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课_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_教学设计_教案

时间:2019-05-12 19:29:0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第16课_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_教学设计_教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第16课_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_教学设计_教案》。

第一篇:第16课_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_教学设计_教案

教学准备

1.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中央政府对西域实行管辖、丝绸之路等基本史实。

2、了解丝绸之路的开通及作用。

3、通过对张骞通西域路线图、丝绸之路路线图的了解,使学生初步掌握识别历史地图的技能。

4、能够正确认识张骞在中外民族交往中的作用和丝绸之路在中西方文化交流中的地位,培养学生全面认识思考历史现象内在联系的能力。

5、在小组讨论,课外查询资料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过程与方法

1、由西域、丝绸之路的图片引出本课课题,引发学生学习兴趣,拉近历史与今天的距离。

2、以学生自主地学习活动建构知识为主,教师起帮助、指导的作用。

3、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加强教学的直观性。

4、搜集与西域相关的诗词;与陆上、海上丝绸之路相关的图文资料,理解丝绸之路是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张骞出使西域的学习,培养学生不畏艰难险阻、勇于开拓的精神和意志品质。

2、增强学生建设西部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3、通过开通丝绸之路后东西方频繁的经济文化交流的史实,认识到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中的桥梁作用;认识到无论古今交流才能进步、开放才会发展的深刻内涵。

2.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张骞通西域

丝绸之路。

难点:如何正确认识丝绸之路的文化内涵及其在中西方交流史上的重要地位

3.教学用具 幻灯片。图片。

4.标签

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教学过程

(一)学情分析

爱因斯坦曾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初一年级的学生学习的驱动力就是兴趣为主,感性认识仍占重要地位。他们有参与学习的热情和活跃的思维,对张骞出使西域及丝绸之路的历史也略有耳闻。这些都可以成为教师引导教学的开发性资源,为学生自主的学习开辟道路。而且初一学生是一个热情奔放的群体,他们愿意展示自我;也是一个自信、有思想的群体,他们敢于发表见解。基于以上的考虑,教师可以选择从学生的兴趣点切入教学,在师生互动中激发学生的探索热情,在对话交流中获得心灵的沟通,实现知识的建构。

(二)课程资源重组与素材选择 重点:张骞通西域

丝绸之路。

难点:如何正确认识丝绸之路的文化内涵及其在中西方交流史上的重要地位。根据本课教学资源丰富、涉及范围广的特点,教师应指导学生课前搜集与西域相关的诗词;与陆上、海上丝绸之路相关的图文资料,于无形中实现学科渗透、拓展本课的知识、拓宽学生的视野。班超经营西域为小字阅读内容,可根据课堂教学的需要灵活运用。

(三)教学过程构思

采用情境体验教学模式,在因学定教、多维互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帮助学生理解和梳理知识。采用质疑法、体验式等教学方法,达到师生的和谐互动,以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为载体,实现生生的融洽合作。鼓励学生主动式的、探索式的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为学生创设一个自主学习的空间,构建一个充满活力的课堂,在这样的氛围中培养学生敢于发表见解、敢于质疑的创新精神。

三、教学过程

情境创设

师:请同学们看一组展现西北风情的图片,(展示图片)请用一个词来描述你此时的感受? 生:荒凉、神秘、神奇、好看、美丽。

师:西部对于我们来说既神秘美丽又荒凉古老。其实,它曾是中国通往世界的第一座桥梁,谁是由此“走向世界的第一人”、以华美丝绸命名的商贸之路又是如何出现的?就让我们共同走进第十五课(板书课题)

亲历体验

师:同学们,你知道历史上的西域指的是什么地方吗、你了解张骞吗? 生:(略)师:(给出西域地图)请你根据图示,描述西域的地理范围。生:玉门关、阳关以西,也就是今新疆地区和更远的地方。

师:汉武帝时期是如何与西域建立起联系的?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第82页~83页。生:(略)师:让学生讲一讲张骞出使西域的目的经过和结果。(显示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的路线图)生:(略)师:同学们,在对于西域一无所知的情况下,张骞出使西域会遇到哪些困难?你受到什么启示?

生:我猜他也许会迷失方向。生:我觉得他会遇到龙卷风

生:他也许会有没有粮食和水非常干渴的时候!生:会遇到强盗。

生:我觉得张骞是一个意志坚强的人,他忠于职守,很难得!生:张骞不怕艰难险阻,有开拓和冒险的精神。

师:同学们的想象力都很丰富,对张骞的评价客观、公正。这是值得表扬的。我们再共同来比较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的情况与第一次有什么不同? 生:第一次遭遇了许多的挫折,第二次受到了西域各国的款待。生:西域各国与汉朝建立友好的关系。生:推动了西域和汉朝的经济文化交流。

生:边疆地区的人们为我国经济文化的发展也作出了突出贡献。利用图片师生共同体会张骞通西域的深远意义。

师:如果我们生活在汉武帝时期,你是否敢于做张骞,说出理由!生:张骞是伟大的,我愿意尝试,为国家做贡献。生:张骞的勇敢精神值得我们学习。生:张骞是好样的!他是我的榜样。

师:张骞不屈不挠勇于冒险和开拓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从此后,汉加强了对西域的经营。(利用多媒体展示西域都护设置的过程、范围,引导学生了解这段历史)最终促成了丝绸之路开发。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丝绸古路(播放丝绸之路的音像资料)

师:请你说说丝绸之路名称的含义。

生:因为这条交通线上运输最多的商品是丝绸,所以叫丝绸之路。

师:(多媒体展示)如果你是汉代的商人,想把商品从长安运到大秦,沿途会经历哪些国家地区、重要关卡?

