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长方体的认识第一课时教案
长方体的认识(一)
-----------------------------
教学目标
1.初步建立“立体图形”的概念.
2.基本掌握长方体的特征.
3.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
教学重点
掌握长方体的特征,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
教学难点
初步建立“立体图形”的概念,形成表象.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导入 :讲新课之前,我们先回忆一下,以前学过哪些几何图形?
(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梯形、平行四边形)
展示课件,找出里面的平面图形
这些都是什么图形?(板书:平面图形)
教师:平面图形我们已经认识了,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下立体图形.
二、探究新知.
(一)初步建立“立体图形”的概念.
1.出示墨水盒、粉笔盒等实物.
教师提问:谁说说这些物体与平面图形比较有什么不同?(占有一定的空间)
2.教师明确:这些物体都占有一定的空间,我们把它们的形状叫做立体图形.
(板书“立体图形”)
3.在生活中你还见到哪些立体图形?
4.引出课题:这节课,我们先来认识一下立体图形中的长方体.
(板书课题:长方体的认识)
(二)认识长方体的特征,教学例1. 课件演示:面:表面平平的这个部分叫做面。
棱: 两个面相交的那条线,叫做棱。
顶点: 三条棱相交的这个点,我们称之为顶点。
展示长方体、正方体的面,棱,顶点。现在我们拿出长方体来研究长方体的特征。
1.面
①长方体有几个面? 长方体有6个面
分别从前后左右上下来展示,既是(前面,后面,左面,右面,上面,下面)
②每个面是什么形状? 每个面都是长方形(也可能有两面相对的面是正方形)(实物展示)
③哪些面是完全相同的?(前后)(左右)(上下)相对的面的形状大小完全相同
这研究的是长方体的面,现在我们来研究长方体的棱。2.棱
学生实际操作:
①动手摸一摸长方体的每两个面相交的地方
(教师明确:在长方体上两个面相交的边叫做长方体的棱)
一般地,我们称横向的较长的棱,我们称之为长。
……………………纵向较短的…………………………….为宽。…………………….垂直的……………………………为高。②数一数,长方体有几条棱?(12条棱)认识长宽高。(有四条长,四条宽,四条高)
③量一量每条棱的长度,分别从长宽高区量,你发现了什么?(每组棱的长度都相等,相对的棱的长度是相等的)
3.顶点
教师:请同学们拿起长方体的盒子或实物,用手摸一模三条棱相交的地方.
教师明确:3条棱相交的点叫做长方体的顶点.
提问:一个长方体一共有多少个顶点?(8个)
4.特征
长方体是由6个长方形围成的立体图形,也可能其中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它有12条棱,8个顶点.在一个长方体中,相对的面完全相同,相对的棱长度相等.
5.画法
把一个长方体放在桌面上观察一下,最多能看到它的几个面?(三个面)
那么怎样把长方体画在纸上或黑板上呢?(看不见的棱画在图纸上用虚线表示,最后面画出的是长方形,其它的面画出的是平行四边形)
(三)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教学例2.
1.出示长方体框架,提问:
长方体的12条棱可以怎样分组?(按照相对的棱进行分组)
分成几组?(3组)
相交于同一顶点的三条棱长度相等吗?(不等)
2.教师小结:在一个长方体中,有3组棱,每组棱互相平行,并且长度相等.我们把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
3.实际测量:分不同角度测量自己手中的长方体的长、宽、高的长度
(测量数据应该不同)
教师强调:长方体的长、宽、高的位置不是固定不变的.一般情况下把底面中较长的一条棱叫做长,较短的一条棱叫做宽,垂直于底面的棱叫做高. 现在我们再来研究正方体。6个面,每个面的大小相等。
12条棱,长度全部相等。8个顶点
所以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
三、全课小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长方体有什么特征?什么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还有什么问题吗?
四、随堂练习.
1.说说日常生活中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的.
2.填表.
面
棱
顶点
长方体
有()个面
都是()形
相对的面()
有()条棱
相对的棱长度()
有()个
顶点
3.判断对错,并说明为什么.
