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多元化教学课堂设计教学预案
多元化课堂教学预案设计
龙关中心小学 杨柯
一、教学内容:
河北美术出版社、第十册、页数、主要内容、练习内容以及拟定的课题。
二、学情分析:
五年级学生年龄结构比较正常,男女生比例均衡。但部分学生基础较差,不能按时完成作业,学习态度不够端正。自律性差,上课好动,喜欢说话。进入五年级的学生大多十二、三岁,对简单的美术知识已有一定的积累,多数学生能通过观察美术作品直观地感受到作品中的美感,适时地补充一些创作知识,会使他们感受到美术作品中的奥妙,必然能够迸发出创造的火花,使创造性思维得到发挥,同时享受创作过程中的快乐。
三、教学目标:《
1.了解太行山的主要历史、地理及风土人情。
2.能够根据自己对太行山的了解,创作一件绘画作品。
3.深入感受祖国、家乡的美丽和可爱,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四、教学重难点:
1、了解太行山的主要历史、地理及风土人情。
2、根据自己对太行山的了解,创作一件绘画作品。
五、教学资源准备:
多媒体教室、与本科相关图片、资料和创作素材。
六、教学方法:
为了创设轻松、幽默、充满智慧的课堂,使课真正走进孩子们的情感世界,教师有意识地进行情境教学法、引导发现法,并利用多媒体课件演示等。
学习方法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
七、教学过程:
(一)关于教材:
太行山巍峨雄伟,历史悠久,风光迷人。在这一片神奇的土地上,流传着中国最古老的神话故事,积淀了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祖祖辈辈的太行山人在这块古老的土地上开拓耕耘,繁衍生息,用勤劳和智慧创造了辉煌灿烂的地区文化和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由于太行山地理位置的重要和地形地貌的特点,在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把太行山当做抗日根据地,从此太行山就像一座革命的丰碑矗立在人民的心中。《巍巍太行》属于“造型、表现”学习领域,是一节主题绘画创作课,教材第一页介绍了位于太行山的革命根据地西柏坡的一些情况,上面是西柏坡纪念碑,旁边是位于西柏坡纪念馆前的雕塑《走向胜利——五大书记像》以及毛泽东同志在西柏坡的旧居。这些都是为了更好地说明太行山作为革命老区的辉煌历史。第二页展示了两幅反映太行山区革命精神的油画作品,以及一幅描绘太行山风貌的国画作品,目的是为了当做范例,以提示学生欣赏和感受名家是如何用绘画的形式来表现太行精神和秀丽风光的。最后一页展示了太行风光,有古老的长城、有历史悠久的建筑,还有生活在太行山区的普通人家,下面是学生作品,这些图片可以为学生的创作提供更多的思路。
在本课的学习中,学生不仅要用画笔歌颂太行山,同时也是一次爱国家、爱家乡的爱国主义教育。
(二)、关于导入:
创设有趣的故事情境。
同学们,老师今天要给大家讲一个故事,故事的内容是:太行、王屋两座山,方圆达七百里,高达七八千丈。它们原来位于冀州的南部、黄河北岸。山北面有一位叫愚公的老人,年近九十岁了,向着大山居住。苦于大山的阻塞,出入要绕远路,于是他召集全家人商量说:“我和你们竭尽全力铲平这两座大山,(使道路)直通豫州南部,达到汉水南岸,好吗?”大家纷纷表示赞同。他的妻子提出疑问说:“凭您的力气,像魁父这样的小山丘也不能铲平,能把大行、王屋怎样呢?再说把石头和泥土往哪儿放呢?”大伙纷纷说:“把土石投到渤海边上、隐土的北面。”于是愚公率领子孙当中能挑担的三个人(上了山),凿石掘土,用箕畚把土石运到渤海边上。邻居姓京城的寡妇有个孤儿,才七八岁,(也)蹦蹦跳跳前来帮忙。夏去冬来,才能往返一次。河曲智叟嘲笑并阻止愚公说:“你太不聪明了!就凭你在世上这最后的几年,剩下的这么点力气,还不能毁掉山上的一根草木,又能把这大山的土石怎么样?”北山愚公长叹了一口气说:“你思想太顽固,顽固得不开窍,连个寡妇、孤儿都比不上。即使我死了,还有我儿子在呀;儿子又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儿子又有儿子,儿子又有孙子;子子孙孙永无穷尽,可是这两座山却不会再增高加大,还愁什么挖不平呢?”河曲智叟无话可答。
