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经典结构欣赏》教学设计1(第2课时)
经典结构的欣赏 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分析
(一)通过对典型结构的分析,引导学生赏析结构的实用性和美。
(二)使学生能从技术和文化的角度评价自己设计的作品。
二、教学内容分析
上节课,让学生从技术和文化的角度欣赏赵州桥、飞檐等具有代表性的经典结构。本节课除了课文中的蛋形椅以外, 教师补充同学的作品,如“椰子壳花瓶”、“椰子壳企鹅”等以开阔学生的视野,实现知识的迁移。重点是通过对经典结构的欣赏使学生关注结构的技术和文化特征。
三、教学媒体、资源的运用:
通过不同的渠道、收集更多的图片、资料制作成电子课件,以丰富教学课堂内容,扩展学生知识面,提高学生对来自各种不同的经典结构的识别及赏析能力。
四、学生学习状态分析:
学生在语文、历史、美术课中已学习了有关经典结构方面的知识,对艺术作品欣赏有比较好的基础。学生对赵州桥、飞檐等典型结构有了一定的了解,但多数学生分析结构在技术上的突破还有一定困难。在教学中要进行师生互动,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同学的作品,帮助学生加深对结构的理解。使学生从欣赏和评价结构中获得创造的灵感,并在自己的设计作品中注入更丰富的文化内涵。
五、教学策略:
教学中, 教师可收集更丰富的结构设计作品, 包括收集学生的有创意的未成形的结构设计作品,可用实物或多媒体的方式呈现给学生,让学生欣赏,指导学生分析、评价。
六、教学过程:
/ 6
(一)提问:
1、(上节课提出的问题)为什么要把赵州桥和英国的福思桥放进清华大学的工科教材?赵州桥在技术上有哪些重大突破?赵州桥有几条曲线?赵州桥的桥面是平面?还是曲面?赵州桥的桥面为什么是曲面?而不是平面?你能从力学的角度来解释吗?
2、赏析结构设计作品,可从哪些角度进行?
引导学生回答(从技术与文化两个角度进行)
技术的角度包含哪些方面?(结构功能、稳固耐用、造型设计的创意和表现力、材料使用的合理性,工艺制造的精湛程度等。)
文化的角度包含哪些方面?(文化寓意与传达,公众认可的美学原则,反映的时代、民族、习俗方面的特征、结构的个性特征等。)
3、课文只从技术角度和文化角度进行了评价元素的列举,同学们是否能想出更多的评价角度和评价元素?
(政治、经济、教育„„等等评价角度。)
(二)让学生阅读案例
阅读案例时思考:蛋形椅
1、蛋形椅的结构设计表现在哪些方面?
2、如何赏析蛋形椅?
(三)对丹麦建筑师阿纳·雅格布森进行简要介绍:
蛋形椅是阿纳·雅格布森的作品,阿纳·雅格布森被认为是20世纪丹麦最有成就的建筑师、室内设计师、家具设计师和手工艺品设计师,也是仅有的几个将自己的名字镑刻在建筑与设计这两个领域历史里的设计师。
(四)师生互动
1、蛋形椅的结构设计给我们怎样的启示?
/ 6
2、你是如何赏析蛋形椅这一结构设计作品的?
(五)师生共同探究
从技术角度赏析“盖里椅”:(右图如示)
(引导启发学生)说说你对“盖里椅”的总体感觉,可以找一个参照物,如我们教室里的椅子,或者家里的椅子,或者中国传统的椅子——“太师椅”。
你对“太师椅”感觉如何?
严肃
对称
霸气„„
好了,“盖里椅”与“太师椅”有什么不同?
“盖里椅”结构上简洁大方,线条明快,有流动感。
功能上呢?
功能上具有和其它椅子相同的功能。
从文化角度赏析“盖里椅”:
(引导启发学生)形状象什么?象很宽面条?由下往上,盘旋上升?
对了,“盖里椅”结构传达出一种盘旋上升、奋发向上的精神。
知道什么是雕塑吗?你在哪里见到过雕塑?