(1)有6个面、12条棱、8个顶点的物体形状都是长方体.………()
(2)在长方体中,不是相对的棱长度都不相等.……………………()
(3)长方体有6个面,12条棱和8个顶点.…………………………()
(4)长方体相对面的大小、形状都相等.……………………………()
五、布置作业 .
1.看图说出下面每个长方体的长、宽、高各是多少?
2.说出下图表示的物体是什么形状,并且说明:
(1)它的上面是什么形,长和宽各是多少?
(2)它的右侧面是什么形,长和宽各是多少?
(3)它的前面是什么形,长和宽各是多少?
(4)它的下面和后面是什么形,长和宽各是多少?
六、板书设计
长方体的认识
平面图形
长方形 正方形
三角形
平行四边形
梯形
立体图形
长方体
6个面,每个面是长方形,相对的面完全相同
12条棱,相对的棱长度相等
8个顶点,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分别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
第二篇:《长方体认识》教案
《长方体的认识》教学设计第一稿
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27~29页 教学目标:
1、通过有序观察、实践操作、讨论辨析等活动,了解各部分名称,并掌握长方体的特征。
2、通过学生的问题解决,发展数学思考能力,培养空间观念。
3、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数学活动中,获得积极的学习体验,培养数学学习的兴趣。教学准备:
教具:课件、长方体框架、长方体实物 学具:长方体实物、小棒、接头。教学过程:
一、切物成形,导入新课
师:请看屏幕(电脑演示切土豆),请你们自己像这样先沿着竖直方向切一刀。摸一摸新切的面,和切之前有什么变化?
生答
师:说得好。原来是凹凸不平的面,现在是一个怎样的面? 生答
师:(电脑演示切第二刀)接着将切出的平面朝下,像这样沿着竖直方向再切一刀。切了第二刀,这时发生了什么变化?
生答
师:观察得真仔细!我们一起指一指这条边,想一想它是怎么形成的? 生答
师:没错,是由切出的两个面相交而成的。这条边在数学上叫什么呢?(出示:棱)师:(电脑演示切第三刀)接下来,将前面还朝下,像这样沿着竖直方向又切一次,使它变成现在的样子。你发现切了第三刀之后又有了什么新变化?
生答
师:你所说的这个角在哪里?(学生指)你所指的其实是一个点。我们一起指一指这个点,再数一数它是由几条棱相交而成的?
像这样由三条棱相交而形成的点在数学上叫做——(出示:顶点)
师:在切土豆的过程中我们一起认识了面、棱和顶点。如果将这块土豆再这样切三次(电脑演示切成长方体),就切成了一个长方体。
二、动手操作,探究棱的特征
师:(电脑演示:高楼抽象出框架)看,一座高楼大厦的建造一般是以长方体框架为基础的。下面,让我们也来当一回“小小建筑师”。试着用小棒来搭出长方体框架,从中寻找长方体更多的奥秘。
先来听活动提示——材料中配有颜色不同的小棒和连接小棒的接头;四人小组合作完成一个长方体框架;仔细观察完成的作品,结合活动单在小组内交流发现。
下面,我们就以小组为单位,开始活动,比比哪组合作得最棒,收获最多。(学生操作)
师:哪一组来介绍一下你们搭成的长方体?两位同学结合活动单,一人演示,一人交流。
生:我们一共使用了12根小棒。分别是蓝色的、绿色的、黄色的,每种颜色各4根。同种颜色的小棒在搭的时候都是相对的,我们发现长方体相对的棱长度相等。
师:相对的棱长度相等,是这样吗?老师注意到,刚才还有小组搭出了不同的长方体。仔细观察你们搭出的长方体,也有这样的特征吗?
生:有
师:在你们搭出的长方体中,有没有哪个小组使用了红色的小棒? 生:没有
师:这是为什么呢?
生:因为相对的棱长度相等,而红色的只有3根。师:你觉得至少需要几根? 生:4根
师:在搭框架的过程中,我们又发现了长方体棱的特征。来,让我们自豪地读一读。
三、变式呈现,认识长、宽、高
师:同学们,如果我画下一个长方体,是什么样的呢?瞧,(电脑出示直观图)从这幅图上我们能看到几个面?为什么只画了三个面呢?
