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气中的流浪汉》教学设计

时间:2019-05-12 19:30:1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空气中的流浪汉》教学设计》,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空气中的流浪汉》教学设计》。

第一篇:《空气中的流浪汉》教学设计

《空气中的“流浪汉”》教学设计

周村区实验学校 毕研艳

【教学目标】

1.在阅读中自主识字,正确、通顺地朗读课文。能联系上下文理解“流浪汉”等词语的意思。2.通过课文的学习,了解灰尘的大小、多少、来源、用处以及管教方法。

3.了解列数字、作比较等一些常用的说明方法及作用,感受科普作品表达的科学严谨与生动形象。【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

1.今天我们学习一篇课文:空气中的流浪汉。齐读课题。2.认识作者。

3.出示词语,指名读。

4.课前请同学们预习了课文,让同学们把不认识的字通过查字典读准字音,并标注到字的上面。你都查到了哪几个字的字音? 5.出示句子指名读。

二、揭示课题,认识“流浪汉”

1.我们预习过课文了,知道空气中的“流浪汉”就是——灰尘。(板书:灰尘)

2.灰尘怎么成了空气中的“流浪汉”呢?(出示第一节)自己小声读第一小节,抓关键词语,找答案。

三、整体感知,梳理文脉

1.通过预习课文你都了解了哪些知识? 2.学生交流,随机板书到黑板上。

3.快速默读课文,根据课文介绍的顺序给每个内容排排顺序。(学生到黑板上标序号)4.根据板书,梳理课文结构。5.完成课后第二题。

四、研读品析,了解说明方法,体会表达的科学严谨。

(一)默读课文,想一想作者在介绍这些知识的时候,都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画出相关的语句,并做简单批注。1.灰尘很小(1)默读第二节,读完后用“——”划出描写灰尘大小的句子。(2)学生交流。

(3)作者用了这两个数量词具体地写出了空气中的流浪汉灰尘很小,我们把这种方法称为列数字。2.灰尘多少。

(1)学习说明方法。(列数字、作比较)(2)从“一酒杯”体会表达的科学严谨。(3)读句子。3.灰尘的来源

(1)文章从这五个方面介绍了灰尘的来源,所以这里用了分号把它们分隔开来,(分号翻红),可是这里为什么用句号呢?自由读这段话,想想原因?(2)通过标点符号的运用体会表达的严谨。

4.作者运用列数字、作比较、举例子等说明方法,准确、具体、形象地说明了灰尘的知识。我们也来试试。把句子说具体。1.天气很冷。

2.这棵树很高。

五、体会表达的生动形象

1.出示两段话,体会表达效果的不同。

2.学生默读课文,找出表达生动形象的句子。交流。3.对比语句,体会表达的生动形象。

4.总结。叶永烈的话:“我爱科学,也爱文学,所以我早年走的是一条科学与文学相结合的创作道路。”

六、推荐阅读。

七、课后作业:阅读《假如没有灰尘》一文,完成文后的练习。继续了解关于灰尘的知识,进一步感受科普作品既科学严谨又生动形象的特点。

第二篇:课时1-32-空气中的“流浪汉”-教学设计-教案

教学准备

1.教学目标

1、学习积累词语6个,能区别音同或音近的字;能照样子把句子写具体。

2、能了解文章中心,分清课文的主次,了解灰尘的大小和来源,知道课文主要写了灰尘在人类的生活中弊大于利,必须要想办法捕捉灰尘。

3、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简单的科普常识,提高环境保护的意识。

2.教学重点/难点

了解灰尘的来源、对人类生活带来的灾害,我们要想方设法去治理它。

3.教学用具

课件

4.标签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师:今天我们要继续学习一篇科普类的文章。

2、齐读课题。

板书:32空气中的“流浪汉”

二、整体感知

(一)学习字词、学习第1节。

1、师:本文的作者是著名的科普作家叶永烈先生,我们的这篇课文选自他的代表作《小灵通漫游未来》,是不是课题就已激起你们阅读的欲望了?有什么疑问吗?

2、指名交流,教师总结(谁是空气中的“流浪汉”?为什么称它为“流浪汉”?“流浪汉”上为什么要加上引号?)

3、出示自学要求。

4、学生默读课文

5、交流。(1)开火车读词(2)填词

医(院)面(粉)(爆)炸

(据)说 公(园)水(分)(暴)躁

(居)住(帮助学生从字义上简单区分)(3)空气中的“流浪汉”是——灰尘。

(媒体出示)第一小节,齐读。

(4)称它为“流浪汉”是因为它总是在空中到处游荡、乱逛。①出示句子。②读句。

③联系上下文理解游荡、乱逛。

(5)因为文中的“流浪汉”有特殊含义,不是指真正的流浪汉,所以加上引号。

(二)学第2节。

1、默读课文,想想知道了什么?