校园,公园里„„
“盖里椅”与雕塑有什么联系?
“盖里椅”具有雕塑般的美感和强烈的时代气息。
喜欢文学作品的同学请举手。
文学作品可以分为两大类,你知道是哪两大类吗?
/ 6
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作品。
谁喜欢诗歌?诗歌也有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诗歌之分。
现实主义诗歌和浪漫主义诗歌有什么区别?
李白是现实主义诗人还是浪漫主义诗人?
李白是浪漫主义诗人。
如果我们把椅子也这样分类的话,那么,我们教室里的椅子,家里的椅子,“太师椅”属于哪一类?。
那么,“盖里椅”又属于哪一类?
(启发学生回答)
“盖里椅”形成了优雅的浪漫主义设计风格。
(六)教材拓展
教师展示高二(4班)学生符巧同学的作品:“椰子壳台灯”、“椰子壳花瓶”、“椰子壳企鹅”符巧同学用了一个星期六的下午时间到一个专门制作椰子壳工艺品的民间艺人那里学习,又用了一个星期天的上午制作这三件作品。
(展示三件作品)
这个“椰子壳花瓶”上面没有图案,谁来为它设计一个图案?
同学们现在使用5分钟时间,用刚才所学的知识,设计一个图案。
一个同学设计图案的是“椰子树”“白云”、“海岸线”“帆船”组成的画面。
这个图案有什么文化寓意?请这个同学来说一说。
学生:海南的特点是阳光、沙滩,椰风、海韵,我用这个图案来表达旖旎的海南岛风光。
提问:
/ 6
“椰子壳花瓶” 属于哪一类风格的作品?
现实主义设计风格
再来看看“椰子壳企鹅”,它属于哪一类风格的作品?
浪漫主义设计风格(“椰子壳企鹅”的肚子很大,非常夸张)
(七)课堂练习
从技术和文化两个角度赏析高二学生设计的海南华侨中学雕塑。
(八)布置作业:(二选一)
请你为海南华侨中学设计一座雕塑或者为即将在海南华侨中学召开的“海南省中学生运动会”设计会徽
七、教学反思:
在本课时中,我灵活运用文学作品欣赏知识,从文化角度欣赏“蛋形椅”的结构。我分别提问学生“蛋形椅”案例中所描写的文化寓意和美感,学生的多种回答活跃了课堂气氛,也提高了学生的审美能力。在学习了“蛋形椅”经典结构的欣赏后,我布置了一道练习题要求学生马上做,赏析丹麦设计师雅格布森的作品“盖里椅”。通过启发,学生能够说出“盖里椅”结构、功能和文化的特点。
我要求学生为“椰子壳花瓶”设计一个图案,由于“椰子壳花瓶”是学生自己的作品,学生的目光全部都吸引到作品上面,积极性非常高。学生设计出了形态各异、寓意不同的图案。
我要求学生评价高二学生设计的海南华侨中学的雕塑,也 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我紧扣教学内容布置作业,要求学生为海南华侨中学设计一座雕塑或者为即将在海南华侨中学召开的“海南省中学生运动会”设计会徽,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从批改作业来看,学生设计的校圆雕塑和运动会会徽,有的结构上简洁大方,线条明快,有流动感;有的传达出奋发向上的精神,有的具有强烈的时代气息;有的形成了优雅的浪漫主义设计风格,有的透出现实主义的美感。
八、案例点评
/ 6
看了徐老师本课时的教学设计方案,更深地认识到普通高中通用技术课程是一门科学与人文融合的课程。赵州桥、蛋形椅等具有代表性的经典结构是人类文化财富的一种积累形式。在这些经典结构中凝结一定的原理、体现科学性的同时,都携带着丰富的文化信息、体现着一定的人文特征。在本课时中,徐老师灵活运用文学作品欣赏知识,引领学生从技术和文化角度欣赏赵州桥、蛋形椅等具有代表性的经典结构的同时,还要求学生运用学习到的方法赏析丹麦设计师雅格布森的作品“盖里椅”;要求学生设计并评价本校——海南华侨中学的雕塑, 学生设计了形态各异、寓意不同的校圆雕塑,从而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徐老师这节课不仅用技术内在的神秘感、创造性和独特力量吸引学生的参与, 而且用技术所蕴藏的艺术感、文化性打动了学生的心灵。
