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小学音乐教学的研究与思考
小学音乐教学的研究与思考
云南省文山州丘北县树皮乡龙树塘小学校 施美香
摘要:小学音乐教学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它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近年来,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教学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素质教育在我国教育中的普及范围也在不断的扩大,影响力与日俱增。在这种背景下,我国教育事业对音乐教育的重视程度也随之提高。新课程改革的思想中,小学音乐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角度出发,教师充分发挥辅导作用,提高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和欣赏能力。关键词:小学音乐教学 研究 思考
音乐是一门重要学科,有利于学生审美素质的培养和提高,在小学生的生活、学习以及成长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在小学阶段的教育中,音乐课堂教学是提高学生音乐素质的主阵地,可以作为促进小学生德、智、体全而发展的媒介,因此必须要对其给予充分的重视。音乐教育中突出强调审美教育的核心地位,是实现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的根本要求。小学音乐课作为一门必修课程,在我国已有近百年的历史。但小学音乐教学的研究起步较晚。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化,尤其是在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背景下,学校艺术教育的重要性已越来越被人们所认识。当前艺术教育已成为学校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之一。音乐课堂教学是艺术教育的主渠道。如何大面积提高音乐 课堂教学的质量与效率,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这对每一位音乐教师来说,是难得机遇下的挑战。显然过去单因子的研究只能提高某一方面的质量,如何把握整体的质量与效益,需从音乐教学的结构入手,从教学模式上进行研究,即根据素质教育的目标,在现代音乐教学理论的指导下,研究音乐教学过程的结构和相关的音乐教学策略与教学评价。我国当今的小学音乐教育仍有问题亟待探讨与解决,本文就此做以下几点分析。
一、回想以前的教学法与分析
正前些年,有的学校不开音乐课,或者开了音乐课又不好好上课,结果误人子弟,从学校走向社会的不少青年是“音盲”.他们爱唱歌却不会唱,爱听音乐却好坏不分,香臭不辨,一个时期内被外来的靡靡之音弄得晕头转向.这些青年是受害者.近两年有关部门采取了一些措施,各单位对音乐的社会作用也有了比较正确 的认识,加强了对青少年的引导和教育,现在情况好多了.我国小学音乐课以前几乎就是“唱歌课”。我国小学音乐教学模式基本上有两种:一种是传统的民间艺人的教唱,就是教师唱一句,学生跟唱一句,唱会即为完成教学任务。另一种是受专业音乐教学的影响,其模式为:基本训练(发声训练、视唱练耳)——歌唱(范唱、识谱、教唱、歌唱处理)。
音乐课受其他文化课的影响,强调文化知识的传授,组织教学,复习检查,讲授新课,巩固、布置作业。就是用这样老套及死板的教学方法。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音乐教育开始出现了生机,音乐教学改革逐趋活跃。为了改变大声喊叫的唱歌,开展了童声训练的研究;为改革枯燥的乐理知识教学,出现游戏教学;为改革单一的歌唱型教学,歌唱里参合着舞蹈,也就是唱游教学也增加了器乐教学。但是从总体上看,其指导思想与教学目标仍然停留在重知识传授上.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国外音乐教学法开始传入我国,尤其是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及达尔克洛兹教学 法的传入,开拓了我们的思路。国外音乐教学法强调即兴创作,从观念上促进我国的音乐教学改革,使音乐教学研究上了一个台阶。但从现代教育论上分析,一个时期内课堂音乐教学的主要模式仍属于单纯的知识与技能的传授。在一部分音乐教师观念中,专业音乐教学的倾向还有一定的影响,所以在教学中往往对学生进行烦琐的乐理知识教学,枯燥的发声训练、视唱练耳,学生随着年级的递增而反感情绪增加 ;对作品(绝大部分是歌曲)的理解,完全是教师说了算;在音乐教学的过程中,学生完全处于被动状态。所 以小学音乐教学在一定程度上曾出现,“小学高年级不如中、低年级”,“学了六年音乐课,有些学生仍然是一片空白”的不正常现象。因此,从整体上研究教学模式,改革音乐教学已迫在眉睫。
二、对音乐教学研究的思路
首先明确教学目标、转变思想观念。
