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初中生物七年级下册《第二节消化和吸收》精品教案
济南版初中生物七年级下册《第二节 消化和吸收》精品教案
第二节 消化和吸收
(一)学习目标:
1、能说出人体消化系统的组成;
2、根据消化系统图,能说出食物消化的过程。
3、能通过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及胆汁对脂肪的作用,得出食物在消化系统中初步消化的过程。
学习重点 :
1、人体消化系统的组成;
2、三种有机物的消化过程。学习难点:
1、举例说出消化系统与其消化功能相适应的结构特点。
2、认识酶在消化过程的重要作用。学习内容及方法:
1、消化系统是由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组成的,其功能是______________。
2、理解并交流口腔对淀粉的消化作用的探究实验。
3、消化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口腔中的物理消化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化学消化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蛋白质在__________内在_________________的作用下消化成 ___________________.▲
6、消化和吸收的主要器官是_____________,其内部含有的消化液是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三大营养物质的消化过程: ▲
()()淀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脂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蛋白质───────────→____________________()
8、位于消化道内的消化腺有____________________,位于消化道外的消化腺有
____________________。
学习疑问:
视野拓展:
1、在三大营养物质的消化过程中,并没有提到肝脏是消化场所,究竟肝脏有什么作用呢?
2、为什么患有肝炎的人不愿意吃油腻食品?
达标检测:
1、消化吸收的主要器官(),有暂存食物和初步消化蛋白质的是()A胃
B小肠
C大肠
D肝脏
2、下列消化液中含消化酶最多的是(),不含消化酶的()
A唾液和胃液
B 肠液和胰液
C肠液和胆汁
D胆汁
3、最大的消化腺是()
A唾液腺
B胃腺
C肠腺
D胰腺
E肝脏
4、最长的消化器管是()A胃
B食道
C小肠
D大肠
5、淀粉的最终消化产物()脂肪的最终消化产物是()A麦芽糖
B葡萄糖
C氨质酸
D、甘油和脂肪酸
小明吃苹果时,不小心将苹果的种子咽了下去。这粒苹果种子在小明的消化道内,经历 了
6、一天的历险记。它先遇到像轧钢机似的上、下尖硬的怪物,差点儿将它压的粉身碎骨;刚躲过一劫,又遇“酸雨”;后来它钻进一条又长又窄的迷宫,它在这里走了很久,身边的许多物质都神秘地消失了,走出迷宫,它又差点儿钻研进死胡同,幸亏及时改变方向;后来不知怎地,它与一些臭的东西混在一起;最后。它们在小明上厕所时,一起离开了小明。请你帮这粒苹果种子分析一下
(1)它哪里遇到象轧钢机似的怪物?
(2)它在哪里遇到“酸雨”
(3)又长又窄的“迷宫”是什么部位?为什么许多物质在这里会神秘地消失?
(4)“死胡同”是什么部位?
(5)它在什么地方与很臭的东西混在了一起?
7、给你一只猪的胆囊,少量植物油,一些蒸馏水。请你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证明胆汁对脂肪的乳化作用。(可以小组合作完成此项实验设计)
我的收获
达标检测答案:
1、B A
2、B D
3、E
4、C
5、B D
6、口腔
胃
小肠
被消化了
阑尾
大肠
7(略)
第二篇:《消化和吸收》教案
《消化和吸收》教案