/ 6
第二篇:教学设计1:早(第2课时)
第4课《早》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2.能结合课文内容说出作者写梅花的用意。
3.通过课文语言材料,体会并学习鲁迅先生时时早、事事早的精神。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学重难点】
1.学习课文有顺序、有条理介绍建筑房舍内陈设的方法,体会作者叙述描绘的精巧细腻。
2.引导学生体味课文蜡梅花的清香纯净与“早”字的来历,鲁迅“时时早,事事早”人格品质的精妙之处。【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能结合课文内容说出作者写梅花的用意。
2.通过课文语言材料,体会并学习鲁迅先生时时、早早的精神。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1.听写课后练习3的词语:
2.这篇课文主要写什么?(这是一篇精美的游记。作者介绍了三味书屋,重点交代了书桌上“早”字的来历。教育人们“珍惜清晨,珍惜春天”,学习先生“时时早,事事早”的精神。)
3.齐读第一段
二、精读课文 精读第二段:
1.出示:三味书屋的挂图
这就是鲁迅小时侯就读的书塾三味书屋。请仔细看图,说说三味书屋的陈设。2.指名说图中的陈设,师评价:
(是否按一定的顺序说,语句是否通顺、简洁。)
3.课文是怎样介绍三味书屋的陈设的呢?默读第2段,画出有关句子。(1)指名读。
(2)讨论: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介绍的?介绍了哪些陈设?(方位顺序:南墙上——东面正中——画面前——东北角上)(匾、画、先生座位、学生书桌)找一找鲁迅的书桌
(3)教师引读:(书屋朝西……东北角上……用过的一张。)(4)生看图练说三味书屋的陈设。(5)指名说。
(体会作者叙述有条理,语言简洁)
4.自由轻声读这一段,想一想:作者在这段中除了重点写三味书屋的陈设,还写了哪些内容?
(还写了闻到的清香和想到的)
过渡:这股令作者无限欣喜的纯净疏淡的清香是不是腊梅的香味呢?让我们跟随作者去看个究竟。
精读第三段:
1.默读课文第5-8自然段:
2.思考讨论:课文一共写了哪几种“早”? 3.书桌上的早字是怎样来的?
4.理解:从那以后,鲁迅上学就再也没有迟到过,而且时时早,事事早,奋斗了一生。
(1)“从那以后”中“那”指什么?(上学迟到,被老师批评。)(2)鲁迅为什么会迟到?
(父亲生病,奔走于当铺和药铺之间。)
(3)体会:鲁迅从小就严格要求自己,虽然是不得已才迟到的,但他还是
牢记老师的教导,树立了时时早,事事早的信念,并为此奋斗了一生。
5.课文为什么要写梅花?
(1)画出课文中写梅花的句子,读一读,体会含义。在书上写写体会。(2)交流:
① 找出课文中写梅花的句子,读一读。
迈进后园,腊梅开得正盛,几乎满树都是花。那花白里透黄,黄里透绿,花瓣润泽透明,像琥珀或玉石雕成的,很有点冰清玉洁的韵致。
说说体会(颜色美、形态美、品格美),读出赞美喜爱之情。②说说作者为什么要写梅花?
(腊梅花开得最早,作者把腊梅花的清香、颜色、花瓣写得那么美,以花喻人。鲁迅先生一生的品德正像梅花一样。)6.理解:
要珍惜清晨,要珍惜春天,要学梅花,作“东风第一枝”。(1)这里的“清晨”、“春天”指的是什么?(生命中最美好的光阴)(2)这句话告诉我们什么?
