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地球科学概论》教学课程设计探讨与实践
摘要:根据地学类专业需要,结合当前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和学生自身条件,提出了应合理科学地设置《地球科学概论》的具体教学内容、教学难点和重点,为了充分调动学生们学习科学知识,培训专业基本技能和思考科学问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要合理安排课堂教学内容,探索新的教学方法方式,提高教学质量和水平。
关键词:《地球科学概论》;教学方式;教学质量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6)11020502 引言
地球是一个巨大和复杂的动力系统,也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同时,它也是一颗正在运动和演变的星体,具有独特的圈层结构和地表环境。目前,随着全球的经济快速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在大幅度提高,但我们面临的难题和挑战也在不断增加,比如人口控制、资源开发、环境保护、减灾防灾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等,这些重大问题都与地球环境有着密切联系。由此可见,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地球[1]。“地球科学概论”是地学类专业的入门课,后续专业课程的基础课,其重要作用在于使学生对地球科学有一个概略的、全面的了解,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2]。其教学目的是通过重点介绍地球科学的研究对象、研究内容和主要研究方法,使学生较全面了解现代地球科学的主要成就、基本知识和时空观念,训练学生掌握一些重要的基本技能,启发学生主动钻研地球科学的精神,鼓励学生的创新意识,增进学生学习地球科学的兴趣,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同时为现在的相关专业课程奠定坚实的基础[3]。科学合理安排课程内容
“地球科学概论”课程是地学类专业(比如大气科学、遥感和大气探测等专业)的本科入门课。这门课程内容信息量大,具有空间尺度的广泛性与微观性,时间尺度的漫长性与瞬间性,地球系统的整体性与分异性,自然过程的复杂性与有序性等特点[4],教师如在有限的学时中讲授内容面面俱到,学生会感到所学内容庞杂,难以形成系统;如果教师授课内容过于深入,对于学生而言,学起来吃力,学习兴趣也会降低。针对这些问题,教学内容设置的原则主要贯彻少而精、全而新,即在涵盖“地球科学概论”课程主体内容的基础上,尽可能多地引入当前地球科学研究的重大新认识、新进展和新突破,并与资源短缺、环境恶化等现实生活问题结合起来讲述。通过此课程的学习,使地球科学各专业的学生树立起科学的自然观、辩证观和可持续发展观,可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中,培养学生们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和实践动手能力,最终达到为国家现代化建设增添人才的目的。
“地球科学概论”这门课课程内容主要分四大部分:①地球系统的相关背景知识简要介绍,重点讲述天球坐标系、天体运动规律和时间的计量;②简要介绍地球表面特征,包括地形和地貌和地球内部结构,重点描述大地构造学说; ③重点讲授三大重要圈层:大气圈、冰雪圈和水圈;④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或地图投影。
首先,让学生对这门课有初步的了解,让他们知道前人是怎么看待与我们生命息息相关的地球,他们做了哪些工作,目前还存在些什么问题,地球是怎样起源,有关宇宙的演变发生了哪些重大事件和重要人物,然后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热情和积极性,最后探讨我们关注的热点科学问题。探寻高效的教学方式方法
学生在学校中的学习是一个人成长为社会的有用之材的必需条件,研究和探索学校教育情境中学生学习的规律,对于学生个人及社会的发展都有不可估量的贡献[5]。笔者十分赞同陈蓉等关于学习和教学的观点,即学习是知识的获得,学习是知识的构建。在学生学习和教师教授过程中,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教学艺术直接关系到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获取,甚至影响学生对课程、学科的好恶取向。因此教师必需按照教学规律从专业课程的特点入手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尽量采取通俗易懂的教学语言教好书育好人。新颖、鲜活的教学方法是吸引学生注意力,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保证教学质量的捷径。