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八下第四单元第17课《端午的鸭蛋》(教学设计2课时)西营中学 单秀芹
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 第17课 《端午的鸭蛋》
(主备人:西营中学 单秀芹 复备:)
【课标与教材分析】 ①能利用工具书独立识字;
②能熟练的使用朗读、默读、浏览的阅读方法。
③理清思路;理解课文主要内容;体味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结合课文的内容和主旨,表达自己的情感体验。
④培养学生达成阅读理解的五个层次:了解课文涉及的文学常识;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随文学习基本词汇、语法知识和修辞(说明)方法的表达效果,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结合课文的内容和主旨,表达自己的情感体验。【教学重点、难点】
1、教材分析
《 端午的鸭蛋》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中的一篇文章,本文是汪曾祺先生的一篇散文,语言平淡、质朴而有味,又略带一点幽默,他善于在平凡的小事中发现生活的美,从孩子和成人不同的视角把小小的一枚鸭蛋写的意趣盎然。《端午的鸭蛋》出于汪曾祺《故乡的食物》系列,平平淡淡的字里行间流淌着儿时的童趣、浓浓的乡情、对生活的热爱。希望学生通过对课文的朗读、对细节的揣摩、对语言的品味,让学生体味鸭蛋中的童心,乡情,并理解从汪曾祺的生活态度,获得生活启示。
2、教学重点
1.默读课文,把握文章的结构,理解并学习作者散文“小叙事”的创作特点。2.通过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品味平淡自然而又韵味十足的语言,理解作者在缓缓的追忆语调中流露出的美好回忆和怀念之情。
3、教学难点
1.通过学习作者散文“大生活,小叙事”的创作特点,引导学生调动自身体验,感受日常生活中的无穷趣味。
2.通过学习作者笔下这小小的鸭蛋,激起学生对儿时生活怀想和对故乡的热爱的感情。【学情分析】
初一学习过《口技》,对民间艺术的精彩纷呈有所领略;已经学习《云南的歌会》,学生已具备对文学性语言的初步鉴赏能力,有较丰富的积累。对文章中的富有特色的语言通过朗读,品味,能正确揣摩其蕴含的意趣。
1.利用工具书解决生字词,读通课文,梳理文章脉络,掌握本文“端午风俗-家乡的鸭蛋-端午的鸭蛋-”这一框架。
2.通过精读课文,引导学生学习作者散文“小叙事”的创作特点,引导学生分析第一段的总分结构,为理解课文进而写作、口头表达做好积累。通过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品味平淡自然而又韵味十足的语言,理解作者在缓缓的追忆语调中流露出的美好回忆和怀念之情。【教学目标】
1、结合语言环境,通过查阅工具书,积累词语,掌握“腌、门楣、苋菜、籍贯、城隍庙、肃然起敬、囊萤映雪”的读音词义。
2、通过学习,让学生了解作者及其散文“大生活,小叙事”的语言的特点;
3、学生通过默读、浏览、感情朗读等方法,搜集概括文章主要内容;小组讨论交流,品味作者平淡自然而又韵味十足的语言特色,了解作者闲适自由的风格;了解端午节的风俗,感受文中包含的作者的故乡情结。
4、通过作者笔下这小小的鸭蛋,激发学生对自己童年生活的怀想和对故乡的热爱之情。
5、通过了解端午的风俗,让学生感受我国传统节日的民俗文化,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构建动场:
出示关于端午诗句,以及谜语,让学生欣赏。教师:同学们,端午节是农历的什么时候? 学生交流回答。
端午节有哪些习俗呢?(学生讨论回答之后,出示有关端午习俗的图片,让学生欣赏。)
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汪曾祺先生的家乡感受端午的习俗。板书课题
二、自主学习
【活动一】听读课文,感知文意。
1.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同学听读,初步感知文意;结合对文章的理解和工具书解决下面字词
腌、门楣、苋菜、籍贯、城隍庙、肃然起敬、囊萤映雪
2、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和结构安排
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的答案:
1.高邮的咸鸭蛋很闻名,可是为什么题目是“端午的鸭蛋”而不是“高邮的鸭蛋”? 2.你认为课文写了哪几方面的内容?请概括出来。3.作者家乡的端午节有哪些风俗?
(师板书:端午风俗------家乡鸭蛋------端午鸭蛋)
【设计意图】达成教学目标1、5。通过了解端午的风俗,让学生感受我国传统节日的民俗文化,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三、交流探讨
【活动二】再读课文,理清层次。
1、文章的题目是端午的鸭蛋,可见课文不仅仅写了端午的风俗,请同学们快速的阅读文章,思考还写了什么内容?(1)端午的风俗;(2-3)家乡的鸭蛋;(4-6)端午的鸭蛋
【设计意图】由端午的习俗引出文章的内容,理清文章的层次。【活动三】说鸭蛋
1.汪曾祺的家乡过端午有那么多风俗,他为什么偏偏挑选鸭蛋来写呢,那是因为家乡的鸭蛋不一般。
资料链接:高邮鸭蛋网:《魅力农产品之江苏篇:高邮鸭蛋》
所以自古就有“不识高邮人,先识高邮蛋”的美誉,双黄鸭蛋大如鹅蛋,蛋黄如血,蛋白如雪,双黄鸭蛋蛋壳比鹅蛋质细,有的在蛋的中部还有一道凸起的圆圈,有“蛋中之王”的美称。
2.齐读2-3自然段,找找在文中作者写了高邮鸭蛋的哪些特点?并以“这是 的鸭蛋,因为(找出文中相关的语句)”为句式说一段话。(学生思考回答,教师引导点拨)
3.那么,在2-3两段文字中,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感情呢?(赞美,自豪)【设计意图】达成教学目标4。让学生感悟出作者对家乡鸭蛋的喜爱赞美之情,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四、综合建模
本文写家乡端午的风俗,写家乡的鸭蛋,写端午的鸭蛋,想表达的就是作者对家乡的热爱,对童年生活的怀念。【当堂检测】
1.给下列加粗字注音。
腌、门楣、苋菜、籍贯、城隍庙、肃然起敬、囊萤映雪
2.作者是带着怎样的感情向我们介绍自己家乡的特产——高邮咸蛋呢? 【板书设计】
端午的鸭蛋 汪曾祺
端午风俗------家乡鸭蛋------端午鸭蛋
【作业设计】
A层: ①小练笔:《端午的 》。
②完成学习检测学考体验《咸菜茨菰汤》。B层:订正课上检测错误。【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一、构建动场
汪曾祺的语言,熔书面语与口语于一炉,将古汉语与现代汉语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在平实、自然之中又时时流露出典雅雍容,显现出作者深厚的文化素养和语言功力。
二、自主学习
【活动一】小组合作,品味语言
1、汪曾祺的散文语言很有特色,画出你喜欢的句子,有感情地读出来,仔细体会语言上的特色,并谈谈你的感受;小组内交流合作;全班展示。(学生自由品味,小组交流合作,全班展示)
明确:汪曾祺曾经谈到自己在语言上的追求:平淡而有味,用适当的方言表现作品的地方特色,有淡淡的幽默。
2、课件出示语言描写上有特点的句子 ①平淡有味的例子:“吱”;
②文白夹杂,语言幽默的例子:曾经沧海难为水,他乡咸鸭蛋,我实在瞧不上。生自读,以小组交流,全班讨论,教师加以总结。
③你能从文中找到类似的例子吗?速读课文,在书上做好批注。
生自读并思考。全班交流。师引导学生多次朗读自己提出的句子,注意朗读的知道,读出“味”。师总结本文中体现的汪曾祺语言特色。
【设计意图】达成教学目标3。品味语言,体会本文平淡质朴而又韵味十足的语言特色。
三、交流探究 【活动二】
1.宋朝文学家苏轼有诗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那么当我们想真正了解作者的为文特色的时候,让我们再换个角度,如何?
