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消化与吸收教案(大全)
《消化和吸收》说课稿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消化和吸收》
本节内容选自九年义务教育人教版初中生物七年级下册第二章第二节
一、教材分析
1、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主要是在学生学习了食物中的营养的基础上来学习消化系统的组成并探究唾液淀粉酶对淀粉的消化作用,为下节课学习消化和吸收过程奠定基础,并且通过探究实验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本节课无论在知识上,还是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上都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2、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1)知识目标
①描述消化系统的组成。
②描述各消化腺所分泌的消化液。
③运用法探究的实验方法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并得出合理的结论。(2)能力目标:
通过教学初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团结协作和语言表达的能力以及通过师生双边活动,初步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加强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3)情感目标:
通过启发式和探究实验的教学引导学生从现实的生活经历与体验出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教学重点和难点: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以及本节课的内容特点,我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描述消化系统的组成及各消化腺所分泌的消化腺。
我还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是:用探究的实验方法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并得出合理的结论。
二、说教法、学法 :
现代新课标理念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教学的一切活动都必须以强调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为出发点。根据这一理念,结合本节课的内容特点和学生处于少年期思维活跃,知识储备量不是很丰富、好奇心强的年龄特征,因此本节课我将采用启发式、讲授式、合作式以及探究式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根据七年级学生好动性强,注意力易分散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我运用直观生动的形象,充分的利用实验和游戏帮助学生理解记忆,引发学生的兴趣,使课堂生动、有趣、高效,使他们的注意力始终集中在课堂上;根据学生爱发表见解,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我多次创造条件和机会,让学生发表见解,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三、教学过程:
对于本节课的学习,我是这样设计的:
首先我将采用设疑导入的方法导入新课,上课伊始,我提问学生:当我们细细咀嚼馒头时,常常感到略有甜味,这是为什么?自然引入课题这样从生活入手,从而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意愿。
启发式,讲授式,合作式突出重点
根据新课程标准中强调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积极调动学生学习思考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因此我将采用启发式的教学方法来来对教学重点的内容进行教学。
首先我提问学生,“我们每天吃东西时,食物是经过身体哪些部位最后被消化的呢?”“食物在哪些部位被消化的?”“它们又是怎样被消化的?如果食物不被消化,我们的身体还能进行正常的生理代谢吗?”等问题,从而启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他们就会感兴趣的对照书上的图认真思考关于以上问题答案,这样为接下来要讲解的消化系统的结构奠定基础。
根据学生对知识点的认识还不是很清楚,容易混淆,自己归纳不全面等特点因此我将采用讲解式的教学方法给学生讲解消化系统包括消化道和消化腺两部分,它们分别由哪些部分组成,及其各消化腺分别分泌了哪些消化液,从而让学生明确的了解消化系统的知识。
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创造性地设计贴近学生实际的教学活动,吸引和组织他们积极参与,所以我将采用合作式的教学方法完成教学重点的内容,首先我让学生自愿上台选择写有消化道各名称的小纸片,这些同学拿着小纸片按着消化道从上到下的排列顺序在同学之间依次排列,然后拿着消化腺名称的同学去寻找消化腺对应消化液的同学,剩下的同学在下面做小评委,指正台上同学之间的对错。这样通过学生的亲身体验,让他们从游戏中学到知识从而让他们达到印象深刻学而难忘的作用,并且他们不知不觉就掌握了教学重点的知识。
用探究式方法突破难点
根据新课标中强调教师在教学中要维持学生对周围事物的好奇心、培养他们掌握与科学有关的各种技能以及让他们理解科学的概念、原则和规则的理解的理念和七年级学生好奇心强的的理念和七年级学生好奇心强的特点,我将采用探究式的教学方法突破本节课的难点。<一>提出问题
