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7年七年级生物下:1.2《消化和吸收》教案
第二节 消化和吸收
学习目标:
1、概述食物在消化道内的消化过程
2、说出小肠的结构特点
3、掌握三大营养物质的消化过程。教学重点:
1、概述食物在消化道内的消化过程 教学难点:
1、概述食物在消化道内的消化过程 教学方法:
讨论法、讲解法、归纳法、实验法、观察法 实验材料:
试管、烧杯、温度计、量筒、酒精灯、三角架、石棉网、面粉、碘液等 实验安全提示:
小心使用温度计等玻璃器皿,小心使用酒精灯。教学过程:
复习:说出消化系统的组成
学生个别回答,师生共同总结引入新课 新课
一、食物的消化(1)、消化的过程
学生自学、讨论、分析归纳总结出消化过程 口腔——把部分淀粉分解成麦芽糖 胃——把蛋白质初步消化
小肠——把蛋白质分解成氨基酸;把淀粉分解成葡萄糖;把脂肪分解成甘油和脂肪酸。实验验证:
1、学生两人一组,细细咀嚼小块馒头,体验咀嚼过程中味觉的变化。现象是: 有甜味
结论是:淀粉在口腔内部分被分解成麦芽糖
2、安全提示:小心使用酒精灯和玻璃仪器
3、在两个试管中分别放入一毫升的淀粉液,再分别滴入几滴碘液,然后向A中加入一毫升水,向B中加入一毫升唾液,观察现象 现象:A中蓝色不消失,B中蓝色消失
结论:唾液中的淀粉酶能将淀粉分解成麦芽糖,故蓝色消失。
(2)、消化方式
物理性消化:食物在消化道内被咀嚼和搅拌的过程叫做物理性消化 化学性消化:食物在消化液的作用下,被分解的过程叫做化学性消化(3)、消化的原因 消化酶的作用结果
当堂练习:助学P12当堂达标
板书设计
第二节 人体的消化和吸收
(二)一、食物的消化
1、消化过程
2、消化的方式
3、消化的原因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的学习,学生了解了食物的消化过程,知道了消化分为两种,物理性消化和化学性消化,了解了二者的区别,三大营养物质的消化是在那些消化液的参与下被消化的,针对以上的内容,学生很感兴趣,故掌握不错。
第二篇:《消化和吸收》教案
《消化和吸收》教案
第二节消化和吸收●教学目标:①描述人体消化系统的组成;②概述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过程;③运用实验法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并得出合理的结论;④尝试解读营养物质在消化道内被吸收的曲线图;⑤分析小肠的结构和功能的关系,说出小肠的结构与吸收功能相适应的特点。●重点和难点:重点:①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②分析小肠的结构和功能相适应的特点。难点: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教学准备:①教师制作多媒体、挂图;②相关的实验准备;③制作小肠壁结构折叠模型●教学时数:2时学习内容学生活动教师活动创设情境导入新进行新
一、食物在消化系统中的变化
1、消化系统的组成2、探究馒头在中腔中的变化提出问题制定并实施计划表达交流、得出结论3消化的全过程
二、营养物质的吸收(1)〈资料分析〉小肠的特点(2)〈进一步探究〉家畜小肠的内部结构
三、小结、后练习(1)学生回忆上节所学的内容,思考并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2)小品表演,引起思索人的胖瘦与消化吸收的关系。观看画面、回答问题(1)思考,结合自己的体验回答口腔内与消化有关的结构和主要作用。(2)细嚼馒头,说出自己尝出什么味道?并思考为什么会尝出甜味?(3)根据提示,制定自己的探究计划。交流探究计划,实施探究计划(4)小组交流探究过程、结果和结论并分析。()提出改进意见(6)全班交流观察的现象、分析其原因和得出的结论。(7)概括消化的概念①仔细观看,为完成“西瓜子历险记”作准备。②思考、回答问题。③观察实验现象并回答问题思考、回答,加深理解小肠是消化的主要器官。④设计表格,归纳总结,消化系统的结构和功能。⑤展示自己设计的表格,并相互评价。阅读资料,比较:大肠、小肠的特点,理解小肠的特点与其功能的适应。用放大镜观察,加深理解小肠与功能相适应的特点。