2.刚才大家说课题“端午的鸭蛋”的中心词是鸭蛋,那么为了读者能快速了解家乡端午的鸭蛋,如果我是作者,我把课文的第一和第六自然段去掉,效果怎么样呢?
小组内讨论交流。全班交流。师根据生的讨论,小结第一和第六自然段的作用。【设计意图】深入理解课文,提高学生阅读理解的能力。
四、综合建模
汪曾祺的生活滋味就是捻起凡人小事,油盐醋茶,花鸟虫鱼,瓜果食物,写风俗,谈文化,忆旧闻,述掌故,寄乡情,写“一地鸡毛”。在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的现代,我们往往忽略了这些凡人小事,生活中的种种快乐、平淡以及诗意似乎在渐渐离我们远去。同学们,有没有曾经被你忽略而现在回想起来却别有滋味的生活小事呢?感谢汪曾祺!是他,让我们停下匆匆的脚步,去体味这“凡人小事”的闲适、真实、鲜活,获得一点清凉,一点宁静,一点“滋润”。是他叫我们: 慢点走,欣赏你自己啊!【当堂检测】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蟾蜍()蜈蚣()门楣()苋菜()
熏五毒()腌腊()囊萤()车胤()2.改正下列词语中的错别字。
藉贯_____________ 囊荧映雪_____________ 淹蛋_____________ 城皇_____________ 尤为不即_____________ 3.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车yìn____ níng____绳 xián____鸭蛋 xiàn____菜 门méi____ chán____蜍 【板书设计】
端午的鸭蛋 汪曾祺
家乡鸭蛋:名声 高邮标志 袁枚文证
特色 质细油多 蛋黄通红
【作业设计】
A层:课外阅读汪曾祺的《受戒》、《大淖记事》等作品,感受作者的语言特点。B层:将课堂中所写的“ 一说起故乡,我就想到了家乡的„„ ”这一段话丰富为一篇文章。【教学反思】
第二篇: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四单元 第17课《端午的鸭蛋》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
《端午的鸭蛋》
教材分析
《端午的鸭蛋》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一篇散文。这个单元是民俗单元,本单元所选的课文,大多是写各地节日风俗的,也有讲述民间艺人轶事,描绘街头商贩吆喝的,组成了一幅幅有声有色的民俗风情画卷。
民俗是人类文明积淀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关注民俗,可以了解民生和民间文化。作者汪曾祺在这篇散文中,用他特有的平淡而有味的语言,向我们展示了他的家乡江苏高邮地区的端午风俗,并且通过家乡特产――高邮咸蛋的精细介绍,表现了他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和对童年生活的怀想。
中国是文明古国,有着五千年的悠悠文化,而民俗正是古老文化的反映,是值得保存的重要文化遗产。同时,民俗又与我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连,学生较为熟悉,也易于了解。但现实中的中学生有很多人并不了解这些风俗的来龙去脉,并不知道自己民族的文化是多么博大精深。本篇课文,就是唤起学生对生活、对家乡、对自己民族的重新审视,并由此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中华民族的思想情操。
学情分析
初二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查找资料、分析资料的能力。对于作者汪曾祺,也许知道他,但对他的语言特点不是特别了解;对于传统的民俗知道得不多,即使有,也不够透彻深入,;对于自己的家乡,甚至自己的民族,表现出一种漠然;对于自己的生活总是觉得寡然无味„„总之,当代的中学生十分有必要进行民俗教育。
另一方面,初二的学生有强烈的求知欲望,对不知道的事物充满好奇心,能够理解和欣赏一般的文学作品,对生活也有一定的感悟和积累。同时,对了解到的事物有了自己的见解。因此,只要教师有针对性地创设教育情境,是可以引导、帮助学生形成健康、高尚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
设计理念
1、让远教资源走进课堂,充分发挥远教资源的作用。
2、教师和学生要改变以往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真正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要充分发挥组织和引导作用,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意识。
3、充分挖掘教材的人文价值。教学目的:
1.理解文章中流露出的对故乡的热爱和儿时生活的怀想。2.理解汪曾祺作品的语言特色
3.通过对传统民俗的了解,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中华民族的情操 教学准备:远教一模式(电视机、DVD、新课程教学光盘)。教学流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请同学们说一说中国的传统节日有哪些?„„,下面我们来看一段电影片断,看完后说说它反映的是哪一个传统节日„„(为什么)龙舟比赛已经成为了端午的一种风俗活动。那么在散文大家汪曾祺的家乡过端午有哪些风俗?他为什么偏偏要挑选鸭蛋来写呢?今天就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来欣赏汪曾祺笔下的风俗小品文《端午的鸭蛋》(板书课题)
(播放光盘上一段电影;意图:从声音视角角度刺激学生激发学生的兴趣)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悟
(请同学们默读课文并思考下面这个问题:理清文章脉络)端午的风俗→家乡的鸭蛋→端午的鸭蛋
(播放光盘出示问题;意图:在于整体感知课文,培养学生默读和自主搜索文章关键信息的能力。)
三、精读课文,合作探究
1.在作者的家乡有哪些风俗?我们这里有哪些风俗?对有些风俗我们的同学并不熟悉,我这里有一个电影片断让我们来直观地感受一下。(播放光盘;意图:由于学生对某些风俗只是局限于抽象的语言介绍,通过观看光盘可以直观了解)
2.文章标题为“端午的鸭蛋”;第一段文字中为何要写到端午的种种风俗?介绍这些有必要吗?(播放光盘出示问题;合作探讨)
3.作者在介绍家乡的鸭蛋时介绍了鸭蛋的什么特点?在写这些内容时你觉得融入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结合具体语句分析)
(自豪、热爱:与有荣焉,曾经沧海难为水等)(仅仅是对家乡的特产感到自豪,热爱家乡吗?其实是对自己的故乡出产这特产而自豪,表现了作者对故乡的热爱。)(突破重点)
4.鸭蛋除了能吃、还能玩,文中第三部分提到鸭蛋络子,这是什么东西?有什么讲究吗?(听朗读、学生简述;意图:播放光盘,培养学生听读说能力)
5.为什么作者对如何挑鸭蛋这种小事津津乐道呢?其中流露出作者对生活的一种什么态度?
