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课《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说课稿

时间:2019-05-14 02:58:4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第15课《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说课稿》,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第15课《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说课稿》。

第一篇:第15课《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说课稿

第15课《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说课稿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你们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15课《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下面,我主要从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和说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加以说明。

一、说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课的内容是七年级上册的第15课《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主要包括三部分:

1、张骞通西域

2、丝绸之路

3、班超经营西域(自学内容)。汉朝时期的对外交往充分体现了中西文明的交流与渗透,而丝绸之路的开通,带动了西域少数民族和边疆地区的开发建设.同时,从世界范围来说,它是地理大发现之前一条世界文化交流的主要通道,它不仅沟通了东西方文明,而且促成了两个文明的相互渗透.可以与欧洲开辟新航路之举齐名并重。所以本课在整个中国古代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二)教学目标

针对初一学生理性思维弱,感性思维强的特点,同时,依据新课程以人为本,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这一指导思想的要求,我对本课教学目标作如下设定:

1、知识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西域;张骞;张骞通西域的背景、目的和意义;中央政府对西域实行管辖;丝绸之路名称的由来、路线、作用等基本史实。

2、能力目标:

(1)能够正确识读“张骞通西域路线图”、“汉朝疆域图”和“丝绸之路示意图”等,初步掌握识别和使用历史地图的基本技能。

(2)能够正确认识张骞在西汉民族交往中的作用和丝绸之路在中西文化交流中的地位,初步培养培养学生归纳、比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和正确认识、评价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能力。

3、情感目标:

(1)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少数民族和边疆地区在我国经济文化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贡献,认识到开发边疆的重要意义。

(2)通过张骞、班超这两个历史人物为报效祖国,不屈不挠,勇于冒险和开拓的精神,强化学生的爱国思想和开拓进取的意识。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本课重点:一是张骞通西域,二是丝绸之路。

对于课标中要求讲述张骞通西域等史实,我把重点定在学习张骞通西域的历史意义和张骞的优秀品质上。

对于这个重点内容,我首先在导入新课时打下了伏笔,用大葱大蒜等生活中最普通最常见的东西来导入新课,一方面让学生感受到历史就在身边,另一方面让学生知道,生活中这些必需品和张骞通西域有着直接的关系。

先设置问题,如:张骞在出使西域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挫折?你最钦佩他哪一点?然后通过学生讨论分析、看视频及教师补充讲解等方式来突破。

本课难点:如何正确认识丝绸之路的文化内涵及其在中西方交流史上的重要地位。

对于这个重点和难点,采用发现法教学,设置情景的方式。教师指导学生查阅处理历史信息,同学交流互助,教师补充说明等方式来突破。激发学生学习探究的兴趣。

二、说教法

针对本课的特点,依据“自主探究式”教学法,学生阅读讨论,教师引导启发,并采取精讲深化、分析综合、设疑等教学方法,圆满完成教学任务。

三、说学法

1.针对初一学生求知欲强,但知识积累不够丰富,对一些复杂历史现象和地理概念模糊不清的特点,本课以老师讲述为辅助,把学生的主要学习方式定为自主、合作、探究。

2.本课内容为两汉经营西域和丝绸之路。在教学中,应帮助学生理清线索,抓住重点。3.本课里涉及到的重要人物、重要事件,张骞通西域和班超经营西域可以让学生用对比方法,找出他们的共同点。

4.通过师生们的共同合作,以及对本课内容的研究、总结,使学生加强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5.本课教学围绕张骞、班超出使西域、丝绸之路的问题展开。丝绸之路上的风土人情资料,可让学生课外收集有关资料,在课堂上进行交流。海上丝绸之路,可组织学生通过讨论、思考几个便利因素,从中概括出它的对现实生活价值和作用。

四、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引导学生回忆上一节课学习过的西汉初年匈奴的情况,指出当时的匈奴不仅据有大漠南北,而且控制着西域诸国。提出问题:“为什么汉初对匈奴实行‘和亲’,而到汉武帝时却积极备战,对匈奴进行大规模的军事反击?”在解答这个问题之后,引出张骞出使西域的目的:即联合大月氏,夹击匈奴。结论最好让学生自己说出来。由此导入新课。

(二)讲授新课

一、张骞通西域(板书)

1.要求学生首先自己阅读教材,然后教师展示地图《西域形势和张骞通西域路线》,结合地图说明西域的地理概念。提出问题:“有谁知道张骞在出使西域的过程中都遇到了哪些挫折?”并引出对张骞这种不屈不挠的精神进行评价,可以让学生各抒己见,教师最后进行归纳:成功者所具备的基本素质,即:有胆、有识、有行、有恒。

2.关于张骞第二次出使,我重讲解这次出使促使西域各国与汉朝建立友好关系,推动了西域与汉朝的经济文化交流。要求学生首先自己阅读教材,概括出“这个时期从西域传入中原的新物种有哪些,汉族的哪些技术和物品传入西域”?可以结合本课“活动与探究”第2题的插图,通过提问加深印象。

3.教师讲述,突出强调西域都护的设置,并解释“都护”的含义。

二、丝绸之路(板书)

教师引导学生先看书,然后让学生在教材《丝绸之路》的地图中指出路线。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补充,先讲清陆上丝绸之路的基本路线,再通过地图指出海上丝绸之路的大致路线,并指出海上这条线随着远洋技术的提高,不断地被拓展。这两条商路是中国和东南亚、南亚、中亚、西亚以及欧洲经济文化交流的大动脉。可以在此用幻灯或计算机打出丝绸之路的地貌:荒无人烟的戈壁和沙漠地带,茫茫无际的大海和滚滚波涛,让学生展开丰富的联想,认识丝绸之路的艰辛。

丝绸之路贸易的主要货物是中国的丝绸等中国传统的商品。可以通过一些丝路沿线考古发掘的实物图片,加深学生的印象。

三、班超经营西域(板书)

教师提出问题:“中国古代‘投笔从戎’的成语故事讲的是哪一位历史人物?”并引出班超出使西域。先由学生阅读教材,对班超在西域的活动,尤其是他在关键时刻表现出的胆识、机智及结果有一个大概的认识,引导学生对班超进行评价。

(三)小结

1、丝绸之路:一条古道东西方文明交汇通道。

2、件大事: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设置西域都护,西域各国正式归属中央政权的开始。

3、三位人物:出使西域的张骞;经营西域的班超;出使大秦的甘英。他们为中西交通畅通和文化经济交流贡献非凡。

以上就是我对本节课的分析和安排,请各位老师指教。谢谢!

