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新西师大版小学3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范文

时间:2019-05-12 19:45:3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2018新西师大版小学3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范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2018新西师大版小学3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范文》。

第一篇:2018新西师大版小学3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范文

西师版小学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第一单元: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

口算和估算(一)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西师版)三年级下册第2~3页例

1、例2。【教学目标】

1经历两位数乘两位数乘法的学习过程,体会乘法的口算在生产和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2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口算方法,能采用多种方法较熟练地进行口算,培养类推的能力。

3能从现实生活中提出数学问题,能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

切联系,进一步了解数学的价值。【教学重难点】

如何使学生采用多种方法正确、熟练地进行口算。【教具、学具准备】

单元主题图,情景图,口算卡片。【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学校准备组织同学们到市体育馆观看篮球比赛,瞧,这就是市体育馆。(展示单元主题图,不出现对话框)

教师:你想知道些什么?

教师:这些问题我们请图中的小朋友来帮助我们好吗? 根据学生的提问点击小朋友依次出现对话框。教师:看图,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从学生提的问题中抽出:“A区有多少个座位?”这个问题进行解决。

二、新课教学 1教学例1

教师:要求体育馆A区有多少个座位,怎样列算式呢?(列出算式)教师引导学生思考:

怎么口算48×10?哪位同学来说说自己的算法? 学生可能有以下几种方法:

①我是这样想的,10个十是100,48个十就是480。②40×10+8×10。③48×5+48×5。④48×2×5。⑤10×6×8。⑥48×9+48×1。

⑦48扩大10倍,就是480。

教师:同学们真会动脑筋,能应用以前学过的知识来解决新问题,相信每个同学都有自己的算法,你能把自己口算48×10的算法说给同桌听吗?(同桌两人互相说算法)

教师:用你喜欢的算法来计算第2页的算一算,把结果写在书上。(集体订正)请同学们观察这4道题(包括48×10),通过口算,你发现了什么?

教师:同学们说得很好,那如果两位数与其他整十数相乘,又该怎么算呢? 2教学例2

(出示例2的情景图)请学生观察主题图

教师:你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呢? 教师:你能解决吗?从哪儿知道的? 学生可能有以下几种说法: 教师:同学们观察得真仔细,那你知道这些面粉的共重多少吗?(出现另一 个对话框)你会列式计算吗?试一试。

教师:这道题你准备怎么做?把你的算法先讲给同桌听一听。谁愿意把你的算法讲给大家听一听。

教师:同学们想得好,计算得也很正确,有的同学把两位数乘整十数变成 两位数乘一位数和一个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进行口算;也有的同学采用把两位数先乘一位数,再把积扩大10倍的方法。大家用旧知识解决了新问题,老师真为你们感到骄傲!

教师:用你喜欢的方法计算第3页的算一算中的3道题(集体订正)。

三、巩固学习

(1)学生互相出题算一算。

(2)看卡片算积,一个小朋友拿卡片,另一个小朋友说积。

四、课堂小结

教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和同学们交流。教学反思:

两位数乘两位数的口算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西师版)三年级下册第2~3页例2。【教学过程】(出示例2的情景图)

教师:一共有多少袋面粉?你们是怎么数的?

教师:如果要算出这30袋面粉共总多少千克,我们还要知道什么条件才行? 教师:现在可以求出这些面粉共重多少了吗?怎样列算式?

教师:这道题可以用哪些方法来计算呢?把你的想法和你的小伙伴商量商量吧!

学生间相互讨论,教师也参与到他们的讨论中。

教师:你们的方法都不错!用到了我们前面例1学习的知识,让两位数与10相乘,直接扩大10倍。还想用你们的好方法计算其他的计算题吗?

教师出示练习题:

21×20=

45×30=

50×32= 学生做题时,教师察看作业情况。教师:你们又是怎么算这些题的呢? 教学反思:

口算和估算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西师版)三年级下册第4页例

3、例4。【教学目标】

1经历整十数乘整十数的学习过程,会正确口算整十数乘整十数。2体会乘法估算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的重要价值,并能根据实际情况用多种方法来估算生活中的乘法问题。

3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交流、共同探索、共同进步的团队精神。【教学重难点】

掌握整十数乘整十数的口算方法,能根据实际情况用多种方法来估算生活中的乘法问题。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出示以下题目:78×20

30×56

20×40

90×81 43×50

70×40

50×60

90×50 教师:你能将这些算式分一分吗?你准备怎样分?

教师:同意他的标准吗?请大家按照这个标准把这些算式分一分。学生将算式分类后汇报,教师板书: 第1类第2类

78×20

20×40 30×56

70×40 90×8

150×60 43×50

90×50

教师: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口算第1类算式。完成后选一道和同桌交流自己的口算方法。学生口算后交流(略)

教师:(指着第2类算式)这种两个因数都是整十数的算式我们叫它整 十数乘整十数。这节课我们就先来探讨这种乘法的口算方法。(板书课题)

二、合作探索新知

1探索整十数乘整十数的口算方法

教师:你准备怎样口算20×40?先自己想想,然后和小组同学交流自己的方法。

学生小组交流后汇报。教师:还有别的算法吗?

教师:这种方法好。那为什么要在8的后面添两个0呢?

教师:说得真好。同学们的这些算法都很好。大家运用旧知识解决了新问题,老师为你们感到高兴。请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口算剩下的3道题。

学生独立完成剩下的题目。2探索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方法

(出示例4的商品图)说说你从图上获取了哪些信息? 学生说出自己获取的信息。

教师:体育老师准备为学校买11个皮球,请你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来帮老师 估算一下大约要准备多少钱。先自己想想,并小声地说出自己的想法,然后把自己的想法告诉小组的伙伴。小组交流后组织汇报。

教师:如果学校再买19副乒乓球拍大约要多少元?

三、巩固深化

教师:今天你满意自己的表现吗?互相说说自己都有些什么收获? 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咱们带着今天的收获进入数学王国。

1猜一猜下面算式的积的末尾有几个0,并说说理由 27×3070×4086×3050×8093×2060×50 2看卡片口算

首先教师出示卡片,让学生用不同的方法估算,然后同桌利用卡片互相练习。3估算52×19,先独立思考然后互相交流

教师:今天这节课同学们利用旧知识来解决了整十数乘整十数的口算,并且能用多种方法来估算生活中的乘法问题。其实在生活中,很多问题都可以用多种方法来解决,大家多想想,就会越来越聪明。

教学反思:

笔 算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西师版)三年级下册第8页,例1。【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发现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的全过程,体验计算方法的多样性。

2通过比较各种方法的优点和不足,寻找适合自己的最佳方法,训练学生掌握优化策略的

思想和方法。

3学会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教学重难点】

理解两位数乘两位数算法的算理。【教具、学具准备】

算式卡片,3种颜色的灯,例1挂图。【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提示课题

教师拿出准备好的卡片贴在黑板上:

25×

539×10

13×16

30×20

10×40

47×15

29×357×4

教师:你会算这些题吗?你们以举手的方式来示意老师。老师手中有3盏灯,我们把全班都会做的题用绿灯表示,一部分同学会做的题用黄灯表示,都不会做的题用红灯表示。第一题,会做的同学请举手„„(老师根据情况贴灯)

教师:这节课我们就要来解决黄灯题和红灯题。(板书: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

二、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1)(出示例1卷笔刀图)教师:你知道一共有多少个卷笔刀吗?我们先一起来猜一猜。(请每一个同学都猜测,并说说是怎样猜测的。)

(2)学生进行猜测,说说想的方法。

(3)教师:怎样才能证明你猜测的答案是正确的或者比较接近答案呢?(要计算出12×14=?)

(4)教师:怎么算呢?我们没有现成的办法,你能独立地,用尽可能多的方法计算出12×14吗?

三、探索尝试,寻找方法 1独立思考,尝试解决问题

学生用尽可能多的方法去解决“12×14=?”。2小组交流整理

小组交流自己计算的结果和方法,并整理。3以小组为单位,全班汇报,汇总解答策略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大致有以下一些方法。①12+12+…+12=168(14个12相加)②14+14+…+14=168(12个14相加)③12×2×7④14×3×4⑤14×2×6 ⑥12×10+12×4⑦12×20-12×6

⑧14×10+14×2⑨20×14-8×14⑩列竖式计算 4方法归纳,发现最佳方法

教师:你最喜欢哪种方法呢?用你喜欢的方法计算14×12这道题。教师:在计算像“12×14”这样的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时,你认为哪一种方法适用的范围比较广?为什么?(在前面知识的铺垫下,应该是用竖式的比较多)

5研究竖式计算

(1)教师:我们就一起来研究14×12这个乘法的竖式。你能做吗?(学生进行讨论,然后全班交流)

(2)理解竖式中第1步的算理。

教师用空白卡片将14中的“1”遮住,像这样12×4的题大家会算吗?试一试。学生得出48。

教师:这里的48表示的是什么?(4盒卷笔刀的个数)(3)理解竖式中第2步的算理。

教师:算出单独的4盒后又该算什么?(整十盒的)教师将“4”用写有“0”的卡片遮住,下一步怎样算?

学生可能有以下几种方法: ①用10去乘12,得120,表示10盒有120个卷笔刀。②用1乘12得12,2对着4写,1写在4的前面。„„

教师:你用的是什么方法呢?用乘数十位上的“1”去乘12得12,这个“2”为什么要写在十位上呢?

学生可能有以下几种说法:

①因为用1乘12,1表示的是1个十,得到12个十,所以“2”写在十位上。②竖式第2步求的是10盒卷笔刀的个数,所以“2”写在十位上。„„

(4)理解竖式中第3步的算理。

教师:大家的理解都是正确的,这个竖式算完了吗? 学生独立完成第3步。教师巡视。

教师:请同学们自己试着说一说12×14用竖式计算的全过程,一会儿再说给全班同学听听。请几个学生说。

(5)教师:那我们在用竖式计算时要注意些什么? 教师简要小结笔算两位数乘两位数乘法。

四、巩固练习,推广应用

完成第8页试一试的题目。(学生独立完成,再集体订正)

五、交流收获,小结回顾

教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反思:

探索规律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西师版)三年级下册第15~16页例

1、例2。【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经历从具体情景中发现积的变化规律和从有趣的数的排列中发现数的变化规律 的过程。

2引导学生通过仔细观察、比较、分析,发现一些给定事例中隐含的简单规律,初步培养

学生的观察、分析及思考能力。

3通过小组合作讨论,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探究知识、建构知识的能力以及合作学习的

团队意识。

【教具、学具准备】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教师用课件出示十字路口红绿灯的情景,画面只出现一个红灯亮时,让学生猜一猜下一个发光的灯的颜色?教师按红、黄、绿;红、黄、绿;红、黄、绿„„逐一展示,直到绝大部分学生能猜中。

教师:你是怎么猜中的?

教师:十字路口的红绿灯是按一定的顺序依次发光的,生活中很多事物都隐含着一定的规律。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发现规律”。(板书课题)

二、探索规律

1出示第15页例1的情景图

用画外音介绍汽车行驶情况。最后出现示意图: 教师:从刚才的情景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教师:这些信息可以解决哪些问题? 教师:同桌合作,把刚才大家说的信息填入表格中。(教师指导学生认识表头,让学生明确所填内容。)

每时行驶(km)60 行驶时间(时)12612„„ 行驶路段(km)60〖6〗„„

学生填好后,选择一组同学到视频展示台前汇报。

教师:请大家采用自己喜欢的观察方式,仔细观察表中的数据,你有什么发现?(学生6人一组合作讨论,教师巡视指导,要求每个小组要有专门的记录人员,每人都说一说自己的发现,各小组推荐1名同学汇报交流。)

教师:刚才大家观察了表格中已有的数据,从这些数据的变化中,你发现了什么规律?各合作小组继续讨论。

学生:汇报讨论情况。

教师:刚才大家通过仔细观察、比较,发现了表格中隐含的规律,请你用这种方法找一找下列算式的规律。(第16页课堂活动第1题)

(1)8×20=160(2)3×12=36 8×10= 80

6×12=72 8×5=40

9×12=108

教师:要想发现事物中隐含的规律,必须学会观察和比较,善于归纳总结,我们继续挑战自己吧!

教师:小白兔在数学王国中,发现了一个有趣的数塔。(教师把例2的4排数

制成课件,一排数一排数依次出现)你能帮助小白兔发现其中隐藏的规律吗?小组合作讨论。

教师:你能试着把第5排数写出来吗?第6排、第7排呢?写完后小组内交换检查是否符合前面的规律。教师:按这样的规律,你还能继续写下去吗?

教师:刚才大家从已知的数推出了未知的数,可见发现并遵循规律可以给解决问题带来极大的方便。你能从下列算式中发现什么规律?可以怎样又对又快地算出结果?(第16页课堂活动第2题)

7+10+13+7+10+13+7+10+13+7+10+7+10+13=

三、应用规律

教师: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现象也是有规律的。想一想,你能举出哪些例子?

学生分小组讨论后汇报。

教师:刚才大家发现了生活中的一些规律,老师这里有一群数学娃娃(课件出示1~50的数),你能选出几个数来摆出一条规律吗?

学生分小组合作探究,再汇报。

教师:今天,数学博士从数学王国中赶来,他从数学宝库中给我们带来了一些题目,你们想不想和小博士比一比?请看题。课件依次出现第17页练习三的第1题,第2题,第3题。学生先小组讨论,再汇报交流。

四、小结升华

教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疑问?

教师:同学们,今天我们通过观察、比较,发现了数学知识里隐藏着许多的规律,运用这些规律可以给解决问题带来方便。刚才大家发现的这个数列(例2)的规律,早在几百年前,我国古代数学家杨辉就发现了,称作“杨辉三角”。大家可登录中国数学网了解“杨辉三角”的有关内容。中国古代数学家在数学的许多领域中处于遥遥领先的位置,中国了不起!希望大家从小努力,做一个了不起的中国人。对于这个有趣的数塔,中间的数还可以怎样创设规律?大家下去继续探讨好吗?

教学反思:

解决问题

(一)【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

课件出示运动会入场式的画面,同时播运动员进行曲。教师:某地区的校际运动会开幕了,大家想去看看吗?

教师:首先我们来到团体操比赛现场。(课件出示例1的画面)

二、教学例1

1呈现信息。(课件出示例1的相关信息,不出现问题但把“训练”改为“比赛”)

教师:谁来说说你了解到了哪些信息?

①有22所学校参赛。②一所学校站了4列,每列18人。③每所学校参赛人数差不多。

教师: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①一所学校有多少人?②22所学校大约有多少人? 2解决问题

(1)学生独立解决第1个问题。(2)分组讨论第2个问题。

①讨论解题的方法。②讨论估算的方法。③全班交流。

通过讨论,让学生知道估算的常用方法是将参与计算的数估计成与其接近的整

十、整百数来计算。3分组活动:第21页上面的课堂活动。

关键是要让学生先讨论出方法,交流,然后再动手操作。

三、教学例2

教师:运动会的组委会给运动员们送来了矿泉水。(课件出示:手推车推出25箱)

教师:你们知道一共有多少瓶矿泉水吗?如果要知道一共有多少瓶,首先得明确什么?(每箱多少瓶)(课件出示:“3箱矿泉水共有36瓶”)

教师:现在可以求出结果了吗?试试看。

学生独立试算,然后全班交流。(重点说说解决问题的思路)

四、反馈练习

第21页下面的课堂活动。

学生先独立解决,然后交流评价、订正。

五、课堂小结

教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反思:

解决问题

(二)【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西师版)三年级下册第22~23页例3及课堂活动。

【教学目标】

1在现实的问题情景中,探索综合运用乘、加解决问题的策略,并能运用数学语言进行表述和交流。

2经历自主探索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习从问题入手、分析解决问题和通过移动变换解决问

题的策略。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的价值,获得成功的体验。【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教师:同学们,你们喜欢春游吗?在春游中会遇到许多与数学有关的问题,你们有信心解决吗?今天,我们一起来解决春游中的数学问题。(板书:解决数学问题)

二、教学例3 1呈现信息(出示例3画面)

教师:从上面的录像中,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 录像中的信息有: ①每辆车可坐45个同学。②已经开走了7辆车。③又坐满了5辆车。④还有32人没上车。2解决问题(1)教师:你准备怎样计算参加春游的人数?参加春游的人可以看成由哪几部分组成?

学生独立思考后交流: ①车上的同学和没上车的同学。②已经走了的同学和没走的同学。

③已经走了的同学、坐在车上正准备走的同学和还没有上车的同学。(2)根据上面的交流,学生独立列式算出总人数。

(3)展示各种算法,并请学生结合算式说出解决问题的思路,相同算法的同学互相补充,其余同学认真倾听。你认为哪一种算法比较简便?

通过讨论使学生明确:已经开走的和已经坐好没有开走的车都是准载45人,可以合在一起看,一共坐了12辆车,算出车上的人,再加上没上车的,算出总人数。

三、课堂活动(第23页)1学生看题、思考。2全班交流,打开思路。3独立提问,并解答。

四、课堂小结

师:请大家说说本节课有什么收获? 教学反思:

第二单元: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

面积和面积单位(一)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西师版)三年级下册第32~36页例

1、例

2、例3。

【教学目标】

1能结合实物或平面图形,理解面积的含义。

2能用多种方法比较面积的大小,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3通过观察、操作,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教具、学具准备】

大小树叶各一张,钉子板,橡皮筋,照片一张,两段绳子。【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趣创新

教师出示春游时和学生一起照的放大的照片。

教师:同学们,这是前几天我们班春游时老师和你们一起照的照片,这是一张珍贵的照片,猜一猜老师会把它怎样?

教师:如果给这张照片加上框,需要多少木条?这求的是什么?(周长)如果我要想给相框配上玻璃,需要多大的玻璃?这又是求的什么呢?你会解决这个问题吗?

教师:等我们今天学习了面积的知识后,你们就能解决这个问题了。

二、理解面积的意义 1认识物体的面积

教师出示两条线段,让学生观察这两条线段有什么不一样,再出示大小两片树叶,让学生观察又有什么不同? 教师:通过观察我们知道,物体既有长短之分,又有大小之分。黑板、课桌、书本、树叶、文具盒等都可以叫做物体。教师出示文具盒,让学生观察:一眼看去,我们先看到的是什么?

教师:是的,许多物体都有它们的表面,请同学们观察一下,在教室里你可以看到哪些物体的面?

让学生闭上眼睛,摸一摸数学书和课桌的表面,说一说有什么感觉? 教师:大家的感觉都不错,课桌的表面比较大,我们就说课桌表面的面积比较大;数学书的表面比较小,我们就说数学书表面的面积比较小。

教师:看来物体的面是有大小的,有的物体面大,有的物体面小,物体表面的大小叫做物体的面积(板书:面积)。比如数学书表面的大小就是数学书表面的面积。让学生分小组相互说一说教室的地面、墙面,黑板面,桌面,文具盒面……的面积分别指的是什么?

2认识平面图形的面积

教师:物体表面有大有小,那么这些平面图形也有大小吗?电脑显示4个图形,引导学生观察比较这些平面图形中谁最大?谁最小?

教师:对,我们可以直接地比较出三角形比圆大。让学生在纸上画出一些平面图形,用颜色涂出这些平面图形的大小。

教师:这些平面图形的大小是平面图形的什么呢?

教师:平面图形的大小叫做它们的面积。让学生指出黑板上的平面图形的面积。

3归纳面积的意义

让学生把这两方面内容概括起来说说什么叫面积。

教师:物体表面的大小叫面积,围成的平面图形的大小也叫面积,所以说:物体表面或平面图形的大小叫做面积。(板书)

三、比较面积的大小 1引导学生用观察法、重叠法进行比较

教师:既然物体的表面有大小,平面图形也有大小,怎样去比较它们的大小呢?让学生看一看,教室里哪些物体的表面比较大?

小组讨论:你是用哪些办法来比较这些面的大小的?学生汇报讨论结果。教师总结:有的同学通过观察,看出黑板的面积与课桌面的面积大小差别很明显,说明黑板的面积比课桌面面积大;有的同学把文具盒面放在课桌面上重叠起来比较,发现文具盒面比课桌面的面积小。

2用数格子的方法比较面积的大小

教师出示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纸片各一张,面积大小相差无几,让学生猜一猜长方形面积大?还是正方形面积大?

学生通过观察,是不容易看出长方形面积大还是正方形面积大的,可能有的学生会想到用重叠法进行比较,这时可让学生拿出桌上准备好的长方形纸片和正方形纸片,动手操作用重叠法试一试看能否比出谁大谁小?学生通过操作发现用重叠法也不能比出谁大谁小?怎样才能比较出这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呢?