(关注生活细节,流露出对儿时生活的怀想)
6.体会本文的语言特点?学生自主讨论然后找学生发言(说说你喜欢那些句子,理由是什么?)→归纳汪曾祺的语言风格。四.借鉴长处 拓展延伸
请用200字左右的文字简要描述你最喜爱的一种家乡风俗,写出地方特色。(播放光盘出示问题;意图:训练学生的写作能力)五.师生交流 课堂小结 六.板书设计
端午的鸭蛋
端午的风俗
家乡的鸭蛋
端午的鸭蛋
平淡而有味 用适当的方言表现地方特色 有淡淡的幽默
第三篇:二备八下第一单元第四课《列夫托尔斯泰》(教学设计2课时)
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四课 课题:列夫·托尔斯泰
【课标与教材分析】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 7——9年级的学生阅读应:
1、养成默读习惯,有一定的速度,阅读一般的现代文每分钟不少于500字。2.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3.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分析、解决疑难问题。
4.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语文课程标准》对散文教学的要求是:
1.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2.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分析、解决疑难问题。
3.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列夫•托尔斯泰》 这篇课文是奥地利著名小说家、传记作家,茨斯蒂芬。茨威格(1881—1942)为俄国大文豪列夫?托尔斯泰描画的一幅“肖像画”,作者不仅为我们展示了托尔斯泰独特的外貌特征,更为我们揭示了托尔斯泰深邃的精神世界。
本文在艺术手法上的独特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作者写出自己心中伟人的平庸粗陋的一面,二是大量运用比喻和夸张的修辞手法。
写托尔斯泰外貌平庸、普通的一面,不仅是对托尔斯泰肖像真实的刻画,同时也揭示了他是俄国人民大众的一员;写他面容粗鄙、丑陋的一面,实际上是反衬了他眼睛的无比精美。托尔斯泰就是这么一个矛盾的统一体。如果进一步探究,可以认为,写他形貌的矛盾统一,实质上也是写他的人生追求、人生态度与自己的阶级和身份的矛盾统一,以及他本身的思想也是矛盾统一的。本文的重点是落在写他的眼睛上,通过写眼睛来写他的敏察、深刻,写他作为伟大作家的杰出才能,写他是时代的透视镜和多棱镜。这就是欲扬先抑写法的应用。【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虽然接触过一些肖像描写,比如《福楼拜家的星期天》,但对于本文这种集中所有笔墨、浓墨重彩、精确细致地刻画人物的肖像,并通过肖像描写来揭示人物内心世界的作品还没有学过,学生往往对肖像描写的理解只停留于表面,认为肖像描写只是为了刻画人物的外貌特征,而对于肖像描写和揭示人物内心世界之间的关系,还不能很好把握,更难于通过肖像描写来领悟出人物的精神世界。所以,让学生通过肖像来领悟人物内心世界,是学习本文的首要困难。另外,一般的肖像描写都比较写实,对于夸张的、漫画式的肖像描写,学生接触的也少,这是学习本文的另一个主要困难。
1.学生已经知道的:描写人物的基本方法。2.学生想知道的:茨威格描写人物的独到之处。
3.学生能自己解决的:生字词、通过老师的点播指导学生能读懂文章,并理解文章中难以理解的句子。
4.对学困生的关注:八年级的学生已具有一定的阅读能力虽文字浅显,但由于思想感情比较深沉,学生由于受到年龄的限制,可能对文章理解得不够透彻,老师要善于作适时的引导,学生就容易理解和掌握了。课堂多提问、课下多检查,循循善诱。【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学习运用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进行肖像描写,并体味其作用。过程与方法目标:
学习欲扬先抑的写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感悟托尔斯泰深邃而丰富的精神世界。
【教学重点】
文中的肖像描写及其作用 【教学难点】
理解由外貌透视心灵的手法,感悟托尔斯泰的深邃而丰富的精神世界 【教学方法】熟读课文,扫除文字障碍,布置学生查阅托尔斯泰生平传记和作品,以及有关资料,通过媒体,查阅茨威格描写托尔斯泰的另一篇作品《世间最美的坟墓》。
【教学媒体】多媒体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要点】第一课时:疏通文意,归纳托尔斯泰的外貌特征
第二课时:解决疑难句意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在19世纪下半叶的俄国,阶级矛盾空前尖锐,人民生活困苦不堪。许多进步作家被陷害、监禁或流放。而列夫·托尔斯泰以他犀利的笔锋解剖和批判了那个病态的社会。他的作品引起沙皇政府的惶恐,曾有人这样评价说:“俄国有两个沙皇,一个是俄国当政的统治者,另一个就是托尔斯泰,真沙皇对托尔斯泰无可奈何,而托尔斯泰却在动摇着他的统治。”一个作家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影响?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寻找这个答案吧。
二、检查预习情况
1.让学生介绍列夫?托尔斯泰及其作品,交流、补充、归纳:
列夫·托尔斯泰是十九世纪俄国最伟大的作家,主要代表作有长篇小说《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等,《复活》使托尔斯泰达到了艺术高峰,是他实践了“最清醒的现实主义标志”。
2.放映幻灯片,检查预习生字词情况,正音、巩固,重点词语列举如下:(1)给加线字注音
胡髭 长髯 鬈发 禁锢 颔首低眉 锃亮 广袤无垠(2)解释下列词语
器宇 禁锢 鹤立鸡群 正襟危坐 轩昂 颔首低眉 诚惶诚恐 广袤无垠
三、整体感知
生自行朗读课文思考:
1.课文主要可分几部分?每部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2.在描写过程中,为什么重点描写他的眼睛?