第二篇:《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教案

《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了解张骞出使西域、中央政府对西域实行管辖、丝绸之路等基本史实,使学生初步掌握我国古代历史上中原地区与边疆地区的经济文化联系和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历史过程。

(2)通过对各种历史现象的思考,培养学生的想象、理解、分析、归纳、知识迁移等能力以及组织表达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利用多媒体课件和网络资源组织教学,创设生动活泼的历史情境,扩大知识视野,提供丰富的历史学习材料,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和心灵体验。

(2)调整教学顺序,重组教学内容,便于学生的理解。

(3)设计多种类型的问题,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思考、归纳、想象、描述、交流中理解和评价历史,并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4)与相关的地理知识相衔接,初步培养学生跨学科综合思维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丝绸之路是古代中国走向世界之路,它是中华民族向全世界展示其伟大创造力和灿烂文明的门户,也是古代中国得以与西方文明交融交汇、共同促进世界文明进程的合壁之路。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2)通过张骞为报效祖国不屈不挠、勇于冒险和开拓的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和开拓进取的意识。

(3)强调历史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发展,懂得学以致用。

教学重点:

张骞通西域、丝绸之路。

教学难点:

如何正确认识丝绸之路的文化内涵及其在中西方交流史上的重要地位。

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设置情景,导入新课】

★教师活动:教师播放影片,创设情景,口述目标,导入新课。

1、教师播放《新丝绸之路》片头视频。

2、教师:看到黄沙万里的大漠,听到悠悠的驼铃声,此时此刻,想必大家都想去看一看那美丽的风光,听一听那如醉的歌舞,请问谁知道这块神秘的土地在哪里呢?在古代,我们把它叫做什么呢?它对于当时的中国乃至世界又起到了怎样的作用呢?带着这些问题,我们来学习第15课《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学生活动:学生欣赏影片,思考答问,明确本课学习目标。(1、凝神激趣,观看视频。

2、思考问题,明确本课学习任务。)第二环节——【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教师活动:投放目标,引导解读。

1、要求学生阅读课本,思考:西域的地理位置在哪里?

2、教师投放《张骞通西域》路线图,要求学生结合地图,明确西域的地理位置。

3、投放视频,提出问题。

播放《汉武大帝》中,汉武帝在承明殿接见张骞的视频。根据视频,提出问题: ﹙1﹚手持汉节的张骞衣衫褴褛,这说明了什么?(可根据视频中张骞的回忆和当时西域的恶劣环境)他的哪些品质值得我们学习?

﹙2﹚汉武帝为什么说张骞是“英雄”?

4、要求学生阅读教材,思考问题:

﹙1﹚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的目的有何不同?各产生了怎样的结果?有人说他的西域之行有凿空拓荒的意义,你认为呢?

﹙2﹚假如你是张骞,请你写一份奏章,述说这十几年的经历及见闻。

﹙3﹚读秦汉疆域图,思考:西汉的疆域与秦朝相比较,发生了哪些变化?为什么?

5、要求学生阅读教材“丝绸之路”一目,思考: 这条东西方交通要道为什么被称为“丝绸之路”?

6、根据课本第83页丝绸之路图,请回答相关问题: ﹙1﹚ 请你根据上图,说出丝绸之路的路线。

﹙2﹚假如你是当时的商人,你会沿着丝绸之路运送中原的哪些东西到西域各国?又会把西域的哪些东西运到中原地区?

﹙3﹚近几十年来,在我国新疆发现许多汉代的丝织品,在马来西亚发掘处于汉代陶片纹饰相似的陶片,在印度尼西亚出土了汉代的钱币和陶器。这些考古发现,说明什么问题?

﹙4﹚“丝绸之路是一条彪炳史册的中外交往之路”,你能说出理由吗? ★学生活动:

1、阅读教材,自主思考问题。

2、提取有效信息,合作交流,明确答案。

3、小组讨论,展示交流,明确答案。第三环节【合作探究,各抒己见】 ★教师活动:投放图片,讲解点拨。

1、教师投放《海上丝绸之路》图,引导学生明确海上丝绸之路 路线,使学生充分认识到:无论是陆上丝绸之路,还是海上丝绸之路,都有力的促进了中西方经济文化的交流,对汉朝的兴盛产生了积极作用。

2、教师指导学生阅读课本84页“班超经营西域”一目,引导学生认识到:班超是张骞之后又一位为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作出重大贡献的杰出人物,甘英在中外交流史上也功不可没。

★学生活动:提取有效信息,合作交流,明确答案。

1、阅读教材,自主思考.2、读图释图,回答问题。

3、小组讨论,展示交流,明确答案。第四环节——【自我归纳,拓展提升】

★学生活动:反思完善,巩固提高。

★教师活动:补充归纳,拓展提升。

师:你可以系统归纳本课知识结构,也可以归纳学习方法、掌握的技巧,或者情谈谈你学习本课后的感想。

第五环节——【自我测评,查缺补漏】 ★教师活动:投放习题,点拨引导,检查反馈。★学生活动:自我测评,查缺补漏,自我完善。第六环节——【拓展迁移升华主题】 ★

1、教师活动:投放材料,提出问题。

材料一:丝绸之路作为横跨亚欧大陆的商旅之路和文化交流之路,具有悠久的灿烂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2008年10月,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通过了《关于文化线路的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宪章》,标志着文化线路正式成为世界遗产保护的新领域。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的协调下,中国与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土库曼斯坦等中亚五国政府展开“丝绸之路跨国联合申遗行动计划”。

材料二:丝绸之路沿线各国联合申遗,中国共有57处景点进入预备名单,其中陕西20处、甘肃12处、新疆11处、宁夏4处、青海4处、河南6处。一旦联合申遗成功,将会为我国中西部地区尤其是西北地区的旅游、经济发展增添新的动力。西安作为丝绸之路起点,将成为成功申遗后最大的受益者。

请回答:①如何用一种好的方式宣传丝路申遗?如何让“丝绸之路”能成功申报成为世界文化遗产?”②如何让承载千年古史的丝绸之路,重现昔日的辉煌,彰显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请你依据丝路的过去与今天,写一份开发丝绸之路的计划书。③古代丝绸之路是我们中西交往的桥梁和纽带,在改革开放的今天,我们怎样才能使它昔日的辉煌重放光彩?

2、去年,新疆发生严重的打砸抢事件,一群恐怖势力“东突”妄图建立所谓的“东突厥斯坦国”,你能利用所学史学知识对这种倒行逆施行径进行抨击吗?

