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选修人物史的教学设计思考
选修人物史的教学设计思考
前不久,市优质课评比,有几节上的是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中的《美国国父华盛顿》和《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其中一位老师在上《华盛顿》时,进行了这样的教学设计:在简单导入,引出华盛顿在美国人民心目中具有崇高的地位后,设问:为什么他会具有如此崇高的地位,他到底做了什么使美国从上到下都对他如此尊重呢?然后要求学生根据图片并结合教材子目标题,概述华盛顿的主要事迹:
1、领导独立战争;
2、主持制宪;
3、首任总统。再结合海外学者张光的话:“在美国数十位历任总统中,华盛顿和林肯是受后人崇敬的两位最伟大的总统。然而,两人造就自己历史英名的行为模式却不尽相同。林肯依靠'有所为'而成就英名。……华盛顿的历史英名造就,主要靠的却是他终身一贯的'有所不为'……”(张光《谁造就了华盛顿不朽的英名》)。请同学们根据图片并阅读课本,概述华盛顿“有所不为”的行为,即
1、拒绝当国王;
2、辞去大陆军总司令职位;
3、不当终身总统。最后教师总结:在华盛顿有所为的过程中,面临困境他选择了坚持;在他的有所不为的过程中,面临权力的诱惑,他选择了放弃。其实不管是选择了坚持,或是选择了放弃,他都是为了美国的利益,为了美国的独立、自由、民主、富强。正因为这样,他赢得了美国人民深深的热爱,赢得了世界人民的尊重,所以才会出现总统山、华盛顿纪念碑、华盛顿城、华盛顿大学等众多的纪念行为,所以才会使他获得了美国国父的称号。……华盛顿虽然已经离我们远去,但是他的精神风范永在,永远留在美国人民的心中。那么,华盛顿给我们留下了什么呢,请同学们用一句话来谈谈自己的感想?另有一位老师,上的是《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该教师根据教材四个子目(第一目为阅读内容),要求学生分四组分别以必修I、II、III及选修4为资料,找出邓小平在文革结束后的活动,并编成活动年表。再归纳邓小平活动的两个重要年份--1978年和1992年中的重大事件,由此得出结论“为什么邓小平是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
从上述案例中可以看出:第一节的教学设计围绕人,重点是人,通过人的活动,寻找人的精神。该教师通过“华盛顿做了什么”,在做的过程中“选择了什么”,在选择中“美国人民得到了什么”这样一种人物解读过程,对课本的第二、三、四子目进行有机的整合,通过把华盛顿的活动分为“有所为”与“有所不为”两块,以课文为主要教学素材,配以细节展现与分析,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材料中提取信息,把文本解读(包括史料)和历史结论的得出结合起来,从而实现对历史人物的活动、贡献及体现的精神品质等有一个系统的把握和理解。而第二节的教学设计似乎也围绕人,但重点是事,围绕人物的重大事件,不仅有本节教材中的事件,还回顾了必修I、II、III中的相关事件来丰富人。虽然从中认识了邓小平为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的巨大贡献,但显然缺乏对邓小平创新精神的提炼与认识,缺乏对邓小平不断追求真理和求实品质的追寻。这样的教学设计显然使学生对历史人物的认识缺乏立体感,缺乏共鸣。这两节课较典型地反映了目前选修人物史教学的两种不同倾向,究竟作为选修课的历史人物的教学设计该关注什么?教什么才符合该课程的教学目标?才体现历史人物教学的本质要求?
