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置身诗境教案
《置身诗境 缘景明情》教学设计(秦龙)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置身诗境,发挥想象,品味诗歌的意境。
2、引导学生根据诗歌中意象的特点以及情与景之间的关系,采取相应的欣赏方法,体会诗歌的意境。教学重点:
1、让学生掌握意象、意境两个概念和两者之间的关系。
2、引导学生通过联想和想象,赏析含蓄、隽永、景理情浑然天成的画意诗情,体味诗歌的意境美。
3、引导学生根据诗歌意象的特点以及情景之间的关系,采取相应的欣赏方法,体会诗境中景、理、情。
教学难点:提高对古代诗歌的鉴赏能力,提升古典文学修养。教学方法:举例分析法。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第一单元,我们主要学习了运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方法理解中国古典诗歌的内容和主旨,深切感受其中所包孕的意蕴美和情感美,在这一个单元,我们将学习如何通过对古典诗歌中意象的把握,发挥想象,体会和品味中国古典诗歌特有的意蕴美——置身诗境、缘景明情。
二、简介诗歌术语
我们已经学过很多古代诗歌了,那么什么是诗歌的形象?什么叫意象?意境又是什么呢?
(请学生说说对此的理解,然后教师举例总结)
1、形象:指诗人借以表达思想情感的具体可感的物象或画面,它可以是人,也可以是花、草、虫、鱼等自然景物。
诗歌的形象,包括事物形象、景物形象和人物形象。
如:
咏雪
唐•张打油
江山一笼统,井上黑窟窿。
黄狗身上白,白狗身上肿。
问:这首诗歌中出现了哪些形象?这些形象带有作者的感情吗?
明确:这首诗写的是下雪后大地一片雪白的情景。“江山”、“井”、“黄狗”、“白狗”这些都是形象,而非融注了作者主观情感的意象。
2、意象: ①什么是意象? 先看一首诗:
春晓 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这首诗中写了那些形象?这些形象让你产生怎样的联想? 分析:首先想到的是:
啼鸟:早上起来,到处听到小鸟的啼唱„„ 风雨:昨晚风雨交加„„
落花:花都凋谢了,落了一地„„ 其次想到的是:
啼鸟:欢快的气氛 风雨:无情的风雨 落花:实让人惋惜 总结:
在这首诗中,诗人借啼鸟写出自己的高兴的心情,借风雨、落花写出诗人的感伤之情,将喜春、惜春之情表现得贴切自然。这里的啼鸟、风雨、落花就是意象。
从刚才的诗歌中,可以归纳两点:
有些形象可引发我们的丰富联想。形象是意象的根。
这种联想以我们的生活底蕴、人生阅历为资本,又与诗歌具体语境有关。意象是读者与作者共同完成的。
要由“落花”产生 “让人惋惜” 的联想,首先,读者要有一定生活体验,其次,作者有明显的语言暗示(“知多少”)。最后,给意象下个定义:
“意”就是诗人的思想、情感、意念、感兴。“象”就是物象、形象。“意象”就是渗透着诗人主观感情的客观物象,是“意”和“象”的统一。※※※为什么要从意象入手?
众所周知,诗歌的创作十分讲究含蓄、凝练。诗人的抒情往往不是情感的直接流露,也不是思想的直接灌输,而是言在此意在彼,写景则借景抒情,咏物则托物言志。这里的所写之“景”、所咏之“物”,即为客观之“象”;借景所抒之“情”,咏物所言之“志”,即为主观之“意”:“象”与“意”的完美结合,就是“意象”。所谓意象,就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意象的营构是中国古典诗词创作的焦点,也是我们学习古典诗词的重点。
意象是现实生活的写照,又是诗人审美创造的结晶和情感意念的载体。诗人的聪明往往就在于他能创造一个或一群新奇的“意象”,来含蓄地抒发自己的情感。反之,读者只有在领悟意象寓意的过程中,才能把握诗歌的内容,领会诗歌的主旨,进入诗歌的意境,感知诗人的情感。所以,诗歌的阅读鉴赏,必须以解读诗歌的意象为突破口,以熟知诗歌意象为突破点。意象的共性与个性 意象的形成,是历史文化积淀的产物,受到民族文化与民族心理的规定与制约,具有一定的约定俗成性。如“折柳” 寓“惜别怀远”之意
在把握意象的时候,既要了解意象的约定,即其共性,又要唤醒个人的生活底蕴、人生阅历,深入分析诗歌语境,以便了解意象在诗中的寓意,即意象的个性。
如贺知章《咏柳》: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当中的“柳”就是一种个性,它代表的不是“惜别怀远”,而是表现烂漫的春光。
一些物象由于自身某一特性,而成为人类的情感或品格的载体,从而形成具有特定寓意的常见意象。
熟记这些意象,应从其特性入手,揣摩这一特性与寓意之间的关联,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
3、意境:就是作者的主观思想感情和客观物境互相交融而形成的、足以促使读者沉浸其中的想象世界,它是物与我、情与景、形与神、情与理相互交融、相互统一所达到的艺术境界。简言之,就是一系列意象构成的艺术境界。
如:
山居秋暝
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问:这首诗中出现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构成了一个怎样的意境/
明确:空山、明月、清泉、松、竹、浣女、渔民,这些都是意象。
这些意象有机地构成了一幅明丽的图画:山中秋雨过后,一片清新,洗衣女笑语喧哗着回家了,而渔民们则趁着月色打渔去了。这里既有自然的美景,又有勤劳的山民,多么清幽宁静啊!这就是作者所展现的意境。
——整首诗表达作者对纯朴安静、放纵山林生活的热爱。如何能体会意境?(置身诗境、缘景明情。)
4、意象与意境
意象或意象的组合构成意境。主要有两种情况: 其一,由一个意象构成一个意境。
墨梅
王冕
我家洗砚池边树,朵朵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诗中只有一个意象——墨梅。但这梅已非自然界之梅,而是作者心中之梅,一树带着墨色的有个性的梅。营造出一种狂放不羁,特立独行,安然自适的艺术境界。
其二,意象组合形成意境,即由多个意象构成一幅生活图景,形成一个整体意境。
送孟浩然之广陵
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洲。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这首诗由一系列单个的意象——黄鹤楼、烟花、孤帆、长江等——组合起来,美丽而感伤,辽阔而迷茫,情藏景中,更显情深意浓。
反过来,意象又离不开意境,“梅”离开全诗意境,就失去了其在诗中的独特涵义,“孤帆”脱离原诗意境,也与眷眷离情无关。 简而言之,意象与意境是点与面的关系。
5、怎样进行联想和想象?