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教师要与时俱进,积极主动改进以往的传统教学方法,并结合当前新的教学手段,将多媒体、网络、数字博物馆、虚拟野外实习等多种多样的辅助教学系统应用到“地球科学概论”的教学中。教师的课件制作力求达到重点突出、内容清晰和说理生动、条理性强,并穿插形象的图片及短片视频等丰富内容,避免单调。力图以图文音画并茂的高质量课件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学习兴趣。最为关键的还是教师的讲课质量。教师们传道授业解惑,分析疑点,给学生选留思考题,对启发学生,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非常有益。教师教学的最高境界是使学生能在轻松、愉快的教学环境中学习知识和掌握基本技能。教师讲授课程时尽可能的不采用照本宣科方式,而是注重引导启发,注重理论结合实际,通过实例深入浅出地讲解难点、重点问题。
比如在讲授到地貌时可以以桂林和黄土高原为例。由于桂林温度较高,降水量较大,地表径流相对稳定,流水侵入石灰石把裂缝扩大变成地下洞穴,降水使流水得以更新和有效补充,于是地下洞穴慢慢地变成地下河道。水是自然的雕刻师,千百年来它都在无情地雕刻着石灰石,缓慢的腐蚀作用造成了今天看到的桂林山水。而黄土高原位于温带季风气候区的边缘,沟壑纵横,气候较干旱,降水稀少,较易形成沟,较难形成河流。利用动漫演示或图片展示不过几分钟,但是可以给学生留下了深刻影响使学生充分理解了地貌的形成、地壳的上升运动、风化剥蚀作用、地下河流以及洞穴的形成过程等。又如大陆漂移,通过多媒体的大陆漂移的动漫循环演绎,让学生们形象的了解到两亿年前地球上所有陆地是连在一起的超大陆,后来慢慢分裂漂移形成了当今的格局,经过演示学生有了明确的概念。再来从古生物、古气候、地形地貌、岩石圈层等方面的证据证实大陆漂移学说,使得学生对此理论认识清晰。大量具有典型意义的地质现象图片,令人赏心悦目,一些多解的地质现象,也给学生留下了无限遐想空间,使学生既掌握了学习内容,又培养了科学的思维方法、分析推理和创新精神,大大激发了学生对本门课程的学习兴趣,教学效果明显。对大气科学专业的学生来说,大气圈的基本结构特征和内部系统如何演变等科学问题都是他们十分关注的。大气的运动与不同种类的作用力有着密切联系,即由于力的作用而产生大气的运动,其中有一个地转偏向力,也叫科氏力,对大部分学生来说比较难理解。那么,我们将如何来讲解这个力,让学生容易接受和理解?可以利用举实例来引入这个概念。首先提出“我们生活在北半球,为什么火车运行方向轨道的右侧比较光滑?”这个问题接着问南北向的双轨火车为什么要设置成右侧轨道火车运行方向为北,而左侧为南?带着这样的问题,我们设计了一个有趣的试验,即在一张白纸上画直线段并定南北两个端点,选取北端点为起点,从该点按原方向匀速画直线段,同时顺时针匀速转动白纸。接着,类似方法,开始点仍取北端点,旋转方向改为逆时针匀速转动白纸。比较新画出的两条“直线段”与原直线的差异。这种差异产生的原因用地转偏向力的公式来解释,并进一步讨论地转偏向力的物理含义。通过亲身实践,学生很容易接受和理解地转偏向力的概念和各项物理含义及其应用。结语
教师要积极改革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采用启发式、讨论式、互动式教学方法,配合多媒体音像教学、电化录像片观看教学、典型实物、模型、挂图例析等多种教学手段,将传统的教学手段和现代教育技术完美结合。我们不仅要掌握这些教学方法,而且还要能够灵活运用,提高教学质量,通过这门课程把学生引入地球科学的殿堂,使学生对本专业发生极大兴趣,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实践精神和创新精神。
第二篇:地球科学概论的学习体会
大家常说,地球是目前适宜人类生存的唯一家园。这个家园既为人类提供生活必需的粮食、水、能源和矿产资源,也常给人类带来诸如火山、地震、海啸等灾难。人类作为这个星球上的居民,一直把探索地球奥秘,当成自己的梦想。探索地球奥秘,不能仅仅停留在地球表面。地球是由多个圈层组成的。它的外圈,有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和岩石圈。它的内圈,有地幔圈、外核液体圈和固体内核圈。在外圈和内圈之间,还存在一个过渡的软流圈。长期以来,由于科学手段的局限,我们对地球的了解还停留在地表。迄今为止,直接钻探深度只有地下12公里。
人类越来越意识到,认识地下物质、结构和动力学过程,不仅是人类探求自然奥秘的追求,更是人类汲取资源、保障自身安全的基本需要。正是基于这种共识,很多发达国家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陆续启动了深部探测和超深钻探计划,希望通过“揭开”地表覆盖层,把视线延伸到地壳深部。这些科学计划,目前已经获得了重大成果。
中国地球科学是世界地球科学的一个重要的也是非常杰出的部分,理所应当为人类认识深部地球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近些年,中国地质科学家已经在深部地球的研究中做了大量工作,包括中国大陆科学钻探在内的一大批地学研究,已经在地球深部研究中开了好头。不久前,国土资源部实施了“汶川地震科钻工程”,并且即将实施“深部探测与资源研究科技专项”。这些,都反映了人类在认识和探索地球深部中的积极尝试和重要成果。