首先我把准备好的馒头分给学生品尝,体验其中的变化,学生都感觉到了有一丝丝的甜味。接着我又在馒头上滴了几滴碘液,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得出实验结论:馒头里含有淀粉。我再给学生提供一个已知条件:淀粉本身是没有甜味的。将咀嚼馒头变甜的体验、和上述实验结论馒头中含有淀粉,以及最后我提供的这个已知条件,三者联系在一起,你能做出怎样的推测呢?由此引导学生推理:馒头变甜可能是因为淀粉发生了改变。这样通过学生亲身体验并由我引导他们推理问题的方法能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以及培养他们善于思考总结问题的能力。< 二>做出假设
接着我让学生体验在咀嚼过程中口腔中的哪些结构或者物质参与了该过程,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牙齿的咀嚼、舌头的搅拌和唾液参与了该过程。此时我引导学生进一步推测:假设我们的第一个推测是成立的,那你认为馒头的变甜与其中的哪一个因素有关呢?这时学生会做出不同的推测,有的认为是牙齿的咀嚼、有的认为是舌的搅拌,有的认为是唾液,还有的同学认为与三者都有关系。由此我们得出4种假设。接着我将四种假设写在黑板上供学生参考。这样通过引导学生讨论问题并总结问题的方式能够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能培养他们的发散性思维。<三>设计实验方案
而后我把全班分为三大组,分别探究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和唾液对馒头变化的影响。每四人为一个小组,明确了自己探究的问题后,对我给定的实验材料和用具选择性使用,进行实验方案的设计。我给定的材料用具有试管、试管架、玻璃棒、馒头块(等重)、唾液、等等,小组内进行讨论设计出实验方案后,我让各小组派一名代表按自己探究的组在大组内进行交流、讨论,最后每个大组整理出一份总的设计方案准备开始进行实验操作。这样通过明确的分工合作和通过小组讨论总结的方式来完成实验方案的设计,能够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和总结的能力。<四>实验操作
学生在操作过程中,我会到每个小组巡视和指导,并收集学生的一些不规范操作,4分钟左右,各小组基本开始水浴加热,此时我叫他们先停下来,然后我将实验过程中各小组出现的各种不规范操作展示给全体学生,让他们自己评价并纠正,当然有的需要我的帮助。这样会让学生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提升,为今后的规范实验打下基础。<五>试验总结
学生实验完毕后我让各小组派一个代表到讲台上展示本小组的实验结果,并与黑板上的预测现象进行比较,得出各自的实验结论,各小组经过讨论,分析为什么有的同学的实验现象不一样的原因,最后将各小组结论归纳起来可见:馒头的变甜与牙齿咀嚼、舌的搅拌以及唾液的分泌都有关。这样通过学生自己讨论总结归纳得出结论,培养了学生归纳总结和语言表达的能力。
通过探究式的实验培养了学生的主动学习、主动探究的能力,学生通过探究过程主动获得的知识是科学概念而不是文字知识,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解决问题和回答问题,形成积极对待科学的态度。并且通过探究式的实验突破了教学过程中的难点。
实验完成后我还组织学生打扫实验室,让他们养成注意清洁卫生的好习惯。以上是我对教学过程的分析。四.板书设计
通过综合式的板书设计让学生对所学知识一目了然,并且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再一次回顾,从而加深学生对知识的记忆。
五、结束:
本节课我贯彻以学生为主的原则,多次提供学生自主学习的机会,并且始终努力贯彻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问题为基础,以能力、方法为主线,有计划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观察和实践能力、思维能力、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造能力为指导思想。并且能从各种实际出发,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体现了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以上是我对本节课的设想,不足之处请老师们多多批评、指正,谢谢。
第二篇:消化与吸收教案
《消化与吸收》教案
六年级4班
张晓静
一、教材来源
河北人民出版社,六年级科学下册p24--27消化与吸收
二、教材分析
在从整体上认识人体构成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学习人体的主要系统的组成和功能,以及培养学生养成健康、卫生的生活习惯。本节课主要围绕消化系统帮助学生学习食物在被消化和吸收的过程中所经过的主要器官和食物的变化过程,了解日常生活中的不好习惯给消化系统带来的危害和造成的疾病。通过模型、学生分角色表演帮助他们熟悉消化器官的位置和功能,激发学生对自身的认识和为其他系统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教学目标
1、能根据知识设计一个简易的人体消化系统模型。说出各消化器官的位置。说出食物消化吸收的过程。
2、能通过调查发现引起常见消化系统疾病的原因。暴饮暴食对各个消化器官的危害,从而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3、通过与其他成员的探讨,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团队合作能力。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1、人体消化系统的组成。
2、个消化器官的位置及作用。
3、消化道和消化腺的区别
4、培养良好的饮食习惯。
五、教学程序
(一)、温故知新,激发情趣
创设情境(同时出示课件一):
姗姗小朋友吃西瓜时,不小心将一粒西瓜籽咽了下去。这粒西瓜籽在姗姗的消化道内,经历了一天的历险记。它先遇到像轧钢机似的上、下尖硬的怪物,差点儿将它压的粉身碎骨;刚躲过一劫,又遇到“酸雨”;后来它钻进了一条又长又窄的迷宫,它在这里走了很久,身边的许多物质都神秘地消失了;走出迷宫,它又差点儿钻进死胡同,幸亏及时改变方向;后来不知怎地,它与一些很臭的东西混在了一起;最后,它们在姗姗上厕所时,一起离开了姗姗。
(二)、思考问题,设计探究
1、学生就下列问题讨论后发表各自的观点(课件出示);(1)、西瓜子丢丢经过了哪些地方?
