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山雀第2课时
《山雀》教学设计
建昌实验小学 王敏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读课文。
2、巩固第一课时所学字词,会写本课6个生字。
3.理解课文内容,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激发学生观察动物的兴趣。4.培养学生爱护小动物,保护小动物的意识。
重点难点
1.抓住山雀说的话,联系上下文,读懂“我”猜想的依据。2.体会作者是怎样仔细观察山雀并产生丰富的想象的
教学过程
一、复习字词,指导书写
师:同学们,在上节课的学习中,我们认识了许多生字和词语朋友。还记得他们吗?瞧,他们来了。
1.示词语花篮(指名读,男女生读,开火车读)
师:看来,同学们对上节课的知识掌握的非常好!这节课还有几个要求我们会写的字宝宝在等着我们!2.出示我会写
指名读生字 观察字形
师:好,孩子们现在仔细观察这些字,看看哪个字比较难写,提醒咱们的小伙伴怎样写才能把这些字写的既正确又美观呢? 教师范写 学生写字 评价
二、导入课文 激发兴趣
孩子们,上学课我们还认识了两只可爱的小山雀,相信大家都很喜欢他们,这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这篇课文,对山雀做进一步的了解。齐读课题 再次看到这个课题你还想知道些什么呢?
三、品读课文,理解感悟
(一)指导学习课文(1—3自然段)
师:文中的我和山雀之间有着怎样的故事呢?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在读文之前先让我们看一下自学提示
(1)出示自学提示一:
1.自由读课文1一3自然段,找出作者观察到的山雀是什么样的?
2.通过上下文找出作者是按什么的顺序观察山雀的?
3.找出被 “我”拘禁的山雀面对危险有哪些表现?
学生自学,教师巡视
(2)汇报交流
师:大家自学的怎么样呢,下面我们我们来交流交流!师:作者观察到的山雀长什么样呢? 指名汇报(这两只山雀都是瓦灰色的,白色的两颊鼓鼓的,面有几个黑斑。)师:从这句话中我们能看出作者抓住了山雀的什么特点来写的? 学生汇报(颜色特点)
师:是啊,作者观察的多仔细啊,他是按照什么样的顺序来写的? 自由汇报 师:这样的顺序叫由远到近
(3)出示插图,创设情境。
1.师:在远处用望远镜观察到这两只山雀在树干上找虫子吃,走到近处“我”用手掌把其中一只堵在了树洞里,被我堵住的这只山雀对突如其来的危险有什么样的表现呢? 学生汇报
师:是啊,面对突如其来的危险,小山雀怕极了,带着这样的心情来读一读,体会小山雀的恐惧。
师:一动不动,纹丝不动,像死了似的,这些词语说明了什么? 学生汇报
质疑:小山雀真的死了吗? 他是在(装死),师:想一想当我们遇到危险时,总是会很害怕很慌张?而山雀不是一味的害怕而是选择了用装死来迷惑文中的“我”。质疑:为什装死呢?
引导:小山雀的举动让我们感受到他的(机灵可爱)读一读。指导朗读
过度:被拘禁的小山雀,他自己除了用装死来面对,别无选择,那么此时那只自由的山雀又是怎么做的呢?
(二)指导学习课文(4—13自然段)(1)出示自学提示二:
1.默读课文第4——13自然段,要求用“——”画出自由的山雀说的话,用曲线画出拘禁中的山雀说的话。
2.小组合作探究面对危险的时候,自由的山雀是如何帮助它的伙伴的?
学生自学,教师巡视
(2)汇报交流
师:当危险降临的时候,自由的山雀,完全可以独自逃离,可是他是怎样做到的呢? 指名汇报
师:是啊,他选择了想办法救自己的伙伴。谁来说说他是怎样帮助自己的伙伴的? 自由汇报
师:是的,此时的他应该是在劝告他的朋友吧!
指导朗读
师:文中的我没有被自由的山雀引走,还是站在原地,此时自由的山雀又是怎样应对的?
指导朗读
(3)引导学生在读中质疑,并以小组形式合作探究。
师:为什么前面写另一只山雀“劝告”它的朋友,后面又“警告”呢? 小组汇报(4)分角色朗读山雀的对话。
师:多么精明的小山雀啊,可是文中的我早已看出了他们的想法,一直不肯离去,过了很长时间,他们终于忍不住了,又说了些什么呢?我们一起来读读山雀的话。
指导学生通过朗读体会山雀紧张、着急而又无奈的心情,从而体会山雀关心同伴的感情,感受山雀的可爱。
(5)师:山雀真的会说话吗?课文中出现的这些山雀的对话是哪来的?
汇报:是作者的想象 板书:想象
引导:作者这样丰富的想象师源于作者的(认真观察)板书:观察
(6)组织讨论:看看文中的“我”是根据什么猜想到这两只山雀的对话内容的?联系上下文说一说。自由汇报
四、拓展练习
师:不止小山雀,其实许多动物都是通过叫声以及动作来代表语言,向同伴或人类表达它们的想法。今天老师也给大家带来几个新朋友,根据它们的叫声动作,猜一猜它们在想什么,会说什么?,五、总结课堂。
1、如果你在小山雀面前,你想对小山雀说些什么?
2.我们能看出作者对动物的板书:喜爱。作者喜欢小山雀,老师也喜欢,你们喜欢吗?那喜欢它我们应该怎么对待它呢?不光要保护山雀,大自然的其它动物我们也应该爱护。2.通过学习课文,你知道了什么?