2、学生交流,教师随机指导。板书:灰尘很小

(1)用“——”划出说明灰尘小的句子。①出示句子。② 读句。③出示句子。

师:这句话主要是为了说明灰尘的小,后面的语句是对“灰尘很小”而作的补充,它用一千颗和一厘米这些具体的数字使读者读来更明确、更形象。这是说明文常用的一种写作方法,我们也可以一起来试试看。④照样子把句子写具体。

板书:灰尘的来源

(1)师:灰尘无处不在,(板书)它的来源大致可分为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两大类。请同学们自己读读课文的第二小节,将文中灰尘的来源按这两部分划分一下。

(2)师:本篇文章写于七十年代,可如今随着人们的物质品质的提高,灰尘的来源也增多了,例如——

(3)师生共议:汽车尾气 焚烧垃圾„„

3、过渡:

那么对人类来说,灰尘是有用的,还是有害的呢?我们到下节课再来了解。

三、复习巩固

1、开火车读词。

2、指名交流:

谁是空气中的“流浪汉”?为什么称它为“流浪汉”?“流浪汉”上为什么要加上引号?

四、作业

1、照样子,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例:火山(爆发)

灰尘()车辆()云彩()水汽()

2、学用词语表现空气中的“流浪汉”灰尘的特点。例:(到处游荡)

()的灰尘

()的灰尘

()的灰尘

()的灰尘

3、抄写词语表中的词语。

第三篇:课时2-32_空气中的“流浪汉”_教学设计_教案

教学准备

1.教学目标

1、学习积累词语6个,能区别音同或音近的字;能照样子把句子写具体。

2、能了解文章中心,分清课文的主次,了解灰尘的大小和来源,知道课文主要写了灰尘在人类的生活中弊大于利,必须要想办法捕捉灰尘。

3、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简单的科普常识,提高环境保护的意识。

2.教学重点/难点

了解灰尘的来源、对人类生活带来的灾害,我们要想方设法去治理它。

3.教学用具 4.标签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读课题,说说:谁是空气中的“流浪汉”?为什么称它为“流浪汉”?“流浪汉”上为什么要加上引号?

2、那么,课文围绕灰尘又具体写了哪些内容呢?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

二、继续研读课文

1、自由读课文3-6节,看看课文围绕灰尘又具体写了哪些内容

2、学生交流。

板书:灰尘的用处(1)读第三小节。(2)交流概括作用:聚集水蒸气。

学生继续交流。

板书:灰尘的坏处

(1)自由读第四小节,想想:灰尘有哪些坏处呢?

(2)交流概括。(使人呼吸器官发炎、使机器声音嘶哑、使电影胶片失去功能)(3)如今,由于人为因素,我们身边的灰尘越来越多,已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诸多不便,甚至形成灾害。

3、师: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发现灰尘无处不在,它虽然也有作用,但坏处更多,我们人类来说,它的存在是害大于利(板书)。那么如何来管教这些“流浪汉”呢?

板书:管教灰尘(1)默读第六小节

(2)交流(3)出示句子

(4)读句,理解“根本”。

课堂小结

三、复习巩固

1、师总结全文:是啊,大自然的力量我们无法抗拒,我们只有从根本上加强环保意识,减少人为因素产生的灰尘,多植树造林,绿化大地,才能“管教”好这些空气中的“流浪汉”,让他们听话。

2、小练习。(1)选择(2)交流

课后习题

四、拓展作业

第四篇:《空气》教学设计

《空气》教学设计

东方市铁路中学

化学学科

谢辉阳

一.教学目标

1、了解空气的主要处分;认识纯净物和混合物的概念并能区分一些常见的纯净物和混合物。

2、利用教师提供的仪器和药品,对空气中氧气的含量进行科学探究;初步学会用观察、实验的方法获取信息,并从实验信息中得出科学的结论;在探究过程中,能主动与人交流,讨论,表达自己的观点,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3、通过了解空气成分发现的简史,让学生知道对待任何事物都必须有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保持对化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

空气的组成三.教学难点

难点:设计并实验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培养学生对实验的观察能力和分析思维能力。

四、教学方法

本节课主要采用探究式实验教学方法:设疑→实验→观察→分析→结论。根据目标设疑,引导学生动手实验,体验实验过程。交给学生通过实验、观察、探究得出科学结论的学习方法。

五、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

设问

讲述

板书

设问

讲述

阅读

多媒体

板书

猜谜语:生来本无形,走动便有声,夏天无它热,冬天有它冷。

谜语中的自然现象是什么?

风实际上是什么?