(要学梅花,学鲁迅,珍惜时间,时时早,事事早)
三、总结拓展
1.说说课文为什么以“早”为题目? 2.还可以用什么作为课题?(访问三味书屋、东风第一枝)
3.推荐阅读《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朝花夕拾》
四、精读课文,品悟“早”
1.课文哪几节与“早”有关?(5~8小节)2.精读5~8小节,课文一共写了哪几种“早”?
3.品评两种“早”的异同。请同学们任选一种“早”进行批注式阅读,如“你读懂了什么?”或者“这一节主要写了什么?”等。可在文章的旁边写下自己的感想、发现等,准备汇报。
4.根据学生汇报的顺序,引导学生深入体会:
学生汇报第五节的内容:
(1)这一节主要写了梅花的冰清玉洁的韵致和梅花开花的早。
(2)课文写的梅花美吗?理解“冰清玉洁”,能通过你的读使我们感受到吗?
(3)自由练读,指名读,范读、齐读。(4)这么美的文字,你愿意记在自己的心里吗?(5)课文为什么要写梅花的“冰清玉洁”和开花时的早? 学生汇报第六节:
(1)这一节主要写了鲁迅书桌上“早”的来历。(2)说说自己读完后有什么样的感受?(3)指导朗读最后一句话。
(4)你觉得这个“早”字与写梅花有联系吗?(5)交流、讨论。
(6)师生经过交流、讨论,达成以下共识:一借梅花的冰清玉洁来形容鲁迅的品德高尚;二借梅花的开花早说明鲁迅为了革命事业时时走在时间的前面,奋斗了一生。
五、联系实际,深化“早” 1.师小结过渡,并引读最后一节。2.“东风第一枝”指的是什么? 3.学到这儿,你最想说什么?
六、图文对照,联系“早” 1.再读课文,了解写作的顺序。
闻到清香——了解清香来源——梅花的特点——想到书桌上“早”——要珍惜时间,学做梅花
2.图文对照,了解三味书屋的方位。3.自由练说,指名说。4.试对教室练说。
七、总结课文,升华“早”
作者由蜡梅的清香纯净引出鲁迅书桌上“早”的来历,进而彰显鲁迅“时时
早,事事早,奋斗一生”的人格品质,希望同学们也能像鲁迅先生那样,勇做“东风第一枝。
第三篇:教学设计1:黄道婆(第2课时)
第11课《黄道婆》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媳、轧、卉、赢、祠”5个生字,会写“谣、筒、媳、虐、累、州、憔、悴、套、效、率、踏、卉”13个生字,掌握“歌谣、虐待、劳累、憔悴、效率、花卉、赢得、举目无亲、衣食无忧、百感交集、潜心研究、应运而生”等词语,理解“衣衫褴褛、乌泥泾布、衣被天下”等词语。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我国历史上的巾帼英杰黄道婆对我国纺织业的伟大贡献及她勇于革新、无私奉献的精神。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了解我国历史上的巾帼英杰黄道婆对我国纺织业的伟大贡献及她勇于革新、无私奉献的精神。
【教学难点】
指导学生学习作者是怎样抓住典型事例来表现人物精神的。
【教学准备】
歌颂黄道婆的民谣,课件。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导入
播放民谣。
1.听了这段民谣,你知道了什么?(黄婆婆能帮人织布,她是个织布能手)2.还想了解什么?
(黄婆婆为什么要教这儿的人织布?两只哨子,两匹布是什么意思?黄道婆她自己织布的水平有多高)
二、初读课文,试着解疑
1.自由读书,试着从文中找到答案。2.初读课文后,你可以回答哪些问题? 生:她教的是自己的家乡人。
生:她是在崖州学会了织布,并且生活得很好。生:她从小受公婆、丈夫的虐待所以„„
三、深入质疑,探究学习
1.黄道婆好不容易从家乡逃了出来,学习手艺,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可她又回到了家乡,文章读到这儿,你有什么新的疑问?