教学模式是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教育理论指导下,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对教学过程进行优化组织、设计相对稳定而又系统、简化的教学结构。我们必须认识,中小学音乐教育是国民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 分,是非专业音乐教育,它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而非音乐专业人才,这一性质决定了中小 学音乐教育必须以全体学生为对象,以普及音乐文化、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为任务,要彻底改变以专业音乐教育 为目的,以教师为中心,单纯知识、技能传授的教学思路。中小学音乐教育要以学生为本,以音乐教育为手段,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其次,研究、总结国内的经验及其模式。自七八十年代以来全国各地音乐教研网络相继建立,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教研活动,同时也涌现了大批音乐 教学的有志改革者,他们在中小学音乐教育的各方面进行单因子改革或整体改革的实验,他们的思路及经验,在各地的刊物上都有报导,我们要认真做好收集、整理工作。
加强对国外音乐教学思想与模式的研究。
本世纪以来产生的音乐教育体系和流派,对世界音乐教育发生了重大的影响。瑞士的音乐教育家达尔克洛 兹独创的体态律动教学,具有划时代的作用,首次确立了身体运动反应在音乐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在理论上开 拓了近现代音乐教育的研究视野,在实践上推动了近现代音乐教育的进步。匈牙利作曲家柯达伊创造的柯达伊 教学体系,立足于弘扬本民族文化,采用首调唱名法,柯尔文手势、节奏唱名等手段,有效地造就出大批热爱 本民族音乐文化的爱好者。德国作曲家奥尔夫创立的奥尔夫教育体系,一切从儿童出发,提倡学习“元素性” 音乐,注重培养创造力,使儿童能以最自然的方式进入音乐,并从中获得个性的发展。美国的曼哈顿维尔音乐 课程计划,强调学生主动地进行探索学习,以及螺旋型课程等,为音乐教育的研究发展作出了开创性的贡献。美国的综合音乐感教育,强调音乐学习的各个方面应当相互联系,综合成为一个整体,通过表演、听赏、创作 等获得知识和技能的同时,也获得音乐态度和音乐素质的全面发展。
以上这些体系与流派,共同的特征是充分调动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以学生为主体;强调创造性,注重 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在教学环境上都以宽松的形式,在没有课桌椅的宽敞教室内进行音乐实践与活动。我们可以将这些体系的教学模式简约为如下图式:
奥尔夫教学模式为:探索——模仿——即兴——创造
曼哈顿维尔课程的五个教学环节:
自由探索→有指导的探索→探索性的即兴表演→有计划的即兴表演→强化
三、音乐教学策略的研究 1.德育与美育相结合。
“音乐教育——不是培养音乐家,首先是培养人”这是苏霍姆林斯基的名言。小学音乐教育的意义,远远超出艺术的范围,是陶冶高尚情操的有力手段,而德育与美育是它的灵魂。我们要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培养完善的人格,音乐教育首先要教会学生“学会做人”。
2.生动与主动。
“生动”至少包含三个层面:一是形式的生动;二是教学内容设计的生动;三是教学手段与方法的生动。只要一切从学生出发,即使是枯燥的基本训练,也能变得生动而活泼。“生动”才能引起学生们学习的兴趣,才能激发对音乐的喜爱,才能产生大面积质量与效益。生动活泼的更高层次是主动发展。没有主动性其生动性 也是有限的,只有学生的主动参与,生动活泼的潜力才能得到充分的展开。要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需要学生的主动参与。同时,主动性是审美教育的主要特征之一,没有主动性就不可能产生美好体验,音乐教 学必须生动与主动。
3.传授与创造。
音乐教学过程在一定意义上讲,就是教师将人类社会长期积累起来的音乐文化知识和技能技巧传授给学生。从现代的观念来看,必须把知识、技能和发展智力统一起来,而创造力则体现更高的要求,更能促进学生的 个性发展。因此,国外音乐教学体系都非常注重创造力的培养,尤其是学生的即兴创作活动。而我们的音乐教 学过程中,这方面显得较为薄弱。作为以审美为核心的音乐教学,创造性是审美教育的重要特征,创造性要贯 穿于审美教育的始终。
4.静态与动态。
传统的音乐课强调知识技能的传授,大都采用一般文化课的静态形式,学生正襟危坐。音乐本身是非语义 性的,体态律动学的诞生,使人们对音乐心理的研究开拓了新的领域,动态更能唤起人的本能,更能触发人的自由联想,有助于人的创造意识和行为。静态与动态的相辅相成、互为补充,是音乐课较为理想的一种策略。
5.单一与综合。
小学音乐教学内容有多种,主要为声乐(歌唱)、器乐、欣赏、音乐常识与基本训练。作为普及的学校音乐教学“综合”是它的主体,而且学生年龄越小、年级越低,“综合”更为适宜。
四、音乐课基本教学模式研究的初步设想
1.我们对唱游课进行了初步总结:唱游课教学打破了传统音乐学科的单一性,采取音乐游戏、律动、歌表演、集体舞、节奏乐等综合性音乐艺术手段,提倡艺术形式的多元性。它以激发儿童学习音乐艺术的兴趣为目的,以培养他们审美情趣为核心。实施唱游教学,一方面为进入中高年级学习音乐打好基础,一方面积淀为具备审美情操的基石,从而成为完善学生素质的一个组成部分。唱游课的指导思想:“动中学,玩中学,乐中学”,一切从学生出发。唱游课的相关策略:注重兴趣;人人参与;创设情景;加强表现;加入竞赛 ;即兴创作。通过归纳,初步形成了游戏教学模式:让儿童从游戏中产生对音乐的兴趣,从游戏中去学习音乐,在游戏中引导他们进入音乐的殿堂,当他们在游戏中获得一定的认识后,及时加以鼓励,发展他们的智慧,启发他们的想象力,培养他们的创造力,从而产生更高层次的兴趣。游戏模式既是唱游课的教学模式,也是唱游教学的过程,这模式中各环节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层层紧扣,循环发展。这一模式适合低年级学生的音乐学习,还可引伸到中年级。唱游课教学评估,采用“音乐乐园”、“小小音乐会”等形式,对学生的表现能力、审美情趣进行测试。
