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浙江省义乌市第三中学高中化学 第2单元 课时2碳酸钠的性质与应用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必修1
碳酸钠的性质与应用
一、学习目标
1.掌握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性质。
2.运用对比实验方法比较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性质。3.了解碳酸钠和碳酸氢钠在生产、生活中用途。
二、教学重点及难点
重点: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化学性质。难点:碳酸钠和碳酸氢钠在化学性质上的差异。
三、设计思路
由药片溶于水产生气泡的现象引入钠的碳酸盐,在比较了碳酸钠与碳酸氢钠物理性质的基础上,通过类比碳酸钠与碳酸钙的方法学习碳酸钠的化学性质,进而通过对比实验探究碳酸钠与碳酸氢钠化学性质的异同,利用两者的性质介绍其在生产、生活中的用途,并解释药片溶于水产生气泡的原因。
四、教学过程
[情景导入]用维生素C泡腾片溶于水,药片迅速溶解并产生大量气泡的实验现象,引起学生探究碳酸氢钠性质的兴趣。将主题引导到钠的碳酸盐性质的研究。(注:维生素C泡腾片中含有碳酸氢钠和酒石酸氢钾。)
[板书]Na2CO3,俗名:纯碱。NaHCO3,俗名:小苏打。(ppt 2)[活动与探究1]取适量的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样品于小烧杯中,进行溶解性实验。
一、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物理性质 Na2CO3:白色固体,可溶于水。
NaHCO3:白色固体,可溶于水。(ppt 2)[过渡]碳酸钠、碳酸氢钠与碳酸钙、碳酸氢钙同为碳酸盐,它们在化学性质上是否会有相似之处呢?现在以碳酸钠为例,进行研究。
[活动与探究2] 在两支试管中分别取2~3mL澄清的石灰水和氯化钙溶液,再分别向上述两支试管中滴加碳酸钠溶液,振荡,观察实验现象。学生在实验中训练实验的设计、操作、观察和分析能力。总结出碳酸钠的主要化学性质,并能归纳出碳酸钠与碳酸钙在性质上的异同。
[板书]
二、碳酸钠的化学性质(ppt 3)1.能与某些碱反应
Na2CO3+Ca(OH)2=CaCO3↓+2NaOH 2.能与某些盐反应
Na2CO3+CaCl2=CaCO3↓+2NaCl [活动与探究3] 组装如P51实验2的装置,将滴管中的浓盐酸加入瓶中,观察实验现象。
[板书]3.能与某些酸反应
Na2CO3+2HCl=2NaCl+H2O+CO2↑ Na2CO3+CO2+H2O=2NaHCO3
俗名:小苏打
[活动与探究4]用pH计或pH试纸测制得的碳酸钠溶液的pH值。
[活动与探究5] 在一只烧杯中加入50mL 前面配置好的碳酸钠溶液,用酒精灯加热至接近沸腾。将一小块沾有油污(植物油或动物脂肪)的铜片浸入碳酸钠溶液中,静置约2min。用镊子将铜片从溶液中取出后,用水冲洗干净。与另一块沾有相同油污浸入清水的铜片作比较。
[板书]4.碳酸钠溶液呈碱性。
热的纯碱溶液可以去除物品表面的油污。
[叙述]这是利用了油脂在碱性溶液中发生的水解反应,虽然这个反应很多人都不知道,但是这个反应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却十分广泛。比如碳酸钠可以用来制肥皂、洗涤剂等,就是利用了它的去污能力。
[设问]碳酸钙和碳酸氢钙之间怎样实现相互转换呢?
[思考与讨论]学生可能回答:碳酸钙与二氧化碳、水反应生成碳酸氢钙,碳酸氢钙受热分解转换成碳酸钙。
[设问]碳酸钠和碳酸氢钠之间怎样实现相互转换呢?