山神知道了这件事,害怕愚公挖山不止,就把这件事禀报天帝。天帝被愚公的诚心感动了,就命令大力神夸娥氏的两个儿子背起两座大山.-座放置在朔方东部,一座放置在雍州南部。从此,冀州的南部,直到汉水的南岸,再也没有高山阻隔交通了
同学们,老师讲的故事是什么? 《愚公移山》
故事发生在什么地方? 太行与王屋山脉
今天我们去太行山看看好吗? 好(板书):《巍巍太行》
(三)、教学过程设计:
1、《太行山上》影片片段,让学生感受太行历史的厚重与巍巍。
2、太行风光与历史的呈现,让学生对太行山有一定的了解。
太行山位于河北省与山西省交界地区,向南延伸至河南与山西交界地区。山脉北起北京市西山,南至濒临黄河的王屋山,呈东北——西南走向,绵延数百公里。它是中国地形第二阶梯的东缘,也是黄土高原的东部界线。太行山脉的地质基底是复式单斜褶皱。东侧为断层构造,相对高差达1500米~2000米,从北向南有小五台山(海拔2882米的主峰东台顶为最高峰)、太白山、白石山、狼牙山、南坨山、阳曲山、王屋山等山峰。太行山是中国东部的一条重要的地理界线。东部的华北平原是落叶阔叶林地带,西侧的黄土高原是森林草原地带和干草原地带,两侧的植被、土壤垂直带特征也存在明显差异。太行山区属大陆性气候,无霜期平均为5至7个月。在这里,一年四季的动人景色美不胜收。太行山区的气候非常适宜动植物的生长,并且拥有煤、铁、铜、金等大量的有色金属物质矿藏,此外还有石灰石、大理石、石膏、磷、钾等非金属矿物资源,其中储量大、品质好、可开采利用的矿产资源非常多,还有潜在的石油、天然气等资源,为太行山区的工业发展可提供良好的条件。
太行山脉多东西向横谷,自古就是交通要道,商旅通衢。古时有著名的“太行八陉”。从南往北按顺序数,它们是轵关陉、太行陉、白陉、滏口陉、井陉、飞狐陉、蒲阴陉和军都陉。随着工程技术能力的发展,今天人们已能在太行山脉上开辟出无数通道,而在古代,太行八陉就成为当时人们穿越太行山脉的主要途径了。
太行山脉是人类的远古摇篮之一,古猿曾在这山高林密、水草丰茂的地方生活。六千多年前中华民族的始祖炎帝神农氏曾在这里尝百草、得五谷、教民耕种,实现了华夏祖先从游牧到定居、从渔猎到农耕的转变。太行山沉积着丰富的文化遗产。《精卫填海》、《后羿射日》、《女娲补天》、《愚公移山》——这些著名的东方神话都诞生在太行山里。
太行山山势险峻,历来为兵要之地。从春秋战国到明、清,两千多年间烽火不息。历史上许多著名的战争就发生在这里。在太行山,随便一道山梁,也许就有一段历史的故事,随便一道沟壑,也许就曾经是一个人叫马嘶的古战场。古代的许多农民起义军也曾在太行山安营扎寨。至今仍有东汉黄巾起义军和隋末窦建德起义军活动的遗迹。在抗日战争年代,太行山是我军的重要根据地,八路军总部和中央北方局都设在太行山。抗日军政大学的校址,就设在邢台县西部的浆水川。著名的平型关大捷、百团大战等战役给了日军沉重的打击。侵华日军号称善于山地作战的阿布规秀就是被击毙在河北涞源的黄土岭。太行儿女与壁立千仞的巍巍太行,共同组成了抗击日寇的铜墙铁壁。革命历史:
●西柏坡——新中国从这里走来 ●太行上的革命历史: ●太行精神
●狼牙山五壮士:
3、太行历史故事图片 ① 炎帝传说 ② 女娲补天 ③ 大禹治水 ④ 后羿射日
4、太行题材的佳作赏析
5、与太行山有关的诗篇:
三、绘画创作:
1、描绘太行山实际风貌。
2、据图片和感受描绘想象中的太行山。
四、太行风情展:
学生作品完成后,布置一个“太行风情”展,在展览中,学生可以介绍自己的作品,说一说自己重点描绘了哪些内容,通过自己的美术作品表达了对太行山怎样的感受?课堂的展示活动其实也是又一次的升华和提高学生感受的活动。
五、拓展:
太行的历史文脉,体会太行的巍巍。
(四)关于语言
采用流动着的行体动作(视觉语言)。体态语言有组织教学、谐和关系、突出重点、强化感情、加强直观、美化朗读、激发兴趣。(五)关于小组合作学习: 采用小组合作形式展开,讨论太行丰富的人文精神和地理面貌。
八、作业设计:
能够根据自己对太行山的了解,创作一件绘画作品。
九、板书设计:
巍巍太行
(一)、太行风情
(二)、太行历史
(三)、太行故事
(四)、太行创作
(五)、太行诗篇
十、教学反思:
