值观念。

1.体会科技工作者的爱国热情和艰苦创业、自主创新的精神。

[整体感知]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的文化、教育和科技事业虽经历了曲折,但在总体上取得了巨大成就,呈现蓬勃发展的繁荣景象。本专题主要讲述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文化、教育和科技事业的发展历程,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

1、建国以来文化事业的曲折发展。

2、建国以来教育事业的发展。

3、建国以来科技事业的发展。其中科技事业的发展成就尤其令人瞩目,是本专题需要重点掌握的内容。

[知识清单]

一、建国以来文化事业的曲折发展

、20世纪五六十年代文学艺术的繁荣

主要成就:文化作品;电影作品;戏剧作品;其他艺术作品。

主要特点:作品丰富,题材广泛;精品纷呈,地位突出;时代特色鲜明。

繁荣原因:(1)新中国成立使国家、民族走上了独立富强之路。(2)三大改造完成,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建立。(3)“一五”计划顺利实施,大规模的经济建设逐步开展。(4)“双百”方针的提出,调动了广大文艺工作者的积极性。

2、“文革”时期文化的凋零

主要表现:文艺创作万马齐喑;“样板戏”一枝独秀。

凋零原因:(1)文化领域“左”倾错误泛滥,林彪、江青等人推行文化专制主义。(2)无数优秀的文化典籍被付之一炬,大量国家文物遭受浩劫。(3)大批文化界知名人士遭到批判和迫害。

3、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文化体育事业的繁荣

文化事业发展的原因:(1)十一届三中全会从根本上纠正了“左”倾错误。(2)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巨大成就。(3)“双百”方针和“二为”方向的指导。(4)一批国家级文化艺术奖项的设立。

体育事业的成就:(1)1979年,中国重返奥委会,开始全面登上国际体坛。(2)1984年,在第23届洛杉矶奥运会上,实现了奥运史上金牌零的突破。(3)XX年在第27届悉尼奥运会上,中国名列金牌榜第三位,中国体育跻身世界竞技体育大国之林。(4)XX年,北京取得第29届夏季奥运会的主办权。

二、建国以来教育事业的发展

、20世纪五六十年代教育事业发展

发展成就:(1)初步形成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2)各级各类教育共同发展,初具规模。

发展原因:(1)新中国的成立,为教育事业的发展创造了重要前提条件。(2)人民政府建立了社会主义新型教育制度,面向工农及工农子女开门办学。(3)一届人大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确定了教育为人民大众服务的性质。(4)毛泽东提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5)刘少奇倡导实行“两种教育制度”和“两种劳动制度”。(6)在办学体制上采取多种形式的办学方针。

历史作用:为共和国教育的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为国家的经济建设培养造就了一大批新生骨干力量。

2、“文化大革命”对教育事业的冲击

主要表现:(1)学校秩序混乱。(2)教学体制受到严重破坏。(3)高等学校的升学考试制度被废除,招生制度遭到破坏。

严重后果:一度出现了“文化断层”、“人才断层”的局面,严重影响全民族文化素质的提高和现代化事业的发展。

3、新时期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

发展原因:(1)教育界平反大批冤假错案,调动了广大教育工作者的积极性。(2)恢复高考,建立中小学教师参评高级职称制度。(3)邓小平提出“三个面向”的教育方针。(4)党和政府实施“科教兴国”战略。(5)初步建立教育的法律法规体系。

发展成就:(1)实现“两基”目标。(2)职业教育发展迅速。(3)成人教育成绩显著。(4)高等教育初步形成多层次、多形式和学科门类基本齐全的高等教育体系。

三、建国以来科技的发展与成就

、20世纪50年代~70年代的科技发展

发展原因:(1)党和政府的重视:先后成立了中国科学院和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建立各种专业性研究机构;成立科学规划委员会,编制《十二年科技发展远景规划》;大力培养科技人才。(2)海外知识分子回国效力,成为尖端科技领域和薄弱空白学科的开拓者。(3)广大科技工作者的不懈努力。

突出成就:(1)国防科技领域:第一座实验性原子反应堆建成,标志着中国开始进入原子能时代;“两弹一星”的研制成功。(2)医学科技领域:在世界上首次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3)农业科技领域:袁隆平成功培育出籼型杂交水稻。

2、新时期科技的迅速发展

发展条件:(1)全国科学大会和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2)邓小平的重视:在全国科学教育工作座谈会上提出“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号召;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重要论断。(3)实行科技体制改革。(4)实施“科教兴国”战略。(5)相继实施“863计划”和“火炬计划”。(6)广大科技工作者的艰辛努力。

