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和吸收教学设计

时间:2019-05-12 19:54:5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消化和吸收教学设计》,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消化和吸收教学设计》。

第一篇:消化和吸收教学设计

《消化和吸收》

教学设计

丁愉

《消化和吸收》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消化和吸收是重点内容,虽然跟生活息息相关,但学生理解起来依然很抽象,只有通过学习,学生才会理解食物在消化系统中的变化、消化系统的组成和人体中营养物质的吸收,为自身在饮食、生活习惯中增长知识。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描述人体消化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2.概述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过程。

3.分析小肠的结构和功能的关系,说出小肠的结构与吸收功能相适应的特点。能力目标:

1、运用实验法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并得出合理的结论;

2、尝试观察和解读营养物质在消化道内被消化和吸收的图片;

3、分析小肠的结构和功能的关系,总结出小肠适于消化和吸收的特点。情感目标:

形成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在学生了解自身结构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健康的饮食观,热爱生命的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

1、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化学性消化。突破重点的方法有体验、探究、观察相结合

2、分析小肠适于消化和吸收的特点。

(三)教学难点:

1、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化学性消化。

2、分析小肠适于消化和吸收的特点。

二、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且好动,他们有很强的求知欲望,但是初次接触生理知识,而且消化系统是人的重要的一个系统,就知识而言有一定难度;但想要了解自己的身体结构,却是他们人人向往的。他们通过日常生活经验对消化系统有一定的了解,但食物在消化系统内怎样消化和吸收的知识比较缺乏。而这部分知识又比较抽象,因此,在教学中我尽可能运用多种手段将教学内容形象直观化。我觉得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着两个优势

(1)教材上、下节知识体系联系紧密,过渡自然。(2)学生热爱生活、关注自己的身体健康,好奇心和求知欲强烈,这是转化为学习动力的先期储备。但同时学生在学习中也存在着一定的难度,教材“人体对食物的消化和吸收”这一部分文字叙述简单,只是图片较多,就要求学生要有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观察能力,且知识点多知识体系构建得较乱,使学生对文字的理解能力和观察能力都有一定的难度

三、教学设计思路

依据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条件分析设计思路如下:

1、在教学时,要改变以往单纯由教师讲解知识的教学模式,采取老师引导学生通过一系列的探究活动和检测的学生主动学习的教学模式。所以老师要提前为学生准备学习的目标、学习指导方法、自学检测和多媒体资源,尽可能把抽象的知识生动化,直观化。

2、在进行营养物质的吸收教学时,教师要注意到这部分已经大大简化,目的是减少过多的专业术语,避免学生学习过细、过难的生理学知识,通过资料分析活动明确吸收营养物质的主要场所是小肠。在教学过程中,要有意识地渗透人体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观点。

3、通过解读图片的技能训练,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在解答问题时学生会从观察图中获取信息的方法,另一方面可以让学生认识到消化和吸收是发生在人体内的一个连续的生理过程。

四、教法、学法:

(1)尝试运用“先学后教”的教学方法,边学边练完成学习目标。

(2)指导学生观察、思考、分析、讨论,运用启发式、讨论式、提问式教学方法等方法综合教学,培养学生获取生物知识的能力。

五、教学准备:

(1)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挂图;

(2)相关的实验准备;学生准备:制作小肠壁结构折叠模型的材料。(3)食物在口腔内的消化实验

六、教学时数:2课时

七、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消化系统的组成及探究食物在口腔内的消化

(一)、自主学习,整体感知。结合《消化系统模式图》和文字解决以下问题或者教师播放消化系统解说视频或课件

1、消化系统的组成:消化道是由__________和__________组成的。

(1)消化道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消化腺可以分成两类:一类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另一类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如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

请一位同学吃馒头,慢慢地咀嚼,细细地品味,看能否吃出味道来。学生尝出馒头有甜味,馒头并未放糖,为什么会吃出甜味?馒头变甜是不是因为淀粉在口腔中发生了变化?用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

(二)探究馒头在口腔内的消化 探究实验严格按照步骤来:

(1)作出假设:我们假设淀粉在口腔中发生了变化,并且这种变化与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唾液有关。