老师也想送给大家一句话:在困难时能相互帮助的朋友才是真正的朋友。
六.课后作业
请同学们想想自己喜欢的小动物,根据它们的叫声动作,猜一猜它们在想什么,会说什么?把自己的猜想写下来。
七.板书设计
5山雀
样子
远
装死
近
课时分配说明 观察
想象
大纲要求本课完整为3课时,根据大纲要求,我认为第一课时让学生初步了解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重点把握字词教学,并让学生做到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第三课时主要学习这篇课文的写作方法。第二课时结束我会留一个小练笔,为第三课时打下基础。3课时当中,我认为第二课时教学是否成功尤为重要,在这一课时中我将在让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通过创设情境,分角色读课文等活动吸引孩子们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和写作方法,激发他们观察动物的兴趣。更进一步培养他们保护动物的意识。下面是我设计的第二课时完整教学设计!
第二篇:开国大典(第2课时))
主备人:陈庆玲
审核人:
单位: 罗庞塬小学
班级:五年级
姓名:
时间:2014年12月
③层次清楚,有条不紊。场面描写既要全面顾及特定场合下的各个方面,又要重
开国大典(第2课时)
视场面气氛的渲染,常常出现人多、事多、物多、景多的情况。因此,先写什么,怎样写才能使人感到层次清楚,就成为值得注意的问题。常见的写法有总分顺序、空间顺序、时间顺序等。某一场面的描写究竟采取怎样的顺序,要根据具体情况而定。教师寄语:我的课堂,我做主、我交流、我提高。
【学习目标】
1、我能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毛泽东的伟人风采。
2、我能正确领会课文中心思想,感受开国大典中,人民群众热爱党、热爱领袖、热爱新中国的思想感情,了解新中国成立的伟大意义。
3、我能学习场面描写的方法。学习重难点:学习场面描写的方法。知识连接:
关于场面描写 特定的地点、一定的景物、人物的活动,这三者的综合就构成了场面。而场面描写是这三者有机结合的动态描写。那么,怎样进行场面描写呢? ①有点有面,点面结合。场面描写必须首先写出某一个特定场合的整个面上的情况。这如同电影中的“大全景”拍摄。场面描写不是写出面上的情况就行了,也就是说场面描写既要写出总的轮廓,又要写出具体的人物形象和人物活动。②突出重点,写出气氛。既然是场面,必然会有很多人物,因此,就要分清主次。详写主要人物的神情动作,略写次要人物,这样才能突出重点。此外,还应注意把握场景,写出气氛。众多人物活动的场面,无疑会营造出种种不同的气氛。有热闹的,有冷清的,有欢乐的,有悲哀的。真实地再现某一特定场合下的特定气氛,有助于表现所描绘的场面的特点。
【预习案】
一、预习导学(课外)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抓重点词来感受毛泽东的伟人风采,人民群众爱党爱国的热情。
2、勾画细读场面描写的句子,看看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3、学习场面描写的方法。
【预习自测】-----我努力,我充实(5分钟)
[1]、词语点将(根据意思写词)。
1、来势凶猛,声势浩大。()
2、各个方面或各个地方。()
3、精神振奋,欢腾雀跃。()
4、怀着崇敬的心情观看。()
5、恭敬、庄重地立着。()[2]、课文内容回放:
(1)年 月 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在首都 举行典礼。毛泽东向全世界庄严宣告:“!
(2)理清典礼过程:典礼开始,领导就位------宣布新中国成立---
主备人:陈庆玲
审核人:
单位: 罗庞塬小学
班级:五年级
姓名:
时间:2014年12月,----。
【训练案】
一、当堂检测——我成功,我自豪(10分钟)
1、阅读下面的句子,写出你的理解和体会。
(1)“人们清早到了北京车站,一下火车就直奔会场。”从“直奔”这个词语,我能体会到
(2)“群众差不多把嗓子都喊哑了,把手都拍麻了,还觉得不能够表达自己心里的欢喜和激动。”这个句子写的是群众在 时的表现,用到了(3)课文按照 顺序叙述,着重写了开国大典的四个场面:
1、2、典礼盛况3、4、。
【探究案】
自主、合作、探究(课内)
【合作交流】——我参与,我快乐
1、勾画并细读场面描写的句子,看看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修辞手法,我从中体会到:。
(3)“两股“红流”分头向东城、西城的街道流去,光明充满了整个北京城。”这里的“两股红流”指,“光明”不仅指,更象征着。
2、交流场面描写的写作方法。
2、“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指的是。说它“庄严”
3、摘抄你喜欢的好词佳句。是因为 ;说它“雄伟”是因为。
(设计意图:(以检测的形式总结全文,让学生对所学的重点知识加以梳理)拓展延伸
1、完成本课练习册。(必做题)
2、小练笔:用自己学到的场面描写的方法,选择一个熟悉的、较为盛大的场面,4、利用所学的场面描写的方法描写一个片段。
进行描写(如六一活动、运动会、开学典礼等)(选做题)
1949年10月1日,我站在天安门广场上…… 【教(学)后反思】
第三篇:夹竹桃第2课时
夹竹桃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自读自悟,感受夹竹桃的韧性和作者所产生的幻想。
2、感受意境,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3、引导学生正确的价值取向,能喜欢夹竹桃。教学重点、难点
感受夹竹桃的韧性和作者所产生的幻想。教学流程
一、预习反馈,确定目标。
1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19课<夹竹桃>。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夹竹桃在季羡林先生的心里有很高的地位:(出示、齐读)夹竹桃不是名贵的花,也不是最美丽的花,但是对我说来,它却是最值得留恋最值得回忆的花。作者为什么觉得夹竹桃最值得留恋最值得回忆呢?除了因为夹竹桃开花时红白相 映,景象奇妙有趣外,还有什么原因呢? 老师相信,通过昨晚的预习,大家都从课文中找到了原因。
2出示、齐读:这样的韧性,又能引起我许多的幻想,我爱上了夹竹桃。
二、抓住要点质疑问难。
1同学们,读了这句话,你们有哪些疑问呢?
