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作文教学预案设计
初中作文教学特色方案设计
【设计思路】
开放式作文题目,最易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设计本课的目的,就是通过引导学生对“桥”这个话题进行理解和想像,使学生能释放心灵,张扬个性,自觉进入写作的亢奋状态,写出颇具特色的作文来。【导写过程】
一、导入 板书“桥”字,提问:看到这个字,你最先想到的词语和事物是什么? 1.词语:疏通、交通、沟通、联通等。2.事物:南斯拉夫电影《桥》、南京长江大桥、黄河铁桥、童谣中的“摇啊摇,摇啊摇,摇到外婆桥”等。
二、练习
1.课件展示:第二次世界大战激战场面、日本侵华战争场面、身陷海湾战火的贫民照片。旁白:人类可以创造世界,也可以在一瞬间毁灭世界,战争受害者是无辜的人民,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是无尽的创伤和抹不去的记忆。参考题目:《和平之桥》。设例:以桥作中心词,可以给它加许多修饰语,组成新的题目。如:《美丽的桥》、《英雄的桥》、《腐败的桥》、《没有终点的桥》等。学生讨论,创设题目,陈述写作意图。
2.课件展示:七七事变战争场面、现今卢沟桥风貌。旁白:卢沟桥下流水已经干涸,作为“桥”,卢沟桥已不再具有使用价值。但它见证了历史,留给世人的是一段刻骨铭心的往事。参考题目:《桥的历史》(通过考察家乡的一座桥,见证它的历史变迁、岁月交替)。设例:以桥作修饰语,从不同角度构思中心词,组成新的题目。如:《桥的命运》、《桥的未来》、《桥的悲哀》、《桥的骄傲》等。学生讨论,创设题目,陈述写作意图。初中作文教学特色方案设计(24)放飞心中的歌 【设计思路】
在当代语文教学中,诗歌写作教学倍受冷落,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受应试影响——中考、高考作文试题拒绝写诗,诗歌写作教学也因此成为语文教学的“弃儿”。随着语文教学的发展,语文的人文性日益受到重视,诗歌的阅读与写作也应提上日程。本课拟结合新教材中相关诗歌单元的阅读教学,就诗歌创作这一写作教学进行探索。以诗歌特点为中心,联系学生的文学积累,由课内向课外扩展,将诗歌赏析与诗歌写作指导有机结合,引导学生真正理解诗歌特点,走近诗歌并尝试创作,放飞心中的歌。【导写过程】
一、导入课题,激发学习热情 同学们,我这里有两个关于文学常识的问题,想考一考大家,看谁答得最快。请听题——第一题: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有影响的文学作品是什么?(《诗经》)第二题:我国第一位世界级的文学名人是谁?(屈原)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激情总结:我们是一个诗的国度,从《诗经》到《楚辞》,从唐诗到宋词,有着数千年的诗歌历史,自古以来就被称为“诗的王国”。我国也曾有过优良的诗教传统,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小子何莫学乎诗。”这句话在今天仍有着积极的意义。随着当代语文教改的不断深入,诗歌等文学作品的读写正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普遍重视。诗歌写作是一座极富开采价值的金矿,诗歌写作中感情的抒发、意境的开掘、语言的锤炼,对于其他文体的写作都有极好的促进作用。写诗,可以让我们的创造力得到激发,使我们的想像更加丰富,情操得到陶冶,文学素质得到综合提高。2001年,宜昌市在全国率先打破了中考作文“不能写诗”的惯例;2002年,陕西省、湖北荆门市等地的中考作文题也都为写诗亮起了绿灯,也为爱诗的中学生增加了一份成功的机遇。有哲人曾经说过:“每个青少年本质上都是一位诗 初中作文教学特色方案设计(26)听歌作文 【设计思路】
初一学生刚进中学,大多数互不相识,彼此之间不便交流,学生往往孤单寂寞,特别想念小学时和朋友一起度过的欢乐时光。本次作文旨在顺应学生渴望友谊的强烈愿望,让学生拿起笔把心中情思诉诸笔端,一吐为快;使学生既能宣泄郁积的孤寂心情,又能进行一次很好的练笔。【导写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刚入中学,不少同学不善于与陌生人接触,自己感到分外孤单。不知不觉会想到小学同窗6年的朋友。要是他们现在还和自己在一个班读书该多好啊。老师很理解大家的这种心情,就让我们一起来听周华健演唱的《朋友》这首歌,希望这首歌把你们带回到和朋友同窗的日子,体会一下曾经拥有的真情。多媒体播放周华健演唱的《朋友》,并打出《朋友》的歌词:这些年,一个人,风也过,雨也走。有过泪,有过错,还记得坚持什么。真爱过,才会懂,会寂寞,会回首。终有梦,终有你,在心中。朋友一生一起走,那些日子不再有。一句话,一辈子,一生情,一杯酒。朋友不曾孤单过,一声朋友你会懂。还有你,还有痛,还要走,还有我。