认识地球的目的,不只是圆科学探索之梦。对于走在经济社会发展腾飞路上的当今中国,认识地球是国家发展进步的重要前提基础,也是有效的支撑手段。中国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人口、资源、环境三大问题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都是发展的瓶颈,其中资源与环境,都与我们认识地球、把握规律有关。
众所周知,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在人类经历的漫长岁月以及可以预见的未来,地球提供的各种资源,如土地、矿产等,仍是人类开发利用的主体。我国目前正在工业化进程中,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面临资源与环境的多重压力。中国是一个资源大国,目前,已发现170余种矿产,资源开采量居世界第二,支撑了60年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工业化发展。然而,随着矿产开发力度的加大,资源储备急剧下降,矿床发现率长期低迷,已勘探的能源和固体矿产资源对工业化的保障程度日见下滑,资源的供需矛盾突显。我国已经是世界第二矿产资源消费大国,一些矿产资源的对外依存度已经接近或者超过50%。尽管当前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已经影响到了全球矿业,但由于我国还处于工业化、城镇化的中期,对矿产资源的需求会持续上升,资源压力在相当一段时期难以缓解。从经济安全出发,矿产资源对外依存度必须保持在安全临界线以内,而增加国内资源供应和提高保障度是唯一的、积极的策略。新中国成立60年来,中国的地质工作者经过艰苦卓绝的奋斗,为国家建设找到了大量的矿产资源,为国民经济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60年后的今天,那些浅层的、好找的矿产资源,已经没有很大的勘查潜力,认识地球深部,向地球深部要资源,是今后找矿的主攻方向。
就在我们面对全球经济危机的时刻,我们还要正视一些也许对人类更加严峻的环境危机。比如全球变暖、海平面上升、地下水位下降,比如地震、崩塌滑坡泥石流、城市地面沉降„„这些已经造成了世界各地包括中国在近些年自然灾害的频发,引发了全球粮食的紧张。世界上许多科学家预测,未来50年至100年人类将完全进入一个变暖的世界;同时也让人更加体验到地球深部结构和动力作用对地面生存发展的重大影响。2008年以来,中国相继经历了南方雨雪冰冻灾害、四川汶川特大地震灾害、北方干旱灾害„„凡此种种都给我们以警示,也更让我们关注地球深部。在人类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我们应该而且必须用科技的力量更多地了解地球,更清楚地认识我们居住的家园环境,从而有更加安全、有质量的生存发展保障
认识地球,保障发展,就是要高度关注地球,深度了解地球。要解决我们对自己家园“看不透、探不到、说不清”的状况。在认识、研究地球的过程中,我们进一步完善地质科技创新体系,健全鼓励创新机制。要敞开心扉,开阔思路,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积极参与全球科学竞争。要在研究地球中提高人才素质,依托大项目和重点实验室为地质找矿人才成长创造良好环境,保障和鼓励人才成长。
认识地球,保障发展,就是要按照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针对地质找矿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创新机制,要继续按照“找新区、上专项、挖老点、走出去、依靠科技和人才”的思路,加强地质找矿战略研究,实施全国矿产勘查和矿产资源规划,用新思路、新机制、新技术、新方法,科学规划,为国家找好矿,找大矿,为国家的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足量的、有用的资源。就是要依靠科技进步,加大深部探矿的力度,不断探索深海资源和新能源,保障发展对资源的需求。
认识地球,保障发展,就是要讲究资源的科学合理利用,保护地球环境,善待自己的家园,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要把握自然规律,遵守客观规律。要节约资源,杜绝浪费,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我们只有一个地球,这个家是全球人共同的家。当前全球的金融危机触动了每个国家发展的脉动,但历史经验证明,每一次重大的危机都孕育着巨大的创新发展。中国要及时抓住这个重大的发展机遇,实现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理想目标,这既是关系中华民族生存发展和伟大复兴的宏伟战略,也是关系世界和谐发展的伟大事业。让我们与全世界所有关心人类命运的国家和地区的人们携起手来,认识地球,保障发展,真正了解我们的家园深部,并尊重它的客观规律,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点滴做起,更好地发现地球奥秘,更科学合理地利用资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共同创造人类更加美好的未来!
