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瑞《重叠问题》说课稿

时间:2019-05-12 19:39:0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周瑞《重叠问题》说课稿》,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周瑞《重叠问题》说课稿》。

第一篇:周瑞《重叠问题》说课稿

三年级《重叠问题》说课稿

一、说教材:

1、说内容:《重叠问题》是人教版三年级下“数学广角”例1。

2、教学内容的地位、作用和意义:

数学广角第一课时是义务教育课程实验教科书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下册开始新增设的一个内容,涉及的重叠问题是日常生活中应用比较广泛的数学知识。是属于集合思想一个数学体系。学生从一开始学习数学,其实就已经在运用集合的思想方法了。如学习数数时,把2个三角形用一条封闭的曲线圈起来。而以后学习的平面图形之间的关系都要用到集合的思想。集合是比较系统、抽象的数学思想方法,我针对三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在这里只是让学生通过生活中容易理解的题材去初步体会集合思想,为后继学习打下必要的基础,学生只要能够用自己的方法解决问题就可以了。

二、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1、知识与技能: 让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经历集合思想的形成过程,初步理解集合知识的意义。结合具体情境体会用“韦恩图”解决有重复部分的问题的价值,理解集合图中每部分的含义,能解决简单的有重复部分的问题。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猜测、操作、交流等活动,让学生在合作学习中感知集合图的形成过程,体会集合图的优点,能用集合图分析生活中简单的有重复部分的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选择解决问题策略的重要性,养成善于思考的良好习惯,体会数学的严谨,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4、教学重难点:理解集合图的各部分意义,能用集合图分析生活中简单的有重复部分的问题。

三、说教法学法

重叠问题属现代小学数学第六册的智力游戏,非教学内容,所以学生对它的掌握程度允许有差异性,即学生能掌握到什么程度就到什么程度,所以设计的重叠问题有较简单的,也有一题多果的,一题多法的,还有课后让学生继续研究重叠问题的实践题目,使每个学生各取所需,各有所得,各有所乐,同时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和实践能力;同时由于重叠问题中各部分之间的关系较复杂和抽象,所以设计让学生在操作学具中领会重叠问题的基本结构,并让他们借助实物图、等帮助思考;根据确立的教学目标和学生的认知特点,在教学设计中,我将特别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1、创设情境,适时引导 数学来源于生活,并应用于生活。我在教学中注意到三年级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教师需要在教学中认真考虑的,所以就根据平时班级文化建设中的一些元素来设计了这节课的情境。利用喜羊羊的一天生活中的某些场景穿插进我们所要学习的内容。

2、设置认知冲突,感知体验集合图

以“他一共调查了多少人”这一问题冲突为线索,让学生提出问题,当学生解答时出现分歧时,进而引导学生借助一种图(集合图)来理解解决这一问题,让学生充分感知体验到集合图的作用。

四、说教学程序计

本节课我安排了四个环节进行教学。

一、创设情境 在这个环节中我一开始就播放了动画片《喜羊羊与灰太狼》的主题曲片段,以求抓住学生的注意力,让他们对这节课的内容产生极大地兴趣,再有学生自己发言讲讲动画片中的人物,并说说他们最喜爱的人物形象,这些都为后面知识的学习情境奠定了基础。

二、自主探索,学习新知

这一部分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内容,其中情境中的统计部分是学生们本学期刚学过的知识,同学们比较熟练的应用。接下来采用喜羊羊检查作业时的细心发现引出他的疑惑所在,“为什么调查了12个人表格中却有15个人呢”也就是本节课的重叠问题。在这里教师会适当更多的引导学生观察统计图,从中获取信息,积极的发现问题的关键所在,以便更好的帮助喜羊羊解决问题。

另外,在这个环节中,就要向学生介绍韦恩图和韦恩图中各个部分的实际含义,要强调中间的部分可以用连接词“既……又……..”来表述更加的准确方便,另外有关数量的相关算式算法,可以有三种办法,应该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发现,教师恰当引导展示即可。

