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高中地理 第1章 第2节 第2课时 新人教版必修3
第1章 第2节第2课时地理信息系统(GIS)、地理信息技术与数字
地球
(本栏目内容,在学生用书中以活页形式分册装订!)
一、选择题
(2011·试题调研)利用气象卫星对寒潮、台风、暴雨、洪涝等进行监测,是提高气象预报准确度、减少气象灾害损失的重要手段。中国园林网2010年10月21日消息:今年第13号超强台风“鲇鱼”已进入我国南海,正向珠江口逼近,市委常委昨日下午在市三防指挥部召开会议,全面部署防御超强台风“鲇鱼”的工作。结合所学知识,回答1~3题。
1.气象卫星发回的卫星云图主要运用了()
A.全球定位技术B.卫星遥感技术
C.地理信息技术D.数字地球虚拟技术
2.对西北太平洋上台风的监测,可通过分析多幅卫星的云层图片,获得()
①台风中心位置 ②台风的强度和速度 ③台风所造成的降水范围 ④台风的移动方向 ⑤台风的登陆地区
A.①②③B.③④⑤
C.①③④⑤D.①②③④⑤
3.对“鲇鱼”的监测使用了气象卫星,国家气象局每天为电视新闻提供的卫星云图主要使用了()
①遥感技术 ②地理信息系统 ③全球定位技术
A.①②B.①③
C.②③D.①②③
解析: 第1题,气象卫星云图主要利用卫星遥感技术对各种气象要素进行监测。第2题,利用卫星遥感可以监测台风的强度、移动方向和速度,以及某个地区的天气状况。第3题,卫星云图是GIS接受了气象卫星的遥感资料,经过处理后输出图像信息。
答案: 1.B 2.D 3.A
(2011·试题调研)下图为某工程应用地理信息系统(GIS)进行选址的工作流程图。读图回答4~5题。
4.最有可能采用图示流程进行选址的工程是()
A.汽车加油站B.地下水天然下渗补给区
C.大型游乐园D.放射性废弃物储存场
5.图示GIS处理与分析流程中,a环节所示功能为()
A.趋势分析B.叠图分析
C.风险分析D.模式分析
解析: 第4题,由图示可以看出,该工程要求有适宜的地质条件,远离人口稠密区、主要
用心爱心专心-1-
交通道路和生态保护区,应为放射性废弃物储存场。第5题,a环节为交通、人口分布等各种图层的叠加分析。
答案: 4.D 5.B
科学家观测研究表明,近30年来我国沿海海平面总体上升了9厘米,但沿海各省、市、自治区海平面的上升幅度并不相同。据此回答6~7题。
6.我国沿海海平面上升信息的获取,主要采用了()
A.遥感(RS)B.全球定位系统(GPS)
C.地理信息系统(GIS)D.数字地球
7.对我国沿海海平面上升幅度的分析,主要采用了()
A.全球定位系统
C.遥感技术B.地理信息系统 D.地理信息技术
解析: 利用遥感技术可以动态监测沿海海平面变化状况,从而获取海平面变化信息。而对海平面变化信息的分析处理,要依赖于地理信息系统的模拟演示功能。
答案: 6.A 7.B
8.GIS不仅可以像传统地图一样,解决与“地点”“状况”有关的查询,而且能进行趋势分析、复杂的“模式分析”和用“虚拟模拟”进行预测性分析。2010年3月23日发生在西藏林芝察隅的森林火灾全部扑灭。将GIS用来监测森林火灾,可以()
A.用来分析、判断引起火灾的原因
B.预测森林火灾的发生地点
C.预测森林火灾所造成的后果
D.及时知道火灾地点、范围,以便于及时分析火势蔓延方向,制订灭火方案
解析: GIS是地图的延伸,它通过地图处理、数据库进行“空间分析”,用于监测森林火灾,可以监测火灾地点、范围,并通过复杂的“模拟分析”“虚拟模拟”预测分析火势蔓延方向,从而为制定灭火方案提供技术依据。
答案: D
9.关于数字地球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数字地球是数字化的地球 ②数字地球已能满足人类目前的需要 ③数字地球的最大特征是虚拟现实 ④数字地球采取集中方式存储信息
A.①②B.①③
C.②④D.①④
解析: 数字地球是指数字化的地球,即把整个地球的各种信息进行数字化后,由计算机网络来管理的技术系统,其最大的特征是虚拟现实。
答案: B
GIS是用于空间分析的计算机系统,某中学地理学习小组将它用作于课题研究。据此回答10~11题。
10.下列四图,是同学们为家乡所作的自然、社会经济方面的资料分析图,其中只适宜用GIS数据库软件制作的是()
11.同学们拟分析家乡人口分布与自然条件的关系,在GIS数据库中,须调用的专题图层有下列中的()
①地形图层 ②土壤图层 ③气候图层 ④人口图层 ⑤商业网点图层 ⑥农业图层 ⑦工业图层 ⑧城市图层 ⑨交通图层
A.①②③④B.③④⑤⑥
C.⑥⑦⑧⑨D.⑤⑥⑦⑧
解析: GDP增长情况、进出口贸易增长和降水的年变化是纯数字或表格、曲线图类的数据,不牵扯三维空间,贫困人口分布是三维空间分布,可以用GIS数据库处理;分析家乡人口分布与自然条件的关系,在GIS数据库中,须调用的专题图层有地形图层(用于了解地形与人口分布的关系)、土壤图层(用于了解土壤与人口分布的关系)、气候图层(用于了解气候与人口分布的关系)和人口图层,而商业网点图层、农业图层、工业图层、城市图层、交通图层等属于人文地理范畴。
