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 4_2 山岳的形成(第2课时)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必修1

时间:2019-05-12 22:25:4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高中地理 4_2 山岳的形成(第2课时)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必修1》,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高中地理 4_2 山岳的形成(第2课时)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必修1》。

第一篇:高中地理 4_2 山岳的形成(第2课时)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必修1

第二节

山岳的形成

(第2课时)

课标要求: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变化的内、外力因素。教材分析:

山岳是地表各种自然地理要素相互作用最集中,最强烈,最明显的场所.教材紧紧地围绕人地关系这一主线,突出山岳这一地表形态与人类生活、生产的关系。因此,本节在讲述地貌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的基础上,以山岳地貌为案例,剖析内力对地表形态的塑造过程。这个学习主题是通过山岳地貌形成过程的分析,让学生学会分析内力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并将这种案例分析方法迁移到其他的内力地貌的学习中。

褶皱山与断块山地貌类型 教材简单介绍了褶皱和断层的概念及基本形态;然后较为详细的阐述了褶皱山和断块山的形成及其它们的基本形态特征。随后设计的“活动”目的是运用所学过的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运用,能够用学过的地理知识解释一些自然景观,也是地理学中的体现。教学目标:

通过案例,尝试联系实际,发现生活中的地理问题,理解褶皱、断层构造在找油、找水、工程建设等方面的应用。

教学重难点:内外力作用形成的地表形态对交通运输的影响是本节的重点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相关的案例材料 教学方法:综合分析法,课件演示法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讲述]:处于地下深处的岩浆,在巨大的压力作用下,可能会沿着地壳的薄弱地带喷出地表。

如果岩浆是沿着地壳的中央喷出口或管道喷出,往往会形成火山。(板书)

[展示图片并讲解]:火山由火山口和火山锥两部分组成。火山口是地下岩浆喷出地表的出口。没有被破坏的火山口是一个中央低洼的封闭洼地,所以会积水成湖。如长白山天池。破坏后的火山口呈半封闭状态。火山锥是由火山喷出物堆积而成的锥形体。上陡下缓。

如果火山是在海底喷发,火山喷发物不断堆积,露出海面,形成火山岛,比如夏威夷岛,同样,冰岛也是火山岛,所以冰岛被称为“冰与火的国家”

[承转]:如果岩浆是沿着狭长的裂缝流出地表,可能会形成宽广的熔岩高原,比如美国的哥伦比亚高原。

[探究活动]:南京江宁方山是火山的判断。给学生展示玄武岩(浮岩)。[设问]:为什么岩石上有那么多气孔呢?

因为当火山喷发的速度比较快时,岩浆内溶解的挥发气体迅速逸出,形成很多气孔。这种岩石可以用做建筑和隔音的材料。

(材料)世界最高的死火山:阿空加瓜山。海拔6959米,位于阿根廷境内,被公认为西半球的最高峰。山峰座落在安第斯山脉北部,峰顶在阿根廷西北部门多萨省境,但其西翼延伸到了智利圣地亚哥以北海岸低地。

世界最小的火山:菲律宾八打雁省达加泰镇有一座塔尔湖,湖中央有一座小火山岛,是世界上最小的火山,也称“湖中火山”。

(出示资料“火山的利弊”)

烈焰熊熊、烟尘滚滚的火山爆发,吞噬了大片土地森林,毁坏村庄城镇,给人类带来过巨大的灾难。在过去的500年里,约有几百万人死于火山之灾。

但谁知这大自然之凶神恶煞,也能提供给人类有益的礼品。火山活动搅动了地下炽热的岩浆,冲出地面形成火山岩。这些火山岩浆里饱含着各种矿液,经过一系列复杂的物理化学作用后,凝结富集成多种金属矿产和非金属矿产。像南京的梅山铁矿、安徽马鞍山铁矿、安徽庐枞铁矿和安徽、浙江的明矾石,很多地方的硫铁矿、膨润土矿,中国的四大图章石(福建寿山、浙江昌化、浙江清田、内蒙巴林)……都是火山活动铸造成的,也可说是火山在“地下工厂”中加工的“产品”。