[思考与讨论]学生可能回答:碳酸钠与二氧化碳、水反应生成碳酸氢钠,但是碳酸氢钠受热分解的反应还不知道。
[叙述]碳酸氢钠与碳酸氢钙的化学性质相似,受热时也会分解为正盐、水和二氧化碳,请大家自行写出反应方程式。
[板书]
[活动与探究]学生根据“活动与探究”中给出的“碳酸钠与碳酸氢钠的性质比较”表格中的信息,设计实验方案辨别未知的白色固体粉末是碳酸钠还是碳酸氢钠。(ppt 5)[过渡] 我们已经知道了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有关性质,现在可以解决课前的那个小实验的现象了吗?
[思考与讨论]学生可能要求查看维C泡腾片的说明书,在获得有关成分信息后进行判断。还可能例举出生活中其他的类似现象,比如服用含有碳酸氢钠的胃药后会出现打嗝的现象等。
[过渡]碳酸钠和碳酸氢钠在生产、生活中还有其他用途吗? [叙述]
四、碳酸钠的应用(ppt 6)重要的用途之一是制造玻璃。在工业发达的国家,用于生产玻璃的纯碱量,约占纯碱生产总量的40~50%。
在化学工业方面,纯碱可以用作染料、有机合成的原料;在冶金工业方面,可以用于冶炼钢铁、铝和其它有色金属;在国防工业方面,可以用于生产TNT及60%的胶质炸药。另外,在化肥、农药、造纸、印染、搪瓷、医药等产业也必不可少,特别在生活中,是人们发面做馒头的必需品。
[叙述]
五、碳酸氢钠的用途(ppt 7)利用碳酸氢钠受热分解的性质,可以在制糕点的时候做发泡剂,也可利用能与酸反应的性质,用来治疗胃酸过多。
[练习](ppt 9~11)1.下列物质露置在空气中,不能吸收CO2的是()
A.Na2CO3 B.NaOH C.NaHCO3 D.Na2O 答案:C。
2.下列关于Na2CO3固体和NaHCO3固体性质的有关叙述中正确的是()A.在水中溶解性:Na2CO3>NaHCO3 B.热稳定性:Na2CO3>NaHCO3 C.与相同浓度的盐酸反应的速度:Na2CO3<NaHCO3 D.Na2CO3与NaHCO3相互转化的反应是可逆反应 答案:BC。
3.相同物质的量的碳酸钠和碳酸氢钠分别与过量盐酸反应,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碳酸钠放出CO2多 B.碳酸氢钠放出CO2多
C.碳酸钠消耗盐酸多 D.碳酸氢钠消耗盐酸多 答案:C。
4.将Na2CO3和NaHCO3的混合物加强热,将生成的气体通入足量的石灰水中,生成CaCO3 20.0g,将残留物加足量盐酸时,生成CO2气体11.0g。试计算原混合物中含Na2CO3、NaHCO3的质量各为多少克?
答案:m(Na2CO3)=5.3g m(NaHCO3)=33.6g
第二篇:2013-2014学年高中化学必修1(苏教版)教案第2单元 课时2 碳酸钠的性质和应用 补充习题
第二单元 课时2 碳酸钠的性质和应用 补充习题 1.106 g NaCO和84 g NaHCO分别与足量的盐酸溶液反应,其中()233A.NaCO 放出的CO 多 B.NaHCO 放出的CO 多 23232C.NaCO 消耗的盐酸多 D.NaHCO消耗的盐酸多 2332.鉴别NaCO和NaHCO两种固体,不可以采用的方法是()...233A.溶于水,加石灰水 B.加热,将产生的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 C.配制成同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测pH值
D.滴加同浓度的盐酸 3.下列化合物与小苏打溶液反应,没有气体或沉淀生成的是()A.烧碱 B.硫酸氢钠 C.氢氧化钡 D.稀盐酸 4.可用于判断碳酸氢钠粉末中混有碳酸钠的实验方法是()A.加热时有无气体放出 B.滴加盐酸时有无气泡放出 C.溶于水后滴加澄清石灰水,有白色沉淀生成 D.溶于水后滴加BaCl稀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 25.下列物质的俗名与其化学式、用途都相符的是()A.烧碱、NaCO、制玻璃
B.小苏打、NaHCO、治疗胃酸过多 233C.苏打、NaOH、造纸
