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完成教学设计(预案)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预案)
一、学习目标:
1.利用学生“好动、好奇”的心理,加强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能将抽象的数学知识变为形象的物体的知识。2.合理利用学生动手操作能力,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使抽象的公式、定理、法则得到验证,发展学生思维,提高实践能力;
3.加强德育教育,使学生融入到积极向上的教育氛围中。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二、实施方案:
一、课前收集信息,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的习惯。1.收集有关信息,获得感性认识。
2.自制学具,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在教学六年级上册“圆的认识”前,布置学生剪一个规范的圆,学生为了剪一个规范的圆,就必须预习圆的有关知识。、制造学具,学生容易接受,也很乐意、在制造学具的过程中,既能让学生学到一此数学知识,也能增强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二、课堂中要正确引导学生进行动手操作。
1.在教学过程中,学习氛围是衡量教学效果的重要指标。平等、民主、合作的课堂氛围,会使学生在毫无压抑感的气氛中学习,敢于设疑,敢于动手操作论证,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习成为内在的心理需求。让学生通过剪一剪,摆一摆,拼一拼,搭一搭等实践活动发现事物的奥秘,逐步形成实验求知的意识。从而,学生在有意识的驱动下,动手操作的能力会有很大的提高。2.创设生活情景,引导操作。
数学来源于生活,它是具体的,但数学又经过了抽象,我们应该将数学抽象的内容附着在现实的背景中,让学生学习从现实生活中产生、发展的数学,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
3.通过自主探索和合作学习中,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三、课后学以致用,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指导学生将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通过动手操作,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与之有关的实际问题,使学生感受学数学的乐趣,体会数学的作用,这是培养学生应用能力的关键。
1、操作游戏丰富创造性思维。
数学游戏,是小学生特别喜欢的活动,它既能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也能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手工制作培养创新能力。
它能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兴趣,培养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3、小设计提高应用能力。
利用学生掌握的数学知识和基本的技能,提出实际的问题,可以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成就感,促进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兴趣。
《圆的学习》教学预案
教学内容:圆的学习
教学内容及学情分析: 这部分知识是在学生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多种平面图形的基础上展开,进一步学习圆的有关知识的。本节课要求学生进一步认识圆、了解圆的特征、学会用圆规画圆。教材通过对圆的研究,使学生初步认识到研究曲线图形的基本方法,同时,也渗透了曲线图形和直线图形的关系,这样不仅扩展了学生的知识面,而且从空间观念方面来说,也进入了一新的领域。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多种操作,进一步认识圆,学会用圆规画指定大小的圆,知道圆的各部分名称,认识圆的基本特征。
2、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抽象概括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进一步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交流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
教学重难点:
通过探索,引导学生认识圆的基本特征,知道从圆心到圆上任意一点的距离都相等,初步学会画圆。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圆规等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认识圆是一种曲线围成的平面图形。
1、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2、在图形的比较中,得出圆是由曲线围成的。
3、列举日常生活中所见的圆,知道圆是一种平面图形。