重大成就:核技术领域:(1)和平利用核技术;(2)建立比较完整的核科技工业体系。空间技术领域:(1)成功发射第一颗试验通信卫星和实用通信广播卫星;(2)掌握了卫星回收技术和“一箭多星”技术;(3)进入国际卫星发射市场。运载火箭研究领域:(1)成功发射远程运载火箭;(2)成功进行了“神舟”号飞船的发射与回收试验;(3)成功发射“神舟5号”载人宇宙飞船。信息技术领域:成功研制出“银河”巨型计算机和超级计算机。生物工程领域:(1)相继完成国际人类基因组合作计划中的基因测序任务和水稻基因组工作框架序列图。(2)建立了基因组大规模测序的技术和科研队伍。

巨大作用:(1)增强了中国的综合国力。(2)推动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3)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4)激发了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

[重点突破]、“双百”方针和“二为”方向提出的背景有何不同?两者有何内在联系?在实践上有何相似的显著效果?

不同背景:“双百”方针:三大改造基本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大规模的经济建设逐步展开。“二为”方向: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我国开始进入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内在联系:都符合广大人民的利益;都体现了社会主义方向;都符合文化事业发展的规律。

显著效果:都推动了社会主义文学艺术事业和文化事业的发展和繁荣。

2、“科教兴国”战略是在怎样的国内外形势下提出的?其核心内容是什么?产生了什么历史作用?

形势:(1)改革开放取得显著成就,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分迅速,对人才需求日益迫切。(2)邓小平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重要论断,为实施这一战略奠定了理论基础。(3)党和政府提出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4)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向多极化方向发展,世界科技和经济竞争日益激烈,科技和教育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作用更加突出。

核心内容:坚持以教育为本,把科技、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提高全民族的科技文化素质。

历史作用:推动了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推动科技事业的迅速发展;推动了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发展。

3、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和八九十年代,我国在科技领域都取得了显著成就。两个时期科技发展的条件有何不同?两个时期的科技成就有何特点?能够取得重大成就的共同原因是什么?

不同条件:五六十年代中国面临着西方国家的包围封锁,几乎与世界科技发展潮流隔绝,八九十年代中国实行对外开放,与世界科技发展的联系日益密切。五六十年代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处于探索和起步阶段,科技发展的物质基础较为薄弱,八九十年代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巨大成就,综合国力显著增强,科技发展的物质条件更为雄厚。五六十年代的“左”倾错误使科技发展面临不利的社会环境,八九十代科技发展得到全社会的重视与支持。

特点:五六十年代:主要集中在国防科技;突出成就较少。八九十年代:民用科技发展较快;尖端科技走向世界,参与国际竞争;科技产业化进程加快。

共同原因: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广大科技工作者的辛勤努力。

[巩固练习]

一、选择题、“双百”方针提出的重要前提是

A、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B、社会主义社会已经消除各种矛盾

c、国家发展经济和文化的需要

D、调动知识分子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双百”方针的提出具有重要意义,下列表述与其不符的是:

A、汲取了中国历史上学术与文化发展的经验

B、符合社会主义社会科学文化发展的客观规律

c、是建设新中国科学文化事业的根本保证

D、不仅影响到国内,还深刻地改变了世界

3、下列人物中最先提出在新的历史时期,文学艺术要“百花齐放、推陈出新、洋为中用、古为今用”这一思想的是

A、毛泽东

B、邓小平

c、周恩来

D、郭沫若

4、人民政府对旧教育进行彻底改造的措施不包括:

A、加强思想政治教育

B、建立新的管理制度

c、积极改革学制

D、普及九年义务教育

5、新中国建立初期,刘少奇结合中国实际而倡导的教育制度有:①全日制学校教育制度②半工半读学校教育制度③职业教育制度④学前教育制度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6、实现了中国人奥运史上金牌零的突破的运动员是

A、陈镜开

B、许海峰

c、蔡建华

D、李宁

7、下列表述不符合建国以后文化事业发展实际的是

A、“双百”方针促进了文化发展

B、党和政府制定了文化优先发展的战略

c、社会主义制度为文化发展提供了可靠保障

D、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文化发展更加迅速

8、以法律形式正式将新中国教育为人民大众服务性质确定下来的是

A、《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B、《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c、《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D、《论人民民主专政》