D.食盐、NaCl、化肥 6.向200克4%的氢氧化钠溶液中,通入一定量的二氧化碳,反应后将所得溶液蒸干,得到固体13.7克,则通入的二氧化碳的体积为()A.1.12升 B.2.24升 C.3.36升 D.4.48升 7.下列关于碳酸氢钠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碳酸氢钠固体受热分解为碳酸钠 B.碳酸氢钠溶液中加入氯化钙溶液,立即产生沉淀 C.碳酸氢钠溶液中加入少量澄清石灰水,反应为:NaHCO+Ca(OH)=NaOH+CaCO↓+HO 3232D.碳酸氢钠溶液中加入过量澄清石灰水,反应为:2NaHCO+Ca(OH)=NaCO+CaCO↓+2HO 322332
8.加热4.2g小苏打,直到再没有气体放出为止,剩余固体物质的质量为()A.1.68g
B.2.65g C.3.36g D.5.3g 有相同质量的两份NaHCO粉末,第一份加入足量盐酸,笫二份先加热使其 9.3完全分解再加足量同质量分数的盐酸,则两者所消耗的盐酸中氯化氢的质量比 为()A.2:1
B.1:1 C.1:2 D.4:2 10.将一定质量的碳酸钠和碳酸氢钠混合物加热灼烧至恒重,将放出的气体通入足量的饱和石灰水中,充分反应后得到沉淀1.0g,加热后所得到的固体物质与足量的盐酸反应,收集到2.2g气体。计算原混合物中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物质的量之比。11.工业生产的纯碱中常含有少量的NaCl杂质。某校研究性学习活动小组为了测定混合物中纯碱的质量分数,拟使用下图实验装置,先测定一定量的样品和酸反应放出二氧化碳的质量,再计算混合物中纯碱的质量分数。甲 乙 丙(1)甲装置的作用是 ;丙装置的作用是 ;
(2)乙装置反应前先通数分钟空气的作用是,甲装置反应 的化学方程式是。(3)若去掉丙装置,测得的CO质量会(填“偏大”或“偏小”)。
(4)若取ng样品装入广口瓶,且反应前填满碱石灰的干燥管丁总质量为mg,实验结束后称得干燥管丁的总质量为w,则NaCO质量分数的计算式
23为。参考答案 1.C 2.A 3.A 4.D 5.B 6.C 7.B 8.B 9.B 10.1:2。11.(1)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吸收二氧化碳中的水蒸气。
(2)排出装置中的二氧化碳气体;CO+2NaOH==NaCO+HO 大(4)22n
(3)偏
第三篇:浙江省义乌市第三中学高中化学 第3单元 课时1原子结构模型的演变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必修1
原子结构模型的演变
一、学习目标
1.通过原子结构模型演变的学习,了解原子结构模型演变的历史,了解科学家探索原子结构的艰难过程。认识实验、假说、模型等科学方法对化学研究的作用。体验科学实验、科学思维对创造性工作的重要作用。
2.了解钠、镁、氯等常见元素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情况,知道它们在化学反应过程中通过得失电子使最外层达到8电子稳定结构的事实。通过氧化镁的形成了解镁与氧气反应的本质。了解化合价与最外层电子的关系。
3.知道化学科学的主要研究对象,了解化学学科发展的趋势。
二、重点、难点
重点:原子结构模型的发展演变 镁和氧气发生化学反应的本质
难点:镁和氧气发生化学的本质
三、设计思路
本课设计先让学生描绘自己的原子结构模型,继而追随科学家的脚步,通过交流讨论,逐步探讨各种原子结构模型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意见,让学生主动参与人类探索原子结构的基本历程,同时也可体会科学探索过程的艰难曲折。通过镁和氧气形成氧化镁的微观本质的揭示,初步认识化学家眼中的微观物质世界。
四、教学过程
[导入] 观看视频:扫描隧道显微镜下的一粒沙子。今天我们还将进入更加微观的层次,了解人类对于原子结构的认识。你认为我们可以通过什么样的方法去认识原子的内部结构呢?
