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4 创新教学设计案例与评析A2
水平一(一至二年级)
学习领域四 心理健康学习
案例8:主题情境游戏(白、蓝球)案例9:野外生存
案例8
主题情境游戏:白、蓝球
[水平目标]
学生能够体验并简单描述进步或成功时的心情,体验并简单描述退步或失败时的心情,说出自己在体育活动中的情绪表现。
[教学目标]
1.准确地将球投入“筐”中。
2.在体育活动中体会经过老师指导或同学互学互助而逐渐进步并取得成功的快乐心情。3.通过参加体育游戏巩固并运用所学的投篮基本动作,通过学习游戏的基本规则形成良好的体育道德,通过集体合作体验成功的快乐。
[重点、难点]
1.通过体育运动的参与,让学生逐渐体验渐进的成功过程和最终取得胜利的快乐。通过遵守游戏规则,树立良好的体育道德风尚和在体育活动中自觉遵守体育规则的优良品质。
2.在上课开始部分可根据学生的兴趣需求,通过各种不同的引导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可以使用颜色鲜艳的球来激发吸引学生的好奇心。可以用语言对话方式把学生渐渐导入学习情境之中。
[设计思路] 1.向学生示范、讲解简单的投篮基本动作,将学生分为两组,练习准确投篮动作。将篮筐放置距离投篮线2米的位置处,投篮后学生拾球到队尾,下一位学生继续投篮。然后改变投篮线与篮筐的距离,大约相距1.5米左右,进行投篮练习。然后距离变为1米左右,依次进行投篮练习。通过改变投篮距离,让学生逐渐体验进步所带来的成功体验。(图1)
说明:将同学分为两组,一组为蓝队,持蓝色球;一组为白队,持白色球。每队各三人,一人驻守自队区域,两人负责传球,把球带到指定的存球区域。先完成规定个数的球队为胜者。
带球方向如图中箭头所示。标有“球”字样的区域是蓝队或白队队员自由活动的区域。本队队员有一人驻守该区域,负责传球并试图阻断对方的传球,不让对方的传球到达指定的存球区域。
规则:(1)在对方传球过程中,驻守本区域的队员在阻断对方传球时不能有推、拉、撞等不规范动作。
(2)在传球过程中,每过一条区域线,必须传球一次。当所传球到达指定位置时,必须把球传给驻守的队员,让该队员把球放到篮筐内。最后一次传球时,驻守队员应在篮筐所放的区域内。
(3)先完成传球的一方为胜者。
(4)游戏过程中需要队员之间的密切配合,才能取得最终的胜利。
2.进行白蓝球游戏:把同学分成持白球组和持蓝球组,每组7至9人为宜,平均分布在投篮区内,两组的接球员各一名驻守在固定的田字格区域内。(图2)
3.每组率先投入规定颜色的规定个数球则为胜者,接球员接球时必须站在所属球队规定的颜色的方格内接球。白球和蓝球投篮同时进行。各组选定一人拿球可以自由运动,可拍球,随时准备接同伴传来的球。其余人相互传球,抢球,并试图把球投入本队同伴的筐中。球可传入另一区域让同组同伴接应,投入筐中。
[教学过程]
1.将同学分成两组,讲解简单的动作,分组进行准确投篮动作的练习。2.白蓝球游戏:分成持白色球为一组,持蓝色球为一组,进行白蓝球投筐游戏对抗比赛,率先完成投篮者为胜者。
注意事项:
1.规则可以改变,以激发学生兴趣为目的,让学生通过集体合作体验成功的快乐。2.不能拉人、撞人、推人。当对方拍球带球时不能阻挡对方。3.可依据人数来确定场地的大小。
4.为减小运动强度,可随机改变游戏规则,减小运动强度,如取消空中传递的规则,以此来降低学生的运动强度。
[评 析]
利用游戏让学生感受渐渐走向成功、取得胜利的快乐情绪。通过集体的合作加强学生对集体合作精神的认识,在游戏过程中通过学生对游戏规则的自觉遵守,使学生树立遵守体育道德的良好风尚。本课利用不同的方法达到教学目的,突出教学主题。在课的开始部分并没有设计导入部分,为教师授课满足不同学生的兴趣和个性化教学留有想象空间。游戏趣味性强,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案例9
野 外 生 存
[水平目标]
在体育活动中适应陌生的环境;在陌生的场地进行体育活动和游戏;与陌生的同伴一起参加体育活动和游戏。
[教学目标] 1.通过室内课的讲解让学生了解到,在野外上课尤其是在野外环境中同学之间应该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在遇到困难时应该具有自信心和坚强的意志,更要发扬集体主义精神,懂得关爱他人,团结一致,发挥集体的智慧才能克服困难战胜困难。