(为什么她要放弃衣食无忧的生活回到那个让她受苦的地方呢)2.读读文章,你能否找到答案。3.学生读句子。
出示:虽然黄道婆在崖州过得衣食无忧,但是她常常思念家乡。每次想起家乡的贫穷和人们劳作的艰辛,黄道婆便百感交集。终于,到老年的时候,黄道婆毅然搭上顺道的海船,回到了故乡。
(1)从这句话中你们读懂了什么?批注在自己书的边上。(2)指名有感情地读。
(3)出示:虽然黄道婆在崖州过得衣食无忧,但是她常常思念家乡。每次想起家乡的贫穷和人们劳作的艰辛,黄道婆便百感交集。终于,到老年的时候,黄道婆毅然搭上顺道的海船,回到了故乡。
虽然黄道婆在崖州过得衣食无忧,但是她思念家乡。每次想起家乡的贫穷和人们劳作的艰辛,黄道婆便百感交集。终于,到老年的时候,黄道婆毅然搭上顺道的海船,回到了故乡。
(4)对比读读这两句话有什么新的感受。(特别思念家乡)(5)从中你觉得黄道婆是怎样的一个人。(爱家乡)5.从文章中什么地方感受到黄道婆爱家乡? 6.你认为黄道婆是怎样的人? 生:聪明,改进了纺纱的工具。生:手艺高超,教大家在织物上绘画。生:为家乡做了很大的贡献。生:杰出的人才。
7.资料补充。
(1)找有关黄道婆推动家乡变化的内容。(2)出示:各种各样布的图、松江布的图。
(3)看到这一切,如果作为黄道婆的家乡人,你现在想对这位老婆婆说些什么?
四、自主归纳
1.出示:
黄道婆对家乡的爱表现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方面。2.学生填写手中的小练习。
五、读写结合
1.出示:
我对集体的爱表现在:______。2.学生讨论发言。
六、布置作业
把黄道婆的故事讲给家人听。
第四篇:“稳固结构的探析”——第1课时的教学设计
本课时是《技术与设计2》第一单元“结构与设计”的第二节“稳固结构的探析”的第1课时。第二节稳固结构的探析(第1课时)一.教学目标:
通过技术试验分析影响结构的稳定性的因素,并写出试验报告。二.教学内容的分析
本课时是《技术与设计2》第一单元“结构与设计”的第二节“稳固结构的探析”的第1课时。在本课时之前,学生已经学习过了常见结构的基本知识。学生已经初步明白了“结构是指事物的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的有序搭配和排列。”和构件的五种基本受力形式,通过有趣的小试验,强化对不同类型结构的特点的理解。所以本课时是在第一节认识结构的基础上,具体对结构的两个重要性质:稳定性和强度做详细分析。课文从实例出发,分析影响结构的稳定性的主要因素,接着讲了结构稳定性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本节重点是使学生通过技术试验,学会分析影响结构稳定性的因素,教师在技术试验中应该加以对学生的引导。教学重点:稳定性概念。教学难点:影响结构稳定性的主要因素。三.教学对象分析:
学生对结果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对结构的功能和分类也有了一定的基础。另外,学生在物理课上已经学习了有关力学的知识,对物体的受力分析有比较好的基础,可以说物理的力学知识和上节课常见结构的基本知识为本课时做好了知识的准备。四.教学策略
通过做一个能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的演示试验,来说明结构稳定性的概念。通过学生熟悉的事例,展开在技术范围内与结构稳定性相关的主要因素,通过技术试验,使学生领悟各因素与结构稳定性之间的定性关系。
(一)教法:
在教学过程中,采用讲授法、阅读法、案例分析和课堂提问等方法与学生共同讨论、分析、交流互动等教学形式交叉和渗透灵活运用,并始终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中。本课时要求学生亲历探究易拉罐的重心与稳定性的关系的探究试验,让学生在实际操作活动中了解问题探究的方法与过程,感受探究成功后的喜悦。
(二)学法:
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引导学生自主观察、总结,在与他人的交流中丰富自己的思维方式,获得不同的体验和不同的发展,引导学生养成自主探究的习惯和方法。五.教学准备