三、巩固练习,拓展新知

经过以上学习的过程,根据大纲要求和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我一共设置了四道练习题,用来巩固应用。

1、本题是说喜羊羊在上学的路上送小动物们回家的习题

它的意图旨在让学生们根据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判断各种动物分别是会飞还是会游泳的,然后对题中已经出示的韦恩图进行分析,巩固练习表述韦恩图的各个 部分分别表示什么意义。在此基础上,送小动物们回家的一个过程。

2、这道题是说喜羊羊来到学校后了解到慢羊羊村长的一个烦恼:“到底应该订几套校服”

在这道习题中,练习的程度更深一层,它不再单纯考察韦恩图各部分的意义,更增加了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他需要学生在分析完已有的数据信息后、根据韦恩图中个部分所表示的实际意义,填充完整后,再数一数一共有多少只小羊。帮助喜羊羊为村长解决了难题。

3、在这道题中,全面考察了学生利用韦恩图解决问题的能力。他需要学生自己画出韦恩图,了解自己所画的的图形的各个部分的含义,获取题目信息后,将韦恩图补充完整,最后数出实际的数量。另外,在这道题中,就鼓励学生大胆的抛开数一数的方法,结合图形列出算式计算结果。这也为下一道练习题打下基础。

4、本题因为数字较大,教师就鼓励学生在前几道练习题的基础上直接在大脑中或草稿本上会出韦恩图,并将各部分的数字标注清楚,然后直接列出算式计算。

5、这个环节是一个让学生感受数学知识无处不在的环节。利用在课堂上老师的评价结果,结合本节课学过的知识,解答老师的疑惑。

四、小结

在这个环节,我把所要总结的内容分为几个部分,让学生们更好的细化消化。

五、作业 作业部分,我用一个脑筋急转弯激发学生处理作业的热情,并给学生灵活应用所学知识的机会,让他们再出一个类似的脑筋急转弯。

五、说板书

1、课题

2、韦恩图各个部分的含义(其中的一些关键词)

3、学生的奖励性评价

第二篇:《重叠问题》说课稿

《重叠问题》说课稿

吕河镇中心学校 曹文丽

一、设计理念: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课程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纲要》也提出:要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基于以上两点,在本节课的教学设计过程中,我主要针对三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出发,创设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情境,选择生活中容易理解的素材,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推理、交流等活动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初步体会集合思想。

二、教材分析:

“重叠问题”是教材专门安排来向学生介绍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即“集合”。教材例1通过统计表的方式列出参加语文小组和数学小组的学生名单,而总人数并不是这两个小组的人数之和,从而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这时,教材利用直观图(即维恩图)把这两个课外小组的关系直观地表示出来,从而帮助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教材的落脚点不是掌握与集合有关的概念,也不是熟练掌握计算方法,而是让学生经历探究的过程,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理解集合思想,并获得有价值的数学活动经验,为后继学习打下必要的基础。

三、学情分析:

集合思想是数学中最基本的思想。从学生一开始学习数学,其实就已经在运用集合的思想了。例如,学生在学习数数时,就常常把1个人、2朵花、3枝铅笔等用一条封闭的曲线圈起来表示,在学习认识三角形等图形时,也常常把各种不同的三角形用一个圈圈起来表示。又如,学生学习过的分类思想和方法实际上就是集合理论的基础。但是,这些都只是单独的一个个集合图,而本节课所要用到的含有重复部分的集合图,学生并没有接触过。基于此,我把知识的原点定位于两个独立的集合圈,没有采用教材例1统计表的呈现方式,从两个并列的集合圈引发学生的探究,更符合学生的学情。

四、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学会借助维恩图,运用集合的思想方法解决较简单的重叠问题。

过程与方法:让学生经历集合图的产生过程,理解集合图的意义,初步培养学生的建模意识和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的意识。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的学习习惯,感受到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并在学习过程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教学重点:

经历集合图的产生过程,理解集合图的意义,学生会借助维恩图,运用集合的思想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经历集合图的产生过程,理解集合图的意义。