师:就请同学们和我一起共同踏上这条商贸之旅吧!(用flash将其形象化)生:(略)认识丝绸之路的艰辛。

师:请同学看大屏幕,老师再来演示一遍:长安

河西走廊

敦煌

阳关(玉门关)

新疆地区

中亚、西亚

欧洲 师:正是商人们的辛劳。使丝绸之路成为东西方的贸易之路,成为中国走向世界的第一座桥梁。今天,它仍是东西方友好往来的象征。感悟内化

师:请同学们在老师为大家搭建的展览会上展示课前整理的(海上、陆上丝绸之路)图片、实物

生:我们小组找到的是关于丝绸之路的传说。生:我们小组找到的是图片。

师:丝绸之路的开辟,在历史上有什么影响?这条中西通道在我们今天的现实生活中有什么价值和作用? 激励践行

师:让我们用诗来抒发情怀。生:(略)

师:老师搜集了关于西部大开发的信息,请用你喜欢的形式自由畅想西部的未来规划(图画、诗、歌、散文)。学生活动略

师:同学们,大家的热情、认真深深感染了我,你们的多才多艺大大的震撼了我。两千年前的西部架起了中国通往世界的第一座桥梁;今天,时代正召唤西部重新启程。老师相信你们的热情和才艺终将为西部、为祖国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让我们继续努力吧!

课堂小结

泰戈尔曾说:教育的目的应是向人们传递生命的信息。如何在本课的教学中真正迸射出生动、真实和多彩的生命光芒,展现历史恒久的艺术魅力;怎样充分调动课程资源密切历史学习同学生现实的联系,促进学生的“终身学习与未来发展”。本课设计时,以西部历史价值和时代意义为结合点落实课标,让课堂教学具有时代感、学生学习具有发展性。本课教学中,应用了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和教学艺术,直观生动、可塑性强,注重多学科内容的渗透。以课堂为依托,充分体现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问题为主线、思维为核心的教学原则。引导学生进入情境、进入角色,开动脑筋,自觉地学习知识和思考问题,深入发掘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建立科学的认知结构。西部是一幅精美的画卷,它曾辉煌地架起中国走向世界的第一座桥梁,西部是一部厚重的历史,时代正召唤它重新启程。本课的教学资源对学生有积极的现实意义,教师要充分利用其,把握恰到好处的角度、深度。

课后习题

正确认识张骞在中外民族交往中的作用和丝绸之路在中西方文化交流中的地位。

板书 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第二篇:《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教学设计

汇文中学 郑华飞

《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教学设计

《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张骞出使西域的目的与结果,丝绸之路的路线与意义及丝绸之路衰落的原因与启示等。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网络的自主学习,学会查找资料,搜集信息的方法及使用现代信息技术为学习服务的技能。通过探究式的合作学习,学会交流,增强同他人合作意识。(2)通过绘制丝绸之路路线图培养历史空间感及动手能力。

(3)通过对丝绸之路衰落原因的探究和丝绸之路对今天的启示的交流,培养探究能力及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能力。

3、情感价值观:

⑴通过对张骞克服困难、不辱使命等内容的描述,使学生体验张骞通西域的艰辛和勇于开拓、不畏艰险的精神。

⑵通过对丝绸之路的学习,认识西汉时期在丝绸之路上中西文化发展的交流,以及吸取他国先进科技文化,对促进我国经济文化发展的作用。

⑶通过对丝绸之路衰落原因的探讨,汲取历史教训和影响,以史为鉴,强化环境 教学重点难点:

1、本课重点:⑴张骞通西域

⑵丝绸之路

2、本课难点:⑴正确认识丝绸之路的文化内涵及其在中西方交流史上重要地位。

⑵通过一系列的历史事实让学生认识丝绸之路对当今的启示。【课程标准】讲述张骞通西域等史实;认识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

(一)导入新课(2——3分钟):

(多媒体展示)《西汉初年西域概况》《西汉初年疆域图》和《秦朝疆域图》(学生自主探究)结合课本第一段,明确西域在什么地方和当时的社会情况。

(二)、讲授新课(35分钟):(板书)

一、张骞通西域

西汉王朝和西域之间的关系:西汉初年,西域小国林立,大的如乌孙,小的如依耐,他们受到匈奴的控制。其中大月氏国的统治者在与匈奴的交战中受尽了屈辱,发誓报复匈奴,却找不到盟友共击匈奴。西汉初年,北方匈奴屡次南下攻汉,威胁刚刚建立的汉王朝。汗高祖刘邦曾领兵攻匈奴,但曾被围困。此后,汉朝对匈奴处于守势。汉武帝时期国力强盛,决定联合西域的大月氏夹击匈奴。公元前138年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

(多媒体展示)汉武帝的《招贤令》。突出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的目的。史地结合,培养学生识读历史地图的能力。学生能说出西域的地理位置,结合当时的社会情况,明确张骞出使西域的背景。

(设疑)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十多年以后才回来,经历了很多感人的故事,谁能结合书本给大家讲一讲?(学生生动叙述故事)(及时鼓励学生)(多媒体展示)《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路线示意方向及其年代》

——张骞出使西域,前往大月氏,这是一条前人未走过的路,要穿越茫茫沙漠,要翻越皑皑雪山,我们根据示意图,结合当时的情况,你能想象张骞西行途中会遇到哪些困难?(学生发挥想象——经过匈奴控制区;生死难料;沙漠区;饥饿;风沙;水的威胁;交通工具简陋;语言不通)

设计问题,激发学生想象力,为张骞不畏艰险出使西域作铺垫。

(提问)从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漫长而艰险的历程中,你们觉得张骞哪些地方值得我们学习呢?(学生讨论回答——从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漫长而艰险的历程中,我们体验到张骞不畏艰险、不辱使命的崇高精神,机智、勇敢、忠诚、爱国的优秀品格)

(提问)如果你是张骞,在这种情况下,你愿意出使西域吗?

(拓展)由张骞想到我们自己,今天,也许我们有的同学成绩还不理想,生活中还有很多不如意,但我们只要有坚强的意志,不畏艰险的精神去克服,定然能走向成功。一位成功者所具备的基本素质,即:有胆、有识、有行、有恒。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和自己要成功所应该具有的良好的品德和健全人格。(提问)你能说出张骞这次出使有没有完成汉武帝交给他的任务呢?是不是就没有收获呢?