火山是天然的化肥厂。有的活火山地区的居民,尽管那里火山频频爆发,他们仍然冒着生命危险在火山虎口底下居住。问他们为何留恋在此,他们则说舍不得离开这世界上最肥沃的土地。因为火山爆发的火山灰是极好的天然肥料,它含有多种农作物所需的养分。蜚声中外的意大利维苏威火山下,意大利人已在火山附近开了几家大型化工厂,利用火山喷发的气体制造硼酸、氨水和硫酸化合物。利用火山的巨大热能发电是顺理成章的。世界上已有几十座热能发电站。常年被冰雪笼罩的冰岛,已有1/5的家庭通过送来的火山蒸汽取暖供热。冰岛不冰,四季如春,原来也是火山的功劳。

诱人的火山风光,更是当今的旅游资源和疗养胜地的热点。日本的富士山、夏威夷岛的火山群、美国的黄石公园、法国的维希公园,都以其火山景观名噪于世。我国黑龙江省五大连池是在1719年才喷发形成的。那里的火山地貌景观多姿多彩,或孤山独耸,或双峰对峙,或如卧虎,或形如蟒蛇,奇异如此。还有5个明珠般的火山湖。云南腾冲火山群,以各种温泉、泉华等火山地貌闻名于世。

1973年,在日本西之岛毗邻,因海底火山从水下冒出一块陆地,与岛连在一起,日本人马上正式命名为西之新岛,以此增加了0.24平方千米的领土,也是值得高兴的。夏威夷群岛附近的洛伊希火山顶峰,现在还位于海平面以下980米处,但它一直不断地上升,这座活火山一旦露出地面,也将增加一个新岛。

承转:我们了解了山岳是陆地的主要组成部分,也是陆地的主要骨架,它的分布格局影响和制约着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它对我们人类的直接影响就表现在对交通运输的影响。

(板书)山岳对交通运输的影响

提问:请同学们思考,山区与平原相比,在对交通运输的哪些方面影响不同? 学生回答后总结出:山岳相对高度大,地势崎岖,交通方式比较单调,交通线路的分布和走向也受较大的制约。

请结合活动题的第1题,理解为什么在山岳地区优先发展公路而不是铁路?(生回答,师总结):从表4.1分析,铁路的最大限制坡度远远小于公路,说明其对地形的要求较高。从表4.2分析,山岳地区修铁路的工程量和造价均比平原、丘陵地区高。综合分析来看,在山区修铁路比较困难,而发展公路相对容易些。

(P82活动第2题,该题难度属中等,要求学生有较高的地理素养和人文素养,可让学生展开讨论)

(引导学生讨论)

图中有哪些自然因素会对公路选线产生影响?(主要是地貌和水文)公路选线时是如何处理与这些自然因素的关系的?

(让学生仔细观察:在山区,公路线是如何伸展的?河流对公路的造价有着怎样的影响?)人口的分布是社会经济因素,对公路线的分布有着怎样的影响?(参考答案)

(1)公路选线时考虑了地形、河流、沼泽等自然因素。公路在山谷中穿行时,呈“之”形弯曲,减少陡坡的影响,同时道路尽量避开陡坡面;公路跨越河流时需要修建桥梁;公路避开沼泽地。

(2)山区人口主要集中在河谷地带。公路在选线时要尽可能多地联系居民点,方便人们出行,这说明人口和聚落等人文因素,也是公路选线时要考虑的。课堂总结:

一、火山

二、山岳对交通运输的影响

1.运输方式的选择 2.交通线的分布 3.交通线的走向

教学反馈:

根据下图,回答l~2题:

1.图中所示的地貌类型是()A.背斜 B.断块山 C.向斜 D.风蚀丘陵

2.根据图中的信息判断,形成该地貌的主要地质作用是()A.褶皱作用 B.断裂作用 C.风化与风蚀作用作用 D.流水侵蚀作用 下图为一典型褶曲剖面,读图回答3~4题。

3.图示褶曲中,岩层的新老关系为()A.自西向东由老到新 B.自东向西由老到新 C.自中心向两侧由老到新 D.自中心向两侧由新到老

4.图示山岭是()A.沿顶部裂隙侵蚀而成的背斜山 B.因槽部坚实抗侵蚀而成的向斜山 C.因顶部坚实抗侵蚀而成的背斜山 D.沿槽部裂隙侵蚀而成的向斜山 5.下列高原是由岩浆活动形成的是()A.黄土高原 B.哥伦比亚高原 C.青藏高原 D.云贵高原 读某山岳景观示意图,完成6~7题。