第二节消化和吸收●教学目标:①描述人体消化系统的组成;②概述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过程;③运用实验法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并得出合理的结论;④尝试解读营养物质在消化道内被吸收的曲线图;⑤分析小肠的结构和功能的关系,说出小肠的结构与吸收功能相适应的特点。●重点和难点:重点:①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②分析小肠的结构和功能相适应的特点。难点: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教学准备:①教师制作多媒体、挂图;②相关的实验准备;③制作小肠壁结构折叠模型●教学时数:2时学习内容学生活动教师活动创设情境导入新进行新
一、食物在消化系统中的变化
1、消化系统的组成2、探究馒头在中腔中的变化提出问题制定并实施计划表达交流、得出结论3消化的全过程
二、营养物质的吸收(1)〈资料分析〉小肠的特点(2)〈进一步探究〉家畜小肠的内部结构
三、小结、后练习(1)学生回忆上节所学的内容,思考并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2)小品表演,引起思索人的胖瘦与消化吸收的关系。观看画面、回答问题(1)思考,结合自己的体验回答口腔内与消化有关的结构和主要作用。(2)细嚼馒头,说出自己尝出什么味道?并思考为什么会尝出甜味?(3)根据提示,制定自己的探究计划。交流探究计划,实施探究计划(4)小组交流探究过程、结果和结论并分析。()提出改进意见(6)全班交流观察的现象、分析其原因和得出的结论。(7)概括消化的概念①仔细观看,为完成“西瓜子历险记”作准备。②思考、回答问题。③观察实验现象并回答问题思考、回答,加深理解小肠是消化的主要器官。④设计表格,归纳总结,消化系统的结构和功能。⑤展示自己设计的表格,并相互评价。阅读资料,比较:大肠、小肠的特点,理解小肠的特点与其功能的适应。用放大镜观察,加深理解小肠与功能相适应的特点。观察、理解小肠内表面的皱壁及绒毛的作用。后完成(1)设问引起学生疑惑,激发学习欲望。(2)教师启发:引入新演示消化系统组成的、提问(1)引出口腔中的消化,让学生体会进食时牙齿、舌、唾液的作用。(2)请学生嚼咀馒头,设问,引出馒头在口腔中发生的变化,引起学生进行探究。(3)媒体演示P30探究提示及参考方案。(4)教师巡回指导、答疑。()指导学生进一步完善探究计划。(6)鼓励、肯定学生的回答并补充。(7)引导学生归纳消化的概念①媒体演示消化的全过程②设问:胃病和肝炎对消化的影响及其保健。③演示P33的演示实验,提问:胆汁对脂肪的消化有什么作用?④插入练习P3第2题和P3技能训练。布置P3第1题⑤评价、肯定学生的设计引导学生分析P33的资料比较大肠、小肠的特点有何异同。指导学生观察猪小肠的特点。展示制作的小肠内表面的折叠模型。小结:小肠是消化和吸收的主要场所。布置P3练习第3题
第三篇:《第二节 人体的消化与吸收》教案4.doc
《第二节 人体的消化与吸收》教案
学习目标:
1、描述人体消化系统的组成及主要消化腺的作用。
2、说出小肠的结构特点。
3、概述食物在消化道内的消化和吸收过程。
教学重点:
1、描述人体消化系统的组成及主要消化腺的作用。
2、说出小肠的结构特点。
3、概述食物在消化道内的消化和吸收过程。
教学难点:
说出小肠的结构特点。
课时安排:
2课时
人体的消化与吸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引言:通过上一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人体生长发育和进行各种活动所需要的营养物质和能量都来自于食物。食物中的营养物质,除了水、无机盐和维生素以外,其余的都必须经过消化系统的消化作用,才能被人体吸收利用。那么,食物是怎样通过消化系统而被消化的呢?营养物质又是怎样被吸收的呢?这就是我们下面两节课要学习的内容。
一、消化系统的组成
师:人的消化系统由哪几部分组成? 生:消化道和消化腺。师:消化道由哪几部分组成?
生:口腔、咽、食道、胃、小肠、大肠、肛门。师:人体的消化腺有几大类?
生:唾液腺、胃腺、肝脏、胰腺、肠腺。师:口腔中有些什么结构? 生:唾液腺、牙齿、舌。师:牙齿的结构如何? 生:牙冠、牙颈、牙根。师:牙齿为什么很坚硬?
生:牙冠的外面有牙釉质,呀釉质非常坚硬,但损坏后不能再生。师:牙齿的主要成分是什么? 生:牙本质。师:牙痛是怎么回事? 生:得了龋齿。师:怎么会得龋齿?
学生纷纷拿出自己课前关于龋齿的调查报告。生:早上不刷牙。生:吃多了糖。生:睡前不刷牙。生:饭后不漱口。
师:你们说得都有道理,那龋洞是怎样形成的?
生:口腔内的细菌能将糖类变成酸液,酸液会慢慢腐蚀牙齿表面的牙釉质。牙釉质受到腐蚀会逐渐变软、变色,当腐蚀由牙釉质发展到牙本质时,会逐渐形成龋洞。
师:那我们该怎么做?