2预设:夹竹桃的韧性指什么?夹竹桃为什么能引起作者的幻想?引起了作者的那些幻想
三、活动导学,精讲点拨,感受“韧性”,体会“幻想”。活动一:
自主学习,感受夹竹桃的“韧性”,1、同学们刚才问得好!夹竹桃的韧性表现在哪里呢?请同学们自读课文,画出表现夹竹桃韧性的句子,讨论作者是怎样表现夹竹桃的韧性的,用自己的朗读把这种韧性表现出来。2学生练习,教师指导。3全班交流。
然而,在一墙之隔的大门内,夹竹桃却在那里悄悄的一声不响,一朵花败了,又开出一朵,一嘟噜花黄了,又长出一嘟噜。
①你们听出夹竹桃的韧性了吗?
②能不能向大家说说你是怎样听出来的?(抓住:悄悄的,一声不响,又,又)
③你真会听,悄悄地、一声不响表现了夹竹桃韧默默无闻的奉献,又开出、又长出表现了夹竹桃的生命力顽强、韧性十足。你也用朗读来表现吧。
在和煦的春风里,在盛夏的暴雨里,在深秋的清冷里,看不出有什么特别茂盛的时候,也看不出有什么特别衰败的时候,无日不迎风吐艳。
①你找的非常正确,可是夹竹桃的韧性表现还不够,大家来帮帮他,怎样读就能表现夹竹桃的韧性了?(抓住:看不出,也看不出,无日不)②你们都体会到了吗?老师出个填空题考考大家。
夹竹桃不怕
,不怕
,也不怕
,它无日不迎风吐艳,它的韧性就表现在。
③一起来体会体会夹竹桃的韧性吧 C生读:从春天一直到秋天,从迎春花一直到玉簪花和菊花,无不奉陪。
①你读的真好,能否向大家介绍一下经验。
②“无不奉陪”的意思是什么?
③它到底奉陪什么呢,请大家读读第三小节,如果用文中的成语来形容作者院子里的花,用哪些比较合适。
④出示填空:春天,夹竹桃奉陪着
,夏天,夹竹桃奉陪着
,秋天,夹竹桃奉陪着。
⑤课文第三小节一百多字,十四种花,却没有一个字写到夹竹桃,那么,能否把它省略呢?
3、同学们,夹竹桃的韧性是多么的难能可贵啊,你能用下面的句式夸夸夹竹桃吗?
啊,夹竹桃我要赞美你,不论是
,还是,你都始终如一,你的 让人敬佩!
4、同学们,夹竹桃悄悄的,一声不响,从春天一指到秋天,目睹了百花争艳的繁华美景,又亲见了百花无奈凋零,但它始终如一,它的坚强,它的默默无闻,它的持之以恒。它的顽强生命力让我们想到许多许多,你们想到什么呢? 活动二:
合作探究,想象画面,体会“幻想” 夹竹桃的韧性我们了解了,那么夹竹桃又令作者产生哪些幻想呢?为什么会产生如此美妙的幻想呢?
1、小组学习。
2、交流汇报,说说你脑中产生了哪几幅画面?是什么使你产生如此美妙的幻想呢?
3、如果你是作者,看到这样的美景,又会 产生怎样多奇妙的幻想,拿起你手中的笔把你的幻想写下来。
4、这么美的文字,把它背下来,说说怎样背的效率高?(教学机动,如时间允许安排此教学内容。)
四、练习运用,迁移创新
活动三:
练习运用,迁移创新。
1、我们了解了夹竹桃的韧性,又知道了它令作者产生许多美妙的幻想,怪不得作者会爱上夹竹桃,相信你也会和作者一样爱上夹竹桃的,一起读最后小节。
2、大自然中其实还有许多的植物也有夹竹桃这样的韧性。如(菊花、梅花、雪松、小草、竹子)拿出你手中的笔,把你所喜欢的那种植物的韧性写出来。(可以是一个小片段)
板书设计:
19、夹竹桃
韧性
留恋
回忆
地图荇藻墨竹 7
幻想
第四篇:山雀 教案
<<山雀>>教案设计
池阳小学
韦飞 分
析:
《山雀》是一篇精读课文,用充满情趣的语言,写“我”堵住树洞里的小山雀,而另一只山雀站在树枝上不时地尖叫。“我”想象它是在为了救它的朋友而掩护和传送“信息”。本文以丰富的想象和生动的语言描写了两只山雀有趣的对话。它告诉我们,只要仔细观察、用心感受,就会发现许多有趣的事情。
学情分析 通过对课文的主要内容和重点词句的理解,读中体会山雀的可爱,受到关爱他人的教育。激发学生观察的兴趣,做生活的有心人。
学习目标:
1、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激发学生观察动物的兴趣,培养他们对动物的喜爱之情。
学习重难点 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学难点:
抓住山雀说的话,联系上下文,读懂“我”猜想的根据。学习方式: 方
法 学习准备: 教师: 多媒体课件 学生:收集山雀资料 学习时数 学习过程:
一、预习检查,识字学词,初读课文。
1、出示生词。
(1)、指名认读,评议。(2)、齐读词语。
(3)、从词中抽出生字,认读,开火车扩词。(4)、学生自由介绍记识方法(5)、教师重点讲解“雀、肯”。2、学生自主分段读课文。1课时 朗读法、谈话法、自主学习法等
3、集体评议,纠错正音。
4、同桌合作,正确、流利地朗读全文。
二、质疑导读,学习课文第一至三自然段。
1、你们见过山雀吗?他们是什么样的? 学生自由发言,介绍、交流。
文中哪个地方为我们介绍了山雀的样子?请用横线画出来。指名反馈,读句子。
观察图,感受山雀外形的小巧玲珑。学生有感情齐读句子。
2、“我”是怎么发现两只灰雀的?