第一,选修课的教学要突出什么?选修课与必修课,在教学设计的侧重点上应该是不同的。《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指出,“普通高中历史选修课是供学生选择的学习内容,旨在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学生的历史视野,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因而在教学目标、教学功能、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都与必修课有所不同。就教学目标而言,必修课侧重共同知识、技能、素质的形成,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共同的根基。选修课则侧重拓展学科视野,深化学科知识与技能,发展学生的特长、个性。就教学功能而言,必修课传授基本的科学文化知识与技能,保障基本学力,培养基本素质,奠定个性化发展和终身学习的基础。选修课则着眼于学科知识的拓展与深化,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发展学生的个性与特长。就教学内容而言,必修课强调知识技能的基础性、系统性与完整性,内容比较稳定。选修课则关注较深、较广、较新的知识技能与当代社会生活中的重大问题,有较大的弹性,且须随时代变化及学生的要求进行及时调整。就教学方法而言,必修课应循序渐进、线性推进、注重课堂讲授,讨论探究和加强基本技能的训练。选修课则可跨越推进,以非线性的方式加以实施,专家讲座、学生自学、讨论、实践,形式更为灵活。选修课的这些特点要求在教学设计时要遵循:(1)教学要求应该比必修课更高一点。既要考虑是对必修课程的拓展和延伸,也要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还要兼顾学生参加高考的实际(选修4是ⅠA模块,列入高考文综测试)。《邓小平》一节的设计显然就没达到该节课标的要求。(2)教学内容的取舍可以更大胆一点。选修课是高二文科学生选择的课程,历史人物所处的重大历史事件也大多在必修中已学过。因此选修课内容的处理,不必面面俱到,按部就班;应该大胆取舍,精心整合,为学生自主研习和探究留下更大空间。如《华盛顿》一节中,教师就以“有所为”“有所不为”来概述教学内容,对教材进行了大胆整合。(3)选修课的专题特色应当更鲜明一点。选修课程都是一种专题学习,是对必修课程的具体、丰富和延伸,因而教学中应该加强专题意识,以更好地营造教学情景,增强课堂教学的张力,提高教学的效益。如《邓小平》一节,尽管必修I、II、III中都有相关的历史事件,但在选修4的教学中,显然就要放在“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专题背景下进行更加深入的学习探索。(4)选修课的“历史现场”应当更真实更丰富一点。选修课教学不是必修课的简单展开或稀释,而是为更好地拓展学生的历史视野,促进学生历史意识的发展。因此,应当有更多的细节,应当更舒展地推进,以期帮助学生形成身临其境的现场感。《邓小平》一节的教学设计,只梳理了邓小平在文革结束后的重大活动,而缺乏对这一人物的细节补充和由细节而产生的对伟人的亲近和对伟人精神的崇敬,也就无法引起学生的共鸣,显然难以达成人物史教学的三维目标。
第二,作为选修课的历史人物教学该突出什么?
浙江省普通高中2007年秋试行新一轮课程改革后,历史人物教学越发突出。高度重视人物史教学,多方引导学生了解中外重要历史人物的主要事迹,正确评价其是非功过成败得失,是《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的一大特点。与以往的高中历史教学相比,在新的高中历史课程中,设置了专门的人物史教学即选修4。显然,作为专题的人物史与在必修教材中出现的历史人物教学的定位应该是不同的。在《中外历史人物评说》的“编者的话”中写到:“……了解各历史时期、各种文化背景下、各个地区人的思想与实践,对它们加以分析,从而学会正确看待和评价历史人物,成为历史课的一个重要内容。通过对历史人物的深入研究与学习,可以使同学们更真切地感受和理解历史上的重要事件,更清晰地理顺历史发展脉络。同时,对于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选择适合于自己并有利于社会发展的生活道路,也有指导作用”。这给我们的人物史教学定位指明了大方向:《中外历史人物评说》作为选修课设置,主要目的是通过对人物的思想与实践的了解,从而正确评价人物、真切理解历史、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因此,在人物史教学设计时应着重围绕三点:
首先:要寻找历史人物的灵魂,对历史人物准确定位,把握人物特点。
选修4共列22位历史人物,分属六个单元,对不同类别的历史人物,在掌握时应有不同侧重,如第二单元东西方的先哲,教学时可侧重把握其思想观点、政治主张,生活的时代及影响,以及东西方思想家在思索的问题本身、思考角度等方面有那些共同点和差别等。第五单元无产阶级革命家,教学时可侧重为追求真理而不懈奋斗的探索精神和实事求是的态度。第六单元杰出的科学家,教学时可侧重他们取得巨大科学成就的基础和努力的艰辛,学习他们对科学事业的执着与献身精神,更要特别关注科学家们从事科学研究的方法与科学态度。而对于相同或相近历史背景的同类历史人物可通过比较的方法找出各自不同的特点,从而更深刻的理解历史人物。比如同是资产阶级革命家:克伦威尔、华盛顿、拿破仑?为什么同是资产阶级革命,同样掌握最高权力,却有的建立独裁,有的建立民主?这与他们所处的历史背景有什么关系?与他们的个人品质、思想以至性格有什么关系?等等,需要结合历史材料,进行解读和设问,从而更深刻地理解历史人物,更准确地定位历史人物。
其次:要宏观(人物一生轨迹)与微观(细节)结合解读历史人物。
作为选修课的历史人物,其经历的重大历史事件深刻地影响了世界文明的进程,因而在必修的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教学中多已有述,重复讲述这些重大事件显然不是课程设置的初衷。但若离开这些大事,人物也就无以支撑。为此要对
教材内容进行合理裁剪,以人物统领事件,围绕人物的“灵魂”概叙事件,以宏观把握人物的“光辉人生”。同时要寻找历史人物的细节,通过细节材料,带领学生回到“历史现场”。历史人物的一生本来丰富多彩,但教材限于篇幅却总粗枝大叶,从而使历史人物缺乏立体感。这就要借助于历史材料,通过资料的还原与再现,帮助学生走近历史人物,走进他们的精神世界,理解他们的人生选择和精神风貌,体验他们的成功与失败,追寻巨人之所以成为巨人的路径与奥妙,从而让历史人物“立”起来、“活”起来。正如国学大师陈寅恪所言:“研究历史要如同艺术家欣赏古代绘画和雕刻一样,去理解对象。要和古人处于同一境界去神游冥想,以期达到真了解”。鲜活生动的细节与形象直观的资料才具有直击人心的力量,才能照亮岁月使历史变得真切。
第三:人物史教学的归宿点应是价值观的教育。
历史人物的教学是一项新的课题,教学的目标、教学的方式、教学的资源开发均有待于在新课程实验中逐步地形成认识和操作思路。目前,究竟怎样的人物史教学设计才算是好课,怎样的人物史教学才有效--三维目标的落实有效?考试的检验有效?抑或是追寻历史教育的本质有效?这些都还有待于广大历史教师去探索、去思考、去实践。我的这些粗浅的看法,意在抛砖引玉。
第二篇:自主选修音乐课教学设计
课题:第一课 问声好
教学目标
1.感受关于大自然的音乐,能以歌声表达热爱生活的情趣,知道同学之间的团结友爱。
2.动脑为歌曲编创新词、动作。
3.主动评价自己和他人的歌唱与表演的优、缺点。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准备:电子琴、录音机、教学磁带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聆听《森林水车》 教学基本要求
1.教师不加任何引导,让学生注意听音乐。聆听后回答:音乐让你想到了什么?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心情是什么样的? 2.教师可结合图片、幻灯介绍欧洲古老的水车,让学生有直观的感受。3.复听音乐,用彩色笔涂颜色或画线条表现自己听到的水车声、流水声、鸟叫声、太阳升起的感觉。教师不要限制学生,让学生自由想像,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对音乐的感受,再谈一谈为什么。编创与活动
这是一段歌谣。可以按课本上的节奏读,可以编创读歌谣的节奏,还可以加入打击乐伴奏、表情、动作。教师还可引导学生分组编创,然后各组表演自己编制的不同节奏的歌谣。▲歌谣可以处理成渐强、渐弱,表现孩子的走近又走远。▲歌谣可以读成这样的节奏:修改意见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演唱《早上好》 教学基本要求