诗不象散文那样直说,以含蓄蕴藉见长,诗有空白,需读者自己去想象和填补,这就必须发挥联想和想象,借助已有的阅读经验和生活感受,沿着文字通道,进入诗人描绘的意境,从而体会诗句的“言外之意,象外之旨”。联想的渠道有“相关”“因果”“相似”“对比”“相近”,想象,是一种有目的、创造性的思维活动。想象是利用我们头脑仓库中所存储的已有的信息构筑新的形象的心理活动。当读《长恨歌》时,为贵妃的命运唏嘘,为爱情的挫折惋惜;当读《湘夫人》时,为湘君的望眼欲穿,如痴若狂而心动神摇,流连扼腕,和诗句共振,与诗人 共鸣,是因为读者在头脑中联想和想像了当时的背景和现实的情景,如见其人,如临其境,自己融了进去而不自知。就象在《红楼梦》第二十三回中,林黛玉在梨香院墙角上听《牡丹亭》:“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只听唱道:‘则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林黛玉听了这两句,不觉心动神摇。又听道:‘你在幽闺自怜’等句,亦发如醉如痴,站立不住,便一蹲身坐在一块山子石上,细嚼‘如花美眷,似水流年’八个字的滋味。”如果在读诗的过程中,能进行联想和想象,调动个人感受和体验,把文字作为媒介和通道,还原诗人所处之境,体会诗人所抒之情,再假以各种方法,如改写、仿写、续写等,玩味把玩诗句的妙处,鉴赏水平、审美能力、会逐步提高,审美体验会逐步丰富。
三、置身诗境
古典诗歌,富有诗情画意,意境优美。欣赏时,反复诵读,置身诗境,借助联想和想象,将意象再现。
审美想象的过程有三种方法:
1、借助已有的生活体会和什么经验,和诗人取得共鸣。
2、通过联想,想象,进入诗人所描绘的,我们未经历过的境界,获得新奇的审美体验。
3、对于某些想象奇特的作品,要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借助联想和类比,尽量构想出诗人为我们描绘的奇幻的世界。
例如:李白《蜀道难》中写蜀道的难行,山势的高危,通过神奇的传说和瑰丽的想象,并非生活中现存之物、实有之景,要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借助联想和类比尽量构想出那个奇幻的世界,天马行空,博大浩渺的艺术境界,充满浪漫主义色彩。
李贺素有“诗鬼”之称,她在七言歌行的创作上,追求意象怪诞、构思奇特、词才华艳、结构跳跃、境界奇幻,形成一种光怪陆离的意境。李贺《李凭箜篌引》是一首描写音乐的歌行体。只有“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直接描写了音乐的音色和表情。“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等运用了通感的手法把诉诸听觉的音乐充分形象化、视觉化,化无形为有形,还通过天上人间的想象描摹音乐带来的感受,间接地描写音乐。悲凄的音乐“石破天惊”、“逗秋雨”,使得音乐本身也和乐曲一样具
四、缘景明情
什么是“缘景明情”呢?教材中说,所谓缘景明情就是要“根据作品中意象自身的特点、组合方式,以及情景之间的关系,采取相应的欣赏方法,体会独特的意境”。
简单说“缘”就是根据、依照,“景”就是意象或组合意象;“情”就是意境。“缘景明情”就是从意象找意境,或者是抓住意象特征,去感受作者的情感。
举一个例子:运用缘景明情的方法,赏析王维《竹里馆》诗中所蕴之情。
竹里馆 王维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从这首诗中,我们看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呢?
本诗抓住了“幽篁”“深林”“明月”还有一个“独坐”“弹琴”“长啸”的人这些意象,营造出幽静、空明的意境。在这样一个幽静、空明的场所,一人独坐,明月相伴,弹琴、长啸,悠闲自得,可见此人必是一位 隐士高人,他此时的心情当是淡远宁静,尘虑皆空。
“缘景明情”的赏析方法
1、篇幅短小,意象常见,且通篇基调基本一致,意境浑成的诗歌,欣赏时只需将意象连缀起来,就可以在一个简约。明净的画面中,体会的作者的诗思。举例:参见课本P22-23页的例子。
2、意象之间跳跃性大,且色彩不一,情绪起伏,出语新警,诗思奇妙,要根据诗中的关键点,用自己的想象来补充、连缀,使之形成一个完整的意境,然后再体会作者的思路和情感。• 举例:P23
3、有些作品的精妙之处,在于一联、一句、一字之美,对这类作品,应重点从“炼字”“炼句”方面多加玩味,感悟日常生活和自然界不为常人所注意的瞬间之美、新奇之美。• 举例:P23 • 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 杜甫的“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中的“溅”“惊”二字,不仅用字新鲜,而且增添了诗人感时恨别的内心痛苦。• 张先“云破月来花弄影”的“弄”字,宋祁“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尽人皆知一个“闹”字把诗人心头感到的蓬勃春意写出来了,一个“弄”字把诗人欣赏月下花枝在轻风中舞动的美写出来了。
王之涣的《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一个“孤”字,写尽环境之孤苦,由此可达人心。
• 杜甫的“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潜”、“细”,脉脉绵绵,写的是自然造化发生之机,最为密切。
4、某些诗歌的意境和韵味,全靠结尾出的以景言情之句,方显出其言有尽而意无穷,应揣摩,感悟其中蕴含的诗情。• 举例:P23
五、置身诗境,缘景明情方法小结
反复吟诵——→意象——→想象与联想——→意境——→明情
第二篇:置身诗境 缘景明情(上课教案)
置身诗境 缘景明情
教案
一、激疑导入:许多同学在初读古典诗歌的诗歌,常因读不懂诗歌的内容而苦恼。自己的理解的意思往往与诗人要表达的意思不同,甚至是大相径庭。这其中的原因有很多。其中很重要的一条是用读散文的方法去读诗了。周振甫先生在《诗词例话》里说过“《诗人玉屑》卷六里面提到王安石说的“诗家语”,就是说诗的用语有时和散文不一样,因为诗有韵律的限制,不能像散文那样表达。要是我们用读散文的眼光去读诗,可能会忽略作者的用心,不能对诗作出正确的理解,那自然体会不到它的好处,读了也不会有真感受。”那么应该用怎样的方法读诗才能读懂中国古典诗歌呢?今天我们就来探讨这一话题。(课件:置身诗境 缘景明情)
二、小组合作探究:诵读 理解诗句,把握感情
夜归鹿门歌 孟浩然
山寺钟鸣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
人随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
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
岩扉松径长寂寥,惟有幽人自来去。
【注释】①昼已昏:天已黄昏。②渔梁:州名,在湖北襄阳城外污水边。《水经注•沔水》中记载:“襄阳城东沔水中有渔梁洲,庞德公所居。”③鹿门:山名,在襄阳。孟浩然在山中建有别业。④庞公:庞德公,东汉襄阳人,隐居鹿门山。荆州刺史刘表请他做官,不就,后携妻登鹿门山采药,一去不回。⑤岩扉:岩洞的门。⑥幽人:隐士。隐居者,诗人自指。⑦喧,吵闹。
【译文】山寺里的钟声响起,天色已经昏暗,渔梁渡口人们争着过河喧闹不已。行人沿着沙岸向江村走去,我乘着小舟返回鹿门。鹿门山的月亮照清楚了朦胧的树影。不觉中忽然来到庞公隐居的地方。岩穴的山门及松间的小路静悄悄的,只有我这个隐者独自来来去去。
分各小组诵读,翻译诗句,把握情感,解读预习案探究题。探究讨论学案思考题:
1、首联写山寺黄昏报时的钟声有何用意?此联可引发你怎样的联想?
诗人一边听着山寺黄昏中悠然的钟声钟声,一边看着尘杂的人声,感受到山寺的僻静和世俗的喧闹,两相对照,唤起读者的联想,想见诗人在船上闲望沉思的神情、潇洒超脱的襟怀。
2、颔联中的“向”和“归”有何言外之意?