(2)制定计划:根据教材制定自己的探究方案。学生分小组讨论并设计探究计划。

请一位同学把他们组的探究方案向全班交流汇报。学生交流之后教师评价学生的设计并提出建议。(3)学生根据自己的探究方案进行探究。在学生的实验过程中教师要巡回观察、指导、答疑。

(4)分析结果,得出结论 学生操作之后,检查自己的操作是否有需要进一步完善的地方。学生总结主要从馒头不宜太多、唾液的量要足、实验装置在37 ℃的温水中保持的时间必须在5分钟以上等几个方面着手。请几位学生谈他们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得出结论(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和唾液的分泌都有关系)并作出解释。

(三)、设疑答疑:

1、实验过程中为什么要用37摄氏度为试管保温?

2、在馒头的消化过程中,牙齿、舌和唾液的作用有什么区别和联系?其中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是什么?

3、有的人吃饭细嚼慢咽,而有的人吃饭狼吞虎咽,你认为哪种进食方式比较科学?为什么?

(四)、教师点拨:

1、消化腺一共有几个?其中那些在消化道内,那些在消化道外?分别分泌那些消化液?各含有那些消化酶? 哪种消化液不含消化酶?

(五)、对照《消化系统模式图》读出以下信息:

1、消化系统包括_________和__________两部分,食物依次经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组成了完整的_________另外还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组成了___________。

2、依次写出各种消化腺分泌的消化液、消化酶、能消化的营养物质。设计意图:只有知道消化系统各大器官的功能才能进一步的学习食物的消化,所以本题设计尤为必要,既进一步了解消化系统的组成又培养了学生的读图能力,又为学习后部分奠定基础。

(六)、课后提升:

1、在四支试管中注入等量的植物油,然后分别滴加下列几组消化,振荡并静置于37℃温水中,观察发现植物油最先消失的是(。A.胆汁、唾液、胃液 B.胆汁、唾液、肠液 C.胃液、肠液、胰液 D.胆汁、胰液、肠液

第二篇:消化和吸收教学反思

《消化和吸收》教学反思

张红霞

《消化和吸收》是人教版第四单元第四章的内容,该课在从整体了解人体构成的基础上,围绕消化系统帮助学生学习食物在被消化和吸收的过程中所经过的主要器官及食物变化(分解和吸收)过程,了解日常生活中一些不好的饮食和生活习惯给消化系统带来的危害和造成的疾病,通过设计制作模型进一步熟悉消化器官的位置和功能,同时激发学生关注医疗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在这一节课教学时,我注重了以下三点:

一、创设情境,激发探究欲望。

以往很多教学情节都只是为导入新课而设计,1分钟后就消失得无影无踪,在后面的环节又重新设计一个完全没有关联的情节。这样就显得很造作了。这就范了教学情节设计大忌:为情节而设计,太过牵强,生命力太短,意义不大。

因此在这一课的教学设计中,我注意避免了生硬的情节,而是设计了一个故事情节贯穿整一节课教学。一个故事情节贯穿始终,既有开启课题,激发学生兴趣的作用,完成知识能力目标,又能引导学生分析、思考,最终达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及社会科学、技术、社会和环境目标。所有环节一环扣一环,逐层深入提升。

首先,我让学生看一段有一小孩吃饭不定时、暴饮暴食、饭后立即进行剧烈运动,最后肚子疼送医院的一段视频,画面最后停留在医生给这个小孩作完检查。

这时我让学生来当一回医生,给小孩诊断一下他有可能得什么病。我赶紧趁热打铁引发学生思考消化系统构成与消化、吸收过程,从而完成知识与能力目标。然后再通过一段小孩消化系统器官的“对话”,引发学生如何良好的饮食和生活习惯的讨论,从而完成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及科学、技术、社会和环境目标。

从教学实际来看,学生对这一情节非常感兴趣,也较为投入,通过第一个视频学生的兴趣得到很大的调动,发言非常踊跃,根据日常的生活经验,基本上都能准确地诊断出病情,有些同学还能指出病因,并开出药方。第二个视频将小孩体内的消化系统类比成工厂,拟人化的对话,也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兴趣,促进学生思考、讨论。同时因为贴近学生生活的原故,学生也较容易容易理解,便于分析、讨论。