直接法和间接法,直接法努力的方向是观察技术的提高和观察工具的改进,而间接法则依赖精巧的实验和大胆的假设。事实上直到今天即使借助扫描隧道显微镜也无法观察到原子的内部结构,所以在人们认识原子结构的过程中,实验和假设以及模型起了很大的作用。
一、中国古代物质观
[提出问题]我们通常接触的物体,总是可以被分割的(折断粉笔)。但是我们能不能无限地这样分割下去呢?
[介绍]《中庸》提出:“语小,天下莫能破焉”。惠施的人也说道“其小无内,谓之小一”。墨家则提出:“端,体之无序最前者也。”
在英文里,如今被译成“原子”的Atom一词,源于希腊语,它的字面上的意思是indivisible“不可分割”。第一个把Atom介绍到我国的是严复翻译的《穆勒名学》,他将其译为“莫破”。
二、西方原子鼻祖
[介绍]德谟克利特认为就像用一块块砖头砌墙一样,物质是由不可分割的原子构成。道尔顿在《化学哲学的新体系》一书中指出:“化学的分解和化合所能做到的,充其量只是使原子彼此分离和再结合起来。正如我们不可在太阳系中放进一颗新的行星或消灭一颗现存的行星一样,我们不可能创造出或消灭一个氢原子。”这种观点换作现在更有趣的说法,在化学反应中原子既不会产生,也不会被消灭,他们只是被分开,再重新组合,你鼻尖上的某个碳原子可能正是亿万年前恐龙尾巴上的呢。书中他系统地阐述了其原子学说。
道尔顿的原子学说是建立在大量实验事实基础上的,成功地解释了化学定律。当然我们现在知道受当时的科学发展水平限制,这个理论仍有一些不完善的地方。
三、汤姆生模型
[介绍]到了19世纪末,由于电的发现,化学家们有条件去研究物质在通电条件下的性质了。他们发现将一些气体装在密封的玻璃管中,再抽气使之比较稀薄,然后通上高压电,会有一束射线从玻璃管的阴极通过气体到达阳极,人们称之为阴极射线。这种射线是什么呢?英国科学家汤姆生做了一系列实验:他发现在电场或磁场的作用下该射线会发生偏转(这就是现在我们家里电视机中的电子管的工作原理);他通过研究电场和磁场对该射线的作用,发现这种射线带负电,并测出了其电荷与质量之比,这个比值很大;Thomson又使用了不同的电极材料、在玻璃管中充入不同的气体,发现所得射线的电荷与质量之比都一样。
[提出问题]这些电子是那儿来的呢?为什么不管什么电极材料、什么气体所得到的射线都一样呢?其电荷与质量之比很大又说明什么?
这样汤姆生提出了葡萄干面包模型,面包代表均匀分布的正电荷,电子则像葡萄干一样嵌于其中。
四、卢瑟福模型
[介绍]几乎是在汤姆生实验的同时,居里夫人以及英国科学家卢瑟福等人开始了对放射现象的研究。这其中对原子结构的认识贡献最大的是卢瑟福的α粒子散射实验。α粒子带两个单位正电荷,相对质量为4(现在我们知道它是氦原子核)。卢瑟福将一束α粒子射向一
张非常薄的金箔,又将涂有硫化锌的屏幕放在其周围,α粒子撞在屏幕会产生荧光,通过观察各个方向的荧光,卢瑟福发现大多数α粒子穿过了金箔,方向几乎没有任何变化;但有一些α粒子在穿过后方向发生了偏转,还有大约0.1%的α粒子甚至以不同角度被弹向金箔的前面。
[提出问题]如果按照汤姆生的葡萄干面包模型,会这样吗?那该如何解释实验现象呢?1.为什么会被弹回来?应该是由于同种电荷间的斥力。2.为什么只有0.1%?只有少数α粒子靠近了正电荷,也就是说原子内的正电荷不可能均匀分布,它占据的空间必然很小,原子应该有一个带正电的核。3.α粒子被弹回来了,核却没有被弹出,可见金原子的原子核的质量一定很大。
卢瑟福的结论:原子内大部分是空的,所以大多数α粒子得以穿过金箔。原子所有的正电荷和几乎全部质量集中在一个很小的区域,即原子核。
卢瑟福的原子模型很像行星围绕着太阳,因此当时年仅27岁的卢瑟福就和他的行星模型一起载入了化学史。
五、波尔模型 [介绍]根据经典的电磁场理论,电子绕核运动时会不断产生电磁波,从而辐射出能量,离核越来越近,最终落在原子核上。行星模型不能稳定存在?