五、教法、学法: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根据本课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思维特点,我主要采用的教学方法有:情境教学法、操作发现法、直观演示法。

为使学生能够有效地学习,主动的构建知识,学生的学习方法主要有:实践操作法、自主探究法和合作交流法。

六、教学过程:

(一)投石激趣,导入新课

1、脑筋急转弯:两位妈妈和两位女儿一同去看电影(每人都得买一张票),可是她们只买了3张票,便顺利地进了电影院。这是为什么?(妈妈的身份重叠了,所以她们只有3人,能顺利的进入电影院。)

2、引出课题并板书。

(设计意图:通过孩子们喜欢的脑筋急转弯引入,一是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猜想,引发多元思维,蕴含重复的缄默;二是从学生原有的知识点出发,初步感知重叠问题,为后面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深度体验,理解新知

1、做游戏。①听音乐游戏;②猜拳游戏。

2、根据以上两个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设计意图:从学生身边感兴趣的游戏入手,让学生在游戏中收集信息,提出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引发认知冲突,这样既让学生感觉到数学就在我的身边,解决的是我们自己遇到的实际问题,也更容易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和学习的内动力,为下一步的自主探究做好准备。)

3、直观演示。

4、你能用画图的方法来表示一下你所看到的情形吗?

5、展示,并说明图中每一部分表示什么。

6、引出维恩图。

(设计意图:利用生活中熟悉的物品——呼啦圈,引导学生创造性思考,纠正经验偏差,让学生亲身经历维恩图的产生过程,根据自己的体验来理解维恩图的意义,感受集合思想,在形象与现实中完成数学化的过程,形成抽象的数学认识。)

(三)联系生活,反馈练习大显身手:(闯关游戏)

1、书本第105页第一题.2、(不重叠问题)小雨一家去采摘。爷爷、爸爸、外公、姨妈、小雨、叔叔6人采摘了圣女果,姑姑、舅舅、外婆3人采摘了小黄瓜。采摘圣女果的和采摘小黄瓜的一共有多少人?

(重叠问题)小雨一家去采摘。爷爷、爸爸、外公、姨妈、小雨、叔叔6人采摘了圣女果,奶奶、妈妈、爸爸、爷爷、小雨5人采摘了草莓。采摘圣女果的和采摘草莓的的一共有多少人?

3、拓展:第一盒中有4种奖品,第二盒中有3种奖品,猜一猜:两盒中一共有几种奖品?

(设计意图:应用练习从简单到复杂,从正向到逆向,练习一主要巩固学生对韦恩图的认识,练习二主要通过不重叠和重叠问题的正反向思维,来进一步加深对重复的理解,防止学生出现思维固化,巩固理解,合理运用。第三个拓展练习主要训练学生多元化、多角度考虑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有梯度的练习目的在于:让大部分孩子“吃好”,让学有余力的学生 “吃饱”,从而达到不同的人在本节课上都能得到不同的发展。)

(四)回顾课堂,分享收获 说说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设计意图:通过小结,帮助学生梳理这一节课的知识点,并不要求学生一定要讲出学到什么知识,只要学生对今天的课有所体会,无论是有关知识点的,还是情感体验的,只要学生有所收获,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了不同的发展这就够了。)

(五)总结延伸

(设计意图:学生带着问号进入课堂展开学习,又将带着问号走出课堂继续学习,这样的数学教学不只给学生的今天带来知识与方法,还为学生的明天撒播了智慧与希望的种子!)