二、谈体验 学生此时此刻内心定然感慨万千。教师趁机引导,我们就“朋友”这个话题,谈谈自己独特的体验。学生交谈自己的友情经历。教师点评,并提供一些有关“朋友”的经典言论:世间最好的东西,莫过于有几个头脑和心地都很正直的真正的朋友(爱因斯坦)。世界上没有比一个既真诚又聪明的朋友更可贵的了。(希罗多德)财富不是朋友,而朋友却是财富。(斯托贝)
三、再体验 歌手臧天朔说过,“我可以什么都没有,我不能没有朋友”,他曾经演唱过一首《朋友》,我们听了这首歌会明白什么是真正的朋友。初中作文教学特色方案设计(25)编写课本剧 【设计思路】
本教学设计首先以富于鼓动性的导语,激起学生的写作欲望,接着按照改编程序对写作要点进行梳理和指导,然后引导学生深入分析教材中提供的范例,从中悟出编写课本剧的规律和要求,最后延伸拓展,进一步深化认识。导写过程中紧密联系教材实际和学生实际,启发学生思考、比较、答问、归纳,使他们充满了兴趣和期待,思维始终处于活跃的状态。这就为学生指点了一条爬上树去摘下桃子的路径。【导写过程】
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当你阅读一篇自己倾心喜爱的小说的时候,当你陶醉在一篇散文、一首诗歌创设的优美意境之中的时候,当你的一篇文采飞扬的习作受到老师的褒奖、同窗的称道的时候„„少年的你,心中一定会燃起一个文学梦,梦想做一名小说家、散文家或者诗人。那么,你想过成为中国的莎士比亚或者新世纪的曹禺吗?也许,你要问:我有剧作家的潜质吗?今天,我们就来做一次尝试——编写课本剧。
二、要点梳理 1.选取剧本素材。提出问题:从初中课文中选取剧本素材,你会选择哪一篇?(学生思考后自由发言)教师引导,你为什么要选择这一篇呢? 学生回答后,指名总结适宜改编为剧本的课文的特点:(1)故事性强,情节波澜起伏。(2)人物不多,性格鲜明突出。(3)时空较集中,矛盾冲突尖锐。(4)主要通过对话刻画人物。2.确定戏剧结构。提出问题:剧本一般是分幕分场的。就选定的剧本素材,划分出场次,想一想每一场安排哪些人物、哪些情节。初中作文教学特色方案设计(27)放飞灵动的文字 【设计思路】
本设计旨在充分挖掘地区资源,激发学生关注生活,关注自然的意识;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寻找素材,在活动中作文;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实施过程】
一、引领关注,激发兴趣 1.看:看一段黄海今日风貌录像。2.说:引导学生说几个与海有关的故事。3.启:激发兴趣,宣布创设“海洋频道”栏目。
二、观摩录像,建立小组 1.指导学生观看江苏卫视的“地球探索”、中央电视台的“走进自然”等节目录像,班级建立四个栏目组。2.教师参与各小组讨论栏目设置及成员分工。栏目主要有:海洋新闻、海洋奥秘、海洋生物、走进渔家等。成员分工主要有:采访组、资料组、播出组。3.每周一为“海洋频道”播出时间,四个栏目组每月轮流播出一次。
三、实地考察,积累素材 1.采访组。形式:拍摄黄海照片,采访渔业专家、老渔民等。内容:通过采访录音、数据资料介绍海洋资源状况、海洋生物、渔业生产场景等。2.资料组。形式:搜集有关黄海资料。内容:海洋生物、海洋资源分布等(图片、录像、表格等资料)。3.播出组。根据栏目设置,整理材料,组织排练,由导演安排播出方式,包括天气预报、插播公益广告等。初中作文教学特色方案设计(28)听音乐写作文 【设计思路】
1.通过感受音乐来作文,培养学生的感受力,增强作文的形象性。2.创设音乐情景,激发作文兴趣,训练学生想像思维。3.训练学生快速作文能力及评点作文能力。【导写过程】
一、导入新课,试听音乐,感受形象
1.播放三段音乐(如下),让学生猜测音乐所描绘的动物形象,并试用简洁的语言描述音乐情景。曲目简介: ①黄海怀的《赛马》:二胡独奏曲,音乐热烈奔放,节奏轻快活泼,描绘了内蒙古节日赛马场上群马飞奔的热烈场面。②圣桑的《天鹅》:选自其管弦乐组曲《动物狂欢节》,竖琴的琶音伴奏表示清澄的湖水上荡漾着微波,大提琴优美的曲调描绘出天鹅高贵优雅的神姿,以及自在浮游时的情景。③里姆斯基•柯萨科夫的《野蜂飞舞》,出自歌剧《萨旦王的故事》,描绘的是王子变成一只野蜂,不停飞舞,追叮他所厌恶的人。简洁明快的节奏,表现了野蜂振翅疾飞、盘旋舞动的情景。说明:用听音乐猜动物的形式导入,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生动可感的音乐,能激活学生的思维,为进而训练想像力做好准备。所选三首曲子播放时间均在两分钟以内。曲子不一定要全部播完,可根据学生的认识水平而定。教师要引导学生用简短的语言描绘出自己听音乐所感受到的形象。
2.教师点拨:了解音乐在联想与想像训练中的作用。音乐是一种奇妙的语言,不仅能给人以美的熏陶,还能给人带来无尽的遐想,音乐作为一种艺术形式,与文学一起触动我们的情感,激活我们的想像。今天的作文训练,就是期待大家能在音乐中获取
第二篇:教学设计预案
教学设计预案