2.小学的中、高年级由于学生年龄的增长、教学内容的增加,教学模式可以从低年级的游戏模式 逐步过渡到游戏、活动模式。活动模式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导入→活动→创作→表演、评议 :
“导入”包含复习及基本训练,如节奏游戏、听觉训练、识谱练习等。“活动”是指新授的教学活动,包括教师教的主导作用及学生学的主体地位,教学活动应随着年级的递增而更多地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尤其是通过学生的分组学习活动,逐步扩大培养学生的自学、感受、体验音乐的能力。
“创作”是指在新授的教学内容 的基础上,根据教学要求去进行创作,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创作”还应在“ 导入”及“活动”中得到体现。“表演”、“评议”是指将创作进行交流汇报,并进行评议、评价。
总之,新教材课程标准中提到“现代小学音乐教育必须以是否有利于学生享受音乐、学习音乐、参与音乐实践活动,奠定学生在音乐方面的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为目标,包括热爱音乐、享受音乐、学习音乐、发展自身音乐能力的坚实基础,这是基础音乐教育的意义所在”。即音乐教育应该在一定程度上活化,让学生参与丰富多彩的音乐活动,有趣地、令人开心地掌握基本的音乐文化知识和技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兴趣与情感,让学生主动参与音乐的实践活动,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潜质,这是至关重要的。
参考文献:
注:本稿的字数:3881 附:作者简介
施美香,女,彝,1978年9月8日生,云南丘北人。现于云南省文山州丘北县树皮乡小学任教,最高学历为专科,小学一级教师。通讯地址:云南省文山州丘北县树皮乡小学。
邮编:663213 电话:*** 电子邮箱:2632746099@qq.com
第二篇:小学音乐教学研究论文格式
论文题目(黑体加粗、居中、三号字)
姓名:学号:(宋体、小四)
[摘要](四号黑体加粗):内容(小四号宋体,200-300字)
[关键词](四号黑体加粗):内容(小四号宋体、每两个关键词之间空两格)(空一行写正文)
正文(小四号宋体)
(如有标题按照如下格式:标题均为小四号黑体加粗)
一、标题内容
1、小标题内容
(1)下级小标题内容
(空一行写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四号黑体加粗):内容(五号宋体)
第三篇:小学德育案例教学研究的思考与实践
小学德育案例教学研究的思考与实践
在新的历史时期,在多元化复杂环境下,教育对象发生了显著变化,学生思想更加活跃、知识面广,求知欲强,但对事物判断偏激,易走极端;对新生事物好奇,接受力强,但缺欠判断选择能力;有强烈的自我意识;心理成熟明显滞后于生理成熟;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脱节,学校德育工作面临着诸多新情况和新问题。德育要取得实效,就要找到教育要求与学生需求的内在的最佳结合点,使学校的教育要求变成学生的内在需求。
小学班主任是一个班的组织者、教育者和指导者,是学生学习、生活的领路人,是学校领导实施教育、教学的得力助手,是班级管理的“核心”和“灵魂”,在德育工作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教育反思作为班主任的基本研究行为,其范围包括教育日记、教育叙事、德育案例等,其中德育案例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宜于班主任在德育工作中广泛应用。
一、德育案例概述
(一)德育案例定义
案例又被译为个案,实例等,是指教育、教学过程中所发生的典型的、有价值的事例。所谓典型,就是指所选择的事例必须有代表性和普遍性;所谓有价值,就是指事例的内容中隐含着教育、教学中的某些矛盾冲突和规律性的问题。
德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和受教育者的需要,遵循品德形成的规律,采用言传、身教等有效手段,通过内化和外化,发展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道德等素质的系统活动过程。
德育案例是案例与德育两个概念的综合,是德育工作者特别是班主任对工作中,所碰到的真实发生的典型性事件所做的反思与总结,以此来提高德育工作实效的一种手段。如果概括为一个定义,即:德育案例是一个德育情境的故事。在叙述一个故事的同时,人们常常还发表一些自己的看法,也就是点评。一个好的案例,就是一个生动的故事加上精彩的点评。
(二)德育案例的特征
1、情境性 德育案例是班主任在教育管理过程中一个实际情境的描述,它叙述的是一个由时间、地点、具体人物(一般是教师与学生)组成的,并按照一定的结构展示出来的情境,如师生间的对话是在气氛严肃的办公室,还是在嘈杂的教室外过道;是面对面地正襟危坐,还是草地上的促膝谈心,它使班主任或学生在看了之后,都会产生一种身临其境或似曾相识的感觉。
2、问题性