观察、理解小肠内表面的皱壁及绒毛的作用。后完成(1)设问引起学生疑惑,激发学习欲望。(2)教师启发:引入新演示消化系统组成的、提问(1)引出口腔中的消化,让学生体会进食时牙齿、舌、唾液的作用。(2)请学生嚼咀馒头,设问,引出馒头在口腔中发生的变化,引起学生进行探究。(3)媒体演示P30探究提示及参考方案。(4)教师巡回指导、答疑。()指导学生进一步完善探究计划。(6)鼓励、肯定学生的回答并补充。(7)引导学生归纳消化的概念①媒体演示消化的全过程②设问:胃病和肝炎对消化的影响及其保健。③演示P33的演示实验,提问:胆汁对脂肪的消化有什么作用?④插入练习P3第2题和P3技能训练。布置P3第1题⑤评价、肯定学生的设计引导学生分析P33的资料比较大肠、小肠的特点有何异同。指导学生观察猪小肠的特点。展示制作的小肠内表面的折叠模型。小结:小肠是消化和吸收的主要场所。布置P3练习第3题
第三篇:七年级《食物的消化和吸收》生物教学反思(定稿)
乘着教研周之风,我与其他两位老师就《食物的消化和吸收》第一课时的内容进行了同课异构的教学,课后几位专家对我们如何更好的上好这堂课提出许多中肯的建议,这不但让我发现了自身的闪光点,也找到了许多不足之处,明确了今后努力的方向。我想,通过这样一个平台,可以更好地提升我的专业素养,有利于我的专业成长,在此感谢学校给我这么好的一个锻炼机会。
《食物的消化和吸收》选自华师大版八年级上第七章第一节,这节课内容主要让学生认识人体消化系统的结构和初步的功能,因此与实际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在教学中可以结合自身展开教学,教学中尽量应体现通俗易懂。在课前,我对教材进行了全面的分析,正确认识本节内容的知识、地位及其作用。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地整合教材,然后对一些活动进行设计,本着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合作学习,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运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这一教学策略,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认识的冲动性和思维的活跃性,使学生不仅学到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会学习,获得终身学习的能力,不断提高生物科学素养,从而使本课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在活动中,我能够运用建构主义理论和“主体―主导”理论来指导教学。当学生参与活动时,教师多看,多听,多感受,在学生讨论、观察后,及时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对消化系统的组成、结构和功能的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充分发挥了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组织者和帮助者的作用。
但是,上完这堂课后,我也发现了本堂课的许多不足之处,对于本节课活动的组织还欠到位,虽然进行活动的同学在积极参与,但是坐在下面的部分学生在看热闹,没有起到面向全体学生的作用;在知识点的讲解过程中,可以再细致到位一点,不要像蜻蜓点水般,否则会使学生的学习效果大打折扣;此外,在设计思考题时,应留给学生充分的余地思考,而不是急于提醒和引导。
可能在教学中,我还有许多不足之处,但是我认为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让位尽快发现,然后尽快得以改正,从而在教学上得到不断的提升。
第四篇:生物第2周消化和吸收教案2
课题:消化和吸收 时间:第四周 课时序号:3 总序号:6 教学目标
1.知识方面:
(1)识记消化道的组成和消化酶的作用。
(2)理解牙齿的结构、功能和保健,胃和肠的结构特点以及各种消化腺的位置和功能。