(2)、这些器官在身体里的位置和作用是怎样的?
2、通过学生们的思考,引导学生自己梳理知识。
(1)人体的消化系统是由一条消化道和一些能分泌消化液的消化腺组成。(2)消化系统的组成:
消化道:口腔→咽→食道→胃→小肠→大肠→肛门 消化腺:唾液腺、胃腺、肝脏、肠腺、胰腺。(3)食物消化和营养物质吸收的主要场所是小肠。
(三)、手脑并用,深入体会
1、为什么珊珊吃进去的西瓜子没有“消失”?是什么起了作用?(教师指导学生去想象探讨变化过程,可以相互讨论。)
2、制作消化道模型。(纸,橡皮泥)
(四)、表达讨论,归纳总结
1、倾听诉说
2、根据以上的“诉说”,你能说一下,我们应该养成哪些良好的饮食和生活习惯,才能保证消化系统的正常工作,保持我们的健康?
(五)、归纳小结,强化思想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食物在人体内的消化和吸收,知道了食物在人体内要经过消化道(口腔--咽--食道--胃--小肠--大肠--肛门),在消化道里有些器官被称为消化腺(唾液腺、胃腺、胰腺、肝脏、肠腺)能分泌消化液(唾液、胃液、胰液、胆汁、肠液)对食物起到消化的作用,最后营养物质在小肠被吸收,食物的残渣经由大肠和肛门排出体外。只有我们的消化系统健康的工作,我们才能很好的从食物中吸收营养物质,满足人体的需要,这样就要求我们做到,养成合理、健康的饮食习惯,不要对我们的消化系统施加压力,发现自己的消化系统出问题的话,及时就医。
(六)课后作业:
与消化系统有关的疾病有哪些?它们是怎样引起的?应该如何积极地预防和治疗?(消化系统疾病:肠炎、胃溃疡、脂肪肝、痢疾、十二指肠溃疡等。解决方法:
1、合理分配三餐。暴饮暴食。)
2、荤、素搭配适当。
3、不挑食和偏食。
4、不
第三篇:《消化和吸收》教案
《消化和吸收》教案
第二节消化和吸收●教学目标:①描述人体消化系统的组成;②概述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过程;③运用实验法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并得出合理的结论;④尝试解读营养物质在消化道内被吸收的曲线图;⑤分析小肠的结构和功能的关系,说出小肠的结构与吸收功能相适应的特点。●重点和难点:重点:①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②分析小肠的结构和功能相适应的特点。难点: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教学准备:①教师制作多媒体、挂图;②相关的实验准备;③制作小肠壁结构折叠模型●教学时数:2时学习内容学生活动教师活动创设情境导入新进行新
一、食物在消化系统中的变化
1、消化系统的组成2、探究馒头在中腔中的变化提出问题制定并实施计划表达交流、得出结论3消化的全过程
二、营养物质的吸收(1)〈资料分析〉小肠的特点(2)〈进一步探究〉家畜小肠的内部结构
三、小结、后练习(1)学生回忆上节所学的内容,思考并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2)小品表演,引起思索人的胖瘦与消化吸收的关系。观看画面、回答问题(1)思考,结合自己的体验回答口腔内与消化有关的结构和主要作用。(2)细嚼馒头,说出自己尝出什么味道?并思考为什么会尝出甜味?(3)根据提示,制定自己的探究计划。交流探究计划,实施探究计划(4)小组交流探究过程、结果和结论并分析。