颔联说世人回家,自己离家去鹿门。两样心情,两种归途,表明自己隐逸的志趣,依然自得。
3、颈联描绘了怎样的情境?哪些字用的传神,请简要赏析。颔联的上句写夜晚攀登鹿门山山路,“鹿门月照开烟树”,山树被月光映照得格外美妙,现出格外的宁静、素淡和朦胧。诗人完全被这打字人的美景陶醉了。“忽”字,传达出仿佛在不知不觉中就到了归宿地,原来庞德公就是隐居在这里,诗人恍然了。这微妙的感受,亲切的体验,表现出隐逸的情趣和意境,隐者仿佛与大自然融为一体,忘却的尘世的杂念和欲望,身心得到的净化。
4、尾联诗人为什么要写岩扉的松?表达出诗人怎样的情心境?请简要赏析。谈谈你对“诗如其人”的理解。
写松用来表达心志的高洁和品格的高尚。这一句是说,诗人隐居在这里,与世隔绝,周围只有山林,一个人孤独地来来去去。句中的“幽人”,既指庞德公,也是自况,庞德公曾在这里隐居,诗人步他后尘,在这里一个人生活,在这个天地里,人似乎与大自然融化在一起,心中是多么宁静、超脱和悠然自得。此联营造出一个非常清幽的自然环境,但就在这样的环境中,还有人在活动,“惟有幽人自来去”感受到诗人隐逸超脱的情趣,和仕进无望手发出的一点愤郁不平之气。
闻一多在《孟浩然》一文,说“诗如其人”,就是说,从孟浩然的诗中可以看出孟浩然这个人。在这首诗中,景色是宁静,朦胧和清幽的,作者的心境、情思也是宁静、清幽的,于是主客体浑然合一,构成宁静、清幽的意境。这宁静、清幽是这首诗的艺术境界,也是孟浩然的思想境界,艺术的境界和思想的境界十分一致,所以说“诗如其人”。,5、孟浩然的这首诗歌是山水诗,说说山水诗的情与景有怎样的关系?
山水诗,就是写山水之景、游涉之乐的诗歌。一般认为,最早见于南朝宋初。谢灵运在山水诗创作方面有一定造诣,而王维和孟浩然则把山水诗推到新的艺术高峰。
谢灵运由于政治上的遭遇而被迫纵情山水。他注重对山水景物的描绘刻画,但这些景物往往独立于诗人的性情之外,因此很难达到情景交融的境界。孟浩然的山水诗,注意诗的整体的浑融完整,一篇之中没有很突出的句子和词语。由于诗人的精神与大自然高度契合,淡淡写出,自有泉流石上、风来松下之音。例如《夜归鹿门歌》后四句,景物清幽,情思也清幽,主客观浑然合一。在这里景物其实就是诗人情感外化的产物,写景就是写情。
施补华称赞说:“清幽绝妙”(《岘佣说诗》)。这首诗无论情、境、人都有“清幽”的气象,格外显得韵致高远。
三、学生质疑,学生答疑。
四、教师点评:
这首诗的题材是写“夜归鹿门”,颇像一则随笔素描的山水小记,但它的主题是抒写清高隐逸的情怀志趣和道路归宿。汉末著名隐士庞德公,因拒绝征辟,携家隐居鹿门山,从此鹿门山就成了隐逸圣地。孟浩然早先一直隐居岘山南园的家里,四十岁赴长安谋仕不遇,游历吴、越,数年后返乡,决心追步乡先贤庞德公的行迹,特为在鹿门山辟一住处。偶尔也去住住,其实是个标榜归隐性质的别业,所以题曰“夜归鹿门”,虽有纪实之意,而主旨却在表明这首诗是歌咏归隐的情怀志趣。
诗中所写从日落黄昏到月悬夜空,从汉江舟行到鹿门山途,实质上是从尘杂世俗到寂寥自然的隐逸道路。诗人真实地表现出自己内心的体验和感受,动人地显现出恬然超脱的隐士形象,创设出清远的意境和自然平淡的风格。也正因为诗人真实地抒写出隐逸情趣,脱尽尘世烟火,因而表现出消极避世的孤独寂寞的情绪。
小组合作探究:诵读 理解诗句,把握感情
归嵩山作 王维
清川带长薄,车马去闲闲。流水如有意,暮禽相与还。荒城临古渡,落日满秋山。迢递嵩高下,归来且闭关。注释:
⑴嵩山:五岳之一,称中岳,地处河南省登封市西北面。⑵清川:清清的流水,当指伊水及其支流。清:一作“晴”。川:河川。带:围绕,映带。2 薄:草木丛生之地,草木交错曰薄。⑶去:行走。闲闲:从容自得的样子。⑷暮禽:傍晚的鸟儿。禽:一作“云”。相与:相互作伴。
⑸荒城:按嵩山附近如登封等县,屡有兴废,荒城当为废县。临:当着。古渡:指古时的渡口遗址。
⑹迢递:遥远的样子。递:形容遥远。嵩高:嵩山别称嵩高山。⑺且:将要。闭关:佛家闭门静修。这里有闭户不与人来往之意。翻译:
清澈的川水环绕一片草木,驾车马徐徐而去从容悠闲。流水好像对我充满了情意,傍晚的鸟儿随我一同回还。荒凉的城池靠着古老渡口,落日的余晖洒满金色秋山。在遥远又高峻的嵩山脚下,闭上门谢绝世俗度过晚年。
1、首联描绘出怎样的情境?表现出诗人怎样的感情?结合诗句简要赏析。“清川带长薄,车马去闲闲。”首联描写归隐出发时的情景,扣题目中的“归”字。清澈的河川环绕着一片长长的草木丛生的沼泽地,离归的车马缓缓前进,显得那样从容不迫。这里所写望中景色和车马动态,都反映出诗人归山出发时一种安详闲适的心境。
2、颔联写“流水”和“暮禽”有什么深意?请结合诗句赏析。
河川的清水在汩汩流淌,傍晚的鸟儿飞回林木茂盛的长薄中去栖息,它们好像在和诗人结伴而归。两句表面上是写“水”和“鸟”有情,其实还是写作者自己有情:一是体现诗人归山开始时悠然自得的心情,二是寓有作者的寄托。“流水”句比喻一去不返的意思,表示自己归隐的坚决态度;“暮禽”句包含“鸟倦飞而知还”之意,流露出自己退隐的原因是对现实政治的失望厌倦。所以此联也不是泛泛的写景,而是景中有情,言外有意的。
3、颈联写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描绘出怎样的景象?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写了四种景物:荒城、古渡、落日、秋山,构成了一幅具有季节、时间、地点特征而又色彩鲜明的图画:荒凉的城池临靠着古老的渡口,落日的余晖洒满了萧飒的秋山。这是傍晚野外的秋景图,是诗人在归隐途中所看到的充满黯淡凄凉色彩的景物,对此加以渲染,正反映了诗人感情上的波折变化,衬托出作者越接近归隐地就越发感到凄清的心境。
4、尾联写“嵩高”和“归来”有什么作用?诗人写“闭关”有什么用意? “嵩高”,即嵩山。前句交待归隐的地点,点出题目中的“嵩山”二字。“归来”,写明归山过程的终结,点出题目中的“归”字。“闭关”,不仅指关门的动作,而且含有闭门谢客的意思。后句写归隐后的心情,表示要与世隔绝,不再过问社会人事,最终点明辞官归隐的宗旨,这时感情又趋向冲淡平和。
5、这首诗在情与景的变化中写出了诗人情感的细微变化,结全诗赏析。
整首诗写得很有层次。随着诗人的笔端,既可领略归山途中的景色移换,也可隐约触摸到作者感情的细微变化:由安详从容,到凄清悲苦,再到恬静澹泊。说明作者对辞官归隐既有闲适自得,积极向往的一面,也有愤激不平,无可奈何而求之的一面。诗人随意写来,不加雕琢,可是写得真切生动,含蓄隽永,不见斧凿的痕迹,却又有精巧蕴藉之妙。方回说:“不求工而未尝不工。”正道出了这首诗不工而工,恬淡清新的特点。名家评论
清人沈德潜评此诗说:“写人情物性,每在有意无意间。”(《唐诗别裁集》)宋末元初方回评此诗说:“闲适之趣,淡薄之味,不求工而自工者,此诗是也。”(《瀛奎律髓》)
6、孟浩然的《夜归鹿门歌》和王维的《归嵩山作》两首诗的诗境有何异同? 它们意象自身的特点、组合方式有什么不同?在赏析的方法上有什么不同? 两首诗在诗境上的共同之处是:人与自然在精神上高度切契合,景物和感受融合在一起,全诗是浑融完整的整体,恬淡、优美。不同之处是:孟诗多用白描,着墨清淡,比王诗更显淳厚;王诗“诗中有画”,有丰富的色泽和光彩。