一,地球多灾多难是全人类造下的恶果。长期以来人类严重的破坏了地球生态环境,使全球气候、自然环境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就像人得病一样,现在频发的灾难说明了地球已经病的非常严重了,生态环境已经达到了地球本身所能承受的极限,是对人类无休止的开发破坏的警钟。如果人类再不以此为鉴,继续任贪欲恣肆,必将走上灭亡的道路。
二,作为人类社会的一份子,我们应该深刻反省自己对加剧环境恶化所做的一点一滴,比如浪费淡水资源,浪费生活材料,生产材料,浪费粮食,过度开私家车造成温室气体排放过量等等等等。知耻近乎勇,反省之余,应该在日常生活中节约用水用电,爱惜粮食,提倡素食,不过度消费。这并不是我们的贡献,而是我们本来就应该这么做。希望通过每个人约束自己的贪婪和浪费,我们的地球能慢慢恢复健康。
第三篇:826-《地球科学概论》
826《地球科学概论》考试内容范围
地球科学概论是地质学和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学科各专业学习的入门基础课。主要是介绍地球科学的研究对象、任务、各分支学科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了解地球科学的基本知识、思维方法和整体结构,增进地学科研兴趣和后续课程的奠基。
要求掌握地球科学的基本知识、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了解地球的宇宙环境;掌握地球外部及内部圈层特征、地球上各种地质作用的形成过程及其对资源、环境的影响;认识常见的造岩矿物、三大类岩石主要特征、各类构造特征;根据地层、岩石、构造等基本特征学习分析其形成机制、环境及其演化历史。
其重点和难点是:以地质作用-地球动力学为重点,侧重资源、地质年代及演化等;大致了解地球历史的意义和资源—环境—人口—社会发展的内在联系。
为使学生加深理解地球科学概论功课的主要内容,也可选学“普通地质学”、“地质学基础”、“动力地质学原理”、“地球概论”等课程内容。
考试章节范围及各章重要程度:绪论(C);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C);第二章地球的外部圈层(C);第三章地球的内部圈层(A);第四章地质年代与地质作用(A);第五章风化作用与剥蚀作用(B);第六章搬运作用与沉积作用(A);第七章岩浆作用与变质作用(B);
第八章构造运动(A);第九章地球动力系统(A);第十章地球的资源(B);第十一章地球的环境(C);第十二章地球的起源与演化(C)。[A-重点掌握和详细分析;B-基本掌握和讨论;C-一般了解]。
了解一些主要的矿物类型特征、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的主要特征及实验鉴定标志;褶皱、断层、节理的主要特征;金属矿产和非金属矿产的主要特征。
参考书:(1)汪新文等,地球科学概论,地质出版社,1999。
(2)陶世龙等,地球科学概论,地质出版社,1999。
(3)徐邦梁,普通地质学,地质出版社,1994。
(4)叶俊林等,地质学基础,地质出版社,1987。
第四篇:2010《地球科学概论》野外实习报告
《地球科学概论》野外实习报告
地点一:下苇甸