(课的一开始,安排了一个猜谜活动,带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并且比较自然地让学生走进了我们今天的学习主题:认识圆。接着从两方面来认识圆,首先是让学生把圆和以往学过的平面图形进行比较,产生认知冲突,知道了圆是由曲线围成的,其次让学生寻找日常生活中的圆,明白我们所说的圆是指物体的某一面,圆是一个平面图形。)
二、让学生动手摸一摸
(“摸圆片游戏”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能快速、自然、顺畅地体会到圆与以前学过的一些平面图形有所不同——圆是“曲线图形”。教材上让学生体会圆是“曲线图形”,设计的并不是“摸圆片游戏”,它是结合学生自主尝试画圆进行的。我们作过尝试,按教材上的方法教学,不是很顺溜。总要在教师一引再引,多次启发之下,才能把学生的思维牵过来。可见,课本上的教法有一相情愿的嫌疑,至少说,它的目的指向是不够明确的。改用“摸圆片游戏”后,学生们体会深切,人人能说,仅是语言表述的差异而已。)
三、动手学习画圆的方法。
1、学生尝试用圆规画一个任意大小的圆。
2、谈谈画圆的体会。
3、教师示范画圆。
4、学生根据老师的讲解独立画圆。
4、同桌比较所画圆的不同。
(圆的画法是本节课的一个重点,因此整堂课我安排了两个层次的画圆,这个环节是第一层次,学会画一个任意大小的圆。在这里我以学生的操作为主,让学生在自己动手画圆中发现问题,并发挥同伴的力量,让学生自己想办法解决这些问题,最后教师进行小结这一基本思路进行教学的。)
四、动手探究,认识圆心、半径、直径的特点。
1、给固定点取名字。
2、学生动手操作,证明这个固定点就是圆的中心
3、半径、直径概念的教学。
4、半径、直径特点及关系的探究。
(在给固定点取名字时大部分学生的意思都在说这个点是圆的中心,因此在这里让学生动手操作,用自己的方法来证明这个点就是圆的中心,学生会通过圆心画一些线段,用尺量一量他们到圆心的距离等等的一些操作,那么在这些操作中,其实就蕴涵了学生在画圆的半径、直径;学生量的过程、比较的过程其实也蕴涵着半径、直径的一些特点及两者之间关系的探究。)
五、理解圆的位置和大小分别是由圆心和半径所决定的。
1、在具体情境中理解圆的位置和大小分别是由圆心和半径所决定的。
2、画一个固定大小的圆。
(在认识了圆心、半径、直径后,再来理解为什么羊吃草最后形成的图形是圆就比较的简单了,然后在这样一个情境中,通过两个问题“羊吃草的范围再大点,该怎么办?”“想要换个地方吃草又该怎么办?”使学生理解圆心能决定圆的位置,半径能决定圆的大小。知道了半径能决定圆的大小后,接下来就进行画圆的第二层次教学:画一个定圆。)
六、深化练习,运用圆。
(设计这组练习的目的是以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思维,并把所学知识延伸到课外,使学生初步感受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从而培养学生的运用意识和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
七、全课总结。总之,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是适应新时代的需要,是培养学生数学能力的一种重要手段,也是提高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的一种有效的方法。教师应加强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成为全面发展的学生。
总之,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是适应新时代的需要,是培养学生数学能力的一种重要手段,也是提高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的一种有效的方法。教师应加强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成为全面发展的学生。
第二篇:针对第一篇作业完成教学设计(预案)
针对第一篇作业完成教学设计(预案)
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解决大班额班级学生学习兴趣低,学习成绩两极分化严重的现状。学情分析:
本班人数有63人,大部分学生五年级前都是在其他几个不同教学点学习,之后才到本校学习,学习底子参差不齐。课堂提问一直都是本校几个同学回答,课堂上的练习有十来个学生能在你预算的时间前完成,而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在本节课上都完成不了。相当部分的学生学习兴趣不高,有些可以说是无心向学,厌学情绪较为突出。
教学重点、难点:
帮助学生走出学习数学的困境,使学生爱上学数学。教学目标:
1、使学生轻松掌握学习内容,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解决生活中的具体问题,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2、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养成用数学思想去思考问题。
3、使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体验到数学的无穷的魅力,感受到数学的无处不在,从而爱上学数学。
教学策略:
采取学校和家庭的双方努力 教学过程:
一、学生对数学产生厌学,甚至弃学的原因分析。