一段时间的学习已在默默提升中走过,在《作业一》中,如何根据现行教材,结合地区实际有效整合教学资源,开发体现地域特色的《校本教材》这个问题,我通过《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修订理念及方案介绍、《中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解读、《初中美术“造型?表现”内容解读与教学策略》、《初中美术“综合?探索”内容解读与教学策略》、《教师职业道德的自我修养》、《教师职业道德解读与实践导行》等课程的学习,感觉有了很大提高。
对于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借鉴国培中优秀教师典型案例和专家的精彩点评,结合本人的实际教学体会,经过认真的思考,现在有了初步的解决方案。结合南疆实际情况和本人特长,在动手和动脑的有效结合方面,我选择制定《版画校本课程》。具体预案情况如下:
一、背景: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版画教学在中小学美术教育中的重要地位日益凸现,成为美术课程的重要内容。在亲身的版画实践中,还能够不断地提高审美能力和表现能力。我们在贯彻落实美术新课程标准的基础上,结合大纲教学要求,利用我校的教学硬件和师资条件,我们提出在美术课堂和课外兴趣活动中推广版画教学的美术教学思路。将全套美术教材中版画课程内容整合,融入实践。
版画的概括洗练、单纯明快的效果最能表现出青少年天真烂漫的性格,并以其媒介材料的多样、制作手段的丰富而特别适合于天生具有游戏本能的青少年。而从生理现象上来分析,版画教学在创造力的提高、动手能力的培养、以及养成学生良好的工作习惯方面都有着重要的作用。版画的设计和制作是对学生心智教育、动手实践的训练,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提高有一定的帮助。
另外,版画在用作课外美术课程开发的载体在教学中具有很大优势,归纳如下:
1、制作简单,在技艺和设备条件的要求不高。
2、适应性广,作品能呈现出各自的个性和艺术特色。
3、趣味性强。材料使用的特殊性和活动过程的特殊性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能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制作的技巧,创作自己较满意的作品,体会学习的快乐。
4、安全、经济。材料容易购置,制作安全,有效保护学生的身心健康等。
二、本课题研究的目标和任务
1、总体目标::以“人的发展”为核心,发展学生个性特长,提高学生审美能力的同时培养实践、创新等综合能力,陶冶情操。
2、分层目标:
(1)引导学生循序渐进地学习版画的基本知识和工具材料的使用方法,并能创作出一批满意的作品,从而感知自然事物和美术作品的形式美、内容美,发展学生观察、想象、创新思维能力。
(2)在版画教学中,探索加强与其它学科整合的有效方式,促进学生全面身心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高。
(3)在版画创作过程中,初步培养学生的计划性,坚持性,养成耐心细致有序的学习习惯,增强自信心,获得不同层次的成功感。学习合作与交往,促进人格完善。
三、主要内容 根据美术大纲的要求和青少年的年龄生理心理特点,以及我校的实际情况,我们的教学遵循循序渐进,由深入浅的原则,设置了以下几个教程。
1、基础教程,是学习版画的一些基本技能和色彩知识的课题,并尝试不同的材料、工具,体验造型活动的乐趣。
2、单一教程,学生所表现的内容是单个物体。其中应引导学生在充分观察的基础上,用自己的方式应用不同的工具、材料、通过形、色、肌理等美术语言来表现,学会寻求变化和发展。
3、组合教程,是把单个物体组合在一起,使画面更加生动丰富。组合课题主要是帮助学生解决构图大小,疏密,高低,前后关系以及理解对比协调,对称均衡等美学法则。
4、想象教程,想象课题是青少年绘画的较高层次,是学生通过某一主题经自己的想象进行自我个性化创作。启发学生从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水平出发,选择自己所熟悉的内容,身边的事物,用自己独特的视角去感悟、去表现,充分展现个人对世界和生活的感受。教程有“造型·表现”内容、有“欣赏·评述”内容、也有“综合·探究”等实践内容。以吹塑版画、纸版画、KD版画、木刻版画等创作形式融入本土文化资源的古建筑、古民居、戏曲、饮食、传说故事、宗教、礼仪、历史名人等,最终以单色、粉印、水印、黑白及套色版画等作品成果给以展现。
四、研究方法
1、调查法。调查学生的喜好、地方的特色、民间美术等。
2、文献研究法。我们理解的“文献研究”不是找几本书看看而已,根本的一点是要通过查阅文献,对研究所涉及的重要概念和命题进行辨析,以便提供必要的研究指向和问题框架。
3、作品分析法。作品分析法是青少年美术研究常用的方法,属客观性研究方法。这一研究方法的应用前提是对于青少年美术作品本质的界定。我们偏于认为,青少年美术本质上乃是语言。
