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如何设计教学预案
如何设计教学预案
教学预案又叫做教学设计,广义的教学设计主要是指依据教学理论、学习理论和传播理论,运用系统科学的方法,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媒体、教学策略、教学评价等教学要素和教学环节进行分析、计划并作出具体安排的过程。狭义的教学设计就是指教案,设计教学预案就是指备课。
众所周知,“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一个教师可以被看做是一种行为工程师。对教师来说,同工程师桥梁相当的就是学生;同工程师的蓝图相当的就是教学预案。”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实施,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理念,教师在撰写教学预案、上课以及对学生的评价方式上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传统教学中所存在的一些形式,代之以全新的方式方法。教学预案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根据教学原则和教学科学化的要求,对教学活动制订的实施方案。
如何设计好教学预案呢?本人认为,一份好的教学预案,应包含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主旨明确的课题即教学内容,二是简明扼要的学情分析,三是明确集中的教学目标,四是教学重点、教学难点,五是教学资源准备,六是有效的教学方法,七是条理清晰的教学过程,八是适度的作业设计,九是接近完美的板书设计,十是有价值的教学反思。
一、教学内容:应写明教材版本、册数、页数、主要内容、练习内容以及拟定的课题。
二、学情分析:主要包括教材简析、学生分析、教学设想以及预设达成的目标等内容。如《百分数的意义和写法》教学预案中学情分析我是这样写的:百分数在日常生活中运用非常广泛,它源于分数,又有别于一般的分数。在教学百分数意义时,要从实例出发,创设情境,让学生经历百分数的产生过程,感受到百分数能够帮助人们解决分数不能很好解决的问题,从而感受到百分数的价值,深刻领会百分数的意义,特别是认识到百分数为何又叫“百分比”和“百分率”,百分数与分数的联系和区别。在学习过程中,适当改进教材内容,让学生收集贴近实际的、生动的百分数材料,力求让学生经历生动的、富有现实意义的学习过程,力求使数学知识生活化,生活知识数学化,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和收集、统计、分析、处理信息的意识和能力。
三、教学目标:《标准》中,小学数学课程的总体目标可以概括为四个方面:一是要学习数学知识,包括数学事实与数学活动经验;二是会用数学进行思考与解决问题;三是体会数学的价值;四是能创新发展。新课程标准又将教学目标分成三个维度: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个维度的目标要求我们在确定每一节课的教学目标时,要始终考虑到这三大方面的要求。
知识与技能:知识是指人类生存不可缺少的核心知识和学科基本知识;技能是指获取、收集、处理、运用信息的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这一点老师们都能写好。
过程与方法:传统的数学教学,比较重视结论,自从前苏联教育家斯托利亚尔提出“数学教学不应是数学结论的教学,而应是数学过程的教学”,对数学教学做出了“教结果,更要教过程”的过程热潮,课标顺应历史潮流和数学学习规律,将“过程”与“方法”连接起来,作为三大目标之一。目标中一般用“经历……的过程”来表述,如“经历从日常生活中抽象出数的过程”、“经历探索物体与图形的形状、大小、运动和位臵关系的过程”、“经历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的过程”等。方法是能力的核心体现,一个学生有没有数学能力,很重要的方面是看他有没有方法;一个学生的能力强不强,很重要的方面是看他的方法的优劣。因此要把隐含在字里行间的数学方法作为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情感态度不仅指学习兴趣、学习责任,更重要的是乐观的生活态度、求实的科学态度、宽容的人生态度。价值观不仅强调个人的价值,更强调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不仅强调科学的价值,更强调科学价值和人文价值的统一;不仅强调人类价值,更强调人类价值和自然价值的统一。从而使学生内心确立起对真善美的价值追求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这一点往往会被老师们忽视或者不知道怎么写,其实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学习兴趣、学习习惯、意志、自信心以及思想品德的渗透教育等都可以归属到这一目标中。
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是指教学内容中最基本和最主要的部分,通常集中在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教学难点是指教学内容中学生比较难理解和掌握的部分,有时和教学重点一致,有时不一样,而且不是每节课都有教学难点。由于教学难点一般是学生学习中感到阻力比较大的内容,因此可以从学生的角度考虑和确定。
五、教学资源准备:一般包括教师、学生两个方面。教师的一般有小黑板、口算卡片、文献资料、挂图、模型、实验仪器、投影片、课件等,学生的一般有围绕学习内容收集的信息、动手操作的工具、材料等等。
六、教学方法:教有常法,教无定法,妙在得法,教学方法的本质实际上取决于学生的学习活动(学)和教师相应的活动(教),选择教法应处理好三个关系,即:(1)多样性和综合性;(2)灵活性和调控性;(3)积极性和整体性。选择教法应考虑(1)如何提出问题,创造情境,激起疑问,引起动机,启发思考,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2)如何利用直观教具,搞好演示实验,为学生感知新教材创造条件;(3)如何利用学生已掌握的知识,启发学生经过思考,推导出新的结论,获得新的知识;(4)如何通过剖析、解释、类比、辨异等方法,使学生突破难点,解决疑点;(5)如何通盘设计好整个教学活动过程,遵循教材内容的逻辑系统和学生认识事物的序列,安排好整个教学活动过程,使学生循序渐进地掌握知识技能,发展智能,形成正确的思想观点。