(学生回答)张骞虽然没有完成汉武帝交给他的任务,但是了解到了西域的地理概况和西域各国想和汉朝交往的愿望。为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打下了基础。(指导学生阅读课文)了解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的情况。

(播放短片)了解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后,汉朝与西域建立了外交关系。(列表对比)两次出使西域的对比。

(分析归纳):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对历史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开辟道路,加强联系。所以在汉朝史学家司马迁的《史记》中,评价为“张骞凿空”,打通了西域这堵墙,是开辟西域交通的第一使者,对历史作出了巨大贡献。西域各国和汉朝发生联系后,他们仰慕中原先进文化,渴望中原王朝的保护,为此,在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设立西域都护,都护是西汉王朝驻西域的最高长官,职责是管理西域事务,保护往来商旅。

(多媒体显示)《西域都护的设置》——西域都护的设立扩大了西汉的疆域,使今天的新疆地区从此开始隶属中央政府的管辖,成为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探究引导)从以上内容,我们可以得出,张骞出使西域对汉朝的经济、文化、政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带来的直接结果或者说最突出的贡献,在于他开通了中西交通的要道,这条要道就是什么呢?为什么叫丝绸之路呢?(学生回答)(板书)

二、丝绸之路的开辟

(多媒体显示)丝绸之路——名称的由来

——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开通了一条自首都长安出发,经河西走廊直达中亚、西亚,进而连接欧洲和非洲大陆的陆路通道。中国大量的丝和丝织品经此路西传,西方国家的物产也传入中国。这条东西方交流的通道被称作“丝绸之路”。(知识窗)丝绸之路的得名——丝绸成为中国输出的最具代表型的商品。(多媒体显示)《丝绸之路图》

二、对外关系

1.“丝绸之路”(陆上):长安→()→()→()→欧洲。

《丝绸之路示意图》和相关图片。

学生(导游)讲解:

各位游客,上午好。首先,我代表个人祝大家旅途愉快!今天将由我陪同大家度过这丝绸之旅。我们的出发地是有着三千余年文明史的十二朝古都、六大古都之首的西安,西汉时称为长安,别号西京。往西将要穿过的是美丽富饶的河西走廊,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风吹草低见牛羊”景象。到敦煌,艺术宝库的壁画要观赏:仙女反弹琵琶,载歌载舞;飞天身披长带,凌空飘拂。西出阳关,浮想联翩,“渭城朝雨邑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再往西,进入美丽的新疆大地。新疆有三宝:牛粪、马粪、芨芨草。吐鲁番的葡萄、哈密的瓜、新疆的娘子戴翠花。万古荒原塔里木,蕴藏着丰富的气和油。它的北部是天山,天山的美景看不完,还有猴哥取经的火焰山,塔里木中间的沙漠拉玛干,新月般的沙丘起伏绵延。楼兰遗址在眼前,出土的干尸“木乃伊”,黄金分割的身段,面容俏丽天下属第一,它的名字叫“楼兰女”。戈壁滩,风蚀地形到处见,野骆驼、野马、野驴子跑得欢。葡萄、石榴、核桃、苜蓿远从西域传入中原。穿过两河流域的巴格达,来到终点站古罗马(大秦)。

[评点]在优美的背景音乐伴奏下,学生和教师一起重访古“丝绸之路”。学生一面聆听导游的讲解,一面观赏古“丝绸之路”上风土人情、山川风光、遗址传说、艺术图片,从而使学生在认知之时,获得了身临其境之感,美在其中,乐在其中。引导学生根据书本示意图,说出丝绸之路的基本路线,为分析丝绸之路的文化内涵作铺垫,突破难点。

(探究活动1)材料:公元前1世纪,欧洲罗马共和国执政官恺撒,曾穿着丝袍出现在剧场,轰动一时。到后来,穿着锦衣绣服,成为古罗马上层社会的风尚。——公元前1世纪,是中国的西汉时期,中国的丝袍通过丝绸之路传到欧洲,欧洲当时把中国称为“丝国”。可见中国的丝绸在当时西方社会的珍贵。(探究活动2)材料:近几十年来,在我国新疆发现许多汉代的丝织品,在马来西亚发掘出与汉代陶片纹饰相似的陶片,在印度尼西亚出土了汉代的钱币和陶瓷。这些考古发现,说明了什么问题?

(知识拓展)中国历史上的“丝绸之路”有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之分,而海上“丝绸之路”是从广东沿海出发,经过东南亚,通往孟加拉湾沿岸和印度等地。新疆是陆上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地处海上丝绸之路的交通要道,从这些地方考古发掘汉代的丝织品、钱币和陶器,不仅证实当时丝绸之路的存在,而且说明当时我国的对外贸易已相当繁荣。

看着这条线路,我们的思绪也随之飞到了两千多年前的西汉,我们似乎看到了丝路上奔波往来的商人。

(探究活动3)填表——丝绸之路开通后,中西文化交流情况。

(归纳)中国的丝绸等物品和许多生产技术,通过丝绸之路传到西方;同时,西方经济文化的传入,也丰富了中原地区人民的生活,促进了汉文化的发展。(播放短片)《东西方物产交流的内容》

(点评丝路地位)丝绸之路的开辟,它不仅仅是一条商业通道,更大的贡献是沟通了东西方文明,促进这两个文明的相互渗透。所以,丝绸之路在古代,它是传播友谊的道路,人们把丝绸之路看作是联结东西方文明的纽带。丝绸之路成为古代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代名词。对于中国人民来讲,丝绸之路是开放之路,是友谊之路,是共同发展之路。

(多媒体展示)丝路沧桑——丝绸之路在古代发挥了很大作用,经过漫长岁月的洗礼,古老的丝绸之路已深深的堙没在历史的尘埃中。结合书本P93“楼兰古国的消失”,探索丝绸之路沿线的环境变迁和古文明消失原因是什么?(①与气候变干、降水量减少、冰川融水萎缩、河流断流、水系改道等自然因素的波动有关;②人为因素:土地的过度开垦,水资源和生物资源的不合理使用,天然植被的破坏。)

师生共同小结本课内容,出示板书。

一、对内关系

出使西域:张骞出使西域;张骞再次出使西域。

管辖西域:设置西域都护。

二、对外关系

陆上“丝绸之路”:长安→河西走廊→今新疆境内→西亚→欧洲。海上“丝绸之路”:广东沿海→中南半岛→马来半岛→马六甲海峡→孟加拉湾、印度、斯里兰卡。

东汉与大秦的交往:甘英出使大秦到波斯湾;大秦安敦王朝的使臣来到东汉。

反馈练习:

一、填空(集体回答)

1.两汉时期,人们把甘肃______和______以西,也就是今天新疆地区和更西的地

方,称为______。

2.陆上“丝绸之路”从______往西,经过______、______再到______由______

转运到欧洲。

二、选择(抢答)

1.欧洲同中国直接友好往来开始于()

A.73年班超出使西域 B.97年甘英出使大秦 C.166年大秦安敦王朝的使臣来到东汉 2.张骞出使西域带来的直接结果是()

A.丰富了汉族的经济生活 B.促进了西域的经济发展 C.开辟了东西交通的重要商道 D.设置了管辖西域的行政机构

3.欧洲同中国直接往来距今在多少年?()

A.1600年 B.1700年 C.1835年 D.2167年

三、成语竞猜

教师出示:东汉时,政府派使节到达鄯善,受到鄯善王的热情接待。过了几天,鄯善王的态度忽然冷淡起来。使节估计这是匈奴的使者到了鄯善的缘故,就对侍从说:“不如虎穴,焉得虎子。当今之计,只有夜袭匈奴大营!”夜半风起,他率领部下放火焚烧匈奴营帐,斩杀匈奴使者。

教师:上述内容出自哪个成语?讲的是哪一位历史人物?你怎样看这个人物?

学生:不如虎穴,焉得虎子。

学生:班超。

学生:在关键时刻表现出他的胆识、机智。

教师:同学们回答都不错,希望大家也做一个有胆有识的人。

尾声:播放多媒体片断《展望》

(启示)古老的丝绸之路在今天日益发达的交通运输下,已不能发挥作用,但依然有着深厚的旅游价值和文化价值。中国西部大地的新疆,自由不羁的生命人格,流淌的文化,持久的魅力。西部大开发,最美丽的是我们新疆!

第三篇:《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教案

《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了解张骞出使西域、中央政府对西域实行管辖、丝绸之路等基本史实,使学生初步掌握我国古代历史上中原地区与边疆地区的经济文化联系和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历史过程。

(2)通过对各种历史现象的思考,培养学生的想象、理解、分析、归纳、知识迁移等能力以及组织表达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利用多媒体课件和网络资源组织教学,创设生动活泼的历史情境,扩大知识视野,提供丰富的历史学习材料,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和心灵体验。

(2)调整教学顺序,重组教学内容,便于学生的理解。

(3)设计多种类型的问题,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思考、归纳、想象、描述、交流中理解和评价历史,并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4)与相关的地理知识相衔接,初步培养学生跨学科综合思维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丝绸之路是古代中国走向世界之路,它是中华民族向全世界展示其伟大创造力和灿烂文明的门户,也是古代中国得以与西方文明交融交汇、共同促进世界文明进程的合壁之路。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2)通过张骞为报效祖国不屈不挠、勇于冒险和开拓的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和开拓进取的意识。

(3)强调历史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发展,懂得学以致用。

教学重点:

张骞通西域、丝绸之路。

教学难点:

如何正确认识丝绸之路的文化内涵及其在中西方交流史上的重要地位。

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设置情景,导入新课】

★教师活动:教师播放影片,创设情景,口述目标,导入新课。

1、教师播放《新丝绸之路》片头视频。

2、教师:看到黄沙万里的大漠,听到悠悠的驼铃声,此时此刻,想必大家都想去看一看那美丽的风光,听一听那如醉的歌舞,请问谁知道这块神秘的土地在哪里呢?在古代,我们把它叫做什么呢?它对于当时的中国乃至世界又起到了怎样的作用呢?带着这些问题,我们来学习第15课《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学生活动:学生欣赏影片,思考答问,明确本课学习目标。(1、凝神激趣,观看视频。

2、思考问题,明确本课学习任务。)第二环节——【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教师活动:投放目标,引导解读。

1、要求学生阅读课本,思考:西域的地理位置在哪里?

2、教师投放《张骞通西域》路线图,要求学生结合地图,明确西域的地理位置。

3、投放视频,提出问题。

播放《汉武大帝》中,汉武帝在承明殿接见张骞的视频。根据视频,提出问题: ﹙1﹚手持汉节的张骞衣衫褴褛,这说明了什么?(可根据视频中张骞的回忆和当时西域的恶劣环境)他的哪些品质值得我们学习?

﹙2﹚汉武帝为什么说张骞是“英雄”?

4、要求学生阅读教材,思考问题:

﹙1﹚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的目的有何不同?各产生了怎样的结果?有人说他的西域之行有凿空拓荒的意义,你认为呢?

﹙2﹚假如你是张骞,请你写一份奏章,述说这十几年的经历及见闻。

﹙3﹚读秦汉疆域图,思考:西汉的疆域与秦朝相比较,发生了哪些变化?为什么?

5、要求学生阅读教材“丝绸之路”一目,思考: 这条东西方交通要道为什么被称为“丝绸之路”?

6、根据课本第83页丝绸之路图,请回答相关问题: ﹙1﹚ 请你根据上图,说出丝绸之路的路线。

﹙2﹚假如你是当时的商人,你会沿着丝绸之路运送中原的哪些东西到西域各国?又会把西域的哪些东西运到中原地区?

﹙3﹚近几十年来,在我国新疆发现许多汉代的丝织品,在马来西亚发掘处于汉代陶片纹饰相似的陶片,在印度尼西亚出土了汉代的钱币和陶器。这些考古发现,说明什么问题?

