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第15课 张骞通西域和丝绸之路教案
学习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中央政府对西域实行管辖、丝绸之路、班超出使西域等基本史实。学习重点和难点
张骞通西域和“丝绸之路”是本课的重点。
如何正确认识丝绸之路的文化内涵及其在中西方交流史上的重要地位,是本课的难点。课堂导入:
80年代,诗人纪宇在《风流歌》里写道:“张骞通西域,我在鞍前。鉴真东渡,我在船后。”我国古代历史上涌现了很多有影响的对外友好使者,西汉时的张骞便是我国第一位外交家,世界上第一位探险家。他是怎样历尽艰险不辱使命两次出使西域的?他这一活动在中国历史上产生了什么影响? 自主学习:(用15分钟的时间阅读课本,找出下列问题并记忆。)
一、张骞通西域
1、西域的含义:__________________
2、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
①目的:______________②时间:________________ ③困难:______________④结果:________________
3、第二次出使西域:
①目的:___________________ ②时间:___________________ ③结果:___________________ ④作用:打通了_____________ 加强了_____________
4、西域都护府的设立:
①时间: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政府: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意义:____________________ ④职权范围:________________
二、丝绸之路
1、开通时间:____________
2、开通条件:① ___________________汉武帝 ②____________________张骞 ③____________________西域都护
1、基本路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历史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班超经营西域
1、班超出使西域 时间_________
2、_________出使大秦。
3、大秦使者来访 时间_________ 意义_________ 合作探究:
1、近几十年来,在我国x疆发现许多汉代的丝织品,在马来西亚发掘出与汉代陶片纹饰相似的陶片,在印度尼西亚出土了汉代的钱币和陶器。这些考古发现,说明了什么问题? 精讲点拨:
1.教师展示地图《西域形势和张骞通西域路线》,结合地图说明西域的地理概念。提出问题:“有谁知道张骞在出使西域的过程中都遇到了哪些挫折?”并引出对张骞这种不屈不挠的精神进行评价,可以让学生各抒己见,教师最后进行归纳:成功者所具备的基本素质,即:有胆、有识、有行、有恒。
2.要求学生阅读教材,概括出“这个时期从西域传入中原的新物种有哪些,汉族的哪些技术和物品传入西域”?可以结合本课“活动与探究”第2题的插图,通过提问加深印象。3.可以通过讲述的方式,突出强调西域都护的设置,解释“都护”的含义。
4.让学生在教材《丝绸之路》的地图中指出路线。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补充,先讲清陆上丝绸之路的基本路线,再通过地图指出海上丝绸之路的大致路线,并指出海上这条线随着远洋技术的提高,不断地被拓展。这两条商路是中国和东南亚、南亚、中亚、西亚以及欧洲经济文化交流的大动脉。可以在此用幻灯或计算机打出丝绸之路的地貌:荒无人烟的戈壁和沙漠地带,茫茫无际的大海和滚滚波涛,让学生展开丰富的联想,认识丝绸之路的艰辛。丝绸之路的得名,是因为中国的丝绸最初由陆上道路运往地中海的西方世界,成为中国输出的最具代表性的商品。但它的更大贡献却是推动了东西文化交流,最显著的例子便是中国发明的造纸术、印刷术、火药等,后来都是由这条丝绸之路传入西亚再传至欧洲。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也是由此路首先向东传入中国的。因此可以说,丝绸之路是地理大发现之前一条世界文化交流的主要通道,它不仅沟通了东西方文明,而且促成了这两个文明的相互渗透。目前,丝绸之路的研究已成为一门国际性的专门学问。
5.中国古代‘投笔从戎’的成语故事讲的是哪一位历史人物?对班超在西域的活动,尤其是他在关键时刻表现出的胆识、机智及结果有一个大概的认识,引导学生对班超进行评价。达标检测:
一、选一选
1、对开通陆路丝绸之路功劳最大的是()
2、汉朝时期,中国同西方的贸易通道称为“丝绸之路”,其路线是()
a、长安——河西走廊——今x疆——西亚——欧洲 b、长安——今x疆——河西走廊——西亚——欧洲 d、长安——河西走廊——今x疆——欧洲——西亚
3、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是为了联络大月氏同西汉一起东西夹击()
4、王之涣《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一 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玉门关以西的地方古时称()
5、西汉以前,x疆地区不知道开凿水井,后来学会了凿井技术,并出现了独特的既用于灌溉又能解决生活用水的坎儿井,这种“坎儿井”最有可能出现在 a、张骞通西域之后 b、班超经营西域之后
6、中央政府管辖玉门关和阳关以西,天山南北地区最早的行政军事机构是()a、黑水都督府b、西域都护
7、当时,西汉传入西域的物品与技术是 ①丝织品与金属工具 ②铸铁技术 ③井渠法与坎儿井 ④葡萄与石榴
8、司马迁称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为“凿空”,主要是由于()a、张骞没有完成使命 b、西域不愿同西汉夹攻匈奴
9、回答下列有关两汉对外关系发展的问题:
⑴西汉武帝时,曾两次出使西域的是谁?这个人出使西域,开辟孔道,在我国历史上称为什么?