()提出改进意见(6)全班交流观察的现象、分析其原因和得出的结论。(7)概括消化的概念①仔细观看,为完成“西瓜子历险记”作准备。②思考、回答问题。③观察实验现象并回答问题思考、回答,加深理解小肠是消化的主要器官。④设计表格,归纳总结,消化系统的结构和功能。⑤展示自己设计的表格,并相互评价。阅读资料,比较:大肠、小肠的特点,理解小肠的特点与其功能的适应。用放大镜观察,加深理解小肠与功能相适应的特点。观察、理解小肠内表面的皱壁及绒毛的作用。后完成(1)设问引起学生疑惑,激发学习欲望。(2)教师启发:引入新演示消化系统组成的、提问(1)引出口腔中的消化,让学生体会进食时牙齿、舌、唾液的作用。(2)请学生嚼咀馒头,设问,引出馒头在口腔中发生的变化,引起学生进行探究。(3)媒体演示P30探究提示及参考方案。(4)教师巡回指导、答疑。()指导学生进一步完善探究计划。(6)鼓励、肯定学生的回答并补充。(7)引导学生归纳消化的概念①媒体演示消化的全过程②设问:胃病和肝炎对消化的影响及其保健。③演示P33的演示实验,提问:胆汁对脂肪的消化有什么作用?④插入练习P3第2题和P3技能训练。布置P3第1题⑤评价、肯定学生的设计引导学生分析P33的资料比较大肠、小肠的特点有何异同。指导学生观察猪小肠的特点。展示制作的小肠内表面的折叠模型。小结:小肠是消化和吸收的主要场所。布置P3练习第3题
第四篇:《2 消化与吸收》教案
《2 消化与吸收》教案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1、通过咀嚼馒头,使学生感受到牙齿的切割作用,唾液对淀粉的分解作用。
2、能用自己的语言说出食物的消化的过程。
3、能举例说出主要消化器官的作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研究活动使学生了解细嚼慢咽的科学道理,使学生意识到个人对自身健康负有责任。
2、了解人体的消化过程,能够科学地看待身体的变化。科学知识
1、通过亲身感受,使学生了解到口腔有消化作用。
2、知道人体的消化器官是由:口腔、食管、肝脏、胃、小肠、大肠等组成。
教学准备
分组材料:可以食用的馒头、米饭等淀粉含量多的食品。
教学内容
一、教学导入
1、提问:食品中的营养成分包括哪些?
2、学生回答。
3、教师追问:这些营养成分又是如何被人体所吸收的呢?
4、过渡:让我们开始对人体消化器官的研究吧。
二、活动 咀嚼馒头
1、摆出问题:将馒头放入口中,反复多嚼几次,感觉一下,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交待注意事项(进食前要洗手,进食时不要混食),学生分组行动,组内交流感受。
3、以小组为单位作好整理进行汇报。
4、分析口腔有哪些消化作用。
5、明确(1)首先牙齿将馒头有切断,大块的馒头变为小块。(2)唾液可以使干的食品变得湿润,便于食物的下咽。(3)经过咀嚼的馒头慢慢变甜
6、阅读指南车信箱
明白:了解到经过咀嚼的馒头慢慢变甜是唾液中淀粉酶在起作用,它将淀粉分解为人体可以吸收的物质。让学生懂得细嚼慢咽的科学道理。
7、提问:人体对其它营养物质的消化是如何进行的呢? 鼓励学生课后可以通过查找资料的方法继续学习。
三、活动
咀嚼后的馒头哪去了
1、过渡:咀嚼后的馒头哪里去了?
2、学生掌握食品经过的消化道有:口腔、食管、胃、大肠、小肠。告之学生肝脏是重要的分泌消化液的器官。
3、学生活动:以组为单位找一找我们的消化器官在身体中的位置。
四、阅读
关于胃功能的早期研究
1、学生阅读教材内容。
2、提问:通过阅读你有什么收获?