学习方法有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
七、教学过程: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课型,教学过程也不尽相同。新授课一般有导入、自主建构、练习巩固、总结评价、解决问题等环节组成。下面就教学过程提一些自己的看法。:
(一)关于教材:
我认为,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可以在以下方面得到体现:当教材中呈现的问题情景与当地学生生活实际相差较远时,教师可以将其换成学生熟悉的事物;当教材提供的学习内容、数据信息等与本班学生实际状况有差距时,教师可以做适当调整;当教材安排的课时对本班学生来说过快或过慢时,教师可以结合本班实际调整自己的教学进度。
(二)、关于导入:
所谓万事开头难,开好了头就等于成功了一半。教学导课就好比小提琴上弦、唱歌定调,第一个音定准了,就为整个演奏或歌唱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具体来说要求注意如下几点:
1、导课要有针对性,具有针对性的导课才能满足学生的听课需要。导课应当针对的教学实际有两方面:①要针对教学内容。②要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状态、知识能力基础、爱好兴趣的差异程度。比如小学低年级最好多从讲点故事、寓言,做点游戏入手。中高年级多从联想类比,启发谈话,设臵疑难入手等等。
2、导课要有启发性,富有启发性的导课可以发展学 生的思维能力。我们都有体会,当学生求知的欲望调动起来后,那么这种带有感情的脑力劳动不但不易疲劳,而且反应敏捷,所以教师在上课开始时就要运用启发性教学来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启发性的导课设计应注意给学生一个适当的想象余地,让学生能够由此想到彼,由因想到果,由表想到里,由个别想到一般,收到启发思维的教学效果。
3、导课要有新颖性,具有新颖性的导课能够吸引学 生的注意指向。新颖性导课往往能出奇制胜,但切忌为导课而导课。
4、导课要有趣味性,具有趣味性的导课可以激发学生 学习的兴趣。趣味趣味,既要有情趣,又要有意味才好。学生笑过之后,要引起进一步的深思。
5、导课要有简洁性,具有简洁性的导课能够节约学生 的听课时间。莎士比亚说:简洁是智慧的灵魂,课堂教学的导课要精心设计,力争用最少的话语、最短的时间,迅速而巧妙地缩短师生间的距离以及学生与教材间距离。
基本形式与方法有。
(1)、温故导课;(2)、解题导课;(3)、激情导课;(4)设疑导课;(5)故事导课;(6)、创境导课;(7)、演练导课;(8)幽默导课;等等。
关于新课的导入,我举几个听过的课的例子给家听听:
1、创设真实的生活情境。
在教学“比的意义”一课时,是这样创设情境的: 师:老师先问同学们一个问题,你们班是男生多还是女生多?男生有多少人?女生有多少人?(学生回答时教师板书男女生人数。)
师:男多女少这种现象从全国来看也非常明显。教师在大屏幕上显示几个网页,在网页中突出以下数据:
1、海南省新生儿男女比例为135:100。
2、我国于2000年进行的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显示:在新生的婴儿中,男女人数的比为119.2:100。
师:刚才我们提到的135:100和119.2:100都是比,关于比你们想知道些什么?
(学生自由回答)
师:比表示的是两个数之间的一种关系,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比的意义。(板书课题:比的意义)真实的数据,一下子吸引了学生,新的表示形式,激发了学生进一步探究的欲望。
2、创设有趣的故事情境。
例如,一位教师在教学“最小公倍数”时是这样创设教学情境的:
师:从前,在美丽的太湖边上有一个小渔村,村里住着一老一少两个渔夫。有一年,他们从4月1日起开始打鱼,并且每个人都给自己订了一条规矩。老渔夫说:“我连续打3天要休息一天。”年轻的渔夫说:我连续打5天要休息一天。”有一位路远的朋友向趁他们一起休息的日子去看他们,同时想享受一次新鲜美味的“太湖鱼宴”。可他不知道选哪个日子去才能同时碰到他俩,同学们,你们会帮他们选一选吗?(屏幕上打出两个渔夫的对话和一张四月份的日历)
有趣的故事情境,富有挑战性的问题,一下子把学生的情绪调动起来。孩子们迫不及待地想找到问题的答案。
3、创设有思考价值的问题情境
一位教师在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一课时,是这样教学的:
师:数学课,就要和数打交道。在1—9这9个数中,你最喜欢哪两个数?
生1:我最喜欢8和9。生2:我最喜欢5和8。生3:我最喜欢6和9。生4:我最喜欢8和9。
师:这位同学最喜欢5和8,那我们就从5和8入手开始我们今天的学习。
(教师板书:5 8)
师;如果老师在5和8中间加上一个除号(教师板书:÷)就成了一个除法算式。不计算,谁能很快说出一个除法算式,使这个算式的商与5÷8的商相等。
生:10÷16、15÷24……(教师随便选取两个板书在黑板上)
师:你们是根据什么想到这些算式的? 生:我是根据“商不变的规律”想到的。师:你具体说一说“商不变的规律”的内容。生:在除法里,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或者缩小相同的倍数,商不变。
师:根据分数和除法的关系,这三个算式还可以写成分数形式。谁来说一说应该怎样写?
生:5÷8=5/8 10÷16=10/16 15÷24=15/24(教师板书三个分数)
师:根据这三个算式的关系,你们说一说这三个分数之间有什么关系?
生:这三个分数大小相等。(教师在三个分数中间添上加号)
师:换句话说,也就是分数的大小不变。
师:分数和除法之间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在除法中有商不变的规律,看到这个等式,你们能联想到什么?
生:我联想到分数中会不会也有一个分数大小不变的规律?