1.听录音范唱《早上好》,感受歌曲的旋律,教师带着学生拍手,踏脚(三拍子8小节;二拍子8小节)。
提示:感觉到有什么不同?(注:用课本右上角的拍踏方式)2.教师范唱,边唱边拍节拍,学生跟着做,心里默唱。3.听歌曲录音,学生自己拍节拍,小声跟唱。4.听老师弹琴,学生拍节拍小声唱歌。
5.歌曲熟悉后,可以将学生分两组形成小圆圈,按课本右下角“走”的方式,边唱边走。
6.分组编创《上学路上》,边唱边表演。如果自己感到满意,就在自己的课本上画一朵大红花。表演《小麻雀》 教学基本要求:
1、听歌曲录音拍节拍,感受歌曲。
2、第二次边听录音边拍节拍,用以轻声哼唱。
3、听教师范唱,小声跟唱歌词。
4、听教师弹琴,边唱边看图、做动作,用动作帮助记忆。
5、听录音,分小组编创歌词和动作。
6、将四组学生编的歌词和动作综合成四段,分段表演。
二、编创与活动 教学过程:
选择打击乐器为歌曲《小麻雀》伴奏。第一行图谱:可选择木鱼或双响筒。第二行图谱:可选择串铃或沙球。第三行图谱:可选择三角铁或碰钟。
1.选择打击乐器可让学生自行选择。可分组选择,每组选择三种乐器搭配在一起,演示给大家听,尝试搭配的效果。2.合着同学们的歌声伴奏,看哪一组做得协调、好听。磨课小结:
1.注重学生感受音乐,有目的、有层次地安排每一教学步骤。2.二年级开始要注重学生互评与自评,教师引导学生在学习中评价自己、评价他人,逐渐形成一定的竞争氛围。教材分析
《森林水车》是一首通俗的管弦乐曲,由德国作曲家艾伦贝格所作。有人曾将本曲与奥尔特的《在钟表店里》、米夏埃利斯的《森林中的铁匠》并列为三个著名的描绘性标题乐曲。
艾伦贝格是19世纪下半叶到20世纪初德国喜歌剧作曲家。1848年1月13日出生在梅泽堡,1925年12月26日逝世于柏林。艾伦贝格的代表作有喜歌剧《库里科伯爵夫人》、《米达斯王》、《玛里埃特》,舞剧《西勒斯的玫瑰》,管弦乐《森林水车》等。艾伦贝格写过很多作品,只有这首《森林水车》流传最广。水车是欧洲农村里最常见的大型灌溉工具,它整体为圆形,周围装有许多水斗,用水力或风力牵引。在我国南方农村里也有这种水车。曲作者一日到森林游玩,看到水车后萌发了创作欲望,即兴写成。这首乐曲的音乐形象生动鲜明,曾被改编为钢琴独奏曲。日本歌曲《森林水车》的引子即采用本曲的主题写成。
《森林水车》采用回旋曲式,G大调,2/4拍。前面有一个较长的6/8拍序奏段落。随着模仿小溪潺潺流水声和小鸟啁瞅鸣叫的伴奏声部,流畅优美的旋律缓缓如歌的描绘了一幅宁静的森林晨景。人们仿佛听到轻风吹拂着树叶,小鸟雀跃枝头,用歌声迎接黎明;山水流成的瀑布水花飞溅,推动着古老的水车唱着吱吱呀呀的歌。
主题出现,仍是G大调,2/4拍的小快板,带着波尔卡舞曲活泼、愉快的特点,表现了作曲家看到森林美丽景色的愉快心情。又使人联想到水车飞溅着水花快活旋转的情景。这个主题在这支曲子里先后出现三遍,在它们之间是两个插部,一个是D大调,情绪欢乐。乐曲以序奏“A B A C A”加结尾的程式构成。结尾速度加快,在愉快而热烈的气氛中结束全曲。学情分析
我所执教的二年级,有5% 的学生学习能力较弱,因此在教学中,我会多次鼓励,让孩子们得到自信后,对音乐产生浓厚兴趣。另外,有30%的学生会弹钢琴,识别五线谱能力强。因此在教学中,我会给孩子们展示钢琴演奏的机会,并配合教师进行有效教学。有65%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参与到课堂活动实践活动中,那么在最后的创编伴奏中,我会给孩子们多次表现机会。教学目标
一、感受关于大自然的音乐,能以歌声表达热爱生活的情趣,知道同学之间团结友爱。
二、动脑为歌曲编创歌词、动作。
三、主动评价自己和他人的歌唱与表演的优、缺点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指导学生演唱歌曲《早上好》、《小麻雀》,感受关于大自然的音乐,能以歌声表达热爱生活的情趣,知道同学之间团结友爱。教学难点:歌曲唱名的学唱及内心对音高的感觉 教学流程示意
(一)师生交流
(二)出示电脑课件1:(歌谱)复习歌曲《早上好》,请同学们自己选择是加入表演来唱还是走步唱。
(三)出示电脑课件2:(歌谣)
(四)聆听:《森林水车》
(五)课堂小结
第三篇:选修六Unit5-教学设计
Book6 Unit 5 The power of nature