要求:朗读课文时,要在书上作出必要的标记,并思考问题,然后小组讨论,之后互相交流。
放映托尔斯泰的肖像图片,让学生仔细观察,用心体会。(没有条件的地方,可结合前面的彩色插图加以体会)
阅读、观赏和讨论后明确: 1.可分两部分:
一、(1~5)段主要刻画列夫?托尔斯泰的外貌特征。
二、(6~9)段描写列夫?托尔斯泰的那双非同寻常的眼睛。
2.因为眼睛是心灵之窗,托尔斯泰丰富的精神世界,通过眼睛充分的表现出来。作者对托尔斯泰的眼睛的描写,已经不再限于肖像了,而是含蓄地揭示了托尔斯泰作为伟大的文学家,对他所处的时代作出准确、深入、全面地描绘,成为时代的代言人。
四、精研第一部分
指读:找五名学生每人读一段,思考:
1.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刻画托尔斯泰的外貌特征的?
讨论明确:可用课文原句,也可用自己的话概括,择要如下:(1)须发:多毛、胡须浓密
(2)面部轮廓结构:失调、崎岖、平庸,甚至粗鄙(3)面部特征:忧郁、愚钝、压抑(4)长相:长相平平、普通(5)拜访者失望之情
2.刻画这些特征时,作者运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找出来并说说作用。(此处要明确夸张的含义以及作用,并从课文中找出运用夸张、比喻等手法来描写托尔斯泰的外貌特征句子,并仔细体会其表达效果)
作用是:比喻和夸张联袂运用,不仅使“画面”气韵生动,而且使人产生丰富的联想,使人物形象生动可感。
创新支点:3.读了这一部分,再次观看肖像图片(或彩色插图)思考:你如何评价托尔斯泰的相貌?交流讨论,总结如下:
长相粗鄙:多毛、浓胡须、矮身材,普通、平凡
五、教师总结
本部分前几段细致入微地描绘了托尔斯泰的外貌,生动描述了拜访者心目中的托尔斯泰与亲眼所见的托尔斯泰的巨大反差。同时通过阅读,我们又全方位的了解了托尔斯泰的身材特点、言行特征以及待客方式,因而对托尔斯泰的形象的认识又加深了一层。这样描写非但没有损害托尔斯泰在读者心目中的形象,反而收到相反相成的艺术效果,相互衬托,使托尔斯泰的外貌包括眼睛给读者留下强烈的印象
六、布置作业
A.你觉得作者在对托尔斯泰的外貌刻画中,最精彩、印象最深的地方是什么?为什么?
B.熟读课文,找出表明代表作者思想倾向的语句,并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第二课时
一、课前检测
1.前一部分主要描写的内容是什么?突出的特点是什么? 前一部分主要描写的是托尔斯泰的外貌特征,突出的特点是:
(1)托尔斯泰的外貌平庸丑陋;
(2)和普通人一样,混在人群里分辨不出来。
2.找出表明代表作者倾向的语句,并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举例如下:(1)“有长者风度,天父般地如卷起滔滔白浪的大胡子”。
(2)“长相平平,是俄国普通大众的一员”“他与全体俄国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等。
择要概括:慈祥、善良,并揭示出托尔斯泰的人生追求和心路历程。
二、感悟研读文本
学生推荐朗读能力强的同学朗读第二部分,其他同学听读思考: 1.本部分是从哪几方面来描写托尔斯泰的眼睛的? 2.课文通过描写眼睛,还写出了什么?(标画原文回答)3.在写法上,与第一部分异同点是什么?
学生小组讨论、交流,并确立中心发言人在全班讨论、明确: 1.都写了托尔斯泰非同寻常的眼睛,择要概括:
(1)写犀利目光;(2)写目光蕴情丰富;(3)眼睛有威力;(4)赞美目光犀利,同时揭示他人生的不幸。
2.这道目光就像一把锃亮的钢刀刺了过来,又稳又准,击中要害──目光犀利,有准确的洞察力。
“这对珠宝有魔力,有磁性,可以把人世间的物质吸进去,然后向我们这个时代放射出精确无误的频波„„”──写出托尔斯泰观察社会、人生、时代的广度和深度,展现了时代的本质和要求。
“托尔斯泰这对眼睛里有一百只眼珠”──引用高尔基的话,夸张地道出了托尔斯泰那种能把万事万物尽收眼底的全方位的观察力。
(相关的语句还有很多,要求学生细加体会,讨论交流。)3.这个问题要做重点研读:(1)相同点是比喻和夸张联袂运用
(2)对不同点的研读,结合课下学生查阅茨威格的描写托尔斯泰的另一篇作品《世间最美的坟墓》讨论进行:
让学生讨论:最美的坟墓到底是怎样的?为什么说是最美的? 明确:
因为托尔斯泰到晚年一直致力于“平民化”:持斋吃素、从事体力劳动、耕地、挑水浇菜、制鞋;并希望放弃私有财产和贵族特权,因而和他的夫人意见冲突,家庭关系变得紧张起来,后来他终于秘密离家出走,途中感冒,于1910年11月20日(俄历11月7日)病逝在阿斯塔波沃火车站。遵照他的遗嘱,遗体安葬在亚斯纳亚?波利亚纳的森林中。加上在《复活》中反对上帝,不信来世,被官方教会革除了教籍,坟上没有竖立墓碑和十字架,但托尔斯泰以他深邃而丰富的思想,给人类留下了丰富的精神食粮,因而最简陋的坟墓被称为“世间最美的坟墓”。
由此和课文进行比较,学习欲扬先抑的写法,择要概括为:不同点是前者写粗鄙、平庸甚至丑陋的外表,后者写眼睛是珠宝、精美绝伦,正是写他灵魂的高贵,前后构成对比,是欲扬先抑的手法,因此取得了鲜明的艺术效果。
三、教师总结
托尔斯泰是一位文学巨匠,创造了很多世界第一流的作品。作者不仅为我们展现了托尔斯泰独特的外貌特征,更为我们揭示了托尔斯泰深邃而丰富的精神世界。文章的字里行间渗透着作者对托尔斯泰的崇敬赞美之情。只有当我们阅读了他的有关作品,才会理解茨威格为什么会对托尔斯泰的眼睛做出如此的评价。
四、质疑问难
可结合课后练习第二题进行,以讨论的方式解决,言之成理即可。创新支点:
五、探究讨论
课文一方面说托尔斯泰“可以任意支配整个世界及其知识财富”,可见他是幸福的;但另一方面又说他得不到“属于自己的那一份幸福”,这是否矛盾?你怎样理解作者所说的幸福的含义?