本课时有一个学生自主探究的小试验——探究易拉罐的不同重心和稳定性的关系。用本试验来代替教科书16页的不倒翁的试验,是因为一来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做一个不倒翁再来探究其稳定性的关系,时间不允许;二是易拉罐取材更容易。本试验是通过往易拉罐中倒入不同量的水来使得易拉罐具有不同高度的重心,从而探究其稳定性的关系。本试验简单易行,很适合随堂进行。
六、教学过程:(板书)稳固结构的探析
1、结构与稳定性
通过做一个能使学生印象深刻的小试验来引入结构稳定性的概念。
(师):同学们一定看过杂技演员惊险的“走钢丝”表演吧,对演员那种保持平衡的能力很是佩服。其实,走钢丝并不是一件常人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可以这样说,凡是符合科学原理的事情加上后天的勤奋训练,常人也是可能完成的。今天,就要做一个试验:一个乒乓球如何立稳在细细的钢丝上„„
教师在做试验时,边做边解释如何让乒乓球平稳的具体过程。
(师):好,同学们,这是我营造的一个稳定的例子。然而,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看到的却是许多不稳定的现象:台风过后,被吹倒在地的广告牌,三轮车因货物堆的过高而翻倒,自行车碰翻倒地„„
这些都是当物体受到外力作用时,原有的平衡状态被打破而出现的不稳定现象;但是在刚才的试验中,我特地对乒乓球也施加了外力作用,对它的平衡状态进行干扰,但是它并没有出现不稳定而倒下。所以说明了这样一个问题:结构体维持原有平衡状态的能力或本领是不同的。
由此引出稳定性的概念(结构在负载的作用下维持其原有平衡状态的能力。)
(板书)结构在负载的作用下维持其原有平衡状态的能力。
(师):当一个物体的结构不能有效地抵抗外力对其自身平衡的影响,那么该物体就很难承受负载而保持平衡。提出问题:结构体自身维持平衡状态的本领是各有不同的,那么有哪些因素会影响到结构体的平衡性呢?分组讨论:指出广告牌,落地灯,底小口大的空竹篓有可能会受到哪些力的作用而出现不稳定的现象,并根据你的生活经验,简要说明理由。通过讨论,从而引出影响稳定性的主要因素(重心位置高低,支撑面大小,物体形状)。
(板书)影响稳定性的主要因素
(板书)1.结构的重心
一般,物体重心越低,稳定性越好。
提问:可以通过哪些措施或方法来降低重心,提高稳定性?一般,学生结合自己学过的物理知识,可以回答到两点:物体的高度不可设计过高;上轻底重。教师可以做补充发挥:重心的投影应落在结构体的底面内部,教师可以向学生做演示试验。
另外要重点补充的是:重心与接触面(接触点)的位置关系。重心与接触点的三种不同的位置,牵涉到三种不同的平衡:不稳定平衡,随遇平衡,稳定平衡。
图中矩形代表标尺,红点代表重心,蓝色圆点是固定点,标尺在固定点的作用下可在竖直平面内自由转动。(图略)(不稳定平衡)(随遇平衡)(稳定平衡)
这三种平衡的稳定性比较:不稳定平衡<随遇平衡<稳定平衡。并且解释一开始做的“走钢丝”演示试验中,为什么乒乓球下面挂了一个大钩码以后,就可以立稳在细线上了(稳定平衡,乒乓球与钩码的整体重心位于细线的下方)。(板书)探究:易拉罐的重心与稳定性的关系。试验准备:易拉罐1只,一易拉罐清水,烧杯1只(可以用其他盛水器皿代替)试验过程:
(1)先往易拉罐中灌满水,然后按照下图竖立易拉罐,发现此时易拉罐无法保持平衡。
(2)向盛水器皿中倒掉一部分水,再按照上图竖立易拉罐头,不行的话,再倒掉一部分水,再竖立易拉罐„„
(3)发现当易拉罐中留有一定数量水的时候,易拉罐就可以立稳在桌面上,通过试验找出这个水量。(板书)2.结构体的底座