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To get a general idea of natural disasters Gain some information about volcano Grasp important words 2.教学重难点:
Gain some information about volcano Grasp important words 3.教学过程: Step I Lead-in
Let’s share some pictures Do you familiar with these disasters? Step Ⅱ Some information about colcano
1.What’s happened in the picture? 2.How is a volcano formed? 3.Where is most possible for a volcano to erupt? 4.What types of volcanoes do you know? 5.Answer “yes”or “no” to the following questions Step III Pre-reading 1.What kind of things should a volcanologist do? 2.What is the volcanologist wearing when getting close to the crater? Step IV Summary
Discussion: Having learned a little more about the work of a volcanologist, 1.What qualities are needed for a volcanologist? 2.Are you suitable for being a volcanologist ? Step V Homework
Surf on the internet.Try to find the answers to the following questions and write a report.1.Which volcano killed the most people ? 2.How many active volcanoes are there in the world ? 3.What is the biggest volcano ? 4.What is the tallest volcano? 教学反思
整堂课上下来,比较顺畅,环节一个接一个,比较紧凑,学生配合挺好,积极性很高
第四篇:高中语文选修课程教学的思考论文
摘 要:教育面对的是一个个具有独特个性的学生,教育应促进每一位学生的个性发展。为此,课程结构必须具有选择性,以适应学生的个性差异。从目前世界范围来看,加强选修课程是课程改革的大趋势。课程选修制已成为现代基础教育的重要支柱,新世纪我国的高中新课程改革正是顺应了这一时代潮流。本文对高中语文选修课程实施的相关问题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高中语文 选修课 实施策略
高中阶段开设语文选修课程,旨在满足学生多元化的学习需求,它在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开阔学生视野、引导学生创新、发展多向思维等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研究和探讨高中语文选修课程的教学是语文新课改的一个极为重要的课题。本文就高中语文选修课程的教学实施策略,谈谈自己的几点思考。
一、选修课程设置的目的和意义
语文新课程改革最大的亮点就是增设选修课程。选修课包括诗歌与散文、小说与戏剧、新闻与传记、语言文字应用、文化论著研读五个系列。选修课程的设置其实是让学生在必修的基础上通过多样的自主选择来提高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促进他们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
二、高中语文选修课程的实施策略
1、有效整合教材。
现行的选修教材大多以专题为板块来编写。如《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分为“诗歌之部”和“散文之部”两个专题。教师根据教学的实际需求,按照一定的标准重新有效地整合了原教材的编排顺序,使其形成一些新的专题,便于学生探究和学习。