师:你们大胆猜想一下,在分数中这个规律会是怎样的?把你们组的猜想写在课前老师发给你们的卡片上。
生:(在小组内交流,并把本组的猜想写出来。)教师用展台展示每个小组学生的猜想。
像上面这样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对小学生很具有吸引力,他们都愿意通过自己的探索、尝试、合作交流,想办法找到问题的答案。
又如,上海的潘小明老师在教学“质数、合数”一课时,一上课便提出这样的问题:“用若干个小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当小正方形的个数为多少时,只能拼成一个长方形?”问题提出后,学生们积极思考,有的借助小正方形进行拼摆;有的用笔在纸上画;也有的学生发挥空间想象,在纸上写着长方形的长和宽;还有的不由自主地和周围的同学交流起来……这样的教学设计,将质数固有的特性巧妙地隐含于学生所要探究的问题中,极大地调动了学生自主获取知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关于问题设计:
1、提问设计要突出“六性”
(1)具体性;(2)明确性;(3)和谐性;(4)适度性(5)启发性;(6)趣味性。
2、提问要注意避免三种倾向:
(1)所问的问题过于简单,一问一答没有思考性。“是不是?”、“对不对?”这种口头禅的设问要克服掉。
(2)前面知识学生已经很熟悉,所要问的结论已经很明朗,学生可以毫不费劲地回答出来的问题。
(3)提问的问题表述不清楚,学生不知如何回答,或提问的问题太大,大部分学生无法回答。
(四)关于语言
课堂语言有两种:第一语言,由语言和声音构成(听觉语言);备课时就要构思好教学语言,要使自己的语言有感染力和吸引力,要有意识地克服口头禅,要多考虑一些鼓励性的语言。
第二语言,流动着的行体动作(视觉语言)。体态语言有组织教学、谐和关系、突出重点、强化感情、加强直观、美化朗读、激发兴趣等作用。
(五)关于小组合作学习:
1、小组的构成。必须要有一个结构合理的学习小组,(一般4-6人)组成,既要注意小组成员能力的搭配,又要注意使组员愉悦地接受这一小集体,并积极参与其中。
2、小组成员的分工合作。必须要有一个良好的合作机制,组员分工明确,如:组长、记录员、维持活动者及报告结论者。每个组员分工合作,才能让思维活跃的学生得到充分发挥,中等水平的学生得到锻炼,学困生得到切实的帮助和提高。组员在小组中的身份就注意调整、变换,让每个组员从不同的角色中获得不同的体验。
3、讨论时间的调控。小组讨论必须要有充裕的时间作保证,否则,讨论就会流于形式,教师就根据讨论的需要,作好安排,让每一分钟都不浪费。
4、教师在小组讨论时的位臵。教师要参与小组讨论,首先是巡视、倾听,然后有目的、有重点地参与到需要帮扶的小组中去,以便在随后的小组汇报中有针对地进行指导点拨。
5、对“学困生“的帮扶。有时,小组的讨论和学习可以仅仅为了帮助学困生,比如:一个新的知识学习后,学困生往往还是不能正确的理解或运用,这时,小组中的一部分成员可以再次将自己的理解讲给学困生听,或促使学困生将自己的理解说出来,以便得到及时的帮助,在这个过程中集体的力量得到充分的体现。
6、对小组学习效果的评价。对小组学习效果的评价主要通过小组学习汇报衡量,既要注意对学习讨论过程的评价,又要注意对结果的评价。同时,应培养起组与组之间的竞争意识。比如:小组讨论评比表等,从而激励他们参与讨论的积极性。
7、开展讨论的时机:
(1)、在学生疑惑时讨论。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疑难怎么办?我认为,此时教师千万不能把答案直接告诉学生。应让学生各自说出自己的想法和疑惑,相互启发,共同去寻找问题的答案,这样不仅能使学生正确理解问题,而且能使学生尝到学习的乐趣。比如:在讲比例的知识时,有一个学生问:“圆的面积和半径成正比吗?”这时引导学生根据判断两个量是否成正比例的条件进行讨论,在讨论中,大家明确了认识。
(2)、在概念模糊时讨论。比如:“质数、互质数的概念”,学生容易出现理解上的偏差,这时出示几组数(8和9,5和7、7和9)让学生讨论、分辩几组数各自的特征以及几组数是不是互质关系,由此建立起质数、互质数的概念,使学生的观察、抽象思维能力;抽象、归纳能力都得到了训练。特别重要的是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获得的知识能促进学好数学的自信心的建立。
(3)、在揭示特征或规律时讨论。比如:在教学能被2、5整除的数的特征这一内容时,首先出示了一道题目:把8、5、15、30……分成两组,使两组数分别能被2、5整除。然后组织学生分小组学习,在讨论中研究、概括能被2、5整除的数的特征,完成填空题:()能被2整除;()能被5整除。这样的分组讨论教学,不但使学生通过观察、议论、看书、抽象、归纳出了特征。也就是自主探究找出了规律。而且这样的教学方法取得的教学效果是全面的多角度的。在探究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要求学生自主学习书上介绍的方法,再分组讨论交流,加深认识。
(4)、在解答开放性题目时组织讨论。开放性题目是求异思维的一种具体表现,采用讨论形式,对不同的解题方法交流并及时反馈,可拓展思路,比如:根据下面的条件补充问题:“六
(一)班有男生25人,女生18人,”根据这两个条件学生通过讨论,补充出了近十个目前大多学生都能立即解决或跳一跳能解决的问题,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得到了发展。
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组织“小组讨论”,将个人之间的竞争转化为小组之间的竞争,有助于培养学生合作的精神和竞争意识;有助于因材施教,可以弥补一个教师难以面向有差异的众多学生的不足,从而真正实现使每一个学生得到发展的目标。
小组讨论不能流于形式,不能为了讨论而讨论,一节课讨论的次数不能过多。
(六)关于总结: 充分发挥总结的作用,要尽量引导学生总结,注意将本节课的知识纳入学法之中。如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我们是怎样获得这些知识的?