6. 形成图示山岳景观的地质作用主要是()A.冰川侵蚀作用 B.流水溶蚀作用 C.风力侵蚀作用 D.流水沉积作用

7. 该山岳景观所分布的我国高原地区具有的特征是()A.地表形态千沟万壑 B.地表崎岖不平,森林覆盖率高 C.降水较丰富,地表水较丰富 D.地质灾害频繁发生

8.下列关于火山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火山由火山口与火山锥两部分组成 B.破坏后的火山口呈半封闭状态

C.火山锥一般由多次火山喷发形成,上部坡度较缓,下部坡度较大 D.火山锥是由火山碎屑物质和喷涌出来的岩浆在流动过程中堆积而成的

第二篇:4.2 山岳的形成 第2课时示范教案

第2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师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褶皱山和断块山,它们都是山岳的重要类型,都是由内力作用中的地壳运动形成的。这节课我们要再认识一种成因不同的山岳——火山。

(播放录像“维苏威火山的喷发”,出示图片“长白山主峰白头山”)

推进新课

师哥伦比亚高原和长白山主峰都是由岩浆喷发而形成的,为什么在地貌景观上大不相同呢?

生喷出口不一样。前者是岩浆沿地壳的线状裂隙流出形成的,而后者是岩浆沿着地壳的中央喷出口或管道喷出而成的。

师对。请看图片,说出火山的结构。

(出示图片“火山示意图”)

生火山由火山口和火山锥两部分构成。火山口是岩浆在地表的喷出口,火山锥是火山碎屑物质和喷出的岩浆在流动过程中堆积而成的锥形体。

师不错。火山的规模大小不等。

(材料)世界最高的死火山:阿空加瓜山。海拔6959米,位于阿根廷境内,被公认为西半球的最高峰。山峰座落在安第斯山脉北部,峰顶在阿根廷西北部门多萨省境,但其西翼延伸到了智利圣地亚哥以北海岸低地。

世界最小的火山:菲律宾八打雁省达加泰镇有一座塔尔湖,湖中央有一座小火山岛,是世界上最小的火山,也称“湖中火山”。

(出示资料“火山的利弊”)

烈焰熊熊、烟尘滚滚的火山爆发,吞噬了大片土地森林,毁坏村庄城镇,给人类带来过巨大的灾难。在过去的500年里,约有几百万人死于火山之灾。

但谁知这大自然之凶神恶煞,也能提供给人类有益的礼品。火山活动搅动了地下炽热的岩浆,冲出地面形成火山岩。这些火山岩浆里饱含着各种矿液,经过一系列复杂的物理化学作用后,凝结富集成多种金属矿产和非金属矿产。像南京的梅山铁矿、安徽马鞍山铁矿、安徽庐枞铁矿和安徽、浙江的明矾石,很多地方的硫铁矿、膨润土矿,中国的四大图章石(福建寿山、浙江昌化、浙江清田、内蒙巴林)„„都是火山活动铸造成的,也可说是火山在“地下工厂”中加工的“产品”。

火山是天然的化肥厂。有的活火山地区的居民,尽管那里火山频频爆发,他们仍然冒着生命危险在火山虎口底下居住。问他们为何留恋在此,他们则说舍不得离开这世界上最肥沃的土地。因为火山爆发的火山灰是极好的天然肥料,它含有多种农作物所需的养分。蜚声中外的意大利维苏威火山下,意大利人已在火山附近开了几家大型化工厂,利用火山喷发的气体制造硼酸、氨水和硫酸化合物。利用火山的巨大热能发电是顺理成章的。世界上已有几十座热能发电站。常年被冰雪笼罩的冰岛,已有1/5的家庭通过送来的火山蒸汽取暖供热。冰岛不冰,四季如春,原来也是火山的功劳。