二、注重了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

在探究消化系统的结构时,我设计了拼图游戏,让学生在拼图的游戏中认识各种消化器官及其在人体中所处的位置。让学生在动手活动中了解消化系统,引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三、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如在让学生进行拼图游戏的基础上,小组之间互相按顺序说说消化系统的结构及其作用。从而认识到消化与吸收的过程。在教学消化系统与日常生活习惯时,让学生在教师所设置的故事情境中去分析病因,有利于激发学生发散思维,思考日常生活中应该养成哪些良好的生活习惯,以保护我们的消化系统等。

但是在新课程标准下的课堂教学呈现出丰富性、多变性和复杂性,纵使课前千锤百炼,实际教学中也会出现不确定的因素,给教学带来一些遗憾,有遗憾就要反思和改进。反思本课教学不足之处关键在于:

首先,最大的失误还是备学生不足。

主要问题还是出在备课时,没有“吃透学生”,没有正确估计到学生探究过程中的困难。探究式教与学的基本要求应该是要从学生“所在位置”出发,了解他们困难所在。但在教学设计中,却高估了学生的探究能力与接受能力,错误估计了学生中可能存在的困难。以为只要通过一个简单的拼图游戏及几分钟的视频解说,学生便能轻而易举的理解消化系统的全过程。因此,当要学生复述消化与吸收的过程时,就成了有些生拉硬拽的感觉了。

其次,探究教学过程略显僵化,与学生的生活联系仍不够紧密。

探究式教学要使学生的学习基于他们自己的亲身在经验并发展他们好奇求知的天性。在这一课教学时所设计的故事情节虽然学生也容易理解,并在激发学生的兴趣方面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其本质基本上还是“要我探究”,没能充分体现“我要探究”的主动性。试想,如果课前直接让学生先进行早餐,一边细嚼慢咽,一边去感受食物从嘴里一步一步进入消化系统被消化与吸收的过程,更能激起学生主动探究的积极性,也将更有助于学生理解消化系统的结构以及消化与吸收的全过程。

课堂教学总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正因为如此,才激发教师们不断地反思、改进,在课堂教学中一步步成长。也以此勉励自己在反思中进步。

第三篇:《消化和吸收》教案

《消化和吸收》教案

第二节消化和吸收●教学目标:①描述人体消化系统的组成;②概述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过程;③运用实验法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并得出合理的结论;④尝试解读营养物质在消化道内被吸收的曲线图;⑤分析小肠的结构和功能的关系,说出小肠的结构与吸收功能相适应的特点。●重点和难点:重点:①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②分析小肠的结构和功能相适应的特点。难点: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教学准备:①教师制作多媒体、挂图;②相关的实验准备;③制作小肠壁结构折叠模型●教学时数:2时学习内容学生活动教师活动创设情境导入新进行新

一、食物在消化系统中的变化

1、消化系统的组成2、探究馒头在中腔中的变化提出问题制定并实施计划表达交流、得出结论3消化的全过程

二、营养物质的吸收(1)〈资料分析〉小肠的特点(2)〈进一步探究〉家畜小肠的内部结构

三、小结、后练习(1)学生回忆上节所学的内容,思考并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2)小品表演,引起思索人的胖瘦与消化吸收的关系。观看画面、回答问题(1)思考,结合自己的体验回答口腔内与消化有关的结构和主要作用。(2)细嚼馒头,说出自己尝出什么味道?并思考为什么会尝出甜味?(3)根据提示,制定自己的探究计划。交流探究计划,实施探究计划(4)小组交流探究过程、结果和结论并分析。()提出改进意见(6)全班交流观察的现象、分析其原因和得出的结论。(7)概括消化的概念①仔细观看,为完成“西瓜子历险记”作准备。②思考、回答问题。③观察实验现象并回答问题思考、回答,加深理解小肠是消化的主要器官。④设计表格,归纳总结,消化系统的结构和功能。⑤展示自己设计的表格,并相互评价。阅读资料,比较:大肠、小肠的特点,理解小肠的特点与其功能的适应。用放大镜观察,加深理解小肠与功能相适应的特点。观察、理解小肠内表面的皱壁及绒毛的作用。后完成(1)设问引起学生疑惑,激发学习欲望。(2)教师启发:引入新演示消化系统组成的、提问(1)引出口腔中的消化,让学生体会进食时牙齿、舌、唾液的作用。(2)请学生嚼咀馒头,设问,引出馒头在口腔中发生的变化,引起学生进行探究。(3)媒体演示P30探究提示及参考方案。(4)教师巡回指导、答疑。()指导学生进一步完善探究计划。(6)鼓励、肯定学生的回答并补充。(7)引导学生归纳消化的概念①媒体演示消化的全过程②设问:胃病和肝炎对消化的影响及其保健。③演示P33的演示实验,提问:胆汁对脂肪的消化有什么作用?④插入练习P3第2题和P3技能训练。布置P3第1题⑤评价、肯定学生的设计引导学生分析P33的资料比较大肠、小肠的特点有何异同。指导学生观察猪小肠的特点。展示制作的小肠内表面的折叠模型。小结:小肠是消化和吸收的主要场所。布置P3练习第3题