学生默读课文1——3自然段。指名反馈,评议、补充。学生齐读课文第一、二自然段及第三自然段的第1、2句。
3、这两只灰雀在干什么呢?他们干得怎么样? 指名反馈,介绍、交流。理解“起劲”的意思。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它们干得起劲?
引导体会山雀找虫子时的专注、卖力,练习有感情地朗读以上语句。
4、看到山雀如此起劲地凿树干找虫子,“我”是怎么做的?结果出现什么情况? 学生轻声读第三自然段后半段内容。指名发言。理解词语:一动不动、纹丝不动、像死了似的。
议一议:山雀真的死了吗?它为什么装死?从中你体会到什么?
5、学习课文第1——3自然段,你对山雀有了哪些认识?
6、学生自由发言。
7、教师总结:小巧玲珑的山雀太惹人喜爱,它们凭借自己的劳动找虫子吃来填饱肚子。当它们遇到危险无法逃离时,就装死来蒙骗对方,以求逃过一劫,真是聪明到家了。
8、学生齐读课文第一、二、三段。
三、抓住山雀的语言,弄清“我”的猜想。
1、学生自由读第4——17自然段,要求用“——”画出自由的山雀说的话,用曲线画出拘禁中的山雀说的话。
2、指名反馈,读一读找出的语句。
3、集体评议,纠正补充。
4、全班合作分角色朗读课文第4——17自然段。
5、引导体会:你从山雀说的话中感受到什么?
6、学生练习有感情地分角色直接读两只山雀说的话。
7、教师质疑,引导弄清作者猜想的根据,体会作者观察的细致以及山雀的聪明、机智、团结互助。(1)山雀真的会说话吗?课文中出现的这些山雀的语言是哪儿来的?(2)联系上下文,看看文中我是根据什么猜出山雀的对话的。(3)指名反馈,抓住山雀第一次说的话做具体地示范性的指导体会。
8、学生有感情地齐读课文第4——17自然段。
四、总结课堂,拓展仿写。
1、小小的山雀有着高尚的心灵和美好的品质,它们勤劳、聪明、机智、团结、互助、友爱。而文中的我更是通过耐心到观察,加上自己丰富的想象力,让小山雀都成了能够说话,能够沟通的可爱的小精灵。
2、拓展仿写。
不止小山雀,其实许多动物都是通过叫声以及动作来代表语言,向同伴或人类表达它们的想法。
作业设计: 看一看 想一想:
观察一种自己喜欢的小动物,注意它们的动作和声音,猜猜它们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写段文字记录下来。
板
书
设
计
5、山雀
外貌
观察顺序 山雀
可爱
动作
仔细观察 用心思考
远
(俄)普里什文
语言
(叫声)
近
《《山雀》》说课稿
池阳小学
韦飞
一、说教学分析
本文以丰富的想象和生动的语言描写了两只山雀有趣的对话。它告诉我们,只要仔细观察、用心感受,就会发现许多有趣的事情。
二、说设计理念
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自主地学习,在读中理解,读中感悟,培养学生的能力。
三、说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对课文的主要内容和重点词句的理解,读中体会山雀的可爱,受到关爱他人的教育。
3、激发学生观察的兴趣,做生活的有心人。
四、说重点难点
通过对重点词句的理解,读中体会山雀的可爱。
五、说教具准备
山雀的图片、各种动物叫声的录音。
六、教学设计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同学们,你们喜欢小动物吗?说说你喜欢的小动物。
2、今天,老师要让同学们认识一种可爱的小动物——山雀。(投影山雀的图片。)
3、板书课题,读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不会读的字词自己想办法解决。思考:读了课文,你知道了些什么?
2、课文主要讲了什么?从整体上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三、读中感悟,点拨释疑
1、从外形体会可爱。
(1)观察山雀图片,说说山雀是什么样子的。
(2)从文中找出描写山雀外形的句子,读一读,谈一谈体会。(3)试着简单画一画这可爱的山雀,并涂上色彩。(引导学生要注意:身子是瓦灰色的,两颊是白色的,上面有几个黑斑。)
(4)指导朗读。
2、从动作、对话体会有趣。(1)出示插图,创设情境。师:这两只可爱的山雀在树干上找虫子的时候,一只被“我”用手掌堵在窟窿里了,另一只在几步远的树枝上。如果你是被拘禁的山雀或者是自由的山雀,你会怎样想、怎样做呢?
(2)激发学生的兴趣后,让学生从课文中找出描写两只山雀的句子,多读几遍。(3)引导学生在读中质疑,并以小组形式合作探究。如:山雀为什么躺在那儿纹丝不动?它在想些什么?为什么前面写另一只山雀“劝告”它的朋友,后面又“警告”呢?通过重点词句的理解,体会山雀的有趣。
(4)分角色朗读山雀的对话。指导学生通过朗读体会山雀紧张、着急而又无奈的心情,从而体会山雀关心同伴的感情,感受山雀的可爱。
(5)发散思维:山雀这种关心同伴的精神真令人感动。由此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想给大家说些什么?(学生畅谈,老师小结。)
(6)组织讨论:“我”是根据什么猜想到这两只山雀的对话内容的?联系上下文说一说。
(7)播放各种动物的叫声,配上画面,启发学生想象。
师:动物的动作和叫声蕴含着丰富的语言。这些动物仿佛在说些什么呢?