答案: 10.C 11.A
“数字地球”是以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和大规模存储技术为基础,以宽带网络为纽带,对地球多分辨率、多尺度、多时间和多种类的三维描述,也就是模拟地球。据此完成12~13题。
12.数字地球即()
A.数字化、信息化的虚拟地球 B.用数字度量半径、体积、质量等的地球
C.用经纬网络描述的地球 D.“数字城市”和“数字校园”
13.下列有关数字地球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数字地球是将地球上每一点的信息,按地理坐标加以整理后构成的信息模型
B.数字地球是信息化的地球
C.数字地球可以让人们实现“信息就在指尖上”的梦想
D.数字地球的核心是可以让人们做任何想做的事
解析: 数字地球即数字化、信息化的虚拟地球;数字地球的核心是用数字化手段来处理地球的各方面问题,最大限度地利用资源。
答案: 12.A 13.D
二、综合题
14.(2011·试题调研)当今,“3S”技术在生产、生活和科研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读下图,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GIS具有强大的查询功能,根据图1显示的查询半径,图中以北京为查询中心的地图比例尺为__________。根据图1显示的经纬度可知,地图中代表呼和浩特、济南、太原、天津的字母分别是__________。
(2)城市道路建设速度越来越快,地图测绘部门为了及时更新城市道路变化信息,需要利用____________技术。图2所示的交通监控与救援管理系统,根据交通事故发生地点,利用________技术,快速设计出警车、救护车赶往出事地的最佳行车路线,而交通事故发生地与警车、救护车的精确位置是利用________技术获取的。为了能对运动中的汽车精确定位,至少需要接收________颗卫星的信息。
(3)图3中①、②、③、④、⑤、⑥箭头指向线分别表示“3S”技术的不同应用功能,其中表示“提供影像信息功能”的是⑤和________,表示“提供空间定位信息功能”的是⑥和________,表示“反馈影像信息处理结果”的是⑥和________。
(4)图3中各个圆的重叠部分分别代表RS、GPS、GIS不同组合的综合应用,其中重叠部分乙代表GIS与RS技术的组合,丙代表____________技术的组合。在图3所示的各个综合应用中任选一种组合,并写出应用实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从图中可知北京与图中A的距离约等于GIS的查询半径,在此基础上,根据图中已知的图上距离和查询半径计算出该图的比例尺。再根据图中显示城市的经纬度,得到各城市与北京的方位关系,即可得到呼和浩特、济南、太原、天津代表的字母。(2)考查“3S”技术的用途。(3)考查“3S”技术的关系,解题的关键是弄清图中数码表示的地理意义。图中①、⑤表示RS对GIS和GPS的影响,②、③表示GIS对RS、GPS的影响,④、⑥表示GPS对GIS和RS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即可得到正确答案。(4)考查读图能力,可从重叠部分得出乙表示GIS与RS的结合,丙表示GIS与GPS的结合。再根据甲、乙、丙、丁表示的地理意义,选择最有把握的一个方面举例说明即可。
答案:(1)1∶50 000 000 A、D、B、C
(2)RS GIS GPS
4(3)① ④ ②
(4)GIS与GPS 甲:RS获取矿床露头信息,GIS分析矿产种类,GPS确定矿床露头位置;乙:RS获取水灾淹没区的动态信息,GIS分析水灾损失;丙:装载GPS接收器的运钞车发送位置信息到监测中心,GIS监测运钞车是否偏离预定线路;丁:RS获取森林火灾遥感信息,并可判断火势蔓延方向,GPS获取火灾精确位置,引导消防队员及时、准确到达灭火地点。(任答一点即可)
15.根据下列材料回答(1)~(3)题。
材料 为实现黄河的长治久安,我国提出了建设“数字黄河”的现代治黄理念,借助现代化手段及传统手段采集基础数据,对全流域及相关地区的自然、经济、社会等要素构建一体化的数字集成平台和虚拟环境,以功能强大的系统软件和数学模型对黄河治理开发与管理的各种方案进行模拟、分析和研究,并在可视化的条件下提供决策支持,增强决策的科学性和预见性。“数字黄河”以众多高新技术为支撑:一是信息采集系统,利用全数字摄影测量、遥测、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等手段采集数据、图像、声音、视频等基础信息;二是数据传输系统,通过微波、超短波、光缆、卫星等快捷传输方式,传输防汛指挥、水资源管理、水质监测和水土流失治理等所需基本信息;三是数据存储及处理系统,“数字黄河”的信息是海量的,利用高容量存储和高速度运行的计算机系统完成;四是数字模拟系统,利用优越的计算机性能和水利学、气象学、环境学等学科的知识,实现对天气系统、水流及泥沙运动、生态