4、案例研究法。我们研究的是课程案例,不仅仅是教学案例。我们研究的是课程开发的程序与结构而不仅仅是教学操作。或可以说,我们将教学操作理解为课程开发的最后一个环节,理解为发生在课堂教学情境中的、具体的课程事件。
5、比较法。通过对校本课程实施前后学生各方面的变化比较,了解教育的效果。
6、经验总结法。根据教学经验,对版画校本课程教材内容进行总结、汇编、按研究内容写出阶段性总结付诸实施等。
五、研究的措施
校本课程开发是一个民主开放的课程决策过程。我校在版画校本课程的开发和探索中主要做法如下:
1、成立课题组,组织、管理好研究队伍,制定好研究实验方案,并对方案的实施进行调控,及时总结研究成果,确保课题研究有序、有效地开展。
2、培养一支赋有课程开发意识的教师队伍。
课题组根据本校学生的艺术特点与基础制定了开发方案,让美术教师亲身参与版画校本课程开发活动,提高教师的课程意识与课程开发能力,培养了一支专业扎实的课程开发队伍,使版画校本课程在学校真正扎下根来。
3、拓宽课程资源开发途径。
版画校本课程的开发,需要校内外合作探究,学校、教师、家长、学生共同参与,因此,我校同步拓宽学校、家庭、两条校本课程资源的途径,把校内资源开发与校外资源开发利用相结合,拓宽了课程资源开发途径。
4、开展教学研讨,互相培训学习。
为了将版画课程落到实处,我校针对教学中出现的问题,一边教学一边研讨,进行即席指导,现场培训,引导教师参与讨论,整个课堂变成学习与交流的场所,在互动交流中,献计献策,解决课程开发中出现的问题,从而促进校本课程的开发。
另外,美术教学可以结合本校实际,实现学科综合。例如版画教学与书香校园建设相结合,版画教学可以纳入校园文化建设的大环境之中,版画教学也可以与传统文化相结合等等。
第三篇:教学设计预案
如何提高学生感悟能力
长治市城区一中 程志苗
经过学习,我有了一定的收获。
对提高学生的感悟能力这一问题,有了一定的体会。首先,应该引导学生学会思考。在实际工作中,经常会发现这样的现象:一个学生能说会道,善解人意,勤快热情,送取东西、待人接物都很讨人欣赏。但一说到学习就发愁。成绩也总是平平。这样的学生很是聪明伶俐,但就是不开学习的“窍”。究其原因,不是脑子的问题,而是不会思考。面对一篇文章,他们度过以后不知所云,是因为他们根本就没有去思考,也不知道该怎样去思考,所以对文章所表达的内容、所蕴含的感情职能是一知半解。对于这样的学生,再读多少文章都不可能在感悟上有明显的提升。所以,很多家长也常常对我讲:“老师,孩子是在没有少读课外书呀!你推荐的好书,我都给他买了,他也都读了,就是一道考试,阅读题仍然做不好。一到写作文就发愁。你说到底是咋回事呀?”本次学习更加启发我去认真思考这一问题。我认为,根本原因是学生没有学会去思考。面对一篇文章或一本读物,他们只是看过了,了解了其中的情节而已,至于其中的劲舞描写有什么用意,人物的性格特点怎样,作者要表达什么样的思想见解,抒发什么样的情感,学生
没有去想,也不知带该怎样去想。这一现象并不只是个别老师在工作中遇到过,其实注明的教育家苏霍姆林基遇到过类似类似的情况。在本次学习中,我结合所学内容,翻阅了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艺一书,我深刻体会到教会学生思考,是提高学生感悟能力首要的一环。如果一个学生不会思考,他在学习过程中就会遭到种种困难,在学习这条道路上就会永远没有快乐可言。那么,到底应该怎样去引导学生思考呢?本次学习使我认识到,要让学生学会把文章与生活联系起来,让生活做文章与学习之间的桥梁。《红楼梦》照片没那个有这样一副对联:“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一切文章都是来源于生活,或又高于生活的,都有生活中真实的情境、情感和思考。引导学生勤于观察生活、思考生活,把生活中情境、情感、愿望、思索与文章联系起来,去体会文中人物的心情和心理。经常提醒学生自己在什么样的心理状态下,会感觉阳光特别明媚?什么心态下又会感觉太阳非常刺眼?春天或秋天同样的春风或秋风,什么样的情况下你感到舒坦?什么样的情况下你又感到心烦?引导学生学会换位思考,把自己放到文章中去,沉浸在文章中,联系生活实际去体味文中人物的内心世界,就容易理解文本的思想情感,就可以体察作者对社会人生的思考。
其次,引导学生学会阅读。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初中学生的省里和心理决定了他们的好奇心强、喜欢新奇等特点。所以,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在阅读时有强烈的猎奇心理,满足于了解文本的