3、引导探究,激发兴趣
思考:作者笔下的山雀为什么那么可爱、有趣?
在学生充分讨论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抓住“我站在那儿等了很久„„”“我等了很长时间„„”等词句,体会作者善于观察、善于猜想的习惯,激发学生观察的兴趣。
四、总结升华,拓展训练
1、读了这篇文章,你受到了什么启发?(善于观察,善于猜想,爱护小动物,关爱他人等。)
2、选择你喜欢的一种小动物,观察它们的动作和叫声,猜一猜它们在想什么,会说些什么,把你的猜想写下来,并读给小伙伴听。
《山雀》教学反思
池阳小学
韦飞
一直以来,我都认为教语文虽然辛苦,但苦中有乐。在课堂上,能借助文本和学生进行心与心的交流,聆听学生的心声,和学生一起收获成功的快乐,那是人生的一大乐事。可在教学《山雀》这一课后,学生的表现却令我很失望。课后,我心中暗暗地想:学生的表现虽然不尽如人意,但我是不是不能一味地责怪他们?是不是也该反思一下自己的教学行为?
《山雀》这篇精读课文写的是一个有趣的动物故事,作者用充满童趣的语言写“我”堵住树洞里的小山雀,而另一只山雀站在树枝上不时地尖叫。“我”想象它是为了救它的朋友而掩护和传送“信息”。这是两只多么友好、聪明、有趣的山雀呀!学生通过课文的学习,从中体会山雀的聪明、可爱,从而激发学生对动物的喜爱与爱护之情。
由于课文篇幅很长,且对话形式多样,所以课前,我布置学生回去认真预习,把课文读通、读熟。在教学课文四至十七自然段时,为了能让学生体会到山雀之间友爱互助的精神,我先让男、女生分角色朗读这一部分,想通过朗读自由山雀和被拘禁山雀的对话,来让学生从中体会山雀的友好、聪明。没想到朗读两遍之后竟然还有些同学不知道该读哪,对课文内容根本就不熟悉。可见,他们课前根本就没认真预习。无奈之下,我只好一句一句地讲解给他们听。读第三遍时才勉强读对。可想而知,学生在这种情况下怎能读出感情来?又怎能感悟到文本的内涵呢?就连原先设计的课本剧表演也因此没有时间完成了。
课后,我想:一直以来,我们老师都把精力放在组织课堂教学上,却很少去精心设计作业,其实作业设计也不容忽视。今后布置作业也得动动脑筋,多花点心思了。不然很多学生是不会认真完成的。如果在教学这课之前,我能这样对他们说:“明天我们要学习《山雀》这一课,到时我要请同学来表演课本剧,你们想不想表演?想表演那可要把课文读熟、读好哟!你们回去可以先和爸爸妈妈练习分角色朗读课文,到时,我们看看谁是最出色的小演员,好吗?”如此一般地“哄”学生读书,定能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因为这种形式是学生平时最喜欢、最感兴趣的。
我相信,如果每次作业我们都能精心地去设计,那一定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篇三:开国大典观后感800字
今年是公元2009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第六十个年头,在十月一日国庆节来临之日,我怀着激动的心情再次重温了红色经典电影《开国大典》。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一天,这个日子,是每个中国人灵魂上的烙印,它标志着一个民族的崛起,它代表着一个文明的再次复兴!1949年10月1日下午2时,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在北京召开,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主席、副主席、委员全体出席并宣布就职,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下午3时,首都30万人聚集在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开国大典。刚刚就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泽东等领导人登上天安门城楼。大会司仪、中央人民政府秘书长林伯渠宣布开会。毛泽东庄严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已于本日成立了!他在义勇军进行曲声中亲自揿下电钮,升起第一面五星红旗。
看到这里,我的热血沸腾了。
那个时候的战争还没有结束,可以说那个时候的新中国是在炮火中建立的。当毛主席庄严地宣布在天安门广场上久久回荡,那声音仿佛穿越了时间与空间,至今仍在我们每个中国人心底震颤,那震颤的力量就如一道闪电劈开了阴郁的天空,随之而来的光明洒满大地。
五星红旗飘扬在蓝天之上,那红色在清澈的碧空的映衬下更加鲜明。先烈的鲜血染红了前进的旗帜,他们的躯体筑就了新中国永不倒塌的万里长城!
随着新中国成立而欢欣鼓舞的人们看到了胜利的希望,看到了血与火背后的光明。
已经六十周年了,我们的新生的中国经历了太多的沧桑。已经六十年了,这足足经历了两代人的共同努力。前辈们马上就要完成他们的历史使命,下一个就是我们。我们将继续着先辈未完的事业,用双肩担起未来的企望。
我的心透过了历史的积淀,我听到了毛主席庄严地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了!”那声音振聋发聩,再没有任何一个声音如此振奋我们每个炎黄子孙的灵魂!
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中华人民共和国万岁!中国共产党万岁!