在德育案例过程中,往往包含班主任在实际的教育管理工作中所碰到的问题或疑难情境,这些问题是很多班主任会时常碰到但又觉得比较难以解决,而且这些问题中可能还包含着解决问题的方法,只是不注意挖掘与思考比较难发现而已。
3、典型性
每个班主任在每天的班级管理实践中会碰到太多的问题,但不可能事事都去记载,这就要求在工作反思中所撰写的德育案例具有一定的典型性,不是信手拈来的,但能够在该问题的解决中给班主任带来深刻的启示与普遍的指导意义。
4、真实性
德育案例展示的是师生间充斥矛盾或有趣味的故事,但德育案例与一般的故事存在的本质区别是故事可以杜撰,但德育案例中所涉及的情境是在处于自然状态下真实发生的事件,是源自班主任的日常管理与学生的日常生活。
(三)德育案例的作用
1、学习运用理论
学习理论的一个重要目的是用于指导实践,但在教育实践中,凭经验、凭感觉行事的情况并不少见,最终也影响了教师业务水平和自身素质的提高。产生这种现象有主客观各方面的原因,但理论与实际相脱离的学习方式也是影响学习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而案例是沟通理论与实践的桥梁,它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以往那种单纯为理论而学理论的学习方式的不足,把理论学习与教学实践紧密地结合起来。
经过书本学习,教师对许多理论观点耳熟能详,但这并不一定表明已经真正了解和掌握了。通过案例的形式学习运用理论,可以有效地加深理解。比如这几年来有关主体论的阐述很多,有的说学生是唯一的主体,有的说学生与教师都是主体,也有的说教师是主导性主体。到底谁是主体,单纯从理论到理论的抽象说理,有时难以理解。如果结合一个具体的例子作一番分析,可能有助于解决问题。
2、总结教改经验
有经验的教师谈起自己的教学经历,都有不少成功的事例和体会,但往往局限于具体的做法,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案例撰写是对教学实践的反思,从实践中选择适当的实例进行描述和分析,可以更清楚地认识有些做法为什么取得了成功,有些为什么效果不够理想。通过反思,提炼并明确有效的教育行为及其理论依据,从而更有效地指导今后的实践。
案例还是教师梳理记录自己教学生涯的一种很好的形式。在学校和课堂里,有许多值得思考、研究或回味的人和事。有些事情或思考并不适合写成论文,也不想记成流水帐,那么撰写案例不失为一种选择。案例不仅叙述了教学行为,也记录了伴随行为而产生的思想、情感及灵感。它是个人的教学档案和教育史,有独特的保存和研究价值。
3、促进交流研讨
案例是教育情境的故事,不同的人对故事会有不同的解读,因此案例十分适于用来进行交流和研讨,可以成为教研活动和教师培训的有效载体。德育案例集中反映了教师在学生工作中遇到的问题、矛盾、困惑,以及由此产生的想法、思路、对策等,就这些问题和想法开展交流讨论,对教师提高分析能力和专业水平,是非常有益的。
与撰写论文相比,案例更适合一般教师的需要。案例的内容贴近实际,材料来源丰富,写作形式自由,易于传播交流,更为广大教师喜闻乐见。学校和教师可以根据教改实际情况,确定一定阶段内的讨论主题,围绕某个主题或专题收集材料、撰写案例、交流研讨,同时结合有关理论学习和实践反思,使教研活动更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德育案例教学的原则
(一)有一个主题
撰写时首要考虑这个案例所要反映的问题,可以选择最有收获、最具启发性的角度切入。
(二)揭示人物的心理 人物心理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学生的心理活动。由于案例一般是教师撰写的,注意力容易偏重于教师这一方。自己怎么想的,怎么教的,效果如何,可以娓娓道来,自我感觉良好,但学生的心里是怎么想的,对德育效果的看法是否与教师一致,往往被忽略了。真实地反映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想法、感受,是写好案例的重要一环。
(三)独到的思考
同一件事,可以引发不同的思考。从一定意义上来说,案例的质量是由思考水平的高低决定的。因为,选择复杂情境也好,揭示人物心理也好,把握各种结构要素也好,都是从一定的观察角度出发,在一定的思想观点的引导下进行的。要从纷繁复杂的教育现象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道出人所欲知而不能言。
三、德育案例的实践研究
(一)增强德育工作针对性
反思当前的小学德育工作,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高、大、空”的现象,体现不出德育工作的层次和梯度性,在工作中往往眉毛胡子一把抓,德育工作者仿佛是消防队员,力也出了,劲也使了,但有时却做无用功。
结合目前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结合目前德育工作所面临的形势和任务,教师在德育工作中将德育案例研究作为整个工作的突破口,每位班主任都要积累属于自己的案例研究材料库,从教育实践出发,从研究班级的具体的德育案例入手,抓实实在在的东西,运用解剖麻雀的方法进行分析,在深入思考的基础上,拿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形成可操作性的工作思路,以便于推广。下面是一位班主任撰写的德育案例《宽容是一朵常开的花》:
班上有一个叫王帅的学生,性格比较内向,不喜欢和同学交谈,上课时常走神,课后常常一人独坐着发呆。我先找他谈话,希望能够找出事情的原因和解决的突破口,但他总是言辞闪烁,不愿说出事情原委。