一般,结构与地面接触所形成的支持面越大,稳定性越好。解释:因为这块面积越大,重心的投影就越容易落在里面,从而可以达到稳定。举例:宝塔为什么上端小,下端大?建造高层建筑物时,为什么它的地基做的很大而且很深?(板书)3.结构的形状物体形状不同,稳定性也不同。举例:三脚小板凳、照相机的支撑架。思考:a字型梯子载人时能稳定的原因是什么?试从影响稳定性的三个方面加以考虑。讨论梯子中间拉杆的作用是什么?(板书)4.物体的运动状态也和其稳定性有关。物体的静止状态和运动状态下的平衡条件是不同的。案例分析:静态的自行车是如何保持稳定的。在双脚支撑的情况下,支撑架与地面的两个接触点与前轮子构成一个三角形,当重心的投影落在其内部时,就是稳定的。在单脚支撑的情况下,支撑架也是和前后两个车轮构成一个三角形,当重心的投影落在其内部时,是稳定的。电动自行车或摩托车的另一种常见的支撑形式,共同讨论:(1)支撑点与地面构成的几何形状(2)前、后轮的受力(3)重心位置(4)稳定情况运动的自行车的平衡条件,介绍其中的一个作用:陀螺效应陀螺效应:凡是高速旋转的物体,都有一种使转动轴保持不变的能力,这种能力使得陀螺即使在不平的支持面上转动也不会倒下。教师演示滚动的硬币不倒,转动的陀螺不倒的演示试验。所以一旦自行车运动起来后,转动的车轮也具备这种能力,这种能力使得自行车即使发生了倾斜,也能自动地把自行车调整过来,这就是自行车不倒的原因。提问:
1、在汽车制造业中,利用壳体结构和薄钢板制造汽车的车体,而不用框架结构或较厚的钢板?
2、除了重心位置的高低、结构与地面接触所形成的支撑面的大小和结构的形状外,你认为还有哪些因素也会影响到物体的平衡?课后作业:书p23页练习1。七.教学反思
本节课讲的是稳固结构的一个重要概念:稳定性。这个概念离学生所处的日常生活环境联系很密切。俗话说:“生活出真知。”从学生们熟悉的日常生活出发研究结构体的稳定性,我认为是教学的一个很好的切入点。本节课从一个学生平时熟悉的“走钢丝”表演的转型小试验,得出不同物体维持原有平衡状态的能力的差异性,进一步得出了稳定性概念,这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通过做一个令学生印象深刻的演示试验,让学生对物体的稳定性概念加深印象,教参上提示的非常好。
影响结构体的稳定性主要三方面的因素,而在物体的重心这一方面我做了适当扩展,补充了三种不同稳度的平衡(不稳定平衡、随遇平衡、稳定平衡),并从稳度最好的稳定平衡的分析中解释了“走钢丝”表演之所以成功的力学原理,从课堂的反馈情况来看,学生对此很感兴趣。在探究易拉罐的重心与稳定的关系是小试验中,有的学生可能在倒水时不加以控制,最后易拉罐无法立稳在桌面上,导致探究失败。但这个小试验取材容易,简单易行,课后可以随时补做。在课后,我也特地问了做试验失败的学生,他们重新做了试验,结果都取得了成功。
本节课内容较多,在课堂有限的时间内要完成教学任务,确实有点赶,可以把探究试验放在下节课上做,也可以在课后完成,写出试验报告交给教师。
第五篇:教学设计1:萧山杨梅(第2课时)
第18课《萧山杨梅》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会认“杭、咖、啡、籍、遨、兼”等6个生字,会写“杭、咖、啡、阅、籍、兼、蝉、初、库、沧”等10个生字。掌握“杭州、咖啡、书籍、兼管、蝉鸣、初中、宝库、沧桑”等词语。
2.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课文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师生互爱之情。4.鼓励学生课外阅读,拓宽知识面。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课文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师生互爱之情。
【教学难点】
了解课文重点语句的含义。
【教学准备】
作者资料、书籍《爱的教育》《寄小读者》、课件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导入课题
出示杨梅图。
杨梅大家都吃过。“在众多的杭州水果中,我常常想到萧山杨梅。”(板书:萧山杨梅)齐读课题。
“常常”还可以换成什么词语?——经常、时常。(意在理解文中词语,丰富学生词语的积累)这是为什么呢?打开书自读第一自然段。——带来一丝温暖,想起一位老师。
让我们一起走近他,作者四年级时的语文老师金老师。
二、整体感知
浏览全文,回忆课文主要写了金老师的哪些事?