9、毛泽东提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方针是在 A、1949年

B、1956年

c、1957年

D、1926年

0、建国后,经过十几年的努力,我国逐步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该体系主要包括

①学前教育

②大学教育

③中小学教育

④成人教育

A、①③

B、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1、从可持续发展的观点来看,“文革”时期遭到破坏最严重的是

A、农业

B、工业

c、教育

D、军事

2、下列关于“文革”后恢复高考的叙述,正确的是

A、“文化大革命”结束后拨乱反正的重要标志之一

B、从根本上扭转了人才严重短缺的局面

c、中国教育领域改革的开始

D、教育由此成为国家优先发展的战略目标

3、邓小平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是在:

A、一届人大一次会议上

B、视察景山学校时

c、全国科学教育工作座谈会上

D、全国科学大会上

4、下列措施可以认为是中国现代化根本大计的是

A、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B、坚持改革开放

c、坚持多党合作民主协商的政治制度

D、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

5、建国初期,我国科研工作起步的原因包括:①中国科学院的成立②国家科委的成立③海外知识分子纷纷回国④认识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

6、下列重大科技成就属于世界首创的是

A、人造卫星上天

B、培育出籼型杂交水稻

c、巨型计算机研制成功

D、正负电子对撞机首次对撞成功

7、秦山核电站和大亚湾核电站的相继建成主要说明了

A、中国已经掌握了原子能技术

B、中国的原子能技术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c、美国和苏联的核垄断地位被打破

D、中国积极利用核技术为人类造福

8、我国在航天技术和运载火箭技术方面已经迈进世界先进行列的标志是

A、第一枚自己设计研制的火箭发射成功

B、原子弹爆炸成功

c、“东方红一号”人造卫星发射成功

D、“神舟”五号发射成功

9、下列科技成就中由中外科学家合作完成的是

A、完成基因测序任务和水稻基因组工作框架序列图

B、研制出银河巨型计算机系统

c、研制出超级计算机

D、开发了曙光超级服务器

20、下列科技成就中,被誉为“第二次绿色革命”的是

A、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

B、培育出籼型杂交水稻

c、完成水稻基因组工作框架序列图

D、完成国际人类基因组基因测序任务

二、材料解析题

21、阅读下列材料

现代科学技术正在经历着一场伟大的革命。近三十年来,现代科技不只是在个别的科学理论上、个别的生产技术上获得了发展,也不只是一般意义上的进步和改革,而是几乎各门科学技术领域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出现了新的飞跃,产生了并且正在继续产生一系列新兴科学技术。现代科学为生产技术的进步开辟了道路,决定它的发展方向。许多新的生产工具,新的工艺,首先在科学实验室里被创造出来。……同样数量的劳动力,在同样的劳动时间里,可以生产出比过去多几十倍、几百倍的产品。……劳动生产率有这样大幅度的提高,靠的是什么?最主要的是靠科学的力量、技术的力量。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随着四个现代化的进展,大量繁重的体力劳动逐渐被机器所代替,直接从事生产的劳动者,体力劳动会不断减少,脑力劳动会不断增加,“四人帮”把今天我们社会里的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分工歪曲成为阶级对立,正是为了打击迫害知识分子,迫害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的联盟。

——邓小平1978年《在全国科学大会开幕式上的讲话》

请回答:

(1)材料中所说的“一场伟大的革命”指的是什么?

(2)材料主要阐述了什么道理?

(3)材料澄清了当时社会中的什么错误认识?产生了哪些积极的影响?

2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1964年10月16日,我国在x疆罗布泊沙漠成功地进行了第一颗原子弹爆炸试验,结束了中国无核时代,我国从第一颗原子弹爆炸到第一颗氢弹爆炸,仅用了两年多时间,在当时,苏联毁约停援,撤走专家,西方科技严加封锁,又正值困难时期,我国科学家、解放军和工人跋涉戈壁沙漠,风餐露宿,夜以继日,在研制期间,毛泽东同志曾多次主持会议,成立以周恩来同志为主任的专门委员会,26个部委,20多个省市,1000多家单位的精兵强将和优势力量大力协作。

材料二:“科教兴国”是指全面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坚持教育为本,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增强国家的科技实力及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能力,提高全民族的科技文化素质,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加速实现国家的繁荣强盛。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

请回答:

(1)20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果断决定研制“两弹一星”的原因是什么?在当时有何重大意义?

(2)原子弹最先研制成功是在何时何地?在当时有何积极作用?

(3)材料二阐述的核心思想是什么?分析这一思想提出的背景。

(4)上述两则材料对我们今天的经济建设和科技发展有何启示?