《夜归鹿门歌》的意象都是生活中十分常见的,通篇是同一种基调(清幽),意象按照时空顺序来组合,意象间排列简单,跳跃性不大,画面简约。情感单一。《归嵩山作》意象跳跃性大,色彩不一,情感多元复杂且有起伏变化。据此,我们可以根据意象、基调和色彩,情感的单一和复杂,明确缘景明情两种不同的鉴赏方法: 缘景明情总的原则:把握情景,体味情感。
好的山水诗或写景诗在注重对山水物的描绘的同时,更是把诗人的性情融入到山水的景物之中,达到情景交融,物我同化的境地。所以,写景就是抒情,这种诗也叫写景抒情诗。我们在赏析这类诗的时候,就要借助描写的景物体味出诗人的性情,志趣和情操。缘景明情具体的方法:
1、连缀意象,再现画面,回味诗境。
对篇幅短小,意象常见,且通篇基调一致,意境浑成的作品,需要将诗中简单排列的意象连缀起来,在简约、明净的画面中,体会诗人的情感。例如孟浩然的《夜归鹿门歌》
2、连缀意象,品味语句,想象补充,把握情感。
对意象之间跳跃性大,且色彩不一,情绪起伏的诗歌,要用自己的想象来补充、连缀,使之形成一个完整的意境,然后体会诗人的思路和情感。例如王维的《归嵩山作》。
教师总结山水诗的赏析方法和缘景明情的不同方法。课件展示。
置身诗境:反复诵读—把握意象—联想画面—回味诗境
缘景明情:品味语句—连缀意象—想象补充—体味意境—把握情感
诵读涵咏—品味语句—体味意象—想象情景—回味意境—知人论世—把握情感
能力迁疑
春日即事
李弥逊
小雨丝丝欲网春,落花狼藉近黄昏。
车尘不到张罗地,宿鸟声中自掩门。这首诗表现作者什么样的情绪?请进行简要分析。
表现了作者政治上失意后的寂寞以及感叹世态炎凉的情绪。诗的一、二两句写了暮春黄昏,小雨霏霏、落花狼藉,从这些凄冷的景色可看出作者政治上失意的寂寞愁绪;
三、四两句写了诗人家门前几可罗雀,他只得在归鸟的呜叫声中。关上了自己的家门,从中可看出诗人对世态冷暖的感叹。
译文:小雨如丝一般,似乎是要将春天网住;落花满地,残叶堆积,时间已近黄昏;
车马尘嚣不会进入这门可罗雀之处;
在鸟雀的叽喳声中我独自将门掩上。作品鉴赏: 此诗表现了作者政治上失意后的寂寞以及感叹世态炎凉的情绪。
首句写暮春时节的丝丝细雨,连续不断,相互交织,像是张开了一张弥天大网,要把即将逝去的春天网住。说雨丝如同网丝,将满天丝雨想象成弥天大网,这还是比较平常的联想和比拟,但说雨丝“欲网春”,则是诗人的独特想象。无边丝雨细如愁,这春日的丝雨容易 4 唤起人们春光即逝的寂寞惆怅,而含愁得思绪与小雨丝丝之间又存在某种形象上、意念上的联系。因此由雨丝之网——愁绪之网,进一步联想到它欲网春,就非常自然了。作者由丝丝小雨想到了用丝织成的网;再由丝网及暮春,想到要把春天网住,即留住春天。这个想像、比喻非常生动、新奇。
丝雨虽欲网春,但春毕竟网留不住。眼前所见,唯有“落花狼藉近黄昏”的景象而已。落花狼藉,是风雨摧残的结果,也是春天消逝的标志。春残加上日暮,景象更加凄黯,诗人的寂寞愁怅也更深了。
第三四句转到诗人自身的处境。“张罗地”指门可罗雀、十分冷落的地方。借指自己的闲居之所,既表现门庭的冷落,更含有对趋炎附势的世态的慨叹。宿鸟反托出冷寂。“自掩门”的“自”,传出了一种空廓无聊赖的意味,暗示这样的寂寞自处、与外界隔绝已非一日。这里虽不免流露出空寂落寞之感,但同时又含有对炎凉世态的不屑之意。5作者简介:李弥逊
(1085-1153)宋代诗人。字似之,号筠溪居士,又号普现居士,吴县(今属江苏省苏州市)人。公元1109年(徽宗大观三年)进士及第,调单州司户。历任中书舍人、户部侍郎等职。因竭力反对秦桧的投降政策而被免职。后归隐福建连江西山。
寄远
杜牧
南陵水面慢悠悠,风紧云轻欲变秋。正是客心孤迥处,谁家红袖凭江楼?
本诗后两句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变化?请作简要分析。
诗人的情感由孤迥孤寂而变得精神振奋。正当旅人触物兴感、心境孤迥的时候,忽见岸边的江楼上有红袖女子正在凭栏眺望。
三、四两句所描绘的这幅图景,色彩鲜明,饶有画意,不妨当作江南水乡风情画来欣赏。在客心孤迥之时,意绪本来有些索寞无聊,流目江上,忽然望见这样一幅美妙的图景,精神振奋,羁旅的孤寂在一时间似乎冲淡了不少。
对于这类题一定要吃透诗歌所蕴含的感情,抓住关键字的变化。在教材中,这种类型的例子有李白的《将进酒》。
翻译:泛舟南陵,见水面平缓、水流悠长,一会儿,风变紧了,云彩因为风的吹送变得稀薄而轻盈,天空显得高远,空气中也散发着秋天的凉意。正当旅人触物兴感、心境孤迥的时候,忽见岸边的江楼上有红袖女子正在凭栏遥望,旅人心情顿时为之一换。
赏析:前两句写舟行所见水容天色。“漫悠悠”,这景象既显出舟行者的心情比较平静容与,也暗透出他一丝羁旅的孤寂。从第二句景物描写可以感到,此刻旅人的心境由原来的一丝淡淡的孤寂进而感到有些清冷了。这些描写,都为第三句的“客心孤迥”作了准备。
后两句写孤苦心境和偶见红妆倚楼。这幅图景中的凭楼而望的红袖女子,究竟是怀着闲适的心情览眺江上景色,还是象温庭筠词中所写的那位等待丈夫归来的女子那样,“梳洗罢,独倚望江楼”,在望穿秋水地历数江上归舟呢?在这里,“红袖凭江楼”的形象内涵的不确定,恰恰为联想的丰富、诗味的隽永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日暮倚杖水边
(金)王寂
水国西风小摇落,撩人羁绪乱如丝。
大夫泽畔行吟处,司马江头送别时。
尔辈何伤吾道在,此心惟有彼苍知。
苍颜华发今如许,便挂衣冠已慢迟。
指出“羁绪”在全诗中的具体内容。
①漂泊的旅思;②谪官的愁思;③秉道直行的信念和内心不被理解的苦闷;④年华易逝的伤感;⑤宦海浮沉的厌倦。这种题型在教材上也有例可证,比如杜甫的《登高》、《登岳阳楼》翻译:
水国秋风萧瑟被西风摇落片片黄叶 漂泊在外的我的心绪被撩拨得乱如发丝 像是屈原在江边深情吟诵的地方 又像是白居易江边送别的时候 你们怎么能诋毁中伤我的道义所在 我的这份心思只有那苍天才知道 苍白的容颜如今又增添了些许白发 现在想辞官归隐已经太迟了。
指出“羁绪”在全诗中的具体内容。
①漂泊的旅思;②谪官的愁思;③秉道直行的信念和内心不被理解的苦闷;④年华易逝的伤感;⑤宦海浮沉的厌倦。这种题型在教材上也有例可证,比如杜甫的《登高》、《登岳阳楼》
4赏析
据《金史·河渠志》载:“(大定)二十六年八月,河决卫州堤,坏其城。上命户部侍郎王寂、都水少监王汝嘉驰传措画备御,而寂视被灾之民不为拯救,乃专集众以网鱼取官物为事,民甚怨嫉。上闻而恶之,既而,„„黜寂为蔡州防御使。”救灾不力,获罪黜官,本属应当,但从作者这首作于贬官蔡州时的诗作中透露出的信息看,其中或有不白之冤,以致诗人如此耿耿于怀,愤愤不平。
首联点明地点、时令和心绪。蔡州辖境大致相当于今河南淮河以北、洪河上游以南的地区,当汴、洛、淮、沔交通孔道,故作者用“水国”代称之。秋风飒飒,万物萧瑟,被秋风轻轻“摇落”的自然是片片黄叶。望着在秋风中回旋、挣扎、最终还是落地化作尘泥的黄叶,联想到自己如同黄叶般枯萎飘零的身世和命运,“日暮依杖水”的诗人,怎能不思潮如涌、心乱如丝呢?这一联,出句是因,对句是果;前句写景,后句抒情,写景具体,抒情概括,使人迫不及待地想了解被秋风拂动的、郁结在诗人心底的“羁绪”究竟是什么。