及水环境变化等现象的实时模拟;五是决策支持系统,通过内容全面的知识库,优化选择一
个可行的黄河治理开发与管理方案。
(1)“数字黄河”的五大技术环节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其中支持优化黄河治理开发与管理方案的关键环节是________________。
(2)下列属于建设“数字黄河”的积极意义的是(多选)()
A.洪水预报
C.水质监测B.水量调度 D.水土流失监测
E.工程模拟
(3)若建立黄河流域内水能资源地理信息系统,你认为应该储存哪些方面的空间数据信息? 解析: 由题目可知,“数字黄河”的五大技术环节表现为信息采集、数据传输、数据存储及处理、数字模拟和决策支持的高新技术支撑。利用“数字黄河”系统可以对黄河流域的洪水、凌汛、水土流失实施防御与治理。建立黄河流域内水能资源地理信息系统需要全流域的地质地貌、水文、经济等空间数据信息。
答案:(1)信息采集系统 数据传输系统 数据存储及处理系统 数字模拟系统 决策支持系统 数字模拟系统
(2)ABCDE
(3)应储存的空间数据信息有:①全流域及干支流的水能蕴藏量;②已开发水能的量及空间分布;③重要河段水能资源的时空分布;④水能可开发河段的地质、地貌特征的相关数据;⑤流域内人类的经济活动状况等。
第二篇:高一语文必修3第2课时
寡人之于国也
第二学时
【学习目标】
1熟读并背诵全文。
2掌握以下重要的通假字,实词,句式,能够通畅翻译文章中几个句子。【知识结构】通假字 词类活用 句式归类翻译【学习过程】 一.通假字
(1)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者(2)涂有饿殍而不知发
(3)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4)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二.名词活用作动词
(1)填然鼓之(2)七十者衣帛食肉
(3)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三.宾语前置未之有也
四.意动用法王无罪岁
五
1、下列有关“以”的意义和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A.树之以桑B.以五十步笑百步
C.请以战喻D.愿得补黑衣之数,以为王宫2下列画线字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河内凶(有战乱)B.邻国之民不加(增加)少C.填然鼓之(代词,代“鼓”)D.弃甲曳(拖着)兵而走
3下面画线字意义不同的一组是()
A.涂有饿殍而不知发春心莫共花争发B.弃甲曳兵而走斩木为兵
C.或五十步而后止人固有一死,或轻于鸿毛,或重于泰山
D.是亦走也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4对下列各句中“之”的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1)天下之民至焉(2)鸡豚狗彘之畜(3)树之以桑
(4)未之有也(5)邻国之民不加少
A.①②⑤/ ③/ ④B.①③⑤/ ②/ ④
C.①②④/ ③⑤D.①②⑤/ ③④
5下列各句中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句()
A.请以战喻B.寡人之于国也
C.王无罪D.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
【实战演练】1.默写不违农时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未之有也。2.辨析下列多义词的不同意思。数(1)愿令得补黑衣之数.(2)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3)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4)数.罟不入洿池发(1)百发.百中(2)发.闾左滴戍渔阳九百人(3)涂有饿殍而不知发.(4)野芳发.
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直(1)中通外直.,不蔓不枝(2)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3)系向牛头充炭直.
