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第三单元第15课《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说课教案范文
第三单元第15课《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说课教案
各位评委、老师下午好,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15课《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我将从六个方面来谈一谈我对这一课的理解和设计:
一、说教材
二、说学生情况
三、说教法学法
四、说教学设计
五、说板书设计
六、说特色
首先我来说一下对教材的理解。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课的内容是第三单元《统一国家建立》中的重要一课。张骞通西域和西域都护的设置,对我国多民族国家的形成有着深远的意义。丝绸之路的开通对我国乃至欧洲的影响都是巨大的。它不仅带动了边疆地区和西域少数民族的发展,也促进了东西方经济文化的交流。所以本课在整个中国古代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从世界范围来说,它可与欧洲开辟新航路之举齐名并重。所以在中招考试中也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2、教学目标:针对初一学生理性思维弱,感性思维强的特点,同时,依据新课程以人为本,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这一指导思想的要求,我对本课教学目标的三个维度作如下设定 知识与技能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西域的地理概念,张骞出使西域,中央政府对西域实行管辖和丝绸之路的基本史实,了解班超经营西域的经过及内容.在此基础上,通过一定教学环节的设计,培养学生正确认读历史地图的能力;在教师指导下,按要求查阅和收集与自已研究的主题相关的资料的能力,以及跨学科的综合思维能力,历史联系现实的能力,达到察古鉴今.最后,通过合作探究培养人际沟通和协调各种关系的基本能力,并懂得尊重和欣赏他人的思想和成果。过程与方法
通过你来比划我来猜的游戏导入新课,课前布置探究学习任务,以小组为单位完成小小导游的任务,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与探究学习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学习张骞、班超的报国理想、无畏勇气和开拓精神。强化学生的爱国思想和开拓进取精神。
(2)使学生认识到祖国境内各族人民共同发展了中华文明,共同缔造了中国历史。两汉时,加强了对边疆一些地区的管辖,密切和少数民族的联系,促进了中国古代文明的进步。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
(3)认识到丝绸之路开辟了中西交往的历史。在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中起了桥梁作用。中国人很早就具有对外开放意识与和平外交的精神。
3、对本课重难点的理解,本课的主题是中原地区与祖国西北边疆地区不可分割的联系和经济文化交流。这一主题集中地体现在张骞通西域这一重点问题上。
丝绸之路是地理大发现之前一条世界文化交流的主要通道,它不仅沟通了东西方文明,而且促成了这两个文明的相互渗透。目前,丝绸之路的研究已成为一门国际性的专门学问,所以丝绸之路也是本课的重点。
如何正确认识丝绸之路的文化内涵及其在中西方交流史上的重要地位,这是内在的,理论性的东西,对初一学生来说有点困难,是本课的难点。
第二块我来说一下学生情况,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七年级学生已经学习了关于汉朝的一些内容,掌握了一些学习历史的方法,具备了一定的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而且他们对新事物也比较感兴趣,尤其是值得我们中华民族骄傲的内容,另外学生对一些社会热点问题也会给予一定的关注,但初一学生知识的积累还是较少,同时对历史地理的概念还比较模糊。第三块我来说一下教法和学法,关于教法,本课采用合作探究式教学方法和跨学科综合法。
由于年代久远,学生对这段历史缺乏感性认识,所以我制作多媒体课件,通过现代化教学手段,提供有关历史资料(如照片、地形图等),并辅以动态路线图,给学生以直观感受,从而突出重点,加深学生印象。
对于西域的地理概念的掌握,需要用到学生的地理和语文知识储备。关于学法
1、初一的学生已具有一定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在学习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的情况时,用比较分析的方法。
2、张骞出使西域部分和小小导游环节。采用分组合作探究式学习方法
3、班超经营西域才用自学法。
第四块也是重点,我来说一下教学设计,我的教学设计分为课前部分和课堂部分,课前部分:
1、提前一周布置小小导游的任务,让学生以导游身份介绍丝绸之路。
2、学生分组:以学生的兴趣,经验和个性特长为依据,在自愿基础上分三组,每组设组长,由组长分工.课堂部分:我用你来比划我伙猜这个游戏来导入新课。
游戏规则:两名同学合作,一名同学比划,可以用手式做出动作,或者用其他句子来形容,但是不能包含所猜的字或词中的任何一个!另外一个人猜所做的动作。猜出来这些东西后,问这些都和什么有关,从而导入新课。
由本课标题导入第一部分内容,汉通西域,怎么样通西域呢,引出张骞出使西域这块内容,再由这个标题引出西域这个概念,通过阅读课本找出西域的概念。
教师结合课件西域地图,让学生观看玉门关和阳关图片结合语文“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等诗句来强化西域的概念。
接下来我来说一下关于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和西域都护的设置这个重点我是如何突破的,按照课前分组,每小组研究一个问题。
教师结合第一组学生的回答,并利用动态演示张骞的出使西域的过程,并且要插入一些关于张骞应募和被凶奴扣留的故事,从而让学生说说张骞身上有一股什么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结合第二组同学回答的问题,展示中原和西域交流的一些图片,加深学生对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意义的理解。
进行小结,让学生对两次出使西域进行分析比较。关于西域都护的设置结合学生回答的问题,展示西域都护的动态图片并和今天地图进行对比,再结合有关东突的时事,让学生证明新疆自古以来就一直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从而加深学生对西域都护的设置意义的理解和掌握。
简单总结突破重点的方法:
1、按照课前分组,把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第二次出使西域及西域都护府的设置三个内容分别分给三个小组,小组合作学习。改变学生被动接受的地位,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动参与者和探究者,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通过丰富的图片和动态演示张骞出事西域的路线图,使学生直观形象地了解学习内容。
3、利用语文和地理知识,结合时事,帮组学生突破重点。
4、通过对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的比较分析,加强对重点的理解和掌握。这个重点突破的方法,其实都融入教学过种中了。
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后,汉朝使者、商人接踵本行西域的使者、商人也纷纷东来,就形成了丝绸之路。
接下来我来说一下本课的第二个重点丝绸之路我是如何突破的,学生按课前分组和准备,开展小小导游活动,我简单展示一下,三组同学的成果,学生展示完成后,老师展示丝绸之路动态线路线图,加强学生对丝绸之路路线的记忆,之后提出问题,为什么这条商路被成为“丝绸之路”?