⑵试从与西域建立外交、发展国际交通与促进中西经济文化交流方面,说明他通西域的贡献。⑶你认为他最值得我们学习的是什么?试抒发你的意见。拓展提升:
1.假如你是汉代的一位商人,在丝绸之路上,你会怎样进行买卖?又有哪些所见所闻?(展开想象,大胆发言)2.近年来,“东突”势力频繁在我国制造恐怖事件,妄图将x疆地区从中国分裂出去,成立所谓的“东突厥斯坦国”,请结合所学知识,批判东突厥势力的例行逆施。课外作业:
必做题:请对照历史地图和当今地图,模拟重走丝绸之路。说说丝绸之路的自然风貌、地理物产及风土人情、名胜古迹。谈谈你对古人开通丝绸之路的艰辛和探险精神的体会。你能试者画出古丝绸之路的示意图吗?请试试。选做题:
1、假如你穿越时光隧道。来到了汉朝,游览了丝绸之路,请你描绘你的所见所闻,并试着办一份历史小报或者制作有关丝绸之路的网页。知识梳理
相关链接 丝绸之路
丝绸之路是个形象而且贴切的名字。在古代世界,只有中国是最早开始种桑、养蚕、生产丝织品的国家。近年中国各地的考古发现表明,自商、周至战国时期,丝绸的生产技术已经发展到相当高的水平。中国的丝织品迄今仍是中国奉献给世界人民的最重要产品之一,它流传广远,涵盖了中国人民对世界文明的种种贡献。因此,多少年来,有不少研究者想给这条道路起另外一个名字,如“玉之路”、“宝石之路”、“佛教之路”、“陶瓷之路”等等,但是,都只能反映丝绸之路的某个局部,而终究不能取代“丝绸之路”这个名字。
古代丝绸之路的开通与维持,对中西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交往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在丝绸之路上,也流传着许多东西方文化交往的佳话和传说。
说到丝绸之路,人们自然首先会想到中国丝绸的西传。早在张骞通西域之前,丝绸就已经大量转运到了西方世界。在古代罗马,丝绸制的服装成为当时贵族们的高雅时髦装束。因为来自遥远的东方,所以造价昂贵,罗马为了进口丝绸,流失了大量黄金。我们今天在雅典卫城巴台农神庙的女神像身上,在意大利那不勒斯博物馆收藏的酒神巴克科斯的女祭司像上,都可以看到希腊罗马时代的人们所穿着的丝绸服装,轻柔飘逸,露体动人。丝绸服装的追求已经到了奢侈浪费和伤风败俗的地步,使得罗马元老院多次下令,禁止穿用丝织服装,但并没有起多大作用。
罗马帝国的古典作家们把产丝之国称之为“赛里斯”(seres)。公元一世纪的博物学家老普林尼(gais pliny the elder,23—79)在《博物志》中说:“(赛里斯)林中产丝,驰名宇内。丝生于树叶上,取出,湿之以水,理之成丝。后织成锦绣文绮,贩运到罗马。富豪贵族之妇女,裁成衣服,光辉夺目。”赛里斯就是中国,这是当时丝绸远销罗马的真实写照。
老普林尼和以后相当一段时间里的西方学者,并不清楚丝绸是如何织成的。中国的养蚕和缫丝的技术是很晚才传到西方的。唐朝初年西行取经的僧人玄奘,在公元644年回国途经于阗(今和田)时,听到一则传说,在现存的有关于阗佛教史的藏文文献中也有大同小异的记载。这个故事的主要情节是讲于阗王曾娶东国(一本作中国)女为王后,暗中要求对方将蚕种带来。新娘下嫁时,偷偷把桑蚕种子藏在帽絮中,骗过了关防,把养蚕制丝的方法传到了于阗。从此以后,于阗“桑树连荫”,可以自制丝绸了。于阗国王为此特别建立了麻射僧伽蓝,以为纪念。近代考古学者曾在和田东北沙漠深处的丹丹乌里克遗址,发现一块八世纪的木板画,上面描绘着一位中国公主带着一顶大帽子,一个侍女正用手指着它。研究者都认为,这里所画的正是那位传播养蚕制丝方法的丝绸女神。解放后,考古工作者在吐鲁番盆地的古墓中,发掘出大批高昌国时代(502-640)的汉文文书,证明了塔里木盆地的西域各绿洲王国生产的丝织品情况。