(答案不唯一,只要言之成理即可,参考答案如下:
不矛盾。幸福的标准是能认识事物,认识世界,那么托尔斯泰这个智者能看清真相,他是幸福的。从另一方面说,托尔斯泰看透了暴政、丑恶、虚伪和苦难,看清了造成人间种种罪恶的原因,并尽最大的努力去改变它却徒劳无功,这是痛苦的。托尔斯泰是不幸的,从托尔斯泰晚年厌弃贵族生活,毅然放弃财产,以致于和家人产生矛盾,最后离家出走,客死在火车站这一经历可以看出这一点。)
六、作业
A.查阅有关资料,写一篇小文章,论题为:托尔斯泰是幸福还是不幸。
B课外阅读罗曼·罗兰的《名人传·托尔斯泰》并进而有计划地阅读三大代表作长篇小说《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
板书设计:
列夫·托尔斯泰
茨威格
第四篇:八下第一单元《我的童年》教学设计一课时华山中学赵传峰[范文模版]
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
第5课 课题:《我的童年》
华山中学 主备:赵传峰 复备:八年级语文组 【课标分析】
1.能利用工具书识字词;规范书写。
2.能熟练使用朗读、默读、略读、浏览等阅读方法。
3.培养学生达成阅读理解的五个层次:了解课文涉及的文学常识;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随文学习基本的词汇、语法知识和修辞(说明)方法的表达效果,体味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结合课文的内容和主旨,表达自己的情感体验。4.口语交际中培养学生学会复述、转述、即席讲话和主题演讲,提高学生表达、倾听和交流的水平。
5.写作要抒发真情实感,表达观察生活的认识和感受。【教学重点、难点】 1.教材分析
《我的童年》是一篇自读课文。文章记叙了作者“灰色”的童年,表现出作者对童年往事的复杂感受和对母亲、奶奶、儿时伙伴等的真挚感情。文章阅读难度不大,但在行文构思、素材选择、情感表达、语言风格等方面都有许多值得品味的地方。2.教学重点
1、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了解作者童年生活的特点。
2、品味本文平淡简洁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3.教学难点
品味本文平淡简洁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学情分析】
学生对人物季羡林有一定了解,为学生走进文本奠定了基础。【教学目标】
1、学生自觉运用工具书,积累掌握注释及课后“读一读,写一写”中字词(生疏、琐事、溺爱、肃然起敬、万象更新、孤苦伶仃、相依为命、不以为然、家徒四壁、浑浑噩噩、习以为常)的音、形、义。
2、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了解作者童年生活的特点。
3、品味本文平淡简洁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4、理解作者的人生感悟,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构建动场
有人说童年是一首歌,欢快的音符却难以唱尽它丰富的旋律;有人说童年是一幅画,绚丽的色彩却难以描尽它多姿的回忆。冰心曾在《春水》中深情地吟诵——“童年呵,是梦中的真,真中的梦,是回忆时含泪的微笑!”季羡林先生的童年是怎样的?
二、自主学习
【活动一】默读课文,理清思路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勾画生字词并注音释义,查找资料,整理作者的常识。5分钟后谁先完成,请举手示意。
2、快速默读全文,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每个小标题下的内容。5分钟后谁先完成好,请举手示意。
明确:
①贫穷的家庭;②艰辛的父辈;③吃白面的回忆;④童年的伙伴;⑤离乡的济南。
【设计意图】活动一为达成教学目标1和2
三、自主学习,交流探究 【活动二】研读课文
请同学们细读课文,回答下面的问题,5分钟后比谁能够回答地最到位。
1、围绕“我的童年”,作者写了哪些人,哪些事? 明确:
介绍了自己生活的社会环境;父亲与叔父艰难的生活;我每天最高的享受;偷吃死面饼子的趣事;介绍我的启蒙老师;回忆童年时的小伙伴;交代我离开故乡的原因。
2、作者的童年生活有什么特点?在这篇文章中,作者是从哪些方面表现这一特点的?