﹙4﹚“丝绸之路是一条彪炳史册的中外交往之路”,你能说出理由吗? ★学生活动:

1、阅读教材,自主思考问题。

2、提取有效信息,合作交流,明确答案。

3、小组讨论,展示交流,明确答案。第三环节【合作探究,各抒己见】 ★教师活动:投放图片,讲解点拨。

1、教师投放《海上丝绸之路》图,引导学生明确海上丝绸之路 路线,使学生充分认识到:无论是陆上丝绸之路,还是海上丝绸之路,都有力的促进了中西方经济文化的交流,对汉朝的兴盛产生了积极作用。

2、教师指导学生阅读课本84页“班超经营西域”一目,引导学生认识到:班超是张骞之后又一位为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作出重大贡献的杰出人物,甘英在中外交流史上也功不可没。

★学生活动:提取有效信息,合作交流,明确答案。

1、阅读教材,自主思考.2、读图释图,回答问题。

3、小组讨论,展示交流,明确答案。第四环节——【自我归纳,拓展提升】

★学生活动:反思完善,巩固提高。

★教师活动:补充归纳,拓展提升。

师:你可以系统归纳本课知识结构,也可以归纳学习方法、掌握的技巧,或者情谈谈你学习本课后的感想。

第五环节——【自我测评,查缺补漏】 ★教师活动:投放习题,点拨引导,检查反馈。★学生活动:自我测评,查缺补漏,自我完善。第六环节——【拓展迁移升华主题】 ★

1、教师活动:投放材料,提出问题。

材料一:丝绸之路作为横跨亚欧大陆的商旅之路和文化交流之路,具有悠久的灿烂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2008年10月,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通过了《关于文化线路的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宪章》,标志着文化线路正式成为世界遗产保护的新领域。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的协调下,中国与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土库曼斯坦等中亚五国政府展开“丝绸之路跨国联合申遗行动计划”。

材料二:丝绸之路沿线各国联合申遗,中国共有57处景点进入预备名单,其中陕西20处、甘肃12处、新疆11处、宁夏4处、青海4处、河南6处。一旦联合申遗成功,将会为我国中西部地区尤其是西北地区的旅游、经济发展增添新的动力。西安作为丝绸之路起点,将成为成功申遗后最大的受益者。

请回答:①如何用一种好的方式宣传丝路申遗?如何让“丝绸之路”能成功申报成为世界文化遗产?”②如何让承载千年古史的丝绸之路,重现昔日的辉煌,彰显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请你依据丝路的过去与今天,写一份开发丝绸之路的计划书。③古代丝绸之路是我们中西交往的桥梁和纽带,在改革开放的今天,我们怎样才能使它昔日的辉煌重放光彩?

2、去年,新疆发生严重的打砸抢事件,一群恐怖势力“东突”妄图建立所谓的“东突厥斯坦国”,你能利用所学史学知识对这种倒行逆施行径进行抨击吗?

(学生活动:阅读材料,把历史与现实相结合,学以致用。)

《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的说课稿

一、本课地位:

我说课的内容是七年级上册的第15课《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课本内容主要包括三部分:

1、张骞通西域

2、丝绸之路

3、班超经营西域(自学内容)。

汉朝对外交往充分体现了中西文明的交流与渗透,而丝绸之路是中国古代文明向外传播的重要通道,所以本课在整个中国古代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根据新课改的理念和学习的需要,我对内容作了一些调整和拓展。以丝绸之路作为本节课的主线,增加了对丝绸之路变迁和衰落的探讨,以史为鉴,谈对当今的启示。而这些也正是我们历史教学的最终目标,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受到历史的熏陶,为现实服务。

二、学生情况分析:

在网络迅速发展的今天,学生已经能够运用网络,而且他们对新事物也比较感兴趣,对一些社会热点问题也会给予一定的关注。但初一学生知识的积累还较少,同时对历史地理的概念还比较模糊。

三、本课目标:

根据以上情况和课标的要求,对本课我确定了如下目标

1、知识目标:

张骞出使西域的目的与结果,丝绸之路的路线与意义及丝绸之路衰落的原因与启示等。

2、能力目标:

(1)通过网络的自主学习,学会查找资料,搜集信息的方法及使用现代信息技术为学习服务的技能。通过探究式的合作学习,学会交流,增强同他人合作的意识。

(2)通过绘制丝绸之路路线图培养历史空间感及动手能力。

(3)通过对丝绸之路衰落原因的探究和丝绸之路对今天的启示的交流,培养探究能力及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能力。

3、情感目标:

(1)通过本课学习,认识到少数民族和边疆地区在祖国经济文化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贡献,从而认识到开发边疆的重要意义。

(2)通过学习张骞等人为报效祖国,不屈不挠敢于冒险和开拓的精神,强化爱国意识和开拓进取的意识。

(3)通过对丝绸之路衰落的原因探讨和今昔对比,汲取历史教训和营养,以史为鉴,强化环保意识和对祖国一些方针政策的理解(如西部大开发,改革开放等)。

四、本课重点: 本课的重点有两个:

1、张骞通西域。张骞出使西域是汉朝对外交往当中最为重要的事件之一,有着开先河之意。所以具有重要地位。

2、本课的第二个重点是丝绸之路。丝绸之路是本课的主线,并在整个中国古代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所以丝绸之路也是本课的重点,在此当中丝绸之路的形成和意义及衰落又是重点的重点。

五、本课难点:

由于初一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积累程度的限制,对理性的知识较难领会,所以本课的难点是通过一系列的历史事实如何认识丝绸之路的意义和对当今的启示。

六、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设置情景,导入新课】

播放《新丝绸之路》片头视频,学生欣赏影片,思考答问,明确本课学习目标。第二环节——【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1、思考:西域的地理位置在哪里?

2、手持汉节的张骞衣衫褴褛,这说明了什么?(可根据视频中张骞的回忆和当时西域的恶劣环境)他的哪些品质值得我们学习?

3、要求学生阅读教材,思考问题:

﹙1﹚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的目的有何不同?各产生了怎样的结果?有人说他的西域之行有凿空拓荒的意义,你认为呢?

﹙2﹚假如你是张骞,请你写一份奏章,述说这十几年的经历及见闻。

﹙3﹚读秦汉疆域图,思考:西汉的疆域与秦朝相比较,发生了哪些变化?为什么?

4、要求学生阅读教材“丝绸之路”一目,思考: 这条东西方交通要道为什么被称为“丝绸之路”?

5、根据课本第83页丝绸之路图,请回答相关问题: ﹙1﹚ 请你根据上图,说出丝绸之路的路线。

﹙2﹚假如你是当时的商人,你会沿着丝绸之路运送中原的哪些东西到西域各国?又会把西域的哪些东西运到中原地区?