八、作业设计:
作业的数量要适度,确保中等以上学生能在课堂上完成;作业的选择可以是课本上的习题,也可以根据本班实际选编一些题目代替课本上的习题。只要能达到巩固知识、形成技能、提升能力即可,象六年级课本上的习题比较多,不一定每题都做。
九、板书设计:
板书是课堂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板书存在的价值就在辅助性的完成课堂教学任务,它必须根据教学目标,运用直观性原则,精心构思,高度概括教学内容,揭示教材的重点和难点。板书设计还具有规范书写的示范功能。板书设计的要求是:重点突出,目的明确;逻辑严谨,展示思路;要言不烦,以少总多;布局合理,整齐有序;形式多样,变化有趣;书写规范,美观醒目;出示适时,大小适度。板书设计的类型多种多样。按内容分,有纲要式、情节式、形象式……按形式分,有并列式、从属式、演绎式、归纳式、对比式、对称式、照应式……按出现的方式分,有投影式和书写式,单色式和多色式,渐成式和一次式……
十、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要以课堂教学为本,内容要真实,文风要朴实,一般可以写以下几个方面:
1、记成功之举
将教学过程中达到预先设计目的、引起教学共振效应的做法;课堂教学中临时应变得当的措施;层次清楚、条理分明的板书;某些教学思想方法的渗透与应用的过程;教育学、心理学中一些基本原理使用的感触;教学方法上的改革与创新等等,详细得当地记录下来,供以后教学时参考使用,并可在此基础上不断地改进、完善、推陈出新。
2、记“败笔”之处
即使是成功的课堂教学也难免有疏漏失误之处,对它们进行回顾、梳理,并对其作深刻的反思、探究和剖析,使之成为以后再教时应吸取的教训。
3、记教学机智
课堂教学中,随着教学内容的展开,师生的思维发展及情感交流的融洽,往往会因为一些偶发事件而产生瞬间灵感,这些“智慧的火花”常常是不由自主、突然而至,若不及时利用课后反思去捕捉,便会因时过境迁而烟消云散,令人遗憾不已。
4、记学生见解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他们总会有“创新的火花”在闪烁,教师应当充分肯定学生在课堂上提出的一些独到的见解,这样不仅使学生的好方法、好思路得以推广,而且对他们也是一种赞赏和激励。同时,这些难能可贵的见解也是对课堂教学的补充与完善,可拓宽教师的教学思路,提高教学水平。因此,将其记录下来,可以作为以后丰富教学的材料养分。
5、记再教设计
一节课下来,静心沉思,摸索出了哪些教学规律;教法上有哪些创新;知识点上有什么发现;组织教学方面有何新招;解题的诸多误区有无突破;启迪是否得当;训练是否到位等等。及时记下这些得失,并进行必要的归类与取舍,考虑一下再教这部分内容时应该如何做,写出“再教设计”,这样可以做到扬长避短、精益求精,把自己的教学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境界和高度。总之,写课后反思,贵在及时,贵在坚持,贵在执着地追求。一有所得,及时记下,有话则长,无话则短,以记促思,以思促教,长期积累,必有“聚沙成塔”的收获。
第二篇:教学设计预案
教学设计预案
一段时间的学习已在默默提升中走过,在《作业一》中,如何根据现行教材,结合地区实际有效整合教学资源,开发体现地域特色的《校本教材》这个问题,我通过《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修订理念及方案介绍、《中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解读、《初中美术“造型?表现”内容解读与教学策略》、《初中美术“综合?探索”内容解读与教学策略》、《教师职业道德的自我修养》、《教师职业道德解读与实践导行》等课程的学习,感觉有了很大提高。
对于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借鉴国培中优秀教师典型案例和专家的精彩点评,结合本人的实际教学体会,经过认真的思考,现在有了初步的解决方案。结合南疆实际情况和本人特长,在动手和动脑的有效结合方面,我选择制定《版画校本课程》。具体预案情况如下:
一、背景: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版画教学在中小学美术教育中的重要地位日益凸现,成为美术课程的重要内容。在亲身的版画实践中,还能够不断地提高审美能力和表现能力。我们在贯彻落实美术新课程标准的基础上,结合大纲教学要求,利用我校的教学硬件和师资条件,我们提出在美术课堂和课外兴趣活动中推广版画教学的美术教学思路。将全套美术教材中版画课程内容整合,融入实践。
版画的概括洗练、单纯明快的效果最能表现出青少年天真烂漫的性格,并以其媒介材料的多样、制作手段的丰富而特别适合于天生具有游戏本能的青少年。而从生理现象上来分析,版画教学在创造力的提高、动手能力的培养、以及养成学生良好的工作习惯方面都有着重要的作用。版画的设计和制作是对学生心智教育、动手实践的训练,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提高有一定的帮助。
另外,版画在用作课外美术课程开发的载体在教学中具有很大优势,归纳如下:
1、制作简单,在技艺和设备条件的要求不高。
2、适应性广,作品能呈现出各自的个性和艺术特色。
3、趣味性强。材料使用的特殊性和活动过程的特殊性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能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制作的技巧,创作自己较满意的作品,体会学习的快乐。
4、安全、经济。材料容易购置,制作安全,有效保护学生的身心健康等。
二、本课题研究的目标和任务
1、总体目标::以“人的发展”为核心,发展学生个性特长,提高学生审美能力的同时培养实践、创新等综合能力,陶冶情操。
2、分层目标:
(1)引导学生循序渐进地学习版画的基本知识和工具材料的使用方法,并能创作出一批满意的作品,从而感知自然事物和美术作品的形式美、内容美,发展学生观察、想象、创新思维能力。
(2)在版画教学中,探索加强与其它学科整合的有效方式,促进学生全面身心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高。
(3)在版画创作过程中,初步培养学生的计划性,坚持性,养成耐心细致有序的学习习惯,增强自信心,获得不同层次的成功感。学习合作与交往,促进人格完善。
三、主要内容 根据美术大纲的要求和青少年的年龄生理心理特点,以及我校的实际情况,我们的教学遵循循序渐进,由深入浅的原则,设置了以下几个教程。