我改变策略,马上与其家长取得联系,希望从侧面了解事情的原委,通过交谈发现,他已经整整半个月没和父母亲讲话了,他有任何要求都通过传纸条来表达。经过调查,事情是这样的,那天疲惫的父亲下班回家后,看见儿子正在专心致志地看书,走近一看,才发现原来看的《阿衰》,顿时火冒三丈,一气之下将他从同学那儿借来的漫画书撕了个粉碎。这下王帅象一头发怒的小牛,认为父亲毫无修养,简直与强盗一般蛮不讲理;而父母这方却也满腹牢骚,认为儿子愧对自己满手的老茧和殷殷的期盼。
为了解决双方的矛盾,我先从王帅这边入手。我当作什么事也没发生过,只是把他叫到我的办公室,请他帮我完成一个任务。任务很简单:第二天带一只生鸡蛋到学校,并将它完整的保存一天。连续三天,如果任务完成,还有意外惊喜等着你。王帅对于这样一个轻而易举的事很不屑,朝我撇撇嘴就走了。
然而事情并非他想的那么简单。第一天,王帅随随便便地将鸡蛋放进口袋里就去挤公交了,结果,可想而知。第二天,他吸取教训,一路上将鸡蛋捧在手心里,鸡蛋终于安全到达了学校。可是前排同学午睡醒来后残忍的将他的希望打破了。最后一天了,他一大早就两手空空的跑进办公室,笑着对我说:“老师,虽然您布置的任务我没完成,但昨晚我想了半宿,我想我现在已经懂得您的苦心了。我以后一定会尊重、孝敬父母,遇到事情多想想他们的感受……”
看着孩子一脸真诚,我也被深深地感动了。事后,我及时与家长取得联系,将这个小插曲告诉他们,他们惊讶的一直说“怎么可能,你怎么可能做到的,他可是头倔驴呀…”此后,一家子恢复了往日的欢声笑语。
宽容是一种境界,也是一种艺术,更是一种智慧。今天教师对学生广泛的宽容,并不是对学生的行为放任自流,只有深入学生的内心世界,把握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发展规律,宽而有方,宽而有爱,宽而有度,宽而有望,定能达到预期的教育效果。
每学期,我校都举办“德育一例”沙龙,教师们畅所欲言、七嘴八舌,交流了想法,开拓了思路,全校的班主任每人研究一个案例,一学期下来,数量就非常客观。诸如学风的问题、班级小群体的问题、高年级男女同学交往的问题、青春期心理健康问题、上网的问题、诚实守信问题等,内容涉及到小学生学习、生活的各个方面,都在班主任的研究范围之中。所发现和所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都是紧紧地和青少年身心发展的特征相联系。德育工作有了针对性,“教育之水”就能流入学生的心田。德育工作的生命力,就应该体现在对具体问题的不断发现和解决过程之中。
(二)推动育人的全面性
从告别幼儿园到升入初中,在六年学习生活中,小学生要经历从五、六岁到十一、十二岁的年龄阶段,不仅在知、情、意、行等方面会出现一系列矛盾和问题,而且会在德、智、体、美、老等方面出现不平衡与不和谐,班主任的职责就是要为学生的全面发展负责,认真履行教书育人的神圣任务。
班主任所面对的都是活生生的、正在成长发展过程中的、有积极主动性的个体,而班级又是由这些个体所组成的。因此,每一位学生、每一个集体,都是千差万别的,我们经常说的“一把钥匙开一把锁”的道理就在于此。
在班主任的案例研究中,出现了这样一些研究课题:班主任工作中严与爱的艺术、教学生学会做人、学生逆反心理及处理策略、关注学困生、心与心的交流、面对网络世界我们该怎么做、高年级学生青春期教育、学会关心他人、我当一天小老师等等。当一个个不同的案例题目展现在我们面前时,我们仿佛看到了被班主任开辟出来的一块块德育阵地,既有广度,也有深度。
班主任面对的工作千头万绪,其中最关键的问题是育人,如何突出育人的“全体性”、“全面性”,摆在了我们每一位班主任面前。学生在发展中所暴露出来的问题,就是学生思想品德心理结构所出现的失衡之处,也正是值得我们去关注的问题。这样做,工作便到位了。
(三)增强德育工作科学性
德育有其自身的规律性,德育的内容、方法、途径,都要建立在科学性的基础之上,科学性和创新性应该是相互联系的。我们所研究的案例都是在学生群体或者个体身上所凸显出来的真实鲜活的事例,并且带有强烈的情景性特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站在时代性的高度,用发展的眼光去看问题。
进行德育案例研究,能使班主任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更能够关注学生的生命,关注学生的成长,关注学生的个性,关注学生的特别之处。因为一个个鲜活的案例,都是在教育的过程中、在学生的成长中发现的、生成的。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帕夫雷什中学的时候,就研究了大量的案例,他的《给教师的100条建议》实际上就是一个个鲜活的案例。重视案例研究,是美国学校的优良传统,哈佛大学也有自己的案例库。我国著名教育家魏书生和李镇西,都是研究案例的“高手”,他们的一些观点就是建立在案例研究的基础上的。
试想一下,全校三四十个班级,班主任们在研究过程中既有自己的案例研究子课题,又能用“教育叙事”的方式,记录下来一个个鲜活的事例,记录、整理的过程,就是一个思考、研究的过程。在研究案例的时候,既体现出了“解剖麻雀”的效果,又能在工作中总结出可操作的思路和方法。
随着社会的发展,留守儿童已成为当代校园中的一个重要群体,他们生活在特殊的环境中,面对着周围家境优越的城市里的孩子,常常感到自卑。他们有自己的认识、有自己的梦想,但不知道向谁倾诉。告诉给同学,担心得到的是鄙夷;告诉老师,担心得到的是呵斥。因而,他们可能将自己的心里话埋藏在心里,长此以往,他们的性格可能无法会有某些缺陷。
一位班主任在面对本班实际问题时,确立了“关注留守儿童”的研究话题,对此进行了深入研究,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下面是她撰写的德育案例《拉钩的承诺》。