﹙3﹚近几十年来,在我国新疆发现许多汉代的丝织品,在马来西亚发掘处于汉代陶片纹饰相似的陶片,在印度尼西亚出土了汉代的钱币和陶器。这些考古发现,说明什么问题?

﹙4﹚“丝绸之路是一条彪炳史册的中外交往之路”,你能说出理由吗? 第三环节【合作探究,各抒己见】

教师投放《海上丝绸之路》图,引导学生明确海上丝绸之路路线,使学生充分认识到:无论是陆上丝绸之路,还是海上丝绸之路,都有力的促进了中西方经济文化的交流,对汉朝的兴盛产生了积极作用。

第四环节——【自我归纳,拓展提升】

学生系统归纳本课知识结构,也可以归纳学习方法、掌握的技巧,或者情谈谈你学习本课后的感想。

第五环节——【自我测评,查缺补漏】 第六环节——【拓展迁移升华主题】

第四篇:3.6 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教学设计 教案

教学准备

1.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两汉对内对外关系的基本史实。

将中原地区治乱兴衰与开发经营边疆地区的背景结合起来认识,培养思考认识历史现象之间内在联系的能力。通过对于丝绸之路的文化内涵和在中西方交流史上的重要地位的认识,培养全面认识和思考问题的能力。将历史事件置于特定的地理空间去认识和思考,培养跨学科的综合思维的初步能力。

通过本课的学习,认识到少数民族和边疆地区在我国经济文化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贡献,认识到开发边疆的重要意义。

通过张骞、班超这两个历史人物为报效祖国不畏险阻、勇于开拓的献身精神,强化爱国思想和开拓进取的意识。

2.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张骞出使西域和“丝绸之路”(The silk road)。【教学难点】

如何正确认识丝绸之路的文化内涵及其在中西方交流史上的重要地位。

3.教学用具

多媒体工具

4.标签

教学过程

教师:播放多媒体片断《我们新疆好地方》。教师:诗歌朗诵,导入新课。

新疆大地、是一种丰富、一种集天下之美,而大成的宝地。

她、汇集天地灵秀、至刚而至柔、坦诚而隐秘、粗犷而细腻、繁杂而单纯。今天的新疆,两汉时属西域。西域在哪里?大家可知道历史上的张骞、班超通西域?请听本节两汉对内对外关系。评点]教师在学生饱览美丽新疆大地的愉悦中,通过诗歌朗诵,恰切自然导入新课。情境的创设,强烈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教师出示:

第15课

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一、对内关系

学生:根据问题,快速浏览教材相关内容。师生互动:开展出使西域的活动。

要求每个使节(学生)以第一人称的手法,结合图表的内容,用精炼的语言,向皇上(学生)上奏各自出使西域的情况。最后根据各个使节(学生)的表现,评定最佳使节。

(教师出示《丝绸之路》地图和相关图片。)

评点]师生共同开展出示西域的活动,再现当时的历史情境,活跃了课堂气氛,增添了戏剧色彩,使学生有机地参与到教学中去,从而达到优化教学环节,提高学习效益的目的。教师出示: 2.管辖西域

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一、对内关系

教师:西域何时正式归属中央政权?受何机构管辖?这个机构的职能是什么?它的建立有何意义? 师生:(互动略)。

教师:汉通西域后,中国同西方的贸易开始发展起来,中国的丝和丝织品源源不断转运欧洲,被上层社会视为珍品。穿着中国的锦衣绣服,成为罗马男女贵族的一种时尚。中国也被称誉为“丝国”。后来,人们便称这条中西交通要道为“丝绸之路”。

教师出示:

二、对外关系

1.“丝绸之路”(陆上):长安→()→()→()→欧洲。《丝绸之路示意图》和相关图片。学生(导游)讲解: 各位游客,上午好。

首先,我代表个人祝大家旅途愉快!今天将由我陪同大家度过这丝绸之旅。我们的出发地是有着三千余年文明史的十二朝古都、六大古都之首的西安,西汉时称为长安,别号西京。往西将要穿过的是美丽富饶的河西走廊,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风吹草低见牛羊”景象。到敦煌,艺术宝库的壁画要观赏:仙女反弹琵琶,载歌载舞;飞天身披长带,凌空飘拂。西出阳关,浮想联翩,“渭城朝雨邑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再往西,进入美丽的新疆大地。新疆有三宝:牛粪、马粪、芨芨草。吐鲁番的葡萄、哈密的瓜、新疆的娘子戴翠花。万古荒原塔里木,蕴藏着丰富的气和油。它的北部是天山,天山的美景看不完,还有猴哥取经的火焰山,塔里木中间的沙漠拉玛干,新月般的沙丘起伏绵延。楼兰遗址在眼前,出土的干尸“木乃伊”,黄金分割的身段,面容俏丽天下属第一,它的名字叫“楼兰女”。戈壁滩,风蚀地形到处见,野骆驼、野马、野驴子跑得欢。葡萄、石榴、核桃、苜蓿远从西域传入中原。穿过两河流域的巴格达,来到终点站古罗马(大秦)。评点]在优美的背景音乐伴奏下,学生和教师一起重访古“丝绸之路”。学生一面聆听导游的讲解,一面观赏古“丝绸之路”上风土人情、山川风光、遗址传说、艺术图片,从而使学生在认知之时,获得了身临其境之感,美在其中,乐在其中。

教师:两汉经营西域,“丝绸之路”沟通中西,张骞起了重要作用。他对中国历史和今天的现实生活有什么价值和作用?