出示例2的教室内两面墙上贴瓷砖的图。教师:你能比较出这两面墙贴瓷砖部分的大小吗?

教师:现在你有办法比较出你桌上的长方形和正方形哪个面积大吗?(小组讨论,抽学生汇报)

教师:对,我们可以把长方形和正方形都分成一些相等的格子,再数一数格子的个数就知道哪个图形的面积大还是小。让学生先动手操作比较桌上两片树叶的大小,再抽学生汇报比较方法。

总结:要比较两个平面或物体表面的面积大小,可以借助相等的格子数量的多少来进行比较。

3“统一标准”的重要性

出示例3(没有分成方格的)让学生比较它们的大小。让学生先猜一猜,图A与图B哪个面积大?

显示图A有6个方格,图B有24个方格,让学生比较,哪个图形面积大? 总结:从这次比较可以看出,如果用数格子的方法进行比较,格子的大小一定要相同才能比

较出结果。

四、课堂活动

(1)在钉子板上围出你喜欢的图形,并数出你围的图形的面积是多少格?(2)在格子纸上画3个面积等于9个方格的有趣图形(面积相等,图形的形状一样的)。

五、反思小结 教学反思:

面积和面积单位(二)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西师版)三年级下册第35~36页例3及课堂活动。

【教学目标】

1认识面积单位cm2,dm2,m2。

2学会用面积单位测量指定的面积,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能灵活选用不同的面积单位去测量面积。【教具、学具准备】 边长是1cm,1dm,1m的正方形各一个课件。【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出示:动物王国里小白兔和小熊正在吵个不停,原来它们在争论谁的家大)课件动态显示:小白兔家的地面铺了24块砖,而小熊家的地面铺了36块砖(两种砖的大小不一样,小白兔家的砖要大一些,小熊家的砖要小一些),到底谁的家大一些呢?小白兔和小熊想请你们来当“小裁判”。

学生可能回答:

教师:现在有3种不同的意见,到底哪一个“裁判”说得对呢?虽然小熊家的地面铺的砖的块数多,但它家的砖比小白兔家的砖要小一些,所以我们并不能以砖的块数的多少来比较谁的家大,那怎么办呢?

教师:说得好!要准确地知道面积的大小,就必须要有统一的度量面积的单位,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面积单位。(板书:认识面积单位)

二、合作探究、学习新知 1认识1 cm2

看:演示由4条1 cm的线段围成的一个正方形,即1 cm2,使学生初步认识1 cm与1 cm2的区别。

量:让学生从学具盒中找出最小的一个正方形,用尺子量一量它的边长是多少?

教师:边长是1厘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厘米。

学生看一看,摸一摸1 cm2的正方形,再闭上眼睛想一想1 cm2有多大? 找:找一找我们身边的哪些物体的表面大约是1 cm2。(大拇指的指甲盖、写字本上的田字格)摆:教师指出,量较小的面积常用cm2作单位,让同桌合作用6个1 cm2的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想一想这个长方形的面积是多少?估一估文具盒的上面的面积大约有多少cm2?同桌合作用1 cm2的正方形量一量。

引:如果我们用1 cm2的正方形去量桌面的面积(不用操作完)。请学生谈感受。

2认识1 dm2

学生动手操作用1 cm2的正方形去量桌面(不用操作完),请学生谈感受。让学生感受到:cm2这个面积单位太小了,量起来不方便,如果换一个大的面积单位来量就好了。

教师:有没有比平方厘米大一点的面积单位?

教师:确实有比平方厘米大一点的面积单位,你们先猜一猜是什么? 教师:你是怎么猜出来的?

教师:说得太好了,这位同学在学习新知识时能联想到以前学过的知识,真会学习,比平方厘米大一点的面积单位确实是平方分米。

找:让学生从学具袋中找出1 dm2的正方形,想一想,为什么选个正方形?抽学生汇报,边长是1 dm的正方形面积就是1 dm2。

比:用手比划一下,1 dm2大约有多大?哪些物体的表面大约是1 dm2? 摆:同桌合作用1 dm2的正方形去量桌面,桌面的面积大约是多少1 dm2? 引:如果让你用1 dm2的正方形去测量教室地面,你认为怎样? 3认识1 m2

请学生观察并讨论,让学生感受到dm2这个面积单位太小了,量教室的地面不方便,要用再大一点的面积单位量就好了。

学生可能会想到m或m2。教师:为什么是平方米? 教师:大家学得真好,又认识了一个较大的面积单位1平方米,那么什么样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米?

看:出示边长是1 m的正方形,学生量后再闭上眼睛想一想,1 m2究竟有多大?

比:你能比出1 m2有多大吗?想一想身边什么物体的表面大约是1 m2? 做:4人一组用手围1 m2。

估:估计黑板的面积大约是多少平方米。

三、课堂活动

1议一议:1cm2和1cm有什么不同? 2第37页课堂活动第1~3题。动手操作。

四、课堂小结

教师:说说你在今天的数学课上获得了哪些数学知识?还有什么问题?

五、巩固练习。

第38页,练习六第1~4题。教学反思:

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计算(一)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西师版)三年级下册第40~41页例

1、例2,课堂活动第1题,练习七第2题。【教学目标】

1经历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探索过程,培养探索精神和探索能力。2掌握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能运用公式计算长方形的面积。3在解决与面积有关的实际问题中,能进行有条理的思考。【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经历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探索过程。【教具、学具准备】

1cm2的正方形卡片若干张,课件。【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教师:什么叫面积?

说一说下面图形的面积是多少。(1小格是1cm2)出示下面图形:

教师:你知道这个图形的面积是多少吗?

学生可能无法回答,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猜一猜,并把猜的结果记录在图的旁边。

教师:同学们用估计的办法测得了这个图形的面积,但不精确,如果要准确知道它的面积可以怎么办?

学生如果不能回答,教师可以引导:长方形的周长可以测量、计算,那长方形的面积呢?

(板书课题:长方形面积的计算)

二、探索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 1用数格子的办法探索面积计算公式

教师:用1 cm2的正方形摆长方形,至少要多少个?(2个)学生取几个正方形摆成一个长方形,边摆边思考:用了几个正方形?摆出的长方形的面积是多少cm2?

教师:用5个、10个、18个小正方形分别摆成一个长方形,可以怎么摆?请根据你的操作填写下表。

学生逐一填表后展示汇报。姓名正方形个数(个)面积(cm2)长(cm)宽(cm)提问:从上表中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可能回答:

教师:也就是说长方形的面积与它们的长和宽都有关系,对吗? 2用覆盖的办法探索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出示下面的几个长方形: 学生分组用1cm2的正方形去覆盖上面3个图形,并填下表: 图形长(cm)宽(cm)面积(cm2)ABC

教师:从刚才的探索中,你又发现了什么?通过交流,尽量让学生感受到长方形的面积与长和宽有关系。

教师:根据上表看一看,算一算,长方形的面积与长和宽有怎样的关系? 教师:是这样的吗?再算一算学习例1时拼的长方形,看是否都具有这一关系?

教师:请你们大胆猜一猜,可以怎样计算长方形的面积? 学生:长方形的面积等于长乘宽。(板书:长方形的面积=长×宽)3验证发现

(1)数一数,算一算,填一填。小正方形的边长为1cm,长方形面积是()每格1cm2 ,面积是()小正方形的边长为1cm 长方形面积是()(2)算一算。

三、巩固应用

1计算下面图形的面积 2完成练习七第2题 让学生完成练习七第2题。

3实践活动:测量并计算面积物体名称课桌面数学书面文具盒面黑板面长宽面积

四、反思小结

教师:这节课你们学习了什么?有哪些收获?还有什么不明白的问题? 教学反思:

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计算

(二)【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西师版)三年级下册第42页例3。【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景,能借助长方形面积计算方法推导出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2.能运用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3.培养学生的归纳类比能力和应用能力。【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类推出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教具、学具准备】 课件。【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出问题

通过课件创设情景:小明的家,显示家里的电视机。小明的妈妈说:“小明,这

张方巾的边长是9分米,把它用来遮电视机。”小明说:“电视机的荧光屏长56厘米,宽42厘米。”

教师: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引导学生提出:

(1)电视机荧光屏的面积是多少?(2)方巾的面积是多少?

二、自主探索,感悟方法

教师:你能根据上节课学习的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解决这两个问题 吗?

学生独立解决后交流。

教师引导:想一想,长方形与正方形有什么联系?

三、归纳概括,得出公式

教师:根据刚才的讨论,想一想可以怎样计算正方形的面积?(学生回答,教师板书: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学生说一说正方形的面积与什么有关系。

四、巩固运用

(1)完成第43页课堂活动第2题。(2)完成第43~44页练习七第1,3,4题。(3)让有能力的同学做第44页的思考题。

五、课堂小结

教师: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又有什么新的收获?还有什么问题? 教学反思:

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计算(三)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西师版)三年级下册第45页例4及课堂活动第1题,练习八第1,2题。

【教学目标】

1能区别周长和面积,加深对周长和面积的理解。2能估测长方形的面积,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教师:要知道一个长方形面积的大小,你可以怎么办? 学生可能回答:

教师:说得好,我们既可以计算,又可以估测。这些办法都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灵活选择。

二、教学新课 1教学估测 出示长方形: 教师:如果问题是“这个长方形的面积大约是多少?”你准备用什么方法解决?(估测)学生独立解决后,再交流自己是怎样估测的。

2周长和面积的比较

教师:如果要求这个图形的周长和面积,先应怎么办?

学生独立测量教科书第45页例4中长方形的长和宽,并计算它的周长和面积。

学生交流测量情况和计算结果,教师提问:你是怎样计算长方形的周长和面积的?

学生讨论:周长和面积有什么不同?

教师引导学生从两者的意义、计量单位及计算方法上去比较周长和面积的区别,并交流、填表。

板书:

周长和面积的比较 意义计算公式 周长面积

三、巩固应用

(1)在钉子板上围成课堂活动第1题的图形,再想一想它们的周长和面积分别相等吗?

(2)完成练习八第1,2,3题。(3)实践活动。

①先估计教室面积,再测量出教室的长和宽,并计算周长和面积。②估计操场的面积。

四、反思小结

教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对周长和面积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 教学反思:

简单的换算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西师版)三年级下册第48~49页,例

1、例

2、例3。

【教学目标】

1通过对面积单位及其算法的回忆,让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学会简单的单位换算。

2在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过程中,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进行有条理的思考。

3了解单位换算在生活中的应用,体会数学的价值。【教具、学具准备】 教具:米尺、小黑板一块。学具:尺子(直尺、米尺)【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1引导学生回忆,激活原有知识

教师:我们已经学习了哪些面积单位?这些面积单位是怎样规定的?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是怎样的?

2激发兴趣

计算数学书、小黑板、教室地面的面积用哪些面积单位合适?这些面积单位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3提示课题:简单的换算

二、主动探究,学习新知 1教学例1(1)出示例1的方格图:这个正方形的面积是多少呢?说说你的方法。(2)学生汇报:

①用数方格的方法来求正方形的面积:一个方格是1cm2,这里有100个方格,所以是100cm2。

②用尺子量出这个正方形的边长是10cm,运用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求出这个正方形的面积是100cm2。

③这个正方形的边长还可用1dm表示,运用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求出这个正方形的面积是1dm2。

(3)这个正方形的面积,有同学说是100cm2,有同学说是1dm2,到底谁对谁错呢?说说你的想法。

引导学生说出:他们的说法都正确。因为这个正方形的边长既可以用10cm来表示,也可以用1dm表示,所以它的面积既可以说成是100cm2,也可以说成是1dm2。

(4)由此可见,1dm2与100cm2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教师小结:1dm2与100cm2之间的关系是1dm2=100cm2,因为他们算的是同一个正方形的面积。而正方形的边长1dm和10cm是相等的,所以1dm2和100cm2是相等的。

(板书:1dm2=100cm2)2教学例2

(1)师生共同总结学法:①回忆在同一个图形里有不同的单位计算面积的过程。②将计算结果进行比较。③找出面积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

(2)运用以上学习方法,小组探究学习m2与dm2之间的换算关系。(3)检查探究学习情况。(重点是引导学生发现:相邻两个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100)(板书:1m2=100dm2)完成第49页的“试一试”。

3教学例3(1)你能独立求出这扇窗户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吗?“合多少平方分米”是什么意思?

(2)“合多少平方分米”就是把求出的多少平方厘米换成用dm2作单位。(3)学生独立完成后,师生评析。

三、及时巩固,加深理解 完成课堂活动第1,2题。

四、小结 教学反思:

解决问题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西师版)三年级下册第52~53页例

1、例2及课堂活动。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巩固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的方法。2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数学知识服务生活的价值。【教具、学具准备】 教具:例2的图片纸、剪刀。学具:例2的图画纸一张、剪刀。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教师:前面我们刚学习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谁能说说这两种图形的面积分别应该怎么计算?

学生回答。(略)

教师:在我们的日常生产生活中,经常会用到上述知识。

二、教学例1

1呈现信息。课件出示例1的情景图,并出示相应的信息。2找出问题。

教师:从这道例题中你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请找出此题的问题是求什么。3讨论解法。(1)学生分组讨论:

①理解油菜籽的产量主要与什么相关。(地的面积)②土地是什么形状?(长方形)③长方形地的面积怎么计算?(长×宽)(2)全班交流解决问题的思路与方法。(3)学生独立解决此问题。

三、教学例2

1呈现信息。课件出示主题图及相关的信息。

2观察分析。该草地的组成情况是怎样的?有哪些形状?

3出示问题。两个问题同时出现,请学生分别指出草地和小路分别是哪部分。

4讨论解决。(1)草坪的面积怎么算? ①左、右分开算,再相加。②左、右合起来组成一个大长方形,再计算。当学生说出第2种方法时,请他到展台上来动手操作,演示如何组合(用剪刀剪开再组合),全班同学也模仿操作,体会组合的过程。

操作完后要标注各边的长度,再独立计算。(2)小路的面积怎么算?辅满小路要多少块砖?

①找出刚才剪下的“小路”,说说是什么形状,长和宽分别是多少。②学生独立完成。③全班交流,集体订正。

四、课堂活动(第53页)要求:

1分小组合作完成。2讨论出活动的步骤。3分组活动。

4全班交流方法与结果,互相评价。

五、课堂小结

教师: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反思:

实践活动:考察素质教育基地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西师版)三年级下册第61~62页的内容。【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运用长方形面积计算方法、两位数乘法等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加深对

数学的理解。

2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3让学生体验到数学的价值,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学重难点】

让学生综合运用有关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教学过程】

一、活动准备 1提出问题

教师:同学们,我们前面学习了很多数学知识,你们能运用这些知识 解决问题吗?

教师:今天我们将到课外去学习,让你们运用数学知识到实践活动基 地去解决问题。

教师:(介绍实践活动基地的情况)有种植区、养殖区、气象观测区… …

2任务分配

教师与学生一起确定各组在活动基地中重点解决的问题和各自要做的准备工作。

二、活动过程

1解决果园中的数学问题(1)解决玉米地的数学问题。

教师:这块玉米地是什么形状?(长方形)现在要算一算这块地有多少 株玉米?你有哪些解决办法?

学生合作估测面积,估算玉米地有多少株玉米。

教师:想一想,解决刚才这些问题,你们用到了哪些数学知识?(2)解决桃园中的数学问题。

教师:你能发现桃园中的数学问题吗? 教师:你能解决这些问题吗?

教师:这两个问题我们能解决,看一看,每棵树大约能收34千克桃,桃子现在每千克能卖2元。学生合作解决问题。

教师:想一想,刚才解决这些问题,又用到哪些数学知识? 2解决气象观测区里的数学问题

(1)学生分组,课外到气象观测区观测一周里气温、湿度、风向情况,并做好记录。

(2)交流。

3解决养殖园中的数学问题

教师:你知道养殖园有多少只兔子吗?有哪些办法解决? 学生动手数,计算。

讨论:(1)你知道兔子有哪些生活习性?

(2)你知道兔子一身有哪些经济价值?(该问题重点引导学生从兔子的毛、皮、肉、粪便的有效利用等方面去发现兔子的经济价值)。

三、总结反思

教师:通过本次实践活动,同学们有哪些收获? 学生自由谈感想、收获,并交流。教学反思:

第三单元: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

口算和估算(一)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西师版)三年级下册第63~64页的教学内容,练习十二。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景让学生感受除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2探索并理解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方法。3初步培养学生迁移、类推的数学思想方法。【教学重难点】

初步学会用类比的方法去探索、理解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方法,并能较为熟练地口算整百数除以一位数。

【教具、学具准备】 教学挂图。【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趣引入

教师:同学们的春季运动会刚刚落下帷幕,你们看,小动物也来凑热闹了,开起了它们的运动会。

(出示第63页动物运动会的主题图)教师:动物运动会上都有哪些比赛项目呢? 教师;从你的仔细观察中,发现了哪些数学问题? 教师:很明显啊,135个比40个多。教师:那怎样才能解决这个问题? 教师:能用算式表示吗?(板书算式)

教师:这个问题又如何解决呢?(板书算式)

教师:真是爱动脑筋的孩子。不过要解决同学们刚才提出的这些问题,就要用到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有关知识。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

(板书课题)

二、迁移类比,探究新知 1创设情景,引导观察

教师:春天是万物复苏的季节,为了让我们的校园更绿更美,各个学校都在开展植树活动。(出示例1情景图)

教师:从图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学生2:我还知道了这是600株树苗。有可能每捆100株,6捆就是600株。学生3:图中还告诉我们,这600株树苗要平均分给2所学校,问每所学校分得多少株?

教师:要解决这个问题怎样列式?(板书算式)

2自主探索,交流算法(1)学生独立思考算法。

教师:这个除法算式与过去学习的除法有什么不同呢? 教师:能通过独立思考找到计算的方法和答案吗? 教师:那试试吧。(2)汇报交流。

教师:不错啊,可以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了再做。还有不同的想法吗? 教师:用已有的知识来解答新问题,能看出你是认真思考了的。教师:做除法想乘法,很好的主意。教师:哦,你能举一反三,真棒!教师:还有别的想法吗? 3归纳小结,得出方法

教师:通过对这道整百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算式的解答,你们得出了什么方法没有?

教师:同学们通过观察和已有的经验,发现了平分6捆树苗和平分6株树苗的方法是完全一样的,不同的只是把“株”这个单位换成了“捆”。计算的时候,不管是做除法想乘法,还是根据6÷2=3推出600÷2=300,都能得到正确答案。

三、尝试运用,加深理解 1对口令游戏(1)师生对口令。

800÷4400÷2900÷3600÷2500÷5(2)同桌两人相互出题对口令。2完成练习十二第1题

让学生独立口算,然后订正答案。再引导学生对上、下两道共4组题进行比较,发现规律。

3完成练习十二第2题

让学生独立完成火车车厢上的题目,然后以开火车的形式进行集体订正,不仅可以让学生顺着开火车,还可以倒着开。

四、反思总结

教师:今天的数学课你有什么收获?你想告诉小伙伴什么吗? 教学反思:

口算和估算(教学片断)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西师版)三年级下册第64页例2。【教学过程】

一、知识回顾 1口算

600÷3800÷4840÷2 500÷5360÷3240÷2

学生算后,让学生说800÷2和840÷2的口算思路。2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

长方形面积=();长=();宽=()。

二、教学例2(出示例2情景图)

教师:下面,我们来看一个有关面积的问题,从图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学生2:告诉我们要爱护草坪。

学生3:两个小朋友测出它的宽是6米,要求长是多少米? 教师:要解决这个问题,怎么列式呢? 教师:你是怎么想的?

教师:真聪明,那么长是多少米呢?我们要计算才知道,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

教师:120÷6与刚才的口算比较,有什么不同吗?

教师:对,这就比我们学习的知识回顾题中的口算题稍困难一点,那我们能不能借用它们的算法来学习例2呢?下面请大家分成4人小组,进行学习,把自己的想法先在组内进行交流。学生在小组内合作学习。如果学生未能发现学生3说的这种方法,教师要进行引导,帮助学生进一步熟悉学会用迁移、类推的数学思想方法解决问题。

教师:还有不同的想法吗? 教学反思:

口算和估算(二)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西师版)三年级下册第65页例3,练习十二。

【教学目标】

1能结合现实情景进行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估算,并解释估算的过程及方法。

2在经历估算过程中,体会转化的数学思想,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3理解估算的现实意义,逐步发展学生的估算意识和估算能力。【教学重难点】

能结合具体情景进行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估算,体会估算的现实意义。【教具、学具准备】 教学挂图。【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趣引入 教师:同学们,你们对科技活动感兴趣吗?