再由课本上的动脑筋(近几十年来,在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都出土了汉代的钱币和陶器。这些考古发现说明了什么问题?)导入海上丝绸之路。了解了海上丝绸之路的路线,这样这个重点也就迎刃而解了。
把这个重点突破的也进行一下总结:
1、按照课前分组和准备,小组选出一名代表以导游的身份向大家介绍你所了解的丝绸之路。
2、通过丰富的图片和动态演示“丝绸之路”的路线图,使学生直观形象地了解学习内容。
3、通过课后延伸环节,进一步加深学生对“丝绸之路”的理解。
了解了丝绸之路的路线后,该解决本课的难点了,也就是如何正确认识丝绸之路的文化内涵及其在中西方交流史上的重要地位,我是通过图示展示通过丝绸之路中西在物质和文化方面有哪些交流,从而得出丝绸之路促成了东西方文明的互相渗透,再由学生通过通过丝路古今谈这个环节,讨论丝绸之路的开辟对汉代社会有什么影响?得出结论后,向学生展示今天的新欧亚大陆桥等图片,让学生说说丝绸之路在今天现实生活中有什么价值和作用?这些来突破难点,突破难点的方法 我来总结一下:
1、通过图示法、举例法,让学生认识到丝绸之路促成了东西方文明的互相渗透。
2、通过丝路古今谈这个环节,让学生认识到丝绸之路对汉代社会有什么影响,联系今天的新欧亚大陆桥,认识到丝绸之路至今仍是中西交往的一条重要通道,在我国当今的对外经济文化交流中仍然发挥着重大的作用。
3、另外为了突破难点,我还对本部分内容进行延伸,让学生课下探究这三个问题。①探究楼兰消失之谜!
②查阅资料,考证洛阳是不是丝绸之路的起点?
③为了使丝绸之路申请世界文化遗产成功,现在我们该做些什么? 关于本课最后一部分内容:班超经营西域,主要是根据老师提纲,由学生自学。学完后,对本课的内容以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歌的形式进行总结。(一)追溯历史两汉期,甘肃玉门阳关西,而今人们称西域,那时小国被匈欺。武帝统治有心计,召募使者出西域,企图联络大月氏,共同对匈来夹击。
(二)张骞两次出西域,排除艰险建史绩,沟通促进东与西,历史意义了不起。
(三)张骞出使西域后,丝绸之路通欧洲,陆海贸易大发展,东西文化相渗透。西域各国归附汉,社会面貌大改观,设立西域都护府,总管西域各事务。
(四)张骞两次到西域,带去牛羊和布匹,铸铁凿井和开渠,织布漆器金工具,带回葡萄石榴核桃和苜蓿,还有歌舞和乐器。
(五)海上丝路也不差,广东沿海大出发,中南半岛往南下,马来半岛马六甲,继续通往孟加拉,半岛南端和斯里兰卡。
然后以闯关的形式做练习,进行巩固反馈矫正。最后,课下进行反思,这就是我的教学设计。
第五在块我来说一下我的板书设计,根据本课的课标和知识的重难点教学的突破将板书设计成以上三个部分,张骞通西域和丝绸之路是本课的重点也是难点,所以设计板书时将它们分成两个重要的标题,分别进行详细的讲解,而班超经营西域是小字内容,分离出来可以让学生课后自学。这种设计同时也是根据历史事件因果关系进行知识的教学安排,张骞通西域是丝绸之路开辟的前因,同时丝绸之路开通也为班超经营西域奠定了基础。了解历史事件的承继和因果关系,可以加深对历史事件的理解。另外,细节上在设计丝绸之路和路线板书时,我是按照地理上左西右东的习惯来设计,更利于学生的把握。第六块,我想说一下我这节课的几个特色:
(一)利用你来比划我来猜、小小导游等游戏或活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二)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在师生探究式学习中,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三)注重加强历史学科与地理、语文等学科的有机渗透,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和创新意识。
(四)课堂练习以闯关形式出现,小结以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歌形式出现,更加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五)重难点突破方法明确。
以上就是我的说课内容,不足之处请各位评委和老师指正!。
第二篇:《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教案
《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了解张骞出使西域、中央政府对西域实行管辖、丝绸之路等基本史实,使学生初步掌握我国古代历史上中原地区与边疆地区的经济文化联系和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历史过程。
(2)通过对各种历史现象的思考,培养学生的想象、理解、分析、归纳、知识迁移等能力以及组织表达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利用多媒体课件和网络资源组织教学,创设生动活泼的历史情境,扩大知识视野,提供丰富的历史学习材料,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和心灵体验。
(2)调整教学顺序,重组教学内容,便于学生的理解。
(3)设计多种类型的问题,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思考、归纳、想象、描述、交流中理解和评价历史,并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4)与相关的地理知识相衔接,初步培养学生跨学科综合思维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丝绸之路是古代中国走向世界之路,它是中华民族向全世界展示其伟大创造力和灿烂文明的门户,也是古代中国得以与西方文明交融交汇、共同促进世界文明进程的合壁之路。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2)通过张骞为报效祖国不屈不挠、勇于冒险和开拓的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和开拓进取的意识。
(3)强调历史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发展,懂得学以致用。
教学重点:
张骞通西域、丝绸之路。
教学难点:
如何正确认识丝绸之路的文化内涵及其在中西方交流史上的重要地位。
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设置情景,导入新课】
★教师活动:教师播放影片,创设情景,口述目标,导入新课。
1、教师播放《新丝绸之路》片头视频。
2、教师:看到黄沙万里的大漠,听到悠悠的驼铃声,此时此刻,想必大家都想去看一看那美丽的风光,听一听那如醉的歌舞,请问谁知道这块神秘的土地在哪里呢?在古代,我们把它叫做什么呢?它对于当时的中国乃至世界又起到了怎样的作用呢?带着这些问题,我们来学习第15课《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学生活动:学生欣赏影片,思考答问,明确本课学习目标。(1、凝神激趣,观看视频。
2、思考问题,明确本课学习任务。)第二环节——【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教师活动:投放目标,引导解读。
1、要求学生阅读课本,思考:西域的地理位置在哪里?