兵(1)非我也,兵.也(2)穷兵.黩武(3)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4)草木皆兵.
胜(1)驴不胜.怒,蹄之(2)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3)此所谓战胜.于朝廷(4)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5)予观夫巴陵胜.
状,在洞庭一湖3.分析下列句子句式特点,并译成现代汉语。
或„„或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直„„耳,是„„也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是何异于„„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 【课堂小结】1.文言现象归类。
2.语言论证艺术。
【课堂反思】
第三篇:第2节 《感受器与感觉器官》第2课时
第2节 《感受器与感觉器官》教学设计
第2课时 耳及其他感觉器官 一、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知道耳的结构与各部分功能,学会自主学习;会描述听觉的形成过程,学会总结归纳;说出嗅觉和味觉产生的过程。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耳的结构,让学生说出耳的结构和功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通过课件演示“听觉的形成”让学生自己得出结论,培养学生总结归纳能力;进行“感受冷热刺激”试验,理解皮肤感受器真正感受到的适宜刺激是温度变化。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耳的卫生保健知识,对学生进行良好卫生习惯的教育;通过对聋哑人的介绍,呼吁关心爱护残疾人,培养学生关心他人、关心社会、关注健康、珍爱生命的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描述耳的结构以及各个主要组成部分的功能,描述听觉形成的过程;嗅觉与味觉感受刺激的性质与感受器的位置;触觉敏感性与感受器分布特征的关系。
难点:描述耳的结构以及各个主要组成部分的功能;皮肤温度感受器适宜感受刺激的性质。
三、教学过程
(一)耳的结构与功能
教师出示课件上耳的结构图,让学生自主看书学习,找出自己不懂的问题并记录下来。学生看书过程中,教师巡视,督促学生把问题记下来。学生埋首阅读教科书上的内容,并用笔在书上勾划出自己认为重要的内容并将自己的疑问在书上作上符号或用问题的形式记录在笔记本上。(学生看完书后)教师及时组织学生分组互助学习: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并将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记录下来。学生讨论、争论、交流、帮助。记录下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通过学生之间的互助学习,让学生的问题得到很快地解决,这比老师的讲解好得多。因为学生天生喜欢与同龄人在一起玩耍、游戏,比较看重同伴的影响和作用,同龄人之间的影响要大于老师对学生的影响。学生在一起互相学习会感觉到很有劲、很有趣。在互助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学会了合作共事,学会了虚心请教,学会了取长补短,这为学生以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教师用鼠标点击课件“耳的结构”中的各个结构,课件随即对所指结构突出显示出来,让学生说出结构名称及功能,学生答对一个,课件即显示出正确的答案,如学生没有答对,教师要督促学生查找书上的相关内容,然后再继续下去,对学生在自主学习、互助学习中需要借助一定的方式及时进行巩固。学生认真观察并作出不同正确率的回答。
然后让学生根据结构图说出各部分结构的功能。在讲述耳廓的功能时,可以加一个小活动,请同学们用手掌托在耳廓后边有什么感觉?学生回答前方传来的声音变得更大了,进而说明耳廓有收集声波的作用。然后让学生用手指堵住外耳道,会立即觉得外边传来的声音变小或听不到了,说明外耳道有传送声波的作用。
(二)听觉的形成
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复习以下知识:
刺激→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 光线→眼→视觉神经→视觉中枢(位于大脑皮层)→形成视觉 然后学生分组归纳总结出:
外界声波→(耳廓)→(外耳道)→鼓膜→(锤骨)→(砧骨)→(镫骨)→(耳蜗)内有听觉感受器→(听神经)→听觉中枢,形成听觉。
然后课件展示听觉的形成、让学生总结出听觉的形成过程,也可再用模型演示。
(三)耳的卫生保健
由邰丽华的耳聋经历引出耳的卫生保健,并向学生及时进行情感教育,让他们体会残疾人的困难,学会关爱别人。拓展创新
1、为什么人们认为晕车、晕船与内耳结构有关?
2、为什么要在遇到大的声音时要堵住外耳道或张开嘴巴?
(四)嗅觉与味觉
当空气中分布着某些有气味物质的时候。我们用鼻吸气就可能感到气味的存在,这就是嗅觉。嗅觉感受器位于鼻腔顶壁,叫做嗅黏膜,这里的一些“嗅细胞”受到某些挥发性物质的刺激就会产生神经冲动,冲动沿嗅神经传入大脑皮层而引起嗅觉。
仔细辨别气味时,我们往往会做出短促而频繁的吸气动作,而深吸气时却难以察觉到某些气味的存在。这是为什么呢?