(3)理解蛋白质、糖类和脂肪的化学性消化过程。理解营养物质被消化道吸收的内容。
(4)初步学会用放大镜观察猪(或羊、鸡)的小肠绒毛;学会观察唾液淀粉酶对淀粉的消化作用。
2.能力方面:
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思维能力。通过探究实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以及科研能力。3.思想情感方面:
(1)通过学习,向学生渗透形态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2)培养学生热爱生命,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为今后工作和学习拥有良好的身体素质打下基础。
(3)通过探究实验,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素质。重点难点
1. 胃、肠的结构特点,食物的消化和吸收的概念是本节的重点。2.(1)小肠的结构特点与其功能的关系。(2)食物的化学性消化是本节的难点。教学方法:实验法、讲述法 教具准备
消化系统模式图(挂图、投影片、大屏幕投影);牙齿的结构(挂图、模型);胃壁的结构(挂图、模型);观察小肠绒毛的材料用具;小肠内表面的皱疑和小肠绒毛示意图(挂图、大屏幕);观察唾液淀粉酶对淀粉的消化作用的材料用具;营养物质在消化道内的吸收部位示意图的课件。第四课时
1.导言
①知识回顾:小肠有哪些结构特点与消化食物和吸收营养物质相适应?小肠不是消化和吸收的惟一场所,消化道的其他器官也可以消化和吸收营养物质。食物中的蛋白质、淀粉和脂肪不溶于水,必须在消化道内变成简单的能溶于水的营养物质,才能被消化道壁吸收,从而导出食物的消化和吸收。
②请学生回忆唾液淀粉酶对淀粉的消化作用的探究性实验的现象,并分析实验结论:唾液中含有唾液淀粉酶将淀粉分解成麦芽糖,说明唾液淀粉酶对淀粉有消化作用。同时引导学生学习这种实验方法,把发生在口腔内的化学性的生理变化拿到实验室中完成,并用学生自己的唾液,自己做实验而且看到非常明显的变化,很有说服力。学生学习了这种实验方法,有助于在今后的学习和科研中受到启发,达到知识的迁移,培养了学生的科学素质,这种科学思想是非常重要的。
通过分析唾液淀粉酶对淀粉的消化作用,给出消化的概念,再说明什么是化学性消化,最后给出物理性消化的概念。
2.对于三种物质的消化,建议按照下列的程序进行
消化器官→消化腺→消化液→消化酶
口腔→唾液腺→唾液→唾液淀粉酶
……
3.关于蛋白质的消化 教师课前把瘦肉放在盛有胃蛋白酶和胰蛋白酶的培养皿里,大约经过半小时至1小时左右,瘦肉逐渐被分解,变成冻状,效果非常明显。然后讲述蛋白质的消化是从胃里开始的,在胃液的作用下进行初步消化,然后进入小肠。小肠里的胰液和小肠液中也含有能消化蛋白质的酶,在这些消化酶的作用下,进入小肠的蛋白质被进一步分解成氨基酸。可能有的学生会问:生物是由蛋白质组成的,为什么胃液中的盐酸和蛋白酶不会破坏胃壁本身的细胞?教师可以解答是由于胃黏膜可分泌动液,使胃表面被动液覆盖,从而起到保护作用。但如果分泌失常,致使黏液分泌不足,胃壁受胃液的侵蚀,会导致胃溃疡。
4.关于脂肪的消化
教师可以演示胆汁的乳化作用实验:
第一种方法:
①取两个试管,分别编为1号和2号,然后各注入2 mL的清水。
②向1、2号试管内分别滴入清水和植物油。
向1号试管里滴入清水2滴,向2号试管滴入植物油2滴,然后振荡试管。
③向1、2号试管内分别加入胆汁2 mL,振荡。
④观察现象。第二种方法:
①向1、2号试管分别注入1 mL植物油。
②向1号试管注入1 mL清水,2号试管注入1 mL胆汁,分别振荡。
③观察现象。
通过观察,发现胆汁把脂肪变成微小的颗粒,这就是胆汁的乳化作用。从而增加了脂肪与消化酶的接触面积,有利于脂肪的消化。
最后,由学生归纳总结三种有机物的化学性消化过程。
5.食物中的水、无机盐和维生素,可以不经过消化,在消化道内直接被吸收
通过以上几种物质的消化,运用范例教学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以用下列食物中三大有机物在消化道内的消化曲线,请学生分别分析三种有机物的消化。
①A、B、C分别是哪种消化曲线?