2、教师投放《张骞通西域》路线图,要求学生结合地图,明确西域的地理位置。
3、投放视频,提出问题。
播放《汉武大帝》中,汉武帝在承明殿接见张骞的视频。根据视频,提出问题: ﹙1﹚手持汉节的张骞衣衫褴褛,这说明了什么?(可根据视频中张骞的回忆和当时西域的恶劣环境)他的哪些品质值得我们学习?
﹙2﹚汉武帝为什么说张骞是“英雄”?
4、要求学生阅读教材,思考问题:
﹙1﹚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的目的有何不同?各产生了怎样的结果?有人说他的西域之行有凿空拓荒的意义,你认为呢?
﹙2﹚假如你是张骞,请你写一份奏章,述说这十几年的经历及见闻。
﹙3﹚读秦汉疆域图,思考:西汉的疆域与秦朝相比较,发生了哪些变化?为什么?
5、要求学生阅读教材“丝绸之路”一目,思考: 这条东西方交通要道为什么被称为“丝绸之路”?
6、根据课本第83页丝绸之路图,请回答相关问题: ﹙1﹚ 请你根据上图,说出丝绸之路的路线。
﹙2﹚假如你是当时的商人,你会沿着丝绸之路运送中原的哪些东西到西域各国?又会把西域的哪些东西运到中原地区?
﹙3﹚近几十年来,在我国新疆发现许多汉代的丝织品,在马来西亚发掘处于汉代陶片纹饰相似的陶片,在印度尼西亚出土了汉代的钱币和陶器。这些考古发现,说明什么问题?
﹙4﹚“丝绸之路是一条彪炳史册的中外交往之路”,你能说出理由吗? ★学生活动:
1、阅读教材,自主思考问题。
2、提取有效信息,合作交流,明确答案。
3、小组讨论,展示交流,明确答案。第三环节【合作探究,各抒己见】 ★教师活动:投放图片,讲解点拨。
1、教师投放《海上丝绸之路》图,引导学生明确海上丝绸之路 路线,使学生充分认识到:无论是陆上丝绸之路,还是海上丝绸之路,都有力的促进了中西方经济文化的交流,对汉朝的兴盛产生了积极作用。
2、教师指导学生阅读课本84页“班超经营西域”一目,引导学生认识到:班超是张骞之后又一位为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作出重大贡献的杰出人物,甘英在中外交流史上也功不可没。
★学生活动:提取有效信息,合作交流,明确答案。
1、阅读教材,自主思考.2、读图释图,回答问题。
3、小组讨论,展示交流,明确答案。第四环节——【自我归纳,拓展提升】
★学生活动:反思完善,巩固提高。
★教师活动:补充归纳,拓展提升。
师:你可以系统归纳本课知识结构,也可以归纳学习方法、掌握的技巧,或者情谈谈你学习本课后的感想。
第五环节——【自我测评,查缺补漏】 ★教师活动:投放习题,点拨引导,检查反馈。★学生活动:自我测评,查缺补漏,自我完善。第六环节——【拓展迁移升华主题】 ★
1、教师活动:投放材料,提出问题。
材料一:丝绸之路作为横跨亚欧大陆的商旅之路和文化交流之路,具有悠久的灿烂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2008年10月,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通过了《关于文化线路的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宪章》,标志着文化线路正式成为世界遗产保护的新领域。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的协调下,中国与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土库曼斯坦等中亚五国政府展开“丝绸之路跨国联合申遗行动计划”。
材料二:丝绸之路沿线各国联合申遗,中国共有57处景点进入预备名单,其中陕西20处、甘肃12处、新疆11处、宁夏4处、青海4处、河南6处。一旦联合申遗成功,将会为我国中西部地区尤其是西北地区的旅游、经济发展增添新的动力。西安作为丝绸之路起点,将成为成功申遗后最大的受益者。
请回答:①如何用一种好的方式宣传丝路申遗?如何让“丝绸之路”能成功申报成为世界文化遗产?”②如何让承载千年古史的丝绸之路,重现昔日的辉煌,彰显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请你依据丝路的过去与今天,写一份开发丝绸之路的计划书。③古代丝绸之路是我们中西交往的桥梁和纽带,在改革开放的今天,我们怎样才能使它昔日的辉煌重放光彩?
★
2、去年,新疆发生严重的打砸抢事件,一群恐怖势力“东突”妄图建立所谓的“东突厥斯坦国”,你能利用所学史学知识对这种倒行逆施行径进行抨击吗?
(学生活动:阅读材料,把历史与现实相结合,学以致用。)
《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的说课稿
一、本课地位:
我说课的内容是七年级上册的第15课《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课本内容主要包括三部分:
1、张骞通西域
2、丝绸之路
3、班超经营西域(自学内容)。
汉朝对外交往充分体现了中西文明的交流与渗透,而丝绸之路是中国古代文明向外传播的重要通道,所以本课在整个中国古代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根据新课改的理念和学习的需要,我对内容作了一些调整和拓展。以丝绸之路作为本节课的主线,增加了对丝绸之路变迁和衰落的探讨,以史为鉴,谈对当今的启示。而这些也正是我们历史教学的最终目标,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受到历史的熏陶,为现实服务。
二、学生情况分析:
在网络迅速发展的今天,学生已经能够运用网络,而且他们对新事物也比较感兴趣,对一些社会热点问题也会给予一定的关注。但初一学生知识的积累还较少,同时对历史地理的概念还比较模糊。
三、本课目标:
根据以上情况和课标的要求,对本课我确定了如下目标
1、知识目标:
张骞出使西域的目的与结果,丝绸之路的路线与意义及丝绸之路衰落的原因与启示等。
2、能力目标:
(1)通过网络的自主学习,学会查找资料,搜集信息的方法及使用现代信息技术为学习服务的技能。通过探究式的合作学习,学会交流,增强同他人合作的意识。
(2)通过绘制丝绸之路路线图培养历史空间感及动手能力。
(3)通过对丝绸之路衰落原因的探究和丝绸之路对今天的启示的交流,培养探究能力及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能力。
3、情感目标:
(1)通过本课学习,认识到少数民族和边疆地区在祖国经济文化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贡献,从而认识到开发边疆的重要意义。
(2)通过学习张骞等人为报效祖国,不屈不挠敢于冒险和开拓的精神,强化爱国意识和开拓进取的意识。
(3)通过对丝绸之路衰落的原因探讨和今昔对比,汲取历史教训和营养,以史为鉴,强化环保意识和对祖国一些方针政策的理解(如西部大开发,改革开放等)。
四、本课重点: 本课的重点有两个:
1、张骞通西域。张骞出使西域是汉朝对外交往当中最为重要的事件之一,有着开先河之意。所以具有重要地位。
2、本课的第二个重点是丝绸之路。丝绸之路是本课的主线,并在整个中国古代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所以丝绸之路也是本课的重点,在此当中丝绸之路的形成和意义及衰落又是重点的重点。
五、本课难点:
由于初一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积累程度的限制,对理性的知识较难领会,所以本课的难点是通过一系列的历史事实如何认识丝绸之路的意义和对当今的启示。
六、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设置情景,导入新课】
播放《新丝绸之路》片头视频,学生欣赏影片,思考答问,明确本课学习目标。第二环节——【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1、思考:西域的地理位置在哪里?