(学生活动:阅读材料,把历史与现实相结合,学以致用。)

《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的说课稿

一、本课地位:

我说课的内容是七年级上册的第15课《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课本内容主要包括三部分:

1、张骞通西域

2、丝绸之路

3、班超经营西域(自学内容)。

汉朝对外交往充分体现了中西文明的交流与渗透,而丝绸之路是中国古代文明向外传播的重要通道,所以本课在整个中国古代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根据新课改的理念和学习的需要,我对内容作了一些调整和拓展。以丝绸之路作为本节课的主线,增加了对丝绸之路变迁和衰落的探讨,以史为鉴,谈对当今的启示。而这些也正是我们历史教学的最终目标,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受到历史的熏陶,为现实服务。

二、学生情况分析:

在网络迅速发展的今天,学生已经能够运用网络,而且他们对新事物也比较感兴趣,对一些社会热点问题也会给予一定的关注。但初一学生知识的积累还较少,同时对历史地理的概念还比较模糊。

三、本课目标:

根据以上情况和课标的要求,对本课我确定了如下目标

1、知识目标:

张骞出使西域的目的与结果,丝绸之路的路线与意义及丝绸之路衰落的原因与启示等。

2、能力目标:

(1)通过网络的自主学习,学会查找资料,搜集信息的方法及使用现代信息技术为学习服务的技能。通过探究式的合作学习,学会交流,增强同他人合作的意识。

(2)通过绘制丝绸之路路线图培养历史空间感及动手能力。

(3)通过对丝绸之路衰落原因的探究和丝绸之路对今天的启示的交流,培养探究能力及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能力。

3、情感目标:

(1)通过本课学习,认识到少数民族和边疆地区在祖国经济文化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贡献,从而认识到开发边疆的重要意义。

(2)通过学习张骞等人为报效祖国,不屈不挠敢于冒险和开拓的精神,强化爱国意识和开拓进取的意识。

(3)通过对丝绸之路衰落的原因探讨和今昔对比,汲取历史教训和营养,以史为鉴,强化环保意识和对祖国一些方针政策的理解(如西部大开发,改革开放等)。

四、本课重点: 本课的重点有两个:

1、张骞通西域。张骞出使西域是汉朝对外交往当中最为重要的事件之一,有着开先河之意。所以具有重要地位。

2、本课的第二个重点是丝绸之路。丝绸之路是本课的主线,并在整个中国古代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所以丝绸之路也是本课的重点,在此当中丝绸之路的形成和意义及衰落又是重点的重点。

五、本课难点:

由于初一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积累程度的限制,对理性的知识较难领会,所以本课的难点是通过一系列的历史事实如何认识丝绸之路的意义和对当今的启示。

六、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设置情景,导入新课】

播放《新丝绸之路》片头视频,学生欣赏影片,思考答问,明确本课学习目标。第二环节——【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1、思考:西域的地理位置在哪里?

2、手持汉节的张骞衣衫褴褛,这说明了什么?(可根据视频中张骞的回忆和当时西域的恶劣环境)他的哪些品质值得我们学习?

3、要求学生阅读教材,思考问题:

﹙1﹚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的目的有何不同?各产生了怎样的结果?有人说他的西域之行有凿空拓荒的意义,你认为呢?

﹙2﹚假如你是张骞,请你写一份奏章,述说这十几年的经历及见闻。

﹙3﹚读秦汉疆域图,思考:西汉的疆域与秦朝相比较,发生了哪些变化?为什么?

4、要求学生阅读教材“丝绸之路”一目,思考: 这条东西方交通要道为什么被称为“丝绸之路”?

5、根据课本第83页丝绸之路图,请回答相关问题: ﹙1﹚ 请你根据上图,说出丝绸之路的路线。

﹙2﹚假如你是当时的商人,你会沿着丝绸之路运送中原的哪些东西到西域各国?又会把西域的哪些东西运到中原地区?

﹙3﹚近几十年来,在我国新疆发现许多汉代的丝织品,在马来西亚发掘处于汉代陶片纹饰相似的陶片,在印度尼西亚出土了汉代的钱币和陶器。这些考古发现,说明什么问题?

﹙4﹚“丝绸之路是一条彪炳史册的中外交往之路”,你能说出理由吗? 第三环节【合作探究,各抒己见】

教师投放《海上丝绸之路》图,引导学生明确海上丝绸之路路线,使学生充分认识到:无论是陆上丝绸之路,还是海上丝绸之路,都有力的促进了中西方经济文化的交流,对汉朝的兴盛产生了积极作用。

第四环节——【自我归纳,拓展提升】

学生系统归纳本课知识结构,也可以归纳学习方法、掌握的技巧,或者情谈谈你学习本课后的感想。

第五环节——【自我测评,查缺补漏】 第六环节——【拓展迁移升华主题】

第三篇:第15课 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实施学习优势教育,成就特色品牌学校!贵有恒何必三更眠五更起,最无益只怕一日曝十日寒。

第15课 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张骞出使西域、中央政府对西域实行管辖、丝绸之路等基本史实,使学生初步掌握我国古代历史上中原地区与边疆地区的经济文化联系和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历史过程;通过课堂活动培养学生探究历史的兴趣和初步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以及学生的合作意识、集体荣誉感;通过对各种历史现象的思考,培养学生的想象、理解、分析、归纳、知识迁移等能力以及口头表达能力,帮助学生形成基本的社会和历史发展观,全面、客观地看待问题。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设计多种类型的问题,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思考、归纳、想象、描述、交流中理解和评价历史,并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与相关的地理、语文知识相衔接,初步培养学生跨学科综合思维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丝绸之路是古代中国走向世界之路,它是中华民族向全世界展示其伟大创造力和灿烂文明的门户,也是古代中国得以与西方文明交融交汇、共同促进世界文明进程的合壁之路。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通过张骞为报效祖国不屈不挠、勇于冒险和开拓的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和开拓进取的意识。[重点和难点]

重点:张骞通西域、丝绸之路

难点:如何正确认识丝绸之路的文化内涵及其在中西方交流史上的重要地位。[教法、学法] 知识要素学习法、比较分析法、史图结合学习法。[课时]1课时 [课型]新授课 [导入新课]

利用千万缕锦前程牛郎女衣还乡入扣花拳腿 导入。

[温故知新](听说你是记忆高手,那赶快大显身手吧!)

1、汉元帝时,呼韩邪单于向汉朝提出“和亲”,符合下面的哪种情况()A.和亲是民族之间的和睦相处 B.和亲是为了暂时避免匈奴的骚扰C.和亲是屈辱妥协的产物D.汉朝同意和亲是被迫的

2、两汉时期,人们把甘肃______和______以西,也就是今天新疆地区和更西的地方,称为______。

3、2008年3月,奥运圣火沿丝绸之路开始全球传递。与丝绸之路开辟直接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A.西域都护府的设置B.张骞通西域C.玄奘西行D.马可波罗东游 [讲授新课]

一、学生通过导图掌握基础知识

二、能力提升

1、西域的含义有两种,狭义的专指阳关、玉门关以西,葱岭以东,主要是今天的新疆地区;广义的则指?