波尔研究了氢原子的光谱,看着这些不连续的谱线,也就是特定的能量,他受到启发,意识到这是由电子的运动产生的,电子远离或者靠近原子核时应该是跳跃式变化,也就是说,电子只能在一些特定的不连续的轨道上运动。举个例子,你从楼梯上扔硬币,它只能落在某个台阶上,而不会停留在两个台阶之间。
波尔认为在能量最低的轨道,电子运动可以看成是在“平地”上的状态,这时不会释放能量。一旦电子获得了特定的能量,它就获得了动力,向上“攀登”一个或几个台阶,到达一个新的轨道。当然,如果没有了能量的补充,它又将从那个能量较高的轨道上掉落下来,回到较低的轨道上。同时释放出相应能量,对应于其光谱线。而从第二个台阶下来,或者从第三个台阶下来放出的能量不同,也就对应着一根根不同的谱线。波尔将量子理论引入原子结构,扫清了原子稳定性的问题。
六、结构决定性质
[提出问题]研究原子结构是为了更好地理解元素的性质,解释化学反应的原理。比如说,钠能与氯气剧烈反应,生成白色的氯化钠颗粒。为什么钠能在氯气中燃烧?该如何解释该反应的原理呢?我们首先从微观的角度来看这个反应。这个反应是如何进行的呢?每个钠原子
一共有多少电子?为什么每个钠原子失去一个电子?每个氯原子一共有多少电子?为什么每个氯原子得到一个电子?(核外电子分层排布)(8电子稳定结构)元素的化合价和什么有关?现在我们知道了化学反应中元素化合价的变化与电子转移有关。大家有没有注意原子得失电子后体积的变化?原子得电子变为阴离子后体积变大,原子失电子变成阳离子后体积变小。为什么参加反应的钠原子和氯原子个数比是1∶1?
那么,如何解释镁和氧气的反应呢?镁与氯气反应,生成的产物氯化镁化学式应该是怎样的?为什么是1∶2?
七、神秘的夸克
[介绍]其实,人类对于原子结构的认识仍在发展。后来,又有科学家提出电子等微观粒子就像光一样,既是一种粒子,又有波的性质,电子等微观粒子具有波粒二象性,电子在核外运动像是一团带负电的云雾。
而原子核内的质子和中子又分别由夸克构成。可夸克和电子就是基本粒子吗?它们会不会也是由其它更基本的粒子组成呢?
为进一步探求原子的内部结构,现在的科学家们又在使用着什么样的手段呢?由于我们仍然无法直接观察,那就只能通过“打靶”、“轰击”来改变对象的状态,再分析改变后的结果,以了解其更微观的结构。其实原理仍然类似于卢瑟福的α粒子轰击原子的实验,只不过卢瑟福实验用的粒子源是天然射线。而要想更深入地进行研究,就需要速度更快、能量更高和束流更强的粒子,更快、更高、更强。怎样才能获得这样的粒子呢?我们的旅程到底有没有尽头呢?