诱人的火山风光,更是当今的旅游资源和疗养胜地的热点。日本的富士山、夏威夷岛的火山群、美国的黄石公园、法国的维希公园,都以其火山景观名噪于世。我国黑龙江省五大连池是在1719年才喷发形成的。那里的火山地貌景观多姿多彩,或孤山独耸,或双峰对峙,或如卧虎,或形如蟒蛇,奇异如此。还有5个明珠般的火山湖。云南腾冲火山群,以各种温泉、泉华等火山地貌闻名于世。

1973年,在日本西之岛毗邻,因海底火山从水下冒出一块陆地,与岛连在一起,日本人马上正式命名为西之新岛,以此增加了0.24平方千米的领土,也是值得高兴的。夏威夷群岛附近的洛伊希火山顶峰,现在还位于海平面以下980米处,但它一直不断地上升,这座活火山一旦露出地面,也将增加一个新岛。

师我们了解了山岳是陆地的主要组成部分,也是陆地的主要骨架,它的分布格局影响和制约着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它对我们人类的直接影响就表现在对交通运输的影响。

(板书)山岳对交通运输的影响

师请同学们思考,山区与平原相比,在对交通运输的哪些方面影响不同?

生山岳相对高度大,地势崎岖,交通方式比较单调,交通线路的分布和走向也受较大的制约。

师很好。请结合活动题的第1题,理解为什么在山岳地区优先发展公路而不是铁路?

(生回答,师总结):从表4.1分析,铁路的最大限制坡度远远小于公路,说明其对地形的要求较高。从表4.2分析,山岳地区修铁路的工程量和造价均比平原、丘陵地区高。综合分析来看,在山区修铁路比较困难,而发展公路相对容易些。

(活动第2题,该题难度属中等,要求学生有较高的地理素养和人文素养,可让学生展开讨论)

(引导学生讨论)

图中有哪些自然因素会对公路选线产生影响?(主要是地貌和水文)

公路选线时是如何处理与这些自然因素的关系的?

(让学生仔细观察:在山区,公路线是如何伸展的?河流对公路的造价有着怎样的影响?)

人口的分布是社会经济因素,对公路线的分布有着怎样的影响?

(参考答案)

(1)公路选线时考虑了地形、河流、沼泽等自然因素。公路在山谷中穿行时,呈“之”形弯曲,减少陡坡的影响,同时道路尽量避开陡坡面;公路跨越河流时需要修建桥梁;公路避开沼泽地。

(2)山区人口主要集中在河谷地带。公路在选线时要尽可能多地联系居民点,方便人们出行,这说明人口和聚落等人文因素,也是公路选线时要考虑的。

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首先学习了另一种原因形成的山岳。然后结合山岳与平原特点的比较,分析山岳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板书设计 山岳对交通运输的影响

活动与探究

把南昆铁路和京九铁路相比较,课后可以从网上或图书馆查阅资料,比较这两条铁路在单位距离上的造价和各自经过的地形区的差别。

第三篇:4.2 山岳的形成 第1课时示范教案

第二节 山岳的形成

从容说课

山岳是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影响的最具体而生动的体现。本节主要讲述了由于不同方式的内力作用而形成的三类山岳。从岩层的受力方向、地表形态和岩层新老关系三个方面来说明褶皱,褶皱的基本单位是褶曲,褶曲的两种基本形态是背斜和向斜。利用活动引导学生讨论:判断一个褶曲究竟是背斜还是向斜,为什么最根本的依据是岩层的新老关系?从岩体受力、位移方向和地表形态三个方面讲解断层,教学中要运用实例使学生能更好地理解断层对地表形态的影响。火山部分的难度不大,可以通过播放火山喷发的录像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以此了解不同的火山喷发形式会形成不同的火山地貌。同时让学生课前查阅资料,提交他们自己对火山的认识,明白事物是辩证的,火山既能形成巨大的灾害,也会给人们带来丰富的地热、温泉、肥沃的土壤等。山岳对交通运输的影响:可以用山地图片投影来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并结合“活动”,培养学生运用图表资料、地理数据分析、解决地理事物的能力,使学生能学以致用,理论联系实际。用实际的案例及表4.1和4.2说明影响山区公路修建的自然和人文要素,培养学生运用数据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内力作用形成山岳的三种类型。2.山岳对交通运输的影响。

3.通过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的分析,进一步使学生理解内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过程与方法

