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0《建筑设计基础2》教学计划(讨论稿110119)
2010级《建筑设计基础2》教学计划
(讨论稿2011/01/19)
林垚广
■ 主要教学内容
一、视觉语言(形式的认知与表达 4周 32学时)
1、形式认知:何谓形式?
1)要点:结构/要素关系
对比 2)系列训练:简单要素
模型
Black/WhiteSpace等
二、建筑认知与空间表达(5周 40学时)
以学校及其周边城市环境作为教学训练地点展开渐进式的现场教学与讨论,在城市现实的生活空间中感知建筑、思考建筑;可以小组(4人/组)的形式开展教学活动,以利于促进学生的讨论与交流。
1、建筑体验Looking And Seeing 1)空间的意义与分析内容 2)建筑图示方法
2、场所特性与价值的视觉呈现(图示/1:1现场制作)1)场地体验与分析:场所特性与价值的呈现
(地形地貌/阳光与阴影/风/水/植物— 行为 场所)(现场/专项训练:体验与图示表达)2)1:1 SCALE: 场所特性的呈现
三、建筑方案设计(8周 48学时)
1、关于选题:ME
2、设计过程(阶段)与设计方法
3、场地分析(内容与方法)
1)场地体验(特性与价值:自然/生活、潜在的价值;图示/1:1模型)
2)NEED/WISHES(人群及其需求)
3)ACTIONS(行为与空间限定:材料/尺度等)
4)设计表达方法和技巧
■ 需开展的工作
1、资料的收集、整理 1)参考书目/文章/案例等
2)优秀作业(或局部)的扫描或拍照
2、教学任务安排与教案准备
1)主讲教师的讲课纲要(主要授课内容、核心概念和教学方式等)在前一周周三提供大家讨论
2)小专题可由各班任课教师根据自身班级教学需要确定
3、授课初步设想
1)周一下午集中讲课(2-4节不等)
2)周三课堂辅导 + 小专题(投影仪)
4、及时组织讲评和班级间交流等活动
■ 参考书目(待补充)
1、建筑设计入门
[1]顾大庆 柏庭卫 著,《建筑设计入门》,中国建工出版社,2010 [2](荷)赫曼·赫茨伯格《建筑学教程:设计原理》, 天津大学出版社,2003 [3](美)豪·鲍克斯 著,《像建筑师那样思考》,山东画报出版社,2009 [4](美)迈克尔·布劳恩 著,《建筑的思考:设计的过程和预期洞察力》,中国建工出版社,2007
2、建筑图示表达
[1](美)保罗·拉索 著,《图解思考――建筑表现技法》,中国建工出版社,2002 [2]顾大庆 著,《设计与视知觉》,中国建工出版社,2002 [3]贾倍思,《型和现代主义》,中国建工出版社,2003年出版
[4]吴葱 著,《在投影之外:文化视野下的建筑图学研究》,天津大学出版社,2004 [5](英)冯炜 著,《透视前后的空间体验与建构》,东南大学出版社,2009 [6](英)布莱恩· 劳森 著,《空间的语言》,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7]程大锦 著,《建筑、形式、空间和秩序》第三版, 中国建工出版社,2008 [8][德]迪特尔·普林茨、克劳斯·D·迈耶保克恩,《建筑思维的草图表达》,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5
3、建筑认知
[1](丹麦)S·E·拉斯姆森,《建筑体验》刘亚芬译,中国建工出版社,1992 [2](美)肯特C布鲁姆 查尔斯W摩尔,《身体,记忆与建筑:建筑设计的基本原则和基本原理》,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8 [3](美)阿摩斯·拉普卜特 著,《建成环境的意义:非言语表达方法》,中国建工出版社,2003 [4](挪)克里斯蒂安·诺伯格-舒尔兹,《场所精神:迈向建筑现象学》,台北:田园城市文化事业有限公司.[5](英)沃森,本特利 著,《设计与场所认同》,中国建工出版社,2010 [6](美)阿摩斯·拉普卜特 著,《宅形与文化》,中国建工出版社,2007
4、建筑设计入门
[1](美)凯文·林奇 加里·海克 著,《总体设计》,中国建工出版社,1999 [2](美)伊恩·伦诺克斯·麦克哈格 著,《设计结合自然》,天津大学出版社,2006 [3](英)凯瑟林·迪依 著,《景观建筑形式与纹理》,百通集团,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 [4]芦原义信 著,《外部空间设计》,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8 [5][意]布鲁诺·赛维 著,《现代建筑语言》,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6]William H.Whyte,The Socila Life of Small Urban Spaces,published by Project for Public Spaces, New York:NY,2001