三、问答题(共2小题,第23题14分,共28分)

23、简要概括在改革开放新时期邓小平对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主要贡献。24、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世界科技发展呈现什么显著的发展趋势?为适应这一趋势,党和政府实行了哪些重大举措?取得了哪些重大成就?

专题五巩固练习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0

A

D

B

D

A

B

B

B

c

D

c

A

B

D

B

B

D

D

A

B

解析1:要理解“双百”方针提出的背景,“双百”方针的提出主要对国内的科学文化事业的发展有重大影响,故选A。

解析4:建国初期,人民政府对旧教育进行了彻底改造。改革开放以来,党和政府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故选D。

二、材料解析题

21、(1)二战后发生的第三次科技革命。(2)科技是生产力。(3)将脑力劳动者称为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同工人农民对立起来。明确在社会主义制度下知识分子与工农群众是社会分工的不同,大家都是社会主义劳动者,使知识分子在政治上获得了解放,调动了知识分子的积极性。

22、(1)原因:新中国面临着国际敌对势力和反华势力的包围和封锁,要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和革命成果,必须大力增强国防力量。

意义:极大地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增强了中国的国防力量和综合国力。

(2)1945年美国最先研制成功原子弹。加快了打败日本法西斯的进程。

(3)科教兴国”战略。背景:改革开放后综合国力显著增强;科技体制改革不断深入;邓小平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论断;国际经济和科技领域的竞争日益激烈;世界经济和政治格局呈现多极化的趋势。

(4)科技的发展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必须坚持自力更生的方针;必须把科技和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地位。(言之有理的均可得分)

解析:该题的综合性较强,时间跨度较大,主要考查六十年代和新时期我国的科技发展状况,同时又涉及到世界近代史的有关知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如果能够注意知识的前后联系,培养自己的综合分析能力,就能很好地得出答案。

三、问答题

23、(1)“文革”结束后,邓小平自告奋勇抓教育工作。为教育战线全面拨乱反正,整顿恢复教学秩序,恢复高考,倡导尊师重教。(2)改革开放后,邓小平提出确立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3)邓小平对教育改革提出“三个面向”的指导方针,加快了教育改革的步伐。(4)邓小平第一次明确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成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理论基础。

24、趋势:科技转化为生产力的速度大大加快,科技领域的竞争日趋激烈。

举措:提高和改善知识分子的地位和待遇,调动其积极性;加快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科技体制改革;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实施“863计划”和“火炬计划”。

成就:在核技术领域建立了比较完整的核科技工业体系;在空间技术领域掌握了卫星回收技术和“一箭多星”技术并进入国际卫星发射市场;在运载火箭研究领域成功发射了“神舟”号载人宇宙飞船,航天技术和运载火箭技术迈进世界先进国家行列;在信息技术领域成功研制出“银河”巨型计算机系统;在生物工程领域完成了国际人类基因组合作计划中的基因测序任务和水稻基因组工作框架序列图。

解析:本题基础性较强,学生所要回答的举措和成就都是教材中的基础知识,需要学生熟练掌握。同时,该题还适当考查了学生的概括能力,要求学生能够用简要的语言列举举措和成就,题中的“趋势”一问对学生的分析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第二篇:生命科技与生命伦理教学案

生命科技与生命伦理教学案

政治选修6教学案

§4.2生命科技与生命伦理

Ⅰ、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①了解现代生命科技的新贡献。

②了解现代生命科技的伦理难题

③明确在生命科技的研究和实践中应信守的伦理原则。

二、能力目标:提高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弘扬科学精神,增强社会责任感

Ⅱ、重点:现代生命科技的伦理难题

生命科技的研究和实践中应信守的伦理原则

Ⅲ、知识预览

一、生命科技的新贡献、2、3、二、生命科技面临的伦理难题

、难题之一:

2、难题之二:

3、难题之三:

三、信守生命伦理的原则、2、3、4、Ⅳ、走进生活

、“换脸”的尴尬

换脸在我国引起热议和追捧。我国专家强调,目前换脸手术虽然操作技术可行,但术后排斥反应以及可能造成的不良后果难以解决,还将遭遇一系列伦理、法律难题。何况有多少中国人有能力为换脸支付60万元甚至更多的人民币?换脸对表情要求的精确度十分高,容不得丝毫差错,哪怕是一根末端神经的缺失或出错,微笑可能就会变成*笑。换脸是万不得已的下下策。另外,医学伦理审查委员划出了一条标准:移植手术必须要出于救命的需要。显然,内脏移植被纳入了“救命”之列;可是毁容并没有威胁生命,全脸移植成了并非非做不可的治疗。而一项社会调查表明:64%的受访者认为患者需要治疗,应该让他们重新回归社会,而18%的人则出于社会安全的考虑,对“换脸”手术的实施表示反对,另有18%的人担心风险太大,不支持也不反对。

(1).