教师:神舟五号让中国人实现了飞天梦,中国在航天领域的骄人成绩博得了满堂彩。大家想到科技馆去了解一下有关科技方面的知识吗?

1引导观察 出示例3情景图。

教师:这所学校的同学们也和我们一样对科技知识感兴趣呢。你们看,他们正排队进入科技馆准备参观。认真观察,看看画面里为我们提供了一些什么信息?

教师:能提出数学问题吗?

学生3:分3批的话,平均每批进去多少人呢? 2组织讨论

教师:这个问题该怎样解答,谁知道?

教师:从实际情况来看,每批进入参观的人数必须完全一样吗? 教师:那么你们认为怎样分配才能使每批进去的人数较为合理呢? 教师:怎样计算? 3揭示课题

教师:同学们说得非常好,在实际生活中,许多时候只需要一个大致的结 果就行了,不用非常准确地算出结果,这时候我们就可以用到估算的方法。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估算”。

(板书课题)

二、运用转化,探究方法 1引导分析

教师:根据图意,谁能来猜一猜平均每批进去参观的人数大约是多少呢?并说明你猜测的理由。

教师:那你是怎样判断的呢? 教师:有根据,思路清晰,我想你的推断肯定也启发了其他同学。还有大胆猜测的同学吗?

教师:能说说你是怎么思考的吗?

学生2:因为574小于600,600÷3=200,所以推断出每批进去的人数不会超过200 人。

教师:你已经在对答案进行估计了,而且说得非常有道理,真是聪明的孩子。2探究方法

教师:574÷3大约是多少?应该怎样估算呢?能不能从刚才两个同学的发言中得到一些启示?请同学们先在小组范围内讨论讨论。小组讨论,教师巡视。

教师:谁来说说你们讨论的情况?

教师:就574÷3这道题而言,能具体说说吗?

教师:真棒!从旧知识受到启发,解决了新问题,还有其他的估算方法吗? 3归纳方法,深化认识

教师:同学们真不错,想出了不同的估算方法。不管是574÷3≈200,还是574÷3≈190,能从中明白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估算方法吗?

教师:这样做有什么好处呢?

三、尝试运用,促进内化 1完成课堂活动第1题

(1)以小组为单位议一议,生活中哪些地方要用到除法估算?(2)各小组汇报自己讨论的结果,小组间还可以互评。2完成课堂活动第2题

互相说一说怎样估算793÷4、539÷9。要求说出估算结果及估算方法。3完成练习十二第6题

不计算,对计算结果的范围进行大概估计,得出商的范围。4独立完成练习十二第7题 计算后集体订正,巩固估算方法。

四、全课小结

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还有疑问吗? 教学反思:

笔算(一)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西师版)三年级下册第70页例1。【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探索研究的过程中进一步掌握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计算方法,会计算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除法。

2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培养学生的知识类推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3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良好学习习惯。【教学重难点】

确定第一位商的位置,掌握计算方法。【教具、学具准备】 情景图和口算卡片。【教学过程】

一、沟通旧知,建立联系 1全班看卡片口算 600÷3800÷2150÷3400÷8 320÷4360÷9420÷2420÷6

教师:谁来说说420÷2怎样算?420÷6怎样算?

2口算时同时请两名学生用竖式板演54÷3,54÷6计算完成后,让学生说出是怎样计算的。

3猜测如果被除数的位数增加了,计算方法会变吗? 4引入

教师:通过下面的学习,让我们从中找到正确答案吧。

二、自主探索,学习例题 1出示例1的情景图

教师:请你观察这幅图,然后告诉大家你从中得到哪些信息? 教师:谁能根据你所获得的信息提出数学问题? 教师:怎样列式?(板书:135÷3)

教师: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内容——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板书课题)

2学生试着用竖式计算 学生尝试自己探索并计算。3小组交流

(1)教师:你是怎样计算的呢?把你在计算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或者是获得的成功和小组里的其他同学交流交流。

(2)小组活动。4全班交流

选一个小组将竖式在投影仪上展示、讲解,其他小组如有不同意见可以提问,小组进行答辩。

教师追问:“4”为什么写在十位上? 5不用计算,判断下面商的最高位的位置

425÷9

130÷645÷

4226÷9

明确:被除数的最高位不够商1时,就试除被除数的前两位,商要写在第二位,即十位上。

三、巩固练习,促进内化 1完成70页课堂活动

同桌两人相互出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算式,判断商是几位数,最高位是几。2竖式计算

844÷

4185÷374÷7(1)独立练习。(2)评讲计算过程。

教师:同学们在计算三位数除以一位数时要注意哪些问题?

四、知识延伸

教师:如果被除数变成四位数、五位数了,你可以计算吗?方法是怎样的? 教学反思:

笔算(二)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西师版)三年级下册第71~72页例

2、例

3、例4。

【教学目标】

1理解“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等于0”;探索并掌握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商中间有0的除法计算和竖式书写格式。

2培养学生在观察、比较的基础上发现和概括规律的能力。3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认真的学习态度和主动的探索意识。【教学重难点】

使学生掌握在计算过程中要商0的两种情况,学会正确计算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商中间有0的除法,掌握其计算的简便写法。

【教具、学具准备】 课件、情景图。【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播放动画:数字王国的成员1,2,3,4,5,6,7,8,9依次出来了,最后出来的是0,它

一会儿翻个跟头,一会儿跳个舞,自豪地说自己的本领多。)教师:0的本领真的很多吗?小朋友,请把你知道的告诉大家。教师:0还有一样本领,你们想知道吗?

教师:通过下面的学习你就会知道0还有一样什么样的本领了,请接着看动画。

二、探究新知

1巧设情景,理解“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等于0”(1)播放6只小白兔采蘑菇的动画。(2)教师:一共有几只小白兔采蘑菇,平均每只小白兔采多少朵蘑菇?怎样列算式呢?

(板书:0÷6)

教师:想一想,0÷6等于多少,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3)教师:刚才我们结合图知道了0÷6=0,下面我们再来看这两道题。(出示:0÷20÷5)

教师:算一算得多少,说说你是怎样想的。(4)学生发表意见。(5)总结规律。

教师:观察以上3个算式,你发现了什么?

教师:根据刚才的发现,你能得到一个结论吗?同桌两个同学相互说说,然后告诉大家。

学生:0除以任何数都等于0。教师:有没有补充? 学生:除数不包括0。

教师:为什么要除以不是0的数?

学生:0和任何数相乘都是0,所以0除以0的商不确定,因此0不能做除数。

2探究商中间有0的除法,“406÷2”(1)教师:你能估计406÷2大约得多少吗?

(2)学生尝试计算406÷2,教师巡视。(3)小组交流。(4)汇报交流情况。

①分组贴出竖式,派一人汇报交流情况,同组的可以互相补充。

②如果学生没有谈到商的十位上为什么写0,教师可以追问:“商的十位上可不可以不写0,为什么?”

(5)看出现的两种竖式。再次讨论怎样写更好,说明理由。(6)引导把笔算的结果与估算比较。

(7)小结:被除数的某一位上是零,因为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是0,所以就要在这一位上商0占位。

3进一步探究商中有0的除法,“624÷6”(1)出示情景图观察。

(2)教师:从图中你看到了什么?获取了哪些信息? 教师:该怎样列算式?

(3)学生回答,教师板书:624÷6。

(4)教师:请同学们估计一下阿姨平均每分大约能打多少字?商是几位数?(5)教师:请同学们试着用竖式计算这道题。(6)学生独立计算,教师巡视。

教师:在同学们计算的过程中,我发现了这两种情况。展示:

教师:请同学们把你的计算结果与估算结果比较,判断哪种方法正确? 教师:商的十位上为什么要写0?

(7)教师:通过这道题的讨论,你知道在计算时应注意什么? 明确:在除的过程中哪位不够商1,就在哪一位上商0占位。

三、练习与应用

1课堂活动:做游戏(第72页)(1)用卡片组成三位数。

(2)用组成的三位数除以我卡片上的数计算。2练习十三第1题

6丿6487丿4585丿7552丿512

第二篇:西师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教学计划

西师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教学计划

一、班级情况分析:

本班共有学生54名,在基本知识、技能方面基本上能达到学习的目标,对学习数学有着一定的兴趣,乐于参加学习活动中去。特别是一些动手操作、需要合作完成的学习内容都比较感兴趣。但是在遇到思考深度较难的问题时,有畏缩情绪。虽然在上学期期末测试中孩子的成绩都不错,但是成绩不能代表他学习数学的所有情况,只有课堂和数学学习的活动中,才能充分的体现一个孩子学习的真实状况。因此对这些学生,我应该关注得更多的是已经形成的学习兴趣的保持,并逐步引导到思维的乐趣、体验收获的乐趣。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一共安排了7个教学单元,其中穿插安排了3个数学实践活动。以“数与代数”领域的知识为主要内容,这一领域里的内容共安排了3个教学单元。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这是继上一学期学习“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以后又一次集中学习整数乘法。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主要安排了整百数和几百几十的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估算、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估算和笔算、发现规律和用除法解决问题等内容。小数的初步认识只安排了一位小数和两位小数的认识以及一位小数的加减法计算,并且只要求初步掌握。空间与图形领域的内容,安排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对称两部分。教材将统计和概率的内容集中安排在一个单元,统计部分安排了数据的整理和求平均数;概率部分主要是认识一些简单的不确定现象。

教材还配合乘法计算、小数的初步认识、对称等内容分别安排了“中国古代数学家杨辉”、“小数点的由来”和“对称与建筑”3个数学文化,以扩大学生的视野,加深对所学数学知识的理解。

三、本学期教学的指导思想

1、重视以学生的已有经验知识和生活经验为基础,提供学生熟悉的具体情景,以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

2、增加联系实际的内容,为学生了解现实生活中的数学,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3、注意选取富有儿童情趣的学习素材和活动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获得愉悦的数学学习体验。

4、重视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与自主探索的气氛中学习。

5、把握教学要求,促进学生发展适当改进评价学生的方法,比如建立学生课堂发言的“奇思妙语录”等。

四、本学期教学的主要目的要求

六、课时安排

(一)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16课时)

(二)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15课时)

(三)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15课时)

(四)统计初步与不确定现象(8课时)

(五)小数的初步认识(6课时)

(六)对称(5课时)

(七)总复习(5课时)

第三篇:西师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教学计划

西师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教学计划

指导思想

为了培养学生的开拓创新精神和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奠定坚实的学习基础为目的,严格中心校的五认真要求,树立新的教育教学理念,实践数学课程标准,扎实课堂教学工作,全面提高学生的教育教学质量。

班级情况分析

本班学生通过两年半的学习,基本上在学习和常规等各方面的习惯转入正规。但由于学生来自不同的家庭,家长的文化水平、道德素质等都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因此还有部分学生的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较差,大部分学生在课堂只停留在认真、专心听,缺少主动参与的意识和习惯,一部分学生上课纪律松懈,喜欢随意讲话,作业不肯及时完成,喜欢拖拉作业。所以本学期针对这些特点,在数学课要不但上的内容丰富多采,形式多样,富有吸引力;而且还要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身在其中,才能坚定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增强学生的意志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经历探索两位数乘两位数、三位数除以一位数计算方法的过程,掌握其计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相应的计算。

2、初步认识小数,会正确地读写一位小数和两位小数,能正确地进行一位小数的加减法计算。

3、正确理解面积和面积单位的意义,会进行面积单位间的简单换算。

4、经历探索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过程,会运用公式正确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

5、进一步经历收集和整理数据的过程,学会简单条形统计图和统计表的制作。

6、学会分段统计的方法,了解复式统计表。

(二)数学思考:

1、经历初步认识小数、进行简单的小数加减法和整数乘除法计算的过程,发展数感。

2、在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计算和认识对称现象的活动中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

3、在学习统计初步知识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一定的统计意识。

4、经历探索规律的过程,进一步学习有条理地思考问题,发展思维能力。

(三)解决问题:

1、在两位数乘两位数、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口算、估算和笔算以及一位小数加减法计算中培养良好的计算能力。

2、能运用整数乘除法和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等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培养数学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能对自己的学习及解决问题的过程进行简单的评价,培养初步的反思意识。

(四)情感与态度:

1、能积极主动地参与本册数学知识的学习活动,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

2、在学习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感受学习成功的乐趣。

3、经历探索数学问题,发现并总结一些简单数学规律的过程,在学习中培养探索精神和自信心。

4、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学习活动中培养合作精神。

5、在学习中培养计算仔细、书写工整等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1、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和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

2、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

3、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

教学难点

1、正确计算(口算、估算、笔算)

2、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

教学措施

1、严格执行教学“五认真”备课时注重原有知识对新知识的推动作用,加强学生迁移、类推能力的培养。

2、上课前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做好复备课,并且作好课前准备,讲练结合,把新的教学理念运用与教学之中。

3、教学中注意应用情景教学,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4、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让学生在动手的过程中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5、加强估算与解决问题的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应用意识。

6、重视知识之间的联系与综合,帮助学生形成整体认知结构。

7、充分发挥数学文化的作用,丰富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认识。

8、注重活动与练习形式多样。

9、增强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0、加强学生空间观念的培养。

11、加强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

12、加强中差生的转化,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各单元课时安排及教学计划

一、各单元课时安排:

本册教学内容时间为68课时,包括实践活动5课时。另外机动2课时,复习6课时,本学期总课时为76课时。

第一单元: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17课时)

第二单元: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13课时)

第三单元: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14课时)

第四单元:统计(5课时)

第五单元:小数的初步认识(6课时)

第六单元:轴对称(5课时)

第七单元:总复习(5课时)

三年级下学期辅导员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胡锦涛总书记“争当四好少年”精神为指导,以传承民族精神为立足点,以培养道德习惯和人文素养为重点,以各类活动为载体,以少先队基础组织建设为抓手,以加强思想道德教育为主线,全面提高少年儿童的综合素质,推动我校少先队工作再上新台阶。

二、工作重点

1、通过各种途径贯彻执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

2、以丰富多彩的少先队活动鼓励学生开展活动;

3、定期进行行为规范教育;

4、丰富课余生活,培养兴趣,鼓励学生积极参加课余活动;

三、具体工作内容、措施

(一)深化思想道德教育,引导队员健康成长。

1、继续努力抓好队伍建设,加强对少先队小干部的干部队伍培训。实行少先队小干部轮换制。为少先队员提供平等参与,服务他人的机会,提高小干部的综合素质,从分发挥对干部的管理作用,并从分地起到榜样和带头作用。

2、加强日常规范教育。依靠队部自我管理的力量加大学生自我监督、自我调控的教育力度,将学生的执勤记录与学校的检查进行整合,对班级的常规进行综合性的评定,引导学生进行自主管理,实现自我教育。

(二)努力构建少先队文化,增强少先队组织的影响力

1、少先队组织要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发挥积极作用。要重视发挥少先队对室、鼓号队等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2、通过树立和宣传少先队的先进典型促进少先队文化的形式。先进的少先队集体和个人典型是少先队文化的集中代表。本学期要积极培育优秀的少先队集体,特别是中队集体的典型和少先队员身边可亲、可爱、可学的榜样,推动少先队文化的建设和传播。

四、具体工作安排

二月份:

1.举行开学典礼(提出新学期的要求)。

2.制订好中队计划。

3.出好第一期黑板报。

4.完善中队文化布置。

5.评选“三年级卫生督察小卫士”

6.开展少先队员“爱心、自信心、责任心” 德育系列活动组织动员工作。

三月份:

1.组织开展学雷锋活动。

2.出好第二期黑板报。

3.结合“三•八”妇女节,开展感恩教育活动。

4.结合植树节,启动岳阳县铁山水库“生命之源”绿色基地活动。

四月份:

1.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开展系列教育活动。

2.出好第三期黑板报。

五月份:

1.开展纪念国际劳动节——手抄报比赛。

2.出好第四期黑板报。

3.全国助残日活动(5月第三个星期日)

4.筹备“六一”儿童节相关活动。

六月份:

1.庆祝“六一”国际儿童节系列活动。

2.出好第五期黑板报。

3.开展“6.5世界环境保护日”教育系列活动。

4.以“环境保护”为主题开展黑板报评比活动。

七月份:

5.总结三年级少先队各项工作

总之根据学校的要求,结合本班的实际,既注重学生的政治思想工作,又注重学生的学习,力争各方面较好地全面完成学校布置的各项教学教育工作。争取再上一个台阶,为学校再添光彩。

第四篇:新西师版三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第四单元教案

黄市镇中心校三年级数学集体备课教案

问题解决

教学内容: 西师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 60 页。

教学目标: 知识和技能:

1、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增强问题意识,提高解决问题的 能力。

2、经历与他人交流学习的过程,逐步学会合作学习。

过程和方法: 通过对例题的探索、研究,进一步提高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鼓励学生用多样化的策略解决问题,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计算方法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教具学具:多媒体课件。教学设计:

一、复习引入

1、出示复习题。

(1)有 12 盒水彩笔,每盒 24 支,一共有多少支水彩笔?(2)有 288 支水彩笔,平均分给 3 个班,每班分的多少支?

2、学生独立解决,教师巡视。

3、全班交流。

4、引入新课:今天我们来学习稍复杂的解决问题。板书课题。

二、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1、出示例 1:学校有 12 盒水彩笔,平均分给 3 个班。每班分得水 彩笔多少支?(一盒装 24 支)

(1)指名学生读题。

(2)师:要想求每班分的水彩笔多少支,需要先知道什么? 生:需要先知道一共有多少支水彩笔。师:一共有多少支水彩笔?怎样求? 生:用每盒水彩笔的支数×水彩笔的盒数=水彩笔一共的支数。师:怎样列综合算式? 学生小组内解决,全班交流。师:还有其他的方法吗? 生:可以先求每班分得水彩 黄市镇中心校三年级数学集体备课教案

笔多少盒? 师:怎样列式? 生:12÷3=4(盒)师:每盒多少支?4 盒多少支? 生:24×4=96(支)师:怎样列综合算式? 学生小组内解决全班交流。

2、出示例 2: 4 辆这样的车一次运 32 吨。一次运完 200 吨货物,需要派多少辆这 样的车?

(1)指名读题,弄清题意。

(2)师:根据“4 辆这样的车一次运 32 吨”能求出什么? 生:能求出一辆这样的车一次运多少吨货物:32÷4=8(吨)师:一次运完 200 吨货物,需要派多少辆这样的车?再怎样列算式? 生:用除法:200÷8=25(辆)师:怎样列综合算式?

(3)学生小组内解决,讨论交流。

(4)教师小结:两种方法都可以。我们要善于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三、巩固练习完成教材第 61 页的课堂活动。

学生独立完成,只要能说出其安排的理由,教师就给予肯定。

四、课堂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到了什么?你有哪些新的收获?还有什么问题? 板书设计: 问题解决

例 1: 方法 1: 24×12÷3 =288÷3 =96(支)方法 2: 12÷3×24 =4×24 =96(支)答:每班分的水彩笔 96 支。

例2 方法 1: 方法 2: 200÷(32÷4)=200÷8 =25(吨)答:一次运完需要派 25 辆这样的车。32÷4=8(吨)200÷8=25(吨)

第三单元探索规律教案

教学目标:

1.自主探索数阵中一些简单规律。

2.通过已有的探索规律经验,寻找一些数学中的规律。黄市镇中心校三年级数学集体备课教案

3.通过发现和探索数学中规律的过程,发展学生数感,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自主探索数阵中一些简单规律,通过已有的探索规律经验,寻找一些 数学中的规律。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或者挂图,口算题卡。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口算天天练

16-9= 0÷13= 13=9= 28x0= 20÷4= 270÷9= 42÷3= 800÷4= 出示题卡,让学生以多种方式回答。2.找规律填数(1)1, 3,(),7, 9(2)16, 8,()2,1

(3)5,10,15,(),25(二)、教学新课

1.探索规律例1(书63页)

(1)教师要求:开展小组活动,仔细观察,发现规律,并尝试去填一填第五行的空格。

(2)小组活动: 以4人小组为单位,观察讨论这个数阵的规律。(3)教师巡视:参与小组讨论。若遇到学习困难的小组,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找规律。

(4)小组汇报:

每一行的首尾都是1;每行中间的数都是上一行左右两个数的和。(5)验证规律:教师安排学生去验证汇报的规律,算算每行中间的数是不是“上面一行左右两个数的和”。

(6)实践规律:学生把第五行的空格填写完。集体订正。

(7)教师小结: 我们在数阵中找规律,要善于发现数与数之间、行与行之间、列与列之间是否有和、差、积、商这些关系。一般的程序是:首先仔细观察;接着去猜一猜,算一算;最后验证规律,并归纳出寻找规律的方法。

黄市镇中心校三年级数学集体备课教案

2、探索规律例 2(书 63 页)在下图中,找出横排和竖排上两个数相加等于 4 的格子,再分别找出 相加等于 6 或 10 的格子。你能发现什么规律? 为了更好地探索出规律,可以要求学生把相加等于 8 的格子找出来。

(1)教师要求:读懂题意,可以先请一个学生说说怎样相加。如横 1+竖 3=4,依次加下去。每位学生可以先按要求找出格子,然后分小组去探索“这些找出的格子有什么规律”。

(2)小组活动:学生分 4 人小组寻找规律。教师巡视并作适当的引导。(3)汇报预设:

我发现和不变时,一个加数增加 1,另一个加数就减少 1.我发现和为 4 的格子有 3 个,和为 6 的格子有 5 个,和为 8 的格子有 7 个,和为 10 的格子有 9 个。教师结合学生的汇报板书: 1+3=4 2+2=4 3+1=4 教师提示:在这几个格子图当中,横排和竖排上两个数相加等于几,描出的格子数要少 1。

(4)教师小结:我们在探索图形中的规律时,可以把图形转化 3,5,7,9为数字,在数字中找到我们要找的规律。教师可以在这里追问: 如果再继续找等于 12 的格子,会是怎样的呢?