——鼓励课外阅读;整理图书吃杨梅。(板书:鼓励课外阅读;整理图书吃杨梅)(意在使学生理清文章脉络,并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
三、学文探究
1.自读第二自然段。
思考:这是一位什么样的老师? 读读金老师的外貌。
——瘦瘦的脸和深咖啡色的中山服。几十年了,至今记得,印象很深。感觉金老师会比较严肃。2.默读第三、四自然段。
我从金老师口中第一次听到“课外阅读”这四个字,养成了课外阅读的习惯,直到如今。金老师是怎样鼓励、指导我们课外阅读的?
——把课外阅读当语文作业布置;因人施教,个别辅导。
金老师把我引到一个新奇的天地,让我结识了外国老师和小学生,又跟着冰心女士遨游天涯海角,去领略人间的喜怒哀乐……
理解词语:一个新奇的天地;遨游天涯海角;领略人间的喜怒哀乐。——金老师引导我们进入书籍的宝库,去探索世界,探索人生。从鼓励课外阅读这件事中,你感受到金老师是怎样一个人? ——关心学生。(板书:关心)3.自读第五、六自然段。
在作者回忆整理图书吃杨梅这件事中,你认为哪些句子写得最好,反复读一读,想想体会到什么?
(1)校园十分安静,只有窗外的蝉鸣陪伴着我们默默地忙着。
理解词语:“十分”“只有”结合上下文说说这两个词的意思。你能用上这两个词说一句话吗?
指导朗读。试着读一读体会在只有蝉鸣十分安静的校园中边整理图书边读书的感受。
(2)金老师望着那一大包深红色的杨梅,笑着说:“吃吧,尽量吃吧,我们萧山杨梅最好吃!”
理解词语:“尽量”“最”这两个词什么意思?你从中体会到什么? ——金老师善于赞赏学生付出的劳动,说明他尊重、爱护学生。
(3)萧山杨梅,我们在杭州时年年都吃,惟有这一次吃得最开心,最惬意。颗颗杨梅,又甜又有点酸,一直甜到心里,把嘴唇和舌头都染红了。
理解词语:“又……又”“一直”“都”这些词语在句子中有什么作用? ——表面是说杨梅的好吃,更深的含义是金老师请我们吃杨梅这件事在我们心中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
指导朗读。看第二幅插图,想象我们吃杨梅时的那种惬意的心情读读这句话。(意在通过对重点词语、句子的品读使学生体会到作者对老师的赞美之情。)从整理图书吃杨梅这件事中,你感受到金老师是怎样一个人? 4.齐读课文最后一段。质疑:读完这一段话,你有什么问题?(意在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为什么四十多年了,再也没见过金老师,“我”却发出这样的呼唤,几十年世事沧桑,我们的金老师,您在哪里?从中你体会到“我”对金老师有着怎样的情感?
——他一定又鼓励和指导一班又一班的学生由课外阅读进入书籍的宝库,去探索世界,探索人生。
——深深的感激,无限的思念。
让我们也饱含着对金老师深深的感激,无限的思念的情感再读这一段。
四、课外延伸
1、课外阅读理解:请同学们找来读一读,我想你一定从中有所收获。然后我们可以一起交流读书体会
——《爱的教育》《寄小读者》
2、写写我身边对我影响深刻的老师。
五、板书
萧山杨梅
忆起老师
吃杨梅
鼓励课外阅读
关心
回忆往事
整理图书
感激
爱护思念
感恩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