至于更远的西方世界,是迟到六世纪东罗马查士丁尼大帝(justinian thegreat,483—565年在位)时,才由印度人(一说波斯人)从塔里木盆地的西域王国那里,用空竹杖偷运走蚕种的。
物质文化的交流总是双向的,中国奉献给西方世界以精美实用的丝绸,欧亚各国人民也同样回报了各种中国的需求品。
第二篇:第15课 张骞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第15课 张骞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学习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中央政府对西域实行管辖、丝绸之路、班超出使西域等基本史实。学习重点和难点
张骞通西域和“丝绸之路”是本课的重点。
如何正确认识丝绸之路的文化内涵及其在中西方交流史上的重要地位,是本课的难点。课堂导入:
80年代,诗人纪宇在《风流歌》里写道:“张骞通西域,我在鞍前。鉴真东渡,我在船后。”我国古代历史上涌现了很多有影响的对外友好使者,西汉时的张骞便是我国第一位外交家,世界上第一位探险家。他是怎样历尽艰险不辱使命两次出使西域的?他这一活动在中国历史上产生了什么影响?
自主学习:(用15分钟的时间阅读课本,找出下列问题并记忆。)
一、张骞通西域
1、西域的含义:__________________
2、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
①目的:______________②时间:________________ ③困难:______________④结果:________________
3、第二次出使西域:
①目的:___________________②时间:___________________③结果:___________________ ④作用:打通了_____________ 加强了_____________
4、西域都护府的设立:
①时间:____________________②政府:____________________③意义:____________________ ④职权范围:________________
二、丝绸之路
1、开通时间:____________
2、开通条件:① ___________________汉武帝
②____________________张骞 ③____________________西域都护
1、基本路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历史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班超经营西域
1、班超出使西域 时间_________
2、_________出使大秦。
3、大秦使者来访 时间_________ 意义_________ 合作探究:
1、近几十年来,在我国新疆发现许多汉代的丝织品,在马来西亚发掘出与汉代陶片纹饰相似的陶片,在印度尼西亚出土了汉代的钱币和陶器。这些考古发现,说明了什么问题? 精讲点拨:
1.教师展示地图《西域形势和张骞通西域路线》,结合地图说明西域的地理概念。提出问题:“有谁知道张骞在出使西域的过程中都遇到了哪些挫折?”并引出对张骞这种不屈不挠的精神进行评价,可以让学生各抒己见,教师最后进行归纳:成功者所具备的基本素质,即:有胆、有识、有行、有恒。