3、探索规律例 3(数 64 页)先找出数的排列规律,然后在空格处填写合适的数。

(1)教师要求: 先观察数的排列顺序,并把数按顺序排列出来,再分小组讨论这列数存在的规律。

(2)揭示课题:数阵中的规律

(二)。

教师可以请学生图形的意思来讲一讲此题的数的排列顺序: 720,360,120,30,____, _____.通过这一过程把图形转化成学生熟悉的数,更 符合学生的知识结构,方便学生开展讨论。

(3)小组活动:教师可提醒学生用上一节课学习的找规律的方法,寻找数与数之间是否存在和、差、积、商的关系。学生开 展小组活动,教师注意观察学生操作过程。

(4)汇报预设:数是从大到小排列;我们发现后面的数与前面的数有倍数关系,但不是相同的倍数。

(5)教师引导:你们可以顺着这个发现去研究一下,这些倍数之间又有 4 黄市镇中心校三年级数学集体备课教案

什么关系。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会再次发现,原来用前面一个数除以后面一个 数,得到商是连续的。教师再次引导,你们可以把这些算式列出来: 720÷2=360 360÷3=120 120÷4=30

(6)或 720÷360=2 360÷120=3 120÷30=4 教师小结:要得到后面一个数,就用前面一个数去除以某数,而且这个某数,每次增加 1.再次要求学生带着这个规律去 看一看数的变化是不是遵循这样的规律。

(7)实践规律:学生独立按照刚刚发现的规律完成余下的部分内容。学生汇报,集体订正。发现有错误的,可以让已经掌握的学生再一次 说一说规律,加深印象。

四、反思总结

1.按规律填数学书 65 页练习十四第 2 题 找规律,并在空格里填数。教师要求:规律在哪里?(提示:数与数之间有什么关系?)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同桌纠错。教师小结: 这三个数就是积的关系,第一行左边的数就是两个数的积。再次强调数与数之间的规律一般出现在和、差、积、商中。

2.按规律填空 书 65 页练习十四第 3 题 根据规律填空。

旋转与平移现象

(一)【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69~70页例

1、例2,课堂活动第1、2题,练习十六相关习题。【教学目标】

1、结合实例及生活经验感知旋转与平移现象。

2、能正确判断、区别旋转与平移现象。

3、通过对旋转与平移现象的感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4、在感知、操作中发展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教学重点:感知旋转与平移现象。黄市镇中心校三年级数学集体备课教案

教学难点:正确判断、区别旋转与平移现象。【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谈话提问:同学们去过游乐场吗?游乐场里都有些什么游乐项目?其中你玩过哪些游乐项目?(学生根据自己经历的情况自由发言)老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入新课:今天就让我们走进游乐场一起去发现其中一些有趣的数学现象。

二、感知旋转与平移现象

1、情景观察,初步感知

(1)播放与例

1、例2情景图相似的游乐场动画录像。(录像中包括开碰碰车、转转椅、玩风车、转滚筒、开水龙头洗手、滑滑梯、推积木、小猴滑滑竿„„游乐项目。)

提出观察要求:请同学们注意在播放游乐场动画录像时要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看看画面上都有哪些物体在运动?它们是如何运动的?

(2)学生观看录像。

(3)学生围绕“画面上都有哪些物体在运动?它们是如何运动的?”的问题进行汇报(提示学生可以用手势动作模仿物体的运动)。学生模仿物体运动时可重点重现物体运动的状态并定格在屏幕的旁边。

2、合理分类,再次感知

(1)老师引导给物体不同的运动方式分类。

提问:物体运动的方式一样吗?能不能根据运动方式的不同给它们分类?(2)小组合作讨论怎样进行分类。(3)分小组汇报分类的理由。

教师(概括小结):像开关水龙头、转动的方向盘、风车这样(围绕一个中心)转动的现象,都是旋转现象。而像滑滑梯、推积木、小猴滑滑竿这样(沿着直线)运动的现象都是平移现象。板书揭示课题:旋转与平移现象

3、联系生活,深入感知

(1)提问:能举例说说在生活中你们还见过哪些现象是旋转现象,哪些是平移现象吗?

黄市镇中心校三年级数学集体备课教案

(2)学生举例,同学间互相判断举例是否正确(提示学生可以边说边用动作表示出所列举的现象)。

(3)学生用手中的物体试着做一个旋转或平移的动作。

三、巩固练习,深化理解

1、操作实践

完成课堂活动第2题做一做。对用一根线和一颗纽扣来作旋转与平移的活动,老师积极鼓励学生大胆实践操作,想出不同的表现方法。并及时进行展示评价。、巩固练习

(1)学生独立完成练习课堂活动第1题,全班展示。

(2)练习十六第3题,在平移现象后面画△,在旋转现象后面画○。学生独立思考完成后指名说出判断的理由。

四、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旋转与平移现象

(二)教学内容:教科书第70页例3,课堂活动第3题,练习十六第4题。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能辨认简单图形平移后的图形。

2、能用自己的语言简单描述出怎样通过平移使两个图形互相重合。

3、在观察操作中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教学重点:

能辨认简单图形平移后的图形。

教学难点:用自己的语言简单描述出怎样平移后使两个图形互相重合。教学准备:与例题和练习配套的、可以移动的图形卡片;运用旋转与平移方法制作的美丽图案。

教学过程:

一、习旧引新,导入课题

(1)谈话:上节课我们对旋转与平移现象有了解了。想象一下在下列现象 黄市镇中心校三年级数学集体备课教案

中,哪些是平移现象?哪些是旋转现象? ①方向盘的转动②升国旗③火车的运动④钟表的运动⑤用钥匙开门⑥敲击电脑键盘

(2)指名学生回答,并简单说明理由。

(3)导入新课:今天我们继续研究平移的有关问题,看看画面上哪些图形通过平移可以重合。板书课题——画面上哪些图形通过平移可以重合

二、自主观察,探究新知

1、操作理解重合。

操作活动一:每个同学将自己左右手掌面对齐合拢在一起。(教师可示范指导)操作活动二:同桌两位同学将数学书或一样大小的练习本完全重叠放在一起。(教师巡视指导)

教师:在刚才的操作活动,你有什么发现?

教师:像刚才那样每个同学的左右手掌面对齐合在了一起,我们就可以说这时这个同学的两个手掌面重合了;同样刚才同桌两个同学的数学书完全重叠放在一起,我们也可以说这两本数学书的书面重合在了一起。

2、观察并指出平移后能重合的图形(1)出示例3(2)教师引导:仔细观察想象例3出示的这些图形,哪些通过平移可以互相重合?同桌互相说说它们是怎样进行平移的。

(3)学生交流汇报:哪些图形通过平移可以重合?是怎样进行平移的?哪些通过平移后是不能重合的?为什么?

3、探究平移的特点?学生独立观察后,用简单的语言向同学介绍,同学间进行自主评价。

4、小结:平移可以互相重合。

三、课堂活动与巩固练习(1)完成课堂活动第3题。

组织小组讨论:怎样通过平移,使箱子从入口推到出口? 重点组织学生交流争辩是怎样进行平移的?当箱子平移推到最上面后又该怎样进行平移?

(2)独立完成练习十六第4题。集体订正。

提问:下面哪些图形通过平移可以互相重合?是怎样进行平移的。

第五篇:西师版小学三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西师版小学三年级下册语文教案2011-01-13 09:30.春的消息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3.一边诵读,一边展开想像,感受春天的美好。重点难点:

1.掌握生字新词,做好摘录笔记。2.在诵读过程中展开想像,感受春天的美好。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准确认读,规范书写生字、新词。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自读自悟,理解课文内容。

重点难点:

掌握生字新词,做好摘录笔记。教具准备:

生字词语卡片 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导入新课 1.畅谈关于冬去春来的情况。

冬去春来,你眼中的景物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你捕捉到哪些春的消息? 2.导入新课。

有一位著名诗人叫金波,他发现了一些春天的足迹,并且写了一首优美的诗,题目叫《春的消息》(板书课题)。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齐读课题)。

二、朗读诗歌,自学生字

1.自由读课文,认识生字新词。⑴边读边标出新词,多读几遍。

⑵出示生字新词卡片,抽读、正音、齐读、开火车。⑶“聆”“雏”“唤”“搔”等字要注意笔顺、笔画。2.利用各种形式理解文中的词语。“漂白”、“牵引”、“爱怜”、“雀跃”等词语可以结合诗中的具体语境来理解。3.检查读文情况。

指名学生按小节读课文,其他学生评价。

三、细读课文,了解大意

1.学生自由读,抽读,学生、师生互评;教师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说说自己读懂了什么,相互交流,老师点评。

四、课堂作业设计

1.读下面的词语,在文中找出它们的近义词。希望——

倾听——

爱惜—— 欢喜——

明亮——

翠绿——

2.读完课文后,你感受到的春的消息在哪里? 3.把文中的好词佳句抄一抄。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2.品读课文。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3.激发学生爱春天,找春天的情感。

重点难点:

在诵读过程中展开想像,感受春天的美好。教学过程:

一、复习生字新词。会读、会写、会释义。

二、品读诗歌,深入感悟 1.引导感悟第一节。

诗人捕捉到哪些春的消息?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你从哪些词语中知道的? 2.自读自悟第二节。

你喜欢哪一句?你仿佛看到了什么?你想到些什么? 3.合作学习第三至六节。

⑴这四节诗中,诗人捕捉到哪些春的消息?勾画出来,议一议。体会春景给“我”带来的快乐。

⑵质疑问难,合作释疑。

4.朗诵诗歌,品味诗中所蕴涵的情感,感受和赞美春天。

三、拓展延伸,积累实践

1.抄写、积累课文中的美词佳句。2.看谁还能捕捉到更多更新春的消息。板书设计

春风、春水、树枝、水鸭——盼望春天 换上春装“飞过”、“飞上”——寻找春天 蝴蝶飞舞

聆听春天 雏菊开放的声音,叶出绿苞,溪水唱歌

追寻春天 太阳照耀,被嫩草搔痒面颊 的足迹 教 后 感

2.快乐的小燕子

教学要求: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

3.联系上下文和生活经验,理解重点词句的意思,感受小燕子的活泼可爱和明媚的春景。重点难点:

1.体会小燕子的活泼可爱和明媚的春景。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认读生字,记住字形较复杂的生字,把字写美观。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重点难点:

记住本课生字新词。教具准备:

生字词语卡片 教学过程:

一、提示课题,激趣激疑 1.激趣。

⑴出示谜语,猜猜它是谁。

⑵出示有关小燕子的挂图,看看这是谁。()的小燕子 填空后齐读课题。3.激疑。

⑴根据自己对小燕子的了解,说说在横线上还可以填什么词语。⑵为什么是“快乐的小燕子”呢?

二、读通课文,认读生字

1.按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借助拼音认识生字,读通课文。

2.小组内分段读课文,互相正音。认读生字并交流识记方法。注意字形比较复杂的生字,如“捷”“瞬”“漾”等。3.检测生字认识情况,通过认读生字卡片等多种形式识记生字,鼓励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识字。4.指名读课文,分组朗读课文。

三、再读课文,把握内容

1.默读课文,看看自己从课文中又了解到小燕子的一些什么情况。2.用课文中的词语或其他合乎文意的词语填空。()的小燕子。

(如:漂亮的小燕子,妙舞轻扬的小燕子,活泼的小燕子……)

四、师生共同小结(7)

1.从刚才的阅读和填空可以看出,课文是从哪些方面来写小燕子的? 2.由此我们还可以从哪些方面体会小燕子的快乐?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复习巩固上节课学习的内容。

2.理解文中重点词句的意思,感受小燕子的活泼可爱和明媚春景。重点难点:

1.体会小燕子的活泼可爱和明媚的春景。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具准备:

利用各种途径搜集有关燕子的资料。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 1.听写生字词。2.解释词语的意思。

二、重点阅读,感悟快乐

1.读课文,画出自己能从中体会出小燕子快乐的兔子或段落。

2.在小组内将自己画出的句子或段落读给同学听,交交流自己的体会。

3.在全班读一读自己感受最深的句子或段落,并说说是怎样体会到小燕子的快乐。4.教师相机重点引导学生阅读体会课文第三段。

三、感情朗读,品味快乐 1.有感情地朗读全文。2.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四、课外阅读,拓展延伸

1.说说你还哪些有关小燕子的知识。2.师生互相推荐有关小燕子的书或文章,以供课外阅读。

五、作业设计 1.看拼音,写汉字

shùn

lǜe

yànɡ

yán

()间()过

荡()红()()水

2.请你填上适当的词语。()

()

()的小燕子

()的春天()

()3.照样子,写句子。

例:燕子的尾巴像一把黑亮的剪子。

_______________像___________________。例:奶奶还告诉我,燕子能消灭害虫,保护庄稼。

_______________告诉____________________。4.照样子,抄写文中描写小燕子可爱的词语。

轻悠敏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清亮圆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板书设计

外形特征——小巧玲珑、轻悠敏捷

快乐 在雨中——妙舞飞扬

活泼可爱的 的小 阳光下——自由飞翔

小燕子,明 燕子 房梁上——筑窝安家

媚的春景。消灭害虫——保护庄稼 3.三月桃花水 教学要求:

1.运用学过的方法,自主学会本课生字及组成的新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联系上下文和生活积累,体会关键词句在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能对课文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

3.了解“桃花水”的特点,感受春天的美景和勃勃生机。

重点难点:

1.在朗读过程中了解桃花水的特征,感受优美的语言,想象三月桃花水给春天增添的勃勃生机。

2.能对课文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正确认读,规范书写本课的生字新词。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重点难点:

在朗读过程中了解桃花水的特征,感受优美的语言,想象三月桃花水给春天增添的勃勃生机。

教具准备:

生字词语卡片,教学挂图。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学习

1.设问引入:你们知道春天的河水双叫什么吗?为什么?提示课题,齐读。2.练习激趣。谁能把三月桃花水、竖琴、镜子联系起来说一段话?

3.谈话激疑。是呀,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呢?还是让我们先来读读课文吧!

二、读通课文,初知大意

1.按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借助拼音认识生字,读通课文。2.检测生字认识情况,通过认读生字卡片等多种形式识记生字,鼓励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识字。3.指名读课文,分组朗读课文。

4.根据自己对课文的理解,把“三月桃花水”“竖琴”“镜子”连起来说一说。5.指导学生勾画“三月的桃花水,是春天的竖琴”,“三月的桃花水,是春天的明镜”。齐读。

三、研读课文,理解内容

1.学生提出自己对课文不理解的问题。

如:为什么说“三月的桃花水,是春天的竖琴?”?

2.在老师的引导下学习课文第三、四段。说说你是怎么理解“三月的桃花水,是春天的竖琴”的意思的?

3.小组研读课文第五、六段。

说说自己是怎样理解“三月的桃花水,是春天的明镜”的意思的。

四、作业设计

1.抄写本课生字新词。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复习上节课学习内容。

2.了解“桃花水”的特点,感受春天的美景和勃勃生机。重点难点:

能对课文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教具准备:

新词卡片。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1.默写生字词。

2.指名学生朗读课文。

二、学习新课

1.理解关键词句在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2.体会情感,指导朗读。

读课文最后一段。说说体会作者怎样的感情。

从课文的其他哪些方面也体会到这种感情?画一画,再读一读。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指导学生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四、指导写字

让学生小组内说一说自己识记的方法。

五、布置作业

1.写你喜欢写的字。2.背诵自己喜欢的课文。板书设计

声音动听——像小铃铛,像竖琴、琴弦

给春天 三月桃花水 颜色明洁——像丝稠、像镜子

增添勃 流动的形态——舞动着朝霞向前

勃生机

教 后 感

4.一幅画

教学要求:

1.联系上下文和生活积累理解课文内容。2.想像画的情景,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情趣,积累优美词语和句段。重点难点:

1.感受、积累优美语言,弄清作者的观察顺序。2.边读边想文中所描绘的情景。

教具准备:

几幅风景名画。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读课题,知题意

1.揭示课题。齐读。说说课题是什么意思? 2.根据课题说说自己最想知道什么。

二、自学课文,了解写什么 1.提出自学要求。⑴读能课文。

⑵这幅画画了些什么?勾画出课文中的相关段落。⑶想一想,作者为什么最喜欢这一幅画?

2.学生按自己最喜欢的方式自读课文,思考问题。

3.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学习体会,互相帮助解决自己还没有解决的问题。

三、检查自学情况

1.指名读课文。分组读课文。

2.说说课文哪些段落写了这幅画的内容。

3.提出自己在自学中遇到的其他还没有解决的问题。

四、重点阅读,学习怎样写 指导阅读2——7段。

1.学生朗读这几个段,边读边想像所描绘的情景。

2.教师范读课文,将一个个课文中描写的景物图片按顺序拼成一幅画。4.小组探讨。这几段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观察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五、体会感情,知道为什么写说说作者为什么喜欢这一幅画。1.你还从课文哪些地方体会到了作者的这种感情?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六、布置作业 有朗读课文。板书设计

蓝天下——大山

一幅画高

山前——草原

美景

(美景令人陶醉)

草原中央——木屋 令人向往 小溪旁——小路 教 后 感 5.古诗两首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2.诵读、背诵并默写两首古诗。

3.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想像诗句所描绘的景象,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重点难点:

1.反复吟诵古诗,领悟诗句的内容,体会表达的思想感情。

2.感受古诗语言的凝炼、意境的深远,音韵的和谐,陶冶情操,激发对祖国的语言文字的热爱。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学会古诗中的生字同,理解其在古诗中的意思。2.诵读,背诵并默写两首古诗。重点难点:

反复吟诵古诗,领悟诗句的内容,体会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具准备:

教学插图。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了解作者

1.说说你眼中的春天是怎样的。给大家介绍你看过的描写春天的文章或诗歌。

2.想知道古人眼中的春天是怎样的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两首古诗《惠崇春江晓景》和《清明》。

3.读题,简介苏轼和杜牧。

二、初读古诗,熟读成诵

1.学生自读古诗,借助拼音认读生字。

2.多种形式反复朗读古诗,相机指导认读生字,纠正容易读错的字音。3.齐读。

三、背诵古诗,默写古诗

1.多种形式背诵古诗,并交流自己的记忆方法。2.指导学生书写生字。3.默写古诗。

四、布置作业 背诵并默写古诗。板书设计

天气——雨纷纷 行人——欲断魂

清明

惆怅、凄凉 酒店——何处有 远处的杏花村 教 后 感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复习上节课内容。

2.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重点难点

感受古诗语言的凝炼、意境的深远,音韵的和谐,陶冶情操,激发对祖国的语言文字的热爱。教学过程

一、指名读、齐读两首古诗(5)指名释义文中的生字、新词。

二、理解诗意,体会情感(20)

1.示范引路,学会方法——学习《惠崇春江晓景》。⑴想。自读古诗,想想有哪些不懂的地方,记下来。

⑵看。看课后注释,理解诗句意思。将自己还未明白的地方在组内和同学讨论。⑶猜。根据自己的理解猜一猜诗句的意思,并在小组内互相交流。⑷议。师生对学生学习中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讨论。⑸说。学生说出诗句的意思。⑹悟。感悟诗中包含的思想感情。⑺诵。感情朗读并背诵。

2.小组合作,自学探究——学习《清明》。

⑴师生共同小结学习《惠崇春江晓景》的方法。⑵学生小组内研读。

⑶全班交流汇报学习情况。师生共同评议。

三、课外延伸,学会积累(10)1.说说自己知道的写春天的名句。

2.师生互相介绍自己知道的写春天的诗歌和文章。开展课外读书竞赛。

四、作业设计

1.比一比,组词语。

芦()借()放()蒌()户()惜()牧()楼()2.先解释加点的字,再解释诗句的意思。⑴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默写古诗《清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板书设计