上课的铃声响起,我像往常一样走进教室,和学生做积累成语练习。很多学生都把手举得高高要回答问题,我无意中发现教室的角落里有一只小手悄悄举了起来,刚好高过桌子,我的目光移过去,那只小手又迅速放下了。是她,那个文静似水的小女孩晴晴。在我的印象中,她课上从不主动回答问题,课后也不喜欢表露自己的情感,久而久之,我习惯了她的沉默。可是最近,她为什么总是悄悄地举手,又悄悄地把手放下?带着疑惑,我的目光停留在她的脸上,她立刻把头深深地低了下去,两只手不停地搓着,那神情仿佛在说:“老师,你千万别让我出丑。”
中午,我和晴晴在图书馆门口不期而遇,她要转身离开,随后又停住,脸红红的,头低得更厉害,额头的刘海遮住了脸。我走上前,把她的头发轻轻往后拢了拢,她猛地抬起头,说了一句:“张老师,我想喊你一声„姐姐‟。”我惊讶得张大嘴巴,随后笑了起来。她眨眨眼睛,郑重地说:“老师,我有很多话要向你说,你愿意倾听并帮我保守秘密吗?”我愉快地答应下来。她从衣袋中掏出一封信递给我,神秘兮兮地说了一声“byebye”,然后就跑开了。
走在路上,我拆开这封信,认真地看起来。晴晴写道:“爸妈都外出打工,很少有时间照顾我,我从小就是内向敏感的孩子。我对一切充满了怯意,特别是面对家境优越的同学,更是感到自卑。让我感到温暖的是,每天都能看到张老师的微笑,她和我之间没有距离,她就是一位大姐姐。我希望有一天,能亲口叫她一声姐姐……”看到这里,我的心里充满了浓浓的暖意,这个春天似乎多了几许色彩。
放学后,我把晴晴请到办公室,许诺做她学习上的老师、生活中的姐姐,并与她约定一个“小秘密”:“对问题有把握时,就举左手,张老师一定叫你回答;对问题把握不大时,就举右手,张老师就不请你回答,但是其他同学看到的是,你每次都积极思考。蝴蝶飞得不高,但我们不能否认它的美丽。”“我们拉勾勾好不好?”她撅起小嘴问道。“拉勾就拉勾!”“拉勾上吊,一百年不许变。”我们都大笑起来。
此后的课堂上,晴晴总是频频举手,每次的答案都近乎完美,引来同学们艳羡的目光。渐渐地,她对自己充满了信心,也愿意主动与人交往了,同学们都说她就像变了一个人似的。只有我和她知道这其中的秘密,但我会为她保守,因为我们之间有一个拉勾的承诺。
每个学生都有可塑性,都是一道不可复印的风景,教师首先要充分理解他们,懂得他们的真正需要,给他们创造可以发挥自己兴趣和特长的机会,比如一句和蔼的话、轻轻抚摸他的额头、对他说一句“你真的很棒,老师相信你!”其次,教师还要为他们的成长提供切实的帮助,比如让他担任一次小干部、让他主持一次活动,让他们感受到成功的体验。教师学会欣赏、善于欣赏,就能领略到教育的独特魅力。
(四)提高德育工作实效性
德育工作的实效性是德育工作的生命力。过去,我们经常评价德育工作是“雷声大,雨点小”,“虚的多,实的少”,其中一个主要原因就是没有找到“突破口”。
我校班主任所研究的案例,都是在班级实践中生成出的现实问题,带有实际性和紧迫性,在班主任工作中,抓住了典型性的案例,等于抓住了德育工作的突破口,从发现问题到解决问题,都是建立在现实性的基础之上,所解决的问题都带有实效性。
在案例研究中发现,班级小干部在成长的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教师特别是班主任,对班级小干部只使用不指导、不培养,有的学生干部在工作中找不到感觉,只喜欢打小报告,不会团结同学,不能有效增强班级凝聚力。我们抓住这个中心案例,召开一次“班干部的培养与使用”德育案例研讨会,全体班主任都对这个带有共性特征的话题进行思考,从不同的角度畅所欲言,共思共议,结合班级干部的实际情况献计献策,等于召开了一次“专家会诊会”。
在班级管理中,有班主任对学校实行的“量化积分管理”颇有微词,认为这种管理方式,并不适用于小学生。学校及时召开“班级量化管理利弊谈”的案例研讨会,在轻松和谐的氛围中,大家你一言,我一语,进行思维大碰撞,学校及时调整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高了德育管理水平。
小学德育工作是个永恒的话题,在班主任的德育案例研究中,我们尝到了甜头。作为教育工作者,特别是班主任,应该克服传统心向和定势的影响,在带有情景性的德育实践中发现问题,找到和教育实践的结合点,不能“闭门造车”,应该在实践中去找问题,理论联系实际地解决问题,这样的德育科研才具有真正的生命力,这样的德育,才时时是新的,处处是活的。
第四篇:音乐教学研究复习题
1、音乐教育学与音乐教学法的区别?
研究对象不同,研究任务不同,学科功能不同,理论高度不同
2、谁、哪年提出“教学法”替代“教授法”?陶行知1917年
3、陶行知认为“教授法”?
只强调教师如何教,而未注意到学生如何学,会产生教与学脱节的问题
4、普通学校音乐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广义、侠义)
音乐教育从广义讲,凡是通过音乐影响人的思想情感、道德品质、增进知识技能的音乐活动都属于音乐教育的范畴。从狭义讲,主要指按国家的要求,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的进行的学校音乐教育。
5、音乐教育哲学(原理)。主要包括哪些音乐教育基本问题?
音乐教育的本质论、目的论、价值论、方法论
6.什么时候“音乐教育哲学”概念的形成?及重要特征? 20世纪多学科交叉
7.音乐艺术有哪些基本的特征?
音乐是音响的艺术,音乐是时间的艺术,音乐是表现的艺术,音乐是感情的艺术
8.音乐教育最基本的性质?审美性
9、艺术教育的共性特点是什么? 情感性 技艺性 形象性 愉悦性
10“教音乐不是我的主要目的,我想造就出良好的公民。”谁提出?铃木镇一提出“乐者,所以变民风,化民俗也”的教育观点的思想家是谁 ?董仲舒
12、提出“美育是为了全面发展人的才能”的教育口号的思想家是谁 ?卢梭
13、哪年清政府《奏定初等小学堂章程》中,正式将音乐里为学校必修课目? 1907年
14、学堂乐歌的出现对普通学校音乐教育起着怎样的作用?