片流和坡积物:大气降落的雨水或雪水中一部分通过蒸发回到大气,一部分渗透到地下成为地下水,其余约1/3水体形成地表水流。起初,降水向下沿自然斜坡均匀流动,其流速小、水层薄,水流方向受地面起伏影响大,无固定流向,成为网状细流,称为片流。片流能比较均匀地洗刷山坡上的松散物质。由片流搬运的物质一般在山坡的凹入部位或山麓堆积起来,形成坡积物。坡积物在山麓地带常连接成覆盖斜坡的群状地形,称为坡积裙。坡积物成分单一,与山坡上的基岩一致;颗粒较细,通常以砂、粉砂、粉砂质粘土为主,偶夹有细小的岩屑砾石,磨圆度与分选性差,略具与坡向一致的层理。
过桥后可见河流沉积作用形成的堆积物,即冲积物,一层一层的(粗细间隔反映出层面),表现为粗砾石与碎屑物的二元结构,砾石有一定的磨圆度和分选性。此处冲积物位于桥的上方,是由早期河流的堆积形成,上面平坦,早先的河漫滩高出河床成为阶地。
在间歇性河道两侧山坡上,分布着多条冲沟(冲沟由洪流的冲蚀作用形成),呈V字形;在冲沟中几乎没有沉积物,大量的碎屑物质在冲沟出口处堆积,构成洪积扇(洪积扇:洪流沉积作用形成的沉积物称为洪积物,绝大部分洪积物在冲沟出口处沉积,在地貌上呈扇状地形,故称为洪积扇)。在接近扇顶的部位地形坡度大,洪积物厚度较大,主要由粗大的砾石组成,砾石的磨圆度与分选性都很差;从洪积扇的上部到边缘,地形变缓,洪积物厚度变小,颗粒变细,由砂过渡为粉砂和粘土,并出现层理;洪积物的成分较简单,与山坡及冲沟中的基岩一致。
河床边上可见一些板岩,棱角状,无磨圆度;此处板岩是受高温烘烤发生变质作用而形成,含矿物结晶,且矿物分布均匀,相对致密,其原岩为泥岩。此处其他岩石:石灰岩(有层理,次圆状),岩浆岩(此处岩浆岩为侵入岩,中粒结构,含有黑白两种矿物,黑为角闪石,白为斜长石),大理岩(变质岩,此处白色),砾岩(层状,有粘性)。
继续走可见河曲(由河流凹岸受侵蚀、凸岸发生堆积形成)。在河水单向环流作用下,主流线偏向并冲击凹岸,河湾最大弯曲点往下游迁移;在单向环流作用下,凹岸不断地被侵蚀、掏空,并发生重力崩塌而后退;凸岸则不断地发生堆积并向前推进,从而形成河曲。这里可见凹岸大多有基岩出露,坡度很陡;而凸岸有大量的沉积物,坡度很缓。
地点二:丁家滩东小山丘
此处比现代河床高40余米,显然不会被洪水所淹没。在小路边近山顶和山顶处,可见一层厚度约2~3m的砾石层,砾石成分为从异地搬运来的、抗风化能力强的岩石碎屑,磨圆度和分选性均较好,粒径多为2~5cm,含较多的红色粘土,故砾石表面呈砖红色。根据砾石特征推断,该砾石层为冲积物,也就是由河流沉积作用形成的。由此可知,该砾石层构成了永定河较高处的阶地,属于Ⅲ级阶地。实际上,这个谷地与点处相连的部位是中更新世时期的一条古河谷。
该处以西有一个大致东西向延伸的、横断面近似于“V”字形的谷地。该谷地底部的高度与点处的基本相同,或前者略高一点。
阶地的形成与地壳运动有关。多级阶地:永定河边发育着河漫滩;丁家滩村建在Ⅰ级阶地上;丁家滩村以西和上述谷地之间有一块略向河床倾斜的、较平坦的地面,属于Ⅱ级阶地;点处属于Ⅲ级阶地。这表明自中更新世以来,该地区发生过三次相对短暂的、快速的上升运动,从而形成了这三级阶地。
深切河曲:在点处及路线沿途可以看到,永定河已是极度弯曲,但是河床一侧或两侧的谷坡却很陡,即类似于深切河曲。这说明从中更新世开始,该地区快速上升时期是短暂的;而长期则处于较稳定的时期,侧蚀作用广泛进行,形成河曲,并曾发生河流改道,后来地壳上升,侵蚀基准面下降,下蚀作用加强,从而形成了深切河曲。另外,由公路至点处,沿途