„„
师:补上了三条看不见的棱,现在一共画出了长方体的几个面?(6个)请大家仔细观察这幅图。然后闭上眼睛,在脑海里回想一下这个长方体是什么样子的?想好了吗?睁开眼睛,再和屏幕上的比较一下。一样吗?
师:(电脑演示)如果擦去一条棱,你们也能想象出原来的样子吗?再擦去三条,还能想出来吗?想一想,最少保留几条棱?你还能想象出它原来的样子?(学生指出保留的三条棱,电脑随之出示)
师:仔细观察,他所指的这三条棱有什么特点?像这样从一个顶点出发的三条棱,它们的长度在数学上还有专用的名称。通常把水平方向的叫做长、宽,竖直方向的叫做高。
四、观察想象,探究“面”的特征
师:根据长、宽、高的数据,你能想象出这个长方体的6个面吗?想想它的6个面应该是下页图中的几号图形呢?请大家利用手中的长方体边观察边思考,在小组内商量商量。
生:前面的是④号
师:你是怎么看出的?到前面来结合这幅图说说你的想法 生:因为前面的长是9厘米,宽的4厘米,和④号图是一样的 师:从棱联想到面,真会思考!你们还发现哪些面是几号?(电脑随之验证学生所选择的面)
师:根据长、宽、高,我们找到了这个长方体的6个面。仔细观察这6个面,你又有什么发现呢?
生:相对的面是完全一样的
五、巩固练习,发展能力
师:(电脑出示冰箱的外形尺寸:70cm×60 cm×180cm)前几天,我家新买了一台冰箱,看到这组数据,你能知道我家新冰箱的哪些信息呢?
„„
师:知道了长、宽、高,现在你还知道这台冰箱哪些面的面积呢?
师:下面我们一起来玩个游戏。根据所给数据,想想它是什么。如果你答对了,屏幕上就会出现这个物体(电脑分别出示长、宽、高分别是10米、2.5米、3米,普通教室、公共汽车、家用冰箱;6厘米、6厘米、6厘米,魔方、粉笔盒、骰子;20厘米、15厘米、1厘米,数学书、新华字典、文具盒。
师:如果这个长方体的高缩短到0.1毫米,想想可能是什么物体?
六、总结评价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都获得了什么知识?
教学过程:
一、切物成形,导入新课
师:请看屏幕(电脑演示切土豆),请你们自己像这样先沿着竖直方向切一刀。摸一摸新切的面,和切之前有什么变化?
生答
师:说得好。原来是凹凸不平的面,现在是一个怎样的面? 生答
师:(电脑演示切第二刀)接着将切出的平面朝下,像这样沿着竖直方向再切一刀。切了第二刀,这时发生了什么变化?
生答
师:观察得真仔细!我们一起指一指这条边,想一想它是怎么形成的? 生答
师:没错,是由切出的两个面相交而成的。这条边在数学上叫什么呢?(出示:棱)师:(电脑演示切第三刀)接下来,将前面还朝下,像这样沿着竖直方向又切一次,使它变成现在的样子。你发现切了第三刀之后又有了什么新变化?
生答
师:你所说的这个角在哪里?(学生指)你所指的其实是一个点。我们一起指一指这个点,再数一数它是由几条棱相交而成的?
像这样由三条棱相交而形成的点在数学上叫做——(出示:顶点)
师:在切土豆的过程中我们一起认识了面、棱和顶点。如果将这块土豆再这样切三次(电脑演示切成长方体),就切成了一个长方体。
二、实践操作,解决问题
1、初步认识长方体
师:刚才我们认识了长方体的面、棱、顶点以及形成过程,仔细观察你们手中的长方体,看看还能发现些什么?