[7](丹麦)杨· 盖尔 著,《交往与空间》,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8](英)Matthew Carmona Tim Heath Taner Oc Steven Tiesdell编著,《城市设计的维度:公共场所—城市空间》,百通集团,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
第二篇:《建筑设计基础》教学大纲
《建筑设计基础》教学大纲
(建筑学专业 6学分180学时)
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建筑设计基础是建筑学专业必修的专业主干课,它与建筑设计和毕业设计一脉相承,成为一个完整的教学体系。建筑设计基础是学生步入建筑之门最先学习的专业基础课;它将为今后的建筑设计和毕业设计打下一个坚实牢固的基础。本课程的建设目标是进一步深化改革,更新教学理念,形成坚持基本功训练和强调空间设计为主的创造性思维训练相结合的教学新模式,提出了以建筑空间设计思维为核心的教学思想,教学目的由重点培养学生的感性认识、修养和自我悟性转向理性培养,由侧重手工技巧训练转向侧重创造性、建筑思维方面训练。其核心包括三大模块:建筑认知和表达、从抽象空间到具体建筑、建筑分析和运用。因此该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强化学生的建筑艺术表现力和空间构思能力,增强学生的建筑设计基本功训练。
二、课程的教学内容
建筑设计基础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建筑设计理论基础和建筑表达与表现技巧训练两个部分。建筑理论包括:入学教育、建筑概论、建筑基本知识、表现技法初步、建筑空间构成基础、材料建构初步、外部环境分析、建筑设计入门。而建筑表达与表现技巧训练则贯穿在多个课程设计的作业中。通过理论知识的讲授和课程设计的实际训练这两个教学环节来完成。具体如下:(1)入学教育:引言(2)建筑概论:
第一节:什么是建筑,人们是如何认识建筑的第二节:建筑的基本构成要素
第三节:建筑师与环境
第四节:建筑学专业所学内容总述
第五节:建筑师需要具备的素质(3)建筑基本知识:
第一节:中西方建筑基本知识
第二节:人的行为与环境分析
第三节:大师经典作品解读(4)表现技法初步:
第一节:概论
第二节:制图工具与使用要领(墨线线条练习)
第三节:表现技巧(徒手线条、钢笔画、水墨、水彩渲染等)第四节:构图基本原理
第五节:建筑空间构成(模型制作等)第六节:建筑识图(建筑抄绘)
第七节:建筑测绘基本知识
第八节:色彩基本知识(钢笔淡彩)(5)建筑设计方法入门:
第一节:建筑设计的学习特点
第二节:任务分析和调查研究
第三节:方案的比较和研究
第四节:设计的深入与推敲 第五节:方案表现图
三、课程作业及教学要求
第一学期
1.认识建筑:
建筑概论,对本课程“建筑设计基础”的介绍和要求
2.建筑表达与分析系列:
2-1.墨线线条练习:学习建筑制图、掌握制图仪器的使用方法
2-2.建筑抄绘:学习建筑的基本表达语言,初步掌握建筑制图(平、剖、立面)的基本方法 2-3.轴测图绘制:用墨水绘制建筑的楼层分解轴测图,使用平面斜轴测图(60度-30度)2-4.制作大师作品的模型:学习建筑图中各部件的对应关系,培养学生从二维到三维空间的转换2-5.大师作品分析:从认识大师作品开始,逐步深入地了解其设计思想和设计手法 3.建筑空间构成训练系列一:
3-1.单一空间的划分与限定:对空间围合、分割、限定等基本方法的学习与训练 3-2.多元空间的冲突与组合:选择模型进行多种组合,寻求空间组合的多种可能性 3-2.空间构成的分析与表达:通过分析图等,总结与反思空间模型设计的过程、思路与方法 4.字体练习和钢笔徒手画(平时练习):仿宋字体与徒手画基本功的训练 5.水墨、水彩渲染系列(课堂辅导与课外自学相结合):
5-1.调色色轮:学习裱制水彩纸和色彩基本知识,通过色轮训练水彩的调色 5-2.水墨渲染:初步掌握水墨的特性和平涂、退晕、“湿操作”等渲染技法 5-3.单色练习:通过建筑立面来学习色彩的冷暖、环境光影变化和材质表达
5-4.水彩渲染:训练整幅水彩渲染的技法,表现建筑空间和环境特点,要保证整体效果的协调
第二学期 6.建筑测绘:
学习建筑测绘的方法和实物图纸的对应关系,理解建筑结构和构造的基本知识。
7.建筑空间构成训练系列二:
7-1.空间形态的功能化训练:通过空间的剧情设计,初步确立了人-建筑在空间中的互动关系 7-2.空间形态的具体化训练:确定结构方式和材料选择,把抽象空间以直观的形象展示 8.环境分析与设计:
8-1.人的行为与环境分析:选取实际环境中的特定景观构成要素进行分析和改进性设计 8-2.内外之间——小庭院设计:练习外部空间设计中的若干基本设计要素及其构成
9.材料建构训练:
初步认识“构造和结构”与材料的关系,学习建筑形式和建筑材料的结合方式和设计方法
第三学期
10.小型建筑设计:
通过前期的对大师作品的分析,模仿和体现其设计的精华,学习和体会大师的设计手法。在自己选择的环境内,设计出具有特质的活动空间,并组织好不同空间和建筑元素之间的转换与联系,使之形成富于趣味的空间序列。
四、课程的学时分配
每个课程作业平均按2-4周安排,由任课教师根据课程难度和学习进度做适当调节。
五、课程的重点与难点