2.要求学生阅读教材,概括出“这个时期从西域传入中原的新物种有哪些,汉族的哪些技术和物品传入西域”?可以结合本课“活动与探究”第2题的插图,通过提问加深印象。
3.可以通过讲述的方式,突出强调西域都护的设置,解释“都护”的含义。
4.让学生在教材《丝绸之路》的地图中指出路线。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补充,先讲清陆上丝绸之路的基本路线,再通过地图指出海上丝绸之路的大致路线,并指出海上这条线随着远洋技术的提高,不断地被拓展。这两条商路是中国和东南亚、南亚、中亚、西亚以及欧洲经济文化交流的大动脉。可以在此用幻灯或计算机打出丝绸之路的地貌:荒无人烟的戈壁和沙漠地带,茫茫无际的大海和滚滚波涛,让学生展开丰富的联想,认识丝绸之路的艰辛。丝绸之路的得名,是因为中国的丝绸最初由陆上道路运往地中海的西方世界,成为中国输出的最具代表性的商品。但它的更大贡献却是推动了东西文化交流,最显著的例子便是中国发明的造纸术、印刷术、火药等,后来都是由这条丝绸之路传入西亚再传至欧洲。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也是由此路首先向东传入中国的。因此可以说,丝绸之路是地理大发现之前一条世界文化交流的主要通道,它不仅沟通了东西方文明,而且促成了这两个文明的相互渗透。目前,丝绸之路的研究已成为一门国际性的专门学问。
5.中国古代‘投笔从戎’的成语故事讲的是哪一位历史人物?对班超在西域的活动,尤其是他在关键时刻表现出的胆识、机智及结果有一个大概的认识,引导学生对班超进行评价。达标检测:
一、选一选
1、对开通陆路丝绸之路功劳最大的是()A、汉武帝 B、张骞 C、班超 D、甘英
2、汉朝时期,中国同西方的贸易通道称为“丝绸之路”,其路线是()
A、长安——河西走廊——今新疆——西亚——欧洲B、长安——今新疆——河西走廊——西亚——欧洲
C、长安——今新疆——西亚——河西走廊——欧洲D、长安——河西走廊——今新疆——欧洲——西亚
3、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是为了联络大月氏同西汉一起东西夹击()A、大秦 B、匈奴
C、大宛 D、楼兰
4、王之涣《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一 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玉门关以西的地方古时称()A、大秦 B、西域 C、安息 D、新疆
5、西汉以前,新疆地区不知道开凿水井,后来学会了凿井技术,并出现了独特的既用于灌溉又能解决生活用水的坎儿井,这种“坎儿井”最有可能出现在 A、张骞通西域之后 B、班超经营西域之后 C、西域都护设立以后 D、昭君出塞 之后
6、中央政府管辖玉门关和阳关以西,天山南北地区最早的行政军事机构是()A、黑水都督府 B、西域都护C、北庭都护府
D、安西都护府
7、当时,西汉传入西域的物品与技术是
①丝织品与金属工具 ②铸铁技术 ③井渠法与坎儿井 ④葡萄与石榴 A、①②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8、司马迁称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为“凿空”,主要是由于()A、张骞没有完成使命 B、西域不愿同西汉夹攻匈奴 C、了解到西域的历史地理与风俗人情 D、开辟了西汉同西域的交通
9、回答下列有关两汉对外关系发展的问题:
⑴西汉武帝时,曾两次出使西域的是谁?这个人出使西域,开辟孔道,在我国历史上称为什么?