2、既要有联系,也要有区别。
在高中语文教材中,像苏轼、李白、杜甫、李清照等作家的作品多次出现在必修教材和选修教材中。为了帮助学生对某位作家或者某类作品形成整体认识,教师可以将选修课和必修课联系起来。值得注意的是,选修课和必修课作品的处理方式与教学的深度、难度必须区别对待,否则二者就等同了,选修课开设也失去应有的意义。
3、充分尊重学生的选择权。
为了体现新课改选修课程的设置理念,我们应该让学生充分享有选择学习内容的权利。甚至在教学中鼓励、指导学生重新建构一些学习专题。如开设《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时,可以在教材的6个单元之外允许学生建构与古代诗文有关的宋诗专题、唐宋散文专题等,激发学生学习选修课的信心和热情。
4、适度拓展,有效探究。
选修课程的教学比必修课程具有更大的灵活性与拓展性。拓展既可以是向内的掘进,使选修课程获得生命的灵气,又可以是向外的扩张,使选修课程变得血肉丰满,甚至可以横向扩展或旁枝逸出,与其他学科链接,与其他文本比较,与现实生活接轨。拓展带来的必然是内容的广博与丰厚,但问题的关键在于,我们必须把握好选修课拓展的“度”,也就是要做到“适度”拓展。不能因其拓展性要求而片面追求新奇深奥,脱离课程目标和学生实际。
选修课比必修课有更大的探究空间,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探究能力,应该是新课程选修课教学的重要导向。但是要讲究探究的价值,重视探究的质量,防止无效性。在教学中必须注意:
(1)要善于发现需要探究的问题。探究什么问题,可以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现,更需要教师作必要的引导。
(2)要把握好探究的方向。要紧扣探究的目的要求,不能漫无目的地“放羊”。
(3)要掌握探究的技巧。探究应注意以文本研习为基础;将课内学习与课外学习结合起来;要主动占有充分的资料;要言之有理,言之有据;要选取真实的论据材料,避免孤证;要尊重别人的观点、成果。选修课程已经具备了一种研究性课程的形态和性质,可以和研究性学习结合起来。
5、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
新课标要求:“选修课的评价应着眼于‘差异性’和‘多样性’……注意各类选修课本身的特点和要求,因地制宜地制定评价方案。”选修课五个系列,培养目标各有所侧重,我们应结合各个系列的特点采用灵活的相应的评价方式。如小说与戏剧的课程,可以让学生写文学评论,或者是研究性小论文,以学后所写文章的优劣作学习情况好坏的评定;诗歌和散文系列的评价,可以让学生朗读,或者模仿古典诗歌进行创作。在一些校本课程中,也可以让学生对乡土文化进行研究、探讨,以研究性报告的形式检验学习效果。开卷笔试、演讲、口试等多种方式,都可以大胆采用和提倡。与此同时,我们还要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动态评价,不要光凭一两次书面作业就确定评价结果,还要结合学生们课堂学习状况综合考评。
三、结束语
随着高中语文选修课的不断深入推进,将会发现更加有价值的问题。我们的高中语文教学也会不断找到新的突破口,使得各个方面的因素得到全面合理的协调。改变选修课程成为必修课程附庸的局面,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新的平台。
参考文献
[1]吴亮奎高中语文选修课教学的实践性思考.教育理论与实践,2008,(35)。
[2]戴红燕新课改下高中语文选修课程实施中的问题与思考[J].语文学刊,2008,(16)。
第五篇:选修(四)专题二赤壁之战教学设计
选修
(四)专题二《赤壁之战》教学设计
北京延庆县教科研中心 谢谊
一、教学目标及重点:
本专题是唐宋“古文”的专题学习。这是一篇精读课文。课文叙述了东吴都督周瑜采用部下黄盖诈降和用火攻的计策,在赤壁以三万兵力打败曹操八十万大军的故事。赤壁之战是我国历史上有名的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战役。曹操在有利形势下,轻敌自负,指挥失误,终致战败。孙权、刘备在强敌进逼关头,结盟抗战,扬水战之长,巧用火攻,终以弱胜强。这一战役不仅改变了当时双方力量的对比,也为后来的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局势奠定了基础。