故事情节,急于关心的不是作者的思考,而是书中人物的命运和故事结果。至于说作者的巧妙构思、新颖的结构、创新的思维、精妙的语言、高潮的写作技能就极少关注,更谈不到去思考、研究、学以致用。往往是一篇文章或一本书读完后,津津乐道于其中人物的可憎可恶,故事的或惊或奇。我们认为最重要的东西,他们根本就想都没想。鉴于这一实际情况,在语文教学中,还要精心引导学生学会阅读。那么,怎样引导阅读才能有利于学生提高感悟能力呢?结合我在实际工作中的感悟和本阶段的学习,我认为应该引导学生掌握一定的阅读程序:无论是一本书或是一篇文章,先读《序言》,或简介(当然有的文章就没有),先答大体了解,然后把文章从头到尾阅览一遍后,不要就以为已经完事了。这时应该静下心来把文本中所写的内容梳理一遍。短的文章一般不用动笔,在脑子里思考条理就行。长的文章还需要动笔整理。梳理什么呢?第一步,梳理文章的内容。写了什么人,什么事,时间,地点,起因,经过和结果。如果是众多人物,还要搞清他们之间彼此的关系和发生的事情的来龙去脉,不同人物的性格特点和命运结局。第二步,梳理文章的整体构成、作者的构思、部分之间的关系、首尾的特点。第三步,梳理文章的思想主题:能够点名主题的语句在哪里?以什么样的方式出现的(有时主题很含蓄),有没有难以理解的语句,这些语句对理解主题有无大碍。第四步梳理语言特点。思考文本的语言是朴实平淡中蕴含深刻道理型的,还是生动形象直接彰显主题型的?还
是激情飞扬附有感染力的......作者为了增强语言的表现力是否运用了修辞方法,是否运用得恰到好处?第五步,是否了解作者的背景和文章产生的背景就更好了,更有利于深悟文本的思想内涵。最后,一定要纵观文本的题目,联系刚才的梳理,立即额题目大含义。我们常对学生说,主题是文章的灵魂,题目是文章的眼睛,而眼睛是心灵的窗口。那么透过题目就能看到文章的主题了。所以,能否在梳理的基础上联系文章的题目做进一步的思考是整体把握文章主体的关键。其实,只要有前面五步的认真梳理,联系题目思考主旨时,自然而然的就会有所感悟,因为已经有了思考的基础,就不至于离开文本,凭空乱想;更不至于读过文体却不知所云。也学有的同学会说,这也太复杂了。其实细细想来并不难操作,也不繁复。我们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有意引导学生几次,他们就能自己去操作,然后坚持下去,让学生形成这样条理踏实的阅读习惯,最后上升为阅读能力。也许有的同仁会说,我们要求学生课内课外那么大的阅读量,都要这样去练,是完不成课标要求的。其实,不必要求学生读什么文体都如此,我所指的是精读的文本。不同的文章要引导学生用不同的程序,一些不必精读的文本是不需要如此细致的,可以略读、浏览的文本只要能抓住主要信息就可以了。比如杂志刊物、报纸、流行读本只要浏览一下,扩大一下视野就完全可以了。对于课本中的范文,经典作品我认为是必须要按照一定程序引导学生掌握一定的阅读方法,来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最终达到提
升学生感悟能力的目的。
最后引导学生写日记。写日记或随笔也是提升学生感悟能力的一个有效途径。只思考不写会逐渐使得思维浮躁,因为很多感悟只在落实到写这一环节时才能做进一步的思考,才会有更高更深的感悟;而且是把实际生活和内心世界联系起来的桥梁,最有利于引导学生去观察生活和思考生活。“语文就是生活,生活就是语文”是我经常讲给学生的一句话。生活是语文的源,语文是生活的流,活生生的生活对学生最有说服力,也最能大洞他们的心。让学生养成写日记的习惯,就是让学生养成观察生活、思考生活、在生活中感悟的习惯。
如果在教学中能做好以上三点,我认为对提高学生的感悟能力一定会有帮助的。
第四篇:教学设计预案
教学设计预案
具备自我控制能力是人的智力发展成熟的标志,它是个人解决问题、相互交往、适应社会的必要条件,是个体自我发展、自我实现、自我完善的保证。特别是在人类社会向知识经济发展的信息时代,自学能力、知识的自我更新能力、创新能力、自我控制和自我约束能力等已成为人所必备的素质,因此,自我监控能力是人的发展中最核心的任务之一。
如何提高学生的自控能力呢?我从下述几个方面做工作:
一、保证学生的自主活动
实践活动是关键。只有通过实践得出真理,但学生主动参与自然重要,也只有在实践活动中和通过实践活动获得发展。
就当前的教学实际来说,多数人只注重教,而忽视对活动过程进行反思、对语言表述和解题方法的优化以及对问题进行推广的意义,许多教师没有真正意识到。事实上,一个人对解决问题的体验是有时效性的,如果不及时进行总结,这种体验就会消退,失去了宝贵的思想方法的训练机会。学会了对自己的思维活动进行反思和有效的自我调节,是思维成熟的标志,因而活动过程的自我意识就越显得重要——活动的自由度越大,对活动过程的监控和调节就越重要。
在设计教学情境、安排教学过程中,努力反映知识的创造产生过程。教师设计出适当的教学情景,让学生在这样的情景中自己去猜想、发现真理。在教学中采取组织学生讨论的办法,调动起他们的经验、意向和创造力,然后从逻辑上把它们整理成系统,这不但使学生真正理解学习材料,也会使他们的自我监控能力获得较快的发展。
二、使学生经历知识活动的真实过程
我们认为,教材仅仅提供了知识的一种逻辑体系,在知识的认识过程中,不仅仅涉及分析、综合、抽象和演绎的逻辑思维过程,归纳、类比、联想、化归、审美等形象思维活动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且还涉及到学生的情感、兴趣等精神过程。