人类和一切动植物片刻都离不开的空气是一种重要的自然资源,我们有必要一起来学习和研究它。

课题1:空气

桌上有一个空烧杯,它真的是“空”的吗?如何证明。

空气是如此的重要,它的成分有哪些?又是怎样发现的?带着这些问题,让我们来感受二百多年前科学家们的发现和研究的。

拉瓦锡对空气的研究实验

一、空气是由什么组成的谜底:风

风是流动的空气

学生分组讨论交流,比较各种证明空气确实存在的方案及优缺点,并进行实验,对实验现象进行描述,最后得出结论。

阅读课本P26

观看、思考

情境激学

诱思

培养兴趣

自学能力的培养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讲述

板书

信息

展示

讲述

板书

我们能否模仿科学家的实验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来测定空气中的氧气含量是多少?

1、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

磷+氧气

点燃

五氧化二磷

木炭+氧气

点燃

二氧化碳

硫+氧气

点燃

二氧化硫

常用仪器及用途介绍:集气瓶、燃烧匙、导管、大烧杯等等。

所需的药品

根据以上提供的仪器、药品,请大家设计出可行的实验方案。并适当地引导、点拨、评价。

红磷+氧气

点燃

五氧化二磷

学生分组讨论,组织交流,达成共识,选出较好的设计方案:(1)选择红磷的燃烧

(2)装置

(3)分组实验、观察、记录、得出结论汇报结果、分析成、败原因。

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培养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

设计实验能力培养

动手操作能力培养

观察能力培养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设问

演示

板书

讲述

板书

小结

课堂检测

作业

(1)水为何能进入集气瓶中?进入的水与什么物质体积有关?

(2)为何进入瓶中的水不等于总体积的1/5?

剩余的气体是什么物质?能支持

红磷燃烧吗?

红磷燃烧测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2、空气的成分(体积分数)

氮气(78%)、氧气(21%)、稀有气体(0.94%)、二氧化碳(0.03%)、其他气体和杂质(0.03%)

空气是由多种物混合而成的,它是一种混合物。而氮气、氧气、二氧化碳分别是由一种物质组成的是纯净物。

3.混合物、纯净物

混合物: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组成的物质。如空气等。

纯净物:由一种物质组成的物质。如氮气、氧气、二氧化碳等。

(看下页)

P334、5、6

学生分组交流、讨论

观察

学生阅读27页

学生举出生活中常见例子。

学生回答

思维能力的培养

规范实验操作。

区分两者

培养归纳、总结能力

六、板书设计

课题1

空气

一、空气是由什么组成的1.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

红磷+氧气

点燃

五氧化二磷

2.空气的成分(体积分数)

氮气(N2)

78%

氧气(O2)

21%

稀有气体(He、Ne…)

0.94%

二氧化碳(CO2)

0.03%

其它气体和杂质

0.03%

3.混合物、纯净物

混合物: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混合而成的,这些物质之间没有发生反应,各自保持各自的性质。如空气、海水等。

纯净物:由一种物质组成的。如氮气、氧气、二氧化碳等。

课堂检测

1、空气中含量最多的气体()

A氧气

B氮气

C水蒸气

D二氧化碳

2、澄清的石灰水长期敞口在空气中会浑浊,是因为空气中有()

A氧气

B氮气

C水蒸气

D二氧化碳

3下列物质属于纯净物的是()

A

空气

B人呼出的气体

C稀有气体

D冰水混合物

4、若一个成年人每分钟呼吸消耗8L的氧气,则需要的空气是多少体积?

第五篇:空气 教学设计

空气

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本课题主要研究空气的成分及空气污染的有关知识。小学自然课中学过有关空气的知识,学生有一定的知识基础,从熟悉的事物入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兴趣。把“空气”作为较系统地学习和研究化学的开始,有利于引导学生进入化学殿堂。教材首先讲述了拉瓦锡发现了空气成分的故事,然后采取活动与探究的方式来研究空气的成分。教材在处理这部分内容时,将重点放在对现象的分析上,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对于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资源,教材提供了丰富的图片来介绍几种气体的用途。最后还提供了颇有趣味性的漫画来介绍空气污染,让学生认识到保护空气的必要性。

课标分析:空气是身边最常见的化学物质之一,学生已有初步认识,但还不系统。因此课标要求能说出空气的主要成分,认识空气对人类生活的重要作用,建议进行试验来探究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

教法分析:本节课的重点在于完成“测定空气里氧气的含量”的探究实验,因此教师在课前要提供一些必要的背景信息和试验装置及原理,为课上的探究做好准备。

教学目标: 通过对“测定空气里氧气的含量”实验的操作,观察,分析,了解空气的组成,培养分析问题和归纳总结的能力。通过对空气氧气等几种常见物质的比较,了解混合物和纯净物的概念。通过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进一步认识科学探究的过程,培养学生严肃认真,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和学习态度。