你认为换脸和救命一样必要吗?请谈谈你的看法。

(2)想想看,换脸成功者在以后的社会生活中可能遇到什么难题?

2、转基因成果令人叹为观止。从20世纪90年代至今,全世界包括基因制药的生物技术药物的销售额以平均30%的速度增长。转基因植物的研究成果,更令人鼓舞,已培育出大批抗虫、抗病、抗逆等性状的农作物。由于它们比非转基因品种增产20%左右,因此转基因技术已成为人类解决饥饿的不可缺少的技术。

但由于科学技术水平等因素的制约,在转基因生物中,有时会出现一些人们意想不到的后果。例如:转基因食物的安全性、转基因生物对生物多样性的威胁等等,针对这些问题,各国都指定了符合本国利益的法律法规,以最大程度地保证转基因技术和产品的安全性。

结合材料,运用公民道德与伦理常识的知识,谈谈应如何对待转基因技术?

§4.2生命科技与生命伦理

(1).一样有必要。脸是人的最重要的生理特征,脸面更是人社会角色的主要特征和具有标志性意义的社会符号。脸面的有无、好坏,影响一个人的社会交往和心理健康。处于绝望中的毁容患者比一般公众更有权利来回答这一置疑。(若回答没必要,请从换脸手术费用的昂贵、手术存在的高风险和术后可能存在的不良后果难以解决的问题,以及换脸术可能遭受的伦理、法律难题等角度回答)

(2).脸是人的身份证,换脸等于换人。换脸成功者自己要面临身份证更换、公安执法可能遇到的麻烦等法律难题,也要面临社会关系的混乱的难题以及带来的压力,像如何处理和确认与原来社会交往圈里的人的关系,其他人怎么接受新的自己的问题,如何得到捐脸者家属的认同并在以后的生活里顾及他们的感情和心理感受的问题等等,这都需要一个心理适应期以克服其心理障碍。

2解析:此题以转基因技术和转基因生物的事实,来考查学生运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关键是要辩证的看待转基因技术和转基因生物,材料是从积极和不利两个方面来介绍的,因此分析时,也要从这两个方面来说明。

答案:我们应该理性地全面地看待转基因技术。

(1)转基因技术的应用前景非常广阔。以转基因工程为代表的一大批生物技术成果进入人们的生产和生活,特别是在医药和农业发展方面发挥了极大的作用。转基因技术使生命的遗传生长规律按照人的意愿进行,这是人类改造自然的一项伟大成就。

(2)要正视转基因技术带来的安全性问题,切实认识到个别有害转基因生物的危害,在研究应用中要趋利弊害。

(3)要进一步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用法律手段确保转基因生物的安全性。

(4)要增强科学家的法制意识,提高科学家的道德水平,在研究中要信守必要的安全原则,转基因技术的目的是提高人类生活质量,增进让生命健康,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

点评:在平时的学习中,要注意积累知识,关注当代科技的重大成就,养成理论联系实际的习惯。

第三篇:《创新与科技发展》教学案设计

《创新与科技发展》教学案设计

【课程标准】

4.4了解我国在科技、教育发展方面的成就,知道与发达国家的差距,理解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现实意义,感受科技创新、教育创新的必要性,努力提高自身素质。

一、教与学目标

1、了解我国与发达国家的科技差距,明确创新对于我国来说尤为重要;懂得好奇心是他们走上科技发明创造之路的起点,是创新的最初动力。

2、学会把自己的好奇心转化为行动,初步尝试创新思维,提高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3、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努力提高自身素质,最大限度地发掘自身的创造潜能。

二、教学重点: 科技发展靠创新

三、教学难点: 正确把握好奇心

四、教学方法:

情境创设、阅读讨论、自主探究以及讲解等方法。

五、教与学过程: 课堂序曲:时政播报

1、学生或教师叙说本周发生的国内、国际大事,并作简要记录。

2、指导学生针对时政大事谈感受,或立足学科知识谈认识等。

3、适当情况下可以作为新课导入的材料使用。

(一)导入新课 明确目标

播放视频:观看有关“神七”和“天宫一号与神州八号对接成功”的影像视频和相关材料。思考:“看视频及读了以上材料,你有什么感想?” 学生思考回答(略)师点拨:科技的每一次的发展都离不开创新。我们应如何理解创新对我们的现实意义,付诸于行动呢?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主要任务。即:“创新与科技发展”

板书:创新与科技发展

(二)整体感知 信息搜索

1、基本要求:快速阅读教材正文部分,说出本节课主要讲了什么内容;指导学生对相关问题进行标划。

2、阅读速度较快的同学完成综合能力训练“网络填空”部分。

(三)自主探究 交流共享 学习任务

一、科技发展靠创新

1、出示材料:人类历史上的三次科技革命。思考:从三次科技革命的发展变化中你体会到什么?