了解太行山的主要历史、地理及风土人情。能够根据自己对太行山的了解,创作一件绘画作品 深入感受祖国、家乡的美丽和可爱,培养爱国主义情感。由于学生还没有涉及到历史课的学习,以及太行山离我们的生活太遥远,所以学习起来比较抽象。
第二篇:多元化教学让音乐课堂丰富多彩
多元化教学让音乐课堂丰富多彩
在新课程的指导下,音乐教学渗透了很多新的理念,内容、方法、手段更加丰富多彩,过程更加生动有趣味。歌唱教学是音乐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大纲中,淡化了唱歌教学中对识谱的要求,减少了一部分音乐专业的知识点,使音乐教学以音乐本位真正面对广大学生。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又带来新的问题:教会一首歌曲只需要二十分钟,剩下二十分钟学生干什么?教师能不能把学会歌曲作为唱歌教学的最终目的?根据国家音乐课程标准的要求,从音乐学习的角度入手,将课程内容划分为四个学习领域,即感受与鉴赏,表现,创造,音乐与相关文化。把感受与鉴赏作为整个音乐学习活动的基础,扩展了音乐创造和音乐学习与相关文化的学习领域,体现了音乐学习的客观规律以及对发展学生创造力、提高音乐文化素养的要求。因此,教师应该大胆重组教材,拓宽学生的音乐视野。在音乐课堂教学中采用多元化教学方法,把学生的消极因素转化为积极因素,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发展音乐听觉能力和记忆力,丰富想象力,促进音乐表现力,极大的发挥创造力。同时,学生通过感受音乐,从而理解音乐,进而表现音乐,达到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大面积提高音乐教学的效率。
一、激发兴趣,感受美。
音乐是声音的艺术。“听觉”是音乐艺术最本质的特征,而音响美,则是创造良好听觉环境的关键。音质清晰、悦耳的音响不仅给人的听觉带来快感,而且还能诱发美感的产生。正确引导学生去聆听音乐,培养学生良好的聆听音乐的习惯也是教师的首要任务。教师本人应首先感受到音乐的内在美,被音乐所打动,然后再去感染学生。同时,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兴趣所在,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在聆听音
乐的实践过程中,体会音乐艺术的美,同时提高音乐鉴赏力和感受力,发展音乐的表现能力。歌唱教学中,我首先给学生以美的享受,在学习苏教版第七册第三课《小伞花》这首歌曲时,我播放了VCD碟片,凭借多媒体优化教学,让学生感受与鉴赏音乐的美。精彩的动画场面,优美的立体声音乐,一下子就把学生带入了歌曲的意境中,学生觉得这首歌曲非常悦耳动听,产生了强烈的学习欲望,使学生建立正确的美感,激发学生学习歌曲的兴趣。并且能从中感受理解、分辩区别出音乐情绪的变化。
二、多向体验,鉴赏美。
由于小学生年龄小,注意力集中时间短,好动,而且愿意自我表现的特点,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边听边引导学生参与活动,进行想象,绘画,讨论发言,使他们好动的心理得到满足,同时发挥个人所长,扬长避短,充分表现自己,真正成为音乐课堂的主人。在欣赏歌曲后,我对学生说:“你从优美的音乐中感受到了什么?你感受到什么就表达什么,可以采用多种方法表达。”课堂上的气氛一下子活跃起来了,孩子们展开了讨论。有的孩子说:“我感受到歌曲的情绪是优美抒情的。” 有的孩子说:“我感受到歌曲的速度是中速。”有的孩子交给我一幅简笔画:画面布满了小雨点,一把小花伞遮着三个小朋友,小朋友的脸上露着微笑。同时还告诉大家,小朋友助人为乐,做了好事心里非常高兴。根据画面内容,我巧妙地引入了歌词内容,理解并解决歌词难点,并为背诵歌词奠定基础。通过音乐、美术有机的结合,培养了学生的审美情趣,审美能力,丰富了学生的情感体验,促进个性和谐的发展,使学生能感受美,理解美,表现美,提高了综合审美能力。
三、主体设计,创造美。