第四篇:消化和吸收说课稿

《消化和吸收》说课稿

榆次区东赵中学

王国栋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人教版初中生物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二章第二节消化和吸收,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四个方面对本节课第一课时的内容加以说明。

一、教材分析

《消化和吸收》选自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二章第二节。本节内容共包括两大部分,即食物在消化系统中的变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是在学生学习了食物中的营养的基础上引出的。在学习了生殖系统后进一步向学生巩固系统的概念,并逐步让学生理解系统中的器官是协调一致共同完成某一功能的问题。为学生下一步学习呼吸系统、循环系统等打下基础。

本节分两课时讲授。本节课是第一课时,从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问题入手,引出消化系统的概念。通过观察消化系统示意图,让学生初步了解消化系统的组成,并首先引出食物在口腔中的变化,进而开展探究馒头在口腔中变化的活动。使学生了解到食物在口腔中的消化过程。

二、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及七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我特制定如下三维教学目标: 知识和技能:

1.描述人体消化系统的组成。

2.运用实验法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并得出合理的结论。3.概述食物在口腔内的消化过程。过程和方法:

通过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了解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培养学生 1 科学探究能力和交流与合作能力。情感态度与 价值观 :

1.培养学生在学习中的团结精神和协作能力及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2.教育学生养成细嚼慢咽的好习惯,确立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

三、教学重点、难点 1.描述消化系统的组成。

2.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四、学情分析

根据七年级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思维特征,学生好动性强,注意力易分散,爱发表见解,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等特点,所以在教学中应抓住学生这一心理特点,一方面要运用直观生动的形象,引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的注意力始终集中在课堂上;另一方面要创造条件和机会,让学生发表见解,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五、说教法学法

根据七年级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思维特征,他们的理解往往需要借助与生动的实例和具体形象的图像,在教学中充分的利用实验和图片帮助学生理解记忆,使课堂生动、有趣、高效。将观察、思考、讨论贯穿于整个教学环节之中,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和师生互动式教学模式,注意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并教给学生“多观察、动脑想、大胆猜、勤钻研”的研讨式学习方法,学生提供更多的活动机会和空间,使学生在动脑、动手、动口的过程中获得充足的体验和发展,从而培养学生的勤于探究思想意识。

六、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消化系统结构图;学生准备实验用品。

七、教学程序设计

(一)、故事导入,激发兴趣

[小故事]:一位小朋友吃西瓜时不小心将种子咽下去了。大人们说,慢点吃,别 2 一会把种子吃下去,在肚子里长出一个大西瓜来咯!

同学们,我们都误吃了许多西瓜子,可是,它们长成西瓜了吗?为什么呢?(意图:利用日常生活常听到的大人的吓唬来导入,一下提起学生的注意,并激发他们思考的积极性。充分从生活入手,提高生物科学性与生活的密不可分,使学生对生物的趣味性和求知欲增强。)

如果把人体的消化系统比作是一家“食品加工厂”,厂里有一条“食品加工流水线”,它大概有8—10米长,这个长度也达到了人体身高的六倍,那这条流水线从上到下会设有哪些工作车间呢?我们一起去这家食品加工厂逛逛吧,看看我们的种子在小朋友的消化道内经历了什么?