竹林、桃花——盛开 鸭群——江中戏水

惠崇春江晓景

喜春惜春 蒌蒿、芦芽——满地 河豚——逆江而上 教 后 感

积累与运用

(一)教学要求:

1.领悟和了解同音字、形声字的特点和基本规律。2.积累有构词特点的成语和四字词语。

3.读懂成语故事,理解成语意思,积累成语。4.自主阅读短文,概括主要内容、积累好词佳句。

重点难点:

1.了解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音同字不同的,意思不同。2.体会词语的构词特点。3.培养学生自读自悟能力。课时安排:

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了解有构词特点的成语和四字词语。2.自读自悟,读懂成语故事、积累好词佳句。

重点难点:

1.了解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音同字不同的,意思不同。2.体会词语的构词特点。

教具准备:

教师:几组常见的同音字和较典型的形声字,成语故事。学生:字典、词典和成语词典。教学过程:

一、温故知新

1.读懂题意,自读自悟。2.合作交流,发现特征。3.总结规律,拓展延伸。

二、语海拾贝

1.自主读词语,读正确,读出节奏。

2.用符号勾画出各组词语中相同处,帮助理解、记忆。

3.互动学习,讨论构词特点,讨论对这些词语的理解和运用。4.熟读、积累。根据四种构词特点进行改写或补充练习。

三、点击成语

1.自由练读,读正确,读通顺。

2.把读懂的内容讲给同桌听,或提出自己的疑惑,互动释疑。3.结合实际,交流阅读体会。4.教师引领,归纳总结。

5.拓展延伸。可讲讲其他成语故事,也可涉及名著《三国演义》中的故事。

四、自主阅读园地

1.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短文。

2.勾画出你最欣赏的内容,与小伙伴交流、分享。

3.提出你认为最值得研究的问题,生生、师生互动探讨。4.选择你最愿意的方式,积累好词佳句,包括背诵、摘抄等。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在活动中学习语文,用书面、口头结合等方式表达自己观察自然、观察社会所得。

2.能以“春”为题搜集、整理、筛选信息资料。3.合作精神、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重点难点:

培养学生自读自悟的能力。教具准备

1.在学习本单元第一课后,就可以布置本项学习任务,给学生足够的资料搜集、展示准备的时间。

2.教师可选两首咏春诗准备朗诵表演。教学过程:

一、搜集资料,交流信息

1.自主地通过各种渠道和不同方法,搜集“春”的资料。2.与同学交流搜集的资料,探究充实资料的途径和方法。

二、独立设想,合作构思

1.根据自己搜集的资料,设想参加展示会的形式,是诗文朗诵,还是办小报…… 2.根据设想的展示形式,整理、筛选搜集的资料。

3.寻找、邀“志同道合”的合作伙伴,共同构思方案,做好参加展示会的准备。

三、成果展示,重在过程

1.以小组或个人为单位展示成果,教师做好组织工作。

2.展示者可以汇报在搜集材料和准备展示过程中的经验教训,收获体会。3.观摩者可以质疑问难,可以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4.教师在参与过程中言传身教,因势利导。

四、成果评比,重在激励

1.可以将个人、小组的展示都归结到四大组评比。2.定性评价为主,学生自评、互评为重。

第三课时 教学目的

1.会围绕“春天”选择习作材料。2.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和感受。

3.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在本单元积累的语言材料。4.感受春天的魅力。教具准备

1.与综合性学习结合起来,充分利用搜集的资料选票、构思。2.教师准备1~3篇各具特色的范文。教学过程

一、读懂要求,明确目标

这次习作紧扣单元主题,与课文内容、综合性学习有机结合,围绕“春天”自由写作,体现了从读到做再到写这样一个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过程。学生可以模仿课文写春景、春游活动,也可以写与春天有关的人和事,还可以写在综合性学习中发生的事。要注意把自己的真实感受写出来。

1.放手让学生自己读懂习作要求,培养独立探究意识。2.小组合作解决疑惑。

3.教师引导梳理习作要求,明确选票范围,提示本次写作目标。

二、读写结合,扩展视野

1.引导学生回顾本单元课文内容:

都与春天联系紧密,有写人的、写景的、状物的…… 2.引导学生在综合性学习成果中选择习作材料。3.启发学生联系生活实际选材。

三、自主表达、学习修改

1.在写的过程中,老师巡视,发现亮点,及时点评导向。2.鼓励学生将自己的习作读给人听,与他人分享习作快乐。3.引导学生练习用修改符号在草稿上自主、互动修改。范文:

《美丽的春天》

春天来了,桃花红了、柳叶绿了,春江的水暖和了。春风习习的从我的身边吹过,万物抽出了新芽,那样鲜嫩的颜色,使春天更加美丽。阳春三月,春风送来凉丝丝、甜润润的气息,使人爽快惬意。露水吻湿了片片绿叶,整个山林散发出如酒似蜜的清香。如期开放的桃花,一团团,一簇簇,掩映在绿叶中。我们就在这大好时光去公园找春姑娘。

来到公园,走进大门,穿过林阴小道,就来到了一个大草坪上。在草坪上我看见了那鲜嫩的绿色,嫩绿色的小草,深绿的树叶,浅绿的嫩芽,真美丽。春天不止有这些,还有那各种花朵,瞧!那粉红色的桃花,白色的梨花,大红色的樱花以及最让人注目的大红牡丹,它们有的才长出两三片花瓣,有的花瓣全部长出来了,露出了它那可爱的小脸蛋,有的还是花骨朵,好象胞涨的就要破开似的。这儿的花儿和绿草,浑和成了一幅美丽的画卷。松树上莺歌舞语,再加上那小朋友的动人歌声,就构成了一支动人的交响曲。

我看了看我的小伙伴,他们也在欢笑,他们也一定是为找到春天而高兴吧。看!王军、朋朋、马驰、成龙和红艳,他们有的唱歌、有的吃东西,有的玩耍。啊!真是一派柔和的气氛呀

春天你真是如此动人,如此美丽!我找到了春姑娘沙沙的脚步,找到了春天。

第二单元 6.绿手指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及其的词语,规范、美观地书写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老奶奶培育纯白金盏花的经过,体会她做事满怀信心、坚持不懈的美好品质。

3.学习联系具体的语言环境词句,体会“从不沮丧”、“从不怀疑”、“满怀信心”等词语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重点难点 :

1.掌握生字新词,做好摘录笔记。2.在诵读过程中展开想像,感受春天的美好。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学会本课的生字、词语,会规范地书写。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理解课文的内容。

重点难点:

掌握生字新词,做好摘录笔记。教具准备:

本课生字词语卡片。教学过程:

一、读课题质疑,导入新课 1.齐读课题,提出疑问:“绿手指”指什么? 2.在你心目中,什么样的园丁才能称为好园丁?

二、初读课文,感知整体 1.自由读文,要求读正确、流利。2.指名分他读课文。3.全班齐读。

三、自主识字,交流评议 1.抽读生词,同桌互查。2.抽个别读。3.开火车读。4.交流识字方法。

四、默读课文,了解内容

1.默读课文,想想故事的起因是什么,经过是什么,结果是什么。用自己的话说说。2.说给同桌听。

五、布置作业

1.书写本课生字新词。2.朗读课文。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复习上节课学习的内容。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老园丁的美好情怀。

重点难点:

在诵读过程中展开想像,感受春天的美好。教具准备:

课文朗读 教学过程:

一、查检复习

1.复习认读生字、词语。2.默写生字词语。3.指名朗读课文。

二、自读自悟,理解课文 1.学习起因部分。

⑴从哪些词句中体会到培育纯白金盏花是一件十分艰难的事?勾画有关诗句,交流理解。⑵想一想这一部分中,哪些地方能体现出老奶奶是个“好园丁”,堪称“绿手指”。2.学习经过部分。

⑴哪一句话能概括老奶奶20年如一日培育金盏花的过程?勾画出来,抓住重点词句联系上下文谈体会。

⑵这部分中,又能从哪些地方看出老奶奶堪称“绿手指”。3.学习结果部分。

⑴重点读老奶奶话,体会她内心活动。⑵想想从哪里看出老奶奶堪称“绿手指”。

三、交流讨论

黑色金盏花还能开放吗?

四、布置作业

黑色金盏花还能开放吗?写一写。板书设计

培育出纯白金盏花将获重金——起因

二十年如一日培育金盏花——经过

充满理想 绿手指

满怀信心

培育出了纯白金盏花——结果

的老园丁 还能种出黑色的金盏花 教 后 感

7.苹果里的星星

教学要求:

1.自主学习本课生字,掌握本课生字组成的词语。2.朗读课文,体会课文所包含的道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重点难点:

1读懂课文,从重点词句中体会父亲对儿子意外发现的赞赏,相信你从中也会受到启发,树立你的创新意识。2.读懂写父亲感受的句子。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学会本课的生字,并会填词。2.读懂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重点难点:

1.读懂课文,从重点词句中体会父亲对儿子意外发现的赞赏,相信你从中也会受到启发,树立你的创新意识。2.读懂写父亲感受的句子。

教具准备:

生字词语卡片。教学过程:

一、质疑课题引入

1.板书课题,质疑课题:

苹果里会有星星?多有意思呀!你读了课题,想到了什么? 2.苹果里的星星激起了我们的好奇,到书中去探寻谜底吧!

二、通读课文,整体感知

1.通读课文,用自己喜欢的符号勾出本课生字及不理解的词。

2.学生借助字典和生活积累解决不认识的字,以及能自己解决的词。3.边读边思考:苹果里真的有星星吗?苹果里的星星指的是什么?

三、精读课文,理解内容

教师提炼学生提出的问题,读中释疑:

1.父亲一生切过无数苹果,他与儿子的不同之处在哪里? 抓住重点词:规规矩矩、常规。

结合生活理解父亲的切法:以图带拼,直观理解儿子的说法。2.儿子的偶一为之,为什么会令父亲深受触动?

在学生精读课文,充分思考,小组交流的基础上集体讨论,教师小结:儿子打破常规做法,从横切苹果中获得新的发现,使父亲从惊讶支触动,这与其说是五角星图案的果核所产生的诱人之处,不如说是儿子独特的发现,一创新的思维方式给父亲带来的震撼!3.“是的,如果你想知道什么创造力,往小处说,就是‘错’切苹果。”这真的是错切苹果吗?是什么?

学生结合全文作答后,教师小结:这就是创新。原来创新并不难,生活中人人才能创新。

四、布置作业 1.书写生字新词。2.朗读课文。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复习上节课学习的内容。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课文中所包含的道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重点难点:

1.读懂课文,从重点词句中体会父亲对儿子意外发现的赞赏,相信你从中也会受到启发,树立你的创新意识。2.读懂写父亲感受的句子。

教具准备:

磁铁、乒乓球、透明深杯。教学过程:

一、检查复习

1.指名读生字词语。2.默写词语。3.朗读课文。

二、深读,充分感悟 1.分角色朗读课文。

2.生活中你有不“墨守成规”的做法吗?说给大家听听。

三、实践活动 1.发放道具:

磁石、缝衣针、乒乓球、木棍、透明深杯等。2.教师创设情景,学生思考怎样解决问题。⑴我的缝衣针掉在地上找不到,寻求帮助。

常规做法:满地寻找;打破常规:用磁石帮忙。⑵透明深杯里落进乒乓球,不许伸手入内,怎么取?

加水或倒杯子。

四、作业设计

1.填上合适的词。

一()小刀

一()星星

一()创造 一()事情

一()新闻

一()油画 2.想一想,答一答。

你是怎样切苹果的?发现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你的生活中也许有过不平常的发现和做法,请你说一说自己(或他人)的不平常的做法或发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板书设计

儿子横切苹果——发现星星

不经意的 苹果里的星星

新发现

父亲从儿子的新发现中——得到启示

就是创新 教 后 感

8.点金术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和组成的新词。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3.联系课文内容体会:贪得无厌的人必将受到惩罚。

重点难点:

1.通过国王的语言、行动、心理活动等描写,了解他的感情变化,从而领悟国王因为受到惩罚,吸取了教训。2.理解课文讲述的道理。

教具准备:

生字词语卡片;挂图。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体会课题,感知内容 1.看到课题“点金术”,你想到些什么? 2.有这样一句话:“给学生金子(知识),不如教给学生点金术(学习的方法)。”你怎样理解这句话?

3.默读课文,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二、认准生字,读通课文

1.圈出生字,借助拼音读正确、教师指导写好笔画较多的生字。2.教师抽查新词能否读正确。3.多种形式朗读课文。

分组读、分角色读、画出难读的地方反复读。4.师抽读、范读,师生、生生互评。

三、品读课文,理解感悟

1.初读课文,国王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 2.课文中哪些词句表现国王的“贪得无厌”? 先分组讨论,再全班交流。

3.找出表现国王感情变化的词语,谈谈体会。4.贪得无厌的国王为什么会说:“我这么喜欢金子是愚蠢的”?

四、教师小结

五、作业设计

1.写你喜欢写的生字或词语。2.用下面的词语造句。

痛苦——

教训——

色彩缤纷——

贪得无厌——

3.贪得无厌的国王为什么会说:“我这么喜欢金子是愚蠢的”? 板书设计

祈祷神灵——想得到更多金子

点金术

神灵赐给——点金术

做人不可太贪心 国王——心花怒放——终于醒悟 教 后 感

9.小蓝裙的故事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借助批语理解课文内容,懂得一个大的进步往往是由很小的改变开始的道理,并善于从生活中去感受、发现美。3.学习抓住关键词语复述文章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重点难点:

1.抓住重点词语理解课文内容。2.绘声绘色讲故事。

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2.指导学生阅读,理解课文内容。

重点难点:

抓住重点词语理解课文内容。教具准备:

生字词语卡片。

教学过程:

一、质疑导入,激发兴趣 1.(板书:故事)同学们,你们喜欢听故事吗?你们都曾听过哪些故事呢?今天,我们就自己来读一个故事。师板书完课题,生齐读。2.看到了这个题目,你们会有哪些问题?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来读课文,借助旁批看看哪些问题通过我们自己读书就能解决,再看看我们在读中又会产生哪些新问题。

二、初读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遇到生字,用已掌握的方法识记字音、字形。2.引入竞赛机制,比一比哪个同学课文读得最流利。3.全班齐读课文,要求读得正确、流利。

三、课堂小结

由教师对本节课的学习作小结,布置预习内容。

四、布置作业

1.写自己喜欢的字或词语。2.朗读课文。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复习巩固上节课学习的内容。2.学会绘声绘色地讲故事。3.体会课文所蕴含的道理。

重点难点:

绘声绘色讲故事。教学过程:

一、查检复习1.指名认读生字。2.朗读课文。

二、精读理解,绘声绘色讲故事

1.引导学生运用已学过的抓住重点词句的方法,对自己提出的问题进行评价,梳理出有价值的问题。

比如“脏兮兮”“协调”“焕然一新”等词语的意思,以及问题:“街道为什么会出现那么大的变化?”、“小姑娘的蓝裙子为什么引起这么大的变化呢?” 2.学生再读课文,在文中去找出问题的答案。3.学生汇报自己的体会。

4.都是小结:所有这一切的改变,只是因为大家的一认识:与美的事物不协调。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要求自己与美的事物协调一致的话,我们就能创造美,我们的本身就是美了。

5.教方法指导学生讲故事。

⑴指导学生抓住三“不协调”和三“不对劲”来记住这个故事。⑵指导学生在讲故事时注意努力用语言打动他人,做到绘声绘色。⑶学生小组内讲故事,互相评议,比一比谁讲得好。⑷自愿者讲给全班听。

6.抓住重点词语理解课文内容。

三、作业设计

1.比一比,再组词。

唤()

两()

冻()

焕()

俩()

栋()

2.照样子,改写句子。例:我不小心把手划破了。

手被我不小心划破了。

⑴老师亲自把一件礼物送给了小女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我和妈妈把家里收拾得焕然一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板书设计

老师送小蓝裙——小姑娘变成“小公主”

母女收拾屋子——家里焕然一新

改变往 小蓝裙的故事

往从小 爸爸整理庭院——房屋整洁亮丽

的开始 邻居行动起来——街道整齐清洁 教 后 感

10.花开了,就感激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理解课文内容。

3.体会“一个人常常感激,才会幸福,才会快乐,心灵才会充满阳光”的道理。重点难点:

1.抓住重点词句提出疑问,并通过联系上下文领悟。2.理解课文内容,明白一个人常常感激,都会幸福、快乐的道理。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谈话引入,引发思考 激发兴趣:同学们,你有感激的人和感激的事儿吗?你每天都能找出三个感激的人或三件感激的事儿吗?

就有这样一个小女孩,花开了,也感激。就让我们一直来听听她的故事。

二、读文质疑,抓住重点提问

1.启发学生在读中学会思考,知道“学贵有疑”、“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扫除害怕提问的心理。

2.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思考,学着提出问题,做上自己的读书符号。3.小组交流,互相启发。

在小组交流中,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将不能解决的问题提出来。在交流中学习别人提出问题的方法。

4.面向全班交流,评出有价值的问题。

请学生回忆、展示问题产生的过程,重点引导学生感悟:只有抓住重点词句提出的问题才更能引发我们思考。

请学生试着评价哪些问题更有价值,学习抓住重点词句提出问题的方法。“爸爸为什么给蓝蓝安排这个任务?”“为什么一个人常常感激才会幸福、快乐?”

三、自主选择,默读课文,抓住重点词句领悟

1.选择你最感兴趣的问题,默读课文,在文中去找答案,做上自己的读书符号、批注。

2.小组讨论、交流自己的体会,互相感染、启发。指导学生可以联系课文,联系生活谈体会,也可以通过感情朗读相关句子表达感受。

3.全班交流,指导感悟,感情朗读。

围绕几个中心问题,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感悟到蓝蓝感激都是生活中不起眼的小事,谈自己的体会,并相机指导朗读。

四、联系生活,加深体会

现在请你想一想,你生活中有值得感激的人和事了吗?给大家谈一谈。

五、作业设计(5)1.填上合适的词。

一()故事

一()事

一()钢琴 一()感激

一()深思 一()茉莉花 2.下列句子有毛病,请你修改。⑴会感激茉莉花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每天晚上,蓝蓝总是经常默默感激三个人或三件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在会上,明明首先第一个谈了自己的收获和体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想一想,你生活中有值得感激的人和事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板书设计

爸爸的安排——睡前感激三人人或三件事

花开了

小女孩——正在“为难”“伤脑筋”

一个人常常感激 就感激

爸爸引导——让你“快乐”的事都值得感激

才会幸福、快乐 茉莉花开——小女孩感激花开 教 后 感

积累与运用

(二)教学要求:

1.通过复习发现新知,积累词语。

2.朗读笑话短文,读中感悟语言的妙趣,激发学生对祖国文字的热爱。3.用已经学会的阅读方法自主阅读短文,让学生掌握读书的正确方法。4.通过讲述照片里的故事进行口语交际。5.会写照片里的故事。重点难点:

1.理解词语分类的规律。2.积累反义词,丰富学生的语言。

3.培养学生正确的读书方法和读书习惯。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学生表示动作的词语,鼓励学生再说一些。2.理解和积累反义词。

3.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4.养成正确的读书方法和读书习惯。

重点难点:

1.理解词语分类的规律。2.积累反义词,丰富学生的语言。

3.培养学生正确的读书方法和读书习惯。教具准备:

字典、词典。教学过程:

一、温故知新

1.读词语,说说你发现了什么。(都是表示人物动作的)2.你还能说出多少这样的词语。

3.在课文中分别找几个表示人物外貌、神态的词语,写一写。

二、语海拾贝

1.指名读,齐读。

2.交流共享。你查成语词典或访问家长后理解了哪些词语? 3.再说几组你知道的成语的反义词。

三、开心一刻

1.自由小声读短文,读准音,读通句子,遇到读不通的地方多读几遍。2.同桌交流自己的阅读体会。3.你怎么评价文中的主人和客人。4.这篇短文给你怎样的启示?