2、手持汉节的张骞衣衫褴褛,这说明了什么?(可根据视频中张骞的回忆和当时西域的恶劣环境)他的哪些品质值得我们学习?
3、要求学生阅读教材,思考问题:
﹙1﹚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的目的有何不同?各产生了怎样的结果?有人说他的西域之行有凿空拓荒的意义,你认为呢?
﹙2﹚假如你是张骞,请你写一份奏章,述说这十几年的经历及见闻。
﹙3﹚读秦汉疆域图,思考:西汉的疆域与秦朝相比较,发生了哪些变化?为什么?
4、要求学生阅读教材“丝绸之路”一目,思考: 这条东西方交通要道为什么被称为“丝绸之路”?
5、根据课本第83页丝绸之路图,请回答相关问题: ﹙1﹚ 请你根据上图,说出丝绸之路的路线。
﹙2﹚假如你是当时的商人,你会沿着丝绸之路运送中原的哪些东西到西域各国?又会把西域的哪些东西运到中原地区?
﹙3﹚近几十年来,在我国新疆发现许多汉代的丝织品,在马来西亚发掘处于汉代陶片纹饰相似的陶片,在印度尼西亚出土了汉代的钱币和陶器。这些考古发现,说明什么问题?
﹙4﹚“丝绸之路是一条彪炳史册的中外交往之路”,你能说出理由吗? 第三环节【合作探究,各抒己见】
教师投放《海上丝绸之路》图,引导学生明确海上丝绸之路路线,使学生充分认识到:无论是陆上丝绸之路,还是海上丝绸之路,都有力的促进了中西方经济文化的交流,对汉朝的兴盛产生了积极作用。
第四环节——【自我归纳,拓展提升】
学生系统归纳本课知识结构,也可以归纳学习方法、掌握的技巧,或者情谈谈你学习本课后的感想。
第五环节——【自我测评,查缺补漏】 第六环节——【拓展迁移升华主题】
第三篇:第15课 《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教案
第15课《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教案
【课程标准】: 讲述张骞通西域等史实;认识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西域都护的设置、丝绸之路开通以后中外交流等基本史实;能够正确识读“张骞通西域路线图”和“丝绸之路示意图”,初步掌握识别历史地图的基本技能;能够正确认识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 识读“张骞通西域路线图”和“丝绸之路示意图”;收集从西域传来的食物和生活用品,了解西域与中原经济文化交流的史实。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张骞克服困难、不辱使命等内容的学习,培养不畏艰难险阻、勇于开拓的精神和坚强意志;通过丝绸之路开通后东西方频繁经济文化交流的事实,认识丝绸之路在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张骞通西域;丝绸之路在中西交流中的作用。
【教学难点】:如何正确认识丝绸之路的文化内涵及其在中西方交流史上的重要地位。
【教学方法和手段】:多媒体教学、学生自主性探究学习、教师指导点评。【教学过程】: 导课
为了使欧亚各国经济联系更加紧密、相互合作更加深入、发展空间更加广阔,2013年9月7日上午,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作重要演讲,提出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接着,自治区党委书记张春贤提出将新疆打造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桥头堡、主力军和排头兵。所谓丝绸之路经济带,是中国与西亚各国之间形成的一个在经济合作区域,其区域范围大致在古丝绸之路范围之上。习近平主席还自豪地称自己的家乡就位于古丝绸之路的起点上,那么,古丝绸之路究竟起于何地?新疆究竟在古丝绸之路上占据何种地位,古丝绸之路又对世界发挥怎样的作用?今天,就让老师当一回导游,带着大家进行一场古丝绸之路之旅。第一站 敦煌
我们的旅行团从长安出发,首先进入了河西走廊,看,列车两面掠过的是位于河西走廊长年积雪高插云霄的祁连山,似隐似现。一座座山,一片片林,都被雪包裹着,在巍峨之中显出清秀,在峻峭之中更见超逸。伴着雪山美景,我们来到了此次旅行的第一站,敦煌。我们参观了敦煌莫高窟,这里有历代壁画五万多平方米,内容非常丰富。其壁画主要以宗教主题为主,因此较多描写神的形象、神的活动、神与神的关系、神与人的关系以寄托人们善良的愿望,安抚人们心灵。在繁多的壁画中,我们注意到一幅 “张骞拜别汉武帝出使西域图”。现在就请同学们阅读课本前两段的内容,思考以下三个问题:1.西域是指什么地区?(人们把现今甘肃玉门关和阳关以西,也就是今天新疆地区和更远的地方称作西域)2.当时,西域是怎样的社会情况?(那里小国林立,天山以北的一些小国受匈奴的控制和奴役)3.张骞为什么要出使西域?(准备联络西域的大月氏人,共同夹击匈奴)西汉初年,匈奴征服了西域诸国,对他们实行残酷的剥削和压迫,并经常对西汉进行侵扰,给西汉北部边境地区构成了极大的威胁。汉武帝时期,国力强盛,打算大规模军事反击。西域诸国中,有一个大月氏,被匈奴击败,逃向西方,不仅如此匈奴王还用大月氏国王头骨做成饮酒器,大月氏想报复匈奴,却苦于找不到盟友一起对抗,汉武帝听说后,打算联合大月氏共同夹击匈奴于是招募使者出使西域,便有了壁画上的这一幕。第二站 楼兰
继续旅程,我们来到了著名的楼兰古城,它位于今天的新疆若羌县境内。楼兰古城所在地在历史上曾受到塔里木河和孔雀河的恩赐,形成了一片广阔的河流冲积平原。可惜现今这里的大部分已被无情的流沙所淹没,只流传下了许许多多动人的故事,其中就有关于张骞出使西域的故事。接下来,就让我们穿越时空,回到西汉时期的西域,看看张骞出使西域的路途中究竟遭遇了什么? 历史剧表演:
历史老人:公元前138年,张骞与堂邑父等百余随从拜别汉武帝,出使西域,出陇西后,途经匈奴,被匈奴抓住。
堂邑父:张大人,现在已经到了匈奴人的地盘,我们可要处处小心啊!张骞:是啊。
匈奴士兵:快看,前面好多汉人,把他们抓起来。历史老人:匈奴人把张骞等人抓到单于面前。匈奴士兵:跪下!