因此,为了培养学生的学科自我监控能力,教师应该改变教材从概念到概念、从定理到推论、处处强调逻辑演绎的严格性,为学生提供概念、定理的实际背景,设计定理、公式的发现过程,使他们有机会自己决定学习的目的、制定学习方案、独立收集资料、独立发现有效信息、选择解决问题的方法、评价自己的学习过程,领悟知识过程的本质。使学生在对概念形成过程的分析中,在对公式、定理的发现过程的总结讨论中,领悟寻找真理和发现真理的方法和手段,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自我监控能力。
三、在学习过程中加强交流合作
通过交流,可以使思想清晰、思路明确、因果分明、逻辑清楚,更便于检验、修正和完善。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采取一定的措施来培养学生的交流习惯和技能。例如,在具体实施交流之前,要求学生反思今天学到的东西和不明白的地方,这就给学生理清自己的思想,判断自己理解的正确性提供了机会,从而能锻炼学生的自我检验、反馈和矫正的能力。
就自我监控能力发展来说,学生尽力寻找证据所作的证明,比单纯的推演书本上的定理所作的证明,其意义要大得多。通过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争议、讨论,可以带来更进一步的、修改和补充。显然,这是一个发展学生自我监控能力的很好途径。
四、培养学生对学习过程的检验意识和技能
检验是学生自我监控能力的核心。坚持让学生自己独立思考,强调随时对思维过程进行检验和反思,是提高学生自我监控能力的关键措施。培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检验,反思的习惯,提高学生的思维自我评价水平,是提高学习效率、培养能力的行之有效的方法。而如何训练学生的检验技能又是教学情境设置中非常重要的环节。
学生解决问题时,为了提高解题质量和效率,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回顾和整理解题思路,概括解题思想,使解题的过程清晰、思维条理化、精确化和概括化。在反思问题设计时,就应该考虑让学生对具体方法进行再加工,提出提炼学科思想方法任务。引导学生对问题的本质进行重新剖析,在将问题由个别推向一般的过程中使问题逐渐深化,从而使思维的抽象程度不断提高。帮助学生从基本概念、基本知识的角度来剖析作业错误的原因,使学生通过反思而更加深刻的理解基本概念和基本知识。
总之,通过引导学生反思、总结、归纳,让他们寻找思想方法、思维过程的差距,在思维由特殊向一般的过程中,体验学科思想方法对解题的指导作用,来形成自我监控意识,有利于培养学生形成学习的自我监控能力。
第五篇:教学设计预案
教学设计预案 《图形的旋转》
团溪镇中学 黄玲
一、本节教材分析
1、教材内容:
“空间与图形”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平移和旋转是新增加的内容,小学阶段还是第一次引入平移、旋转的内容。其目标在于让学生尽早地了解现实生活中常见的平移和旋现象,经历从现实背景中抽象数学模型的过程,认识数学的价值与应用。平移、旋转内容分两个学段实施。第一学段要求“结合实例,感知平移、旋转现象”,并在具体案例中提出组织学生观察现实生活中的实例。如“方向盘的转动”、“水龙头开关的转动”、“电梯的上下移动”、“钟摆的运动”等。在第二学段,对图形的平移、旋转提出了进一步的要求,“通过观察实例,认识图形的平移与旋转,能在方格纸上将简单图形平移旋转90°。”“欣赏生活中的图案,灵活运用平移、旋转在方格纸上设计图案。”这进一步深化了学生对图形的平移、旋转的认识,以及运用这方面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本课就是在学生学习了第一学段知识的基础上,把简单的平面图形进行简单的旋转,由此达到空间与图形的完美结合。本课教材在编排上力求体现以下特点:(1)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
在生活中,有各种美丽的图案,其中有很多图案是由简单的图形经过平移或旋转得到的。教材所展示的正是简单图形经过旋转形成复杂图案的过程。(2)初步培养学生的空间感:
教材一开始就出示一组图案让学生欣赏,并让学生思考这些图案的特点。然后将这些图案进行分解,并取出其中的一小部分进行旋转,逐步展示简单图形经过旋转后形成复杂图案的过程。要求学在每一次旋转后,都要能说出是什么图形绕着哪一点旋转的,旋转的角度是多少。教学中把旋转的过程在多媒体上演示出来,这样,学生可以清晰地看到图案形成的全过程。
2、教材内容的核心数学思想:
培养学生的空间感,感受图形在生活中的必要性,充分体现出“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数学思想。
3、我的思考:
《课标》指出,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数学教育的价值、目标、内容以及学与教的方式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数学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应重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特别要充分考虑计算器、计算机对数学学习内容和方式的影响,大力开发并向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数学教育与信息技术的整合,成为数学课程与教学改革的引人注目的特点,而且日趋活跃。结合具体数学内容编制各类软件,借助计算机快速、形象与及时反馈信息等特点,配合教师教学,使教师的指导与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到更好的发挥。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结合本节课的知识特点,为了更好的突出旋转的动态特点,我制作了配合教学用的软件,并选择在多媒体计算机教室进行教学,使数学教学与信息技能达到完美的整合。在课件的设计上,为了更好的突出学生自主学习、自已探索数学知识奥秘的特点,在教学探索1、2、3的过程中,我选择每名学生自已上机操作的方式,而不是已往由教师演示,学生看的教学方式;在教学体验1、2的过程中,我制作了学生可以单机操作,并可以任意输入数据并演示的智能课件,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计算机,把图形旋转的过程及旋转的结果,都形象、生动的演示出来,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水到渠成的接受并学习了知识,有效降低了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难度,改进了学生的数学学习方式,增进学生对数学的理解,最终提高数学教学的质量。
二、学生分析
1、学生已有知识基础
学生已掌握一些简单的平面图形的知识,在第一学段已初步感知图形的平移和旋转的特点,但让图形在平面上旋转的立体思维能力不强,因此,在学习过程中,要进一步加强学生的立体思维能力,增强学生的空间感。
2、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和学习该内容的经验
学生绝大多数来源于城市,学生思维活跃,善于动手操作,有初步的计算机常识,能够独立完成上机操作。
3、学生学习该内容可能的困难
在教学的最后,要求学生根据本节课所学的知识,利用图形的旋转设计精美的图案时,可能有的同学设计的图案与自己预想的图案有差别,需要经过反复实验。
4、学生学习的兴趣、学习方式和学法分析
小学四年级的学习,好奇心强,喜欢动手操作、直观感悟能力强。
5、我的思考:
通过对教材和学生的分析,我清醒地认识到,如何让学生认识图形旋转的整个过程,创设什么样的问题情境,运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是我这节课应该关注的焦点。为此,我在教学设计中突出以下三个方面的特点:(1)创设情境,感受旋转形成的图案的美。
数学的表现形式具有抽象性,但数学所反映的内容又是非常现实的。学习数学的过程不只是让学生记住数学事实,还应当让学生形成数学意识,建立数感,了解数学的价值,认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为学生提供具体问题情境,让学生在现实背景下感受和体验数学,探索数学模型应当成为数学教学改革的重点。因此,上课伊始我就结合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为同学们创设了同学们喜爱的生活情境,就是“六一儿童节”带着同学们到游乐场去玩。通过回忆游乐场里的游乐项目,引出本节课要学习的“平移和旋转”的数学问题,这样可以更加有效的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2)动手操作,探索奥秘
小学生好奇心强,动手能力强,基于这个原因,我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自己动手在电脑上点击自己想看的东西,自己输入想输入的数据,通过电脑演示自己观察旋转的结果,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现代性,达到自主学习。(3)开放式教学模式
设计图案的要求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学生要综合运用有关的知识,不仅是数学方面和知识,更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和相关学科的知识。而且这个过程是开放式的,不同的学生可以有不同的设计方案,体现学生学习上和个性品质上差异。学生可以从一个或几个简单有图形出发,将图形通过若干次对称、平移、旋转得到一列的图形,形成一个图案,这对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十分有利。