学堂乐歌的出现,是普通学校音乐教育发展的开端,以学堂乐歌为中心的普通学校音乐教育,对树立新的社会风尚、改造国民品质,增强国民的爱国思想起到了积极作用。
15、提出“兴于乐,立于礼、成于乐”的教育观点的思想家是谁 ? 孔子
16、卡巴列夫斯基教学大纲的精髓在于研究教师应当交给孩子们什么和怎样教
17、心理过程是心理活动的变化和发展的过程包括什么? 认知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
18、音乐中音高基本频率属于以下哪一个范围?音乐听觉的领域 16Hz~~~5000Hz19、音乐活动的个性心理特征是什么?兴趣 气质 性格
20、音乐才能的形成简单地归于哪些因素?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
21、克瓦尔瓦赛-戴克.马音乐才能测验共有几个项目?10个
22、皮亚杰将儿童期认知的发展划分为4个阶段
1、音乐教师应具备的一般修养、专业素质、和业务能力有哪些?
音乐教师应具备的一般修养:良好的教师职业道德,一般教学能力,一般文化素养
音乐教师应具备的专业素质:
1)音乐学科的理论知识和技能技巧方面的素质
2)教育的基础理论与技术方面的素质
3)音乐学科教育理论与实践方面的素质
音乐教师应具备的业务能力 1)从事音乐课堂教学的能力 2)组织辅导课外音乐活动的能力
3)从事音乐教育研究的能力
2、音乐教师的规格?
1)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热爱音乐教育事业,具有较高的道德水准和文化素质,以身作则,为人师表
2)具有较为全面的音乐学科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3)掌握音乐教育的特点和规律,具有从事音乐课堂教学和组织课外音乐教育的能力
第五篇:小学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研究
小学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研究
21世纪,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互联网络作为传播的新媒介正悄然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学习、工作方式。随着学校校园网的建立、发展和不断完善,越来越多的学生学会充分利用校园网上的教学资源进行学习。
一、开展探究式学习的意义传统的教学模式主要是以教师讲授和学生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学生往往被动地等待教师每个操作方法逐一讲解并演示,然后在老师课前准备的教学任务驱动下完成相关的练习。但是,在学生熟悉了这些方法后,却不能主动地将所学的方法运用到扩展的过程中去。随着信息技术课程改革的进行,信息技术教师从原来单向地向学生解读各种应用软件转变为以素质教育理念为指导,从而培养学生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让学生学会获得适应未来信息社会需要的创新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思维想象能力等。探究式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通过选择一定的课题,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进行主动探究的一种学习方式。其基本特征是重过程、重应用、重体验、重全员参与。
二、探究活动中充分发挥教师的导航作用面对开放的、虚幻的、信息量庞大而又存在安全隐患的网络世界,如果没有教师的指导,学生很容易沉迷网络。所以开展信息技术教学极其重要。
信息技术课程的建设与实施、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的整合仍将是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两个主要领域。由于教育部对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和信息技术应用的高度重视和系统规划,20世纪的最初1 O年无疑是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继往开来、开拓创新的黄金发展期。而2005年之前的几年则无疑是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界在基础设施建设、师资培养、信息化教学资源开发、理论探索、体系建构等方面夯实基础、蓄势待发的关键时期。可以预见,在未来几年里,适合中国现状的、系统完整并相对独立的信息技术课程体系将出台,并将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同时,信息技术与中小学各学科教学整合的应用范围将逐步从零散自主走向系统普遍,整合的方式也将从粗放单一走向精细多样,教师的整合心态也将从浮躁的技术炫耀走向务实地追求课程实效。
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实现信息技术教育目标 1.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概念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概念源于何处现已很难查明,但可以认为最初是源干课程整合的概念。整合一词,来源于英语的“integrative”意为:“使结合(with);使并入(into)I使一体化,使其成为一体”。课程整合(Curriculum Integration)意味着对课程设置、各课程教育教学的目标、教学设计、评价等诸要素作系统的考虑与操作,也就是说要用整体的、联系的、辩证的观点,认识、研究教育过程中各种教育因素之间的关系。比较狭义的课程整合通常指的是,考虑到各门原来割裂
课程之间的有机联系,将这些课程综合化。刘茂森教授在全国教育技术学校“十五”课题开题研讨会上说:“所谓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指信息技术教育课程的目的、任务与学科课程教学的目的、任务整合在同一教学过程中。”这里明确地界定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信息技术课程与学科课程的整合即课程的综合化。字木前沿 目前,国内许多学者根据自己对这一概念的理解,提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内涵,由此使得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概念扩大化。信息化教学设计,以“任务驱动”和“问题解决”作为学习和研究的主线,创设相关有具体意义的情境,将信息技术与完成任务有机整合,促进学生高级智慧能力的发展。我们还把教师的教学培训作为教材实施的有机组成部分,开展了为期一年的教学实践同步培训,对信息化教学设计进行了研究。这种设计模式融合了现代的教学理念、系统的设计方法和信息化的评价手段,体现了信息化教学设计的基本原则,也代表了信息化教学的发展方向,并可以在不同学科的教学中迁移,对信息化教学设计进行探索是非常有意义的。