七、板书设计:

板 书 设 计 重 叠 问 题

听音乐的

4人

猜拳的 5人

维恩图

一共有几人参加游戏? ①4+5-2=7(人)

(设计意图:力求体现知识性和简洁性,使学生一目了然。)

第三篇:重叠问题说课稿

重叠问题

一、教材分析:

《重叠问题》是青岛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74——75页智慧广场的内容。

本节课是学生在已经认识了10以内的数、掌握了数的顺序、能正确读写、会比较大小,并且熟练掌握10以内加减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本节课的设计目的是从一年级开始向学生渗透画直观图的方法,引导学生从低年级开始初步养成解决问题的策略,为后续学习打下基础,促进学生养成善于思考的好习惯,提高数学素养,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欲望和兴趣,体现数学的价值。

二、教学目标: 结合教材特点和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学习借助直观图解决简单的重叠问题。

2.经历独立思考、合作探究的过程,提高思维能力,促进思维发展,形成运用几何直观的方法解决问题的策略,增长学生的聪明才智,发展学生的智力。

3.通过活动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欲望,体验成功的乐趣,产生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三、教学重难点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理解简单的重叠问题的意义及解决问题的计算方。教学难点是:理解前面的数量+中间部分+后面数量=总数。

数了两次的部分是重复的部分,要从总数中去掉

四、教学模式

本节课采用合作探究教学模式。主要有:创设教学情境、找出有价值的数学信息、提出有效的数学问题并解决、巩固练习、总结反思四大环节。其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是核心环节,主要是通过学生自主、合作、探索,建立数学模型。这样的教学模式,强调学生的自主探究与合作的意识,在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去感知和体验,体现“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

五、说教学设计:

我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目的,让孩子在快乐中学习,在学习中感受数学的乐趣,确定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如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知

二、小组合作,探究新知

三、自主练习,巩固新知

四、总结反思,深化认知

一、创设情境 导入新知

多媒体出示信息图,让学生说一说观察到了哪些数学信息? 根据信息,引导学生提出数学问题:

从前面数花雁排第6,从后面数排第3,一共有多少只大雁呢?

【设计意图】通过创设生动的情景,让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直观、具体的感性材料,调动起学生自主探索解决问题的热情,为学生理解问题奠定基础。

二、小组合作,探究新知

这一行大雁一共有多少只?

1.猜想:请你猜一猜,这行大雁一共有多少只?

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可能会出现8只或9只这两种不同的答案。到底一共有8只大雁还是9只呢? 2.验证:

我们用什么方法验证呢?

引导学生说出摆一摆、画一画、数一数、算一算等验证方法。下面我们一起先用摆一摆的方法来验证一下到底是几只。摆一摆:

让学生自己动手摆一摆学具:

(1)引导学生用圆片代替大雁,用三角形代替花雁,边读题,边摆一摆,同桌可以相互讨论交流,教师巡视指导该怎样操作。

(2)找两名同学到展台上摆一摆,并说一说为什么这样摆?(3)课件演示摆一摆。

“从前面数,它排在第6”,花雁前面摆几只?我们一起来数一数。“从后面数,它排在第3”,花雁后面摆几只? 数一数,这行大雁有几只?(4)请同学们再动手摆一摆。画一画:

除了摆一摆,我们还可以画一画进行验证:

下面用圆片代替大雁,三角代替花雁画一画,看看这一行大雁是多少只? 小组内可以讨论交流,教师巡视指导画法。学生汇报的同时教师板书下来。

回想一下我们是怎样画的?课件演示画一画的方法。

【设计意图】这一验证过程充分体现了新课标要求第一学段的小学生“经历从实际物体中抽象出简单几何体和平面图形,了解一些简单几何体和常见的平面图形的要求”同时在摆一摆画一画的过程中可以使小学生在头脑中产生重叠的概念 算一算:

引导学生根据画出的直观图列出算式解决问题。

穿花衣服的大雁,从前面数排在第6,从后面数排在第3。数了两次,所以可以这样计算:6+3-1=8(只)

从图上看穿花衣服的大雁前面有5只,后面有2只,所以可以这样计算:5+1+2=8(只)最后让学生说一说这两种方法,你喜欢哪一种? 强化学生对算法的理解。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的猜一猜,摆一摆,画一画,数一数,算一算等活动,使学生亲身经历了猜想-----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验证的过程,让学生在活动中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

三、自主练习,巩固新知 练习设计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基础题 第二层次:综合题