1.分析法、讨论法。

2.探究与活动,理解背斜、向斜的判断。

3.利用直观的录像、景观图片等进行展示,使学生理解山岳地貌的成因与特征。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火山的危害和好处的分析使学生树立辩证法的思想;通过山岳对交通的影响内容的学习,使学生明白人类的活动应和自然和谐统一。教学重点

1.山岳的三种类型。

2.山岳对交通运输的影响。教学难点

背斜、向斜的判断依据。课时安排 2课时

第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通过上节课内容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两大力量,内力作用的总趋势是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而外力作用的总趋势是使地表起伏状况趋向于平缓。今天这节课我们要进一步以山岳为例来学习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和影响。

师通过上节课活动的讨论,我们知道山脉是我国地形的骨架。其实,山脉不仅在我国是地形的骨架,对于整个地球表面的地表形态来说,山脉也是陆地的骨架。同学们,还记得上节课我们看到的喜马拉雅山和维苏威火山的景观吗?它们的成因有何不同?

生记得。喜马拉雅山的形成和维苏威火山都是内力作用的结果,但前者是由于地壳的运动形成的,后者是岩浆喷发形成的。师对,说明大家对已学过的知识掌握得很好。山岳有多种类型,如褶皱山、断块山、火山等。喜马拉雅山就属于褶皱山脉。

(板书)褶皱山

推进新课

(播放动画“褶皱的形成”,投影图片“褶曲示意图”)

师褶皱是怎样形成的?褶皱的基本单位是什么?

生岩层由于地壳运动的强大挤压作用而发生变形,产生的一系列波状弯曲就是褶皱。褶皱的基本单位是褶曲。

师对。看图说明,褶曲有哪两种基本的形态?如何区别它们?

生褶曲有两种基本形态,一种是背斜,一种是向斜。从形态上可以区别它们,背斜的岩层向上拱起,表现为山岭;向斜的岩层向下弯曲,表现为谷地。

师(微笑)如果你是一名野外地质工作者,你到大自然中去,用刚才的方法作为判断背斜和向斜的依据,那么你很有可能“南辕北辙”啊。

生(看图4.9“褶曲示意”,认真观察、分析背斜、向斜的根本判断依据)

师在真正的野外地质工作中,一座山岭并不一定就是背斜,一个谷地也不一定就是向斜,这是为什么呢?那么到底什么才是判断背斜、向斜的真正依据呢?

生(看书)岩层的新老关系才是判断背斜、向斜的重要依据。背斜的中心部分岩层较老,两翼岩层较新;而向斜中心部分岩层较新,两翼岩层较老。

师很正确,请看动画。

(播放动画“背斜成谷,向斜成山”)(引导学生对背斜、向斜中岩层的受力进行分析,理解成因)

师为什么背斜反而会成为谷地,向斜反而会变为山岭呢?

生背斜的顶部受到的是张力,岩石破碎,容易被侵蚀,所以变成了谷地;向斜的轴部受到的是挤压力,岩石坚硬,侵蚀的速度很慢,反而成为了山岭。

师很好。我们把背斜或向斜发育成的山岭或谷地,统称为褶皱山。有的规模很大,如南美的科迪勒拉山系、阿尔卑斯—喜马拉雅山系。(出示世界地形图,让学生找出这两大山系)有的规模很小,只有几十米。

(阅读材料:板块运动与褶皱山系。用图片投影出岩石圈六大板块的构成,使学生借助于直观形成对六大板块的认识,理解板块运动与地貌成因之间的关系)

(活动探究)

(P79活动。活动1是对学生是否能学以致用最好的检验,考查学生是否掌握了背斜、向斜的根本判断依据。活动2需要结合背斜、向斜不同部位的受力分析,让学生展开讨论,得出结论)

师活动1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山岭,一个谷地,究竟哪一个是背斜,哪一个是向斜呢?请大家展开讨论,根据刚才掌握的判断方法回答。

生乙地是背斜,甲地是向斜。甲地由于轴部受压力,岩石坚硬不易被侵蚀,所以最后成了山岭。而乙地是背斜,它的顶部受到的是张力,岩层破碎,容易被侵蚀,反而成了谷地。

师很好!说明大家真正学会了透过现象看本质,掌握了背斜和向斜根本的判断依据。请看活动第2题,思考后回答。

(本题有难度,学生可能回答不够到位,教师评价总结:背斜是天然的拱形构造,安全稳定。而向斜是一种储水构造,不利于施工,且隧道开挖部位受到的是张力,易破碎塌方)

师地壳的运动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力量,褶皱山脉是其形成的一类,另外一种常见的由地壳运动而形成的山岳是——断块山。

(板书)

(二)断块山

(出示动画“断层的形成”)

师根据动画,请说一说断层是怎么样形成的?“断层”和“断裂”一样吗?