重点:将传统的基础训练与创造性思维训练相结合,建筑空间表现和设计;加强学生的综合素质教育,除培养学生的设计能力外,还着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表达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
难点:实践性课程需因材施教,对学生专业学习方法的掌握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解决办法
1、打破旧有的教学模式,通过实践性和研讨性教学等手段形成开放式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专业兴趣和学习热情,增强师生及同学间的相互交流。
·课堂讨论、作业讲评等开放式的教学,将建筑专业课的特点和优势充分表现出来,让学生尽可能地展示自我,相互之间尽最大可能的交流。
·现场实地教学,通过参观、调研,加强学生的感性认知。
·使学生多动手,通过模型制作和电脑建模来启发创新,培养学生对材料和结构认知,使学生有更广阔的领域空间去创造。
2、强化通识教育
·从传统的技能训练到思维训练,强化认识和分析能力 ·加强动手实践能力、社会调研能力 ·培养综合性创新人才为目标
六、教材和主要参考书
1.《建筑初步》 清华大学田学哲主编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建筑形态设计基础》 同济大学建筑系建筑设计基础教研室编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3.《建筑空间组合论》 彭一刚著,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4.《建筑形式美的原则》(美)托伯特·哈姆林著,邹德侬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5.《建筑的涵意》 刘育东著,天津大学出版社
6.《建筑语汇》 爱德华·T·怀特著,林敏哲、林明毅译,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 7.《建筑师与设计师视觉笔记》 [美]诺曼·克罗、保罗·拉塞奥著,吴宇江、刘晓明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8.《图解思考—建筑表现技法》 [美]保罗·拉索著,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9.《直接发生—空间训练基础》 崔鹏飞 编著,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0.《建筑的开始—小型建筑设计课程》 傅祎 编著,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第三篇:2010《建筑设计基础》教学大纲
《建筑设计基础(2)》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英文名称 Architectural Design Basis(2)
课程代码:41101707 课程性质:专业基础必修课 适用专业:建筑学、城市规划 总学分数:7 总学时数: 112 修订年月:2010年11月 编写年月: 2010年11月 执 笔:林垚广
课程简介(中文):
本课程作为建筑学、城市规划专业的主要入门课程之一,在《建筑设计基础(1)》的基础上,以身体感知作为学习的起点,以视觉语言、建筑认知与(空间)表达作为教学核心,强调对生活-空间-建造之间关系的关注,通过构成语言的训练、建筑体验与(价值/意义)分析、建筑元素与基本空间限定、小建筑设计等系列训练,培养学生正确的建筑观和学习方法,逐步提高学生的空间认知和空间表达能力,为进一步的建筑学习打下基础。
课程简介(英文):
As one of the main professional introduction course for the students in the first year, this course regards the perception of the body as the starting point of the architecture study, and puts visual language, building cognitive and(space)expression as the core of teaching.Through the series trainings, including visual language, spatial experience and the value analysis,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meaning of the architectural elements, the basic method for the space limiting, and a smaller building design, etc, the students will be trained to pay more attention to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ife,space and build, which will help them cultivate the correct architecture view and find the learning methods to gradually raise their spatial cognition and expression ability for the further learning.一、课程目的