2、说起阳关和玉门关,大家肯定马上会想起两首脍炙人口的唐诗中的名句“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和“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这是古人眼中的阳关和玉门关,在他们看来,阳关、玉门关之外就是不一样的世界,就是苍凉的荒漠。那么,面对这样一个荒凉的世界,面对不可预测的危险,张骞为什么还要冒险出使西域?张骞有哪些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3、张骞通西域,沟通了中原与西域的经济、文化交流,打通了“丝绸之路”,汉武帝以后,西汉商人还开辟了海上交通要道,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海上丝绸之路。陆上:长安→()→()→()→欧洲。

海上:广东沿海→()→()→()→()→()。

三、辅助理解

东汉时,政府派使节到达鄯善,受到鄯善王的热情接待。过了几天,鄯善王的态度忽然冷淡起来。使节估计这是匈奴的使者到了鄯善的缘故,就对侍从说:“不如虎穴,焉得虎子。当今之计,只有夜袭匈奴大营!”夜半风起,他率领部下放火焚烧匈奴营帐,斩杀匈奴使者。[课后小结]

中国西部大地的新疆,自由不羁的生命人格,流淌的文化,持久的魅力。西部大开发,最美丽的是我们新疆!

[课堂检测]

实施学习优势教育,成就特色品牌学校!贵有恒何必三更眠五更起,最无益只怕一日曝十日寒。

1、河西走廊位于甘肃省西北部祁连山和北山之间,又叫甘肃走廊。因为位置在黄河

以西,所以叫“河西走廊”。位于河西走廊上的“河西四郡”是丝绸之路上的四颗

明珠,请判断这四郡都是在哪位皇帝在位时设置的()

A.汉高祖 B.汉文帝 C.汉景帝 D.汉武帝

2、近年来东突恐怖分子在新疆地区活动猖獗,他们鼓吹新疆独立,妄图把新疆从我国分裂出去。下列哪一年发生的史实最能证明新疆自古就是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

部分()

A.公元前138年B.公元前119年C.公元前60年D.公元73年3、2008年北京奥运会火炬传递的境外路线以古丝绸之路为主线设计。在历史上,古丝绸之路是()

①东西方贸易往来的重要通道②沟通中西交通的陆上要道③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

梁④横跨亚欧的洲际铁路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4、以下是某同学所作的关于“丝绸之路”的读书笔记,请指出其中的四处错误并加

以改正。

卫青出使西域,促成了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交通线——丝绸之路的开通,从洛阳

往西经河西走廊,出阳关西行,经西藏,越葱岭,至大月氏,再西行到安息和大秦,这就是横贯亚洲和非洲的“丝绸之路”。

(1)错误:订正:

(2)错误:订正:

(3)错误:订正:

(4)错误:订正:

[学习反思](难道你没有疑问吗?)

第四篇:第15课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第15课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了解张骞出使西域、中央政府对西域实行管辖、丝绸之路等基本史实,使学生初步掌握我国古代历史上中原地区与边疆地区的经济文化联系和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历史过程。(2)通过课堂活动培养学生探究历史的兴趣和初步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以及学生的合作意识、集体荣誉感;通过对各种历史现象的思考,培养学生的想象、理解、分析、归纳、知识迁移等能力以及口头表达能力,帮助学生形成基本的社会和历史发展观,全面、客观地看待问题。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丝绸之路是古代中国走向世界之路,它是中华民族向全世界展示其伟大创造力和灿烂文明的门户,也是古代中国得以与西方文明交融交汇、共同促进世界文明进程的合壁之路。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2)通过张骞为报效祖国不屈不挠、勇于冒险和开拓的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和开拓进取的意识。3.过程与方法:

(1)利用多媒体课件和网络资源组织教学,创设生动活泼的历史情境,扩大知识视野,提供丰富的历史学习材料,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和心灵体验。

(2)设计多种类型的问题,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思考、归纳、想象、描述、交流中理解和评价历史,并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3)与相关的地理、语文知识相衔接,初步培养学生跨学科综合思维的能力。【重点和难点】

1.重点:张骞通西域、丝绸之路

2.难点:如何正确认识丝绸之路的文化内涵及其在中西方交流史上的重要地位。【教学方法】探究式教学、启发式教学、分组讨论法 【教学过程】(旧课复习):要求学生列举出汉朝与匈奴关系的几件大事? 2013年9月和10月国家习近平访问哈萨克斯坦和印尼时,先后提出了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打造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倡议,简称“一路一带”。“一带一路”是指“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历史上,“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就是我国同中亚、东南亚、南亚、西亚、东非、欧洲经贸和文化交流的大通道。今天重提“一带一路”是对古丝绸之路的传承和提升。那么,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又是何时开辟的?这两条路在当时发挥着哪些重要作用?这节课将向你介绍这些内容。

一、张骞通西域

1.西域的地理范围

【设问】西域的地理范围包括哪些?

汉朝时候,把今甘肃玉门关和阳关以西,也就是今天新疆地区和更远的地区称为西域。西域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指玉门关以西,葱岭以东,今新疆天山南北等地。我们课本上的西域即指此。广义则包括葱岭以西,亚洲西部和欧洲东部一带。西汉初年,西域小国林立,共有三十六国,后来分裂为50多国。它们面积不大,人口不多,一般两三万人,人口最多的是乌孙国,有63万人,人口最少的单桓国还不足二百人。这些国家以游牧生活为主。张骞出使西域以前,西域各国被匈奴所控制,匈奴的统治对这些小国实行极其残暴,向各国征收繁重的赋税,甚至出现了匈奴人打败大月氏后,“杀其王,竟以其头为尹器。” 2.张骞通西域

【阅读与理解】张骞出使西域的目的、经过、意义是什么?(1)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前138年)

①目的:联络大月氏共同夹攻匈奴,解除匈奴的威胁。(汉武帝)