第三层次:拓展题

基础题的设计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个学生都能巩固基本的方法和技能。综合题关注差异,使不同程度的学生有不同的发展。

拓展题关注发展,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

四、总结反思,深化认知

我们这节课解决的问题叫做“重叠问题”。(板书课题)1.让学生读一读课题,说一说对“重叠”的理解。2.我们用什么方法来解决的“重叠问题”呢? 画图是帮助我们解决问题的一种很好的方法。

以后在生活中遇到这样的问题,就可以用这个方法来解决。

【设计意图】概念的形成不是一次完成的,要经过多次的比较、分析与综合。通过各种手段,引导学生总结概念,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加深学生对于概念的理解。

六、板书设计

这是我的板书设计,将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清楚明了的表现出来,重点突出,能帮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一步理解和掌握。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第四篇:三年级《重叠问题》说课稿

三年级《重叠问题》说课稿

三年级《重叠问题》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重叠问题》。在认真学习了《数学课程标准》,深入钻研教材,充分了解学生的基础上,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说目标、说模式;说方法、说设计;说板书、说得失;四大方面展开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说学情。

说教材:本节课选自青岛版六三制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智慧广场的内容,教材通过统计表的方式列出了参加小记者活动和小交警活动的名单,而总人数并不是这两个小组的人数之和,从而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借助韦恩图把两个活动小组的关系直观的表示出来,让学生初步体会集合思想,从而帮助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为后继学习打下必要的基础。

说学情:我主要从知识基础和认知特点两个方面来说,知识基础方面,学生在一年级的时候就常常把1个人,2朵花,3支铅笔等用一条封闭的曲线圈起来表示,学生已经积累了一定的数学活动经验。认知特点方面,四年级的学生具有一定的观察、操作、归纳能力,并已经学会了自主探究与合作学习。

二、说目标、说模式。

说目标:根据我对教材的理解以及对学情的分析,我将从知识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态度四个维度来制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在知识与技能方面:能借助直观图,利用集合的思想方法解决简单的重叠问题。在数学思考方面:让学生经历探究的过程,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中,体验重叠问题建模的过程。在问题解决方面:会借助集合思想,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用不同方法解决问题的意识。在情感态度方面: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说模式:本节课我采用的是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的模式,这一模式主要有以下4个环节: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2.合作探索,学习新知3.练习巩固,形成技能4.全课总结,拓展延伸。这一模式的理论依据是,新课标指出: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都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三、说方法、说设计。

说方法:为了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本节课我采用“先学后教”“以学定教”“顺学而导”的教学方法,让学生通过自学尝试,小组合作,在摆一摆、说一说、画一画等4一系列活动中来理解重叠的含义。

说设计:《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指出,“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本着“以人为本、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理念”本节课我设计了以下四个教学环节,首先我说一下教学环节及时间分配: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约5分钟)2.合作探索,学习新知(约20分钟)3.练习巩固,形成技能(约10分钟)4.全课总结,拓展延伸(约5分钟)。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施教之功,贵在引路,妙在开窍”,要开启学生通窍之门,就要让学生先学,然后依据先学中暴露出来的问题实现以学定教。首先,我给同学们出示了希望小学四年级一班假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拍摄的照片,创设这样的情境,贵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接着,我出示了活动记录表,让学生收集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一共有多少人?绝大多数学生会根据以往的经验认为需要19人,这时,我反问:果真是19人吗?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其他的可能性,我顺势出示完整参加活动的名单,学生的脑海里会跃出一个大大的问号-----过去求总数就是直接把各部分的数量加起来呀,怎么在这里行不通了呢?通过仔细观察,学生会发现有重复参加活动的,从而自然的引出本节课的课题“重叠问题”。在这一环节,我有意识的凸显学生新旧认知间的矛盾冲突,造成了更为强烈的认知反差,这十分符合美国杜威的观点:“冲突对思想来说是一种触媒,诱发我们主动观察和修正,激励我们去创造,冲击我们像绵羊般的温顺,使我们警醒、敏锐,并动脑思考。