以下六句,是作者蓄积心底已久的愁思怨意的总爆发,每一联又单独表达一层意思。颔联引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和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以自况,作者的用意是显而易见的:正直爱国如屈原,忧民忧时如自居易,皆不免被贬逐黜放的命运,何况自己?不过,自己虽然不像屈原、白居易那样含冤至深,但他们所具有的高尚品德、博大胸怀、坚贞节操,自己也同样仿佛一二。因此,颈联就直接怒斥那帮专门罗织罪名、陷己于不义之地的奸佞小人,尽管他们费尽心机,陷害贤良,并且得逞于一时,然而天理自在,道义犹存,鬼神可鉴,苍天有知。如果说,“大夫泽畔行吟处,司马江头送别时”是作者借古人写出了自已遭受冤屈、谪官异乡这一事实的话,那么,“尔辈何伤吾道在,此心惟有彼苍知”两句,则是作者对这一既成事实的不满、愤恨情绪的直接流露,其中既包含了对陷入于罪的小人的轻蔑,也表达了对自己人格品德的自信。但现实终归是严酷的,尾联即明白无遗地坦露了作者在奸佞当道、君主寡恩、伸冤无望、前途渺茫的事实面前暗悔当初的低沉心绪。自古官场皆为是非纷争之地,6 有人飞黄腾达,有人含冤受屈,若要解除这些烦恼,辞官归隐、寄情山水不失为一条出路。然而如今的作者宦海沉浮,几经折磨,“苍颜华发”,垂垂老矣。经历了这样身心俱瘁的痛苦后,即使是辞官归隐,作者也嫌太晚太迟,何况获罪之人,羁绊在身,并无辞官之自由呢?作者更深一层地写出了自己贬官失意后的懊悔心情,同颔联,颈联相比,虽然显得压抑沉闷,令人有迟暮之感,但同时也能激起人们对身陷不幸且又衰老憔悴如此的作者更多的同情。从诗题来看,西下的夕阳映照着波光鳞鳞的水面,作者倚杖伫立水边,映入眼帘的景色当远远不止“水国西风小摇落”这一句所能概括。然而作者却无心观景,除了这一句外,全诗几乎没有接触到任何其实就在他眼前的具体景物,由此可知,充塞在他心底的“羁绪”该有多么复杂,多么深沉,以致稍微被外物触动,便同决堤的江河般一泄而出,滔滔不绝。
教师点拨升华:“入乎其内”“出乎其外”
欣赏古典诗歌,既要“入乎其内”也要“出乎其外”。置身诗境就是“入乎其内”,这以便与诗人取得共鸣。这是无可置疑的。但是,还要“出乎其外”,与作品拉开一定的距离,以便更好地把握作品。“出乎其外”有两种情况,一是“入”中之“出”,一是“入”后之“出”。所谓“入”中之“出”,就是欣赏者置身诗境,沉浸于诗中,一方面联系作者其人和作品背景,即知人论世;一方面联系自己相关的生活经验与艺术经验,从而对作品有更深刻的感受和认识。试想,我们联系了孟浩然、李白、杜甫和韦庄的身世及其所处时代,不是能更好地欣赏这个单元这四位诗人的作品吗?我们把自己游览山林的体验、登临名楼的经历、在江南生活的感受,融会到对这个单元四首诗词的欣赏中去,不是能对四首诗歌有更深的体会和见解吗?
所谓“入”后之“出”,就是欣赏者与古诗拉开一定的距离,以便对作品作出客观的评价与判断。如果只“入” 不 “出”,只沉迷于诗中,就很难对作品作冷静的思考。鲁迅先生曾批评说:“中国人看小说,不能用鉴赏的态度去欣赏它,却自己钻入书中,硬去充当其中的角色。所以青年看《红楼梦》,便以宝玉黛玉自居; 而老年人看去,又多占据了贾政管束宝玉的身份,满心是利害的打算„„”(《中国历史小说的变迁》)看小说是如此,读古诗也是如此。所以,“入”后一定要“出”,“入”与“出”要统一起来。“入乎其内”,获得 “神与物游” 的审美感受,领悟作品的个中妙处; “出乎其外”,能与作品保持一定距离,对作品产生冷静、客观的评判。
再回到开头的话题,由于诗是“空白”艺术。高明的诗人善于以“不说出”来传达“说不出”。诗不在连,而在断,断后之连,是时间的清洗。诗在时间上的跳跃,使诗富有巨大的张力。诗不在面,而在点,点外之面,是空间的清洗。诗之未言,正是诗之欲言。可以说,每个字都是无底深渊。恰是未曾落墨处,烟波浩淼满目前。一与万,简与丰,有限与无限,是诗家语的美学。诗人总是两种相反品格的统一:内心倾吐的慷慨和语言表达的吝啬。正因为诗歌这种奇特的特质,才需要我们掌握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的鉴赏方法去探求中国古典诗歌那神奇而瑰丽的秘密。
第三篇:置身诗境__缘景明情_教学案例
高中语文选修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作者:李占武 入深,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一,示范精讲 赏析示例部分
二,点拨指导 自主赏析部分
(分组,以诵读讨论的形式处理)
三,学生自己完成推荐作品部分
(独力,以短文鉴赏的形式处理)
首先作好示范,精讲赏析示例部分的《春江花月夜》,力争带领同学们把赏析过程完整的熟悉一遍,强调想象感悟,让学生初步形成自我鉴赏能力。
完成自主赏析部分时,强调学生们自由发挥,各抒己见,用分组讨论的形式完成对四首作品的赏析,对学生的观点作好引导和归纳即可,不强求规范答案,言之有理即可。锻炼他们的鉴赏能力。让他们的见解相互碰撞,在相互启发中得到提升。多一种角度,多一份领略。
最后一个环节任选一篇,独力以短文的形式处理,上一个环节讨论的时候,学生们更多的是初步感悟,用书面表达的形式更能使学生深思熟虑,有更多的时间去施展发挥,有利于他们形成规范步骤的鉴赏模式。
整个过程力图实现由老师领进门,学生能力逐步提高的教学构想。
教学过程和时间安排:约60分钟
作者:李占武 做好实景和虚景的判断指导,顺势介绍触景生情,融情语景,乐景衬哀情 反语等术语和技巧
教学过程再设计:
第一步:导入和诵读感知(10分钟)
列夫·托尔斯泰说过,感受者与艺术家那样融洽地结合在一起,以至于感受者觉得那个艺术品不是其他什么人所创造的,而是自己所创造的。本单元我们学习的主题是置身诗境 缘景明情,希望大家在诵读中展开想象的翅膀置身诗境,找到诗中的意象,感受意象的特点和形成的氛围,缘景明情。下面我们以《春江花月夜》为示范,一起来学习探讨如何置身诗境,缘景明情。请大家自由诵读《春江花月夜》,找出诗中的意象,简单感知意象的特点。
归纳意象:春,江,花,月,夜五种事物
作者:李占武
第四篇:第二单元__置身诗境_缘景明情(教师版)
语文选修一·第二单元导学案 执笔人:李伟国 校核人:刘忠良
置身诗境 缘景明情
【学习目标】
一、诵读诗歌,背诵本单元要求背诵的篇目。
二、引导学生置身诗境,发挥想像,品味诗歌的意境。
三、引导学生根据诗歌中意象的特点以及情景之间的关系,采取相应的欣赏方法,体会诗歌的意境。
【教学设想】
一、重点学习课《春江花月夜》《夜归鹿门歌》《梦游天姥吟留别》《登岳阳楼》《扬州慢》
二、自主赏析课《菩萨蛮(其二)》《积雨辋川庄作》《旅夜抒怀》《新城道中(其一)》《长相思》
三、安排6课时。
第一课时 单元学习指导
【学习目标】
一、把握古典诗歌意象,发挥联想和想象。
二、体会和品味中国古典诗歌特有的意境美。
【自学引导】
一、学习方法
1、从意象入手,品味意境
2、借助联想和想象
3、炼字传神,一字而境界全出
二、学习指导
1、为什么要从意象入手?