1)了解建筑学的学科特点、发展概况和专业知识结构,培养学生正确的建筑观和学习方法; 2)掌握建筑体验和分析的基本方法;
3)了解建筑设计过程,学习空间限定基本方法; 4)学习建筑图示方法,并进一步规范建筑制图。
二、课程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
单元一:视觉语言练习(24学时)
本单元主要通过渐进的系列构成小练习,训练学生掌握视觉形式语言的表达方法和对基本形式的理解能力,作为后续建筑分析表达的基础。
单元二:建筑认知与空间表达(40学时)
本单元主要训练学生的建筑认知与(空间)表达能力,重点在于:空间的意义/价值认知,建筑体验与分析的对象/方法,场地特性与空间价值的视觉呈现(图示/1:1现场制作),建筑图示方法等。
主要知识点:空间的意义/价值认知,建筑体验与分析的对象/方法,场地特性与空间价值的视觉呈现(图示/1:1现场制作),人--建筑--自然(地形、阳光、风等),建筑作为生活空间(主体),尺度,建筑图示方法等。
在教学方式上,鼓励以学校及其周边城市环境作为教学训练地点展开渐进式的现场教学与讨论,在城市现实的生活空间中感知建筑、思考建筑;可以小组(4人/组)的形式开展教学活动,以利于促进学生的讨论与交流。
单元三:建筑设计入门:小建筑方案设计(48学时)
本单元主要通过小建筑方案的设计,在进一步训练建筑认知与(空间)表达能力的同时,初步体会建筑设计的工作过程和设计方法。(1)建筑设计过程(各阶段要求)
(2)场地体验与分析(场地特性及其呈现:图示/模型/1:1现场制作)(3)空间(存在/潜在)价值分析(4)行为与空间限定(5)材料与空间
(6)方案分析、比较与综合(7)设计表达方法和技巧
三、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本课程是建筑学、城市规划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是二年级建筑设计课程的基础。在教学方式上,强调现场体验的重要性,采用现场与课堂相结合的方式,从对学校及其周边城市日常生活环境的认知出发,通过渐进式系列课题作业的训练,培养学生正确的建筑观、学习方法和空间认知与表达等方面的基本技能。
(一)现场体验
本课程的教学强调现场体验在建筑学习中的首要地位。通过对学校及其周边城市日常生活环境的体验、讲解和参与讨论,培养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体验、观察和思考建筑的兴趣和能力,逐步建立起正确的建筑观,作为后续专业学习的基础。
(二)理论讲授
作为建筑学习的入门课程,涉及较多专业知识和技能的系统学习。课堂授课宜采用多媒体教学,务求清晰明了、形象生动。
(三)系列作业
通过系列作业的完成过程,加深对课堂讲授内容的理解,并训练学生的体验、分析与表达等方面的基本技能。要求学生按任务书要求提交作业成果,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及时组织作业讲评活动。
(四)课外阅读
在现场体验和课堂授课的基础上,指导学生进行专业知识阅读,以积累专业基础知识。(五)成绩
本课程为考查科目。总评成绩:课堂纪律占10%;系列课程作业占90%。
四、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与分工
先修课程:建筑设计基础(1)、美术(1)、画法几何与阴影透视(1)后续课程:建筑设计A
五、建议教材及教学参考书
(一)教材
[1]田学哲 主编,《建筑初步》第三版,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年出版。
[2](美)保罗·拉索 著,《图解思考――建筑表现技法》第三版,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年出版。
[3]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建筑制图标准》,中国计划出版社,2008年出版。
(二)教学参考书
[1]程大锦 著,《建筑、形式、空间和秩序》第三版,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年出版。[2](美)肯特C布鲁姆 查尔斯W摩尔,《身体,记忆与建筑:建筑设计的基本原则和基本原理》,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8年出版。