四、自主阅读园地 1.学生自读短文。

2.检查自学情况,汇报交流共享。

3.三名学生分段读短文,生听评议,是否读准了字音。4.说说读了这篇短文,你有什么收获。

都是在学生交流的过程中引导勾画朱熹的话,并让学生反复读这段话。5.小声读短文,体会正确的读书方法。

五、布置作业 自主积累成语。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向同学讲述自己最喜欢的一张照片中的故事,语言流畅,条理清楚。锻炼说话能力。2.认真聆听别人的发言,能提出问题,并能给予修改建议。养成良好的听的习惯。3.通过同学互改自己的多种评价方式,帮助学生用自己的话把照片里的故事写清楚,语句通顺,能用上几个学过的好词。

4.坚持使用修改符号在原文上修改,培养良好的写作习惯。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师出示一张自己的照片:一张照片,就是一片美丽的风景,一张照片就是一个动人的故事。这张照片是我……(都是讲述照片的故事)

孩子们,在你的生活中,一定也有许多乐闻趣事吧。愿意讲给大家听听吗?

二、小组交流,口语训练

在小组里把自己的照片讲给小组成员听。要求其他同学认真听,不明白的地方可以向讲述的同学提问。小组内所有成员讲完后,请推荐一名讲得最好的同学到全班交流。

三、全班交流,故事比赛

以讲故事比赛的形式,看谁讲得最清楚,看谁的故事最精彩。评出优胜者。同时评出最佳听众奖。

四、作文

照片里的故事真是丰富多彩,通过大家的交流,我们仿佛看到了照片里的人、事、物……赶快把它写下来。你也可以写由照片想起的过去的一些人或事。1.学生写作,教师巡视点拨。

2.点评学生作文(有共性问题的)。

学生自己读给大家听,听后,学生提出修改建议。

3.以四人学习小组为单位,互相帮助,提出修改建议。4.学生修改自己的文章,要求用修改符号在原文修改。

第三单元

11.江南水乡——周庄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灵秀”“瑰丽”“遥遥相对”等词语的意思。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周庄的秀美及灿烂的历史文化,激发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3.通过品词析句,读懂课文。背诵课文第二段。重点难点

1.学会酬本课生字。

2.感受周庄的秀美及灿烂的历史文化。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学会本课生字,要求读音准确,书写规范。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3.品味江南水乡的无穷魅力。重点难点

1.学会酬本课生字。

2.感受周庄的秀美及灿烂的历史文化。教具准备

1.周庄及其他水乡小镇的图片若干。2.本课生字、词语卡片。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提示课题(5)

1.请同学们说一说跟爸爸妈妈去过什么地方旅游。2.投影搜集的周庄图片。猜一猜这是什么地方。说说你对周庄的印象及课前你也到的周庄概况。

3.出示课题:江南水乡——周庄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自主学习(10)

1.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勾出不认识的字词,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解决生字的读音。

2.检查生字读音。指名分段读课文,学生互评正音。

3.交流读懂的词语,不理解的词讨论解决,读不懂的或重点词语随文学习。4.自由读课文,想一想周庄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课文中哪句话最能说明周庄的美?(得苏杭之灵秀,集水乡之瑰丽。)

三、细读课文,想象品味(学习课文1~2段)(20)1.齐读第一段,说一说读后你知道了什么。

2.放有关周庄的音像资料,让学生具体感受周庄的古朴典雅、灵秀之美。

都是有感情地讲述:周庄四面环水。犹如浮在水上的一朵睡莲,当我们踏上周庄的土地时,一下子就被它深深地吸引住了。3.学习第二段。

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默读、轻声读、同桌互读……)读第二段,勾出自己喜欢的描写景色的句子,美美地多读几遍,说说为什么喜欢。怎样读出喜爱之情。1.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蓝天下……”这一句,再通过想象来体会周庄的宁静、秀美。

(学生读书可以采取自由读、同桌互读、交流比赛读等方式。)2.学生说一说大都市的建筑和环境,与周庄进行对比,体会出周庄带给人们的轻松之感。

3.学生完整地读全段,熟读直至背诵。

四、课堂小结(5)

五、布置作业(5)

1.书写你喜欢的生字词语。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 后 感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复习巩固上节课学习的内容。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感受周庄的秀美及灿烂的历史文化,激发对祖国的热爱之情。重点难点

品味江南水乡的无穷魅力。教具准备 教学插图。教学过程

一、检查复习(7)1.认读生字词语。2.朗读课文。

二、细读课文,想象品味(20)1.学习第三段。教师有感情地叙述:周庄的水意味无穷,桥是水上的一道风景,又是文化的积淀。现在还保存了14座各具特色的古桥,其中富安桥最有名。

⑴生找出描写富安桥的两句话自读体会。再出示桥的图,比赛读写桥的句子。引导学生看图理解:“桥楼合璧”“飞檐朱栏”,让学生体会到石桥的古色古香,引出对建桥人的赞叹。⑵有感情地朗读第三段。

都是有感情地叙述:周庄的桥,周庄的水,印证着同庄的历史。这桥,这景,这川流不息的运河不正是周庄的情致所在吗? 2.学习最后一段。⑴引读。

⑵出示最后一段赏析。

⑶引读。将最后一段与二、三估,结合引读。

三、拓展延伸(8)

1.你能根据课文内容和课外了解的信息,想象江南水乡的美丽景象吗? 2.再次投影周庄的图片,请学生说一句话,表达学习课文后的感受。

四、课堂作业(5)

填一填,再选两个你喜欢的词语造句。

古色()()

遥遥()()

崭新()()白墙()()

小桥()()

飞檐()()雕梁()()

油然()()()()典雅 板书设计

11.江南水乡——周庄 简介地理位置和特有风貌

具体描写白墙灰瓦的房屋、小桥流水

构成独特 介绍几座名桥,歌颂智慧、勤劳的建桥人 教 后 感

12美丽的小兴安岭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能正确书写、运用。2.读懂课文内容,学习作者按四季变化的顺序,抓住每季景象的特点进行观察的方法。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小兴安领四季的美丽和富饶。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重点难点

感受小兴安领的四季景色。体例作者用词准确,学习作者抓住小兴安岭每个季节景色特点进行描写的方法。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会读、会写、会用。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3.理清文章的写作顺序。重点难点

感受小兴安领的四季景色。体例作者用词准确,学习作者抓住小兴安岭每个季节景色特点进行描写的方法。教具准备

生字词语卡片,教学插图。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初步感受(5)

(出示小兴安领四季美丽的画面或挂图)教师引入课题:同学们,瞧!这一幅美丽的图画,给我们展示的就是小兴安岭的四季美景,想去旅游吗?让我们一直走进美丽的小兴安岭。(板书课题。)

二、通读课文,了解大意(10)1.请学生自读课文,用自己喜欢的符号勾出不认识的生字及不理解的词语,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认识生字,理解词语。

2.用开火车、请小老师等形式检查学生认字情况。3.学生分段读课文,学生互相评议,正音。4.通读全文,理清文章的写作顺序(课文是“总——分——总”结构,作者按春、夏、秋、冬的季节顺序来介绍小兴安岭的美丽与富饶)。

三、学习第一段,整体感知(7)1.自读全段,说说眼前出现的画面。

2.出示风吹林海,树林随风起伏连绵不断的画面,让学生形象感知“绿色的海洋”,体会小兴安岭的树多。

3.指导朗读,想象省略省掉的内容,体会小兴安岭是一望无际的绿色海洋。

四、精读第二段,授以学习方法(18)1.出示小兴安岭生机勃勃的春天画面。让学生自读第二段,初步感知春天的美景。2.出示自学提纲,分小组自学,让学生自读、自悟、自感、自言。自学提纲:

⑴边读边想本段主要写了哪些景物,用笔勾画出来。

⑵文中是怎样描写这些景物的?勾出句子读一读,品一品。⑶你最喜欢本段哪些句子?

3.在学生分小组交流汇报的基础上,教师可出示重点句子,运用多种方法体会“抽出”的意思,让学生感受用词的准确。4.老师引导学生进行多种形式的朗读。

5.在读中品赏这段中的其他美句,并选喜欢的句子背一背。

6.赏读全段,小结本段从树木抽出新枝、积雪融化、小鹿快活地活动三个层面为我们写出了春天的美景。

五、课堂小结。(3)

老师小结本节课内容及学习方法。

六、布置作业(2)

1.写自己喜欢的生字或词语。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板书设计

美丽的小兴安岭

绿色海洋

春:抽出新枝 长出嫩叶 四季美丽

夏:葱葱茏茏 物产丰富

秋:落叶飞舞 冬:树上积雪 动物过冬 花园、宝库

教 后 感

总 密密层层 果实累累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复习上节课学习的内容。2.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感受小兴安岭的四季美丽和富饶。重点难点

感受小兴安领的四季景色。体例作者用词准确,学习作者抓住小兴安领每个季节景色特点进行描写的方法。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

一、检查复习(7)1.释义生字新词。2.朗读课文。

二、自主选择,自主学习(20)

1.展现小兴安岭夏天、秋天、冬天的美景,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季节段落来学习。

2.出示学习描写小兴安岭春天段落的自学提纲,让学生按照这个提纲自学喜欢的段落。

3.分组学习,相互交流、讨论。

4.全班讨论,给学生充分发表意见的时间,教师作相应点拨。

对重点词句的感悟、体会等,可借助音像画面,引导学生边读边体会用词造句的准确。如教学句子:“早晨,雾从山谷里升起,整个森林浸在乳白色的浓雾里。”教师可采用以下方法:

⑴出示雾浸森林的画面,把“浸”字换成“泡”字,让男女生分别读句子。⑵让学生自己说说用“浸”字好在哪里,体会作者在这里用“浸”字的准确性。⑶想象情景,指导朗读:雾从山谷里飘起,整个森林就像泡在浓雾中似的,要是置身其中,你感觉怎样?能读出你的感觉吗?学生朗读。5.读一读自己最喜欢的段落,并把它读给你的好朋友听。

6.多媒体再次出示小兴安岭春、夏、秋、冬的画面,选择自己喜欢的一幅画,背一背,让它永远留在自己的脑海时。

三、总结全文,领悟升华(5)

1.齐读最后一段,感受作者是怎样称赞小兴安岭的。

2.利用这个总结句式回应全文进行感情引读,再次体会小兴安岭的美丽与富饶。

四、小组合作,自主拓展(8)你能像作者一样,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赞美美丽的小兴安岭吗?可以编一段话,可以画一幅画,可以唱一首歌等等来赞美。

五、作业设计 1.我会连。

绿色的 天空

| 积雪

飞舞 美丽的 叶子

| 枝条

升起 巨大的 宝库

| 浓雾

抽出 蓝蓝的 花园

| 落叶

融化

2.判断下列句子,是比喻句的打“√”,不是的打“×”号。⑴几百里连成一片,就像绿色的海洋。()⑵小鹿在溪边散步。()

⑶千万缕像利剑一样的金光照射在工人宿舍门前的草地上。()⑷草地上盛开着各种各样的鲜花,真像个美丽的大花坛。()板书设计

美丽的小兴安岭

绿色海洋

总 春:抽出新枝 长出嫩叶

四季美丽

夏:葱葱茏茏 密密层层 物产丰富

秋:落叶飞舞 果实累累 冬:树上积雪 动物过冬

花园、宝库

总 教 后 感

13.香港夜色 教学要求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生字新词。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能根据批读提示读懂课文,感受香港夜色的美,体会作者对香港夜色的赞美。重点难点

1.联系上下文或学生自己的生活实际理解词语。

2.能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文章的语言美,并能想象描述的情景。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学会本课生字新词。重点难点 联系上下文或学生自己的生活实际理解词语。教具准备

本课生字词语卡片,教学插图。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谈话引入(10)

1.教师放《东方之珠》的歌曲,让学生从歌词、画面中感知香港的美,用优美的旋律调动学生的情感。2.启发谈话:把你搜集到的有关香港的文字或图片展示给大家,让大家交流搜集到的信息。(香港的过去及现在、地理位置、民俗、景点等)学生发言后,引出课题:香港夜色。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10)

1.请学生借助批读提示自由阅读课文,用喜欢的符号标出不认识的字和不理解的词,并用自己常用的方法认识和理解词语。

2.检查学习情况,同学之间互相质疑。重点的词语随文理解。3.熟读课文,集体正音,感知课文内容。

三、巩固认字,指导书写(15)

1.请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记忆生字,交流记字方法。

2.交流写字的体会,提出较难写的字,由老师在黑板上范写,指导。3.学生练习写生字,教师巡视指导。

四、课堂小结(5)

五、布置作业(5)1.写本课生字词语。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 后 感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复习上节课学习的内容。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细读课文,感受香港的美丽夜色,体会作者对香港夜色的赞美之情。重点难点

能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文章的语言美,并能想象描述的情景。教具准备

有关香港夜景的图片。教学过程

一、检查复习(8)

1.认读生字、新词:规范书写生字新词,引导学生互评。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生开展互评。

二、细读课文,感受语言(7)1.细读课文,体会文章的语言美。2.让学生说出自己喜欢的句子。

三、赏析课文,想象美景(15)

1.学生自己阅读全文,找一找概括写香港夜色美的段落。可以在空白处批读。⑴出示第一段和最后一段,并朗读。

⑵香港灯火真这样吗?我们要认真读一读。

2.请同学分别读二、三、四段,想想作者欣赏了香港哪些地方的夜色。(港岛、港湾)

⑴欣赏港岛夜色。

勾画第二段中描写夜色的句子。读1~3句,想象港岛高低错落、闪烁飘浮的灯光是怎样一番情景。学生畅所欲言,在此基础上,相机指导朗读,直至体会到那番情景。

⑵欣赏港湾夜景。请同学们读第三、四段,其余同学思考:我站在瞭望台又欣赏到港湾怎样的景色?感受到什么?

这一部分的教学根据学生的回答随机进行。可以从这三方面进行,感受到丝丝海风吹到脸上,举目星空,天高云淡,夜色如水,使人心旷神怡。欣赏到维多利亚湾夜色的美,勾画描写维多利亚湾夜色的句子。朗读、想象港湾里灯火随波流淌,色彩变化,形态也多样的迷人景色;欣赏远处的灯火,朗读、想象海天相接,灯火与星星相连的景色。

⑶出示港岛、港湾的图片,让学生欣赏,说说图中展现了文中哪些内容,也可以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图中的内容。这样图文结合,让学生从优美的文字和形象的图片中欣赏香港夜色的美。有感情地朗读重点段落。

四、课堂小结(5)

五、布置作业(5)

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板书设计

总起:点明香港夜色令人难忘——世界四大夜景之一 途中——错落有致的灯光星火 瞭望如——灯火辉煌 总结:赞叹香港夜色美 14.莫高窟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威风凛凛”、“栩栩如生”、“举世闻名”、“结晶”等词语的意思。体会文中关键词句在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2.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句、精彩段落。背诵二、三段。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我国劳动人民伟大的智慧,学生热爱我国灿烂民族文化。重点难点

1.学会随文识字同,学会本课的生字。

2.学会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体会莫高窟的美和古代劳动人民的伟大。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掌握本课生字的正确发音和规范书写。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理解课文内容;感知文章结构。重点难点

学会随文识字同,学会本课的生字。教具准备

本课生字、词语卡片,中国地图。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8)1.谈话解题: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无数灿烂的艺术瑰宝吸引着中外游人。其中甘肃敦煌的莫高窟、河南省的龙门石窟、山西省的云岗石窟,被誉为我国石窟艺术的三大宝库。今天,我们将走进敦煌去一睹莫高窟迷人的风采。(板书:14.莫高窟)

2.(放有关莫高窟的音像资料)简单介绍:在鸣沙山壁上密密层层地凿了近500个洞窟,每个洞窟都有彩塑的佛像和艳丽多姿的壁画。

3.引发学生思考:欣赏了莫高窟,你想到了什么?(让学生畅谈感受)教师相机小结并过渡。

二、自主识字,了解大意(10)1.自由轻声读课文,勾画出本课不认识的生字、词,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学生字、词,试着把课文读通顺。2.默读课文,思考:

⑴这篇课文从哪些方面介绍了敦煌莫高窟? ⑵作者是怎样评价莫高窟的?

三、师生互动,检查情况(7)

1.认读词语,师生正音,提示学生注意音难字难和形难字。2.指名朗读课文,要求:正确、通顺、流利。师生评议。

3.对于思考题你有什么见解?组内交流,指名学生汇报交流情况,师相机板书:明珠 智慧结晶 艺术宝库

四、略读一、四段,感知文章结构(10)

1.齐读第一段,勾出这一段的中心句。读中心句并思考:你认为这一句话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总结全文)

2.再读一段,想想还读懂了什么。让学生自由发表意见。3.默读最后一段用“△”标出最能体现莫高窟地理位置的词,你怎样理解?我国除了莫高窟还有什么是“举世闻名”的?

4.让学生思考、讨论文章结构,老师相机补充。

五、布置作业

1.书写生字、词语。2.朗读课文。教 后 感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复习上节课学习的内容。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二、三段。3.感受艺术的美妙,体会我国劳动人民的伟大智慧。重点难点

学会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体会莫高窟的美和古代劳动人民的伟大。教具准备

有关莫高窟的图片和音像资料。教学过程

一、检查复习(7)

1.认读生字,书写生字,学生之间互评。2.你读懂了什么?让学生自由发言。

二、抓住重点,体会情感(15)1.教师谈话:我们了解到课文主要抓住了“彩塑”和“壁画”两部分来具体描写迷人的莫高窟。首先让我们去欣赏莫高窟的彩塑。⑴齐读课文第二段,这里向我们介绍了几尊彩塑?

⑵出示图片(欣赏慈眉善目的菩萨、威风凛凛的天王、强壮勇猛的力士)。留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为什么? ⑶学生感情朗读。2.教师谈话:莫高窟不仅有栩栩如生的彩塑,还有四万五千多平方米宏伟瑰丽的壁画,让我们走进壁画长廊,去欣赏欣赏吧!

⑴出示“飞天图”及资料卡,让学生欣赏并了解。教师讲述:在所有壁画中最引人注目的上那成百上千的飞天壁画。

⑵引导学生朗读飞天壁画这一部分,想象的景象。

⑶那栩栩如生的彩塑和这宏伟瑰丽的壁画在那科学不发达的古代是怎样建造雕刻而成的呢?请结合课文内容,想象当时的情景。师相机引导学生感悟莫高窟是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⑷学习了这篇课文,你认为作者在文章的字里行间流露了怎样的情感?(对艺术、对人民的赞叹)感情朗读二、三段。

三、感情读文,感悟中心(8)

1.1.用“_____”画出你认为美的句子,用“…”勾画出好的词,用“△”标出精彩的段,自己反复读一读,体会体会。

2.莫高窟,祖国西北的一颗明珠;莫高窟,古代人民的智慧结晶;莫高窟,举世闻名的艺术宝库。这些,你感悟到了吗?把你的感悟讲给大家听听。

四、积累语言,拓展延伸(10)1.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2.学生交流搜集的资料,更广泛地了解石窟艺术。3.摘抄好词、好句、好段。

五、布置作业

背诵课文第二、三段。板书设计

简介所处的位置和环境 艺术宝库

莫高窟 彩塑——神态各异

劳动人民 壁画——宏伟瑰丽

智慧结晶 15.长城和运河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2.理解诗歌内容,能说出长城和运河的特点。

3.体会中华民族祖先的勤劳与智慧,激发我们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重点难点

了解长城和运河的特点,要读出情感。教具准备

长城与京杭大运河的相关图片或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激趣((5)1.在我们中国,有两大工程,一个像巨龙,一个像绸带。她们蔚为壮观,堪称“人间奇迹”。你们知道她们的名字吗?(板书课题:长城与运河)生齐读课题。2.你们了解长城和运河吗?

二、清理脉络(7)

自学课文。各自轻读课文,画出不理解、不认识的字词,说说课文是以什么为主线引出主要内容的。

三、方法引路(10)学习第一节。

1.激疑。“奇异的景象”是一幅什么样的景象?“奇异”在何处? 2.勾画。画出具体写长城”奇异景象“的诗句。3.想象。作者看到的长城是怎样的一幅景象? ⑴指名朗读,抓住“巨龙穿行”“连绵起伏”“曲折蜿蜒”“东起”“西到”等词语的理解,了解长城的特点。

⑵引导看图:长城自东向西逾万里,有若干段,它们通过的地方,地形很复杂,这就决定了长城的特点。⑶概括长城的特点。4.悟情。“不朽”有哪两方面的意思?你能举例说明长城是“不朽的诗篇”吗? 5.指导朗读。

6.小结学法。抓住重点,展开想象,联系历史,体会情感。

四、自主实践(10)学习第二节。

1.指名读第二部分,然后画出作者感叹的句子。(京杭大运河谱写了动人的诗篇)2.勾画出具体描写京杭大运河的诗句。3.分组学习讨论,了解运河的特点。

4.交流学习情况。教师重点指导下面句子:

⑴“像绸带飘落在大地,银光闪闪,伸向天边”中,绸带的特点是什么?作者把运河比作绸带,表现了运河什么特点?