他先遇到了像轧钢似的上下坚硬的怪物,差点被压得粉身碎骨;然后咯噔一下掉进了万丈深渊;刚打算离开就遇到酸雨;后来又钻进了一条又长又窄的迷宫;走出迷宫又钻进死胡同,幸亏及时改变方向;后来又与很臭的东西混在一起;最后在上厕所时离开了。

(意图:通过故事形式和比喻,使学生充分感受到科学趣味性,并在乐趣中学习知识,一改往日传统教学的古板和枯燥。)

然后教师出示消化系统结构组成图,指出消化系统由消化道和消化腺组成。引导学生观察、讨论,找出消化系统中各消化道和消化腺的名称和位置及各器官的功能,让学生对消化系统有个初步了解。

(意图:根据新课程理念,借助于直观形象的图像,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进一步指出消化系统的开始部分是口腔,提问学生在吃馒头时你的口腔都对馒头进行了哪些处理?馒头有什么味道?这样引导学生对口腔的消化过程有了感性认识,同时会引起学生的探究欲。

(二)、思考问题,设计方案

针对以上提出的问题,学生通过生活经验会得出馒头在口腔内经过了牙齿的 咀嚼和舌头的搅拌,以及唾液腺会分泌唾液。馒头会变甜。

教师提问馒头的主要成分是什么?这种成分有没有甜味?馒头的变甜和牙齿的咀嚼,舌头的搅拌以及唾液的分泌有没有什么关系呢?如果有关,它们各起什么作用呢?馒头变甜是否是淀粉产生变化呢?

通过上面所提一系列问题,学生根据假设做出自己的探究方案。教师在这里应适当的给予提示:

1.设计一组实验,有的只探究牙齿的咀嚼和舌的搅拌,有的只探究唾液的作用,有的既探究牙齿的咀嚼和舌的搅拌,又探究唾液的作用。2.淀粉无甜味。淀粉可分解成麦芽糖,麦芽糖有甜味。3.如何收集唾液。

4.口腔的温度大概是37℃。(因此在加热过程我们采用水浴加热的方法)根据提示小组讨论自己的方案,并在课堂阐述。

(三)、手脑并用,深入体会

学生根据自己小组设计的探究方案进行实验。在学生收集唾液前,教师提醒学生要漱口。嘱咐学生小组内分工要明确。充分发挥学生的小组合作力。(意图:根据新课程理念,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因此调动全体学生分组实验。让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交流与合作能力。)

(四)、观察现象,思考原因

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到了现象,请学生叙述看到的现象。通过看到的实验现象以及前面给予的提示,学生小组讨论,哪个试管中的淀粉发生了变化?你得到的结论是什么?

经过讨论学生得出如下结论:

(1)试管未变蓝,说明馒头中的淀粉分解成了麦芽糖。(2)试管变蓝了,说明馒头中的淀粉基本没有分解。

4(3)试管未变蓝,馒头块变成浅蓝色。说明馒头中的淀粉没有充分分解。(这个试管中的现象可能学生做的现象不一样,可做为开放性问题让学生课下讨论)这样学生就从感性的认识过度到了理性的认识。

(意图:根据新课程理念,观察实验现象,思考问题,得出结论。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表达讨论,归纳总结

学生对实验现象进行对比分析,进一步思考现实问题: 推测馒头变甜的原因?以及牙齿、舌头、唾液在此过程中的作用?

学生讨论后得出结论:牙齿对馒头进行咀嚼使馒头变碎,舌头的搅拌使馒头碎屑与唾液进行充分的混合,唾液使馒头中的淀粉分解成麦芽糖,所以我们吃到馒头感到甜。

教师指出唾液之所以能够使淀粉分解为麦芽糖是因为唾液中含有唾液淀粉酶,它能使淀粉分解为麦芽糖,但是麦芽糖还不能被人体吸收,还需要进一步的消化才能被吸收。

由此学生得出:口腔只具有初步的消化作用。

在此教师还要指出脂肪,蛋白质等也不能直接被人体吸收,都要经过消化变为小分子物质才能被人体吸收。为下节课的学习打下基础。

(意图:根据新课程理念,师生共同探讨,总结知识。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获取新知识的能力。)