2.通过参加体育运动和游戏,通过同学间的互助,发挥个人的智慧来增强集体的力量。发扬集体主义精神,团结合作,共同战胜自然环境中的困难。通过参加体育活动或游戏这一教学手段使学生在取得胜利时感受成功的体验,增强意志。在遇到困难时不卑不亢,冷静思考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取得胜利时让同学们充分地意识到通过野外体育运动和游戏可以树立自信心,磨砺自己的意志。在遇到问题、处理问题的过程中,合理调节自己的心态和情绪,用集体智慧取得胜利。这一体育活动过程是发展学生心理品质,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提高的重要手段,是增强学生心理健康的过程和重要手段。
3.将活动范围转移至野外,让学生们在野外活动过程中增强野外环境的适应能力和生存能力。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重点、难点]
1.将学生活动环境改至野外,须教师在上课之前作动员。虽然大自然是我们生存的环境,回归自然的教育对学生来说充满无限神往,但是由于对所处环境学生并不熟悉,所以在活动中容易出现意外伤害。地点应尽量选在离学校不远的范围内,让大家尽量熟悉环境。
2.要求学生在野外活动中发扬集体主义精神,团结互助,遇到困难时互相鼓励,冷静思考,不慌乱,用集体的智慧战胜困难,取得胜利。把自己的心态调适到最佳状态,在活动中关爱他人,发挥自身的力量和智慧,以增强集体的合力。通过活动要使每一位学生尽量有一次战胜困难的经历,从而引导学生增强遭遇挫折的心理承受能力。
3.教师在活动中统观全局,让全体同学的活动有序地进行。对经受失败打击的同学及时给予帮助和鼓励,使他们勇于接受困难的挑战,增强自身心理承受能力;对取得成功的学生,应引导他们认识到参加体育运动和游戏对提高心理健康、调节自身的情绪具有巨大的作用。
[设计思路] 1.突出教学主题,激发学生在活动过程中自觉培养自信心,遇困难时冷静对待问题,自我调适情绪直至最佳状态。积累运用集体的力量合作战胜困难的成功经验,在困难中磨砺意志,形成乐观、积极、稳定的心理状态。
2.运用情境教学模式,突出培养学生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团结协作、共同战胜困难的协同能力以及个体适应野外陌生环境的能力和生存能力。
(1)在进行野外活动之前,教师对野外环境地貌应作简单的介绍,以便学生对陌生环境有所了解,作好充分的准备。
(2)把学生的活动环境移至野外,为学生创设学习环境,进行野外游戏。在游戏过程中让学生进入各自角色,各尽其职,发扬团队精神和团结合作的集体主义精神。注重学生之间的关爱,用学生之间的情感沟通彼此,树立信心。在同学的帮助下体验共同战胜困难的成功经历,积累成功体验,让学生认识到体育活动对形成健康的心理状态有巨大的作用。
(3)活动时以小组为单位,激励学生展现自己的才能,挖掘自身潜力,为集体战胜困难发挥个人才能。
(4)寓体育游戏于教学活动过程中,创设野外生存的环境,增强课堂内容的趣味性与实用性。在野外活动中积累适应陌生环境和野外生存的经验,让学生的教育活动回归自然,在感受大自然环境的清幽的同时,丰富学生的知识结构,从而吸纳大自然赋予人类的灵韵,接受自然的陶冶,在自然的环境中形成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关系,培养学生悠然自得的心态,以达到心理健康,适应社会。
[教学过程]
1.在野外进行游戏和活动之前,老师向学生介绍野外环境的具体位置和地貌特征,让学生对野外环境的特征有所了解,还要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讲述在野外活动中须要注意的事项,如:远离有水区,不要在湖或河附近嬉戏玩耍;在活动中不要单独行动,尽量与同伴同行,要与班级或小组保持联系;在日落之前尽快返回大本营;在走过的路上留下标记,以便在迷失方向的时候顺利返回原地;能够根据太阳的高度、位置粗略判断方向、方位、时间。
要求学生带好野外活动必备用具,如容水用具、药品、食物、照明物品等。2.对学生进行发展心理素质的课前教育。
小组活动时遇到困难要保持冷静,不慌乱,如情况紧急时,1至2人返回大本营与老师或同学取得联系,其他人尽量发挥个人的能力共同解决困难,在集体或小组活动中要发扬团队精神,关爱他人,通过合作感受胜利的快乐。小组成员间要互相鼓励,使大家保持良好的心态和情绪,共同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