学情分析重难点: 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实验 2 空气的组成 空气组成物质的性质和用途 培养学生对实验的观察能力和分析思维能力 不断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以便能很快适应化学课的教学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随着工业的发展,大气污染越来越严重,已经到了危机人们正常生活的地步。许多城市每天都要进行空气质量报告,以便及时控制污染程度。作为祖国未来建设者的我们也应了解这一情况,为了未来美好的生活应努力学习,将来用科学的力量来改变现状。要实现这一目标,我们还要从我们周围的空气来开始学习。推进新课:

【过渡】

因为空气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所以人们对空气的认识比较晚。17世纪中叶以前,人们一直认为空气是一种单一成分的物质,直到18世纪,通过对燃烧现象和呼吸作用的深入研究,人们才开始认识到气体的多样性和空气的复杂性。一

空气是由什么组成的

空气的成分按体积计算大约是:氮气78%,氧气21%,稀有气体0.94%,二氧化碳0.03%,其他气体和杂志0.03% 【过渡】

空气是由多种成分组成的,我们把他叫做混合物。而空气中的氮气或氧气都只由一种物质组成,我们把他们叫做纯净物。二

纯净物和混合物

纯净物:由一种物质组成(可用专门的化学符号表示)

混合物:由两种或多种物质混合而成(没有专门的化学符号表示)

【分析】

空气中的各种成分作为原料广泛用于生产化肥,化工产品,炼钢,石油加工,运输,电光源等领域,是人类生产活动的重要资源。三

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资源 1 氧气的用途

(1)供给呼吸

(2)支持燃烧 2 氮气的用途

(1)重要的化工原料

(2)保护气

(3)提供低温环境 3 稀有气体

(1)保护气

(2)电光源

(3)激光技术

(4)冷却剂

(5)麻醉剂 四

保护空气

【分析】

少量有害物质进入空气中。依靠大自然的自我净化能力,仍能保持空气的洁净。如果进入空气的有害物质的种类和数量超出了大自然的自净能力,就会造成空气的污染。

【图片展示】

大气污染 【讨论】 在你身边发生过哪些污染空气的现象? 2 大气污染会造成哪些危害? 为了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空气,你能做些什么?

【结论】 汽车尾气,工厂废气,沙尘暴,酸雨,使用含氟冰箱造成臭氧空洞,温室效应等都属于大气污染。使人发生呼吸道疾病,农作物不能正常生长,水中生物濒临死亡,温室效应使沿海城市下陷,酸雨使建筑物被腐蚀,臭氧空洞使人受到紫外线的伤害而易得皮肤病和影响视力等等。3 积极植树,造林,种草,爱护花木,向周围的人宣传保护空气的重要性及保护空气应采取的措施。

【思考】

加入你当了市长或省长,你会如何去改善当地的空气质量呢?

下载《空气中的流浪汉》教学设计word格式文档
下载《空气中的流浪汉》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空气》教学设计

    《空气》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下午好,我是来自化学与化工系的 号选手赵景方。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空气》,接下来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

    教学设计《空气》

    空气 趣味导读 空气有多重?你可能对这个问题不屑一顾。但是如果把地球上的空气收集来,放在一个袋子里,即使世界上力气最大的大力士也背不动。因为在我们生活的地球周围,换照这1......

    空气教学设计

    (三)三个活动片段 《课题1 空 气》教学片段 ————空气的组成 ㈠、新课导入 教师提问: 1.空气就在我们周围,你对它有哪些了解? 2.桌子上有一个空杯子,它真的是“空”的吗?......

    空气教学设计

    课题1 空气(第1课时) 枣园九年制学校 曹英杰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空气成分的探究实验 (2)空气的主要成分和组成 (3)纯净物和混合物的概念 2、过程与方法:通过白磷燃烧测......

    空气教学设计

    课题1 空 气 教学设计 湖南省长沙市长郡中学 明海 一、教学设计思路 【教材分析】本课为第二单元课题1空气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要求学生通过对空气成分的探究,了解空气的组......

    空气中的水蒸气教学设计(5篇范文)

    《空气中的水蒸气》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空气中的水蒸气》这节课是牛津版小学自然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天气》中第七节的教学内容。本单元以与天气现象密切相关的内容作......

    《时光老人和流浪汉》教学设计

    《时光老人和流浪汉》教学设计 单位:石溪中心校 教学目标:1、使学生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生能自主的利用不同的阅读方法来品词析句,体会文章背后的内涵,体验到学习的......

    致空气教学设计

    《致空气》导学设计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1、指导学生把握诗文基调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2、把握诗的内容,理解诗的主题及象征写法的运用。过程与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