1、学生自身方面原因。首先是学习方法不当。数学是一门讲究学习方法,追求学习效率的学科,依靠死记硬背或者进行题海战术是学不好数学的。由于没有掌握争取的学习方法,尽管平时也很努力,但是结果却差强人意,付出得不到回报,学习上的失败打击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导致厌学数学的心理产生。其次是大多数的小学生学习目标不明确,缺乏学习动机,而学习动机是激发和维持学习活动的内部动力。我曾经对本班63位学生进行聊天调查,结果发现有50%的学生回答“被家人叫来学校的”,有22%的学生回答“不上学就没事干”、“在家没人玩”等,可见,小学生的学习动机非常薄弱,当看到社会上一些没读书而赚了大钱的人时,他们更是迷茫,自然而然就对学习丧失兴趣而厌学。最后是性格问题。学生的个性品质存在一定的差异,有些学生注意力散漫,容易形成心不在焉的不良习惯;有些学生性格内向,不愿与人沟通交流,遇到不会的内容不能及时得到解决,积少成多,从而无从下手;还有一些学生自卑感较强,容易自暴自弃,放弃对学习的追求和热情而导致厌学。
2、社会原因。一是社会上的一些不良现象、不健康的影视音像制品,对青少年身心健康不利的营业场所,对小学生造成了及坏的影响。一些本来自制力较差、成绩差的学生容易放下自己手中的书本,沉迷于网络游戏之中,造成“厌学”甚至“弃学”。二是社会上不乏一夜暴富的现象,而这些人当中有不少人是没有什么文化的人,学生就会产生“不学习、没文化一样能挣钱”的想法,从而无心向学。
3、学校原因。(1)学校的办学思想不端正,长期以来,学校教学活动主要围绕升学的指挥棒运转,而极少根据学生的实际因材施教,促进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2)评价导向的偏离。目前我国考试成了中心,分数成为评价学生好坏的重要标准,学生长时间处于疲惫和焦虑的状态,从而形成“厌学”心理。(3)教师的素质问题。有些教师缺乏系统的学科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的学习,缺乏教育学、心理学等教育科学的学习,上课完全照本宣科,缺乏语言的生动性,教学方式单调,了无生趣的学数学体验,使学生对学习缺乏新鲜感,失去探索欲,逐渐失去学习的主动性和学习兴趣,久而久之产生厌学数学的心理。
4、家庭原因。家庭教育在青少年成长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甚至会影响着孩子的一生。心理学家研究表明,父母教育方式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有重要影响。在农村,家长对子女的期望值偏低,认为能认几个字就行了,“读书无用论”在一些家长的心中已经形成,家长忙着外出赚钱,越来越多的农村学生成了“留守儿童”,无人管束,这样家庭的孩子往往对学习,特别是对数学不感兴趣。
5、其它方面原因。在农村,教育资金匮乏、教学设施落后、危房依然存在。因为资金不足,许多农村学校缺少必要的教学设施,大多是在“普九”达标之后再没有得到补充和改善,有的甚至缺少必备的桌、凳等教学基本设备,既没有图书馆,也没有运动设施,办学条件简陋而又艰苦,大多数学生的成绩普遍的低,因此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开始产生厌学思想。
二、小学生厌学数学的解决对策
针对上述厌学心理的成因可以采取如下相应的对策。
1、树立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我们要像害怕火灾一样害怕学生的智力劳动一无所获!对于一个学生来说,只要有那么两三个月看不到自己智力劳动的效果,他就会失去学习的愿望”。首先,应该从实际考虑,降低学习目标,降低期望值,合理地设立目标来满足学生学习成功的需求;避免目标不切合实际不能实现,导致自尊心受到打击,加重厌学和畏惧情绪的现象。对于学生出现的点滴进步要及时地给予鼓励和表扬,增强他们的信心。老师根据不同成绩的学生进行不同方式的教学。其次,要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良好的学习习惯,会使人终生受益。针对一些厌学学生懒惰、意志力薄弱的性格特点,学校和家庭要联合起来,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学习观,指导他们制订具体的学习计划。特别注意培养他们自觉、自制、自立、自律、自强的能力,可以采取及时反馈、强化动机,及时沟通,多表扬,常鼓励的方式来帮助他们树立信心,克服懒惰、无毅力的消极心理。一旦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就会改变厌学态度。
2、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实践证明:学习兴趣是支持、推动学生认识活动的巨大动力。但兴趣并不是天生的,它是与人的愉快情绪相联系的。认识倾向性,是指人积极探究活动与认识事物的倾向性。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特长,使学生学有所得,要使学生在学校感到有吸引力,老师更应该利用好学生的好奇心理,千万不能让它在老师的批评与讽刺声中泯灭。李政道说过,好奇心很重要,有了好奇心,才能提出问题。好奇是学生的天性,是人自发认识客观事物的一种意向。好奇心是创新的动力是创新意识的萌芽,学生的好奇往往是表现在对一些新鲜事物,自己不懂的东西有一种突如其来的感觉,他们总爱问个为什么,或者异想天开。老师的责任在于要把学生的好奇心成功转移到探求科学知识上去,使这种好奇心升华为求知欲,这是学生主动观察、思考探索事物的强大动力,是兴趣的先导。利用他们的好奇心,教师把一些教学内容转化为有趣的问题,吸引住学生,从而激发他们的求知欲。由于数学即抽象又形式化,容易给人以枯燥乏味之感,因而将数学具体化尤为重要。
3、适合的学习方法
在学习数学时,学习方法极其重要。教师要引导学生掌握适当的学习方法,使学生在学习上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学习的目的越明确,学习积极性就越高;目标越宏伟,为实现目标所付出的努力就越多,学习意志就越坚强。确定学习目标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而定,不能太低,也不能太高。太低不利于意志的培养,太高不仅不利于目标的实现,学习积极性也会受到打击。让学生掌握科学的记忆方法,记忆是学习中最重要的学习手段。首先要学生养成良好的记忆习惯。根据遗忘规律去记忆,勤复习、多复习。当天的内容当天复习,本周的功课周末复习,一月还有小复习,考前再做总复习,这样学习才记忆牢固,才能取得最佳学习效果。指导学生抓好学习环节的关键,做好学习的四个主要环节:预习、听课、复习、作业。