依据音乐实践性很强的特点,教师还应引导学生在音乐实践中体验,感悟,演唱,鼓励学生自由表达,培养创新的个性和品性。在学生学会歌曲以后,我引导学生:“你能用丰富的颜色或各种线条来表现歌曲中的情绪吗?”学生通过讨论,说出歌曲的第一部分比较欢快活泼,可以用红色或黄色的小点或短斜线表现,第二部分比较抒情优美,可以用蓝色或绿色的波浪线表示。接着,我又请一位学生领唱歌曲的第一部分,其他学生齐唱歌曲的第二部分,并提出问题:这种歌唱方法改变了歌曲的什么形式?学生非常敏捷地回答:改变了演唱形式。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合作能力,表演能力都得到发展。接着,我以小组为单位,提出“你还能用怎样的形式表现歌曲?”通过几分钟的排练,第一组采取了歌表演的形式,加入了简单的舞蹈动作,把小朋友之间团结友爱的精神表演得淋漓尽致;第二组采取了器乐表演的形式,一部分学生吹起了竖笛,另一部分学生加入了打击乐器的伴奏,整个表演过程生动活泼,让大家又一次聆听了优美的旋律;第三组根据歌词内容自编“放学之后”的故事,伴着音乐声娓娓道来,仿佛是一幕小品剧;第四组把简笔画图上了漂亮的颜色,并增添了许多优美的景物,使画面更丰富,更漂亮,给了大家美的享受。在这个过程中,激发了学生的创造热情,学生通过再创造,加深了对乐曲的理解,不仅使音乐课达到了寓教于乐的目的,而且为培养具有创造力的音乐人才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四、创设情境,陶冶美。
苏霍姆林斯基多次表明这样的观念:“音乐教育并不是音乐家的教育,而首先是人的教育。”指出:普通音乐教育并不是培养一大批
音乐家,它的首要目标是育人。基于这一指导思想,我在课堂中力求简单的技术性和高度的艺术性,最大限度地简化技能,尽可能地注意美感,潜移默化地渗透德育。怎样在《小伞花》这首歌曲中渗透“团结友爱,互相帮助”的思想教育?我在课堂上拿出了一把雨伞,请三个小朋友来表演。随着优美的音乐,孩子们翩翩起舞,我又拿起水桶往小朋友身上撒水,模仿下雨,他们边躲边把伞遮向其他孩子,宁可自己淋雨,表演非常成功,大家都鼓掌赞扬。这时我提出问题:除了《小伞花》之外,你还能为歌曲起什么名字?为什么?许多孩子都争着举手回答,有的孩子说:《友谊花》,因为小朋友们互相帮助。有的孩子说:《雨中情》,因为小朋友非常团结友爱等。事实证明:孩子已从学习音乐中悟出了“同学之间应该团结友爱,互相帮助的道理”。音乐能够陶冶情操,我们应该根据音乐教育的自身规律,一定要重视做到“感人以情,叩击心灵”,善于在歌唱教学中从艺术的高度帮助儿童深刻理解歌曲的内容,使其在思想上得到提高,在情感上获得升华。
教育的本质在于引导,教师营造的情境如同一把开启学生音乐感觉的钥匙,在教学过程中发挥了不可估量的积极作用。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在音乐教学中运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使孩子们主动积极地参与到音乐活动中来,培养他们正确的音乐审美观和音乐表演能力,激发其学习音乐的兴趣,促进课堂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高。
第三篇:教学设计预案
教学设计预案
一段时间的学习已在默默提升中走过,在《作业一》中,如何根据现行教材,结合地区实际有效整合教学资源,开发体现地域特色的《校本教材》这个问题,我通过《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修订理念及方案介绍、《中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解读、《初中美术“造型?表现”内容解读与教学策略》、《初中美术“综合?探索”内容解读与教学策略》、《教师职业道德的自我修养》、《教师职业道德解读与实践导行》等课程的学习,感觉有了很大提高。
对于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借鉴国培中优秀教师典型案例和专家的精彩点评,结合本人的实际教学体会,经过认真的思考,现在有了初步的解决方案。结合南疆实际情况和本人特长,在动手和动脑的有效结合方面,我选择制定《版画校本课程》。具体预案情况如下:
一、背景: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版画教学在中小学美术教育中的重要地位日益凸现,成为美术课程的重要内容。在亲身的版画实践中,还能够不断地提高审美能力和表现能力。我们在贯彻落实美术新课程标准的基础上,结合大纲教学要求,利用我校的教学硬件和师资条件,我们提出在美术课堂和课外兴趣活动中推广版画教学的美术教学思路。将全套美术教材中版画课程内容整合,融入实践。
版画的概括洗练、单纯明快的效果最能表现出青少年天真烂漫的性格,并以其媒介材料的多样、制作手段的丰富而特别适合于天生具有游戏本能的青少年。而从生理现象上来分析,版画教学在创造力的提高、动手能力的培养、以及养成学生良好的工作习惯方面都有着重要的作用。版画的设计和制作是对学生心智教育、动手实践的训练,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提高有一定的帮助。
另外,版画在用作课外美术课程开发的载体在教学中具有很大优势,归纳如下:
1、制作简单,在技艺和设备条件的要求不高。
2、适应性广,作品能呈现出各自的个性和艺术特色。
3、趣味性强。材料使用的特殊性和活动过程的特殊性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能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制作的技巧,创作自己较满意的作品,体会学习的快乐。
4、安全、经济。材料容易购置,制作安全,有效保护学生的身心健康等。
二、本课题研究的目标和任务
1、总体目标::以“人的发展”为核心,发展学生个性特长,提高学生审美能力的同时培养实践、创新等综合能力,陶冶情操。
2、分层目标:
(1)引导学生循序渐进地学习版画的基本知识和工具材料的使用方法,并能创作出一批满意的作品,从而感知自然事物和美术作品的形式美、内容美,发展学生观察、想象、创新思维能力。
(2)在版画教学中,探索加强与其它学科整合的有效方式,促进学生全面身心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高。
(3)在版画创作过程中,初步培养学生的计划性,坚持性,养成耐心细致有序的学习习惯,增强自信心,获得不同层次的成功感。学习合作与交往,促进人格完善。
三、主要内容 根据美术大纲的要求和青少年的年龄生理心理特点,以及我校的实际情况,我们的教学遵循循序渐进,由深入浅的原则,设置了以下几个教程。
1、基础教程,是学习版画的一些基本技能和色彩知识的课题,并尝试不同的材料、工具,体验造型活动的乐趣。
2、单一教程,学生所表现的内容是单个物体。其中应引导学生在充分观察的基础上,用自己的方式应用不同的工具、材料、通过形、色、肌理等美术语言来表现,学会寻求变化和发展。
3、组合教程,是把单个物体组合在一起,使画面更加生动丰富。组合课题主要是帮助学生解决构图大小,疏密,高低,前后关系以及理解对比协调,对称均衡等美学法则。
4、想象教程,想象课题是青少年绘画的较高层次,是学生通过某一主题经自己的想象进行自我个性化创作。启发学生从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水平出发,选择自己所熟悉的内容,身边的事物,用自己独特的视角去感悟、去表现,充分展现个人对世界和生活的感受。教程有“造型·表现”内容、有“欣赏·评述”内容、也有“综合·探究”等实践内容。以吹塑版画、纸版画、KD版画、木刻版画等创作形式融入本土文化资源的古建筑、古民居、戏曲、饮食、传说故事、宗教、礼仪、历史名人等,最终以单色、粉印、水印、黑白及套色版画等作品成果给以展现。
四、研究方法
1、调查法。调查学生的喜好、地方的特色、民间美术等。
2、文献研究法。我们理解的“文献研究”不是找几本书看看而已,根本的一点是要通过查阅文献,对研究所涉及的重要概念和命题进行辨析,以便提供必要的研究指向和问题框架。
3、作品分析法。作品分析法是青少年美术研究常用的方法,属客观性研究方法。这一研究方法的应用前提是对于青少年美术作品本质的界定。我们偏于认为,青少年美术本质上乃是语言。
4、案例研究法。我们研究的是课程案例,不仅仅是教学案例。我们研究的是课程开发的程序与结构而不仅仅是教学操作。或可以说,我们将教学操作理解为课程开发的最后一个环节,理解为发生在课堂教学情境中的、具体的课程事件。