2、认识特征
按面→棱→顶点的顺序逐一展开,并进行验证
3、知识应用
师:(电脑演示:高楼抽象出框架)看,一座高楼大厦的建造一般是以长方体框架为基础的。下面,让我们也来当一回“小小建筑师”。试着用小棒来搭出长方体框架,从中寻找长方体更多的奥秘。
先来听活动提示——材料中配有颜色不同的小棒和连接小棒的接头;四人小组合作完成一个长方体框架;仔细观察完成的作品,结合活动单在小组内交流发现。
下面,我们就以小组为单位,开始活动,比比哪组合作得最棒,收获最多。(学生操作)
师:哪一组来介绍一下你们搭成的长方体?两位同学结合活动单,一人演示,一人交流。
4、认识长、宽、高
5、练习
师:(电脑出示冰箱的外形尺寸:70cm×60 cm×180cm)前几天,我家新买了一台冰箱,看到这组数据,你能知道我家新冰箱的哪些信息呢?
„„
师:知道了长、宽、高,现在你还知道这台冰箱哪些面的面积呢?
师:下面我们一起来玩个游戏。根据所给数据,想想它是什么。如果你答对了,屏幕上就会出现这个物体(电脑分别出示长、宽、高分别是10米、2.5米、3米,普通教室、公共汽车、家用冰箱;6厘米、6厘米、6厘米,魔方、粉笔盒、骰子;20厘米、15厘米、1厘米,数学书、新华字典、文具盒。
师:如果这个长方体的高缩短到0.1毫米,想想可能是什么物体?
6、延伸:研究正方体的特征
三、总结评价
师:今天我们一起认识了长方体,现在我们和长方体成了好朋友。假如你是一个长方体,你打算怎样介绍自己呢?
第三篇:认识年月日第一课时教案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师:大家喜不喜欢猜谜语?
生:喜欢。
师:老师这有一则谜语,请同学们猜猜是什么东西?(打一物)
有个宝贝真稀奇,身穿三百多件衣。
每天都要脱一件,等到年底剩张皮。
生:日历。
师:真聪明!随后,教师出示2016年日历。
2、揭示课题:
(1)同学们,我们学习、生活了一天,就在日历上撕下一页。一天也叫做一日。
说着,教师随手板书:“日”字。
(2)从1月1日开始,到撕下1月31日这一页,要经过多长时间? 学生答问后,教师板书:“月”字。
(3)当我们撕下这本日历的最后一页,经过了多长时间?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板书:“年”字。
揭题: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年月日的有关知识。年、月、日和我们已经学过的时、分、秒,都是常用的时间单位。时、分、秒是表示时间较短的单位,年、月、日是表示时间较长的单位。
二、观察年历,探究新知
1、认识年历。
师:请拿出你手中的年历,想起今天是什么日期吗?请同学们把它圈出来。看到日历,你还想起了哪些有意义的日子?
有意义的日子很多,现在,让我们乘坐哆啦A梦的时光机来一次穿越大旅行,再回去看看这些重要的日子。
下面,请同学们认真观察你们手中的年历卡片,完成第一题。
师:哪位同学来告诉我2015年各月的天数。
再请一位同学来告诉我2016年各月的天数。
结合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
一年有12个月一、三、五、七、八、十、十二月(每月31天)
师:人们习惯上把有31天的月份叫做大月(板书:大月)。四、六、九、十一月(每月30天)
师:人们习惯上把有30天的月份叫做小月(师板书:小月)
2、教学大月、小月。
师:请同学们再数一数,一年中有几个大月?
生:7个大月。
师:几个小月?
生:4个小月。
师:仔细观察,你还发现了什么? 生1:二月只有28天。
生2:二月还是29天。
师:真棒。二月是个特殊月,通常人们把二月是28天的这一年叫做平年,把二月是29天的这一年叫做闰年。
3、计算平年、闰年全年天数
师:我们知道了一年有12个月,你能算出平年全年有多少天吗?你有几种方法?
生1:31+28+31+30+31+30+31+31+30+31+30+31=365天
生2:31×7+30×4+28=365天
„„
师:你能不用计算马上说出闰年全年有多少天?
生:366天。
师:你是根据什么得出的?