第四篇:浙江省义乌市第三中学高中化学 课时4物质的量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必修1
浙江省义乌市第三中学高一化学 课时4物质的量 教学设计
一、学习目标
1.认识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摩尔的含义,初步学会定量的研究方法。
2.理解物质的量、物质的粒子数、物质的质量、摩尔质量之间的联系,能根据它们之间的关系进行简单的计算。
3.理解用化学方程式表示反应物和生成物之间物质的量的关系,体会定量研究的方法对研究和学习化学的作用。
二、教学重点及难点
物质的量及相关概念。
三、设计思路
本课时主要介绍物质的量及其单位和摩尔质量。物质的量这个词对学生来说比较陌生、抽象、难懂,因此,使学生正确地理解物质的量这一概念,是学生学好这一节知识的前提条件之一。
本节课通过启发、对比等教学方法,让学生从我们熟悉的知识来理解物质的量、摩尔、摩尔质量等概念,从而达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教学目的。
另外,在进行物质的量及摩尔的教学时,强调“物质的量”这个物理量只适用于微观粒子,使用摩尔作单位时,所指粒子必须十分明确。在进行关于摩尔质量的计算教学时,还应强调解题格式的规范化,因为规范化的解题格式有助于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和巩固。
四、教学过程
点燃
[导入] 化学方程式H2 + Cl2 ==== 2HCl的含义有哪些? 物质的转化:氢气和氯气在点燃条件下生成氯化氢。
微观粒子的数目:一个氢分子和一个氯分子结合生成两个氯化氢分子。
质量关系:每2g氢气和71g氯气反应生成73g氯化氢。
根据微观粒子数目关系和质量关系,我们能得出怎样的结论?2g氢气和71g氯气含有相同数目的分子。这个数目是多少呢?由于这些微观粒子的质量都很小,这个数字很大,经测定约为6.02×10个,科学家将其称为阿伏加德罗常数,符号为NA,表示为6.02×10 mol。
如此庞大的数字使用和计算都不是非常方便,因此科学家将6.02×10个微粒作为一个集合体,称为1 mol。这样就将分子、原子、离子等我们肉眼看不见的粒子,与客观存在、具有一定质量的物质联系起来。
23-12
323
[练习] 1 mol H2约含 氢分子。1 mol H约含 个氢原子。1 mol SO4约含 个硫酸根离子。
从上面的练习可知,摩尔是一个单位,可以用来衡量物质所含粒子数的多少。克是质量的单位,米是长度的单位,那么摩尔是什么物理量的单位呢?这个物理量叫做“物质的量”,就像长度可用来表示物体的长短,温度可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一样,物质的量是用来表示物质所含一定数目粒子集合体的多少,一、物质的量
1.物质的量是一个物理量,符号为 n,单位为摩尔(mol)。
2.1 mol粒子的数目是0.012 kg C中所含的碳原子数目,约为6.02×10个。3.1 mol粒子的数目又叫阿伏加德罗常数,符号为NA,单位mol。
物质的量只规定了所含粒子数目的多少,但并没规定粒子种类,所以,使用摩尔时应注明所指粒子是哪种。
练习:判断正误,说明理由。
A.1 mol氢 × 没有指出是分子、原子或离子 B.1 molCO2 √
C.1 mol小米 × 小米不是微观粒子
4.使用摩尔时,必须指明粒子的种类,可以是分子、原子、离子、电子等。练习:根据摩尔的有关知识,进行计算。(1)1.204×10个H2含多少 摩尔氢分子?(2)5 mol O2中有多少个氧分子?(3)NA个水分子的物质的量是多少?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得出:粒子数目、阿伏加德罗常数、物质的量三者的关系为: 5.N=n·NA 练习:
(1)0.5 mol H2O中含有 个水分子。
(2)2 mol H2O中含有 个水分子,个氢原子。
(3)1 mol H2SO4中含有 个H2SO4分子,个硫酸根离子。(4)1 mol HCl溶于水,水中存在的溶质粒子是什么?它们的物质的量各是多少? 2
4-
2232-
(5)1个水分子中有 个电子,1 mol H2O中呢?
二、摩尔质量
1.定义:1 mol任何物质的质量,称为该物质的摩尔质量。用符号M表示,常用单位为g·mol
[问题解决1]
参考下列解题方式,完成下列计算:
(1)9.8 g H2SO4的物质的量
。(0.1 mol)
(2)10.6 g Na2CO3的物质的量
。(0.1 mol)
(3)0.25 mol CaCO3的质量
。(25 g)
(4)2.0 mol H2O的质量
。(36 g)[问题解决2]
根据上述计算,归纳物质的量(n)与物质的质量(m)、物质的摩尔质量(M)之间的关系
。-1M2.数学表达式:
mm,或n,或mnMnM
[问题解决3]写出下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并说明反应中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物质的量的关系。
(1)氢氧化钠和硫酸的反应。
;
(2)氧化铁在高温下与一氧化碳的反应。
;
(3)氯酸钾(KClO3)加热分解生成氧气和氯化钾的反应。
;
(4)过氧化氢(H2O2)分解成氧气和水的反应。
;
[例题]483 g Na2SO4·10H2O中所含的Na和SO4的物质的量各是多少?所含H2O分子的数目是多少?