1、基础教程,是学习版画的一些基本技能和色彩知识的课题,并尝试不同的材料、工具,体验造型活动的乐趣。
2、单一教程,学生所表现的内容是单个物体。其中应引导学生在充分观察的基础上,用自己的方式应用不同的工具、材料、通过形、色、肌理等美术语言来表现,学会寻求变化和发展。
3、组合教程,是把单个物体组合在一起,使画面更加生动丰富。组合课题主要是帮助学生解决构图大小,疏密,高低,前后关系以及理解对比协调,对称均衡等美学法则。
4、想象教程,想象课题是青少年绘画的较高层次,是学生通过某一主题经自己的想象进行自我个性化创作。启发学生从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水平出发,选择自己所熟悉的内容,身边的事物,用自己独特的视角去感悟、去表现,充分展现个人对世界和生活的感受。教程有“造型·表现”内容、有“欣赏·评述”内容、也有“综合·探究”等实践内容。以吹塑版画、纸版画、KD版画、木刻版画等创作形式融入本土文化资源的古建筑、古民居、戏曲、饮食、传说故事、宗教、礼仪、历史名人等,最终以单色、粉印、水印、黑白及套色版画等作品成果给以展现。
四、研究方法
1、调查法。调查学生的喜好、地方的特色、民间美术等。
2、文献研究法。我们理解的“文献研究”不是找几本书看看而已,根本的一点是要通过查阅文献,对研究所涉及的重要概念和命题进行辨析,以便提供必要的研究指向和问题框架。
3、作品分析法。作品分析法是青少年美术研究常用的方法,属客观性研究方法。这一研究方法的应用前提是对于青少年美术作品本质的界定。我们偏于认为,青少年美术本质上乃是语言。
4、案例研究法。我们研究的是课程案例,不仅仅是教学案例。我们研究的是课程开发的程序与结构而不仅仅是教学操作。或可以说,我们将教学操作理解为课程开发的最后一个环节,理解为发生在课堂教学情境中的、具体的课程事件。
5、比较法。通过对校本课程实施前后学生各方面的变化比较,了解教育的效果。
6、经验总结法。根据教学经验,对版画校本课程教材内容进行总结、汇编、按研究内容写出阶段性总结付诸实施等。
五、研究的措施
校本课程开发是一个民主开放的课程决策过程。我校在版画校本课程的开发和探索中主要做法如下:
1、成立课题组,组织、管理好研究队伍,制定好研究实验方案,并对方案的实施进行调控,及时总结研究成果,确保课题研究有序、有效地开展。
2、培养一支赋有课程开发意识的教师队伍。
课题组根据本校学生的艺术特点与基础制定了开发方案,让美术教师亲身参与版画校本课程开发活动,提高教师的课程意识与课程开发能力,培养了一支专业扎实的课程开发队伍,使版画校本课程在学校真正扎下根来。
3、拓宽课程资源开发途径。
版画校本课程的开发,需要校内外合作探究,学校、教师、家长、学生共同参与,因此,我校同步拓宽学校、家庭、两条校本课程资源的途径,把校内资源开发与校外资源开发利用相结合,拓宽了课程资源开发途径。
4、开展教学研讨,互相培训学习。
为了将版画课程落到实处,我校针对教学中出现的问题,一边教学一边研讨,进行即席指导,现场培训,引导教师参与讨论,整个课堂变成学习与交流的场所,在互动交流中,献计献策,解决课程开发中出现的问题,从而促进校本课程的开发。
另外,美术教学可以结合本校实际,实现学科综合。例如版画教学与书香校园建设相结合,版画教学可以纳入校园文化建设的大环境之中,版画教学也可以与传统文化相结合等等。
第三篇:教学设计预案
如何提高学生感悟能力
长治市城区一中 程志苗
经过学习,我有了一定的收获。
对提高学生的感悟能力这一问题,有了一定的体会。首先,应该引导学生学会思考。在实际工作中,经常会发现这样的现象:一个学生能说会道,善解人意,勤快热情,送取东西、待人接物都很讨人欣赏。但一说到学习就发愁。成绩也总是平平。这样的学生很是聪明伶俐,但就是不开学习的“窍”。究其原因,不是脑子的问题,而是不会思考。面对一篇文章,他们度过以后不知所云,是因为他们根本就没有去思考,也不知道该怎样去思考,所以对文章所表达的内容、所蕴含的感情职能是一知半解。对于这样的学生,再读多少文章都不可能在感悟上有明显的提升。所以,很多家长也常常对我讲:“老师,孩子是在没有少读课外书呀!你推荐的好书,我都给他买了,他也都读了,就是一道考试,阅读题仍然做不好。一到写作文就发愁。你说到底是咋回事呀?”本次学习更加启发我去认真思考这一问题。我认为,根本原因是学生没有学会去思考。面对一篇文章或一本读物,他们只是看过了,了解了其中的情节而已,至于其中的劲舞描写有什么用意,人物的性格特点怎样,作者要表达什么样的思想见解,抒发什么样的情感,学生
没有去想,也不知带该怎样去想。这一现象并不只是个别老师在工作中遇到过,其实注明的教育家苏霍姆林基遇到过类似类似的情况。在本次学习中,我结合所学内容,翻阅了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艺一书,我深刻体会到教会学生思考,是提高学生感悟能力首要的一环。如果一个学生不会思考,他在学习过程中就会遭到种种困难,在学习这条道路上就会永远没有快乐可言。那么,到底应该怎样去引导学生思考呢?本次学习使我认识到,要让学生学会把文章与生活联系起来,让生活做文章与学习之间的桥梁。《红楼梦》照片没那个有这样一副对联:“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一切文章都是来源于生活,或又高于生活的,都有生活中真实的情境、情感和思考。引导学生勤于观察生活、思考生活,把生活中情境、情感、愿望、思索与文章联系起来,去体会文中人物的心情和心理。经常提醒学生自己在什么样的心理状态下,会感觉阳光特别明媚?什么心态下又会感觉太阳非常刺眼?春天或秋天同样的春风或秋风,什么样的情况下你感到舒坦?什么样的情况下你又感到心烦?引导学生学会换位思考,把自己放到文章中去,沉浸在文章中,联系生活实际去体味文中人物的内心世界,就容易理解文本的思想情感,就可以体察作者对社会人生的思考。
其次,引导学生学会阅读。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初中学生的省里和心理决定了他们的好奇心强、喜欢新奇等特点。所以,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在阅读时有强烈的猎奇心理,满足于了解文本的