原来嗅黏膜所在的位置只能接触到经过鼻腔顶壁的回旋式气流,短促而频繁的吸气才容易在这里引起气流的回旋。当患感冒、鼻炎时,可能造成鼻腔通气异常而使嗅觉功能产生障碍。
人的嗅觉辨别能力因人而异,差别有时较大。有人甚至缺乏一般人具有的嗅觉能力。测定人的嗅觉能力,可以用能够引起嗅觉的气味物质的最低浓度来表示。如用人造麝香测定人的嗅觉时,每升空气中5×10-6 mg的含量就能使人觉察到。
另外,人的嗅觉也很容易产生适应。如果感受器持续受到某种刺激,其产生冲动的能力会随刺激持续时间的延长而减弱,这叫做感受器的适应。例如,人初到有某种气味的环境时,可能会明显感到这里的气味。但时间一长,这种感觉会越来越弱,最后就感觉不到这种气味的存在了。
当能够溶解在唾液中的某些物质接触舌面时。往往会使我们感觉到某种味道,这就是味觉。味觉感受器叫做味蕾,主要分布于舌的背面,特别是舌尖和侧缘。用干净的棉球把舌尖揩干后,随即把几粒食糖放上去,这时不会感到有甜味;若把糖粒溶在少量水里,将糖的溶液滴在舌尖上,则立即感到有甜味。
味蕾分辨的味觉基本上有四种:酸、甜、苦、咸。分辨不同味道的味蕾分布也不均匀。例如,舌尖上分辨甜味的味蕾较多,舌根部感受苦味的味蕾较多,舌两侧感受酸味的味蕾较多,而感受咸味的味蕾则较多分布在舌侧面的前部。
实际上,人的味觉感受要比上述四种丰富得多,原因是我们的口腔黏膜上还分布着大量其他性质的感受器,如触觉、痛觉、温度觉感受器等;特别是在品尝味道时还往往有嗅觉参与进来。这就使我们产生多种复合的感觉,综合地影响着我们对“味道”的感觉判断。
(五)触觉与温度觉
当我们身体的一定部位,特别是像手指、口唇、舌尖、鼻尖等处与外界物体接触时,都会不同程度地感觉到物体的存在,甚至可能对物体的形状、硬度、光滑程度等情况做出一定判断,这就是触觉。触觉感受器的分布和分辨本领如何?人们又怎样来研究这些问题呢?
触觉敏感程度的测定实验
实验证实:人体的唇、鼻尖、舌尖等处触觉非常敏感,肢体的腹侧面比相对应的背侧面(如手心与手背)触觉要敏感。显然,这种敏感性的差别也反映了相应部位功能适应性方面的差别,敏感部位为大脑皮层提供信息的机会远远多于非敏感部位。
当我们接触的外界物体(也包括空气和水)的温度发生变化,使皮肤和黏膜的温度也发生变化时,我们就会觉得“冷了”或“热了”,这就是温度觉。
实验证明,皮肤温度感受器能够感受使皮肤温度发生变化的刺激:当刺激使皮肤温度下降时,会感觉“冷”;当刺激使皮肤温度升高时,则感觉到“温”。
实验还证明,皮肤的某些点对“冷”刺激敏感,而另一些点则对”温”刺激敏感。这也说明,冷与温的感受是分别由不同的感受器来引起的。感受冷刺激(皮肤温度下降)的感受器,叫冷感受器;感受温刺激(皮肤温度上升)的感受器,叫温感受器。
四、板书设计
第2节
感受器和感觉器官
一、耳的结构与功能
二、听觉的形成
三、耳的卫生保健
四、嗅觉的形成
五、味觉
1、味觉的适宜刺激:溶解在唾液中的物质
2、感受器——味蕾
3、味觉基本上有四种:酸、甜、苦、咸
六、触觉和温度觉
1、温度觉的适宜刺激:温度的变化
2、冷和温的感觉是由不同的感受器引起的。
第四篇:2012高中数学 2.4等比数列(第2课时)教案 新人教A版必修5
2.4等比数列教案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进一步熟练掌握等比数列的定义及通项公式;
(二)过程与能力目标
利用等比数列通项公式寻找出等比数列的一些性质
(三)方法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1)等比数列定义及通项公式的应用;
(2)灵活应用等比数列定义及通项公式解决一些相关问题. 教学过程
二.问题情境
221.情境:在等比数列{an}中,(1)a5a1a9是否成立?a5a3a7是否成立? 2(2)anan2an2(n2)是否成立?