点评全文我来打分
第五篇:第2课时罗斯福新政
第2课时
罗斯福新政
【教学时间】 【总课时数】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列举罗斯福新政的主要内容;认识罗斯福新政的特点;探讨罗斯福新政在资本主义自我调节机制形成中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查阅并整理资料;通过角色扮演设置情景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通过小组讨论、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通过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培养学生辩证的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经济危机中的美国需要改革;钦佩罗斯福不怕困难,推行改革的勇气;罗斯福新政对美国历史发展和以后资本主义发展产生深远影响。【重点难点】重点:罗斯福;新政的主要内容、作用
难点:对新政的评价
【高考动向】罗斯福新政(列举罗斯福新政的主要内容,认识罗斯福新政的特点,探讨其在资本主义自我调节机制形成中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实干家罗斯福(“狮子”和“狐狸”)
罗斯福Franklin D.Roosevelt(1882--1945年)美国第32届总统,任期12年零39天(1933--1945年)。他是美国历史上任职时间最长的总统。被公认为“二十世纪美国最伟大的总统”之一。
二、罗斯福新政的实施 1.定义:New Deal, 罗斯福在1933年上台以后,为挽救危机中的美国经济,在金融、农业、工业、社会救济、公共工程等领域进行的一些列调整与改革措施。
2.经过:(1)第一阶段(1933~1935年),此阶段着重调整与复兴经济,这一时期通过了一系列“反危机”法令;
(2)第二阶段(1935~1939年),此阶段着重改革,一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争前夕,实施救济则贯穿新政的全过程。3.新政的主要内容:罗斯福新政的内容可以用“三R”来概括,即复兴(Recover)、救济(Relief)、改革(Reform)。(1)救济──指救助急需帮助的大批失业者和贫民;(2)复兴──是指为失业者提供工作机会,使陷入萧条的经济恢复运转;(3)改革──是指采取长远措施改善全国总体经济状况。
具体措施:(1)整顿银行与金融业:由于大萧条是由疯狂投机活动引起的金融危机而触发的,当时国家整个银行信贷体系陷入瘫痪,罗斯福要做的第一件事,是必须尽快恢复公众对银行的信任,改革也首先从整顿银行与金融业开始。
下令银行暂时休业整顿,逐步恢复银行信用;放弃金本位制;实行美元贬值;投资银行与商业银行分业经营;建立联邦储蓄保险公司;扩大联邦储备委员会(中央银行)的权力;管制证券业。国家公布的法令有《紧急银行救济法》《联邦证券法》《银行存款保险法》和新的银行法等。
到1933年4月,存回银行的通货已达10亿美元,这说明罗斯福整顿银行与金融业的措施,很快起到了恢复银行信用的作用,促进了金融体系的正常运作,为工农业生产的恢复提供了前提保证。
(2)调整农业政策:成立农业调查局;减耕;政府为农业提供补贴;调整农产品结构;提高并稳定农产品价格;保护土壤。
通过政府的奖励和津贴,以缩减耕地面积和农产品产量,从而提高农产品价格和农场主收入,这些有利于摆脱农业危机,缓和农民的斗争。
(3)复兴工业:制订了包括工资、工时、禁止童工及保障工会谈判集体合同权利条款的行业公平竞争法规,要求工业各行业遵守;管制公用事业控制股公司;加强对通讯和海、陆、空运输的管制。
国家复兴工业的中心法令是国会通过的《国家工业复兴法》,试图把资本主义生产的无序状态纳入有控制的轨道,加强国家对工业的计划与指导。
1933年《国家工业复兴法》:由政府调节工业生产中的问题,各个工业企业制订本行业的公平经营规章,规章确定各企业的生产规模、产品价格、销售市场的分配„„凡是接受法规的企业,一律发给印有“我们尽我们的职责”的蓝鹰标志。
《工资工时法》规定了企业 工人最低工资和最高工时,规定每周工作40小时,每小时40美分最低工资,后调整为每小时1美元。(4)社会救济与公共工程
建立联邦紧急救济署、工程进展署、公共工程局等机构;发放紧急救济金;推行“以工代赈”;兴办筑路、市政、水利、军用设施及田纳西河流域改造等公共工程;为老年人、残疾人、失业者和儿童提供社会保障。大规模兴建公程能达到的效果有:
(1)提供就业机会,刺激了生产和消费。(2)有长远而广泛的社会效益。
(3)“以工代赈”这种方式不伤救济者的自尊心,使他们感到自己是自食其力,不是白吃救济,还是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从而保护了哪些有自尊心的美国人。
(4)在劳动过程中,磨练了人的意志,使其精神不至于颓废,还可以达到稳定社会秩序的作用。以上效果是单纯发放救济款所达不到的。
“新政”虽未能完全消除危机,却使美国经济逐渐走出低谷。到1940 年国民收入恢复到1929年经济危机爆发前的水平。从1939年开始,国际局势日益紧张,德意日法西斯势力的向外扩张与战争威胁,1939年9月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罗斯福便集中全部精力应对战争和国际事务,新政渐告结束。(5)保护劳工权利。(缓和劳资矛盾)
1935年的《全国劳工关系法》重申工人的权利,根据该法成立了劳工关系委员会,其中劳资代表各占一半;1938年又颁布了《公平劳动标准法》规定了最低工资和最长工时,禁止雇佣16岁以下的童工。这些法案的出台,既是美国工人运动赢得的一个空前胜利,也是罗斯福为缓和劳资矛盾而作出的一项断然改革。(6)建立社会保障体系。
1935年《社会保险法》通过,规定政府实行养老金和失业保险制度,对儿童、残疾人、无谋生能力者提供救济。到1939年,全国性的失业保险、养老金和对妇女儿童、病残者的救济制度逐步形成。它有助于社会稳定,有助于美国早日摆脱危机。4.突出特点:国家干预经济。
5、罗斯福新政实质
罗斯福新政中规定了劳工的一些基本权利,这些政策是对工人有利。但新政是美国资产阶级政府为应付危机作出的政策调整,它的实质是在维护资本主义前提下,对美国生产关系进行的局部调整,以使其适应社会生产的需要,它没有改变资本主义的本质,所以它不具有社会主义色彩。