汉武帝即位之后,一直图谋反击匈奴,彻底消除匈奴人对中原的威胁。碰巧这时,匈奴人堂邑父来投降汉朝,他向汉武帝通报了这样一个信息:当年西域地区有一个大月氏国,跟匈奴发生了战争。匈奴王率部击败了大月氏,杀死了月氏王,把月氏王的头盖骨做成了喝酒用的杯子。战败的大月氏人逃到了西域,对匈奴王侮辱月氏先王的事深感屈辱,一直想报复。但是大月氏势单力薄,自己不敢讨伐匈奴,又苦于没有盟友,因此复仇的心愿难以实现。汉武帝听了匈奴人的报告,觉得大月氏现在既然到了匈奴的西边,又与匈奴人有血海深仇,实在是讨伐匈奴大业不可多得的好帮手。于是汉武帝下令贴出告文,召募敢穿越匈奴控制的地区,寻找大月氏并建立友好关系,共同夹击匈奴的使节。当时,人们只知道大月氏国在西域,具体在哪里,谁也不知道。更何况,在汉朝与西域之间,阻隔着强大的匈奴。也许还没走到西域,就被匈奴人杀了。因此,没有人敢来应募。这时,张骞挺身而出报名应征。张骞是陕西城固人,此时正担任汉武帝的宫廷侍卫。他觉得这是个建功立业的好机会,也是一件对中原有重要意义的事,于是首先应征。汉武帝很高兴,为他挑选了100名勇士随行,还让归顺的匈奴人堂邑父给张骞做向导。

②经过:公元前138年,汉武帝正式任命张骞为使者,堂邑父当翻译,组成了100多人的队伍,开始了艰苦而伟大的西行。张骞他们一出陇西,就碰上了匈奴兵,打了起来。因为寡不敌众,大部分随员牺牲了,他和堂邑父等人被俘虏了。但不知道为什么,匈奴人并没有杀掉张骞等人,而是把他们分散开去放羊牧马,并由匈奴人严加管制。匈奴单于还把一个匈奴女子强行嫁给张骞为妻,一来可以方便就近监视,二来希望通过这种方式留住张骞,让张骞投降。可张骞心里一直怀念着汉朝,不忘自己的使命,时刻等待机会逃走。过了十年,日子久了,匈奴对张骞的监视也就慢慢松懈了。张骞跟堂邑父趁匈奴人不备,带着自己的匈奴妻子和孩子逃了出来,继续向西行进。

经过翻山越岭,克服各种困难,张骞终于找到了大月氏国。原来,月氏国王被杀害以后,开始西迁,因为王子当时年幼,大月氏就由王后代理王位,征服了大夏国,改名为大月氏国。大月氏王后说有汉朝使者来访,非常高兴,隆重接待了张骞。但当张骞向她解释此行的目的——请求大月氏与汉朝一同抗击匈奴时。大月氏王后叹了口气,说:“匈奴太强大了,没有人可以打败他们。先王确实被匈奴人残忍地杀害,但那毕竟是过去很多年的事了。现在,我们已经迁徙到了这里。这里离匈奴很远,这里土地肥沃、水草丰茂。我们在这里是大国,没有人敢侵袭我们。我们在这里生活得很好,很富裕。我们不想冒着可能失去现在的幸福的危险去攻打匈奴。”王后拒绝了张骞的请求。

张骞在那里住了一年多,最终还是没能说服大月氏国共同对付匈奴,只好返回。途中,再次经过匈奴地界,张骞等人又被匈奴人发现并被扣押一年多。公元前126年幸好匈奴内部突然发生了内乱,张骞等人才逃出来回到长安。从向西域出发到回到长安,张骞张骞这一次行程足足花了13年时间。

虽然没能完成联系月氏人共击匈奴的任务,但张骞13年里牢记使命已经让汉武帝非常感动,更何况张骞还带回了西域诸国的情报,了解到西域各国愿意同汉朝交往,为以后第二次出使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动脑筋】张骞出使匈奴,曾经被匈奴人扣留了十年,但他始终不忘自己的使命,设法逃脱并到达大月氏。后来在回来的路上又被匈奴扣留了一年,才返回长安。请同学们想一想:在张骞身上有一股什么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在张骞身上有一股不怕困难,百折不挠,为了国家利益,不顾个人安危,勇于冒险和开拓的精神。我们应该学习这种精神。(2)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前119年)

“公元前119年,汉武帝派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张骞率领使用,带着上万头牛羊和大量丝绸,访问西域的许多国家。不久,张骞回到长安,一年后病故。从那以后,汉武帝每年都派使节去访问西域各国,汉朝和西域各国建立了友好交往,汉朝和西域的交往从此日趋频繁。” ①目的:加强与西域各国联系

②这次出使西域为什么比第一次顺利了很多,再没有出现过像第一次那样被匈奴人扣留的事情?公元前121年汉武帝派霍去病率领军队打败匈奴的军队,取得“河西战役”的胜利,西汉王朝打开了通往西域地区的通道,为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准备了条件。

③在西汉与西域的交往中,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一是双方派使互访;二是经济文化交流。第二次出使西域时,张骞访问了许多国家,西域各国也派使节回访长安。张骞通西域后,西域的天马、汗血宝马等良种马,葡萄、石榴、苜蓿等植物,包括乐器和歌舞,开始传入中原。汉族的铸铁、开渠、凿井等技术和丝绸、漆器、金属工具等,也传到了西域。

意义:张骞通西域,加强了西北边境少数民族与汉族的友好团结关系,为建立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尤其是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发展了我国同中亚、西亚各国的友好关系和往来,促进了东西方经济、文化的首次交流,开创了“丝绸之路”。随着西汉的强大,西域各国纷纷归附汉朝,为了加强对西域的管辖,西汉政府设置西域都护。3.西域都护的设立(前60年)

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在乌垒城设立西域都护(汉代西域最高军政长官)。总管西域事务,从此,今新疆地区开始隶属中央政府的管辖,成为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教师过渡)张骞通西域以后,汉族与西域人民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日益频繁。一条“丝绸之路”成了沟通中西之间经济、文化的主要桥梁。那么,这条“丝绸之路”是怎样形成的?它沿途都经过哪些地方?它的形成对中西经济、文化的交流起了什么作用?

二、丝绸之路

张骞出使西域后,汉朝的使者、商人接踵西行,西域的使者、商人也纷纷东来。他们把中国的线和丝织品,从长安通过河西走廊,今新疆地区,运往西亚,再转运到欧洲,又把西域各国的奇珍异宝输入中国内地。这条路上因有大量的中国丝绸运往西方,受到了西方的欢迎,所以把这条路叫做丝绸之路。它是沟通中西交通的陆上要道。(教师讲解):陆上“丝绸之路”,它是张骞通西域后正式开通的。它从西汉都城长安出发,穿过河西走廊西行,到达敦煌。从敦煌西去,经玉门关、阳关往西的商路有两条,一条走昆仑山北麓,越过葱岭到大月氏,再西行大秦,称为南道;另一条沿今天的天山南麓,越葱岭的北部,向西到达大宛、康居等国,称为北道,再往西可抵大秦(古代罗马)。