⑵试从与西域建立外交、发展国际交通与促进中西经济文化交流方面,说明他通西域的贡献。
⑶你认为他最值得我们学习的是什么?试抒发你的意见。拓展提升: 1.假如你是汉代的一位商人,在丝绸之路上,你会怎样进行买卖?又有哪些所见所闻?(展开想象,大胆发言)2.近年来,“东突”势力频繁在我国制造恐怖事件,妄图将新疆地区从中国分裂出去,成立所谓的“东突厥斯坦国”,请结合所学知识,批判东突厥势力的例行逆施。
课外作业:
必做题:请对照历史地图和当今地图,模拟重走丝绸之路。说说丝绸之路的自然风貌、地理物产及风土人情、名胜古迹。谈谈你对古人开通丝绸之路的艰辛和探险精神的体会。你能试者画出古丝绸之路的示意图吗?请试试。选做题:
1、假如你穿越时光隧道。来到了汉朝,游览了丝绸之路,请你描绘你的所见所闻,并试着办一份历史小报或者制作有关丝绸之路的网页。
2、从网上查找有关丝绸之路的网站,请从“丝路花絮”“丝路人物”“丝路风情”“丝路故事”中任选一题,写一篇小文章。
知识梳理
第三篇:张骞通西域和丝绸之路导学案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导学案 第15课 张骞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班级: 姓名: 组号: 授课时间:
学习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中央政府对西域实行管辖、丝绸之路、班超出使西域等基本史实。学习重点和难点
1、张骞通西域和“丝绸之路”是本课的重点。
2、如何正确认识丝绸之路的文化内涵及其在中西方交流史上的重要地位,是本课的难点。
一、导入:
二、自主学习:(用15分钟的时间阅读课本,找出下列问题并记忆。)
一、张骞通西域
1、西域的含义:__________________
2、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
①目的:______________②时间:________________ ③困难:______________④结果:________________
3、第二次出使西域:
①目的:___________________②时间:___________________③结果:___________________ ④作用:打通了_____________ 加强了_____________
4、西域都护府的设立:
①时间:____________________②政府: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意义:____________________ ④职权范围:________________
二、丝绸之路
1、开通时间:____________
2、开通条件:① ___________________汉武帝
②____________________张骞 ③____________________西域都护
1、基本路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历史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班超经营西域
1、班超出使西域 时间_________
2、_________出使大秦。
3、大秦使者来访时间_________ 意义_________
三、合作探究:
1、近几十年来,在我国新疆发现许多汉代的丝织品,在马来西亚发掘出与汉代陶片纹饰相似的陶片,在印度尼西亚出土了汉代的钱币和陶器。这些考古发现,说明了什么问题?
四、堂清检测:
一、选一选
1、对开通陆路丝绸之路功劳最大的是()A、汉武帝 B、张骞 C、班超 D、甘英
2、汉朝时期,中国同西方的贸易通道称为“丝绸之路”,其路线是()A、长安——河西走廊——今新疆——西亚——欧洲 B、长安——今新疆——河西走廊——西亚——欧洲 C、长安——今新疆——西亚——河西走廊——欧洲 D、长安——河西走廊——今新疆——欧洲——西亚
3、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是为了联络大月氏同西汉一起东西夹击()A、大秦 B、匈奴
C、大宛 D、楼兰
4、王之涣《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一 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玉门关以西的地方古时称()A、大秦 B、西域 C、安息 D、新疆
5、西汉以前,新疆地区不知道开凿水井,后来学会了凿井技术,并出现了独特的既用于灌溉又能解决生活用水的坎儿井,这种“坎儿井”最有可能出现在
A、张骞通西域之后 B、班超经营西域之后 C、西域都护设立以后D、昭君出塞 之后
6、中央政府管辖玉门关和阳关以西,天山南北地区最早的行政军事机构是()A、黑水都督府 B、西域都护 C、北庭都护府 D、安西都护府
7、当时,西汉传入西域的物品与技术是
①丝织品与金属工具 ②铸铁技术 ③井渠法与坎儿井 ④葡萄与石榴 A、①②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8、司马迁称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为“凿空”,主要是由于()A、张骞没有完成使命 B、西域不愿同西汉夹攻匈奴 C、了解到西域的历史地理与风俗人情 D、开辟了西汉同西域的交通
9、回答下列有关两汉对外关系发展的问题:
⑴西汉武帝时,曾两次出使西域的是谁?这个人出使西域,开辟孔道,在我国历史上称为什么?
⑵试从与西域建立外交、发展国际交通与促进中西经济文化交流方面,说明他通西域的贡献。
⑶你认为他最值得我们学习的是什么?试抒发你的意见。
知识图解:
感悟收获:
第四篇:张骞通西域习题
材料一:据《汉书·张骞传》载,张骞接受出使西域的使命后,与堂邑父等百余人出陇西,途经匈奴,被匈奴捉住,拘留了十几年,强迫他娶匈奴妻子,生儿育女,“然骞持汉节不失(保持汉朝的节操)”。后来,张骞乘匈奴不备,率众脱逃,辗转到达大月氏。从大月氏回来,张骞见北道危险,改走南道,不料又被匈奴捉住,扣留了一年多,直到单于病死,匈奴贵族为争夺统治权发生内乱,他才带着匈奴妻子与堂邑父一起逃回汉朝,历尽了千辛万苦。这时已是公元前126年了。
材料二:
请回答:(1)两则材料反映的是什么历史事件?材料二图中的皇帝是何人?(2)张骞这次出使西域的时间、方向及目的是什么?