众所周知,诗歌的创作十分讲究含蓄、凝练。诗人的抒情往往不是情感的直接流露,也不是思想的直接灌输,而是言在此意在彼,写景则借景抒情,咏物则托物言志。这里的所写之“景”、所咏之“物”,即为客观之“象”;借景所抒之“情”,咏物所言之“志”,即为主观之“意”:“象”与“意”的完美结合,就是“意象”。所谓意象,就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意象的营构是中国古典诗词创作的焦点,也是我们学习古典诗词的重点。它既是
现实生活的写照,又是诗人审美创造的结晶和情
第二课时 《春江花月夜》 感意念的载体。诗人的聪明往往就在于他能创造
【学习目标】 一个或一群新奇的“意象”,来含蓄地抒发自己的一、赏析本诗的景、情、理,提高鉴赏诗歌的能情感。反之,读者只有在领悟意象寓意的过程中,力。才能把握诗歌的内容,领会诗歌的主旨,进入诗
二、提高学生联想和想象能力,进入诗歌意境。歌的意境,感知诗人的情感。所以,诗歌的阅读
三、培养学生在诵读中感受诗歌的能力。鉴赏,必须以解读诗歌的意象为突破口,以熟知
自赎》)的《春江花月夜》,一千多年来使无数读
者为之倾倒。一生仅留下两首诗的张若虚,也因这一首诗,'孤篇横绝,竟成大家'。
三、层次结构
关于这首诗的层次划分,近人歧见纷纭。我们以为,此诗应分成三个部分:
开头八句为第一部分,依题目摹写春、江、花、月、夜的幽美景色,侧重描绘皓月当空、光照整个江天、天地一派空明的美妙境界。
接下八句为第二部分,由月之“照”人,从描写景色转向观照人生,思索茫茫人生与漫漫宇宙之间的相互关系。
余下二十句为第三部分,喊观照人生进而抒写人间思妇游子的离愁别绪,讴歌人们对爱情的向往和对幸福的憧憬。具体而言,这一部分又分为一二层:从“白云一片去悠悠”到“鱼龙潜跃水成文”为一层,写思妇怀人;从“昨夜闲潭梦落花”到最后为一层,写游子想家。
结构上,此诗既以月亮从升起到坠落的过程作为全诗起止的外在线索,同时又以月亮为景物描写的主体和引发感喟、抒写情思的依托,表里兼顾,情景交融,使全诗显得浑然一体。
四、赏析诗歌
(一)欣赏诗的景物美
1、导:这首诗就是从春江月夜的美景入笔的。
2、问:在前几句诗中,诗人写到了哪些意象?请展开联想和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这副画面。
3、学生描绘画面意境:
春江的潮水涌动,仿佛和大海连在一起,气势宏伟,这时一轮明月伴着潮头冉冉而升,明月与江潮相互辉映,波光粼粼,哪一处春江不在明月的朗照之中!江水曲曲弯弯地绕过花草遍地的春之原野,花林闪着银光,空中月光似天降流霜,江畔白沙与月光融成白茫茫的一片。
(二)领悟诗的哲理美
1、导:诗人在感受无限美景的同时,睹月思情,又情不自禁地引出对宇宙人生的思索。
2、出示幻灯字幕及配画,指名一学生朗诵本节。
3、评价学生的诵读,并加以指导,在指导中让学生感受哲理。
读出“江天一色”的辽阔与苍茫,“空中孤月”的寂寞空旷。
“何人”“何年”应重读,以读出诗人对月的苦苦追问与思索。
“人生代代无穷已”应读出一种沉重的历史沧桑感,“江月年年望相似”“但见长江送流水”应读出诗人对人生短暂、宇宙无穷的惆怅。
五、课文译文
月亮出来了!从潮水中央,在江潮涌向海潮的地方。随着千万里春潮荡漾,千万里春江涨满月光。江水弯过芳香的平野,月照林梢,那繁花如雪。空中流洒着月色如霜,滩上白沙消失在霜里。江水碧澄澄,长天也碧澄澄,只剩下皎皎的圆月一轮。江畔什幺人最初见到江上月?江月又从哪年起默默照着人?人生一代代没有穷尽,江月一年年始终如一。不知江月等待什幺人,只见长江送走东流水。一片白云飞去不回头,留给青枫浦一片离愁。谁家的游子今夜漂泊江船上?相思的人儿在哪座明月楼头?惹人的月影在楼上徘徊,该照见她那梳妆的镜台;透进窗帘,卷也卷不去,泻满捣衣砧,掸了还来。苦苦眺望,却听不着你的声息,愿化为月光,流照千里外的你。千里月明,大雁不传你的音讯,鱼跃江心,空皱出满江的波纹。昨夜梦中,花落进悠悠江水,春要归去了,你却还不回家。花已经落去,月亮也快落了,江水流春,就像是流送落花。西斜的月亮沉入茫茫的海雾,碣石,潇湘,望不尽山山水水的路。到底有几个人能踏着月色归来?落月摇荡着——愁人的情思满江的树。
六、赏析:
这首诗从月生写到月落,把现实的情景和诗中人物的梦境结合在一起,写得迷离恍惚,气氛朦胧。诗的感情随着月下景物的推移逐渐展开、变化,忽此忽彼,亦虚亦实,跳动着,断续着。有时让人觉得难以把握,但又觉得有深邃的东西在里边,值得深入发掘。这就是人生的短暂,离别的痛苦,以及青春的美丽。
诗题中的五个字:春、江、花、月、夜,全都点到了,但又有重点,这就是「月」,其它四个字都是陪衬。诗人从月生开始,继而写月下的江流、月下的芳甸,月下的花林,月下的沙汀,然后就月下的思妇反复抒写,最后以月落收结。有主有从,主从巧妙地结合在一起,构成完整的诗歌意境。
这首诗的景物描写,采取多变的角度,敷以斑烂的色彩,很有艺术效果。同是写月光,就有初生于海上的月光,有花林上似霰的月光,有沙汀上不易察觉的月光,有妆镜台上的月光,有捣衣砧上的月光,有斜月,有落月,多么富于变化!