4、其它
班级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场所,教师要注意创建和谐、团结、稳定的班集体,积极向上的班风,活泼健康、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这种愉快的环境中学习、思考、活动,把班级变成学习、生活的乐园,才能令学生对学习产生浓厚兴趣,从而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另外,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实际,合理安排课外活动时间,让学生进行一些有意义的活动,把学习和锻炼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释放紧张的心理,满足心理松弛的需求。教师同时要加强家校联系,使家庭教育科学化、合理化。教师应经常与家长取得联系,交换意见,帮助家长更新教育观念、克服过分溺爱、苛求或放任自流的心态,使家长能根据孩子的学习情况、心理特点和个性特长等确定符合孩子实际的阶段性期望目标,不断改进教育方法。
总之,当前农村学校的学生厌学数学心理的成因是错综复杂的,解决厌学数学心理的方式方法也应是多种多样。只要社会、家庭、学校、学生相互配合,共同努力,就能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和自觉性,最大限度地消除厌学心理和厌学行为的发生。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我们深切的感受到,数学知识自身独特的魅力,能让老师在激情和享受中教,让学生在欢乐和入迷中学,让课堂成为师生的精神家园,焕发其应有的生命活动。
第三篇:针对第一篇作业完成一份教学设计(预案)
针对第一篇作业完成一份教学设计(预案)
1、通过丰富多彩的的物理学史,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品质和学习习惯,形成自己良好的人生态度。
只有当学生对物理有了兴趣,才能表现出学习物理的自觉性、主动性,才能在学习中发扬开拓和探索精神,以顽强毅力去克服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在教学中我把科学理论的建立,科学发现的过程,科技发明在人类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利与弊,用生动事例展示给学生,并通过了解物理学家的生平、各学派间的争端以及尚未解开的物理课题来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让学生从中学习到物理学家严谨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的思维方法,变被动学习为主动获取知识.例如: 玛丽·居里(1867.11.7—1934.7.4)。世界著名科学家,研究放射性现象,发现镭和钋(pō)两种天然放射性元素,镭(Ra)是一种放射性元素,具有很强的放射性,并能不断放出大量的热:镭疗(利用镭引的γ射线或a射线进行治疗)。(镭是一种化学元素,化学符号Ra,原子序数88,原子量226.0254,属周期系ⅡA族,为碱土金属的成员和天然放射性元素。它能放射出人们看不见的射线,不用借助外力,就能自然的发光并发热,含有很大的能量。镭的发现,引起科学和哲学的巨大变革,为人类探索原子世界的奥秘打开了大门。)一生两度获诺贝尔奖(第一次获得诺贝尔物理奖,第二次获得诺贝尔化学奖),她被人称为“镭的母亲”“放射性元素的母亲”。1898年玛丽.居里和皮埃尔.居里从沥青铀矿提取铀后的矿渣中分离出溴化镭,1910年又用电解氯化镭的方法制得了金属镭,它的英文名称来源于拉丁文radius,含义是“射线”。镭在地壳中的含量为1×10-9%,已发现质量数为206~230的同位素中,除镭223、镭224、镭226、镭228是天然放射性同位素外,其余都是用人工方法合成的。镭存在于所有的铀矿中,每2.8吨铀矿中含1克镭
价值高达100万金法郎以上的镭,无偿地赠送给了研究治癌的实验室。1934年她因白血病逝世。直到她死后39年,在她用过的笔记本里还有镭射线在不断释放。几十年来,居里夫人由于长期从事放射性物质的研究工作,加上恶劣的实验环境和对身体保护的不够严格,时常受到放射性元素的侵袭,使她的血液渐渐受到了破坏,患上白血病。她还患有肺病、眼病、胆病、肾病,甚至患过神经错乱症。居里夫人1934年7月4日不治而亡,她把她的一生完全献给了她所挚爱的科学事业。通过介绍居里夫人的生平及其科学研究历程,拉近了科学家与学生的距离,激励他们把对科学家的崇拜转化为刻苦学习的动力.2、通过有趣的物理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一个人倾向于注意认识某种事物和研究某种事物的一种心理活动,是学生学习积极性中最现实最活跃的心理因素。物理学本身是生动的、有趣的,它来源于实践,生活中处处都有物理知识。通过演示实验,把抽象枯燥的知识变得生动而富有刺激性,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求知,提高学习效率;用实验导入新课的方法,使学生产生悬念,然后通过授课解决悬念;把实际生活中的现象跟物理实验联系起来,使学生感悟实际生活的奇妙和规律性。初中物理新教材的一个突出特点是注重科学探究,通过科学探究,让学生体验知识的发生过程,在探究中学会提出问题,大胆猜想与假设,学会与人交流、合作。如在《大气压强》一节教学中,我将小试管套在装满水的大试管中,口朝下倒过来,学生观察到小试管会上升这一奇妙的现象,大大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望,激起他们进一步探索的热情。总之,通过多种形式的实验方法,既激发了他们学习物理的兴趣,又点燃了对物理的求知欲望。密度6.0克/立方厘米(20℃)。熔点700℃,沸点约1140℃。银白色有光泽的软金属。在空气中不稳定,易与空气中氮和氧化合。与水作用放出氢气,生成氢氧化镭Ra(OH)2。溶于稀酸。化学性质与钡十分相似;所有镭盐与相应的钡盐是同晶型的。镭能生成仅微溶于水的硫酸盐、碳酸盐、铬酸盐、碘酸盐;镭的氯化物、溴化物、氢氧化物溶于水。已知镭有13种同位素,226Ra半衰期最长,为1622年。