(3)材料一中的内容反映了这次出使遇到了什么艰难?请你列举出此行遇到的艰难险阻还有哪些?
(4)这次出使西域有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有何意义?(5)我们要学习此人什么样的精神?
阅读材料:“不是张骞通西域,安有佳种自西来。” 请回答:
(1)两汉时期的“西域”指今天的什么地方?
(2)请以图表的形式总结出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的时间、目的及作用。
(3)(3)“安有佳种自西来”反映了西汉与西域的关系怎样?请举例说明这种关系。
以下历史图画和历史地图,反映的是同一历史事件。请仔细观察,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1)以上两图反映的是汉武帝时期什么重大历史事件?
(2)这一历史事件在的当时产生了怎样的作用?
(3)该历史事件促使西汉政府于公元前60年设置了什么官职?它的设置标志着什么?
近几十年来,在我国新疆发现许多汉代的丝织品,在马来西亚发掘出与汉代陶片纹饰相似的陶片,在印度尼西亚出土了汉代的钱币和陶器。这些考古发现,说明了什么问题?
张骞通西域
1.读教材68页内容,说说汉武帝派人出使西域的原因是什么?
2.要到达大月氏,必须要经过哪里?在那里发生了什么事情?最后找到大月氏了吗?
3.第二次出使西域,目的又是什么?
4.根据地图,结合当时的情况,你能想象出一路上他们会遇到哪些困难?
5.在张骞身上,我们能学到什么样的宝贵的精神品质?
6.结合以上问题,完成下列表格。
三、西域都护的设置 1.在图上找出西域都护的位置 2.记住西域都护设置的时间:________年,设置的意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表明:________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我们要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五篇:张骞通西域说课稿
张骞出使西域又称张骞通西域,指的是汉武帝时期希望联合月氏夹击匈奴,派遣张骞出使西域各国的历史事件。下面是小编整理收集的张骞通西域说课稿,欢迎阅读参考!
一、说教材
(一)教材内容与地位
川教版七年级上册共5个学习主题,讲述远古至南北朝时期的历史。本课所在的第三学习主题“统一国家的建立” 讲述秦朝和汉朝的历史。秦汉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统一国家的建立时期,从此,统一成为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故本学习主题在教材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
《张骞通西域》作为本学习主题5课中的第4课,上承“汉武帝的文治武功”、下启“丝绸之路的开辟”,展现了统一国家初步发展的历史画卷:从政治上讲,扩大了汉朝的疆域和统一,也有利于地区的开发;从民族关系上看,是我国多民族国家形成和民族融合的因素,也为后边教材的北方民族内迁及民族融合高潮的出现埋下伏笔;在对外关系方面,通过西域,东西方经济、文化等进行了广泛地交流,古老中国不再是一个封闭的区域,我们吸收着外来文明的精华,同时向世界展示了华夏文明的灿烂辉煌。伟大史学家司马迁把他的两次出使称为“凿空”。从这个意义上说,“张骞通西域”在本学习主题中占有重要地位。而西域位于祖国西北,有着独特的风土人情和资源,加深了历史和和地理学科的联系。
(二)学情分析
1、初一学生思维活跃、有强烈的自我发展意识和展示自我的需要,对感性的事物比较容易理解,也初步具备收集资料、分析资料和运用资料的能力及合作探究的学习品质,从而为学生乐于仔细“研究”本课知识、分组搜集与本课人物、事件有关的历史资料(文字、剧照、图片等)、拟写汉武帝招募人员自愿赴大月氏的诏书、结合书上《张骞出使西域壁画》设计一段汉武帝与张骞的对话、编排表演历史短剧、争做“小导游”等活动奠定了基础,为开展活动性的课堂学习创造了有利条件,所以本课以学生的参与、动手、动脑为主。
2、学生个体具有差异性,但教学应面向全体学生,所以在本课的活动中及课后作业设计上都注意了层次性和学生自主性。