生:因为闰年2月是29天,而平年2月是28天,所以闰年比平年全年天数多1天,所以直接用365+1=366天
4、记住大小月的方法
师:我们知道了一年有十二个月,要怎样才能很快地记住哪几个月是大月,哪几个月是小月呢?你们有没有什么好的方法?
生:(自由发言)
师:现在老师告诉你们几个巧妙的记忆方法。
师:(教师用课件出示左拳图,介绍用左拳记忆的方法)第一种:左拳记忆法,拳头关节凸起的地方是31天,拳头关节凹下的地方是30天,2月除外,下面大家对照大屏幕,轻身念、跟着做。
师:为了更容易记住哪几个月是大月,你们还可以记住下面的歌诀。一、三、五、七、八、十、腊,三十一天永不差,(教师说明:这里的“腊”是指十二月)四、六、九、冬三十整。(教师说明:这里的“冬”是指十一月)
师:你们能很快的把它记下来吗?(生生互动练习说)
师:咱们探索了这么多的知识,下面大家轻松一下,做一个小游戏,好不好?是大月的拍拍手,是小月的跺跺脚。
三、巩固练习
时光机出现故障了,把我们带到了智慧岛,智慧岛上机关重重,我们得闯过去才能回到现在,大家得努力,我们先来闯第一关。
同学们表现真棒,我们再接再厉,来闯第二关。我们接下来闯第三关。第四关
同学们真棒,现在我们乘坐时光机回去了,今天的旅途你有什么收获?
第四篇:认识人民币 第一课时 教案
认识人民币
第一课时 教案
教学目标
1.认识人民币,了解元、角、分之间的关系。
2.通过模拟购物等活动,使学生体会人民币在社会生活的功能和作用,感悟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3.使学生从小懂得,合理使用零花钱,并知道如何爱护人民币。
一 学习过程:
学前准备
老师谈话,导入新课。今天的数学课,看看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什么?拿出模拟人民币(学生回答钱或者人民币)这些钱就是我们国家发行的法定货币—人民币(板书)请你说说哪些地方要用人民币的? 合作交流
1.教材第46页的主题图(问题设置1)。
(1)让学生观察购物图和乘车购物图。同学之间说一说画面的意思。结合自己的生活常识,说一说自己某一次购物或乘车或游玩时用了多少钱。(2)再让学生观察第3图。看见这幅图,请说一说小朋友在干什么。“存钱是为了什么?”“你有零花钱吗?”“你有存钱的习惯吗?” 老师:看来人民币在我们生活中有很重要的作用。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人民币(板书题目)
2.教学例1,问题设置2 认识各种面值的人民币。
(1)出示我国发行的人民币的品种,使学生对我国各种面值的人民币有一个整体的了解。
(2)说一说你是怎么记住这么多面值的人民币的。(如:颜色,大小,图案,图案中的数,图案中的“小黑点”——盲文的数等)
(3)老师参与把人民币进行分类的活动。每个学生先将课前准备的模拟人民币进行分类,然后在小组内交流各自的分类方法。甲组:将硬币分成一类,将纸币分成另一类。乙组:把分币分成一类,角币分成一类,元币分成一类。老师用课件展示这种分类的过程和结果。老师提问:各种面值的人民币一共有多少个?那种面值的人民币品种最多,哪种最少?
(4)引导学生进一步观察。两种10元,50元,100元的人民币的币值是相同的吗?他们的图案,颜色各有什么特征?说一说几种硬币的面值。3.教学例2(1)师生做换钱游戏。(1)老师拿出一张2角币,并提问:用一角币来换老师的2角币,应用几个?学生上台用2个1角币来换老师的2角币。老师拿出一枚5角币,并提问:用一角币来换老师的5角币,应用几个?学生上台用2个1角币来换老师的5角币。
游戏完成后,让学生在例2中空白处填数。(见图①)
老师出1枚1元的硬币,并提问;你应该拿几个1角币,才能换1元?学生可以边摆手中的学具,边回答(见图②)
(2)师生做换钱游戏。1元能换几张2角?能换几张5角的?(5张2角,2张5角)5角能换几张1角和几张2角?(答案不唯一)课堂小结
今天学习到了什么?今天你有那些收获?人民币的单位有哪些?你还知道了什么?