明确:作者的童年可以说是苦难的童年。作者出生的家庭极度贫穷,一年到头,只能“啃红高粱饼子就哭咸菜”,偶尔吃一回白面馒头如同吃“龙肝凤髓”一般;为吃一块白面饼子,竟被赶到水坑中。作者在6岁时便不得不离开
家乡,离开父母,这对一个孩子来说,无疑也是极为残酷的事情。这些都是作者童年苦难生活的表现。
3、“每天最高的享受”这一部分中,作者写道:“现在写这些事情还有什么意义呢?”结合本文内容,探究作者写这些事情有什么意义。明确:
能激励我前进,鼓舞我振作;促进我养成对物质生活要求不高的良好习惯;提醒做父母的爱护子女要得法。
4、学者钟敬文这样评价季羡林的散文“浮花浪蕊岂真芳,语朴情醇是真行;我爱先生文品好,如同野老话家常”。试结合文章内容,品析季羡林散文“语朴情醇”、“野老话家常”的特点。明确:
“我父亲同另外的一个弟弟……概可想见”,虽无过多的描述,只是平平淡淡的陈述事实,读来却让人心酸。
【设计意图】活动二为达成教学目标3.四、综合建模 【活动三】
学生在独自理解的基础上把不能解决的问题提交小组讨论解决,小组仍然不能解决的问题提交全班合作解决。
预设问题:
1、开头第一句“回忆起自己的童年来,眼前没有红,没有绿,是一片灰黄。”联系全文内容,谈一谈对这句话的理解。
明确:
作者生于黑暗、混乱的旧中国,再加上家境贫寒,童年生活一直十分贫困,没有留下任何丰富多彩的生活记忆,所以说“眼前没有红,没有绿,是一片灰黄”。
2、作者是怎么介绍父亲和叔父在济南的经历的? 明确:
作者连用了四个四字短语,用“拉”“扛”“当”“卖”四个动词,简练概括地写出了父亲和叔父在济南所从事的艰辛工作,表现了他们为生存,在人生地疏的环境中的艰难挣扎。
3、作者详写举人太太给我拿白面馒头的情形有什么作用? 明确:
说明“我”对这一情形的印象极为深刻,突出了“我”吃白面馒头的奇妙感受,也反衬了“我”家的贫穷与生活的艰苦。
4、作者为什么“宁愿再啃红高粱饼子就苦咸菜”? 明确: 尽管作者此时能吃上白面馒头和肉,但他离开了母亲,这句话表达了他对母亲浓浓的思念之情。
【设计意图】活动三为达成教学目标4。【教师小结】
【板书设计】
我的童年
季羡林
贫穷的家庭
艰辛的父辈 凄苦的童年
我的童年 吃白面的回忆 心酸的回忆
童年的伙伴 深远的影响
离乡到济南 【当堂检测】
1、指出下面句子中引号的用法。
① 我最早的关于政治的回忆,就是“朝廷”二字。② 哪能被“革命家”打倒在地。
2、作者两个小伙伴的命运和遭遇说明了什么?
3、“现在写这些事情还有什么意义呢?”一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参考答案:
1、强调;反语。
2、说明他们悲剧命运的根源是那个动荡多难的社会。
设问。这一设问起过渡作用,由上文的叙述引出下文的议论,阐发了作者人生的感悟。同时这一设问句也起到引发读者思考的作用。【作业设计】
A层:学检16、17页。
B层:在词语作业本上整理本课的字词;摘抄喜欢的语句。
第五篇:湘教版九年级全册第四单元第二节《感受使命》教学设计(2课时)
感受使命
衡阳市珠晖区第二中学 易松春
【三维目标】
1.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增强民族自豪感,从而时刻准备承担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
2.能力目标
能正确看待不同历史阶段,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所承担的历史使命。
3.知识目标
通过讲述各个时代的先进人物的事迹,让学生了解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人们所肩负的使命不同。【重点难点】
不同时代,人们的历史使命不同。【教学方法】
情景教学法,角色互换法,讨论分析法。【学情分析】
初中学生的年龄、理解能力和实际的社会责任的承担能力不足,对于使命重在认知、重在感受,而非“承担”。本课时主要通过讲述各个时代的先进人物的事迹,让学生了解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因面对的主要问题不同,不同时代的人们所肩负的使命也就不同。从而了解我国的国情,主动承担社会责任,立志报效祖国。
第一课时
不同时代不同使命
【教学过程】
I.导入新课
师:使命,这是一个庄严而神圣的字眼,我们曾无数次地看到、想到并提到这个词。可你是否真正了解使命?什么是使命?它与理想有何不同?让我们一起重回72年前12·9运动的现场吧!
●视频播放
多媒体展示《血铸中华系列站——二·九运动纪念馆》
视频主要内容:
爱国学生高呼“停止内战,一致对外!”“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反对华北五省自治!”“收复东北失地!”“打倒汉奸卖国贼!”“武装保卫华北!”等口号。爱国学生向沿街的群众散发传单,宣讲抗日救国道理。爱国学生与军警展开英勇搏斗。
师:72年前那场声势浩大的一二·九运动似乎还在向我们诉说着那些不能忘却的记忆,让我们此时的情怀汇聚成一条奔腾不息的爱国主义河流。同学们是否能够感受得到? 这,就是使命。
板书:第二节感受使命
不同时代不同使命
Ⅱ.新课学习
师:什么是使命?
生:使命就是个人把自己的人生理想融人社会共同理想中而形成的神圣的责任感,是个人对社会共同理想的自觉认同和担当。
板书:使命的含义
师:为什么说使命是个沉甸甸的字眼?(学生讨论并回答,教师进行归纳)师:使命是把个人的人生理想融入社会共同理想中而形成的神圣责任感,是个人对社会共同理想的自觉认同和担当。从古到今,无数仁人志士都把社会共同理想的实现作为自己的使命,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他们的那份赤子之心。
●看谁知道的多
师:“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那是屈原仰首问天的神姿;“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那是范仲淹把酒临湖的襟怀;“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孽昆仑”,那是谭嗣同以血昌国;“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那是毛泽东闲庭信步的伟岸坚强。请同学们试着列举先辈关于历史使命感的论述,看谁知道的多。
生回答略。
师小结:爱国主义是贯彻中国历史始终的民族精神,对国家、民族强烈的责任感、使命感和救国图强、为国献身的爱国主义精神表现尤为突出,这也是使命的通常体现。
板书:使命的体现
师过渡语:一个人,一旦树立了正确的、崇高的理想,就有了强大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生活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人们也会产生不同的使命感,并为完成自己的使命而努力奋斗。
●表演:《总有一天,红旗会插遍全世界》
三位同学上台表演故事剧。
旁白:事情发生在1928年2月,这是敌人最后一次审讯夏明翰了。
敌军官:你姓什么?
夏明翰:姓冬。
敌军官:胡说,你明明姓夏,为什么乱讲?