作用:丝绸之路的得名,是因为中国的丝绸最初由陆路运往地中海东部的西亚和欧洲,成为中国输出的最具代表性的商品。但它的更大贡献却是推动了东西文化交流,最显著的例子是中国发明的造纸术、印刷术、火药等,后来都是由这条丝绸之路传入西亚再传至欧洲的。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也是由此路首先向东传入中国的。因此可以说,丝绸之路是新航路开辟之前一条世界文化交流的主要通道,它不仅仅沟通了东西方文明,而且促成了这两个文明的相互渗透。这就是丝绸之路的文化内涵和丝绸之路在中西方交流史上的重要地位。

三、海上丝绸之路

从广东沿海的港口出发,沿着海岸线,从中南半岛南下,绕过马来半岛,穿过马六甲海峡,通往孟加拉湾沿岸,最远抵达印度半岛南端和斯里兰卡岛。《汉书·地理志》:“自日南障塞(郡比景,今越南顺化灵江口)、徐闻(今广东徐闻县)、合浦(今广西合浦县)航行可五月,有都元国(苏门答腊);又船行可四月,有邑卢没国(今缅甸勃固附近);又船行可二十余日,有谌离国(今缅甸伊洛瓦底江沿岸);步行可十余日,有夫甘都卢国(今缅甸伊洛瓦底江中游卑谬附近);自夫甘都卢国船行可二月余,有黄支国(今印度马德拉斯附近);民俗略与珠崖相类。其州广大,户口多,多异物。自武帝以来皆献见。有译长,属黄门,与应募者俱入海,市明珠、壁流离、奇石异物、赍黄金杂缯而往。所至,国皆禀食为耦,蛮夷贾船,转送致之,亦利交易,剽杀人,又苦逢**溺死,不者数年来还。大珠至围二寸以下,平帝元始,王莽辅政,欲耀威德,厚遗黄支王,令遣使献生犀牛。自黄支船行可八月,到皮宗(今马来半岛克拉地峡的帕克强河口);船行可二月,到日南(今越南中部)、象林(今越南广南潍川南)界云。黄支之南有已程不国(今斯里兰卡),汉之译使自此还矣。”

【动脑筋】开辟海上丝绸之路需要哪些条件?

需要较高的造船技术和航海技术;需要有在海上指方向的设备;有不畏艰险的精神和决心。【动脑筋】近几十年来,在我国新疆发现许多汉代的丝织品,在马来西亚发掘出与汉代陶片纹饰相似的陶片,在印度尼西亚出土了汉代的钱币和陶器。这些考古发现,说明了什么问题? 新疆是陆上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马来西亚和印尼地处海上丝绸之路的交通要道,从这些地方考古发掘汉代的丝织品、钱币和陶器,不仅证实当时丝绸之路的存在,而且说明当时我国的对外贸易已相当繁荣。

东汉初年,匈奴分裂成南北两部,北匈奴重新控制西域。为了恢复对西域的管辖,东汉政府派班超出使西域。班超不负众望,在西域经营了30年,进一步加强了西域和内地的联系,下面我们看具体内容。

四、班超经营西域

【提问】同学们,有一个叫“投笔从戎”的成语,谁能知道它和谁有关? ——班超

【设问】除了“投笔从戎”外,与班超有关的成语还有“不入虎穴,焉得虎子。”请同学们把“班超经营西域”一目看一下,对班超经营西域大致有一个了解。

东汉光武帝的有一史官叫班彪,他有两个儿子,长子班固,次子班超。班彪死后,当时的皇帝汉明帝令班固继承父业,完成《汉书》。明帝五年(公元62年),班超同母亲来到洛阳投靠哥哥,在洛阳官府靠抄写文书维持生活。当时北匈奴经常南下侵扰边界,掠夺居民和牲畜。班超听到这些消息,激昂地扔下笔杆说:“大丈夫应立大志,像张骞那样为国立功,怎么老是埋头于笔砚之间呢?” 公元73年,班超奉东汉汉明帝之命带领三十六个出使西域。他们一路西行到达鄯善国。鄯善王听说班超出使西域,亲自出城迎候。东道主把班超奉为上宾。班超向主人说明来意,鄯善王很高兴。过了几天,匈奴也派使者来和鄯善王联络感情。鄯鄯王热情款待他们。匈奴人在主人面前,说了东汉许多坏话。鄯善王顿时黯然神伤,心绪不安。第二天,他拒不接见班超,态度十分冷淡。他甚至派兵监视班超。班超立刻召集大家商量对策。班超说:“只有除掉匈奴使者才能消除主人的疑虑,两国和好。”可是班超他们人马不多,而匈奴兵强马壮,防守又严密。班超说:“不入虎穴,焉得虎子!”这天深夜,班超带了士兵潜到匈奴营地。他们兵分两路,一路拿着战鼓躲在营地后面,一路手执弓箭刀枪埋伏在营地两旁。他们一面放火烧帐篷,一面击鼓呐喊。匈奴人大乱,结果全被大火烧死,乱箭射死。鄯善王明白真相后,便和班超言归于好。班超在西域三十多年,联络了西域五十多个国家同汉朝和好,进一步加强了西域和内地的联系。汉和帝即位后封他为定远侯。汉和帝十一年(公元100年),班超已经七十岁,他在西域写信给和帝要求回国,回到洛阳不久,班超去世。

班超在西域时曾派甘英出使大秦,但没有成功,166年,大秦派使臣访问洛阳,送给东汉皇帝象牙、犀角等礼物。这是欧洲国家同我国的首次直接交往。据《后汉书·西域传》记载:“东汉和帝永元九年(公元97),都护班超遣甘英使大秦,抵条支,临大海(今波斯湾),欲渡,而安息西界船人谓英曰:‘海水广大,往来者逢善风三月乃得度,若遇迟风,亦得二岁,故入海人皆赍三岁粮。海中善使人思土恋慕,数有死亡者。’英闻之乃止。”

【小结】西汉时的张骞是开辟西域道路的第一人,他两次出使西域,对内促进了西域与内地的频繁交往;对外开通了历史上著名的商道——丝绸之路。东汉时班超经营西域30年,进一步促进了西域的发展,巩固了祖国统一,贡献很大,同样为后世景仰。【练习】完成课后练习和《目标导学》练习《中国历史》7年级(上)教案

第五篇:《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教学设计

汇文中学 郑华飞

《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教学设计

《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张骞出使西域的目的与结果,丝绸之路的路线与意义及丝绸之路衰落的原因与启示等。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网络的自主学习,学会查找资料,搜集信息的方法及使用现代信息技术为学习服务的技能。通过探究式的合作学习,学会交流,增强同他人合作意识。(2)通过绘制丝绸之路路线图培养历史空间感及动手能力。

(3)通过对丝绸之路衰落原因的探究和丝绸之路对今天的启示的交流,培养探究能力及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能力。

3、情感价值观:

⑴通过对张骞克服困难、不辱使命等内容的描述,使学生体验张骞通西域的艰辛和勇于开拓、不畏艰险的精神。

⑵通过对丝绸之路的学习,认识西汉时期在丝绸之路上中西文化发展的交流,以及吸取他国先进科技文化,对促进我国经济文化发展的作用。

⑶通过对丝绸之路衰落原因的探讨,汲取历史教训和影响,以史为鉴,强化环境 教学重点难点:

1、本课重点:⑴张骞通西域

⑵丝绸之路

2、本课难点:⑴正确认识丝绸之路的文化内涵及其在中西方交流史上重要地位。

⑵通过一系列的历史事实让学生认识丝绸之路对当今的启示。【课程标准】讲述张骞通西域等史实;认识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

(一)导入新课(2——3分钟):

(多媒体展示)《西汉初年西域概况》《西汉初年疆域图》和《秦朝疆域图》(学生自主探究)结合课本第一段,明确西域在什么地方和当时的社会情况。

(二)、讲授新课(35分钟):(板书)

一、张骞通西域

西汉王朝和西域之间的关系:西汉初年,西域小国林立,大的如乌孙,小的如依耐,他们受到匈奴的控制。其中大月氏国的统治者在与匈奴的交战中受尽了屈辱,发誓报复匈奴,却找不到盟友共击匈奴。西汉初年,北方匈奴屡次南下攻汉,威胁刚刚建立的汉王朝。汗高祖刘邦曾领兵攻匈奴,但曾被围困。此后,汉朝对匈奴处于守势。汉武帝时期国力强盛,决定联合西域的大月氏夹击匈奴。公元前138年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

(多媒体展示)汉武帝的《招贤令》。突出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的目的。史地结合,培养学生识读历史地图的能力。学生能说出西域的地理位置,结合当时的社会情况,明确张骞出使西域的背景。

(设疑)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十多年以后才回来,经历了很多感人的故事,谁能结合书本给大家讲一讲?(学生生动叙述故事)(及时鼓励学生)(多媒体展示)《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路线示意方向及其年代》

——张骞出使西域,前往大月氏,这是一条前人未走过的路,要穿越茫茫沙漠,要翻越皑皑雪山,我们根据示意图,结合当时的情况,你能想象张骞西行途中会遇到哪些困难?(学生发挥想象——经过匈奴控制区;生死难料;沙漠区;饥饿;风沙;水的威胁;交通工具简陋;语言不通)

设计问题,激发学生想象力,为张骞不畏艰险出使西域作铺垫。

(提问)从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漫长而艰险的历程中,你们觉得张骞哪些地方值得我们学习呢?(学生讨论回答——从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漫长而艰险的历程中,我们体验到张骞不畏艰险、不辱使命的崇高精神,机智、勇敢、忠诚、爱国的优秀品格)

(提问)如果你是张骞,在这种情况下,你愿意出使西域吗?

(拓展)由张骞想到我们自己,今天,也许我们有的同学成绩还不理想,生活中还有很多不如意,但我们只要有坚强的意志,不畏艰险的精神去克服,定然能走向成功。一位成功者所具备的基本素质,即:有胆、有识、有行、有恒。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和自己要成功所应该具有的良好的品德和健全人格。(提问)你能说出张骞这次出使有没有完成汉武帝交给他的任务呢?是不是就没有收获呢?

(学生回答)张骞虽然没有完成汉武帝交给他的任务,但是了解到了西域的地理概况和西域各国想和汉朝交往的愿望。为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打下了基础。(指导学生阅读课文)了解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的情况。

(播放短片)了解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后,汉朝与西域建立了外交关系。(列表对比)两次出使西域的对比。

(分析归纳):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对历史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开辟道路,加强联系。所以在汉朝史学家司马迁的《史记》中,评价为“张骞凿空”,打通了西域这堵墙,是开辟西域交通的第一使者,对历史作出了巨大贡献。西域各国和汉朝发生联系后,他们仰慕中原先进文化,渴望中原王朝的保护,为此,在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设立西域都护,都护是西汉王朝驻西域的最高长官,职责是管理西域事务,保护往来商旅。

(多媒体显示)《西域都护的设置》——西域都护的设立扩大了西汉的疆域,使今天的新疆地区从此开始隶属中央政府的管辖,成为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探究引导)从以上内容,我们可以得出,张骞出使西域对汉朝的经济、文化、政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带来的直接结果或者说最突出的贡献,在于他开通了中西交通的要道,这条要道就是什么呢?为什么叫丝绸之路呢?(学生回答)(板书)

二、丝绸之路的开辟

(多媒体显示)丝绸之路——名称的由来

——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开通了一条自首都长安出发,经河西走廊直达中亚、西亚,进而连接欧洲和非洲大陆的陆路通道。中国大量的丝和丝织品经此路西传,西方国家的物产也传入中国。这条东西方交流的通道被称作“丝绸之路”。(知识窗)丝绸之路的得名——丝绸成为中国输出的最具代表型的商品。(多媒体显示)《丝绸之路图》

二、对外关系

1.“丝绸之路”(陆上):长安→()→()→()→欧洲。

《丝绸之路示意图》和相关图片。

学生(导游)讲解:

各位游客,上午好。首先,我代表个人祝大家旅途愉快!今天将由我陪同大家度过这丝绸之旅。我们的出发地是有着三千余年文明史的十二朝古都、六大古都之首的西安,西汉时称为长安,别号西京。往西将要穿过的是美丽富饶的河西走廊,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风吹草低见牛羊”景象。到敦煌,艺术宝库的壁画要观赏:仙女反弹琵琶,载歌载舞;飞天身披长带,凌空飘拂。西出阳关,浮想联翩,“渭城朝雨邑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再往西,进入美丽的新疆大地。新疆有三宝:牛粪、马粪、芨芨草。吐鲁番的葡萄、哈密的瓜、新疆的娘子戴翠花。万古荒原塔里木,蕴藏着丰富的气和油。它的北部是天山,天山的美景看不完,还有猴哥取经的火焰山,塔里木中间的沙漠拉玛干,新月般的沙丘起伏绵延。楼兰遗址在眼前,出土的干尸“木乃伊”,黄金分割的身段,面容俏丽天下属第一,它的名字叫“楼兰女”。戈壁滩,风蚀地形到处见,野骆驼、野马、野驴子跑得欢。葡萄、石榴、核桃、苜蓿远从西域传入中原。穿过两河流域的巴格达,来到终点站古罗马(大秦)。

[评点]在优美的背景音乐伴奏下,学生和教师一起重访古“丝绸之路”。学生一面聆听导游的讲解,一面观赏古“丝绸之路”上风土人情、山川风光、遗址传说、艺术图片,从而使学生在认知之时,获得了身临其境之感,美在其中,乐在其中。引导学生根据书本示意图,说出丝绸之路的基本路线,为分析丝绸之路的文化内涵作铺垫,突破难点。

(探究活动1)材料:公元前1世纪,欧洲罗马共和国执政官恺撒,曾穿着丝袍出现在剧场,轰动一时。到后来,穿着锦衣绣服,成为古罗马上层社会的风尚。——公元前1世纪,是中国的西汉时期,中国的丝袍通过丝绸之路传到欧洲,欧洲当时把中国称为“丝国”。可见中国的丝绸在当时西方社会的珍贵。(探究活动2)材料:近几十年来,在我国新疆发现许多汉代的丝织品,在马来西亚发掘出与汉代陶片纹饰相似的陶片,在印度尼西亚出土了汉代的钱币和陶瓷。这些考古发现,说明了什么问题?