这篇课文主要使学生了解战事的全过程,懂得在赤壁之战中,东吴获胜的根本原因在于战前的详细谋划,知己知彼,扬长避短;另外还要引导学生学习作者在纷繁的头绪中以简驭繁、生动勾勒人物的表达方法。
文言基础以难点的解析和背诵为重点,课文内容则以理解战前的战略准备为重点。在教学过程中应该首先解决重点文言实词、虚词以及语句,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整体把握文章内涵。
二、教学过程
预习阶段
1.阅读《泛读导引》,了解文言句式的特点并能够在阅读实践中加以运用。2.熟读课文,梳理文章层次。
3.结合课下注解梳理文意,划出词句难点。
4.书面作业。结合课下注释,整理归纳并积累以下实词和容易误解的语言现象:
(一)常用文言词。次 当 方 计 将 蹶 立 乃 夷 走 卒
(二)容易误解的语言现象——二字相连却并非双音词。①地方 ②妻子 ③北面 ④交通 ⑤无论 ⑥于是 课堂教学
拟用3课时,视课堂实际进展情况也可减少一节。1.导入:关于赤壁。
请同学联想关于赤壁的诗词故事、历史典故并做一交流,通过“赤壁”,走进 课文的学习。
2.梳理文意,讲解难点,落实重点语段的理解。第一步:熟读课文,梳理出文章的结构。课文共有九段,可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鲁肃为孙权分析时局,奉命出使。
第二部分:2至4段,孙刘联盟初步建立。从内容看有两个层次,一是写鲁肃游说刘备,二是写诸葛亮游说孙权。
第三部分:5至7段,孙权决策。从内容看有两个层次,一是写孙权对投降派的主张不满,二是写周瑜分析曹军虚实。
第四部分:8至9段:赤壁交战,火攻败曹。
第二步:分步讲解重难点词句,完成重点段落的诵读和理解。
首先让学生分小组翻译理解课文内容,互相解答词句的难点,然后老师选择全班同学的共同问题讲解。讲解主要采用答疑的方式。在此过程中检查学生对预习作业中重要实词和容易误解的语言现象的落实,再强调这一部分实词、虚词、句式和文化常识的重点。在这个基础上老师引导学生完成重点语段的理解。
需要强调的是老师在讲解词句难点的同时要注意讲解古代文化常识,帮助学生做相关积累,比如三国时期的历史背景、时势变化等等。
第三步:让学生在课堂上总结本课当中的重点实词等文言、文学、文化常识,写在作业本上。
3.理解作者组材时的匠心。
赤壁之战,作为历史上一次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可圈可点可写的东西很多。但全文绝大部分写战前孙、刘联盟的过程,从文章的开头到“助画方略”止,占全文五分之四以上;对交战的实况写得很少,只有文章的最后两段,不到全文的五分之一。
请学生思考司马光为什么要详写战前决策而略写交战实况呢?
因为战前的战略决策是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赤壁大战,重心不在战,而在大战前的舌战。在于孙刘是如何建立联盟的,在孙刘结盟中,孙权起决定作用,所以鲁肃、诸葛亮对孙权或进谏或游说;舌战的重点还在于东吴朝堂上下投降派与主战派是如何斗争的,孙权是怎样采纳众人建议的。在众人与孙权的对话中,2 既全面介绍了孙、刘对战争客观形势的分析,也有对敌我双方优劣虚实的反复剖析。等到孙权最后下决心与曹操决一死战时,战争的胜负就已经预示出来了,因而后边的交战实况就用不着多费笔墨了,只是作为战前决策的一种印证而已。对于司马光来说,他写作的目的是为王者鉴,也就是以历史上的兴衰来提醒最高统治者注意统治策略。赤壁之战,值得借鉴的是孙、刘之所以能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原因,从这点考虑,也应该详写战略决策而略写交战实况。由此可见作者在选材组材时巧妙取舍,让孙权处于各种矛盾的中心,展示孙权抉择的过程,真可谓匠心独运。
4.评析课文中决策者和各自智囊团中的人物形象。
这篇文章不仅展示了战前的决策过程,而且展现了决策者和各自智囊团中的人物的睿智、胆识和魄力,人物性格鲜明,魅力十足。在阅读的过程中感受人物个性,并借助这点,让学生对我们的祖先更多一分情感上的认同和了解,这也许就是我们要在学生中培养的文化认同感。
设置讨论问题:孙权、刘备、鲁肃、诸葛亮、周瑜这些人物之中你最欣赏谁的个性?他身上的哪些地方你最欣赏?