夏明翰:我是按照你们的逻辑回答,你们不是经常把黑说成白,把天说成地,把杀人说成慈悲,把卖国说成爱国,我姓夏,就当然应该说成冬了。
敌军官:你多大岁数?
夏明翰:我是共产党,共产党万万岁!
敌军官:你的籍贯?
夏明翰:革命者以四海为家。我的籍贯是全世界!我相信,总有一天,红旗会插遍全世界!
敌军官:这成什么话?有没有宗教信仰?
夏明翰:我们共产党不信神不信鬼。
敌军官:那么,你没有信仰咯?
夏明翰:有信仰,我信仰马克思主义。
敌军官:你究竟知不知道你们的人在哪里?
夏明翰:知道,都在我心里。
旁白:对于这样一位共产党人,敌人用尽心机,但没有丝毫效果,最后宣布将他“就地枪决”。
夏明翰:给我一张纸,一支笔。
旁白:他接过来,昂然一笑,然后在纸上写下一首正气凛然的就义诗。
夏明翰: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
师:他们三个表演得真好,让我们用掌声感谢他们。同时请同学们思考一个问题,夏明翰为什么有这种大无畏的革命精神,临死之前,面对敌人的淫威,不但没有丝毫畏惧,还能镇定自若地写诗抒发自己对革命的坚定情怀?
生回答略。
师小结:面对反动派的嚣张气焰和列强的侵略,像夏明翰这样的仁人志士都把争取国家和民族的独立作为自己的神圣使命。尤其在遇到挫折和困难的时候,他的使命感尤其明确。
师:夏明翰这是在革命战争年代的历史使命。在不同历史时期,人们的历史使命不同。新中国成立前一百年和后一百年人们的历史使命分别是什么,你知道吗? 生阅读教材第7l页辅助文“鸦片战争后,中国沦为„„”。教师指导学生认识到新中国成立前一百年人们的历史使命是实现国家和民族的独立。新中国成立后一百年人们的历史使命是实现国家的富强、人民的富裕和民族的伟大复兴。
板书:不同时代。不同使命
●说一说
师:为了社会的进步、国家的富强,历史上广大人民群众、具有远见卓识的政治家、仁人志士,以及许多杰出的科学家、发明家,为实现社会理想而奋斗,从而推动了人类历史的进步与发展,比如李冰父子、詹天佑、王安石等,你还能再举出一两个典型事例吗?
生:金灭北宋之后撤出了开封,新成立的南宋政权任命老将宗理泽为东京留守。宗泽整顿防务,积极支持当时北方义军的抗金斗争。各路义军近百万人,云集在开封周围,准备听从宗泽统一指挥。宗泽先后20多次上书,要求还都开封,收复失地,都被高宗拒绝。不久,他忧愤而死。去世前,宗泽吟诵着杜甫的诗句:“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他连呼三声“过河”!怀着巨大的遗憾,离开了人间。他因此而名垂千古,永远地为后人景仰。宗泽可以说是因爱国而死,因爱国而不朽。
生:孙中山(1866—1925),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广东香山(中山)人,1892年毕业于香港西医书院。赴檀香山成立兴中会,誓推翻清朝。1905年在日本联合华兴会、光复会等革命团体成立中国同盟会,被推为总理。1911年辛亥革命后被十七省代表推举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生:我国著名的植物病毒专家彭加木,生前以同病魔做斗争的顽强意志和甘当铺路石子的奉献精神而闻名于中国科学界,他曾在医院的抢救室里写下这样的一首诗:“昂藏七尺志常多,改造戈壁意若何?虎出山林威失恃,岂甘俯首让沉疴!”
Ⅲ.课堂小结
师:在《不同时代不同使命》的学习中,你体验到了什么?又明白了什么?
学生回答略。
教师小结:不同的时代,不同的使命,爱国不分先后,72年我们的国家由弱变强,72年我们的使命始终是“振兴中华”!在这个前辈用鲜血换回的和平年代,我们能做的就是努力学习,掌握报效祖国的本领,以科学武装我们的祖国,使祖国立于世界之巅,我们需肩负重担继续上路„„
全班齐唱《国歌》,结束新课。【板书设计】
使命的含义 不同时代 不同使命
使命的体现
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历史使命
【课后作业】
《基础训练》P47训练三
第二课时
新的时代新的使命
【三维目标】
1.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体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是激励人们前进的不懈动力。
2.能力目标
培养和提高完成新时期使命的综合能力。
3.知识目标
知道现阶段我们所肩负的使命,了解个人的理想与历史的使命的关系。【重点难点】
现阶段全国人民的历史使命;个人理想与历史使命的关系。【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学情分析】
本册的教学主题是“责任与使命”,即重点探讨个人与国家和社会的关系。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在了解基本国情的基础上,进一步了解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增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的使命感,认识到应承担的社会责任。作为祖国的未来的中学生更应该了解进人21世纪全国人民应承担的历史使命。但学生觉得这一使命与自己很遥远,或者学生还没有这样的使命意识,因此教师要通过生活化教学,让学生体会和领悟新时期的使命,从而树立使命感和责任感。【教学过程】
I.导入新课
师:新的时代,新的环境,音乐在内容、形式、产生、传播等诸多方面发生了全方位的嬗变,并将随着祖国的腾飞,继续向着新的使命迈进!让我们沿着历史的流程,重温那熟悉的旋律、优美的歌声吧。
●歌曲联播
歌曲1:山丹丹开花红艳艳
歌曲2:北京的金山上
歌曲3:春天的故事
歌曲4:走进新时代
师:80年来,我们正是在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领导人的带领下,创造了举世瞩目的丰功伟绩,此时此刻,神州大地抒不尽人们对未来奋斗目标的万丈豪情——新时代,新使命!
板书:新的时代新的使命
Ⅱ.新课学习
师:不同历史时期,人们担负的历史使命不同。时代发展到今天,我们应该担当起怎样的使命? 生:到21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是全国人民的奋斗目标,也是每个人都应承担的历史使命。
板书:新时代新使命的内窨
师:为了实现这一历史使命,我们本应努力学习。可有的时候有些同学却出现消极情绪。我们先来看看班委发出的一张帖子:
BBS“当代中学生的使命”
进入21世纪,我们青年一代的使命是什么呢?应该说我们肩负着建设祖国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这是时代对我们的要求。但现在我们能否担起这历史的重担呢?