故事情节,急于关心的不是作者的思考,而是书中人物的命运和故事结果。至于说作者的巧妙构思、新颖的结构、创新的思维、精妙的语言、高潮的写作技能就极少关注,更谈不到去思考、研究、学以致用。往往是一篇文章或一本书读完后,津津乐道于其中人物的可憎可恶,故事的或惊或奇。我们认为最重要的东西,他们根本就想都没想。鉴于这一实际情况,在语文教学中,还要精心引导学生学会阅读。那么,怎样引导阅读才能有利于学生提高感悟能力呢?结合我在实际工作中的感悟和本阶段的学习,我认为应该引导学生掌握一定的阅读程序:无论是一本书或是一篇文章,先读《序言》,或简介(当然有的文章就没有),先答大体了解,然后把文章从头到尾阅览一遍后,不要就以为已经完事了。这时应该静下心来把文本中所写的内容梳理一遍。短的文章一般不用动笔,在脑子里思考条理就行。长的文章还需要动笔整理。梳理什么呢?第一步,梳理文章的内容。写了什么人,什么事,时间,地点,起因,经过和结果。如果是众多人物,还要搞清他们之间彼此的关系和发生的事情的来龙去脉,不同人物的性格特点和命运结局。第二步,梳理文章的整体构成、作者的构思、部分之间的关系、首尾的特点。第三步,梳理文章的思想主题:能够点名主题的语句在哪里?以什么样的方式出现的(有时主题很含蓄),有没有难以理解的语句,这些语句对理解主题有无大碍。第四步梳理语言特点。思考文本的语言是朴实平淡中蕴含深刻道理型的,还是生动形象直接彰显主题型的?还
是激情飞扬附有感染力的......作者为了增强语言的表现力是否运用了修辞方法,是否运用得恰到好处?第五步,是否了解作者的背景和文章产生的背景就更好了,更有利于深悟文本的思想内涵。最后,一定要纵观文本的题目,联系刚才的梳理,立即额题目大含义。我们常对学生说,主题是文章的灵魂,题目是文章的眼睛,而眼睛是心灵的窗口。那么透过题目就能看到文章的主题了。所以,能否在梳理的基础上联系文章的题目做进一步的思考是整体把握文章主体的关键。其实,只要有前面五步的认真梳理,联系题目思考主旨时,自然而然的就会有所感悟,因为已经有了思考的基础,就不至于离开文本,凭空乱想;更不至于读过文体却不知所云。也学有的同学会说,这也太复杂了。其实细细想来并不难操作,也不繁复。我们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有意引导学生几次,他们就能自己去操作,然后坚持下去,让学生形成这样条理踏实的阅读习惯,最后上升为阅读能力。也许有的同仁会说,我们要求学生课内课外那么大的阅读量,都要这样去练,是完不成课标要求的。其实,不必要求学生读什么文体都如此,我所指的是精读的文本。不同的文章要引导学生用不同的程序,一些不必精读的文本是不需要如此细致的,可以略读、浏览的文本只要能抓住主要信息就可以了。比如杂志刊物、报纸、流行读本只要浏览一下,扩大一下视野就完全可以了。对于课本中的范文,经典作品我认为是必须要按照一定程序引导学生掌握一定的阅读方法,来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最终达到提
升学生感悟能力的目的。
最后引导学生写日记。写日记或随笔也是提升学生感悟能力的一个有效途径。只思考不写会逐渐使得思维浮躁,因为很多感悟只在落实到写这一环节时才能做进一步的思考,才会有更高更深的感悟;而且是把实际生活和内心世界联系起来的桥梁,最有利于引导学生去观察生活和思考生活。“语文就是生活,生活就是语文”是我经常讲给学生的一句话。生活是语文的源,语文是生活的流,活生生的生活对学生最有说服力,也最能大洞他们的心。让学生养成写日记的习惯,就是让学生养成观察生活、思考生活、在生活中感悟的习惯。
如果在教学中能做好以上三点,我认为对提高学生的感悟能力一定会有帮助的。
第四篇:教学设计预案
教学设计预案
具备自我控制能力是人的智力发展成熟的标志,它是个人解决问题、相互交往、适应社会的必要条件,是个体自我发展、自我实现、自我完善的保证。特别是在人类社会向知识经济发展的信息时代,自学能力、知识的自我更新能力、创新能力、自我控制和自我约束能力等已成为人所必备的素质,因此,自我监控能力是人的发展中最核心的任务之一。
如何提高学生的自控能力呢?我从下述几个方面做工作:
一、保证学生的自主活动
实践活动是关键。只有通过实践得出真理,但学生主动参与自然重要,也只有在实践活动中和通过实践活动获得发展。
就当前的教学实际来说,多数人只注重教,而忽视对活动过程进行反思、对语言表述和解题方法的优化以及对问题进行推广的意义,许多教师没有真正意识到。事实上,一个人对解决问题的体验是有时效性的,如果不及时进行总结,这种体验就会消退,失去了宝贵的思想方法的训练机会。学会了对自己的思维活动进行反思和有效的自我调节,是思维成熟的标志,因而活动过程的自我意识就越显得重要——活动的自由度越大,对活动过程的监控和调节就越重要。
在设计教学情境、安排教学过程中,努力反映知识的创造产生过程。教师设计出适当的教学情景,让学生在这样的情景中自己去猜想、发现真理。在教学中采取组织学生讨论的办法,调动起他们的经验、意向和创造力,然后从逻辑上把它们整理成系统,这不但使学生真正理解学习材料,也会使他们的自我监控能力获得较快的发展。
二、使学生经历知识活动的真实过程
我们认为,教材仅仅提供了知识的一种逻辑体系,在知识的认识过程中,不仅仅涉及分析、综合、抽象和演绎的逻辑思维过程,归纳、类比、联想、化归、审美等形象思维活动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且还涉及到学生的情感、兴趣等精神过程。
因此,为了培养学生的学科自我监控能力,教师应该改变教材从概念到概念、从定理到推论、处处强调逻辑演绎的严格性,为学生提供概念、定理的实际背景,设计定理、公式的发现过程,使他们有机会自己决定学习的目的、制定学习方案、独立收集资料、独立发现有效信息、选择解决问题的方法、评价自己的学习过程,领悟知识过程的本质。使学生在对概念形成过程的分析中,在对公式、定理的发现过程的总结讨论中,领悟寻找真理和发现真理的方法和手段,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自我监控能力。
三、在学习过程中加强交流合作
通过交流,可以使思想清晰、思路明确、因果分明、逻辑清楚,更便于检验、修正和完善。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采取一定的措施来培养学生的交流习惯和技能。例如,在具体实施交流之前,要求学生反思今天学到的东西和不明白的地方,这就给学生理清自己的思想,判断自己理解的正确性提供了机会,从而能锻炼学生的自我检验、反馈和矫正的能力。
就自我监控能力发展来说,学生尽力寻找证据所作的证明,比单纯的推演书本上的定理所作的证明,其意义要大得多。通过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争议、讨论,可以带来更进一步的、修改和补充。显然,这是一个发展学生自我监控能力的很好途径。
四、培养学生对学习过程的检验意识和技能
检验是学生自我监控能力的核心。坚持让学生自己独立思考,强调随时对思维过程进行检验和反思,是提高学生自我监控能力的关键措施。培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检验,反思的习惯,提高学生的思维自我评价水平,是提高学习效率、培养能力的行之有效的方法。而如何训练学生的检验技能又是教学情境设置中非常重要的环节。