[解]Na2SO4·10H2O的相对分子质量为322,摩尔质量为322 g·mol。
-1
+
2-nNa2SO410H2O+
m(Na2SO410H2O)483g1.50molM(Na2SO410H2O)322gmol1
2-则Na的物质的量为3.00mol,SO4的物质的量为1.50mol,H2O的物质的量为15.0mol。
N(H2O)n(H2O)NA15.0mol6.021023mol19.031024
答:483 g Na2SO4·10H2O中所含的Na的物质的量为3.00 mol,SO4的物质的量为
+
2- 3
1.50mol,H2O分子的数目约为9.03×10。
[小结]物质的量是一个基本物理量,单位为摩尔,它表示含有一定数目的粒子集体,1 mol物质含有阿伏加德罗常数个粒子。物质的量这一物理量可以把微观粒子和宏观质量联系起来:N=n·NA= NA·m/M。4
第五篇:苏教版高中化学必修1《碳酸钠的性质与应用》实验探究课教学设计
《碳酸钠的性质与应用》实验探究课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化学《必修一》中专题二“从海水中获得的化学物质” 碳酸钠、碳酸氢钠、盐酸、澄清石灰水、氯化钙溶液、有油污的铜片等。
试管、滴管、酒精灯、烧杯等。【教学过程】
〖引入〗展示玻璃、肥皂、洗涤剂等的图片,同学们知道纯碱吗?在生活中有哪些地方用到纯碱呢?纯碱还能用在其他方面吗?
〖学生〗讨论纯碱在生活及其他方面的应用。
〖教师〗用途如此广泛的纯碱,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化学物质呢?请同学们观察试剂瓶中的纯碱样品,并列出它的物理性质。
〖学生〗分组实验,观察碳酸钠样品,并验证其水溶性。〖学生归纳〗碳酸钠是一种白色的粉末状物质,应溶于水。〖板书〗
一、碳酸钠的物理性质
颜色:白色
状态:粉末
水溶性:易溶
俗名:苏打 〖教师〗请同学们观察碳酸钠的组成,这是一种什么类型的物质呢?它可能与哪些物质发生反应呢?请将讨论结果填写在表格中。
〖学生〗分组讨论。
〖学生〗归纳碳酸钠属于盐类物质,可以与酸、碱、盐等物质反应。〖教师〗请同学们利用提供的实验药品,验证你们刚才的猜想。〖学生〗设计实验,并进行分组实验。
〖教师〗下面请同学们归纳一下碳酸钠的化学性质。〖学生〗归纳小结。
〖板书〗
二、碳酸钠的化学性质
⒈与酸反应:Na2CO3+2HCI===2NaCl+CO2+H2O ⒉与澄清石灰水反应:Na2CO3+Ca(OH)2===CaCO3 ↓+2NaOH ⒊与CaCl2反应:Na2CO3+CaCl2===CaCO3↓+2NaCl 〖教师〗除了上述与酸碱盐的反应之外,碳酸钠还有其他性质吗? 〖学生〗碳酸钠的水溶液时碱性的。〖教师〗你怎么知道的呢?
〖学生〗我用玻璃棒蘸取了碳酸钠的水溶液点在pH试纸上,发现是显蓝色。
〖教师〗非常好,你很会发现问题。还有同学想说说碳酸钠的其他性质吗?
〖学生〗碳酸钠能和CO2反应生成碳酸氢钠。
〖教师〗很好,你是怎么知道碳酸钠的这个性质的呢?
〖学生〗因为碳酸钠水溶液点在pH试纸上后,蓝色很深,说明它的碱性比较强,而CO2是酸性氧化物,所以我推测它们能发生反应。
〖教师〗很好,分析的很有道理,你已经会应用学过的知识了。还有没有同学做其它实验呢?