三、学习目标
1、知识技能:(1)通过多媒体演示和动手操作,了解一个简单的图形经过旋转制作复杂图形的过程,并能设计简单的图案。(2)通过学习,学生能说出图形旋转的变化过程。
2、过程方法:在经历简单的电脑操作、演示、观察结果的过程中,学习图形平移和旋转的数学知识,并能应用于生活实际。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探索、体验、观察、创造、展示等活动,体验成功的愉悦,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4、教学重、难点:图形旋转的过程与结果
5、教具准备: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联系生活,导入新课
二、新授
1、首先我们来一起欣赏一组美丽的图案,(出示图片)谁知道这些图案是怎样形成的?(学生边说教师边演示)欣赏图案,激发兴趣
2、看来,简单的图形,通过旋转就能变成一幅精美的图案,那么旋转到底和什么有关呢?同学们可以大胆的猜一猜。(生猜)同学们猜测的是否正确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进入“探索验证”。
3、师生共同进入探索1:说明图形的旋转与旋转的度数有关。通过探索1,使学生认识“图形的旋转”与度数有关。仔细观察这两幅图,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会不同呢? 让我们来一起验证一下。(演示)
通过验证,说明图形的旋转与什么有关呢?
刚才谁猜对了?其它同学谁和他的想法一样?恭喜你们通过我们的验证,你们都猜对了!那么其它同学的猜测是否正确呢?下面就请同学们自己进入探索2和探索3,进行验证。
4、同学们自己进入探索
2、探索3,自己动手验证猜测。
通过探索2和探索3,使学生认识“图形的旋转”与旋转的方向和点有关。探索2:图形的旋转与旋转的方向有关。
刚才探索1说明图形的旋转与什么有关?(度数)
也就是说只要旋转的度数变,图形就变?是吗?(学生疑惑)
(演示探索2)旋转的度数变没变?图案变了吗?为什么没变?(方向不同)说明什么?(图形的旋转与方向有关)探索3:图形的旋转与旋转的点有关。通过探索3.,你发现什么?说明什么?
5、逐一进行汇报。
6、总结:通过刚才的探索,我们能发现图形的旋转与旋转的点、方向和度数有关。
7、面我们就通过动手操作,亲身体验一下图形的旋转。请同学们进入体验一和体验二。动手操作,新身体验
五、练题设计
通过练习,巩固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让学生当小小设计师 利用本节课学习的知识,动手设计一个精美图案。把知识应用到生活实践习题设计意图: 通过练习,让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有一个复习巩固的过程,并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由其是最后一道拓展练习题,让学生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生活实践中去,有利于发展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六、教学小结: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新课程标准》中新增加的内容,图形变换内容主要包括平移、旋转和对称的认识。这些内容对学生认识丰富多彩的现实世界,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以及对图形美的感受与欣赏都十分重要。这些内容一般都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学生通过运用平移、旋转和对称构成有趣的图案,既有利于学生了解图形的特征以及图形之间的联系,又有利于学生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基于以上原因,我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注重了学生的审美的教育。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就是让学生认识图形平移和旋转的知识,为了更好的体现图形旋转的动态感,我结合本节课教学任务的特点,制作了教学课件,并带着学生在多媒体教室中教学,使每一个学生都能自己动手操作,自己演示图形旋转的结果,形象直观的学习相关的知识,有效降低学习难度,加强学生学习的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