学生思考并回答:创新是力量之源,发展之基。科学的本质在于创新,科学的发展靠创新。师点拨:科技的发展离不开创新,人类也正是由于不断地创新才不断地进步的。2:合作探究

出示课件:一个外国投资商寻找合作伙伴的情景。

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群策群力,设计一个能使投资商心动的方案,然后推选出一名代表向大家展示。各小组展示自己的设计方案

有其他同学对各小组的设计方案进行评价,并阐述自己的理由,体会创新的重要性。出示课件:手机的发展史及中国在手机行业与外国的差距。思考:对上述事实有什么感悟?

合作释疑:小组讨论以上问题,说出你的想法与大家交流分享。师点拨:根据学生的回答给予适当的提升。

与时俱进是时代发展的要求,不断创新是当代科技发展的主旋律。(一个企业是这样,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也是这样,只有不断创新,才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始终处于领先地位。)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导入下一个问题:国家和社会的发展需要创新人才,成为社会需要的人才需要我们从现在开始培养创新精神,我们如何才能具备这一优秀品质呢?

学习任务二:由好奇到创新 出示课件:牛顿的故事

提出问题:“(1)你能否举出一个这样的事例呢?

(2)根据这些故事你能说出好奇心与科技创新有什么联系?” 学生列举事例,如:瓦特,爱迪生,爱因斯坦,张衡等。

得出结论:好奇心是一个人走上科技发明创造的起点。第一,好奇心是创新的最初动力;第二,好奇心如果把握不当,也会对人们的成长产生消极影响。教师:好奇心是创新的最初动力。但好奇心如果把握不当,也会对人们的成长产生消极影响。下面咱们设置小小辩论台:“有了好奇就一定能成功?” 师生互动,组间交流。学生继续讨论分享。

得出结论:只有那些把好奇转化为兴趣,从而发展为志趣,多加观察、大胆设想、锲而不舍的人,才能从好奇的现象中探幽寻胜,才能最终有所发现和创造,从而打开知识大门。【知识梳理与观点排查】 一:科技发展靠创新

1、创新——力量之源,发展之基;

2、科学本质——创新;

3、与时俱进——时代要求;不断创新——主旋律; 二:由好奇到创新

1、好奇心——发明的起点,创新的最初动力;

2、好奇→兴趣→志趣→锲而不舍→创新

(1)根据教师板书,梳理本节课所学知识,形成知识网络。(2)整理课堂笔记.(四)走进生活 学以致用 科学家的童年:

1948年秋天,马斯楚与朋友一起去爬山,他们坐在草地上吃午餐,马斯楚感觉臀部被针刺得很厉害,发现是裤子上的一些草种子刺了他,于是他决定把这些草种子带回家研究一下。好奇心让他钻研起来,几天后他的想法有进展了。他想:“它是不是可以代替纽扣和别针呢?”经过半年多的努力,他终于做成了一种合上就不容易分开的布,产生拉链的效果。

1、结合材料说一说,科学家们成功的秘诀是什么?

2、有了好奇心就一定有所发明吗?

【设计意图】设计该题目的目的主要是引导学生通过身边熟悉或了解的实例,应用所学知识辩证的看待问题,从而培养学生分析能力、归纳能力、整合应用能力。

参考答案:

1、强烈的好奇心。

2、(1)并非所有的好奇心对人们的成长都有积极影响,例如有些人因为好奇,染上吸烟、酗酒、等不良嗜好。(2)只有把好奇转化为兴趣,进而发展为志趣,多加观察,大胆设想,锲而不舍的人,才能从好奇中探幽寻胜,才能有发现和创造,从而打开成功的大门。

(五)达标训练,巩固双基

1.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一个呼唤创新的时代,“创新”已成为神州大地上的最强音。之所以呼唤创新是因为()

①创新是力量之源、发展之基②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 ③创新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④只有不断创新,才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A①②