3.激发学生到大自然中学习、活动的兴趣,在活动之前让学生以饱满的精神状态去探究自然。可以向学生提出问题,引起学生对未知知识的学习兴趣,并且记录在活动过程中的观察结果,通过小组总结,活动结束后汇报记录结果。问题如:(1)所处的地理位置和地貌如何?(2)所处的活动环境中有哪些植物,天气状况如何等。可通过问卷的形式向学生提问并记录(应突出同学合作,共同解决问题)。
4.组织同学进行实地活动(把学生分成小组,可以把两个班合为一个班通过抽签决定小组成员,选出负责记录的成员名单,活动完毕后清点人数)。
首先讲述活动范围,重新说明注意事项,带领学生了解周围环境地貌。这一过程要作好记录。
(1)准备工作
主要是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通过老师的指导对陌生环境有所了解并逐渐适应,并通过集体活动共同完成任务,使陌生同学增进了解,增加陌生同学之间在体育活动和体育游戏中的默契程度,为下一步骤的野外游戏作好充分的准备。
(2)进行“野外生存游戏”
游戏主题、内容、步骤如下:
通过小组之间的密切配合共同完成小组任务。活动之前每个小组要给自己的小组起名字,用最快的方式让其他人认识自己。让学生们在行动中通过小组成员间的密切配合建立和谐的合作伙伴关系,在解决问题时团结互助,相互关爱,相互鼓励,让学生在集体活动中接受潜移默化的心理健康教育。通过同伴的鼓励使自信心增强。通过呼唤同伴的名字或小组长对组员的关心照顾培养学生关心他人的优秀品质,使学生具有爱心。通过组员之间的情感互动产生情感共鸣,使学生通过活动调节情绪和心态,最终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状态和心理适应能力,达到社会适应的目的。
情境游戏活动程序如图,游戏顺序按流程图依次进行。
注意事项:
1.游戏顺序按流程图依次进行。
2.图中游戏可根据选择的环境而更换,替换。
3.教师要根据不同环境创设情境,所创设游戏或情境要突出体现教学目的。主题心理拓展训练
1.爬雪山:为学生创设一座假山,小组出发后翻过两座“雪山”,让大家过雪山时互相照顾,共同克服困难。2.过独木桥:需要学生有冒险精神,在小组长的带领下依次过桥,锻炼学生的平衡能力和接受困难挑战的心理,合理调节情绪至最佳状态。
3.水中行走:锻炼学生在水中行走的能力和平衡能力。
4.盲人走路:是心理拓展训练的经典情境游戏。学生在一定情境中担当一定的角色———“盲人”或“指挥者”。“盲人”与“指挥者”之间要建立一定的默契,如了解对方的声音、语气、语调,迅速明确对方话语的意思。两人之间要建立相当程度的信任,“盲人”在“指挥者”的帮助下越过障碍。“指挥者”自始至终要对“盲人”的安全、成功过障碍负有高度的责任。并时刻鼓励对方,使其有十足的信心,在同伴的帮助下克服困难,取得胜利。这一情境游戏能够培养学生高度的责任感。通过关爱对方可以增进同学之间的情感,使学生接受潜在的情感体验与教育,加深彼此之间的信任,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合理地调适自己的情绪和心态,在体育游戏中形成良好的健康心理,促进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5.铁索和越屏障两项体育活动都是集体性较强的活动,需要同学之间的密切配合,同时需要同学之间的情感互动。通过彼此的鼓励,以强带弱,互学互助,创造一种积极向上同渡难关的情境和氛围。始终保持积极向上的乐观处事态度,在彼此感染的过程中使友谊得到升华。
6.游戏结束后小组点名,检查备品是否齐全,经过简单休整,迅速返回大本营向老师汇报完成任务情况。
7.组长担负起照顾组员的安全任务,每个小组人数不宜过多,4—5人为宜。
[评 析]
本课改变了以往教学过程中学习场所在校园内的惯例,将学生的活动范围转移到野外,让课堂教育回归自然,在接受教育时感受自然环境赋予人类的灵韵,让学生远离城市的喧嚣,为学生健康快乐地成长创造清新、快乐的学习环境。
回归自然的学习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新鲜的环境中感受自然的清新,享受自然的幽静,情操得到陶冶。在自然环境中通过情境游戏的参与,利用天然的环境来创编游戏,让学生感到耳目一新。在自然环境中通过学生的互相帮助与关爱,通过共同解决难题的成功的经验积累,使学生在活动过程中自觉地调节自己的心态与情绪,并逐渐认识到参加体育活动与游戏是实现心理健康的重要途径与方法。
教师在活动之前对学生进行细致的活动进程安排,如介绍野外活动常识,介绍地理环境、小组的组合、活动程序等。可以将活动游戏地点画在地图上,让学生的活动在地图的引导下逐步进行。此活动对环境要求条件较高,需要教师对环境进行必要的创建及对教具的创造。本课实现主题是在陌生环境中提高学生与陌生同伴一同游戏与活动的能力。