可以看到层理很清楚的沉积岩。
地点三:军庄南约1km铁路边
下二叠纪厚层粗砂岩夹细砂岩、粉砂岩,岩性分层及层理都很明显。受构造运动影响,地层已发生倾斜。在厚层粗砂岩中发育规模较大的斜层理,它与上、下岩层面相交的角度大小不同,并且能看到有些岩层中由下往上砂的粒度有明显的变化,由此可以判断沉积时水的流动方向及岩层的顶底面。
上述地层中发育一系列的构造节理,把岩石切割成大小不等的块体。此处还发育一条小断层,岩层被错断,两盘发生了相对位移,断层面较平缓,上盘相对下降,为正断层。
沿铁路向南至隧道口有一处侏罗纪玄武岩。岩石呈浅紫红色,隐晶质结构,仔细观察岩石块发现有杏仁状构造,杏仁体位置为原来的气孔,被CaCO3、SiO2溶液填充。气孔规则,近似圆或椭圆。杏仁体成分主要为方解石或石英。岩石中裂隙较发育,且多被方解石所充填。另有针状浅色矿物是斜长石。这套玄武岩层平行不整合覆盖在下二叠统砂岩之上,两者之间缺失了上二叠系和三叠系。
地点四:大觉寺
大觉寺后山有大量花岗岩,本是白垩纪3公里以下形成的深层侵入岩,因地壳抬升而出露地表,岩石呈中、粗粒等粒结构,块状构造,晶体结构为显晶质,总体呈灰白色,细看有三种颜色的矿物,主要矿物为斜长石、钾长石、石英,次要矿物有黑云母、角闪石。
球形风化:花岗岩中发育三组节理,它们相互之间近于垂直或大角度相交,把岩石切割成长方体、菱面体或不规则状块体。这些岩块的角、棱最容易遭受风化破坏,并且在节理面上也产生由表及里的风化作用(可见层状剥落现象),最终岩块被改造成大小不等的球体或椭球体。
根劈作用:生长在岩石裂隙中的植物,随着植物长大,根系也变粗,从而使裂隙加宽、加深,导致岩石崩解。这里多处可见根劈现象。
第五篇:地球科学概论 关于岩石的种类
岩浆岩:
岩浆岩是由炽热的岩浆冷凝结晶而成的岩石,它可以分成两个成因系列:一是由岩浆侵入地壳并在地壳中结晶形成的岩石,称为侵入岩;另一是岩浆喷出地表(突破地壳),在海水或大气中冷却形成的岩石,称为火山岩。主要特征有:流纹,气孔。
类型:按形成方式:火山岩、侵入岩
按化学成分:酸性岩、基性岩、超基性岩
沉积岩:
沉积岩仅占地壳岩石总体积的5%,但由于它形成于广泛分布的陆地表面及海洋盘地中由沉积作用形成,因而,它占据地表75%面积。组成沉积岩的物质来自陆地上已生成的各类岩石,它们称为沉积岩的母岩(或源岩)。除以上母岩外,火山喷出物,生物物质,水体中的化学沉积物也是沉积岩的组成部分,在一定条件下,沉积岩中还有宇宙物质加入。
特征:成层性
类型:陆源碎屑岩、化学、生物化学沉积岩。
变质岩:
特征:地壳内早先形成的岩石(岩浆岩、沉积岩)为适应新的温度和压力条件,在不发生整体熔融的固体前提下,矿物成分和岩石结构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称为变质作用。经历变质作用后形成的岩石称变质岩。变质岩形成后经历新的变质作用过程,有的变质岩是多次变质作用的产物。
类型:片麻岩、片岩、板岩、千枚岩、大理岩。
三大岩石相互转化的过程:
沉积岩和岩浆岩可以通过变质作用成为变质岩。在地球表面,岩浆岩、变质岩又可以通过风化---搬运---沉积转变成沉积岩;变质岩、沉积岩进入地下深处,在一定的温度压力条件下熔融成浆岩,再经历冷却结晶作用又可生成岩浆岩。因此,在地壳—地幔范围内,三类岩石处于不断循环演化过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