2.问题:由情境你能得到等比数列更一般的结论吗? 三.学生活动
2822对于(1)∵a5a1q4,a9a1q8,∴a1a9a1,a5q(a1q4)2a5a1a9成立. 2同理 :a5a3a7成立.
对于(2)ana1qn1,an2a1qn3,an2a1qn1,22n222∴an2an2a1qn3a1qn1a1,anq(a1qn1)2anan2an2(n2)成立.
一般地:若mnpq(m,n,q,pN),则amanapaq. 四.建构数学
1.若{an}为等比数列,mnpq(m,n,q,pN),则amanapaq. 由等比数列通项公式得:ama1qm1 , ana1qn1,apa1q故amana1q2mn22p1 ,aqa1qq1,且apaqa1qpq2,∵mnpq,∴amanapaq.
amqmn. ana由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知:,则mqmn .
an2.若{an}为等比数列,则五.数学运用 1.例题:
2例1.(1)在等比数列{an}中,是否有anan1an1(n2)?(2)在数列{an}中,对于任意的正整数n(n2),都有anan1an1,那么数列{an}一定是等比数列.
解:(1)∵等比数列的定义和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数列{an}是等比数列,∴2即anan1an1(n2)成立.
an1an,anan1用心 爱心 专心 1
2(2)不一定.例如对于数列0,0,0,,总有anan1an1,但这个数列不是等比数列.
例2. 已知{an}为GP,且a58,a72,该数列的各项都为正数,求{an}的通项公式。解:设该数列的公比为q,由
211a7 q75得q2,又数列的各项都是正数,故q,842a5n5n8则an8()(). 1212例3.已知三个数成等比数列,它们的积为27,它们的平方和为91,求这三个数。解:由题意可以设这三个数分别为
a,a,aq,得: qaa3qaaq27 2122a(1q)91aa2a2q291q22q12∴9q482q290,即得q29或q,91∴q3或q,3故该三数为:1,3,9或1,3,9或9,3,1或9,3,1.
a说明:已知三数成等比数列,一般情况下设该三数为,a,aq.
q例4. 如图是一个边长为1的正三角形,将每边三等分,以中间一段为边向形外作正三角形,并擦去中间一段,得图形(2),如此继续下去,得图形(3)……求第n个图形的边长和周长.
解:设第n个图形的边长为an,周长为cn.
由题知,从第二个图形起,每一个图形的边长均为上一个图形的边长的等比数列,首项为1,公比为
1,∴数列{an}是31. 31n1∴an().
3要计算第n个图形的周长,只要计算第n个图形的边数. 第一个图形的边数为3,从第二个图形起,每一个图形的边数均为上一个图形的边数的4倍,∴第n个图形的边数为34n1.
14cn()n1(34n1)3()n1.
332.练习:
1.已知{an}是等比数列且an0,a5a69,则log3a1log3a2log3a10 .
2.已知{an}是等比数列,a4a7512,a3a8124,且公比为整数,则a10 .
3.已知在等比数列中,a34,a654,则a9 . 五.回顾小结:
1.等比数列的性质(要和等差数列的性质进行类比记忆).