生:餐后、睡前应注意清洁牙齿。师:牙齿的作用是什么? 生:咀嚼磨粹食物。师:舌有什么作用? 生:搅拌食物。
师:那食物是怎样被消化的呢?
二、消化方式
① 物理性 消化→牙齿 咀嚼、舌的 搅拌、胃肠的 蠕动、胆汁 的消化等
② 化学性 消化→分泌 消化酶 把 大分子 物质→ 小分子 物质
三、课堂练习:
1、人体从外界摄取的食物要依靠消化系统进行_______和 ________,人体的消化系统由_______和_______两部分组成。
2、口腔是消化道的______。口腔中_______的搅拌和______的咀嚼,有助于食物的消化。
(第二课时)食物的消化
一、复习回顾
1、人的消化系统由哪几部分组成?
2、消化道由哪几部分组成?
(口腔、咽、食道、胃、小肠、大肠、肛门。)
二、学习新课
师:给学生吃事先准备好的没有放糖的馒头,让他们仔细咀嚼。师:有何感觉?
生:老师,开始馒头一点味也没有,现在有了甜味了。师:为什么呢?
生:唾液腺分泌的唾液中含有唾液淀粉酶,把淀粉分解成了麦芽糖。组织学生完成探究实验:口腔内的化学性消化。
师:淀粉被唾液淀粉酶分解成麦芽糖和牙齿把食物嚼粹是不是一回事? 生:不是,前者有分子结构的改变,后者没有。师:根据这,消化分为几类? 生:两类,物理性消化和化学性消化。师:它们的本质区别在于?
生:物理性消化没有消化酶的参与,化学性消化有消化酶的参与。师:举例哪些是物理性消化。
生: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胃、肠的蠕动、胆汁的乳化作用。师:食物从口腔进入体内在哪储存? 生:胃。
师:胃有什么作用?
生:暂时储存食物,初步消化蛋白质。师:胃为什么能初步消化蛋白质?
生:胃腺能分泌胃液,内含消化蛋白质的酶。师:食物主要在哪儿被消化? 生:小肠。
师:小肠是消化液的大本营。
师引导学生边思考边讲解:小肠中有肝脏分泌的胆汁、胰腺分泌的胰液、还有肠腺分泌的小肠液。
师:那么食物是怎样被消化的呢?
生:胰液和小肠掖中含有消化淀粉、蛋白质、脂肪的各种酶。师:为什么肝病患者不能吃油腻食物?
生:肝病患者分泌的胆汁减少,胆汁能乳化脂肪,如果减少就影响了脂肪的乳化。师:胆汁在哪儿储存? 生:胆囊。师:如何进入小肠? 生:通过胆管进入小肠。
师:胰腺分泌的胰液如何进入小肠? 生:通过胰管和小肠相通。
师:在各种酶的作用下,蛋白质、脂肪、淀粉分别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 生;蛋白质变成了氨基酸、脂肪变成了甘油和脂肪酸、淀粉变成了葡萄糖。师:已被消化的营养物质如何进入人体细胞的呢? 生:通过循环系统的运输。师:营养物质如何进入循环系统? 生:通过吸收过程。
三、营养成分的吸收: 师:何为吸收?
生:食物被消化后,营养成分通过消化道壁进入人体的循环系统,这一过程叫吸收。师:主要的吸收部位是哪儿? 生:小肠。
师组织学生观察小肠的结构,用放大镜仔细观察,教师巡回指导。师:观察到了什么?
生:小肠内壁上有许多皱襞,皱襞上有许多绒毛状突起。师:这就是小肠绒毛。它与吸收营养物质有什么关系呢? 生:增大了食物与小肠的接触面积。师:增大了多少倍? 生:600多倍。
师:小肠有哪些特点与吸收营养物质有关? 生:小肠很长。
生:小肠内壁上有皱襞,皱襞上有小肠绒毛。
生:绒毛壁很薄,内分布着丰富的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
生:小肠绒毛壁、毛细血管壁和毛细淋巴管壁都很薄,都有一层上皮细胞构成。师:小肠能吸收哪些物质?
生:葡萄糖、氨基酸、甘油、脂肪酸、水、无机盐、维生素。师:这些营养物质如何进入循环系统?