〖学生〗我将有油污的铜片放入了碳酸钠的水溶液中,但是没有明显的现象。
〖教师〗将有油污的铜片放入了碳酸钠的水溶液中,你希望它有什么现象呢?
〖学生〗油污应该没有了吧。
〖教师〗请同学们联系我们生活中洗碗的经验,洗油污的碗时,最好是用冷水还是热水呢?
请同学们在做一下对比试验,观察现象。〖学生〗分组实验。
〖学生〗归纳碳酸钠的其他性质。
〖板书〗⒋与CO2反应:Na2CO3+CO2+H2O===2NaHCO
3⒌热的碳酸钠水溶液能去除油污。
〖教师〗向碳酸钠水溶液中通入二氧化碳可以生成碳酸氢钠,俗称小苏打,小苏打和苏打有什么性质的区别呢?请大家根据书52页提供的数据,设计实验来区别碳酸钠和碳酸氢钠固体。将方案填入表格内。
〖学生〗分组讨论并设计实验。
〖教师〗请同学们来谈谈你们设计的实验方案。
〖学生〗展示实验方案,分别取两种固体溶于水、测pH、加热、与盐酸反应等。
〖教师〗前面同学设计的方案合不合理呢?请其他同学来进行评价。〖学生〗评价方案,指出前面同学方案中的不足之处,并进行补充。〖教师〗同学们分析的都很细致,也很准确,下面请同学们按照你们的设计进行实验。
〖学生〗分组实验。
〖教师〗请同学们来归纳一下碳酸氢钠的相关性质。〖学生〗归纳与总结。
〖板书〗
三、碳酸氢钠的性质
物理性质:相同温度下,溶解度小于碳酸钠 化学性质
⒈
⒉
⒊2 NaHCO3
△
Na2CO3 +CO2 ↑+H2O
四、碳酸钠的用途及制备
〖教师〗苏打和小苏打在生活和生产中的用途非常广泛,那它们是如何制备的呢?请同学们课后查阅相关的书籍或是网络资料,以它们的用途和制备为主题写一篇小论文,字数不限。
〖教师〗布置相关课后练习。
【板书设计】
一、碳酸钠的物理性质
颜色:白色
状态:粉末
水溶性:易溶
俗名:苏打
二、碳酸钠的化学性质
⒈与酸反应:Na2CO3+2HCI===2NaCl+CO2+H2O ⒉与澄清石灰水反应:Na2CO3+Ca(OH)2===CaCO3 ↓+2NaOH ⒊与CaCl2反应:Na2CO3+CaCl2===CaCO3↓+2NaCl ⒋与CO2反应:Na2CO3+CO2+H2O===2NaHCO3 ⒌热的碳酸钠水溶液能去除油污。
三、碳酸氢钠的性质
物理性质:相同温度下,溶解度小于碳酸钠 化学性质
⒈与酸反应:
⒉与澄清石灰水反应:
⒊ 受热分解:2 NaHCO3
△
Na2CO3 +CO2 ↑+H2O
四、碳酸钠的用途及制备
【教学设计思路】
新课程改革的核心思想是在课堂上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通过以化学实验探究为主要手段来实现学生对知识的自主建构过程。
而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则主要是以引导为手段,帮助学生进行学习。本节课,对碳酸钠及碳酸氢钠的学习,教师主要是提供了必要的实验药品和仪器,设置了一些引导性的问题来并帮助学生学习。而学生则通过新旧知识的联系先进行预测再进行验证,这样就能体会要成功的喜悦,更加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而在碳酸氢钠的学习中,则主要是通过学生的比较与分析进行展开的,这对学生的能力要求较高,涉及到知识的应用能力,所以,在这里进行合作学习,让程度较好的同学带动基础一般的同学,达到共同进步。考虑到课堂的教学时间,本节课把对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性质教学放在了主要位置,而对碳酸钠的制备则以写论文的形式布置给学生,这样做的好处一是学生学会自主学习,会主动找到比课本上更丰富的知识;二是将化学学习延伸到课外,让他们体会到我们学习的知识在生活和生产中无处不在;三是为后面同学的交流打下了基础,让学生在对自己成果的展示中体会成就感,保持他们学习化学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