单于:你们可是汉朝派来的奸细吗? 张骞:我们是汉朝使臣,并不是奸细。单于:那你可愿归顺我们匈奴?
张骞:我们是汉朝的百姓,岂能投降于你? 单于大怒:把一行人等关起来,等到他们屈服为止。
历史老人:匈奴每天逼迫张骞等人干重活,放羊、牧马,严格看押。后又逼迫他娶妻生子,以消磨他的意志,渐渐很多人都屈服了,但是张骞始终不屈服。就这样过了10年。直到有一天。
匈奴士兵1:我们去喝酒吧。
匈奴士兵2:不行,万一张骞逃跑了怎么办?
匈奴士兵1;不会的,都这么多年了,给他机会都不会逃的,我们走吧。张骞:现在没有人看着我们,我们赶紧逃跑吧。
堂邑父:算了吧,都这么多年了,再说我们就算逃了出去,又往哪里走呢?
张骞:继续出使西域。没有完成我的使命,我是不会回去的。
历史老人:张骞逃脱后,历经种种磨难,终于来到大月氏,可此时的大月氏由于西迁已久,无意再与匈奴打仗。张骞逗留了一年多,仍旧没有能说服国王,只好返回。在返回途中又被匈奴抓住,关押一年多,直到匈奴发生内讧,才逃回汉朝,这时已经是公元前126年了。历经13年之久,百余名随从只剩下一人。
从张骞身上,你可以学习到哪些品质?(有胆量、有恒心,爱国)穿越时空,我们了解了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的遭遇,现在就请同学们通过这张表格来总结一下,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的情况。(„„)张骞出使西域并没有达到预期目标,但是不是一无所获呢?(不是)事实上,张骞返回长安后,向汉武帝报告了西域的见闻,以及这些国家想要和汉朝往来的愿望。并且熟悉了西域的地理、风土和人情,为第二次出使西域奠定基础。于是在公元前119年,汉武帝再次派张骞出使西域。咱们来一起读一读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的情况: 公元前119年,汉武帝派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这时,汉朝已经基本控制了西域地区。张骞一行300多人,携带数以万计的牛羊和大量金币丝帛等丰厚礼品,再次西行。四年后,乌孙的使者带着礼物随张骞回到长安答谢汉朝。他派遣的副使相继出使到大宛(yuān)、康居(qú)、大月氏、大夏、安息、身(yuān)毒等国。
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了通往西域的道路,加强了汉朝与西域各国的联系。此后汉朝与西域诸国互派使节,互通商旅。
——北师大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 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和西域各国建立了友好关系。那么现在咱们一起思考一个问题,张骞出使西域对汉朝和西域的影响如何?张骞出使西域后,使汉朝与西域的经济文化交流日益频繁。西域的葡萄、石榴、苜蓿、汗血宝马等特产陆续传入中原地区,与此同时,中原向西域地区输送大量的丝织品和金属工具,把铸铁、凿井挖渠的技术传到西域,咱们今天吐鲁番地区的坎儿井就是这时传入的。除此之外,乌孙国以良马千匹作为聘礼,要求与汉朝联姻,汉武帝欣然接受,把细君公主嫁给乌孙王。细君公主死后,汉朝又将解忧公主嫁给又一位乌孙王。提起解忧公主对于咱们新疆人来说就并不陌生了。解忧公主十七八岁就嫁到乌孙,她的长子后来继承王位。解忧公主在西域生活了半个多世纪,历尽沧桑,到年老时申请回到长安。年近七十的解忧公主回到长安两年后就去世了。
此后,西域各国纷纷归附汉朝。现在咱们来看一张地图,与秦朝相比,西汉的疆域发生了什么变化?(扩大,新疆地区划入版图)为了加强西域地区的统治,汉朝于公元前60年,设立西域都护府,总管西域事务。从此,咱们新疆地区开始隶属于中央政府的管辖。第三站 疏勒
列车继续行驶,接下来,咱们来到了第三站疏勒。疏勒位于今天新疆喀什,突厥语疏勒是“有水”之意,因疏勒水草丰茂,故得此名。漫游古城,我们进入了一家丝绸店铺。这家丝绸店铺的老板向我们炫耀:店里有一种丝绸——古罗马执政官凯撒(公元前1世纪)曾经穿过这种丝绸做的衣服。这让我们百思不得其解:中国丝绸是如何传到古代欧洲去的?(丝绸之路)
同学们说的很对,就是这条丝绸之路将东方的丝绸带到大秦也就是后来的罗马帝国的,那么这条丝绸之路经过了哪些地方,这条道路究竟如何延续的?接下来老师给同学们两分钟的时间熟悉地图,然后我请勇敢的同学上台来给大家讲解这条道路是怎么走的。(首先从长安出发,经过河西走廊,到达敦煌后自玉门关阳关出西域有两条道路。南边经鄯善、于田,越过葱岭经过大月氏、安息到达欧洲的罗马帝国即大秦。出阳关后,北边这条道路经疏勒到达大宛等中亚国家)同学们的地理知识真是好的没话说,老师的水平可能都不如大家呢。老师现在给大家做一个简单的总结,丝绸之路可以简化为,从长安出发,经河西走廊到达新疆地区,进而穿越西亚抵达欧洲。
汉武帝以后,西汉商人还常常出海贸易,开辟了海上的交通要道,这条海上要道,被称为海上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不仅仅运输丝绸,而且也运输瓷器、糖、五金等出口货物,和香料、药材、宝石等进口货物,陶瓷为主要出口物品。老师想再请一位同学,结合课本84页的内容,根据老师屏幕上这张地图给同学们指一指海上丝绸之路的路线。(从广东沿海港口出发,沿着海岸线,从中南半岛南下,绕过马来半岛,传过马六甲海峡,通往孟加拉湾沿岸,最远抵达印度半岛南端和斯里兰卡岛)第四站 安息帝国
最后一站,我们来到了安息帝国(今伊朗)。这里买卖贸易繁盛,其中有一个商人,世代为商,他给我们讲述了关于祖辈的故事„„
通过这些讲述,我们想一想丝绸之路究竟给西方和东方带来了什么?有什么影响?