生:绝大部分营养物质直接进入小肠绒毛的毛细血管。
生:只有甘油和脂肪酸大部分先进入毛细淋巴管,由淋巴循环进入血液循环。师:消化道中还有哪些器官有吸收作用? 生:胃、大肠。师:胃能吸收什么? 生:部分水、无机盐和酒精。师:为什么成年人喝酒会脸红? 生:胃吸收了大量的酒精。师:大肠能吸收什么?
生:少量的水、无机盐和部分的维生素。
教师总结:由此可见,绝大部分营养物质通过小肠绒毛吸收,所以小肠是吸收营养物质的主要场所。
第四篇:七年级消化与吸收试题
人体生长发育和进行各种活动所需要的营养物质和能量都来自于食物。食物中的营养物质,除了水、无机盐和维生素以外,其余的都必须经过消化系统的消化作用,才能被人体吸收利用。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七年级消化与吸收试题,快来练一练,看看你做对了多少道题。
第五篇:消化与吸收教案
《消化和吸收》说课稿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消化和吸收》
本节内容选自九年义务教育人教版初中生物七年级下册第二章第二节
一、教材分析
1、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主要是在学生学习了食物中的营养的基础上来学习消化系统的组成并探究唾液淀粉酶对淀粉的消化作用,为下节课学习消化和吸收过程奠定基础,并且通过探究实验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本节课无论在知识上,还是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上都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2、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1)知识目标
①描述消化系统的组成。
②描述各消化腺所分泌的消化液。
③运用法探究的实验方法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并得出合理的结论。(2)能力目标:
通过教学初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团结协作和语言表达的能力以及通过师生双边活动,初步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加强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3)情感目标:
通过启发式和探究实验的教学引导学生从现实的生活经历与体验出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教学重点和难点: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以及本节课的内容特点,我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描述消化系统的组成及各消化腺所分泌的消化腺。
我还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是:用探究的实验方法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并得出合理的结论。
二、说教法、学法 :
现代新课标理念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教学的一切活动都必须以强调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为出发点。根据这一理念,结合本节课的内容特点和学生处于少年期思维活跃,知识储备量不是很丰富、好奇心强的年龄特征,因此本节课我将采用启发式、讲授式、合作式以及探究式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根据七年级学生好动性强,注意力易分散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我运用直观生动的形象,充分的利用实验和游戏帮助学生理解记忆,引发学生的兴趣,使课堂生动、有趣、高效,使他们的注意力始终集中在课堂上;根据学生爱发表见解,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我多次创造条件和机会,让学生发表见解,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三、教学过程:
对于本节课的学习,我是这样设计的:
首先我将采用设疑导入的方法导入新课,上课伊始,我提问学生:当我们细细咀嚼馒头时,常常感到略有甜味,这是为什么?自然引入课题这样从生活入手,从而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意愿。
启发式,讲授式,合作式突出重点
根据新课程标准中强调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积极调动学生学习思考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因此我将采用启发式的教学方法来来对教学重点的内容进行教学。
首先我提问学生,“我们每天吃东西时,食物是经过身体哪些部位最后被消化的呢?”“食物在哪些部位被消化的?”“它们又是怎样被消化的?如果食物不被消化,我们的身体还能进行正常的生理代谢吗?”等问题,从而启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他们就会感兴趣的对照书上的图认真思考关于以上问题答案,这样为接下来要讲解的消化系统的结构奠定基础。