到现在为止,我们的一些同学却经常逃课玩游戏,或许无聊到睡懒觉,却就是不肯看书。有人也许会说我们学的知识是陈旧的跟不上时代,有人也许会说我们学的知识在以后的工作中用不着。这样不学无术的我们究竟能否担起这时代的历史重任?
其实中学是一个熔炉,在中学你在哪方面付出,付出多少,将决定把你锻造成一个怎样的人!
对此你有什么看法和意见。请大胆发言,各抒己见!
(备注:19:30~20:30是大家发帖发表意见的时间)
师:请向学们现场发帖。
生:我们是跨世纪的一代,是不平凡的一代,让我们顽强地奋斗,为我们的祖国、民族而奋斗,让中国因有我们而光荣,让世界因有我们而自豪。
生:是的,我们当代中学生的使命就是为中华民族的振兴而努力学习。但是,这样回答是否过于笼统,过于简单了呢?
生:新世纪的风帆需要我们来主宰。
师:历史赋予了我们“跨世纪人才”的称号,就是要我们发奋努力,创造出“跨世纪的成绩”。我们要赶上时代的步伐,完成历史赋予我们的神圣职责,让泱泱中华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而不是虚度光阴,坐享先辈创造的成果,更不能认为“我对未来没有什么想法,只想自由自在地过日子”或“要成为什么样的人,现在还不太清楚”等。
师:我们大部分同学都有自己的个人理想。可有的时候,我们的个人理想会与社会理想发生矛盾,这个时候,我们该怎么办呢?
生回答略。
师: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红色资本家”陈天桥的理想世界吧。
●幻灯:主流“人物”陈天桥的创业之路
陈天桥个人简历
1973年出生于浙江新昌。
1990年考入复旦大学经济系。
1993年提前一年以优异成绩从复旦毕业,进入陆家嘴集团总裁办。
1999年与妻子、弟弟、同学等一起创办盛大网络,开始做卡通网站。
2002年盛大网络年营业额达到6.8亿元人民币,纯利1亿元人民币。2003年当选中国共青团中央候补委员。
有人问陈天桥对自己最简短的定义是什么?他回答说,一个现实的理想主义者。如果说企业家的性格决定了企业的命运,陈天桥的性格决定了盛大的命运,那么盛大能够在短短不到5年的时间里,迅速发展为市值超过8亿关金、员工超过1000人的目前中国发展速度最快的高科技企业之一,成为知识创造财富的典范,则根源于这家企业的理想的力量。是理想,使得盛大所有的坚持和努力都沉淀下来,凝固下来,最终成为绚丽的现实美景。
在他们创业的荆途中,如果他们当初放弃理想,就可以获得眼前实实在在的利益。许多与他们同时代创业的网络公司更改了许多次商业模式,追逐当时流行的概念,然而盛大网络始终立足于互动娱乐产业,并且在这个行业快速崛起成为“淘金”般的行业之首,耐住了所有千帆过尽的寂寞。
陈天桥在获得信息产业部2004.年劳动模范称号的经验交流会上曾经说道:“我们始终是把盛大当作一个长期的事业来做的。从一开始我们创业,就是怀着年轻人的热忱理想,义无反顾地投身进来。”陈天桥所说的“义无反顾”,指的是创业之初,陈天桥将全家的“壮劳力”几乎都押在了盛大——盛大业务高级副总裁瞿海滨原来有一个公司,来盛大干了一天,就卖掉了原来公司的所有股份,一心一意留在了盛大;盛大研发高级副总裁谭群钊为加入盛大,从研究生学习中辍学。尤为值得一提的是,即使是在盛大面临生存危机,投资商撤资,所余现金只够维持最后一个月,公司员工仅剩20余名的时候,他们也从来没想过离开。这是理想感召的奇迹。
理想带来的不仅是信心和坚持,还有强烈的使命感。陈天桥在互动娱乐这个新行业的探索过程中,也一直怀着很强的使命感——为引领产业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做出自己积极的努力。3年以后,当盛大已经成为中国互动娱乐业的领军企业,陈天桥为盛大所定下的许多基调——比如主流、规范、努力回报社会——在整个互动娱乐产业中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陈天桥对“主流”企业家含义的更深层次的理解,是企业家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2003年末,上海盛大网络发展有限公司在甘肃省泾川县援建一所希望小学,建校地址选在红二十五军政委吴焕先烈士牺牲之地王村镇掌曲村,这是盛大网络捐助的第5所希望小学。迄今为止,盛大向希望工程、青少年基金、挽救濒危民族文化等项目捐款已经超过1000万元人民币。除甘肃省泾川县,盛大在西藏、青海、宁夏、安徽等地都建立了希望小学。
师:陈天桥从怀着年轻人的热忱理想到承担企业家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说明了什么?
生讨论发言略。
师归纳:正如闻一多先生所说,个人之于社会,等于细胞之于身体。要一个人身体健康,必须每个细胞都健全。社会要求其成员都能很好地履行社会责任,从而为21世纪的伟大复兴做出贡献。个人理想和历史使命并不是对立的,具有远大的理想,把个人利益与国家的利益有机结合起来,并能脚踏实地地去努力,个人理想就会有更深厚的社会基础和持久的生命力。
板书:个人理想和历史使命的关系
●自我盘点
师:新的时代,我们有着美好的个人理想,要承担新的历史使命,我们将个人理想和历史使命有机统一起来。在毕业前夕请大家参考下表,试着填写毕业个人自我评价。
Ⅲ.课堂小结
师:在《新的时代新的使命》的学习中,你体验到了什么?又明白了什么?
学生回答略。
师总结:青春是美好的,没有使命感的青春便是贫血的青春。青年是祖国的未来,是民族的希望。在任何一个时代,青年都是社会上最富有朝气、最富有创造性、最富有生命力的群体。我们要实践自己肩负的历史使命,使自己的青春光彩照人!【板书设计】
新时代新使命的内容
新的时代新的使命
个人理想和历史使命的关系
【课后作业】
《基础训练》P49训练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