通过实验的让学生总结消化的概念:食物中的淀粉、脂肪和蛋白质都是大分子、结构复杂的有机物,进入消化系统后,逐步分解成可以吸收的简单的物质的过程叫消化。

(六)、练习巩固,加强认识 通过习题巩固知识,加强科学认识。

(七)、归纳小结,强化思想 新课后的总结有利于学生理清知识结构,形成完整认识。因此我发动学生自我小结,本节课有哪些收获,还有哪些困惑。

教育学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注重养成细嚼慢咽的好习惯,确立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

(意图:根据新课程理念,让学生获得有关人体结构、功能及卫生保健知识,促进生理和心理健康发展。)

(八)、布置作业,课下延伸 板书设计:

总之,在教学过程中,我始终将新课程理念贯穿于教学中,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来主动发现结论,实现师生互动。培养学生各方面能力,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以上是我对本节课的设想,不足之处请老师们多多批评、指正,谢谢!6

第五篇:消化和吸收案例

“《消化和吸收》第一课时”教学案例

(人教版·第四单元生物圈中的人·第二章人体的营养·第二节消化和吸收)【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⒈描述人体消化系统的组成;

⒉概述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过程;

运用实验法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并得出合理的结论; ⒋尝试解读营养物质在消化道内被吸收的曲线图;

⒌分析小肠的结构和功能的关系,说出小肠的结构与吸收功能相适应的特点。

二、能力目标:

⒈通过对“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探究实验的设计,学会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

⒉通过观察图片、演示实验及数据分析等,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思考的能力; ⒊通过小组活动培养合作能力。

三、情感目标:

⒈培养学生探究生物科学的兴趣,体验探究学习的快乐。⒉通过小组合作、课堂表演,体验与人交流和合作。【重点】

⒈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⒉分析小肠的结构和功能相适应的特点。【难点】

“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的设计,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课前准备】 教师:

⒈自制多媒体课件; ⒉准备人教版教学录像光盘

⒊演示实验准备:试管2支、花生油、新鲜动物胆 【教学过程设计】 学习内容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设计意图 复习巩固双基

积极回顾上节课所学知识,积极思考,踊跃回答,认真检测自己的学习情况。通过系列问题的提问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重点知识: ①食物中的六大营养物质是什么?

②主要的能源物质是什么?备用的能源物质是什么? ③构成细胞的基本物质是什么?人体含量最多的物质是什么? ④佝偻病是缺什么引起的?夜盲症是缺什么引起的? 巩固双基 导入新课

观看画面,引起思索人的胖瘦与消化吸收的关系。

大屏幕展示一胖子和一瘦子对一堆食物的情境画面,设问引起学生疑惑,激发学习欲望。

从学生日常生活体验出发,以漫画形式创造轻松愉快的情境,激发学习欲望。任务一:你能帮找找原因——为什么一位那么瘦?一位为什么平时吃得并不是很多,却长得那么胖?

1°尝试用日常生活储备的知识进行解释。2°认真倾听,敢于发表不同看法。以任务形式组织教学:

1°大屏幕展示任务一,请学生试解释。2°及时鼓励、评价。

⒈以任务形式组织教学,利于激发学生的探究欲。⒉从学生兴趣的问题出发,让学生从已有知识构建新知识。任务二:看段录像,注意边看边想一想: ⒈消化系统由哪些结构组成?各结构有什么功能? ⒉细嚼馒头,为什么会觉得甜呢? ⒊口腔中的舌头、牙齿与消化有关吗?

⒋食物中的任何营养物质都要消化才能吸收吗?

⒌我们常说胃不好难消化,是不是说胃就是消化的主要器官呢? 1°认真看思考题,产生探究欲望。2°观看录像,边看边思考,并结合日常生活储备知识构建。3°积极发表见解,并注意倾听他人的发言,敢于发表不同的看法。4°观察图,强化知识,并踊跃回答。

5°回顾科学探究的方法,在教师提示指导下,小组讨论,在班上交流探究方案。6°观察实验,尝试描述现象,并回答教师的提问。

7°结合前面的学生分析资料,总结、归纳得出“小肠是消化和吸收的主要场所”的结论,修正日常生活中的错误概念。1°大屏幕展示任务二,请学生看题目。

2°播放录像,引导学生边看边思考任务二中的问题。

3°请几个学生据观看所得尝试回答问题,及时鼓励、评价,并引导学生归纳、总结。

4°大屏幕展示消化系统结构图,请学生再认真分清消化系统的组成。5°请学生分组尝试对“细嚼馒头,为什么会觉得甜呢?”的问题,设计探究实验,及时鼓励、评价及必要的提示。大屏幕展示p30探究提示及参考方案。6°演示p33的演示实验,提问:胆汁对脂肪的消化有什么作用?