生地壳的运动产生了强大的压力和张力,超过了岩石的承受力时,岩石就会断裂破碎,这只是断裂。如果断裂面两侧的岩体沿断裂面发生明显的位移,这才是断层。

师非常好!那么断层会形成哪些地貌呢?

生山岭和谷地,统称为断块山地(断块山)。

师对!断块山是地壳运动过程中形成的一种分布广泛的地貌形态,有的规模很大,如华山。

(出示图片“华山、渭河谷地、泰山”)

师华山、泰山都是中国著名的五岳名山,你知道它们各自以什么特点著称吗?

生华山——“险”,泰山——“雄”。

师很好,说明大家知识面很宽。正因为华山和泰山是由于断层而形成的断块山,耸立在谷地和平原的边缘,才显得那样高大雄险,庐山也是著名的断块山。(活动探究)

(出示图片“褶皱山——喜马拉雅山、断块山——华山”)

(学生讨论,教师总结)断块山由于受断层控制,所以外形一般呈断块状,较少有绵长的山脉,山地与平原的分界线较明显,往往比较陡峻、挺拔。而褶皱山往往是一系列背斜和向斜,山岭和谷地相间分布在较宽的河谷地带往往形成山区主要的居民点和农耕区。

板书设计

第四篇:《溶液的形成》教学设计(第2课时)

《溶液的形成》教学设计(第2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一些常见的乳化现象。

2.知道物质在溶解过程中通常伴随着热量的变化。

(二)过程与方法

1.经历和体验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2.培养学生观察、记录、分析实验现象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善于合作、勤于思考、勇于创新的科学品质

二、教学重点

探究物质在溶解过程中常伴随着吸热和放热现象,感知固态NaCl、NH4NO3、NaOH溶解时的热效应。

三、教学难点

从微观角度理解溶解过程

四、教学准备

教学设备(投影仪、计算机)植物油、洗涤剂、水、试管、烧杯、玻璃棒、温度计、广口瓶、橡胶塞、玻璃管、橡胶管、U形管、气球、蜡烛、小木块等仪器和固态NaCl、NH4NO3、NaOH等药品

五、教学过程

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新课引入

3分钟

上节课我们通过实验知道就能可以溶于水,植物油能溶于水吗?我这有两块沾有油污的手帕,你能帮我洗干净吗?

学生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各抒己见,发表见解。

己的机会

由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入,给学生充分展示自新课讲授25分钟

下面我们就通过实验来验证一下你的猜想。

探究活动1如何去油污

药品:植物油、洗涤剂、水。

仪器:试管。

[提问]:实验中你看到了什么现象?是否和上节课配制得到的溶液一样?它们有什么不同?这样的液体稳定吗?

[小结]:这种液体叫做乳浊液。

[提问]:沾有油污的手帕该怎么清洗呢?现在实验桌上有洗涤剂、肥皂水、汽油、纯碱溶液等,用你所设计的方法进行实验,把手帕上的油污洗干净。

[提问]:汽油和洗涤剂去油污的道理一样吗?

[提问]:乳化现象在日常生活中有哪些应用?

学生分组实验,观察现象,并填写以下表格:

试管内加

入的物质

振荡现象

倒掉液体

后的试是

否干净。

静置

水和植物油

水、植油

和洗涤剂

小组讨论。形成共识

学生根据自己设计的实验方案进行实验。比较哪一种方法使油污手帕洗得更干净。

学生倾听讲解

各抒己见,介绍自己生活中见过的乳化现象。

亲手实验,学生积累了一些感性知识,讨论比较把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进一步的理解溶解和乳化的区别,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知识的运用能力。

[提问]:用洗衣粉洗衣服时有时会感到烧手,那是怎么回事?