安息帝国坐落在大秦(罗马帝国)与古中国之间,丝绸之路的开通使这里成为了商贸中心,我的家族世代经商,祖辈就是远近闻名的商人。我的祖辈们通过这条丝绸之路把东方的胡椒、肉桂等调味品和瓷器、丝绸等奢侈品源源不断的运往欧洲贩卖的同时,把欧洲的羊毛制品,珊瑚、玻璃等贩卖回东方,据说利润相当不错!
好,读完了这段讲述,老师想问问大家,你认为丝绸之路给西方和东方带来了什么?有什么影响?(丝绸之路是一条商贸要道,使东方和西方的贸易往来更为便利,加速了东西方经济交往)
在丝绸之路往来的贸易中,我的祖辈们在古代中国学会了印刷术、造纸术、指南针等技术,听说还教会了欧洲人呢!我的祖辈们还把欧洲先进的物理学、数学、天文学、医药学的知识翻译成阿拉伯文,通过丝绸之路带去了东方,传播了科学技术。
读完这段讲述呢?(丝绸之路使东西方的科学技术得以传播,有利于文化交流)
与大秦(罗马帝国)人做生意的过程中,我的祖辈们接触到了大秦人信奉的基督教,于是便有一些人改信奉基督教。据说他们还曾作为基督教使团出使古代中国,甚至带动了当地一批人信奉基督教,当地的基督教团体还竖立了一块石碑取名《大秦景教(基督教的一支)流行碑》。古代中国人多信奉佛教和道教,这些教派的著作经过翻译,也被我的祖辈们通过这条丝绸之路带去了欧洲。
这段讲述,告诉我们丝绸之路给西方和东方带来了什么?(东西方的宗教信仰通过丝绸之路得以交流,有利于宗教文明的发展)
经过以上的讲述,现在老师请大家六人小组讨论一个问题,丝绸之路的影响如何? 丝绸之路的影响:
1.商品贸易的生命走廊 2.文化交流的友谊桥梁 3.宗教交流的文明纽带
总之,丝绸之路是古代历史上一条世界交流的主要通道,它不仅沟通了东西方经济、文明,而且也促成了这两种文化的相互渗透。
想一想,“丝绸之路”还可以称作什么?
(友谊之路、文化之路、宗教之路、经济之路„„)
总结:1.今天老师带着大家重游了一遍古代丝绸之路,接下来,我请一位同学来给咱们一起总结一下,今天的古丝绸之路的旅行,你收获了哪些历史知识?(„„)好,同学们说的都很好。2.这节课,老师带着大家进行了一场古丝绸之路的旅行,旅行中,我们了解了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的故事,张骞出使西域使汉朝与西域的经济文化交流日益频繁。此后,在张骞出使西域线路的基础上,形成了我们今天重游的古丝绸之路,古丝绸之路不仅沟通了东西方经济、文明,而且也促成了这两种文化的相互渗透。3.最后一点时间,咱们一起来观看一段视频,通过这段视频来重温今天的旅行。
第四篇:第15课 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教案)
07历史王斌
第15课 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教案)
一、导入
我们苏州是一座拥有2500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城,被世人誉为“江南水乡”,物产丰富、人杰地灵,并且有着众多代表自己城市特色的元素,比如苏州的建筑,小桥流水、粉墙黛瓦,那作为建筑上的代表,外地游客来苏州,一定要去游玩的是什么啊?(苏州园林),在座的各位同学,作为苏州人,大家还能想到其他有苏州特色的物产吗?(苏州话、老字号、小吃、丝绸)的确,丝绸生产在苏州也有很长的历史,传说黄帝的妻子嫘祖发明“养蚕取丝”,从此丝绸就成为人们衣着服饰中重要材料。到两汉时期,丝绸生产不但得到很大发展,而且相关贸易和对外输出达到空前繁荣的地步。那当时出现了一条很有名的商路,它以丝绸来命名,叫丝绸之路,古代中国与西方的贸易往来就是通过这条丝绸之路实现的,那它究竟是怎样一条道路呢?围绕丝绸之路又发生了哪些故事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15课《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那我们先来了解一下“西域”这个地理概念。
唐代的两位诗人王维和王之涣,他们各有两句诗和西域有关,“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诗中提到两个关:阳关和玉门关,那在两汉时期,把今甘肃的玉门关和阳关以西,也就是今天新疆地区和更远的地区,称作西域。
汉武帝以前,西域地区是小国林立,大大小小有36个国家,国家大的也就几十万人,小的只有几千人。在匈奴势力兴起后,这些小国便遭到匈奴的入侵,最终大多数被征服,受匈奴统治。其中有个月氏国,遭受匈奴的攻击,匈奴人在向月氏人发动进攻的时候,杀了月氏王,还按当时游牧民族的习惯,把月氏人国王的头骨做成了一只大酒杯。月氏人恨透了匈奴人,想报仇雪恨。汉武帝知道了这个情况后,就在全国招募使者,准备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张骞主动请缨作为使者,于是便有了张骞出使西域的事。
【板书】
一、张骞通西域
张骞出使西域一共有两次,我们先来看第一次的情况。
第一次出使:公元前138年,张骞随同100多人的队伍,从长安出发,开始了艰苦的西行。他们一出陇西,就碰上了匈奴兵,打了起来。因为寡不敌众,大部分随员牺牲了,他被俘虏。匈奴单于知道张骞是到月氏国去的,便把张骞他们软禁起来,嫁给他一个匈奴女人,让他在匈奴安家。可张骞心里一直怀念着汉朝,不忘自己的使命。过了十年,张骞找到机会逃了出来,辗转到达月氏国,当时月氏人西迁已久,在大夏国境内定居下来,生活很安逸,07历史王斌