这个环节课上活动仍以讨论为主,所讨论问题更无统一答案,需要特别强调的是学生阐述要有理有据,观点的依据要首先来自文章,紧扣文章内容,在此基础上结合历史知识,适当拓展。
布置作业
1.流畅诵读全文。
2.以“我眼中的赤壁”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
3.鼓励学生阅读《三国演义》中关于赤壁之战的部分,从语言、选材组材、表现手法等任一角度进行比较阅读,并说说自己的看法。
三、利用网络平台活动的建议
1.预习阶段,可开设以下论题。我心中的赤壁
要求:可以推荐相关的书籍或自己认为精彩的、有见地的文章,也可以发表自己的见解,上传至网络平台,以便讨论交流。教师可推荐有关“助读”资料,如《苏轼的赤壁》等。
在本“论题”下,可以下设如下栏目:
赤壁其地:辑录赤壁的有关地理、历史、考古资料。
赤壁思想:搜集历代文人墨客、哲人旅者所抒发的思古之幽情、现今之感喟。赤壁之战:搜集关于赤壁之战的不同版本的记述,比较各自的描述重点和特色。
经典共享
关于赤壁,有很多脍炙人口的名言警句,请把自己喜欢的名言警句上传到论坛上,推荐给你的同学并说明理由。(提示学生要注明出处)
学法交流
阅读“泛读导引”《怎样学习文言句式》一文,总结学习和积累文言句式的方法,也可以介绍自己学习文言文的方法经验以及心得体会。
文言积累
通读文章并归纳整理相关的文言实词、虚词和文言句式。文言解惑
《赤壁之战》一文虽然比较浅白,在阅读过程中可能有一些语句、字词会成为理解文章的障碍,提出自己的困惑,与大家共同来解决。
2.现实课堂教学活动
成果展示。将网络平台中学生推荐的优秀文章做一展示。 齐读课文,凭借注释,读准字音,了解词义。
根据学生预习及反馈情况,强调重要文言实词、虚词以及解决学生存疑的 地方。
揣度课文中不同人物的情态,自行朗读课文,注意不同人物的神态以及语 气。
分为若干小组,分角色朗读课文,并评选出最佳阵容。3.网络平台活动 学习领会
鲁肃为什么要去荆州?是不是为了吊唁刘表?孙权为什么同意他去?鲁 肃的战略目标是什么?用什么策略达到他的目标?他的近期目标是什么? 鲁肃的“说辞”有什么特点?刘备为什么采纳了鲁肃的建议?刘备欲投吴
巨,是不是他的真实意图?鲁肃是怎样取得刘备信任的?
诸葛亮第一段话“海内大乱„„祸至无日矣”的要害是什么?先指出孙、刘与曹操“共争天下”暗含什么意思?为什么要夸大叙述曹操的威力?怎样表示求援之意?哪一句话击中孙权的要害?答孙权“何不遂事之”一问,妙在哪里? 在第五自然段中,曹操给孙权下战书的意图是什么?“鲁肃独不言”说 明了什么问题?他的话为什么立即得到孙权的赞同?孙权的那番话说明了什么问题?
周瑜的观点跟投降派是针锋相对的,他指出孙权方面有哪些优势?他的观 点跟诸葛亮、鲁肃在大体上是一致的,但又有所不同,不同的地方在哪里? 周瑜为什么夜见孙权?周瑜这段话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深入探究
要求:从刘备、鲁肃、诸葛亮、周瑜、孙权这些人物中任选其中两个你感 兴趣的发表自己的见解,有能力的同学可以全部试试看。
司马光写作《资治通鉴》,目的就是“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你是如何理解这种说法的?试举本篇以外的文章加以分析。
4.现实课堂教学活动
解决虚拟课堂中学生存在争议的或未解决的问题。
学习成果的展示。辑录论坛上不同论题下精彩的发言,在课堂上做一个展 示。例如:“赤壁风云录”、“三国人物风采志”。
5.拓展思考
结合赤壁之战的写作手法,谈文章该如何围绕写作目的选材组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