学生解决问题时,为了提高解题质量和效率,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回顾和整理解题思路,概括解题思想,使解题的过程清晰、思维条理化、精确化和概括化。在反思问题设计时,就应该考虑让学生对具体方法进行再加工,提出提炼学科思想方法任务。引导学生对问题的本质进行重新剖析,在将问题由个别推向一般的过程中使问题逐渐深化,从而使思维的抽象程度不断提高。帮助学生从基本概念、基本知识的角度来剖析作业错误的原因,使学生通过反思而更加深刻的理解基本概念和基本知识。
总之,通过引导学生反思、总结、归纳,让他们寻找思想方法、思维过程的差距,在思维由特殊向一般的过程中,体验学科思想方法对解题的指导作用,来形成自我监控意识,有利于培养学生形成学习的自我监控能力。
第五篇:教学设计预案
教学设计预案 《图形的旋转》
团溪镇中学 黄玲
一、本节教材分析
1、教材内容:
“空间与图形”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平移和旋转是新增加的内容,小学阶段还是第一次引入平移、旋转的内容。其目标在于让学生尽早地了解现实生活中常见的平移和旋现象,经历从现实背景中抽象数学模型的过程,认识数学的价值与应用。平移、旋转内容分两个学段实施。第一学段要求“结合实例,感知平移、旋转现象”,并在具体案例中提出组织学生观察现实生活中的实例。如“方向盘的转动”、“水龙头开关的转动”、“电梯的上下移动”、“钟摆的运动”等。在第二学段,对图形的平移、旋转提出了进一步的要求,“通过观察实例,认识图形的平移与旋转,能在方格纸上将简单图形平移旋转90°。”“欣赏生活中的图案,灵活运用平移、旋转在方格纸上设计图案。”这进一步深化了学生对图形的平移、旋转的认识,以及运用这方面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本课就是在学生学习了第一学段知识的基础上,把简单的平面图形进行简单的旋转,由此达到空间与图形的完美结合。本课教材在编排上力求体现以下特点:(1)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
在生活中,有各种美丽的图案,其中有很多图案是由简单的图形经过平移或旋转得到的。教材所展示的正是简单图形经过旋转形成复杂图案的过程。(2)初步培养学生的空间感:
教材一开始就出示一组图案让学生欣赏,并让学生思考这些图案的特点。然后将这些图案进行分解,并取出其中的一小部分进行旋转,逐步展示简单图形经过旋转后形成复杂图案的过程。要求学在每一次旋转后,都要能说出是什么图形绕着哪一点旋转的,旋转的角度是多少。教学中把旋转的过程在多媒体上演示出来,这样,学生可以清晰地看到图案形成的全过程。
2、教材内容的核心数学思想:
培养学生的空间感,感受图形在生活中的必要性,充分体现出“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数学思想。
3、我的思考:
《课标》指出,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数学教育的价值、目标、内容以及学与教的方式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数学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应重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特别要充分考虑计算器、计算机对数学学习内容和方式的影响,大力开发并向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数学教育与信息技术的整合,成为数学课程与教学改革的引人注目的特点,而且日趋活跃。结合具体数学内容编制各类软件,借助计算机快速、形象与及时反馈信息等特点,配合教师教学,使教师的指导与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到更好的发挥。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结合本节课的知识特点,为了更好的突出旋转的动态特点,我制作了配合教学用的软件,并选择在多媒体计算机教室进行教学,使数学教学与信息技能达到完美的整合。在课件的设计上,为了更好的突出学生自主学习、自已探索数学知识奥秘的特点,在教学探索1、2、3的过程中,我选择每名学生自已上机操作的方式,而不是已往由教师演示,学生看的教学方式;在教学体验1、2的过程中,我制作了学生可以单机操作,并可以任意输入数据并演示的智能课件,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计算机,把图形旋转的过程及旋转的结果,都形象、生动的演示出来,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水到渠成的接受并学习了知识,有效降低了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难度,改进了学生的数学学习方式,增进学生对数学的理解,最终提高数学教学的质量。
二、学生分析
1、学生已有知识基础
学生已掌握一些简单的平面图形的知识,在第一学段已初步感知图形的平移和旋转的特点,但让图形在平面上旋转的立体思维能力不强,因此,在学习过程中,要进一步加强学生的立体思维能力,增强学生的空间感。
2、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和学习该内容的经验
学生绝大多数来源于城市,学生思维活跃,善于动手操作,有初步的计算机常识,能够独立完成上机操作。
3、学生学习该内容可能的困难
在教学的最后,要求学生根据本节课所学的知识,利用图形的旋转设计精美的图案时,可能有的同学设计的图案与自己预想的图案有差别,需要经过反复实验。
4、学生学习的兴趣、学习方式和学法分析
小学四年级的学习,好奇心强,喜欢动手操作、直观感悟能力强。
5、我的思考:
通过对教材和学生的分析,我清醒地认识到,如何让学生认识图形旋转的整个过程,创设什么样的问题情境,运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是我这节课应该关注的焦点。为此,我在教学设计中突出以下三个方面的特点:(1)创设情境,感受旋转形成的图案的美。