把国名也改成了大月氏,生活一安乐,就把报仇的事给忘了。张骞几次向大月氏国王陈述汉朝想和他们联合夹击匈奴的意见,都没有得到正面回答。
张骞在那里住了一年多,达不到目的,只好东返。在回去的路上,又被匈奴人捉去,软禁了一年多才逃了出来。于公元前126年回到了长安。这次出使,一共花去了他十三年的时间。【板书】第一次:时间:前138年
目的: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
【问】那讲到这里,大家看看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他的目的有没有达到呢?是不是一点意义都没有?(马可波罗东方)
答案一:是,因为他出使西域的目的是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大月氏不愿意夹击匈奴,张骞无功而返,所以说没有意义。
答案二:不是,张骞出使西域虽然没有达到联络大月氏夹攻匈奴的目的,但他沿途了解到西域各国地形、物产和风俗,为第二次出使西域打下了基础。而且,张骞作为西汉开辟西域交通的第一个使者,了解到西域各国都愿意同汉朝交往。
讲到为第二次出使打下基础,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是怎样的情形呢?我们一起来看看。
公元前119年,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率领使团,带着上万头牛羊和大量丝绸,访问西域的许多国家,比如大宛、康居、大月氏、大夏等国,西域各国派使节回访长安,同时也带来了大量的西域特产,汉朝和西域的交往从此日趋频繁,书上83页绿色小字部分有关描述,请同学读一下。【问】翻到86页,找一找大家试着做一下。
【板书】第二次:时间:前119年
目的:与西域各国交流友好
【问】想一想: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的情况与第一次有什么不同?
A、时间不同:第一次是公元前138年
第二次是公元前119年;
B、目的不同:第一次是准备联络大月支人共同夹击匈奴
第二次是友好访问西域各国。
C、匈奴力量不同:第一次时,匈奴还很强大,依然控制着西域各国;
第二次时,匈奴已大败于卫青、霍去病,西域各国已摆脱了匈奴的控制。07历史王斌
【问】我们学习了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前面也提到了出使西域会遇到的艰难险阻,可是张骞克服了。请同学们想一想,在张骞身上有一股什么精神?
【答】我们应该怎样看待这种精神?在张骞身上有一股不怕困难,百折不挠,为了国家利益,不顾个人安危,勇于冒险和开拓的精神。我们应该学习这种精神。
【板书】西域都护设置(护,带兵监护;都护,总监护)
时间:前60年 管理:总管西域事务 意义:新疆隶属中央
【过渡】张骞通西域以后,汉族与西域人民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日益频繁。一条“丝绸之路”成了沟通中西之间经济、文化的主要桥梁。那么,这条“丝绸之路”是怎样形成的?它沿途都经过哪些地方?它的形成对中西经济、文化的交流起了什么作用?这都是我们在下面将要讲到的。
【板书】
二、丝绸之路(The Silk Road)milk way 看书83页黑体字内容,联系下方的图【问】为什么要称这条路为丝绸之路?
【答】这条路上因有大量的中国丝绸运往西方,受到了西方的欢迎,所以把这条路叫做丝绸之路。它是沟通中西交通的陆上要道。
我们现在看的是陆上“丝绸之路”,它是张骞通西域后正式开通的。它从西汉都城长安出发,穿过河西走廊西行,经武威至张掖至酒泉,然后到达敦煌。从敦煌西去,经玉门关、阳关往西的商路有两条,一条沿今天的天山南麓,越葱岭的北部,向西到达大宛、康居等国,称为北道,再往西可抵大秦。一条走昆仑山北麓,越过葱岭到大月氏,再西行大秦,称为南道;
【问】结合这段文字,请同学总结一下丝绸之路线路是怎样的?主要经过哪些地方?
陆上:长安——河西走廊——敦煌——今新疆地区——西亚——欧洲
书上还提到了海上丝绸之路,结合地图册20页,从广东沿海的港口出发,沿着海岸线,从中南半岛南下,绕过马来半岛,穿过马六甲海峡,通往孟加拉湾沿岸,最远抵达印度半岛南端和斯里兰卡岛。海上丝绸之路主要从中国往西方运瓷器,从西方往中国运香料,所以有china。07历史王斌
【过渡】西汉末年王莽篡位,夺取政权,对西域各国逐渐疏远。东汉初年,匈奴分裂成南北两部,北匈奴重新控制西域。为了恢复对西域的管辖,东汉政府派班超出使西域。班超不负众望,在西域经营了30年,进一步加强了西域和内地的联系,下面我们看具体内容。【板书】
三、班超经营西域
讲到班超,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他的生平,他的父亲班彪是东汉光武帝时期著名历史学家,有两个儿子。长子班固,次子班超。班彪死后,当时的皇帝汉明帝令班固继承父业,完成《汉书》。那班超有两个成语典故和他有关,“投笔从戎”和“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明帝五年(公元62年),班超同母亲来到洛阳,靠抄写文书维持生活。当时北匈奴经常南下侵扰边界,掠夺居民和牲畜。班超听到这些消息,激昂地扔下笔杆说:“大丈夫应立大志,像傅介子(西汉昭帝时出使楼兰)、张骞那样为国立功,怎么老是埋头于笔砚之间呢?”