我们不仅认识了人民币,了解了元、角、分之间的关系,还尝试了有计划的购买商品。学习这些,你觉得对你的生活有哪些帮助呢?(学生各抒己见)
课堂作业新设计
1.做一做的第一题
2.练习九的第一题。帮助学生进一步认识人民币的单位元,角,分之间的进率。3.填空。3元=()角
50角=()元
6元=()角
9元=()角
80角=()元
70角=()元
4.做一做。第2题。(让学生说出思考过程)
思维训练
1.在()里填上“﹥”,“﹤”或“=”,并说明理由。4元()4角
70角()7元
3元()49角
2.要换10元币,可以怎样换,看谁的方法多。
3.一套故事书100元,付款时你有几种方法,那种最方便?
第五篇:《认识计算器》第一课时教案
认识计算器
(一)●设计说明
教学内容
P2-3,信息窗1第一个红点。
教学目标
教学知识点
1、结合生活中大数目的计算,初步认识计算器。
2、了解计算器的基本按键名称和功能,能利用计算器进行一些简单的、必要的计算。能力训练要求
在实际计算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使用计算器进行计算的快捷、方便,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情感与价值观要求
让学生体验用计算器进行计算的方便和快捷,进一步培养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感受计算器在人们生活和工作中的价值。
教学重点
了解计算器的键盘结构,掌握计算器的使用方法。
教学难点
掌握计算器的使用方法。
教学方法
动手操作、情景教学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准备
教师:投影片 学生:计算器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出示课件情境图)
[师]泰山雄伟壮丽,历史悠久,文物众多,以“五岳独尊”的盛名称誉古今,泰山古树的数量更是惊人!
(出示课件)
[师]根据泰山古树数量统计表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学生自由提出问题)[生]红门、中天门和南天门一共有多少棵古树? [生]灵岩寺古树的数量是岱庙的几倍? [生]„„
二、通过做一做、议一议,探究新知
[师]:我们选择“红门、中天门和南天门一共有多少棵古树?”这个问题一起来解决一下。
[设计意图:通过泰山古树导入,激发学生的兴趣。通过学生自主思考提出问题,调动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1、做一做 学生自主解决
[师]谁能解决这个问题?并分享一下你的方法。
[生]用加法计算古树的总棵数:3449+527+1640=_______ 我是用竖式计算的,先计算3449+527=3976 再计算3976+1640=5616。计算起来有些麻烦。
[生]我是用计算器计算的,比较快,结果也是5616棵。
[师]同学们说的很好,两种计算方法都能准确计算出红门、中天门和南天门的古树总数,我们发现用计算器是一个很聪明的做法,当我们遇到复杂的计算时就可以借助于计算器。(师操作)我也是这样操作的,为什么不显示呢?(引导学生介绍计算器)哦,没按开机键ON。看来我们有必要认识一下计算器。(出示投影片)
2、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认识计算器的各部分。
[师]你知道计算器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吗?各种键有什么作用吗?把你知道的在小组内交流一下。(学生汇报、交流,及时补充)
(出示课件情境图)
[师]哪个小组来汇报一下你们交流的结果?
[生]计算器是由显示屏和键盘组成的。键盘上有开机键、关机键、消除键、等号键、+—×÷运算符号键、数字键。
[师]我们清楚了解了计算器,就能运用它进行复杂的计算。(教师出示投影片,集体尝试操
作。)
(出示课件情境图)用计算器计算的步骤如下: 首先开机按ON键。
根据算式:3449+527+1640= 依次按3 4 4 9键 按+键 依次按5 2 7键 按+键
依次按1 6 4 0键 最后,按=键显示结果
[师]请你动手试一试。操作过程遇到问题的请小组成员帮忙解决,然后分享收获。[生]我在按数字键的时候不小心按错了,不知道该怎么办。[师]谁能帮忙呢?
[生]不小心按错了,按AC键,就可以清屏,重新录入了。
[师]我们在不小心按错数字键,或者做完一道题目后继续做下一道时,可以按AC键。[师]看来同学们已经会利用计算器了,那我们来一场小组竞赛,各小组有没有信心?好,有信心,胜利就在眼前了!