B①②③

C①②③④

D②③④

2、从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诞生至今,计算机硬件的运行速度和信息容量不断增加,体积和耗能不断减小;软件从机器语言和高级语言程序发展到高级的系统集成软件;功能方面除了最初具有的数值计算功能越来越强外,还逐渐发展了信息处理、网络通信、控制管理和多媒体等功能。这一事实说明()

①创新推动了科技的发展;

②创新依靠科技发展;

③创新是力量之源、发展之基;

④科技发展靠创新;

⑤计算机是瞬息万变的,人类永远跟不上它的变化;

⑥科学的本质是创新,没有创新就没有计算机的进步。A、①②③④⑤

B、②③④

C、①③④⑥

D、②③⑥

3、好奇之心人皆有之,有人认为“有了好奇心就一定能成功”。对此,你的理解是()A、是正确的,因为好奇心是走上科技发明创造之路的起点;

B、是错误的,因为只有把好奇转化为兴趣,进而发展为志趣,锲而不舍,才有可能打开成功的大门; C、是正确的,因为好奇是创新的使者,好奇是创新的最初动力; D、是错误的,因为好奇心容易使人产生盲目从众心理。

4、对创新的含义,你的认识是()

①创新是一种勇于抛弃旧思想、旧事物,创造新思想、新事物的精神; ②是指创造任何一种新的事物;

③指科学技术领域中的发明创新; ④指将生产要素的新组合引进生产体系; ⑤指独立思考、大胆质疑、人云亦云、墨守成规.A、①②③④

B、②③

C、①②③④⑤⑥

D、①④⑤

5、天宫一号与神州八号对接成功的主要原因:()A、注重科技创新,提高创新能力

B、提高国防实力 C、增强民族凝聚力

D、强烈的好奇心

(六)总结升华 指导践行

让学生思考本节课学到哪些知识,思想上有哪些提高。通过学习,我明白了--------------,今后我会------------。【教学反思】

第四篇:中国文化现代意义

人类社会发展史是人类生命繁衍、财富创造的物质文明发展史,更是人类文化积累、文明传承的精神发展史。中华民族在其发展的历史上一直是一个注重伦理道德,崇尚优秀文化的民族。然而,改革开放三十年来,西风劲吹,大众文化愈来愈向自私化、娱乐化、庸俗化等方向发展,这时我们必须重视传统文化教育,因为文化传统源于历史又超越历史,具有现实的精神生命和文化范式,富有时代意义和现代价值。

在科学已经成为群体和社会的取向的氛围下,接受和追求科学也就成为了约束自己行为的道德自律的真实内容。修身养性的自我品格锻炼可以转化为树立、培养和坚守对科学文明的向往和信念。在某种意义上,当代中国的科学热情前所未有地高涨,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伦理在促成和助长这一趋势过程中的积极的作用。

在传统文化日益衰弱的当代社会,国民的道德素质也逐渐下降。所以,加强优秀传统精神的教育变得刻不容缓,尤其是提升在高等教育中的比重。这将有利于整个社会朝着礼让、严谨、和谐的方向发展。

引人孔子的儒学例子,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派所倡导的“礼乐文化”是一份珍贵的文化遗产,经过创造性的借鉴和转换,完全可以成为我国现代精神文明建设和制度建设的思想资源。当然,我们对儒家礼乐文化的借鉴并非简单的继承,而是批判地继承和超越。儒家所倡导的礼乐文化中原有的作为政治意识形态的一些过时的、落后的内容必须坚决摒弃,其过分节制人的情欲的一面也应该予以消除或调整,这是不言而喻的。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儒家礼乐文化的“和谐”精神完全可以帮助我们适当地解决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在社会道德、价值取向、人际关系、家庭和社会秩序等方面出现的一些问题,从而保证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和人自身的和谐,保证整个社会主义社会的安定和健康发展。因此,我们应该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思想的指导下,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宗旨,用现代意识和眼光挖掘传统礼乐文化中的合理因素,发扬中华民族重礼节、尚美善的优良传统,建构与现代经济生活相适应的礼仪规范和审美情趣。我们相信,通过吸收儒家传统礼乐文化中的积极因素,完全可以实现传统与现实的对接,构建起符合社会主义伦理道德和现代人文精神的新型道德规范、伦理规范和礼仪规范,并进而构建一个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人和谐相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人性化的新型社会。