[提问]:你能否设计一个实验,来探究物质溶于水时是放热还是吸热呢?并画出所设计的实验简图。

探究活动2

溶解时的吸热、放热现象

药品:固态NaCl、NH4NO3、NaOH等

仪器:试管、烧杯、玻璃棒、温度计等

[提问]:为什么在溶解的过程中会出现不同的现象呢?

[讲解]:在溶解的过程中存在着不同的微观过程。

[思考]:如果没有温度计,如何设计实验方案来探究溶解时的吸热、放热现象,你能设计出几种方案。

可供选择的用品有:烧杯、玻璃棒、广口瓶、单孔塞、玻璃导管、橡皮管、U型管、玻璃片,NaCl、NH4NO3、NaOH

学生思考讨论,可能是洗衣粉溶解过程放热。

根据提供的仪器药品,各小组设计实验方案并画出的简图,组与组之间进行充分地交流并讨论,一致通过后再进行实验。

分组实验,把实验现象记录在课本29页表格中。

学生进行猜想与假设:可能是……

理解扩散和形成水合分子(或离子)的微观过程。

小组讨论,然后组与组之间对每组设计的实验方案进行点评,老师及时地作出适当的补充和肯定。答案可能有七、八种,在老师的适当引导下,学生还会想到更多实验方案。

再次让学生体会探究实验的过程:提出问题—设计方案—进行实验—分析现象—得出结论。

设计这个拓展实验的目的在于拓展学生的思维;加强与物理学科的联系;与中考题型接轨。

课外作业;

1.家庭小实验

将家中的日用品溶于水,继续探究物质溶解时的吸热和放热现象。

2.调查研究

围绕洗涤用品,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题进行调查研究

在家里开展小实验

学生选择感兴趣的题目进行调查研究,通过讨论的形式在班上交流,也可以将撰写的小论文贴在班上展示,还可以到人教网教育论坛上交流。

神。

拉近化学与生活的距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 课堂小结2分钟

一、乳化现象

1.乳浊液:小液滴分散到液体里形成不均一的、不稳定的混合物叫乳浊液。

2.乳化现象:使植物油分散成无数细小的液滴,而不聚集成大的油珠,这些细小的液滴能随着水流走,这个现象叫乳化现象。

二、溶解时的放热和吸热现象

溶解时发生了两种变化:1.放热;2.吸热。

小结:吸收的热量小于放出的热量时就表现为温度降低;放出的热量大于吸收的热量时就表现为温度升高。

第五篇:教学设计1:早(第2课时)

第4课《早》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2.能结合课文内容说出作者写梅花的用意。

3.通过课文语言材料,体会并学习鲁迅先生时时早、事事早的精神。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学重难点】

1.学习课文有顺序、有条理介绍建筑房舍内陈设的方法,体会作者叙述描绘的精巧细腻。

2.引导学生体味课文蜡梅花的清香纯净与“早”字的来历,鲁迅“时时早,事事早”人格品质的精妙之处。【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能结合课文内容说出作者写梅花的用意。

2.通过课文语言材料,体会并学习鲁迅先生时时、早早的精神。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1.听写课后练习3的词语:

2.这篇课文主要写什么?(这是一篇精美的游记。作者介绍了三味书屋,重点交代了书桌上“早”字的来历。教育人们“珍惜清晨,珍惜春天”,学习先生“时时早,事事早”的精神。)

3.齐读第一段

二、精读课文 精读第二段:

1.出示:三味书屋的挂图

这就是鲁迅小时侯就读的书塾三味书屋。请仔细看图,说说三味书屋的陈设。2.指名说图中的陈设,师评价:

(是否按一定的顺序说,语句是否通顺、简洁。)

3.课文是怎样介绍三味书屋的陈设的呢?默读第2段,画出有关句子。(1)指名读。

(2)讨论: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介绍的?介绍了哪些陈设?(方位顺序:南墙上——东面正中——画面前——东北角上)(匾、画、先生座位、学生书桌)找一找鲁迅的书桌

(3)教师引读:(书屋朝西……东北角上……用过的一张。)(4)生看图练说三味书屋的陈设。(5)指名说。

(体会作者叙述有条理,语言简洁)

4.自由轻声读这一段,想一想:作者在这段中除了重点写三味书屋的陈设,还写了哪些内容?