2.合作探索,学习新知。

本环节是教学设计的核心环节,在本环节中,我大胆放手,适时引导,让学生合作交流,本环节我设计了以下几个教学活动。

(1)组织比赛,制造矛盾。

首先,组织同桌进行抢姓名比赛,我提前把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人名做成姓名卡片并装在信封里,同桌两人中一个负责抢小记者这10人摆好,一个负责抢小交警这9人摆好,因为同桌两人都想要“王强、李明、赵刚、张小帅”这4张姓名卡片,就引发了矛盾,我适时引导学生思考:两人都想要的4张姓名卡片放在什么位置更好,学生会想到放在中间。

(2)数形结合,说图明理。

让学生到黑板上指一指参加小记者活动的10人在哪,参加小交警活动的9人在哪?我适时引导,我们心里明白了,但是看起来好像不太清楚,引导学生用黄色粉笔圈出小记者活动的,用红色粉笔圈出小交警活动的,最终完成韦恩图的创作。此时,我出示正规的韦恩图,并介绍韦恩图的数学文化。

(3)列式计算,解决问题。

根据韦恩图,列出算式,解决重叠问题:10+9-4=15(人)。找不同方法的学生进行介绍,并解释每个数的意义。

(4)归纳总结,提炼方法。

接着,我进一步启动问题:如果老师把于平丽换成方伟,现在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一共有几人?学生根据课件演示:很容易列出算式10+9-5=14(人)。然后再启动问题:刚才我们研究了两种活动都参加的有4人,5人,两种活动都参加的还有可能是几人?最后,通过观察,列出了所有的算式,共同概括出解决重叠问题的方法,先求出两部分人数的总和,再减去重复的部分。

3练习巩固,形成技能。

在这个环节中,我安排了以下3个层次的练习。1.基本练习:自主练习第1题。2.变式练习:自主练习第2题。3.拓展练习:下面两只盒中可能有几种奖品?

练习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和能力,发展智力的重要方法,通过不同层次的练习,巩固强化所学的知识,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

4.全课总结,拓展延伸。

首先,让学生欣赏在生活中的重叠现象,感受重叠美。这让学生体会到重叠问题不仅仅存在于数学中,在生活中更是有很多的重叠现象,这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最后,让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谈一下自己的收获。

四、说板书、说得失。

说板书:板书设计首先是课题,主体部分是学生创作的韦恩图,这样的板书设计既突出了重点,又系统的梳理了本节课的知识,具有很强的实用性。

说得失:本节课,比较成功的地方是较好的完成了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课堂气氛比较活跃。当然,本节课还有很多不足,比如,由于时间有限,对学生的关注还不够,以及对学生的评价过于单一等。

最后,我想说:启思才是良师,作为一名数学教师,除了努力建设思维性课堂,使学生经历精彩纷呈、意蕴丰富的数学思考生活,尽情的享受数学思考带来的乐趣,我们还要巧加指引,有机拓展,使学生能瞭望乃至有机会进入更为璀璨和深邃的数学星空,让思考渐渐内化为他们的一种习惯,为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而教,我永恒的教学追求。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感谢大家的耐心倾听,请提出宝贵意见!

第五篇:重叠问题

重叠问题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借助直观图,利用集合的思想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集合的思想。

3、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的良好习惯。

二、教学重点:利用集合思想解决简单实际问题

三、说教学过程:

(一)、课前渗透 猜一个脑筋急转弯题:

两个爸爸,两个儿子去理发,明明有四个人,为什么理发师只收了3个人的钱? 【紧紧围绕本课教学内容,让学生猜一个有重叠问题的脑筋急转弯(智力题)为交流内容,为下面的教学打下基础。】

(二)、探究新知

1、现场调查。(课前让每个学生准备两张用卡纸剪成的水果图,背面贴好双面胶,正面用粗笔工整地写上自己的名字)师:课前老师了解到我们班的小朋友有很多的兴趣爱好,有的喜欢运动,有的喜欢看书……也有的喜欢不只一样,特别是每个星期进行的文体2+1活动,大家都非常积极参与。今天我想来一个现场调查,了解大家对文体2+1活动呼啦圈、跳绳的喜欢情况。【师板书:喜欢呼啦圈、喜欢跳绳】

喜欢呼啦圈 喜欢跳绳

师:如果你喜欢呼啦圈,就把名字卡片贴到喜欢呼啦圈的下面;喜欢跳绳的,就贴到跳绳的下面,如果两个都喜欢,那么你就各贴一张;如果两样都不太喜欢,那么你就把你的名字贴到最右边这个角落,大家明白了吗?