根据泰山古树数量统计表,算一算灵岩寺古树的数量是岱庙的几倍?(出示投影片)下面请利用手中的计算器来解决这个问题,看哪一组速度快、计算准确。(学生活动、教师巡视)列出算式,并用计算器计算。10891÷250=。
这次同学们的速度更快了,那么你会用计算器计算3000-128×6吗?(教师出示投影片。)请同学上台演示。
[生1]算式里有乘法和减法,应该先算乘法,然后算减法。先计算128×6=768 再用计算器算3000-768=2232。
[生2]我们用的不同的方法,直接按顺序在计算器上输入3000-128×6,结果一样。[师]在有乘法和减法的算式中,我们应该先算乘法再算减法。随着科技的发展有些科学计算器会自动先乘除后加减。现在我们尝试计算下面各题,小组代表汇报结果。(出示课件情境图)
765+469= 589×76= 3208-2965= 625÷25= 6848-579+386=
3、议一议
[师]通过刚才的计算,感觉计算器有哪些好处或者窍门? [生1]计算准确、快捷。
[生2]运用计算器计算这种数据多而杂的问题是,可以避免数据出错。方便记录。[生3]我们计算时进行了分工,一个人读数而另一个人操作计算器,解决问题的速度提高了正确率也高了。
[师]同学们真是爱动脑筋的好孩子,计算器确确实实有记录准确、计算快捷的好处,刚才能分工进行的小组非常的不错,提高了效率。既然计算器这么方便,是不是以后它就可以代替我们的笔算了呢?如果不是说说你的看法?
[生]不能,如果我们依赖计算器进行计算,那我们自身的计算能力则会下降。我认为最好只是在遇到复杂问题时用计算器计算。
[师]同学们说得很好,我们只有在遇到复杂问题时或者数据非常大的计算时才借助计算器。能笔算的仍要笔算,计算器不能代替笔算。
三、联系生活,巩固练习
1、男生女生大比拼(出示投影片)
◆第一组:男 17+83= 62-12= 1000×5= 第二组: 女 7865+3497= 835×23= 1305÷45=
要求:(1)全体男生用口算或笔算算第一组题。(2)全体女生用计算器算第二组题。(出示课件情境图)
◆第一组: 女 25+75 = 88 -18 = 1000×5 = 第二组: 男 5678+3657= 987×9= 2128÷56=
要求:(1)全体女生用口算或笔算算第一组题。(2)全体男生用计算器算第二组题。(通过做题再次发现:要合理使用计算器)
2、数学与生活:(出示课件情境图)
一个没有关紧的水龙头,每天大约滴12千克的水,这些水就这样被白白地流掉了。(1)照这样计算,一个没有关紧的水龙头一年(按365天计算)要浪费______千克。(2)把这些水装在饮水桶中(每桶按20千克计算),这些水大约能装______桶。(3)如果一个三口之家每月用6桶水,这些水够用______个月,约合______年。
四、课时小结(出示课件情境图)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你觉得什么情况下使用计算器最合适?
生:我知道了计算器的结构并会使用计算器。当我们遇到较复杂的计算时可以使用计算器。(出示课件情境图)
五、作业
1、说一说计算器的组成和使用方法。
2、完成自主练习1、2、3题。
●板书设计
计算器
3449+527+1640 = 10891÷250 = 3000-128×6 = 计算器:显示屏、键盘
运算顺序:
计算器使用快捷准确;遇到复杂问题时可以使用计算器。
●教学反思
本节课,在教学设计时将教学活动置于一个情境中。通过动手操作、质疑、答疑使学生体会解决什么样的问题用什么样的方法,学会自己思考问题;借助学生已有的认知,引导学生系统认识计算器;通过具体计算,合理的操作方法,使学生学会用计算器;在大数目的计算、探索规律中使学生体会到计算器的快捷方便。通过练习比较和学生自己的判断,让学生知道,完全依赖计算器算数会使自己的计算能力下降,应结合实际情况将计算器用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