7°大屏幕展示p33的资料分析,引导学生分析比较大肠、小肠的特点的异同,归纳得出小肠是消化和吸收的主要场所。

⒈从学生日常生活出发,设计系列探究问题,激发学生探究兴趣。

⒉通过录像、图片展示、演示实验,使学生形象地认识并掌握相关知识,化难为易。

⒊通过分组设计探究方案,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培养学生逻辑思维、科学探究的基本思路及方法。

任务三:看p32消化系统的组成和功能图,巩固知识,尝试描述一粒花生如何被消化吸收。

1°看图,阅读文字说明,快速记忆,将所学知识内化。2°积极参与表演,并对他人的表现持欣赏态度。

1°大屏幕展示任务,及消化系统的组成和功能图,要求学生进一步巩固知识、内化知识。

2°宣布活动规则,并自己带头先扮演被吃的花生,以接力方式使学生以拟人形式一一说出各器官的作用。⒈给学生提供成功的机会。⒉通过轻松愉快的表演,让学生愉快地学习,并培养学生语言表达及交流能力。巩固

1°回顾并尝试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积极举手发言。2°分析并积极回答。

1°大屏幕展示练习题,请学生思考、回答。2°请一生回答p35练习第2题。巩固双基,互动交流。布置作业

⒈列表比较消化系统各组成和功能。(p35练习第1题)⒉试在语文周记中写科普小文章——“西瓜子历险记”。⒊尝试实验:

①试将你的探究方案做一做。②试按p33演示实验方法动动手。③家中有买动物肠子时按p34进行探究。⒋完成练习册本节练习。⒈巩固双基

⒉体现学科合作,并减少学生学业负担。

⒊本节实验材料,家庭中常有,可让学生先自己尝试完成,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

【课堂教学过程实录】

一、谈话式课堂复习:

师:前一节课,我们一起认识了食物中的营养物质,谁能告诉我(期待、鼓励状): ①食物中的六大营养物质是什么?

②主要的能源物质是什么?备用的能源物质是什么? ③构成细胞的基本物质是什么?人体含量最多的物质是什么? ④佝偻病是缺什么引起的?夜盲症是缺什么引起的? 生:(纷纷举手,答略)

二、漫画式新课导入:

师:(示自制多媒体课件,大屏幕展示一胖子和一瘦子对一堆食物的情境画面)生:(兴奋状,议论纷纷)师:(示生安静,提出任务一,大屏幕展示,要求生思考回答)你能帮找找原因——为什么一位那么瘦?一位为什么平时吃得并不是很多,却长得那么胖? 生:(纷纷举手)

生1:那个瘦的,可能胃肠有问题,消化吸收不好;而胖的那个,可能吸收功能太好了。

师:那也就是说与消化吸收有关,我们这节课就来探究这方面的问题。

三、任务式新课学习:

师:(大屏幕展示任务二,请生先了解探究任务)师:(播放录像,请生带着探究任务观看思考)生:(饶有兴趣地观看,不时发出惊叹)

师:(关闭录像,返回任务二,请生据录像试回答任务二中的问题,鼓励状)生:(答略)

师:(大屏幕展示消化系统结构图)请大家再看看消化系统图,忆忆看录像时的印象,看看能不能说清每个结构名称及作用。

师:(以幸运搜索形式抽学生回答,检查学生掌握情况)生:(激动状,答略)

师:对“细嚼馒头,为什么会觉得甜呢?”的问题,我们能不能设计一个实验来探究呢?