这样吧,全部同学都上来,人太多了,请允许我先对一个小组进行调查,其余的等一下再来,可以吗?……

师选择其中一组学生上来贴名字,如下:

喜欢呼啦圈 喜欢跳绳 □□□ □□□ □□□ □□□ …… ……

【备选】若这一小组学生喜欢呼啦圈,跳绳的情况,没有出现交集情况,教师将再调查第二组学生的喜欢情况,以及教师自身也准备了两张名字一起参加这一组的调查。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在教材处理上,我选择更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题材——现场调查学生喜欢呼啦圈、跳绳的情况,这样处理使学生感受到数学问题来源自己身边,而且让三年级学生把自己的名字贴到黑板上应该说大大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

2、收集数据

师:现在根据他们选择的情况,我们可以了解到哪些数学信息? 生1:喜欢呼啦圈的有X人。【板书:X人】 生2:喜欢跳绳子的有X人。【板书:X人】

生3:两样都不喜欢的有X人。【板书:X人】(此项一般为0,如果这样,到时可省去这一句)

师:(指板书)那你们说喜欢呼啦圈和跳绳的一共有多少人呢?有这么多人吗?到底多少人?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学习过程中我们要给学生一个自主探索、尝试、创新的机会,体现学生个性化的思维。给学生充足的自主观察、尝试、独立思考、互助交流的时间和空间,并适时引导和变换方式,让学生经历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表示的过程。】

3、激发冲突。(重点,也是本课的精彩之处)

师:(指板书)那你们说喜欢呼啦圈和跳绳的一共有多少人呢?(要多让几位学生充分说,特别是要强调:还有不同的意见吗?要把学生认识上的冲突充分展示出来以激发矛盾)有些同学认为喜欢呼啦圈和跳绳的是X人,有些同学又认为是Y人,究竟谁的意见才是对的呢?老师也有点弄不明白了(装傻),(折中地)这样吧,我们请刚才这个小组的同学再辛苦一下,老师这里准备了两个大呼拉圈,请喜欢呼啦圈的同学站进左边这个呼拉圈里来,为了让大家都能看清楚,请你们把呼拉圈抬在手上好吗?请喜欢跳绳的同学站在右边这个呼拉圈里来,跟刚才的同学一样,把呼拉圈拿好。(这时要将可能出现的情况都列出来:情况1:一选者进了呼拉圈,个别或全部二选者在呼拉圈外。处理:老师可采访呼拉圈外的学生:你喜欢的是什么,你为什么不站到呼拉圈里去啊?那你有什么办法既站进了呼拉圈,又符合了要求?让学生做到将两个呼拉圈拉近,一只脚站在左边,一只脚站在右边,这时老师就可以协助他站在交集之处(如二选者太多,交集处站不下,可用口说出意思即可)。情况2:一选二选者全部先进了左边圈,右边只剩下另一种一选者,可采访站在圈内的二选者,让他们认识到自己的站法不够准确,自己想办法(同前)做到二选。其它情况处理类似,不再一一举例。)【能根据直观图灵活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获得成功的体验。】

4、图示集合。

适时评价后师:现在你能一眼就看出一共是多少人了吗?看来刚才这种(指黑板上板书)表示方法不够科学,不能清楚地把这三种情况都表示出来。这种表示方法更好。那你能按这种样子(指学生演示的结果)在黑板上表示出来吗?谁上来试试(如果上来的学生还不是很清楚,师可协助学生一边摆放名字一边引导说出想的过程,包括要把重叠的名字拿去一个,特别是用韦恩图法画椭圆表示要着重强调。