用心 爱心 专心
题,习题第6,8,9,10题. 用心 爱心 专心 3 六.课外作业:书练习第1,2七板书设计
第五篇:2高中地理必修2复习提纲(第3章导航)
《高中地理》必修2期中考试复习导航
复习目标:
强调基础知识的掌握,理解课本难重点,并能解决相关问题;
强化地图和图表的判读和运用;
能将课本上的知识运用到实际问题的解决中。
第三章 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
3.1农业的区位选择
1.农业区位的含义:[理解记忆]
(1)农业生产的位置(2)农业与地理环境各因素的联系
2.农业的主要区位因素:[记忆]
自然因素:气候、地形、土壤、水源
社会经济因素:市场、劳动力、交通、政策、机械、科技
决定农业活动的类型和规模的重要因素是
3.农业区位选择的实质:对农业土地的合理利用[记忆]
4.主导区位因素的判断[理解]
水稻主要分布在季风区、“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江西千烟洲立体农业(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亚热带沿海农业景观的变迁(茶叶宜在南方酸性红壤种植(因素)
大城市公路边的乳畜业、园艺业(5.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理解记忆]
自然因素比较稳定,社会经济因素发展变化较快。
利用科技改造自然因素例子:培育良种促进农业发展(袁隆平杂交水稻、橡胶树种植范围的扩大);改善局部自然条件发展农业(大棚农业生产反季节蔬菜)
交通运输的发展和冷藏技术的进步使世界农业出现专业化和地域化
6.农业地域的含义:[记忆]
在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在社会、经济、科技、文化和自然条件的综合作用下,形成的农业生产地区。农业地域的形成,是因地制宜发展农业、合理利用农业土地的结果。
7.澳大利亚混合农业的区位条件:[记忆]
1自然区位条件:社会经济条件:;技术先进;便利
8.澳大利亚混合农业的主要特征:[记忆]
生产结构:种植业与畜牧业结合的混合农业(小麦—牧羊)
经营方式:经营
生产特点:①形成良性的农业生态系统;
②可以有效利用时间安排农事活动;
③具有灵活性和对市场的适应性。
3.2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
1.季风水田农业分布及作物[记忆]
分布:亚洲的季风区(东亚、东南亚、南亚都有分布)
作物:水稻为主(水稻的习性:好暖喜湿)
2.季风水田农业的区位条件:[记忆]
①气候以季风为主,高温多雨,同期②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
③人口稠密,丰富④水稻生产的历史悠久,丰富
⑤人多地少,生活习惯导致粮食需求量大
3、季风水田农业的特点[记忆]
①小农经营(生产规模小)——原因:;
②单产高,商品率低——原因:;
③机械化和科学水平低
④水利工程量大——原因:;
4、商品谷物农业分布及作物[记忆]
分布:美国、、乌克兰
作物:小麦、玉米
5、商品谷物农业的区位条件[记忆]
①自然条件优越(平坦、便利
③市场广阔;④;⑤程度高;⑥农业先进
6、商品谷物农业的主要特点[记忆]生产规模大,商品率高,机械化和科技水平高
3.3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
1、大牧场放牧业分布及生产对象[记忆]
分布: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阿根廷、南非(干旱、半干旱气候区)
2、大牧场放牧业区位条件[记忆]
①气候,茂盛;②地广人稀,低;③距离近,交通便利
3、大牧场放牧业特点[记忆]生产规模大,商品率高,专业化程度高
4、阿根廷大牧场放牧业的发展措施[记忆]
①围栏放牧、划区轮牧、种植饲料、开辟水源②培育良种牛,加强对牛群病害研究
5、乳畜业的分布及农产品[记忆]
分布:北美洲五大湖地区、、中欧、;农产品:牛奶及乳制品
6、乳畜业的区位条件[记忆]
①气候温凉、潮湿,适合多汁牧草的生长;地形平坦,适合牧草和的生长②水平高,生活影响,对乳畜产品需求量大
章末练习题
1.美国中央大平原和阿根廷潘帕斯草原虽属于不同的农业地域类型,它们共同的发展条件是()①气候温和②地广人稀③高度发达的工业④便利的交通
A.①②B.①②③C.①②④D.①③④
2.关于水稻种植业的叙述,正确的是()
A.是一种技术密集型的农业B.全分布在东亚季风区
C.比其他农业生产类型生产过程复杂D.单产一般比小麦低
3.下列国家或地区,农业类型为大牧场放牧业的是()
A.五大湖流域B.古巴C.葡萄牙D.潘帕斯草原
4.关于美国商品谷物农业生产的叙述,正确的是()
A.密西西比河下游平原发展商品谷物农业的区位条件最优越
B.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商品谷物生产国
C.美国人口众多,为商品谷物生产提供了大量劳动力
D.美国商品谷物生产一般是国营的5.水稻喜高温多雨,绝大部分分布在()