【总结】汉通西域以及丝绸之路的开辟,有哪些积极作用和意义呢?
对内:加强了新疆和中原的经济文化交流 对外:加强了中国和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
习题:
1、西汉时期的西域具体指(A)
A、今新疆地区和更西的地方
B、当时的西方各国
C、当时的安息的大秦
D、今内蒙古地区
2、汉武帝两次派谁出使西域
(C)
A、窦固
B、窦宪
C、张骞
D、班超
3、西域正式归属于中央政权管辖是在(A)
A、公元前60年
B、公元60年
C、公元8年
D、公元前119年
4、对开通陆上丝绸之路功劳最大的是(B)
A、汉武帝
B、张骞
C、班超
D、甘英
5、铸铁、开渠、凿井等技术传入西域是在(B)
A、公元前138年
B、公元前119年以后
C、公元前60年以后
D、公元60年以后
第五篇:第15课 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实施学习优势教育,成就特色品牌学校!贵有恒何必三更眠五更起,最无益只怕一日曝十日寒。
第15课 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张骞出使西域、中央政府对西域实行管辖、丝绸之路等基本史实,使学生初步掌握我国古代历史上中原地区与边疆地区的经济文化联系和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历史过程;通过课堂活动培养学生探究历史的兴趣和初步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以及学生的合作意识、集体荣誉感;通过对各种历史现象的思考,培养学生的想象、理解、分析、归纳、知识迁移等能力以及口头表达能力,帮助学生形成基本的社会和历史发展观,全面、客观地看待问题。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设计多种类型的问题,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思考、归纳、想象、描述、交流中理解和评价历史,并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与相关的地理、语文知识相衔接,初步培养学生跨学科综合思维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丝绸之路是古代中国走向世界之路,它是中华民族向全世界展示其伟大创造力和灿烂文明的门户,也是古代中国得以与西方文明交融交汇、共同促进世界文明进程的合壁之路。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通过张骞为报效祖国不屈不挠、勇于冒险和开拓的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和开拓进取的意识。[重点和难点]
重点:张骞通西域、丝绸之路
难点:如何正确认识丝绸之路的文化内涵及其在中西方交流史上的重要地位。[教法、学法] 知识要素学习法、比较分析法、史图结合学习法。[课时]1课时 [课型]新授课 [导入新课]
利用千万缕锦前程牛郎女衣还乡入扣花拳腿 导入。
[温故知新](听说你是记忆高手,那赶快大显身手吧!)
1、汉元帝时,呼韩邪单于向汉朝提出“和亲”,符合下面的哪种情况()A.和亲是民族之间的和睦相处 B.和亲是为了暂时避免匈奴的骚扰C.和亲是屈辱妥协的产物D.汉朝同意和亲是被迫的
2、两汉时期,人们把甘肃______和______以西,也就是今天新疆地区和更西的地方,称为______。
3、2008年3月,奥运圣火沿丝绸之路开始全球传递。与丝绸之路开辟直接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A.西域都护府的设置B.张骞通西域C.玄奘西行D.马可波罗东游 [讲授新课]
一、学生通过导图掌握基础知识
二、能力提升
1、西域的含义有两种,狭义的专指阳关、玉门关以西,葱岭以东,主要是今天的新疆地区;广义的则指?
2、说起阳关和玉门关,大家肯定马上会想起两首脍炙人口的唐诗中的名句“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和“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这是古人眼中的阳关和玉门关,在他们看来,阳关、玉门关之外就是不一样的世界,就是苍凉的荒漠。那么,面对这样一个荒凉的世界,面对不可预测的危险,张骞为什么还要冒险出使西域?张骞有哪些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3、张骞通西域,沟通了中原与西域的经济、文化交流,打通了“丝绸之路”,汉武帝以后,西汉商人还开辟了海上交通要道,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海上丝绸之路。陆上:长安→()→()→()→欧洲。
海上:广东沿海→()→()→()→()→()。
三、辅助理解
东汉时,政府派使节到达鄯善,受到鄯善王的热情接待。过了几天,鄯善王的态度忽然冷淡起来。使节估计这是匈奴的使者到了鄯善的缘故,就对侍从说:“不如虎穴,焉得虎子。当今之计,只有夜袭匈奴大营!”夜半风起,他率领部下放火焚烧匈奴营帐,斩杀匈奴使者。[课后小结]
中国西部大地的新疆,自由不羁的生命人格,流淌的文化,持久的魅力。西部大开发,最美丽的是我们新疆!
[课堂检测]
实施学习优势教育,成就特色品牌学校!贵有恒何必三更眠五更起,最无益只怕一日曝十日寒。
1、河西走廊位于甘肃省西北部祁连山和北山之间,又叫甘肃走廊。因为位置在黄河
以西,所以叫“河西走廊”。位于河西走廊上的“河西四郡”是丝绸之路上的四颗
明珠,请判断这四郡都是在哪位皇帝在位时设置的()
A.汉高祖 B.汉文帝 C.汉景帝 D.汉武帝
2、近年来东突恐怖分子在新疆地区活动猖獗,他们鼓吹新疆独立,妄图把新疆从我国分裂出去。下列哪一年发生的史实最能证明新疆自古就是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
部分()
A.公元前138年B.公元前119年C.公元前60年D.公元73年3、2008年北京奥运会火炬传递的境外路线以古丝绸之路为主线设计。在历史上,古丝绸之路是()
①东西方贸易往来的重要通道②沟通中西交通的陆上要道③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
梁④横跨亚欧的洲际铁路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4、以下是某同学所作的关于“丝绸之路”的读书笔记,请指出其中的四处错误并加
以改正。
卫青出使西域,促成了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交通线——丝绸之路的开通,从洛阳
往西经河西走廊,出阳关西行,经西藏,越葱岭,至大月氏,再西行到安息和大秦,这就是横贯亚洲和非洲的“丝绸之路”。
(1)错误:订正:
(2)错误:订正:
(3)错误:订正:
(4)错误:订正:
[学习反思](难道你没有疑问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