根据学生对知识点的认识还不是很清楚,容易混淆,自己归纳不全面等特点因此我将采用讲解式的教学方法给学生讲解消化系统包括消化道和消化腺两部分,它们分别由哪些部分组成,及其各消化腺分别分泌了哪些消化液,从而让学生明确的了解消化系统的知识。
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创造性地设计贴近学生实际的教学活动,吸引和组织他们积极参与,所以我将采用合作式的教学方法完成教学重点的内容,首先我让学生自愿上台选择写有消化道各名称的小纸片,这些同学拿着小纸片按着消化道从上到下的排列顺序在同学之间依次排列,然后拿着消化腺名称的同学去寻找消化腺对应消化液的同学,剩下的同学在下面做小评委,指正台上同学之间的对错。这样通过学生的亲身体验,让他们从游戏中学到知识从而让他们达到印象深刻学而难忘的作用,并且他们不知不觉就掌握了教学重点的知识。
用探究式方法突破难点
根据新课标中强调教师在教学中要维持学生对周围事物的好奇心、培养他们掌握与科学有关的各种技能以及让他们理解科学的概念、原则和规则的理解的理念和七年级学生好奇心强的的理念和七年级学生好奇心强的特点,我将采用探究式的教学方法突破本节课的难点。<一>提出问题
首先我把准备好的馒头分给学生品尝,体验其中的变化,学生都感觉到了有一丝丝的甜味。接着我又在馒头上滴了几滴碘液,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得出实验结论:馒头里含有淀粉。我再给学生提供一个已知条件:淀粉本身是没有甜味的。将咀嚼馒头变甜的体验、和上述实验结论馒头中含有淀粉,以及最后我提供的这个已知条件,三者联系在一起,你能做出怎样的推测呢?由此引导学生推理:馒头变甜可能是因为淀粉发生了改变。这样通过学生亲身体验并由我引导他们推理问题的方法能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以及培养他们善于思考总结问题的能力。< 二>做出假设
接着我让学生体验在咀嚼过程中口腔中的哪些结构或者物质参与了该过程,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牙齿的咀嚼、舌头的搅拌和唾液参与了该过程。此时我引导学生进一步推测:假设我们的第一个推测是成立的,那你认为馒头的变甜与其中的哪一个因素有关呢?这时学生会做出不同的推测,有的认为是牙齿的咀嚼、有的认为是舌的搅拌,有的认为是唾液,还有的同学认为与三者都有关系。由此我们得出4种假设。接着我将四种假设写在黑板上供学生参考。这样通过引导学生讨论问题并总结问题的方式能够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能培养他们的发散性思维。<三>设计实验方案
而后我把全班分为三大组,分别探究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和唾液对馒头变化的影响。每四人为一个小组,明确了自己探究的问题后,对我给定的实验材料和用具选择性使用,进行实验方案的设计。我给定的材料用具有试管、试管架、玻璃棒、馒头块(等重)、唾液、等等,小组内进行讨论设计出实验方案后,我让各小组派一名代表按自己探究的组在大组内进行交流、讨论,最后每个大组整理出一份总的设计方案准备开始进行实验操作。这样通过明确的分工合作和通过小组讨论总结的方式来完成实验方案的设计,能够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和总结的能力。<四>实验操作
学生在操作过程中,我会到每个小组巡视和指导,并收集学生的一些不规范操作,4分钟左右,各小组基本开始水浴加热,此时我叫他们先停下来,然后我将实验过程中各小组出现的各种不规范操作展示给全体学生,让他们自己评价并纠正,当然有的需要我的帮助。这样会让学生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提升,为今后的规范实验打下基础。<五>试验总结
学生实验完毕后我让各小组派一个代表到讲台上展示本小组的实验结果,并与黑板上的预测现象进行比较,得出各自的实验结论,各小组经过讨论,分析为什么有的同学的实验现象不一样的原因,最后将各小组结论归纳起来可见:馒头的变甜与牙齿咀嚼、舌的搅拌以及唾液的分泌都有关。这样通过学生自己讨论总结归纳得出结论,培养了学生归纳总结和语言表达的能力。
通过探究式的实验培养了学生的主动学习、主动探究的能力,学生通过探究过程主动获得的知识是科学概念而不是文字知识,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解决问题和回答问题,形成积极对待科学的态度。并且通过探究式的实验突破了教学过程中的难点。
实验完成后我还组织学生打扫实验室,让他们养成注意清洁卫生的好习惯。以上是我对教学过程的分析。四.板书设计
通过综合式的板书设计让学生对所学知识一目了然,并且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再一次回顾,从而加深学生对知识的记忆。
五、结束:
本节课我贯彻以学生为主的原则,多次提供学生自主学习的机会,并且始终努力贯彻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问题为基础,以能力、方法为主线,有计划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观察和实践能力、思维能力、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造能力为指导思想。并且能从各种实际出发,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体现了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以上是我对本节课的设想,不足之处请老师们多多批评、指正,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