6.评价:A、罗斯福新政的“新”:①新的理论和政策:资本主义经济思想自由资本主义→凯恩斯主义,新政就是对凯恩斯主义的最大规模的实践;②新的特点:尽量避免采用国有化形式而力图保持资本主义的自由企业制度,政府对经济全面干预,同时采取有利于工人和小生产者的措施,以缓和国内阶级矛盾;③新的起点:新政是对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私人垄断资本→国家垄断资本 ;④新的模式: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发展的新模式。
B、积极作用:(1)使美国度过了经济大危机。(2)缓和了美国的社会矛盾。遏制美国法西斯势力,避免了走上法西斯道路。挽救了美国的民主制度。(3)在很多方面改变美国人的生活。如救济和社会保障体系初步建立。(4)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发展的模式。
C、局限性:新政不可能改变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也就不可能从根本上消除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三 渡过难关(恢复经济的效果)
1.1933——1935年:美国经济,走出沟底,逐渐恢复。罗斯福就任不到十一天,金融恐慌基本结束。1936年底,工业总产量超过危机前的年平均数,失业人数比1932年减少了一半。2.1935——1939年:基本恢复。其间,经济虽有起落,但到1939年,经济形势完全扭转,工业生产达到创记录水平,农业生产也保持稳定,农民收入增加。到二战前,美国人均收入基本恢复到危机爆发前的水平。
3.二战:美国彻底摆脱危机,重新繁荣。战争爆发后,美国经济被纳入政府的全面管制之中,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获得迅速发展。在战争需求的刺激下,经济出现战时的繁荣。二战结束时,全世界大部分的生产能力和财富都集中到了美国,在这个基础上,美国经济进入一个新的繁荣发展阶段。
思考:
1、危机中的美国为什么能避免走上法西斯专政道路,实行罗斯福新政呢 ? 罗斯福新政成功的原因:①世界经济霸主的地位与雄厚的经济实力,使罗斯福政府有能力干预国家经济。②独立战争以来形成的民主传统为其成功实施提供了强有力的政治保障。③借鉴了当时社会主义苏联计划经济的成功经验。④形成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思考:
2、有人认为:“20世纪有两位伟大的改革家,一位是罗斯福,在一定程度上挽救了现代资本主义国家;一位是邓小平,在一定彻底上挽救了现代社会主义国家。”思考:这两次改革有什么相似之处?给了我们带来了什么启示?
提示:这段话从社会发展的角度,高度评价了这两位政治家。他们面对危机,为各自为政的国家开辟了新的发展道路。罗斯福在大危机使经济萧条、社会动荡的背景下实行国家干预政策;邓小平在极“左”思潮带来**,把中国经济推向崩溃的边缘的情况下,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启示:(1)任何国家要向前发展,必须依据国情进行改革,只有改革才有生命力。(2)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发展的手段,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3)面对社会危机,应当指定出可以使经济持续发展的战略。(4)生产力的持续发展是社会文明演进的根本推动力。
【小结】罗斯福新政使美国摆脱了经济危机,缓和了社会矛盾,挽救了民主制度,是美国历史上也是世界资本主义发展史上一次重要的改革,是资本主义国家面对危机,自我调整,干预经济的一个成功案例,这种在不触动资本主义制度前提下加强对经济的全面干预,形成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这对以后资本主义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引起了战后资本主义世界一系列新的变化。
天天练41 1.(2011年3月泰安市一模14题)1933年底,一位国会议员在纪念林肯诞辰l24周年的演说中说:“我已经看到一位独裁者正在成长,他已使希特勒、墨索里尼十分嫉妒,私营企业的独立已成为往事,个人自由不过是记忆而已。”这位议员实际上是
A.称赞林肯做出伟大贡献
B.批评罗斯福扩大了政府权力
C.批判希特勒、墨索里尼的独裁统治
D.肯定了罗斯福新政挽救美国经济 2.(2011年江苏高考15题)富兰克林·罗斯福是美国历史上第一位利用“炉边谈话”向人民阐释其施政方针的总统。在“新政”期间,罗斯福“炉边谈话”的内容最有可能的是 A.主张推行计划经济模式 B.阐释福利国家所带来的弊端 C.解读《全国劳工关系法》 D.展望“新经济”时代的奇迹
3.(2011年3月濮阳市一模17题)罗斯福担任总统之前,有些经济学者就提议实行财政扩张政策一增加政府开支扩大公共工程,甚至不惜财政赤字,以便舒缓经济衰退。罗斯福曾批注:“哪有此等好事——天下没有不劳而获的东西。”这说明罗斯福()
A.率先提出政府干预经济的主张 B.上台前美国尚未出现经济衰退 C.当时未理解该意见的积极意义 D.永远不可能采用这种经济观点 4.(2011年4月长沙模拟31题)有人称苏俄新经济政策是“布尔什维克转向资本主义”,有人说罗斯福新政是“社会主义计划经济”,这两种看法的共同缺陷是()
①没有从政策实施的根本目的的角度看问题
②没有看到政策调整并未涉及国家的根本政治制度 ③只看现象,不看本质 ④没有从发展的、辩证的角度看问题 A.①④ B.②③ C.②③ D.①②③④ 5.(2011年1月河南安阳高三期末28题)1998年4月13日,美国《时代》周刊发表了《总统排名表:历史的评判》的文章,九位研究美国总统的历史学家把20世纪的17位总统按政绩优劣进行排序,富兰克林·罗斯福(任期1933-1945年)名列第一,历史学家对他的评语是“改变了美国生活的全貌„„”他主要改变了美国()①传统的经济政策
②民众的生产生活处境