3、学生谈体会。
4、教师作好小结,让学生了解胃功能,以及关于胃功能的早期研究。从而使学生初步了解消化液的概念。
五、活动 小肠内的吸收
1、讲解:食物被消化后,就可以被人体吸收了,大部分营养物质是在小肠中被人体吸收的。让我们来观察显微镜下的小肠绒毛。
2、用文字或画图的方法将观察到的小肠内表面的构造记录下来。要求:认真观察,准确表述。
3、汇报。
4、小结:小肠内壁多褶皱。
5、质疑:这些褶皱的作用是什么呢?让我们一起来研究吧。
6、模拟实验。
(1)阅读教材,了解方法。(2)学生分组实验。
(3)比较两次的测量结果,分析小肠绒毛的存在有什么作用。
明确:比较闭拢手与张开手的轮廓线,将得出小肠绒毛可以增大小肠内壁的表面积,从而能更有效地与各种营养物质接触,便于在短时间内对营养物质的吸收。
(4)填写研究报告。
7、阅读“指南车信箱”,使学生更深一步地了解小肠的吸收作用。
第五篇:消化和吸收说课稿
《消化和吸收》说课稿
榆次区东赵中学
王国栋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人教版初中生物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二章第二节消化和吸收,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四个方面对本节课第一课时的内容加以说明。
一、教材分析
《消化和吸收》选自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二章第二节。本节内容共包括两大部分,即食物在消化系统中的变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是在学生学习了食物中的营养的基础上引出的。在学习了生殖系统后进一步向学生巩固系统的概念,并逐步让学生理解系统中的器官是协调一致共同完成某一功能的问题。为学生下一步学习呼吸系统、循环系统等打下基础。
本节分两课时讲授。本节课是第一课时,从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问题入手,引出消化系统的概念。通过观察消化系统示意图,让学生初步了解消化系统的组成,并首先引出食物在口腔中的变化,进而开展探究馒头在口腔中变化的活动。使学生了解到食物在口腔中的消化过程。
二、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及七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我特制定如下三维教学目标: 知识和技能:
1.描述人体消化系统的组成。
2.运用实验法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并得出合理的结论。3.概述食物在口腔内的消化过程。过程和方法:
通过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了解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培养学生 1 科学探究能力和交流与合作能力。情感态度与 价值观 :
1.培养学生在学习中的团结精神和协作能力及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2.教育学生养成细嚼慢咽的好习惯,确立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
三、教学重点、难点 1.描述消化系统的组成。
2.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四、学情分析
根据七年级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思维特征,学生好动性强,注意力易分散,爱发表见解,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等特点,所以在教学中应抓住学生这一心理特点,一方面要运用直观生动的形象,引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的注意力始终集中在课堂上;另一方面要创造条件和机会,让学生发表见解,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五、说教法学法
根据七年级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思维特征,他们的理解往往需要借助与生动的实例和具体形象的图像,在教学中充分的利用实验和图片帮助学生理解记忆,使课堂生动、有趣、高效。将观察、思考、讨论贯穿于整个教学环节之中,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和师生互动式教学模式,注意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并教给学生“多观察、动脑想、大胆猜、勤钻研”的研讨式学习方法,学生提供更多的活动机会和空间,使学生在动脑、动手、动口的过程中获得充足的体验和发展,从而培养学生的勤于探究思想意识。
六、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消化系统结构图;学生准备实验用品。
七、教学程序设计
(一)、故事导入,激发兴趣
[小故事]:一位小朋友吃西瓜时不小心将种子咽下去了。大人们说,慢点吃,别 2 一会把种子吃下去,在肚子里长出一个大西瓜来咯!
同学们,我们都误吃了许多西瓜子,可是,它们长成西瓜了吗?为什么呢?(意图:利用日常生活常听到的大人的吓唬来导入,一下提起学生的注意,并激发他们思考的积极性。充分从生活入手,提高生物科学性与生活的密不可分,使学生对生物的趣味性和求知欲增强。)
如果把人体的消化系统比作是一家“食品加工厂”,厂里有一条“食品加工流水线”,它大概有8—10米长,这个长度也达到了人体身高的六倍,那这条流水线从上到下会设有哪些工作车间呢?我们一起去这家食品加工厂逛逛吧,看看我们的种子在小朋友的消化道内经历了什么?