编辑本段主要来源 存在于多种矿石和矿泉中,但含量极稀少,较多的来源于沥青铀矿中。在处理沥青铀矿提取铀时,镭经常与钡一起在不溶于酸的残渣中以硫酸盐形式回收,当时居里夫人用了3年9个月提炼出0.1克镭。
编辑本段基本用途 从1898年到1902年,经过无数次的提取,处理了几十吨矿石残渣,终于得到了0.1克的镭盐,并测定出了它的原子量是225
镭能放射出α和γ两种射线,并生成放射性气体氡。镭放出的射线能破坏、杀死细胞和细菌。因此,常用来治疗癌症等。此外,镭盐与铍粉的混合制剂,可作中子放射源,用来探测石油资源、岩石组成等。
3培养物理观察能力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物理学是一门来源于生活应用与生活的学科,学习物理要有很强的观察的能力。观察是人们认识世界的第一步,是思考、积累和表达的前提。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在物理这门学科中显得尤为突出。1)因为物理变化中常常同时出现多种现象,有的瞬息即逝,所以要求学生养成仔细观察的习惯。俄国杰出的生理学家巴甫洛夫就是从深入地观察唾液分泌等现象入手,创造了高级神经活动学说。英国细菌学家费莱明1928年通过非常细致的观察,发现了毒霉素等重大科学成就,这些都足以说明观察在科学研究、科学创造中的重要作用。
物理学最贴近生活,所以我在传授物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过层中,尽可能多的采取实验教学,基本的知识点学生较容易理解的采取演示实验,对于实验性推理性较强的知识点,我采取学生实验,或者把实验留作家庭作业让学生充分体验物理学的理论联系实际的魅力。从而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和智慧、潜能的充分开发。其次在教学的过程中把知识能力同社会需要结合起来,讲解知识点的同时,向学生讲解这些知识点的社会应用,令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激发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加深对物理知识理解,如,讲解共振时让学生观察音叉,了解音叉的振动,并准备不同频率的音叉,观察不同频率音叉的振动现象。通过视频观看共振的应用及防治,如防弹玻璃:子弹击不穿的防弹玻璃用一定频率的音叉即可将其震碎。军队过桥时不能齐步走,避免军队起步频率与桥固有频率相同从而引起共振,使得桥坍塌。通过讲解某些物理知识与上述问题挂钩,无形之中把课程内容贴近实际,联系社会与人,激励对科学执着的探索精神,培养创造品质。
4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创造性思维能力是思维的高级形式。创造思维的潜能人皆有之,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一种方法是一题多解,让学生学会从不同角度思考,重要的是训练学生多“思”。另一种方法就是适当的向学生示弱,让学生自己解决问题,老师在旁边做适当提示,使得学生产生能自行战胜困难的自信心,有了自信,学生就会充满发自内心的创造力。再者还可以采取让学生备课讲课,讲解题型,使学生的思维水平逐渐由低级向高级发展,逐步成熟全面。
3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从某种意义上说,如果学习方法对路,学生的受益将和努力程度成正比。我们在物理教学中不仅要重视教法的研究,更要注重学法的探讨。教学过程不仅是传授知识技能的过程,也是教会学生学习的过程。(1),高一第一学期主要用于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对于物理这门功课,我要求学生----课前预习。给学生留思考题,开课前检查以督促学生课前预习。另外,要求学生记物理课堂笔记,并定时检查。再者,给学生留课外题,题中要有一定的做过的旧的题目题型,还有,定时的配合新旧知识的试卷考试。(2),教给学法。通过教师课堂上有目的的示范引导,帮助学生较快地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我尽量创设师生共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情境,让学生大胆地从多角度、多方位去猜想、去发现,并让其充分发表“高见”以逐步培养学生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尽快掌握物理学科的研究方法;(3),抽尽可能多的时间进行学生辅导,指导学法,帮助学生加深知识的理解。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需要 老师帮助并督促学生,坚持一定时间让学生养成习惯。(4),要给学生定好任务时间,培养学生学习的效率性。通过高一一个学期的培养,学生逐步养成学习习惯,形成了共同良好的又充满个性的学习习惯。
二、物理教育中还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