生:(分组讨论,设计探究实验方案,在班上交流)

师:同学们的方案基本跟课本的相似,我想请同学们据我们已学过的科学探究来分析,在这个实验中,有几组对照实验?由哪几支试管组成?实验对象分别是什么?最终我们可能得到的实验结果是怎样?结论是什么? 生:(小声在组内讨论,纷纷举手发言,答略)

师:刚才同学们对几组对照实验的判断比较混乱,这也是老师在过去上课时没注意认真引导大家注意造成的,请大家注意,一组对照实验只有针对实验对象的变量不一样,如本实验中1和2是组对照实验,实验研究对象是唾液,两支试管中只有此不同(一支唾液,一支清水),其它一样。

师:(演示p33的演示实验)请同学们注意观察胆汁对脂肪的消化有什么作用? 师:脂肪完全消化了吗? 生2:消化了。

师:注意观察,油只是被乳化了。为什么呢?请大家在书中找找答案。生:(兴趣状,纷纷翻书寻找答案)生3:因为胆汁这种消化液不含消化酶。

师:(大屏幕展示p33的资料分析)请大家分析消化系统中哪一部分是消化吸收的主要器官?为什么?

生:(观看图片、资料,在小组内讨论,答略)

四、表演式课堂小结:

师:(大屏幕展示任务,及消化系统的组成和功能图)前面,我们通过看录像、图片、实验等,认识了消化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大家是不是都掌握了呢?课本中用这幅图进行了归纳,请大家快速再看看,看自己掌握了多少,等会儿,我们将通过一个游戏活动——“一粒花生如何被消化吸收”来检测,到你那儿,别让花生消化不了了啊!

生:(兴奋,紧张记忆状,跃跃欲试状)

师:我们准备开始,活动是这样的,我们以接力方式以拟人形式说出各器官的作用,现在假设我是一粒花生,走到你面前,你要说你是“口”,用牙齿将“我”咬碎,用舌头将粉碎的“我”与唾液混合,我就说这下“我”可粉身碎骨了,身体里的淀粉也少了„„

生:(活动过程略,众情高昂)„„ 【学生学习反馈】

在任务型课堂教学中,学生能较自觉地进行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参与学习的积极性较高,特别是花生历险记活动,表现出学生极大的潜能。

下载消化和吸收教学设计word格式文档
下载消化和吸收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消化与吸收教学设计电子教案

    《消化与吸收》教学设计 南桥中心小学 陈甜 教学目标 1、通过咀嚼馒头,使学生感受到牙齿的切割作用,唾液对淀粉的分解作用。 2、能用自己的语言说出食物的消化与吸收的过程。......

    飞消化与吸收教学设计3

    消化与吸收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消化与吸收》是冀教版小学六年级下册5课内容。本课教学涉及到消化系统,消化系统的主要功能是将食物摄入体内,分解、消化食物并吸收营养物......

    《人体的消化与吸收》教学设计

    《人体的消化与吸收》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描述人体消化系统的组成 2、概述食物的消化过程和营养物质的吸收过程 3、运用实验法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并得出合理的......

    消化和吸收教学反思2014.5

    消化和吸收教学反思 问题1:学生对知识的概括、总结不到位。如人体主要消化腺,学生读图时能够在图中找到各消化腺的位置,但变换一下问题“消化道外的消化腺有哪些?,学生就似是而非......

    消化与吸收教案(大全)

    《消化和吸收》说课稿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消化和吸收》 本节内容选自九年义务教育人教版初中生物七年级下册第二章第二节 一、教材分析 1、地......

    《消化和吸收》课后反思

    《消化和吸收》课后反思 于光华 侯家中学 《消化和吸收》课后反思 本节课的知识点多、杂且比较抽象,学生掌握仍存在一定的困难。因此,在教学中,将问题合理分解,适合学生自主学......

    消化与吸收教案

    《消化与吸收》教案 六年级4班张晓静 一、教材来源 河北人民出版社,六年级科学下册p24--27消化与吸收 二、教材分析 在从整体上认识人体构成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学习人体的主......

    《消化与吸收》教学反思(精选五篇)

    《消化和吸收》教学反思 赵庄小学孙志玲《消化和吸收》选自冀人版第七章第一节,这节课内容主要让学生认识人体消化系统的结构和初步的功能,因此与实际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在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