⑵“北起首都北京,南到天堂杭州,京杭大运河谱写了动人的诗篇。”从这句话中读懂了什么?(不但说明大运河的长,而且赞美了大运河处处美丽动人)前半句“北起首都北京,南到天堂杭州”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5.指导朗读。

⑴这结构完全同于第一部分,同学们自己先读一读,想一想:朗读时的语气是否也和朗读第一部分的语气一致?同学们不妨自己试一试。⑵指名说说两大部分读法的区别。(第一部分应略显庄重,第二部分应略显欢快)

五、拓展延伸(5)

我们祖国还有哪些人间奇迹,请你仿照课文的形式写一两诗,或用自己的话写一两段话。

六、总结全文(3)

1.文章仅赞美了祖国吗?

2.总结:今天,我们乘着作者驾驶的飞机俯瞰了祖国的两大奇迹。祖国的奇迹还有许多,如那一座座长江大桥、一幢幢高楼大厦、超世界水平的人造地球卫星、令世人瞩目的三峡工程等等。大家一定要好好学习,长大后去创造新的奇迹。教 后 感

积累与运用

(三)教学要求

1.通过“温故知新”了解汉字的一词多义。2.通过“语海拾贝”积累“AABB”式的词语。3.自读成语,了解成语的意思。

4.通过“口语交际”激发爱我中华的激情。

5.通过习作,学会留心生活,用心感受,写事物特点,做生活的有心人。6.通过“自主阅读园地”体会祖国语言文字的丰富内涵,培养喜爱语言文字的感情,产生积累的兴趣。重点难点

1.了解汉字的一词多义。2.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3.体会祖国语言文字的丰富内涵。课时安排 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复习本单元所学的词语,注意多积累。2.了解成语故事,养成自己阅读的习惯。3.引导学生了解学习语文的方法。重点难点

1.了解汉字的一词多义。2.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教学过程

一、温故知新(10)

1.投影出示三组句子,读句子,体会每组句子中带点字的意思。2.合作学习,讨论带点词语相同与不同的地方。3.交流学习结果。

4.再说几个描写流水的词语。

二、语海拾贝(10)投影出示词语。

1.以各种方式认读词语,体会词语的意思,知道其运用范围。2.指导背诵词语。3.再读词语,想想这些词语在构词方式上有什么共同点。你能照样子说出其他的词吗?

三、点击成语(10)

1.自读短文,不懂的地方提出来问老师。2.讲讲这个故事。

四、自主阅读园地(10)

1.自读文章,把文中讲的学习方法勾画出来。2.谈谈自己读后的心得体会。

3.鼓励学生用上这些方法进行学习。教 后 感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说出自己喜欢的地方,并进行交流。2.学习编写广告语。教具准备

师:有关风景名胜的一则广告语。生:搜集有关的风景名胜图片。教学过程

一、回顾课文,畅谈感受(10)学习了本单元课文,孩子们一定有很多的感受和体会。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畅所欲言,各抒己见,把自己的感受和体会说给大伙听听,好吗?

二、口语交际(25)

1.出示“口语交际”的内容要求,明确练说内容。

⑴自读“口语交际”的内容要求,想想题目有几个意思。

⑵江南水乡周庄,美丽的小兴安领,迷人的香港夜色,举世闻名的莫高窟,这四处风景名胜,你最喜欢哪个地方?请你再读读这篇课文,想想你为什么喜欢它。①请你把你喜欢的原因说给小组的同学听一听。

②全班交流,你最喜欢哪个地方?为什么?(可让学生结合所学课文内容交流,也可联系生活实际适当拓展)

2.请把你们各自喜欢的风景名胜向广大的中外游客推荐推荐,让他们也去观赏那里的美丽景色。怎么推荐呢?我有个好主意,就是为我们所喜欢的风景名胜打个广告,作个宣传。

⑴出示有关风景名胜的一则广告语。(自编)读一读,共有几句话,每句话讲了什么?

⑵讲解广告语应注意什么。①风景名胜的地理位置。②风景名胜的特点。③鼓动性的话语。

⑶请你选择你喜欢的风景名胜编写广告语。⑷先小组交流编写的广告语,再全班交流。3.除了这四个地方,你还喜欢哪儿的风景名胜?请你再编广告语,为没有去过的人们作介绍。

三、小结。教 后 感

第三课时 教学目的

1.学会留心生活,用心感受,写也事物的特点。2.有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兴趣,做生活的有心人。重点难点

培养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教具准备

1.课前认真观察校园,并认真写好观察笔记。2.思考校园景色的特点,想想通过哪些方面写。教学过程

一、审读习作要求(5)

学生自读或齐读明白习作要求。

二、启发观察,筛选内容(10)1.交流所观察的校园的特点是什么。2.根据特点,习作可分为哪几个方面来写?其中当些方面可以详写,这些方面吉按什么顺序进行排列? 3.集体交流,相互启发。

(学生各抒己见,老师相机做出恰当地归纳、提升。如:运用合理的想象等)4.注意写出我们在校园的活动情况及感受。

三、学生起草习作(25)1.学生自己写作文。2.写完自读修改。3.相互修改。

4.集体交流评议、修改。

五、小结。(5)

六、布置作业(5)

把本次习作抄写在作文本上。教 后 感

第四单元

16.人类的“老师”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联系上下文和生活经验理解新词。

2.抓住重点词句段,了解哪些“老师”启示人类的哪些发明。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激发爱科学、学科学的热情。重点难点

读懂课文内容,抓住重点词句段,展开想象,激活思维,激发爱科学和探索大自然奥秘的热情。教具准备

1.生字、新词卡片。

2.搜集生物充当人类“老师”的事例。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读题激疑(4)

孩子们,你们心目中的老师是什么样的?

二、读通课文,初知大意(10)

1.自由朗读课文,提示:读通课文,借助拼音或工具准确识记生字。2.指名读课文,师生共同正音。3.多种形式识记生字。

1.练习朗读全文,指导学生读通顺为止。5.默读课文,解疑:课题中的教师为何要加引号?这些“老师”究竟是谁?在书上勾画出来,再说一说。

三、直扣课题,深入理解(20)

1.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部分读一读。2.先跟同桌说说自己为什么感兴趣,再在全班交流。教师相机落实对课文的理解和对重点词句的深入感悟。如学习第3段,引导要点: ⑴主要讲谁是人类的“老师”?(蜻蜓)⑵为什么说蜻蜓是人类的“老师”?

(了解“机毁人亡”“惨祸”的意思,抓“原来,每只蜻蜓的翅膀末端,都有一块比周围略重一些的斑点。这就是防止翅膀颤抖的关键。”体会“教师的含义。)⑶感情朗读。

3.引导回顾全文,了解课文“总分总“的结构。4.讲座:学习了这篇课文,你得到了什么样的启示?

四、拓展思维,训练说写(7)

1.交流课前搜集的有关人类的“老师”其他例子。2.完成课后第3题练习。

3.自愿选作题:学习课文3、4、5段的写法,介绍一位人类的“老师“。

五、布置作业(4)1.书写生字、新词。2.朗读课文。板书设计

蝙蝠——人类发明了雷达 鸟类——人类发明了飞机

蜻蜓——解决了飞机机翼的破碎

苍蝇、蚊子、蜜蜂——人类研制新式飞机 鲸——提高轮船航速 鸡蛋——“薄壳结构“

袋鼠——人类制造了越野汽车 贝壳——人类制造了坦克 教 后 感

17.钟表店里的争吵 教学目的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做到规范书写。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在新老式钟表的对比中,懂得去发现和欣赏新事物的优点。重点难点

学会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故事情节,感受语言的优美,理解课文最后一句话的意思。教具准备

生字敦请卡片,机械和电子钟表实物。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破题导入(5)

1.同学们到过钟表店吗?你看到些什么? 2.读课题,有何疑问?

二、识读字词,了解大意(8)

1.自读课文,标出生字新词,读准字音。

2.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边读边思考读课题时的疑问。3.解答疑问,初步感知课文主要内容。

三、直扣重点,深入学习(17)

1.课文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在文中找出来。(课文最后一句话)。朗读后引导变成陈述句,再次质疑。2.再读课文,讨论解疑:

⑴“旧事物”即第一段和第八段中所指,钟表要有声音,有钟摆,有指针,上发条,走时不太准确等。

⑵“新事物”即最新式的电子表,优点如3~6段所写。3.主观判断,情感朗读。

⑴你对新式表和老式表有什么看法?

⑵文中老式表对新式表是什么态度呢?勾画出相关语句。⑶分角色练习情感朗读。

四、回扣主题,拓展延伸(5)

1.回扣课文最后一句话,指导读出反问的语气。2.你还发现了哪些新事物?说说它们的优点。

五、作业设计(5)

说说课文最后一句话的意思。板书设计

旧事物

新事物

教 后 感

18.奇妙的桥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

2.了解用玻璃、纸、盐等造桥的特点。借助批读了解这些桥的奇妙。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4.在自读过程中进行旁批。重点难点

1.学会独立阅读,展开想象。

2.了解玻璃、纸、盐造成的桥的样子。

3.激活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热爱科学、运用科学的热情。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谈话,顺势导入(5)

1.读课题,说说心目中的桥是什么样子的。2.难怪课文第一句话说:再熟悉不过了。但为何题目在桥的前面加上“奇妙”一词呢?

二、自读课文,了解“奇妙”(15)1.自读课文,读准生字新词,检测。

2.边读边想边勾画:桥到底有什么“奇妙”? 3.学生自由汇报,了解桥的“奇妙”。要点:

⑴主要指材料奇妙,从第2段可以看出。⑵玻璃造的桥:晶莹透亮。

⑶纸造的桥:完全不必担心断裂,能通过两三吨重的汽车。

⑷盐造的桥:汽车通行需一个多小时;桥上修铁路,火车通行无阻。

三、多种方式,感悟“奇妙”(10)

1.分组准备:自由选择“玻璃、纸、盐桥”,同类组成小组,讨论用什么方法大家展现桥的“奇妙”?

(比如图文简介,感情朗读、改写小诗等)

2.汇报评价:强调结合原文的展现和评价,注意突出桥的“奇妙”。

四、回扣“奇妙”,拓展延伸(5)

1.齐读末段,读出感情。说说自己对“奇妙”的理解。2.你还知道哪些奇妙的桥呢?交流课前搜集的资料。

五、练写生字(5)

注意“度”与“渡”含义的区别。

六、作业设计(5)1.我会写近义词。

奇妙——

熟悉—— 2.我会写反义词。

早——

奇妙——

熟悉—— 3.课文中写了哪几种奇妙的桥。

板书设计

玻璃桥

晶莹透亮

奇妙的桥

美国

强度很高

人类智慧的结晶 盐桥

通行无阻 教 后 感

19.橡皮头铅笔 教学目的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复述画家发明橡皮头铅笔的过程。

3.让学生各抒己见,说出自己所受的启发。重点难点

1.了解并能复述画家发明橡皮头铅笔的经过。

2.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所受的启发,可多角度自由感悟。教具准备

生字卡片,鲁班发明锯子挂图,现代少儿科技作业资料等。教学过程

一、实物引入,直观形象(7)

1.展实物,出示有橡皮头和无橡皮头的铅笔,让学生比较,说说它不同之处和利弊。

2.揭课题,设悬念。在铅笔上加个橡皮头,就成了使用方便的橡皮头铅笔,可就这看起来很简单的一件事,却经历了很不简单的一个过程。你想知道吗?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8)

1.自由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2.全班交流:说说自己从课文中读懂了什么。

三、细读课文,精彩复述(15)

1.再读课文,用自己的话讲讲李浦曼发明橡皮头铅笔的过程。2.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评议,着重突出: ⑴第三段:李浦曼发明橡皮头铅笔的具体经过,引导学生抓住“专心致志”“凌乱”“发了狠心”等重点词语,走进穷画家的内心世界,并指导情感朗读。⑵第二段:了解画家和背景,体会他对艺术的执著精神。

四、发明探因,拓展延伸(5)

1.想一想:穷画家为什么无意中竟变成了发明家?(留心生活中的不便,并想方设法地克服。)

2.议一议:结合自己的学习和生活实际,你能发明什么有用的东西吗?

五、课堂作业

1.书写本课生字词语。2.朗读课文。板书设计

介绍画家发明橡皮头铅笔的生活背景 赞扬画家

橡皮头铅笔 讲述画家发明橡皮头铅笔的经过

的执著进 这个发明给人们带来了方便

取精神 教 后 感

20.扁鹊治病 教学要求

1.学会生字,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2.了解扁鹊给蔡桓公治病的经过,理解“讳疾忌医是十分有害的”的道理。3.在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重点难点

自读自悟了解蔡桓公“讳疾忌医”的语言神情,反复的读扁鹊的解释,明白寓意。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注意读音和区分字形。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注意读出人物的语气。3.了解扁鹊给蔡桓公治病的经过。重点难点

自读自悟了解蔡桓公“讳疾忌医”的语言神情,反复的读扁鹊的解释,明白寓意。教具准备

1.查资料了解扁鹊和蔡桓公的生平。

2.预习课文,借助工具书理解不懂的词语。教学过程

一、初读课文,检查预习(10)

1.自读课文,留心生字新词的读音。检测正音。2.提出自己还不理解的词语,交流理解。

3.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4.简介扁鹊生平。

二、激发兴趣,深入研读(20)

1.同学们想把这个寓言故事演一演吗?

(引导明确要演好故事,必须先精读课文。)

2.自由分组,研读课文,想想:要注意哪些地方才能把故事演好? 3.全班交流,读悟结合。演好故事需要注意的地方,如: ⑴发现时间的变化,即时间顺序:一天——过了十来天——十来天后——又过了十几天——五天以后。

⑵弄清蔡桓公病情不断恶化:病在皮肤——发展到皮肉之间——发展到肠胃里——深入骨髓——浑身疼痛而死。

⑶注意扁鹊拜见蔡桓公神色动作的变化:站了一会儿——只好退出——连忙退出——立刻掉头就跑——最后跑到秦国。(鼓励展开想象。注意精读第5段。)⑷注意蔡桓公语言、神色的逼真:

①豪不在意,说“医生总喜欢给没有病的人治病,以便邀功请赏。“ ②假装没听见,没有理睬他。③满脸不高兴。④觉得奇怪,派人去问原因。⑤浑身疼痛,派人去请扁鹊。⑥病死。

(注意透过这些词句走进蔡桓公的内心世界,指导读出感情。)

三、课堂小结(3)

四、布置作业(5)1.写本课生字新词。2.复述课文内容。教 后 感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复习巩固上节课学习的内容。

2.理解课文内容,懂得“讳疾忌医是十分有害的“的道理。重点难点

自读自悟了解蔡桓公“讳疾忌医”的语言神情,反复的读扁鹊的解释,明白寓意。教学过程

一、检查复习(8)

1.检查生字新词的读音和书写。2.指名用自己的话讲述故事的内容。

二、小组合作,表演评价(20)

(强调表演和评价都要紧扣课文内容,最好能展开想象。)1.小组合作,分角色,根据课文内容彩排。

2.表演评价:是否理解了解课文内容,人物形象是否鲜活等。

三、感悟寓意,拓展延伸(7)

1.这个寓言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讳疾忌医十分有害)

2.你从故事中还得到了什么启示?

(比如要善于倾听别人的意见,自己的坏习惯、坏毛病要尽早改掉等。)

四、布置作业(10)1.看拼音,写汉字

shì

tàng

pài

yāo

bài

解()敷()指()()请()见 2.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一天,扁鹊第()蔡桓公,他在蔡桓公身边站了一会儿,告诉蔡桓公皮肤上()。过了十来天,扁鹊第()次拜见蔡桓公发现他的病已经发展到()之间了。十来天之后,扁鹊第()次拜见蔡桓公告诉他的病已经发展到()里。又过了十来天,扁鹊老远望见蔡桓公,立刻掉头就跑,因为蔡桓公的病已经(),无药可治了。板书设计

扁鹊的诊断

蔡桓公的反应 病在皮肤

豪不在意

病在皮肉之间

假装没听见

讳疾忌医 病在肠胃里

满脸不高兴

十分有害 病在骨髓

觉得奇怪 结局在意料之中 浑身疼痛而死 教 后 感

积累与运用

(四)教学要求

1.理解同一个字在不同兔子里的不同意思。2.积累有关执著、勤奋、惜时的名言名句。

3.了解成语故事梗概,理解寓意,汲取优秀传统文化的营养。

4.举办绘画或手工作品展览会,进行介绍和评议,锻炼综合性学习的能力。5.能用语言文字描绘自己的作品或写写展览会。

6.自主阅读短文,了解主要内容,感受书的奇妙,激发创造热情。重点难点

1.理解一字(词)多义的现象是汉语的一大特点。2.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3.注意多种能力的综合训练,提高学生语文素养。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

2.告诫学生从小应珍惜时光,刻苦努力。3.懂得成语的意思,引导学生积累成语。4.让学生自主阅读,提高自学能力。重点难点

理解一字(词)多义的是汉语的一大特点。教学过程

一、温故知新(10)

1.把读通顺,想想带点的字是什么意思。

2.比较同一个字在两个句子中的意思,有何发现?(一字多义现象)

3.在课本内和课本外搜寻类似的句子。

二、语海拾贝(10)

1.反复读句子,读正确,读通顺。

2.小组讨论句子的意思,说说自己读了句子的感受。3.背诵4句名言。

4.你还能背诵其他名言吗?

三、点击成语(10)1.自由阅读。

2.同桌交流读懂了些什么,有何感受。

3.老师引导答疑,讨论蕴含的意思,交流受到的启迪。4.小组交流自己准备的成语故事。5.选代表全班交流,积累成语。

四、自主阅读园地(10)

1.自主阅读短文,说说自己读懂了什么。

2.勾画自己喜欢的好词佳句或语段,读一读,背一背。3.说说自己读了短文后的感受,激发创造热情。教 后 感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复习巩固上节课学习的内容。

2.注意多种能力的综合训练,提高学生语文素养。3.引导学生清楚地、有个性地介绍自己的作品。重点难点

1.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2.注意多种能力的综合训练,提高学生语文素养。教学过程

一、课前动员,精心准备(10)1.了解综合性学习的提示,动员学生课前绘制一副美丽的图画或者制作一件自己满意的手工作品。形式可以是个人独立完成,也可以小组分工合作完成。2.课前组织学生将作品在展厅展示,引导学生留心欣赏自己感兴趣的作品。

二、积极介绍,组内合作(10)1.了解如何介绍自己的作品:集全班学生的智慧,讨论明白可以从作品的样子,特别精致的地方、自己的想法等等方面进行介绍,注意声音洪亮,讲得清楚。2.组内练习介绍:在小组内介绍自己的作品。

3.推选代表,精心包装:各小组推选作品和表达俱佳者,小组集体出谋划策,包装出本组参加全班竞争的代表。

三、全班交流,评议提高(10)

1.各组代表在全班介绍,其他组可质疑问难,本组同学可帮忙补充完善。2.集体评议,评出作品最佳者和表达最佳者,予以奖励。

四、亲身经历,乐于表达(10)

1.引导学生明确写什么:可以描绘自己的作品,也可以写整个展览会,写展览会中你最感兴趣的作品、事情。要写得真实、清楚,能用上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就更好了。

2.学生静心习作,老师巡视,相机指导。3.探寻亮点,发现典型,及时导向。4.分享习作,交流修改意见。5.自我修改、完善。

五、布置作业(5)

把本次习作抄在作文本上。教 后 感 第五单元

21.国旗和太阳一同升起 教学要求

1.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认识生字,并能正确书写。随文用多种方法理解“水泄不通”“气宇轩昂”“冉冉”等词语的意思,并体会它们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2.注意从国旗卫士的动作中体会升旗仪式庄严肃穆的情景。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人们对国旗、对祖国的热爱。重点难点

学会配齐的生字;读懂课文,从重点词句中体会升旗仪式场面的庄严肃穆以及人们激动而骄傲的心情。教具准备

1.本课生字词语卡片。

2.天安门升旗仪式的录像片段。

3.组织学生学唱歌曲《国旗和太阳一起升起》。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7)

1.出示国旗的图片,请学生介绍自己搜集的有关国旗的资料。

2.出示太阳的图片,与国旗的图片对比,学生自由发言,说说二者有什么相同之处。引出课题,为什么国旗和太阳一起升起?你想去看看天安门广场上壮观的升旗仪式吗?(出示课题)

二、读通课文,了解大意(10)

1.请学生自读课文,用自己喜爱的符号勾出不认识的生字及不理解的词语。2.学生自主识字、借助工具书注意或与小伙伴一起完成生字的学习。3.通读课文,看看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写升旗仪式的全过程的。

三、细读课文,再现情景(18)

1.出示天安门升旗仪式的录像片,观看手,学生说说对升旗仪式的哪一部分最感兴趣。根据学生反馈的最感兴趣的部分,教师相机教学,再现情景。2.学习“升国旗”这一部分。(1、2段)

(1)自由朗读课文1、2段,体会人们的心情,勾出表现人们心情的有关兔子、词语。

(2)对比朗读“华灯还在淡淡的晨雾中闪烁”与“成千上万的人已从四面八方汇集到天安门广场”,理解“热切”一词的含义,体会人们当时激动而又急切的心情。(对比朗读与理解词语融合)

(3)学生观看升旗仪式的录像片,说一说从画面中你还体会到了什么。引导学生结合画面体会“水泄不通”的含义,感受围观的人众多;并从“静静”一词中体会升旗场面的庄严肃穆。

(4)指导朗读本段,注意读出层层递进的语气。3.学习“升旗中”这一部分。(3、4段)

(1)观看国旗卫士护送国旗这一段录像,读有关段落,体会是怎样写的。①结合片子感受国旗卫士们的“气宇轩昂”,体会护卫队的精神抖擞。②标出描写国旗卫士动作的词语,再现升旗仪式的壮观场面。③随着《歌唱祖国》的雄壮乐曲,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三段。

(2)观看国旗产把国旗冉冉升上天空这一录像,读有关段落,体会是从哪些方面写的。

①想一想:雄壮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奏响,观看升旗仪式的人们表情有了什么变化?勾出相关句子。

②结合片子体会“注视”的意思一表达的情感。③在升旗纪录片的雄壮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声中有感情地朗读第4段,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试着背下来。5.学习“升旗后”这一部分。

重点引导学生抓住“久久”一词,体会人们对国旗以及祖国的深深眷恋。6.有感情地朗读全文,学生可采取自由朗读、小组赛读、男女生赛读形式。7.默读课文,把你喜欢的句子勾出来,并说说天安门广场的升旗仪式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8.讨论:为什么说国旗和太阳一同升起?