我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还时刻注意以身作则,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要学生感觉老师和他们始终在一起,他们背后有支持的力量。
1、和学生一起成长,体会学生的悲欢喜乐。
学生群体中存在差异是必然的。如果教师教学程序的安排中照顾了少数学生,疏远了多数学生,势必会挫伤学生的情感和学习的积极性。
1、采取分层教学,有利于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
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上进心、自信心、不甘落后的品质是非常重要的.每个学生学习基础和学习能力不尽相同,通过教师的因材施教,分层教学,让每个学生都可以逐步得到提高。多多鼓励学生,找适当的时机告诉学生自己的优点,别人的优点,暗示其需要努力的部分,让其明白天外有天人外有人,使得学生养成谦虚的学习态度,懂得同学之间互相帮助,互补不足,注重团队合作的重要性。另外还要让学生明白学无止境的道理,让学生养成持之以很的学习习惯。通过老师适时点拨、指导和鼓励,同时也靠学生之间的相互启发和你追我赶。教学活动中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必须面向全体学生,形成积极向上、愉快学习、互相合作的浓厚氛围。
和学生分享老师自己的快乐和困惑,让学生帮助老师解决问题的同时思考自己成长过程中的得失。,3、保护学生个性,了解每个学生,在进行教学的同时,针对个别学生采取相应的学习指导。针对性的能让学生自己动脑、动口动手的,老师不要包办代替。老师本来是一心为学生着想的,只担心漏讲知识或少讲而学生不会。老师讲得很辛苦,但学生独立思维的空间太小,很难获取较大的学习效益。这就需要老师要相信学生的能力,要放得开,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形成灵活多变的生动活泼的课堂,如讲解习题时老师挑选典型题,采用学生讨论的形式进行。:评讲前公布出答案,让学生独立思考。教师在获取反馈信息后,精心设计复习题评价的程序,可以针对性选择,让学生自己评讲为什么对、为什么错,从学生角度讲出来的思路更富有启发性;教师要精讲、讲准、讲到点子上。有些问题可以让同桌学生互相评判;让学生去讨论、去争论;有些计算题可以鼓励学生各抒己见,几种解法都写出,让学生去分辨,激励全体学生主动探究学习。
第四篇:作业二:针对第一篇作业完成一份教学设计(预案)
作业二:针对第一篇作业完成一份教学设计(预案)
作业要求:“教学设计预案”,是学员围绕拟解决的问题,经过系统课程学习与交流研讨,对拟解决问题经过新思考、产生新认识之后,提出的预设性解决方案,3000字左右,作为预设课程学习阶段性成果,在预设课程学习结束时提交。
如何改变青少年学生在生活中的一些不良习惯
学习目标
1、通过对学生在学习中可能遇到的问题进行了研究,初步探索了解决的一些基本方法。
2、合理的利用学生的兴趣爱好,把消极影响转化为积极的动力,使学生由厌学习、知学习、到爱学习、会学习。
3、加强德育教育,使学生融入到积极向上的教育氛围中。
教学对象分析
随着新时代的步伐,对教育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的模式已逐渐被人们淘汰,因此就要求在最短的时间内让学生掌握最多的知识并且得到全面的培养。学生对一切新鲜事物都充满了好奇心,也最容易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兴趣也就成了提高他们成绩的最好办法。但兴趣的培养也致关重要,如果兴趣的养成良莠不齐,泥沙俱下,对青少年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影响和冲击。因此,对学校的思想品德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
重难点关键
1、重点:合理的利用兴趣进行小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
2、难点:确实采取措施,保证兴趣的培养教育卓有成效。
教学方法
社会调查、小组合作研讨
教学设计思路和教学过程
一、兴趣教育
兴趣是一把犀利的“双刃剑”,在我国当前的学校教育工作领域内,它的负面作用绝不亚于正面作用。
1、部分青少年由于对网络等媒介产生了兴趣导致上网时间过长,上网成瘾。从调查结果来看,青少年本人都认为自己有上网成瘾的迹象,并且影响了自己的学业和正常的人际交往,影响正常的亲情关系,严重的还导致各种心理疾病。调查表明,青少年认为对网络产生兴趣的原因主要是“网络游戏”,而目前的网络游戏中暴力内容已经在毒害青少年。
2、兴趣可以使一个人走向自己的顶端也可以至自己于不利的境地。比如对有益的图书产生兴趣,并且充分利用这一兴趣就会越走越好,最终走向人生最高点。与此同时,如果对不健康的书籍产生兴趣则会陷入无法自拔的境地,从而影响到学生的前途发展甚至会终生遗憾。
二、思想品德教育 讨论交流:兴趣使学校的思想品德教育更多姿多彩的同时也给学校思想品德教育工作带来富有特色的挑战。如何合理的利用兴趣这个教育中的好老师?
1、兴趣提高了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社会化程度。传统的思想品德教育往往困于课堂说教和校园文化的陶冶。兴趣则消除了学校和社会的围墙,把偌大的世界变为极易“涉足”的地球村。学生可以在广阔的天地里漫游,充分领略种种思潮与信息。使得思想政治工作社会化程度大大提高。这对我们拓展思想品德教育的新思路,消除了学校教育和社会实践脱节的弊端。
2、兴趣还可以使思想品德教育更具灵活性。兴趣本身就是一个非常好的教育载体,可以充分利用进行思想品德教育。通过兴趣对书本的信息搜集、主题讨论、对话聊天等形式使思想品德教育工作向深入、细致、高效的方向发展。
三、采取真实有效的措施,保证兴趣的教育卓有成效。
讨论:如何合理的利用兴趣,加强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把消极影响转化为积极的正面教育?