一、信息化教学与信息化教学设计 所谓信息化教学,是与传统教学相对而言的现代教学的一种表现形态。它以信息技术的支持为显著特征,在更深层面上,它还涉及到现代教学理念的指导和现代教学方法的应用。在信息化教学中,教师不再(事实上也是不可能的)维持自己作为“专家”的角色,而是通过帮助学生获得、解释、组织和转换大量的信息来促进学习,课程与教村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随着“校校通”工程的推进,前我国不少中小学的硬件设施经有了很大的改善。无论是学的电脑台数还是拥有校园网的校数量都有了较大幅度的增。在少数发达地区,多媒体计机、大屏幕投影设备和网络已进入了每一间教室。当前迫切要回答的问题是:怎样认识教的信息化?学校电脑拥有率的长与校园网的开通是否标志教实现了信息化?在信息技术已善了中小学的教学环境的地,这些技术是否被有效地使用,对提高教学质量和学校管理究竟起多大作用?我们认为,对此需要冷静的思考和负责任的讨论,不能用硬件作为衡量教育信息化的惟一标准。以下我们提出一些问题,与大家共同探讨。恰当地估计网络对基础教育的影响发展网络教育首先必须考虑教育的网络需求。当前,我国基础教育的网络需求是什么?网络教育与当前学校教育有怎样的关系?考虑清楚以上问题,才能恰当地估计网络对基础教育的影响。我们认为当前我国基础教育的发展有两个特点,一是发展极不平衡,二是处于深刻变革之中。发展网络教育应该考虑以上特点,确定基本用户及其网络教育的需求。所谓发展极不平衡,是指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的教育发展水平存在很大的差距。
当前,信息技术在教育当中的应用成为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宏观政策、教育需求乃至人们的热情的指引下,无论是官员、学者,还是实践人员,无不投入到这一如火如荼的洪流中来。可以说,在中小学教育中应用信息技术方面我们投入
了很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但是,如何证明我们的投入是有效的,又如何更明智、更经济地进一步进行投入呢?这是信息技术在中小学教育中应用的有效性问题。当前信息技术在中小学教育中的应用还存在着很多影响其有效性的问题:比如,把有无信息技术设备作为评估一个学校的标准,过分关注最新的技术或学校之间的攀比而不断购置先进的硬件设备。但是,由于软件或资源缺乏而没有真正地使用,更谈不上有效应用了;信息技术在有些地方只是在评优课、观摩课中使用,还只是教学的一个装饰。教师还没有真正地把信息技术整合到教学或学科当中,而距离学生真正将信息技术作为自己学习和发展的工具就更远了。从中小学教育的实践方面来看,大部分仍然存在着盲目性,存在着资金和人员的极大浪费。技术本身是一个流程,技术能否真正促使教育目标快速、有效地达到,是要经过创新重组从而实现教学工作稳步进行的。
具体步骤如下:
一、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课改精神,立足以学生为中心,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合作能力、进取能力为重点,更新教师教育理念,积极抓住课改契机,切实提升《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地位,结合信息技术学科教学的特点,以及计算机特长兴趣发展需要,从实际的教学改革和教学的需要入手,与各教研组积极合作,大胆开展信息技术与其他课程的整合的教学研究,落实到平时的教育教学中去,切实提高教学质量,使每一位教师的教学水平都有相应的提高。
二、工作目标
1、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充分利用校园网加强教学信息的交流,加大上网时间,加强理论学习、业务培训、技术技能的学习和研讨,使每位教师都具有运用信息技术组织教育教学的能力。
2、加强学科教学:组织好教师积极参加市、区信息技术展示课的活动,并加强学校之间相互学习的机会,从而推动教师信息技术整体水平的提高。
3、加强教育研究:运用教学理论知识指导工作,以科研带教研,以教研促科研,使学校教学整体水平不断得以提高。
4、加强资源管理:鼓励教师积极开发和利用现有资源,制作有创意、有实用价值和保留价值的教学课件。加强学校信息资源的管理工作,做到资源共享。
三、具体工作任务
(一)努力实现教育信息化
1、抓好学校设施建设:
(1)积极推进多媒体网络活动室的开放。
(2)完善和维护好学校的校园网络。
(3)做好多媒体电化教室日常管理。
(4)认真做好各办公室电脑的维护。
2、加强信息技术教学的管理
(1)树立质量第一的思想,加强考核工作,积极开展有实效的教研活动,引导学生在信息的海洋中自由畅游。
(2)抓好竞赛项目,积极参与区信息技术相关活动,争取好成绩。
3、抓好教师培训
使全体教师熟悉教育信息网的有关知识,并用好信息化设备,积极探索信息技术与各自学科的整合。利用现有设备,结合教师意愿,开展蓝牙、相片制作等培训。
(二)努力推进教育手段现代化
1、全面提升现代化教学的水平,继续充实学校校园网络的素材,加强学校校园网络的管理和使用。
2、充分开放和利用现有电教设备,以全面提高课堂效率。
3、全面推进学校信息化工作,抓好信息化技术课的管理及普及,努力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以适应新形势的需要。
在回顾和展望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年历程的时候,我们很自然地想起了一位把科学教育引入学校教育的先驱,他就是1 9世纪英国杰出的哲学家和教育家斯宾塞。他在1 844年撰写的《什么知识最有价值?》一文中提出“教育要为完满生活作准备”的教育目的,指出科技和教育以及二者的融合对社会进步和生产力发展具有的巨大促进作用,强调学校教育理应重视科学知识和科学应用的教育,对近代学校课程体系的设置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日新月异,不仅为社会经济的发展注入了新活力,而且深刻地影响和改变着人们的学习和生活方式。任何一个想要在信息化、数字化的社会中占据一席之地的个人都无法再漠视信息技术的存在。思科公司总裁钱伯斯先生有一段著名的话,用在这里描述新条件下的科技进步和教育发展是再恰当不过的了:“是什么决定我们的未来?我的答案是:互联网和教育。在方兴未艾的新经济大潮中,谁把握了互联网谁就掌握了未来;谁开创了面向未来的教育体系,谁就会获得持续发展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