5、比较法。通过对校本课程实施前后学生各方面的变化比较,了解教育的效果。
6、经验总结法。根据教学经验,对版画校本课程教材内容进行总结、汇编、按研究内容写出阶段性总结付诸实施等。
五、研究的措施
校本课程开发是一个民主开放的课程决策过程。我校在版画校本课程的开发和探索中主要做法如下:
1、成立课题组,组织、管理好研究队伍,制定好研究实验方案,并对方案的实施进行调控,及时总结研究成果,确保课题研究有序、有效地开展。
2、培养一支赋有课程开发意识的教师队伍。
课题组根据本校学生的艺术特点与基础制定了开发方案,让美术教师亲身参与版画校本课程开发活动,提高教师的课程意识与课程开发能力,培养了一支专业扎实的课程开发队伍,使版画校本课程在学校真正扎下根来。
3、拓宽课程资源开发途径。
版画校本课程的开发,需要校内外合作探究,学校、教师、家长、学生共同参与,因此,我校同步拓宽学校、家庭、两条校本课程资源的途径,把校内资源开发与校外资源开发利用相结合,拓宽了课程资源开发途径。
4、开展教学研讨,互相培训学习。
为了将版画课程落到实处,我校针对教学中出现的问题,一边教学一边研讨,进行即席指导,现场培训,引导教师参与讨论,整个课堂变成学习与交流的场所,在互动交流中,献计献策,解决课程开发中出现的问题,从而促进校本课程的开发。
另外,美术教学可以结合本校实际,实现学科综合。例如版画教学与书香校园建设相结合,版画教学可以纳入校园文化建设的大环境之中,版画教学也可以与传统文化相结合等等。
第四篇:教学设计预案
如何提高学生感悟能力
长治市城区一中 程志苗
经过学习,我有了一定的收获。
对提高学生的感悟能力这一问题,有了一定的体会。首先,应该引导学生学会思考。在实际工作中,经常会发现这样的现象:一个学生能说会道,善解人意,勤快热情,送取东西、待人接物都很讨人欣赏。但一说到学习就发愁。成绩也总是平平。这样的学生很是聪明伶俐,但就是不开学习的“窍”。究其原因,不是脑子的问题,而是不会思考。面对一篇文章,他们度过以后不知所云,是因为他们根本就没有去思考,也不知道该怎样去思考,所以对文章所表达的内容、所蕴含的感情职能是一知半解。对于这样的学生,再读多少文章都不可能在感悟上有明显的提升。所以,很多家长也常常对我讲:“老师,孩子是在没有少读课外书呀!你推荐的好书,我都给他买了,他也都读了,就是一道考试,阅读题仍然做不好。一到写作文就发愁。你说到底是咋回事呀?”本次学习更加启发我去认真思考这一问题。我认为,根本原因是学生没有学会去思考。面对一篇文章或一本读物,他们只是看过了,了解了其中的情节而已,至于其中的劲舞描写有什么用意,人物的性格特点怎样,作者要表达什么样的思想见解,抒发什么样的情感,学生
没有去想,也不知带该怎样去想。这一现象并不只是个别老师在工作中遇到过,其实注明的教育家苏霍姆林基遇到过类似类似的情况。在本次学习中,我结合所学内容,翻阅了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艺一书,我深刻体会到教会学生思考,是提高学生感悟能力首要的一环。如果一个学生不会思考,他在学习过程中就会遭到种种困难,在学习这条道路上就会永远没有快乐可言。那么,到底应该怎样去引导学生思考呢?本次学习使我认识到,要让学生学会把文章与生活联系起来,让生活做文章与学习之间的桥梁。《红楼梦》照片没那个有这样一副对联:“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一切文章都是来源于生活,或又高于生活的,都有生活中真实的情境、情感和思考。引导学生勤于观察生活、思考生活,把生活中情境、情感、愿望、思索与文章联系起来,去体会文中人物的心情和心理。经常提醒学生自己在什么样的心理状态下,会感觉阳光特别明媚?什么心态下又会感觉太阳非常刺眼?春天或秋天同样的春风或秋风,什么样的情况下你感到舒坦?什么样的情况下你又感到心烦?引导学生学会换位思考,把自己放到文章中去,沉浸在文章中,联系生活实际去体味文中人物的内心世界,就容易理解文本的思想情感,就可以体察作者对社会人生的思考。
其次,引导学生学会阅读。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初中学生的省里和心理决定了他们的好奇心强、喜欢新奇等特点。所以,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在阅读时有强烈的猎奇心理,满足于了解文本的