(讨论并交流自己的感受,并谈谈自己的见解)
1、精心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坚持以兴趣为宗旨组织班、队活动。开展基本的知识教育,引导师生建立他们自己的兴趣,拥有自己的空间,使之成为师生之间、同学之间交流的大舞台。同时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利用校园文化传播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和国家优秀的文化成果,引导学生吸取大量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优秀文化产品的营养,增强他们自身的抗干扰能力,进而努力地提高小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可以在校园网络中开展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网上教育、交流、讨论等活动。要精心策划有组织的开展融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的校园兴趣文化活动,2、建立兴趣爱好小分队,老师不仅要学习课本知识,了解学生兴趣,运用兴趣,而且要关于把思想教育工作融进学习中,把思想教育与兴趣爱好有机地结合起来,使教育观念、内容、途径和方式等方面都能适应时代的发展和需要。
3.改善家庭教育,提高家长教育子女的水平。父母是青少年兴趣爱好的形成和改变的最直接影响者,家长教育子女的水平如何,直接影响到子女的健康成长。
四、教学小结
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也是新形势下思想品德教育面临的新领域。我们要未雨绸缪,增强忧患意识、引领意识和创新意识,适时引导、合理利用、不求最好只求更好。
第五篇:作业二:针对第一篇作业完成一份教学设计(预案)
作业二:针对第一篇作业完成一份教学设计(预案)
朔城区城镇职业中学教师 王秀花
作业要求:“教学设计预案”,是学员围绕拟解决的问题,经过系统课程学习与交流研讨,对拟解决问题经过新思考、产生新认识之后,提出的预设性解决方案,3000字左右,作为预设课程学习阶段性成果,在预设课程学习结束时提交。
如何改变学生在物理课程学习中的‘粗心’等不良习惯
一、从思维程序及习惯上谈如何分析高中物理问题
不少同学在学习物理和分析物理问题时均有这样的现象,教师一讲就懂,自己一做就错或干脆就无从下手,在解答计算题时,写的很多,但不得要领,得分甚少。程序错乱,小错不断。出现这些现象,除知识没有真正理解掌握外,还有一个重大原因就是思考问题的不够周密细心等思维程序及习惯不好,没有适应或掌握物理学科特点的思维习惯,此外,书写内容是思维的体现,首先应做到在思维上克服粗心大意不够严谨认真做到思维规范,才能谈得上解决书写规范。这里需注意,规范是一种规律化的模式,而不是死搬硬套某种程序。先来看一下物理学习过程的特点。中学物理科的学习过程大致可归类下面几个要点:
(1)程式:实践(如做题)-----探究-----教师点拔------建立模型-----应用模型-----解决问题
(2)注意点:在学习的过程中,应注意认真审题周密推出结论(如公式)的过程,注意学习在推导过程中用到的思想方法等,而不是把焦点只集中在记结论(公式)上;
(3)记忆结论(公式)应与具体情景一起记忆,而不能忽略情境只记表达式,否则极易因粗漏而形成乱套、死套公式的不严谨习惯;(4)学习物理的过程主要就是不断建立、积累模型,应用模型来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要有建立模型和应用模型的意识和习惯。
解决物理问题的关键是抽取物理模型并建立、形成物理情景:在分析物理问题时,必须要细心周到地把所有涉及到的物理对象先进行简化和纯化(即对研究的物体、过程、条件等只考虑问题的主要因素而忽略次要因素,从而找出其内在的突出特点来),再应用相关的物理概念和规律把这些物理对象按一定的时间顺序和空间关系在研究者的头脑中形成静态或动态的形象,这种过程就是建立物理情景。而简化和纯化后的物理对象就是通常所说的物理模型,它一般有三种,即对象模型(如质点、理想气体等)、过程模型(如匀变速运动、弹性碰撞等);条件模型(如光滑平面、轻杆、轻弹簧等)。也有把经过具有各种特点和规律总结后进行归纳而来的常见典型过程称为某种物理模型的,如子弹打木块、车摆模型、机车起动模型等,它实际上是关于某种具有同样特征问题的整体形象模式。那么,应按什么样的思维程序来解决一个物理问题呢? 这就需要我匀认真细致的分析解决物理问题,物理问题的一般思维模式可概括为8步16字,分别为读、想、建、选、定、立、算、讨。这8个方面都需要我们缜密的思考和分析,下面进行详细说明。
(1)主要程式:读审-----想象-----建模----选规(律)----定(思)路----列式-----运算(抽取数学模型)----验讨。其中“想象---建模----选规”即为建立物理情景。(2)各步骤具体说明:
读:先粗后细、先整体后局部地阅读,明确整个题目的概貌。这里应特别注意,解决物理问题时所谓的读题,与阅读语文、政治等的读,是有很大不同的,其突出特点就是,物理问题是以描述一种物理情境为核心的,其文字叙述只是为了把物理情境描述出来而已,并不是让你去刻意记住题目的文字内容,而是让你通过读题来把此问题的情境想象、理解清楚。故在阅读物理题目的过程中,应随时注意把文字叙述转化为图景,一般应边阅读,边画示意图或边在题目所配的示意图上勾画想象,读懂题的标志,不是记住题目的文字内容,而是能把此题问题变成一较清楚的图景在脑中显现出来。故同学们在读物理题时一定要养成细读边读边画示意图的习惯,这也是下面要强调的。