(三)设计理念
1、教师不应拘泥于课本,应该从学生的需要和兴趣出发,通过改革课堂教学的手段和方式,把最生动的历史知识呈现给每一个学生;
2、历史是一门人文性学科,学生应在感知历史中感悟历史;
3、历史原于生活,历史教学应把学生引入到现实生活 基于上述理念,我将以活动课形式呈现本课教学内容。
(四)教学目标及其重难点:
1、教学目标及确定依据
依据教学设计理念和“课标”要求,根据以上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确定三维目标:
(1)识记和理解:记住西域的地理范围,理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和西域都护设置的意义
(2)能力和方法:通过引导学生运用课内外的历史资料,想象历史情景,评价历史人物,初步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地图能力、历史想象能力和对历史人物的评价能力;初步掌握史地结合的学习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认识并感悟张骞敢于冒险、勇于开拓、锲而不舍、忠于国家的优秀品质,逐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认识新疆自古就是中国的领土,尊重各地区、各民族习俗,自觉维护国家统一
2、教学重难点及确定依据
(1)重点:西域的地理范围(狭义);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
根据新课标的“知识与能力”目标要求和“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的意义,确定二者为教学重点;
(2)难点:西域的地理范围;理解张骞出使西域的意义
初一学生刚开始学习地理,识读地图能力较差,且“西域”是古地名,让学生记住其地理范围有一定的难度;再让他们理解抽象的隐含知识更不容易,所以确定其为难点。
二、教法选择及依据
1、问题探究法: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2、情景教学法,创设教学情景、激发学习动机;
3、根据“论从史出”的学科特点选择了史料分析法;
4、依据历史教学的直观性原则、初中学生认知规律和心理特征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三、学法选择及依据
根据新课标的目标要求、教学内容与初一学生特点选择了:
1、表演法
2、识图法、讲述法
3、辩论
4、问题探究法等 在教学中,教法学法相辅相成,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结合,生生、师生交流互动,达到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历史的目的。
四、教学过程设计
根据以上分析,这堂名为“重走张骞通西域路”的活动课的总体设计思路是: 收集历史资料 — 感受历史场景 — 探究历史人物 — 关注现实生活 — 巩固小结 —课后作业
(一)收集历史资料——课前师生积极准备
1、确定主题、根据兴趣学生分成4组;各组同学根据需要收集与本课有关的网络文字图片影像资料,在此基础上,各组同学分别准备: 第1组同学通过对教材文字、图片内容的预习和理解,课外相关资料的收集处理及经历想象后,分工拟写汉武帝招募出使西域人才的诏书、设计张骞临行前与汉武帝告别的对话、编排历史短剧; 第2组同学把张骞首次出使西域路线分为4段:长安——玉门关、玉门关——大月氏、大月氏——阳关、阳关——长安,学生扮演的“导游”1、2、3、4分别准备解说词、进行练习;“导游”5对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的情况做了简洁叙述的准备; 第3组同学分成正反双方,在教师的指导下,从张骞出使的背景、目的、经历、结果、影响等方面选择材料进行辩论准备; 第4组同学收集图片、文字材料,准备“历史的思考”这一环节的活动。
2、教师鼓励并教给学生收集资料的方法:上网、书刊、影视等,指导各组学生的活动,制作多媒体教学课件等;
(二)感受历史场景、探究历史人物、关注现实生活——课堂活动成果展示