四、拓展延伸,丰富外延(7)

1.教师可补充介绍学生开课时没有谈到的关于天安门广场升旗仪式相关资料。2.介绍天安门升起的第一面五星红旗的相关资料。3.组织学生唱歌曲《国旗和太阳一同升起》。

4.改革开放以来,我们伟大的祖国如旭日东升,蒸蒸日上。在这期间,我们的祖国、家乡或者你的家发生了哪些翻天覆地的变化呢?(让学生带着问题走出课堂)

五、布置作业(3)1.抄写本课生字词语。2.朗读课文。板书设计

天安门广场——国旗升起的地方

国旗高高

国旗和太阳

国旗基座周围——水泄不通的人群

飘扬人们 一同升起

升旗仪式——扛、挎、迈、跨、穿

久久不愿 国旗升起的情景——冉冉升起、熠熠生辉 离去 教 后 感

22.巴金给家乡孩子的信 教学目的

1.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认识生字,并能正确书写,理解“辜负”、“奉献”等词语的意思。

2.理解重点句的意思,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掌握书信的格式。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巴金爷爷对下一代的关怀,激发为社会添光彩、为别人奉献爱、让生命开花的愿望。重点难点

1.自主学会生字词语,体会文中的思想感情。2.学会用书信格式写信。教具准备

生字词语卡片;巴金的照片和生平简介。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引入新课(7)

1.出示巴金老人的照片:孩子们,这是谁?关于这位老人,你了解多少呢? 2.简介巴金:巴金爸爸是四川成都人,“五四”以来著名的作家,在国际上享有声誉。家乡孩子想念他,都是写信给他。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87岁时写给家乡孩子的一封信。3.板书课题并质疑。4.疏理出重要问题:他为什么写这封信?信中写了哪些内容,表达了他的哪些希望呢?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8)

1.自由轻声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画出本课生字新词。2.讨论交流:

(1)轻声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画出本课新词。(2)讨论交流。①朗读正音。

②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③学生质疑问难。

3.指名试读课文,并说说每个段的意思。

三、精读课文,品句悟情(20)1.学习第一部分。

⑴指名读,思考:第一部分主要写了什么? ⑵从这部分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⑶理解“争先恐后”,感受40多个孩子围着巴金爷爷的热闹场面并朗读。⑷朗读巴金老人感谢孩子的话,这些话体现了巴金对孩子们怎样的感情? ⑸有感情地朗读这部分。2.学习接下来的两段。

⑴巴金爷爷写这封信的时候,已经87岁高龄了,手不听指挥,写字困难,更别说写信了。可是,他仍然坚持写了这封信,让我们读第一句话,感受老人写信的不容易。

⑵在这种情况下,巴金爷爷还是拿起了笔,给家乡孩子们写信,这是为什么呢? ⑶默读课文,画出最能表达巴金爷爷思念孩子们的句子。⑷有感情地朗读这两段。3.学习第四段。

⑴默读这段话,勾画出让自己感动的句子。想想为什么自己感动,做上批注。⑵交流并相机指导理解重点句子。

⑶背诵自己喜欢的句子,把自己喜欢的句子写在卡片上。⑷读了这一段,你感受到巴金爷爷怎样的品质? ⑸小结。

4.学习课文最后的部分。

⑴自由读,思考:巴金对自己对孩子们提出了哪些建议? ⑵读出巴金爷爷对孩子们的真情、希望。

四、升华情感,学写书信(8)1.学习完信的内容,我们知道了巴金老爷爷用他的一生、用他的作品赤教育我们该怎样做人,此时,你想对巴金老爷爷说些什么呢?

2.书信的格式包括五个部分:称呼、正文、结尾、署名和日期。

3.默读课文,对照格式,说说信中的称呼、结尾、署名和日期分别是什么,它们分别处在什么位置?

4.试着用书信的格式把自己想对巴金爷爷说的话写一写。

五、布置作业(2)给巴金爷爷写一封回信。板书设计

称呼——亲爱的同学们 问候语——你们好

收到孩子们的信,感到高兴

巴金给家乡

带病给孩子们回信

孩子的信

正文 认为自己是平凡人,要让自己的生命开花 认为自己的时间有限了,十分珍惜一分一秒 希望孩子们爱惜时间,好好学习祝福语——我真诚地祝福你们 教 后 感

23.朱德和母亲 教学要求

1.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认识生字,并能正确书写,理解“勤劳孝顺、惦念”等词语的意思,体会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2.在读中体会朱德的勤劳孝顺以及母亲的的优秀品质对他的深刻影响,理解朱德同志在回忆录中的句子的含义。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朱德同志与母亲之间血浓于水的真挚感情,学习他献身革命、忠于党、忠于人民的高尚品德。重点难点

1.学会用多种方法学习生字一。2.读懂课文,从重点词句中体会朱德的勤劳孝顺以及母亲的优秀品质对他的深刻影响。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注意生字的笔画和间架结构。2.有感情地朗读课内容。重点难点

学会用多种方法学习生字一。教具准备

本课生字、词语卡片,朱德的照片和生平简介。教学过程

一、谈话介绍,引入新课(5)

1.谈话解题:俗话说:“骨肉亲情,血浓于水。”今天,我们就来看一看中国伟大的元帅朱德同志与他的母亲——一位平凡的中国妇女之间事情,让我们一直去感受他们的母子情深。

2.学生根据自己收集的资料介绍关于朱德元帅以及他母亲的生平。

二、读通课文,了解大意(10)

1.请学生自读课文,用自己喜爱的符号勾出不认识的生字及不理解的词语。2.学生自主识字,借助工具书或联系生活实际独立完成生字的学习。3.用开火车、请小老师、猜字谜、拆分一组合部件的形式检查、巩固学生孤情况。提出不理解的词语,学习小组讨论解决。

4.通读课文,看看课文介绍了朱德和母亲之间发生的哪些事情。

三、紧扣中心词,体会朱德对母亲的爱(10)1.学生自由朗读全文,思考:你认为朱德是个怎样的人?你能用书中的两个词语来概括吗?(相机板书:勤劳、孝顺)孝顺:尽心奉养父母,顺从父母的意志。2.组织讨论:课文围绕朱德“勤劳孝顺”讲了哪些事?

四、抓住重点词句,体会母亲对朱德的影响(15)1.老师谈话:其实朱德的勤劳孝顺都来自于母亲优秀品质对他的深刻影响。组织讨论:你从课文中感受到了母亲的哪些优秀品质?(相机板书:勤劳善良、吃苦耐劳)

⑴读课文第一段,思考:你从这一段中体会到了母亲的什么品质?是怎样体会到的?抓住“总是……先……再……还要……甚至……”等重点词语想象母亲的操劳,感悟母亲的勤劳俭朴、吃苦耐劳。

⑵读课文第二段,组织讨论:“心疼、拉、责怪”这三个词语包含着母亲怎样的情感?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感情朗读,感情母亲的善良。⑶朗读课文第六段,想想:你读懂了什么?是怎样读懂的?从“刚刚……又……还……”等词语中体会母亲的勤劳,从“怕惊动大家”体会母亲的善良体贴。2.小结。

五、布置作业(5)1.写本课生字词语。2.朗读课文。教 后 感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学习巩固上节课学习的内容,注意生字的规范书写。

2.学习重点词句,体会朱德同志与母亲之间血浓于水的真挚情感。3.学习朱德同志献身革命、忠于党、忠于人民的高尚品质。重点难点 读懂课文,从重点词句中体会朱德的勤劳孝顺以及母亲的优秀品质对他的深刻影响。

教学过程

一、检查复习(5)1.指名学生朗读课文。2.说说课文内容。

二、突破难点,感情升华(10)

1.齐读最后一段,思考: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理解?请作上记号。2.启发:作者是怎样把对母亲的热爱与对劳动人民的热爱,对革命事业的忠诚结合起来的?给我们什么启示?

3.小结:朱德是领袖,是革命家,他心里装着人民,还装着党和国家。文章通过这个设问句,使报答母亲深恩的感情上升为更博大的感情:“尽忠于我们的民族和人民,使母亲和同样生活着的人能够过着快乐的生活。”“能做到”“一定能做到”,态度坚决,信念明确。

三、拓展延伸,丰富外延(10)1.学了这篇课文,你认为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了怎样的情感?对你有什么启发?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2.交流介绍收集到的朱德和他母亲的相关材料。3.组织学生朗诵挽朱德母联,再次体会人物的品质。

4.学生回家帮亲人做几件自己力所能及的事,然后同学间交流自己的体会。

四、再读课文,自主识字(10)

1.请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记忆生字,交流记字方法。2.观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照范字描红后再各书写一个。

3.学生交流自己写字的体会,并提出较难写的字,由教师在黑板上范写、指导,学生再将田字格中的字写完,学生自评、互评。

4.组织学生观看写字规范的学生的作业,找到自己的不足,并再写一个。

五、布置作业(5)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板书设计

朱德勤劳孝顺,对母亲体贴关心

写文章

朱德和母亲

母亲的言传身教对朱德一生的影响

纪念 母亲去逝后,写文章纪念母亲

母亲 教 后 感

24.苏珊的帽子 教学要求

1.运用学过的识字方法学会本课的生字,能正确理解和运用由生字组成的词语。2.读懂课文,在读中感悟苏珊回到校园前后心情的变化以及教师的良苦用心,借助批读进行思考,了解课文内容。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从中懂得关爱他人,给予他人善良的安慰和热情的、真诚的帮助。重点难点

1.能结合上下文理解文中重点句子的意思,在读中感悟、体会,理解人与人之间趋势的关爱之情。2.体会文中的深情,意识到生活中很多人都需要这顶善良的“帽子”,都需要安慰与关怀。教具准备

教师:教学课件、实物投影仪、生字词语卡片、《让世界充满爱》的歌曲。学生:搜集生活中人与人之间互相关心、关爱的真实事例等。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3)

1.老师用声情并茂的语文讲述课文第一段1~4句的内容,介绍小苏珊不幸的遭遇。

2.板书课题:苏珊的帽子(生齐读课题一遍)。引导学生质疑。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10)1.学生默读课文,标出课文段落,勾画出自己不认识的生字、词语,初步自觉生字、词。

2.用请小老师、齐读、开火车等形式检查学生认读字音的情况,注意前鼻韵母、翘舌音,提出不理解的词,利用字典自觉解决。

3.分小组自觉课文,在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做上记号,并在小组内交流,能解决多少算多少。

4.各个小组推荐的学生进行自觉情况汇总,检测3~4个学习小组的自觉情况。5.分段检测学生的朗读情况,要求正确、流利,相机指导学生正音,分组赛读课文,及时给予赏识。

三、精读课文,感悟理解(20)

1.引导阅读课文第一段,理解重点词句,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⑴学生找出开课时老师讲的内容(第一段1~4句话),并试着自己练习读一读,抽学生朗读,其余学生评价,并请学生示范朗读。

⑵师指导朗读3~4句话,抽生练习朗读,着重体会“竟”的读法。⑶出示重点句子:“她那蓬勃的生命力和渴望生活的信念足以与癌症……无疑是非常残酷的事情。”

①学生自读这句话质疑,老师相机指导理解,再指导学生反复朗读。②尝试用一句话写下你对小苏珊的赞美。⑷老师声情并茂地讲述:让这样一个可爱的小女孩就这样光着头去上学,是多么残忍的事情呀!你们能帮帮她吗?让学生畅所欲言。

1.引导阅读课文第二段,理解生难点词句,指导朗读,体会情感。⑴默读第二段,思考:老师用了一个什么办法巧妙地解决了苏珊的难题?她是怎么说的?请用“

”勾出有关的句子。⑵自读老师说的话,并质疑。

⑶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要戴各式各样的帽子?而且是越新奇越好?

⑷勾出写老师说这话时的态度的词语,引导学生理解“热情”和“郑重”的意思,然后讨论,从这两个词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⑸让学生用多种方式朗读这段主,老师相机指导。3.自觉课文第三、四段,指导朗读,深化主题。

⑴请学生自读第三、四段,把自己的感受说出来,看自己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疑问?自己可以做上标记。

⑵学生交流自己读书的结果,引导学生理解:苏珊到教室前、教室后的心情和表情变化的句段,教师相机点拨,并反复朗读。出示句子:

①但是,她站在教室门口却迟迟没有进去,她担心,她犹豫,因为她戴了一顶帽子。

②她轻松地笑了,她笑得那样甜,笑得那样美。

引导思考:此时此刻,小苏珊心里在想些什么?也可以引导假如你是小苏珊、遇到同样的事情,你会想些什么?

⑶老师指导学生反复朗读苏珊到教室前、教室后的心情和表情变化的句子。⑷读了两个对比句,你体会到了什么? ⑸老师小结板书,深化文章的理解。4.师生齐读课文最后一个段。

四、拓展延伸(7)1.教师深情讲述:孩子们,在我们的生活中,也有“苏珊的帽子”这样的许许多多真实而感人的例子。(老师补充自己搜集到的身边的小事例《54张纸条的故事》)

2.结合身边的例子想想,我们身边出现过同学之间互相关心、爱护的事情吗?学了以后,你的打算怎样做?

3.教师送礼物:歌曲《让世界充满爱》,让学生再次感受人与人之间的深情,受到情感的熏陶。

五、布置作业(5)搜集身边的感人事例。

板书设计 六、七岁

介绍苏珊

可爱的小女孩 因化疗掉光了头发

苏珊的帽子

理解、关爱苏珊 老师要求同学都戴帽子上课 用心良苦,善解人意

苏珊进教室前后心情变化——解决了苏珊的“难题” 教 后 感

23.朱德和母亲 教学要求

1.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认识生字,并能正确书写,理解“勤劳孝顺、惦念”等词语的意思,体会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2.在读中体会朱德的勤劳孝顺以及母亲的的优秀品质对他的深刻影响,理解朱德同志在回忆录中的句子的含义。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朱德同志与母亲之间血浓于水的真挚感情,学习他献身革命、忠于党、忠于人民的高尚品德。重点难点

1.学会用多种方法学习生字一。2.读懂课文,从重点词句中体会朱德的勤劳孝顺以及母亲的优秀品质对他的深刻影响。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注意生字的笔画和间架结构。2.有感情地朗读课内容。重点难点 学会用多种方法学习生字一。教具准备

本课生字、词语卡片,朱德的照片和生平简介。教学过程

一、谈话介绍,引入新课(5)

1.谈话解题:俗话说:“骨肉亲情,血浓于水。”今天,我们就来看一看中国伟大的元帅朱德同志与他的母亲——一位平凡的中国妇女之间事情,让我们一直去感受他们的母子情深。

2.学生根据自己收集的资料介绍关于朱德元帅以及他母亲的生平。

二、读通课文,了解大意(10)

1.请学生自读课文,用自己喜爱的符号勾出不认识的生字及不理解的词语。2.学生自主识字,借助工具书或联系生活实际独立完成生字的学习。3.用开火车、请小老师、猜字谜、拆分一组合部件的形式检查、巩固学生孤情况。提出不理解的词语,学习小组讨论解决。

4.通读课文,看看课文介绍了朱德和母亲之间发生的哪些事情。

三、紧扣中心词,体会朱德对母亲的爱(10)1.学生自由朗读全文,思考:你认为朱德是个怎样的人?你能用书中的两个词语来概括吗?(相机板书:勤劳、孝顺)孝顺:尽心奉养父母,顺从父母的意志。2.组织讨论:课文围绕朱德“勤劳孝顺”讲了哪些事?

四、抓住重点词句,体会母亲对朱德的影响(15)1.老师谈话:其实朱德的勤劳孝顺都来自于母亲优秀品质对他的深刻影响。组织讨论:你从课文中感受到了母亲的哪些优秀品质?(相机板书:勤劳善良、吃苦耐劳)

⑴读课文第一段,思考:你从这一段中体会到了母亲的什么品质?是怎样体会到的?抓住“总是……先……再……还要……甚至……”等重点词语想象母亲的操劳,感悟母亲的勤劳俭朴、吃苦耐劳。

⑵读课文第二段,组织讨论:“心疼、拉、责怪”这三个词语包含着母亲怎样的情感?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感情朗读,感情母亲的善良。⑶朗读课文第六段,想想:你读懂了什么?是怎样读懂的?从“刚刚……又……还……”等词语中体会母亲的勤劳,从“怕惊动大家”体会母亲的善良体贴。2.小结。

五、布置作业(5)1.写本课生字词语。2.朗读课文。教 后 感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学习巩固上节课学习的内容,注意生字的规范书写。

2.学习重点词句,体会朱德同志与母亲之间血浓于水的真挚情感。3.学习朱德同志献身革命、忠于党、忠于人民的高尚品质。重点难点 读懂课文,从重点词句中体会朱德的勤劳孝顺以及母亲的优秀品质对他的深刻影

下载2018新西师大版小学3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范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2018新西师大版小学3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范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西师版数学三年级下册教案第一单元.

    江阳区方山学校教师学科设计 学科: 数学 版本:西师版 册次:第 6 册 主设计人: 教学部: 更新使用人:万里 教学班级: 龙华三年级 教者心语: 江阳区方山学校 2016年春期 数 学......

    西师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面积练习题

    第二单元 【知识】 面积:物体表面或平面图形的大小叫做它们的面积。 边长是1厘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厘米或1厘米2或1cm2; 边长是1分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分米或1分米2或1dm......

    西师版三年级数学下册期末试卷

    西师版三年级数学下册期末试卷 一、填空题 1. 在有余数的除法里,余数一定要(). 2. 200cm2=( )dm2 45dm250cm2=( )cm2 3. 两位数乘两位数,积可能是( )位数,也可能是( )位数。 4. 一个数......

    西师版三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计划

    西师版三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计划一、班级情况分析: 本班共有学生28名,在基本知识、技能方面基本上能达到学习的目标,对学习数学有着一定的兴趣,乐于参加学习活动中去。特别是一些......

    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统计》精品教案

    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统计》精品教案 简单的数据分析 教学目标: 1、会看横向条形统计图和起始格与其他格代表的单位量不一致的条形统计图,并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完成......

    西师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下册第四的单元:统计教案[范文大全]

    西师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下册第四的单元:统计教案 第四的单元:统计 统计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西师版)三年级下册第89~92页例1、例2及堂活动。 【教学目标】行分......

    西师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五篇范文)

    西师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教案 克、千克、吨的认识(一 教学目标 1. 通过调查与交流,使学生了解常用的质量单位及计量工具。 2. 在估一估、称一称、掂一掂的实践活动中感知 1......

    西师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东南西北》教案

    西师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 一、课题名称:东南西北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 1. 有基本的方向感,能够正确辨别东、南、西、北四个方向。 2. 教师给定一个简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