【和学生设计的作品相比较,让学生体会图的作用──更简便、清楚。感到图示更直观、更清楚。】

5、理解各部分的意义。

师:在这个圈里这些同学表示什么?在这个圈里这些同学呢? 师:中间部分表示什么?【师板书:既喜欢,又喜欢】 一共有X人

喜欢呼啦圈X人 喜欢跳绳子X人 都不喜欢X人(可省)

□ □ □ □ □ □ □ □

□…… □ □ □ …… ……

…… 既喜欢呼啦圈,又喜欢跳绳子

6、掌握算法。师:那你能列式计算出这一小组的人数吗?

生列式计算(这里要突出算法多样化,每种算式都要说清怎样想的)

【能根据直观图灵活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获得成功的体验。】

7、变式练习。

师:刚才,我们对第X组的同学进行了调查,下面,老师当当记者,采访其它组的几个同学。你喜欢什么?你的名字应该在图上的哪个位置?该怎么计算? 【通过变式,进一步了解各部分意义,以及解题方法的优化】

8、归纳揭题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研究的就是数学广角中的一个问题,因为这个问题当中有一部分是重叠的,所以我们把它叫做重叠问题【师板书:数学广角重叠问题】,遇到这种情况时,我们就可以应用今天学习的方法,通过画一画这样的重叠圈来帮助理解,明白了吗?好,那我来考考大家究竟是真明白还是假明白。

(三)、巩固练习

(1)你能把动物的序号填入下面合适的位置吗?(课后练习题)

在陆地生活 在水中生活

表示什么?

(2)小明排队做操,从前往后数排第4,从后往前数也排4,这个队伍一共有几个同学?

(3)拓展练习:三(1)班一个小组参加语文、数学课外小组各4人,猜猜看,这个小组参加语文、数学课外小组的总人数可能是多少人?为什么?这个小组参加语文、数学课外小组总人数最多可能有几人?最少可能有几人?

【设计意图:拓展练习的设计,既能进一步感知重叠问题在生活中的现象,同时对学生进行可能性的思想渗透以及解决问题时思维的有序性。设计时我只提供了数学信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提出相应的问题,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体现我是学习小主人的地位,进一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下载周瑞《重叠问题》说课稿word格式文档
下载周瑞《重叠问题》说课稿.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重叠问题

    十一、重叠问题 1.某班学生在一次共出了三道题的数学测验中,结果做对第一题的有38人,做对第二题的有41人,做对第三题的有27人,同时做对第一、二题的有32人,做对一、三两题的有21......

    重叠问题教案

    数学广角——重叠的问题 教学内容: 人教新课标版三年级下册108页例1及相关练习。 教学目标:1、使学生借助直观图,利用集合的思想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让学生感知集......

    《重叠问题》教学设计

    《重叠问题》教学设计教学内容:青岛版一年级数学上册74、75页。教材分析:《重叠问题》是青岛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74、75页智慧广场的内容。本节课的设计目的是从一年级开始向......

    重叠问题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借助直观图体会,利用集合思想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基本方法。 2、使学生掌握解决重叠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3、丰富学生对直观图的......

    重叠问题教学设计

    重叠问题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108页例1。 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经历用直观图表示重叠问题的探究过程,体会图示的形象直观......

    重叠问题教学设计

    三下《数学广角—重叠问题》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下册P108例1及相关练习。 教学目标: 1、让学生体会重复现象在生活中的运用,以......

    《重叠问题》教学设计

    重叠问题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九单元“数学广角”第108页例1。 教材与学情分析 “重叠问题”是小学阶段集合思想教学的初始。......

    重叠问题教学反思(范文大全)

    《重叠问题》教学反思 沂水二小 刘俊玉 “数学广角——重复问题”是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下册新增设的一个内容。“重复问题”是日常生活中应用比较广泛的数学知识。教材主要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