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消化与吸收》教学反思
《消化和吸收》教学反思
赵庄小学孙志玲
《消化和吸收》选自冀人版第七章第一节,这节课内容主要让学生认识人体消化系统的结构和初步的功能,因此与实际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在教学中可以结合自身展开教学,教学中尽量应体现通俗易懂。在课前,我对教材进行了全面的分析,正确认识本节内容的知识、地位及其作用。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地整合教材,然后对一些活动进行设计,本着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合作学习,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运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这一教学策略,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认识的冲动性和思维的活跃性,使学生不仅学到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会学习,获得终身学习的能力,不断提高生物科学素养,从而使本课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在活动中,我能够运用建构主义理论和“主体―主导”理论来指导教学。当学生参与活动时,教师多看,多听,多感受,在学生讨论、观察后,及时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对消化系统的组成、结构和功能的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充分发挥了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组织者和帮助者的作用。
但是,上完这堂课后,我也发现了本堂课的许多不足之处,对于本节课活动的组织还欠到位,虽然进行活动的同学在积极参与,但是坐在下面的部分学生在看热闹,没有起到面向全体学生的作用;在知识点的讲解过程中,可以再细致到位一点,不要像蜻蜓点水般,否则会使学生的学习效果大打折扣;此外,在设计思考题时,应留给学生充分的余地思考,而不是急于提醒和引导。
可能在教学中,我还有许多不足之处,但是我认为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让位尽快发现,然后尽快得以改正,从而在教学上得到不断的提升。
第二篇:消化和吸收教学反思2014.5
消化和吸收教学反思
问题1:学生对知识的概括、总结不到位。如人体主要消化腺,学生读图时能够在图中找到各消化腺的位置,但变换一下问题“消化道外的消化腺有哪些?,学生就似是而非了。
问题2:学生读图能力有欠缺。许多知识学生只能识记文本,落实到读图,则指向模糊,如小肠适于消化和吸收的结构特点,学生能从字面上记住“小肠内表面有许多环形皱襞,皱襞表面有绒毛状突起“,但指图找出哪些是皱襞,哪些是绒毛状突起,就说不清楚了,教师今后还需多加强指导和训练。
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
因为是复习课,所以我对实验进行了整合,多加一个变量,放在一同温度的温水中。会出现什么现象
充分让学生讨论,真正弄清对照实验单一变量的原则,除探究的条件不同外,其余条件都相同并且要适合。我感觉此环节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学生真正动脑思考了。
最大的失误还是备学生不足。
主要问题还是出在备课时,没有“吃透学生”,没有正确估计到学生探究过程中的困难。探究式教与学的基本要求应该是要从学生“所在位置”出发,了解他们困难所在。事实上,由于自己不是专业教师,在备这一课时,为了先弄清楚消化系统结构及其功能,已经是翻阅了许多资料,花费了许多时间才算是做了胸有成竹。但在教学设计中,却高估了学生的探究能力与接受能力,错误估计了学生中可能存在的困难。以为只要通过一个简单的拼图游戏及几分钟的视频解说,学生便能轻而易举的理解消化系统的全过程。因此,当要学生复述消化与吸收的过程时,就成了有些生拉硬拽的感觉了。
课堂教学总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正因为如此,才激发教师们不断地反思、改进,在课堂教学中一步步成长。也以此勉励自己在反思中进步。
第三篇:消化和吸收教学反思
《消化和吸收》教学反思
张红霞
《消化和吸收》是人教版第四单元第四章的内容,该课在从整体了解人体构成的基础上,围绕消化系统帮助学生学习食物在被消化和吸收的过程中所经过的主要器官及食物变化(分解和吸收)过程,了解日常生活中一些不好的饮食和生活习惯给消化系统带来的危害和造成的疾病,通过设计制作模型进一步熟悉消化器官的位置和功能,同时激发学生关注医疗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在这一节课教学时,我注重了以下三点:
一、创设情境,激发探究欲望。
以往很多教学情节都只是为导入新课而设计,1分钟后就消失得无影无踪,在后面的环节又重新设计一个完全没有关联的情节。这样就显得很造作了。这就范了教学情节设计大忌:为情节而设计,太过牵强,生命力太短,意义不大。
因此在这一课的教学设计中,我注意避免了生硬的情节,而是设计了一个故事情节贯穿整一节课教学。一个故事情节贯穿始终,既有开启课题,激发学生兴趣的作用,完成知识能力目标,又能引导学生分析、思考,最终达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及社会科学、技术、社会和环境目标。所有环节一环扣一环,逐层深入提升。