[3](丹麦)S·E·拉斯姆森,《建筑体验》刘亚芬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2年出版。[4](荷)赫曼·赫茨伯格《建筑学教程:设计原理》, 天津大学出版社,2003年出版。[5](意)布鲁诺·赛维,《建筑空间论—如何品评建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年出版。[6]李允鉌 著,《华夏意匠:中国古典建筑设计原理分析》,天津大学出版社,2005年出版。[7]芦原义信 著,《外部空间设计》,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8年出版。[8]贾倍思,《型和现代主义》,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年出版。
[9]《建筑设计资料集》编委会,《建筑设计资料集》第二版,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4年出版。
[10](德)海诺·恩格尔 著,《结构体系与建筑造型》,天津大学出版社,2002年出版。[11]金方 编著,《建筑制图》,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年出版。
注:
1、“课程性质”按培养方案的“课程性质”及“必/选修”两栏填写;
2、“适用专业”按招生简章填写;
第四篇:502建筑设计2
2012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大纲
考试科目名称:建筑设计(用于建筑学学科的建筑历史与理论、建筑技术科学、室内设计方向)
考试科目代码:[502]
一、考试要求
1.要求考生能综合运用建筑设计原理及建筑设计相关知识,科学合理地把握设计目标和设计条件,采用适宜的建筑设计方法,提出适当的建筑设计方案,并正确、完整、清晰地加以表达。
2.全部图纸要求徒手绘制在2~3张2#(420×594)白色绘图纸上,表现工具、表现方法不限。
3.绘图工具自带。
4.图纸和图板哈尔滨考场由哈工大统一提供,其它地区考场由考生自带。
二、考试内容
完成指定地段和建筑环境条件下的建筑方案设计,建筑规模一般在1000-1500平方米。一般包括以下主要设计内容:
1.总平面图;
2.建筑各层平面图、立面图(不少于2个)、剖面图;
3.建筑透视图;
4.建筑设计分析图;
5.设计说明及主要的经济技术指标。
三、试卷结构
1.考试时间:6小时
2.试卷满分:150分
四、参考书目:
1.建筑设计原理、设计分析方面的书籍和文献。
2.有关建筑快速设计的书籍和文献。
3.建筑设计实例介绍方面的书籍和文献。
第五篇:建筑设计作业2
《建筑设计》课程作业2:空间典例分析
1.选题与组合小组合作:4-7人自由组合。
各小组限选建筑师一名(各小组所选建筑师不能重复),对其代表作品(3个)(小型住宅建筑即可)进行空间分析与比较。
2.内容与要求
(1)相关资料的收集,整理和解读。
扫描相关资料图片,包括建筑图(总平面,平-立-剖面等),照片及其他相关资料等,并注明资料来源。
(2)数字(电脑)模型。(任选上述三套中的一套)
根据资料的解读,构建数字(电脑)分析模型。该模型的构建方式和深度应体现对案例空间的理解,可进行不同程度的取舍,简化或深入等。模型的深度包括场地模型(可与其他模型合并);体块模型;空间-结构模型;材料-建构模型等。各案例要求以空间-结构模型为主,但全组的分析模型应涵盖上述各种深度,其中材料-建构模型亦可缩小范围,选取有代表性的局部(或单元)进行深入。
模型构建要求利用电脑的特点,并结合对案例的理解,进行恰当的分“层”和分“块”(或分“群组”等)。
(3)分析图(和要求2保持一致即可)
利用上述资料和数字(电脑)模型,进行分析,截取相应的分析图,进行编排和整理,表达对案例空间的理解。分析图要求做到尽可能地直接和清晰,去除不必要的多余信息,并充分利用已建的模型,选取建筑空间和实体要素本身来展现分析内容。
各个案例的分析必须包含一套3维分解轴测图和相应的2维平面(或剖面)图解,要求统一角度和比例,以其分解和组织方式体现对个别案例空间的理解。
全组的案例分析必须包括一套不同案例的3维分解轴测图和相应的2维平面(或剖面)图解的比较。以其分解和组织方式体现对不同案例空间的比较。
根据需要,可辅以恰当的简要的文字,亦可选取其它图进行补充,透视图建议优先考虑正投形的剖透视或一点透视。
3.成果
各组成果由下列2项构成,由班长或学委收齐后统一于4月10日上交。
(1)电子文件
要求各小组统一打包为一个文件夹,文件夹及文件名参照如下:“各小组同学姓名”。各文件夹内应包含3个子文件夹,分别由上述“内容与要求”中第(1)-(2)-(3)项构成。
(2)打印文本
要求统一打印为A4文本。封面名称参照各组文件夹名,包含选题(建筑师)内容和小组成员组成(姓名和学号),文本内容由上述“内容与要求”中第(3)项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