(知识拓展)中国历史上的“丝绸之路”有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之分,而海上“丝绸之路”是从广东沿海出发,经过东南亚,通往孟加拉湾沿岸和印度等地。新疆是陆上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地处海上丝绸之路的交通要道,从这些地方考古发掘汉代的丝织品、钱币和陶器,不仅证实当时丝绸之路的存在,而且说明当时我国的对外贸易已相当繁荣。

看着这条线路,我们的思绪也随之飞到了两千多年前的西汉,我们似乎看到了丝路上奔波往来的商人。

(探究活动3)填表——丝绸之路开通后,中西文化交流情况。

(归纳)中国的丝绸等物品和许多生产技术,通过丝绸之路传到西方;同时,西方经济文化的传入,也丰富了中原地区人民的生活,促进了汉文化的发展。(播放短片)《东西方物产交流的内容》

(点评丝路地位)丝绸之路的开辟,它不仅仅是一条商业通道,更大的贡献是沟通了东西方文明,促进这两个文明的相互渗透。所以,丝绸之路在古代,它是传播友谊的道路,人们把丝绸之路看作是联结东西方文明的纽带。丝绸之路成为古代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代名词。对于中国人民来讲,丝绸之路是开放之路,是友谊之路,是共同发展之路。

(多媒体展示)丝路沧桑——丝绸之路在古代发挥了很大作用,经过漫长岁月的洗礼,古老的丝绸之路已深深的堙没在历史的尘埃中。结合书本P93“楼兰古国的消失”,探索丝绸之路沿线的环境变迁和古文明消失原因是什么?(①与气候变干、降水量减少、冰川融水萎缩、河流断流、水系改道等自然因素的波动有关;②人为因素:土地的过度开垦,水资源和生物资源的不合理使用,天然植被的破坏。)

师生共同小结本课内容,出示板书。

一、对内关系

出使西域:张骞出使西域;张骞再次出使西域。

管辖西域:设置西域都护。

二、对外关系

陆上“丝绸之路”:长安→河西走廊→今新疆境内→西亚→欧洲。海上“丝绸之路”:广东沿海→中南半岛→马来半岛→马六甲海峡→孟加拉湾、印度、斯里兰卡。

东汉与大秦的交往:甘英出使大秦到波斯湾;大秦安敦王朝的使臣来到东汉。

反馈练习:

一、填空(集体回答)

1.两汉时期,人们把甘肃______和______以西,也就是今天新疆地区和更西的地

方,称为______。

2.陆上“丝绸之路”从______往西,经过______、______再到______由______

转运到欧洲。

二、选择(抢答)

1.欧洲同中国直接友好往来开始于()

A.73年班超出使西域 B.97年甘英出使大秦 C.166年大秦安敦王朝的使臣来到东汉 2.张骞出使西域带来的直接结果是()

A.丰富了汉族的经济生活 B.促进了西域的经济发展 C.开辟了东西交通的重要商道 D.设置了管辖西域的行政机构

3.欧洲同中国直接往来距今在多少年?()

A.1600年 B.1700年 C.1835年 D.2167年

三、成语竞猜

教师出示:东汉时,政府派使节到达鄯善,受到鄯善王的热情接待。过了几天,鄯善王的态度忽然冷淡起来。使节估计这是匈奴的使者到了鄯善的缘故,就对侍从说:“不如虎穴,焉得虎子。当今之计,只有夜袭匈奴大营!”夜半风起,他率领部下放火焚烧匈奴营帐,斩杀匈奴使者。

教师:上述内容出自哪个成语?讲的是哪一位历史人物?你怎样看这个人物?

学生:不如虎穴,焉得虎子。

学生:班超。

学生:在关键时刻表现出他的胆识、机智。

教师:同学们回答都不错,希望大家也做一个有胆有识的人。

尾声:播放多媒体片断《展望》

(启示)古老的丝绸之路在今天日益发达的交通运输下,已不能发挥作用,但依然有着深厚的旅游价值和文化价值。中国西部大地的新疆,自由不羁的生命人格,流淌的文化,持久的魅力。西部大开发,最美丽的是我们新疆!

下载第15课《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说课稿word格式文档
下载第15课《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说课稿.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习题(含答案)(五篇)

    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习题(含答案)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共24.0分) 1. 他被誉为“中国走向世界第一人”,司马迁评价他“凿空西域”。他毕生的坚韧探索,不仅促进了各个民族......

    第15课 《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教案

    第15课《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教案 【课程标准】: 讲述张骞通西域等史实;认识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西域都护的设......

    第15课 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教案)

    07历史王斌 第15课 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教案) 一、导入 我们苏州是一座拥有2500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城,被世人誉为“江南水乡”,物产丰富、人杰地灵,并且有着众多代表自己城市特色的......

    3.6 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教学设计 教案

    教学准备 1. 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两汉对内对外关系的基本史实。 将中原地区治乱兴衰与开发经营边疆地区的背景结合起来认识,培养思考认识历史现象之间内在联系的能......

    第15课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教学设计

    第15课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教学设计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了解张骞出使西域、中央政府对西域实行管辖、丝绸之路等基本史实,使学生初步掌 握我国古代历史上中原地区与边疆......

    第15课《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教学设计

    第15课《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音乐导入,歌曲《亚克西》节选,47秒 师: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程与一个美丽而神秘的地方有关,在讲课之前,老师先给大......

    第15课 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教学设计

    第15课 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教学设计 【课标要求】 讲述张骞通西域等史实;认识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 【学习目标】知识目标:了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中央政府对西域实......

    第15课 《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的教学设计

    第15课 《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 (1)了解张骞出使西域、中央政府对西域实行管辖、丝绸之路等基本史实 (2)学生逐渐形成探究历史的兴趣和初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