②三种物质经消化后含量最多的是哪一种?
③没有消化作用的是哪一段?
④三种物质必须到达哪一段才能分解成可以吸收的成分?
⑤消化食物的主要部分是哪一段?
通过曲线的分析,有助于学生对食物的消化的理解和记忆,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6.关于营养物质的吸收的教学 教师可以制作动态课件展示营养物质的吸收。分别用各种符号表示水、无机盐、葡萄糖、维生素、氨基酸、甘油、脂肪酸,通过动态过程表示这些营养物质分别被胃、小肠、大肠吸收的过程,然后总结归纳出吸收的概念。教师也可以用图和文字相配合的方式进行教学,在黑板上画出胃、小肠和大肠的示意图,在图的一定部位,注上可以被吸收的营养物质的名称。这样可以把一个抽象的生理过程处理得略为形象一些,便于学生理解。消化后的营养物质被小肠绒毛上皮细胞吸收后的去向,可以在讲述小肠绒毛的结构后进行讲述,在此可以再复习一下。
讨论:人体在宇宙空间站失重时或人体倒立时,仍可吞食固态食物,并迫使食物违抗地心引力而进入胃内,试说明其原因。小 结:总结本节内容
巩固练习:引导学生系统巩固三节内容 课堂作业:《学习与检测》 板书设计:
第五篇:七年级生物下册《人体的消化与吸收》备课教案
七年级生物下册《人体的消化与吸收》
备教案
第二节
人体的消化与吸收
一、消化系统的组成
消化道:口腔、咽、食道、胃、小肠、大肠、肛门
消化腺:唾液腺、肝、肠腺、胃腺、胰腺
⑴消化道
口腔→牙齿是人体最坚硬的器官(牙冠、牙颈、牙龈)
龋齿的原因(吃甜食,不注意口腔卫生)
咽
→消化和呼吸的共同通道,食道
胃
→暂时贮存食物,初步消化蛋白质
小肠→消化、吸收的主要场所
大肠→形成粪便
肛门→排出粪便
⑵消化腺
唾液腺→唾液(唾液淀粉酶)
胃腺
→胃液(胃蛋白酶)
肠腺
→肠液液(含多种消化酶)
胰腺
→胰液(含多种消化酶)
肝(最大)→胆汁(不含消化酶),将脂肪乳化为脂肪微粒
①细细咀嚼馒头有甜味,因为唾液淀粉酶能促进淀粉分解为麦芽糖。
②肝炎病人怕吃油腻食物,是因为胆汁分泌过少,影响脂肪的消化。
二、食物的消化
⑴酶是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能力的一种有机物,也称为生物催化剂,需要适宜的温度和pH。
⑵食物消化的种类
物理性消化——咀嚼和搅拌
化学性消化——在消化液作用下进行的 ⑶蛋白质、淀粉、脂肪的消化过程及场所
唾液淀粉酶
麦芽糖酶
淀粉
麦芽糖
葡萄糖
口腔
小肠
胃蛋白酶
蛋白质
多肽
氨基酸
胃
小肠
胆汁
脂肪酶
脂肪
脂肪颗粒
甘油、脂肪酸
小肠
小肠
⑷不能被人体直接吸收的物质——蛋白质、淀粉、脂肪
能被人体直接吸收的物质——-水、无机盐、维生素
葡萄糖、氨基酸、甘油和脂肪酸
3、营养物质的吸收
⑴吸收部位
食道——基本没有吸收功能
胃
——吸收部分水、无机盐和酒精
小肠——吸收的主要器官(小肠内的皱襞和绒毛,增大了吸收面积)
大肠——吸收少量水、无机盐和部分维生素
⑵小肠是吸收的主要器官(特点)
①小肠内表面具有皱襞和绒毛,增大了吸收面积
②小肠绒毛内有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小肠绒毛壁、毛细血管壁和毛细淋巴管壁都很薄。
⑶大部分的甘油、脂肪酸
毛细淋巴管;其余营养物质
毛细血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