学生:分组讨论回答。

教师:张骞通西域,沟通了中原与西域的经济、文化交流,打通了“丝绸之路”,进而有利于东西方文化的交流,对促成汉朝的兴盛产生了积极的作用。这条丝绸之路,至今仍是中西交往的一条重要通道,在我国当今的对外经济文化交流中仍然发挥着重大的作用。

教师:有谁知道张骞在出使西域的过程中都遇到了哪些挫折? 学生:活动略。

教师:张骞为报效祖国,不畏险阻,勇于开拓的献身精神值得我们很好学习。作为一个成功者所具备的基本素质,即:有胆、有识、有行、有恒。教师:汉武帝以后,西汉商人还开辟了海上交通要道,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海上丝绸之路。教师出示: 2.丝绸之路(海上):广东沿海→()→()→()→()→()。教师演示:海上丝绸之路示意图。

教师:在马来西亚发掘出与汉代陶片纹饰相似的陶片,在印度尼西亚出现了汉代钱币和陶器。这些考古发现,说明了什么问题? 学生:讨论略。

教师: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地处海上丝绸之路的交通要道,从这些地方考古发掘汉代的丝织品、钱币和陶器,不仅证实当时丝绸之路的存在,而且说明当时我国的对外贸易已相当繁荣。

评点]内容上通过对事件的归纳、评析,形式上采用了分组讨论回答等灵活简洁的方式,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发展观,简化了方法,优化了教学手段。通过对人物、事件的分析,培养了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教师:甘英出使大秦,既是班超经营西域的重要一环,也是中国同欧洲国家直接往来的重要一笔。教师出示:东汉与大秦的交往 97年,甘英出使大秦到波斯湾,166年,大秦安敦王朝的使臣来到东汉。

课后习题

一、填空:(集体回答)

1.两汉时期,人们把甘肃______和______以西,也就是今天新疆地区和更西的地方,称为______。

2.陆上“丝绸之路”从______往西,经过______、______再到______由______转运到欧洲。

二、选择:(抢答)

1.欧洲同中国直接友好往来开始于()A.73年班超出使西域

B.97年甘英出使大秦

C.166年大秦安敦王朝的使臣来到东汉 2.张骞出使西域带来的直接结果是()

A.丰富了汉族的经济生活 B.促进了西域的经济发展 C.开辟了东西交通的重要商道 D.设置了管辖西域的行政机构 3.欧洲同中国直接往来距今在多少年?()A.1600年 B.1700年 C.1835年 D.2167年

三、成语竞猜:

教师出示:东汉时,政府派使节到达鄯善,受到鄯善王的热情接待。过了几天,鄯善王的态度忽然冷淡起来。使节估计这是匈奴的使者到了鄯善的缘故,就对侍从说:“不如虎穴,焉得虎子。当今之计,只有夜袭匈奴大营!”夜半风起,他率领部下放火焚烧匈奴营帐,斩杀匈奴使者。

教师:上述内容出自哪个成语?讲的是哪一位历史人物?你怎样看这个人物?

学生: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学生:班超。

学生:在关键时刻表现出他的胆识、机智。

教师:同学们回答都不错,希望大家也做一个有胆有识的人。尾声:播放多媒体片断《展望》

中国西部大地的新疆,自由不羁的生命人格,流淌的文化,持久的魅力。西部大开发,最美丽的是我们新疆!

评点]在西域风光的优美旋律中结束全课,从而使学生获取新知、提高能力的同时,内心世界得以升华,达到“润物细无声的境界”。

板书

一、对内关系

出使西域:张骞出使西域;张骞再次出使西域;班超经营西域(30年)。管辖西域:设置西域都护。

二、对外关系 陆上“丝绸之路”:长安→河西走廊→今新疆境内→西亚→欧洲。

海上“丝绸之路”:广东沿海→中南半岛→马来半岛→马六甲海峡→孟加拉湾、印度、斯里兰卡。

东汉与大秦的交往:甘英出使大秦到波斯湾;大秦安敦王朝的使臣来到东汉。

第五篇:第15课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教学设计

第15课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了解张骞出使西域、中央政府对西域实行管辖、丝绸之路等基本史实,使学生初步掌

握我国古代历史上中原地区与边疆地区的经济文化联系和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历史过程。

(2)通过课堂活动培养学生探究历史的兴趣和初步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以及学生的合作意识、集体荣誉感;通过对各种历史现象的思考,培养学生的想象、理解、分析、归纳、知识迁移等能力以及口头表达能力,帮助学生形成基本的社会和历史发展观,全面、客观地看待问题。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丝绸之路是古代中国走向世界之路,它是中华民族向全世界展示其伟大创造力和灿烂文明的门户,也是古代中国得以与西方文明交融交汇、共同促进世界文明进程的合壁之路。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2)通过张骞为报效祖国不屈不挠、勇于冒险和开拓的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和开拓进取的意识。

(3)强调历史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发展,懂得学以致用。

3、过程与方法:

(1)利用多媒体课件和网络资源组织教学,创设生动活泼的历史情境,扩大知识视野,提供丰富的历史学习材料,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和心灵体验。

(2)调整教学顺序,重组教学内容,便于学生的理解。

(3)以模拟活动的形式组织学生自我学习,让学生丰富的课外知识在课堂得到最大限度的释放,成为课堂的主人;通过分小组讨论,加强同学之间互相协作、沟通的意识。

(4)设计多种类型的问题,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思考、归纳、想象、描述、交流中理解和评价历史,并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5)与相关的地理、语文知识相衔接,初步培养学生跨学科综合思维的能力。

重点和难点

重点:张骞通西域、丝绸之路

难点:如何正确认识丝绸之路的文化内涵及其在中西方交流史上的重要地位。

教学方法

探究式教学、启发式教学、情境教学、分组讨论法

教学过程

导入: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西汉初年的匈奴国力强盛,这个时候的匈奴不见占据大漠一带,还控制着西域各国,西域又是一个怎样的概念?中国通往西域各国的商路又叫做什么?这条路又要经过哪些地方呢?今天我们就共同来学习第十五课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来解决以上问题。

请同学们快速浏览82页第一段的内容,看一看西域的地理位置。

西域的是哪里呢?谁来告诉大家?