(还写了闻到的清香和想到的)

过渡:这股令作者无限欣喜的纯净疏淡的清香是不是腊梅的香味呢?让我们跟随作者去看个究竟。

精读第三段:

1.默读课文第5-8自然段:

2.思考讨论:课文一共写了哪几种“早”? 3.书桌上的早字是怎样来的?

4.理解:从那以后,鲁迅上学就再也没有迟到过,而且时时早,事事早,奋斗了一生。

(1)“从那以后”中“那”指什么?(上学迟到,被老师批评。)(2)鲁迅为什么会迟到?

(父亲生病,奔走于当铺和药铺之间。)

(3)体会:鲁迅从小就严格要求自己,虽然是不得已才迟到的,但他还是

牢记老师的教导,树立了时时早,事事早的信念,并为此奋斗了一生。

5.课文为什么要写梅花?

(1)画出课文中写梅花的句子,读一读,体会含义。在书上写写体会。(2)交流:

① 找出课文中写梅花的句子,读一读。

迈进后园,腊梅开得正盛,几乎满树都是花。那花白里透黄,黄里透绿,花瓣润泽透明,像琥珀或玉石雕成的,很有点冰清玉洁的韵致。

说说体会(颜色美、形态美、品格美),读出赞美喜爱之情。②说说作者为什么要写梅花?

(腊梅花开得最早,作者把腊梅花的清香、颜色、花瓣写得那么美,以花喻人。鲁迅先生一生的品德正像梅花一样。)6.理解:

要珍惜清晨,要珍惜春天,要学梅花,作“东风第一枝”。(1)这里的“清晨”、“春天”指的是什么?(生命中最美好的光阴)(2)这句话告诉我们什么?

(要学梅花,学鲁迅,珍惜时间,时时早,事事早)

三、总结拓展

1.说说课文为什么以“早”为题目? 2.还可以用什么作为课题?(访问三味书屋、东风第一枝)

3.推荐阅读《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朝花夕拾》

四、精读课文,品悟“早”

1.课文哪几节与“早”有关?(5~8小节)2.精读5~8小节,课文一共写了哪几种“早”?

3.品评两种“早”的异同。请同学们任选一种“早”进行批注式阅读,如“你读懂了什么?”或者“这一节主要写了什么?”等。可在文章的旁边写下自己的感想、发现等,准备汇报。

4.根据学生汇报的顺序,引导学生深入体会:

学生汇报第五节的内容:

(1)这一节主要写了梅花的冰清玉洁的韵致和梅花开花的早。

(2)课文写的梅花美吗?理解“冰清玉洁”,能通过你的读使我们感受到吗?

(3)自由练读,指名读,范读、齐读。(4)这么美的文字,你愿意记在自己的心里吗?(5)课文为什么要写梅花的“冰清玉洁”和开花时的早? 学生汇报第六节:

(1)这一节主要写了鲁迅书桌上“早”的来历。(2)说说自己读完后有什么样的感受?(3)指导朗读最后一句话。

(4)你觉得这个“早”字与写梅花有联系吗?(5)交流、讨论。

(6)师生经过交流、讨论,达成以下共识:一借梅花的冰清玉洁来形容鲁迅的品德高尚;二借梅花的开花早说明鲁迅为了革命事业时时走在时间的前面,奋斗了一生。

五、联系实际,深化“早” 1.师小结过渡,并引读最后一节。2.“东风第一枝”指的是什么? 3.学到这儿,你最想说什么?

六、图文对照,联系“早” 1.再读课文,了解写作的顺序。

闻到清香——了解清香来源——梅花的特点——想到书桌上“早”——要珍惜时间,学做梅花

2.图文对照,了解三味书屋的方位。3.自由练说,指名说。4.试对教室练说。

七、总结课文,升华“早”

作者由蜡梅的清香纯净引出鲁迅书桌上“早”的来历,进而彰显鲁迅“时时

早,事事早,奋斗一生”的人格品质,希望同学们也能像鲁迅先生那样,勇做“东风第一枝。

下载高中地理 4_2 山岳的形成(第2课时)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必修1word格式文档
下载高中地理 4_2 山岳的形成(第2课时)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必修1.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