第二篇:《经典教学案例与创新课堂设计》读后感(八)
课堂组织形式的改变
过去教师“满堂灌”的组织形式已经同现代的教育价值取向背道而驰,我们正逐渐构建开放式的课堂,即学生作为一种活生生的力量,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灵感、性格参与到课堂活动中,并成为课堂教学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从而使课堂教学呈现出丰富性、多变性和复杂性,《经典教学案例与创新课堂设计》读后感
(八),读后感《《经典教学案例与创新课堂设计》读后感
(八)》。在教学实践中,更多的采用独立思考与小组合作相结合的方式。
第三篇:《经典教学案例与创新课堂设计》读后感 (五)
教师要爱所有的学生,尤其对于差生,应给予他们更多的温暖,更多的理解和尊重,《经典教学案例与创新课堂设计》读后感
(五)。在教师的眼里,每个学生都是平等的,不会因为学生的成绩好坏、学生的美与丑而改变。为此,教师对待学生要坚持平等、友好的态度,不允许粗暴批评、压制、体罚、训斥、辱骂、讽刺、挖苦学生,因为学生都有较强的自尊心和上进心,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努力去挖掘、去呵护。与好学生相比,后进生的自尊心更强,因为学习不好或纪律差,长期受冷落、歧视,他们一般都很心虚,对外界极为敏感,外表又套有一层硬壳,但在内心深处仍渴望得到老师和同学的理解和信任,因此,他们一旦犯错,批评谩骂是无效的捶打,和风细雨却能润入心田,读后感《《经典教学案例与创新课堂设计》读后感
(五)》。为此,在实际工作中,我时刻注意让每位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关爱,安排座位,我坚持好中差的搭配,要求好学生帮助后进生;课堂提问,我挑选简单明了的问题让后进生回答,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
第四篇:《经典教学案例与创新课堂设计》读后感(七)
教师观念的转变
原来的教学以传授知识为主,教师教两三年就轻车熟路了,因此不少教师就从此开始吃老本,看看教材就能上课,《经典教学案例与创新课堂设计》读后感
(七)。而现在,新课程更强调知识的形成过程,所以,新课标要求教师彻底转变观念,并努力提高自己的文化底蕴,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学习现代信息技术,以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把课上新、上活,以适应新形势的要求。
师生关系的改变
在新教育思想的支配下,改变了过去教师中心主义和管理中心主义的倾向,师生交往已经不是教师教、学生学的简单相加,读后感《《经典教学案例与创新课堂设计》读后感
(七)》。现在的交往意味着对话、参与及师生关系的相互建构。
当学生体会到师生之间和谐、民主、平等的关系之后就很容易把心里的困惑提出来,从而锻炼培养了自己的钻研精神和自信心。同时他们的大胆直言,也有利于教师及时洞察学生的所知所想,及早解决学生思想、能力及知识上存在的问题,实现师生之间由行为到心理上的沟通,进一步融洽师生关系。这种交往使教师的角色定位取向发生了变化:由教学中的主导者转向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第五篇:《经典教学案例与创新课堂设计》读后感(四)
尊重学生即是师德的基本要求,又是教育工作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经典教学案例与创新课堂设计》读后感
(四)。教育是爱的共鸣,是心和心的呼应。只有热爱学生,才能教育好学生,才能使教育发挥最大限度的作用。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请你记住,教育——首先是关怀备至地,深思熟虑地,小心翼翼地去触及年轻的心灵”。教师要细心地关注每一个年轻生命内心体验的微妙情感,保护他们的自尊与自信,为他们扬起远航的风帆,读后感《《经典教学案例与创新课堂设计》读后感
(四)》。我懂得这些作为教师所应必备的素质,但我深知在教育教学中要真正地做到尊重每一个学生并非易事。所以我必须坚持不断地努力,锲而不舍的付出,用真心换来真心,用智慧激发智慧,用尊重赢得尊重,做一个学生真正喜爱的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