③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 ④对苏政策的基本原则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6.(2011年5月河南五校联考34题)罗斯福在1932年4月的一次全国广播讲话中说:“在这个不幸的时代,我们要制订出一些计划来,把希望重新寄托在那些压在经济金字塔底层、被人遗忘了的人们的身上。”对这段话理解错误的是()
A.放弃资本主义自由经济制度 B.国家干预经济的思想形成
C.注重缓和社会矛盾 D.开始关注对困难民众的救助 7.(2011年4月南通市调研17题)罗斯福认为:“国家的义务之一就是要照顾那些在逆境下如无别人帮助都难以为生的公民„„政府必须给这些不幸的公民以援助。”罗斯福新政中,最能体现这一观点的措施是()A.为减耕减产的农民提供补贴 B.实行社会保障,增加就业 C.规定工人的工资标准和工作时间 D.恢复银行信用,保护储户利益 8.(2011年3月云南省统测22题)下列思想主张与罗斯福新政相吻合的是()A.“政府的唯一职能是创造便于私营企业有利发展的条件” B.“政府直接插手干预私营企业的自由是最可怕的事情” C.“我们(政府)所寻求的只是我们经济制度的平衡” D.“只要大企业得到繁荣,失业者最终也会得到好处” 9.(2011年1月杭州市质检21题)1933年5月12日,罗斯福签署《农业调整法》,该法出台后,有1000多万亩棉花田被耕掉,另外还屠宰了22万头母猪和600多万头小猪。实行这些措施的根本目的是()A.提高美国消费能力以促进市场恢复
B.增强美国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C.保障美国农民的权益,以缓和阶级矛盾
D.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以稳定农产品的价格 10.(2011年3月蚌埠市质检27题)经济大危机(1929—1933年)的一个重要影响是使地方性的经济民族主义得到发展。在总崩溃的大潮流中,各国都采取了诸如更严格的进口限额和双边贸易协定等形式的自卫措施,以维护国家经济利益。美国在当时采取的政策中,具有经济民族主义色彩的是()A.调整农业,扭转危局 B.美元贬值,刺激出口 C.以工代赈,扩大内需
D.计划指导,政府干预
答案:
1、B 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时间,从“1933年”这一信息可看出,这位国会议员评价的是罗斯福新政;从他评价的内容“我已经看到一位独裁者正在成长”看,这位议员认为罗斯福政府是“独裁者”,可见他对罗斯福新政持批评态度。符合此意的选项为B项。
2、C 解析:本题通过材料解读考查了罗斯福新政的内容。罗斯福采取一系列改革措施,大力加强国家对金融、农业、工业、社会救济、公共工程以及财政等方面的干预,使美国政府承担起保障经济稳定和发展的责任,推行计划经济模式一说错误,A项可排除。罗斯福还十分注重社会福利制度的形成,B项说法排除。D项“新经济” 时代指美国的20世纪90年代,和罗斯福总统无关。本题应选C项,罗斯福签署《全国劳工关系法》,使工人有权组织自己的工会,同时成立了全国劳工关系委员会,保障工人的基本权利,提高了工人的政治地位。极有可能在推行前通过“炉边谈话”的方式向人民进行阐释。罗斯福“炉边谈话”的主要内容是向人民阐释新政,C是新政的内容。罗斯福不主张推行计划经济模式,提倡国家加强对经济干预;二战后福利国家纷纷建立起来;“新经济”时代出现于克林顿执政时期。A、C、D表述错误。
3、C 解析:从罗斯福的批注可知此时他对扩大公共工程等措施是持反对态度的也即为理解该意见的积极意义。选择C项。
4、D 解析:“布尔什维克转向资本主义”,是指新经济政策实行商品经济,允许资本主义存在;罗斯福新政是“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是指罗斯福新政实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苏联和美国实行的经济政策,都是对生产关系的调整,都是符合两国当时的实际的,都是为了恢复和发展生产力。但是都没有改变两国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性质。
5、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罗斯福新政相关内容。“新政”使美国经济逐渐走出低谷,失业人数减少,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恢复和改善等。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美国的社会矛盾,为普通百姓提供了最低限度的经济安全保障,改善了公众的生活状况,缓解了经济危机引发的社会危机。“新政”也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发展的新模式。各选项中③④项与罗斯福无直接联系。
6、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罗斯福新政的理解。“制订出一些计划来”“把希望寄托在那些压在经济金字塔底层的人们的身上。”说明A、C、D正确。罗斯福新政的特点是在坚持资本主义自由企业制度的前提下,国家对经济进行全面干预。故A不正确。
7、B 解析:本题考查罗斯福新政。题干中“无别人帮助都难以为生„政府必须„”“最能体现”,不难得出政府最应该做的就是增加就业,实行社会保障,故答案选B;其它选项与题干不符,排除。从材料“照顾那些在逆境下如无别人帮助都难以为生的公民”、“政府必须给这些不幸的公民以援助”可以看出实行社会保障,增加就业能达到这些效果。所以选B。
8、C 解析:罗斯福新政的核心就是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宏观调控。四个选项,只有C项符合政府加强对经济宏观调控这一政策。
9、C 解析:恢复工农业生产是罗斯福新政重要的措施,1933年罗斯福政府用行政手段调节农业生产,减少农产品过剩,以保证农民利益,复苏农业,缓和阶级矛盾。本题的材料正反映了这一措施。本题选C项。
10、B 解析:经济民族主义类似于重商主义,指通过政府政策的形式对进口商品建立贸易壁垒,并施加各种各样的保护主义政策以保护其国内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