审:清楚题目明确给出的已知条件,通过推敲关键词句和画示意图示,审出题目的隐含条件;明确未知和待求量,初步探求解决问题的关键目标(即所谓题眼)。应注意:在得到的信息中,即包含着有利的解题信息,也可能包含着不利的信息(即对形成正确的解题思路造成干扰的信息),故不要急于猜测解答方向和盲目解题,首先应集中推敲关键词句的确切含义;养成及时将所发现的信息尽可能地用示意图或附图展示出来的好习惯,这样有利于排除不利信息的干扰,变不利信息为有利信息。
想象:把文字叙述转化为图景(形成动态或静态的形象)
建模:对所涉及的对象、过程、条件进行简化和纯化,再与头脑中已有的各种模型(包括相类似问题的整体形象模式)比较,构建对象模型、过程模型、条件模型。
选规:由模型特点结合物理概念的内涵、物理规律的适用条件选择出可用于解决此问题的概念或规律。注意,在选取规律时一定要养成先看适用条件的习惯,不能想用什么规律就用什么规律而不看适用条件。定思路:定出解题思路。可有三种方式。顺推法(综合法):由已知顺推到未知
逆推法(分析法):执果索因,由待求量或要得出的结果出发,逐步逆推到与已知条件相吻合,从而定出解题思路。
分析综合相结合法:由以上两种方法结合来定出思路。列式:由上面的分析立出对应的关系(方程)式
运算:先观察所立关系式的特点,并结合题目所求,分析、抽取出对应的数学模型,把此物理问题转化为一个相应的数学问题,用相关的数学工具来运算。验讨:看所求下的数学结果是否符合实际和物理情景。
看是否还有粗心漏下的情形未分析而漏解。
看关系式是否立对、数值代入是否因粗心出错、计算时是否先统一化了单位,最后的表达式是否加上了单位等。
题后反思,通过解题,对相关概念和规律理解加深体会等。
二、通过实例学习练习如何避免物理课程学习中的‘一听就会,一做就错’的粗心问题: 如图下图所示电路,当电键K依次接a和b的位置时,在(1)R1>R2(2)RL=R2(3)R1<R2三种情况时,R1、R2上消耗的电功率哪个大?
【错解分析】错解:(l)根据P=I2R可知,当R1>R2时,P1>P2;当R1=R2时,P1=P2;当RL<R2时,P1>P2。
当R1>R2时,P1<P2;当R1=R2时,P1=P2;当R1<R2时,P1>P2。
错误在于认为电路改变时其路端电压保持不变,U1=U2,应该分析当电键K接不同位置时,电路的结构不同,电路结构改变但ε,r不变。
【正确解答】
当电键K接不同位置时,电路的结构不同。
(l)当R1<R2时,若r2=R1R2 P1-P2=0所以P1=P2;若r2<R1R2 P1-P2<0所以P1<P2;若r2>RLR2P1-P2>0所以P1>P2
(2)当R1>R2时,若r2=R1R2 P1-P2=0,所以P1=P2;若r2<R1RP1-P2>0所以P1>P2;若r2>R1R2 P1-P2<0所以P1<P2
【小结】
解决电路问题先审题,审题应对照前面我们介绍的方法‘读审-----想象-----建模----选规(律)----定(思)路----列式-----运算(抽取数学模型)----验讨。严格训练,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其中“想象---建模----选规”即为建立物理情景。有的同学头脑中出现许多公式,他从中选择合适的公式,有的同学则从头脑中搜寻以前做过的题目,看有没有与本题相似的题目,如果有相似的题目,就把那道题的解题方法照搬过来。这些方法不一定错,但是一旦问题比较复杂,或者题目叙述的是一个陌生的物理情境,这些方法就不好用了。以致出现一些不能细致做题的不好现象,所以,规范化的解题步骤是克服物理课程‘一听就会,一做就错‘的必不可少的一种方法。再比如下面一题:
如图下图所示电路中,r是电源的内阻,R1和R2是外电路中的电阻,如果用Pr,P1和P2分别表示电阻r,R1,R2上所消耗的功率,当R1=R2= r时,Pr∶P1∶P2等于 [
]
A、1∶l∶1
B、2∶1∶1
C、1∶4∶4
D、4∶l∶1
【错解分析】错解: 因为R1=R2=r,r与R1,R2并联,它们电压相同,认为电源的两端就是外电路的两端,所以内外电阻是并联关系,即认为r与R1,R2并联,Ur=U1-U2,这一看法是错误的,Ur不等于U1,Ur =ε-U1。
【正确解答】
在上图电路中,内电阻上通过的电流与外电路的总电流相同,内电阻与外电阻是串联关系,(不能认为内电阻与外电阻并联)但R1与R2是并联的,因R1=R2,则I1=I2=I,Ir=I1+I2=2I。
Pr∶P1∶P2= Ir2r∶I12R1∶I22R2∶= 4∶1∶1。,所以是正确的。
【小结】
单凭直觉就对电路的串并联关系下结论,太粗心草率了。我们做这道题的方法仍按‘读审-----想象-----建模----选规(律)----定(思)路----列式-----运算(抽取数学模型)----验讨’这个过程入手进入解题过程,等熟练以后,我们可以该简则简,所以解这个题的关键还是要通过电流的分合,或电势的高低变化来做电路分析。
课后建议同学们找几个综合物理题,按上面的步骤一一试做一下,说不定以前不会做或觉得非常吃力的题目会变得思路清淅而顺利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