诗中景物的色彩,虽然统一在皎洁光亮上,但是因为衬托着海潮、芳甸、花林、白云、青枫、玉户、闲潭、落花、海雾、江树,因此随着景物出现变化,而取得了斑烂多彩的效果。
备课补遗&教学札记
,既指庞德公,也是自况,明确:这“幽人”
因为诗人彻底领悟了“遁世无闷”的妙趣和真谛,躬身实践了庞德公“采药不返”的道路和归宿。山岩之内,柴扉半掩,松径之下,自辟小径。这里没有尘世干扰、唯有禽鸟山林为伴,隐者在这里幽居独处,过着恬淡而寂寥的生活。小结:这首诗的题材是写“夜归鹿门 ”,读来颇象一则随笔素描的山水小记。但它的主题是抒写清高隐逸的情怀志趣和道路归宿。诗中所写从日落黄昏到月悬夜空,从汉江舟行到鹿门山途,实质上是从尘杂世俗到寂寥自然的隐逸道路。诗人以谈心的语调,自然的结构,省净的笔墨,疏豁的点染,真实地表现出自己内心的体验和感受,动人地显现出恬然超脱的隐士形象,形成一种独到的意境和风格。
三、迁移练习
课下练习三,将此诗与王维的《归嵩山作》对比,说说两首诗的意境有何异同。
第四课时 《梦游天姥吟留别》
【学习目标】
一、认识李白,了解李白诗歌深远的影响和意义。
二、熟悉诗人当进的写作心境,体悟诗歌所表现出的复杂的思想情绪。
三、在朗诵中体会诗歌丰富的想象和天马行空的行文气势。【自学引导 】
一、导入新课
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曾对李白的这样的评价:“酒入愁肠,七分化作月光,余下三分呼为剑气,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
二、作者介绍,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
李白(701—762)
朝著名诗人。他一生中最重要的活动,大体上是在唐玄宗开元、天宝这四十多年中。历史上称这个时期为“开元盛世”,是唐代社会最繁荣的时期。他怀着“济苍生”“安社稷”(这是他一直都没有放弃的一个信念)的政治思想,希望能有一番作为。天宝二年,因朋友吴筠推荐,李白被唐玄宗召入长安,做了翰林供奉(皇帝的文学侍从官)。这时他已四十二岁了,满以为可实现自己的政治思想,但因玄宗沉溺于声色,在宦官权贵的谗言中伤下,次年李白被排挤出长安。政治上的失败使他心情非常苦闷,也使他认清了封建统治者的荒淫腐朽。被排挤出长安的第二年,即天宝四年(745)年,李白准备由东鲁(今山东)南游吴越(今江苏南部,行前写了这首向朋友表明自己心情的诗。
三、解题
。梦游,梦
吟,是古文体的一种,也称“引”中游历。留别,临别留下的赠言。
他有“济苍生,安黎民”的远大抱负,但每每受挫。李白诗中展示的精神翱翔,大多是建立在现实的苦闷之上。本篇作于李白在长安受到权贵排挤出京的第二年,借梦游表示自己对现实的不满和反抗。
佛洛依德认为文学家的创作是做白日梦,那本诗就是李白做的一个白日梦。
四、诵读并分析课文(一)诵读并分析①段
1.齐读①段并思考:既然题为“梦游天姥”(在“梦游天姥” 为何开篇要 四字下标示双横线),“谈瀛洲”? “烟涛微茫”的瀛洲与“云霞明灭”的明确:天姥同样神秘而又美妙。然而瀛洲的“信难 求”让人怯步,而天姥的“或可睹”则成了一种强烈的诱惑。如此以瀛洲陪衬天姥,以虚衬实,不仅给天姥山蒙上了一层神秘美妙的面纱,而且勾起了作者神游天姥的念头。
2.除了瀛洲外,此段中还提到了哪些山?有何作用?
明确:还提到了五岳、赤城和天台,从而衬托了天姥的雄峻巍峨,进一步勾起了作者神游天姥的强烈愿望。
小结:第一段写入梦之由。
板书:第一段 入梦之由——瀛洲难求,天姥可睹。
(二)诵读并分析②段
1.如此神秘美妙、雄峻巍峨的天姥山如何不让作者魂牵梦绕呢,于是便有了“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的奇妙梦境。请同学们听老师诵读②段,并思考:或以时间为序,或以地点为序,指出本段共描绘了几幅图景,并用1—2个词归纳每一幅图景的特色。备课补遗&教学札记
的心情。“亲朋无一字”,得不到精神和物质方面的任何援助;“老病有孤舟”,从大历三年正月自夔州携带妻儿、乘舟出峡以来,既“老”且“病”,飘流湖湘,以舟为家,前途茫茫,何处安身,面对洞庭湖的汪洋浩淼,更加重了身世的孤危感。自叙如此落寞,于诗境极闷极狭的突变与对照中寓无限情意。
尾联写眼望国家动荡不安,自己报国无门的哀伤。上下句之间留有空白,引人联想。开端“昔闻洞庭水”的“昔”,当然可以涵盖诗人在长安一带活动的十多年时间。而这,在空间上正可与“关山北”拍合。”“凭轩”与“今上”首尾呼应。
三、总结
通篇是“登岳阳楼”诗,却不局限于写“岳阳楼”与“洞庭水”。诗人屏弃眼前景物的精微刻画,从大处着笔,吐纳天地,心系国家安危,悲壮苍凉,催人泪下。时间上抚今追昔,空间上包吴楚、越关山。其世身之悲,国家之忧,浩浩茫茫,与洞庭水势融合无间,形成沉雄悲壮、博大深远的意境。
四、相关链接
(一)写洞庭湖的佳句
刘长卿:“叠浪浮元气,中流没太阳”
2僧可明:“水涵天影阔,山拔地形高”
3许文化:“四顾疑无地,中流忽有山”
4孟浩然:“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二)岳阳楼的名联:
1、一楼何奇?杜少陵五言绝唱,范希文两字关情,滕子京百废俱兴,吕纯阳三过必醉:诗耶?儒耶?吏耶?仙耶?前不见古人,使我沧然涕下!
诸君试看:洞庭湖南极潇湘,扬子江北通巫峡,巴陵山西来爽气,岳州城东道岩疆:潴者、流者、峙者、镇者,此中有真意,问谁领会得来?