A.热带和亚热带季风区B.南美洲热带雨林区
C.美国东南部和巴西东北沿海D.温带大陆性气候区
6.既有大面积商品谷物种植,又有大牧场放牧业分布的国家是()
A.日本B.加拿大C.美国D.西班牙
7.既是世界上出口羊毛最多的国家,又是重要的小麦出口国的是()
A.美国B.新西兰C.澳大利亚D.阿根廷
8.世界上稻米产量最多的国家是()
A.美国B.日本C.印度D.中国
9.决定下列农业区位选择的主导因素分别是()
①华南的双季稻种植②宁夏平原的水稻种植③新疆哈密盆地的瓜果生产④上海郊区的乳畜业
A.①热量②水源③光照④市场B.①水源②地形③热量④市场
C.①地形②国家政策③土壤④科技D.①土壤②热量③地形④国家政策
10.影响乳畜业的两个重要因素是()
A.市场和饲料供应 B.市场和机械化水平C.交通和气候条件 D.劳动力和饲料供应
11.我国西北地区发展农业生产最重要的限制条件是()
A.土地资源不足B.化肥、农药不足C.劳动力不足D.水资源不足
12.下列各地区的农作物主要取决于灌溉水源条件的是()
A.青藏高原的青稞 B.河西走廊的水稻C.海南岛的橡胶树D.珠江三角洲的甘蔗
13.上海市郊近年来塑料大棚菜田发展迅速的原因是()
A.以平原地形为主 B.雨热同期的气候 C.城市市场需求量大 D.农业技术的推广
14.市场对农业区位的影响在地域上大为扩展是因为()
①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 ②保鲜、冷藏等技术的发展 ③农业自然条件的改善④国家政策的调节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②④
15.东京鲜花市场上,有荷兰与中国的鲜花,中国的竞争优势有()
①运费少②科技含量高③劳动力成本低④生产资料投入多
A.①②B.①③C.②③D.②④
16.最终决定农业生产类型和规模的是()
A.政策B.交通运输C.科技D.市场
17.谷物和牲畜混合农场将耕作、放牧、休耕进行轮作,其优点在于()
A.牲畜需要不断地更换环境B.有利于土壤肥力的保持
C.有利于节约用水D.有利于农业的管理
18.澳大利亚混合农场的主要特点是()
A.多为家庭农场,规模小,机械化水平高B.主要由外国公司出资兴办
C.主要是家庭农场,规模大,机械化水平高 D.小农经营,规模大,雇佣工人多
19.下列不属于亚洲季风水田区的水稻种植业特点的是()
A.小农经营B.机械化水平高C.科技水平低D.商品率低
由于各地自然和经济条件的地域差异,形成了多种多样的农业地域类型。分析完成20~23题。
20.泰国的平原地区、澳大利亚的墨累一达令盆地、美国的中部平原、我国珠江三角洲的基塘生产四地农业地域类型分别是()
A.水稻种植业、混合农业、大牧场放牧业、商品谷物农业
B.水稻种植业、商品谷物农业、混合农业、大牧场放牧业
C.商品谷物农业、大牧场放牧业、大牧场放牧业、混合农业
D.水稻种植业、混合农业、商品谷物农业、混合农业
21.从农业经营方式来看()
A.墨累一达令盆地主要是家庭农场经营B.美国的谷物农业主要由集体农庄经营
C.阿根廷的牧牛业主要由国家经营D.亚洲的水稻种植主要由大农场经营
22.从农业的商品率来看()
A.美国的谷物农业商品率最高B.季风水田区水稻种植业商品率最高
C.阿根廷的牧牛业商品率最低D.墨累一达令盆地的混合农业的商品率最低 右图中阴影为某农作物分布区。据此回答23~25题。
23.该农作物是()
A.油菜B.水稻C.亚麻D.玉米
24.下列有关图示种植业特点的叙述,错误的是()
A.科技水平高B.水利工程量大
C.单产高D.机械化水平低
25.该农作物的最大产区是()
A.亚洲B.非洲C.南美洲D.欧洲
26.兼有商品谷物农业、混合农业、大牧场放牧业、乳畜业的南半球国家有()
A.澳大利亚B.新西兰C.南非D.美国
右图是“某农作物的各国产量分配图”。读图完成27~28题。
27、这种作物应该是()
A.小麦B.棉花C.甘蔗D.稻米
28、图中所列国家生长该作物的共同区位因素是()
A.大量使用生物技术B.雨热同期
C.地广人稀D.机械化水平高
读下图,判断回答29~30题。
29.该气候类型在世界上分布最典型地区的农业地域类型是()
A.季风水田农业B.商品谷物农业
C.大牧场放牧业D.乳畜业
30.该农业地域类型在我国主要分布在()
A.内蒙古草原B.珠江三角洲
C.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周围D.东北平原
第三章 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复习导航答案)
3.1节
2.市场4.气候地形市场土壤市场
7.气候土壤地形灌溉水源市场交通8.家庭
3.2节
2.雨热劳动力经验3.人多地少精耕细作人口稠密季风区水旱灾害频繁
4.加拿大俄罗斯5.气候地形土壤交通运输地广人稀机械化科技
3.3节
2.温和草类土地租金海港5.西欧澳大利亚
6.多雨多雾饲料城市化习惯
章末检测:
1—5:CCDBA6--10:CCDAA11--15:DBCAB16--20:DBCBD21--25: AABAA26--30:ADBD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