首先,我让学生看一段有一小孩吃饭不定时、暴饮暴食、饭后立即进行剧烈运动,最后肚子疼送医院的一段视频,画面最后停留在医生给这个小孩作完检查。
这时我让学生来当一回医生,给小孩诊断一下他有可能得什么病。我赶紧趁热打铁引发学生思考消化系统构成与消化、吸收过程,从而完成知识与能力目标。然后再通过一段小孩消化系统器官的“对话”,引发学生如何良好的饮食和生活习惯的讨论,从而完成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及科学、技术、社会和环境目标。
从教学实际来看,学生对这一情节非常感兴趣,也较为投入,通过第一个视频学生的兴趣得到很大的调动,发言非常踊跃,根据日常的生活经验,基本上都能准确地诊断出病情,有些同学还能指出病因,并开出药方。第二个视频将小孩体内的消化系统类比成工厂,拟人化的对话,也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兴趣,促进学生思考、讨论。同时因为贴近学生生活的原故,学生也较容易容易理解,便于分析、讨论。
二、注重了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
在探究消化系统的结构时,我设计了拼图游戏,让学生在拼图的游戏中认识各种消化器官及其在人体中所处的位置。让学生在动手活动中了解消化系统,引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三、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如在让学生进行拼图游戏的基础上,小组之间互相按顺序说说消化系统的结构及其作用。从而认识到消化与吸收的过程。在教学消化系统与日常生活习惯时,让学生在教师所设置的故事情境中去分析病因,有利于激发学生发散思维,思考日常生活中应该养成哪些良好的生活习惯,以保护我们的消化系统等。
但是在新课程标准下的课堂教学呈现出丰富性、多变性和复杂性,纵使课前千锤百炼,实际教学中也会出现不确定的因素,给教学带来一些遗憾,有遗憾就要反思和改进。反思本课教学不足之处关键在于:
首先,最大的失误还是备学生不足。
主要问题还是出在备课时,没有“吃透学生”,没有正确估计到学生探究过程中的困难。探究式教与学的基本要求应该是要从学生“所在位置”出发,了解他们困难所在。但在教学设计中,却高估了学生的探究能力与接受能力,错误估计了学生中可能存在的困难。以为只要通过一个简单的拼图游戏及几分钟的视频解说,学生便能轻而易举的理解消化系统的全过程。因此,当要学生复述消化与吸收的过程时,就成了有些生拉硬拽的感觉了。
其次,探究教学过程略显僵化,与学生的生活联系仍不够紧密。
探究式教学要使学生的学习基于他们自己的亲身在经验并发展他们好奇求知的天性。在这一课教学时所设计的故事情节虽然学生也容易理解,并在激发学生的兴趣方面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其本质基本上还是“要我探究”,没能充分体现“我要探究”的主动性。试想,如果课前直接让学生先进行早餐,一边细嚼慢咽,一边去感受食物从嘴里一步一步进入消化系统被消化与吸收的过程,更能激起学生主动探究的积极性,也将更有助于学生理解消化系统的结构以及消化与吸收的全过程。
课堂教学总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正因为如此,才激发教师们不断地反思、改进,在课堂教学中一步步成长。也以此勉励自己在反思中进步。
第四篇:消化与吸收教案
《消化与吸收》教案
六年级4班
张晓静
一、教材来源
河北人民出版社,六年级科学下册p24--27消化与吸收
二、教材分析
在从整体上认识人体构成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学习人体的主要系统的组成和功能,以及培养学生养成健康、卫生的生活习惯。本节课主要围绕消化系统帮助学生学习食物在被消化和吸收的过程中所经过的主要器官和食物的变化过程,了解日常生活中的不好习惯给消化系统带来的危害和造成的疾病。通过模型、学生分角色表演帮助他们熟悉消化器官的位置和功能,激发学生对自身的认识和为其他系统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教学目标
1、能根据知识设计一个简易的人体消化系统模型。说出各消化器官的位置。说出食物消化吸收的过程。
2、能通过调查发现引起常见消化系统疾病的原因。暴饮暴食对各个消化器官的危害,从而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3、通过与其他成员的探讨,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团队合作能力。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1、人体消化系统的组成。
2、个消化器官的位置及作用。
3、消化道和消化腺的区别
4、培养良好的饮食习惯。
五、教学程序
(一)、温故知新,激发情趣
创设情境(同时出示课件一):
姗姗小朋友吃西瓜时,不小心将一粒西瓜籽咽了下去。这粒西瓜籽在姗姗的消化道内,经历了一天的历险记。它先遇到像轧钢机似的上、下尖硬的怪物,差点儿将它压的粉身碎骨;刚躲过一劫,又遇到“酸雨”;后来它钻进了一条又长又窄的迷宫,它在这里走了很久,身边的许多物质都神秘地消失了;走出迷宫,它又差点儿钻进死胡同,幸亏及时改变方向;后来不知怎地,它与一些很臭的东西混在了一起;最后,它们在姗姗上厕所时,一起离开了姗姗。
(二)、思考问题,设计探究
1、学生就下列问题讨论后发表各自的观点(课件出示);(1)、西瓜子丢丢经过了哪些地方?
(2)、这些器官在身体里的位置和作用是怎样的?