回答的非常准确,我们来看一下八十三页丝绸之路的地图,来直观地感受一下西域的地理位置,找到玉门关和阳关,那图上玉门关和阳关左侧的区域就是西域,也就是今天新疆和更远的地方,西域初年的这里,有三十六个国家,在图上我们就能看到一些,如鄯善乌孙大月氏等。

现在请同学们在图上找到今天甘肃的敦煌,原来这里居住着大月氏部落,遭受到匈奴的攻击

后被迫西迁,当时的部落首领被匈奴捉住后,被砍下头颅,作为饮酒的器具,这样一来,大月氏对匈奴恨之入骨,时候想回来报仇雪恨,可势单力薄,一直未能实现其愿望,这些消息都是汉武帝从一个匈奴的投降者口中听到的,获悉这一消息后,汉武帝决定派人联络大月氏共同夹击匈奴,可是派谁去呢?汉武帝一直找不到合适的人选,于是他决定下诏书招募,这个时候,张骞应聘,上演了张骞通西域这段历史

请同学们自读这一子目下的二三段,看书的时候注意一下两点1张骞一共几次出使西域? 2其各自的目的是什么?

同学们一起来回答,张骞一共几次出使西域?

很好,谁能把张骞两次出使的主要过程讲述一下,一分钟的考虑时间,想好后举手。

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曾被匈奴人捉住扣留了十年,但他不忘自己的使命,设法逃脱并到达大月氏,其实在回来的路上,张骞再一次被匈奴捉住,扣留了一年,那大家要想一想了,在张骞的身上你学到了哪些精神?

大家可以小讨论一下,四人一组

在张骞身上我们能学到很多,如不怕困难,百折不挠,把国家利益放在首位,勇于冒险和开拓的精神。

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的目的是什么呢?谁知道?、大家告诉我,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有没有实现其目的?

什么原因呢?

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是不是一点意义都没有呢?、不要急着回来,小组讨论,说明原因

不是,张骞虽然没能完成汉武帝交给他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的目的,但通过这一次,他对西域的地形物产和生活习惯都有所了解,为他第二次出使西域打下基础,所以说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的目的还是非常明显的。

请同学们结合14课的内容,想一想为什么西汉初年对匈奴和亲,而到了汉武帝时期开始反击匈奴,原因何在,有谁想好了?

西汉初年,限于国力,而到了汉武帝时期,西汉各方面进入鼎盛时期,具备了反击匈奴的条件,所以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联络大月氏共同夹击匈奴。

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的目的是什么呢?

与西域通好

西汉与西域交往中,双方经济文化交流主要有哪些表现呢?请大家自读83页绿字部分的内容,回答这个问题。

我们来看一下86页的找一找,读题。谁做好了?来说一下

新疆地区归中央政府管辖是在西域都护设立之后,请同学们看这一子目下最后一段的描述 请同学们从西域都护设置的时间,职权范围,和意义来讲述一下这部分的内容

都护是汉在西域的最高长官,下设各级属官,西域都护的设置标志着新疆地区从此成为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张骞通西域后,汉朝和西域的交往从此日趋频繁,一条“丝绸之路”成为中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请同学们自读这一子目下大字部分的第一段,然后我会找同学结合丝绸之路这幅图来讲述一下丝绸之路的形成过程。

丝绸之路的形成过程是怎样的?谁来说一下?

丝绸之路的路线是怎样的呢?

我们刚刚讲到的是路上的丝绸之路,其实还有一条海上丝绸之路,请同学们把这一子目下剩下的部分读一下,看看海上丝绸之路的路线是怎样的?

海上丝绸之路的路线谁找到了?

丝绸之路的得名,是中国输出最具代表性的商品就是丝绸,这条路的最大贡献是推动了东西方的文明,最显著的例子就是,我国的造纸术,印刷术,火药等都是由这条路传入西方的,而佛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也是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东方的,由此可见丝绸之路不仅推动了东西方的文明,还使这两种文明得以渗透

同学们,不入虎穴焉得虎子这个成语故事和哪个历史人物有关呢?

要想了解这个成语的来历就请同学们自读班超经营西域这部分的所有内容。

公元73年,东汉政府派班超经营西域,班超凭借其聪明勇敢,后被东汉政府任命为西域都护,班超还派部下甘英出使大秦,没能取得成功,大秦是中国古代对古罗马的称呼,在166年,大秦派使者访问东汉,这是欧洲国家同我国的首次交往。

其实和班超相关的成语还有一个,那就是投笔从戎。有谁知道?

老师给大家讲,班超是东汉时期的人,他是班固的弟弟,年轻的时候随母亲来到洛阳,靠抄写文书为生,当时的西域的国家帮助匈奴来侵扰东汉边界,掠夺居民和牲畜,班超听到这样的消息后,扔下笔杆,激昂地说:“大丈夫应立大志,效命疆场,怎么能和笔墨打一辈子交道呢”于是随窦固出征几次,后来被东汉政府派到西域

以上就是本节的全部内容,张骞通西域和丝绸之路是本节重点

这节课你都学到了什么?

下载第16课_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_教学设计_教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第16课_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_教学设计_教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第15课《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教学设计

    第15课《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音乐导入,歌曲《亚克西》节选,47秒 师: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程与一个美丽而神秘的地方有关,在讲课之前,老师先给大......

    第15课 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教学设计

    第15课 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教学设计 【课标要求】 讲述张骞通西域等史实;认识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 【学习目标】知识目标:了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中央政府对西域实......

    第15课 《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教案

    第15课《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教案 【课程标准】: 讲述张骞通西域等史实;认识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西域都护的设......

    第15课 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教案)

    07历史王斌 第15课 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教案) 一、导入 我们苏州是一座拥有2500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城,被世人誉为“江南水乡”,物产丰富、人杰地灵,并且有着众多代表自己城市特色的......

    第15课 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实施学习优势教育,成就特色品牌学校!贵有恒何必三更眠五更起,最无益只怕一日曝十日寒。 第15课 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学习目标] 1. 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张骞出使西域、中央政府......

    第15课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第15课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了解张骞出使西域、中央政府对西域实行管辖、丝绸之路等基本史实,使学生初步掌握我国古代历史上中原地区与边疆地区的......

    第15课 《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的教学设计

    第15课 《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 (1)了解张骞出使西域、中央政府对西域实行管辖、丝绸之路等基本史实 (2)学生逐渐形成探究历史的兴趣和初步......

    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习题(含答案)(五篇)

    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习题(含答案)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共24.0分) 1. 他被誉为“中国走向世界第一人”,司马迁评价他“凿空西域”。他毕生的坚韧探索,不仅促进了各个民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