2、后乐先忧,范希文庶几知道;昔闻今上,杜少陵可与言诗。
3、洞庭西下八百里; 淮海南来第一楼。
4、四面河山归眼底; 万家忧乐到心头。
5、放不开眼底乾坤,何必登斯楼把酒; 吞得尽胸中云梦,方可对仙人吟诗。
第六课时《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 【学习目标】
一、了解花间词
二、.学习这首词的描写技巧
三、准确把握主人公的内心世界 【自学引导】
一、知识链接 1.关于词人
温庭筠(约812—866),本名岐,字飞卿,太原祁人,唐代诗人、词人。
温庭筠才思敏捷,然性喜讥刺权贵,又不受羁束,纵酒放浪,因而一生坎坷,终身潦倒。温庭筠诗词兼工,工于体物,有声调色彩之美。其诗与李商隐齐名(“温李”),辞藻华丽,多写个人遭际,于时政亦有所反映,吊古行旅之作感慨深切,气韵清新,犹存风骨,名作如《商山早行》;其词与韦庄齐名(“温韦”),多写闺情,词风以浓丽绵密为主,多用比兴,以景寓情,是花间词派的代表作家之一,也是第一个专力于“倚声填词”的诗人,被称为“花间鼻祖”,名作如《菩萨蛮》《梦江南》等。2.关于花间词
“花间词”是一种早期的词,得名于我国最早的词集——《花间集》。
《海绡说词》云:“词兴于唐,李白肇基,陈洵温岐受命,五代瓒绪,韦庄为首。”五代后蜀广政三年(941年)赵崇祚将温庭筠、欧阳炯、韦庄等十八人之词作凡五百首辑成十卷《花间集》(得名于花间词人张泌《蝴蝶儿》之词句“还似花间见,双双对对飞”)。因词风大体相近,故其作家与作品被称“花间词人”、“花间词”。
花间词题材狭窄、情致单调,以表现闺情宫怨,离别相思为主,词风香软秾艳。花间词多堆砌华艳的词藻来形容女性之容貌、服饰,意象繁多、构图华美、刻画工细,能唤起读者视觉、听觉、嗅觉的美感。由于注重锤炼文字、音韵,从而形成隐约迷离幽深的意境。
《花间集》是代表中国十世纪三十年代到十一世纪四十年代百余年间新兴起来的一种抒情诗歌的总集。北宋词人奉《花间集》为词之正宗,将其作品称为“本色词”。
“长调”
词以字数多少分长调、中调、小令(备课补遗&教学札记
【延伸提高】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望江南 超然台①作
苏轼
春未老,风细柳斜针。试上超然台上望,半壕春术一城花,烟雨暗千家。
寒食②后,酒醒却咨嗟。休时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趋年华。
[注]①超然台:在密州(今山东诸城)城北。时苏轼任密州地方官。
②寒食:清明前一或二日。旧俗寒食节不举火,节后举火称新火。
(1)从词中的“咨嗟”、“休对”、“且将”这些词语看,你认为作者在词中要表现的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请简要分析。
(2)请从“情”和“景”的角度对这首词作一赏析。
〖参考答案(1)体现的是一种作者始终无法排遣的郁郁不得志的苦闷,又极力想把这种苦闷暂时排遣的心情。(2)“情”的角度:作者把他的细腻难以察觉的郁郁之情巧妙的融合在景物与动作的描写中,使词勾勒的画面都隐隐浮现,这种淡淡却无法排遣的情感;“景”的角度:细风、斜柳,烟雨中春水和城中之花,这些景物无不与本词所表现的感情所契合,体现了作者深厚的喻情于景的功力。〗
【瞭望高考】(2010山东卷)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李 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注]乾元二年,李白流放途中遇赦,回舟江陵,南游岳阳而作此诗。
(1)诗中的“雁引愁心去”一句,有的版本写作“雁别秋江去”。你认为哪一句更妙,为什么?(4分)(2)对第三联“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所运用的艺术表现手法做简要分析。(2分)
〖参考答案10.(6分)(1)“雁引愁心去”运用了拟人手法,写出了李白流放遇赦的高兴心情。这一句写大雁有意为诗人带走愁心,下句写君山有情为诗人衔来好月,愁去喜来,互相映衬。“引愁心”比“别秋江”更富有感情色彩,且更新颖。(意思对即可)答“雁别秋江去”,言之成理亦可。(2)第三联运用夸张手法写出了岳阳楼高耸入云的情状,同时这两句诗想象神奇,在云间连榻,在天上“行备课补遗&教学札记
第五篇:古桥诗境
古桥诗境
术品。中国古桥不仅自身很美,而且还和周围的自然景观融为一体,构成了一幅又一幅美不胜收的图画。诗词是点亮中国历史长空的璀璨星光,在诗词的国度里,自然也少不了桥梁的美丽倩影。
关键字:古桥 诗词 描景抒情
当一棵大树被风吹倒,横跨在河上,此岸和彼岸就不再遥远,大自然造了简易的桥,而我们把桥架过长河,架上高山,架过大海。毛主席诗云:“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
茅以升先生在《桥话》中说:“桥梁是这样一种建筑物,它或者跨过惊涛骇浪的汹涌河流,或者在悬崖断壁间横越深渊险谷,但在克服困难、改造了大自然以后,它便利了两岸的往来,又不阻挡山间水上的原有交通。
桥是为了与人方便而把困难留给自己的。人们正当在路上走得痛快时,忽然看到前面大河挡路,而河上正好有一座桥,这时该暗自庆幸,果然路是走对了。”
从古到今,中国的桥总是不仅仅作为一种建筑而存在。它是具有装饰性和社会性的艺术品。中国桥梁本身千变万化的形态就具有高度艺术性,“苍龙卧波”是梁桥,“长虹横空”是索桥,“新月出世”“玉环半沉”是拱桥;而桥身各种装饰如文字、图画、雕刻、建筑等,都和桥梁结合起来,而且各种装饰也常寄寓了人们的美好意愿,或富哲理的禅思。中国古桥不仅自身很美,而且还和周围的自然景观融为一体,构成了一幅又一幅美不胜收的图画。北京卢沟桥的卢沟晓月,西湖断桥的断桥残雪,古都西安的灞桥柳雪。桥、人、自然山水结合得如此和谐,如此巧妙,正好应合了中国“天人合一”的哲思。
诗词是点亮中国历史的璀璨星光,在诗词的国度里,自然也少不了桥梁的美丽倩影。出自《诗经》的“造舟为梁,不显其光”是我国诗歌中出现的最早的咏桥诗。自此,桥的诗多种多样,有描摹景色的。“雁齿小虹桥,垂檐低白屋”是小虹桥的小巧精致,“天下风光数会稽,灵汜桥前百里镜”是灵汜桥的绝美风光,“若耶北与镜湖通,缥缈飞桥跨半空 的五云桥的飘渺仙境”,“山横玉海苍茫外,人在水壶缥缈中。茅舍灯青闻吠犬,苹汀烟淡见惊鸿”月下泛舟三桥所见的静谧景色,“露萤合散自成阵,水鸟飞鸣如觅群。枫落河疏秋渐老,河倾斗转夜将分”是秋夕所见的虹桥景观,“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是夕阳下流水江南水镇桥乡的如画景色,“临水人家花夹岸,笛声吹月满红桥”是一家人月夜近泛霞川所见的繁华夜景,“西跨湖桥雨到时,四山烟景碧参差。白云忽过青林出,一角斜阳贺监祠”是在微雨中过湖塘所见的氤氲桥景。还有抒发感情的,“从来只有情难尽,何事名为情尽桥。自此改名为折柳,任他离恨一条条”,桥名情尽,自是伤感,过桥折柳,亲友分别却是更加心伤,那难尽之情犹如洪流淹过桥头,顺势将“情尽桥”三字冲刷而去。“题诗笑问桑干水,曾有闲人过此桥”,卢沟桥上高歌一曲,豪情满怀。
古桥的丽影,今天依旧是我们生活中的一道别样风景。那千年的古桥,沉默着,俯首看映在水中的千年不变的月,用自己那承载了千年风霜的身躯继续去联通此岸和彼岸,连接着历史和未来。
用一首现代诗作结:这唐宋的诗行/漫邪路于水乡的河道/ 岁月之掌/抚去青石的沟沟坎坎/只把一种暖意/悠悠注入/丝绸的光辉/ 映亮暗淡的文字/工匠的姓名/早随流水逝去/而他们的遗作/一年复一年,一日复一日/ 在无数深情的目光和双脚下/亲切,动人/石拱桥风度翩翩/一头倚在古典的水域/一头倚在现代的爱情。
参考文献:茅以升《桥话》及网络资源。
摘要:从古到今,中国的桥总是不仅仅作为一种建筑而存在。它是具有装饰性和社会性的艺