2、通过学生们的思考,引导学生自己梳理知识。
(1)人体的消化系统是由一条消化道和一些能分泌消化液的消化腺组成。(2)消化系统的组成:
消化道:口腔→咽→食道→胃→小肠→大肠→肛门 消化腺:唾液腺、胃腺、肝脏、肠腺、胰腺。(3)食物消化和营养物质吸收的主要场所是小肠。
(三)、手脑并用,深入体会
1、为什么珊珊吃进去的西瓜子没有“消失”?是什么起了作用?(教师指导学生去想象探讨变化过程,可以相互讨论。)
2、制作消化道模型。(纸,橡皮泥)
(四)、表达讨论,归纳总结
1、倾听诉说
2、根据以上的“诉说”,你能说一下,我们应该养成哪些良好的饮食和生活习惯,才能保证消化系统的正常工作,保持我们的健康?
(五)、归纳小结,强化思想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食物在人体内的消化和吸收,知道了食物在人体内要经过消化道(口腔--咽--食道--胃--小肠--大肠--肛门),在消化道里有些器官被称为消化腺(唾液腺、胃腺、胰腺、肝脏、肠腺)能分泌消化液(唾液、胃液、胰液、胆汁、肠液)对食物起到消化的作用,最后营养物质在小肠被吸收,食物的残渣经由大肠和肛门排出体外。只有我们的消化系统健康的工作,我们才能很好的从食物中吸收营养物质,满足人体的需要,这样就要求我们做到,养成合理、健康的饮食习惯,不要对我们的消化系统施加压力,发现自己的消化系统出问题的话,及时就医。
(六)课后作业:
与消化系统有关的疾病有哪些?它们是怎样引起的?应该如何积极地预防和治疗?(消化系统疾病:肠炎、胃溃疡、脂肪肝、痢疾、十二指肠溃疡等。解决方法:
1、合理分配三餐。暴饮暴食。)
2、荤、素搭配适当。
3、不挑食和偏食。
4、不
第五篇:《消化和吸收》课后反思
《消化和吸收》课后反思
于光华
侯家中学
《消化和吸收》课后反思
本节课的知识点多、杂且比较抽象,学生掌握仍存在一定的困难。因此,在教学中,将问题合理分解,适合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较好的化解难点,突破重点。
这节课我首先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思考“食物进入消化系统后会经历怎样的过程?
在“食物的消化过程”教学中,首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观察分析课本35-36页图,完成导学案上的问题,分析消化过程。然后小组交流,展讲自学结果。分析总结营养物质的消化过程。
并通过演示实验,引导学生理解胆汁乳化脂肪的作用。
通过上面的学习,学生能够准确的概述消化过程,能够区分淀粉、蛋白质和脂肪消化曲线,并说明理由。
最后教师小结:淀粉蛋白质、脂肪分解成小分子物质被吸收。并补充:水、无机盐、维生素本身就是小分子物质,不经消化直接被吸收。
“营养物质的吸收”部分的学习中,我首先提出问题:“科学家研究发现,从人的小肠和大肠中分别提取出一些物质。经过分析对比,结果是大肠提取物中所含的物质的种类和数量比小肠中的要少很多。那么,减少的这些物质去哪里了?”
通过图片分析:消化道的哪些部位有吸收作用?吸收的主要场所在哪里?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小肠的结构特点,自主学习,归纳总结小肠与吸收功能相适应的结构特点:长度和内壁结构。小肠的这些结构使得食物中大部分的营养物质都在小肠中被吸收。由此总结出:小肠的结构与功能是相适应的。完成本节知识学习。
小结本节知识后,图片展示某位同学的午餐,学生能够分析食物中的营养成分,并概述某种营养成分消化和吸收的过程。通过这一环节的设置,检测学生知识掌握和应用情况。
最后拓展延伸部分,教师展示“氨基酸口服液、多肽片”等保健品图片,提出问题:健康人是否需要服用这些保健品?引导学生思考,并引起学生对饮食健康的重视,为第三节《关注合理营养与食品安全》做铺垫。
本节课较好的完成教学任务,达成教学目标。但是,在教学进程中,仍反馈出较多的问题。
问题1:时间分配不够合理,导入时间较长,导致后面达标检测未能完成充分。
问题2:学生对知识的概括、总结不到位。如学生讲解各消化腺的特点时,有学生将“消化腺”和“消化液”的概念混在一起,区分不开。
问题3:学生读图能力有欠缺。许多学生只能实际文本,落到读图,则指向模糊,如小肠适合消化和吸收的结构特点,学生能从字面上记住“小肠内表面有许多环形皱襞,皱襞表面有绒毛状突起”,但指出哪些是皱襞,哪些是绒毛状突起,就说不清楚了,教师今后还需要多加强和训练。
问题4:学生对演示实验兴趣很弄,现象描述也很准确,但是只停留在观察的层面,还不会分析。今后教师还应在“导”上下功夫,既不强加结论给学生,又让学生合理得出结论。
以上问题,让我进一步认识到,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关键,在备课时一定要细,要尽可能预设好教学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有的放矢组织教学,这样才能使课堂更加灵活,更加丰富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