故事情节,急于关心的不是作者的思考,而是书中人物的命运和故事结果。至于说作者的巧妙构思、新颖的结构、创新的思维、精妙的语言、高潮的写作技能就极少关注,更谈不到去思考、研究、学以致用。往往是一篇文章或一本书读完后,津津乐道于其中人物的可憎可恶,故事的或惊或奇。我们认为最重要的东西,他们根本就想都没想。鉴于这一实际情况,在语文教学中,还要精心引导学生学会阅读。那么,怎样引导阅读才能有利于学生提高感悟能力呢?结合我在实际工作中的感悟和本阶段的学习,我认为应该引导学生掌握一定的阅读程序:无论是一本书或是一篇文章,先读《序言》,或简介(当然有的文章就没有),先答大体了解,然后把文章从头到尾阅览一遍后,不要就以为已经完事了。这时应该静下心来把文本中所写的内容梳理一遍。短的文章一般不用动笔,在脑子里思考条理就行。长的文章还需要动笔整理。梳理什么呢?第一步,梳理文章的内容。写了什么人,什么事,时间,地点,起因,经过和结果。如果是众多人物,还要搞清他们之间彼此的关系和发生的事情的来龙去脉,不同人物的性格特点和命运结局。第二步,梳理文章的整体构成、作者的构思、部分之间的关系、首尾的特点。第三步,梳理文章的思想主题:能够点名主题的语句在哪里?以什么样的方式出现的(有时主题很含蓄),有没有难以理解的语句,这些语句对理解主题有无大碍。第四步梳理语言特点。思考文本的语言是朴实平淡中蕴含深刻道理型的,还是生动形象直接彰显主题型的?还
是激情飞扬附有感染力的......作者为了增强语言的表现力是否运用了修辞方法,是否运用得恰到好处?第五步,是否了解作者的背景和文章产生的背景就更好了,更有利于深悟文本的思想内涵。最后,一定要纵观文本的题目,联系刚才的梳理,立即额题目大含义。我们常对学生说,主题是文章的灵魂,题目是文章的眼睛,而眼睛是心灵的窗口。那么透过题目就能看到文章的主题了。所以,能否在梳理的基础上联系文章的题目做进一步的思考是整体把握文章主体的关键。其实,只要有前面五步的认真梳理,联系题目思考主旨时,自然而然的就会有所感悟,因为已经有了思考的基础,就不至于离开文本,凭空乱想;更不至于读过文体却不知所云。也学有的同学会说,这也太复杂了。其实细细想来并不难操作,也不繁复。我们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有意引导学生几次,他们就能自己去操作,然后坚持下去,让学生形成这样条理踏实的阅读习惯,最后上升为阅读能力。也许有的同仁会说,我们要求学生课内课外那么大的阅读量,都要这样去练,是完不成课标要求的。其实,不必要求学生读什么文体都如此,我所指的是精读的文本。不同的文章要引导学生用不同的程序,一些不必精读的文本是不需要如此细致的,可以略读、浏览的文本只要能抓住主要信息就可以了。比如杂志刊物、报纸、流行读本只要浏览一下,扩大一下视野就完全可以了。对于课本中的范文,经典作品我认为是必须要按照一定程序引导学生掌握一定的阅读方法,来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最终达到提
升学生感悟能力的目的。
最后引导学生写日记。写日记或随笔也是提升学生感悟能力的一个有效途径。只思考不写会逐渐使得思维浮躁,因为很多感悟只在落实到写这一环节时才能做进一步的思考,才会有更高更深的感悟;而且是把实际生活和内心世界联系起来的桥梁,最有利于引导学生去观察生活和思考生活。“语文就是生活,生活就是语文”是我经常讲给学生的一句话。生活是语文的源,语文是生活的流,活生生的生活对学生最有说服力,也最能大洞他们的心。让学生养成写日记的习惯,就是让学生养成观察生活、思考生活、在生活中感悟的习惯。
如果在教学中能做好以上三点,我认为对提高学生的感悟能力一定会有帮助的。
第五篇:教学设计预案
教学设计预案
具备自我控制能力是人的智力发展成熟的标志,它是个人解决问题、相互交往、适应社会的必要条件,是个体自我发展、自我实现、自我完善的保证。特别是在人类社会向知识经济发展的信息时代,自学能力、知识的自我更新能力、创新能力、自我控制和自我约束能力等已成为人所必备的素质,因此,自我监控能力是人的发展中最核心的任务之一。