社会的现代化归根结底细分到最后是人的现代化,是人的综合素质提高的一个过程。生活在现代社会的人,应该具有现代化的社会理想和现代的知识修养,也就是说需要较高文化素质和文化品格全面发展的人。提高人的素质的途径很多,但对于中国而言,离不开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中国当代的大学生群体,是中国高素质人才的代表,关于对他们的培养,更是需要传统文化的帮助。中国传统的 价值理念不仅能激励现在的现在的大学生奋起图强,更让他们拥有一个宽广的胸怀来迎接全球化的到来。现在的中国是由传统蜕变而来的中国,相信随着中国的不断强大和中国传统思想的重新光大,世界的东方将再次站起一位儒雅的巨人。

第五篇:5-中国文化与现代管理科学的融合

中国文化与现代管理科学的融合社会在进步,时代在发展,在如今这样一个竞争激烈的社会中如何在能在中国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在中国这片沃土上立于不败之地呢,很简单就是要将中国的文化融入企业管理,让企业拥有有利于在中国竞争的元素。

现代企业管理源自于西方,但是中国文化属于东方,这二者看似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事情真的能融合一体吗?其实现在企业管理科学主要是如何运用“以人为本”,将人的潜能挖掘出来,让企业的员工发挥最大的效能为企业创造利润,而“以人为本”一词的完整提法最早出自《管子·霸言》:“夫霸王之所始也,以人为本。本理则国固,本乱则国危。”但此时仍停留在工具论的层面上,离近代的管理科学还是有一定距离的。但在21世纪的时候“以人为本”在升华,充分显示了东西方在人本理念上的融合。以人为本上升到国策的层面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升华,彰显了新时代背景下“人本”观念的深人人心。

其实在中国文化中,这个“以人为本”还应具有另一层面的含义。我认为就是“人缘”,世界华人利用华商之间形成的网络进行经营,即运用“人缘”文化,强调“以人为本”的观念。华商网络以亲缘、地缘、文缘、商缘、神缘为纽带,这“五缘”的本质具有东方特质的关系。通过“五缘”形成的华商网络是一种社会网络,它可以提供情感、服务、伙伴关系、经济等多方面的支持。世界华人的成功是因为华商网络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这也是“以人为本”观念的体系。

我觉得一个企业的管理是否科学化,合理化,其实主要还是看他的管理理念是否符合对象国的文化,所以在中国开办的企业不管是中国人开设的还是外国人开设的必须要符合中国的文化,同时具体的管理措施还应该符合,该企业所处的地域文化,否则再强的企业都会面临瓶颈。

总而言之,我觉得,了解中国文化并将其融合到企业管理中,会是企业更壮大,反之则会使企业逐步走向瓶颈,同时中国文化在现在企业管理的影响下,还会有更进一步的发展,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下载专题五 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教学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专题五 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教学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五上M5U2There are forty教学案

    外研版(三年级起点)小学英语五年级下册 Module5 Unit 2 There are forty. 教学设计 山东省安丘市实验小学北校区范国秀 一、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能听懂、认读单词thirtyfort......

    5哲学教学案五答案

    哲学教学案五答案 1.B 2 .A 3.A 4. D 5.D 6.答案:(1)(12分)①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居民家庭人均收入逐年稳步增长,在收入分配中还存在不合理现象: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在不断扩大,财政收......

    必修五3教学案教师

    必修五第三专题“直面人生”复习教学案 七中郑春莲 复习目标:1、识记积累文言基础知识(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 2、结合语境推断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3、翻译重要句子并掌握......

    《生命科技与生命伦理》学案

    《生命科技与生命伦理》学案 (新人教版选修六) 【课前延伸学案】 【学习目标】 、科技的发展不断丰富着人们的精神世界2、现代科学技术运用中产生问题的原因3、科技进步对人们......

    必修五专题二总结教学案(精选五篇)

    高二语文必修五知能素养总结教学案(二) 【构建目标】 1.积累迁移语文基础知识(词语的音、形、义、用),形成语文基础能力。 2.重点句子和语段的赏析感评。 3.专题内涵升华。 【构......

    2018高中历史选修1教学案:专题五专题小结与测评含答案

    一、宗教改革最先发生在德意志的原因 1.15、16世纪间,德意志经济有了显著发展,一些手工业部门出现了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但是没有形成统一的国内市场,德意志经济上的分散影响了政......

    教学案

    班2010---2011学年度第一学期中,德智体美劳等各方面,成绩显著,被评为“三好学生”。特发此状,以资鼓励。 灌云县鲁河中学2010.11.18......

    教学案

    上饶县石狮小学教师备课单 (共案) 年级 学科 议课时间 课题 课型 课时 上课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