他先遇到了像轧钢似的上下坚硬的怪物,差点被压得粉身碎骨;然后咯噔一下掉进了万丈深渊;刚打算离开就遇到酸雨;后来又钻进了一条又长又窄的迷宫;走出迷宫又钻进死胡同,幸亏及时改变方向;后来又与很臭的东西混在一起;最后在上厕所时离开了。
(意图:通过故事形式和比喻,使学生充分感受到科学趣味性,并在乐趣中学习知识,一改往日传统教学的古板和枯燥。)
然后教师出示消化系统结构组成图,指出消化系统由消化道和消化腺组成。引导学生观察、讨论,找出消化系统中各消化道和消化腺的名称和位置及各器官的功能,让学生对消化系统有个初步了解。
(意图:根据新课程理念,借助于直观形象的图像,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进一步指出消化系统的开始部分是口腔,提问学生在吃馒头时你的口腔都对馒头进行了哪些处理?馒头有什么味道?这样引导学生对口腔的消化过程有了感性认识,同时会引起学生的探究欲。
(二)、思考问题,设计方案
针对以上提出的问题,学生通过生活经验会得出馒头在口腔内经过了牙齿的 咀嚼和舌头的搅拌,以及唾液腺会分泌唾液。馒头会变甜。
教师提问馒头的主要成分是什么?这种成分有没有甜味?馒头的变甜和牙齿的咀嚼,舌头的搅拌以及唾液的分泌有没有什么关系呢?如果有关,它们各起什么作用呢?馒头变甜是否是淀粉产生变化呢?
通过上面所提一系列问题,学生根据假设做出自己的探究方案。教师在这里应适当的给予提示:
1.设计一组实验,有的只探究牙齿的咀嚼和舌的搅拌,有的只探究唾液的作用,有的既探究牙齿的咀嚼和舌的搅拌,又探究唾液的作用。2.淀粉无甜味。淀粉可分解成麦芽糖,麦芽糖有甜味。3.如何收集唾液。
4.口腔的温度大概是37℃。(因此在加热过程我们采用水浴加热的方法)根据提示小组讨论自己的方案,并在课堂阐述。
(三)、手脑并用,深入体会
学生根据自己小组设计的探究方案进行实验。在学生收集唾液前,教师提醒学生要漱口。嘱咐学生小组内分工要明确。充分发挥学生的小组合作力。(意图:根据新课程理念,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因此调动全体学生分组实验。让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交流与合作能力。)
(四)、观察现象,思考原因
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到了现象,请学生叙述看到的现象。通过看到的实验现象以及前面给予的提示,学生小组讨论,哪个试管中的淀粉发生了变化?你得到的结论是什么?
经过讨论学生得出如下结论:
(1)试管未变蓝,说明馒头中的淀粉分解成了麦芽糖。(2)试管变蓝了,说明馒头中的淀粉基本没有分解。
4(3)试管未变蓝,馒头块变成浅蓝色。说明馒头中的淀粉没有充分分解。(这个试管中的现象可能学生做的现象不一样,可做为开放性问题让学生课下讨论)这样学生就从感性的认识过度到了理性的认识。
(意图:根据新课程理念,观察实验现象,思考问题,得出结论。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表达讨论,归纳总结
学生对实验现象进行对比分析,进一步思考现实问题: 推测馒头变甜的原因?以及牙齿、舌头、唾液在此过程中的作用?
学生讨论后得出结论:牙齿对馒头进行咀嚼使馒头变碎,舌头的搅拌使馒头碎屑与唾液进行充分的混合,唾液使馒头中的淀粉分解成麦芽糖,所以我们吃到馒头感到甜。
教师指出唾液之所以能够使淀粉分解为麦芽糖是因为唾液中含有唾液淀粉酶,它能使淀粉分解为麦芽糖,但是麦芽糖还不能被人体吸收,还需要进一步的消化才能被吸收。
由此学生得出:口腔只具有初步的消化作用。
在此教师还要指出脂肪,蛋白质等也不能直接被人体吸收,都要经过消化变为小分子物质才能被人体吸收。为下节课的学习打下基础。
(意图:根据新课程理念,师生共同探讨,总结知识。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获取新知识的能力。)
通过实验的让学生总结消化的概念:食物中的淀粉、脂肪和蛋白质都是大分子、结构复杂的有机物,进入消化系统后,逐步分解成可以吸收的简单的物质的过程叫消化。
(六)、练习巩固,加强认识 通过习题巩固知识,加强科学认识。
(七)、归纳小结,强化思想 新课后的总结有利于学生理清知识结构,形成完整认识。因此我发动学生自我小结,本节课有哪些收获,还有哪些困惑。
教育学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注重养成细嚼慢咽的好习惯,确立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
(意图:根据新课程理念,让学生获得有关人体结构、功能及卫生保健知识,促进生理和心理健康发展。)
(八)、布置作业,课下延伸 板书设计:
总之,在教学过程中,我始终将新课程理念贯穿于教学中,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来主动发现结论,实现师生互动。培养学生各方面能力,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以上是我对本节课的设想,不足之处请老师们多多批评、指正,谢谢!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