如何提高学生的自控能力呢?我从下述几个方面做工作:
一、保证学生的自主活动
实践活动是关键。只有通过实践得出真理,但学生主动参与自然重要,也只有在实践活动中和通过实践活动获得发展。
就当前的教学实际来说,多数人只注重教,而忽视对活动过程进行反思、对语言表述和解题方法的优化以及对问题进行推广的意义,许多教师没有真正意识到。事实上,一个人对解决问题的体验是有时效性的,如果不及时进行总结,这种体验就会消退,失去了宝贵的思想方法的训练机会。学会了对自己的思维活动进行反思和有效的自我调节,是思维成熟的标志,因而活动过程的自我意识就越显得重要——活动的自由度越大,对活动过程的监控和调节就越重要。
在设计教学情境、安排教学过程中,努力反映知识的创造产生过程。教师设计出适当的教学情景,让学生在这样的情景中自己去猜想、发现真理。在教学中采取组织学生讨论的办法,调动起他们的经验、意向和创造力,然后从逻辑上把它们整理成系统,这不但使学生真正理解学习材料,也会使他们的自我监控能力获得较快的发展。
二、使学生经历知识活动的真实过程
我们认为,教材仅仅提供了知识的一种逻辑体系,在知识的认识过程中,不仅仅涉及分析、综合、抽象和演绎的逻辑思维过程,归纳、类比、联想、化归、审美等形象思维活动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且还涉及到学生的情感、兴趣等精神过程。
因此,为了培养学生的学科自我监控能力,教师应该改变教材从概念到概念、从定理到推论、处处强调逻辑演绎的严格性,为学生提供概念、定理的实际背景,设计定理、公式的发现过程,使他们有机会自己决定学习的目的、制定学习方案、独立收集资料、独立发现有效信息、选择解决问题的方法、评价自己的学习过程,领悟知识过程的本质。使学生在对概念形成过程的分析中,在对公式、定理的发现过程的总结讨论中,领悟寻找真理和发现真理的方法和手段,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自我监控能力。
三、在学习过程中加强交流合作
通过交流,可以使思想清晰、思路明确、因果分明、逻辑清楚,更便于检验、修正和完善。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采取一定的措施来培养学生的交流习惯和技能。例如,在具体实施交流之前,要求学生反思今天学到的东西和不明白的地方,这就给学生理清自己的思想,判断自己理解的正确性提供了机会,从而能锻炼学生的自我检验、反馈和矫正的能力。
就自我监控能力发展来说,学生尽力寻找证据所作的证明,比单纯的推演书本上的定理所作的证明,其意义要大得多。通过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争议、讨论,可以带来更进一步的、修改和补充。显然,这是一个发展学生自我监控能力的很好途径。
四、培养学生对学习过程的检验意识和技能
检验是学生自我监控能力的核心。坚持让学生自己独立思考,强调随时对思维过程进行检验和反思,是提高学生自我监控能力的关键措施。培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检验,反思的习惯,提高学生的思维自我评价水平,是提高学习效率、培养能力的行之有效的方法。而如何训练学生的检验技能又是教学情境设置中非常重要的环节。
学生解决问题时,为了提高解题质量和效率,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回顾和整理解题思路,概括解题思想,使解题的过程清晰、思维条理化、精确化和概括化。在反思问题设计时,就应该考虑让学生对具体方法进行再加工,提出提炼学科思想方法任务。引导学生对问题的本质进行重新剖析,在将问题由个别推向一般的过程中使问题逐渐深化,从而使思维的抽象程度不断提高。帮助学生从基本概念、基本知识的角度来剖析作业错误的原因,使学生通过反思而更加深刻的理解基本概念和基本知识。
总之,通过引导学生反思、总结、归纳,让他们寻找思想方法、思维过程的差距,在思维由特殊向一般的过程中,体验学科思想方法对解题的指导作用,来形成自我监控意识,有利于培养学生形成学习的自我监控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