1、图片导入:教师扮演主持人,媒体展示敦煌莫高窟第323窟北壁壁画,告诉学生此壁画反映的是中国古代史上一重大历史事件,对中国历史发展有着巨大影响。激发学生学习欲望,导入“重走张骞通西域路”主题活动
2、活动展示:
(1)第1组同学表演历史短剧《第323窟壁画》 剧情简介:
大殿上(教室前半部分),“汉武帝”正在批阅奏折,“信使”飞报:匈奴南侵,又将威胁长安!“汉武帝”气恼、焦虑,思考对策;一“大臣”献策:听说汉王朝西边的西域地区有个大月氏,与匈奴有不共戴天之仇,可派使者出使,以联合抗击匈奴。旁白介绍“神秘”的西域和大月氏的有关情况后,“汉武帝”采纳建议,决心抗击匈奴。
“汉武帝”担心:西域与西汉相距遥远,路途艰险,朝臣与百姓都心存畏惧,谁愿意去呢?“大臣2”献计道:“陛下可下昭招募。”于是,“汉武帝”颁布昭书,招募出使人才;“张骞”主动请缨,向“武帝”推荐自己;“武帝”决定派张骞出使。
长安城外,“汉武帝”和随从送别张骞一行?? 目的及依据:“皇帝的决心”、“神秘的西域”、“下诏招募”、“张骞应征”、“长安送别”5个历史片段呈现出张骞首次出使西域的背景、目的及西域的地理范围与人民的生活状况,初步感受到张骞迎困难而上、报效祖国的优秀品质。模拟“历史情景”,突破了传统历史教学模式的时空限制,有利于学生感悟历史及培养学生课前预习良好习惯和运用课本资料的能力及语言表达和表现等能力,营造了积极的学习氛围。
(主持人设问“张骞一行百多人的征程,是否一切顺利”过渡到)
(2)第2组同学扮演导游介绍《漫漫西行路》 “导游”1介绍张骞从长安到玉门关的所见所闻,并点明玉门关名称的由来;“导游”2播放电视剧《汉武大帝》片段,表现“张骞”一行被匈奴所扣,十多年间,张骞矢志不渝,终于抓住机会,摆脱匈奴控制,到达大月氏,拜见大月氏首领,表明来意等情节。“导游”3介绍张骞等人在大月氏由于自身情况不能联合出兵后,沿南线返回阳关的路途上的经历,并联系唐朝诗人王维的相关诗句;“导游4”简介张骞等人从阳关返回长安、受到汉武帝接见的情景;“导游5”简介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的情况。
目的及依据:描述起张骞等人的两次出使沿途上的风土人情、资源、自然条件、遭遇等,由此,同学们对“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的背景、任务、始返时间、主要经历、活动结果等了解得比较清楚,落实了教学重点。这体现了教学源于教材而又高于教材。有利于学生把课本和课外收集到的资料的处理运用能力的培养,也有利于培养表达能力、合作意识。
(主持人出示“张骞两次出使西域情况比较表”、学生填写、主持人强调后过渡到)
(3)第3组同学围绕“再说张骞”主题展开辩论 出示辩题“严格来说,张骞两次出使西域都未能完成任务。你认为他是成功还是失败?”第三组同学,根据准备、出示材料,进行针锋相对辩论。
目的及依据:在辩论中学生从经济、政治、精神影响方面理解了“张骞出使西域的意义”及“西域都护设置的条件、职责和意义”,通过学生对历史人物的了解,又促进其对历史事迹的了解,突破了重点与难点,培养学生客观公正的分析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能力,升华情感
(主持人再引导学生正确评价历史人物中关注由历史的认识转化为对现实的思考,从而过渡到)
(4)第4组同学图文对照引发同学们“历史的思考” 展示图片、文字资料,让学生了解到西域物产对内地及我们今天生活的影响,引出两个思考:“1家乡特色水果的发展”、“2西北地区的环境保护”。组织同学讨论,献计献策。
目的及依据:这有利于学生凭借生活经验去主动探索、又有利于学生感受到现实是历史的延续和发展,提高学生对生活的深刻理解和感悟。注意了学生分析问题能力与关注现实及环保意识的培养。
3、教师归纳总结、引导学生评价
目的是全面是了解学生学习状况、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关注过程与结果、促进学生可持续性发展。
4、课后活动:(任选一题)
(1)重走张骞出使西域路绘制张骞出使西域路线图
(要求:图的尺幅大小、图例、路线、必标地--长安、葱岭、大月氏人生活地)
(2)小作文(二选一): 我眼中的张骞
浅议张骞通西域对我们今天生活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