数学的表现形式具有抽象性,但数学所反映的内容又是非常现实的。学习数学的过程不只是让学生记住数学事实,还应当让学生形成数学意识,建立数感,了解数学的价值,认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为学生提供具体问题情境,让学生在现实背景下感受和体验数学,探索数学模型应当成为数学教学改革的重点。因此,上课伊始我就结合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为同学们创设了同学们喜爱的生活情境,就是“六一儿童节”带着同学们到游乐场去玩。通过回忆游乐场里的游乐项目,引出本节课要学习的“平移和旋转”的数学问题,这样可以更加有效的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2)动手操作,探索奥秘
小学生好奇心强,动手能力强,基于这个原因,我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自己动手在电脑上点击自己想看的东西,自己输入想输入的数据,通过电脑演示自己观察旋转的结果,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现代性,达到自主学习。(3)开放式教学模式
设计图案的要求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学生要综合运用有关的知识,不仅是数学方面和知识,更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和相关学科的知识。而且这个过程是开放式的,不同的学生可以有不同的设计方案,体现学生学习上和个性品质上差异。学生可以从一个或几个简单有图形出发,将图形通过若干次对称、平移、旋转得到一列的图形,形成一个图案,这对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十分有利。
三、学习目标
1、知识技能:(1)通过多媒体演示和动手操作,了解一个简单的图形经过旋转制作复杂图形的过程,并能设计简单的图案。(2)通过学习,学生能说出图形旋转的变化过程。
2、过程方法:在经历简单的电脑操作、演示、观察结果的过程中,学习图形平移和旋转的数学知识,并能应用于生活实际。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探索、体验、观察、创造、展示等活动,体验成功的愉悦,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4、教学重、难点:图形旋转的过程与结果
5、教具准备: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联系生活,导入新课
二、新授
1、首先我们来一起欣赏一组美丽的图案,(出示图片)谁知道这些图案是怎样形成的?(学生边说教师边演示)欣赏图案,激发兴趣
2、看来,简单的图形,通过旋转就能变成一幅精美的图案,那么旋转到底和什么有关呢?同学们可以大胆的猜一猜。(生猜)同学们猜测的是否正确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进入“探索验证”。
3、师生共同进入探索1:说明图形的旋转与旋转的度数有关。通过探索1,使学生认识“图形的旋转”与度数有关。仔细观察这两幅图,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会不同呢? 让我们来一起验证一下。(演示)
通过验证,说明图形的旋转与什么有关呢?
刚才谁猜对了?其它同学谁和他的想法一样?恭喜你们通过我们的验证,你们都猜对了!那么其它同学的猜测是否正确呢?下面就请同学们自己进入探索2和探索3,进行验证。
4、同学们自己进入探索
2、探索3,自己动手验证猜测。
通过探索2和探索3,使学生认识“图形的旋转”与旋转的方向和点有关。探索2:图形的旋转与旋转的方向有关。
刚才探索1说明图形的旋转与什么有关?(度数)
也就是说只要旋转的度数变,图形就变?是吗?(学生疑惑)
(演示探索2)旋转的度数变没变?图案变了吗?为什么没变?(方向不同)说明什么?(图形的旋转与方向有关)探索3:图形的旋转与旋转的点有关。通过探索3.,你发现什么?说明什么?
5、逐一进行汇报。
6、总结:通过刚才的探索,我们能发现图形的旋转与旋转的点、方向和度数有关。
7、面我们就通过动手操作,亲身体验一下图形的旋转。请同学们进入体验一和体验二。动手操作,新身体验
五、练题设计
通过练习,巩固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让学生当小小设计师 利用本节课学习的知识,动手设计一个精美图案。把知识应用到生活实践习题设计意图: 通过练习,让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有一个复习巩固的过程,并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由其是最后一道拓展练习题,让学生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生活实践中去,有利于发展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六、教学小结: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新课程标准》中新增加的内容,图形变换内容主要包括平移、旋转和对称的认识。这些内容对学生认识丰富多彩的现实世界,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以及对图形美的感受与欣赏都十分重要。这些内容一般都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学生通过运用平移、旋转和对称构成有趣的图案,既有利于学生了解图形的特征以及图形之间的联系,又有利于学生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基于以上原因,我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注重了学生的审美的教育。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就是让学生认识图形平移和旋转的知识,为了更好的体现图形旋转的动态感,我结合本节课教学任务的特点,制作了教学课件,并带着学生在多媒体教室中教学,使每一个学生都能自己动手操作,自己演示图形旋转的结果,形象直观的学习相关的知识,有效降低学习难度,加强学生学习的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